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

2024-06-24

看客(共12篇)

看客 篇1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说过:群众, ———尤其是中国的,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中国人不但自己做戏, 演给别人看, 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祝福》正隐喻了这样的一种状态:鲁镇的人看祥林嫂与祥林嫂的被看 (不幸遭遇) 。鲁迅意识到“改变国民的精神”重要, 也因为这个理想, 在《祝福》里, 鲁迅塑造了三种看客的形象:

一.柳妈、鲁镇上听故事的女人是自私、冷漠、愚昧、麻木、冷酷的看客, 这也是鲁迅最为关注, 着力批判的一种“看客”

柳妈及听故事的女人都和祥林嫂一样, 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似乎善良而富有同情心, 当祥林嫂重复着阿毛的故事的时候“男人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 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 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 便特意来寻来……直到她说到呜咽, 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叹息一番, 满足的走了, 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她们的同情心的背后, 隐藏着的是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好奇。柳妈———“她是个善女人, 吃素, 不杀生的”。当祥林嫂继续重复自己的故事的时候, 柳妈便从不耐烦转而嘲笑祥林嫂的伤疤, 而“伤疤”就变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传扬出去。她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 却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慰藉自己的娱乐, 由于自身的麻木, 对于弱者, 她没有基本的同情, 更不用说爱。而当她自认为“捐门槛”可以帮祥林嫂“赎罪”的时候, 她“真诚”的关心却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境地。

柳妈和鲁镇上的人们并没有恶意, 他们只是因为自身的痛苦对他人也变得麻木而冷漠, 祥林嫂丧子的不幸只是成为了他们自己“有幸”的证实, 并通过不幸的反复展示和咀嚼, 来加强和增大自己存在的幸福感。当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赏鉴”殆尽, 成为“渣滓”以后, 就立即“厌烦和唾弃”, 施以“又冷又尖”的笑。他们的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 实际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这些看客们无处不在, 遍布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 以自身以外的任何不幸和痛苦作为欣赏对象, 他们构成“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消磨着、吞噬着“被看”对象, 也成为“被看”者最严酷的环境因素。他们混沌, 没有同情心、悲悯心, 对生活麻木不仁, 除开自身以外的一切痛苦灾难已没有了共鸣式的痛苦, 也没有了悲哀的感觉。他们之间存在共同心理感受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敌意。

二 . “我”虽 同情祥林 嫂 , 但“我”的软弱与逃避的特点, 同样也是“看客”

在鲁迅笔下, “我”是一个有着特殊作用的人。首先, 用“我”来观察鲁镇, 把鲁镇的人与祥林嫂的故事尽收眼底, 并用我与四叔的格格不入显示出了“我”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及与当时世俗的不合, 而我独特意义更在于随着我与祥林嫂相遇, 祥林嫂对我的追问, 我以“说不清”来回避了对追问的明确回答, 也正因为如此, 写出了我作为知识分子的软弱与逃避的特征。这类看客的意义在于点出了落后国民意识的巨大“同化”作用, 它除了使“被看”者的处境更为孤立以外, 更道出了改造国民性的紧迫性与艰巨性。

三.“鲁四老爷与四婶”是自私、冷酷的看客

鲁四老爷是个读书人, 当祥林嫂首次到鲁家做工, 中途被婆家劫走后, 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这四个字, 即道出了祥林嫂被抓而他却只顾扫自家门前雪的冷漠与冷酷。全然不顾祥林嫂也曾在他家帮佣, 也不顾他人的不幸, 只是想到他人有损自己的家门体面及尊严, 而第二次收留祥林嫂时, 他的忌讳既有对寡妇的厌恶, 也有她“克夫克子”的迷信思想, 但即便如此, 因为对于自身利益考虑———原来的祥林嫂勤劳、能干, 再者雇佣女工难, 他没有反对祥林嫂的留下, 而当祥林嫂变得迟钝后, 就把她赶出家门, 因此他们也是一种自私而冷酷的看客, 是更冷血而没有同情心的“看客”罢了。这种看客只是我们批判封建文化时的一个对象。

《祝福》里的看客集中体现了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他人的不幸漠不关心, 甚至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取审美价值, 却从没有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是一群心中没有是非观念自私自利的“看客”,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刻画这些人物的行为表现, 把国民这种内心孤独, 精神空虚的心理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现在先生已经不在了, 但他塑造的看客是否还依然存在呢, 这是我们每个人要思考的。综

看客 篇2

八月十五的这一天,我和爸妈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看到了这样一幕。

马路边摊着一团暗红的血,旁边倒着一个约四十岁的男人,太阳穴那里沾满了血,而手上、腿上、脚上无不是被鲜血染红了。不远处倒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轮给碰弯了。前轮处载物筐里的蛋糕、月饼挤得变了形,旁边一团芹菜散落在地上流着绿水。

倒在地上的男人一双血手抱着头,脸上不时痛苦地抽搐着,我这才发现他的腿上被撞了一道很深的口子。

路上的行人渐渐围成一团,都在观看这出“好戏”。有人问他是怎么撞伤的,但他终不肯开口说话。这时我注意到他的两眼发直,血红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往坡头去的方向。我想,他这是不是在告诉大家肇事者是往那个方向逃逸的呢。

“哎哟!只怕撞成傻子哒!走走走,莫呆在这里哒,等哈莫以为是完安(汉寿话:我们)撞的。”有个打扮入时的女人大着嗓门提醒道。

一句话提醒了所有围观的人,大家都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于是纷纷走人。30秒钟之后,路上平静如初。看着那男人还在那儿痴望着,头上的血还在不停地往下流,我很想走上前去帮他联系一下他的家人,或者恳求爸爸妈妈把他送到医院去——这时,爸爸已发动了摩托车 ……

我迟疑地上了车,一路上心神不宁。快要到外婆家时,我看见舅舅骑着摩托车向我们驶过来,身后驮着舅妈。于是我叫爸爸把车停住打个招呼。见了我们,他们两个并没有下车,焦急地看着我们,两只眼睛像是着了火一样:“你们来时有没有看到人出车祸,在鸭子港方向?”

“看到哒,他满头是血。”我心直口快地抢先答道。

没等我们告诉他们事故发生的详细地点,舅舅急拉油门,向鸭子港方向猛冲而去。

看客与过客 篇3

看客难当,过客难留。难就难在看不清或看不准事物的本质,到头来还是浮华一片,浮光掠影。作为看客,有时候你也少不了一番刻薄,否则就不能显示你的与众不同,更不能展示你的所谓的深刻思想与洞见。反正大家都是平庸的人,你应该说得深奥一点,最好有点朦胧,若隐若现,既能让人以为够得着,可伸伸手又很茫然,这叫恰到好处。当然,看客有时也犯一些低能的错误,大多数都是在大脑短路或结冰状态,譬如看到别人家的桃花开得妖娆,你会说,花虽好,就是太轻浮,如果深沉一点,该有多好!还有一种看客,他始终将自己置之度外,置之局外,有如逛商店的人,只看不买,还不时地评头论足。三分到位,七分虚妄,就已经不错了,反正是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事,说了就说了,说了也白说。幸福的看客总是凡事不太过脑,悠游地喝着小酒,很陶醉的样子;悠游地摇着小扇,很文化的样子。说你优点,你也别骄傲,只是让你心情好一点,日子过得快一点;说你缺点,你也别太计较,说不定你的缺点恰恰是你的特点,关键是你不太自信,所以心情还是受到影响,恨不得这一天快点滚蛋。你越是觊觎日子快点,那夕阳贴着山、粘着地,就是不往下掉。

所以,许多人喜欢做看客,不愿意做主人。其实看客眼里的浮华,才是真正的浮华。看客的言语往往很残酷,即便不是一针见血,却也是万锥捣烂你的肌肤,甚至直抵你的灵魂。伤你不轻,你也无怨无愤。因为你犯不着跟一个几乎没有心肺的看客去计较什么,理论什么。真的计较或理论了,也是枉然,于任何事情无补,又何必自寻烦恼呢?看客只有在面对老去的红颜时,他的忧伤会像月光涂抹的星空,星星努力隐去,却又在光明之中。

而过客与看客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对于一座城市或一个人,过客是不会抵达你的心灵的,也不会抵达城市的心脏的。过客的欢乐,应该是所有人的欢乐,欢乐着大家的欢乐。过客的眼里只有前方的道路,没有路边的野花野草,没有城市街巷的风情。口渴了,自然想起村庄的老井;困了,也只需要一床温暖的被褥。

事物的本质,在过客的眼里只是一块石头,甚至连颜色也是模糊的——红色的,也许吧;黑色的,可能吧。过客犹如河道上匆匆的船只,没有归人,没有风景。他永远没有固定的取景点,定格的只是瞬间,留住的都是过去。过客是一条小溪,看上去很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别人的美丽。过客的眼里,永远只有飘忽的云彩,没有永恒的天空和大地。他们用一双脚无知无觉地丈量着路途,他的生命轨迹即生即灭,永远地漂泊。

地球对于宇宙,只是过客;

生命对于自然,也只是过客;

而人对于生命,也必然是过客。

每个人在扮演过客时,总是希望永远地驻足,一朝看尽长安花,明日还有更胜者。可是,过客过看客的日子总是不太习惯,不太自然。一个人的一生,扮演着两个角色,有时候是矛盾的,有时候是隔离的。矛盾的时候相互吵架,隔离的时候,也许相安无事,犹如硬币的正反面,它们还是一个共同体,矛盾的共同体。有一种商业营销手段,叫作“让过客变成看客,让看客变成顾客”。我们在琳琅满目的世界里,做一个被人当作上帝的顾客固然好,但那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没有不花钱的顾客,也没有免费的商店。人生,大约如此。

(摘自《黄山晨刊》)

看客的自白书 篇4

车祸现场, 人头攒动, 呻吟声、哭喊声震耳欲聋。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我当然不会缺席。我会替那些不幸者哀挽, 也会提醒自己引以为鉴, 但仅此而已。您或许要说“别看热闹了, 赶快救人”, 但四周那么多人, 怎么会轮到我出手啊?

公交车上, 一个小偷把手伸进了他人的包里。我默默看着, 却没去制止。因为觉得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置自己于危险之地, 有点不值。直到有一天, 我对那个帮我追回被抢的手提包的人万分感谢, 得到一句“这是每个人应该做的”时, 我意识到, 我的社会责任感又失职了。

湖南遭受大雪灾害时, 我坐在舒适的家中, 感慨万千。既为受灾害者哀叹, 也有丝丝侥幸。庆幸自己不生活在灾区。那一刻, 我忘记了, 当我的家乡遭受干旱灾害时, 远方的人们曾伸出那无私的援助之手, 忘记了我也是这个社会大家庭的一员, 忘记了自己身上的那一份责任感。

汶川地震, 举世震惊。当看到9岁小林浩从断壁残垣中将命如悬丝的两位同学成功救出, 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当记者问他是否害怕的时候, 小林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怕, 但我是班长。”每每想起这一幕, 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开始颤抖, 为自己的那种“看客”心理深感羞愧与自责。试想, 当一个民族面对如此之大的天灾人祸时, 如果我们只为自己保全了性命而感到庆幸, 置他人生命于不顾的话,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可能早已不复存在。正是由于历史上的那些仁人志士们的前赴后继、舍生忘死, 才有我们今天的繁荣与稳定。

写着写着, 我越来越厌恶我自己。炎黄子孙自古以来“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请命”的道义感在我身上消失殆尽了,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被我遗弃了, “铁肩担道义”的忧患精神和牺牲精神被我彻底抛弃了。

看客作文800字 篇5

“看客”意思就是观众、围观的人。中国的“看客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外国也有“看客”,但却没有中国这么严重,这么普遍,中国的“看客文化”的形成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有关,也与“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奴化教育有关。

正因为有着看客的存在,间接导致一些人的死亡。在劳动大厦北侧,有一名男子想要轻生,本是闹着玩玩的,发泄一下自己不满的情绪,却听到大厦下一群人在大声呼喊,起哄“跳啊,跳啊,快跳啊,脚都快站麻了!”随着大厦下的起哄声愈发强烈,这名男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跳了下去。就这样,原本的闹着玩,发展成弄出人命,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那些起哄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看客”。

厦门那里也有类似的事件,一名男子站在5楼的高层上,想要跳楼,民警接到报警后火速赶往现场,努力试图劝阻其放弃跳楼时,楼下围观的人频频起哄,男子情绪一时失控,便从楼上跳了下去。这一件件的事例,反映的是在“看客”的起哄中,一个个生命就这样消失,对于这些起哄的人来说,这只不过就当看了一场戏,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罢了。但你有没有深入思考过,如果当今社会上,有着这种人的存在,那将会多么的可怕!每一个人都是冷漠的,都是见死不救,即使科技有多么发达,但只要有这种人的存在,这个国家也不可能会强盛,甚至会走向衰败、最后灭亡!!

而导致有这些人的,是当今的社会,“看客”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是社会的“为人”的思想教育,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从不为他人所着想,为了给自己平凡而又麻木的生活带来一丝的色彩,不惜牺牲他人生命!

厨房里的看客 篇6

除了这两口大锅,堂屋里还要安一张桌子,安不起桌子就用砖头垒一个台子,台子的洞里放着碟子碗筷之类,台面上就是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侮辱了这地方,就跟侮辱了祖先一样。堂屋的一角,是堆放柴草的地方,我们管那里叫草旮旯,天气寒冷时,猪就钻到那里睡觉。

在我当兵以前,母亲要往锅里贴饼子时,经常让我帮她烧火,烟熏火燎,灰土飞扬,农村的厨房可不是个好玩的地方。我不愿帮母亲烧火,但很愿看母亲收拾鱼。吃鱼的机会很少,一年也就是那么三两次。每逢母亲收拾鱼,我就蹲在旁边看,一边看,一边问,还忍不住伸手,母親就训斥我:“腥乎乎的,动什么?”

当兵之后,连队里有大伙房,里边安得锅更大,不但小孩子可以进去洗澡,大人进去洗也没有问题。我很想当炊事员,因为炊事员进步比较快,立功受奖的机会多,可惜领导不让我当。星期天,我经常到伙房里去帮厨,体验大锅里炒菜的滋味。那把炒菜的锅铲差不多就是一把挖地的铁锹,打起仗来完全可以当作武器。用那样的大锅铲翻动着满锅的大白菜,那感觉真是妙极了。大锅里炒出来的菜,味道格外得好,无论多么高明的厨师也难做出军队里的大锅菜的味道。我吃了将近二十年这样的大锅菜,感觉着已经吃得很烦,但脱离军队几年之后,又有些怀念。

我40岁的时候,终于有了自家的厨房。厨房是妻子的地盘,我轻易不进去,进去反而添乱。只要是她收拾鱼的时候,无论多么忙,我也要进去看看。当然是她收拾海鱼时,收拾淡水鱼我是不看的,淡水鱼太腥,而且多半活着。海里的鱼能让我想起少年时期,想起许多的往事。

青鱼上市,应该是残冬初春时节。母亲说,看青鱼鲜不鲜,主要看它们的眼睛,如果它们的眼睛红得沁血,说明很新鲜,如果眼睛不红了,就说明不新鲜了。家里一年也吃不到几次鱼,我每次看母亲收拾鱼就听母亲给我讲关于鱼的知识。她说的也是她的童年记忆。那时好像鱼很多。

四月里,新鲜带鱼上市,母亲说,你姥姥家门前那条大街上一片银白,全是鱼,那些带鱼又宽又厚,放到锅里一煎,嗞嗞地冒油。现在,这些带鱼,瘦得像高粱叶子,母亲愤愤不平地说,它们也配叫带鱼?还有什么大黄花鱼,小黄花鱼,偏口鱼,披毛鱼……那时的鱼真多啊,价钱也便宜,如今,鱼都到哪里去了呢?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篇7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 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 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 层次繁杂, 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 具有深广的揭示意义。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 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 他们是“吃人”和“被吃”两面性的复合体, 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鲁迅通过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 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 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对人的肉体摧残, 更是“对人的灵魂的咀嚼”。因此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采取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无止境的开掘, 达到对中国人灵魂拷问的目的, 使鲁迅小说具有—种内在的震撼力和灵魂揭示的深刻性, 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

下面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 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 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一.透视看客的行为表现, 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

所谓看客, 重点就一个“看”字。这些人没有相貌, 不管男女老少, 只有一个动作, 那就是“看”, 以观看“无事”为人生乐事。“看”是他们给人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行为特征。然而他们一面看别人, 一面又被别人看。“看与被看”构成了无聊看客们的生活本质。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发生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 在向人们倾诉痛苦的时候, 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 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 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 便特意寻来, 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 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叹息一番, 满足的去了, 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这些乡村老女人们 (看客们) 正是在“看 (听) ”祥林嫂的痛苦时, 也使自己原本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 仅成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类行为上的冷漠表面上看是麻木、混沌的, 实际上显示了看客们人性的扭曲与病态。作者正是用悲悯的眼光, 嘲讽了看客的麻木与可鄙, 从而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个时代、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病根, 使国民救治问题广泛地征服和警示着众人的心。

(2) 发生在看客与先驱者之间。

鲁迅作品多次写到了先驱者牺牲后, 鲜血和心肝被吃的事件。小说《药》里革命志士夏瑜惨死于敌人的屠刀下, 而与他生活在一个城市的乡亲华老栓夫妇却迷信邪说, 用开茶馆辛辛苦苦攒起来的一包洋钱, 买了用夏瑜的血制成的人血馒头, 为生了痨病的儿子小栓治病, 但最终小栓还是命丧黄泉, 先驱的血不仅白流了, 而且白吃了, 这是双重的悲哀。因此看客们不仅鉴赏着先驱者的牺牲, 而且还从精神和肉体上“吃”掉先驱者, 这才是古往今来一切先驱者和革命者最深层的悲剧。

正如鲁迅所说:“看客们对先驱的死基本上是无动于衷的, 充其量只是获得更多的餐桌旁闲聊的素材罢了, 先驱的血恰好可以给这些过着灰色、平庸生活的闲人们着一层红色, 增加一点刺激, 充当他们无聊人生的调味品。”鲁迅为民众不能唤醒而深感悲哀。

总之, 鲁迅的小说善于抓住看客们病态的行为来剖析其扭曲的灵魂, 以促使人们痛感提高人民觉悟的迫切性。所以从《呐喊》到《彷徨》, 鲁迅绝望的精神状态的加深, 灰色状态的浓烈, 体现了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 要求国人具有精神解放、精神独立的愿望, 要求国人具有完整、完善的自我意识的思想。

二.透视看客的灵魂实质, 解读鲁迅批判民族劣根性的苦心和特色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们, 在把别人痛苦当作笑料, 把革命者鲜血当成治病良药, 把杀人当成看戏, 拿残酷当作取乐, 拿他人痛苦当作赏玩时, 暴露出看客们是那么的愚昧、麻木、无知, 对周围一切是那么冷漠的病态灵魂。作者正是从心灵角度切入看客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 鲜明地表现了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首先, 看客们赏鉴的实质———灵魂病态。

如《药》中看客们围观、鉴赏夏瑜被杀时情景:“……老栓也向那边看, 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

这就是鲁迅笔下愚昧、冷酷的民众———看客们。他们生活空虚无聊, 爱热闹, 充满好奇, 但是精神愚昧麻木, 缺乏同情, 没有人格观念, 丧失正义感和道德观, 甚至连民族意识都可以抛弃掉, 仿佛是一群要被屠宰的猪, 死到临头还觉得眼前的事好笑呢。

这正是他们精神受到极大压抑和毒害的病态心理。以鉴赏别人的不幸为幸事, 像赶集那样热热闹闹地去看杀人, 神情专注、情绪激动地去看要救他们脱离受压迫境遇的革命者被处决, 而眼中却流露出漠然的神色。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疗救病苦”的苦心:民众们处在一种愚昧混沌的状态中, 已被“捏了脖子”而不自知, 不知自己在赏鉴别人、评头品足的同时, 也即将被放上砧板的处境。

其次, 看客们的精神实质———“帮闲”心态。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不过是一群任人驱使、宰割、奴役的奴隶, 甚至是连奴隶也不如的牲口。然而这种人的本领就在主人有急之时能够出来帮忙解急, 充当着“帮闲”的角色。

《孔乙己》中的人物核心是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 而酒店“小伙计”作为一个旁观的看客, 他先是“附和着笑”, 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教自己识字的好意, 从而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滑入“帮闲者”行列的看客。

《药》在描写刽子手康大叔讲夏瑜在牢中鼓动牢头造反时, 茶馆中看客们“帮闲”的心态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二十多岁的人”很气愤, “驼背五少爷”也很气愤;“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接二连三地大叫夏瑜是“疯了”。这就是“帮闲者”的悲哀:当惯了奴隶的民众, 对先驱的“造反理论”根本不接受, 却以“疯子”的恶名来评判先驱者死的价值。而他们只是为了帮茶馆中的“闲主子”增加一点谈资罢了。

再看看大名人阿Q。他是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 也是一名“出名”的看客。他看到过革命党人被杀, 看到过白举人的秘密等。但他又不是一名普通的看客, 他虽然看到的是很大的秘密, 然而他并不会采取明智的措施, 只想帮主子增长点见识, 顺便提升一下自己的地位, 最后反而被赵太爷之流所警惕、所陷害, 落得个“被看”的下场。他和鲁迅笔下众多看客们有所不同, 但结果却比他们还惨。“帮闲者”出于“好奇”, 结果却是无奈的任人宰割。这就是无知的中国人, 一群爱看热闹、没有自尊和骨气的中国人的下场。

再次, 看客们的行为实质———帮凶角色。

在鲁迅的小说中, 先觉者、改革者受迫害是较常见的主题。《药》《孤独者》等小说都写到强大的社会势力对孤独的改革者的迫害。而《狂人日记》也可以看作是一篇记录先觉者“狂人”被社会整体势力 (看客们) 迫害的作品。在“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被狂人“踹了一脚, 使得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时, 导致了整个社会对狂人的仇视。虽然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 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 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 也有老娘被债主逼死的”, 但却不觉悟, 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和对狂人围攻、迫害的庸众。

《长明灯》中的疯子向群众启蒙的结果却是招致群众的迫害。《阿Q正传》中阿Q被押赴刑场示众的场面, 都彻底暴露了民众残忍无比的野兽本性。

因而鲁迅写这些小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和悲哀感:“群众, ———尤其是中国的,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 如果显得慷慨, 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 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篇8

一、看客的个像

“哼, 老头子。” (看客之一) “倒高兴……。” (看客之二)

无形无影, 但如影附形, 先声夺人, 神秘莫测, 一上来就揪住了人们的心。“哼”, 似乎是由气生愤而故作鄙弃语, 心理趋向颇为隐晦曲折。“倒高兴”三字则应是赤裸裸地抒发其妒忌之情了。在这里, 不用描绘形象, 也不用添加动作, 仅仅用语言, 简短的六七个字, 就足以让人明白:人人都想得到这付药, 却孰料被华老栓占了先;人人都是看客, 其实华老栓也不例外。在这里, 我们看到小说艺术要遵循“优化组合”原则的一个典范, 即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如上所言, 此两句用语虽少, 洞穿力却极强, 讽刺意味也很深。它是对华老栓迷信无知的有力延伸和扩张。

“老栓又吃一惊, 睁眼看时, 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前面已至少有两个看客出现, 所以此处用一“又”字。老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杀人 (或者来取人血馒头) 。所以他感到吃惊。有人认为, “又吃一惊”表现了华老栓胆小怯懦的性格, 笔者不敢苟同。“几”, 指不定多数。据情形推测, 应该至少三个。与前两个相比, 这三个形诸视觉而非诉诸听觉, 侧重肖像与行动, 而且注意以点带面。“一个还回头看他, 样子不甚分明, 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 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这种变化, 从作家方面分析, 是尽量追求小说的艺术性。从文本世界分析, 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有所推移, 人物心理也进一步加强。“样子不甚分明”, 客观因素在于天未大亮, 主观因素在于为去看杀人而着急赶路, 这是关键。尤其“食物”之比喻, 形容见神, 入木三分, 非画师般的描摹术而不能。可以理解为:好长时间没看杀人了, 如今可逮着一个机会, 赶紧去看, 晚了就抢不到有利地形了。这种变化从读者接受而言, 能让人在阅读时一步比一步感到心灵的震撼。

以上是看客的个像, 主要运用语言和肖像描写。

二、看客的群像

从“老栓看看灯笼”至“几乎将他挤倒了”是群像, 主要写看客的行动和情态。

“仰起头两面一望, 只见许多古怪的人, 三三两两, 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 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群像之一)

“古怪的人”是神情古怪, 似有所期待;行动古怪, 似焦灼不安;目的古怪, 满足久渴的刑肉弑血的欲望。“鬼似的”, 特引人思考。人而为鬼者何?表现了作者对此类麻木不仁者的极度愤慨和贬斥。“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自然, 见多不怪, 积习为常。这就暗示老栓在心理上和看客融合了。此一节, 鲁迅先生以强烈的主观情感贯注于字里行间, 笔调之沉痛透示出所传达信息之悲哀:这就是中国普通人中的大多数, 唉!

“———一阵脚步声响, 一眨眼, 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 也忽然合作一堆, 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 便突然立住, 簇成一个半圆。” (群像之二)

写 (群像之一) 重在用“怪”字来形容, 画 (群像之二) 重在用“一”字来数量。一个看客, 又一个看客, 再一个看客, 三三两两的人, 加进老栓, 再拥进一大簇人, 集合成一堆人。此处纯用漫画式勾勒, 兼以摹声、描形的散文笔法, 雕镂出一个观众如潮的骇人场面。

“老栓也向那边看, 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 (群像之三)

鸭子被人用手捏住颈项, 向上提着, 显然是准备屠宰了以供宴筵。可以想见, 这些看客的命运与现在正在被屠宰的、并被做成药用馒头的革命者的命运不会有什么区别。“无形的手”显然指精神麻痹。被清洗了大脑因而不再具备一种自主精神的人, 是最可怜的人。

杀人结束, 在诸看客即将鸟散之时, 作者又回马一枪:“‘这是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 但他并不答应。”从文本语境推测, 或许有人问了, 或许没有人问;也许有一个人问了, 也许有很多人问了。与前文的个像、群像相比, 作者在这里似乎有意写看客的“不定像”。“不定像”是对个像和群像的有意识的综合。在明确化之后又进一步模糊化, 不仅使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看客性格表露无遗, 而且使所有的看客都尽收眼底, 所有的哀愤都攒聚心头。所以, 这一枪是必要的一枪, 是最后一枪, 更是惊心动魄的一枪。

《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 有其特制的文本背景。可怕的刑场, 恐怖的杀人事件, 凶残的刽子手, 无助的被杀者, 以及肃杀的天气都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写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 但是我们看到, “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世界杯我们是遥远的看客 篇9

西班牙、阿根廷、巴西、英格兰等诸多豪门球队在全世界的关注下一一亮相,在今后的一个月里吸引着全球的目光。然而,让人伤感的是,在如此众多的球队中,仅东亚就有挥舞着太阳旗的日本队、太极八卦旗的韩国队以及和中国国旗十分相似的朝鲜队,而恰恰没有中国队。中国队的缺席,使一向提心吊胆、心情紧张的中国球迷这下可以在一边喝着冰镇啤酒、一边对C罗、卡卡、梅西等球员评头论足中度过一个幸福的炎炎盛夏。然而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浪潮中,一个类似花边的新闻却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一支中国球迷队伍奔赴南非的赛场,并且举行了一个规模颇为隆重的欢送会。看到这里,许多人都笑了,我不知道,这些球迷到南非到底去干什么,是为谁呐喊,为谁助威,为日本,为韩国还是为朝鲜?我不知道他们是发自内心的为喜爱的球队喝彩还是追随潮流来了个南非一月游?但这则消息的确让人闹心。这届世界杯的开局意味着今后的比赛将会更加精彩,更加充满男子汉的血性!笔者突然想到,中国队不能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绝对是中国队的幸运!也是全世界球迷的幸运!混乱、软弱、缺乏配合、缺乏信心、缺乏斗志的中国队不用再次在全世界球迷的注视下颜面扫地。我们也不必再次为不求上进、呆若木鸡的中国队吐血、悲哀和痛苦。

曾几何时,中国在东亚四强赛中还取得过冠军,如今的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留给国人就是2个字:闹心!如果非要加两个字,那就一定是:恶心!在笔者的小时候,但凡有国足的比赛,那是万人空巷啊,都希望我们的球队胜利。我们会喝彩,我们会喊加油,我们会评论谁谁谁踢的臭……可如今的中国国家队在哪里?他们销声匿迹,可能隐藏在国内的某一角落,并且评论韩国赢并不是靠实力而是希腊队太弱!“欧洲无弱旅”希腊在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中12场比赛仅负一场,怎么会弱。何况韩国已顺利地进入16强。在全世界球迷普天同庆的日子里,中国的球迷又该怎样度过这样一个个令人煎熬的夜晚?

让我们回顾下中国足球多年来的“成绩”吧:1985年5月19日,1986年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最后一轮,在打平即可出线的情况下,却输给了中国香港队;1989年10月28日,依然是最后一轮,胜利就可以去罗马,我们输给了卡塔尔;1992年1月29日,我们得了时至今日的“恐韩症”,逢韩必败;2002年6月13日,中国队首次世界杯之旅结束,3场比赛尽吞9弹,一球未进;到了2006年、2010年我们的球队甚至连冲击世界杯的资格都没有了。在这几年中,听到的是无尽的换帅、足协官员丑闻、球员留洋失败、中超取消升降级为某某国家队比赛让路、国青队加入中超联赛……丑陋的足球管理体制让中国足球一次次地“名扬世界”, 亚足联成员国都将中国视为三流球队, 可爱可亲的中国足球, 你们还能战胜谁?国少、国青这两支国字号队伍曾经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那些满怀激情、满怀理想的球员如今都去向了哪里?是体制改变了他们, 还是体制毁灭了足球?

世界杯, 正如火如荼。而32支球队, 正在为大力神杯的归属奋力拼搏, 酣战正浓, 虽然没有硝烟, 但“战争”依然残酷。正处于冬季的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南非, 却因为世界杯的到来处处沸腾着热血和勃勃生机。而炎炎夏季的中国, 我们的球迷一想到不争气的中国足球, 心瓦凉瓦凉的。虽然我们也在熬夜, 心也在狂跳, 但没有我们的球队, 我们仅仅是遥远的看客。

什么时候我们才不再充当这个遥远看客?什么时候我们能为自己的球队欢呼呐喊?什么时候“强大”的中国足球队能为国家争取到举办世界杯的资格?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 篇10

一.看客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

看客, 首先将自己置于安全的境地, 越是痛苦、残酷的事情就越是少见, 越是少见的东西他们就觉得越是有趣。只要不触及自身的利益, 别人的生老病死、苦难不幸全部都是他们乐于鉴赏的素材。他们是隔岸观火的闲汉, 斗兽场中的观众, 是残酷美的鉴赏家。

(一) 冷酷无情

当阿Q站在囚车上即将被枪毙时, 他是万分恐惧的:街道两旁的看客眼睛让他想起饿狼来, “又凶又怯, 闪闪的像两颗鬼火, 似乎远远地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这些“又钝又锋利”的眼睛“似乎连成一气”, 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皮肉, 而且已经在撕咬他的灵魂了。

而看客却是悠闲自得的, 他们实际上在完成一次残酷的审美过程:如果阿Q们被枪毙前唱几句戏文, 他们就欣赏到一出悲壮剧;如果阿Q们被吓得魂不附体, 他们又欣赏到一出滑稽剧, 何况后面还有“枪毙”的高潮情节——这样的白戏谁肯浪费?

作者通过对看客们围观杀人时的惬意心理 (当然也包括先前虚写的阿Q围观杀头场面) 和阿Q面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作了强烈的对比, 从一个被看者的角度, 写出了看客们眼中的冷酷无情和吃人的血腥。

当祥林嫂沦为乞丐快要冻饿而死时, 有谁向她伸出过援助之手?她的碗是破的, 空的, 可见鲁镇的看客们已经没有同情心可以施舍给她了, 她拄的竹竿下端是开裂的, 说明她快走不动了。而“我”这样的“饱食者”却只关心福兴楼的清燉鱼翅, 一元一大盘 (相当于祥林嫂两个月的工资) , 却不肯浪费一丝一毫来挽救她的生命;夏三爷为保自己的荣华富贵, 不惜出卖自己的亲外甥, 换得“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 居然得到看客们的交口称赞, 这是一个怎样的吃人社会啊。

(二) 欺软怕硬

阿Q被“假洋鬼子”打了后, 不以为耻, 反而欺负起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来, 先言语调戏、摸头皮, 继而拧脸颊, 使小尼姑陷入了非常难堪的境地。阿Q卖力的表演, 很大原因是为了取悦路边酒店里的热心“粉丝”, 这些“热心”看客们也以实际行动不遗余力地为阿Q加油助威, 当他们看到弱者受欺时, 没有同情, 没有援助, 反而大声地起哄、喝彩、助威。最后, 阿Q十分得意地笑, 酒店的人九分得意地笑, 少了一分到哪里去了, 原来看客们只恨自己没有亲手去拧一把。

看客们对强势群体却充满着盲目的崇拜。对赵太爷、白举人、鲁四老爷这些“上层人物”自不必说, 连受了大户人家余荫的人, 看客们也充满了崇敬之情。祥林嫂以命抗争不公正的婚姻, 在看客们看来, “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 所以与众不同”;阿Q可能在白举人家里帮忙, 所以当然是可敬的;阿Q调戏赵家女佣, 简直是造反;连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 因与赵太爷扯上了这么点关系, 也让未庄人尊敬了许多年。

(三) 怯懦胆小

夏瑜被杀时, 简直比赶集还热闹:人群“潮一般向前赶”, 他们“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但真的到杀头时, 却都胆怯了, “轰的一声, 都向后退”, 几乎将老栓挤倒。

阿Q讲述城里杀革命党人时, 众人都兴趣盎然生怕错过一个字, 但阿Q仅仅在王胡的脖子上比划了下砍头动作后, 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 并且再不敢走进阿Q的身边”。

作者以白描的方式, 将有心看热闹和无胆看杀头的情形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讽刺效果:他们有精神暴力的潜在欲望, 但惧怕暴力, 他们有渴血的欲望, 却害怕鲜血。《狂人日记》写得好:“自己想吃人, 又怕被别人吃, 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 面面相觑……”

(四) 喜新厌旧

在《祝福》中, 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不止是封建礼教, 还有鲁镇上和她同处一个阶级的普通百姓。当祥林嫂夫丧子亡后, 镇上的人们怀着猎奇的心理, 争先恐后地、不断地引诱祥林嫂讲出自己的不幸, 她的复述其实就是她大段的内心独白, 这不是一般的诉说, 而是在反复咀嚼自己的痛苦和深重的苦难。当祥林嫂的“故事”如同鲜苹果放久了变成烂苹果了一样, 已经无法引起他们任何刺激, 他们就立刻厌烦和唾弃了, 并摧毁了她活下来的精神支柱。“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 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 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 既然已经没有任何被看的价值, 在“活得有趣”的看客看来, 难怪“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五) 趋炎附势

看客们对一个人的态度, 是基于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阿Q正传》中阿Q享受到“六起六落”的待遇, 当阿Q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提高、增加时, 他们是敬畏、巴结、肃然起敬, 当阿Q倒霉时, 他们就落井下石、如避瘟神, 全不顾他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当然, 看客还表现出麻木、空虚、自私等心理特征, 因篇幅关系, 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看客现象”的悲剧审美价值

鲁迅笔下的看客, 大多是快活的, 他们看的是别人的不如意, 揭的是弱者的伤疤, 将自己的快活一次次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通过咀嚼他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 这些庸俗肤浅的乐, 在先生“悲天悯人”的注视中, 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

(一) 生动地刻画了一群“无辜”的迫害者群体形象

当夏三爷、赵太爷、鲁四老爷、丁举人等封建势力通过一只有形的手将夏瑜、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推向绝境时, 那些和阿Q们同处一个阶级的看客们反而推波助澜, 用一双双“无形的手”将他们逼入深渊。但看客们并非大奸大恶之徒, 精神的空虚、信仰的缺失导致了这些人精神上的无意识、麻木和行为上的扭曲。他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里面干了些什么。这些集体无意识的“无辜”的迫害者, 形成了很多目的、行为、结果不可调和的可悲的矛盾与冲突, 大大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1、将祥林嫂们推向深渊的, 未尝不是“良善人”

当祥林嫂走投无路第二次来到鲁镇, 讲起“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时, 四婶眼圈就有些红了, 四叔也觉得其可怜, 鲁镇的看客们男的不再取笑, 女的也陪出许多眼泪, 可见人性本都是相通的。柳妈呢, 是个不杀生的善女人, 为了避免祥林嫂“死后被锯”的命运, 完全出于善意给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 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 反而给祥林嫂造成了难以支撑的精神重压, 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2、尽力嘲笑孔乙己们的, 未尝不是苦命人

作者多次写到看客们嘲笑戏弄孔乙己, 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他的难堪、屈辱和痛苦的心理之上的。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 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 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但这些短衣帮们, 难道真的衣食无忧了?我看未必, 从《故乡》中可以看到, 农村是一副萧瑟破败的光景, 时局不太平, 收成又坏, 苛捐杂税, 兵, 匪, 官, 绅, 如同吸血鬼一样吸取老百姓那些可怜的财富, 短衣帮们过得也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生活。

3、嘲笑别人愚昧的, 自己何尝不是愚人

在《药》中, 黑白全都被颠倒过来了, 欲救助天下苍生于水火的革命者被杀的场景成为被救助者争相围观的对象, 他的被害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血成了被挽救对象的“特效药”;对杀害革命先烈的刽子手却是恭敬、感激;救国者的言论成为“疯话”;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能理解他的革命行为, 甚至为他感到羞愧。

这就是那些暂时坐稳了奴隶的眼界, 他们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但安于现状, 长年受到统治阶级的阶级压迫和思想毒害, 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社会腐朽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 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主流封建价值观的“吃人”本质

看客们的作用不仅仅只局限于自己看, 而且还要将自己看到的东西传播给更多想看而没有看到的看客, 他们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严密控制, 所以, 他们复述、评论的故事, 都带上了强烈的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以上评论者的身份涵盖了当时基层社会的大多数, 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但他们思维逻辑是荒诞的, 混乱的, 经不起推敲的, 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没有是非判断能力, 对上层强势团体只懂得盲从, 阿Q是坏人是这样被推导出来的:“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 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祥林嫂二婚是败坏风俗的, 但他们却不管祥林嫂是被逼无奈的;祥林嫂在严冬被冻饿而死, 所以她是“谬种”, 却不管她的悲剧是谁给的。因此《狂人日记》中写道, 在满篇“仁义道德”的字缝里, 实则都写着“吃人”两个字。

三.“看客现象”批判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看客现象”的文化根源批判

“看客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封建儒家学说的糟粕是产生“看客现象”的罪魁祸首。

1、有尊卑等级的“仁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儒家认为万物天生尊卑不同, 他们所提倡的“仁爱”首先是种有尊卑等级的爱, 儒家把人类社会割裂成尊卑不同的十个等级, 卑者要绝对臣服于尊者, 并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理论强化等级控制;其次是认为爱有远近亲疏之分, 对自己圈内的人关怀多一点, 对圈外的关心少点。于是, 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道道森严的等级高墙, 关系变得隔膜起来。

2、“灭人欲, 存天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灭人欲, 灭的是同情心、恻隐之心;存天理, 存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那套歪理, 甚至出现了以祥林嫂二婚事件为代表的“以理杀人”事件。“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一人犯事, 满门抄斩”这些“天理”都是建立在对人生命的极端漠视的基础上, 当人与人没有了真诚的帮助和温情, 只有赤裸裸的威迫和利害算计, 那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和不信任。

3、奴化式的教育造成国民的盲从和思考能力退化

儒家经典学说中大多只有结论, 而没有论证过程, 比如“人之初, 性本善”。但为什么会是“性本善”而不是“性本恶”呢?因为是“从来如此”, “你说便是你错” (《狂人日记》) 。封建统治者为了便于对“草民”实施精神层面的奴役控制, 对国民实行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奴化、麻醉、驯服式教育, 把整个国民教育成为不分是非、不分善恶、只会盲从的奴隶和机器。同时专制制度、落后思想为了避免被抛弃的命运, 必然利用文化专制主义疯狂的扼杀一切新兴思想, 于是, 像“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之类的思想成为“疯话”, 长此以往, 整个国民就失去了独立判断思考能力, 变得日益僵化。

(二) “看客现象”批判的现实意义

“看客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我们民族的病根, 姑且称它为“消极利己主义”, 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对公平正义的漠不关心, 看客们没有对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的渴望;二是极端自私, 看客们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取“审美”价值, 却从没有想过要伸出援助之手。

有位德国牧师曾经说过一段话, 大意是当别人一次次蒙难时, 我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当我蒙难时, 已没有人为我说话了。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也不止一次地指出“看客现象”的危害, 深刻地揭示了“看与被看”的二元转化定律:“今日做看客的, 明日未必逃得过被看的境地。”阿Q围观革命党砍头, 连称好看, 后来不想自己也成为了示众对象;阿Q围观赵太爷儿子中秀才后多嘴多舌, 结果被赵太爷打了嘴巴;众人围观狂人时, 全忘了自己曾被知县打过枷, 被绅士掌过嘴, 被衙役霸占过妻子, 老子娘被债主逼死;七斤围观别人剪辫子, 结果自己的辫子被剪;看客们在围观别人的同时, 自己何尝不被先生作为民族劣根性来分析解剖呢。

直到现在, 看客现象还远未消亡, 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了, 立刻会围上一群人, 等到要看客们提供证词时, 他们均三缄其口;围观跳楼者、自焚者, 怂恿当事人跳楼、自焚, 给自己以新奇的刺激;更有甚者, 一些看客已经不满足于“看”, 而是挟尸要价, 屠戮儿童, 这些凶残的懦夫。

当整个社会人人都在做看客, 人类的道德将会沦丧;当整个民族都在冷眼旁观时, 这个民族注定没有出息;当整个国民都在冷漠地围观时, 国家有难该靠谁?

水袖婉转,看客如烟 篇11

戏子还叫伶人。我更喜欢这个叫法,似从遥远的秦汉走来,行经唐宋风雨,在乱世红尘里渐次消瘦。从开始那天,直到年华老去,一直演绎着别人的故事。

都说戏子薄情寡义,不知世人为何对戏子有如此深刻的误会。岂不知花团锦簇、似锦华衣,亦掩不住一个戏子内心的悲戚。锣鼓喧嚣的舞台上,唯见一个人的孤欢,而台下却是一群人的离散。许多时候,只好接受宿命的安排,在悲情的故事里假装欢愉。

《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就那样入了戏,他在现实中做梦,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蝶衣还是虞姬。一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改变了他的一生。他深陷命运设下的局,一辈子没能走出来。段小楼陪他演过一段姹紫嫣红,最后虞姬选择在戏中了断自己。不是他心狠,是动荡红尘让他无处容身。虞姬注定是个悲剧人物,程蝶衣把戏当了真,拔剑自刎的那一刻,他用灵魂演绎了死亡的美丽。

幼时常看乡间社戏。一般只是六至八人组成的小戏班,虽风餐露宿行走江湖,亦讲究这个行业的华丽排场。他们画上油彩,在台上扮演着各种角色,赚取看客的眼泪。曲终人散,卸下妆容,也只是寻常百姓。但总会令人恍惚,有时误以为就是戏中人物,无端想象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凄美传说和苍凉故事。

我的曾外祖父,当年家底殷实,一生爱花草,喜美玉,尤爱戏曲。每至家人生辰或时令,便请来戏班听戏学戏,痴迷不已。而他终究没能躲过那场情劫,爱上了戏里的青衣,那女子妖娆、冷艳,亦决绝。曾外祖父不顾族人反对纳她为妾。她到底还是走了,她说这深宅大院锁住的只是孤独的灵魂,而她的归宿是梨园,唯有在戏台上才可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曾外祖父从此郁郁寡欢,后时常读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六十岁那年便悄然辞世。

“往来皆是过客,我们都是戏子”。这样的话,小时便听外婆说起。当时年少,不解世情,而今尝遍百味,方觉人生如梦都是云烟过眼。我们都是戏子,红尘是个喧闹又萧索的大戏台,我们扮演着不同角色,演绎着离合悲欢,生老病死。到最后,连自己亦分不清真假。

我时常会想象,那些老去的伶人孤独地守着某座宅院,看窗外烟火飞扬。回首一生,晓风残月,千山暮雪,已不知何处是故人家。

据说,有一个戏子叫入画,有公子对她一见钟情,决意将其赎回。入画深知戏子地位卑贱,不忍辜负公子,此生注定行走天涯,南北东西。这故事与外曾祖父的经历有几分相似,又或许千百年来,戏子都在演着同样的情节。对镜临妆,水袖婉转,再美的戏子亦抵不过刹那芳华。岁月逐人,你若爱她,就许她天荒地老。若你只是一个看客,就不要轻易将她惊扰。虽说戏子冷情,也经不起漫长的等待。

戏子每天都在更换着不同的面具,世人渐渐忘了他们的过去,仿佛今生就只有一个名字,叫戏子。戏子入画,一生天涯。

看客 篇12

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学科, 要让学生体验使用英语的乐趣,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 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 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学生动起来, 成为课堂主人

随着课改的深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应成为一句空话。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精讲、精评, 及时指导学生活动;学生的主角地位一定要体现出来。下面是我的两点主要做法。

1. 英语对话演出来。

初中英语教材, 每个模块的Unit1都是对话学习。我所执教两个班级, 学生英语底子较好。若按部就班讲解会浪费时间。针对学生们的参与、表现、合作意识强, 我要求同学们表演每一对话, 鼓励适当改编。结果证明, 该方法实用有效, 同学们不但巩固扩展了知识, 参与意识也更强。对话表演持续到现在, 已成为自觉行为。

(1) 课前准备充分。成功的对话需要师生双方做好准备。作为教师, 指导工作到位。首先, 将重点句型列出, 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课本句型, 避免喜欢随意发挥而未能掌握本课重点。第二, 要求学生做适当扩展, 同时, 教师尽可能提供相关材料支持。第三, 提供评价表, 实现学生当堂互评, 评出最佳表演小组及每组最佳组员。

(2) 课上表演淋漓尽致。对话表演中, 我要求学生语言流畅、表情到位、表演自然, 鼓励使用道具。台上同学们表演得好, 台下观众的掌声会自然响起。这说明了她们准备的充分和对表演的重视。

(3) 课后巩固到位。我采取了几种形式巩固知识。第一, 学生自主整理对话, 保持亮点、改正缺点;第二, 教师以课本对话为基础, 结合学生对话, 重编对话, 并将需要学生重点巩固的词句进行挖空处理, 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适当做点评;第三, 结合中考话题, 布置作文。将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工作更要落到实处。

2. 英语歌曲欣赏起来。大多英文教师根据课文需要把英文歌曲运用到某一堂课的情境导入、结尾主题升华。

去年开学初, 我尝试把英语歌曲作为常态教学内容一部分, 每周抽取半个小时做“歌曲听力”练习, 课堂反应不错。同时两个班级的英文歌曲听力练习调查表显示, 听英语歌曲能够帮助学生们培养语感、帮助练习发音、帮助记忆单词等。

歌曲听力练习需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一级有“Big big world”, 曲风甜美, 还适合练习爆破音, 以及“Fly me to the moon”, 经典老歌, 意味深长;二级有“Take me to your heart”, 熟悉的旋律在课堂上再次响起;三级有“Yesterday once more”, 这首歌可以教会学生心怀感恩;四级的有“Unwritten”, 曲子难度较大。到目前为止, 学生们已经欣赏了20多首英文歌曲, 主动积极的参与中, 感受到英文歌曲的魅力, 激发了学习热情。

(1) 课前准备工作要细致。关于歌曲听力练习, 准备工作主要由教师完成。首先, 精心挑选、下载歌词、歌曲, 然后将歌词进行挖空处理。在选歌上, 结合学生的喜好。其次, 准备歌曲背景的PPT, 包括歌手的出生国度、成长历程, 歌曲的传唱、歌手成长方面励志故事、电影插曲剪辑等。学生们会提前询问下周的歌曲安排, 自告奋勇准备出精彩的PPT。这是学生们的课堂, 所以, 允许他们尽情地参与, 教师做好指导、把好关就行。

(2) 课上认真欣赏。课前发歌词, 不少学生已经开始议论, 有的同学会兴奋地大声喊自己听过这首歌 (核对答案时点这位同学读出答案) 。首先, 教师 (或学生) 讲解歌曲背景。然后播放歌曲, 在前两遍听时完成填空。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聆听、观察或巡视。第三遍, 完整欣赏歌曲, 跟着唱起来, 教师可以领唱。

(3) 课后及时巩固。课后, 把歌曲相关内容发到公共信箱, 学生们可以反复听唱。对于希望学生重点学习的歌词段落, 我在歌词中做好标记, 下次歌曲听力课时, 学生要唱出教师标记的段落。

三、结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机会, 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在合作中增知, 在主动中发展。本文通过歌曲听力和对话表演, 让学生不再做课堂“看客”, 真正将“地盘”还给学生。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英语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本文尝试从对话表演和英语歌曲听力两方面, 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 学生不再做课堂“看客”, 而成为“地盘”的主人。

关键词:对话表演,英语歌曲听力,参与积极性,课堂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苍茂.让英文歌曲在英语课堂飞扬[J].中学生英语 (高中版) .2010.

【看客】推荐阅读:

看客作文范文07-04

上一篇: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下一篇:吊装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