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氯化钠

2024-08-18

3%氯化钠(精选3篇)

3%氯化钠 篇1

摘要:目的:对婴幼儿肺炎患者采用3%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 促进排痰, 提高痰培养阳性率。方法: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需留取痰标本而采样困难的婴幼儿肺炎患者112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56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 m L+普米克2 mg+可比特1.25 m L雾化的方式进行标本采集, 试验组采用生理盐水2 m L+普米克2 mg+可比特1.25 m L雾化10 min后, 再用3%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标本采集, 观察并比较两组痰液标本细菌培养情况。结果:两组痰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有明显差异, 试验组 (67.86%) 明显高于对照组 (35.71%)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1.59, P<0.05) 。结论:采用3%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法能显著提高采集的痰液标本细菌培养的阳性率, 缩短临床诊断时间, 改善治疗效果。

关键词:3%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婴幼儿肺炎,痰标本采集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婴幼儿肺炎需留取痰标本而采样困难患儿112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6例, 诊断标准:参照《婴幼儿内科学》中婴幼儿肺炎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67例, 女45例, 其中试验组男31例, 女25例, 对照组男36例, 女20例。年龄3个月~3岁, 平均 (1.8±0.3) 岁, 试验组 (1.7±0.2) 岁, 对照组 (2.0±0.4) 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方法:采集方法: (1)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抗炎、平喘止咳化痰、氧气、营养支持等。 (2) 试验组:普米克雾化后0.5 h对痰多黏稠者且无哮喘病史患儿, 再加用3%氯化钠溶液 (即灭菌注射水2.8 m L+10%氯化钠溶液1.2m L) , 雾化后拍背5~10 min, 拍背方法:根据患儿病灶的部位取不同的体位, 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成空心状, 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先拍一侧, 变换体位后再同法拍对侧, 边拍边鼓励患儿咳嗽, 促使肺泡及呼吸道分泌物借助重力和振动作用排出, 再予吸痰, 吸痰由浅入深, 操作动作要轻柔、迅速, 减少对患儿呼吸道损伤;吸痰时导管缓慢旋转, 缓慢提出[2]。 (3) 对照组:生理盐水2m L+普米克2 mg+可比特1.25 m L雾化后拍背吸痰。培养方法:采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针对阳性细菌培养进行分析和鉴定, 采用K-B法针对其中阳性者实施药敏试验。对最新规定和标准进行严格执行, 从而将试验判断结果确定下来[3]。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8.0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痰培养阳性率67.86%明显高于对照组35.7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在痰液当中主要包括坏死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各种炎性细胞、病原微生物、异物以及黏液等各种成分。一旦呼吸道出现感染的情况, 只有先做出正确的诊断, 才能够对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选择, 并且要对病原体微生物进行最大努力的区分。在对患者实施用药之前, 首先应该获得合格的痰标本, 采用涂片检查和各种培养的方式针对痰标本进行处理, 从而能够将各种病原微生物分离出来, 并且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测定, 最终能够保证患儿用药的正确性以及科学性。

采用3%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的方法进行标本采集主要是通过雾化将高渗盐水吸入呼吸道, 增多呼吸道的分泌物量, 采用这种方式具有重复性好、安全、无创伤、简单以及有效的优势, 对全面了解气道炎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采用以下两种高渗盐水雾化程序:通过单一浓度的高渗盐水的利用实施较长时间的诱导;利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方式采用梯度高渗盐水实施短时间的诱导。通常采用4%或5%的盐水作为单一方法的盐水浓度, 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估量痰中细胞和可溶成分影响, 并且具有十分简便的操作方法[4]。

因为婴幼儿难以进行有效咳嗽, 所以采用一般的方式很难获得下呼吸道的分泌物, 而且往往会降低痰液中的细胞含量, 降低痰液中的细菌送检阳性率, 从而大大地减小了在呼吸感染中痰液培养的意义。采用3%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后配合叩背排痰的方式能够有效振动患儿下呼吸道的痰液, 使呼吸道附着物很快脱落下来, 这样就可以使降低痰液中的细胞含量以及细菌送检阳性率得到有效提升, 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很好的辅助作用。

注:χ2=0.65, P=0.89。

注:χ2=11.59, P=0.001。

综上所述, 3%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采集的痰液标本能够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得以有效提升, 同时还可以使临床诊断时间缩短, 改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成静, 潘瑶, 吴晓冰, 等.高渗盐水雾化吸入方法在痰标本采集困难病人中的应用[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0, 23 (20) :1152-1153.

[2]方进, 钱郡.痰标本采集困难病人诱导排痰法的效果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32 (3) :88-100.

[3]苏丽东.痰液诱导技术对肺炎患儿排痰效果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 (1) :69-70.

[4]刘清霞.10%氯化钠雾化吸入留取痰标本用于肺癌诊断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09, (1) :1-2.

3%氯化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92例, 男女比例为54∶38, 年龄7个月~6岁, 平均年龄为 (2±1.04) 岁;病程1~3 d;患儿临床表现多以不同程度的手、足、臀部、口腔出现疱疹、斑丘疹, 发热, 呼吸、神经、循环系统受累等为主。将9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2例, 研究组5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表现等一般资料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1) 常规检查:包含对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的常规检查。 (2) 实验室检查:包含血白细胞检查, CRP检查, 心电图检查, 肝、肾功能、心肌酶检查, 血糖检查, 胸片检查等。 (3) 颅脑检查:颅脑检查主要是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部分病情严重的患儿还需行头颅MRI以及血气分析等。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42例患儿给予吸氧、退热、脱水、抗感染、抗病毒等常规对症治疗。 (1) 抗病毒治疗:给予适当剂量的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 首先进行抗病毒治疗; (2) 激素治疗:给予强的松龙每次4~6 mg/ (kg·d) , 或是给予地塞米松每次0.5 mg/ (kg·d) , 连续用药5~7 d; (3) 早期脱水治疗:发现患儿神经系统症状维持在2 h以上时, 立即给予脱水治疗, 使用小剂量甘露醇0.5 g/ (kg·次) , 3~5次/天;此外还需严格地控制补液量, 保证体液的负平衡。 (4) 免疫治疗:丙种球蛋白每次400 mg/ (kg·d) , 连续用药5~7 d[1]。

研究组50例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加用3%氯化钠联合喜炎平辅助治疗: (1) 针对低血钠 (<140 mmol/L) 患儿, 给予3%氯化钠静脉滴注8~12 m L/ (kg·次) , 根据患儿的血钠控制情况, 合理给予, 直至使患儿血钠浓度维持在140~150 mmol/L为止。 (2) 应用喜炎平注射液10 mg/ (kg·d) +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 进行静脉滴注, 连续用药5 d。

1.3 评价指标。

显效:肌阵挛等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 72 h内无流涎, 能正常进食, 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影像等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体温下降到38℃以下, 脑电图、影像检查均有明显的改善;无效:治疗4 d以上临床表现、脑电图、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改善[2]。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在P<0.05的情况下, 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照: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3.34%,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各组例数×100%

2.2 两组电解质紊乱及神经系统后遗症对照:

研究组低钠血症发症率仅为4.00%, 明显低于对照组42.86%;且在3个月的随访中发现, 研究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2.00%, 低于对照组16.67%。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常规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药物包括有甘露醇、强的松龙、免疫球蛋白以及抗病毒药物等, 但患儿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也有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本院将近年来收治的92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并分别给予不同的方案治疗, 通过对疗效观察发现, 加用了3%氯化钠与喜炎平的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对症治疗的对照组患儿。由此可见, 3%氯化钠与喜炎平在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中的确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 在常规对症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基础上, 再加用3%氯化钠与喜炎平, 对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保证电解质平衡, 促进预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军.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措施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0 (30) :211-212.

3%氯化钠 篇3

铜合金管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和耐腐蚀性能,且易于与管板连接,价格便宜,在电力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铜及其合金在侵蚀性介质中特别是含有Cl-的介质中易遭受腐蚀,对其腐蚀防护已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1,2,3]。

苯骈三氮唑(BTA)是铜及其合金广泛使用的缓蚀剂,但其对环境不友好[4]。而含有N,S,O原子的有机化合物能提供孤对电子,容易与金属形成牢固的共价键,吸附在金属表面,阻挡侵蚀性介质腐蚀金属,从而具有作为金属缓蚀剂的潜力。同时含有N,S原子的缓蚀剂比只含N或者S原子的缓蚀剂具有更好的缓蚀效果。二硫代氨基甲酸基团(DTC)类化合物含有能提供孤对电子的2个S原子和1个N原子,此类用作缓蚀剂已有报道[5,6]。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TC)含有DTC基团,为淡黄色粉末,低毒,易溶于水和乙醇,常用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螯合剂,也用作环境友好型的金属缓蚀剂。APDTC在自来水中对钢管的缓蚀效率取决于溶液中自身浓度和Fe2+的浓度[7]。APDTC在二级除盐水中对黄铜的缓蚀效果优于MBT但比BTA差;20 ℃时,APDTC在水中的溶解度远大于BTA[8]。目前,在3%NaCl溶液中APDTC对黄铜的缓蚀行为未见报道。本工作通过电化学方法对此开展研究。

1 试 验

1.1 缓蚀剂配制

试验用缓蚀剂为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TC),分析纯(AR),其分子结构式:

1.2 失重测试

失重测试采用ϕ25 mm×1 mm,长为30 mm的H65黄铜管。黄铜管的外表面及截面用树脂封装,仅露其内表面,室温下3%NaCl溶液中浸泡10 d;取出用去离子水清洗,再用酒精清洗,晾干、称重。

由下式计算缓蚀效率:

η=(1-vinh/v)×100%

式中 v ——无缓蚀剂时黄铜管的腐蚀速率,mm/a

vinh ——有缓蚀剂时黄铜管的腐蚀速率,mm/a

1.3 测量分析

电化学测试采用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为H65黄铜管。经环氧树脂封装后留下管内壁面积约1 cm2,饱和甘汞电极和铂电极分别作为参比电极和辅助电极。交流阻抗测试在开路电位(Ecorr)下进行,测试频率:1×105~5×10-2 Hz,交流激励信号幅值为5 mV。极化曲线的扫描速率2 mV/s,扫描范围为-0.3~0.9 V。

采用PARC M283恒电位仪,PARC M1025频谱分析仪,测试软件为PARC M398,PARC M352。

2 结果与讨论

2.1 腐蚀状况

表1为黄铜管在不同APDTC浓度下于3% NaCl溶液中浸泡10 d后的腐蚀速率和缓蚀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APDTC浓度的增加,黄铜管的腐蚀速率不断下降,缓蚀效率不断增加,当APDTC为6 mg/L时,缓蚀效率达到最大,为84.62%,当超过此浓度时,缓蚀效率反而有所下降。

2.2 交流阻抗

图1为黄铜管电极在含不同APDTC浓度下于3% NaCl溶液中的Nyquist谱。其阻抗谱均呈一压扁的半圆形,圆中心在实轴以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弥散效应”[9]。从图1可以看到,随着溶液中APDTC浓度的增加,黄铜管电极的阻抗值不断提高,在浓度为6 mg/L时达到最大。可见,APDTC的最佳缓蚀浓度与失重试验结果一致。

采用图2中的等效电路分析图1中的阻抗数据,等效电路由常相角元件CPE和极化电阻Rp并联后再与溶液电阻Rs串联组成。考虑到有弥散效应存在时双层电容的行为并不等同于纯电容,在图2中采用常相角元件CPE代替电容,以更精确地拟合双电层电容的阻抗行为[10]。CPE的导纳YQ可定义如下:

YQ=Y0/(jω) n

式中 Q ——CPE

Y0 ——系数

j ——虚根

ω ——角频率

n ——弥散指数

当n分别为0,0.5,1.0时CPE阻抗分别代表纯电阻、Warburg阻抗、纯电容阻抗。理想的电极n值为1,实际电极n值往往小于1。

缓蚀剂的缓蚀效率η可表示为:

η=(1-Rundefined/ Rp)×100%

式中 Rundefined——空白电极的极化电阻,kΩ/cm2

Rp ——含缓蚀剂的电极的极化电阻,kΩ/cm2

将阻抗数据导入ZsimpWin拟合软件中进行拟合,图3为黄铜管电极的阻抗谱的试验数据和拟合数据叠加后的阻抗谱,其重合性较好,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与空白电极相比,溶液电阻Rs值变化不大,有缓蚀剂的黄铜电极极化电阻Rp值大于空白液中的电极,指数项n大于空白液中的,常相角元件CPE小于空白的,随着APDTC浓度的增加, Rp和n值逐渐增大,Y0逐渐减小,6 mg/L时达到极值;浓度进一步增大到8 mg/L时,Rp和n值反而有所减小,Y0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缓蚀剂分子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发生团聚,导致其缓蚀能力下降[11,12]。在APDTC浓度为6 mg/L时电极的缓蚀效率达到85.51%,可认为在3%NaCl溶液中APDTC对黄铜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

2.3 极化曲线

图4为黄铜管电极在不同APDTC浓度下于3% NaCl溶液中浸泡24 h后的极化曲线,表3为拟合的极化曲线参数。缓蚀效率η可按下式简便计算:

η=(1-Jcorr/Jundefined)×100%

式中 Jcorr ——含APDTC缓蚀剂的铜电极的腐蚀电流密度

Jundefined——不含APDTC缓蚀剂的铜电极的腐蚀电流密度

从图4可看出,在APDTC缓蚀剂中黄铜管电极相同电位下阳极电流密度和阴极电流密度都小于不含APDTC的。由此可认为,APDTC缓蚀剂增大了黄铜管电极的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抑制了阳极反应过程和阴极反应过程,说明在3%NaCl溶液中APDTC是黄铜的混合型缓蚀剂。从表3可看出,黄铜管电极在加有APDTC缓蚀剂的3%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Ecorr比不含APDTC时略微正移,但腐蚀电流密度Jcorr明显下降,说明含APDTC缓蚀剂的铜电极有很好的抗腐蚀作用,当APDTC浓度为6 mg/L时缓蚀效率达83.2%。失重法、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的测试结果计算出来的缓蚀效率是一致的。另一种含DTC基团的缓蚀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在3%NaCl溶液中对黄铜的缓蚀效率可达95%[13]。这可能是APDTC中的阳离子为NH+4,NH+4对铜及其合金有明显的腐蚀作用,从而部分抵消了DTC基团对铜及其合金的缓蚀作用。

3 结 论

(1)在3%NaCl溶液中,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对黄铜有较好的缓蚀效果,其浓度为6 mg/L时的缓蚀效率最佳,可达85%。

(2)在3%NaCl溶液中,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对黄铜的缓蚀作用是其同时抑制了阴极和阳极电化学过程。

(3)经失重法、交流阻抗、极化曲线的测试结果计算出来的缓蚀效率是一致的。

摘要:目前,对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TC)缓蚀性的研究不多,而有关其对黄铜在3%NaCl溶液中的缓蚀未见报道。采用失重、电化学方法考察了3%NaCl溶液中APDTC对黄铜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APDTC对黄铜的缓蚀有一最佳浓度,刚开始随着APDTC浓度的增加,APDTC对铜的缓蚀作用不断增大,在6mg/L时缓蚀效率最大可达85%,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增加,缓蚀效果反而有所下降;APDTC对黄铜的缓蚀作用同时抑制了阳极反应过程和阴极反应过程。

上一篇:幼儿午睡管理策下一篇:现代公民教育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