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军网络

2024-09-19

涉军网络(共3篇)

涉军网络 篇1

舆情, 《新华词典》解释为“百姓的感情, 情绪”;《辞源》解释为“人民的意愿”。基于许多学者的观点, 我们认为舆情是公众对国家政治事务、社会现象、公共和私人权益等问题的一种看法、意见和情感, 具有一定的强度、倾向性和外显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 互联网已成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共平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虚拟身份”特征使得用户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和身份差异, 他们对网络表达渠道有一定的依赖性, 导致互联网成为最活跃的公众意见表达渠道和平台。作为网络民意的载体和反映渠道, 网络舆情迅速得到普及, 备受“礼遇”。顾名思义, 涉军网络舆情是指故意或无意地在互联网上传播涉及军队的信息或事件, 引起互联网用户的注意, 然后通过网络发声, 表达诉求、观点或故意混淆、揣测, 制造带有特定目的性的具体舆论等。

今年以来,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区, 国内外对中国军事关注的热度大幅上升, 加上各种网络平台媒体爆炸性地发展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激增, 任何军事敏感新闻几乎都会被迅速围观, 并很快成为“网络热点”。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涉及部队机动、演习和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照片和视频, 发布者和传播者主要为对军队事务有热心或具有猎奇心理的网民。一些军人违法的负面新闻也时常在网络上出现, 例如, 军车违章、豪华军车、假军牌等, 这类负面新闻容易刺激一小部分网民的神经, 符合他们“仇官”“仇军”“仇‘特权’”的心理, 所以不管真实与否, 这些信息都易被他们大肆传播和妄加评论, 甚至传出无根据的断言。再比如近两年习主席和中央军委狠抓军队反腐败工作, 一批军中贪腐分子得到了党纪军法的严惩, 在广大网友拍手点赞的同时也有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分子乘机蓄意歪曲事实、抹黑军队形象, 企图引起小部分人的附和。当然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 互联网同时也可用来宣传我军的良好形象。近年, 国防和军队建设稳步发展, 部队正规化建设、处理领土周边争议行动、海外维和、大阅兵、大飞机项目、航天工程等, 军事实力、科技和装备的巨大进步在网络上反响强烈, 激发出浓浓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双拥工作成果丰硕, 内容不断拓展, 形式不断创新, 军地双方在共建上通力合作, 网络好评不断;军队在抵御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的战斗中继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如近期的南方大范围的洪涝灾害, 解放军官兵全力救灾, “最可爱的人”、我部的“馒头哥”等频频出现在互联网和各类媒体上, 军民感情进一步升温。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同时, 网络舆情的即时性、广泛性、互动性、误导性等特点, 特别是突发事件或者别有用心的涉军负面舆情, 也给军队形象塑造带来了挑战。

1 我军队网络舆情的处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军对网络舆情的处置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1 反应缓慢

网络技术已经大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机制, 使得舆情监控变得更加复杂, 一些单位面对突发事件响应缓慢,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1.1 缺乏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一套合理完善的预警机制对事件处置起着关键作用。一般而言, 广、快、全、准是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完美网络标准。具体来说, 就是广泛的舆情收集渠道, 快速的舆情收集技术, 全面准确的舆论研究机制。

1.1.2 忽略网络舆情

反应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对网络舆情的漠视。有些单位的管理部门缺乏主动引导舆情的认识, 结果往往因为真相被掩盖, 导致谣言到处传播, 甚至将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推向了我们的对立面。

1.2 鸵鸟政策

“鸵鸟政策”即“不回应, 不理睬, 不解释”, 它为什么能在舆情处置中占上风?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2.1 迷信“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

突发事件发生后, 由于惧怕事件扩大影响, 一些单位迷信“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 担心公开消息会影响单位的稳定和形象, 因此使用“沉默维稳”的处理方法。然而,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信息才更有可能滋生各种谣言, 引起非直接利益人的兴趣, 造成不满、对立、同情和愤怒等情绪, 这时, 原本普通的突发事件就有可能发展为规模浩大的群体性事件。

1.2.2 坚持“谣言不攻自破”的思想

许多单位不习惯主动开展信息传播, 怕“言多必失”, 而是埋头开展处置工作。在互联网时代, 当信息披露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晓需求时, 人们将通过各种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当事件的轮廓和原因 (可能很多时候都是不准确的) 已经在公众的内心形成, 官方再出面解释, 发布信息, 很难改变人们的意见, 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要主动进行信息披露, 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否则就会陷入被动的僵局。

2 加强抵御引导能力的措施

传统的网络监管体制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现在这个问题也得到了部队领导和舆情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强大的舆情引导是部队意识形态安全和长久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主动及时掌握网络话语权, 实现“及时解决, 于我有利”的引导目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抵御引导能力。

2.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的舆情收集汇总、快速研判、内部信息流转、综合保障等机制。网络信息繁杂多变, 更新速度也非常快, 完善的舆情收集汇总既是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舆情研判工作的必要保障。建立快速研判机制, 及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成立团队, 对网络信息进行科学、全面、合理地分析, 对复杂、真假混淆的信息进行梳理, 及时确定重点内容, 把握舆情的本质, 并向前作出预测和判断, 为舆情的决策和处置提供建议和依据。同时, 对团队成员需具备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过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媒体素养, 而且必须具有优秀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可以使用各种科学方法和分析工具, 快速梳理、分析和判断复杂的网络信息。

2.2 加强网络舆情的基础研究

加强网络舆情处置与沟通的案例研究, 制定专项应急预案。预案中要确定参与的相关部门,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和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其次, 预案要符合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变规律, 保证在实施过程中能真正发挥作用。再者, 预案应该是动态的, 不能是静态的, 它应随着事件的性质、阶段和爆发范围的变化而改变。通过完善的预案提高有关部门的应对速度, 以此建立灵敏有效的一体化应对机制。

2.3 加强军地协同

部队舆情监管职能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地方公安、网络管理公司、新闻机构、通信等部门的联络。遇到突发事件及时与地方管理部门和网络媒体沟通,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避免不良信息继续传播, 杜绝不实报道和恶意炒作。涉军网络舆情既有刻意歪曲、造谣、别有用心的, 同时也有积极、正义和充满正能量的。我们要集多方力量加强军史、国防建设、军人奉献精神、部队参与处置突发事件、非战争军事行动人道救援等正面宣传, 弘扬舆论正能量, 树立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

2.4 合理运用舆论导向战略

一是开诚公布、及时辟谣。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当负面舆情事件发生时, 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 使不实传闻和谣言没有产生、传播的空间和机会。实践证明, 信息公开具有社会预警、安抚民心、引导舆论等功能。

二是培养舆论领袖。网上的舆论引导离不开网络信息员队伍, 他们的工作是通过个人博客、微博、论坛发帖、跟帖等诸多形式, 积极主动地发表评论文章, 以事实为依据, 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发表对舆情信息和舆情事件的看法, 达到澄清事实、引导情绪、化解矛盾的目的。

涉军网络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涉军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当下, 我们处在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 “路边社”“麦克风”林立的新媒体时代, 每天产生的社会舆情大数据无法估量, 涉军网络舆情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也呈几何式爆炸增长。以近两年的大学生军训、军队贪腐等为例, 短短数天时间, 就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线上线下讨论争论十分热烈。虽然有官方部门站出来拨乱反正, 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军文明之师、武威之师的良好形象。认真研究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规律, 探索相应引导策略, 可以为我军打赢舆论宣传攻坚战提供参考和依据。

1转变态度, 树立科学的网络舆情观念

涉军网络舆情林林总总, 不排除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传播范围广、效率快的特点, 大肆对我军进行舆情攻击和文化渗透的情况。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 我们的涉军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仍不完善, 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我军必须主动出击, 及时掌握网络话语权, 以达到及时解决敌我矛盾、展示部队官兵良好形象、推进部队科学发展的目的。

新媒体时代下, 要充分认识到军队信息逐步网络化、透明化是大势所趋, 科学、强劲、有序的舆情引导是军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主动引导互联网舆情, 才能做到不闭目塞听, 打好涉军网络舆情的攻坚战。

2主动出击, 完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

针对敌对势力而开展的涉军网络舆情引导, 不仅是简单的攻防战斗, 同时也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角逐。面对网络舆情的疯狂攻势, 被动挨打解决不了问题, 主动出击才是上上策。

1) 制定涉军网络舆情管理和工作规范。在原先要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涉军网络舆情管理和工作规范纲要, 明确各级组织的基本职责, 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细则后, 仍要建立统筹兼顾、反馈迅捷、高效畅通的舆情处理机制, 促使监督工作人员效率更高、力度更大地完成对全网军事信息的全方位监控。

2) 健全网络舆情传播预警研判机制。在向外界公开涉军信息时, 首先要构建网络舆情传播预警研判机制。针对涉军信息的不确定性, 可以提前对其进行预警研判, 经分析权衡后, 再选择公开。要以军事安全部门为牵引, 打造由情报部门、侦查部门、网监部门组成的舆情信息网络, 便于及时灵敏地掌握全网信息动态, 并建立起相应的预警研判系统, 控制住舆情走向。

3) 加强涉军网络舆情军地协同处理机制。要扩大舆情处理范围, 建立健全军地协同处理机制, 做到信息分享, 随时联动。加强与地方宣传机构的密切联系, 一有消息, 尽快形成解决方案。尤其是面对军地人员同时参与某件突发事件时, 更要相互沟通,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避免出现不实报道和冤假案的产生。

3建立分析系统, 构建涉军网络舆情研究网

不论是军内、网上还是社会所有舆情, 都应构建涉军网络舆情研究网, 建立舆情分析系统和处理机制, 分工负责统一指挥, 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起所有网络资源, 打造渠道畅通的立体化舆情格局, 对网络舆情起到引导和预见作用。

1) 运用信息系统处理分析研究涉军网络舆情。 针对涉军网络舆情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点, 需从根本上对舆情监管加以评估, 科学地解析出信息分流系统的运行机制, 从而对舆情监管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可以利用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等技术, 实现对舆情的处理分析。

2) 运用信息系统增强涉军网络舆情引导预见力。在庞大繁杂的涉军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 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 仅靠人力是完成不了的, 需要通过搜索引擎进行舆情分析, 大幅度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自动化程度, 以解决信息庞杂性和不完整性带来的困难。借助科学的信息系统, 监控人员可利用网络信息采集与提取技术, 确定重要内容的信息量, 及时跟踪信息, 精确分析公众舆论, 准确把握当前的动态网络, 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见力。

4建立涉军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人是管理涉军网络舆情的关键因素。网络舆论的根源, 实则是依托网络技术支撑, 想要真正解决处理网络舆情问题, 必须发挥人的作用, 依靠网络侦测屏蔽等物理手段实现对涉军信息的搜集判断, 掌控舆论情况。

1) 三管齐下, 分门别类培养网络舆情引导人才。培养网络舆情引导人才需三管齐下:一要把握舆情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舆情信息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决不是简单的“1+1=2”, 而是需要既熟悉传媒、又精通网络, 还善于运用项目管理的优质管理型人才担纲挑大梁, 进而做到统筹兼顾, 达到良好效果。二要抓好舆情信息搜集与研判人才的培养。 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发展, 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进行搜集分析, 实现舆情信息的预警功能。

2) 整合资源,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未来的涉军网络舆情引导任务肯定会更加艰巨, 这时应整合资源, 加紧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减轻其他专业人员的压力。注意建立领导责任机制, 由部队主管网络舆情的领导负责这样一个高技术、高效率的网络核心团队的运作。此外, 还可吸纳一部分优秀大学生士兵参与到网络舆情引导兼职工作中, 他们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技术水平可以缩短队伍的建设周期, 为涉军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毅.试论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的建立和完善[J].理论与实践, 2005 (6) :91-93.

涉军网络 篇3

一、涉军网络舆论在微博、微信的传播机制

(1) 传播主体。信息制造者也是产生者, 在信息的产生过程中, 其个人主观性会影响到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一个信息制造者可以拥有多种身份。信息产生的过程并不会区分每个人的角色和属性, 信息内容以共享信息的方式造成信息的点对点传播。涉军网络舆论传播主体, 一类是有目的性的媒体传播者, 这类传播者有明确的目的或国外敌对势力的意识渗透, 或者借助涉军的影响提高自身知名度的恶意炒作。当然也有军队和政府部门自身的传播媒体, 称之为“官媒”。另一类是自发性的主体, 这种主体没有明确的主观态度, 民众对涉军的信息关注度越高, 涉军舆论也就容易传播从而产生舆情, 正是由于自发性主体较多造成了涉军舆论容易扩散的主要特点。

(2) 传播内容。微博、微信的传播内容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 一是即时性内容为主。二是内容涉及专业领域和特殊人群对内容进行深入传播。三是以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为主, 对信息发生兴趣等展开讨论和评价。对于涉军网络舆论的内容, 一是涉军的新闻, “自媒体”时代传播者通过网络媒体平台监督军队和军人。二是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传播, 如“桑珠咨询公司”的法人代表是达赖的重要亲信土登桑珠, 也是所谓的“西藏流亡政府”前任驻北美代表。通过互联网对中国民众进行煽动盖惑, 渗透策反, 搜集中国情报并制造谣言引发动乱。[1]三是恶意炒作, 有些传播者借助军队名义炒作自己, 此类信息多为自行随意编造, 夸大事实或者对军人形象进行肆意诋毁以提高知名度。

(3) 传播渠道。微博、微信具有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不仅开放、随机, 而且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加的灵活与开放。具有即时性、随意性等特点, 发布与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不确定导致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涉军网络舆论通过微博、微信传播渠道分为三种:一是好友互传, 是指通过添加互为好友点对点双向传播。二是圈子互传, 用户通过朋友圈等形式接收。三是关注推送接收。在这几种传播模式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传播者的转发和推送很容易形成多级链条传播, 造成信息的爆炸式扩散。

(4) 传播对象。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收者, 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反馈甚至成为传播者对信息进行改编重新传播。受众作为信息的反馈对象体现了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传播过程的效果。在涉军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规制和引导, 就会导致涉军信息失去控制致使舆情的发生。涉军网络舆论一旦产生, 就会处于不可控的扩散无序状态中。轻则对军队及军人形象造成损害, 重则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5) 反馈。传播对象通过信息与传播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由于受教育程度、信仰、心理、社会层次等方面的不同, 传播对象具有差异性也就导致了其转发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意向, 往往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反馈的信息中并且放大。反馈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 具有层次广、级别多的特点, 体现了一种交互性的特征。

二、涉军网络舆论在微博、微信传播特点

通过传播机制发现传播特点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 研究涉军舆论是如何在微博、微信中产生、发布、传播并扩散的。

(1) 交互性。涉军网络舆论的交互性不仅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具有交互性, 可以随时转换角色, 甚至在其传播机制的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能作为节点具有可变性, 体现了其传播机制交互性这一特征, 使受众很难区分信息的真实程度。这就导致了涉军网络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 并有可能转变为现实行动, 对军队造成相关影响。

(2) 无序性。涉军网络舆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由点及面的汇聚信息的过程。传播机制的连锁性和交互性使得传播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不可预测性, 造成信息反馈难以预测和失控。传播主体根据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理解信息, 采用利己原则来决定信息的价值导向, 一方面社会各阶层利用网络平台自由发表言论观点;另一方面信息缺少监管为各种带有传播者意识的负面信息提供了传播渠道, 对社会原本秩序和正确价值观念进行冲击、破坏甚至颠覆。

三、涉军舆论的法律规制

(1) 信息公开、舆论自由的基础是法律规制。求知欲是人类的本性, 对陌生的事物总是有着一种猜测, 并会被自己主观想象所引导。对信息的合理公开是遏制涉军网络谣言的有效手段。传播主体对信息的加工和传播由于具有主观意识, 信息的公开和准确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及军队部门要在遵守法律法规和军事秘密的前提下, 通过主动发布信息、展示证据、媒体监督、公开报道等传播途径, 将涉军网络舆论中的疑点公开化、透明化。明确、主动、及时地全面报道, 从根上杜绝谣言产生的途径。

(2) 从立法上进行规制,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微博、微信中传播的信息不仅涉及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权利, 更涉及言论自由、知情权等公民权利的具体落实, 它必须是一部权利保障性的法律, 更是规定公民、新闻媒体和传播主体实现信息自由的具体手段和程序;[2]同时也要考虑到信息自由、其他公民权利、国家、社会利益在特定情况下的分配问题。在法律法规中对监督主体和被监督对象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等做出整体性规定, 以使舆论监督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摘要:通过研究涉军网络舆论怎样在微博、微信中传播, 对传播各个环节进行单独分析, 发现其传播机制对于其他网络传播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其中要素之间的联系机制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 传播的过程是一种多要素动态的互动过程。

关键词:涉军,网络,传播,规制

参考文献

[1]梁辉.西方网谍盯紧中国[DB/OL].http://www.xinhuanet.com.2009-04-09.

【涉军网络】推荐阅读:

上一篇:混凝土外加剂及应用下一篇:我国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