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

2024-06-12

思修(共11篇)

思修 篇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思修》) 课作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大学生的重要阵地, 是一门充满理性和思辨色彩的学科, 在《思修》课教学中, 思政教师可以运用充满了美感的诗歌去丰富课程内涵, 将诗歌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情境, 使课堂成为诗情洋溢的课堂、情感的课堂、生命的课堂, 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奠定精神基础, 找到精神追求, 完善人格操行。

1《思修》课运用诗歌教学的可能性

1.1 充满了美感的诗歌能丰富课程内涵

古今中外的诗歌, 尤其我国的诗歌, 是人类传统精神文化的载体, 具有先进、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道德指向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诗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教育功能。正值青春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某种意义上, 诗歌就是青春的象征, “诗”的年龄, 需要诗的滋养。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的, 《思修》课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诗歌, 能有效丰富课程内涵。利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激发大学生, 把诗人的情感和大学生的自身情感相结合, 让大学生在想象中体味千载之下的诗人情感, 激发起学生的诗情和激情, 再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分析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并陶冶自身的性情就水到渠成了。如此, 教学事半功倍。

1.2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诗教

《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古往今来, 人们以诗言志、以诗抒情, 运用诗歌这种鲜明的语言艺术生动地表现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 表达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抒发对自然和他人的真挚情感, 反映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塑造健全人格的理想等等。我国有运用诗歌教学的传统, 大教育家孔子利用《诗经》宣行教化, 孔子曰:“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 诗教也。”是说到一个地方, 看这个地方的人民在礼教方面的表现, 如果人民温柔诚实淳朴, 那肯定是《诗经》教化的结果。即是说诗教具有改变人的性情, 使人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作用。以往人们注重运用诗歌来进行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 培养学生立身处事、济时应变的能力, 如今, 诗歌在《思修》课教学中的运用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发扬。

1.3

有助于实现《思修》课教学目的《思修》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 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观点之理, 还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 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其教学效果同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个性密切相连, 讲究情感和感悟, 必需架起情感的桥梁, 才能使大学生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 继而升华他们的灵魂。青年大学生坚定信念的形成源于情感, 源于内心的感动。《思修》课堂上, 适时引入美好诗歌, 触动学生的动情点, 把握他们在接触诗歌时的那些感动, 将它逐步升华为一种深刻的理解, 一种情感的熏陶, 一种心灵的共鸣, 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并使其从中得到人生的受用, 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大学生通过优秀诗歌这股“清泉”的浸染, 更容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继而坚定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信念。

2《思修》课中引入诗歌的具体做法

2.1 运用诗歌的智慧, 唤醒灵魂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里, 大学生难免会急功近利、感情淡漠, 甚至价值沦丧。唤醒大学生的灵魂,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刻不容缓。诗歌美妙的意境, 能吸引大学生积极、灵动地参与《思修》课课堂, 诗歌凝练的语言, 能触发他们的诗情;诗歌高深的内蕴能唤醒他们的灵魂, 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使他们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一节的教学中, 我引入著名现代诗人于沙和流沙河关于理想的诗, 用隽永的诗句引导学生认识理想, 告诉他们,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 人生是小船, 人生要是没有了理想, 就像失去船桨的小船, 在人生的大海中随波逐流, 随时面临沉没的危险。激励他们顺应时代进步潮流, 追求远大理想, 激发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觉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仅仅联系在一起, 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 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本领。使理想之花结出成才之果。

2.2 运用诗歌的哲理, 启发感悟

思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许多青年大学生因为成长环境优越, 经历尚浅, 所以不懂生活也不会生活, 甚至很少去思考生活、生命这样的命题。在讲解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的第一节时, 我引用圣哲苏格拉底的箴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警醒学生珍惜生命,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导他们, 作为人, 必须有思想, 有思维, 要去思考生活, 反思自己的人生, 感悟自己的人生。在感悟中走过最美丽的人生风景, 到达最美好的终点。上完第三章的第二节, 我在进行小结时提问: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并把臧克家先生的那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诗———《有的人》作为回答, 让学生在隽永的诗意中领会人生的意义———个人只有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 才能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为了启发学生深刻思考人生, 我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小作业———思考人生及人生价值并以此为主题写一首小诗, 题目自拟。学生们认真积极地思考着、写作着, 当作业交上来时, 呈现在我面前的是许多美丽的思想火花, 这些学生个人情感的真实、自然流露, 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思考和成长的痕迹。这种诗意的课堂交流不仅满足了青年大学生追求新意、渴求交流的需求, 更能使我们思政教师深入学生内心, 深度互动, 进而更好地完善与改进教学工作。

2.3 运用诗歌的情感, 激发情感

“情感这东西, 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讲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的第一节时, 我为学生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作为导入, 讲述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对自己祖国的感情, 体会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理解爱国主义;通过南宋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让学生领会了民族英雄心系天下、造福万民的浩气丹心;通过岳飞在《满江红》中面对备受欺凌的半壁江山, “怒发冲冠”, 发出的“还我河山”的呐喊, 和爱国诗人陆游病危之际, 仍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通过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启发学生热爱祖国, 矢志不渝。

在讲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的第二节时, 我通常领唱一首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 以歌曲那诗意、雄壮的歌词, 震撼学生们的心田, 澎湃起学生们胸中赤诚的爱国情怀, 抒发我们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我适时叮嘱他们要时刻铭记我们是中国人, 都有着同样的中国心, 我们要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要为祖国的不断强盛共同奋斗。

2.4 运用诗意的至理名言, 升华境界

至理名言富有哲理, 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 给人启迪, 是陪伴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良师益友。我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作为座右铭, 或者摘抄下来, 将其作为自己成长的终身伴侣。在讲授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的第一节时, 我适时设问:几年后, 当同学们离开校园时, 希望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引入爱因斯坦的名言:“青年教育的目标, 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 富有创造能力, 而且思想、心理、人格和谐发展的人才。”“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作为回答, 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确立成才目标。引用“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以及《弟子规》中的“朝起早, 夜眠迟。老易至, 惜此时”等诗句, 启发学生珍惜少年时光,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授课中有机运用古今中外的思想巨人、科技伟人和文学名人的至理名言, 能有效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 刻苦成才, 修炼人格, 提升境界。

参考文献

[1]万勇华.“思政课”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方式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探索, 2013 (1) :144.

[2]侯晓华.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孝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7) :7.

[3]高春燕.运用古典诗歌的现代教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2) :133.

[4]张丽.浅谈诗歌教学与素质教育[J].丝绸之路, 2009 (24) :113.

思修 篇2

达芬奇家具是国际高端品牌的品牌授权者和经销商,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都是授权中国广东东莞长丰家具公司[1]生产。生产好后再从深圳出口到意大利,到意大利后,换包装后再出口到中国上海。再从上海销往中国内地。

2011年7月,央视系列节目揭露达芬奇家居在家具质量和产地上均存在欺诈消费者行为,其售卖的所谓意大利卡布丽缇家具,其实是从东莞长丰家具公司秘密订购,生产的家具由深圳港口出港,再从上海港进港回到国内,通过“一日游”的方式,就成了手续齐全的意大利“进口家具”。天价家具并不像其宣称的100%意大利生产,所用的原料也不是名贵实木“白杨荆棘根”,而是高分子树脂材料、大芯板和密度板。其产品的材料有的甚至被有关部门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7月10日,上海市工商局介入调查并发布公告:初步发现并认定达芬奇家居公司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涉嫌虚假宣传。达芬奇公司在宣传时使用了诸如最大、顶级品牌、最高等绝对用语。二是部分家具产品被判定不合格。三是大部分家具产品标志不规范,没有标明出产地和材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应该标明具体使用什么材质。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封存达芬奇仓库,在抽检中发现 “卡布丽缇”两件床头柜“甲醛释放量”、“抽屉滑道强度”两项指标合格,但“木工要求”及“漆膜耐香烟灼烧”两项指标不合格,故该局综合判定床头柜检测结果为“不合格”。

达芬奇家居7月18日晚发布《致消费者的公开道歉信》,称公司已开展内部清查整顿工作,并表示正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核实情况,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承担责任,绝不推卸。达芬奇家居在道歉信中称,今日有关媒体对该公司部分国际品牌家具提出了质疑,主要集中在某些产品产地标注问题、质量问题以及不规范宣传问题。对于备受关注的退换货及赔偿问题,达芬奇家居在致歉信中并未提及。

诚信道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道德,是当今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和需要培养的优秀道德品质。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史哟个系统工程,诚信道德教育关键在于诚信观念的树立、诚信品质的培养,重点在于构建诚信道德体系,跪在落实大学生诚信时间锻炼和道德人格的完善,从诚信教育的实效角度和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环境的视角探讨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与优秀的思想道德需要大学生对传统诚信道德思想继承和发扬。其二,提出诚信道德品质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三,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考试抄袭、作弊。一些大学生平时不爱学习, 整天游手好闲。一到考试就想法设法以各种方式蒙混过关。如在考试时传递小纸条、抄袭他人答案等。临近毕业时也马脚必露, 以各种方式抄袭或者大尺度引用别人的饿学术文章, 更甚者情人代写, 这些做法都严重的影响了学校的学习风气并且对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2)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 以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就伪造成绩单、伪造简历、伪造实习记录、伪造各类奖状和证书。(3)经济方面诚信缺失。现在国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 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西方一些不好的生活作风也被传到我国, 作为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判断能力, 极易受到不好的影响, 比如一些学生贪图享乐, 追求物质的享受, 将父母辛辛苦苦交给自己的生活费, 学费挥霍一空。

(1)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深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实践, 提高诚信养成教育的成效, 营造校园诚信环境, 形成社会诚信风尚, 培养具有诚信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大学生, 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学校与家长协调配合, 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积极宣传, 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舆论环境;重视大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其诚信自律能力, 把外界诚信教育转变为学生的自律意识;建立学生管理规定、奖惩措施、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等正式约束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的非正式约束体 系,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统一,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诚信缺失的产生原因, 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诚信教育的一种途径, 建立非正式的约束体系。通过对比研究国内

外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并借鉴和吸收国内外诚信教育的相价体系、诚信档案体系、诚信组织体系。(2)力行诚信实践。诚信是做人的重要品质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 大学校园需要铸造诚信, 大学生的成长进步需要培养诚信。我们要让学生明白, 诚信品质 的塑造不是小节, 诚信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要十分重视在生活中培养信誉品德。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从一个约会的遵守, 一个借物的归还, 一个承诺的兑现, 一 个合同的执行做起, 从考试不作弊、明礼守信、拾金不昧等日常行为培养和规范诚信道德品质, 不断积累信用财富, 真正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一诺千金, 取信于人。用 自己的诚实守信向别人证明, 你是一个可靠的人, 值得信赖的人, 可以合作的人。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 加强诚信品质的修 养要从做人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 做到理性思考, 诚信修身, 以信立本, 培养良好的诚信意识。此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增强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要丰富多彩, 应针对不同的对象, 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增强诚信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要务求实效, 切忌形式主义, 不仅要在校园内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 还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诚信的重要性, 树立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正确荣辱观, 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 使全校、甚至全社会都对此有所了解。建立诚信档案要科学化、规范化。诚信档案内容主要包括: 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特别记录等, 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生活学习、组织纪律等方面相关责任义务情况及履行承诺的情况, 如国家助学贷款、考试、作业、勤工助学、学费交纳、集体活动出勤等。诚信档案建立后要进行科学的管理。诚信档案在学生毕业时要作为学生品行的有力证明交给用人单位。大学生诚信档案要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联系, 与相关制度相结合, 形成一个有效的大学生诚信监督机制。(4)严抓教职工诚信道德建设。教职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是学生的榜样和表率。古语有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 教职工的诚信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在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部分大学教职工也出现了学术抄袭、学历掺水、言行不一等现象, 给学生造成恶劣影响。身教重于言教, 教职工在工作、生活要必须做到: 无论是教学工作、管理工作、还是服务工作都要严格遵守规范, 公正廉洁, 实事求是, 确实做到工作承诺;生活中热情诚恳, 诚实守信, 说到做到;对待学生学业严格要求, 认真批改作业, 如实上报成绩;学术上坚守学术诚信, 杜绝弄虚作假等等。对教职工同样要建立严格的诚信监督和奖惩制度, 把其诚信表现与年终考评和各种评选表彰甚至岗位竞争挂钩, 同时抓好教育和激励两手提高师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 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努力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扎实效果。__

结合我爸是李刚事件论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和培养 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6年。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但是据当地人讲,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河北大学保卫处处长曾经和李刚及李启铭一起吃过饭,对李启铭有些印象。在肇事现场,保卫处处长问李启铭是不是李刚的儿子,李启铭回答“是,我爸是李刚”。2010年10月18日,猫扑贴贴上,网友的一篇帖子引爆了网络,截至2010年10月18日傍晚,点击量已达143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青年学生社会阅历浅,是非辨别能力比较差,行为模仿能力强,如果不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学校正面教育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抵消。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单靠空洞的说教是不够的,必须密切联系实际,采用平等对话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做,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当今社会上的两类现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一是国家干部的腐败行为,二是流氓恶势力的犯罪行为。这两类现象不断地被新闻媒体报道出来,对青年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青年学生看问题比较容易产生片面性,他们可能会因此得出一个结论:现代社会一团糟,哪有什么法治。一谈到干部腐败,学生往往义愤填膺,并提出为了惩治腐败要大开杀戒,实际上,问题远远不是那么简单。腐败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痼疾,确实难以解决。当年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就规定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就应枭首示众,甚至对贪官可以采取“剥皮实草”的酷刑,但最后明朝还是灭亡在了贪官身上。惩治腐败,最根本的手段还是靠法治,就象有的学者指出的一样,对法治的威胁和危害主要不是来自公民个人,而是来自公共权力和官员,依法治国首先是治权、治吏。如果官员的产生、评价、罢免的权利真正掌握在群众手中,腐败现象就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现在,新闻媒体常说某某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利”怎样怎样,实际上,一些官员很明白,他是在拿着“上级赋予的权力”怎样怎样。针对学生面对社会现象产生的一些片面认识,教师应当正确的加以引导,首先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自己不要危害社会,同时教育学生,要使我们这个社会变的更加美好,最有效的手段还是依靠法治,并要鼓励学生做一个法治的实践者、维护者、宣传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3〕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这种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同层次和组成部分,正如刘旺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4〕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意识

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的比重还是较低的。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由低级向高级,由深层到表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功能结构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自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成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有学者认为“建设法治国家总的说来,恰似一个等边三角形,立法、执法(包括司法)、法律意识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法律意识是结果”。〔6〕笔者虽不大赞同这种观点,但也从中得到了启发。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两条平行线,从硬的方面来讲,是法律制度的建设,包括立法和执法,而从软的方面来讲,则主要是法律文化的培育,这其中当然包括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硬软兼施”,依法治国才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因为法律意识虽属意识的范畴,是法律制度等物质范畴的派生物,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同时法律意识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法律制度等物质因素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早就说过的那样,“蜘蛛的活动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法律意识对法律制度的积极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事例表明,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8〕可见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北京大学精神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如今年在云南大学发生的“2.23”特大杀人案,马加爵于3月15日晚上在海南省三亚市被抓获。云南人力资源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惠主任说,从提供的资料来看,马加爵可能是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这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属分裂性质,表现在他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则属攻击性质的人格分裂,表现在从提供照片上看,马加爵蛮有攻击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压抑,如遇上某些事情的话,就有可能爆发,且喜欢报复打击。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思修 篇3

关键词:思修课;全面依法治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68-01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现在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全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原则。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承担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教师,感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这一重大思想传达给学生们,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一、首先要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

而关于依法治国思想最为详尽的则是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对于依法治国做出了明确定位,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二、将全面依法治国与课程大纲结合起来

在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中,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第七章《树立法制观念,尊重法律权威》,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这三部分是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法治理念和法治体系的教育基础。这三章主要是基础的法律知识,但也是很重要的体系认知起始,着重点在于法律基本概念,我国法律的性质,宪法与部门法,法治概念,法治思维,法律权威,法律权利与义务。这些重点必须要与全面依法治国精神与理念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从而既要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基础,又要将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精神和决策向学生进行宣传。这是两者必须高度结合又不生搬硬套,不要将这一教学僵化为形势政策宣讲会,降低学生的接受程度,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和相关的中央文件,领导讲话,出版物等等,进行灵活的连接,从而以多角度、多媒体方式,以及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由于所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是法学专业,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优先考虑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引导的兴趣点所在。首先,需要以社会法律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教师需要进行方向与价值把控,以确保讨论的内容与教授的课程紧密相关。其次,必须将基础的法律概念进行优先讲授,以确保学生在思考和分析法律问题和法治思想时具备一定的基础。没有相关的学科基础,是很难理解依法治国的。第三,还必须进行多学科交叉学习,包括一定的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这是法治思想和法学理论所必须的,但需要掌握难度和时间,毕竟这不是法学专业课程。第四,教学必须始终贯穿案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而准确的理解法律思维、法治思想和法学基础理论。

以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为例,首先以我国现有宪政体制为引入点,介绍我国的基本法律概念和法的本质与特征。这个时候就必须结合习总书记关于我国宪法体制和依法治国的讲话视频。特别要介绍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原则。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与西方和其他国家最根本的区别。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特别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必须以人民的意志、利益为最终目标。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可以在此处举出最近反腐法治案例,加强学生认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共同发挥法律与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作用,也可以结合思修课程前半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强调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学习国外法治有益经验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的原则。

在涉及到宪法与法律体系内容时,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介绍和讲授时,还必须以中央精神和原则一以贯之的结合。把中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关键这个原则传达给学生。

在推进依法行政内容中,要尤其强调建设法治政府的作用与意义。让政府的权力在法律范围之内严格履行其职能。

在树立法制观念方面,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强调法律的权威来源于人民内心的用户和真诚信仰,要说明法律必须要保障人民权益,才能获得人民的权威认同,也才能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普法教育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同时要积极推进多领域依法治理。

在高校思政课中,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兼顾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还要确保教学效果,这的确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思修课中,对于如何将全面依法治国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也是一种新的实践,必然有一个探索的过程。

思修课实践性教学初探 篇4

一、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 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 另一方面是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应用到实践, 因此要求学生既要学会从生活走进课堂, 更要学会从课堂走向生活。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是实践性人才, 并不是纸上谈兵。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实践中发展, 将自己培养成实践性人才。在实践中检验教学的效果, 这样的方式尤其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在这里不仅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而言, 实践性教学对于思修课来说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思修课的性质和学习方法所决定的。由于思修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要想学好它并用它来指导人生, 特别需要注重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在比较和鉴别中学习。在掌握好思修课基本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 还要特别注重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点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运用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并在比较和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活动的开展和总结

在讲到打造合格职业人,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这部分的内容时, 笔者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展开了实践性教学活动。针对这部分知识, 在课堂上进行了一场关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辩论赛。

课堂上这个问题一提出来, 班里的学生马上就自发的形成了两种观点, 笔者就能很自然地将比赛活动引入, 学生听到这样的比赛显得很兴奋, 活动的热情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了。下面笔者将从程序上和内容上对本次活动进行分析。

程序上, 本次活动严格按照全国大专辩论赛的流程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摩往届比赛情况, 按照正式比赛的要求进行赛前准备。分别设置了辩手、主持人、评委、记分员、摄像师,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 还设置了现场的“热心观众”, 争取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这次活动。所有的工作人员全部由学生来担任。辩手们准备材料, 主持人查找资料准备台词, 评委仔细研究比赛规则, 记分员认真负责, 摄像师借来了比较专业的相机, 尽量向正式的比赛靠拢。

在这次赛前的准备活动中, 有几点值得一提:首先是学生们的独立性, 比预计的要好。这次活动的准备时间为一周, 之前笔者曾询问过, 学生没有举办类似活动的经验, 因此在准备期间, 会经常询问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助的事情, 每次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独立, 表示要自己完成, 不让老师帮忙;其次是创新性, 除了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准备之外, 学生们对自己还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实际比赛时, 双方队员分别换上了统一的服装, 甚至有自己队伍的统一坐姿, 班里有文体特长的学生还对班级教室进行了布置, 为双方队员制作了名牌, 主持人不是死板的照抄台词, 而是结合本班的实际串词, 使得比赛现场气氛活跃, 没有出现笔者担心的程式化、冷场的问题, 班里条件有限, 没有正式比赛现场的计时器, 学生们竟然利用课余时间自制了计时器, 这些都让笔者喜出望外;再次是主动性, 本次活动的所有工作人员, 在班长的组织和协调下, 克服困难认真准备, 没有出现消极和懒惰的现象, 保证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是学生们的学习性, 网络时代, 从互联网获取知识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本次活动很好的检验了学生们由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此期间, 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作用, 并不仅是游戏和娱乐的工具, 对锻炼学生从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比赛结束时, 还进行了评委点评和颁奖活动, 不管是获胜方还是输了的队伍, 都颁发了奖品进行鼓励。

内容上, 这次比赛的主题贴合学生实际, 大家在课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赛场上引经据典, 一次一次地反驳对方, 不仅引来“观众们”的叫好声, 甚至激起了观众的热情, 在热心观众提问的环节, 本来每人限提问两次, 可是有的观众太激动, 连问四五次, 几乎成了第二场比赛, 最后主持人不得不出面阻止, 可见学生们对比赛的认真程度。这些值得表扬。可是不得不说的是, 由于学生们知识阅历有限, 很多时候问题说的不透彻, 有些辩手甚至出现了答不上来的情况, 这些都反映了学生们有待提高的综合素质和有待开阔的视野, 这些问题学生们自己在比赛中也有所察觉, 有的甚至为自己的表现懊恼。在最后的总结点评中, 笔者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 辩论赛不同于其他活动, 它对选手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当严格, 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想在比赛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驳倒对方, 需要的是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这些也都是将来在职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就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时期,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这样的要求, 学生们听起来不再是简单的说教, 而是他们从实践中切身体会到的, 接受起来也非常轻松。

思修答案4 篇5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道德的产生有哪些条件?什么是道德?

答:道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产生的条件主要有:(1)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

(2)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答:道德的本质:道德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

(2)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道德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的功能:主要有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道德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何重大意义?

答:(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4、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第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第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第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5、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6、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答: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答:(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9、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答:(1)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根本途径。

(2)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

二、论述题

1、当代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答:

(一)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注重整体利益、国家 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成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修养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二)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态度批判的继承,并予以加工和改造,从而抛弃其封建的、落后的、消极的方面,吸收其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学的、积极的方面,才是真正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具体来说:

首先,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传统道德。要肯定一些历史上的道德原则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及其合乎历史发展的特点,不能用当今的思维模式割断历史去看待传统道德。

其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还要注意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人类的伦理道德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当然,对于一切外国的,特别是剥削阶级的文化伦理思想,我们要批判地继承,绝不可以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再次,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还要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相结合,同现实的生动的实际和我国思想道德生活发展的新情况相结合。

最后,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还要坚决反对全面继承和全盘否定的两种倾向,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思潮。

2、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既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1)道德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社会主义道德要立足于、服务于这种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需要有社会主义道德作为其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它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的运行和发展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框架中进行,要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3)为了把握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一系列关系;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用,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3、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答: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每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需要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才能实现市场主体自己的利益。每个市场主体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自觉、积极、规范的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服务,要把自身的特殊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

(二)新时期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道德形态的显著标志。应当在给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2)为人民服务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要求,通过为他人服务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3)为人民服务是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要求“以服务人民为荣,背离人民为耻”,这就要求要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良好的道德风尚。

(4)为人民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就必然要求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通过不同形式时间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答:(1)、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主义不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而且也正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又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还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4)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为最高层次,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得到的要求。

5、大学生怎样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大学生应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以“八荣八耻”为座右铭,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谈举止,自省自警、自珍自爱、知荣求善、知耻改过。经过反复的实践和逐步的养成,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6、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答:(1)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 个字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还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又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应在三个环节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选择;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三、材料分析题

1、(1)分析以上材料,说明道德的重要作用。

答:道德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以上材料中提到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请问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1)黄来女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答:学习黄来女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学习她敬老行孝、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学习她直面困难、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学习她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执著追求。

(2)你认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须具备哪些道德品质?

答:孝敬父母,勤劳节俭;尊敬师长,团结和睦;立志勤学,谦虚礼让;律己宽人,诚实守信;勇于献身,公正无私。

3、看了上面的材料,你认为大学生应该讲诚信吗?为什么? 答:大学生在求职的自荐材料中应该讲诚信。因为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4、结合所学知识,你能从上面的寓言中体会出什么?

答: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

5、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悟?

答:吴兰玉老人不管有多难,都要还清欠款的诚信品质令人敬佩。她在9年中,用拾废品的钱还了近5万元的外债,而她自己却十分节俭,这种勇于克服困难、勤劳节俭的品质让人赞叹。

思修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修课;互动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123-2

0 引言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是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基地,通过思修课加强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受网络环境中多样化信息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很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向消极的方向发展,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充分发挥思修课的阵地作用,加强互动教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可,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健康成长。

1 互动教学的内涵及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方式变得愈加多样化,其中互动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应用的较为广泛,同时也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互动教学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教学内容、师生情感交流、学生之间互动合作等多项内容,旨在通过互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思修课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在思修课中引入互动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1.1 教学内容的有效互动

互动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实现互动而使教学内容偏离教学目标,这就意味着思修课互动教学要服从于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思修课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向学生传授抽象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内容的模式,而是根据教学目标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来源、内涵及作用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思修课教师可以整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案例供学生参考使用,从而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1.2 师生合作的有效互动

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思修课中,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虑、困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不急着告诉学生答案,而通过师生合作互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解决问题的互动环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进而在探索、互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1.3 情感的有效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思修课互动教学中教师注意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准确把握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表情、语言或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情感信号,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鼓励,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进而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2 网络条件下“思修课”互动教学的原则

2.1 科学性与人文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网络条件下开展思修课互动教学要遵循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原则。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思想,还要结合新时期网络环境的发展特点,根据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互动教学的计划、目标及内容。另外,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下,人是全面发展和不断成长的,因此高校思修课互动教学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交流,使科学理论教学富有情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2.2 现实性与虚拟性

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和生命力,因此高校在开展思修课教学时要立足于现实。尤其是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思修课教师在利用网络手段开展互动教学时要注意从客观实际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不能靠自身的主观臆测来进行价值判断,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因此,高校在网络条件下开展思修课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虚拟性与现实性原则的结合,尊重思修课理论教学的客观规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网络手段强化思修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作用,消除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作用于网络,保障大学生在开发的网络环境中实现健康发展。

3 网络条件下的“思修课”互动教学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3.1 扩大课堂互动范围

教育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高校在开展思修课互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教学内容互动、师生合作以及情感交流这几方面的内容,除了进行必要的课堂提问之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本身就有很多情感交流的内容,需要教师用自身的热情和爱心去感染每一名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主动亲近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使课堂互动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内容当中,而是要从教学内容、师生情感、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加以强化,从而全方位提高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3.2 以自主互动教学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价值观,却高于价值观,它是一切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高校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才能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实现个人目标,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高校在开展思修课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引导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自主互动教学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能起到推动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与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互动来学习,进而实现内外部信息的交换,促进个体的成长。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各类网络技术手段,以强化这一互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3 加强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

信息时代下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增加了难度,高校思修课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加以引导,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理论素质教育网站,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当中的核心内容的宣传,同时还要适当增加趣味性强、相关性强的网案例资源供学生学习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的效果。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新型MOOC教学模式,为学生开始网络互动教学课程,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对某些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概念或原理进行详细的解读,教师要思考如何利用清晰、准确、风趣的语言将知识点讲得透彻、全面,在情感和思想上触动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样的互动教学模式下,网络真正成为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有助于达到强化思修课互动教学效果的目的。

4 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修课互动教学,需要从全局出发,从内容上、行为上、情感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依据科学性与人文性、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原则,扩大课堂互动范围,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强化互动,以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到大学生内心当中。

参 考 文 献

[1] 张琦,刘淑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式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03:45-46.

[2] 张红文.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论刊,2016,02:108-109+112.

思修 篇7

一、关于高校教师素质的思考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中讲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指的是优秀的大学在于她有杰出的教师,而不是有多么豪华的建筑。陈果算不算得上大师我们暂且不论,但是一个被学生认可的老师必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分析她的魅力也许能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一些有益的启示。

1. 高尚的师德之光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人格就是人的样子,是一个人心态、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教师的人格会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渗透、融会到教学活动中去,制约着教育的格调、质量和品位。

陈果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任何课都可以上好,这世界上没有糟糕的课。我们很多人对于这种课,先天抱有一种偏见,我觉得这种偏见造成了很多人对这种课先天就产生了一种乏味感。或者这个课的名字本身就有问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这种课一听就是很说教的,但是如果你把这个课换成人生境界的课可能就不一样了。”“我觉得一个好老师是在启发学生,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课本,有的时候文科类老师最重要是打开学生的另一双眼睛,让他们能够看到这种美,而不只是看到被大众追捧的美。”“另一方面我一直认为,当我18岁的时候,曾经有很多困惑,那个时候非常希望有28岁的人给我指导一下,所以我所做的只不过是在他们18岁的时候,希望做一个28岁的人,把我走过的弯路或者我产生的人生困惑跟他们讲,让他们少走弯路,少一点困惑。”这是陈果接受中国之声《新闻纵横》采访时的原话,因为她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枯燥的课程,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再以真诚的态度去启发学生,所以她才能走近学生心灵,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深受学生推崇。

教师就应该像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必须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因为学生的一个无意举动,陈果一下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面对媒体不着边际、放大镜式的追捧,陈果通过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回应:她不希望出名、被关注,只是希望自己有个比较自由的空间,把心思专心放在教学上。在某论坛里,有人留言:“陈果研究的是和静清寂、独处之快感。‘80后’漂亮女老师竟能这般深刻地思考生活,并转化为养分滋润学生,着实不易。”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一些年轻人梦想一夜成名,甚至不惜代价寻找成功捷径的时代背景下,陈果无疑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影响着学生,帮助更多的学生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正如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陈果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她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她自信,课堂上,她意气飞扬、出口成章,能把抽象的道理融化成生动的书面和形体语言;走在校园中,她总是礼貌友好地直视路上每个同学的眼睛,收获大家爱慕的目光,特别自信。

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的建立,不是靠“老师”这个称谓带来的,而是靠教师自己的情操和品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后自然生成的,就像汉时韩婴所言:“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韩诗外传》卷三)

2. 流动的学识之美是教师魅力的根源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之所以崇拜老师,除去尊敬老师的高尚人格外,还在于他们能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得到指点,受到启迪。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所谓“博喻”,即指广泛地启发、诱导、晓喻学生,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做到“博喻”的。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老师的陈果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因而她具备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又因为她善于发现,勤于阅读,长于思考,所以她会讲很多深层次的东西,会讲人生、讲爱情、讲朋友、讲孤独,她说出了有生命的东西,引起了生命的共鸣,成为了大学生们精神的导师。当然“用心准备是必须的,因为学生实在不好糊弄的,他们很聪明的,他们的聪明超出我的估计。你要认真对待他们,你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备课,我觉得低估别人其实是对自己人格上的贬低”。陈果走上讲台仅仅一年半时间,为了尽量把课上好,她事先都会看大量的哲学书,跑去复旦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旁听生”,从先贤、智者那里汲取养分,加以消化和理解,再转达给学生们。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述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有33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课上得很成功,听课的老师们都忘了记笔记,听得入了迷。课后,人们问那位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该教师回答:“对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一生来准备。但直接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十五分钟。”

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这准备就是不断阅读,不断思考,不断学习。教师就是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与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活起来。一个好的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应该总是处于流动状态,常流常新。尤其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知识更新的时代,没有丰厚的学识底蕴就不会有超前的理念,没有超前的理念思想就会僵化,就不会感到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就会安于现状。一些教师就是这样,难道这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吗?

3. 优雅的表达艺术是教师魅力的翅膀

讲课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将自己对学生深深的爱,对所教知识的精通,对相关知识的旁征博引,溶入个人的语言,自成风格,同时还要注意语气、语调、表情、姿态等非言语技能对教学效果的辅助作用。真正做到用知识教育人,用情绪感染人,用意志激励人,营造声情并茂、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上这样的老师的课,才是在求知过程中真正地享受知识,感受快乐,才会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陈果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她有好听的声音,课堂上,她意气飞扬、出口成章,能把抽象的道理融化成生动的书面和形体语言,以至有人说:“她一定学过演讲,不然不会有那么出色的口才,可以滔滔不绝讲出真理;她一定看过很多书,不然不会信手拈来地引用那么多哲人的话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不仅语言表达功底精深,她的非言语表达技能也深深感染学生。学生这么评价:“陈果长得挺好看,在讲台前一只手揣兜,一只手帅气地握着粉笔,讲到兴奋处,手臂还喜欢在空中挥舞,多亲切啊,丝毫没有代沟感。”还有学生说:“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就会说到我们正在困惑的事情。”甚至有人说:“我喜欢的是她不装,不是满嘴大话空话,讲到动情处,竟然还会红了脸颊。”

有着“江南才子”美誉的袁卫星认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当“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陈果就是这样一个闪着智慧光芒的教师。她以精湛的表达技巧,以理智、睿智的情感分析和指导,让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爱情、友情,将一门枯燥的课程变为“这是需要静心聆听的、在大学课堂难以听到的课程”。

二、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院校因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引来不少有识之士对高职教学改革的研讨,也涌现出很多职教专家,“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几乎成了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宠儿,甚至有人说“高职不需要能讲的老师”、“那些从头讲到尾的老师肯定不是合格的老师”……我不否认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其教学中应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大力提倡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但在推行的过程中是否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呢?讲授法难道就毫不可取吗?小组讨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很好,但偶尔特别宁静的教室,一群思想者一样的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陷入心灵思索的课堂气氛是不是也会是一种别样的景致呢?

邓小平曾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我认为,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教学。

摘要:本文围绕复旦大学陈果老师上课视频走红网络事件, 分析了陈果将乏味“思修”课变身“心灵鸡汤”的原因, 并据此展开了对高校教师素质及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复旦大学,陈果,思修课,高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复旦于丹”走红网络, 乏味“思修”课变身“心灵鸡汤”.中国广播网, 2010, 7, 8, 08:35.

[2]教师的魅力.http://www.sztedu.com/newsInfo.aspx?pkId=5983.

思修 篇8

1 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应用的形式和作用

近年来, 随着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广泛普及, 思想政治课教学, 尤其“基础”课教学中, 影视作品的应用不断增加,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 影视课使课内教学内容得到延伸, 拓展了学生视野, 使学生能站在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思考问题, 强化了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其次, 影视课教学使深奥的理论通俗易懂, 更易于学生接受, 激发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观看影视作品时, 学生能切身体会到虚拟人物的感知世界, 每个人都能融入其中, 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激发了他们以分析或批判的立场理性思考的目的。从“娱乐”中学习, 在“娱乐”中领会, 使学生处于教育的主动状态,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取得思想及品质上的提升。因此, 它历来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

2 发挥影视作品积极作用, 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2.1 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 科学规范教学行为

2.1.1 我们每学期都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54学时中, 我们安排22学时为实践教学, 教学形式为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活动课和电教课等。电教课为6学时, 统一安排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等三章理论教学后进行。

2.1.2 统一固定教学影片

我们对电教课的教学片也做了统一的安排, 经过几轮教学实验, 最后选择出三部教学影片在每轮教学中统一使用, 编入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也不得擅自更改。

2.1.3 规范理论课教学中视频资料的播放

视频资料应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有机组成部分, 播放时间不宜过长, 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 效果较好。我们每学期统一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每堂课教学中都安排1~2段视频资料播放, 以先进人物事迹和法律案例为主, 使理论课教学更加生动富有吸引力。

2.2 审慎选择影视作品, 影片主题紧扣教学内容

影视作品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 网络技术的普及又为收集、整理这些影视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基础”课教师在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广泛收集教学资源的过程中, 要审慎选择影视作品, 使影片主题紧扣教学内容。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论教学完成后, 我们安排了第一次电教课。根据大一新生特点, 我们选择了轻松活泼又充满哲理的动画名片《小猪贝贝》。影片生动幽默, 没有一句说教, 但完整体现了第一章教学内容的主题——理想是信念的前提, 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理论教学后, 电教课我们安排了电影《雷锋》。影片全面体现了第四章的教学主题——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 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理论教学后, 电教课我们选择了《秋菊打官司》, 影片较好地诠释了第七章教学主题——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也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加强法律修养, 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 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合格公民。

《小猪贝贝》、《雷锋》、《秋菊打官司》, 这三部影片是我们经过几轮教学, 多次筛选, 最终确定的电教片。它们虽非商业大片, 时尚新片, 但作为经典老片以其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不仅引发了学生观影兴趣, 且能激发观后的深层次思考, 充分发挥了影视教学的优势, 避免了观影娱乐性等倾向。

2.3 电教课与讨论课相结合,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影视作品将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道德要求寓于艺术形象之中, 营造赏心悦目的意境, 目的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影视课中,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简单播放影视作品, 与学生一起观看,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深层意境, 引发学生思想共鸣。

(1) 观影前教师要用5~10分钟对影片做简要介绍, 提出观影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例如, 电教课《小猪贝贝》教学中, 我们用5分钟左右时间介绍影片主要内容, 拍摄背景, 与教学内容理想信念的关系, 同时提出问题“小猪贝贝是如何成长为牧羊犬的?”、“小猪贝贝为什么会成长为牧羊犬?”。要求学生在观影中思考这些问题。

(2) 观影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讨论。观看影视作品, 那些情与美结合的鲜活形象, 激发了学生情感冲动, 产生共鸣, 教师应帮助学生评价分析电影带给他们的内心体验, 帮助学生欣赏美、体验美, 引导他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积极向上价值观人生观的探索和反思, 启迪他们的智慧和思想, 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2.4 通过撰写观后感实现学生思想升华

撰写观后感把思考记录下来, 就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 通过向内心的反省达到真正认知, 从而为向外推衍提供可能性。因此, 我们每次电教课后都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 畅谈观影后的感想, 反思作品对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影响渗透。尽管这些思想还不够成熟深刻, 但这种思考与反思来自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 对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结论

通过对影视作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形式和作用的分析, 我们因在以后的教学中, 要注重对影视作品的选材和利用, 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钟蕾.美国电影积极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2]樊明德.电影与人生[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0.

思修专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篇9

1注重思修课程建设, 积极建设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1.1注重思修课程建设

提高思修课程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条件是注重课程建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因为课程基础比较差, 高校思修课程不具备坚实学科的支持, 教师的归属感也不存在, 也缺少清晰的教学研究方向。再者, 社会人员对思想教学课程存在偏见和歧视, 这就造成高校思修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不少教师缺少教学的激情, 这显然难以提高思修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了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以及研究, 中央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和研究工程, 这有利于高校思修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 教师的教学积极主动性被激发, 课程建设也出现了新型的局面。

1.2积极建设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注重建设教师队伍, 积极建设一支较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 这是提高思修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所在。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高校思修教学的质量。为此, 为了提高高校思修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务必立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借助一系列的方式与手段, 真正实现思修教师理论素养、学识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等的提升。并且, 思修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进而成为学生健康发展与成才的引导者。需要注意的是, 在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当中, 应当选用那一部分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政治思想好的中青年教师, 有目的性和规划性地进行培养, 让这些教师尽快变成学术带头人与课程的骨干。

2坚持以学生作为核心,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思想意识

2.1坚持以学生作为核心, 实现课程教学的深化

教学要想变成学生综合发展的一种基础性方式, 以学生为核心是根本所在。设计课程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核心,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将学生当成组织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与落脚点, 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予以尊重,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以发展人和培育人作为目标。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教学规律, 设计一些有探究性、思辨性、情境性的教学方案。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课程, 借助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切实转变思想, 从而提高思修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通常而言,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关爱和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才, 这就意味着教学不单单是教授知识, 而且也是交流情感、沟通思想、传承文化, 因此教师应当更好地爱护、关心、理解、尊重学生。

2.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思想意识,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思修课程的教学需要立足于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作为核心, 增强服务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 重视大学生的人生、思想、发展、学习、成才等一系列的主题, 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思想烦恼、生活以及学习上存在的难题, 一心一意地给学生解难和排忧, 为学生所想, 真正跟学生融为一体, 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只有如此, 才可以实现满意的教学效果。总之, 在高校思修教学中, 教师应当以爱为先, 用自己的爱来影响和感化学生, 时时刻刻具备服务的观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身体素质、思修道德素质、审美素养等, 真正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实现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的丰富, 建构完善的思修德育教学体系, 以及创新思修德育实践教学的形式

保障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是高校能够以教学管理作为视角科学地计算教学学时和工作量。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当今一些高校面临削减思修课程理论教学学时的情况, 划归削减的学时为实践教学的情况下不计算工作量和不进行排课, 这造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面临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 教师缺少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关注程度, 要么是尽管存在实践教学, 可是不具备丰富的形式, 实践指导不规范和实践的内容不够系统, 未曾有效地分析教学实践的理论内容, 这导致实践教学形式化。为此, 为了实现高校思修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提升, 务必确保真正地落实实践学时, 进而可以切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 进而体现出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在教学管理与教学规划当中列入社会实践, 从而有效地拓展课程教学, 实现思修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提升。首先, 创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制, 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由学校的团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思修教师担任。清楚地要求指导教师在每一年务必做完的社会实践教学的工作量, 确保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高于理论课程教学的效果。其次, 在成绩考核中纳入社会实践。可以在节假日或者是课下的时间组织社会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参与两次以上的素质拓展活动, 其中,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一系列的训练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 以及勤工助学等。并且, 让学生努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 结合指导教师安排的社会实践题目, 通过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或者是社会调查, 且撰写社会实践心得或者是社会实践报告等。另外, 在安排社会实践内容上, 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凸显课堂教学的主题, 以及跟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相贴近, 从而对课程的教学成效进行巩固。像是能够安排“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调查”、“人生价值探究训练营”、“新生增强自信心训练营”、“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调查”、“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论坛讲座”、“人际沟通训练营”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以上的这些实践活动实现了课程教学的拓展, 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论内容, 以及丰富情感体验, 从而有效地统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最终使完善的德育教学体系形成。

4结语

总而言之, 高校思修专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提升工作是系统化的。高校需要从政策上支持课程建设, 以制度作为保障, 有效地统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有效地统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主讲教师, 以及有效地统一学校思想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 从而建构优良的思想政治教学气氛, 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苏豫.微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6 (7) .

[2]张微.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性研究:主体、困境及优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 36 (2) :75-79.

思修 篇10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设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2]。两门课程似乎有着明显的分工,前者侧重承担思修理论阐释、品德培养的任务,着重指导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后者侧重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释、政治教育的任务,着重指导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关的方针政策。前者试图解决思想认识、道德修养的问题,后者试图解决政治认识、政治素养的问题。这样的印象往往容易导致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孤立看待两门课,忽略两门课在德育功能方面的内在联系,削弱“概论课”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作用。课程资源是可挖掘的,课程价值是可以通过课堂进行进一步创造和丰富的。“概论课”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修资源,有较大的思修价值。教师在“概论课”教学目标理解与设定、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运用“概论”中的有关理论,这是大学生学理论时由“知”到“行”之间“情”“意”转化的具体途径,对大学生情感、理想、信念乃至实践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处引导学生在认知理论的同时,借助相应的学习资源,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意图,即所谓思修分目标。

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本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篇幅,也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部分内容,同时具有思修资源价值,且可以在教学目标体系中设定思修层面的分目标。

二“概论课”之思修资源与思修分目标列举及其实现路径

此处“思修资源”主要是指“概论课”中蕴含的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较高价值的内容。现选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的部分要点,分别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探讨结合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引导其认知、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而运用于提升自身修养中,以利于实现“概论课”思修价值。在表1中,“课程内容”指“概论课”中蕴涵思修资源的部分知识点(不完全列举);“分目标”指相应课程内容的预期教学目标之一———思修层面的目标。

为了有效地实现相应的分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用恰当的引导方式。比如,对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教学,一般教材、教辅书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的阐释,提到“这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通常的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明白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并使其得以形成和发展。若课程中仅点到这一步,则与学生思想实际还是显得疏远了一些。若将“学生更易于养成求真务实的思想品质,坚持尊重实际、踏实做事、诚信做人”这一思修层面分目标纳入该部分教学目标体系,则可以贴近学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检索、阅读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关“实事求是”的文章,了解毛泽东等人坚持实事求是的事迹,从而让学生知道,实事求是原先是就个人(刘德等)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而言,所以,请同学们理解,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路线、思想路线,也应成为个人学习研究的应有态度。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个人学习实际,思考各自或同学在学习、生活中,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与好高骛远或固步自封等表现及其利弊,力避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思维。又如,对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内容,纳入分目标:学生更愿意尊重他人、敬爱人民,尤其理解、尊敬普通工农群众,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富有同情心;以好逸恶劳为耻,以热爱劳动为荣;同时,做好融入普通群众进行艰苦劳动的情感心理准备。为达成该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班集体、学校集体中,广大师生是班级、学校的依靠力量,值得尊重;每一位同学又是“学校依靠力量”的一个分力,应当注意保持自己言行合理、合法、有益。所以我们在集体中应该尊重同学、团结同学,在社会上,应当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热爱人民。在思考与讨论中,让同学理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都离不开普通工农群众的艰苦劳动;我们应该以好逸恶劳为耻,以热爱劳动为荣;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人民,我们也属于人民。

三“概论课”之思修资源与思修分目标探讨的意义

以上思修分目标的设定、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方式的设计,有利于避免教条主义式地教或学,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价值做充分发挥。“概论课”的实施过程,不仅仅要学生站在局外去解释或了解理论体系,还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经典作家的思想方法,并借鉴其方法,更进一步主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反思个人、认识社会、发展自身(学生个体与班集体),在日常观察、思考与实践中活用。引导大学生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个人与集体切身利益,结合个人、集体发展的某些方面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相似、相通之处,去理解有关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则易于消解理论的宏大性同大学生生活的平常性之间的落差与隔阂,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亲近感、认同感,进而易于实现理论学习的情感化与审美化,为真正切实地信仰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筑牢思想情感基础。

“如果教育者能够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那么教育者的目的和意图便会内化为人们内心强烈的信念。信念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价值认同,……促使人们用心专一,排除杂念,形成强大的心理定力,为达到心中的目标去拼搏进取,使其兴趣、爱好、情感、愿望等精神活动统一到同一方向或思维上,使其行为定格于为实现心中目标而奋斗的活动过程中。这种行为的多次反复就培养出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3]前述分目标设定与试图达成的引导过程,意在改造学生个人认知结构、思想状态,有望形成个人信念,融入日常生活,革新生活方式。而学生从理论学习到生活实际贯彻先进理论的精神,更有望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者、实践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角度看,在“概论课”中明确思修层面的分目标,也有其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思修课”教材的主线,而“概论课”教材除了有特定部分直接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外,其主要内容在一般地阐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实际地注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重点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也隐含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导向。在“概论课”中明确思修层面的分目标并努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大学生在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达到对其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层面目标理解上的贯通,以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丰富,体系恢宏,为全国人民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4]“概论课”对大学生认知、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更有效地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实际上,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过适当的资源发掘、理论阐释、目标引导,对学生个体提高身心修养、促进全面发展,可以有重大启示。而如此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将会形成学生个人品德修养与理论学习往返观照的过程,就是让“概论课”更切实地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让先进理论更易于入耳、入心,也是增强该课程实效性的途径探索。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作为认知、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之外的分目标,“概论课”教学目标体系之思修分目标的探索与落实,并非要以“思修课”角色取代“概论课”。除在目标层次体系中体现分目标的特点与地位外,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内容与时间所占比例也无需过大,至于占百分之几,则取决于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当然,课程的实效性还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的具体运用有很大关系,“引导方式参考”所列内容,要根据师生特点、课堂情境而进行取舍。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修资源,有较大的思修价值。教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目标理解与设定、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有关理论,这是大学生学理论时由“知”到“行”之间“情”“意”转化的具体途径,对大学生情感、理想、信念乃至实践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思修分目标的设定,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方式的设计,有利于避免教条主义式地教或学,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价值充分发挥。

关键词:概论课,思修资源,分目标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王前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人本主题及发展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3(5).

思修 篇11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真实的事件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现方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法的实现方式具体分为两种: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案例教学法。

(一)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法

这种方式笔者正在不断实践中,可能尚有不足之处。

1、含义

所谓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根据教学目的不同由学生自己选择案例形式及内容,经过事先准备,于课上进行案例表演,案例结束后先由小组自己总结主题,而后请其他同学就此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即社会具体案例引入教学活动,通过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再现社会情境、行为对抗等模拟手段,在课堂建立仿真的环境,以达到了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

2、实施手段

在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因此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努力创造客观条件,即在本学期第一次课就完成小组划分、内容范围的界定及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以便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在强调以案说理重要性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坚持用理论来分析实际,歌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是常青的。”用理论来回答现实问题才有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主要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来实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

(1)转变学习观念

案例教学创设了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的学习氛围,要适应这种教学环境,学生必须首先转变学习观念,改变过去长期的“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考你背”式的学习方式,树立自主、积极、创造性的学习态度,敢于质疑,广猎知识,善于运用,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认真自学

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的大部分教学环节是由学生自主把握的,特别是课前准备,如自行阅读选择案例,查阅参考资料,准备表演的材料包括剧本、道具、课件、影音材料等,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自学准备的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那些在课前充分思考、认真准备的学生,才能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才能真正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有所收获。

(3)积极表演并参加讨论

学生表演是小组及个人汇报自学成果的过程,既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利弊。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法

1、含义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事先制作好集文本、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素材于一体的多媒体案例,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和交流,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将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教学容量大、生动直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同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从而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参与教学环节赢得时间。

2、实施手段

(1)教师应扩展角色定位和责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熟悉教材,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而在多媒体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要指导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全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角色定位和责任可归纳为知识、能力、品质三个方面。

第一、知识结构

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应具有系统的伦理学与法学的学科知识,广泛涉猎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领域,了解与跟踪学科知识的前沿与发展趋势;应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论、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对新课程有一种崇敬感,自觉地认同、学习这门课。

第二、能力结构

教师要具有敏锐的现实感知能力,不要使用时代久远,引不起他们的兴趣的案例来说明道理,这使学生难以信服。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终纳入自己的案例教学中去。

教师要具有丰富的育人情感和良好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容易形成情感效应的教学形式。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案例之中,通过案例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案例中人物的感受、思考案例中隐含的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上述教学能力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能力结构。

第三、品质结构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应具有品质的前提。唯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真正履行大学生思想上“指路人”的职责,当好大学生政治上的向导,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力求做到“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切切实实地在各方面做学生的表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高尚人格是“基础”课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根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乐业、敬业与专业奉献精神,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带动和感染学生。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专业素质的系统要求必须坚持“知识、能力、品质”三位一体,不可偏废。

(2)精心选择,科学设计、制作多媒体案例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遵行“新颖”、“贴近”、“真实”、“典型”四大要则。

第一、案例选取宜“新颖”

所谓案例选取宜“新颖”,即指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应力求新颖和富于鲜明的时代气息。改革开放给人们许多方面带来了很大变化,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如果教学案例多年不变,不能及时补充和调整,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贻误教学。通过选取这样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真实案例来说明教材中的理论要点,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充分问题重要性,并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

第二、案例选取宜“贴近”

所谓案例选取宜“贴近”,即指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隔山打抢,难辨虚实”是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一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的案例的确切评价。这样的案例往往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证明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案例真实性的怀疑,削弱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案例选取宜“真实”

所谓案例选取宜“真实”,即指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要有事实依据,是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案例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第四、案例选取宜“典型”

所谓案例选取宜“典型”,即指是指发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备受社会普遍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型案例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具有启发、导向、矫正、警示等育人功能。典型分为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在教学中,要坚持正面教育的方针,运用好正面典型,即现实生活中乐于助人、高风亮节、遵纪守法、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的典型。因为从正面的典型案例中,大学生将以案例中的人物或事件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怎样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自觉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中。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探索,注重多媒体案例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注重多媒体案例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整体优化。传统教学法是通过教师不断地向学生灌注具有权威性的道德和法制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往往忽略了师生互动性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它也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继承,比如传统灌输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今天,我们完全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把这些传统教学方法发扬光大,教师应当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精彩的多媒体案例,并将其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价值,实现教学质量整体最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理论性、政治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等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案例教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源于现实生活,贴近思想实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探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第26卷第2期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钟铭佑,周世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

[4]戴艳军刘庆龙刘宏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同果.试论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思修】推荐阅读:

上一篇:加强中职化学教学下一篇:经济过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