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尊严

2024-08-27

师道尊严(精选12篇)

师道尊严 篇1

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 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 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 但是从古到今, 教师为了维护“师道尊严”, 几乎是忘记了维护学生的尊严。在现代教育中仍有许多教师不大懂得尊重学生, 相反的是, 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多采用“暴风骤雨”式的教育。如何维护学生的尊严, 赢得学生的尊敬?我认为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可以用宽容赞赏代替苛求冷漠, 用个别面谈代替当众批评, 用手势语言代替高声呵斥。教师尊重学生既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而且, 这充满爱心的教师行为的变化, 还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一、宽容赞赏代替苛求冷漠,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大多数老师都喜欢成绩优秀、懂事听话的学生, 对智力发育迟缓、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却很少关注。他们缺少温暖、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他们学习也很刻苦, 每天都在进步, 而我们的老师、同学却表现出极大的冷漠, 这无疑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我班的何惟华同学每次测验只考四、五十分, 有一次统测居然考语文一下考了八十分。我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怎么进步这么大, 难道是偷看的?于是我找他聊天, 未等我开口, 他却先说了:“汪老师, 我喜欢和陈小红说话, 我们经常交流学习, 她经常鼓励我, 给了我巨大的学习动力, 这就是我学习进步的原因, 我没有偷看, 这是我的真实成绩。我跟她交流比较多, 同学们经常取笑我们, 说我们在‘拍拖’, 我想您今天也想问个明白吧?我现在都告诉您了, 您惩罚我吧。”原来是他前面的陈小红同学给了他巨大的学习动力, 他对她有一丝好感。这大概就是让班主任头疼的“早恋”问题吧, 何惟华肯将心中的最大秘密告诉我, 这不是对我的信任吗?对这样诚实的学生, 我还能苛求什么呢?我肯定他的进步, 鼓励他在其他科目中争取更大的进步, 同时还告诉他作为中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也从信任的角度告诉他, 真正纯真的感情应是经得起考验的, 应以学习为重。班会上我撇开情感问题, 还把他作为学习进步的典型进行大力宣传。这样做既保护了他们纯洁的情感, 也极大地提高了全班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中学生往往把感情看得很重, 如果有意无意伤了感情, 就会刺伤他们的心。

由此可见, 青年学生的感情是纯洁的, 不能任意践踏。如果我们都能够尊重他们的感情, 同时用恰当的语言给予正确的引导, 是能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的。反之, 如果由于不尊重学生的感情而伤了学生的心, 那是很难补救的, 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二、个别面谈代替当众批评,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 有按照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塑造学生的权利, 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 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 体验所谓“尊严”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 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 又是情不自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的真正尊严, 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 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 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 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 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 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 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 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 尊重学生的人格时, 学生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的尊严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应该看到, 初中学生已完全能够理解人格的意义, 更懂得尊重人格的重要性, 因此, 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 这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才十一、二岁的中学生难免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的事情。

一些班主任喜欢在班会上当住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的错误和缺点, 以为这样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其实许多道理他们是明白的, 当众批评、直接批评换回来的可能是思想的叛逆, 并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这时我们可以用个别面谈的方式来代替当众批评。我班一位叫刘传杭的同学, 那天到饭堂打饭, 趁人不备, 自己舀了一勺菜。不料被刚进门的厨房阿姨看见了, 她将他揪到我宿舍, 仍然不停地骂着, 看着刘传杭狼狈恐惧的样子, 我既气愤又担心, 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 宽容地给他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原来是昨天洗衣服他忘记将菜票拿出来, 想到自己反正都买了菜票, 总不能吃白饭吧。于是决定冒险去舀一勺。我心平气和地跟他说:“你为什么不跟她说明缘由呢?你并不是存心要偷啊!以后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做之前要考虑事情的后果。”“老师, 我的脸都丢尽了, 同学们都笑话我, 我该怎么办?”我拍拍他的肩, 温和地说:“没事的, 知错就改, 同学们会原谅你的, 以后注意就是了。”第二天班会课上, 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 我没有看到学生一丝的鄙夷, 更多的是关心。单独教育很好地维护了学生的人格, 使有过错的学生避免被同学孤立和拒绝,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手势语言代替厉声呵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尊严

初中的学生贪玩、自制力差, 经常因贪玩而忘了学习, 如果一味的厉声呵斥, 采取强硬措施强制学生执行命令, 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次不经意的动作, 让我领悟到:利用手势语言来传达命令, 其效果远比厉声呵斥好得多。班里有一群学生酷爱打篮球, 总是玩到上课铃响了还不愿离开操场进教室。一天下午, 上课铃都响了, 我们班的那帮学生还在操场上打篮球, 要是以往我早就对他们厉声呵斥起来了:“还不去上课, 再打就罚扫地, 再通知你的家长。”可那天我牙疼得厉害, 不能大声说话, 只好站在旁边, 等到有学生往我这看时, 我用右手指了指左手手腕, 意在告诉他们:已上课了, 不要再打了。他们心领神会地立刻跑回教室上课, 没有丝毫的滞留。可以想象, 如果我当时故作尊严, 当着一操场的学生对他们厉声呵斥, 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我的尊严时, 学生根本不会买我的账, 只会向我投来冷漠的眼光。没错, 老师的威严管制了学生的行为, 却不能管制学生的思想, 轻声细语的劝阻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的真正尊严, 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 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 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 对学生厉声呵斥、当众批评、冷漠无情, 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 学生也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 无视我们的尊严。温柔细腻、和颜悦色地与学生谈心, 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 理解学生, 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 以心交心,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建立彼此的默契。学生的人格得到老师的尊重, 学生也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老师, 教师的尊严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了。

师道尊严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重提师道尊严”。

听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的心中也许会泛起一点涟漪,会生出许多感慨。我们还在大学校园时,憧憬着有一天能站上讲台,去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享受“天地君亲师位”的荣耀,品味“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尚,我们誓言会甘守清贫,用一生去践行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豪迈理想。

然而,不知是因为时间的变迁还是因为环境的渲染,很快地,许多老师都淡忘了曾经的理想和誓言,平常我们也难再听到对教师职业的真诚赞美。萦绕在我们耳边的,更多的是对体罚学生的责难,对有偿家教的调侃,对乱收费的批评;流露在我们眼底的,更多的是对“居高官享厚禄”的向往,对“开奔驰坐宝马”的羡慕,对“教书匠磨断肠”的自卑。

也许是“5.12”那次“范跑跑”卸下了“教师”最后的神圣面纱。社会的谴责与最后的宽容,使我们以为教师也可以不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束缚了自己。从此,教师队伍许多负面新闻被网络热炒:幼儿园园长持火钳烫伤10名幼儿、小学班主任用胶带纸封住学生的嘴、中学生遭遇教师性侵犯、在职教师大量从事有偿家教、职业中学向企业推荐学生收取高额介绍费、北大邹恒甫爆料院长教授奸淫餐厅服务员……林林总总,不论真假,把教师从神坛上掀了下来,教育这方土地仿佛不再圣洁、已然乱像丛生。

我在准备这次演讲上网搜索资料时,一则“重提师道尊严”的标题刺痛

了我的神经,从教四年来,见过、听过的许多事例在我脑海里翻腾,我想把它的重要论述与老师们分享。

文章指出,“师道尊严”在教育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多年来被忽视,教师的权威像中国股市一样直线下跌。校园内,学生见到老师不打招呼、问完题不道谢的现象屡见不鲜;给老师起绰号、公然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的事情屡有所闻。文章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具有较高的道德能力。教师作为社会道德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促进者,代表着道德的权威。师道不被敬重,社会的道德教育就缺乏感召力。当前,教师的道德教化功能日益弱化,许多人在质疑教育产业化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同时,对教师的品格和形象也产生了疑惑。“师德”受到质疑,“师尊”难以为继,“师威”日渐失落。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提“师道尊严”,有助于弘扬尊师重教风气,重塑教育和教师的人文职业精神,重建社会的道德秩序。

浅谈“师道尊严”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 手势语言 个别面谈 宽容赞赏 教育成功

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但是从古到今,教师为了维护“师道尊严”,几乎是忘记了维护学生的尊严。在现代教育中仍有许多教师不大懂得尊重学生,相反的是,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多采用“暴风骤雨”式的教育。如何维护学生的尊严,赢得学生的尊敬?我认为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可以用宽容赞赏代替苛求冷漠,用个别面谈代替当众批评,用手势语言代替高声呵斥。教师尊重学生既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而且,这充满爱心的教师行为的变化,还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一、宽容赞赏代替苛求冷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大多数老师都喜欢成绩优秀、懂事听话的学生,对智力发育迟缓、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却很少关注。他们缺少温暖、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他们学习也很刻苦,每天都在进步,而我们的老师、同学却表现出极大的冷漠,这无疑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我班的何惟华同学每次测验只考四、五十分,有一次统测居然考语文一下考了八十分。我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怎么进步这么大,难道是偷看的?于是我找他聊天,未等我开口,他却先说了:“汪老师,我喜欢和陈小红说话,我们经常交流学习,她经常鼓励我,给了我巨大的学习动力,这就是我学习进步的原因,我没有偷看,这是我的真实成绩。我跟她交流比较多,同学们经常取笑我们,说我们在‘拍拖’,我想您今天也想问个明白吧?我现在都告诉您了,您惩罚我吧。”原来是他前面的陈小红同学给了他巨大的学习动力,他对她有一丝好感。这大概就是让班主任头疼的“早恋”问题吧,何惟华肯将心中的最大秘密告诉我,这不是对我的信任吗?对这样诚实的学生,我还能苛求什么呢?我肯定他的进步,鼓励他在其他科目中争取更大的进步,同时还告诉他作为中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也从信任的角度告诉他,真正纯真的感情应是经得起考验的,应以学习为重。班会上我撇开情感问题,还把他作为学习进步的典型进行大力宣传。这样做既保护了他们纯洁的情感,也极大地提高了全班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中学生往往把感情看得很重,如果有意无意伤了感情,就会刺伤他们的心。

由此可见,青年学生的感情是纯洁的,不能任意践踏。如果我们都能够尊重他们的感情,同时用恰当的语言给予正确的引导,是能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的。反之,如果由于不尊重学生的感情而伤了学生的心,那是很难补救的,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二、个别面谈代替当众批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有按照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塑造学生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体验所谓“尊严”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情不自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真正尊严,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时,学生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的尊严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应该看到,初中学生已完全能够理解人格的意义,更懂得尊重人格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才十一、二岁的中学生难免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的事情。

一些班主任喜欢在班会上当住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以为这样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其实许多道理他们是明白的,当众批评、直接批评换回来的可能是思想的叛逆,并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这时我们可以用个别面谈的方式来代替当众批评。我班一位叫刘传杭的同学,那天到饭堂打饭,趁人不备,自己舀了一勺菜。不料被刚进门的厨房阿姨看见了,她将他揪到我宿舍,仍然不停地骂着,看着刘传杭狼狈恐惧的样子,我既气愤又担心,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宽容地给他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原来是昨天洗衣服他忘记将菜票拿出来,想到自己反正都买了菜票,总不能吃白饭吧。于是决定冒险去舀一勺。我心平气和地跟他说:“你为什么不跟她说明缘由呢?你并不是存心要偷啊!以后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做之前要考虑事情的后果。”“老师,我的脸都丢尽了,同学们都笑话我,我该怎么办?”我拍拍他的肩,温和地说:“没事的,知错就改,同学们会原谅你的,以后注意就是了。”第二天班会课上,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我没有看到学生一丝的鄙夷,更多的是关心。单独教育很好地维护了学生的人格,使有过错的学生避免被同学孤立和拒绝,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手势语言代替厉声呵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尊严

初中的学生贪玩、自制力差,经常因贪玩而忘了学习,如果一味的厉声呵斥,采取强硬措施强制学生执行命令,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次不经意的动作,让我领悟到:利用手势语言来传达命令,其效果远比厉声呵斥好得多。班里有一群学生酷爱打篮球,总是玩到上课铃响了还不愿离开操场进教室。一天下午,上课铃都响了,我们班的那帮学生还在操场上打篮球,要是以往我早就对他们厉声呵斥起来了:“还不去上课,再打就罚扫地,再通知你的家长。”可那天我牙疼得厉害,不能大声说话,只好站在旁边,等到有学生往我这看时,我用右手指了指左手手腕,意在告诉他们:已上课了,不要再打了。他们心领神会地立刻跑回教室上课,没有丝毫的滞留。可以想象,如果我当时故作尊严,当着一操场的学生对他们厉声呵斥,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我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的账,只会向我投来冷漠的眼光。没错,老师的威严管制了学生的行为,却不能管制学生的思想,轻声细语的劝阻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重思师道尊严 篇4

一、何谓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源自《礼记·学记》, “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严”本有紧急、严厉、威严等义, 此处的“严”却另有其义。东汉郑玄《礼记注》:“严, 尊敬也”, “严师”即尊师。故上文应译为:为学之道, 以尊敬师长为最难。师长得到尊敬, 其所传授的道才会得到尊重。道得到尊重, 人们才会懂得敬重学业。显然, 尊师之意不在尊人, 而在重道;重道之意也不在道本身, 而在于使国民形成重视教育的风尚。由此, 《学记》倡导“师严而道尊”的目的在于通过尊师重道而推行社会教化, 因为“师”和“道”是紧密相联的, “师”是“道”的传播者, 只有尊师, 才能达到应用“道”来化民成俗的目的。这与《学记》中“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的教育观直接对应。

《学记》上述观点是对先秦儒家教师观的总结, 先秦学者在高度重视教师职业, 极力提倡尊师的同时, 也为尊师设置了必要前提——择师, 即尊师必须建立在严格择师的基础上。作为先秦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对此作了明确说明:“师术有四, 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 可以为师;耆艾而信, 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 可以为师;知微而论, 可以为师。”所谓师术, 即为师之道。荀子首先表明博习者不足以为师, 否定了拥有广博学识者即可做教师的一般见解;进而指出仅能达到尊严、耆艾、诵说、知微者也同样不配为人师。只有做到既威严庄重又小心谨慎;既有丰富阅历又具高远信仰;既能诵读解说儒家经典又能有条有理、不凌不乱;既精通所学又善于阐发微言大义, 如此之人, 方可为人师!符合上述标准的“真”教师, 是“礼”的化身, 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社会道德规范的代言人, 他们与天地君亲居于同等地位, 对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尊重他们, 将使教育得到整个社会的尊崇。

由此, 在“师严而道尊”的语境中, “师”与“道”是独立的, “师严而道尊”强调尊师是重道的重要途径。后世广泛使用的“师道尊严”则是对“师严而道尊的重构, 虽仍以尊师为取向, 但内涵却发生了变化:“师”与“道”被合而为一, 转化为“为师之道”, 进而整个词语被解释为——为师之道尊贵而庄严。这样, 原本属因果式命题的“师严而道尊”被转换为定义式的命题“师道尊严”。二者都讲究尊师, 但前者重在阐明尊师的价值, 即只有严 (尊) “师”才能使“道”得到尊崇, 所以应该尊师;后者则重在判定尊严与师道之间必然的关系, 即由于师道是尊贵而庄严的, 所以必须尊师。至于师道为何尊严, 师道尊严是否要有先决条件, 则作为不言自明的问题被省略了。然而, 恰恰是这些“不言自明”使许多传统思想在传承中被有意或无意曲解和庸俗化。“师道尊严”一词在后世成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拥有无上权威的最佳注解, 盖源于此。

二、师道为何尊严?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说过:“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 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回答师道为何尊严 (原因) , 以及师道尊严带来了哪些客观后果 (功能) , 有助于对“师道尊严”这一文化传统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 首先必须界定两个核心词——“师”和“道”。“师”, 仅指符合择师标准的“真”教师;“道”的含义则较复杂, 一般指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纲常, 其具体化就是“礼”。“道”作为最高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对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持具有根本意义。如果能让民众普遍重道、尊道, 人人“言中伦, 行中理”, 则国家的安定就有了依托。“道”既然如此重要, 作为“道”的传播者的“师”, 必应具有极高的地位。尊重教师, 意味着对其所传之“道”的尊崇。正所谓“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 则法度存。国将衰, 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 则人有怏, 人有怏则法度坏” (《荀子·大略》) 。因此,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政治事业, 教师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法制的存废和人心的善恶, 尊崇教师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命运的一件大事。

教师对于学习者个体的成长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对此, 荀子论证较为细致:首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捷径, 书本知识过于简单, 缺乏详细说明而使学生难以领会;或言语过于隐晦, 缺乏清晰的解释而使学生难以理解, 故为学必须接近贤师, 诚心请教良师则学习日进。第二, 教师是决定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学生的道德行为、知识才能、观察能力、论辩水平、勇敢品质等, 都与师教有关。“故人无师法而知, 则必为盗;勇, 则必为贼;云能, 则必为乱;察, 则必为怪;辩, 则必为诞。人有师法而知, 则速通;勇, 则速威;云能, 则速成;察, 则速尽;辩, 则速论。故有师法者, 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 人之大殃也” (《荀子·儒效》) 。第三, “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教师则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榜样。“无礼何以正身?无师, 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荀子·修身》) 。

综上, 师道之所以尊严, 是国家安定与个体成长的共同要求, 而“师道尊严”则是我国古代学者清明智识的体现, 是思想家对于国家、社会、教育、教师间复杂关系的精准认识。在战乱纷繁、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 谋发展、求统一为大势所趋。当时的有识之士已注意到凭借武力即便能建立政权, 也难以维系持久, 通过文教而化民成俗, 才是国泰民安的有效途径, 由此“师道尊严”成为此后历代统治者和儒者重视教育对社会教化作用的标志。历史证明, 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众教化取得了巨大成功, 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绵延久远的重要原因。但是, 我们必须注意, 随着“师道尊严”为统治者所接纳和推崇, “道”的内涵以及“师”与“道”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道”被窄化为符合统治者利益的规范;尊师与择师的关系被割裂, 无论是否有道之师, 都以“师道尊严”标榜自己;原本寓于“师道尊严”中, 对“师道尊严”的合理性起着支撑作用的学术平等思想, 如“当仁不让于师”、“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精髓被剥离, “师道尊严”沦为孤立的教条, 教师权威被绝对化。这些变化使“师道尊严”这一文化传统在促进社会安定和个体发展的同时, 亦引发许多负面后果:养成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不良民族性格;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妨害健康的师生关系等。这些负向功能的产生并非尊师之过, 而是由于对“师道尊严”的理解失当所致。

三、关于针对“师道尊严”批驳的思考

基于上述对“师道尊严”的认识与分析, 我们可以较易分辨出当前社会上批驳“师道尊严”的观点其实是源于对其内涵的曲解乃至误用。其中, 比较典型的有:

(一) 为维护“师道尊严”, 教师必须严厉对待学生

持此观点者和因此观点而责难“师道尊严”者不在少数。很多青年教师接受的第一条规劝就是:一定要严厉对待学生, 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这其实是对“师道尊严”的曲解。由上文可知, “师道尊严”与教师对学生要严格、严厉并无关系。“尊严”本义在于“尊”, 并非“尊”与“严”。所以, 将“师道尊严”解释为为师之道在于严格要求学生, 以使学生尊重知识, 或解释为处于权威地位的教师应以严格的要求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向学生传递知识与真理等, 可谓望文生义。有些教师曲解了为师之道, 在教育中一味讲求严格严厉, 与学生关系势同水火, 不仅未得到尊重, 且错失了诸多教育良机, 最终徒劳无功或事倍功半。前文中, 荀子提出的四项“师术”中“尊严而惮”就是针对此。“尊严而惮”中的“惮”并非生之“惮”, 并非让学生胆战心惊, 而是师之“惮”, 即小心翼翼, 以与“尊严”相制约。教师在威严庄重的同时还要小心谨慎, 如此才能达到“中庸”。上述教师的偏差就在于没有注意到“尊严”的度, 过度则有违于师道。另有个别教师打着“师道尊严”的旗号, 滥用“师”权, 对学生施加暴行, 如体罚、侮辱等, 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这样的行为已不是单纯的过“度”问题。摧残学生身心者, 虽冠以师之名, 并无师之实, 应尽早将他们逐出教师队伍。如果因个别“伪”师的行为而加罪于教师群体, 加罪于教师职业, 进而提出“师道尊严可以已矣”, 则属于以偏概全, 既有失公正, 又不合情理。

(二) “师道尊严”过时论

此观点认为, 当今中国已由保守、封闭的农耕社会转为开放、创新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以伦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日益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当代教育的目的不再限于“明人伦”或“学而优则仕”, 已呈现出多样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 教师不再是传递知识的唯一媒介, 其传统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改变。因此, 在晚辈重复长辈生活方式的文化背景里形成的“师道尊严”, 在如今已不再适用。昔日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的“师道尊严”应该寿终正寝了。

上述观点充分考虑到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 然而它忽略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本质在育人,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培育年轻人始终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活动。古代社会, 有识之士通过“师严”“道尊”来教化民众, 引导民众心向教育, 从而达到兴国兴邦, 现代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历史的发展会给“师道尊严”带来一定影响, 但变化的应是所尊之“道”的内容, 而非尊师的传统。如果承认教育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那么承载育人使命的教育工作者——教师, 应该且必须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有何不当之处?事实上, 教师角色和承载任务的变化不仅不能意味着教师地位的衰落, 反而更加凸显这一古老职业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价值。超越阶级、超越社会谈教育、论教师是不足取的, 易脱离理性而沉迷于朴素的道德判断;然而, 过于强调阶级对立和社会变迁, 忽视教育发展的规律同样存在危险, 将会人为地割断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陷教育于无根的境地。

(三) 以“生道尊严”取代“师道尊严”

此观点认为“师道尊严”片面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地位, 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无条件配合沉闷的灌输式教学。其结果, 一方面导致教师妄自尊大、不思进取、知识老化、观念落后;一方面压制学生的尊严, 扼杀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人据此提出破除“师道尊严”, 代之以“生道尊严”, 从而达到还学生自由、捍卫学生尊严、保障学生权利等目的。

这是一项极为严重的指控, 其陈述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在现实中的确存在, 且并非个案。但言之凿凿的指控似乎有抓错被告的嫌疑。因为在“师道尊严”的本义中并没有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和至高地位的意思, 其所阐释的是尊师对于国家、社会乃至个人成长的必要性。至于封建统治者假借“师道尊严”之名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 某些无术之“师”假借“师道尊严”之名掩盖其无德无能之实, 那是另外一回事, 与“师道尊严”本身并无干系, 如同凶犯持刀杀人, 罪在凶犯而不在刀一样。以“生道尊严”取代“师道尊严”, 可谓热情激进有余而理智审慎不足。“师道尊严”强调教师职业在社会中应该据有的重要位置, 教师个人因从事这一崇高职业而享受非一般的尊重, 这与教师自身的人格尊严乃至学生的人格尊严无关。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人格尊严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二者之间不存在冲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 焕发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 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然而, 若矫枉过正, 将师生二元对立, 为扬生而抑师, 为彰显对学生的尊重而摒弃“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 于教育事业不仅无利反而害莫大焉。

摘要:塑造新的教育者形象、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问题已引发社会各界讨论浪潮。“师道尊严”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 或为人推崇, 或为人抨击。为对该词形成深刻、准确、全面的理解, 文章从剖析该词义入手,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对围绕该词的种种曲解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师道尊严,教师地位,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迪尔凯姆.耿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111

[2].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3].商务印书局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622

[4].刘铁芳.教育者的形象与师道尊严[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3) :5-9

[5].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6].傅维利.师德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 2005 (1)

师道尊严 篇5

每每学生总有这样的损招:弄个字考考老师吧?嗯,行!拿段名著让老师分析分析吧?嗯,我看可以!……身为师者,既自豪又如履薄冰。

于是,师生竞读成为“捍卫”师道尊严的途径!

我们赌着读,比速度,比质量,比谁记得清晰,谁读得仔细,谁读得有底气……

我们赛着读,赛古诗背诵,赛字词赏析,赛时文知晓度……

身为师者,我只能不遗余力地读,看,夜以继日地看,读……一天的时间很短,一周的时间也很短,一个学期更短,偶然回顾却惊讶地发现我们读了不少,天南地北能说了,海阔天空会讲了,师生调侃会逗了,阅读带来的收获充盈着整个教室,不是文人却也说着文人的话了!

我们相视而笑,这里没有谁输谁赢,也没有师生“压迫”,只有阅读带来的默契与享受!

特色区域性师生模拟师生共考,我以绝对的优势打败了学生,于是我成了大赢家——一切由老师说了算!

阅读,收获师道尊严!

从“师道尊严”到“亦师亦友” 篇6

一、亦师——学习的指导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有巧妙的教学方法,有精深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在三尺讲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教学生拼音字母“ɑ、o、e”开始,到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形象美、对称美、线条美,到阅读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小说、童话,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在学生学习顺畅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竖大拇指、点头赞许、加个星、给个“笑脸”;在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时,予以赞许,“你的回答真有创意”“你走进作者的内心,成为他的知己”;在学生朗读后,适时评价,“你的语调抑扬顿挫,读得很有感情”“你的声音真好听,是咱们班的播音员”……这些适时的评价表扬,让学生如沐春风,如淋甘雨。在学生思维受阻,流露出疑惑的神情或求助的眼神时,及时给予心灵的鸡汤——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是点拨指导,可以是方法指点,可以是耐心讲解,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顿悟,有柳暗花明之欣喜,在教师的引领、组织下,获得相关知识,进而“信其道而亲其师”。

二、亦师——生活的引路人

有人说:“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在纸上的涂鸦,决定作品水平的高低。”我想,学生更是一颗种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关键是学校、教师是否提供了土壤、水分、阳光。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一道标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品质的重要阶段,教师要耐心地做好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为其将来的成长打好人生的底色。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头正身直足安”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晨诵古诗词,暮读经典名著,在读中与先哲对话,与经典交流,丰厚文化底蕴,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目的。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需教师做典范和榜样,如教师开朗的性格、端庄的仪表、得体的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在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养成君子的风度、淑女的气质,做个温良恭俭的谦谦君子。教师要在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直、善良、感恩、坚韧的美德。如在运动场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的精神;在科技节的小制作、小发明等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让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些活动,有了教师的精心组织、用心引领,良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三、亦友——活动的参与者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德育活动、社团活动、少年宫活动,给学生打开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小学生毕竟年纪小,自律自觉能力差,教师要像一个大朋友一样,参与融入学生的游戏活动中,与学生一同活动、一同欢笑,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

1.校内活动。精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六一儿童节活动,不管是文娱表演,还是亲子活动,都需要教师组织并参与其中,让学生体验活动的乐趣。记得那次学校举行“课本剧”比赛,我就和学生一起表演《包公审驴》。由于有教师的参加,学生兴致勃勃,干劲十足,纷纷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从剧本的改编到旁白的推敲,从角色的挑选到动作的斟酌,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最后,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师生围在一起蹦呀、跳呀,在活动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情谊。

2.校外活动。目前,我校的校外活动很多,有外出到德育实践基地参观实践,如施琅将军墓、葵花园休闲农业、十里石雕长廊;有到工厂参观访问,了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体验劳动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热情;有到五保户、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培养尊老爱老的品德。这些活动,除了教师要认真做好活动方案,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之外,还要告诉学生,要关注什么、学会什么、体验什么。返校后,可在班队会课上,师生一起谈活动,说体会,话收获。

四、亦友——困难的帮助者

教育的艺术是交流和沟通。沟通不仅在课堂上,还在生活中。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情感比较脆弱,教师应像朋友一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学生杰是个外来工子弟,基础比较差,但他很想学习好,刚开始经常会主动发言,可由于方言较重,经常惹得同学们善意地笑。渐渐地,上课的时候,杰不敢发言了。有时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站起来面红耳赤,不是声音很低,就是一句话也不说。怎样使杰能够接受老师、接受同学,让他树立信心,快乐起来呢?这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于是,我主动跟杰交往,课堂上关注他的表现,课间和他一起做游戏,课后辅导他的功课。在交往过程中,杰把我当作他的朋友,在我的教育和帮助下,学会了改变自己的现状。课堂上,我总以朋友般的目光鼓励他大声回答问题,每次回答正确后,就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这样,杰在以后上课的时候,又敢于举手回答问题了,声音也洪亮了,还敢于上黑板做题,整个人开朗多了,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很显然,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就要把爱融入教学。教师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关怀呵护的举止,一句赞赏激励的话语,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集体休假”找不回师道尊严 篇7

同一所学校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发生两起学生羞辱老师、甚至挥拳相向的事件,确实令人不安,至少暗示了学校内部的师生伦理有些“噪音”。尽管从事件的性质来看,可能还上升不到法律的层面,但学生必须为自己的“戾气”承担违反校纪之“罚”。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小心翼翼的时代,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为生之“礼”,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边界,而不惮给予学生一定惩戒才是负责任的教育,这对他们的成长也是有益的。

中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普遍遵循的核心价值之一。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物质、精神多元冲击,尊师传统受到了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庸俗文化、功利文化对校园的侵蚀影响,使原本单纯的教育场所和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中既存在着家长的功利与学生的冲动,也不乏老师失去基本师道伦理的个例。其实,这双方面的事例,都并非普遍现象,但在信息时代,通过网络的传播与对负面信息的聚合,负面评价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放大。

师为万教之始。但当个别教师不适当的行为经过网络的聚集之后,成为整个师道的耻辱,也由此逐步影响了教师队伍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而一些并不适当的理论研究,比如脱离中国的传统和实际引入教师学生“契约论”,淡化师生间的特殊“拟血缘”关系,也加剧了相关问题。许多学生对老师的不敬,很大程度也是来源于社会对师道负面的渲染和评价,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内心对老师的敬畏之心。

因此,对于该校、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校园“辱师”案例,既要重视其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又不宜过度渲染其代表性。说起来,几个中学生的行为,未尝不是因为“年轻就是任性”。由此就引发“人人自危”一说,实难服众,“集体休假”,更是不妥,难免会被理解为另一种任性。这也暴露出教师在面对原本尚算正常的师生摩擦时,也受到了社会上许多不正确观念冲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对师生摩擦事件的性质判断和严重性判断。老师与学生比“谁更任性”,并非找回教育者尊严的正确途径。

“师道尊严”传统的继承与重塑 篇8

“师道尊严”对为师之道的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根据这一传统, 要成为有道之师, 获得尊严, 不仅要求教师“学高”, 而且要求其“身正”。教师需先善其德, 才有资格教育他人, 才能让他人信服, 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因此, 教师只有做到既威严庄重又小心谨慎;既阅历丰富又具有高远的信仰;既精通所学又善于阐发微言大义, 方可获得师尊。可以说,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 如果能以如此“为师之道”规范教师, 治学育人, 无疑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 “师道尊严”传统中也包含着一些消极因素。应当看到, 对“师道尊严”的倡导一开始只是把尊师作为重道的手段, 重道才是其目的, 而“道”无非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纲常, 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服务的。同时, “师道尊严”传统在对待师生关系方面, 过于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 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过于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 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等。

在当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 “师道尊严”的传统更是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方面, 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功利化、权钱交易等负面因素对学校的冲击比较大, 导致“师德”一定程度的缺损。一些教师也搞起了权钱交易, 家长给我好处, 我就给你的孩子更多的惠顾。一些教师在学术上怠于钻研、弄虚作假、滥竽充数;在教学上应付了事、糊弄学生;在生活上形象不正、作风不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么冷漠处之、撒手不管, 要么采取暴力、体罚等方式对待学生,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另一方面,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课堂听讲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冲击, 教师作为知识领域“绝对权威”的地位被撼动。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继承“师道尊严”传统的合理内核, 祛除这一传统中所存在的糟粕, 应对这一传统在当今所面临的挑战,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师道尊严”的传统既需要继承, 也需要发展, 时代的变化需要重塑一种新的“师道尊严”观。

维护师道尊严难道能被淡忘吗 篇9

不过近些年来, 许多教师切身感受到, 师生关系问题备受人们关注, 而且似乎媒体和舆论导向越来越一致地倾向了学生, 比如, 如何保护学生权益、不许体罚学生, 等等。但对于如何维护教师的利益, 如何维护师道尊严却只字不提了。

自古以来, 我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 读书行为似乎越来越退化成为一种谋生的途径, 教师也仅仅沦为学生学习生存技能的工具而已。学生不知礼、不懂礼、不学礼, 遑论运用礼仪尊敬他们的师长呢?所以教师常常处在一种尴尬中:学生对教师的存在视而不见, 甚至直呼其名、起侮辱性的绰号, 甚至辱骂、殴打, 而有些学校迫于压力往往委曲求全。

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架天平来形容的话, 那么, 当今社会舆论无疑把砝码倾向了学生。教师骂学生是语言暴力, 要受到“党纪国法”处分;而学生和家长侮辱教师的人格呢, 学校的警告于他们有什么威慑力吗?有些学生家长敢这样做就是认为“大不了再换一所学校罢了”, 如果碰上势力雄厚的学生, 走人的很可能是教师, 更何况学生和家长也已经被各种法律法规武装到了牙齿, 战斗力空前, 可谓所向无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岌岌可危的教师, 在找工作空前之难的竞争中, 为保住饭碗只得忍气吞声, 能保住面子已属不易, 何谈师道尊严?就更不用提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了。

自古以来, 我国就有“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说法。笔者觉得大可不必如此, 只要能切切实实地对教师给予应有的尊重就可以了。有些学校, 只要学生不背后骂教师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如何还能指望学生对教师像对父亲一般的尊重?

或许现在的教师会非常向往古代人们对教师的尊崇。自从孔老夫子获得了“万世师表”的美誉之后, 教师的地位就备受尊崇;再加上韩昌黎高举“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旗, 极力鼓吹维护教师, 可以发现, 在整个封建时代, 只要是开明的社会里, 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贩夫走卒, 人们对教师都给予了应有的尊重。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令:“今后学规严紧, 若有无籍之徒……诽谤师长的, 许诸人出首, 或绑缚将来, 赏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 枭令在监前, 全家抄没, 发往烟瘴地面。”当然, 考察这种半文半白、杀气腾腾的谕旨是否是明太祖的故作姿态已不重要, 但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对教师的尊重就是对人才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 这是谁也不能忽视的。

当今时代是一个弃旧图新的时代, 礼仪教化作为旧时代的产物逐渐被人们淡忘, 但人们不能安于学生不知礼、不懂礼、不学礼、不行礼的现状。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导致学生的骄横放纵、目无尊长;社会成员集体性的趋利行为, 导致知识在权位面前的无奈和人们对师道尊严的漠视;更有仗势欺人者对教师尊严的亵渎和践踏, 以及教师社会地位的名实不符, 在某些地区, 足以导致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下降。

只有社会、家庭、学校能真真正正地严格教育孩子们学礼、懂礼、运用礼仪, 让他们知道尊重值得尊重的、应该尊重的, 敬畏值得敬畏的、应该敬畏的, 消除那种敬仰名利权位的现象, 我们“礼仪之邦”应有的风气才会形成。自然而然, 对知识的尊重就不会停留在口头上, 尊师重教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让学校成为师道尊严的捍卫者 篇10

一、教师的弱势

1. 物质上的弱势

“教师”本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但教师薪资的弱势地位, 作为一种明晃晃的“违法”现象而合理存在许多年。吃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奶, 这是现代中小学教师的真实写照!

谁都知道教育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而好的老师对基础教育又有多么重要, 但是, 虽然我们喊尊师重教已经喊了20多年, 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老师。为什么?因为现在社会对一项职业和一个人的评价已经简化为对他拥有的权力大小和金钱多少的评价, 对知识的尊崇程度也跟你拥有的知识本身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回报有关。而当教师就意味着没有享受特权的机会, 没有经商暴富的机会, 就那么一点薪水, 怎么被人尊重?

教师的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 为未来和现在工作。社会对教师的道德奉献强调充足, 对教师的收入与物质保障却相对不足。教师是教育的灵魂, 但教师更是一个人, 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更要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为什么教师私自办班、有偿补课屡禁不止?因为教师也是

筅江苏沭阳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人, 他们也要吃饭、要穿衣、要有房子住、要养育子女、要赡养老人。可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无力在“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的崇高奉献中解除后顾之忧。

2. 尊严上的弱势

先看几个案例:

2007年5月25号, 网络上出现一段北京海淀区某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上课期间挑衅、辱骂年老地理老师的视频, 从这段近5分钟的视频上可以看到, 整个课堂纪律一片混乱, 学生随意游走、嬉笑、打闹甚至肆意用各种手段挑衅、侮辱老师并以此取乐。

2008年12月15日《华西都市报》消息:四川隆昌县一名小学女教师疑因体罚学生被家长要求道歉, 在学校寝室内服毒自杀。攀枝花市新华中学28岁的女教师李虹蓉, 当着两名校领导, 向一名学生及其亲属的面下跪。随后, 李虹蓉疯了, 住进了精神病医院。

在责权不明朗的教育语境下, 教师的责任风险越发强烈, 加上“道歉权”的泛滥, 从被殴、被辱到被逼疯、被逼死, 你也可以冷漠地说是个体心理素质不够坚韧, 当把这些个案串成一条线, 不难看出, 那是弱势的师道尊严在滴血!

3. 舆论上的弱势

现在学校教育是买方市场, 招生宣传还来不及呢, 谁敢得罪学生和家长?一个学生就意味着若干人民币, 教得好自然是皆大欢喜, 教得不好, 教师们被“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经典言辞”压的透不过气来。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人是有个体差异的, 刘翔能拿110米栏世界冠军, 难道任何一个人只要经过与刘翔同样的训练都能拿世界冠军?当然不是!教育学生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 可是有些家长 (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 把孩子交给学校, 他们就成了没事人, 别说配合老师教育, 老师们想跟他们见个面都很难。社会把教师竖立得这么神化万能, 把教师的工作空间压缩得这么狭窄, 连喘息都不能, 谈什么因材施教下的素质教育?老师们由于没能教好部分甚至个别学生, 不但失去了自信, 也失去了尊严。

4. 巨大的精神压力

教师承受着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精神压力!教师的职业压力、升学率的社会压力让众多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每天要面对众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 每半学期甚至每个月的大小考试, 以及其他不得不参加的各类培训、教研活动、社会活动等, 教师们感觉非常累, 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

二、师道尊严的沉沦

师道尊严的沉沦有多方面的原因。

1. 下面教师的道德力量减弱, 学生不敬畏老师

看下面几个案例:

2008年12月11日《东南快报》报道, 9日上午, 福州某技工学校的7名学生, 因违纪在被老师“军训”两个小时后, 又在该校操场上当众集体“罚跪”。

另据《重庆商报》12月12日报道, 重庆市铜梁县高楼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明和同学小红吃饭时打闹, 班主任得知此事后, 竟往小明碗里撒了一把炭渣, 并逼其吃下。

安徽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的两名学生在课堂上打架, 授课教师杨经贵没有制止, 而是坚持继续上课, 以致一名学生死亡。杨老师的做法被网友称作“选择在三尺讲台上当看客”, 其本人也被冠以“杨不管”的绰号。

还有大家熟知的四川地震时的“范跑跑”。

以上这些活生生的案例, 也在告诫人们:一些教师素质偏低、道德力量减弱, 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有违师德, 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损坏了教师的尊严。

中国素有“严师出高徒”的现实语境, 正当的惩戒与体罚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是否合理, 《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自有规定, 要求教师加强师德修养, 积极探讨适应复杂现实的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紧张, 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佩服、敬仰、崇拜之心淡漠了, 随着高校扩招, 师范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 教师素质出现下滑趋势, 不少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抄录资料、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甚至有少数教师缺乏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学生不佩服。

2. 政府投入不足, 教育变成商品

国家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学校的教育经费仅能勉强发放教师工资, 学校要生存、要发展, 不得不在收费上动脑筋。虽然相关部门一直在规范教育收费, 但择校费、天价幼儿园、全日制寄宿学校……等高额的收费, 各种名目的办学者甚至盯上了还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家长的钱包, 对学校来说, 一个学生就是若干人民币, 对学生及家长来说, 我付那么多钱给学校, 就是要学校教我本事, 由过去的尊敬、感谢变成现在的理所应当。

3. 教师收入偏低, 人们看不起教师行业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是法律的规定, 但这项法律、法规却没有落到实处。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人和职业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财富与身份密不可分, 即使是不识几个字的文盲、半文盲, 只要拥有巨大的财富, 都会让人刮目相看, “尊重”不已。虽然教师在从事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但偏低的工资待遇, 低质量的生活水平, 让人看不起教师这个行业。有些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搞有偿家教, 使他们在收入金钱的同时, 失去了宝贵的尊严。

三、尊师重教, 捍卫师道尊严

捍卫师道尊严不仅是尊师重教的前提, 也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捍卫师道尊严应从学校做起, 让学校成为师道尊严的捍卫者。

1. 规范教师准入制, 教师资格认证要与时俱进

各级各类学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希望教师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素质?希望教师成为什么样的教育者?这些应有明确的规定, 把好教师准入这一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社会影响力, 让教师成为让人尊重、向往的职业。

目前, 我国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发是采取学历认定为主, 考试认定为辅的制度,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应特别关注教育专业性, 也就是说, 教师资格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具有专业知识, 还应具有专业精神、专业道德、专业观念、专业能力和专业潜质。不同类型学校, 教师资格认证应有区别, 根据教师的动态发展, 打破教师资格的终身有效性。

2.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教师是一份“以人育人”的工作, 教师师德的核心就是“责任”与“爱”。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要热爱自己的事业, 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是教师人格和教育力量的体现。教师展示给学生的应是正直的言行和积极的精神风貌, 杜绝消极和庸俗。学生向教师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做人, 教师的人格力量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真正把培训工作做实, 切忌走形式, 教师培训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学科知识、科学技能, 教师成长的实践场所是现实情景, 教师的各种能力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与获得。让教师立足职场, 在反思与实践的基础上, 研究、解决教育教学有关问题, 改进教育教学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构建“研训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

3. 让教育行家管教育, 规范教育管理

校长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下, 学校的主管部门教育局特别是教育局长对教育的认知状况、角色定位、能力水平等也会对一个地区教育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个好的局长, 就意味着有一方好的教育。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41%的教育局长来自政府其他部门管理人员, 在被调查的局长中只有6%是通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的途径上来的, 其余都是组织任命的。不是说外行领导多么不好, 因为教育事业的特殊性, 让行家来管教育, 他们了解教育的发展规律、理解教师的喜怒哀乐、知道教师的油盐酱醋, 有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

当一所学校或一个地方的教育是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势必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人们必然会尊重教育、尊重教师。

4. 关注教师健康, 保障教师的安全

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较高的责任风险和较低的工资收入, 让广大教师身心疲惫, 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及全社会都应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 让教师们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保护学生安全”纳入其中, 保护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保护学生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 不能保护学生的老师师德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教师的安全谁来保护?这里的安全不仅指生命安全, 也包括教师心理、精神上的可承受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在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的谨小慎微。老师们怕学生意外地给你闷棍、怕家长来问责、怕稍有不慎校领导的责怪。应有相应的措施让教师的生命尽可能不受到伤害, 减小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压力, 教师们每天从早忙到晚, 较高的职业责任要求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对等, 这些理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5. 校长要能为教师担责, 降低教师的责任风险

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本不该出现的问题, 教师“犯事”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为自己的行为担责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但校长不要对教师自惹的麻烦不闻不问, 让“犯事”的老师“自己兜着”, 这样会把教师推向一个尴尬无助的境地, 有损教师的尊严, 校长要对犯错误的老师进行安慰, 提供必要的帮助, 承担一定的责任, 用“人性化”的管理帮助每一位教师。由于目前教育缺乏科学的风险机制和问责机制, 有些学生家长一遇到师生矛盾, 就采取极端手段对教师攻击报复, 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 甚至威胁到教师的人生安全, 这些工作中难免遇到的“教育风险”, 应该有相关的法律, 这不仅是对教师的保护, 也是对学生的保护。

6. 教师工资须落实到位, 让教师生活有保障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从现实状况来看, 一些地方, 特别是广大农村偏远地区, 《义务教育法》这一规定并未有效落实, 教师工资偏低甚至被拖欠, 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是教育的灵魂, 从事教育需要教师高于常人的奉献精神, 但道德的感召力并不能完全长期保证一个人对职业的使命感与尊严感, 相应的物质保障是必然。其实落实教师工资方法很简单:只要执法不打折, 教师工资就不会打折!一个工资被打折、拖欠, 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 何来尊严?

7.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相互尊重

以前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 比如一名老木匠带一个徒弟, 师傅不光要教其技艺, 还要带其谋生, 师生关系如同父子关系, 老师发号施令, 学生唯有服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师生关系悄悄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师生关系不再是“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般刻板, 而是多了亦师亦友的温馨色彩。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逐步觉醒, “学生权利”被无限地放大了, 一些调皮的学生摸透了老师的心理, 肆无忌惮地违反纪律, 许多老师由于很难把握“管和不管”的尺度, 所以就会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 干脆只“教书”而不“育人”了, 而只“知书”而不“达礼”的学生, 人格是不健全的。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 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其中有一方存在素质上的缺陷, 和谐师生关系都无法构建。

师也好, 友也罢, 教师就是教师, 基本的师道尊严不能磨灭。老师要尊重、爱护学生, 学生更要尊重老师。

8. 教师要不断学习, 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学者”, 学习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也是教师安身立命的需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应加强学习, 多读书、读好书汲取知识养分、储备精神食粮, 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气质和品性, 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开拓前进, 新理念、新思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 不断创新。要有“新奇性”、“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此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的爱好, 广泛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手段, 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要大胆尝试, 大胆创新。受教育者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同时, 自然会尊重教育、尊重教师。

教师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 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尊重教师就是尊重教育, 教师们要苦练内功, 用高尚的师德、丰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人们的尊重。社会要尊重教师、尊重教育, 维护教师的尊严不仅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 也是全社会的重要使命, 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参考文献

师道尊严——浅谈为师者的“道” 篇11

【关键词】传统的师道尊严;师生关系;批判

2016年4月20日,安徽蒙城范集中学,几名男生在教室对老师拳打脚踢,期间,有学生拎起凳子向老师砸去,也有学生用脚踹老师,还有学生手持棍状物殴打老师。

2016年4月某天,海南万宁二中,一位女老师打学生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其真相为:一名同学上课睡觉被老师叫醒,一怒之下拿起书砸向老师,老师一时气氛踢了学生几脚。而拍视频的学生只拍到了老师踢学生的画面,并将其上传网络,结果引起不明真相的人们对该教师乃至整个教师队伍的谩骂和攻击。

这两件事情的处理结果都是师生互相赔礼道歉。

近几年,因为师生矛盾引发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学生辱骂、殴打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事情发生后,又往往是老师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承受道德与身份的双重压力。

我们不禁要问,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怎么了?作为教师,在维护师道尊严的同时,又如何教育好如今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零零后”呢?

一、什么是师道尊严

《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这是“师严道尊”的出处。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受到尊敬,知识才会受到尊重,只有知识受到尊重,老百姓才懂得敬重学业。古时,老师接受国君召见可不必按照臣子的礼仪而朝北,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重。古人尚且如此,到了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学生)反倒不尊重老师了呢?

二、学生为什么不尊重老师

学生不尊重老师的原因有许多,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教师和学生本人因素的。笔者就单从学校、老师、学生这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发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不但会关注这个人、这件事,也会自然的去关注与这件事、这个人相关的其他事情。因为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他就会或多或少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再加上老师们自以为是的一片真心对学生严加管教,使得学生的反抗情绪越大,进而发展到给老师起外号和老师对着干甚至暴力对抗等。

(2)老师自身行为不端,不能安心传道、授业、解惑。所谓师道尊严,先在一个“师道”上。什么叫师道?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术水平。师道尊严,随经千年的演变,但其精髓却一直绽放光芒,就是为师者,首先要“尊道”。但现在看看有些为师者,一天不专心于教学,而是忙着到处走穴赚外快;常将仁义道德挂在嘴上,却在私底下满口污言秽语……这样的教师如何让学生尊重。

(3)学生“尊重”教育的缺失。当今社会,好些人唯金钱论、唯学历论,社会好像唯“智”是图,不注重学生“德”的教育,没好好去思考一下,在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前,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先知道去尊重学生。我们说尊重一个人首先是要把他当人看,他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但在许多学校眼里,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要求等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的成绩,他们是教师完成任务的工具,是升学率上的一个名字,是不能给老师添乱的乖孩子,是为班级争荣誉的“三好学生”,缺失这种尊重教育,何谈学生尊重老师?

三、如何让为师者有尊严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为重要的美德,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一职业,只有做到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远离名利场,才能热爱本职工作,在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同时,潜心钻研业务知识,时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自己言行的准则,学生如何不遵有“道”之师呢?

(2)把“尊重”融入到教育,让孩子对“你”感兴趣。所谓尊重有两层含义,即尊人和尊己,笔者认为,为师者首先要教育并引导学生“尊重自己”,让他们在人格上感觉不低人一等,在行为上能平等的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生活。而要构建这种“平等”,教师首先就要懂得尊重学生,无论学生成绩好坏,品行如何。成绩好的,我们加以表扬,成绩差的,我们加以鼓勵;品行好的,我们树以典型,品行不好的,我们用耐性去劝导,用爱心去感化。孩子们的心都是纯洁的,只是他们还不具备一颗辨识丑恶的眼,人性的根本都是善良的,只是纷扰的世界让他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为师者用真情,用爱心、尊重之心去感化对待学生,学生怎能不对学习感兴趣,怎能不尊重老师?

师道尊严 篇12

一、 珍惜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 重建师道尊严

大学必须有大师, 这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在当今信息社会, 一切知识的传播, 都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手段, 甚至连大学课堂的实录书籍和电子版本都容易得到。那么, 大学的存在难道仅仅是提供场所和设备么?我认为, 在当代条件下, 重新思考大学教师的作用, 有着尤其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因为, 正是在教师的教学功能被弱化的情况下, 大学教师的“教”反而显示了特殊的重要性。“还教师以教”, 与“还学校以校”, 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大学只要还是学校, 大学就必须重视教师的“教”。教师的师道尊严, 就成为任何时代都不能搁置的话题。

大学以大师为风范, 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 是道德风范、人格魅力、思想风格、学术智慧的传承和影响。这是任何技术、媒介都无法代替的。所以, 在媒介和技术高度发达的时候, 大学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 最根本的原因, 难道不正是因为大学有教师, 有大师吗?然而, 大学教师的师道尊严已经有所失落。 首先, 大学师生关系有所弱化。当今社会, 信息发达, 人们意识活跃, 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却未必随之而增多。究其原因, 一在于高校扩招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负担成倍加重。这就造成了上课形同讲座, 课后的交流近乎于无。二是大学生课外的娱乐形式多样化, 特别是网络的发达, 虚拟空间的交流排挤了实际的人间交往。此外, 教师因其劳动被市场化、商品化, 故而淡化了传统的“育人”精神。其次, 大学的评估体系中, 教师的教学主要由学生评价, 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传统形象尤其是应有的尊严。大学对教师的考核重科研而轻教学, 则从最重要的方面打击了教师的“师”道尊严。尤其是, 如果科研考核的标准存在着不公, 则形成更严重的结果。

我们认为, 即使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教师的个人精神追求、人格魅力乃至形象特征等, 都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何况, 在任何学科, “知识”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 “事实”与“价值”本来就密不可分。所以, 如何在知识文化的传授与沟通中, 把大学的学习变为“生命的学问”, 锻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坚强的精神, 就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首先, 教师要用自己的学术的力量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否则, 就失去了“教书”的资格, “育人”便无从谈起。其次, 教师要在教学中导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 教师需要采取富于魅力的教学与教育方式, 以“美”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精神文化。

在学校的管理中, 强化教书育人的神圣感和崇高性, 而不是以物质激励来代替精神追求, 是重建师道尊严的重要环节。因为惟有精神才能够赋予一个人以真正的尊严。当然,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应当是平等基础上的尊师重教。教师的自尊和学生的尊重是互为因果的。这些, 都只有用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才能够实现。

二、弘扬追求真理精神, 改革科研管理机制

学术创新是大学的灵魂。但是, 作为大学之灵魂的学术, 当前却处于一种表面繁荣而实质上缺乏力作、更乏大师级力作的现象。学术研究中的利益驱动, 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追求真理的崇高愿望。

【师道尊严】推荐阅读:

上一篇:兰州模式论文下一篇:儿科家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