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微店

2024-05-26

微信与微店(通用3篇)

微信与微店 篇1

1 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是互联网上的一个热词。然而, 新媒体技术的定义却是说法不一。引用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的观点, “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是在已有的网络基础上的有效延伸, 依托无线移动通讯技术, 所出现的除传统媒体技术之外的其他形态媒体, 跟计算机息息相关的一种技术”。另外, 从新媒体技术的技术特性、行为特性以及组织构成三个层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定义是, “不同与传统大众媒体的, 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2 微信和微官网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平台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 每一个人都可以打造自己的一个微信公众号, 并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此外, 企业等组织也可以打造自己企业单位组织的微信公众平台, 将其作为一种在网络上传递企业信息的新媒体渠道。目前, 微信公众账号根据功能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类型。其中, 服务号功能在于为用户提供服务, 给企业或组织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而订阅号则是为媒体和个人提供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构建与用户之间更好的沟通与管理的一种账号类型。

微官网是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终端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基于Web App和传统PC版网站相融合的新型网站。微官网可以兼容i OS、android、WP等多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微官网的一个亮点是可便捷地与微信、微博等网络互动咨询平台链接, 这样可以利用已有的微信公众平台对微官网进行有效推广, 实现两种形式的互推操作。因此, 简言之, 微官网就是适应移动客户端浏览体验与交互性能要求的新一代网站。

3 学院现状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拥有8 个教学系部26 个专业, 目前在校生员近7 000 人。学院建有500 兆的网络带宽出口、千兆光缆覆盖广播、有线电视、电话、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监控系统的校园网。目前, 学院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门户网络系统。

面对信息化时代大数据量的特点,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大数据中有效获取与日常学习和在校生活方面息息相关的信息, 从而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的效率, 改善教学服务和管理服务的质量, 是每一位高校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满意答案。建立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微信公众平台和打造依托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官网, 成为提升高校教学服务和学生管理服务的主要途径。

4 基于高校工作的微信平台与微官网平台建设

4.1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官网平台设计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学院微官网信息服务系统, 实现了需要了解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软硬件情况的考生以及其家人不用到学院现场, 就能享受到学院的各方面信息服务。学院微官网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框图, 如图1 所示。

4.2 微信平台功能

利用腾讯的微信平台, 以系部为单位申请微信公众号。例如, 笔者所在院系的公众号为信息工程系。将公众号产生的二位码下发到每一个专业行政班级, 由辅导员教师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扫码关注。目前, 系三个年级700 多名同学都成为这一公众号下的成员。此外, 还可让家长关注公众账号, 利用新生报到注册登记, 让新生和家长扫描相关二维码成为院系的会员。有了会员基础, 就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定期将与“专业知识”“校园生活”“安全防范”“成才励志”以及“家长关注”等相关的大量信息推送到家长和学生的智能手机端, 有效提升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也扩大了校园信息的共享范围。

4.3 微官网功能

微官网主要是为在校学生和需要了解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信息的校外人员提供关于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软硬件各方面信息的一个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服务平台。利用微信平台的推送功能, 将微官网的网址以二维码或链接的方式推送给微信用户, 用户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登录微官网, 了解各方面静态信息, 包括:学院简介、专业介绍、招生就业、360 度校园全景等信息栏目。

4.4 校园微生活功能

校园微生活的设计以学院为基础, 拥有8 个系部, 每一个系部都可以打造自己的校园微生活板块。以笔者所在的信息工程系为例, 这个平台将系部的日常教学信息、系部新闻、学生活动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 随时进行动态更新。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 借助校园内全覆盖的3G、4G网络实现信息的及时获取。

为了促进专业教学, 在这个服务板块加入“本周学习热点”栏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每周组织汇集四个专业不同科目的专业知识点, 分类进行组织并推送至学生端, 使学生在课下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可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帮助服务。既拓展了学习的渠道, 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同时, 对于同学关注的知识难点, 还可以通过名师指导的方式, 随时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此外, 在这个平台制作“成绩查询”功能, 学生只需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查询自己的课程成绩。

在学生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方面, 利用“校园微生活”平台可以将青春励志、宿舍安全、校园文化等相关文章、图片以及视频进行推送, 扩大学生工作的范围, 拓展工作的渠道。特别是在文艺活动方面, 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开展现场手机“摇一摇”等抽奖活动, 活跃现场气氛, 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

4.5 微招生平台

近年来, 面对高职招生规模出现的缩减趋势,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公办独立的高职院校在招生推广工作方面进行了多种改革和尝试, 其中包括利用微信平台、微官网和移动互联技术辅助招生工作。

依托学院的微信公众平台, 在所开发的微官网平台上建立“微招生”服务平台, 初步实现有意愿报考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的考生和家长, 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和3G、4G网络随时随地访问了解学院的招生政策、专业设置以及历年招生统计等信息。此外, 在考生录取方面, 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终端输入考生号码和姓名, 随时关注录取情况和志愿书发放情况等信息。与此同时, 定期将学院最新的招生政策和学院发展成果等信息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及时推送, 极大推动了学院的招生工作。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泛在化的迅速普及和高速发展, 高校信息化从20 世纪90 年代初至今, 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如今, 我们正经历着从第三个阶段跨越到第四个阶段的考验和发展时期。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自媒体”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如何进一步解决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如何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成为提升办学服务质量和提高信息化效率和工作效率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结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开发的系统平台, 为师生及家长提供随时可以获取的丰富信息内容。不仅使学生可以使用移动终端实现学习和娱乐, 考生还可以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实现报考录取信息的及时获取。可见, 系统平台的开发和推广为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提升了学院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010-07-29) [2016-02-0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易伟.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开发:揭密九大高级接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3]滕胜娟.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微环境构造探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5 (1) :67.

微信与微店 篇2

社会体系的形成与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有重要的联系。在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联网的当今,网络已成一个虚拟社会,更有甚者将其形容为“二次元”,即一种与现实分隔开却又存在的生活环境。微信和微博作为拥有数亿使用者的交流平台,亦成为了这虚拟社会中的两处聚居群落,依据定居者的思维方式,凸显出各异的体系。犹如人们常听见“我不喜欢那座城市,我们之间的节奏不合拍。”之类的言语,网民们亦有对微信和微博的不同感情色彩及感情浓度。渐渐的,两个平台因自身特色同使用者的思维差异,而出现风气分化。

喜欢使用微信的拥护者在接受调查时往往表现出一个共通点,即依赖于评论言语的支持性质。这种性质塑造出朋友圈一种近乎“温馨”的气氛,令使用者倍感安心以及在得到肯定态度后的心里膨胀所带来的舒心。人类有趋于安乐的本性,因而此现象不足为奇。相反,微博上的气氛没有这般友好。它既是热烈的,也是冷静的。热于言讨声伐之烈,冷于生人客观中肯情绪之静。微博中的`评论用词大多是不带偏颇,因此总显得“带刺儿”,却让阅读者感到真实。微博的拥护者未必不享安乐,只是更明白“死于安乐”一意吧。

作为在两个平台皆有所涉迹的本人,有愿在此略表感想:每逢打开微信,似能感受到一股沉淀不去的“低龄风”,过于安逸,无忧无虑。然而这却易造成人们思维上的“孩童式轻信”,这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弊大于利;反观微博,点开“新评论”,看到的不少是来自陌生人的回应,有鼓励也不乏批评,风气显得冗杂许多,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也全面客观许多。这种区别大抵源于“流言止于智者”,而智者之智受制于情。面对亲友,我们只愿表达自身亲善性,思维受到固定化。唯有面对陌生人时,才能不受拘束的绽放思维火花。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其光亮在于思想的碰撞。微信并非不好,只是屈于安逸者易沉沦不劳,久而久之,逐渐麻木。我建议,有空上上微博,那里可以发掘我们人类的大智慧,并让你的思想在碰撞中成长。

微信与微店 篇3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微博和微信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最具特色的产物,深受广大受众的青睐,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交友平台,具有传播和社区两种属性,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参与个人社区,实现即时交流。[1]而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二者的发展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微表达的关注。从学科研究领域来看,也能看出两者的功能认同上的差异:微博趋向于新闻门户的信息获取,而微信更趋向于强调社交的过程与受众交互。

二、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与微信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的“5W”模式,他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楚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这也促使大众传播学五大研究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这一思路的形成。[2]

下面,将从“5W”入手,具体分析微博与微信功能分化的过程。

(一)who——控制分析

从微博的参与性而言,微博主体呈现多元性的特征,网民、媒体、政府、非政府组织机构都广泛参与,并通过线上线下产生一系列联动反应,各方力量协同形成集体行动力,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从微博的主体等级而言,微博的分级设置使微博的信息传播呈现阶梯状或是辐射状,“网络大V”的存在让“意见领袖”的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关注“网络大V”的微博,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媒体动态以及突发新闻等等,满足了受众的信息获取,更趋向于信息的门户搜罗。微信由于与QQ、通讯录的绑定使微信主体的确定性增加,其信息分享和心情发表都围绕在“朋友圈”的范围之内,信息的传受双方大部分是存在某种现实关联的,借助智能手机的微信由于网页版应用少,且主要承载的是类似QQ的社交功能,告别打字的不便,采用语音这样的传声筒功能,实现了在虚拟空间的不同关系群体的交谈。

(二)say what——内容分析

微博由于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受“沉默螺旋”影响下的现实人物因为虚拟世界的存在而不再惧怕多数人的“打压”,其“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由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情形逐渐削弱。但是这种削弱并不代表绝对存在,“网络大V”的兴起将使微博在进行传播的时候受其“意见领袖”的影响,小部分人的话语权仍然没有被完全释放,只是作为“意见领袖”的追随者(常表现为“粉丝”)出现。微信由于“熟人”圈子的存在,其话语体系大致还是停留在现实世界中,通过语音这样的交谈方式模拟了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面对面),借助网络这个平台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社交平台的即时性与专业性。

(三)in which channel——媒介分析

微博在打通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界限后,其媒介的便利性使得微博在发挥其交互功能和社交功能的同时,更被无数网民看成是信息获取的门户,微博门户网的性质略见端倪,但是由于这种媒介的多样,又将微博的内容置于真假斗争之中。微信经过几十个不同版本的升级,功能在不断增加,用户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微信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微信网页版、Mac版微信、视频聊天等功能,微信的语音对讲对应的是麦克风和扬声器,二维码和图片分享对应的是手机高清摄像头,手写输入对应的是多点触屏,摇一摇对应的是重力感应器,查看附近的人对应的是GPS定位[3]。这些功能的不断强化正说明了微信试图做一个强大的社交平台网络,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满足用户对于社交的不同需求。

(四)to whom——受众分析

微博的出现无疑是赋予了其强大的网络权利,将原先分散的公众权利在网络上集中在一起,让微博担负起更多的社会功能,在利益维护的行列中,其主要“领袖”仍是以“网络大V”为首的一部分名人、专业人士等等,由于他们的公众影响力会赢得“粉丝”拥护,“网络大V”利用微博这样的平台发挥着自身的监督权利,从而,引发了所谓的网络舆论蝴蝶效应(党生翠在《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研究:从“微内容”到舆论风暴》一书中进行了详细阐述)。正如微信官网上所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微信具有“朋友圈”“查看附近的人”“二维码”“LBS定位”“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在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中,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不仅仅局限在朋友的“圈子”中,在微信的应用上,其受众分层较微博而言更加全面和明显,用户只需选择不同的层面进行社交即可。

(五)with what effect——效果分析

微博短小的篇幅更适宜用户进行暂时性的情感宣泄或是冲动性的情感表达。从微博上的“粉丝”功能来看“使用与满足”理论,用户通过管理的自己的微博而获得“粉丝”,在使用微博这一过程中,由于微博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得作为衡量虚拟价值的“粉丝”变成用户追逐的对象,而如今,大量“水军”“僵尸粉”等虚假元素的出现,降低用户信任的同时也让用户的满足度下降,“粉丝”对于用户的黏度减少,因而,微博更趋向于成为用户浏览信息的门户,而不再是强效果的互动模式。微信可以说是介于手机QQ和微博之间的第三种社交关系,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交生活方式[4]。由于微信是基于熟悉而建立的虚拟“圈子”,其本身就带有人际传播的特点,用户黏度处在高处,精细化的传播模式让用户认识自身需要的同时,建立适合自己的社交小“圈子”,实现传播效果的针对性,这样一个集视听为一体的社交平台让原先活跃在微博上的“网络大V”转移到了微信上继续其“意见领袖”的作用(微信公众号)。

三、结语

【微信与微店】推荐阅读:

上一篇:金融犯罪现状研究下一篇:模拟量采集系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