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上睑肌

2024-06-07

提上睑肌(精选4篇)

提上睑肌 篇1

随着年龄的增大, 眼睑皮肤松弛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 但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不仅是皮肤的松弛, 还包括眼轮匝肌、眶隔、外眦韧带的松弛、眶脂肪的脱出以及上睑提肌松弛或断裂及泪腺脱垂等。我院于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 对严重眼睑松垂的老年患者25例43眼, 采用外眦韧带复位联合提上睑肌缩短术给予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患者25例43眼, 男11例20眼, 女14例23眼, 年龄78~84岁, 平均年龄80岁, 有3例5眼合并泪腺脱垂, 7例患者对侧眼因眼底疾病失明仅行单眼眼睑松垂的手术治疗, 其余均为双眼手术。患者外观为上睑呈垂袋样遮盖上睑缘, 平视时上睑缘遮盖瞳孔, 仰头视物伴额纹加深, 外眦角向内向下移位, 睑裂缩短, 睑裂外观呈“八”字形。

1.2 手术方法

1.2.1 外眦韧带复位

常规双眼消毒, 上睑缘上5mm画重睑线, 达外眦角水平后延重睑弧度向外下延长8mm, 然后呈60度角向外上划线8mm; 2%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加1∶100 000肾上腺素行皮下及上穹窿结膜下浸润麻醉;延划线切开皮肤, 于外眦角处潜行分离出外眦韧带, 将其缝合固定于与内眦同一水平的眶外侧骨膜上, 将外眦角水平的皮肤与划线末端的皮肤缝合。

1.2.2 提上睑肌缩短及泪腺复位

切除睑板前一条轮匝肌;于睑板上缘由内眦至外眦分离提上睑肌腱膜, 并切断其与müller肌的联系;打开眶隔暴露提上睑肌腱膜前表面, 沿提上睑肌腱膜两向上剪开内、外角及节制韧带, 钳夹提上睑肌腱膜;对5眼泪腺脱垂者, 以3-0号丝线将泪腺前缘及泪腺筋膜以荷包缝合或褥式缝合, 然后再将缝线缝合于泪腺窝的眶骨膜上, 从而达到泪腺复位;提上睑肌肌止端上方14~18mm拟定缩短量处用5-0丝线做三对褥式缝线, 缝合固定于睑板上缘下2mm打活结;观察上睑缘与角膜上缘的位置关系, 使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下0.5~1mm, 上睑缘位置与弧度满意后结扎缝线;切除提上睑肌残端及多余的眶脂肪[1]。

1.2.3 松弛皮肤切除

将松弛的皮肤复位铺平, 闭眼状态划线标出多余的皮肤, 划线应偏保守, 切除松弛的皮肤, 间断缝合皮肤切口, 术眼加压包扎48~72小时, 隔日换药并注意观察角膜情况, 每晚涂眼膏, 7天拆线。

2 结果

本组患者25例43眼, 术后1周拆线观察, 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下1~3mm, 无暴露性角膜炎、睑内外翻、结膜脱垂等并发症发生, 患者仰头视物改善, 睑裂长度和位置恢复, 内外眦位于同一水平, 所有患者随访3~18个月, 上睑松垂均得到矫正, 达到满意疗效, 无复发。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老年人的眼睑有其解剖学特征, 其退性行改变累及眼睑的全层, 致内向眼睑皮肤变薄、松弛、弹性减退;眼轮匝肌变薄;疏松结蒂组织增厚;眶隔的薄弱、裂孔, 导致眶脂肪的疝出;提上睑肌腱膜退行性改变, 提上睑肌腱膜在睑板的正常附着点减弱、裂开或断裂, 失去对上睑的上提作用, 同时合并提上睑肌腱膜的变性;外眦韧带松驰失去了对外眦角的牵引固定作用;泪腺肥大松垂, 眶隔及泪腺Lockwood韧带松弛, 易引起泪腺脱垂。上述原因综合导致老年人的上睑松垂的外观, 表现为外眦角向内、向下移位, 睑裂缩短, 睑裂外观呈“八”字形[2], 上睑松垂遮盖上睑缘, 平视时上睑缘遮盖瞳孔呈现上睑下垂、遮挡视线、视野变小[3], 使本来行动迟缓的老人不得不大角度转头以看清两侧的物体, 且患者仰头视物, 需用力睁眼方能抬起下垂的眼皮, 因而加重了眼肌的负担, 导致老年人常有疲劳感, 不愿睁眼, 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3.2 术前评估

本组眼睑松垂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80岁, 因此进行全面的内科检查和眼科检查是必要的。内科检查应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心、肺、肝、肾、脑功能检查, 以评价老年人对手术的耐受性。除外外伤性、神经源性及肌源性上睑下垂, 尤其应行新斯的明试验以除外重症肌无力。同时应行详细的眼科检查, 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发病时间、进展情况、伴随症状等, 还包括视功能检查、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Bell征测定、双眼位及眼球运动功能的测定, 角膜知觉检查及Schirmer试验, 角膜知觉明显减退及显著的泪液分泌不足的患者不适宜手术, 否则将可能导致角膜并发症, 并使干眼症加重。手术中均要进行心电监护, 以及时发现全身并发症的出现, 使手术安全顺利地进行。

3.3 手术要点

(1) 先做外眦韧带复位, 后行提上睑肌缩短, 最后切除多余的皮肤。在恢复外眦韧带的正常位置的基础上, 才能确定提上睑肌缩短的量及切除皮肤的量, 保证平视时上睑缘的位置和弧度及松垂的上睑外观的改善。 (2) 提上睑肌缩短术不仅可以加强提上睑肌力量,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从睑板附着点减弱、裂开或断裂的提上睑肌腱膜复位于睑板, 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和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 达到矫正上睑下垂的目的[1]。 (3) 因老年人皮肤变薄, 弹性减弱, 切除皮肤的量应保守, 防治术后睑裂闭合不全。 (4) 泪腺组织在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4], 在手术中特别要把脱垂的泪腺与疝出的眶脂肪区分开来, 不能随意切除, 否则, 如果把泪腺组织当成脂肪组织切除, 可以引起部分或全部泪液缺乏, 泪膜就不能正常形成[5], 以后可导致失明。

综上所述, 通过对老年眼睑松垂患者采用外眦韧带复位联合提上睑肌缩短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对于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冬梅.眼睑手术图谱[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40-146.

[2]徐乃江, 朱惠敏, 杨丽.实用眼整形美容手术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3:193-210.

[3]朱惠敏, 屠晓勤, 徐乃江.腱膜性上睑下垂及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9, 17 (2) :117.

[4]郑永生, 孙强, 马涛.伴泪腺脱垂的上睑皮肤松垂症的手术治疗[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4, 10 (2) :92-94.

[5]余洪华, 邓金印.干眼诊治的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 2006, 6 (5) :1179-1180.

提上睑肌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2月我院收治35例 (42眼) 先天性重症上睑下垂, 男19例, 女16例;单眼28例, 双眼7例, 年龄8岁~32岁;上睑提肌肌力<4 mm, 上睑遮盖上方角膜≥6 mm。

1.2 手术方法

用美兰按设计高度画出皮肤切口标志, 眼睑局部浸润麻醉, 距睑缘6 mm~7 mm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及眼轮匝肌, 在眼轮匝肌下方充分暴露睑板, 充分暴露提上睑肌, 伸进一肌肉夹, 夹住全层提上睑肌, 沿上睑板上缘剪断提上睑肌, 尽量把肌肉向下牵引 (可分离出富有弹性的提上睑肌20 mm~30 mm[1]) 。在要切除的提上睑肌上方2 mm~3 mm处内、中、外侧做三对褥式缝线。与之相对应睑板上做三对褥式缝线, 深达睑板1/2厚度以上, 不穿透睑板, 结扎并观察矫正是否满意, 以睫毛略上翘, 上睑缘在角膜上缘, 闭眼时无或仅有少许角膜暴露。睑缘弧度自然, 不能形成“三角眼”等睑畸形为标准, 切除多余肌肉 (20 mm~25 mm) 。用7-0丝线简断缝合皮肤, 其中第3针或第4针穿经上睑提上肌游离端或睑板上缘, 以便形成重睑, 其余对合皮肤创口缝合。术后包盖术眼, 每天换药, 5 d~7 d拆除皮肤缝线。

1.3 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 42眼均上睑闭合自如, 上睑缘可达正常位置。双侧对称, 术后可获重睑。术后1周内眼睑轻度闭合不全, 闭合时最大睑裂<3 mm, 不暴露角膜或有少许角膜外露, 但通过短时间内代偿逐渐好转, 未见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本组病人由于眼球不能完全暴露, 导致睁眼困难影响美观, 给病人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很大创伤;病人对手术缺乏了解, 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 担心手术失败。针对病人恐惧、焦虑心理, 耐心向病人讲解本病的有关知识、手术目的、方法, 询问病人需求, 耐心倾听并解答病人的疑问[2]。通过与病人沟通, 消除病人的顾虑, 使病人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2.1.2 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完善各项检查, 如三大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术眼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 嘱病人注意眼部卫生。术前晚给予镇静剂, 术前30 min按眼科护理常规剪睫毛、洗眼、冲洗泪道, 并用无菌敷料包术眼。

2.2 术中护理

心电监护, 若术中出现心律失常、疼痛加剧、心悸、恶心等, 提示可能损伤上直肌, 及时给予处理。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术眼加压包扎3 d~5 d, 取平卧位或半卧位, 减少头部活动, 防止伤口出血, 进易消化、富含纤维素、营养丰富的饮食,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2.3.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术眼敷料, 若有渗液、渗血及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处理。换药、点眼药水时严格无菌操作, 操作要细致、轻柔,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嘱病人勿用手揉眼, 患儿做好肢体约束, 保持眼部清洁。

2.3.3 防止并发症发生

做好角膜护理, 可在术前用生理盐水湿润眼球或放置一湿润的棉片保护角膜, 术后在下睑缘置一牵引线, 将下睑向上牵引闭合眼睑, 包扎时不宜把纱布压得太紧以免纱布摩擦眼球。防止感染, 早期感染多出现于术后3 d~5 d, 在上睑或眉部切口处有红肿、疼痛或触痛, 甚至局部化脓。晚期感染多于术后数周或数月之后出现,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的发生。

3 讨论

矫正上睑下垂术式繁多, 大致可分为3种, 即部分切除和前徙提上睑肌、利用额肌、利用上直肌矫正上睑下垂, 只适用于轻度病人, 由于效果不确切, 术后并发症多, 目前已很少采用[3]。额肌筋膜瓣治疗重症上睑下垂, 易损伤眶上神经及血管, 从而引起术中出血较多, 术后额部感觉障碍[4]。传统提上睑肌缩短术, 上睑开启符合生理状态, 但手术操作复杂, 尤其是分离穹隆部结膜与Muller肌较困难, 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术后反应重[5]。根据临床观察改良式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症上睑下垂, 不破坏眼睑固有解剖特性, 上睑缘弧度及双重睑形成好, 双侧眼窝深度对称。手术扰动小, 术后反应轻, 手术操作简便易行。

先天性上睑下垂多为青少年, 由于眼睑无法上抬, 病人为了能够看清物体, 常需要后仰头部、皱额, 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且影响容貌, 不愿与他人交往。在护理过程中加强与病人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做好心理护理。针对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健康教育, 正确指导病人用眼卫生和自我保护能力, 防止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加强基础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及时化解各种医护难点, 提高手术疗效和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唐照福.提上睑肌缩短术缩短量的计算及临床应用[J].中华眼科杂志, 1988, 24 (5) :302.

[2]王谦.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 2002, 16 (8) :470.

[3]刘家琦,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661.

[4]蔡瑞玲, 赵启明.额肌肌膜下移矫治重症上睑下垂[J].实用眼科杂志, 1988, 6 (12) :732.

提上睑肌 篇3

关键词:提上睑肌缩短,提上睑肌腱膜折叠,先天性上睑下垂

上睑下垂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外观, 对于先天性和重度上睑下垂, 还会影响视功能, 因此在眼部的整形美容外科中, 上睑下垂矫正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借助残余的提上睑肌功能矫正上睑下垂的手术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演变, 本研究对本院近10年来 (1996-2006年) 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矫正轻、中度上睑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40例患者均来自天津眼科医院整形科, 其中男75例, 女65例, 年龄分布为12~65岁 (平均18岁) 。单侧上睑下垂102例, 双侧38例, 均为先天性上睑下垂, 下垂程度:轻度 (下垂量1~2 mm) 54例, 中度 (下垂量3~4 mm) 86例, 所有患者提上睑肌肌力﹥4 mm。140例患者接受提上睑肌缩短术者65 眼, 提上睑肌腱膜缩短术者75眼。

2 手术方法

2.1 术前设计

提上睑肌缩短和提上睑肌腱膜折叠相同, 单侧上睑下垂、对侧为重睑者, 根据对侧眼睑高度和弧度设计重睑线;双侧上睑下垂, 则在距上睑缘5~6 mm处使用美蓝描记, 弧度和长度同重睑成形术。上睑皮肤松弛明显者, 酌情去除部分皮肤。

2.2 麻醉

两种手术方式相同, 即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2:1混合, 局部浸润麻醉。

2.3 手术步骤

提上睑肌缩短术:按设计线切开皮肤, 剪除睑板前眼轮匝肌, 打开眶隔, 从睑板上缘分离出提上睑肌腱膜, 在提上睑肌腱膜两侧剪开内外侧角, 形成超过角膜内外侧缘宽度的提上睑肌腱膜瓣, 剪断节制韧带。根据上睑下垂量, 在欲缩短处作三对褥式缝线, 活结固定于睑板中上1/3处, 坐位观察患者睑缘高度及弧度, 调整至理想状态后结扎, 剪除缩短之提上睑肌。5-0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切口。如睑裂闭合不全明显, 则作下睑forst缝线, 胶布固定于眉上, 绷带包扎。

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手术步骤同前, 不同之处在于根据上睑下垂量, 在腱膜上作三对褥式缝线, 活结固定于睑板中上1/3处, 坐位观察患者睑缘高度及弧度, 调整至理想状态后结扎。

2.4 术后处理

包扎术眼24 h后, 局部应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眼药, 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决定使用时间长短。如无感染征象, 口服抗生素4 d预防感染, 7 d拆除皮肤缝线及forst缝线。

3 结果

3.1 效果评定标准[1]

①满意:睑缘弧度符合生理性, 术眼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 mm, 双眼基本对称;②基本满意:术眼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3 mm;③矫正不足:术眼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超过3 mm;④过矫:术眼上睑缘位于上方角膜缘之外。

3.2 结果

以半年后随访手术效果为最终统计结果 接受提上睑肌缩短术者共65只眼, 满意者47只眼, 基本满意者14只, 矫正不足者3只, 过矫者1只;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组:满意者52只, 基本满意者19只, 矫正不足者4只, 过矫者0只。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上睑下垂矫正手术, 从原理上看, 不外乎三大类:分别为借助提上睑肌、额肌和上直肌的力量进行矫正, 达到改善上睑下垂外观的目的[2]。众所周知, 借助上直肌手术矫正上睑下垂, 无论从原理、矫正效果以及术后出现的诸如斜视、复视等并发症上讲, 都是不可取的。而借助额肌力量的手术, 术后抬举上睑是直线上提, 与正常抬睑时眼睑弧形向后上方提起的运动不同, 外观效果不甚理想, 故目前主要应用于提上睑肌功能极差或功能丧失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充分利用尚有部分功能的上睑提肌的手术设计, 因更符合人体自身的正常解剖特点, 因此始终被大多数学者所推崇。

提上睑肌起自眶尖总腱环上方, 在上直肌上方沿眶上壁向前行走, 并逐渐呈扇形散开, 形成提上睑肌腱膜, 全长为50~55 mm, 其腱部约长15~20 mm。虽然有人认为即使重度的上睑下垂, 通过单纯的提上睑肌缩短, 亦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 但根据笔者的经验, 上述患者由于提上睑肌发育不良, 单纯采取利用提上睑肌残余力量进行矫正的术式, 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短期尤其是长期效果, 复发率很高。但对于上睑提肌尚具有一定功能的轻中度上睑下垂来讲, 利用提上睑肌残存的力量设计手术, 是完全可以达到满意的术后效果的。

通过本组对比病例,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对于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行提上睑肌缩短或腱膜折叠的术式矫正, 都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矫正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因后者操作简单, 值得推广。故近年来对于轻、中度上睑下垂的手术矫正方法, 逐渐以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为主。

参考文献

[1]王东初, 牛晨阳.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完全性上睑下垂.眼科新进展, 1986, 6 (1) :43-45.

[2]林茂昌, 等.现代眼部整形美容学, 1997:251-252.

提上睑肌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从2008年12月—2014年12月6年间矫正复发性中重度上睑下垂225例346只眼, 术前测量患者提上睑肌肌力均小于6mm, MRD≤0mm, 所有患者均曾在外院行提上睑肌缩短手术, 术后最短10天, 最长25年, 单侧104例, 双侧121例, 80例眼睛有0.5mm到2mm闭眼不全, 排除重症肌无力上睑, 排除下颌瞬目综合征, 排除心、肺以及其他影响手术的疾病。术前常规检查睑裂高度, 上睑提肌, 额肌, 上直肌功能, 注意Bell现象是否正常。

1.2手术方法

1.2.1术前准备

女性避开月经期, 有使用扩血管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者术前两周停用, 术前2天禁止眼部化妆、结膜囊常规滴抗菌素类眼药水。

术前常规体检, 上睑下垂专科测量和评估 (包括视力与屈光状态、瞳孔检查、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斜视情况、复视情况、裂隙镜检查、泪液灯检查、泪液分泌状态、和甲状腺功能检查) 。

1.2.2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术前15分钟结膜囊滴用表面麻醉剂, 上眼睑切口区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含1:100000的肾上腺素) 做切口皮下浸润麻醉及切口划线以下部分的睑板前浸润麻醉;2%利多卡因各1ml做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阻滞麻醉。

1.2.3手术操作

(1) 消毒铺巾后设计并标记出上睑重睑线切口位置。

(2) 局部麻醉。

(3) 沿术前设计线切开皮肤, 用刀片潜行分离祛除设计范围内的疤痕性皮肤, 保留切口下软组织, 沿切口上唇皮下潜行分离1-2mm以松解皮肤与眼轮匝肌间的瘢痕粘连, 沿切口下唇上1mm垂直向下分离睑板前瘢痕性软组织, 暴露睑板, 沿睑板前潜行分离至睑缘上2mm, 彻底分离松解睑板前组织粘连。

(4) 然后沿睑板表面向上分离, 将提上睑肌腱膜沿白线向上推, 在提上睑肌腱膜和米勒氏肌之间向上分离, 分离大约3mm。

(5) 做结膜下浸润麻醉, 平行睑板上缘与切口等长度剪开米勒氏肌, 保留结膜。

(6) 在结膜下向上分离, 分离越过穹隆部约5mm左右, 暴露出适当范围的联合筋膜鞘 (CFS) , 以上所有分离解剖均边分离边充分止血, 在清晰视野下完成。

(7) 6/0 尼龙线将睑板悬吊缝合与一定高度的CFS上, 以睑板中上高度位置、以瞳孔为中心线参照, 在内、中、外各U型缝合一针, 此过程中求要患者配合在平躺位和坐位分别测量观察MRD、MLD大小, 闭眼不全的程度、眼睑迟滞的程度, 上睑缘轮廓的形状, 双眼对称性, 有无双眼复视。根据患者的上睑下垂严重程度, 最终会把患眼的MRD调整在+3 到+4 之间。

(8) 7/0 尼龙线做双眼皮成形固定缝合:将切口下唇的皮肤下眼轮匝肌以放射状方向与对应的睑板缝合固定, 自内而外间断缝合3-4 针, 缝合在睑板上的高度与下皮瓣宽度等高或略大于皮瓣宽度 (根据位置和计划形成重睑深度来定) 。

(9) 7/0 尼龙线做切口全层间断缝合, 然后做皮肤外翻连续锁扣式缝合。

1.2.4 术后管理

(1) 术后如果有闭眼不全的情况, 缝合牵引线将下眼睑上提闭合眼睛, 患眼用辅料覆盖2-3 天, 术后每天换药, 根据结膜水肿情况和眼睛闭合不全的程度, 牵引线术后48-72 小时拆除。术后五天完全拆线。

(2) 术后护理的重点是避免角膜干燥以及暴露性角膜炎的发生。为此要求术后睡觉时用眼膏涂抹覆盖暴露的眼裂直到闭上眼睛。

(3) 上睑下垂手术术后可能出现结膜水肿或结膜血肿, 轻度者可局部用类固醇类眼药水, 如严重可穿刺引流后, 涂红霉素眼药膏或四环素地塞米松眼膏。

2 结果

手术时间为2008 年12 月—2014 年12 月6 年间, 术后随访时间1 年到3 年, 判断标准:MRD改善>3mm且MRD ≥ 2mm, 睁眼无抬眉, 双眼皮折皱深度、长度、弧度适度为满意;MRD改善> 2mm且MRD为0-2mm, 双眼皮皱折深度、长度欠佳为改善;MRD较术前有改善但仍≤ 0mm为无效。其中对73 只眼睛做了二次调整, 调整时间最短为术后3 周, 最长为术后6个月, 所有眼睛都改善或者达到患者满意, 术前有睑裂闭合不全的患者, 术后恢复一年相比术前无闭合不全加重, 各切口局部均未出现明显的瘢痕增生, 重睑弧度美观, 对称度好。典型患者见组图1.

3 讨论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临床研究发现, 上睑下垂患者术前测量提上睑肌肌力差者并不完全是提上睑肌肌发育不良所导致, 所以术中松解横韧带, 并且同时打断提上睑肌的内外侧角, 加上超量的提上睑肌缩短术也能矫正一部分中重度提上睑肌肌力差者[1,2,3,4], 但因为对上睑悬吊系统的破坏, 利用这种方法往往会造成睑板受力不平衡, 术后眼球贴服力下降, 睑球分离, 成角畸形, 术后上睑漂浮外观, 给人不自然的感觉。而且由于张力过大, 术后往往造成眼睛闭合不全等严重并发症, 而且采用提上睑肌肌超常量缩短治疗中重上睑下垂这类患者短期即使过矫, 使上睑缘高度高于角膜上缘1-2mm, 远期疗效仍欠矫明显, 从而导致复发, 第2 次手术由于组织粘连, 疤痕形成较多, 因而在做各步骤钝性分离时, 组织间隙出血较多, 而术中血肿的形成, 组织间隙出血较多, 又会造成更多的瘢痕形成, 难度较大, 而且直接影响手术效果[5,6,7], 所以临床上常常采用额肌瓣悬吊术, 但额肌手术改变了上睑运动的方向, 外观死板, 特别是成年患者, 术后长期存在的睑裂闭合不全, 重睑弧度僵硬或形成不良等不美观给患者带来很大压力[8,9,10]。我们从2008 年开始, 对于这类患者我们采用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给予矫正, 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人体解剖证明联合筋膜鞘 (CFS) 是有弹力的筋膜组织结构, 是位于上直肌和提上睑肌之间的肌外鞘, CFS为一致密的结缔组织鞘膜, 其弹性纤维含量与提上睑肌很接近[11,12,13], 这是我们利用上穹窿联合筋膜鞘悬吊技术矫正中重度上睑下垂的重要基础, 我们将上眼睑的睑板悬吊固定于CFS上, 利用CFS悬吊的力量和提上睑肌的收缩力量使下垂的上眼睑达到适当的高度并且具有一定的运动度, 眼睑的高度可通过调整CFS的上下位置和睑板的上下位置来决定。我们认为利用联合筋膜鞘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是一种有动力的悬吊技术, 动力来自于提上睑肌的肌肉收缩, 我们的依据是:相关研究表明, 1、术前用Berke氏法测量提上睑肌肌力与实际提上睑肌肌肉的弹性和收缩功能并不完全一致, 所以术前检查肌力差者并不完全是提上睑肌肌肉发育不良所致, 大部分上睑下垂患者的提上睑肌依然存在动力[13,14,15], 动力的传导障碍是重要的原因, 我们在手术中, 用镊子牵拉住解剖出来的CFS时, 嘱患者睁眼闭眼动作, 能够感受到深部提上睑肌运动的力量, 这也表明, 上睑下垂的提上睑肌肌力并没有完全丧失。2、利用上直肌矫正上睑下垂手术, 因术后复视发生率高而淘汰, 我们在该手术中如果没有把上直肌和提上睑肌适当分开, 而一起缝合到睑板上时, 发现病人立刻出现垂直复视, 只有适当将上直肌分开, 在靠近提上睑肌一面的联合筋膜鞘部分重新悬吊缝合后, 患者的垂直复视马上消失, 而且能更好地获得上眼睑的高度, 这说明CFS悬吊术的力量来源于提上睑肌, 而不是上直肌。

【提上睑肌】推荐阅读:

上一篇:水泥基灌浆材料下一篇:中职会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