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衬

2024-05-28

映衬(共5篇)

映衬 篇1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动与静的巧妙结合, 使文言文平添了不少情趣,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艺术世界。动与静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动静互见

这种情况是指从动与静两个方面展示事物形态, 有动态, 有静态的, 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答谢中书书》写道:“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这是陶弘景写的一篇优美的小品散文, 运用了动静结合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高峰为静, 流水为动, 峰高水清, 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了异彩, 相映成趣, 这就是形体的动与静。另一方面就是光与色的动与静, 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色彩配合之美。而“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则是日出雾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 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 互为影响, 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登大雷岸与妹书》这是鲍照写给妹妹鲍令晖的一封家书:“夕景欲沉, 晓雾将合, 孤鹤寒啸, 游鸿远吟……”在晨昏交替之际 (静态) , 遥望孤鹤游鸿在寒风长啸远去。“夕景、晓雾、孤鹤、游鸿”的艺术形象, 共同构成了一幅枯寂萧疏的画面, 尤其“一啸”“一吟”, 声微情衰, 传响在夜深人静时候更增添了森冷悲凉气氛。

二.以动衬静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衬法, 这种写法看起来描写的动态事物, 其实是为了突出静态的情况。

《三峡》这是郦道元写的一篇描写山水的散文, 其中“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写秋景, 则重在绘声, “长啸”“凄异”“哀转”, 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 因景而异, 显得变化多端, 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 一个“趣”字, 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 而一个“凄”字, 既是对猿声的描述, 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这是以猿猴的长啸来反衬山林的寂静。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中:“寒山远火, 明灭林外。深巷寒犬, 吠声如豹。当待春中, 草木蔓发, 春山可望, 轻鲦出水, 白鸥娇翼……麦陇朝驹。”王维在文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动衬静, 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 在林外忽明忽暗;这时深巷中传来像豹子声的响亮的狗叫;村子里又传来了舂米声, 又似与稀疏的钟声相应相和。这一段冬景的描写, 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把一个月下蓝田山写得清幽寂静、高旷淡远。冬夜的声响越发衬托出独坐者的寂寥心境。“当待”, 即等到。这一词暗示了下面所写的景物不是实写, 而是虚写, 也叫拟写, 就是凭想象而写。这里写到了草木, 游鱼, 写到了白鸥, 还写到了麦田和雉鸟。写草木、游鱼、白鸥、麦田都是视觉, 写雉鸟却是写其听觉, 多种感觉器官并用;有静有动, 使春天清晨的鱼跃鸟鸣更显出环境的清新, 自然也流露出与友人谐游的向往。因而在完美的和谐、动静相衬的活的画图中, 情景交融, 浸透着诗人的个性, 这便是王维突出的美学效果。

三.寓动于静

指在静态的描写中暗含的却是动态的神韵。《与朱云思书》中:“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 是因为人在船中, 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读者仔细的咀嚼, 方觉其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 写树木遮空, 昼夜不分, 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 又给山水增加了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从字面上看仿佛皆是写鱼, 并没有写水;然而, 此是实写鱼而虚写水, 写鱼同时是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是写鱼在水中游, 可是从“可百许头”中我们则能领悟到水至清鱼无处藏, 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 从“若空游无所依”中领悟到水清澈见底, 才使我们看不见鱼本来依托的水, 造成“无所依”的感觉。潭水、石等写静, 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 也可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 为写静作伏笔, 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在水中嬉戏, 一静一动, 活泼可爱。鱼在水中的一举一动, 种种变化, 都能看见, 也是在写水清。潭中鱼“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 触动了作者的情怀。作者由于改革受挫, 被贬远方, 精神负担很重, 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 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 灵魂得到净化和复归, 水之清, 鱼之乐, 给这位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动与静的艺术表现手法, 不仅仅呈现出一种乐趣, 更重要的是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

映衬 篇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对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标题的断句,有人认为应断为“春江/花月夜”,“江”与“夜”

因为“春”、“花月”的映衬而美。台湾学者蒋勋则认为,

应断为“春/江/花/月/夜”,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作文】

映衬与独立之美

和一个朋友辩论,她说:“应该注重内在美,慈和、诚恳、谦虚、忍让、宽厚等等的品行,自身的修养、气质。”有的人外表很美,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让人厌恶。有的人虽然外表不美,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让人佩服。

每当我看到一只只小鸭子时,我就会想到童话中的那只丑小鸭,是那样的坚定,是那样的坚持不懈。

这篇童话写的是:有一只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的鸭子。虽然它过着这样的生活,但是它却一直怀有一份美好的梦想,就是因为这份美好的梦想,它在困难面前没有绝望,没有沉沦,没有低头,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它感到了幸福,感到了温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界上,有谁不爱美?外表美固然重要,但是,心灵美更加重要。要是你品德美,智慧美,语言美,行动美一一具全,那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人。虽然外表美,但心灵不美,那算是美吗?就象有些人,为了外表美,而不惜一切代价,那是美吗?有些人,虽然长得丑,但是他努力,勤奋,善良,这是丑吗?

外表美是天生的资本,但是内在美却是在今后的生活经历中慢慢磨练的,是指人的德性。单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没有内在的德性,这还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之外,必须充实内在的德性美;内外俱美,才可以称为庄严的人生;而庄严的人生,才是快乐、幸福、完美的人生。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明白:外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内心是否美,是否纯洁。丑小鸭之所以成了白天鹅,一切都是源于它心中那一份永恒的梦想。其实大家都能成为一只展翅高飞的天鹅。只要你坚定信念,拥有美丽的梦想,并坚持不懈地去奋斗,你会成功的,你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不过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社会”“人生”相映衬 篇3

“如何把握自己与虚拟世界的距离”这个话题算不上新鲜,最近这几年里每年都有省市在高考作文中对这一问题作探讨,而且答案也了无新意——无非就是要拥抱现实,不能沉湎于虚拟世界,要保持与它的适当距离云云。纵然你可以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将来还能在虚拟世界里看病、看球、看新闻……但你一定要有一颗现实的心,要注意真切感受现实世界里的风俗风情、人间百态。

今年全国卷Ⅲ出了一道颇具“正能量”的作文题,作文材料是一则先进人物事迹。材料中小羽的正面意义不仅在于她在自己的专利产品被假冒之后以德报怨、无私奉献、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行为,更在于她有不凡的见识。她抵制假冒伪劣商品、拯救花茶市场不是依赖于严查、严防这种种高压政策,而是公开工艺流程,拿出自己的专利与大家共享,以此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规范市场。她的举措拯救了产品,挽救了市场,也使自己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细细想来,公开、共享与共同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绝不仅仅在商界或企业界适用。

關注社会自然免不了要关注那些渐行渐远的乡土文化。文化是我们的先人留给这个世界、留给后人的最珍贵的遗存,值得我们好好珍惜,悉心传承。这个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北京卷的另一篇“二选一”作文题便是让考生借助刚去世的陈忠实先生的一篇散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分析今年在春晚唱红的华阴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这道文题说“老腔”已成一种象征,让考生分析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上流传于民间连当地年轻人都不怎么感兴趣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何以令人震撼”,多少有些为难考生了,但我觉得确有必要。华阴老腔是属于秦川大地的,更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像珍惜祖辈的遗产一样去珍惜它。从这一意义上说,北京卷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警醒我们像关注物种消亡一样关注文化流失。

边地酷烈映衬青春之光 篇4

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之后,新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对于“文革”时期所建立的社会身份系统进行了谓之为“拨乱反正”的重新分配机制。文革浩劫期间的所谓“革命者”的政治光环已然蜕去,他们在彼时的虔诚而激情的“革命行动”亦转换为须待清算和反省的“罪恶”与“迷途”。社会上盛行着对“知青”一代无限惋惜、深切误解甚至极端指责,当年“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的身份面临彻底否定与崩塌的危机。

有过知青经历的作家,面对自己所特有的青春时代闪烁着光芒与热焰,在新的社会身份系统中将遭到彻底的湮蔽,出于寻求在新的社会身份系统的坐标,很多作家对逝去的青春时代进行价值重申。作家晓剑在《青春梦幻曲》的后记中如此写道:“青春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中同样闪烁着光芒和热焰。这光芒和热焰使我们的处女地永远不会是冷清的,孤寂的,这光芒和热焰值得我用一生来赞颂。因为每个时代必定有每个时代的讴歌者,我在为我们这代人树起一块使他们不会埋怨和自卑的丰碑。”为此,有过知青经历的不少作家往往以时代英雄的价值观来界定那段生活和行为,以激扬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气质,作为自己那段经历的标签。因为他们需要从昨天的脚印中发现为今天人生助力的瑰宝。他们追忆浪漫的下乡岁月与改天换地的豪情,小说字里行间盈溢着自我认同、自我激赏的情绪,以此求证那一代人“青春无悔”主题。

如何凸现青春的崇高与光芒,肯定、显示和欣赏自己不凡的经历与青春力量?人类确证自己力量的方式,通常是以自然物作为客观参照,人通过超越自然界给人类设下的界限,从而显示人的主观能动性。

边地的“自然”多为寥廓无边的荒野沼泽、深山老林、大漠戈壁、急流险滩、自然环境恶劣,这种“对象”的性质——正是这样的险峻的自然能“负载”作者所要表达的崇高与豪迈。因为崇高不仅表现为一种崇高的思想,更具体化为一种特殊的行动,是伟大心灵与壮烈行动、自然沧桑与社会动荡、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崇高既包含着形式上的粗犷有力,也包含了主体的道德完善,化一种世俗的不可能为可能,同时还隐含着情感浪潮的汹涌澎湃。于是,酷烈的边地,成了他们青春生命力的最佳象征,也给他们提供了用武之地,是他们顽强毅力和人化“自然”的决心试验场地,生命在与“边地”的搏斗中显示出崇高,从对蛮性荒野的开垦中获得感性显现。正是由于边地具有“野蛮、狰狞”的特性,才能更加映衬出知识青年灿烂的青春之光。于是,梁晓声、晓剑等人的小说,在边地的“荒原”、“鬼沼”“景颇山区”上,演绎政治热情和理想精神,在这些荒凉的边地上,知青们用他们的热情和青春耕耘着,他们在那里留下了梦幻与追求、留下了青春与热情,青春无悔、理想万岁。由此,边地成为了表达革命信念的支撑地,成为了张扬青春绚丽的不可或缺的演出舞台和仪式空间,亦成了作家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最佳锚地。

梁晓声的“北大荒”系列小说《白桦林作证》、《荒原作证》《为了收获》《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都是突出这个主题的,边地成了他们理想献身的支点。如《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就浓墨重彩地渲染那神秘、狞厉、吞人于无形的“鬼沼”与“满盖荒原”的恐怖与神秘。“鬼沼”是恐怖的,“那是一片死寂的无边的大泽,积年累月浮盖着枯枝、败叶、有毒的藻类。暗褐色的凝滞的水面,呈现着虚伪的平静。水面下淤泥的深渊,沤烂了熊的骨骸、猎人的枪、垦荒队的拖拉机……它在万里之内散发着死亡的气息”。那里绿荧荧的鬼火四处飘动,怪异的“收魂鸟”哭嚎般地凄鸣。而“满盖荒原”则是神秘的,那里有万顷沃土,而且“一马平川,只要春天播下种子,秋天便能收回千万吨粮食”。而在开荒队员一一知青的心目中“‘满盖荒原’成了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而正是这些知识青年,要越过“鬼治”开垦“满盖荒原”。作者不无自豪地这样写道:“我们从驼峰山上伐下了上千棵义气松,沿着‘摩尔人’做的标记,在‘鬼沼’上铺上了一条垦荒者之路。……‘鬼沼’,它终于被征服了”。尽管在这一征服过程中,妹妹梁珊珊为追赶一只狍子被“鬼沼”吞没了,副指导员李晓燕染上了出血热永远躺在了荒原上,“摩尔人”王志刚与野兽进行了殊死搏斗之后而葬身狼腹。但在作品的结尾处,作者表现的是胜利者的喜悦,梁晓声情不自禁地这样总结:我们经历了北大荒的‘大烟泡’,经历了开垦这块神奇的土地的无比艰辛和喜悦,从此,离开也罢,留下也罢,无论任何艰难困苦,都决不会在我们心上引起畏惧,都休想叫我们屈服……呵,北大荒!这里,与世隔绝的“满盖荒原”成为一代人展示其英雄主义与理想激情的舞台,其背后潜藏的话语逻辑就是“尽管我们那时候过于年轻,幼稚,在冲动中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荒谬行为,但是,那毕竟是我们知青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是我们同不公正、同险恶势力(社会的或自然)进行不屈抗争得命运。”换言之,我们在边地是一部英雄的奋斗史,对英雄奋斗史述说,正是对这种否定意向的反叛与抗诉。

云南的知青夫妻作家晓剑、严亭亭的中篇小说《世界》描述一群知青来到云南西部景颇山区最穷的山村贡嘎寨子插队落户,在以刀耕火种、采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偏远、贫穷的景颇山区,他们豪情满怀,住进“没有墙,只有几根木柱和横杆的牛圈”,开始“改天换地”:“上午,他们同景颇人一同去向阳的荒坡上砍伐,为着以后烧荒种包谷。中午,他们顶着烈日,在灼热的土地上静静地学习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不远处有一裸菩提树,它使劲地伸展着浓密的枝叶,在地面投下巨大的阴影。但是谁要是往那阴凉处望上一眼,都会觉得自己软弱甚至可耻。他们身边放着一盆清水,用来擦去不停地流下的汗珠。但是学习时间禁止喝水。下午景颇人不出工,而知青们依然爬上了荒坡,他们要尽快地适应繁重艰难的劳动。晚上在清爽的夜风中,他们激烈地争论、探讨、研究着生活的模式。”小说张扬着“青春无悔”的主题:尽管他们的事业失败了,但精神永存,他们远大的理想,非凡的意志,英雄的品质,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作品的篇首语,就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倾向:“我很难在这一篇短文中概括他(指主人公、知青领袖吴大路。笔者注),最值得记忆的生活,那是一种凄苦和煎熬、沉重和悲壮、认真和严峻、追求和探索以及浑厚的男人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生经历.我不想肯定他在整个世界中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希望人们认识他、并能理解他,尤其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别嘲弄他,因为这无疑等于讥讽自己”。即便是对“上山下乡”运动,带有严峻深刻的历史反思色彩的小说,也依然然流露出当年青春的自豪,如老鬼的《血色黄昏》自豪之强烈不下于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请看看我们知青是怎样干活吧。”“……冽冽山风呼吼,蒙蒙雪雾缭绕。一群奋斗者的青春,在这嶙峋的山岩之中,在这青面獠牙的酷寒之中,迸射出一簇簇多么旺盛的生命活力!那堆堆码得整整齐齐的石头,就是肉体撞击岩石的结果,有的上面还沾着点点血迹。”“难忘啊,这一帮肮脏褴褛、蓬头垢面‘土匪’!光荣啊,这一群脖子上围着破裤子,衣服里爬满‘自留畜’的烂知青儿!”“我们豪壮地站在山巅,环顾苍茫群山,激情满怀。……”边地的艰苦,成就了他们上演青春生命豪壮的诗意空间。

这类书写边地的知青小说,作家自我炫耀性地讲述当年为了神圣的理想而如何在边地奉献青春澎湃激情的,共同的特色便是:蛮荒酷烈的边地空间,盈溢着战斗的豪情、宏阔的理想、悲壮的气势。正是通过书写边地自然环境的酷烈,来为那段历史刷上熠熠闪光的金漆,从而证明自身历史地位和人生价值。之所以如此,首先是临界时代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召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现代化刚刚启动,整个社会氛围弥漫的是对理想和前途的憧憬与想象,那是一个崇尚活力,生机、热爱的话语时代。新时期的政治渴望从伤痛中迅疾走出,一个正常的而且满怀着热爱、理想的形象,有着美好的品质,有理想与追求,在磨难中成长更容易得到新时期政治的青睐与抚慰。而这种闪烁青春之光“不悔”的边地叙事,有利于他们获取更多的现实利益。李敬泽曾以锋利的言辞揭示了知青文学的叙事策略:“为了‘我们’的形象,‘知青文学’形成了一套规则、仪式和策略。这基本上是一桌俄式大餐,包括了‘历史’、‘青春’、‘苦难’、英雄主义和感伤情调、边地风光和流放的贵族,其中隐含的元叙事是‘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其次,这种书写自己于边地所遭受的苦难,来突显自己过去历史荣光的叙事策略,是中国历史深处积淀的传统文人情怀在新时期的重现。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苦难是造就人格的必要条件,恰如孟子所云:“故天降大人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种边地的苦难正是造就英雄的条件,被赋予了合理性与诗意性。

摘要:有过知青经历的作家,面对自己所特有的青春时代闪烁着光芒与热焰,在新的社会身份系统中将遭到彻底的湮蔽,出于寻求在新的社会身份系统的坐标,很多作家对逝去的青春时代进行价值重申。书写边地的知青小说,共同的特色便是:蛮荒酷烈的边地空间,盈溢着战斗的豪情、宏阔的理想、悲壮的气势。正是通过书写边地自然环境的酷烈,来为那段历史刷上熠熠闪光的金漆,从而证明自身历史地位和人生价值。

关键词:价值重申,酷烈边地,青春之光

参考文献

[1]晓剑.青春梦幻曲[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32.

[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5.

[3]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31.

黄昏恋映衬夕阳红 篇5

成双性是生物的自然属性,是保证生物种群健康成长、繁衍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作为自然界中最高等的生物,其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老年丧偶导致了生活的单一性,不仅不符合人的健康发展规律,亦与自然规律有违。

老年丧偶,使此前长期形成的性生活习惯与体验突然停止,但是在生理上仍然有相当程度的性冲动和性渴望。如果不能满足,会使老人的睾丸或卵巢及脑下垂体前叶的促性腺功能下降,雄性或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加速人的衰老过程。长期没有性生活的老年女性,要比同龄有性生活者发生更大程度的废用性阴道萎缩;同样,无性生活的老年男性,生殖器官也会加速退行性变化,发生废用性阳痿。

现实生活中,老夫妻间的生活起居、情感交流、排遣孤独、相互关爱陪伴,是再孝顺的子女也无法替代的。有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鳏夫寡妇的死亡率要比同龄有老伴者高出20个百分点,同时也大大高于一直未婚的单身老人。可见丧偶对老人造成的是身心两方面的重创。而老人再婚,是帮助老人抚平心灵的伤口、尽快走出丧偶阴影、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新起点。

尽管子女亲友有太多的“借口”阻挠,但从法律意义上讲,离异、丧偶老人完全有再婚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从健康角度考虑,新的相伴关系可以填补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巨大空间,让生活重新充实起来,对老人的益寿延年十分有益。所以,老人对再婚不应有太多顾虑,而子女也应给予充分的理解,积极支持老人追求生活的圆满。

【映衬】推荐阅读:

上一篇:象征性思维下一篇:虎妈猫爸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