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

2024-07-20

失“信”(精选12篇)

失“信” 篇1

伦理学语境下的捐赠 (Donation) , 是指个人 (或集体) 秉承为善、关爱之心, 自愿地从个人 (或集体) 所得或所有中拿出一部分, 并且无偿地献给社会的一种道德行为, 也是个人 (或集体) 对社会的一种回报。捐赠以仁慈、善良、关爱、爱国主义、民族情感等为道德基础, 以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为现实前提, 以捐款、捐物为实施内容, 往往表现为财富相对富裕的一方对财富匮乏的一方或迫切需要救助的一方给予经济或物质上的无偿资助。捐赠是个人或组织自愿捐出财物和赠送财物的有机统一。捐赠是光荣的和有价值的, 也是有能力的公民 (集体) 应尽的社会义务。

捐赠是一项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公益活动[1], 它已经成为解决灾难救助与社会救济的重要手段, 成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发展和完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益捐赠的合理、有序的运行关系着国计民生。可是近年来, 捐赠者爽约、不兑现捐赠, 以致受赠机构将其告上法庭的事时有发生;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商场捐款箱, 收到的捐款绝大部分根本就没有捐给灾区或需要救助的群体, 而是成为了该商场员工的“福利”。捐赠失信事件屡屡发生, 受损的, 不仅仅是公益。

一、捐赠失信的表现

1.捐赠主体失信。

我国某次大型电视赈灾义演上, 许多人上台对着电视摄像镜头将捐款信封投入密封的捐款箱, 最后清点, 竟有一半信封是空的。这是集体性的捐赠失信。还有一类捐赠主体, 主要存在于企业范畴。捐赠企业先给一个“空头支票”, 待自己的目的达到、名利双收之后, 就迟迟不兑现先前的诺言, 使得募捐机构的计划屡屡落空。北京通康生物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董占义与中国红十字总会签下协议, 即将捐赠两千万元建立中华骨髓库。总会马上授予了他“中国红十字勋章”, 以及“慈善大使”称号的相关证章、证书和牌匾。但这位号称“中国慈善第一大使”的董事长, 不仅没捐一分钱, 连人都杳如黄鹤, 没了踪影。最近由于一些空头慈善家言而无信,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总会等几家社会公益机构将其告上法庭。

2.捐赠受体失信。

2007年都还沸沸扬扬的“胡曼丽事件”:胡曼莉先后成立了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和丽江妈妈联谊会, 在12年的时间里, 先后收到各类的捐款800余万元, 但是在2001年曾经多次向胡曼莉捐款的美国妈妈联谊会却将胡曼莉告上了法庭, 美国妈妈联谊会说, 胡曼莉在对善款的使用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法院经过几个月的调查, 认为胡曼莉将善款挪作它用, 违背了捐赠人的意愿,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事业捐赠法》有关条例, 并判决胡曼莉返还美国妈妈联谊会捐赠的善款91.5万元。还有“付广荣事件”等等, 这些行为的出现, 大大降低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度。这种捐赠受体失信, 更是直接挫伤了广大捐助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捐赠失信的原因分析

1.捐赠受体的管理、运作制度不健全。

一种是具体操作制度不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公益赠捐是双赢的:它既能为募捐受体提供必要的物质与资金支持, 又能给捐赠主体带来非常有利的社会效应和广告效应。捐赠受体依法行事的意识匮乏, 有时会迁就捐赠主体, 简化一些必要的程序。毋庸置疑, 如果缺乏必要的戒备, 就有可能被一些无良商家看中、“钻空子”;还有一方面, 如果单纯用市场化的手段来促使企业家积极捐赠, 以此来增加基金数, 这种初衷也有可能被一些不良业主利用, 导致竹篮打水。而且, 捐赠也会变质, 因为它已经不是为捐赠而捐赠, 而是为了广告, 它变成了有价的、有偿的, 如此一来, 当捐赠方收获广告效应后, 出现赖帐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捐赠受体应杜绝这种完全的“市场行为”。从价值意义上来讲, 捐赠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 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一种不计报酬的道德行为, 任何将其功利化的市场操作, 必然有损捐赠的本来意义。

另一种是管理机制不透明。捐赠受体对所受捐赠的来由和使用情况没有实行完全公开的管理。捐赠的人基本上都对捐赠的结果不甚了解。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或相关管理机制, 社会上贪污、挪用、截流捐款的事才会发生。因为信息不公开, 公众很难监督, 某些企业才敢口头承诺以后又爽约;因为管理不公开, 商场才敢把捐款私吞, 收入自己的囊中。参与捐赠的人数、接受捐赠的总额、捐赠的去向和用途, 都是捐赠受体应该公布的, 也是捐赠受体应尽的责任。因为慈善、公益事业接受、承担的, 是公众的信任和期许。从事捐赠事业, 对一个人的品质要求很严格。很多人办公益机构的初衷总是好的, 但长期面对大量的捐款, 人的欲望有时候会让人变质, 但这不完全是从业者的错误, 更主要的是没有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让这些好人做的更好。

2.捐赠主体的诚信意识不强。

诚, 是诚实不欺、真实无妄, 子思认为“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2]信, 本意是诚实不欺、恪守信用, “忠、信, 礼之器也, ”[3]儒家以“信”为行礼的必备品德之一。诚信, 即诚实守信, 是社会交往关系中行为主体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道德规范, 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之一。诚信历来就是一种重要的商业美德[4]253, 信任则是企业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种[5]179。我国自古就有“一诺千金”、“言而有信”等信条。

我国的诚信意识不强, 已经形成了“信用危机”。“我国的伦理信用危机呈现出普遍化和本能化的特征。……在我们的各种交往中, 甚至包括家庭生活中, 我们总是先假定对方是不值得信任的, 然后再去逐步排除这种假定, 而不是先假定对方是值得信任的。”[5]25“失义人心不在, 失信正道不存”。在市场上, 有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定式, 或者说是“理念”, 即:“在这个市场中, 随时随地准备骗别人, 也随时随地准备被别人骗”。整个社会中, 传统道德上的诚信说教与当前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强烈反差, 还有诸如“下信上不信、民信官不信、卑信尊不信、贱信贵不信”等历史残余思想的影响等等, 这些都容易造就出人们应付社会的“双重人格”, 即说一套做一套。当人们都从历史上儒家“重义轻利”思想转到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上来, “失信”所带来的种种事实、后果就成为一种必然。

三、捐赠失信的矫正策略

1.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首先是一个道德概念, 指在人际交往中应做到诚实守信。信用在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 是所有交易和契约行为的道德基础。信用体系则是指一整套维护社会诚信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的文化、道德、经济和法律制度。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 信用体系是信用道德、信用市场和信用制度的三位一体[4]131。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打造诚信社会, 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德国, 一次公车逃票都会被记入个人的诚信档案, 在我国, 某些商家名声狼藉却仍大赚钞票, 许多缺乏诚信的行为公然上演。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既要使失信者得到严厉的惩罚, 同时又要使守信者得到应有的信用收益, 形成奖励惩罚并行的机制。

最关键的是建立对失信的惩罚机制。失信惩罚机制应起到震慑作用和教育效果, 不但要让失信者在社会中受到长时间的惩罚, 且使其在受惩罚中受教育, 这种机制要在失信者付出惨痛代价之后, 给予失信者改过的机会。

2.树立正确的捐赠观念。

捐赠事业在我国还欠发达。社会最尊崇“先富起来的人”, 不少人的想法停留在“我的财富是靠智慧和汗水得来的, 只有我才有充分的拥有权, 凭什么要再送出去。”1898年,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就提出了“应该突破只重财产积累的传统观念, 大力资助有一定风险但从长远看有发展前途的研究和发明事业”[7]。在这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的指导下, 他于1911年创立了“纽约卡耐基基金会”, 奠定了现代慈善事业的基础。他曾说, “有钱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 因为所有超过家用之外的个人财产都应该被认为是让社会受益的信托基金。”[7]国际上的新概念“企业公民”, 是指企业要承担公民的责任, 对社会负责, 除去给国家、给社会创造经济财富以外, 他还要对社会工作承担责任, 也就是强调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根据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据, 他们所获捐赠的70%都来自国外和港台, 国内富豪的捐赠仅占15%还不到。社会现实凸显出问题:我国还没有健康的“慈善文化”, 还没形成捐赠的良好社会氛围、缺乏正确的捐赠理念。

3.健全捐赠制度。

只有捐赠制度健全了, 才能产生对捐赠主体和受体在整个捐赠过程中的硬性约束。北京奥委会的做法值得提倡, 他们将捐赠者的捐赠情况详细地在网上公布, 要了解这些信息, 看数字就可一目了然。这既是对捐赠主体义举的尊重和表彰, 还可以有效遏制使用捐款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即使有些人想截留捐款, 也无从下手。同时, 让群众了解其捐款数目, 就可以对他们援助情况的支出进行有效的监督。只有捐赠的各种管理制度健全了, 捐赠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日常社会救助、救灾抗灾等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 都必须启动社会力量, 需要大家共同帮助。公益捐赠是社会发展完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合理、有序的运行关系着国计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支持公益捐赠事业的发展, 为人民造福, 需要法律、制度的配合, 更需要人们的共同经营, 造就“诚信”中国, 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真正不断“发展”的社会。就像现代慈善理论所阐释的, 捐赠应该不仅仅用于“扶贫”, 还应该开展“科学的”慈善事业, 找出贫困的根源, 探索防止贫困产生的途径, 并开展自助性的项目, 为推进社会的长期福祗而投资, 从而达到“真正永恒地造福世界”的目的。

摘要:捐赠, 是一种道德行为, 也是有能力的企业和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 公益捐赠是社会发展和完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捐赠失信事件却屡屡发生, 究其原因有二:捐赠受体的管理、运作制度不健全, 捐赠主体的诚信意识不强。只有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树立正确的捐赠观念, 健全捐赠管理制度, 才能矫正捐赠失信的行为, 才能促进中国公益捐赠事业的健康发展, 最终为社会、为民众造福。

关键词:捐赠失信,公益捐赠,诚信意识,社会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Z].1999.

[2]中庸[M].朱熹, 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左传.昭公二年[M].蒋冀骋, 标点.岳麓书社, 1988.

[4]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5][美]法兰克.K.索能伯格.凭良心管理[1].游自珍, 郑启鸣, 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6]欧阳润平.论社会伦理信用体系及其危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4) .

[7]CCTV《新闻会客厅》.中国慈善十年:仅有15%的捐赠来自大陆富豪[J/OL].http://news.tom.com/1002/3291/2004126-1615144.html.

失“信” 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字词的意思(失信、歉意、守信等)。

2.借助于记叙文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简述课文的故事内容。3.通过分角色朗读,抓住人物的言语、动作、心理活动,理解宋坚持守信的原因,并感受诚实守信这一品质的可贵之处。重点: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并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感受诚实守信的可贵; 难点:通过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述课文大意。【教学准备】

师:收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生:预习课文,收集宋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

一、名人导入,揭示课题(5-6分钟)

1.(借助课前卡片)回顾前一课,李四光的童年故事。问:从李四光的童年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预设:生:„„(复述故事)„„

师:哦,你记住了这个故事,但请仔细听,老师问的是“从中学到了什么?”„„(引导)

生:要勤于思考/善于提问„„

师:你们真棒!从一个名人的小故事中就收获了这么多!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位名人的故事啦,大家都预习过了吗?这位名人是谁?} 2.(结合资料袋)交流宋庆玲的资料,出示课题。(板书:我不能失信)

请学生解释“失信”的意思。(违背协议或诺言,丧失信用)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8分钟左右)1.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简述故事。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①学生的回答冗长、顺序有误„„教师肯定正确的地方,鼓励积极发言,引导运用三要素的方法简述故事内容。

②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逻辑通顺。教师赞扬肯定,并巧用学生的回答,用三要素分析该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三要素简述故事。} 2.分段默读课文,运用故事(记叙文)的三要素简述课文。

起因: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读1-2小段(出门前想起约定)经过:事情接着怎么发展了?---读3-7小段(父母劝说)

结果:事情的最后怎么样了?---读8-10小段(坚决守信,留在家里)3.总述课文,交流体会。

问:宋庆龄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分配朗读,感悟文意(15分钟左右)

1.分角色读3-9段,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2.寻找宋拒绝父母建议的原因,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

问:如果你是小珍,知道了这件事情,你会怎么想?会对宋庆玲说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3分钟左右)

1.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关于守信的小故事。2.读一读关于诚实守信的名人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美)罗斯福

板书: 我不能失信 起因想起约定

经过父母劝说 结果坚决守信

(疑虑:环节二中的运用三要素简述故事的难度是否太大,那么将改成填空形式来简述故事内容,简化对简述的要求,而后扩充分析人物对话的环节。)

邹耐柔

从“失信”走入“诚信” 篇3

“人死账不烂,人家的东西一定要还!”连日来,这样一个“信义姐夫”坚守诚信生死接力的故事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为全国广为传诵,感动了无数人。

中国历来是个注重诚信的国度,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规约着人们的内心,也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即便在今天,我们也总能听到许多关于遵信守诺的美谈。

然而近年来,一些诚信缺失的事件冲击了国人的心理防线。比如,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达芬奇家居”风波、“地沟油”内幕……我们面临着“失信之痛”。人们不禁要问:处在转型期阵痛中的中国,到底如何才能走出诚信困局?失信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代价会有多大?怎样才能重铸社会诚信基石?

这些年的失信之痛

2008年3月,南京儿童医院把10例婴幼儿泌尿结石样本送至鼓楼医院泌尿外科专家孙西钊处进行检验,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开始浮出水面。据卫生部统计,这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共涉及国内包括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奶制品生产厂商,致使全国29万婴幼儿因为食用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奶粉而出现泌尿系统异常,其中六人死亡。

2011年3月,食品行业又出状况。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上海华联超市等商家多年销售“染色馒头”,所售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改,防腐剂、人工色素、甜蜜素等对人体不利的添加剂“齐上阵”。

6月,“郭美美baby”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微博认证迅速引起网友关注,其炫富行为让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及其公益事业中存在的问题生疑。近年来,慈善丑闻频频发生,从“中国母亲胡曼莉慈善敛财”到“章子怡诈捐门”到“虚假发票”再到“红十字会万元餐事件”,中国红十字会正处于无法自证的尴尬局面,遭遇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过去20多年,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主要瞄准受益人的需求,捐赠人却常常被忽略,知情权、监督权被剥夺。因为善款流向及慈善机构本身行政支出不透明,导致大部分捐赠人对善款的使用情况无从知晓。

2012年2月,浙江凯旋万豪置业有限公司的老板陈飞携带1亿多元的巨款跑路,桐乡市濮院胜利广场项目全面停工。该公司涉及委托合同、民间借贷、保证合同纠纷案件5起,诉讼额316万余元,累计欠中建六局等10余家单位和个人工程款及借款1亿余元。

2012年4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制作的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再次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节目曝光了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受功利主义影响,诚信慢慢成了稀缺品。对一些商家来说,诚信只是糊弄人的工具。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食品,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跑路老板”。连原本应该最为纯洁最为体现爱心和善心的公益组织和活动都被铜臭所污染,当治病救人的药品也存在诚信危机之际,我们不禁悲叹:还有什么能是真的?

一场坚守诚信的生死接力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扬州店主,守着一个小小的干洗店,过着一天三顿吃面条的日子,陈佳一家始终坚持的是诚实守信经商、坦坦荡荡做人。大家说,不幸遇难的陈老板,人品就像他店门口的那株君子兰。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扬州家庭,岳父母年事已高,作为扬大附中教师的姐夫赵红兵,尚未从悲痛中走出,便掏出自己的钱,替内弟补上诚信人生的最后一步,完成了坚守诚信的生死接力!

2012年4月29日,曾经在扬州市区南宝带新村金利来干洗店办理过洗衣卡的顾客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如果你在宝带小区金利来干洗店有衣服未取或卡里有钱没有用完,请你带发票和卡来取。敬请原谅。”同时,在干洗店的大门口墙上,也贴着一张醒目的告示:“因金利来干洗店发生重大变故,如你有衣服,请你一定要于5月6日来取。敬请原谅。店面和干洗设备有意转让。”告示的下方,还有一个手机号码。看到这一幕,所有的知情人都感动不已。

约一周时间,赵红兵共清点出衣服近1000件。目前,已有近800件衣服被顾客拿走,同时,退卡并返还干洗卡内剩余金额3000余元。干洗卡内的金额,最多的有300元,最少的只有几块钱。赵红兵说,店主生前就是一个讲诚信的人,靠诚信赢得众人的好评和尊重。我们活着的人,不能让走了的人死后还要被人指责。

在收到短信后,一位姓朱的顾客特地前来“还钱”。“陈佳厚道、诚实,我的衣服在他这里洗已经6年了,因为太熟了,我的卡放在他这里,洗几件让陈佳登记就行了,卡里的钱不够了,我有时候想不起来,他也不说。我的卡已经透支了,今天特地来还钱的。”

俗话说“诚信二字丢,莫在世上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兄弟俩每年都会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2009年底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在返乡途中遭遇车祸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兄弟俩的诚信之举深深打动了全国人民。孙东林20年来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的承诺在网上广为传播,这兄弟俩,被人们称为“信义兄弟”。

“信义姐夫”和“信义兄弟”一样,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带给无数相识的、不相识的人温馨、感动和震撼。他们用义举告诉我们,什么是诚信,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值得我们坚守和尊敬的品德。他们的故事还在传颂……

崇尚诚信,传递温暖

“诚信大事榜”如同一张喜忧交织的网,勾勒出了当今中国社会的诚信格局:一方面,诚信缺失已侵入社会各个领域,不论个体诚信度,还是社会公信力,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另一方面,恪守诚信的人与事也坚韧地存在着,给人们带来温暖,留下启迪。

无论是信义兄弟还是信义姐夫,在他们自己看来,自己是做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人们觉得是那么的不平常呢?这恰恰是我们现在身处的社会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我们老祖宗信奉的诚信正悄然流失,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一些人群中,不诚信屡屡发生。

然而,像他们这样对诚信坚守的行为,恰如暗夜烛火,虽然微弱然而光明,虽然渺小然而温暖,虽然点点却可燎原。正是因为我们看过了太多的卷了消费者钱跑路的商家,看到了太多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只认钱不认人的消费陷阱,看到了太多的无良店主和黑心商家,我们才更觉得诚信的可贵。诚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遵守和维护。

从“失信”走入“诚信”,是一项关涉各界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个人,责无旁贷。我们已没有时间唏嘘观望,行动起来,拯救诚信,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遏制当今社会各领域的不诚信现象,必须依靠诚信体制建设,进行制度性设计和讨论,用法律、心理、社会等各种方法来纠正不诚信带来的问题;而减少社会个体之间的不诚信行为,则要更加倚重文化的力量。如果能够把诚信“种”进人心里,形成一定的社会共识,营造出崇尚诚信的社会文化,那么违背诚信的现象就有望自然减少。

诚信原本是基本的道义良知,我们为“信义”所感动,因为他们的言行值得珍视,值得人人关注与探讨。“生死诚信接力”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体现了做人的良知与品格,更反映了我们当前最需要的东西:社会信义。

因此,积极、善良、阳光的心态是解决我们当今社会诚信问题的一剂良药。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人类的天性不是斗争、欺骗和伤害,我们可以选择爱、责任和善良。就像赵红兵宁愿自掏腰包也要替内弟补上诚信人生的最后一步,孙东林宁愿四处举债也要履行对工人的承诺,都是这种心态最好的注脚。

浅析高职学生失信问题 篇4

诚信的对立面就是失信, 指一方行为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置对方利益于不顾, 既不真实承诺, 又不兑现承诺, 并利用交易双方的信息劣势 (信息不对称) 或契约劣势 (契约不对等) , 而谋取超额交易收益的市场交易行为和表现。失信行为有各种具体的表现, 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两种情况:一是弄虚作假;二是不守信用。

二、高职学生失信问题的现状

诚信教育是高职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高职学生失信现象的出现和广泛, 更应该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 应该认识到高职学生失信问题的现状, 具体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考试作弊, 不守诚信

考试作弊就是考生不遵守考场规则和考试纪律, 不是依赖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来完成答卷, 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获得试卷的答案。因此, 考试作弊实质上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违背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 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 是一种失信行为。高职学生对自身群体中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比较认同, 而对自身个体的作弊心理也并不讳言。考试作弊现象体现了高职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缺乏, 同时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破坏了校园风气, 增加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难度,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的同时, 也应把加强诚信教育与杜绝作弊陋习结合在一起。

(二) 简历虚构, 违约严重

面对高校就业方式的改革以及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剧增, 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为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获胜, 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高职毕业生们千方百计, 使出了很多办法去获取更大的优势。一方面, 一些高职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自己的优势, 为了给招聘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对自己的求职简历进行虚构, 包括篡改成绩单、编造社会实践和职务, 谎报自己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 有的甚至复印别人的荣誉证书等。另一方面, 出现签约中的违约现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的改革, 高职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和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 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 加上青年自身带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等不成熟因素, 致使在择业时更多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 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而频频违约或毁约。

(三) 拖欠贷款, 无视承诺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国家配合高校教育改革, 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 缓解了高校资助经费不足的矛盾, 使众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以完成学业。但是,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运作并不理想, 出现了"银行贷不出款, 学生贷不到款"的现象。这里有具体操作和相互协调不到位的原因, 更有银行和高职学生之间缺乏信任的原因。学生不按规定还贷的行为, 造成银行担心贷款收不回、而不积极向学生放贷的现象。据报道, 在北京各高校已进入还款期的学校中, 有80%的学校都存在借款学生违约的问题, 其中又有近九成的学校学生违约率在20%以上, 三成的学校的学生违约率达50%以上, 个别学校违约率高达100%, 持续违约达27个月。高职学生拖欠贷款的失信行为降低了贷款银行对高职学生的信任度, 挫伤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阻碍了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顺利实施。高职学生拖欠贷款的现象可能有着其他的现实因索, 但高职学生的信用问题是根本。

三、解决高职学生失信问题的对策

目前, 高职学生失信问题已经成为了比较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 对于高职学生今后走入社会的诚信也是一种考验。高校应该特别关注高职学生失信问题, 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 诚信教育建设

从改善诚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增加诚信教育内容, 增强校园诚信氛围等几万面来着手。第一, 增加诚信教育内容, 设立诚信教育课。通过诚信教育课, 使学生了解诚信道德规范的深刻含义, 了解诚信道德规范对人的立身处世的作用, 了解它对高职学生的成才就业的现实作用,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诚信与自己切身利益的一致性。第二, 探索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在高校增加诚信教育内容的同时, 也要探索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最后,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诚信的道德价值。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访谈,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 使学生在自己的调研过程中切实体会到诚信的道德价值和现实作用。

(二) 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在校园中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一种诚信的精神氛围, 以此来影响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素养及道德水平, 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诚信品质的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创建校园诚信文化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着手:首先, 从学校的校训、校风入手, 使学校的校训、校风体现诚信的人文精神。在校训和校风中加入诚信信条和诚信理念, 对于塑造整个校园的诚信氛围起到引领作用;其次, 通过各种方式, 加大诚信宣传力度, 营造校园诚信氛围。通过这些宣传方式, 在整个校园中形成一种"诚信光荣, 不诚信可耻"的校园氛围, 从而使高职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 逐渐形成诚信的习惯和作风。

(三) 诚信制度建设

对于失信问题的解决, 不仅要进行心理道德层面的教育, 还有具体的制度约束, 在高校进行诚信制度建设,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建立高职学生信用档案

高职学生信用档案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高职学生的基本情况;高职学生的借贷情况, 包括是否在上学期间有过贷款记录, 每笔借款时间、种类、金额、还款记录等;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 包括已就业的要记录单位名称、联系方式 (电话和通讯地址) 、单位地点等。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建立高职学生信用档案, 是解决高职学生助学贷款中拖欠贷款问题的有效措施, 同时会使高职学生意识到信用的重要。

2.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

诚信这一道德规范的培养和形成既需要道德自律, 又需要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人们进行他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建立诚信惩罚机制就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或法律让失信者承担一定的责任, 从而达到对失信行为的控制。高校要建立和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校规校纪, 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让违反诚信原则的人受到处罚, 付出代价。

我不能失信教案 篇5

“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是本册教材编写思想,因此,作为一线教学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把“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作为备课、设计课文的一种重要策略。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孩子们已学习单元前3篇精读课文,对单元主题已有较深了解。本设计旨在孩子们粗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多形式自主阅读,让他们能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4、结合单元主题,初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从第二单元课文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几位名人?

2、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一个响亮的名字又将被我们牢牢记住。她是谁呢?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 就题目质疑:“失信”是什么意思?宋庆龄为了什么事不能失信?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讲了哪几个人?

b提供句式练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 ),宋耀如一家准备( ),二女儿( )也很想去。可她突然想起( ),爸爸妈妈都劝她( ),但她( )。

三、角色朗读,感受美德

1、交代任务: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要加上表情和动作哦!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再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铭记美德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

2、小结:“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有人说,“诚信是道德中最美的一朵花”,“使一个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宋庆龄就是如此。(齐读书31页)

3、向宋庆龄学习,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出示有关诚信的谚语、格言,全班读,

五、单元总结,升华拓展

本单元,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4为享誉中外的名人,这是4个闪光的名字,更是值得我们深深记住的名字!大家课后可多找他们的故事来读读。

板书:

8 我

不能失信

(宋庆龄)一诺千金

失信的知识精英 篇6

一个纵容失信的环境,比失信行为本身更加可怕

公众眼里,他们是距世间真实最近并为古今真理代言的人。因而,理应也是最可信赖的人。然而,从高考身份造假到学位论文抄袭,再到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开撒谎,中国知识界的失信之举,正在使这个圈子里的所有人变得可疑。

校园诚信的沦陷

2009年高考身份造假事件发生后,汹涌的舆情对相关部门的责任一一发起追问。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教育界,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使这些考生为求利益而置诚信于不顾?重庆市文科状元卷入此案则令知识界的前景更加堪忧,未来中国知识精英的诚信水准难道如此?

一个无可置疑的结论是,当前中国教育“重利轻义”的倾向与知识界的信用坍塌有着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早有专家指出,今日中国的各类学校,特别是大学,已经变成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场所,而其应有的德性培育职能正日渐丧失。在这些地方,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备受推崇,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论则遭遇冷落,习得更多的知识以便获取更大的利益,似乎成了人们求学的唯一目的。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包括诚信在内的各种道德价值皆被视为次要。

一场围绕诚信展开的科技对抗与反对抗颇具讽刺意味。

2009年高考期间,北京市首次利用无线电监测设备对作弊行为进行侦察。为此,相关部门在全市特设9个无线电固定基站,派出若干辆监测车定点巡查,并责成专人在指挥中心进行全天候监控。据介绍,此次用于每个监测基站的设备成本高达千万元之多,如此大手笔投入的目的只有一个——防范考生利用微型耳机、带有LED屏幕的特殊橡皮等高科技工具实施作弊。

在中国未来知识精英的后备力量中,诚信状况如斯,大学里的学术造假事件亦屡禁不止。2009年,高校学术造假再现“井喷”。

3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论文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

4月,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湛匀因论文抄袭被撤行政职务;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开发布会指认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5月,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驚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曝涉嫌抄袭;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

7月,西南交通大学对其副校长黄庆的论文涉嫌抄袭一事,给出了处理意见,认定黄庆的博士论文有抄袭行为且性质较为严重,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博导资格。

……

而这仅仅是当代中国学术造假史上的一个片段。有相关机构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学术造假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近5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学术不端行为“相当普遍”;超过50%的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抱以宽容的态度——这让人对知识精英的诚信意识感到不安。

知识精英遭遇集体考问

知识精英对诚信价值的不敬无异于向其身份的权威性发起了挑战。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知识精英始终兼具道德楷模与学问领袖的双重身份,而他们的天职则是通过知识的生产与传承来践示社会道德。关于知识精英的理想人格,《左传》曾有言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显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评判体系中,知识分子的顶级业绩应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则次之。其中, “信”又是根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即人若不讲信用,则与之相关的一切便皆难辨真假,学问自然包括在内。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公众对知识精英抱有的道德期待,要远高于政界或商界领袖,于是,当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精英群体也变得不可靠时,公众的失落可想而知。这种失落在一些事情发生后,轻易即可变为群情“激愤”,不久前曝出的余秋雨“诈捐门”便是一例。

涉嫌少捐多报赈灾款的余秋雨在这个夏天成了众矢之的。曾经美好的公共形象瞬间坍塌,余秋雨为他的谎言付出了20万元换不回的代价。

易中天在质疑余秋雨时表示,“在我看来,捐不捐款,是每个人的自由。面对质疑,也有权保持沉默。但一旦开口,就不能撒谎。实际上,余秋雨的问题,不在捐没捐款,而在撒没撒谎。这就必须质疑,必须追问。这种质疑和追问,既是对公众负责,也是对余秋雨本人负责。”

“全民骂杀余秋雨”的批判运动对于余秋雨个人而言也许有“用刑过猛”之嫌,但作为对公共知识分子的诚信考问却也在情理之中。人们的愤懑源自被愚弄之后的发泄,更源自一种深刻的忧虑——从此以后,以这个名字为注脚的话语均需辨识,而在此之前,人们曾将这样的话语视作知识并对之深信不疑。当身负知识精英角色的人公然撒谎时,令公众忐忑的不是此人的失信之举,而是将来,人们还能把探求真实的希望托付给谁?

“知识分子说谎是一件特别让人沮丧的事。这就好比从书中引用数据,当已经引用了成千上万个数据之后,你突然发现书中的一个数据是错的。这时你的感受就是知识分子说谎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一位知识分子对余秋雨事件如此评价。

有研究信用问题的专家指出,个人的失信行为往往会使其所在的组织、社区遭遇信用危机。如果社区成员的公共意识淡漠,那么一方面,个人的失信行为会相对无拘无束;另一方面,这个社区的其他成员也会频遭诚信质疑。

事实上,余秋雨的“诈捐事件”使知识精英作为一个群体遭遇诚信追问,就连极力揭露余秋雨的易中天也不得不公示其捐款证明,以此洗清公众对自己的怀疑。

如果中国的知识精英纷纷卷入各种丑闻风波,我们是否应当追问:到底仅仅是这些精英本身出了毛病,还是整个社会出了毛病?根据知名学者丁东的观点,对于知识精英失信行为的讨论不应仅停留于当事人是否应受责罚或者如何受责罚,而是应该由此反思,导致这些现象的体制性、社会性原因是什么?

以学术造假为例,支撑学术成就虚假繁荣背后的那一套“只重发表,不问其他”的知识生产机制和各种鼓励政策屡糟诟病。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在谈及学术造假问题时认为,“工作本身如果变成一个谋生手段的话,每个行业都难免功利。老师们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目前中国学术研究所含的功利成分较多。因为现在的教师还没有达到衣食无忧地做学术的地步,这个现象属于导向性的问题和体制性的问题。”

丁东曾发表文章指出,诚信的大面积坍塌,仅仅归因于某些个人的道德缺失是不行的。某些失信行为渐成常态,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伦理导向出了偏差,维持正义的社会基础秩序已被破坏。传统属于清流的领域现在已经浊浪滚滚,污水四溢。

会计失信问题原因与对策探究 篇7

1 会计失信的原因分析

1.1 会计人员缺少独立自主的生存环境

同其他普通的员工一样,企业会计自从进入了企业当中,他的生老病死就与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生存环境的高度依赖性,使得他们的言行必须为企业的根本利益服务。尤其是随着投资多元化企业队伍的迅速壮大以及国企改组改制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会计人员已经逐渐变成“雇佣型”的员工。于是会计人员只能站在被雇佣的角度来看待工作当中的人事关系,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彻底沦为谋生的手段,独立自主的生存意识很难形成和培养。一旦企业的管理者受到超常利益的驱动,有舞弊和违规的企图,那么作为会计人员和会计部门,要么保住饭碗,帮助雇主不良企图的实现,要么坚决抵制维护诚信。而通常第二种选择直接引发的后果就是被炒鱿鱼或遭到冷落与排斥。受到这种“保饭碗”思想的诱导,社会性会计失信问题便很容易产生。

1.2 处罚不力,失信成本低

《会计法》第45条规定:“强令、指使、授意会计人员、会计机构以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处以五千元到五万元的罚款;如果是国家的工作人员,还应当由有关单位或者其所在单位依法给予开除、撤职、降级的行政处分。”类似这样的规定,只明确了造假行为的“成本”上限,但处罚力度不足,使得犯罪的收益大于犯罪的成本。

1.3 腐败现象和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的负面影响

近些年,制假贩假、盗版侵权、偷税漏税、欺诈赖账现象频频发生,信用缺失,社会信用体系混乱这一社会问题非常严重。会计诚信体系受混乱的社会信用体系影响。腐败行为对于社会诚信的建立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如果一个地方的腐败严重,那么这个地方的社会诚信也一定是最差的,会计界对于建设诚信没有信心是必然的。一些企业为了掩饰自己的贪污腐败,只能进行会计做假,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会计诚信出现问题。

2 会计失信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

对会计人员的教育要以课堂为基础,对于已经工作的会计人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诚信品质,进一步打造会计诚信品牌,为企业塑造诚信形象,培养会计人员的诚信精神,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氛围。另外,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建立相应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信息档案制度的推行,能够促进好的社会诚信舆论氛围的形成,建立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的信息档案,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对于个人信誉非常不好的人,要严禁各单位聘用,促进人们重视自己的信誉。促进良好的诚信舆论氛围的形成,对于造假者人人蔑视,让造假者无地自容,促进市场经济良性运转。

2.2 会计核算制度的创新

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能够将管理监督与会计服务融于一体,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行,将会计人员的工资关系、人事、组织、编制全部转入到核算中心机构,并且由其进行统一的管理,做到财务报告的形成单位与存放相分离、会计监督与财务审批相分离、会计业务的执行者与决策者相分离,以及处理会计业务时的透明和公开。使会计人员不为利益所驱动,不受上司的胁迫,不被企业左右,存在于人事管理、企业经济利益之外,敢于对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更好地使会计人员能够独立、依法地履行职责。同时因为核算集中以后,会计资料的整理、加工、提供会计信息、生成报表,都是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制作,所以一旦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出现问题,对责任的追究就变得更容易,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消除造假环节。

2.3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公司治理属于内部的制度安排,所以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健全。首先,要加强财务信息使用者参与监控的能力和动机、切实建立科学管理、责权明确、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是业绩评价机制的完善,要适当增加部分非财务会计指标,并保证其涉及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使企业目标与代理人的所得利益约束挂钩。可以通过调整持股的结构,将大股东的股权分散开来,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增加股权的相互制衡。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使董事会内部的制约机制得到增强,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维护。

参考文献

[1]张芸,石少敏.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及防治措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2]陈翔.新经济时代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策略[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2.

[3]王民治.刍论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成因及其治理[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6).

如果中国失信,美元将会崩溃 篇8

围绕美元替代品的讨论主要反映出新兴经济体对美国货币政策的不满。这些新兴经济体累积了近10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其中大多为美元资产。其他具有和美国同样问题的国家, 都需要巴黎俱乐部来与其债权国就其货币及财政政策进行协商, 以保护自身利益。但美国的情况很独特:它用自己的货币借债, 而美元又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能够暂时无视其债权国的忧虑, 不必担心美元会崩溃。

美元通过两大支撑来保持其在全球的地位:一是中国对美国实力和责任心的信任, 二是依靠美国军事保护的海湾国家所持有的石油美元。中国大陆、香港、台湾, 及海外华人持有的美元资产, 可能会占到外国持有美元资产的一半。要想理解美元的独特地位, 你必须看一看富裕华人的资产配置情况。

中国人对于美元的热爱始于上世纪40年代, 当时, 中国货币大幅贬值, 而美元则能够保值。谈到货币的可信度, 中国人有着漫长的记忆。中国的人民币仍未开放, 还算不上一种可靠的财富储备工具。此外, 富裕的华人往往将子女送往美国接受教育。他们将美元视为自己的首要货币。

现在, 美国可以通过资产出售和财政转移来修复其资产负债表, 而不仅仅是印钞。譬如, 2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可以投向负债过重的家庭, 以偿还债务, 而不是为了提振经济而进行没有把握的支出。当房地产和股票价格跌幅足够大时, 外国需求, 尤其是来自华人的需求, 将大量涌现。美国可以卖掉其未开发的庞大的自然资源储备。美国人或许认为这些想法不可思议。很难想象, 一个超级大国为了避免破产, 竟然需要变卖家产。如此看来, 印钞似乎是一条不那么令人痛苦的出路。

对于储户而言, 全球环境极端负面。尽管房价及股价已大幅下挫, 但仍不值得买进, 有可能进一步下跌。利率水平已几近于零。美联储正忙于印钞, 这最终将造成通胀, 从而使美元储备贬值。其他货币同样不是安全港。随着美联储扩大货币供应, 也给其他货币施加了升值压力。这将迫使其他央行扩大本国货币供应, 使本币贬值。因此, 主要货币可能会轮番贬值。最终结果是全球各国都出现通胀和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各国央行正为了救赎举债者和投机者的罪责而惩罚储蓄者。不幸的是, 华人正是最大的储蓄者。

稀释中国的储蓄, 来为美国行将倒闭的银行和破产家庭纾困, 将会摧毁美元的全球地位, 尽管这种做法在短期内非常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华人对美元的需求本已开始减弱。中国日益膨胀的外汇储备, 反映出对美元的私人需求不足, 而人民币升值是其驱动因素。尽管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投机, 但也表明人民币可信度不断提升, 同时具有替代美元成为华人主要财富储备工具的潜力。

美国的政策正促使中国向建立另一套金融体系的方向迈进。过去20年, 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接轨仍停留在为跨国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将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上。人民币与美元挂钩, 使中国得以利用美国的金融体系, 来满足自己的国际需求。同时, 中国国内金融部门仍处于国家控制下, 将沿海地区的繁荣向内陆省份进行再分配。这种双重模式运作得相当出色, 中国也能够鱼与熊掌兼得。当然, 全球信贷泡沫是中国这种双重模式得以行之有效的原因;而催生泡沫的全球需求掩盖了这一模式的无效。

中国明白, 自己终有一天将不再依赖美元。中国近日有关在2020年前将上海建设成一个金融中心的决定, 反映出其对于依赖美元体系的担忧。2020年似乎还很遥远, 美国也不会去关注那么遥远的事情。然而, 如果如我所料, 全球陷入滞胀, 中国将被迫加快其货币自由浮动的改革步伐, 创建一个单一、独立、基于市场的金融体系。这种情况出现之日, 也将是美元崩溃之时。

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研究 篇9

(一) 当前中国电信产业失信行为的表现

1. 企业信用缺失。

(1) 企业之间竞争不规范。恶性“价格战”愈演愈烈:擅自改变资费标准, 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用户或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散布涨价或者降价信息, 扰乱市场秩序;订立价格联盟, 损害其他经营者或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 (2) 企业之间信用无保障。互联互通中, 个别主导电信经营者出于“保住用户阵地、维护自身利益”的狭隘意识, 在与新兴电信企业网间互联时不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互联协议的约定, 而是以各种借口拖延网间业务开放, 人为设障, 降低互通率和互通质量, 损害了互联他方及电信用户的利益[1]。 (3) 企业自觉履约率低。近年来, 电信运营企业在当地通信管理局或行业协会的倡导下, 行业自律公约或自律协约签了不少, 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1]。个别企业言行不一, 背弃协约条款规定, 有的甚至擅自撕毁协议, 在经营中仍我行我素, 继续违规, 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2. 个人信用缺失。

电信企业的欺诈行为使用户、投资人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同样, 电信公司也由于各种用户欺诈行为, 如盗打电话、拖欠拒交话费、伪造身份注册及网上商业诈骗等, 蒙受巨额损失。 (1) 用户的电信欠费和恶意欠费行为普遍存在, 致使一些恶意欠费者在不同运营公司消费而得不到追究。特别是取消入网费以后, 恶意欠费的欺诈行为更加难以防范, 已经使电信运营企业呆账比例增加、企业利润不实、资产流失严重。 (2) 欺诈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少数电信用户或盗用他人电子密码通过电信网络侵害合法用户的利益, 或伪造身份证注册和上网或盗打公用电话, 或伪造电信卡使用业务, 手段多样化。

3. 政府信用缺失。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关键, 起示范作用。电信改革已经走过十年的艰辛历程, 围绕提高电信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和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电信服务两大主题, 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式的重组改革, 但市场绩效并没有取得基于有效竞争的良性结果。政府在市场进入、互联互通、电信资费、普遍服务等诸多方面的表现令广大消费者失望:垄断定价、限制竞争、服务低质量、“不联不通”, 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二) 电信产业信用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1. 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建立, 失信者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

建立健全合理的失信惩戒机制, 是规范信用交易的有效途径, 是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保障。中国电信产业存在大量失信行为, 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信息管理体系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失信违规成本小。在立法方面, 《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 《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 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 诚守信用的立法明显滞后[2]。

2. 电信产业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 它通过对失信行为的社会联防和适当惩戒, 有效保护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需要综合抓好信用道德文化、信用法律环境、市场培育和中介服务、政府监管及行业自律、技术支撑体系等多个环节, 全面考虑制度安排、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技术手段等许多方面,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市场行为主体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完全契约, 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主要根源。

3. 市场信用意识淡薄, 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由于当前电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健全, 产权制度不明晰, 国家代替企业成为社会信用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成为自主经营主体, 而由于产权边界不清, 企业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就很难使市场经济主体自觉讲信用, 一大批企业会“搭便车”, 坐收失信之利, 却不用付出任何 (失信) 成本。因此出现了电信市场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2]。

二、构建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必要性

(一) 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是加快建立信用体系的关键环节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是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重要保障。目前, 电信产业乃至其他领域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经济失信行为, 关键在于长期以来缺少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部件———失信惩戒机制, 这使得市场中信用主体的失信行为几乎不受成本约束, 造成信用市场中的虚假信息普遍存在。

(二) 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不是仅靠道德的软约束就可以形成的, 还需要社会制度的硬约束。中国自20世纪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经济主体逐渐多元化。与之伴随的就是原有的社会规范基本丧失殆尽, 社会各经济主体利益边界模糊, 市场范围扩大的速度远远快于社会约束与制度建设的速度。这种不协调发展, 使得那些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和承担责任条件的市场主体大量存在, 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3]。

三、构建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总体思路和运作机理

(一) 失信惩戒的内涵

失信惩戒就是对通过一系列措施、手段和办法, 对失信行为能够及时、适当地进行惩戒, 造成对失信行为人的经济、道德或者其他约束, 使其付出高昂的失信成本, 把失信行为人的个别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并对其未来的预期形成巨大的威慑力和社会影响力, 这是失信惩戒机制的内在含义。

(二) 构建失信惩戒机制的总体思路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失信惩戒机制实质上就是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基于信用记录, 通过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信用产品对失信行为进行的市场性惩戒, 通过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的司法性和行政监管性惩戒以及对失信行为人的社会性和行业性惩戒。其运行机理在于以信用记录的形式对失信者的失信行为予以准确的记录、保存和标识, 并将其置于全社会的监督控制之下, 通过市场、行政监管、法律、行业自律及社会道德等综合惩戒机制给予失信者及时适当的惩戒, 使失信者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 把失信行为人的个别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使失信者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约。

(三) 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运作机理

1. 通过生产、销售、购买、使用信用产品形成的市场性惩戒机制, 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 给予优惠和便利;

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个人, 拒绝进行交易, 让其遭受种种不便。

2. 通过综合利用市场性惩戒和社会性惩戒机制, 记录和

公示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个人和组织, 通过信息的广泛传播, 使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让失信者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约, 并形成对失信行为的威慑力量。

3. 通过行政性监管性惩戒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经济赔偿

或行政处罚, 使之在财产、人身自由、资格准入等方面付出代价, 同时, 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形成监管合力, 减少重复建设。

4. 通过行业性惩戒机制的建立, 加强行业自律, 对政府委

托下对失信行为人进行行业资格准入的限制, 甚至责令退出行业, 使之在行业内难以立足。通过自律、互律和他律的约束机制, 提高行业信用水平。

5. 失信惩戒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信用水平和创造信用

环境, 因此要及时接受被失信惩戒机制处罚者的投诉和申辩, 纠正记录错误和帮助失信者修复信用, 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信用环境。

四、政策建议

(一) 推进电信产业信用体系建设, 为失信惩戒创造前提条件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要以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前提条件, 因此, 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尽早建立起政府推动、以信用服务业为主体、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企业信用管理为基础、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能够如实反映市场交易者信用状况和应对措施的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 加快信用立法, 为失信惩戒提供法律保障

失信惩戒机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条件是有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作为基本保障。要尽快推进《电信法》的出台, 同时制定失信惩戒的法律法规, 明确在市场经济中, 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 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 明确失信行为的惩戒内容, 失信惩戒的实施主体及其责任。

(三) 加强电信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为失信惩戒创造基础条件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环节。加强企业信用建设, 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品牌, 防止因授信不当以及因客户违约而发生信用风险, 是构建失信惩戒机制的基本目标。鉴于电信企业在信用管理上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防范信用风险的机制, 所以应该加强电信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推动企业尽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引导企业把现代信用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四) 推动行业协会建设, 为失信惩戒提供客观环境

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中间体是行业性惩戒的实施者, 在失信惩戒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业协会按规定承担行业性失信惩戒功能, 制定行业规章制度, 记录、披露所属企业信用行为, 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自我约束, 改善业内的信用状况。政府应当在法规建设、业务环境和人员安排等方面支持信用行业协会, 使协会得到培育发展, 同时又要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行业协会能够诚信守法、规范运作。

参考文献

[1]赵兴源, 吴烨.信用缺失已成为电信业做大做强的“瓶颈”[EB/OL].http://market.c114.net/220/a153773.html.

[2]谭永智, 李淑玲.企业信用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会计失信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篇10

一、会计失信行为的表现

(一) 不尊重客观事实, 信息严重失真。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而恰恰在这一规范上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造成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围绕这一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 会计人员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规范。实践证明, 大部分会计在这两难的选择中舍弃了职业道德原则。在不得不帮助单位弄虚作假时, 表现了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 操作极具隐蔽性, 一般较难发现, 易于逃避外部监督。如国家规定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

门组织的会计培训、进修、研修、讲座;2、出国参加国外会计学术会议、培训、进修和考察;3、年度内完成一项通过地 (市) 级以上 (含地、市级) 财政部门或会计学术组织认可的会计专业课题研究或在省级以上 (含省级) 经济类杂志上发表一篇会计学术论文;4、正在普通院校或成人院校接受国家承认的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学历教育;5、通过本年度审计、统计、经济专业技术资格、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

□文/刘剑华

司的监督时, 这些会计人员则能“协调”、“配合”, 使监督弱化以致流于形式。

(二) 不遵守法律法规, 参与违规做假。

不少会计人员不熟悉法规, 依法办事意识淡薄。他们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 就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依法办事了。由此, 在现实生活中, 违反会计法律法规账外设账、挪用资金、隐瞒截留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企业都存在账外设账问题。更有甚者, 有的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 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 监守自盗, 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 走上犯罪道路。

(三) 不钻研会计业务, 造成账务混乱。

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 会计工作拖拖拉拉、频于应付差事。有的业务知识贫乏, 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 专业技术能力较差, 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有的业务素质低下, 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记账不符合会计规范, 账簿混乱、账账不符、报表挤数的现象司空见惯。

二、从经济学角度思考会计失信行为产生的原因

经济学对信用问题, 特别是行为主体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 从理论上归纳为

务师考试, 或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考试中任何一个科目。

总之, 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新世纪的要求, 多想一些新思路, 而不是老停留在那种过于传统的、小作坊式的粉笔加黑板的培训层次上, 要勇于探索更富有时代气息的培训方式。

(三) 健全会计后续教育监督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的基本情

以下几种解释:

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我们可以把会计活动中的行为主体看作是“理性经济人”, 按照“经济人”假设, 他们的目的都是在道德、情感等因素之外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利益成为信用行为的经济杠杆。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约, 关键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给他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 当经济主体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时, 则优选守信, 反之, 则失信;当经济主体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或受到惩处的成本时, 则优选失信, 反之, 则宁愿守信。如一些企业的管理层, 为了谋取眼前利益或避免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被淘汰, 置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于不顾, 利用目前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 唆使或强迫会计人员假账真算, 真账假算。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鼓励企业上市发行股票, 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制度的漏洞和客观性的误差并将其恣意放大, 串通作弊, 虚报利润, 制造虚幻的高速增长来欺骗投资者。这种现象一经发现, 在西方国家则面临严刑峻法以及企业失信后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 失信成本远大于机会收益;但在中国会计造假违规成本过低,

况, 包括每年的学习内容、受教育的时数、学习效果或成绩。

2、各单位对其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的要求和安排;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培训档案等方面的详细资料。

此外, 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后续教育经验, 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新路子。

(作者单位:1.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2.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

对外提供造假的财务资料即使被揭露出来, 其相应的处罚也不能起到有效的警示效果, 往往是“重经济处罚, 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 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 轻外部公开处理”, 减弱了法律的效力。监管部门主要依靠行政处分手段来打击会计造假, 对责任人员的刑事处罚和民事处罚力度都不够;在具体的规定上现有的一些治假法规, 处罚规定也显得过宽, 相对于因造假取得的巨额经济和政治收益而言, 这种造假成本过于低廉。而且, 即使这么轻的经济处罚也往往是由造假机构的权益来承担, 极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利益。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 才会不断上演会计造假的闹剧。对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惩处方式, 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

二是信用行为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人们采取“舍优取劣”的行为取向以保证经济交易时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在实际经济交易时, 假设有甲、乙两方, 尽管双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种美德, 若双方守信都会带来各自效益最大化, 但因信息不对称而不知对方会采取守信还是失信的行为取向, 为防止对方失信并规避己方守信可能带来的损失, 而采取失信的行为取向是己方的较优选择;假如甲方决定采用失信行为, 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 则损失;若失信程度与甲方一致, 则双方各不沾对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 则甲方损失。此后, 甲方再与乙方或其他人交易, 则会以失信行为为优选。市场交易的结果是失信行为获得较大收益, 守信行为遭受损失, 其导向是守信者逐渐减少, 失信者逐渐增多, 失信者逐渐把守信者驱逐出市场。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会计行为时, 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 既有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 也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密切相关。

三是信用行为的重复博弈减少。交易主体的重复博弈是诱导人们采取守信行为的有效机制之一, 重复博弈机制在相对封闭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是诚信维护的最有效机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 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设过程中, 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交易对象众多, 交易主体之间重复博弈次数减少, 甚至由重复博弈向一次博弈演变, 在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之前, 优选失信行为是相对“明智”之举。例如, 有些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 以至于各部门或个人的职责和相应的权限难以区分, 造成内部管理及业务流程混乱;有的企业虽然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但是执行起来流于形式, 这些现象都会导致会计诚信的缺失。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 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 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另外, 会计规范体系也不完善, 而企业又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即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 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 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 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微观利益, 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博弈, 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造假的产生。

三、遏制会计失信行为发生的对策建议

(一) 树立正确的盈利观。

要发展, 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局部利益, 要看到长远和整体利益。诚信和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则, 企业只有尊重市场内在规律才能得到长远发展。会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讲求信用, 保守秘密, 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 不弄虚作假、不为利益诱惑, 执业谨慎, 信誉至上, 保证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才能赢得投资者和公众的信任。

(二)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控体系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必不可少的一环。

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 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 功能上相互交叉, 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 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 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 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应当根据法律规定, 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 在与《会计法》规定不相抵触的前提下, 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 明确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扩大及加强监事的职权, 并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 对本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督检查经常化、制度化, 针对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及时修正或改进, 同时还应公开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及办事原则, 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三) 加强诚信的宣传教育, 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国自新《会计法》修订与实施以来, 相应建立了一系列会计法规、规章、制度, 构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 这为会计信息的诚信创造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为了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要从培训教育抓起, 注重对即将走向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教育, 注重对已经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的诚信品质的培养, 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其次要推行信息档案制度, 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舆论氛围, 建立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的个人信息档案, 并向全社会公开, 使造假者成为“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 从而营造会计诚信氛围, 培养会计诚信精神, 塑造企业诚信形象, 打造会计诚信品牌。

(四)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加大处罚力度。

为你的失信买单 篇11

My idea is that, whenever someone makes a promise, no matter how casual, they would be required to back it with a 1)monetary 2)deposit. If the promise was broken, the 3)recipient would get to keep the money as 4)compensation. ‘I’ll call you soon’ would cost a pound or so. 5)Unconsummated dinner invitations might be twice as much. A declaration of 6)undying love would set you back quite a bit more. 7)Politicians would have to be particularly careful about what they 8)pledged. They’d probably need to raise a lot more money for the 9)massive 10)payouts expected if elected. 11)Transactions could be carried out both by a form of bank 12)channels and contact 13)activated 14)micro-chips 15)embedded in people’s fingertips. The effect would be to promote 16)integrity. Dishonesty would be expensive, and there would be a 17)premium put on the superficial. Most of all, with the politicians, it would be a way of channeling money from rich 18)donors to the 19)masses, who also should get part of the money.

我的想法是,无论何时,如果有人作出承诺,不管他当时有多随意,都要为其交保证金。一旦他没有信守诺言,对方就可以用保证金作为赔偿。作出“我稍后再打给你”的承诺若失信,要赔偿大约1英镑。没有兑现的晚餐邀请可能要追加一倍偿还。对永恒的爱信誓旦旦会让你大出血。政治家必须对他们的许诺格外谨慎。他们一旦当选,可能需要为承诺过的各种开支筹集更多的钱。交易可以通过银行或者激活植入到人们指间的微芯片进行。这样做将会提高诚信度。不守承诺会损失惨重,虚情假意也会有保险金作为赔偿。最重要的是,这对于政治家来说,那是把钱从富裕的捐款者手中分给贫苦大众的一种方式,他们也应该从中得到一部分钱。

nlc202309031639

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探析 篇12

关键词:社会信用,民事执行,失信被执行人

执行是诉讼程序的最后环节, 是当事人诉求得以实现的最后保障。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是: 并不是所有的案件最终得到执行, 就算是执行了, 其结果也并不能让当事人满意, 执行存在着一定困难。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 为了打破“执行难”的僵局, 我国最高院在2013 年7 月19 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 以下简称《规定》) 。在该规定正式实施的同时, 最高院公布了几起典型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取得效果的案例。在此, 就该《规定》的出台背景、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一些探析。

一、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出台背景

社会信用体系是由一系列法律、规则、方法、机构所组成的支持, 辅助和保护信用交易得以顺利完成的社会系统。[1]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所以, 党中央、国务院对如何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实践摸索。

( 一) 政策背景

2003 年10 月, 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并制定具体的战略目标。2007 年3 月, 国务院办公厅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规定, 对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从目标、原则、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细化。2011 年10 月,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制定社会信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2012 年11 月, 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着手强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 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 各省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并推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二) 实践背景

最近几年来, 为了摆脱“执行难”的困境, 各级人民法院都在积极的尝试运用案件执行信息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警告。同时, 积累了一些非常宝贵的经验: 2011 年, 北京市法院以媒体为媒介, 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公布于众。同时, 北京法院网设立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专栏, 定期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012 年, 河南省法院积极展开曝光“老赖”活动, 这一活动中, 总共公布人数为4638 名。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 积极督促被执行人履行法定义务。但由于在全国范围内缺少统一的标准及相关法律规定, 各个地域情况不同, 很大程度上, 难以实现显著效果。在这样一种紧迫形势下, 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出台了。

二、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价值

要使事物合乎正义 ( 公平) , 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 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2]该《规定》的公布, 并不是偶然的, 是经验积累的结果, 是实践向理论转变的过程。任何法律制定的最终目的, 就是实现法的价值。该《规定》的出台就充分的体现了法的价值。

首先, 该《规定》充分体现了善良与诚实的道德准则, 它使被执行人遵守约定、如实的履行生效的法律裁判。该《规定》让“老赖”无地自容, 公布的名单让公民了解这些人的信息, 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在生活中, “老赖”的信誉将会降到最低, 这就迫使他们必须及时的履行自己的义务。该规定将诚实准则上升为法律的范畴, 实现了法与道德的结合。同时, 间接的凸显了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源于道德, 又与道德不同, 如果社会生活需要, 道德可以上升为法。其次, 该《规定》充分体现了法的公平、正义。该《规定》的出台让一批“老赖”及时的履行了法定义务, 维护了当事人合法的权利, 实现的了法的公平、正义。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权利, 彰显正义之气。不仅如此, 我们更需要程序正义, 否则法律将会遭遇“良心拒绝”或是“非暴力反抗”。[3]该《规定》的出台维护了社会秩序, 使“老赖”的行为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下, 通过惩罚措施以及相关单位的联合, 限制“老赖”的生活水平。体现了法的秩序性。

人的行为是自由的, 但是这种行为不是无限自由, 个人的行为不能为了自由而去破坏其他人的自由。因此, 法的制定就是为了限制不应该的自由, 实现自由的价值。该《规定》的出台限制了被执行人的自由, 保障了大多数人的自由。同时, 通过限制被执行的自由, 实现其他人的权利。从法的作用上讲, 该《规定》的出台充分的发挥了法的作用, 指导、指引、教育着公民日常生活行为。使“老赖”不敢再赖, 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提高了民事案件的执行效率。该《规定》体现了良法之良, 符合法律的根本价值, 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实现了公平正义。

三、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社会意义

法律作用于社会生活, 它一方面制约着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法也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只有通过社会效果的证明, 我们才能判断该法是否合理。该《规定》的出台证明我国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民事“执行难”的问题, 同时, 它带来积极的社会意义。

( 一) 实践层面

该《规定》的出台带来的社会意义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民事案件执行质量的提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民事案件执行率普遍的不高, 很多当事人就算通过法律程序胜诉了, 最终也不一定能维护自己的权利。该《规定》虽然不能完全的解决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问题, 但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公布于众, 对于解决我国民事“执行难”问题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该《规定》的出台, 也将会改变执行的方式。一是通过舆论的监督来实现当事人的权利, 失信被执行人将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使其没有生存的空间, 必须及时的履行自己的义务。二是通过各个机构的合作,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的消费选择方式。让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

( 二) 司法层面

该《规定》的出台必然会提升司法的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司法如果连公信力都没有了, 这个国家的法律将会是摆设。公民有了纠纷也将不会再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问题。民事执行追求的司法效果就是维护由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当事人的利益, 这是社会评价执行工作最直接、最现实的标准。[4]一方面, 该《规定》体现了司法公正性, 最大限度的迫使被执行人履行自己的义务, 将执行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实现了司法的权威性, 对“老赖”进行打击, 通过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使其身败名裂, 彰显法院司法的不可挑衅性。该《规定》的出台, 使司法更具有确定性, 民事案件执行最终得以实现。

( 三) 制度层面

在互联网环境下, 我国现有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普遍分散在各部门以及各领域之中, 这些信用信息在保存和使用的过程中, 并没有实现互联网上的信息共享, 这就导致使用者很难通过所知道的信息对失信被执行人做出真实、客观的信用评价。该《规定》的出台, 一方面, 实现了信息的共享, 使各个机构的信息相连接, 增强了部门之间的联系, 推动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另一方面, 实现了国家征信系统与被执行人信息的结合。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推动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道德的发展, 发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在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方便。我们应当充分的利用这种优势, 积极的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建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涵、模式与路径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 (3) .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彭寿.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352-353.

【失“信”】推荐阅读:

上一篇: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下一篇:学习和科研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