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人区》(精选3篇)
电影《无人区》 篇1
国内目前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宁浩, 凭借2013 年底公映的电影《无人区》尘嚣日上, 风头大劲。之前由他执导的疯狂系列《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不但为他赢得了多项导演大奖, 也让宁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 被广称新生代“鬼才导演”, 真可谓青年才俊。《无人区》入围2014 柏林电影节主竞赛一度让许多人感到十分意外, 其中也包括宁浩自己。宁浩的意外来自于他的谦虚, 他声称《无人区》里的价值观讨论只是小学教育级别的, 离“深刻”二字还很遥远; 外界的意外则是因为觉得宁浩是“拍商业片的”。相比较《无人区》的“牛逼”势头, 在有关《无人区》的诸多评论和访谈中, 我们发现, 宁浩的作派倒多是一副沉静淡然的架势。其实, 他也许少不了意气风发, 只是, 风头正旺之时还能守得住淡定, 才是最难得。相比较同时期公映的贺岁片《私人定制》, 观众的口碑和大导冯小刚台前台后的表现, 宁浩身上体现了70 年代新生代导演难得一见的从容, 这一点最可贵。在《宁浩林旭东对谈录》中, 电影专家林旭东评价宁浩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经历时有感悟的人, 生活中的种种遭遇, 都会点点滴滴地积淀在他的经验世界里酿成创作的素材。从宁浩的第一部电影《芳草地》到《无人区》, 宁浩用他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导演、一个社会人的思考与成长。
一、“我是拍电影的, 不是卖猪肉的”
当《无人区》经过四年的审查、最终公映并被称为“牛逼”“神作”时, 相信大家都会注意到, 相较于外界的热情回应, 其中无论是电影被审查和被通过, 观众和影评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以及一路飙升的票房, 宁浩本人都淡然处之。在百度中搜索宁浩, 经历很简单, 1977 年出生的宁浩, 一路求学, 先后做过自行车装配工、音乐人、舞台美术设计、广告设计、平面摄影师、摄像师, 直至2006年以《疯狂的石头》晋升当代新锐导演, 工作经验十分丰富, 总体经历质朴、平常。宁浩本人至今也没传出什么绯闻, 和妻子邢爱娜都是北漂, 据他回忆, 虽然那时他们很穷, 但贫穷的日子让两人相依为命, 宁浩说这是一种“务实的爱”, 让他们都觉得心里很有底。在各种访谈和对话中, 宁浩的性格逐渐突显, 这个典型的北方男人, 性格里有着出生在70 年代末一代人的基本特点, 他身上少了前辈们的英雄主义, 也几乎不谈理想与信念, 和80后、90 后相比多了务实、自强的勇气。经历过贫穷, 体会到务实, 从山西辗转成北漂, 从底层成长起来的宁浩表现得相当务实, 冷静, 善于思考, 懂得克制。
《无人区》火了, 但在宁浩看来《无人区》只是一个电影, 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他公开感谢众人抬爱, 但表示不会飘飘然, 他说, “当面夸奖电影的, 背后未必会继续称赞, 当你面都说挺好的, 但是回家怎么说, 这事儿就不知道了。”[1]这话虽然说得有点消极, 但这应该就是他懂得的现实。
当记者问及如何度过《无人区》漫长的审查过程、是否会有绝望和煎熬的精神状态, 宁浩回答说: “我拍完一个片子, 一个东西就结束了, 所以, 我更多的精力就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了, 《无人区》上不上, 虽然也是个问题, 但不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就好比一位画家, 你画完了一幅作品后, 能不能卖出去就不是你能决定的了, 但是, 画画本身可以带给我乐趣。”[1]这话也说得让人感觉看得开, 十分超然。影片在审查过程中, 需要他做修改和补拍, 他也表示会把修补当作一个可以更清楚表达自己的机会。对他而言, 有机会就应该把一切事情做得更好, 审查说要修改就修改, 正好还有时间多想一想, 可以把故事讲得清楚些。最终片子通过审查, 用了四年时间, 熬到头了, 他也就只和大家开了瓶红酒庆祝一下, 说是忙着拍下一套电影, 还表示通过审查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无人区》首日票房就收回成本, 随后很快过亿, 对此宁浩只说了一句话, “我是拍电影的, 又不是卖猪肉的”。[1]面对不俗的成绩, 宁浩表示他的电影不是用来赚钱的, 如果他的电影不是用来赚钱的, 那对宁浩而言, 电影是用来做什么呢?
二、《无人区》“是一种继续”
“我其实在拍摄自己的第一部长片《芳草地》时, 就已经开始思考人性跟社会之间的关系, 《无人区》是一种继续。”[1]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 优秀的文学应该是能直指人心和人性的。而优秀的电影, 其实也一样。
在《混大成人》对谈录中, 宁浩谈及最早在中蒙边境拍《绿草地》时, 他在经历无人区时的感受, “拍的时候有直观感受, 就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以后, 其实你需要的是一种动物的能力, 比方说你对于方向的判断, 要预见天气的变化, 要知道风向往那边走, 要知道河在哪里, 哪里能喝水, 夜里怎么生存等等这些变成很重要的问题, 比你所知道的城市里的生存法则更重要。”[2]宁浩拍摄《无人区》的初衷便是探究和体现他所理解的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放在《无人区》里体验, 当一个正常的社会人被扒掉了身份、职务、地位、名利等各种各样的外衣和旗号时, 人一下就变成了一只动物, 但这动物就是人吗? 如果不是, 那些被扒掉的身份、名利就是人本身吗? 倘若还不是, 那人究竟是什么呢?
《无人区》的故事以两只猴子决定合作的寓言为开头, 讲述了一个律师深入无人区, 先后遇到盗猎者、杀手、舞女、警察的故事, 探讨有关人性、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的话题。形形色色人物类型所呈现出来的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反复较量, 宁浩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来讨论利他、社会性如何让生命延续下去的话题, 最终体现人类关于善恶与救赎的主题。
《无人区》的主人公是一位律师, 应该说这是个很有感觉的设计。律师的职业很特殊, 因为他们最了解一个社会的盲区, 最精明却也最容易被异化, 最有机会变得不像一个人。影片里的主人公就如此, 开篇就是一副唯利是图、视金钱为唯一的做派。另外, 影片人物身上的动物性设计也很有层次感: 无人区的盗贼血腥暴力, 舞女满嘴扯谎话, 休息区的人愚昧野蛮, 闯进去的律师自私自利, 而这里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 十足的动物性。《无人区》原版的结尾和公映版不同, 暴力和血腥的结尾不是稍带温暖和光明的重生, 而是全部的、彻底的毁灭和死亡。在宁浩的认识里, 世界所有的终极方向都将走向死亡。但是, 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导致《无人区》遭遇审查, 宁浩为此要不停地进行修改。宁浩这样解释: “这样的东西太不主流了, 毕竟, 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不能依靠暴力, 所以就必须要转了”。[1]笔者倒认为, 《无人区》转得很好。既然影片是有关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的思考, 若以死亡和暴力结尾, 那就真的“不是人了”, 无法体现人生而为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不同之意义。正如宁浩自己说的, 这个片子里混杂了两个命题, 善恶报应和自我救赎, “一个人走到如此邪恶的境地, 只有全部奉献才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死而后生, 所以, 影片没有结束于死亡, 而是挪到了生的那个光明的方向, 以救赎来做结尾, 这是更积极的价值观, 我觉得没有太大问题, 也没有妨碍我的主题。”[1]《无人区》里的一切都是人的动物性的体现, 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已, 在赤裸裸的暴力和可怕的荒蛮里, 没有人的存在, 这也是对片名最贴切的注释。
可是, 这就是人么? 人和动物到底不同在哪里呢? 片子里舞女对律师的帮助促进了律师帮助卡车司机处理伤口, 虽然这些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我生存, 但在暴力和荒蛮的强大威逼之下却一点点透出人性的微光, 就是这一点点微光, 会让观众的心随之悸动, 最终, 微光逐渐照亮, 片子结尾处理得回肠荡气, 《无人区》终于让人感觉到, 生而为人, 有时还是有一点点意义的。
思想源于不安, 或许这就是宁浩作为一个导演的思考和良心所在。在这个以娱乐和消费至上的社会里, 思想气若游丝, 变得软弱无力、可有可无。宁浩有自己对这个年代的人和社会的评价:“不谈理想和信仰、不谈政治诉求, 社会的推动力是赤裸裸的欲望, 我觉得现在人们的思维都太简单了, 就是利益诉求, 简单得简直有点可笑。所以《无人区》也是谈这么个事情, 谈谈欲望、谈谈人性。”[1]
有人说, 《无人区》就像《西游记》, 一路上有很多妖魔鬼怪, 帮助孙悟空完成了救赎。而有关影片类型, 有评论称《无人区》是一部中国的西部片、公路片, 是中国版的《老无所依》。其实, 我认为《无人区》更多的是一种借鉴: 中国有中国的文化和土壤、有中国的现实和问题, 《无人区》是宁浩以西部片的形式探讨一个中国社会层面的问题, 借助中国的“无人区”这个地理坐标, 让人性和兽性有了更加真实和裸露的冲突, 使人性展现出更纯粹的挣扎和斗争。这种借鉴无疑有益而且是成功的。
三、《无人区》“是在路上的东西”
借助影片思考人和人性, 宁浩或许还刚刚出发, 但这个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它是所有思想和艺术的本源。正如我们之前对宁浩的了解, 他的人和事都显得比较纯粹一些, 我认为那是因为他有思想。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深度。
多篇有关《无人区》的访谈, 都提到一个当初有人建议请刘德华演《无人区》的花絮, 宁浩对此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承认在处理这类事情时自己确实不算是一个很成熟的导演, 有时更像是一个比较任性的小男孩, 喜欢按自己的节奏, 不会计较会不会有更好或者更差的结果。在谈到票房时, 宁浩是这样说的: “我不会以票房作为第一原动和思考准则, 所以, 有的时候我甚至不在乎投资到底是多少。我觉得说到这儿, 我可能才感觉到为什么自己当时没有等刘德华, 这种‘不等’在某种层面是一种任性, 因为我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准则和节奏。在拍电影的过程中, 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梳理了对于世界的质疑和思考。”[1]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一个有个性、有坚守的宁浩, 这样的自省和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走在路上的不以钱为计的宁浩, 一个思考着的宁浩。
同时, 宁浩也希望尽可能地尝试各种电影风格, 在《无人区》尝试西部片, 而正在拍摄的《玩命邂逅》则尝试情感题材, 再下一步他希望尝试科幻片。宁浩不愿意被定位于某一类型的导演, 他一路行进不停地感受和思考, 对社会和个人、对善恶与救赎、对道德与情感、对艺术和科学……他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大的“野心”和更高的眼界。
导演李安说40 岁之前的导演拍摄的电影他不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四十不惑”之说, 人的阅历和经验对认识和理解事物有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人而言, 难得的是不断自省以自知, 从而不断成长。宁浩觉得自己在艺术观方面还远远不成熟, 于是, 尽管有人觉得《无人区》是个里程碑, 有人觉得《无人区》是个新开始, 宁浩则认为《无人区》是他完成的一个比较有个性的作业。他说, 《无人区》不是作品, 是在路上的东西。这一点让人很欣赏, 自觉在路上, 说明还在成长, 说明他的思考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1]肖阳, 宁浩.《无人区》没什么特殊的[N].北京青年报, 2013-12-08 (14) .
[2]宁浩, 林旭东.混大成人:宁浩林旭东对谈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网易娱乐.《大众电影》宁浩专访:我就是一混饭吃的, 2014-03-21.http://ent.163.com/14/0321/11/9NS0G684000300B1.html
电影《无人区》 篇2
张骏
5月20日晚,“青春放映厅”在新藏建管部临时营地放映了电影《无人区》,简单的零食,愉快的氛围,黑色幽默式的剧情仿若一支解乏剂有效驱散了连日的疲惫。
一段剧情,带来反思;一时欢笑,带走疲劳。大家在感叹潘肖(徐峥)命运多舛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影片的含义?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从这个电影中看到的东西也大有不同,以下就是我们的思考。
影片中以被捕鹰隼开头,以鹰隼的自由飞翔结尾,个人认为鹰隼代表了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和思想的自由。杀手(黄渤)和盗猎老大(多布杰)为了金钱诱捕鹰隼,潘肖为了名利远赴大漠为罪犯辩护,他们都在追求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三人最后都是以命丧荒漠结束一生。
潘肖(徐峥)为了名利遗失了自己思想的自由,远赴大漠为罪犯辩护,回程途中一路坎坷,因为自大得罪货车司机,因为担心承担责任将车祸的受害者藏在车内离开现场,最后因良心发现用生命救赎了舞女,找回了自己思想的自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本来光明的人生,因为名利遮住了对生命的尊重而命丧黄泉,很是遗憾。但是最后他能够找回自己的价值,用生命换回舞女(余男)的生命,做到了古语所说的“朝闻到夕死可矣”,这是值得庆幸的。一时的迷失自己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迷失自己。
杀手(黄渤)为了金钱诱捕鹰隼,为了金钱半路截杀潘肖(徐峥),最后命丧傻子的铁锤之下。全剧中这是一个喜剧角色,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为了生存他受雇于盗猎老大,为他猎鹰、截杀潘肖,一路坎坷,最后以丧命结尾。居中杀手(黄渤)自持有枪而威胁手持铁锤的傻子,最后命丧其手,很是悲哀。不要轻视对手,不要用自己的优势去蔑视别人的劣势,很多时候趁你不备,别人的劣势可能战胜你的优势。
盗猎老大(多布杰)为了金钱操纵杀手(黄渤)猎鹰、截杀潘肖(徐峥),为了隐藏一切杀死警察、老板娘、傻子等。为了金钱,他迷失自己、蔑视生命、血染双手,最后却一场空,命丧荒漠。他是一个可恨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可恨的是他为了金钱,迷失自己,杀人不眨眼;可悲的是他一直追求金钱,最后却与金钱一起消失在火海中。不要为了利益迷失本性,不要过于执着,否则最后受伤的只会是自己。
电影无人区的个人观后感精选作文 篇3
它不像西方惯于创作一个人造封闭的环境,也非东方文明孤身于大自然融合去体味静修解脱。更非时间界限的将其摆弄到过去或者未来。无人区距离观众身处的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只有短短几百公里,在没有如《大逃杀》、《饥饿游戏》的体制强制,也没有《少年派的奇妙漂流》、《127小时》自然威胁的情况下,他没有太多的理由与现实隔绝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次元。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类似的参照物,《无人区》更接近于推理小说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所有的遭遇苦难乃至死亡,都来自于人性的罪恶。
同时,《无人区》随处可见对抗性,存在的不合理。无人区必然是偏远的、荒凉的,却绝非体制与法律鞭长莫及。影片始于,警察抓抓隼之人,多布杰饰演的盗猎头目车祸肇事。主人公徐峥也是作为一名律师出现,巧妙地赢取了一场诉讼。虽然事实略有纰漏,但终究还是按大众的认知在行事——光天化日之下,总有王法。然而,当进入无人区,法律瞬间失效,社会性全部退场,只余下生存的弱肉强食。
人性的三种表现
《无人区》故事从两只猴子说起,“一只猴子去吃桃子,总有被老虎吃掉的危险,两只猴子发现了一种方法,只要是我们两个结成一个团队,一个放哨,一个摘桃子,老虎来了两个人就都可以跑掉,又都能吃到桃子。但是在这个情况之下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树上那只猴子要懂得不要把桃子都吃光,要留一半给同伴,树下的那只猴子要知道饿死也得先站岗,要先让上面的猴子吃。这个就是利他主义的诞生,只有利他才能产生社会。”
理论说,人的属性有三种说法:精神性,社会性,生物性。生物性是生物共有的属性,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类有别于其它生物的特征。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类最多体现的是社会性,互帮互助互利。然而无人区这种人吃人的特殊情况下,首先要解决是自然欲求。社会性不能让自己在这种环境中活下去,只有通过生物性解决生存问题,人才能够思考。导演宁浩也曾对徐峥说,“你就像一条狗那样去演,狗要去咬人。动物性就是利己、暴力,在这里,只有这个动物性才能让你活下去,否则你没有出路。”
1、第一类:律师和女人
徐峥饰演的律师终究不是狗,而是根深蒂固的人。律师是最能够在社会体制下好好生活的人,他们精通体制与法律,更精通如何钻体制的空子给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他们清楚社会人的底线与命门在哪里,能够在社会游刃有余的生活。虽然盗猎头目目光凶残,徐峥依旧能够颤颤巍巍地谋取到自己既得利益,甚至优于既得利益。
为盗猎头目辩护、威胁盗猎头目获取利益、嘲弄小交警、电话连线北京指挥他要上新闻头条事宜……利欲熏心、争强好胜、睚眦必报的小市民形象跃然屏幕。然而当他进入无人区,遇到两名普通卡车司机,境况急转而下。他积极地与卡车司机斗智斗勇,却意识不到一切早已或者从未在自己掌控之中。
一天一夜的戏份,导演没有给徐峥和观众一丝缓冲喘息的机会。徐峥所有的遇见都是灾难、所有的选择都是人性的呐喊与挣扎。车祸,是报警还是毁尸灭迹。遭遇敲诈,是反抗还是任人宰割。枪口之下,是反抗还是惟命是从。人命关天,是救还是视而不见。人性的三点在徐峥身上挣扎取舍。
与徐峥在同一阵营的还有女人。余男饰演的无人区加油站的妓女。其实女人在无人区是个唐突的存在,却是自然生存环境中不能忽略的存在。女人是生命力顽强的象征,像沙漠里的仙人掌,被囚禁历经艰辛却依然活着的隼,伺机而动。女人的“动”,加剧了剧情的冲突,让单线的剧情更加立体丰富。在现实社会,连女人都打,可以作为评判一个人人品的标准。在无人区,只有徐峥观念中还存在男女之别。
女人在无人区麻木地活着,没有那么不能忍受。她的生存能力是谎话连篇,对谁都不信任,见风使舵。她的行为举止说明她没有见过大世面,是个没啥坏心眼活得很糙的普通人。普通人会怕死,会关心一个人的死活,见到杀人会惊恐会向着虽然可恶但至少自己熟悉的环境逃跑,会拿出自己一点甚至所有的积蓄去为人买命,虽然微不足道,却作为普通人会做的一切。
女人是最能够适用环境残酷与环境转变的生物,在强烈打击的情况下,她可能活下来并且可能会生活得更好。有人认为影片结局对女人的处理太过积极,但事实上,人性的恶恰是为了映衬人性的善。影片虽简单粗暴一黑到底,但女人为徐峥的付出,以及徐峥为她的付出,都值得两个人中任何一个活下来,活得更好。
2、第二类:加油站家族
同徐峥以为自己站在体制的最高层,在人类社会可以畅通无阻一样。加油站家族以为他们是无人区的王者,在无人区可以为所欲为。加油站是无人区唯一的加油站,除妓女外加油站的五个人是唯一靠这块土地生存的本地人。他们无比熟悉无人区的环境以及路人甲乙丙丁在无人区的处境。
加油站老板不是原始人,他懂得基本的法律,也懂得市场营销的捆绑销售。加油站相当于高速路上的休息区,这里提供汽油、修车服务、小卖店甚至小姐的娱乐表演,还提供威胁、勒索、骚扰、掠夺往来过客。他们的精神性与社会性仅限于彼此之间,其他人类在他们眼中只是生死无关的生物而已。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更强大的敌人出现,加油站日常生态系统被打破,加油站的个体也会出现联合怜悯弱小的本能。加油站家族的失败,一方面败在他们除生物性外还存在稀薄的人性,一方面败在他们如井底之蛙,不能面对更强大敌人的入侵,更不应觊觎自己能力范围外的财富。
3、第三类:盗猎团伙
用四个字形容多布杰饰演的盗猎团伙老大:黑、静、恨、绝。他心够黑,黑如煤炭、黑得发亮、黑得无色,甚至你会觉得他无心。他够静,静如止水,鹅毛落水而不起波澜。遇事不怪,见事不惊。他够恨,如果他是人,别人都是蝼蚁,生死不值一提。他够绝,挡路者死。冷酷的心加上冷静的头脑,使其立地而不败。
多布杰是《无人区》的森林之王,没人能做到他的黑静狠绝,就没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命运安排,就像电影中的大BOSS最终只能借助天打雷,不然无法收场一样。尽管如此,多布杰也是“只能死不能败”的存在。他的人性中只剩下生物性,所谓人性的弱点在其身上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