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桃花庵歌》的全诗翻译赏析

2024-07-19

唐伯虎《桃花庵歌》的全诗翻译赏析(精选10篇)

唐伯虎《桃花庵歌》的全诗翻译赏析 篇1

刘禹锡《玄都观桃花》的全诗翻译赏析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⑴,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⑵,尽是刘郎去后栽⑶。

注释

⑴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拂面:迎面、扑面。

⑵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

⑶刘郎:作者自指。去:一作“别”。

译文: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会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创作背景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刘禹锡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作者在《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前小序中追述这次被贬途中和柳宗元作别事,说是在“元和乙未”年,也就是公元815年(元和十年)。

鉴赏: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在作品里把玄都观的千株桃树比作朝廷中的新贵,因此作品一起笔便暗示了新贵声势显赫,满朝趋奉的情景;后面两句则讽刺他们是作者离开朝廷后才爬上高位的政治暴发户,表示了极大的鄙视。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作品名曰《玄都观桃花》,可诗人开篇却并未写桃花,而是极力渲染京城大街小巷喧闹的场面,写观花归来的人,用意何在?“紫陌红尘拂面来”,京城里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喧闹不堪,尘土飞扬,这是去玄都观看花的人闹得吗?不是。那又是谁呢?作品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读者去想,想其中暗喻的那些依靠阿谀奉承起家的新权贵们,是那些人把京城搞得乌烟瘴气,烟尘扑面。再看看“无人不道看花回”。在这里,诗人写“看花”,没有去,只写了回,并且是“无人不道”,这四个字巧妙地再现了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这流露于外的.心情、神态,有看花的真实感受,更应该有攀附权贵的奸佞小人的洋洋自得。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为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我离开京城后才栽种的。但是,这只是表面,不是诗人要表露的本质所在。诗句蕴含的深刻意义在于告诉人们:那些新贵们都是“我”被贬离开京城之后靠阿谀献媚攀爬上高位来的,根本不值得一观。借题发挥,讽刺那些政治暴发户,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大的鄙视和无情的讽刺。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人物众多,来往繁忙,而为了要突出这些现象,就先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紫陌之紫,指草木;红尘之红,指灰土。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了大道上人马喧阗、川流不息的盛况。写看花,又不写去而只写回,并以“无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词了。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炼。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 篇2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

⑵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⑶能:能够。

⑷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⑸过:经过。

⑹斜(xiá):倾斜。

参考译文:

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江风卷起千尺波涛,狂风刮得万竿翠竹歪歪斜斜。

能吹落三秋的黄叶,

可拂开二月的春花。

能掀起江上的大浪,

可刮斜万根坡上竹。

译文二

风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从动态上描绘了风的力量: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以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这是一首构思别致的咏风诗。诗中不出现一个“风”字,也看不到常用来描写风的“吹”“刮”等字眼,但我们仍能从四种自然现象上感受到风的力量。

前两句从季节变换的角度描写风温和的一面:秋风吹来,树叶飘落;春风拂面,百花开放。后两句从地点变换的角度找写了风粗犷的一面:大风吹过江河,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万竿翠竹歪斜起伏。这首诗对仗工整,韵律优美,每句诗中巧妙地嵌入一个数字,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技能。

这首诗夸张的手法以及“三”“二”“千”“万”这几个数字巧妙的组合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见巧。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作者:

李峤(645~714)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 (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故人寄茶》的全诗翻译赏析 篇3

故人寄茶

(曹邺唐)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作者简介:

曹邺,字邺之,生卒年不详,桂州阳朔县人。晚唐重要诗人,以五言古诗著称。在京城应考十年,九次落第,最后由于其《四怨三愁五情诗》为中书舍人韦悫赏识,荐于礼部侍郎裴休,终于大中四年(公元 850年)进士及第,时年约四十。死后葬于桂林。《全唐诗》收其诗作二卷。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鼎盛的时代,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相当繁荣。茶文化在这一时期则有很大的发展,诗歌也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茶能引发诗人的才思,因而备受诗人青睐。茶、诗相互促进,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作者这首诗词不仅反映了唐代的.茶文化,更突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与怀念,对友情的珍视。

赏析:

《故人寄茶》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曹邺的代表作品之一,收录于《全唐诗》,属于五言古体诗。作者由于朋友寄的“九华英”珍贵无比,邀僧人一同品茶、赏月吟诗。诗句意境高雅清新,透射作者好茶,惜故,乐众的高雅情操。

《山行》全诗翻译赏析 篇4

山行

姚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①扑扑②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注释

①舂(chōng)锄:白鹭;

②扑扑:扑打翅膀。[1]

译文

布谷飞来飞去的劝说人们早些耕种,

白鹭趁着天晴在天上扑打着翅膀,

在层层石树之间的路上行走,

听得山里田园放水的声音。

赏析: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是清朝散文家姚鼐所创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作者山行所见所闻,赞美和歌唱大自然与山乡农民和谐的景象。

开头两句用形象而整饬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写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布谷鸟即杜鹃,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种季节鸣叫,它“播谷播谷”的叫声听上去就像在催人种谷一样,所以叫布谷鸟。一“劝”字,将布谷鸟的叫声人格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舂锄即白鹭,它也是江南常见的一种鸟类,全身雪白,两腿细长,喜欢在水田与河边活动。这种鸟在水中起飞,很远就能听到翅膀打水的“扑扑”的声音,当它们成群地在清澈的水边、绿色的山野、湛蓝的碧空飞翔时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鹭上青天”千古佳句。该诗中,作者着一“趁”字,同样将舂锄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可以说,春耕期间山间这两种鸟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写春耕营造了浓浓的氛围。

第三句写扣题发挥,从仰望的角度写山路之陡峭曲曲。从山下向上望去,只见山路盘旋而上,被层层叠叠的`树木和岩石遮断阻隔,有时又露出那么一小段,就这样时断时续,蜿蜒而上,层层盘旋,越盘越高,越高越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视角,将江南山路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也凸显了山乡生活的大背景。同时,又暗扣了一“行”,暗写了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的情形,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如果没有这一句,那么最后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也就没有依据了。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诗人关注的是山乡的春耕,此时终于凸现出来了。这时,诗人已经来到了山上。低头俯瞰,只见山下斜坡上面层层如梯的水田平整如镜,在阳光的反射下,带子似的一道道绕在山间;从梯田方向正传来汩汩的放水声。由放水声可以想见农民们巳开始播种稻谷,繁忙的春耕就此拉开序幕。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得到了呼应,全诗的主旨得到了凸显,诗人山行之始就带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作者本来就热爱自然,本来就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极为欣赏,当自然景物已经和人们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诗人怎能不由衷地赞美和歌唱呢?[2]

《夜渡江》全诗翻译赏析 篇5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

心悬:心神不定。

参考译文

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

船只轻小人不觉其动,看到船边缆绳被拉直才知道船夫正背纤而行。

听见笛声从对岸传来知道离岸不远了,又闻到荷花香味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

夜色虽然晦暗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在黑暗中好像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

赏析

《夜渡江》是唐代诗人柳中庸(一作姚崇)的诗作。这首诗描写夜晚乘船渡江情景,诗人抓住夜色晦暗的特点,写出渡江的感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江上景色,但由于充分调动了视觉以外的听觉、嗅觉、感觉,使江上风光实际上已经融揉在诗人的感受之中了,艺术构思颇为独特。

《微雨夜行》全诗翻译赏析 篇6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的诗意: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出自白居易《微雨夜行》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注释】

①漠漠:阴云密布的样子。

②稍稍:稍微,略微。

③但:只。

④亦:也。

【参考译文】

秋天阴云密布,夜晚略微感到寒气。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赏析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描写夜雨的诗。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秋夜给人的寒意,后两句以“衣裳湿”,却听不到雨来来写秋雨的细密。

此诗创作背景不可得知,不知因何事,作者独行于秋夜秋雨之中。“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两句写秋雨将至的所见所感。秋云密布,天色已晚,一阵寒气袭来,让人略感到寒冷。“秋云”是秋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夜寒”则是秋雨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但作者并没有点出雨字。“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两句,尤为精妙,将秋雨的细腻之质刻画得十分淋漓。这秋雨是极其细微的,那“夜寒”尚且能使人实实在在感觉到,而这一样寒冷的`秋雨却让人根本觉察不到,更不用说听到雨声,看到雨点了。它就像濛濛的雾气,浸润着人衣,久而久之,衣服变得潮湿,作者才发觉:原来是下雨了!

《玉楼春》全诗翻译赏析 篇7

南宋 刘克庄 《玉楼春》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注释:

别本题作[戏呈标节推乡兄]。节推,节度推官,宋代州郡的佐理官。

长安:借指都城临安(杭州)。

青钱:指铜钱,古时钱币因成色不同,有青钱和黄钱两种。

无何:没有什么,意谓什么正事都不做。

呼卢:古时一种赌博,又叫樗蒲,削木为子,共五个,一子两面,一面涂黑,画牛犊,一面涂白,画雉。五子都黑,叫卢,得头彩。掷子时,高声大喊,希望得到全黑,所以叫呼卢。李白《少年行》:“听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机中字:用苏惠事。晋窦滔妻苏惠字若兰,善属文。滔仕前秦符坚为秦州刺史,被徒流沙。苏氏在家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用以赠滔。诗长八百四十字,可以宛转循环以读,词甚凄惋。

玉人:指歌妓舞女之类。

神州:中国,此指国家的领土。

水西桥:刘辰翁《须溪集·习溪桥记》载“闽水之西”(在福建建瓯县“,为当时名桥之一,又《丹徒县志·关津》载”水西桥在水西门。“此处泛指妓女所居之处。

译文1:

年年骑着高头大马在京城里东奔西跑,竟然把客舍当成了家里,家里反而像成了寄宿的地方一样。每天都拿着青铜大钱买酒狂饮,整日吊儿郎当,无所事事一天混到晚,每天晚上点起红烛掷骰赌博,经常都是彻夜不眠一直到天亮。你应该知道,妻子的真情容易得到,妓女的心思却难以触摸猜透。西北的神州还有没收复,男子汉应该有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切不要为了红粉知已而把而轻易地流下几行男儿泪。

译文2:

好一位同乡的林老史,身在国都,应卯官衙,却年年岁岁,冶游无度。他跃马街市,有家不归,白日纵酒,夜晚豪赌,实在可叹!家有贤妻,他却从不理会她的坚贞严操;青楼的娼妇,他倒要百般去奉承她的心事。待到了明了那娇滴滴的玉人儿其实是一番虚情假意,他还要跑到水西桥下大滴其伤心沔,实在可卑!

译文3:

京城里、年年跃马又扬鞭,旅馆似家园、家园却像寄宿店。

天天无别事,拿着铜钱把酒换。点燃红蜡烛,掷骰(tóu)赌博夜不眠。

妻子织成回文诗,情意深挚文字浅。妓女貌美如天仙,得其真心难上难。

男子汉,应当是、放眼神州复中原,切不可、水西桥畔把泪弹。

赏析:

小标题“戏林推”,黄升《花庵词选》作:“戏呈林节推乡兄。”节推就是推官。首句“跃马长安”,指林推官骑马巡行首都的街市。长安本为汉、唐京师,这里用来借指临安(今浙江杭州)。他与作者同乡,家在福建莆田县,现在供职于京师,年复一年,长期以客舍为家,而在家之日倒反而如寄旅之客一般,十分短暂。

接下两句,从“客舍似家”引出林推官的日常生活。白天是将钱沽酒豪饮,更无别事。“无何”,见《汉书·袁盎传》:“南方卑湿,丝(即盎)能日饮,无何,说王母及而已。“师古曰:“无何,言更无余事。”晚间则高烧红烛,通宵赌博。作者在另一首《菩萨蛮》戏林推是亦说:“小鬟解事高烧烛,群花围绕樗蒲局,道是五陵儿,风骚满肚皮。玉鞭鞭玉马,戏走章台下。笑杀灞桥翁,骑驴风雪中。”可见林推官是在妓院中进行赌博。“呼卢”,指呼“卢”的声音。《晋书·刘毅传》:“后在东府聚,樗蒲大掷,一判至数百万……毅次掷得雉,大喜,褰衣绕床叫。谓同坐曰:‘非不得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挼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皆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喝之,即成‘卢’焉。”五木类似骰子,五子全黑称为“卢”,掷得“卢”便获全胜,所以赌徒们都连声呼“卢”。对于同乡友人这样的生活方式,作者是深感不安的,所以下片就着重在劝慰和激励。

下片“易挑”两句运用对比,一方面是家乡对丈夫的爱情忠贞不渝的妻子,另一方面是京师妓院中三心两意的美人。“锦妇机中字”,见《晋书·窦滔妻苏氏传》所载:“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图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作者认为,林推官妻子的真挚情意犹如苏氏锦织回文诗那样明确易解,而妓女变化多端的心事却是难以捉摸,相形之下,应该珍惜妻子对自己的一片深情。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陡然振起,“男儿西北有神州”,这句话是全词中心思想所在,作者慨然指出,大丈夫生当国家难之秋,应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戴复古《水调歌头》)这是多少爱国志士一致的心愿。末句针对上片林推官沉湎于声色的生活,希望他不值得为那些水西桥畔的妓女抛洒泪水,而是要振作起来,有所作为,为恢复中原增添一分力量。

赏析二:

此词是刘克庄为规劝林姓友人而写的一篇佳作。饮酒狎妓,原是文人津津乐道的快事。但时值国运衰颓,时势艰危,词人早已没有了心思。因此对林姓友人的纵酒狎妓生活深感惋惜和遗憾。因而写词予以规劝,颇具辛派词人特色。

词的上片极力描写林的浪漫和豪迈。“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轻家。“长安”借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年年驰马于繁华的都市街头,视客舍(借指酒楼妓馆)如家门而家门反象寄居之所,可见其性情之落拓。“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则具言其纵情游乐。二句盖从杜甫《偪侧行赠毕四曜》“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及晏几道《浣溪沙》“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烛夜呼卢”等语化出。“无何”即无事,“呼卢”指赌博。日夜不休地纵酒浪博,又可见其生活之空虚。

作者在其它词作中也提到过这位林姓朋友的狎妓纵欲生活,可以互参。如此描写,表面上是对林的豪迈性格的赞赏,实际上则是对林的放荡行为的惋惜。

下片就点对林的规箴。“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二句对举成文,含蓄地批评他迷恋青楼、疏远家室的.错误。妻子情真意切,忠实可靠,妓女水性杨花,朝秦暮楚,一点也不值得信赖。结末“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二句熔裁辛弃疾《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及《水调歌头。送施密圣与帅江西》“同贱子亲再拜:西北有神州”等句意,热情而严肃地呼唤林某从偎红倚翠中解脱出来,立志为收复中原建立一番功业。“水西桥”是当时妓女聚居的一个地方,“莫滴水西桥畔泪”即不要同那些妓女们混在一起,洒抛那种无聊的伤离恨别之泪。这样的规箴,辞谐而意甚庄,“旨正而语有致”(《艺概》评后村词语)。末二语尤见壮心,“足以使懦夫有立志”(《白雨斋词话》评此词语)。

《黄氏延绿轩》的全诗翻译赏析 篇8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这两句说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江边丛生的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出自明代诗人高启《黄氏延绿轩》

葱葱溪树暗,

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

一时放春入。

注释

芜:丛生的草

翻译

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

江边丛生的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

下雨过后打开帘,

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

赏析

李白《金陵》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篇9

金陵三首

李白

【其一】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⑴。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⑵。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⑶。

醉客回桡去⑷,吴歌且自欢。

【其二】

地拥金陵势⑸,城回江水流⑹。

当时百万户⑺,夹道起朱楼⑻。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⑼。

空余后湖月⑽,波上对瀛州⑾。

【其三】

六代兴亡国⑿,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⒀。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注释:

⑴晋元帝南渡江,于金陵即位,遂都之。

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武侯称为帝王之宅。

⑶《隋书》:陈祯明三年,隋师临江,后主从容言曰:“齐兵三来,周兵再来,无勿摧败,彼何为者?”都官尚书孔范曰:“长江天堑,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度耶?”

⑷颜师古《汉书注》:“楫谓棹之短者也。今吴越之人呼为桡。”

⑸拥:环抱的样子。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艺文类聚》:徐爱《释问略》曰:建康北十余里有钟山,旧名金陵山,汉未金陵尉蒋子文讨贼,战亡,灵发于山,因名蒋侯祠。故世号曰蒋山。

⑹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

⑺当时:指六朝。

⑻谢朓诗:“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搂。”

⑼国:都城。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两句意为:金陵到处是春草,王宫湮没于丘墟中。

⑽空余:只剩下。后湖:一名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初学记》:建业有后湖,一名玄武湖。《景定建康志》:玄武湖亦名蒋陵湖,亦名秣陵湖,亦名后湖,在城北二里,周回四十里,东西有沟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顷。《一统志》:玄武湖,在应天府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晋名北湖。刘宋元嘉未有黑龙见,故改名,今称后湖。

⑾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

⑿《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

⒀《景定建康志》:洛阳四山围,伊、洛、瀍、涧在中。建康亦四山围,秦淮、直读在中。故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李白云“山似洛阳多”,许浑云“只有青山似洛中”,谓此也。《太平寰宇记》:《丹阳记》云:出建阳门望钟山,似出上东门望首阳山也。

译文:

【其一】

晋家朝廷南迁长江,金陵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

地势有帝王之气,山水则虎踞龙蟠。

金陵空自壮观,长江亦非天堑。

酒醉回船归家去,口吟吴歌独自欢。[3]

【其二】

金陵地势雄壮,江水空摇,高墙巍峨不动。

东晋在这里建都,百万富豪纷纷在这里夹道修建高楼。

东晋终于灭亡,宫殿被荒草湮灭。

只有玄武湖上的明月,在波浪上空注视着曾经繁华的江洲。

【其三】

魏晋六代,兴衰迭起,我且痛饮三杯,为金陵高歌一曲。

这里的宫殿不比长安的少,四周山峦围城,比洛阳的山更多。

古殿傍边吴王种植的花草,深深宫院里美女穿戴着的晋朝样式的绮罗绸缎的服装。

都随着人事变换而消失,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回。

简析:

《金陵三首》是一组五言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即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秋。金陵是六朝帝都,当时人口很多,建筑华丽,经济、文化发达,到唐时已衰落。李白在这首诗中怀古喻今,金陵暗喻当时已陷落的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古大梁行》全诗翻译赏析 篇10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的诗意:天色已晚,草木凋零,我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这两句是说,日暮时分,草木摇落,面对古城的凄凉景象,不禁为之感伤而发思古之幽情;手抚长剑,面对秋草,悲歌一曲,以示凭吊。昔盛今衰,吊古伤今,语意感伤,似有无穷心事在内。诗句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出自高适《古大梁行》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注释

⑴大梁:唐朝时为汴州陈留郡,战国时曾是魏国的都城,故诗题称“古”。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⑵莽苍:一作“苍茫”。饶:多。荆榛(zhēn):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

⑶宫观(guàn):宫殿。观:一作“馆”,一作“殿”。禾黍:语见《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⑷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

⑸朝市:朝廷街市。

⑹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歌钟: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

⑺军容:军队的规模装备。

⑻国步:指国土面积。营:一作“衡”。一:一作“五”。

⑼论:言说。

⑽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⑾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迹:一作“窟”。

⑿摇落:凋零。

⒀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

⒁夷门:魏大梁城东门。

参考译文

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天色已晚,草木凋零,我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的万户侯,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赏析

此诗是高适与李白、杜甫一起游历大梁古城时所作。是一首凭吊古迹的诗,是说昔日繁盛一时的魏国国都,今日变得废墟遍地,野草丛生,狐兔乱走,荒芜不可言状。

此诗描写战国时魏国国都的强盛与衰落,借咏怀古迹寄寓了深沉悲凉的兴亡之叹,流露出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诗人善于寓感慨于写景之中,情景高度融合,使兴亡之叹和身世之感,从鲜明的形象中自然流出。全诗音律顿挫回环,格调苍凉古拙,感慨深沉,意味悠长。

全诗二十句,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全诗的重点是在写当时古都的荒凉,因此第一段就着力描写了作者驱马荒城所见的景象:在缓辔徐行中,只见满城一片荆棘,莽莽苍苍,昔日巍峨壮丽的魏王宫观如今长满了禾黍,曾经威震诸侯的信陵君和他的三千食客,也已烟消云散,化作满地灰尘。这一段起得苍劲有力,它以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荒城图,首先给读者以满目凄凉的强烈印象,起了笼罩全篇、奠定基调的作用。这一段虽然是描绘驱马所见,是在说“今”,但其中的“魏王宫观”“信陵宾客”已暗中寓“昔”,在今昔对比中,眼前的所见更为突出。第二段是对往昔的追忆,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在雄都朝市中,轩车驰骤,歌钟四起,一片繁华景象;而军队有三十万之众,国家方圆千里,国势堪称强盛。这一对比,使第一段的形象有了深厚的背景,并且格外鲜明。第三段一方面反接第二段,同时回应第一段,从对往昔的追忆,又回到眼前的景象:那高敞的舞榭歌台和曲折的池沼,已荡然无存,在断壁颓垣中,只见狐狸奔窜,草木黄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这与第二段的热闹繁华恰成对比,而且“高台曲池”,自身也有对比。第四段紧承第三段,同时也以“摇落”“秋草”等字面遥接第一段,好像是在写此时情况:游侠之士口里,还在传说着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壮士朱亥的大名;路上的行人,还可辨认出向信陵君荐举朱亥的老者侯嬴居住过的大梁东门的道路。实际上,这也是对往昔的追忆,形成物是人非的对比。最后一段,作者从朱亥、侯嬴联想到曾经得到赵王赏赐白璧黄金,骑骏马、佩宝刀,后来终于困于大梁的虞卿,如今也已成为难以追思的过客了,只有汴水一直在默默地向东流去。这些从前的人事,与此时古城的颓败荒凉,也形成强烈对比。全诗的今昔对比,在章法上,曲折而有变化,但又井井有条,一脉贯通。这种反复交错的对比,使诗歌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历史兴亡之感。

上一篇:教师节政府领导致辞下一篇:听报告谈班主任工作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