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精选8篇)
《唐伯虎》 篇1
我家有一只小猫, 已经三个月了。它的身上布满黑色和棕色的条纹, 只有鼻子下面、肚子和四个爪子是白色的, 看着像一只小老虎, 所以我们叫它“唐伯虎”。它的眼睛是金黄色的, 瞳仁是黑色的, 瞳仁会随着光线变成圆形和竖线, 显得非常可爱。
唐伯虎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有时候眯着眼, 趴在那里打呼噜;有时候侧卧在那里, 四条腿伸开;有时候又半跪在那里, 做着美梦。最有趣的是它会把四条腿和头蜷缩到一起, 看着像一个黑色的小绒球。
别看它睡觉时这么老实, 其实它非常调皮。我们家的假山下垒了一个鱼池, 养了十几条金鱼。小猫成天打这些鱼的主意, 没事就跳到鱼池的沿上, 假装喝水, 偷偷地观察小鱼。小鱼见没事, 纷纷聚了过来。小猫见小鱼都过来了, 突然伸出爪子抓向水里。小鱼连忙四处逃散, 水面泛出了一层层的涟漪。有时候, 小猫抓得急了, 还会扑通一声掉进水里, 然后拖着湿淋淋的身子到太阳下晒上半天才会精神过来。但它总不长记性, 三天两头就会掉进水里一次, 总也抓不住小鱼。
这只叫作唐伯虎的猫,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我们都喜欢它。
《唐伯虎》 篇2
当年,都城繁华,车水马龙,学子进京赶考。当年,他风流俊俏,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也是诗画双全的才子。
今日,城,繁华依旧。今日,他流落街头,食不果腹,却不改半生疯癫。
前半生,他顺风顺水。父母寄予他厚望,就如众多家长一样,买书籍,请名师。他,也不负众望,十五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年少,难免轻狂。他与结交的朋友,逛市井,住酒楼。更有甚者,在大雪纷飞,寒冷刺骨的夜里,他们扮乞丐,讨钱买酒。
风,清冷的吹着;天,阴沉。他们,穿的脏乱,于街围火而坐。别人看来难以忍受,他们却有他们的快活。围炉饮酒,不醉不归,在酒意里,他大笑;“今日这快活日子,李白那位大酒仙定然没过过!”他有诗云:“旁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疯癫,是他的专属,是一个古代学子对封建世俗的温柔反抗。
20多岁那年,是他生命的折点。弟妹去世,父亲离世,妻子去世,生意中断,家境转为落魄,一家人转眼仅剩几个年少的弟弟瑟瑟发抖。一个逍遥公子变成了一个贫寒学子。也从这年开始,他开始了他的`寒窗苦读,科举之路。在返其间,他结识了一位学者――也是一个科举考的出题老师,但正是这次相识,给他带来了厄运。
当年,科举阅卷,这老者看见文章不禁感叹:“这么好的文章,定是他写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两人被抓入狱,而他被终生禁考。从此,明朝少了一位状元,多了一位才子。这是他的不幸,却是中国文人的大幸。
他返回家乡,迎接他的不是锣鼓笙笙,而是亲人的冷落,乡人的白眼。生活不易,他却仍心怀壮志。40岁时,一个机遇找上了他。
宁王四处纳贤,派人找到他,邀他去做军师。他本很是高兴,却不想发现了惊人的秘密――宁王要谋反。他清楚,这次谋反并不能成功,为了活命,他又开始装疯卖傻。如愿,他被赶出宁王之府,再次流落街头。此时的他的疯癫,不再是年少轻狂的疯癫,而是生存所迫的疯癫。
唐伯虎画雀 篇3
话说有一回,那唐伯虎坐在一条小船上看风景。小船摇到江中,他吩咐船夫停下手中的桨,让那小船顺水漂流。
那时正是盛夏,天气炎热,船夫放下橹,从怀里掏出一把扇子,坐下来扇风歇息。
船夫那把扇的扇面是一张白纸,唐伯虎看着觉得美中不足,因为你知道,唐伯虎是个画家嘛。
他对船夫说:“你的扇子扇风是极好的,只可惜扇面白纸一张,没有趣味。”
船夫听唐伯虎这么说,就顺水推舟笑道:“白纸空白,是在等公子你画画哩!”
唐伯虎便解开行囊,取出墨砚和毛笔,就着江水磨了墨,然后从船夫手中接过扇子。正思量画什么呢,江边树上飞起来几个麻雀,唐伯虎一笑,拿起笔画起来:“雀子飞来自在,雀羽扇风清凉,就画它吧。”
船夫看他拿毛笔在白扇面涂一个墨团儿,又涂一个墨团儿,不一会工夫,就涂了七个黑乎乎的墨团儿。
船夫越看就越心疼,越心疼就越生气:“让你画画儿,谁知你拿来涂墨团儿玩!你又不是三岁小娃娃,为何硬生生糟蹋我白净净的好扇子?”
唐伯虎本来一脸得意,听了这话心生内疚:“你再看看,真的不合心意么?”
船夫怒火遮住了眼睛,哪有心思细看:“不合意不合意,你涂污我的好扇子,快还我一把来!”
“没事没事,你不喜欢,我把它们拿走好了。”
唐伯虎搁下笔,伸出食指点住一个墨团儿,慢慢朝边上推,推到扇边上,用力一掸,“呼——扑”,只见一只小麻雀从扇面滚出来,落在水里,扑棱着飞走了。
唐伯虎画在扇面上的七个墨团儿,原来是七只麻雀,一只一个样子,一只一个神态,一只只都像是活的,比真麻雀还要好看,还要传神。
船夫看傻眼啦,他睁着眼,张大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动也不能动,就好像变成了雕像,一时间凝固了似的。
唐伯虎掸走一个,又掸一个,不一会儿,画在扇面上的七只麻雀便全都掸落水面,拍着翅膀,沾着水飞起来,混到江边的雀群里,飞进绿树丛中,认不出来了。
那船夫这才晓得刚才的画儿是千金难得的宝贝,急得又搓手又跺脚:“唉!唉!唉!都怪我没留心细看,这下七个全飞了——公子你再给画几只吧!”
“不画了,好风景都在造化中。”唐伯虎收起毛笔和砚台,把白纸扇还给船夫,不再说话,继续看风景。
船夫接过白纸扇,再扇风时,他听到风中传来麻雀自在飞翔的“啾啾”声。
唐伯虎茶画艺术探析 篇4
中国的茶文化到唐朝兴盛时期已基本成型。而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 使得茶画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茶画的创作, 往往是创作者茶艺思想, 乃至一个时期茶艺思想的表现载体。经历各朝代的发展和完善, 到明代, 茶画创作已经十分成熟。
明代的茶画创作体现了明代茶艺思想的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哲学思想加深, 追求闲逸的品格和雅淡的情趣, 喜好大自然, 重视环境的清宁雅致, 明月松涧, 寂静空灵, 这也侧面促使茶艺返璞归真, 主张茶与自然相交融;二是民众饮茶之风盛行, 茶之淡然、和谐之气深深影响了各阶层的民众。在明代的茶文化中, 尤其是茶画的描绘中突出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文人雅士往往怀有清淡雅致的情怀, 吟诗作画喜好寄情于山水或琴棋书画, 而茶的清逸最得他们的钟情。随着明代文人画的兴盛, 茶艺也随之兴盛起来, 画家的画作中颇多茶的题材, 茶画带着一股空灵的艺术气息在明代独树一帜。明代茶画家不乏其人, 而最为津津乐道和引人注目的则非唐伯虎所属。
2 唐伯虎及其代表性茶画作品赏析
提起唐伯虎,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伯虎点秋香, 唐伯虎才华横溢、不拘小节又无厘头的形象, 而风流才子则是他的标签。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文人, 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早年随沈周、周臣学画, 宗法李唐、刘松年, 融会南北画派, 笔墨细秀, 布局疏朗, 风格秀逸清俊。他的画, 浪漫又不失豪放。
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脍炙人口,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 花开花落年复年。”唐伯虎不只爱酒, 更爱茶, 喝茶、写茶、画茶, 《事茗图》就是很好的例证。唐伯虎崇尚浪漫又豪放的生活, 追求清幽宁静的精神世界, 他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融于茶道茗理之中, 用笔墨丹青追求悠然闲适的诗意生活, 给明代的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1 《事茗图》
唐伯虎少年就有“吴中俊秀”之称, 29 岁应乡试, 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 因此, 他自称“江南第一”。而在他30 岁时, 同徐径去北京会试, 因为徐径行贿主考官程敏政家童, 取得考题所引起的科场案被连累入狱, 结果被罢黜, 发往浙江为吏。唐伯虎平时恃才傲物, 又热衷于功名, 遭受如此打击, 一蹶不振, 外出游览各地名山大川, 广交朋友, 追求一种“不求仕进”、“隐迹山林”的闲居生活, 而《事茗图》就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画是山水人物画, 唐伯虎用精熟的山水人物画法, 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 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青山环抱、高山流水、林木苍翠、巨石嶙峋、飞泉急瀑、溪流潺潺。一条溪水蜿蜒流过, 在溪的左岸, 参天古树下, 有茅屋数间, 隐于松、竹林之中。放下流水潺潺, 房上云雾缭绕。这或远或近、或显或隐的勾勒, 给人以清晰之美, 朦胧之韵, 像是世外桃源的所在。而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 案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 靠墙处书画满架, 品茶就读之意呼之欲出。边舍内一童子正在扇火烹茶。舍外右方, 小溪上横着板桥, 一老者手持竹杖, 行在板桥之上, 身后跟着一小童, 手中抱着古琴。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 环境清幽淡雅, 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此画左边, 唐伯虎自作题诗:“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 清风满鬓丝。”这首诗描述了在长夏之日, 自以饮茶为事, 虽有怡情惬意, 但也带有点点愁思。这幅唐伯虎心隐山林品茶就读的生活画, 散发着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气息, 是当时文人学士山居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
2.2 《琴士图》
《琴士图》描绘的是一位儒士在深山旷野中弹琴品茗的情景。画中儒士为唐寅好友、著名古琴家杨季静, 他身着象征高士的衣冠, 赤足盘坐在水畔, 面向江面抚弦弹琴, 神态悠闲安详。溪水淙淙, 似与琴韵相和, 遒劲苍松之下, 拂琴茗饮, 神思飘逸, 处身无人之野的气势, 似已融趣于水声琴音之中。身后置书画, 前列鼎彝等古物, 似乎把风雅文人的书斋搬到了户外。山石双松之间, 数位童仆正忙于烹茗煮茶。煮沸的茶汤声与茶人的心声融为一体, 似乎可以“听”到自然的呼吸之声。在此幅画作中, 画中主角人物杨季静观者似乎可以想象, 清越的琴声将顺着琴士凝望的目光, 以及涓涓瀑布流动的方向, 在空旷的水面飞跃飘扬。
2.3 《品茶图》
唐伯虎另一茶画代表作品是《品茶图》, 不同于《事茗图》朦胧的意境韵味美, 《品茶图》是毫发毕现的清晰之美。《品茶图》就像一幅特写, 画中旷野之中, 一松树之下, 一位雅士稳坐于下, 他的身边放着茶杯, 他边品茶边听琴女弹琴。琴女坐姿优美, 心无旁骛, 弹琴进入佳境。茶童在石后煮茶。画中人物的画面较大, 人物表情清晰可见。给人强烈的闲适之感。
从唐伯虎的这两幅茶画中, 可以看到明代茶艺思想的特点:融入自然、和谐之气。他的茶画作品, 与明代的茶文化是紧紧相连的。
3 唐伯虎茶画的独特意韵
3.1 契合自然, 天人合一
“凡鸾俦鹤侣, 骚人羽客, 皆能志绝尘境, 栖神物外, 不伍于世流, 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 或处于松竹之下, 或对皓月清风, 或坐明窗静牖, 乃与客清谈款话, 探虚玄而参造化, 清心神而出尘表”。明代品茶讲究环境清幽, 情境淡然, 他们认为契合大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并秉承自然派茶人之风范, 将茶与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 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事茗图》描绘的烹茶就读体现了墨客文人在悠然的大自然中通过品茗艺术来忘绝尘境, 栖神物外, 不受世俗的困扰, 开阔心胸、扩大视野, 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罗廪《茶解》云“:山堂夜坐, 汲泉煮茗, 至水火相战, 如听松涛, 清芬满怀, 云光艳敛。此时幽气, 故难与俗人言矣。”描写出了这种自然人心融为一体的超凡脱俗、清雅宁静的理想境界。
3.2 茂林修竹, 山水意趣
明代人非常注重饮茶的环境, 而契合自然的精神使他们更钟情于山水的所在。而明代茶画中常常出现掩映在青山绿水、茂林修竹中的茶寮, 大自然的静谧之美扑面而来, 正切合了明代文人追求所要追求的旷达胸怀和天人合一的意境。
《事茗图》中高山流水、林木苍翠、巨石嶙峋、飞泉急瀑、溪流潺潺。《琴士图》中苍松遒劲、溪水淙淙。这些山川风物的描绘使人感到不仅可观自然之“动态”, 而且可“听”到自然的呼吸之声。这其中蕴含着平和澹荡、高远超逸的情怀。虽然画面中多为隐逸高士的山林品茗生活, 但这只是表面的描绘。他们心与万物融为一体, 在这种高远的境界中, 自我的生命在这山川溪流中自由地飞翔飘荡, 舒卷缱绻。
3.3 闲适安然, 隐逸清幽
茶画之人都是饱学之士,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而他们就是用思想来绘画, 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在茶的题材下, 潜藏着画家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唐伯虎不仅利用茶来表现浪漫不羁, 豪放悠然的人生意趣, 还进一步利用茶创造一种“茶隐”的隐逸生活状态。在这种隐逸生活中, 茶是他的忠实伴侣。而历代隐逸者对茶都情有独钟, 视其为知己。因为茶是嘉木灵草, 生长于深山幽谷中, 蕴天地之精气, 承甘露之芳泽。茶的淡雅悠然跟唐伯虎超然脱俗的性格、淡泊宁静的性情相得益彰。在经过一系列的打击之后, 唐伯虎毅然由追求仕途走向了另一境界, 向往山水幽胜, 逃避现实世界, 把人生理想与人格追求融入茗事活动中, 沉醉于书画与书艺中, 在江南山水的诗情画意中追求隐逸遁世、宁静闲适的生活, 同时也借由茶之“清”“静”实现其安身立命的追寻。
唐伯虎的茶画饶有意趣, 传达出闲适、文雅的气质。同时, 青山绿树、翠林修竹的幽雅环境, 与其隐逸情怀相映衬, 却也营造出了闲适安然的诗意境界。“开卷飞泉响, 行间岚气生。亭台山气入, 朋辈竹林清。野鸟窥吟客, 松风答鼎铛。好诗皆画意, 况复绘图精。世味争砯腻, 诸公嗜好乖。云霞收茗碗, 岩窦引芒鞋。绝境东南最, 畸人六七偕。便同修禊饮, 墨迹韵高斋”。清末文人王权的这首《文衡山惠山茶会图七贤诗草卷子为农山观察题》, 追忆了前代文士的隐逸生活。
4 唐伯虎茶画特征的成因
为什么唐伯虎的茶画, 乃至当时文人的茶画以及诗文等都提倡契合自然, 隐逸闲适的生活呢?
4.1 历史原因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 是明代茶文化的倡导者与发展者, 也是自然派茶人的主要代表。他在政治上失意后, 十分厌恶宫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这促使他走向了人生的另一面———隐逸。他在隐逸的道路上, 创出了自然派茶道。而很多失意的文人在他的影响下, 也开始追求品茗就读的闲适生活。
4.2 明代朝廷对文人实行高压政策
明代实行的高压政策, 使得明代文人不敢抒发己见, 他们不再以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修齐治平为抱负, 而是在道家文化中释放自己的情怀。道家在茶中找寻的清虚灵静的境界, 正契合了明代文人的追求, 他们以茶为媒介来培养自己脱俗的品性和淡泊的生活态度, 这同时也促使了茶艺的返朴归真。这也使得明代茶文化的哲学思想加深, 主张契合自然, 重视充满清逸淡雅的气韵。所以, 明代茶文化的思想境界更加逍遥自在。这种茶文化也就影响了文人笔下的画风, 闲适安然, 淡泊缱绻, 契合自然的隐逸之风呼之欲出。
明代茶人朱权说:“茶是契合自然之物, 茶是养生的媒介。”契合自然是明代茶人回归自然的愿望。
参考文献
[1]王云五.明唐伯虎先生寅年谱[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0.
[2]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高一唐伯虎作文 篇5
听,那是历史的声音。我听到了战鼓隆隆,万马嘶鸣,刀剑相击,勇士搏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胜利者的欢呼,失败者的呻吟,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是历史的车轮。再听,还有街头的叫卖,路人的寒暄,孩童的嬉戏,市井的喧嚣,商铺生意兴隆,百姓安居乐业,宛如《清明上河图》中的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这就是历史的声音,也是新旧更替的声音。
听,这是导师的声音。书中总有一些话都说到我心里,饱含人生的智慧,引领我的前行。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让我懂得了坚持,不放弃,不抛弃的道理。李开复说“追随我心(I-will-follow-my-heart)!”,让我明白了人生要有自己的追求。乔布斯说“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hungry,stay-foolish)”,让我理解了什么是虚怀若谷,永远保持一颗求学的心。周恩来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让我认识到民族自尊心的重要性,它是民族自强的基础,缺乏自尊心,就像干涸的泉水,生命之花无法绽放。这些就是导师的声音,在关键的时刻给我以指导和鞭策,就象是路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听,这是文化的声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意境,也代表着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中国文人形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表达着中国革命者豪迈乐观,积极向上的气质。唐伯虎的美人儿,米元章的山水,刘石庵的扇面儿,郑板桥的竹子,王羲之的字,笔墨之间透着高雅文化的气韵。吟诵不尽的诗辞,欣赏不够的字画,洋溢的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代表的是文化的声音。
沈周,唐伯虎的老师 篇6
一首诗免了父亲的苦差事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出生于長洲(今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家境殷实。他的曾祖父沈良琛精于鉴赏,是元代大画家王蒙的好友;祖父沈澄也擅长诗画;伯父沈贞和父亲沈恒都以书画文章名传乡里。家庭浓厚的文学氛围让沈周从小就受到了熏陶,他7岁跟随著名经学家陈宽学习古文,11岁时便已精通韵律,所作的诗赋经常被乡里人传诵。
沈周15岁那年,他的父亲被官府指定为“粮长”。所谓“粮长”,是明朝设在乡间的一种职务,主要负责劝老百姓按时耕种、及时纳粮、解运粮食以及举报逃税等,一般由当地的大户充任,并累世相承。表面很风光,实质上却是一件苦差,若是当地贫户多,完不成任务,多半要倒贴。指定的“粮长”都要去户部开会,地点在南京,虽然离家不远,父亲却极不情愿去,年轻的沈周便替父亲去了。
时任户部侍郎崔恭喜好文学,沈周特地写了一首“百韵诗”呈送上去。崔恭看了大为惊异,怀疑这根本不是少年人所写,派人去把沈周叫来,要当面考一考他。崔恭以《凤凰台赋》为题,让沈周当场写出来。沈周不慌不忙,不仅写得飞快,而且文采斐然。其中写道:“江上秋风吹鬓丝,古台又落我游时。六朝往事青山见,四海闲人白鸟知”。崔恭读罢,称赞他说:“王子安(王勃)才也!”崔侍郎一高兴,就下令免除了沈周父亲“粮长”的差事。
长洲地方官听说了沈周的才名,便想以举荐贤良的名义让他出来做官,多次发文。沈周却不慌不忙,搬出《周易》为自己算了一卦,得到的卦辞是“嘉遁贞吉”,意思是应该退隐。于是沈周拒绝了郡守的好意,决意隐居。
为了避开喧嚣,沈周从城里搬到乡下,专门建了一处“竹庄”。他的朋友史鉴描述说:“去湖三里近,种竹万竿余。径转通幽处,朋来问索居。散金时买画,补屋为藏书。千古王摩诘,辋川应不如。”这里成了沈周从事书画创作、与朋友切磋艺术的好地方。
因为没有了当官的想法,少去了应付科举的烦恼,沈周可以专注于诗文、书画,日子过得平静而单纯。他饱读诗书,不过最热衷和擅长的,还在于书画。他的老师是画坛有名的杜琼,从沈周小时候就教他临摹古画,一步一步把他带入艺术殿堂。
沈周性情淡泊,这使他在艺术上特别善于包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他继承了宋元名家的笔墨,刚柔并用,40岁后,又一改画风,以骨力胜,气势雄强,因此成为明代中期文人画“吴门画派”的开创者。
一幅画“骗”了唐伯虎
随着沈周在画坛名声的增大,前来拜师学艺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些人里,以位列“吴中四才子”的唐伯虎、文征明最为出众。
唐伯虎也是长洲人,比沈周小23岁。因为从小就表现出绘画诗文的天赋,唐父看孺子可教,便把他送到了沈周门下。小唐伯虎学东西非常快,仅仅两年,技艺就突飞猛进。
有一次,当地一位名士找沈周求画,沈周恰好有事,便让唐伯虎代劳。唐伯虎很兴奋,把自己关在书房中一整天,精心绘制了一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傍晚时分,当他把画作交到沈周手上时,沈周着实把他夸奖了一番。
唐伯虎十分得意,不知不觉中自满起来,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真的不得了了,甚至觉得沈周的水平也不过如此。他对绘画不再那么认真,有时趁沈周外出,胡乱画点什么,应付一下检查,然后就撒开了去玩。
沈周注意到了弟子的变化,可他并没有把唐伯虎叫过来狠批一通,也没有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而是想了一个特殊的办法。
一天,沈周在书房指导唐伯虎绘画,讲得有些晚了,就留他一起吃饭。时近中午,天气很热,书房的门窗却关得严严实实。唐伯虎吃得汗流浃背,实在受不了了,就跟沈周说:“老师,能把窗户打开吹一下风吗?”
沈周点点头,说:“当然可以,你去把窗户打开吧。”
唐伯虎立刻放下碗筷,跑去开窗,可当他伸手去推窗户时,手触碰到的却是光滑的墙面。他定睛一看,原来他跑去开的,竟然是一幅画。唐伯虎万没想到老师居然可以把画画到如此以假乱真的程度,他为之汗颜了,转而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走过去,惭愧地对沈周说:“老师,我知道错了。”
沈周的弟子们对老师都非常服气,他的另一位弟子文征明也非常厉害,诗、书、文、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然而说起自己的老师,他满眼都是敬佩,说:“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100个文征明加起来,也抵不过他一个。”
不拿书画换钱
沈周对待艺术很执着,对待弟子很委婉,对待利益则很淡泊。
有一次,沈周花费巨资购买了一部古书,他爱不释手,放在书房中时常阅读。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无意中看到古书,大为惊讶,问道:“这部书怎么会在先生这里?”
沈周看着他,不明所以。客人迟疑了一下,说道:“这部书一直是我家珍藏,遗失很长时间了,没想到今天从您这里又得以见到,如果您不介意,我想将它赎回。”
沈周问:“你说是你家祖传,可有什么证据?”
客人回答说:“在某卷某页,我曾记有某件事,应该还在的。”
沈周拿过书,翻到那儿一看,果然有,于是,他把书无偿奉还。客人虽再三追问,他也没有说出卖书者的姓名。事后,也没有去呵斥卖书者的偷窃之举,向他追讨损失。
沈周曾收藏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的价值无可估量,沈周视若珍宝,每当有艺术圈的贵客登门,他便会拿出来一起欣赏。有一次,他把这幅画拿去请一位书法大家题跋,不想,第二天,那位大家亲自登门,万分惭愧地告诉他,《富春山居图》丢了。沈周痛惜不已,家人提议告官,一定要把画追回,他摆摆手说:“算了,他乃一代大师,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呢?”
nlc202309040250
事后得知,是这位大家的儿子把画藏了起来,然后找机会卖了。凑巧的是,沈周在市场上见到了自己的这幅画,可卖家出价很高,他无力购回。回到家,叹息良久,他拿起画笔,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把3丈长卷从头至尾临摹了一遍,这就是著名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對素不相识的平民百姓,沈周同样很宽容。他的名声很大,每天上门求画的人自然络绎不绝。不管是高官富商重金求之,还是贩夫走卒相讨,他一概答应,从不拒绝。
当地有一户陈姓人家,发誓要化缘募集善款,来修缮家族祠堂,找上门来请沈周帮忙。沈周念他们是懂得仁孝的人,特地画了一幅画,上面的题款写道:“一砖一木但随缘,或米或钱惟任意”。那家人拿着这幅画去化缘,果然募集到不少钱。
还有更出格的事。有个贫寒的读书人,母亲得了重病无钱医治,听说沈周的画很值钱,便仿了去卖,可别人对此很是怀疑。他万般无奈,硬着头皮找到沈周,求他在自己仿制的赝品上落个款,以卖出个好价钱。沈周不但答应了,还笑着提起笔来,把画修饰了一番,让它更加生动。
有人不理解沈周的所作所为,专门去给他提个醒,可沈周却笑言:“天地一痴仙,写画题诗不换钱。”意思是:我不过是喜欢画画写诗的痴人罢了,作品不是用来换钱的。
给太守当小工
年纪愈大,沈周愈加平和。
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一天,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竹庄”的宁静。来人青衣皂服,一副衙门里当差的打扮,大声说道,“谁是沈周?太守有令,征召你进城服劳役,为太守作画,现在就跟我们走。”
72岁的沈周先是一愣,随即上前恳求:“请你小点儿声,不要惊动我的老母亲。这样吧,我按时去画,保证不耽搁。”
原来长洲新来了一位曹太守,想征召当地有名的画工把府中装饰一番。衙门里有一个嫉恨沈周的小吏,看新太守对当地名流不熟悉,就把沈周的名字写在其中,让堂堂画家去做小工的活计,也算羞辱他一回。
小吏走了,在沈周家做客的朋友们愤愤不平:“这个新来的太守不知道先生您的大名,竟敢如此轻贱您。我看您不如去找一下当朝权贵,让他们说一下情,免得去做那下贱的差事。”此时的朝堂上,内阁大学士、当朝宰相李东阳,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王鏊等,都是沈周过从甚密的挚友。随便请他们说句话,都能让曹太守胆战心惊几天。不料沈周却淡然一笑,回答说:“我不过一介平民,官府征召去服役是分内的义务,有什么轻贱呢?如果让我去求那些权贵而免除服役,那才是真正的轻贱啊!”
其后,沈周果然每天到太守府画画,早出晚归,乐在其中,一干就是几个月。装修完毕,曹太守亲自来验收,见沈周画得好,还特地赏了他几文钱。
不久,曹太守到京城述职,谈完工作,听汇报的吏部尚书随口问道:“沈先生近来身体好吗?”曹太守不知所云,又不敢细问,只好含含糊糊地回答:“他身体挺好!”改天曹太守又去拜访宰相李东阳。李东阳旁的事都心不在焉,却独独问他:“沈先生有书信让你带来吗?”曹太守茫然不知所措,只好信口应道:“有书信,只是还没送到。”他实在弄不明白这位沈先生究竟是谁,竟让京城的高官们如此惦念。
慌忙退出之后,曹太守赶紧去拜访自己的好朋友吏部右侍郎吴宽,问他:“长洲的沈先生是个什么人?”吴侍郎详细向他说了沈周的情况。曹太守这才知道,沈先生竟然就是那个给他绘饰墙壁的老画工。他吓得汗流浃背,心想自己不但折辱了一位名士,最要命的是在宰相面前信口胡说,倘若没有书信,可如何跟上司交代啊!
自京城回到苏州,曹太守连家都没敢回,就直奔竹庄,一再向沈周道歉。拜访后,免不了又请沈周修书一封,连夜派人送往京城。
沈周曾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说:“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古人论书亦然”。这也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总结。沈周能在历史上赢得无比崇高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更因为他的为人。
《唐伯虎》 篇7
一、唐伯虎卖文鬻画社会背景
唐伯虎能够卖文鬻画为生,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存在很大的关系。明朝中叶时期,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书画市场,唐伯虎是书画市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对吴地采取钳制政策,吴地的经济和文化都处在停滞局面,明宗即位后,更是推行高压政策,还存在强制迁徙富豪等多种措施,吴地经济和文化一度停滞[1]。到正德年间,明王朝采取的政策开始有一定的松动,商人的力量逐渐加大,城市逐渐繁荣。随着吴地的经济发展,商贾需要一些书画作品来装点门面,需求量很大,而且会出很高的价钱,唐伯虎的书画往往能够卖很高的价格。唐伯虎的一生创作画作非常丰富,这些都需要吴地书画市场的成熟,唐伯虎正是靠着卖文鬻画来谋生活。
二、唐伯虎卖文鬻画生活经验
卖文鬻画是唐伯虎的谋生途径。明弘治十一年唐伯虎高中乡试第一名,正在春风得意之时,唐伯虎却卷入了科场舞弊案,并因此而下狱,出狱后的唐伯虎被贬到了浙江,唐伯虎感到被羞辱,还要忍受亲朋好友的复杂眼光,因此唐伯虎开始遍游名山大川,逐渐摆脱了科场舞弊案的阴影[2]。
唐伯虎游学归来后,唐伯虎的弟弟提出分饮而食,唐伯虎此时已经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有明确的想法,因此唐伯虎欣然接受,开始把自己的经历投入到艺术领域中,这也是唐伯虎与缙绅社会宣告决裂的关键点。唐伯虎在以后的生活中首先面对的就是谋生的手段。在我国社会中,文人的前途就是功名路,这也是文人谋生的重要途径,唐伯虎已经不会再次参加科考。另外唐伯虎出生在商人之家,唐伯虎幼时也曾干一些杂活,唐伯虎的父亲对唐伯虎寄予厚望,希望唐伯虎能够脱离商家进入到仕途,可以说唐伯虎本身对商途一无所知,唐伯虎在游学归来后就决定以卖文鬻画来谋生[3]。在唐伯虎的很多诗作中都表示自己卖画为生,如在《言志》中表明自己“生涯画笔兼诗笔”,在民间也有很多有关唐伯虎的趣闻轶事,如在典衣换酒的事情中,记载了唐伯虎拿着自己的山水画到市场中去卖,从这点可以看出唐伯虎在后期的生活中以绘画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唐伯虎的后半生一直以卖文鬻画为生,因此收益也是非常不稳定的,物质生活也有宽裕的时候,如唐伯虎建立了桃花庵别业,当然唐伯虎的物质生活也是比较匮乏的,有时还会无米下炊,很多的诗作中都集中体现了生活的艰辛[4]。
三、唐伯虎卖文鬻画对诗书画风格的影响
唐伯虎选择卖文鬻画为生这条道路保证了经济上的独立性,虽然卖文鬻画所得到的收入是不稳定的,但是这个生活方式也保证了人格上的独立性,这些都对唐伯虎的后半生的诗画文艺带来了重大影响。唐伯虎虽然博学多才,但是后半生的经历都集中在了诗书画艺术的创作中。唐伯虎在经过科场案后曾经有一段时间学习,在与文徵明的书信中表明了这个志向,表明唐伯虎曾经想要效仿司马迁,祝允明在替唐伯虎撰写墓志铭时,也指出唐伯虎曾经有过追求学术的意思。但是唐伯虎自己终究在学问上没有形成太多建树,这可能是因为唐伯虎的性格导致,因此在后期唐伯虎选择了诗书画艺术。
1.唐伯虎诗歌创作特点。唐伯虎采用卖文鬻画生活道路,为自己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很多宝贵经验。卖文鬻画所得到收入是非常不稳定的,因此生活比较艰辛,但是卖文鬻画的生活也使得唐伯虎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无须攀附权贵,取得了自己人格上和艺术思想上的独立性[5]418。唐伯虎的很多诗歌作品表现一种批判以及超然等风格,以一种嘲讽的态度审视缙绅社会,唐伯虎在自己的很多诗歌中都表明自己不事权贵。如在《把酒对明月》中的表明自己不上长安眠,在《桃花庵歌》中写道自己不愿鞠躬车马前,这些诗歌都表明唐伯虎视富贵如粪土。针对世人对唐伯虎的异议,唐伯虎以“我笑他人看不穿”来回应。唐伯虎在诗歌中也直指程朱理学,无情揭露假道学们。
在诗文创作中唐伯虎的诗文创作取材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了题画,还有很多的应酬之作,抒发自己对人生的领悟,很多都会反映百姓的疾苦,这些在文徵明等人的作品中很少能够看到。唐伯虎在《闾门即事》中生动地描述了苏州闾门的工商繁华情况,在藐视苏州闾门工商繁荣的同时,也指出了吴地百姓的生活疾苦。在《姑苏杂咏》中生动描写了苏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在最后一句“四百万粮岁充办”中指出普通百姓所承受繁重的赋税。明朝自朱元璋以来,江南税收一直非常高,唐伯虎在诗中直指这个社会问题,充分体现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唐伯虎之所以能够关注民生疾苦,这与唐伯虎自己卖文鬻画不稳定导致的, 唐伯虎在艰辛的生活中能够很好地感受到普通民众的感想[6]。
2.诗歌艺术上的独立性。唐伯虎卖文鬻画的生活使唐伯虎的诗歌更加具有独立性和个性化。唐伯虎晚年的生活可以采用放浪形骸来描述,以主流社会的眼光来分析就是一种颓然,但是唐伯虎自己认为自己是一种超然,唐伯虎的诗歌不仅表现民生,也直接批判程朱理学。
在唐伯虎的诗歌中很多也体现出自食其力,并感到很自豪,在 《言志》中体现诗人活泼的个性,唐伯虎认为既然自己无缘登上仕途, 就需要率性而为,在生活中得到自己个性的宣泄,不能自暴自弃,这是唐伯虎最可贵的地方。能够集中体现唐伯虎自娱自乐的诗歌如《桃花庵歌》,诗中充分体现唐伯虎悠然自得的生活,唐伯虎自己寄情花酒的隐居生活,与追逐名利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唐伯虎追求个人自由的人生气概。唐伯虎的卖文鬻画生活经验也使得唐伯虎的诗歌更加具有个性化,非常容易被大众接受,这与唐伯虎的生活习惯有关,在艰辛的生活中,唐伯虎深刻地体会出普通人生活的不易。
3.绘画风格的生活化特点。唐伯虎的艺术生涯中最具有艺术成就的就是绘画,唐伯虎的绘画一直备受推崇。唐伯虎的绘画内容有很多,山水、花鸟等都有非常精妙的感受,但是唐伯虎在题材的选择中并没有新的突破,很多绘画都是表达自己个人情感和现实需求,在唐伯虎的创作中不少作品都能够不同程度的表现独立的人格。
唐伯虎山水绘画作品在不同的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唐伯虎早期学习周臣,后期学习宋代李成以及马远等人,到中年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唐伯虎的山水画可以分为两类:一种重点体现院体画,另一种则是融入了南苑院体的画法。院体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山路松声图》,这类作品很多表现险峻的山峰,画风比较细腻;但是这些作品也添加了唐伯虎自己的风格,如在《山路松声图》中体现唐伯虎有意钻研佛学,虽然学习传统,但是也不依赖于传统绘画。
唐伯虎选择政工风格的画法可能存在很多的原因。宋朝时期传统的绘画中描述嵩山比较刚硬,这种特点比较符合唐伯虎后期的生活经验。在唐伯虎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山峰很多都是方形,整个画面都是气魄雄伟。另一方面院体绘画方式也迎合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如在《山路松声图》中,整体十分工细秀美,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另一类的绘画则是重视山峰的平淡清逸,注重经营近景,山峦很少采用大山石,小山石就比较缜密,代表性作品如《秋风怀旧图》等, 这是唐伯虎思想的写照。唐伯虎在仕女图和花鸟图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在仕女图中很多都是将实际际遇与思想联系在一起。形成这种风格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因为卖画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种画能够更好地流传在商贾之间。
4.书法艺术渗入个人感情。书法与绘画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唐伯虎的书法作品集百家之长,既存在颜真卿的骨架,还存在米芾的癫狂,唐伯虎的书法充分体现了人格特点,在书法的学习中,开始唐伯虎还是文人,书法具有秀美的风格,而后唐伯虎受到不公的待遇,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因此书法的学习中开始倾向于离经叛道。
本文主要分析了唐伯虎卖文鬻画谋生对其诗书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唐伯虎生活在明朝,属于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明朝已经催生了主动参与市场交易的画家群体,唐伯虎是其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卖文鬻画虽然是唐伯虎生活方式,是被生活所迫,但是也正是因为卖文鬻画的生活经验,使唐伯虎得到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 更能够清楚地看到仕途阶级的弊端,为诗书画的创造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对其的研究较浅,更深的研究还需要人们努力去完成。
摘要:唐伯虎早期的生活经历,促使唐伯虎在中年开始以卖文鬻画谋生活,这些生活经历对唐伯虎的诗书画艺术创造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唐伯虎卖文鬻画谋生对其诗书画艺术创作的影响。
秋香妙点唐伯虎 篇8
随展厅里的人慢慢踱着轻步,秋香在那幅《骑驴归思图》前停下,细细观赏,爱不释眼。猛地听到一声“小姐”,回转身,秋香看到一个长发飘飘、俊逸清爽的男子,那男子介绍说自己就是唐伯虎,并娓娓道出他作这幅画的经过。秋香在商界拼打几年,见过的优秀男子数不胜数,但看到仪表不俗、才华横溢的唐伯虎,还是被震撼了,只觉得胸口有几头小鹿在撞。脑海里不由浮出韦庄的那首《天仙子》: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秋香知道这个唐伯虎是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靠卖画为生,便说华氏集团的老总近来装修办公室,可能要用字画,讨了唐伯虎的手机号码。她转身离去时,手中的文件夹轻磕在展厅的大理石柱上,一张绿色的名片蝴蝶般飘落,唐伯虎走上前去捡起,看到上面小楷字体印着“华氏集团公关部经理秋香”。
原本秋香以为唐伯虎身边美女如云,自己很难闯进他的生活,当她给他发了一个短信后才知道,那风流才子那天已为自己的美貌和气质所折服。两个人先是含蓄地短信沟通,接着便互索QQ号码,在网上两人短短一个星期就从文字聊天过渡到语音聊天,又过渡到视频聊天,感情的火花擦得似正月十五的焰火。一日不聊,如隔三秋。秋香还是觉得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人须躬行,当她和唐伯虎面对面坐在咖啡厅,唐伯虎的手就斗胆搭在了她手上,开始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秋香往回抽手时发现唐伯虎左手有个枝指,正要问他何时有6个指头的,发现身后不知何时站了个人,她一下子僵在那里。
那人是个中年男人,看起来比唐伯虎还要儒雅,他叫王老五,是一家钻石公司的老板。他追秋香已经追了7个月,也才和秋香喝过一次咖啡,看到秋香和唐伯虎拉手,他觉得浑身都酸软了,失落感也袭上心头。其实王老五也算成功的了,另外一个文雅的官宦子弟李嘉追秋香追了9个月,还没有过与她共饮咖啡的经历。
上学时秋香就喜欢做判断题,不喜欢做选择题,可是人生的选择题却无处不在,秋香再不作出决断,绯闻怕是难以避免的了。她经过三天的思索,想出一计:现在九月菊花正香,请唐伯虎、王老五、李嘉到家里赏菊,来个“摸手”招亲——自己蒙上眼睛,分别摸三个人的手,对谁最来电就选谁做男朋友,从而淘汰其他两位。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三个男子各自坐在秋香家院子里的圆木墩上,一字排开,双手伸开,平放在面前的青石板上,等待桃花运来撞。门吱呀一声开了,秋香着一款红色旗袍出来,红布蒙眼,蹒跚着走到三位的对面,寻摸到事先放好的小草墩,坐下来一个一个摸手。
她摸到的第一双手,纤细修长,手心里出了细汗。秋香知道,这个人是李嘉,他虽然出身官宦之家,又有北大求学的经历,可他的怯懦让她喜欢不起来。
摸到的第二双手,粗壮圆滑,中指上有一颗硕大的钻戒,秋香知道他是王老五。他的儒雅和阔绰几度让她心动,可是他在商界的奸诈,让他的形象又打了折扣,秋香感觉他就是鸡肋。
最后一双手肯定就是唐伯虎的了,她感到那手指修长细腻。她专门摸他的左手,当触摸到那个多出来的指头,她的身子猛地一颤,触电一般。秋香知道,她这辈子注定要和这个人发生更多的故事。
在三双眼睛的注视下,秋香解开蒙眼的红布,伸手将唐伯虎从木墩上拉起来,拽到自己身边。王老五、李嘉机械地伸出手,向唐伯虎表示祝贺。这正是:
昔日禮教太荒唐,多情女子等情郎。
如今君子有女逑,处处上演凤求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