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

2024-05-23

四美(精选12篇)

四美 篇1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歌,以其高度的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一首好诗就是一个世界,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其间的醉心之作,如:“红笺小字,个个含愁”之弃妇情怀,“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情壮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山水隐遁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乡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其情真挚动人,其词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中国许多文学大师对传袭千年之久的诗词大加褒扬,常言习古诗词方能下笔有神。

由此可见,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自有别的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位置和重要作用。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既不能讲多,又不能讲少。如何引导学生去品析、研读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我根据教学实践,就诗歌教学的方法谈些见解。

一、美读:诵读晓义,感受诗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学诗歌的关键,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着。叶老主张诗歌最好用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通过对诗歌的反复吟咏,可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美,以及人性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高中课本选入的是历代杰出诗人的优秀作品,反映的是不同社会背景下流淌在诗人内心的情感。指导学生用心地去诵读,就能感受到诗歌的美,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读出一份恬静从容;读李商隐的《锦瑟》,可以读出一份凄婉迷惘;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读出一种大气磅礴;读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读出一份难舍难分;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以读出一种孤独凄凉……

二、美看: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教古典诗词,我们可以利用声音和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典诗词的文学美。

我在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借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些优美的乡村风景图片:有田宅草屋,有昏暗山村,有袅袅炊烟,有狗吠鸡鸣……再配上柔美轻快的乡村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那静穆、恬美、自由的诗情画意的乡村意境中来。学生连续发出了“太美了”的感叹声,神情非常专注,可以感受到学生已进入那优美的意境中。赏析诗歌时,学生就能很快理解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乡村生活的原因,也能体会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自由自在和愉悦恬淡的心境。

可见,课件的使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美唱:借助歌曲,感悟内涵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道出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古典诗词在学生的心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沟壑,可是学生喜欢音乐,我们可以借助歌曲,帮助学生搭建一座通向古典诗词的桥梁。现在的许多歌曲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成的,如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蒹葭》),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徐小凤的《别亦难》(李商隐的《无题》),童丽的《月满西楼》(李清照的《一剪梅》),费玉清的《几多愁》(李煜的《虞美人》)……教学时,我们可先教学生学会唱,再赏析诗歌。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典诗词,感受着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在歌声中感悟诗歌的内涵,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美写:改写诗歌,丰富想象

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赅著称,篇幅不长却常常蕴涵着极丰厚的内蕴。因为语言高度凝练,所以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想象,才能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成一篇好的文章。

我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在赏析完诗歌后,设计了一个改写诗歌的环节,目的是通过对诗歌的改写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让学生再次走进诗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略诗歌的深邃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课后所写的文章来看,学生注意到了文中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尤其是诗人和恋人分别时的神情、语言描写非常精彩,“今宵酒醒何处”后的心理刻画得很细腻,把诗人别离后见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那种凄凉孤独的情感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通过改写,学生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丰富了想象,提高了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加深了文化底蕴,提升了人文精神。

中国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诗人们将山水之秀蕴于毫端,用令人口角噙香的文字,为我们描绘着一个个的空中楼阁,让我们干涸的心灵可以“诗意的栖居”于九洲华夏。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我希望通过自己在诗歌阅读鉴赏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能够让花季雨季的中学生们,一起来爱诗、读诗、写诗,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厚壤上驰骋,希望自己和学生可以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如何去品析、研读、讲授, 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为此, 作者由教学实践出发, 探索出“美读、美看、美唱、美写”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教学方法

四美 篇2

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中国的特产——题记

【一】貂蝉拜月

朗朗的月,一片清新的月,你怎么没有闭眼?幽幽的月,一片飘雪的月,你怎么没有闭眼?已经飘远的燥热,那三足鼎立的国势;已经飘远的苦涩,那一袭青衣的拜祭。

美色一旦纠结于雄性的纷争,那战火便就有了黄花分外香的凄美。一叶清露,笑容飘落;泪飞乱世,静美三国。

那是一个激情澎湃、乱世英雄的时代。貂蝉,一个芳华二九的美丽女子,冰雪之肤,秋水之姿,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余香。红烛,在月色里轻移莲步,爬上芳华却又柔弱的容颜。

拜月上天的仪式开始了,月辉,轻轻蒙上脸颊;夜风,悄悄拂动衣袂。一拜为了知遇之恩的司徒王允,二拜为了岌岌可危的东汉朝堂,三拜为了汉天下的黎民百姓。一柱清香,袅袅娜娜,带着心念,直上云霄。美到极致的是一颗裸露的心,开成了一树洁白的香桂。

嫦娥羞愧了,不为貂蝉的美貌,只为貂蝉的大义,她在闭眼的瞬间,扯出了一晕明明的痛,一晕暗暗的敬。

就这样,貂蝉,一个亦刚亦柔的名字,被嫦娥刻写在月桂的树干之上。

于是,一个美丽的剪影,一名不用刀剑的剑客,在乱世之中响誉亘古。荼蘼架下,一场谍间的谋划;凤仪停里,一哭忠贞的.闹剧。献媚色与董卓,送秋波与吕布,除了奸佞,倒了乾坤。

一册史书的轰轰烈烈,是因美丽与才智,是因刚强与忍辱。只是那远逝的马蹄,如刀在心口抹出了一条殷殷的血痕。

貂蝉,淡定着,把心扉折叠起来,当做椅子坐,让疲惫休息,让伤痛温暖。风过无言,一切烟消云散……

【二】贵妃观花

杨玉环,李隆基的贵妃,大唐第一美女,玉雪肤花,仙姿芳容,最是那千古回眸的一笑,媚态顿生——脸上可以收割光明的花,浩瀚的月,以及万里长空的静。

宫寒几许,思乡蜀州。观花羞花,一声羡慕,一声叹息,那是因为,一叶杨贵妃的纤纤手,却触到爱的深沉思考,轻轻地妩媚,慢慢地合拢……

贵妃出浴,洗不平胸上隆起的江山愁绪。华清池,轻烟余温;薄明纱,裹紧娇躯。笔底延伸的墨痕,是一个踉跄,跌倒进君王神经高举的酒杯。

贵妃醉酒,醉不去无奈的昏君。酒倾心底,凝脂的脸上便流动粉色飞云;玉臂轻舒,魔鬼的身姿发声丝丝香风。杯内有月,还有泪。李白,捞的是月,他把月光的清凉铺展琴弦;而贵妃,饮的是泪,她把泪的咸味泼洒于大唐的风上。

夜的酒杯晃荡满月,夜的琵琶铮响流水。当草尖上的露珠与星光相接时,晨风的琵琶便在思绪的飘渺里弹起。多少岁月,从静谧的清晨到夕阳后的夜色,总是默默思想,那繁荣昌盛后的枯枝残叶。

自然的色彩枯荣律动,悸动的柔心春夏秋冬。果然,安史之乱,江山沉陷。就是那一年,一声蝉鸣,唤醒了荔枝的时节,唤来了呼啸的圣旨——为王而生,为社稷而死。马嵬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依然记得,贵妃的38岁娇躯,就这样不轻不重的被兵变索取。

情殇月水,旷世炎凉。但见马嵬坡上,深深浅浅着悬挂一吻,那是旷世的红颜,亘古的香魂,凝结出的一滴寒冰。

历史的竹竿注定有这一节。大起大落人生,大红大黑历史。杨玉环,红颜如旗,就这样一直悬飘在大唐的坟前……

【三】西施浣纱

穿越历史的天空,一水钱塘江从杭州的苎萝村流出。水,泛起粼粼波澜,那是草绿裹着山雀的鸣叫节奏;水,溢出村庄的芳香,那是炊烟带着柴米油盐茶的味道倒影江波。

这是江畔一场最美丽、最撩人的风景。捣衣石,水津津的;浣纱女,水柔柔的。晨曦的蓝梦,在棒槌的敲打声中浸润开来。于是,水的扉页上便淡进一张睡意惺忪的小脸,明媚的眸子逸出一股清泉,诱惑的樱唇抿紧一轮朝阳。

清澈透亮,俊俏芬芳。温馨,温情,温柔,一片轻纱铺入水中,江山便鲜活亮丽起来了。清纯,轻盈,情韵,柔臂玉手抖动一朵云彩,挥舞一缕春霞。钱塘江的鱼儿喜欢纯粹,喜欢浪漫,它惊喜着美丽,直了眸子,住了鱼鳍,缓缓沉没于河底。

瓜蔓青青,泥土芳芳。更有铮铮琵琶,是那远古的月下吟诵:“棹声一去两千年,范蠡西施逐暮烟。”

那是两千多年前的故事了。那时的风声里,裹夹着战马的嘶鸣,和釜钺的撞击声;那时的月光里,还同样裹夹着刀枪与美色、阴谋与温柔的和声。

时越屈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勾践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做妃。于是,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成就了中国最早的卧底。后越灭吴,终成强国。时越有投义士范蠡,辅佐勾践。他功成勇退,经商巨富,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

芳踪远去,江山依旧。江畔的垂柳,拂扰心绪江流;江畔的丁香,芬芳旧事尘封。抛撒轻纱,让厚重的古典,在湛蓝的水流中,在墨绿的山影里滋润、亮丽出一江不变的情韵。

有女,踩着湿漉漉的脚步,站在水津津的捣衣石上,她用纤纤指尖在那天际的白云上,书写着唐王昌龄的《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四】昭君出塞

君寒冰心,丝苦青莲。但是女儿玉清,傲骨窗梅。不叹汉宫,曲折深深;只持铜镜,一面朗朗。容颜,百花羞色;眸子,嫦娥妒恨。

何言画工小人?只是汉室御戎无策。“和亲”救国,挺身香肩国泰民安。志,只在一念,只在一瞬,便就撑展开和平的风骨。这是王昭君的脚步,踏碎风天雪花,凝结一腔南国女儿的志在必得。

出塞,落雁。把大漠的风,拧成轻微的鼻息;把别离的心,铺展洁白的宣纸。泪留紫竹,侵入淡思。过阴山,胡天风沙抹不去眼角的溢泪;把旗声,就着广阔,壮丽一个人的旅行,那是一个汉家女儿的苦衷。

跋涉,一场千古的传说,于万里长烟里,演绎皓月千年。这是漠北,广阔天地。远山,如龙逶迤;天鹰,似鱼天海。昭君是山,女儿照样有激情;昭君是鹰,思绪飞翔幽蓝的天空。看见马了,原来牠就是奔腾;看见羊了,原来牠就是白云。

只能把故乡作梦,山水浮萍。别了黄土,依稀汉歌;泪滴大漠,又见炊烟。这是在篝火上烤熟的牛肉,这是用牛血酿造的酒。大碗吃肉,大碗喝酒,汉女的豪气在这里同样发挥着极致的沉醉。

直率的牧民,用无尽的欢畅和歌声,紧紧地、痛惜地拥抱着,因为昭君来自遥远的长江;花一样的蒙古包,宽容地、豪爽地抚摸着,因为昭君是大土的一朵清荷。

扶琴黄沙漫——心头焚香,故国平安。莫道锦裘的美丽,月是故乡的亮堂。漠北马蹄,梦敲汉家大地;关山夜月,高山流水长江。但是,千载琵琶,发出胡语,何必分明怨恨曲音?汉朝,匈奴,60年和平,整整一个大中国呵。

远古的脚步,在史书上声声慢慢。遥看鸿雁南北,草原更阔,长江更长。云,悠然,添了几许祷钟的声响;山,依然,多了一朵洁白的雪莲。

论紫砂四美 篇3

关键词:和;融;用;奇

1 前言

紫砂壶到底有没有文化底蕴?这个问题如同人有没有灵魂一样至关重要。做了多年的壶。看了不少紫砂书籍,也观赏了很多名家壶,对于紫砂的文化底蕴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如今人们收藏紫砂壶只看泥料、工艺、款识、年代,而不知紫砂真正打动人心之处在文化。紫砂壶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壶上有造型艺术、绘画艺术、金石篆刻、诗词铭文,当水注入壶内还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有如泉水流淌的音乐,有些壶型仿佛舞蹈动作的定格。但一捧泥土之所以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寓意、它的精神本质。如同月饼之美在于象征着团团圆圆,玉石之所以几千年来被文人所宠爱,因为它是美好人格的象征;因君子比德于玉,演绎出一套博大精深的玉文化,紫砂壶的魅力同样如此。所以,借鉴玉之美谈一下心目中紫砂文化的“四美”。

2 和之美

“和为贵”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并不是与“斗争”相对而言,而是与“同”相对而言。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紫砂壶的和之美就体现在对万物多样性的尊重,在于一视同仁的胸怀。

爱茶人都知道,喝绿茶要用玻璃杯,喝乌龙茶需用盖碗,但是紫砂壶作为泡茶器皿,既可以用来喝绿茶,也可以喝现在时髦的普洱茶。自明代人们饮茶习惯发生改变以后,紫砂壶成了最好的饮茶器皿,那时还只有绿茶。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有了发酵工艺,茶的种类多了起来,人们发现紫砂壶适合于各种茶,能冲泡出最好的效果。茶具砂为首,无论是高贵的普洱、龙井,还是乡村野老的茉莉花茶,置于紫砂壶中都可氤氲出最醇正的香气,流淌出最本真的色泽。无论饮茶者高低贵贱,紫砂壶一视同仁。皇帝可以用,普通民众也可以用。皇帝尽管用出皇帝的气派,百姓自有百姓的乐趣,紫砂壶承受着不一样人一样的爱。

和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皆可幻化为壶,皆可把玩于掌心之中。瓜果梨桃、人物众生,在做壶人手中一跃而出,自然会把不同的情感愿望带到壶上。有一壶名为“波浪锥壶”,波浪锥传说是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武器。但人们企盼和平,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化利器于茶水之中,这把壶自然表达了做壶人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3 融之美

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要素。大千世界,万水争流,汇入大海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人生的至高境界既在合而不同,又讲博采众长、互相吸收。《周易》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刚柔相济也是这个道理。壶小乾坤大,万事万物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哲理皆容于一壶之中。

融金、木、水、火、土。书画纸张由树木加工而来,遇火立刻成灰。而紫砂本身是土,又含铁质,遇水成泥,逢火成陶,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在烈火中融为一体,锻造出一个通透的新生命。这一锻造过程不需任何修饰,不像瓷器那样需要包上一层彩釉。紫砂壶可以说是表里如一、素面素心。

融方圆刚柔。紫砂壶不仅造型上有方圆之分,壶身、壶把、壶嘴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壶上的线条更是有曲有直、刚柔相济。即使看似圆形的筒身,其横截面也可以是方形,真是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再细观壶之神韵,即使气质刚强似猛士,曲水流长处也自有侠骨柔肠。

融天地四方。壶身虽小,却能自成一个世界。壶中有上下,壶因为有把、有嘴可以分出前后左右,甚至因为它的闭合结构可以分出表里。壶上的“上下左右前后”与天地“六合”一样合成一个天下,且两两相对应而存在。

4 用之美

紫砂壶的美存在于使用当中,将沸水注入壶中,观壶色莹润如玉,听泉眼细流汩汩,闻茶香袅袅而来,壶在你眼中亦真亦幻,龙飞凤舞,却又触手可及。拿来摩挲把玩,心中顿生愉悦亲近之感,亦可舒筋活血、强身健体。无论青花瓷、青铜尊还是罗汉塔都会用旧,而紫砂壶却能在使用当中愈发光彩照人,越用越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养壶”。壶靠使用以养生,以养浩然之气。

紫砂壶的用之美也并非逞一时之强。紫砂壶与茶文化相伴而生,只要茶在它就有用武之地,就可以日日提醒你不可一日无茶,不可做无用之人。

5 奇之美

追求奇特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有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文似看山不喜平。传说紫砂壶的创始人供春曾做过一把壶,不泡茶时壶为褐色,往壶里注水壶身随水位上升渐渐变色,注满水后全部变为绿色。不论这样的传说是否属实,可见在紫砂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追求奇特是一个目标。

紫砂材质特殊这是一奇。它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可以适合一切茶,泡茶隔夜不馊,而且紫砂材质有类似海绵的吸附性,常沏茶的壶就是不放茶叶水中也有茶香。紫砂还可以独立成陶,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添加其它矿物而独立成陶的陶土,它本身具有很好的粘结度和可塑性,具备单独成型的能力,是世上的泥土中最奇特的一种。用这种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的五色土做成壶,出窑时形比冶铜,人手光可鉴人,且越用越有玉感,不能不谓之奇。

鉴赏古诗体验“四美” 篇4

因此,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避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 让学生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走进文学的殿堂去感受语文的魅力, 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鉴赏进行探讨。下面是本人面对传统教学, 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 再溶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 在诗歌教学中尝试体验“四美”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一、套、唱、演、读古诗———体验古诗的语言美

套唱演读, 即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用相似节奏的歌曲套进去, 然后唱出来;或利用道具伴以动作摹拟声音演出来。套唱演诵读古诗, 将诗中美的内容聚集起来, 将语感、知识、技法、情感等连接成几个板块, 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和创造性地学习, 真正体验到古诗的语言美。

学生集套、唱、演、读于一体, 交流讨论热烈而有创见,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热情高涨, 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如执教《琵琶行》时, 首先, 让学生美美地听———感受诗的语言美。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 注意节奏;第二次听:感受诗的意境, 注意情感的运用。其次, 美美地读———语感训练。第一次读:学生小声仿读;第二次读:笔者范读一小节, 作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指导, 学生自主朗读训练。再次, 美美地演唱———感受美妙的韵律。我指导学生边读边套边唱边演。诗中“如急雨”形容弦律的亢奋急促, 浊重沉响, 有的学生就用《义勇军进行曲》来唱;“如私语”形容声音轻柔纤细, 委婉缠绵, 有的学生就用邓丽君的《船歌》来唱;“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 清脆明快, 有的学生就用《吉祥三宝》来唱;“莺语花底”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 悦耳动听, 有的学生就用石莉娟的《二泉映月》来唱;接着“银瓶乍破”、“铁骑突出”, 又把人带至千军万马激战沙场的壮烈场景, 有的学生就用刘欢的《好汉歌》来唱。通过这一步, 学生既体验到诗歌的语言美, 又初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采用停顿, 比较及重音、唱演等多种方法进行朗读, 读出长诗的节奏、情感和神韵, 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还能见其影。这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 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缘情拟声, 从而产生强烈的语言美感。

我们只要能做到套唱演读, 就能比较真切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容;我们只要套唱演读合理, 就完全能够进入到作品的艺术天地。套唱演读是体验作品的艺术天地的垫脚石, 也是体验语言美的“终南捷径”。

二、用比较掘求新意———体验古诗的意境美

比较, 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法。的确,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事物的是非、优劣、高下、异同, 通过比较便一清二楚。这样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认识的广度、深度也会增加, 所取得的成效也会事半功倍。而古诗也需要比较, 通过比较, 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美才会体验得更深入、更真切。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 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情感的熏陶, 心灵的净化,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王维《秋夜独坐》与周弼《夜深》两诗题材相同, 均有“独坐”, 但意境不同。王诗写到一个秋天雨夜, 夜深人寂, 诗人独坐在空堂上, 潜心默想。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 此夜又将二更, 时光一点点消逝, 无法挽留, “悲”“空”两个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词语的运用自然显示了作者静坐时内心的悲哀。屋外的雨声、秋雨摧落的野果、躲进堂屋的鸣虫等客观物象的描述更增加了“独坐”意境的悲凉。周诗坐床苦读不知春雪霁、残月溪冰的景物变化反映的则是诗人心境的平和。一经比较, 两诗意境深浅尽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采用比较掘求新意鉴赏法对训练我们的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从取材、立意、表现方法等方面对古典诗歌进行比较鉴赏, 可以启发我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进而培养异中析同、同中辨异的思维能力, 提高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能力;同时能更好地体验古诗的意境美。

三、知人论世话古诗———体验古诗的情感美

孟子曰:“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所谓知人, 就是考察作者的家世、处境、性格、生活经历等。论世, 就是考察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鉴赏古诗, 固然要从诗的文字符号入手, 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 然而诗歌也是诗人创作出来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和心态, 与社会、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鉴赏者如果对诗人的性格、生活经历以及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对鉴赏活动必将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搜集有关史料, 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 做到“知人论世”。这样, 学生对诗作抒发的情感的把握也会更准确,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这才较为确凿。”

如杜甫的《登高》, 对于高一的学生, 有一定的难度。因无法知人论世恐怕理解起来会很表面, 也很浅薄。所以我简要地介绍背景。身居夔州的杜甫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内心的抑郁忧愤, 致使身患多病。此时的杜甫站在高台, 面对无边落木, 滚滚长江, 百感千愁, 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苦愁的郁闷和悲哀。本诗情景交融, 诗人寓情于景, 萧瑟惨淡的画面映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全诗哀景写哀情, 哀景蕴蓄哀情, 哀景引发哀情, 哀景烘托哀情。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而学生“情”字的体验得益于对诗人身世的了解。

所以, 鉴赏古诗词, 要学会知人论世, 体验古诗的情感美, 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四、展开想象的双翼———体验古诗的画面美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 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 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当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的时候, 便会体现出两种艺术的更高价值。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把这种联系建立起来, 以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 这就是想象的功能。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 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 启发学生去想象, 才能使学生体验诗中的画面美。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艺术家的想象应该是飞腾的, 跳跃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 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飞腾起来, 将凝练的诗句还原成美妙的画卷。

如执教《山居秋暝》时, 我先出示秋天傍晚山景的图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山景的画面, 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 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 使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短的诗句里有明月、松影、流水、山石、竹林、浣女、渔舟、莲塘等景物, 看到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 尽在其中,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古诗的画面美。

古典诗词的美在于语言的节奏而形成音乐, 而形象的语言又是创造意境美的手段, 音乐和意境则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通过美的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陶冶性情, 促进身心健康, 从而, 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

四美活动展示节目串词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阳光灿烂,闪闪烁烁诉说着我们的喜悦。歌起舞翩,欢声笑语溢满了我们的祝福。红红火火,那是新年绚丽的色彩,金钟朗朗,那是新年动人的旋律。2017年,我们四美教育硕果满枝,我们龙乡学子神采飞扬,在新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地飞翔。一、十五、朗诵《中国画》串词甲:平上去入,横撇竖捺。乙:字字清晰,句句铿锵。终于,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甲:标准的发音,规范的言语。终于,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乙:用中国话畅谈心中的希翼。甲:用中国话抒写梦中的诗行。乙:下面请欣赏一中带来的诗朗诵《中国话》。

二、舞蹈《灵动的墨韵》:

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九百六十万土地博大宽广。中华文化历经千载,是文字将它传承至今,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就是他的灵魂。中国文字历史悠久,却是书法将他完美演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请欣赏中心小学带来的舞蹈《灵动的墨韵》。

三、歌曲《为了谁》 甲:你是谁,为了谁

乙:春去秋来四季变换,不变是共同的心愿,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

甲:下面请欣赏李丹李茂带来的歌曲《为了谁》。

四、《足球操》:乙:生命在于运动,活力在于锻炼。带着梦想我们向快乐进发!甲:请欣赏旭东小学带来的《足球操》。

五、《文明礼仪歌》: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桂花小学在深入开展“四美教育”和“四比一看”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懂礼貌、知礼仪的好少年,乙:下面请欣赏桂花小学带来的歌伴舞《文明礼仪歌》。

六、心理剧《沟通从心开始》甲:青春是闪耀的水晶,莹亮剔透的心,敏感而脆弱,一不小心触碰到,就会洒落一地,心碎和伤感。乙:一个平静的家庭,因为青春的到来而倍感困扰,亲子之间该如何处理家庭中存在的矛盾呢?甲:请看心理剧《沟通从心开始》。

七、舞蹈大串烧《快乐成长吧》:甲:快乐的脚步是铿锵的脚步,我们勇敢前行,坚定执著,乙:快乐的脚步是感恩的脚步,我们感谢时代,感谢生命,甲:快乐的脚步更是无悔无憾的脚步,我们收获成功,开创生活。乙:那些舞动的旋律记录着我们成长的历程。甲:下面请欣赏布庄小学带来的舞蹈大串烧《快乐成长吧》!

八、情景剧《诚信考试》甲:人无信不立,诚信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乙:让我们一起来参与一场《诚信考试》,感受诚信的魅力。请欣赏中心小学带来的情景剧《诚信考试》。

九、绘画舞蹈《燃烧吧、蔬菜》:甲:五彩四季,书香人生,健康快乐,是我们的美好追求。乙:让我们点燃健康的火把,照亮未来的道路,在这美好年华中点燃激情,燃烧斗志。甲:下面请

欣赏五亩乡窑坡小学带的绘画舞蹈《燃烧吧、蔬菜》。

十、时尚秀串词

甲:这里没有宽广的T台,但能带给你前所未有的惊喜。乙:这里没有专业的模特,但能带给你别有一番风味的表演。甲:这里没有华丽的服饰,但足以触动你的每一个视觉神经。乙:下面请欣赏一中的小模特们给我们带来的《青春校园》时尚秀。

十一、小品《妈妈,我错了》:乙: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甲:我们的任性总在不经意间伤害着妈妈,让我们对妈妈说一句《妈妈,我错了》。乙:下面请欣赏中心小学为我们带来的情景剧《妈妈,我错了》。

十二、舞蹈《说唱脸谱》串词甲:生、旦、净、末、丑,多姿多彩。乙:唱、念、做、打,多才多艺。甲:说唱脸谱,带给你京剧的魅力。乙:说唱脸谱,告诉你传统的神奇,下面请欣赏舞蹈《说唱脸谱》。

十三、朗诵《感恩成长》:甲:感恩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乙: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与幸福;甲:感恩老师伴我们追梦远行,感恩于心,感恩永恒。乙:请欣赏中心小学带来的《感恩成长》

歌声动人,舞姿曼妙,我们五亩教育人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我们的新年新气象。2018年注定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有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领导先锋;有激情澎湃,兢兢业业做好人民教育的老师;有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同学;让

论戴望舒《雨巷》四美 篇6

[关键词]雨巷 四美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这首诗之所以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在于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四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形式的音乐美和新颖的象征美。

一、意境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以下意象。

第一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第二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这里的雨巷,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我们也可以把雨巷虚化,这是一条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这样?

第三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漾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因为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在李璟和李商隐的诗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乌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摊破浣溪沙》)李商隐诗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句子。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不论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是姑娘。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缥缈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二、情感的含蓄美

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含蓄,使人难以明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情绪呢?从诗中我们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但这种情感的含蓄美更能激起人们探究的兴趣,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这首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现实生活中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多情的少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这少女是那样地孤傲、高洁而忧郁,她令少年怦然心动,念念不忘,“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于是诗情喷发,有了诗中这样莫名的忧愁与惆怅:也有人把“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憧憬什么,追求什么,有时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心理上陷入一种苦闷彷徨、孤独无助的境地。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首诗也许就是诗人在这样特定心理状态下发出的感叹,留下的思想印痕。还有读者联系特定的政治背景,把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实”一些。这首诗写成于1927年夏天,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非常黑暗,戴望舒作为一位曾经追随过革命而世界观又尚未根本转变的知识分子,内心难免痛苦失望有幻灭感,思想上消沉,行动上彷徨。时代和个人的忧愁交织在一起,他写出《雨巷》这样的诗,也就顺理成章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雨巷》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里的思想与情绪。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都源于这首诗情感的含蓄美。

三、形式的音乐美

这首诗在形式上给人印象最突出的是它的音乐美。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分明,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美化了声律,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而句中韵(ang韵)的运用,是戴望舒新诗写作中的一大创造。如开头和结尾的两节中,“彷徨”“长”“望”“香”“样”,都是同一韵母ang的字,而且又恰恰和韵脚“长”“巷”“娘”韵母相同,这些字被有意识地安排在诗行内部,构成句中韵,在诗中不断出现,一再重复,并与句尾韵相呼应,形成了鲜明的音乐效果。

四、新颖的象征美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这首诗的象征手法有什么新颖之处呢?我们可从它与古诗的对比来解析。

灵动生活, 追求“四美” 篇7

一、以生活为基础, 积淀社会美

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先哲形象地比喻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 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这里的“生活”是指学生所接触、感受到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多维、多元、多样的生活内容, 还要延伸到学生内心世界和想象空间。

歌德认为:相信生活, 它给人的教益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生活的厚重、文化的底蕴使我们认识到作文世界里的生活咏叹调, 春夏秋冬, 酸甜苦辣。因此, 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深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 并在生活中掌握第一手材料, 积累生活, 认识生活,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地表达。实施生活作文教学改革, 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 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组织学生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 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深入社会了解风土人情, 古今变迁;或收看电视新闻, 洞悉时事要闻、国际风云;或搜集学校大事、班级趣闻等, 这都是学生写作的丰富资源。立足生活基础, 我们惊奇地发现学生作文世界竟如此美丽宽广, 真可谓博大精深, 他们敢想、敢写、敢批判、敢反思。心理的闸门打开了, 学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赤裸裸地呈现在作文中。学生由“要我写”发展到“我要写”, “我手写我心”, 思维流畅, 下笔文从字顺, 自然成文。他们打开社会美这一蕴藏着美的丰富宝库, 在作文中显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美。

二、以自主为特征, 张扬个性美

学生生活、学习在一个开放、动态的信息社会, 应关注生命意识、自主意识, 挑战智慧, 挑战自我, 张扬个性。感受力、想象力, 语言表达力是写作中三种重要能力, 其中对生活的感受力是写作的关键一步。刘勰说:“神用象通, 情变所孕;物以貌求, 心以理应。”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学生作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极大的潜能, 并且要求不断发展和进步。歌德认为:“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课堂小天地, 天地大课堂, 我们必须把作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而且进军到学生的心灵里, 生命的成长中。“我思故我在”, 作文在生活中与每个学生的生命相随, 成长发展。学生独立的主体地位, 通过生活得到确立, 闪光点得到肯定。学生在写作中取得成功,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学生写作却常常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因为每篇文章无论其篇幅长短, 质量高下都是他们内心情感的流露, 是想获得师生认可的劳动果实。这样, 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 感悟生活, 身入生活, 心入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他们记真事, 讲真话, 抒真情, 表真意, 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蕴含独特的个性美。

三、以探究为方法, 追求艺术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把生活引进作文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批判地接受。作文教学就是从语文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主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调整、搜集、处理、表达及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作文水平的提高。笔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沿江 (长江) , 靠城 (良渚文化高城墩) 资源开展探究式习作, 以西区生态园为切入点研究区域文化。首先是了解意义。区生态园不仅提升西区的绿化品位, 而且改善投资环境, 是人们休闲、锻炼的好场所。其次是认识园区。生态园营造美丽的大绿地, 灌乔木、花草、小桥、流水、亭台、广场, 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三是探究构思。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生态园以“龙之魂”贯穿公园, 设计了“龙之源”雕塑、“龙之吟”影壁、“龙之帆”膜亭、“龙之行”廊架、“龙之影”广场等。生态园拓展了“探究性写作”的空间, 提供了个性化的写作土壤,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中获得真实的写作感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要变语文自我封闭为开放性, 开放语文教学空间, 面向生活, 面向社会, 面向活泼的学生。”从生活入手, 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流淌在学生作文中, 既解决了同学们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又提升了写作教学的层次。同学们的作文世界里反映龙的文化, 人文关怀, 环保意识, 社会进步, 他们的作文追求生活的艺术美。

四、以合作为理念, 彰显创造美

合作有科学的分工, 明确的责任。学生应该积极参与, 共同受益, 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互动交流, 真切体验, 求同存异, 共同发展。首先, 合作是生活、学习的前提。通过生生、师生、组组、班班等多边多向的合作交流活动, 让同学们相互取长补短, 沟通信息, 活跃思维。笔者曾经布置同学们开展辩论会, 任务分配后, 他们组成正反方两大组, 每组选出四个辩手, 大家查阅书籍、上网、拜师等, 活动资料准备得极为充分。其次, 合作是尊重、和谐的保障。合作成员之间相互信赖, 相互尊重, 集体陶冶着个体, 个体为集体而骄傲。同样是上次的活动之中, 笔者一些后进生, 他们积极, 热情, 敢于承担重任, 其优异的表现令老师刮目相看, 获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学生对作文感兴趣, 就不会把它当成负担, 反而提高认识:作文就是生活。第三, 合作是自信、自律的根本。合作的过程增加了学生成功的机会, 减少了学习中的失败者。在反复的合作中, 他们在问题的解决、思维的碰撞中多了情感的沟通与加强。正是由于学生材料合作准备的充分, 在辩论场上他们唇枪舌战, 针锋相对, 他们引经据典, 侃侃而谈, 实在难分高下。结果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变得勇敢、自信, 敢于走上讲台陈述自己的见解。课后以此为话题的美文佳作纷至沓来, 这是合作的成果。他们学会了交流、沟通, 争做作文的高手, 生活的强者, 这显示出创造美。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作文的内涵就是灵动的生活, 让生活流淌在学生作文中。实践充分表明, 作文教学要走上科学的轨道, 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拓宽空间, 深入生活, 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感悟走入作文世界。灵动的生活蕴含着千姿百态的美, 作文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更加美好。

摘要:生活是灵动的, 是丰富多彩的, 但我们的学生因缺少感悟生活, 他们的作文呈阴暗、封闭、狭隘、无语的不良现状, 本文就此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四大策略:一是以生活为基础, 积淀社会美, 二是以自主为特征, 张扬个性美, 三是以探究为方法, 追求艺术美, 四是以合作为理念, 彰显创造美, 从而让学生的作文呈现个性, 张扬自我, 在生活的阳光下更加美丽。

语文教学要抓住“四美” 篇8

1. 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说过,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 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 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品佳作, 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

独特的, 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 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 等等。美的语言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 而且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 分析作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一些精彩语段作赏析、揣摩, 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 字里行间透出淡淡的喜悦, 交织着淡淡的哀愁, 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处月色的描写来传达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时, 一幅光彩相间、淡雅相宜、明暗交织的月色荷塘景立即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 激起活跃的想象, 生发出喜悦和满足, 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 抓住美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情感,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可以说, 没有情感就没有作家, 也不会有文学作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其中蕴含着人类种种美好的感情,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美, 在美的熏陶中陶冶心情、净化心灵。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子深情。作者描绘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场面, 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 父亲翻越站台时那肥胖笨拙的背影感动了“我”,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出来了”。父亲送别时简单的话语、笨拙的行动中包含着对儿子深深的疼爱之情, 而“我”的多次流泪也正是对父亲的尊敬爱戴之情的真实流露。父子间的真挚感情催人泪下, 学生会被这种深沉伟大的父爱触动, 进而联想到自己父母的艰辛与苦心, 懂得孝顺父母, 体谅他人。又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抒发的是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离情。“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离别之情惆怅哀婉;而对“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的描写却浸透着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爱恋之情。诗人在对康桥自然风景的流连忘返中悟出热爱生活的道理, 学生感受到的是难舍难分的离情, 感受到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激情。优秀的作品总能以情动人, 《回忆母亲》中的母子情, 《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 《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 都能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愉悦与陶冶, 从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3. 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 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 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 疼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 是老师的美好形象, 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一个美好而感人的形象, 可以激发起学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陋猥琐的形象, 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 通过对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分析归纳和整理就能对他们的形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 蒋干少勇寡谋、妄自尊大, 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人物的形象美得以品鉴。其他如诸葛亮的睿智, 严监生的吝啬, 孔乙己的迂腐, 华老栓的麻木, 等等, 无不体现着人物的形象美。当然, 美的形象不只是“人”, 也包括“物”。如《雨中登泰山》中巍峨雄伟的泰山, 《白杨礼赞》中挺拔正直的白杨, 《荷塘月色》中被“四周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围绕着的荷塘和“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等都是美的形象。这一个个光彩照人、生动鲜活的美的艺术形象就像是一座座精神的雕塑, 激励着学生走向更广阔、更壮美的人生。

4. 抓住美的意境。

四美毕至,挖掘语文之美 篇9

一、美在语言———欣赏妙趣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 也是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基础。所以, 对语言美的欣赏,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对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总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课堂, 引领学生探幽发微, 从细小处去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语言, 体验作品的语言美。

比如李清照的诗词清丽婉约、美不胜收, 一句“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意境美到了极致。西风被帘所卷, 似乎风在哽咽, 极美地衬出了那比黄花还憔悴的人。意境之美, 活到了跳跃;语言之美, 沁人心脾。意和境的完美结合, 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又如,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李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明显, 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诗中充满了想象, 大起大落, 极富感染力。浪漫的风格在字里行间飞扬, 李诗让人感受到了淋漓酣畅之美。他入京求官时,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 “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 从而造成神奇多彩、瑰丽动人的意境, 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之感。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明朗、活泼、隽永。

二、美在自然———感受意趣

如何让学生在自然景观中体会出美感, 值得教师深思。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表现出的自然之美, 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 体会其美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 增长见识, 陶冶情操, 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培养他们炽热的爱国情怀、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

比如,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观, 其景之美, 其势之大, 让人折服。这些景观比单纯以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取胜的现实自然美更为精致、细腻, 因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教师可用“江山如此多娇”一词, 引导学生读出风卷雪飞的高原风景和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的同时, 还应让学生读出诗人溢于言表的豪迈之情,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三、美在情感———感知情趣

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与主宰, 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缺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真善美, 以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比如在欣赏写景散文《春》时, 学生的眼前不仅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其内心也会洋溢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朱自清对春的描写, 通篇文字清丽, 意趣盎然。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叠用, 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 更把春天拟人化, 似乎春天正在向人们走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 水长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文字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 作者为我们勾画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教师只要引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 就能发现作品的情趣, 有效地充实学生的文学底蕴,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美在哲理———体味理趣

政治主观试题答题要做到“四美” 篇10

一、书写美

高考阅卷是一个非常辛苦、枯燥、繁重的工作, 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阅卷教师整天面对枯燥的同一道试题, 阅读基本相同的答案, 难免会产生烦躁情绪。同样的答题内容, 一份赏心悦目的试卷和一份凌乱不堪的答卷, 绝对会让阅卷教师产生不同的情绪, 这直接影响教师的评分结果。“写字就是见面礼”, 学生整洁、俊逸、清秀的答卷是呈现给阅卷教师的最好礼物。因此, 学生平时一定要进行规范的答题训练, 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良好习惯, 在提高答题效率的同时要求写规范字, 做到无错别字;字体结构平整、匀称, 字迹工整、规范、紧凑;要讲究章法, 做到段落安排合理, 整体布局美观, 字距行距恰当, 整体效果整洁美观大方。

二、段落美

高考命题侧重对学生的能力考查, 试题引入大量的新材料, 构建新情境, 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答题信息, 学生必须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全方位、多角度地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方面论证和探究问题。以此对应, 高考政治阅卷实行踩点给分的方式, 这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必须做到“点要清、线要明、面要全”, 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地组织答题要点。

首先, 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分点习惯, 在格式上要求不能“一段到底、一逗到底”。分点时要采用严格规范的分点表达方式, 由于试卷中采用“1、2、3……”的分题标注方式, “ (1) (2) (3) ……”的设问标注方式, 答案就必须使用“①②③……”的分点标注方式。切忌使用“A、B、C、D”等不规范的分点方式;或者“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浪费时间的分点方式。

其次, 在答题中要坚持“多提行、多布点”的原则。“多提行”就是要求点与点之间必须转行, 不能在上一点文字表达结束后不转行, 紧接着就标注第二点, 这样既不便于教师寻找答案, 也不能保证试卷清秀美观、答案一目了然。“多布点”是指每个主观试题的设问不可能用一两点知识就能回答清楚, 学生要养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 多角度、多层面地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格式美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运用于解释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在高考试卷设问中一般会指定从某个模块的某个知识点来回答, 在主观试题审题中, 要坚持严格的“三审原则”, 即一审模块、二审主体、三审方向。在确定知识点后, 学生必须善于使用学科专业语言来回答问题, 在答题中做到“三个切忌”:切忌出现不按照设问要求, 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切忌只对现象加以表述, 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切忌把关键性的核心理论知识隐藏在答案的中间, 或者放在答案的最后面。这些错误的出现是在做毫无意义的无用功, 难免会让教师在阅卷中出现“草菅人命”的现象, 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学生在答题时必须把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论放在最前面, 按照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加以表述, 标准的常用答题格式是“理论 (1句) +分析 (结合材料表述两三句) ”。如果是直接指定某一理论知识回答, 最好采用先总说, 再分点说的方式:首先把理论知识全方位地进行阐释, 再结合材料进行严密的论证和推理。尽量做到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板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结合材料天衣无缝地论证和探究问题。

四、内容美

高考政治主观试题的答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材、材料、国家当年的方针政策。考生在答题中要做到三个结合, 即结合教材理论知识、结合材料、结合当年的国家方针政策。

高考政治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是, 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情境材料呈现在试题中, 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思维速度与品质, 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因此, 学生要能够理解、识记、再现教材知识, 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来回答问题。

有些试题的某些答案就隐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之中, 考生要善于解读材料, 把握各种背景材料提供的答题信息, 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 运用相关知识, 结合教材理论有的放矢地加以分析, 只有这样, 答案才有活性、灵性、创新性和时代性。如果只回答教材知识点, 不使用情境材料, 将教材知识和材料内容割裂开来, 形成互不关联的“二层皮”, 答案言之无物, 难免会出现丢分的情况。

丁子峻 人生有四美学会快乐 篇11

人们总是被情绪影响,时好时坏,或者心情的好坏会影响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学会控制心情也是能够让自己快乐的方法。快乐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收获,当你觉得快乐时,你的活力就会绽放,阳光般的笑容将浮出水面;快乐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达成的理想状态和内心喜悦的激情;快乐是一个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满足;快乐是一种持续的状态。

对于丁子峻来说心情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在他看来,这个社会上的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会面临不同压力。“虽然我身为演员,但任何事情都不会影响工作。其实每一份工作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有正能量负能量,心情的好坏有时会影响一时的自己,开心的时候肯定是愿意跟大家分享,不开心的时候,一般都会自己默默消化掉。”

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不好、很冲动的时候。如果这些负面情绪来的时候丁子峻一般都会做运动或者去吃美食。再解决不了他就会使出自己的杀手锏,那就是找他的良师益友,也是好兄弟——唐季礼导演。“因为有时发脾气也没用,还是先想办法让自己舒缓一下,发泄一下,冷静一下。我是那种很容易心情好,不容易有负能量的人,可能是因为男人本身的抗压能力强吧。我好像不太觉得自己会有压力,是不是我都太顺了呢?其实人生不就是美食和美景,美事和美人吗?这四样同时存在不可能,但总能有一样吧。”

丁子峻说运动或者美食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减压方式。“一场出汗的运动,能让自己的心情随着汗水的蒸发逐渐变好。美食总能够给我们带来身心愉悦的快感。一场美食盛宴不仅仅享受的是美味,也是对美食艺术的欣赏。”

如今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大,时间久了身心上就会产生影响。有时候不好的心情来了,无论如何,先做个深呼吸肯定是没错的。其实,如果条件允许,旅游、美食都是最好的减压方式。即使没有这个环境,也可以听听音乐,或者跟朋友聊天,做运动。

现在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一些抑郁症、忧郁症的倾向或者症状,比如在生活中出现一些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都有可能会导致一个人患有抑郁症。“但这些情况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啦。我爱运动,也爱美食,平時在家也会做一些烘焙之类的。有时即使有压力,通过各种方法也就释放了。”

《时尚北京》:常言道“要做快乐的自己”,什么情况下会让自己觉得快乐?

丁子峻:每当很顺利的完成一件工作,或者做完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肯定会很快乐。跟家人在一起,也会很开心。

《时尚北京》:有什么能让自己保持心情愉快的小秘诀吗?

丁子峻:健康快乐,仁慈善良!(这是一部电影里的一句话:<<灰姑娘>>)

《时尚北京》: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丁子峻:不忘初心,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坚持自己要坚持的东西。

生活中的丁子峻比较乐观,爱运动,爱美食,喜欢旅行,还有一些极限运动。如果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会去做运动,做一些美食,会跟家人在一起。丁子峻在微博上有一个话题是#峻语#,里面都是他自己的感悟。例如前几天他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所谓长大,就要学会,心平气和地面对兵荒马乱。”

《时尚北京》: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丁子峻:《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对自由的向往,是最打动我的。

《时尚北京》:最近在看的书是什么?主要讲了什么事情?你最喜欢的书?

丁子峻:最近在看一本有趣的书,叫《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看书名就明白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了。

《时尚北京》: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丁子峻:开心快乐的过好每一天。做一些自己喜欢并且有意义的事情。

《时尚北京》:你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保养自己么?

丁子峻:我觉得作为艺人,保持一个好的形象是分内之事,所以会做一些让自己更加积极阳。

《时尚北京》:觉得自己是一个时尚达人吗?

丁子峻:我是一个对时尚有着自己见解的人。

《时尚北京》:对时尚怎么理解?

丁子峻: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理解,我觉得时尚就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时尚北京》:有喜欢收集的时尚单品吗?

丁子峻:手表。

《时尚北京》:最喜欢怎样的穿衣搭配方式?

丁子峻:因为艺人平时都在镁光灯下,会穿得比较正式,所以私底下我会选择休闲一点的衣服。

《时尚北京》:你自己平时如何化妆?

丁子峻:相比化妆,我会更注重最基本的皮肤护理和保养,例如冬季很干燥,就一定要补水、保湿。

《时尚北京》:近期的一些工作安排和计划?

丁子峻:最近在和马伊、陈建斌拍一部现代戏,叫《中国式关系》,这个戏还挺值得期待的。

将四美切入写景散文教学中 篇12

一、感知画面美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突出特点莫过于作家对画面的描摹,“写景,真真切切,活灵活现,情寓其中;状物,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意蕴其内”。感知画面美是批文入情,由感入悟的基础,然后才能心神合一,穿越时空阻隔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才能探寻作者的心灵世界。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全文以作者盼春、颂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教师在教学时就应以作者笔下的五幅春天的画面为基础来确定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简要图示如下: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感知画面美重在联想和体会,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作家笔下的画面,指导学生将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

二、品析语言美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抓手。“散文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这话一点也不为过,作家用巨大如椽、细似金沙的妙笔精心织就的锦绣文章,我们若是视而不见,与暴殄天物无异,因此,品味语言美是教学此类散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带领学生品析词语搭配、句式选择、修辞嵌用等效果。比如2013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新增课文《风雨》,虽是一篇短文,却堪称语言的富矿,无论是行文中的遣词造句,还是表达中的多种手法,抑或是文中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都值得师生在学习时仔细品析,尤其是文中描写风雨却不见“风雨”二字高超技巧更值得深入体会,因此,教学本文,品析语言美自然就应该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抓手。比如让学生想一想: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为何多用短句或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又为何用长短相间、整散结合等。

三、欣赏情感美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诚然,情缘景而发,景以情而活,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景不过是情的寄托,而情是景的灵魂。比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充分展露了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济南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以及先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那么,怎样带领学生穿越文字丛林,透过字里行间来体悟这些感情,就应该成为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欣赏情感美要多让学生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是怎样抒发的?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感?如此情感究竟美在哪里?此时,文中情与景的相关点、相似点,也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结合点,作者的联想点,抒发感情的焦点,都要成为我们指导学生鉴赏的重点。此外,还要注意体察作者的感情基调、线索、发展变化等。

四、体悟哲思美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

文章如果没有正确而深刻的思想,就等于人没有灵魂,散文的思想,是作家在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景象的感受和体验中提炼出来的,厚重的思想,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也是教学中最难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风雨》这篇文章,到底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有人说“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也有人说“更应该要看到对弱小生命和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要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次要引领学生关注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和社会背景,三要体察细节,大可不必因袭前人的见识,因为能读出自己的创见,才最具价值。

【四美】推荐阅读:

上一篇: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下一篇:微波炉的使用与保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