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制宜

2024-06-13

因人制宜(精选11篇)

因人制宜 篇1

初中生已经逐步完善了自身的特点, 在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生活环境、性格特点等方面收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也就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的特点与学习的程度, 尤其对于数学这样一个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来讲, 通过逐渐的学习难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差距。很多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得不到满足, 很多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又不能全部理解。新课标也明确指出, 数学的教学应当将全体学生兼顾起来, 不仅能够满足优秀生的需求, 也能够保证待优生的需要, 最终实现因材施教。但是, 现在的状况是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如何在数学课中渗透“分层导学”亟待解决。

一、分层导学, 调查学生差异, 激发学习兴趣

更好地渗透“分层导学”的教学思想, 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充分调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针对初中学生来讲, 要积极地了解到学生在小学以及入初中以来的学习状况, 对他们的学习特点、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要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然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但是分层只由教师来进行即可。教师可以因此而进行以下分层:

甲组:由优秀生组成, 这一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 基础雄厚, 学习兴趣也比较高, 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很强,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加大对他们的教学难度。

乙组:由中等生组成, 中等生的数学成绩一般, 处于全班的平均水平, 成绩一般, 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 数学成绩忽高忽低, 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有惰性。

丙组:由后进生组成, 这一部分的学生也就位于成绩的后半段, 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较差, 缺乏一定的学习毅力, 不能够正视对于数学的学习, 不愿意做作业, 不喜欢听课。

二、分层教材, 科学总结教材

数学教材正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根本, 初中数学的教学也不例外, 应当以教材为基础, 在分层导学的教学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保证课上的教学内容不脱离教材, 为教材服务。但是教材的使用也有其科学性, 教材的分层以下面为例。前面已经将学生分为了甲乙丙三个类别的学生, 教师应当充分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 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布置作业和定学习目标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仅要有所侧重的进行, 还必须逐渐的深入, 让每一位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 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节的内容中, 对于甲级学生来讲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他们开阔的思维能够很熟练地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产生一定的空间立体感, 所以教师就可以设置难度较大的一些内容, 让他们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探究, 如在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过程中确立一定的空间意识。对于乙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水平相对平平, 没有很突出, 也不会很差, 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目标相对比较好确定, 他们的面可以广一些, 在熟练运用基础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思维的锻炼即可。但是就丙级学生来讲, 这一部分的学习相对就要难一些, 基础的薄弱导致他们很难想象出空间中的立体图形, 也很难找到实物与之匹配, 所以, 教师在设计课程目标的时候就要简单一些, 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特点, 能够进一步的有大体的想象即达到任务。

三、分层辅导, 注意培优扶差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教师要设计符合他们需要的项目进行练习, 对于优秀生而言, 作业可增加难度, 多添加探究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能够一解他们的“渴”。对于后进生来讲, 要在基础上多下工夫, 对简单的知识点反复的进行巩固,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及其判定”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根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任务要求。甲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强, 他们的思考能力要远远强于乙丙, 就可以这样布置任务:反过来去验证平行线的定理。对于乙级学生来说, 他们的任务相对大众化一些, 就按课本上的正常思路进行学习, 了解平行线的概念, 学会用定理进行判定。对于丙级学生, 基础能力较差的他们就可以让他们做出以下思考:怎样去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判定定理怎么讲?虽然看上去是一些最基本的书上内容, 但是也需要学生的去动脑筋, 所以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思维发散的作用。乙丙两级的学生整体偏弱, 他们在最后的考试成绩中并不能如人所愿, 所以教师可以设立一定的小组, 让甲级同学带领着乙丙两级同学前进, 并积极地对他们进行鼓励, 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从中迸发出记得思维火花, 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 找到彼此的优缺点, 总结出问题的多种答案。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初中数学课中渗透“分层导学”能够在教学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不同的目标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让不同层级的学生经过不断的努力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从而逐渐地减小两极分化的程度, 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这是教育的理念, 也是当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因人制宜 篇2

列列养生怪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越来越被重视了。我却每每奇怪于一些现象:办公室里的白领们服用着相同的“保健品”,一家老小同样服用着“××金”……假设仙人球和水稻一起种植,同样的频率和剂量浇水,结果会怎样呢?按水稻的喜水来种植,仙人球必死无疑;按仙人球的喜干来种植,水稻同样无法生存的。那么性别不一、长幼不同的人们为什么却服用着同样的“保健品”甚至“药品”呢?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某些养生专家以“个人经验”影响着大批盲从的拥蹩。专家说,吃胡萝卜补充β-胡萝卜素,可以对抗自由基,提高免疫力,于是就有人把自己皮肤都吃成“胡萝卜黄”的;专家说红薯是“抗癌明星”,每到一地演讲后菜市场上红薯必被抢购一空,就真有天天吃红薯、吃到胃胀难受甚至呕吐的;专家说,多吃海带对乳腺疾病有好处,于是就有人凉拌海带、海带炒肉丝、海带冬瓜汤 “三管齐下”;听说喝红酒对心脏有好处,于是人人皆知争喝红酒,却忘了专家还说过,红酒的某些成分要达到保护心脏的作用时,需要每天喝2瓶……

近来还有人说,某某微量元素有抗癌作用,多吃点只有利没有弊。请问,这句话负责任吗?我相信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说没有弊端,或许只是目前尚未完全弄明白吧。再说了,如果多多益善,还能叫微量元素吗?人体的很多元素是互相制约平衡的,如果将某种元素补充得过高了,必将对另一种元素造成损害的。比如,钙过高了,磷就会低。其实,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人体的营养摄入和代谢物排出需要平衡,酸碱度需要平衡,各种电解质需要平衡……

品品养生格言

要我说啊,养生不能忘记这几句老话。

一、“悦而食之”

首先要记住祖先说的“悦而食之”。看那些母鸡,都知道在产蛋的当口啄些石灰吃以“补钙”,这体现的是天性。老一辈的人说,“困难时期”去菜场买猪肉追求的是“四指膘”,现在则看到就反胃。因为当年食物稀缺,最需要的是能量,同样重量下肥肉能量远远高于瘦肉,人的内心才会钟情于“四指膘”。正如汉堡包、炸鸡翅、炸薯条,对于“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人群而言或许是“垃圾食品”,如果将上述“垃圾食品”和山药枸杞养生粥让非洲饥民任选,哪样才会当选“美味珍馐”呢?悦而食之,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二、“适可而止”

其次,养生需要注意的是“适可而止”。人的先天基因受之于父母,每个人生理状况并不相同,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食量小有食量大。养生食物不必刻意猛补,自己觉得吃了舒服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就不会吃红薯吃到胃胀,也不会吃胡萝卜吃到“变黄”,适量地食用海带不会加重甲状腺的负担,适量地饮用红酒不会导致“脂肪肝”或者“酒精肝”。需要牢记的是,食物只是食物,决不能替代药物,因为从有效成分来计算,食物和药物各自的有效成分含量相差太远了。

三、“因人制宜”

最后,疾病时期的养生是需要“因人制宜”的,此时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很重要。就我的专业乳腺疾病而言,在乳腺癌化疗时期白细胞低下,可以食用些海参、泥鳅以提升白细胞;放疗时期伤阴耗津,可以食用些枫斗(石斛)、沙参、麦冬来养阴生津;长期内分泌药物治疗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可以食用山楂、决明子以清肝降脂;年老体弱或者化放疗导致的机体损伤,可以服用些灵芝、山参以扶正固本。而对于雌激素依赖性的乳腺癌患者,富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如胎盘、燕窝、蜂王浆等就被列为禁忌了。

养生没有统一的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合理的、有效的。”

“我说养生”栏目欢迎投稿

2012年本刊在杂志和网络上同时发起的“我的养生品”评选活动,获得众多读者关注。活动期间征集到很多评论文章,其中的优秀作品,将在2013年“我说养生”栏目陆续刊登。欢迎对养生有看法、有想法、有经验、有教训的人士继续撰稿,无论你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普通人,都可以来“我说养生”栏目畅所欲言。

因人制宜 篇3

一、体能训练和消防技能训练中普遍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的问题

据统计, 消防部队新战士中独生子女占70%以上, 带千元以上的钱到部队的占80%以上。有些独生子女新战士在家时由于父母的宠爱, 到部队后连刷碗、叠被子等最基本的生活小事都不会做, 在训练中明显流露出怕苦怕累的思想情绪。随着训练的深入, 部分新战士稍感到苦累就产生了畏难思想。一些班长反映, 有的战士跑步只要一累就打报告下来, 有的战士一累就叫腿痛、脚痛、甚至无病呻吟。这是由于独生子女新兵, 从小娇生惯养, 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锻炼, 缺乏对艰苦生活的承受力, 容易产生怕苦怕累思想。首先, 中队干部应及时讲明体能和技能训练的特点、意义及注意事项, 使新兵消除抵触情绪, 积极主动去训练, 体验训练的艰苦, 尝试受益后的喜悦;其次, 要让新兵明白体能训练和消防技能训练是基础训练, 火场如战场, 灭火救援战斗紧张而又激烈, 在高温等负荷条件下灭火作战, 会消耗大量的体力, 如果没有体能作保证, 火场中技术、战术不能合理运用, 器材装备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更不能取得灭火战斗的胜利;最后, 中队干部在训练中给予新战士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使其树立信心, 战胜困难, 取得更大的训练效果。

二、训练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官兵的训练积极性高低直接影响到中队的训练成绩和战斗力。在新的历史环境下, 个人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很多官兵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 有的战士对入伍当兵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一旦学技术、入党、转士官等愿望未实现, 训练劲头锐减;有的战士想到部队镀金, 把部队当跳板, 希望当几年兵回到地方能找个好工作, 自然不会全身心的投入训练;还有的农村青年则只想到部队学习一技之长或转士官, 认为中队训练成绩的好坏与自身无关, 缺乏主人翁意识, 不能以队为家, 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形式主义, 有的参加训练也是迫于严格的管理没有办法, 甚至有的产生抵触情绪;有的身体素质差, 训练跟不上, 也不努力, 进而产生了惧怕心理, 逃避训练, 加上自身理想与实际的差距, 造成内心的不平衡, 更使训练任务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都需要基层中队干部通过加强各方面的管理, 对症下药。首先, 要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宣传消防部队宗旨和职能, 要认识火灾的潜在威胁, 充分认识“平时多流汗, 战时少流血”道理。增强官兵们的训练意识, 明确“练为战”的目的。其次, 引入竞争机制, 树立训练标兵, 继承和发扬消防部队习武精武的优良传统, 唱响“当兵不习武, 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 不算合格兵”的练兵口号。同时让训练成绩直接与物质和精神奖励挂钩, 训练表现与战士切身利益挂钩制度, 使训练更具吸引力, 从队伍整体出发考虑用人, 以提高部队战斗力, 而不能过多地考虑其他因素, 更不应该在战士当中卖人情帐, 说话不算, 让战士无法信任。最后, 干部自身训练态度必须端正, 掌握训练的主动权。应该自己到场组织训练时, 必须到场, 对自身训练要求一定要严格, 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传统的训练方式方法制约着消防训练工作开展的问题

由于受到器材装备和消防理念的影响, 目前多数基层中队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低级循环”的技、体能训练状态, 刻意的追求体能有多好, 单双杠能做多少个, 水带连接多少秒, 梯子爬的有多快。将训练工作定位在了一个由训练到检查, 由检查到训练的固定模式上, 很难调动官兵的训练积极性, 还造成了训练工作的畸形发展。新形势下的消防工作要求我们的基层官兵, 不仅有强健的体魄, 还需要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如较深厚的业务理论基础, 熟练的器材装备操作水平, 良好的心理素质、合理的技术战术运用等。消防技能训练种类很多, 由于有些战士对器材装备不熟悉, 火场战斗经历少, 器材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就应该分清主次, 有针对性的向基础训练和火场实用方面倾斜。1) 加大对器材装备的熟悉。器材装备是灭火战斗的武器, 特别是特勤器材已广泛应用到火场战斗中, 器材装备运用的好坏, 直接决定火场战斗的成败。中队干部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把器材装备原理、构造及火场实际应用讲明、讲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把战斗班组内相关器材有机组合起来, 合理组合利用, 发挥器材装备的最佳效能。2) 打牢基础训练, 突出操作能力。战士是中队战斗体系的主体, 中队干部要因材量力而行, 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不能超出他的能力范围。所以在训练中从基础做起, 要求战士对常用器材操作熟练、准确, 能合理运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训练中, 不能只强调器材操作速度, 而忽略其应用性, 对于战士的技能训练应突出精通, 讲究实用性, 增加战士在不同情况对器材的实际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3) 坚持以“练为战”的指导思想, 明确训练就是为了灭火战斗, 是为了火场实际应用的需要。根据不同情况, 开展一些火场模拟演练。比如从消防车向模拟阵地铺设水带, 架设消防梯等, 要求整个战斗展开过程中器材操作准确、迅速、各号员分工协调、明确, 中队干部及时指出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提出整改意见, 以适应战士在火场战斗的需要。训练中的问题还有很多, 例如训练强度过大, 有的干部、班长打骂体罚战士, 致使战士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干部自身业务素质差, 不会训, 不会管, 导致战士训练积极性不高。总之, 作为一名基层中队干部, 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身首先应当做到, 在训练工作、学习中当严师, 在生活中当兄长, 了解官兵, 不断总结, 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训练任务, 在灭火救援战斗中百战百胜,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摘要:随着现阶段执勤岗位练兵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 基层中队官兵群情激昂地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训练热潮。如何解决好官兵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高昂的热情自觉投入训练之中, 提高训练效果, 是基层中队干部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地制宜造句 篇4

2、政策拟订应该因地制宜,不可一味沿用国外的制度。

3、发展养殖业就好比种庄稼一样,得因地制宜,千万不能想过去那样一竿子打下水,搞一刀切,还得尊重主人的意愿。

4、他还强调了各国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5、工程师根据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採取最适合的施工方案。

6、这里原本是片荒废的山坡地,我们因地制宜地将它开发成学生体力训练场。

7、林业局应该因地制宜的规划种植面积,不能随便挖坑下种。

8、因地制宜搞好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9、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10、要遵循循序渐进的道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11、面向农村,发挥优势,提高质量,因地制宜,发展县级电大教育

12、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跟风。

13、垃圾收集站的设计各有不同,为能因地制宜,配合实际需要。

14、不同的城乡均应因地制宜,发展最适合的产业。

15、摘要建筑节能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具体条件,因地制宜。

16、对先进的经验我们应该因地制宜,不应生搬硬套。

17、为了保留这棵大树,屋主将建筑物围着树来盖,真是因地制宜的好办法。

18、淡水渔人码头原本只是个老旧渔港,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将它规划成观光码头,结果相当成功。

19、推行任何法令之前,都应该考虑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因人制宜 篇5

[关键词] 基础设施现代化 教育思想现代化 先进设备 优秀师资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已经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发展同样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我们的农村教育已经明显滞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农村中,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要求对富裕起来的居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特别希望下一代能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许多家长都不惜代价把子女送到办学声誉较好并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学校学习。社会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我们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有一定的差距,更需要发展。下面我个人就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拥有漂亮适用的校舍和运动场,装备教学仪器等硬件设施现代化,更是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体制和师资及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如果前者是人的骨架,那么后者就是血肉和经络,二者逐步趋向完善,应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二、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教育要现代化,必须有硬件设施作支撑。学校现代化的标志除了漂亮、宽敞的校舍外,还包括一些功能教室的拥有率和使用率。毫无疑问,每位校长都渴望能有新型的校舍,宽大的运动场,配套的后勤保障,尤其是供教学或辅助教学用的各专用室及设备。如拼音和外语教学用的语音室;功能较全、上网学习的微机房、多媒体教室;可供学生操作的自然实验室;带视听的阅览室;开放的图书室;配有各类模型和灯光的写生作画室;整洁文雅的舞蹈房;风雨无阻的室内体育馆等。这些设施是学校自身很难一步到位的,如何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是我们学校校长考虑最多的问题。如果没有政府行为,单靠教育部门和学校内部去运行,绝对不能实现,政府部门的决心和力度应该是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根本。

三、 教育思想要现代化

要确立现代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

树立现代化办学观念:包括确立现代效益观和质量观,以效益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学校内部现代化诸因素应具有可接替、可持续、可发展梯级结构,形成近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统一;确立无形资产观,硬件和软件建设并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发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提高使用效益;确立办学特色观,学校要突出办学个性,树立特色形象,形成特色教育。

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包括确立教育基础观,学校教育要重视开发人力资源,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确立全面发展观,使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确立教育社会观,要增强时代和社会发展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对他人、社会负责的品质,形成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整合的思想。

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确立教学主体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生活的主人;确立教学效率观,改变过去只讲投入不问产出的观念;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确立教学潜在观,充分认识学生中蕴藏着多种发展的潜力,对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并充满信心;确立教学过程中差异教学观,要承认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克服教学中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注重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使每个学生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发展。

农村学校由于历史原因,民办教师转正的有不少,优秀的公办教师外流的也不少,但对于适应新环境中的现代化教育来说,全员达标亦非易事。

教学现代化的教师需要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才能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相吻合。学校装备现代化的完成,迫使教师必须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出发,运用不同媒体,特别是通过丰富多彩立体化的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创新体现于课堂教学。

四、 教育现代化推进的若干思考

1.教育现代化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项社会实践;既是一个运动过程,又是一种教育水平状态。因此,在推进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动态调控、评估机构进行领导管理,需要政府机构按照教育法进行必要的约束力保障,否则会受人事变动、个人好恶的影响。

2.教育现代化的前期以硬件实施为重要标志,但要兼顾投入的长效性和资源配置的优化,避免为达标而敷衍,造成未来重复投资的浪费。教育现代化的中期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此项工作需要全面重视,但会受体制制约,缺乏流通和竞争,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还不到火候。教育现代化的后期,将是最漂亮的房舍是学校,辅助教学的先进设备学生能普遍运用,教师的学识、人品、能力、待遇优于同类人群。然而社会的确认度与此并不同步,教育管理现代化迟滞社会,因此要全方位推进也将步履维艰。

作文教学要因“时”制宜 篇6

孟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

艳学习动机

(唐语文考试制度不断改教山革, 作文成绩的高低成为影

学丰响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南多学生写作文时, 无话可。说很,

要验实只好一拖再拖。实在拖不下

因去了, 就硬着头皮东拼西凑, 胡编乱造, 套话、空话连篇, 学校“时, 河北没至“有拿新来意主, 缺义少”, 真将情别实人感的。文甚”制唐山章曾相改造识头成的换这感面, 种觉。现每象篇的都原给因人是似:宜) 0633001切.学身生体对验, 生对活自缺己乏身观边察人, 缺和事乏

熟视无睹, 没有足够感知能力。教师对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也缺乏恰当指导。2.指导时空头理论多, 具体指导不到位, 浮于表面化。3.在作文的评价上套话多, 批评语多。没

有及时鼓励学生作文里的闪光点, 挫伤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扼杀了他们创作的激情。

作为人文性极强的学科,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当以“人”为本, 即以学生为本, 引导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放开手脚, 敢于在文中抒写个性、表达真情。因此, 我潜心钻研、精心计划、细心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合学生实际, 从三个侧面就我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的措施和取得的经验与同仁们共享。

一、因“时”引导, 让学生有“米”可储

“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简言之, 就是要有话可说。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 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米”, 因此要因“时”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 细心观察, 让学生储藏更多的“米”。

首先是让学生走进自然。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一草一木, 云水花鸟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大自然会让我们对它充满感情, 并逐渐能有感而发。下雨了, 我让学生面对雨后的小草, 感悟面对生活中风雨的坚强;秋天到了, 观察落叶, 感叹秋天的凄凉, 亦或感悟化作泥土的奉献精神……及时抓住眼前景物, 引领学生欣赏自然、体味自然, 多积累素材。

其次让学生走进生活, 品味生活。如下雨了, 我就设置几种情景:放学了, 父母正在校门口拿着雨具等候;送雨具的没有自己的父母;半路上遇到了送雨具的父母;半路上也没有送雨具的父母。带着任务去观察父母的表情、语言、神态和自己的心理, 写出来更真实生动。“雨点啊, 千万别落在感冒未好的妈妈身上, 我知道她早晨上班没带雨伞, 正在回家的路上。”很多同学都写父母对孩子的爱, 而这位同学却不落俗套, 写自己对母亲的牵挂。怎不会使读者眼前一亮?

总之, 一次精彩的活动、堆积如山的作业……都可变成学生有话可说的精妙作文题材。

二、因“时”练习, 让学生有“技”可施

写作是由积累到倾吐的过程, 也是由模仿牵引到创新的过程。自古就有“学以致用”之说。教师的引导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 我每一步都是有计划地进行, 抓住时机, 为学生提供展开智慧翅膀的舞台。

“说是基础”, 而且说比写更容易, 学生更愿意去交流。每节课前5-8分钟的时间用来交流教师布置的练习, 可能是拟标题的训练, 也可以是说自己的选材, 谈自己的立意, 或是谈文章的结构安排等。如我以“鼓励”为话题让学生来拟题, 他们拟出了很多“靓睛”:《鼓励是一丝细雨》《黑暗中的一缕阳光》《试着放下》等。有比较才会有鉴别, 有鉴别才会有创造。教师再从修辞等多角度给予点拨, 让学生博采众长, 为成文做准备。这样在平时的训练上, 化解繁琐的作文工程, 由易到难, 学生乐于练习。

“写是关键”。在说的基础上, 及时练笔, 捕捉自己的灵感和交流中的闪光点。快速提笔成文, 哪怕只是一片断, 或是写作提纲, 当然能提笔成文更佳。同时在作文指导课上, 我主要采用范文开路———方法导航———热身训练的模式进行, 提供下水文, 供学生参考、模仿, 逐渐步入写作的正轨。这样, 学生就不致于像无头苍蝇漫无目的地乱飞了。即使多人运用了同一素材, 也可以从写作方法、语言运用上去比较其优点和不足, 这反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因“时”鼓励, 让学生有情来作

学生写的, 不管是作文还是随笔、日记, 都是他们的心血之作, 虽然有的很粗糙, 有不少病句、错别字, 但从他们所耗费的精力上讲, 都足以称之为“心血之作”。因此在评价时, 要以肯定为主。好的文章自然要表扬, 并促使其更上一层楼。不太好的文章, 只要认真写的, 同样会有可取之处,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闪光点, 并给予肯定。如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立意新、题目靓等等。我经常把学生文章中的“靓点”打印出来张贴, 供全班同学赏析学习。同时教师应注意每次表扬的同学要尽量不同。对于学生来讲, 也许他记不住别人得到过的表扬, 但他不会忘记自己曾受过的表扬, 这对他无疑是一次大的促进, 并且会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保持自己的优点。

室内照明设计因“地”制宜 篇7

光源的选择

色彩对患者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利用自然光, 不仅有利于患者康复, 而且对于医护工作也很重要。不同功能的部门对照明有着不同的要求, 对于诊疗室、仪器检查室、手术室、ICU (监护中心) 等部门必须考虑光源的显色性, 应该选用显色性高的光源。

不同地区的医院环境照明, 对光源色温的要求也有所区别, 气候较寒冷地区的医院宜采用暖白色 (低色温) 光源, 给环境带来温暖的感觉。而热带地区的医院则建议采用冷白色 (高色温) 光源, 给环境带来凉爽的感觉。

共享大厅

*注意色温平稳过渡, 避免眩光

当下, 医院建筑在设计时均注意自然采光, 要注意室内照度分布和避免眩光等问题, 处理好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的色温平稳过渡, 避免引起患者的视觉不适。同时, 考虑到日落后整个大厅照度的均匀性, 医院可通过采用在顶棚均匀布置照明灯具, 在较高的大厅采用无极荧光灯、陶瓷金属卤化物灯等寿命长的光源的办法, 使共享空间不产生照度差异。

*根据亮度变化, 控制灯的点灭

照明的节能设计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可以采用间隔和分区控制方式或者采用照度传感器等, 根据厅内亮度的变化, 自动控制灯的点灭。

公共走廊

*照明自然, 平稳过渡

门急诊和医技楼的公共走廊是院区交通重要区域, 与诊室大多只是一门之隔, 由于两侧诊室内的照度都比较高, 走廊照度若设计得过低会加重医患出入时对光线变化的不适感。因此, 在照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其照度值可参照诊室和门厅的照度, 应等于或高于其30%的照度值, 一般在100lx左右。

*采用防眩光灯具

走廊主要依靠人工照明, 一般采用具有防眩光的灯具嵌入式安装在走廊的吊顶上。如果条件允许, 采用反射式天棚, 效果更好, 因为躺在病车上的患者不会因目视顶棚裸露的灯具而感到不适。

*应急照明必须完善

患者在突发事件时疏散反应速度较慢, 有些患者还需要用担架或挽扶辅助缓慢以离开事故现场, 因此, 公共走廊及安全出口的应急照明和疏散标志灯必须完善。走廊的各个安全通道口应安装“安全出口”标志灯, 较长的走廊转角处要安装疏散标志灯, 且间距应等于或小于20m。此外, 对于使用镉镍电池的应急照明和疏散标志灯, 建议采用EPS取代镉镍电池应急灯, 两者比较无论是使用寿命、投资、维护、可靠性, EPS都优于前者。

诊疗室

*首先满足医生的使用要求

诊疗室作为医院的主要功能用房, 多采用冷色调, 照度一般设置在300lx以上, 以满足医生在诊断时的使用要求。同时, 考虑到患者有可能面向上仰卧在病床上, 照明设计时宜选用带有遮光板的反射式细径直管荧光灯, 避免使仰卧患者产生眩光。

*急诊室需设置手术照明设备

急诊室是对各种疾病患者施行紧急诊断处置和进行简单手术的综合诊室。因此, 需要设置施行小手术的照明设备及各种检查急救用的应急照明设备。不同规模的医院对门诊急救的处理方法亦有所不同, 设计时需要充分征求医院有关部门的意见。

检查室

*附加装饰性照明, 缓和冰冷压抑的气氛

检查室内的机械设备时常容易引起患者的紧张情绪, 给患者造成一种压抑感。因此, 在照明设计时应尽量创造一种舒畅、轻松的气氛。除基础照明外, 还可以附加一些如壁灯等装饰性照明, 以缓和冰冷压抑的气氛。检查室的灯具一般在设备的四周均匀布置, 并注意避免给患者造成的眩光, 灯具在安装时不应布置在机器的正上方, 建议采用暗藏灯带二次反射柔光设计, 避免患者平躺时感到眩光而产生不良情绪。

*根据需要进行有级或无级调光控制

X光检查室照明为满足设备维修、调试时所需要的照度环境, 建议照度值为2001x左右。透视检查时室内不需要太高的照度, 可根据需要进行有级或无级调光控制, 使患者的视觉有一个明暗适应的过程。一般而言, 医疗设备的照度要求都在100lx~150lx, 但为了维护修理及有可能辅助介入手术或治疗, 有时照度仍需300lx以上。因此, 检查室除了基础照明之外, 建议再设置一套调光装置, 以满足不同检查设备的照度需求。

*设置“工作时”信号灯, 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X线诊断室、加速器治疗室、核医学科扫描室和y照相机室等房间, 应该设置防止误进入的LED红色信号灯标志, 其电源信号应与机组连通, 开机工作时红色信号灯标志亮起, 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引起不必要的伤害。

病房区

病房楼是患者进行诊治康复的场所, 主要由各类病房、病房走廊及护理站三部分组成。

*病房照明应满足治疗、护理及患者康复的要求

由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 如果在顶板上安装普通灯具会形成明显眩光, 造成患者的不适。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规定, 病房内的照度标准为100lx, 光源色温小于3300K, 在采用直接照明时, 灯具的遮光角应保持在45°以下, 以确保卧床的患者不受眩光的视觉干扰。

此外, 设有滑动式围帘的病房, 除了设置床头灯外, 通道及病床的上方应分别设置顶灯。如果采用荧光灯照明, 灯具应采用吊链安装。吸顶安装时, 灯具底板可垫4mm~6mm厚的橡皮垫圈, 以减少镇流器的振动噪声, 或采用电子镇流器, 克服噪声对患者的影响。

病房的局部照明主要为患者阅读和医护人员护理时提供必要的照度, 一般是在综合医疗带上安装模块式荧光灯, 也可选用可调式旋臂壁灯, 选用可调光光源, 既满足本床患者的要求, 又减少对其他床位的影响。

*病房走廊照明应与相邻房间相协调

病房区走廊照明不同于门诊区走廊, 住院患者需要清静环境, 灯光应均匀柔和, 走廊照明应与其相邻房间的照明相协调, 使人们通过走廊进入房间时不会感到照度差异, 照度一般在75lx左右, 宜采用嵌入式暖色光灯具或小型的紧凑型荧光灯。灯具的安装应尽量避开病房门口。

另外, 夜间使用走廊地脚夜灯, 光源应采用白光LED或使用不影响病房的顶灯。走廊内的灯具宜布置在走廊的侧面, 以避免躺在推车上的患者通过走廊时对眩光产生烦躁感。

*护士站需设计较高的照度

护士站是诊断、治疗、护理准备和处理日常医疗事情的场所, 也是护理人员与患者联系的枢纽, 它的照明应给人一种明亮清洁的光环境。有吊顶的护士站应采用嵌入式的荧光灯。

注重差异 因人施教 篇8

一、尊重幼儿意愿、兴趣, 发展幼儿自主能力,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班上有的幼儿爱画画, 我就指导他们将听到的故事或看到的事物进行加工想象并画出来;有的幼儿对计算感兴趣, 我就引导他们在学会4的分合基础上操作计算器, 自己学会5、6、7的分合;有的幼儿爱做小实验, 我就指导他们在科学实验去做种子发芽、磁铁吸铁、颜色变化的小实验等。在日常教育活动中, 我还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在活动室设置结构区、数学角、美工区、小实验区。每个区域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 并不断更换各种材料, 让幼儿自由选择玩, 我则因人而异进行指导。

二、尊重幼儿的选择, 扬长避短

幼儿虽然年龄小, 但是, 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教师不能“将幼儿当作牛羊一样赶进教育工厂, 在那里对他们进行无视他们独特性的加工与塑造......”而应尊重幼儿的选择, 在活动中给他们提供能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条件, 以促进不同特点的幼儿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老师在准备诗歌“祖国到处是欢乐”的课程中, 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差异, 把老师教幼儿学诗歌, 改为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学诗歌。当老师把诗歌中的角色介绍给幼儿的时候, 喜欢朗诵的幼儿兴奋了, 喜欢表演角色的幼儿也兴奋了老师则在幼儿最兴奋的时候, 巧妙的“退居”在教学的“外围”。在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 与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 引导幼儿去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与诗歌内容的关系。如:小燕子说:“祖国有温暖的泥窝”、小山羊说:“祖国有青青的草坡”、小鸭子说, “祖国有可爱的小河”小朋友说:“祖国到处是欢乐......”从而促使每一个戴头饰的幼儿, 都能把自己应该说的那一句诗的意思说明白。在学习中, 幼儿如入“无师”之境, 自主地去尝试、去体验活动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优势。而那些没有参与朗诵和表演的幼儿, 则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情绪上的感染, 也纷纷要求担当朗诵和表演角色。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尊重幼儿的选择和达到了扬长避短的目的。

三、面向全体幼儿, 因人施教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怎样做到“因人施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大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既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幼儿, 又要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因此, 教师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大面积”的教学方法, 既照顾那些“吃不饱”的幼儿, 又要照顾那些“吃不了”的幼儿、既要满足各方面都发展“较好”的幼儿的求知欲, 又要调动相对“较差”的幼儿的积极性, 使不同情况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发展......例如:在指导幼儿玩角色游戏的时候, 我们注意引导幼儿在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的同时, 还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扮演有利于自己受教育的角色, 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 学习辨别是非, 了解生活常识, 积累生活经验。例如:一个平时不讲卫生的小朋友通过扮演“小厨师”, 逐渐养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一个平时动作“粗野”、爱打架的小朋友, 通过扮演“交通警察”, 培养了他的自制力和助人为乐的情感;一个平时爱哭, 不喜欢交往的小女孩, 通过扮演展览馆里的“解说员”, 大大地提高了她与同伴交往的技巧和能力, 也提高了参与做事的信心......而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孩子, 则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会了用雪糕棍、火柴、瓶盖、糖脂、布头、线绳等材料, 粘贴、拼图、组装、搭建各种他们喜欢的“花园”、“高楼”、“娃娃”、“汽车”等。使幼儿在幼儿园里各自都有不同的事情作, 各自都有不同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除了不使“面向全个体, 因人施教”成为一句空话, 我们还很注重引导幼儿“缺什么, 补什么。”鼓励幼儿做那些他们不喜欢做, 但是, 必须学会做的事。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叠被子......促使幼儿增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四、家园携手, 共同教育

在中国, 幼儿教育的对象大都是独生子女。在“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中, 孩子们被捧为“小太阳”, 由于家长们对孩子的过分照顾, 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 孩子要奔跑、要攀登, 家长怕有危险;孩子们要玩泥、要捉虫, 家长嫌太脏;孩子们要与同伴们一起玩耍, 家长怕孩子受欺负......还有的家长不能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 教给孩子简单的生活技能, 就连穿衣、吃饭这样最简单的事情, 也要“一包到底”, 严重的束缚了孩子们好奇、好动、好问的“天性”。导致了幼儿之间的差异很大。面对这一社会性问题, 我们加大了与家长之间联系的力度。通过建立《家园联系册》、开办《家教小园地》等方法, 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家庭的教育、幼儿自己的努力形成一种“合力”, 不断提高幼儿做事的积极性。使幼儿学会了穿衣服、学会了叠被子、学会了系鞋带、学会了洗手绢......更让孩子们学会了关心集体、关心同伴、学会了参与做事。

因地制宜开展远足活动 篇9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强调:体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正常、有效地实施。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南京江北新城开发的城郊结合部,自然条件优越,南有滚滚长江水,北有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大绿肺”,距学校不远处有第二届青奥会设施完善的青奥场馆,新城内还有许多令人流连忘返的人造体育景观。根据地域、地形的实际特点,注重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组织一次本班学生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到公园去体验生活的新型体育运动—长距离远足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二、远足活动的益处

远足就是依据学校周边地理形势进行的长距离徒步行走,它是一项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有氧运动。这种以腿部肌肉运动为主、上肢摆臂配合为辅、腰腹部肌肉协调用力的运动,对增强学生体质是大有裨益的。此外,远足还可以帮助学生磨练坚强的意志,学生在大自然中长时间地徒步行走,要想到达目的地,必须坚持、再坚持,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最后,远足活动还能帮助学生陶冶美的情操、增长知识、增进友谊等。

三、远足活动的实施

经过探索实践,成功组织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到大自然中、走到阳光下,尽情欢乐、尽兴嬉戏、快乐行走。在快乐远足的体育中体验,在体验中锻炼、成长,寓知识性、健身性、实践性于远足活动之中。同时,要强调远足活动中的组织性、纪律性,严防远足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人身、财产安全。

1.做好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切实可行的计划是远足活动成功的前奏。首先,选好目的地和最佳线路。在学期初的体育教学计划中就考虑远足到哪里,去干什么,距离有多远,走哪条路线更合理,会有哪些困难,等等。仔细斟酌后,请来体育委员、体育课代表和班长,征求他们的建议,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不搞盲目外出、随意乱跑,不能为了取悦学生,而组织流于形式的远足活动。

2.提出申请。学校教育强调学生健康第一、安全第一,学生上课期间集体离校、外出活动必须经过学校领导的批准。因此,需要提前将远足活动方案的书面申请呈交学校分管领导,并当面详细阐述学生远足的意义、时间地点、活动组织安排和流程,着重讲清远足活动的安全措施、各项保障和预案,取得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3.确定时间。通常是提前2周查看当地的天气预报,合理避开特殊的天气;收看当地电视新闻或查看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站,了解有无大型施工项目的通知。然后与本班的相关课任教师协商,报教学处同意后调整好自己任教的课务,将一周3节体育课合并到一个下午,组织本班学生进行校外远足活动。至此,才能确定本次快乐远足的准确时间。

4.实地考察。提前一周,对设计的线路和目的地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记录、分析即将远足的路途中有哪些困难,远足需要多长时间,目的地能否参观、能否开展一些文体活动等,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还会在路途中事先设置路标、谜语或障碍物,增加远足的趣味性。

5.安全防范。组织任何活动都要坚持安全至上、重在预防的指导思想。一般提前一周告知学生远足的具体时间,提前2天进行远足前的培训,让学生预知远足活动中身体易疲劳但可以克服的方法、路途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法等。还会提醒体育委员准备好人丹、创可贴等简易药品,并向全班学生简要介绍运动创伤的急救方法。布置学生们回家查阅资料,多渠道获取有关信息,记下远足活动需要带好的器材,如白开水、少量水果零食、环保袋、风油精等。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细心和条理性。

6.人员保障。组织如此多人数、远距离、长时间、耗体力的校外远足活动,单凭体育教师精力有限、照顾不周,存在安全隐患,所以邀请班主任和责任心强的家长代表,参与远足活动的组织协调、后勤保障工作,呵护体弱学生,保障学生们的安全,确保远足活动高效、圆满。

四、远足活动的总结

1.收集学生远足的照片。有风景照、行走中的照片、休息时的照片、游戏照、合影照和自拍照等。当收集许多学生的照片之后,选择优秀照片发到家长QQ群和班级QQ空间里,吸引许多家长的关注。笔者还打印出一些精彩的、有意义的照片,分类张贴在班级文化墙上,供同学们欣赏、回味。

2.及时小结,分析得失。远足后,笔者及时把远足前的准备、远足中的优缺点、远足后的感受等记录下来,分析得失,褒扬优点,反思不足,为下一次远足提供借鉴。

3.组织学生交流远足感受。远足后,笔者利用阴雨天的室内体育课时间,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说远足前的兴奋心情,谈远足给自己体能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变化、讲远足途中的趣闻等。

因人因事因时 篇10

【关键词】教育幼儿方法灵活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前提,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拥有一颗爱心,用自己的爱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因此教育幼儿的方法要讲究灵活性。

一、 教育幼儿要因人而异

如果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那么那些浸润着师爱的批评就会像一把温柔的刻刀,使璞玉在教师精心的雕琢下渐渐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对调皮孩深感头疼,因为他们常常扰乱课堂纪律,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来。对于这些孩子,该如何进行爱的教育?

1. 调皮孩子的教育。班上几十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生理、教育、年龄、个体发展、家庭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行为上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好动、调皮、无规则等。而这些孩子往往精力充沛,他们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这些体内的“剩余精力”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而老师无视这些“精力”,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所谓的坏事,然后再次受到老师指责、批评。日复一日,这些孩子也会慢慢习惯这种无视,心海深处一次次被打击,慢慢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其实,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性。如我班有个小朋友,他的怪动作、怪模样,常惹老师生气,我曾企图帮他改掉坏习惯,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使我失去了信心。但有一次午睡起床,他很快穿好衣服,兴奋地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衣服穿好了,是不是第一名?”“如果你还能把自己的被褥叠整齐放好,那就更好了。”他听了我的话,又来到自己的小床边,将自己的小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于是,我当着同伴的面称赞了他:“你叠的被子真整齐呀,像解放军叔叔叠的一样整齐,要是你能帮还没叠好被子的小朋友叠一下,那你就是个了不起的孩子!”我的话音还没落,他就答道:“好的,我会帮他们叠整齐的。”话音刚落,他就帮同伴干起来了,他叠了一床又一床的,好乖。

2. 性格粗暴孩子的教育。多年的教育发现,一些在家性格暴躁的孩子,到了幼儿园集体生活中,他们也不敢发脾气,就是偶尔发出来,在教师的教育下也很快能冷静下来。当然,如果他对一件表面很无理的要求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们的意见,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帮助他们满足需求。这是教师和孩子很好的交流机会,他觉得你相信他,他也就相信你,这样孩子也就不会为了一个错误说谎。

3. 表现出色孩子的教育。在每个班中,都会有几个孩子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学习出色,活动能力强,是教师的得力小助手,是同龄学习的榜样。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多夸孩子”成了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有专家指出,过多地夸奖容易让孩子把周围同学看作“敌人”,滋生嫉妒、防御心理。因此,对这类的孩子,当他们不小心做错了事,教师更应注意教育技巧,找准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尽量用婉转的语言进行批评教导。

二、 教育幼儿要因事而异

现实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方式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教育方式不当,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理想的教育方式要慎选场合,宁小不大。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认真考虑其适用场合。一般来说,是一个群体时,场合可稍大;是个体时,场合稍小。个体对象有较强代表性时,场合可稍大;基本上是个体行为时,场合宜小,总之“宁小勿大”,这样可大大减少教育的副作用。如放学前的那一刻,家长们一哄而来,他们还没走到门口就急着叫子女的名字,孩子听见后就忍不住跑出去,不声不响地从人群中挤出去。中班的孩子没有小班孩子那样幼稚,也没有大班孩子那样懂事,他们正处于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如果在常规上我们稍稍松懈,那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于是,我采用一个幼稚的方法教育孩子,我要求孩子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也坐下来,与他们约法三章说:“今天,老师和你们一样,坐在椅子上等放学。等一会儿你们的爸爸妈妈来接你们,必须等到老师叫你的名字后才能出去,要不然你悄悄地走出去,老师会生气的!”我的话音还没落,孩子们个个端端正正地坐好了,家长们同往常一样,孩子们纹丝不动,个个由老师点名后才站起来回家,有几名孩子走到门口还受到家长的指责。“是我们老师说的,叫到名字才能出来,要不然老师会生气的。”一个响亮、幼稚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来。这话也提醒了我,晚上,我用短信解说了我的用意:点名保证了孩子安全,我们马虎不得呀!家长们一一回复“赞同”。

三、 教育幼儿要因时而异

浅析羽毛球“三人制”模式 篇11

1三人制羽毛球比赛规则

1.1比赛项目设置

在三人制羽毛球比赛的项目设置中, 针对选手性别分为四种组合形式, 即1) 男子三人2) 女子三人组3) 混合三人组 (需要1名女选手, 2名男选手参赛) 4) 混合三人组 (需要2名女选手, 1名男选手参赛) [3]。

1.2胜负判定方式

采用中国羽协审定的最新《羽毛球竞赛规则》和国际羽联公布的最新规则;比赛采用计时方式, 即在规定时间内分数高的一方获胜。比赛总时长为20分钟。上、下半场各10分钟 (比赛上半场到下半场间歇2分钟) , 时间由计时器显示。在规定比赛时间结束时, 若比赛仍在进行中, 则打完这一回合后结束比赛;如果此时双方比分相同, 须加赛一球以决胜负;从下半场比赛时间还剩30秒时开始, 每回合死球至下一次球发出前, 计时停止, 当球重新发出时开始计时;比赛赛事组织方可根据报名参赛队伍数量调整比赛时间。[4]

1.3场地有效区域

以国际羽联规则规定的双打比赛区域为准。在一场比赛中, 运动员未经裁判员允许, 不得离开场地。在2分钟间歇时, 运动员在裁判员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短时间离开场地, 但不得延误比赛。

1.4发球、接发球规则

遵循羽毛球双打发球规则, 每队可任意指定发球和接发球人。在一场比赛中, 本方的三名选手, 只允许指定两名选手参与发球和接发球。另外一名选手相对自由。但是既不能参与发球, 也不能进行接发球;

比赛开始时, 发球方只允许一名具备发球权力的选手处于发球区域内, 发球后, 选手可任意站位。己方发球员的队友 (包括自由选手) 的站位不限, 但不能阻挡接发球员的视线;发球有效区域以双打比赛规则为准。

接发球时有效区域也同样以双打比赛规则为准, 接发球方只允许指定一名选手位于接发球区域内。接发球结束后, 选手站位不限。

1.5对于发球时间的规定

从上一回合结束, 到发球员将球发出的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

1.6其他与规则一致

2三人制羽毛球的基本站位与打法

从表面上看, 羽毛球的三人制模式区别于传统赛制只是在双打的基础上双方各增加了一名队员。但是细而观之, 就是这么单一的人数变化, 直接导致在三人制羽毛球模式中, 选手的站位、协作与打法产生了极大差异。实战对峙中, 首要确定的就是三人的分工与站位。在发球时, 不参与发球与接发球的队员可站在已方场地的任意区域, 但注意自身站位的选取一定不能影响到发球或接发球队员。通常, 接发球一方的另两名队友应站位己方场地另一侧且保持前后状态。将全部的接发球区让给接发球队员, 并做好队员接发后的及时补位[5]。由此可观, 在三人制羽毛球模式下接发球时一般采用典型的三角型站位。

当双方展开比赛时, 队员的站位就显得相对灵活。通常选择网前技术好或者实力较弱的选手站置网前, 通过前场左右移动以干扰对方的吊前网与扑网前球。进攻能力较强者处于后排, 同样观察形势在后场做出相应的变化。场上的第三名队员注意及时补位。比赛过程中, 三人的站位可自由轮换, 但应始终根据技战术安排保持合理的三角型站位。常见的对峙阵型一般呈“二一”或“一二”的三角站位, 即1) 进攻型, 当一方采取进攻状态时, 后场只保留一名选手不断展开进攻, 前场预留两名选手进行及时的封网2) 防守阵型, 即防守时采用后场保持两人, 前场保留一名选手的三角阵型。后方两名队员重点防守对方的进攻线路, 前场队员则负责对对方的网前小球加以警惕, 当对方攻势较为凶猛时, 前场队员注意选择避让, 将进以便后场队员进行充裕的回击, 攻球顶回后场。注意不要轻易挡网, 避免处于被动状态。

3三人制羽毛球注意事项

三人制羽毛球作为一种基于传统作出变化的项目, 适用于所有的羽毛球运动参与者, 不论羽毛球水平的高低。无论是参与平时的体育游戏锻炼、或是在大众业余比赛或顶尖俱乐部竞赛中, 都可以选择羽毛球三人制这种比赛形式。在进行羽毛球三人制比赛时, 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意识明晰, 分工明确:场上的三名选手首先要明确分工, 做好各自区域的防守, 不给对方留下明显的漏洞。

2.前后站位, 第三人补充:比赛中, 一般选择力量足的选手处于后场, 保证己方回后场球的质量, 避免后场高球回不到位, 给对方留下进攻的机会。同时选择网前技术相对细腻的选手重点负责处理网前球, 为己方选手制造更多的后场进攻机会。这种站位的原则也利于通过后场选手的重杀、吊球, 为前场队员创造良好的得分机会。

3.加强双打基本功训练, 重视周身身体素质练习:三人制羽毛球的技术动作与双打的技术动作是一致的, 最大的不同是在三人制羽毛球运动中节奏更快。双方团队人数的增加, 直接导致场上活动范围的减少, 要求羽毛球落点更为准, 转换更迅速。加速的击球频率、更快的击球节奏, 更为充分地调动了场上所有选手的参与度。在激烈的高速对抗中, 前、后场的快速移动击球, 中后场的大力扣杀, 被动时的扑救, 换位击球等也都要求参与者有良好的周身身体素质。因此, 要想打好羽毛球三人制比赛, 更需要选手具备扎实的双打基本功底, 优异的身体素质。

羽毛球的三人制模式, 在充分丰富场地的利用率同时, 又基于它区别于传统羽毛球的最本质特点 (己方场区范围内多增加一名球员) , 意味着在对抗激烈的比赛过程中, 更容易造成受伤现象。很可能在为争夺某一最佳击球时机时, 与其他队友发生碰撞或是在挥拍过程中无意击打到队友。处于网前的队员一定要注意眼睛前朝向, 不要随意回头张望, 避免被后场杀球的队友误伤。在三人制羽毛球的运动过程中一定要在做好及时补位的同时, 注意避让[6]。队员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 避免击球误伤队友。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 队员之间要注意培养协同作战的默契。在与对手对峙的过程中可适当做出言语上的沟通, 如相互喊叫提醒, 避免误伤。在三人制羽毛球比赛中, 平抽球, 杀球尤为常见, 选手稍作迟缓就会被击中。故, 比赛中选手切记时刻保持高度精神集中, 提高反应速度。如遇来球速度过快, 来不及挥拍的状况, 应采取相应的避让措施以免受伤。注意在运动过程中保证人身安全, 不要盲目争球。

4三人制羽毛球运动的意义

4.1三人制羽毛球运动的健身价值

三人制羽毛球运动作为传统羽毛球项目的改良, 本质还是通过运动, 以达到强健体魄、愉悦身心, 充分满足参与群体运动需要的作用。作为一项比赛形式进行的隔网对抗类运动, 场上运动员的挥拍、跳跃、转体、移动必不可少。羽毛球运动本来就具有击球速度快, 球路变化多等特点, 而在三人制羽毛球运动中更是要求参与者场上应对瞬息万变的来球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最合理的判断与动作。各式多样的羽毛球基础挥拍击球动作与脚下步伐技术紧密结合, 使参与者在运动过程中加速了周身血液循环, 加强了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 发展和提高了身体各方面的素质。增强免疫力、身体机能也大大得到改善, 起到增进健康, 抵抗疾病的作用。

4.2三人制羽毛球运动的观赏价值

在羽毛球的三人制模式中更注重了羽毛球精湛个人技术与默契团队配合的融合。前场队员的各式假动作, 奇招叠出、防不胜防;后场选手的底线拉吊、大力扣杀, 令人叹为观止;第三人的伺机而动, 灵巧一拍, 惹得全场拍案叫绝。在这种新鲜、兴奋、令人激动的赛场气氛中, 更能让人得以感染, 舒缓压力, 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4.3三人制羽毛球运动的社会价值

三人制羽毛球运动的受众面广, 群众基础广泛, 对参与者的要求门槛较低。通过时间与节奏的微调, 就可以合理的估算运动量, 避免过度负荷、运动疲劳。又因为三人制羽毛球运动建立于在双打基础上, 仅需稍作讲解便可直接进行比赛。所以开展普及尤为便利。这也是三人制羽毛球在各类新型的运动项目中能迅速普及开来的重要原因。这种基于传统项目的改良, 在思想上打破传统项目单调乏味的竞技体育束缚, 大胆设计, 力求创新。让人们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羽毛球这项体育文化。

5结语

羽毛球运动作为一项提高大众身体素质且具有颇高社会价值的体育活动, 它的三人制模式更加全面的增强了人们体质。既强化了球员在高速对抗中平抽快打等小技术的能力, 也使得队员思想高度集中, 增强了集体意识和配合概念, 强化了团队的协作性。这种羽毛球赛制上的新变化, 不仅旨在陶冶情操, 促进人们身体健康, 更是要在思想层面上打破传统竞技体育的束缚, 大胆突破常规地整合多种全新娱乐因素加入其中, 使其既符合体育休闲的社会流行发展趋势, 也以力求创新的精神带动我们思想文化上的不断进步。三人制羽毛球在有限的场地内合理地增加了参与者的数量, 首当其冲地缓解了学校、社会因教学场地有限而无法普及开展羽毛球训练的难题, 也使得传统的羽毛球项目更具协作性、趣味性、观赏性。更好地推动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 为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贡献出自己卓越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石艳霞.羽毛球3v3在全民健身中的意义和价值[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4, (10) :23-24.

[2]于文谦, 谭利.3V3羽毛球赛事发展前景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15, (9) :788-791, 830.

[3]中新网.羽超新赛季大改革融入混合3V3对抗等创新之举[EB/OL].http://www.chinanews.com/ty/2013/09-25/5323280.shtml.

[4]卢志慧.东北地区三人制羽毛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5]许斌, 高诚, 田婷婷, 汤如婷.羽毛球“三对三”模式的探索[J].福建体育科技, 2013, (1) :34-36.

【因人制宜】推荐阅读:

上一篇:当代批评与理论下一篇:自动化理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