0.9%氯化钠注射液

2024-09-09

0.9%氯化钠注射液(精选4篇)

0.9%氯化钠注射液 篇1

摘要:目的:确定顺铂与氟尿嘧啶混合配置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 为临床配伍使用该2种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模拟顺铂、氟尿嘧啶临床常用给药浓度, 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置顺铂与氟尿嘧啶, 使其浓度分别为600μg/mL和1 000μg/mL, 混合液在配置后0 h、1 h、2 h、4 h、6 h、8 h取样, 测定其pH值、溶液澄明度变化,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变化。结果:顺铂与氟尿嘧啶混合配置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 8 h内溶液澄清, 有黑色结晶沉淀析出, pH值稳定;氟尿嘧啶含量无明显变化, 顺铂含量1 h后下降9.63%, 8 h下降50.18%。结论:顺铂与氟尿嘧啶混合配置于0.9%氯化钠溶液中稳定性较差;顺铂含量下降明显, 平均每1 h下降6.3%。

关键词:顺铂,氟尿嘧啶,氯化钠注射液,稳定性

顺铂具有抗癌谱广、作用强、与多种抗肿瘤药有协同作用、无交叉耐药等特点, 为当前联合化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1]。氟尿嘧啶是临床常用的抗癌药物之一, 在消化道肿瘤及其他实体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较佳效果。顺铂与氟尿嘧啶联合应用成为消化道癌、鼻咽癌、宫颈癌、结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化疗方案中的主要治疗药物。顺铂和氟尿嘧啶单独配置时的稳定性已有研究报道, 本文通过考察顺铂、氟尿嘧啶混合配置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 为临床能否混合配置顺铂与氟尿嘧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岛津LC-6A高效液相色谱仪, SPD-6AV紫外检测器, C-R3A数据处理机, p H计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 PHSJ-3F) , 一次性注射器 (山东威高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聚丙烯) 。氟尿嘧啶标准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00187-200602) , 顺铂标准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00401-200501) , 氯化钠注射液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0.9%, 批号B12101810) , 5%葡萄糖注射液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1208211604) , 氟尿嘧啶注射剂 (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10 m L, 0.25 g, 批号FA120810) , 注射用顺铂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10 mg, 批号207015cf) , 四丁基氢氧化铵、二甲基甲酰胺、甲醇均为色谱纯, 磷酸为分析纯, 双蒸水。

1.2 方法

实验组:取氟尿嘧啶注射液 (0.25 g) 2 m L, 注射用顺铂 (10 mg) 3支, 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 分别加入至装有0.9%氯化钠注射液的聚氯乙烯袋中, 配置均匀混合液50 m L, 用锡箔纸避光。顺铂、氟尿嘧啶浓度分别为600μg/m L和1 000μg/m L。对照组:顺铂、氟尿嘧啶分别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置成上述浓度溶液50 m L, 用锡箔纸避光。配置后0 h、1 h、2 h、4 h、6 h、8 h取样, 测定溶液p H值、澄明度、含量变化。浓度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C18 (Alltech, 4.6 mm×250 mm, 5μm) ;流动相:2%四丁基氢氧化铵, 用磷酸调节p H值为6.0, 微孔滤膜过滤, 超声波脱气。检测波长313 nm, 流速0.6 m L/min, 柱温为24~26℃, 检测灵敏度为0.02 AUFS, 进样20μL, 连续测定3次, 取平均值计算结果。含量计算以0 h含量为100%, 其它时间点与0 h对比。澄明度测定方法采用白炽灯黑白分明背景观测是否存在沉淀。

2 结果

顺铂与氟尿嘧啶混合配置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8 h内溶液澄清, 有黑色结晶沉淀析出, p H值稳定。见表1。

混合液中氟尿嘧啶含量无明显变化, 顺铂含量配置后1 h下降9.63%, 8 h后含量下降达50.18%, 混合液在实验终点有黑色结晶沉淀析出, 混合液中顺铂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 (P<0.01) , 氟尿嘧啶含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顺铂为金属铂类络合物, 其光稳定性较差, 在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光水合反应和光氧化还原反应, 最终析出金属铂[2]。为防止顺铂的光解, 实验采取了避光条件。氯化钠注射液中因氯离子的存在可减缓顺铂的降解, 因此, 实验选用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实验终点在混合液中析出黑色结晶沉淀可能为顺铂的降解产物, 与氟尿嘧啶配伍后加速了顺铂的降解[3]。

因此, 避光条件下顺铂与氟尿嘧啶混合配置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稳定性较差, 顺铂含量下降明显, 配置后8 h, 平均每小时含量下降6.3%。临床联合应用该2种药物时应分别配置给药, 若必须混合配置时需在新鲜配置后2 h内输注完毕。

参考文献

[1]唐棣华.抗癌药物顺铂抗癌机制的线索[J].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0, 2 (12) :96.

[2]李斌, 高克力, 苏聪, 等.顺铂稳定性实验观察[J].甘肃医药, 2010, 29 (5) :578-579.

[3]刘洋, 高文桂, 刘伟平.顺铂注射液光稳定性研究[J].中国药事, 2005, 19 (10) :613-614.

0.9%氯化钠注射液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4例胸腰椎骨折后腹胀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34±6) 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35±6) 岁。两组患者均为单纯胸腰椎骨折, 无脊椎附件骨折、脊神经损伤症状、腹腔脏器损伤, 受伤前无腹胀便秘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患者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开塞露80 ml, 加温致39~41℃, 使用一次性灌肠器排出空气, 挂于适当高度, 采用轴线翻身法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病情不允许翻身时亦可采用仰卧位) , 臀下铺好护理垫及卫生纸, 排出少许液体润滑输液器前端20~25 cm, 嘱患者放松, 轻轻插入20~25 cm, 以120~150滴/min灌入, 宜先快后慢, 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 认真听取主诉, 可通过与患者交流及嘱患者看电视、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减少便意, 让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 有强烈便意时可协助患者排便。

1.2.2 对照组

取开塞露20 ml/支×4支, 采用传统方法, 嘱患者左侧卧位或平卧位, 去开塞露颈部盖子, 挤出少许开塞露润滑前端, 嘱患者放松, 轻轻将开塞露颈部全部插入肛门, 同观察组方法一致, 分散患者注意力, 以减少便意, 强烈便意时可协助患者排便。

1.3 效果评定标准[3]

以治疗后排气及伤后至第1次排便的时间间隔及腹胀情况为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2 h内排气、排便、腹胀消失;有效:治疗后24 h内排气、排便、腹胀减轻;无效:治疗后24 h内无排气、排便, 腹胀未减轻。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A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8%, 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8%, 观察组腹胀缓解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3 讨论

开塞露是一种具有轻度刺激性的泻药, 其主要组成包括甘油、硫酸镁、山梨醇。开塞露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利用高渗作用, 吸收肠壁中的水分, 从而造成肠腔内压力升高, 并刺激直肠壁感受器, 传入冲动至脊髓骶部的排便中枢, 同时上传到大脑皮质, 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 通过盆神经传出冲动, 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 肛门内括约肌不自主地舒张, 同时会阴部神经冲动减少, 使肛提肌收缩,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引起排气、排便。

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开塞露与0.9%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使用并加温, 可补充肠道水分, 更快地进入粪便间隙, 软化硬结粪块, 温热可促进肠蠕动, 利于粪便排出, 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单纯开塞露灌肠的对照组。笔者科室于2012-12-23收治1例腰1椎体骨折后18 d大便未解腹胀入院患者, 入院前患者已采用多种方法通便, 效果差, 入科后, 笔者使用开塞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加温灌肠的方法, 灌肠液灌入100 ml左右时, 患者出现强烈便意, 立即协助患者排出大便约200 g, 排完便后将余液全部灌入, 再次解出大便约250 g, 患者诉腹胀减轻。第2天以同法再次灌肠, 0.5 h后解出大便约500 g, 患者诉腹胀消失。

综上所述, 开塞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加温灌肠缓解胸腰椎骨折腹胀效果优于传统的开塞露肛注法。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

[2]周海汪.针刺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致肠胃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针炙, 2000, 20 (8) :457-458.

0.9%氯化钠注射液 篇3

关键词:氯化钠,中心静脉,外周静脉

近年来,亚低温治疗(33~36℃)在临床上已被证实能改善心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脑梗死以及严重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1] 。许多心肺复苏(CPR)的动物试验也表明越早进行亚低温效果越好[2] ,并且1篇动物试验文章表明甚至牺牲一些复苏的时间及早开始亚低温也可能是值得的[3],因此寻找一种能快速诱导亚低温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在临床上实施亚低温治疗的常用方法包括冰袋或冰毯体表降温法和经静脉灌注低温0.9%氯化钠溶液法,经静脉灌注低温0.9%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比一般的体表降温方法更为有效,通过静脉灌注低温0.9%氯化钠溶液的方式又可分为外周静脉[4] 和中心静脉[5]两种。但是通过哪种静脉途径灌注低温0.9%氯化钠溶液能更快的诱导亚低温目前还不清楚。因此本试验利用麻醉状态下的兔,分别经耳缘静脉与股静脉快速灌注4℃0.9%氯化钠溶液,观察达到亚低温所需时间、所需液体量以及降温前后的心率、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进而探讨两种不同静脉灌注途径的可行性和降温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仪器

大耳白家兔1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0~2.5kg,由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低温冰箱、电子输液泵、飞利浦多参数监护仪,BL-420F生物功能试验系统、小动物呼吸机。

1.2 制作动物模型和分组

家兔术前禁食12h,不禁水。家兔经耳缘静脉推注戊苯巴比妥钠30mg/kg,麻醉后固定,行颈部正中切口,暴露气管和左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颈内静脉,气管切开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潮气量15ml/kg,频率30次/min,气源为室内空气;左侧颈总动脉穿刺置入测压导管监测MAP,右侧颈内静脉置入测压导管监测CVP;家兔肢体皮下插入心电电极探针以监测心电图(ECG),并将电子肛温探头插入肛门内5cm以监测直肠温度。随机分成两组,股静脉组(n=5)和耳缘静脉组(n=5),股静脉组切开右侧腹股沟处皮肤,暴露股静脉并置入24G套管针;耳缘静脉组在一侧耳缘静脉置入24G套管针。

1.3 亚低温处理

预先将500ml0.9%氯化钠溶液放置4℃冰箱12h左右,试验时再将4℃的0.9%氯化钠溶液放置在普通冰箱的冷藏箱中,外接普通输液管和电子输液泵。所有家兔完成相关试验操作后适应性放置5~15min,然后采用电子输液泵经股静脉或耳缘静脉输注4℃0.9%氯化钠溶液,输液速度为3ml·kg-1·min-1,家兔肛温降至34℃(目标温度)时停止输液。试验前将室温用双温空调维持在24~25℃。

1.4 观察指标

首先从输注低温液体开始(Baseline)记录家兔的基础肛温,,然后每隔2min记录一次家兔肛温以及其降低至目标温度(Endpoint:34℃)时所需时间和所需液体量、观察降温前后家兔心率、MAP、CVP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用x¯±s表示,每组试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定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降温所需时间、灌注所需液体量比较

实施低温0.9%氯化钠溶液灌注后,两组的肛温降至34℃分别用时:股静脉组(41.2±5.2)min、耳缘静脉组(64.0±4.5)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图1)。股静脉组达到目标温度时所需液体量为(271.0±50.3)ml明显少于耳缘静脉组所需液体量(429.0±32.9)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图2)。

2.2 两组在降温前后的心率、CVP和MAP变化

股静脉组降温前后心率、CVP和MAP比较,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缘静脉组CVP、MAP比降温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经静脉灌注低温0.9%氯化钠溶液诱导亚低温的方法中,经中心静脉(股静脉)途径的降温速度要快于经外周静脉(耳缘静脉)途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体表降温的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在降温的速度上的确不是最佳的选择[6],Uray等[7]的研究也表明静脉持续输注冰0.9%氯化钠溶液比另一种采用冰毯(袋)的方法更简便,且对其他复苏操作的影响更小,而体外循环、颈动脉冷血灌流和冰水腹腔等方式操作复杂,不利于早期快速诱导亚低温。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有经过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灌注低温0.9%氯化钠溶液,但与外周静脉比较,经中心静脉灌注低温0.9%氯化钠溶液比预期中更能改变机体热含量的成比例分布,因此经中心静脉灌注低温0.9%氯化钠溶液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降温方法[5]。

在目前的临床试验研究中,输液速度的选择有40 ml·kg-1·(30min)-1[5] ,也有选择50 ml/kg的静脉推注[8] 但大多选择在30min内快速灌注30 ml/kg的低温液体容量,输液速度相当于1ml·kg-1·min-1,其中经中心静脉灌注该液体容量的安全性已经在健康志愿者和心搏骤停的患者身上得以证实。为达到更快的降温效果,本研究中选择的输液速度是3 ml·kg-1·min-1,明显要快于上述1 ml·kg-1·min-1的灌注速度,其在动物和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试验证实。

本研究中,由于输液速度一致,而且股静脉组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要比耳缘静脉组短,所以股静脉组所需液体量也要少于耳缘静脉组,其降温前后的心率、CVP和MAP的变化不大,血流动力学平稳。耳缘静脉组的CVP和MAP在达到目标温度后均比降温之前升高。容量负荷与压力负荷的增加会加重心脏负担,过多的容量负荷会让人担心肺水肿的发生。但Bernard等[9] 认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低温液体容量负荷的增加对不仅对血流动力学是有益处而且能提高组织的灌注压。而在临床情况下,需要进行亚低温治疗往往是心搏骤停、中风或颅脑创伤等危重患者,虽然容量负荷的增加会有一定的益处,但过度的容量负荷增加会导致肺水肿,特别是那些心搏骤停后心肌收缩力下降的患者[10]。因此,我们认为经股静脉灌注低温0.9%氯化钠溶液诱导亚低温在血流动力学上要优于经耳缘静脉途径。

综上所述,经中心静脉(股静脉)灌注低温0.9%氯化钠溶液诱导亚低温的速度比经外周静脉(耳缘静脉)的速度快,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 Dixon SR,Whitbourn RJ,Dae MW,et al.Induction of mild systemic hypothermia with endovascular cooling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2,40(11):1928-1934.

[2] Nolan JP,Deakin CD,Soar J,et al.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for resuscitation 2005.Section 4.Adult advanced life sup-port[J].Resuscitation,2005,67(Suppl 1):S39-S86.

[3] Zhao D,Abella BS,Beiser DG,et al.Intra-arrest cooling with de-layed reperfusion yields higher survival than earlier normothermic resusci-t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cardiac arrest[J].Resuscitation,2008,77(2):242-249.

[4] Kamarainen A,Virkkunen I,Tenhunen J,et al.Prehospital induction of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during CPR:a pilot study[J].Resuscita-tion,2008,76(3):360-363.

[5] Rajek A,Greif R,Sessler DI,et al.Core cooling by central venous infusion of ice-cold (4 degrees C and 20 degrees C) fluid:isolation of core and peripheral thermal compartments[J].Anesthesiology,2000,93(3):629-637.

[6] Busch M,Soreide E,Lossius HM,et al.Rapid implementation of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in comatose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sur-vivor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6,50(10):1277-1283.

[7] Uray T,Malzer R.Out-of-hospital surface cooling to induce mild hypothermia in human cardiac arrest:A feasibility trial[J].Resusci-tation,2008,77(3):331-338.

[8] Vanden Hoek TL,Kasza KE,Beiser DG,et al.Induced hypothermia by central venous infusion:saline ice slurry versus chilled saline[J].Crit Care Med,2004,32(9 Suppl):S425-S431.

[9] Bernard S,Buist M,Monteiro O,et al.Induced hypothermia using large volume,ice-cold intravenous fluid in comatose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a preliminary report[J].Resuscitation,2003,56(1):9-13.

0.9%氯化钠注射液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4月—2012年9月收治的58例肺不张新生儿, 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29例。对照组中, 男15例, 女14例;足月儿23例, 早产儿6例;年龄3h~27d;体质量2250~4100g, 胎龄36~42周;其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20例, 疑诊胎粪吸入综合征7例, 乳汁吸入性肺炎2例;合并Ⅰ型呼衰11例, Ⅱ型呼衰10例, 机械通气5例。治疗组中, 男17例, 女12例;足月儿21例, 早产儿8例;年龄3h~19d;体质量2090g~4300g, 胎龄36~42周;其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17例, 疑诊胎粪吸入综合征6例, 乳汁吸入性肺炎6例;合并Ⅰ型呼衰13例, Ⅱ型呼衰9例, 机械通气4例。两组患儿性别组成、平均体质量及胎龄、致病原因构成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 包括利用鼻导管吸氧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抗感染治疗, 雾化吸入治疗, 静脉营养, 体位引流, 吸痰拍背, 对重症者用酚妥拉明或多巴胺进行心肺功能支持等;治疗组除一般治疗外, 在吸净口鼻分泌物后取侧卧位, 患儿在无菌操作下行气管插管并胶布固定, 由注射器抽注0.9%NaCl注射液1ml/kg, 通过气管注入后快速拍背吸痰, 根据患儿呼吸、面色等具体情况, 重复1~2次, 每次间隔约5min。

1.3 临床观察内容及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1、3、5d胸片改变情况;治愈标准为患儿临床症状消失, 复查胸片示原致密影完全消散;有效标准为患儿临床症状减轻, 复查胸片原阴影部位变薄且 (或) 范围缩小;无效标准为患儿临床症状无改善, 复查胸片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

2.1.1 两组患儿治疗1d后胸片改善比较

对照组29例患儿胸片全部无改善;治疗组16例患儿出现病灶致密影变淡及 (或) 范围缩小, 13例患儿无效, 对无效患儿进行第二次支气管灌洗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2 两组患儿治疗3d后胸片改善情况比较

对照组6例患儿胸片提示治疗有效, 23例患儿无效;治疗组中第一次支气管灌洗治疗有效的16例患儿胸片示病灶部位全部消散, 经第二次治疗的13例患儿中, 5例患儿已消散, 5例患儿治疗有效, 3例患儿无效。同时对8例未治愈患儿进行第三次支气管灌洗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3 两组患儿治疗5d后胸片改善情况比较

对照组16例患儿胸片示病灶完全消散, 7例患儿阴影范围缩小, 6例患儿病情无缓解;治疗组28例患儿胸片示病灶完全消散, 1例患儿病灶范围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儿治疗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新生儿肺不张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肺不张多为呼吸中枢发育异常, 呼吸肌发育不完善或肺发育不全所致。继发性肺不张的病因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外力压迫导致胸廓运动受阻所致, 如压迫神经系统所致的隔神经麻痹等[1]。第二类为支气管和 (或) 细支气管梗阻, 如吸入胎粪、羊膜、奶液或血块等, 或支气管痉挛、管腔分泌物堵塞、支气管畸形等。第三类为非阻塞性肺不张, 多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2]。本次临床疗效分析主要针对的是第二类原因所致的新生儿肺不张。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 采用气管插管下进行0.9%氯化钠溶液灌洗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1) 支气管灌洗可迅速达到患儿病变部位, 通过快速拍背振动产生物理效应, 使炎性物质松动并移至较粗大的支气管内[3]; (2) 通过将炎性坏死物质吸引排出肺外, 解除了患儿的气道阻塞, 改善了患儿肺的顺应性, 同时可清除部分呼吸道致病菌细菌[4]; (3) 支气管灌洗可显著缩短上机时间, 减少呼吸及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 如果患儿继发阻塞性肺炎, 则可在0.9%氯化钠溶液中加用抗生素, 在灌洗的同时进行药物治疗, 并且可以进行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 从而使抗感染治疗更具有针对性, 达到更好的效果[5]。但是, 采用气管插管下进行0.9%氯化钠溶液灌洗治疗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声嘶、气胸、病情加重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在操作之前一定要同患儿家长进行充分沟通, 在术中要小心谨慎, 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气管插管下进行0.9%氯化钠溶液灌洗治疗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气管插管下进行0.9%氯化钠溶液灌洗治疗新生儿肺不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的58例肺不张新生儿, 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抗炎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进行气管插管下支气管灌洗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影像学检查以及病情转归。结果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气管插管下进行0.9%氯化钠溶液支气管灌洗治疗新生儿肺不张较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可提高临床疗效, 促进患儿的恢复。

关键词:婴儿, 新生,支气管肺泡灌洗,肺不张

参考文献

[1]王勇, 天明振, 陈文超.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4 (10) :744-750.

[2]潘恩源, 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04-307.

[3]刘云.支气管灌洗治疗新生儿肺不张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2) :324-325.

[4]马友风, 王惠丽, 谢俊英.纤维支气管镜诊治新生儿肺不张24例临床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12, 41 (3) :157-159.

上一篇:留美幼童下一篇:设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