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位求偿

2024-10-17

代位求偿(精选8篇)

代位求偿 篇1

摘要: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法律难点, 尽快完善立法以指导司法实践活动是文章论述的目的所在。首先立法应当明确谁作为原告行使代位求偿权;其次, 主张权利人应当符合哪些条件以及应当在什么时间点来主张其权利。

关键词:保险代位求偿权,条件,起算点,证据

保险代位求偿权是法律特别赋予财产保险合同当事人的一项权利和义务, 是在保险事故发生后, 保险人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当然取得的被保险人对事故第三人的赔偿请求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规定可以看出, 有关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规范属于强制性法律规范。也就是说, 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保险人依照法律规定所享有的一项权利, 具有法定性, 无论保险合同有没有该方面的约定, 被保险人和第三人均不得以合同没约定为由进行抗辩。从这种表象上看, 保险人行使权利是非常便利的。但在司法实践中, 通过诉讼维护该权利时却存在诸多难点亟待解决。

一、立法应当明确谁作为原告行使代位求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作为规范保险业的基本法律, 都认可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保险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 但该权利是否应当由保险人向第三人来主张, 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按一般理解, 自己的权利当然是自己主张, 但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看法:保险人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代位求偿权, 将在适用法律的很多具体问题上产生障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院是否要审查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利来源合法与否, 也就是说是否需要实质性地审查保险合同的有效性。在现行法律框架下, 保险人是否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所主张的代位求偿权是以侵权之债为前提的、是否必须以第三人的过错为条件、是否属于保险合同的保险责任范围等等;在不足额保险或者重复保险时是否有必要进行共同诉讼、第三人行使的对被保险人的抗辩权是否可以直接对保险人行使等等。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如果求偿的权利由被代理人行使就能够完全避免。

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中谁更有资格成为原告, 在各国立法选择上也不完全一致。在美国法律规定, 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依法产生, 保险人行使代位权, 不以被保险人转移赔偿请求权为要件, 只要具备代位权的行使要件, 即可直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赔偿请求权。在英国, 通常认为被保险人有权就承保范围内的损失向保险人请求赔偿, 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的义务而进行赔付, 但并不意味着保险人直接受让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任何权利。保险人获得的保险代位求偿权利的范围是由其支付的赔偿金的多少决定的, 与被保险人享有的针对第三者责任方的权利完全不相同。保险人是在被保险人的授权下行使该权利, 在不足额保险及保险人限制赔偿责任的案件中, 保险人获得的代位求偿权并非涵盖整个被保险人针对第三者责任方的全部权利。所以, 按照普通法行使代位求偿权的要求, 保险人在授权范围内要以被保险人的名义向第三人提起诉讼或仲裁。在日本, 《日本商法》第662条第二款规定:“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了部分负担额时, 只在不损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权利范围内, 可以行使前款权利。”它没有明确保险人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代位权。在司法实践中, 大多认为这种规定暗示了以被保险人名义行使代位权的可能。事实上, 保险人也多以被保险人名义行使代位权。

前面提到, 我国保险业两大基本法律制度都没有对保险代位求偿权原告做出明确的界定。但《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4条和第95条规定:保险人行使代位请求权利时, 被保险人未向造成保险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诉讼的, 保险人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向该第三人提起诉讼。保险人行使代位请求权利时, 被保险人已经向造成保险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诉讼的, 保险人可以向受理该案的法院提出变更当事人的请求, 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人请求赔偿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5条规定:保险人依据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5条规定行使代位请求赔偿权利, 应当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以他人名义提起诉讼的, 海事法院应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从这些条款的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的立法倾向是主张保险人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第三人 (债务人) 请求或提起诉讼或仲裁的代位求偿方式。这种立法理念也与合同债权追偿中的代位权同出一辙, 所以非海事诉讼中的保险人在司法实践中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时, 人民法院也是基本认可的。但保险人、被保险人和第三人在诉讼中的地位、权利及义务应当做出更详尽的规定, 以解决诉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二、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的条件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产生基于两个法律关系的合法存在: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和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损害赔偿关系, 前一种关系产生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补偿请求义务, 后一种关系则产生第三人对被保险人的赔偿义务。保险人基于对被保险人的保险补偿而取得代位求偿的资格, 同时又因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债权而取得了向第三人主张的权利, 但由于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 第三人仅对被保险人负有债务, 故当保险人向其提出主张时, 必须将两个法律关系连接, 也就是首先要履行相应的权利转让手续。这里, 保险代位求偿权实际上是在前两项基础权利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民事权利, 这三项权利分别存在, 但相互牵连。于是, 保险人在行使代位求偿权的时候就有两个前提存在:

1.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保险合同合法有效, 并且保险人已经赔付。这是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的前提条件。保险合同合法成立是不是就意味着代位求偿权的成立呢?这里有三种观点:第一, 保险合同成立时代位求偿权随之成立, 只不过是作为一种期待权利而存在, 这种期待权利不论属于法定权利还是属于合同权利, 都是附条件的, 当所附的条件成就时, 就必然转化为既得权利。第二, 代位求偿权成立于保险事故发生之日, 典型的立法是《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 它在第79条第一款明确规定, 保险人赔偿保险标的全损后, 保险人有权接管被保险人在该保险标的上的任何权益, 并从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 取得被保险人在该保险标的方面的一切权利和救济。第三, 我国现行立法明确确立代位求偿权的成立时间在于保险金额支付之日。《保险法》第44条和《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3条、第96条都作了明文规定。即: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 在保险赔偿范围内代位行使由被保险人对第三人请求赔偿的权利。这种立法理念非常明确地排除了保险合同成立时代位求偿权成立的观点, 同时首先确定保险合同的有效性, 因为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保险人来讲, 其赔付程序是非常严格的, 要进行赔付的前提必须是在保险合同有效的前提下进行, 在赔付之后成立的代位求偿权, 诉讼到法院之后保险人自然无须再去举证保险合同的效力问题了。

2.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有赔偿请求权的合法存在。这是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的先决条件。这里的合法存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赔偿请求权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既包括第三人的侵权行为, 也包括由合同关系而产生, 如违约行为导致的保险标的损失, 保险人履行补偿责任后可请求责任方予以赔偿;既包括因第三人的不法行为而成立, 也包括因第三人的适法行为而成立, 如共同海损中的弃货行为, 当保险人赔付后, 有权向其他共同海损债务人行使分摊请求权。因此, 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行使请求权的基础并不限于理论界一些学者限定的只能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损害赔偿, 还应当包括对债务不履行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占有物返还请求权等等。

但是, 不是所有的损害在保险人赔偿之后都能够取得代位求偿权利。有两种情况例外:第一,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对于不能归责于任何人的原因, 如意外事故、不可抗力、情势变更等因素所造成的损失, 虽然第三人应当承担的责任遭遇法律豁免, 保险人不能够取得代位求偿权利。第二, 第三人与被保险人同属一体, 保险人同样无法行使代位求偿的权利。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第三人与被保险人同为一个家庭的组成成员或组成人员。比如第三人是被保险人的夫妻、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等。或者是为被保险人的利益或受被保险人的委托或者与被保险人有特殊法律关系而进行活动的人, 包括被保险人的雇佣人员、合伙人、代理人等。

三、代位求偿权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在我国的保险业务实践中, 保险人不能够把握行使代位求偿权的时机而导致损失的情况屡屡发生。究其原因, 除了保险人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之外, 与我国法律对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诉讼时效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不无关系。

由于代位求偿权成立的时间说法不尽统一, 导致司法实践中对代位求偿权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产生分歧。一种观点认为,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应从保险人实际获得该项权利之日起计算,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就应当是保险人赔付被保险人损失之日;另一种观点认为, 应当从被保险人的赔偿请求权利发生之日就开始起算, 也就是从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不仅因为代位求偿权的权利的来源、本质、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是保险人代替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行使损失赔偿的请求权, 只是所获得的利益应归于保险人而已, 而且立法实践中, 《海商法》在第264条确立的规定支持了这一观点:“海上保险合同的诉讼时效为二年, 自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在这样的诉讼时效起算点的规定之下, 如果被保险人不及时向保险人请求保险金赔偿, 或者保险人拖延保险金的赔偿, 而保险人又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全。必然导致保险人的屡屡败诉, 所以保险人应加强保险代位求偿权行使的时效意识。这一方面保险业的老牌国家英国就做得很好, 在保险单中增加“红线条款”或“周密保全条款”进行特别提示, 提醒被保险人注意保全其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或者在被保险人对此懈怠的情况下, 作为利益相关一方直接提起诉讼, 要求被保险人及时向第三人提起索赔请求或损害赔偿, 以保全代位求偿权利的诉讼时效。当保险人赔付保险赔偿金之后, 再由保险人取代被保险人的诉讼主体资格, 使代位求偿权获得保护和实现。我国也出现类似的提醒, 不过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 如《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4条、第95条规定:如果被保险人怠于向第三人提起诉讼的, 保险人可以自己的名义起诉第三人。被保险人已经起诉第三人的, 保险人可向受案法院申请变更或追加其为当事人, 以承受被保险人的诉讼权益。所以实践中如果不经由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 而是由保险人在理赔之前与造成保险标的损害的第三人的磋商, 则不构成保险人代位求偿诉讼时效的中断。

四、权利转让书不是行使代位求偿权的直接证据

权利转让书一般是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文本, 内容大致包括保险单号、保险标的出险时间、已赔付金额、赔付时间及权益转让的声明。在诉讼中, 这样形式完备的《权利转让书》是否可以作为直接的证据起到证明作用呢?

《保险法》第48条规定:“在保险人向第三者行使代位请求赔偿权利时, 被保险人应当向保险人提供必要的文件和其所知道的有关情况。”法律之所以规定被保险人负有协助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的义务, 是因为如果没有被保险人的协助, 保险人在行使对第三人的请求权时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因此, 这种协助义务既是法律明示规定的, 通常也为保险合同所载明。所以, 一般的保险合同中都明确约定保险人承担了保险赔偿责任后, 被保险人需要签署《权利转让书》, 以此作为保险人取得代位求偿权的证据。

世界各国立法例中,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的取得有两种方式, 一是当然代位主义, 即代位求偿权的取得仅以理赔为条件, 只要保险人向被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后即自动取得代位求偿权;二是请求代位主义, 即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付后并不能自动取得代位求偿权, 还须被保险人明示让渡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给给保险人, 形式上通常即表现为权益转让书, 保险人方能取得代位求偿权。根据《保险法》第45条的规定, 我国采取的是当然代位主义, 保险人支付保险金后当然取得代位求偿权, 权益转让书对保险人取得代位求偿权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 权益转让书及类似文件的签署只能作为被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义务的一种表现, 对代位求偿权利的行使不具有直接的证据效力。这种理念已经为《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6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8条所印证。根据这些规定, 保险人支付保险赔偿的凭证指赔偿金收据、银行支付单据或者其他支付凭证。仅有被保险人出具的权利转让书但不能出具实际支付证明的, 不能作为保险人取得代位请求赔偿权利的事实依据。

也就是说, 在代位求偿权诉讼中, 保险人是以支付保险赔偿的凭证来证明自己符合了行使代位求偿权的前提条件, 而不能仅仅依据权利转让书来作为直接证据, 当然, 如果第三人对权利转让书所记载的内容不提出异议则另当别论了。

参考文献

[1].邹海林.保险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8

[2].佟强.代位权制度研究[J].中国法学, 2002 (2)

[3].覃有土, 樊启荣.保险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孙积禄.保险代位权研究[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 2003 (3)

[5].刘丽鹏.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的几个法律问题[J].财经界, 2007 (1)

[6].霍艳梅.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限制[J].河北法学, 2006 (1)

代位求偿 篇2

摘要在我国保险法的几次修正中,代位求偿权制度都只适用于财产保险合同。保险理论界也普遍认为:保险代位追偿制度是为了使得被保险人因为保险事故的发生而遭受的损失能得到补偿而设置;基于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其损失金钱无法估弥,故代位求偿权制度不应适用于人身保险。本文对此并不完全赞同,故从其在人身保险中适用之法理基础,若干问题探讨,适用之利弊分析以及立法的理论依据和 发展 方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见解。

关键词代位求偿权 财产保险 人身保险

一、引言

在我国保险界,代位求偿权即: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由于第三人的原因导致保险事故的发生,保险人在对被保险人履行过赔偿义务后,自动取得在赔付范围内对第三人的求偿权。也就是说,直接排除了代为求偿权制度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的适用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身保险合同就不具备代为求偿权生长的土壤。《澳门商法典》人身保险的一般规定第1030条规定:“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人做出给付后不得代位取得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而生之对第三人之权利。上款之规定不适用于在第三人所造成之意外事故中保险人所承担之医疗及住院开支。”《意大利民法典》的损害保险第1916条第四款关于保险人的代位权规定:“……本条规定亦适用于工伤事故和偶发灾害的保险。”由此可见,代位求偿权并非理所当然地不能适用于人身保险。WWW.11665.Com

二、法理基础

人身保险主要包括人寿险、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笔者将以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为研究基点,对保险代为求偿权在人身保险中的适用之法理基础进行分析。

(一)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兼具寿险和财产险的性质

我国保险理论界认为,由于保险代位追偿原则是损失补偿原则派生出来的权利,所以代位追偿原则与损失补偿原则只适用于各种财产保险,而不适用于人身保险。但短期健康险和意外险的精算技术与寿险并不相同,是用大数法则 计算 ,在技术上更靠近财产险,所以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也习惯把这一类险种称为“第三领域”,意指兼有财产险和寿险两方面的特点。所以,保险代为求偿权制度是可以适用于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的。

(二)道德风险之预防

道德风险是保险市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比如:依照我国当前保险法规定,如果被保险人投了健康险,当保险事故发生后他可以获得双份赔偿,一份来自对保险人行使的保险金请求权,一份来自对第三人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请求权。此时,被保险人则可能不顾自己的 经济 状况和病情实际需要,而追求价格最高的产品,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和保险成本增加。将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应用于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避免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因为了获取双份医疗费背负不当得利之名。而且,保险代位求偿权的适用不会导致被保险人的损失无法补偿,因为即使在保险人处得到的保险金赔付不足以弥补其损失,其依然可以向侵权第三人行使请求权。

三、保险代位求偿权适用若干问题之探讨

保险理论界认为:人身保险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而人的生命和身体无法以金钱来衡量,因而被保险人不会因为买了保险而“不当得利”,也就不存在保险人因为承担了保险责任而行使代位求偿权的前提。但是对于健康险和意外险这些兼具财产险和寿险性质的险种,却不能一概而论。

(一)排除代位求偿权制度是否引入了道德危机

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在理赔阶段最大的区别就是:财产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只能向保险人或者负有责任的第三人单方追偿其所受到的损失(保险金额不能完全弥补损失的情况除外),也只有在保险人承担过赔偿责任后才会取得保险代位求偿权这一法定权利;但人身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不仅可以向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还可以向负有责任的第三人请求损害赔偿。这个区别也是保险理论界排除代位求偿权制度在人身保险合同中适用的主要依据。

“当被保险人对保险人和事故责任人同时具有请求权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被保险人同时行使两种请求权而获双重利益,规定被保险人只能行使一种请求权,同时也是为了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那么 法律 以什么为依据断定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不会基于拥有双重请求权而滋生道德风险呢?

做一个简单的比方:投保人为自己投保一个小额健康险,然后和医生串通,开出就诊证明,之后就凭此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首先,这是一个小额的保险合同,保险公司不会为小额的赔偿金而进行具体详细的事故调查,毕竟调查费用都有可能高于赔偿的保险金;其次,这也可能滋生出一个新兴的“行业”,专门从事开虚假的就诊证明,并从中渔利;再者,投保人一旦骗保成功,这无本万利的生意一定大受欢迎,而保险公司会因预防成本过高而无所适从。

故以小观大,并不能以人身保险是以人的身体和寿命为保险标的,其损失无法以财产衡量为借口,而不去考虑这种双重请求权在人身保险中适用而滋生道德风险的危害。

(二)人身保险各险种是否都不具有代位求偿权适用的要件

人身保险分为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人寿保险是纯粹的人身性保险,具有储蓄预防性质的,无需适用代位求偿权制度。但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却是兼具人身险和财产险双重性质的保险,故在此两种保险中,代位求偿权制度是否有适用的必要呢?

理论界对此存在着激烈争议。以英国学者jefferyw.stempel为代表的“赞同说”认为,健康、意外伤害保险的性质与特点介于人身和财产保险之间,保险金的给付同样具有补偿损失的性质。既然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本意在于填补损失,那么亦可适用于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以美国学者kennethh.york为代表的另一派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虽然疾病和伤害领域的保险具有一定的补偿性,但此种补偿与纯粹财产性质的补偿是不同的。医疗费用虽有固定标准,但它不能涵盖事故所引发的全部后果,也不能据此判断受害者得到的补偿是否足够或过多。因此他们不赞成在健康和伤害保险方面适用代位求偿权。我国学者江朝国则倾向于折衷说,认为健康保险和伤害保险从其承保内容来看,均非纯粹的定额保险,因此能否适用代位求偿权应作具体分析:如果因第三者的责任导致保险事故发生,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残废,则保险人或保险受益人有权兼收保险金与第三人的赔偿金额,因为生命或身体的损害,无法以金钱计算其损害程度,无从比较所得利益是否大于受损利益,因此没有所谓不当得利的问题;反之,如果被保险人所受损失为医疗费或其它费用之支出,则其所受损害,除非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应仅局限于该医疗费用之范围,保险人超出该范围的得利可构成不当得利,因此在此情况下存在着适用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可能。笔者赞同江朝国先生的观点。

首先,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就保险事故的发生可能导致的损失的性质进行约定。恰如《韩国商法》人身保险的通则第729条规定:“保险人不得代位行使因保险事故所致的保险合同人或者保险受益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是,在签订伤害保险合同的情形下,若当事人之间另有约定,保险人可以在不损害被保险人的权利的范围内代位行使该项权利。”也就是说:法律并不强制人身保险当事人一定要适用代位求偿权制度,只是赋予当事人一种选择的权利。

其次,保险被誉为“社会的灵巧调节器”,保险合同最基本的原则为损害赔偿原则,即平衡被保险人因为保险事故的发生而导致生活中利益的失衡。法律应把协调人身保险利益的权利交给当事人,因为保险人基于其自身的专业性和利己性考虑,一定会义无反顾地走出一条宽阔大道。

再者,虽然人身损失的补偿标准不可能像财产损失一样具有很强的确定性,但是对于在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中被保险人损害所遭受的损失中,纯粹的医药费,误工费等支出是具有明确计算标准的。而且我国代位求偿权制度的适用,并不影响被保险人就未获完全补偿之损失向第三人继续追偿,故该理由不能成为代位求偿权被排除在人身保险之外的理由。

同时,新保险法规定:保险人不得兼营人身保险业务和财产保险业务。但是,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显而易见,保险法对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是“另眼相看”的。 最后,反对者最强硬的声音就是:代位求偿权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禁止不当得利,但对人身损害的受偿者而言,并不存在不当得利的问题。他既可以从保险人处获得保险金,又可向侵害人索赔,这是因为人身损害是难以度量的,即使受害者获得双重赔偿,也无从判明其是否“得利”,更无法探究这种受偿是否“不当”。这种说法明显逻辑错误。为什么人身损害就一定不存在不当得利的问题呢?难道就因为一句无从判明其是否“得利”,无法探究该受偿是否“不当”,就放弃对一种对社会有益的.险种的探索?笔者以为:仅仅依一种毫无根据的假设来反对代为求偿权在人身保险中的适用,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代位求偿权制度在适当的人身保险险种中的适用是有必要的。

四、保险立法的理论依据及其完善方向

笔者认为:代位求偿权制度在人身保险合同中予以规范是有必要的。故在此探讨代位求偿权制度在保险法中的理论依据及其完善方向,以期对立法的完善有所帮助。

(一)理论依据

陷入囚徒困境的两个罪犯之所以都会选择“承认犯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背叛可能带来高额回报。如果双方相信对方,不理会官方的利诱,拒不认罪,双方则极大可能安全获得释放。保险市场也一样:只要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互信,忠实地为了健全代位求偿权制度在人身保险中的适用而共同努力,保险人就一定能够拓展代位求偿权的适用方法。

投保人的投保目的是为了自己在遇到保险事故时,不致使家庭因突增的开支而出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换句话说,也就是转移风险。在我国 法律 中,对死亡、残疾等均有赔偿金等 计算 标准,以对当事人进行弥补。虽然金钱不能衡量人之生命、身体,但是却有抚慰功能。故在保险中,被保险人可以与保险人可定将自己的诉权转移,由保险人对其损失进行全额赔付,之后再向侵权人追偿。此种做法可大大节省被保险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完善方向

首先,应该在保险法中明确:代位求偿权制度可以应用于人身保险合同中的意外伤害险和短期健康险此类兼具寿险和财产险双重性质的险种。

其次,在保险公司一章中,比照责任保险的规范,对意外险和健康险中代位求偿权制度适用时,保险人、投保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

最后,以立法方式明确:如果保险公司以合法的方式,配合国家机关降低医疗成本,就给予适当的奖励。健康险是公认的比较难经营的一种险种,其主要困难在于巨大的道德风险和不断攀升的医疗成本。故代位求偿权制度的应用势必增强保险人降低保险成本的积极性,更利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方式 篇3

关键词:预追偿;代位求偿;第三人

一、保险人在赔付前对第三人的预追偿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保险人在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赔款以前,并未取得代位求偿权,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向第三人追偿,尤其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追偿诉讼。如果保险人想要启动追偿程序,就只能要求被保险人先向第三人追偿或者自己以被保险人的名义向第三人追偿,保险行业内通常把保险人在赔付以前对第三人的追偿称为“预追偿”。

1.要求被保险人直接向第三人追偿

在保险事故发生以后时,保险人一般都会要求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追偿,被保险人有时也会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或保险人的要求向第三人提出赔偿要求,在责任明确的情况下,第三人有时也愿意主动承担赔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我国《保险法》第45条第2款和《海商法》第254条第1款的规定,保险人赔偿保险金时,可以相应扣减被保险人从第三者已取得的赔偿金额。不过,《保险法》和《海商法》关于“相应扣减”的规定过于笼统,并未区分保险赔偿能否补偿被保险人的全部损失,以及被保险人追偿标的与保险赔偿标的是否一致的情况,在实务操作中必然会引起争议。

当保险赔偿不能弥补被保险人的全部损失时,比如存在部分损失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不足额保险、免赔等情况,被保险人从第三人追偿回来的收益应优先用来弥补保险赔偿不足部分的损失,如果还有剩余,才能用来扣减保险赔偿责任。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追偿回来的收益一律首先扣减保险赔偿责任,必然会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也不符合《保险法》第45条第3款“保险人依照第一款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不影响被保险人就未取得赔偿的部分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的精神。

2.以被保险人的名义向第三人诉讼追偿

在保险实务中,下列情况下保险人经常会以被保险人名义诉讼追偿:1.诉前保全,在海上保险业务中,因情况紧急需要扣船或对第三人采取其他诉讼保全措施时,保险人来不及理赔,只能以被保险人名义申请保全;2.追偿时效即将届满,如被保险人不愿自己先行起诉,保险人为避免错过追偿时效,一般会借用被保险人的名义对第三人提起诉讼;3.保险人调查事故原因及评估损失需要一定时间,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赔付,为及时启动对第三人的追偿程序,先以被保险人名义提起诉讼或仲裁;4.在不足额保险情况下,为了及时足额的从第三人那里获得赔偿,被保险人也愿意与保险人联手提前以被保险人名义对第三人提起诉讼,从而提高追偿效率;5.为了规避第三人免责条款,比如在有的运输合同中规定如货物损失已经得到保险补偿,承运人可以不承担赔偿责任;再比如有的运输合同中规定由托运人负责购买保险,保险赔偿以外的损失才由承运人负责赔偿,这种条款容易被理解成免除第三人赔偿责任,保险人在赔偿以前以被保险人名义直接向第三人追偿就可以规避这些免责条款的效力。

由于保险人没有支付保险赔款,尚没有取得代位求偿权,因此以被保险人的名义向第三人追偿不属于代位追偿,但是诉讼程序又确实是在保险人支配下为了保险人的利益在推进,其目的和作用与代位求偿实无二至。这种诉讼预追偿模式与英国法下的代位追偿模式有点类似:二者都是以被保险人的名义;都是为了保险人的利益;追偿费用都是由保险人承担;追偿诉讼程序都是在保险人支配下进行。

二、保险赔付完全补偿被保险人后的代位求偿

当保险赔付能够完全弥补被保险人的损失时,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即依法全部移转于保险人处,保险人自然应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向第三人代位追偿,只是可能需要被保险人提供必要的协助。此时的代位追偿并不以诉讼为限,和解如果可能,无疑是一种更为迅捷、经济的有效方式。

这是依据实体法所做出的认定,然而在程序法上,又必须作出进一步的区分,标准和依据就是被保险人是否在保险代位求偿之前已向第三人提起诉讼。《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4条和第95条第一款即是根据这种区分作出了不同的处理。如果被保险人在保险代位求偿之前未向第三人提起诉讼的,保险人无疑应径行以自己的名义向該第三人提起诉讼。理论和实务中存在争议的主要是第二种情形,如果被保险人在代位求偿之前已向第三人提起诉讼的,保险人又该如何代位求偿呢?这是诉讼系属中债的移转所形成的特定诉讼继受的问题。对此的处理模式主要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当事人恒定主义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诉讼承受主义。当事人恒定主义,是指出让人在诉讼系属中仍然是正当当事人,从而在形式上不发生当事人变更,继受人不得以受让诉讼权利义务的地位另行起诉。但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继受人可以代替出让人承担诉讼,或者作为共同诉讼人参加诉讼;出让人非经继受人同意不得处分已出让的实体权利义务;继受人即使没有以当事人身份参加诉讼,该案判决的既判力也及于该继受人。而诉讼继承主义是指,由实体权利义务继受人代替原当事人而成为正当当事人,继续原来的诉讼程序,原当事人已进行的诉讼行为对新的当事人发生效力,判决的既判力及于继受人和出让人。《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5条第1款显然采纳的是诉讼承继主义。然而这既与诉讼程序的安定主义相悖,也不利于公平的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在特定诉讼继受时,若必须由继受人替换丧失本案适格的原当事人进行诉讼,使对方当事人必须不断变换与不同当事人进行诉讼,对对方当事人将是很大的不利,无法保证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果,也无端增加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负担,也使法院的审判处于一种不安定状态,无端增加法院的审判成本。是故,有关于此的保险立法应采当事人恒定主义。保险人行使代位请求赔偿权利时,被保险人已经向造成保险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诉讼的,经被保险人同意,保险人可以代替被保险人承担诉讼,或者不管被保险人是否同意而作为共同诉讼人参加诉讼。被保险人非经保险人同意不得为处分行为。

参考文献:

[1]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许良根.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浅析保险代险代位求偿权 篇4

关键词:保险,保险人,代位求偿权

一、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概述

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保险法中古老而独具特色的一项制度, 它是指在财产保险中, 保险人在履行保险合同并赔偿被保险人的损失后, 所取得的在其赔付保险金的享有限度内要求被保险人转让其依法享有的向造成损失的第三者 (责任人) 请求赔偿的权利。最早关于代位求偿权的表述是1748年英国法官Lord Hardwicke在Randal诉Cackran一案中作出;最早以成文形式将其规定的是《1906年英国海上保险法》。在我国的立法中均有关于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相应规定。

保险法中的代位求偿权以保障被保险人利益为宗旨, 但在实践中发生向第三人求偿的保险赔案时, 保险人按合同履行了对被保险人的赔偿后, 如何取得代位求偿权?对此世界各国的立法有不同的主张, 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当然代位主义, 即代位求偿权的取得以理赔为要件, 只要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偿后, 就会自动取得代位求偿权。

二是请求代位主义, 即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偿后并不立即取得代位求偿权, 还须有被保险人将其享有的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让与或转让给保险人这一行为。从目前我国《保险法》的相关规定, 可知采用的是当然代位主义。

二、我国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现状评析

我国对现行保险法进行了不断修改, 就保险代位求偿权来讲, 尽管几经修改, 但仍存在不少弊端;笔者认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现状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 保险法中代位权的适用范围小。在我国保险法中代位追偿原则是对损失补偿原则的补充和完善, 所以代位追偿原则与损失补偿原则只适用于各种财产保险, 而不适用于人身保险;在这种理论支撑下, 我国保险法把代位求偿权放在财产保险合同中, 并且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明文规定人身保险不适用代位求偿权, 如《保险法》第46条之规定。故此可见, 这缩小了保险代位权的适用范围。

第二, 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名义未明确规定。我国《保险法》对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名义上, 特别是在被保险人和第三人的诉讼期间被保险人获得保险金后, 应以何名义, 如何参与诉讼问题尚无规定, 名义之争事关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的行使条件和权利范围, 因此在此存在缺陷。

第三, 保险人诉讼程序的缺失。保险人能否直接参加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已进行的诉讼, 我国的现行程序法没有对保险人能否直接参加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已进行的诉讼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正是我国目前在保险实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否则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将形同虚设。一方面, 被保险人在获得保险人的赔偿后继续原来的诉讼已没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 保险人既无法介入被保险人和第三人正进行的诉讼, 又面临另行起诉时, 可能遇到因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等影响保险人实现实体的法律障碍。

第四, 法院管辖的确定标准的单一。如果保险人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加害第三人时, 那么应按照什么标准确定管辖法院, 还存在缺陷。而我们一般仅按照原告就被告的原则进行。但如果是在机动车辆的保险赔偿中, 就会产生诸多麻烦。因车辆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 但到其车主的住所起诉, 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困难。且不利于执行过程。

第五, 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的法制观念普遍薄弱。保险人对代位求偿权认识不足, 再加上照顾各种关系, 以及一些裁定部门的某种偏见。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实务操作性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实务中没有很好的贯彻, 导致该追的没有去追或者也追不回来, 严重影响了保险人的合法权益阻碍了保险业务的发展;也使法律的规定仅流于形式, 有违立法的初衷。

三、对我国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建议

保险被誉为灵巧的社会调节器, 我国的保险业自恢复以来, 成就斐然;伴随保险业的蓬勃发展, 相关纠纷日益增多, 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保险业务的开展, 也阻碍经济的繁荣昌盛, 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扩大保险法中的代位权的适用范围。虽然我国《保险法》在人身保险中不能适用保险代位求偿权, 但并不意味着人身保险全都不能适用损失补偿原则。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赋予保险合同当事人以约定保险法中的代位权, 并适当扩大其适用范围, 尤其对意外伤害保险及健康保险中医疗费用等险种中代位权的适用应适当放宽, 保证立法与理论的一致。其次, 在保险公司一章中, 比照责任保险的规范, 对意外险和健康险中代位求偿权制度适用时, 保险人、投保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最后, 以立法方式明确:如果保险公司以合法的方式, 配合国家机关降低医疗成本, 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二, 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名义应明确规定。在保险实务中, 笔者认为法律可以明确做出保险人以自己名义进行代位求偿的规定。因其一它是保险人经“法定受让”取得的权利, 独立于被保险人之外的权利;其二这样有助于简化诉讼程序, 提高诉讼效率。

第三, 完善保险人的诉讼程序。若要保险代位求偿权得以顺利的实现, 笔者认为在诉讼程序中, 可以被保险人作为申请执行人, 同时由保险公司派员作为其代理人参与执行程序, 对于执行回来的财产, 则归保险公司所有。

第四, 法院管辖的确定标准应多元化。笔者认为在仅按原告就被告原则确定管辖法院时, 忽视了代位求偿的本质含义, 且在实践中不利于操作, 不利于维护被保险人, 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如果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是损害赔偿关系时, 那么我们也可以按照损害发生地确定管辖法院, 取代被保险人地位的保险人, 即也可以要求由损害发生地的法院来管辖这个案件。我国的保险法应在此处做出完善。

第五, 提高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的法制观念。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加大有关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的宣传途径, 如通过电视, 网络等媒体对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宣传, 普及代位求偿权的理念, 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使人们知道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 应通过什么途径进行救济, 从而促进保险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积禄.保险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韩长印.保险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3]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4]朱铭来.保险法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代位求偿 篇5

更当事人申请书

申请人:

海事诉讼代位求偿变更当事人

申请书

申请人(法人):电话: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职务:

单位地址:邮政编码:

申请人(自然人):性别:民族:

出生日期:文化程度:电话:

工作单位:

住址:

请求事项

请求变更申请人为一案的诉讼当事人。

(或申请作为共同当事人参加诉讼)

事实和理由

贵院受理一案,我保险公司

作为的保险人,已于年月日支付了承保范

围内的全部理赔款项。为了行使代位求偿权,现向贵院申请变更当事

人(或申请作为共同当事人参加诉讼),以代位行使的权利。

特此申请,请予准许。

此致海事法院

申请人:法定代表人:年月日

附:

证据一:

证据二:

代位求偿 篇6

关键字:代位求偿权、代位权、债权让与

一、民法中的代位权

在传统民法领域中,代位权是债权中合同之债的保全之方式。代位权作为一种合同之债中法定的权利具有以下特点:代位权针对的是债务人消极的不行使权利的行为,即怠于行使权利的行为;代位权是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代位权的行使须由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代为人的代位权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①

而就传统民法中的代位权的性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代位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即代位权人依自己的单方意思表示就可以行使债务人的债权,而不需要得到债务人的同意。②另一种观点认为,代位权属于支配权,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情况下,债权人以债务人的债权清偿债务,这与债权相似,是一种支配权。③还有观点认为从代位权的实质内容和效果来分析,代位权是对债权的保障性权利,包含于债权之中,是一种请求权。笔者比较倾向于请求权说,因为代位权本身就规定了权利双方是特定的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债务人,这种权利并不是由债权人单方的行为就可以实现,必须由债权人向人民法院主张代位行使;同时这种权利并不像物权这种支配权那样具有绝对的排他性,次债务人还是享有抗辩权的,这正从侧面证明了请求权在先抗辩权在后的实际顺序。

二、保险法中的代位求偿权及与债权让与的比较

2009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保险法对保险代位做出了明确规定。 ④除此之外,《海商法》和《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都对此有相关规定。⑤从有关规定中可见,保险法中的代位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指保险人进行赔付后便可以取得其赔付部分的权利,部分学者将其称为物上代位;第二部分是狭义上的代位权,即第三人造成保险事故致使保险标的遭受全损或者部分损失时,根据法律规定,保险人在对被保险人进行赔付后,依法取得了保险代位求偿权。⑥这是一种债权的代位,此种权利类似于合同法上的代位权,但并不完全等同。 相比较而言,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79条将上述全部包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一定合理性。

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是基于保险理赔程序产生的,即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遭受了财产损失,其损失应该的到完全的补偿,以恢复其在经济上遭受损失之前的完满状态。财产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就是恢复损失,但是不能从中谋利。被保险人获得的赔付不能超过其实际遭受的损失。当第三人原因致使被保险人遭受保险事故造成保险利益损失时,被保险人既可以向保险人要求赔付保险金,也可以向第三人要求赔偿损失,这样就存在两个损害赔偿的请求权。这样的话,如果允许被保险人同时行使这两项求偿权,被保险人便会得到多于自己损失的利益。因此,在存在第三人造成保险事故的情况下,允许支付了保险金的保险人取得其支付保险金范围内的代位求偿权,符合不得谋利的要求。

不管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于保险代位求偿权均认为其与债权转让类似,而大陆法系甚至就认为代位求偿权就是法定债权转让的一种形式,部分学者对此持支持态度。事实上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债权转让,又称债权让与,是债权人将其债权转移于第三人享有的现象。债权转让从本质上说就是双方之间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交易,因此,基于公共安全和社会道德约束,各国民法都对债权转让的范围做出了一些限制规定,此外的大部分债权均是可以转让的。目前我国法律仅规定了合同之债可以转让,而对于其他原因产生的债权如侵权之债能否转让则没有规定。特别是对于侵权之债,由于能否转让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理论界中有相当多的争议,司法实践之中做法也各不相同。对于自然人来说,侵权之债往往涉及人身权和所有权,一般是不得转让的。而在海上保险领域,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了被保险人的损失,第三人一词本身就不限于合同之债的范围。虽然不一定涉及人身范畴,但是保险事故往往和其他权利具有联系。若依据保险法理论,保险人支付赔偿金后取得代位求偿权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说代位求偿权的取得是债权转让的一种,由于保险事故的发生原因很多,违约、侵权等均可产生保险事故,因此在分析上就会产生一定的争议及瑕疵,同时会在实务操作中会出现诸多问题。

同时,根据《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4、95条有关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的规定,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被保险人没有对造成保险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诉讼,保险人以自己名义对第三人提起诉讼的;第二种,被保险人已经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已经赔付保险金的保险人向受理法院提出变更当事人请求的;第三种情况,就是被保险人提起了损害赔偿之诉,但保险人没有请求变更当事人的。 ⑦如果根据债权转让理论,前两种情况不存在问题。而对于第三种情况,我国并没有法律明文禁止被保险人可以继续诉讼,这样被保险人很有可能会从中获利。同时法律也没有规定保险人不得另行诉讼。依据权利转让的定义,权利的转让分为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在全部转让的情况下,债权的主体完全发生了变化,不存在权利共有的情况。而保险人经被保险人转让获得的权利只可能是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债的求偿权。这样在第三种情况中,如果保险标的发生了全损,代位求偿权的主体便是唯一的确定的一个人,被保险人的损害求偿权就会完全消灭,也就根本不可能再去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有发生法院就可以直接不予受理,再去讨论被保险人有无提起诉讼的情况就毫无意义。这是债权转让说与法律规定之间十分突出的矛盾。

三、结论

对于将代位求偿权认为是法定债权转让的一种形式的观点,笔者表示质疑。本人更倾向于认为代位求偿权是基于保险合同产生的一种附随权利。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并非是因为债权的转让,其真正的产生和行使都需要保险合同的履行,保险人不赔付被保险人的损失就不会获得代位求偿权。这种权利的本身并不妨碍被保险人对造成保险事故的第三人享有的合法权利。法律上的规定貌似是债权的转让,但这只是在保险合同的补偿性和禁止被保险人获利原则下的假象而已,其真正的目的只不过是对于这种情况进行了确认并对保险人的该项权利进行了保护。这样便能解释为何还会存在上述第三种情况。

注释:

①王利明等:《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557页。

②刘心稳:《中国民法学述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83页。

③吴祖祥、李棽:《代位权法律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④见《保险法》第59条、第60条。

⑤见《海商法》第252条、第256条;《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3条。

⑥李文湘:《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中第三人的抗辩理由》,载于上海海事大学学报,第28卷04期,2007年12月。

⑦杨召南、徐国平、李文湘:《海上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57-358页。

参考文献:

[1]杨召南、徐国平、李文湘.海上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第一版:357-358

[2]李文湘.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中第三人的抗辩理由[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7(12),90-94

[3]王利明等.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第二版:557-558

[4]刘心稳.中国民法学述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683

代位求偿 篇7

关键词:保险人,被保险人,保险代位求偿制度,保险合同

一、保险人代位追偿制度概述

(一) 基本概念

保险人代位求偿制度, 是指由于第三人的原因, 导致保险标的物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 保险人向被保险赔付后, 可以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请求权的制度。根据保险代位原则, 保险的代位求偿权可分为代位求偿权和物上代位权, 两种权利的行使均以保险法中的损失补偿原则为理论基础, 仅适用以填补被保险人损失为目的的财产保险合同。

(二) 构成要件

保险代位求偿制度一般须具备以下要件:

1、导致保险标的物损失是第三人造成的, 且被保险人对第三人具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2、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取得必须以保险人履行了赔偿义务为前提。

3、保险人代位求偿的金额以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赔付金额为限。

4、第三方责任人不具有法律上禁止对其追偿的特殊身份。

如我国《保险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除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故意造成保险事故外, 保险人不能对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组成人员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

(三) 法律属性

保险人代位求偿的法律属性是法定的债权转移, 同时也是诉讼程序上的权利与义务的转让和承担。

1、保险人代位求偿是债权转移。

因第三方责任人的侵权、违约、共同海损等原因, 在被保险人与第三方责任之间产生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被保险人对第三方责任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同时, 在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也产生了保险赔偿关系, 被保险人对保险人享有保险赔偿请求权。在这种情况下, 被保险可以向第三方责任人或保险人提出索赔, 若向保险人索赔, 保险人赔付后, 被保险人的债权就相应转移给了保险人

2、这种债权转移具有法定性。

这主要体现在: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由法律直接规定, 即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形成、取得和行使条件法定, 权利行使名义与范围法定。

3、保险人代位求偿同时也是诉讼程序上的权利、义务的转让和承担。

《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4条规定保险人可以自己的名义向第三人提起诉讼;第95条规定保险人可以向法院提出将原告由被保险人变更为保险人。

(四) 与其他类似求偿制度的比较

1、与普通债权转让的区别。

我国《合同法》第80条到83条规定了普通债权转让, 但与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相比, 两者有以下不同。首先, 保险人代位求偿制度的目的是避免被保险人不当得利和防止责任人逃避责任, 而普通债权转让是债权人实现债权的一种方式;其次, 保险人代位求偿制度具有法定性, 而普通债权转让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具有意定性;再次, 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行使无须通知债务人, 而普通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 否则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2、与债的保全制度中债权人代位权的区别。

我国《合同法》第73条规定了债的保全制度中的债权人的代位权, 但其与保险人代位求偿权存在诸多不同。首先, 合同法上的代位求偿权的产生是基于代位权人对合同对方当事人享有债权, 而保险人代位求偿权是基于保险人对被保险人负有给付保险金的义务;其次, 合同法上的代位权的权利主体没有变更, 只是行使权利的主体发生了改变, 代位权人的权利仍属于被代位权人, 而保险人代位求偿权是权利主体发生变更, 保险人行使的是自己享有的权利。再次, 合同法代位权行使的条件是债务人怠于行使履行债务, 危及债权的利益, 而保险人代位求偿权行使的前提是保险人作出赔付和第三人负有责任。

(五) 社会功能

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目的是为了平衡保险人、被保险与第三方责任人之间的利益。其社会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被保险人不当得利。

2、避免第三人逃避法律责任。

3、减少保险人的保险赔付负担, 降低社会整体保费水平。

二、保险人代位求偿的法律问题

(一) 行使代位求偿权的名义

行使代位求偿权的名义问题, 即保险人是以自己的名义还是以被保险人的名义行使代位求偿权的问题。此问题决定了保险人是否可以直接向责任方提起追偿诉讼。对于这一问题, 国内学者的观点并不统一。

第一种观点认为, 应以被保险人的名义行使。理由是债权具有相对性, 是特定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 不能就特定的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 而且海上保险的发源地英国的做法就是如此。

第二种观点认为, 既可以自己的名义, 也可以被保险人名义行使, 因为两种情形下追偿目的是一致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 应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代位求偿权。多数学者持也这一观点, 其理由有:我国《海商法》、《保险法》赋予保险人以自己的名义代位求偿的权利;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依法律规定而发生, 不以被保险人转移赔偿请求权的行为为要件, 只要具备代位求偿权的行使条件即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

笔者认为, 第三种观点比较合理。第一第二种观点更多是依据外国法的规定, 与我国法律上保险人代位求偿的法律属性不符。在实践中, 保险人以自己的名义代位求偿能够比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二) 诉讼中是否对保险合同实质性审查

对保险合同实质性审查问题, 是指保险人在行使代位求偿权时, 法院是否应当对保险合同是否有效、第三方责任人是否可以保险人的赔付不在保险责任范围内为由对抗保险人。

国内外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保险人对超出保险赔偿范围的损失进行了赔付, 则不能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第二种观点:只有保险人明显超出保险赔偿范围进行赔偿时才不能向第三方行使代位求偿权, 若对是否超出保险赔偿范围存在争议, 保险人人可以行使代位求偿权;第三种观点: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 仅以事实上赔付保险金为前提, 至于保险人的赔付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可不予考虑。

笔者认为, 法院不应当对保险合同实质性进行审查, 这是因为:

首先, 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保险人》、《海商法》和《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保险人在保险责任范围赔付是其行使代位求偿权的前提。

其次, 保险人代位求偿制度的立法目的之一是, 避免第三方责任人逃避法律责任。若对保险合同实质性进行审核, 可能会造成第三方逃避法律责任。且从保险人代位求偿制度的社会功能看, 若法院不支持保险人在超出保险责任范围赔偿后的代位求偿, 则势必造成保险人的赔付负担, 并最终导致被保险人的保费增加, 这间接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

再次, 在实务中, 保险人赔付后, 被保险人通常会向保险人签发《权益转让书》。这本身意味着无论保险人的赔付是否在保险责任范围内, 被保险人都同意将自身的债权在赔付范围内转移给保险人。

值得一提的是,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6年11月23日颁布, 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条规定, “受理保险人行使代位请求赔偿权利纠纷案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仅就造成保险事故的第三人与保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审查”。该规定表明, 海上保险纠纷案件审理中, 法院不应对保险合同的实质性进行审查。

(三) 代位求偿的失效问题

由于我国《民法通则》、《保险法》、《海商法》对失效问题的规定存在差异, 在实践中引发许多问题, 保险人因此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 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受到了很大影响。如我国《保险法》第26条和《海商法》第264条规定, 根据保险合同向保险人请求保险赔偿的请求权, 时效期间为2年, 而《海商法》第257条又规定, 就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 时效期间为一年。

(四) 保险人代位求偿权与被保险人直接请求权的冲突问题

与保险代位求偿权相对应, 在保险赔偿不足以弥补被保险人损失时, 被保险人仍有权就未获赔偿的损失向第三方责任人请求赔偿, 在这种情况下, 被保险人的直接求偿权与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就会同时存在。如果二者均能从第三人处获得足额赔偿, 则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如果第三人只能赔偿部分损失时, 则存在那一项权利优先的问题。代位求偿权与直接求偿权发生冲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保险赔偿不能弥补被保险人的全部损失。

主要包括四种情况:一是不足额保险;二是保单约定有免赔额;三是部分损失没有投保;四是部分损失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2、第三方责任人不能赔偿被保险人和保险人的全部损失。

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第三人无需对全部损失负责;二是第三方享受法定责任限制;三是第三人的偿付能力不足, 其财产不够清偿事故造成的全部损失。

对谁享有优先受偿权, 理论界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 被保险人应优先受偿。英美法系国家部分学者支持此主张, 认为保险代位求偿权来自于补偿原则, 应优先满足被保险人的赔偿请求, 若有剩余, 保险人才能代位求偿到剩余部分。

第二种意见认为, 保险人应在保险赔偿范围内优先受偿, 若有剩余, 才可将剩余金额支付给被保险人。理由是, 虽然被保险人的损失没有获得全部补偿, 但是保险人优先受偿既没有违反公共政策, 也没有剥夺被保险的投保利益, 因为其投保利益仅限于保单规定的范围, 假若被保险人不投保, 其得到的赔偿更少。

第三种意见认为, 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应按比例享有第三人的赔款。因为就没有投保的部分而言, 如同共同保险人一样, 处于平等的受偿地位, 应根据双方承担的损失比例享有第三人的赔款。

笔者认为, 第一种观点比较合理。主要是因为它符合保险的基本原则与目的, 保护了被保险人的利益, 对相对弱者进行周全的保护无疑是现代法理论与实践的潮流。

关于保险人代位追偿权利的争议远不止以上所述, 各国根据其国情可能有不同的理论或司法实践, 以上是笔者在处理保险代位求偿权利纠纷中对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且由于时间仓促, 文中错漏在所难免, 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 法律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1992年11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此会议通过, 中国法制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中国法制出版社。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6年11月13日

[5]、孙积禄, 保险代位权研究, 载于《法律科学》2003年第4期

代位求偿 篇8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设立可以有效的避免被保险人获得超出保险标的价值的利益, 使有责第三人承担责任和降低保险费, 协调了保险公司、被保险人以及第三人之间利益, 在保险法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保险代位求偿权在实践运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常常引发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 从而负面影响了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协调利益功能。由于我国对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规定不完善导致在司法实践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可见, 对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保险代位求偿权存在的问题

保险代位权成立是保险代位权能够行使的前提, 保险代位权的行使是保险人实现保险代位权的惟一手段。[1]本文从分析保险代位权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包括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名义、行使对象、行使范围等方面, 希望针对问题提出改善建议, 从而完善保险代位求偿权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 保险代位权求偿的行使名义问题

保险公司是以自己的名义还是以被保险人的名义来行使保险代位求偿权问题, 这在保险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在保险业发展前期, 保险公司主要以被保险人的名义提起代位追偿之诉, 而随着保险业的发展, 大部分国家给予保险人自由选择权, 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以保险人名义或被保险人名义进行代位追偿权之诉。[2]我国《保险法》与《海商法》中对行此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规定了保险人应以自己的名义向第三人提起诉讼, 但这项规定不能理所当然的适用于商业保险。保险代位求偿权行使名义的不确定会给实践中保险人正常行使保险代位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有的法院要求以被保险人的名义行使代位权, 而被保险人又不配合保险人行使代位权, 这会给保险人造成不必要的诉累, 不利于司法实践中的操作便利。

(二) 保险代位求偿的行使对象

通常情况下,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是由保险人向对保险标的损失负有责任的第三人行使, 其中的第三人不包括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组成人员, 除非他们故意造成保险事故。我国《保险法》第62规定了除非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故意造成保险事故以外, 保险人不得对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即使法律对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对象具有明确规定, 但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仍然存在关于保险代位权行使对象的争议。第一, 家庭人员或组成人员等免责对象模糊。法律对家庭人员与组成人员的界定没有明确规定, 哪些人员属于家庭人员或组成人员可免除代位权的行使尚存争议, 给实践中操作带来很多困难。第二, 投保人为保险事故责任人时, 投保人能否成为保险代位权的行使对象。例如, 在货运险中, 承运人为减少成本常常以货主为被保险人而以自身为投保人购买保险。此时, 若发生保险事故, 承运人作为财产险的投保人和保险事故的责任人, 保险公司是否可以向承运人行使代位求偿权存在争议。第三, 第三人的担保人能否成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对象。对此, 我国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对象更为明确具体, 解决实践中的操作问题, 以减少此类争议的发生。

(三) 保险代位求偿权行使的金额范围

在我国《保险法》的第60条明确规定了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 在赔付保险金额范围内代位被保险人向负有责任的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但是, 实践中保险代位求偿权行使的金额范围也存在问题。第一, 如果保险公司赔偿的保险金额超出第三者造成的损失金额, 是否可以就超出的金额向第三者行使代位求偿权。第二, 保险人为行使代位求偿权所支出的必要费能否向第三者索赔。第三, 保险人是否能向负有责任的第三人就延迟支付赔偿金的利息损失向第三者索赔。在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到第三人向保险公司支付赔偿金的期间, 将会涉及到保险金在此期间的利息问题, 尤其是当保险赔偿金额比较大的时候, 保险金的利息金额是否能成为保险公司向第三者代位求偿的范围的问题, 将引发双方对此的争议。

三、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完善建议

(一)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名义限制

对于保险人行使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名义问题, 到底是以保险人还是被保险人或者以所谓的“真正利益当事人”的名义行使保险代位求偿权, 笔者认为应以保险人自己的名义行使保险代位求偿权。首先, 从保险人方面看, 保险人取得保险代位求偿权是实行“当然代位主义”。因为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一项法定的权利, 当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之日起, 保险人就取得向第三人追偿的权利, 无须被保险人的同意, 保险人已经代替被保险人成为了债权人, 理所当然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代位求偿权。其次, 从被保险人方面看, 当被保险人获得保险金时, 就将自己的求偿权转移给保险人, 在保险金的赔付范围内已经不具备债权债务关系的主体资格, 更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向第三人追偿。最后, 从保险实务方面看, 假如要求保险人要以被保险人的名义来行使代位求偿权, 那么保险人在行使保险代位权的过程中就必须依赖被保险人的同意, 保险人本身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和诉讼主体资格, 这种依赖性会给保险人在实践操作中带来诸多不便。因此,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操作中, 保险人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保险代位求偿权将更有利于明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便于保险人有效的行使代位求偿权。

(二)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对象限制

对于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对象的限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明确保险代位求偿权免责对象中家庭成员或组成人员限制范围。笔者认为, 关于此问题可以采纳2003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征求意见稿) 》中第30条的规定, 将家庭成员限定为被保险人的近亲属和与其共同生活的其他亲属, 当然没有亲属关系但在同一家庭长期共同生活的人也应视为家庭成员。具体来讲“家庭成员”应包括夫妻、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共同生活或有着密切共同经济利益的人 (如抚养人和被抚养人) 等人员。而“组成人员”主要指为被保险人的利益或者受被保险人委托或者与被保险人有某种特殊法律关系而进行活动的人, 包括被保险人的雇佣人员合伙人、代理人、信托人等。[3]第二, 投保人可以作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对象。笔者认为, 当投保人为非被保险人而又作为保险事故责任人时, 投保人不能因存在保险合同和交付保险费而免除自己的责任, 如果投保人对保险事故负有保险责任而又不是被保险人, 则保险人可以向投保人实行保险代位求偿权。第三, 第三者的担保人也可以成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对象。正如有的学者认为, 保险人代位取得被保险人对有责第三者的赔偿请求权后, 因为担保权是主债权的从权利, 故被保险人当然取得该从权利, 保险人可以向第三者的担保人主张担保权利。[4]笔者赞成此种观点, 保险人在行使代位求偿权时, 应完整的取得被保险人对第三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当然应包括从属于该请求权的抵押权、留置权、保证债权等从权利。因此, 保险人有权对第三者的担保人行使代位求偿权, 从而完整的取得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全面地行使保险代位求偿权。

(三)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金额限制

保险理赔仅发生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 但理赔的金额则直接关系到保险人向第三者代位求偿的金额。关于保险代位求偿权金额的问题, 笔者有以下观点。第一, 对于超出损失的理赔金额, 保险公司不可以向第三者追偿。第三者对于超过其造成损失的保险金额不负赔偿责任, 对于超出的金额是保险公司理应承担的风险, 是对投保人支付保险费的对价, 向第三者追偿是不合理的。第二, 对于保险人在理赔过程中产生的必要费用, 包括公估费、鉴定费、检验费等费用不可以列入代位求偿的范围。笔者认为, 保险人在理赔过程中产生的必要费用是保险人为确定理赔金额而产生的必要支出, 是普遍存在于各类理赔案件中的, 这些必要费用是保险公司作为专业化的组织开展业务的必要支出, 理应由保险公司自己承担。除此之外, 当被保险人直接向第三者索赔的情况下, 双方有可能直接通过协商便能确定赔偿金额, 不需要通过其他相关机构进行公估、检验等程序的介入。可见, 该笔费用并非第三人必然支出的费用, 即便有必要进行检验、公估等程序, 双方也可以通过筛选机构、协商价格等方式来决定具体费用, 这笔费用在不同当事人的介入下可能存在的价差是难以确定的。[5]第三, 对于保险人理赔后的利息损失是不可以列入保险代位求偿的范围。基于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特殊性, 当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从而取得保险代位求偿权后, 保险人应及时向第三人履行通知义务, 并明确告知其须合理期间内支付损害赔偿金, 如果第三人拒绝支付赔偿金又无正当理由, 则应承担支付的合理期间后到实际支付之日起的迟延履行利息, 以惩罚第三者恶意欠款行为。而在第三者未接到保险人的通知前, 不负有向保险人支付利息的义务, 因为第三者在保险人向其追偿前, 并不知道代位求偿权的存在, 其无过错更不是迟延给付行为, 不需要承担在此期间的利息。

四、结论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可以有效避免被保险人获得超额利益, 使负有责任的第三人不会不当免责以及降低保费等功能, 从而有效协调保险人、被保险人和第三人之间利益, 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 保险代位求偿权在实践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现有保险法规范中的代位求偿权制度很难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不利于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和公平正义的需要。本文着重分析了保险代位求偿权存在的法律问题, 包括代位求偿权行使名义不明确、行使对象不确定、金额范围不明晰等问题, 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第一, 保险代位求偿权应由保险人以自己的名义向第三人行使。第二, 代位求偿权的免追偿对象中的家庭成员及组成人员应明确界定其范围。第三人为投保人时不影响保险公司对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 第三人的担保人也可以成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对象。第三, 保险人应该以向被保险人赔付的金额为限行使保险代位权, 由于行使保险代位求偿权产生的必要费用属于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费范围内, 保险人不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该笔费用, 因第三人迟延履行而产生的利息应视保险公司是否及时有效通知第三人而确定是否列入保险公司的代位追偿范围。

摘要:保险代位求偿权使被保险人在获得合法赔偿的基础上保障了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平衡了保险公司、被保险人与第三人的利益, 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 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在重点分析保险代位求偿权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 包括行使名义不明确、行使对象不确定、行使金额范围不确定等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希望有利于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有效行使, 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保险代位求偿权,法律问题,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郑云端.财产保险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199.

[2]李栗燕.保险法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135-136.

[3]桂裕.保险法[M].台湾:三民书局, 1981:154.

[4]张雪楳.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范围[J].法律适用, 2011 (5) :92.

上一篇:电能计量系统下一篇:tcp/ip网络协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