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西地区

2024-09-13

陆西地区(精选3篇)

陆西地区 篇1

柴达木西部地区 (以下简称柴西地区) 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具有形成大油田的潜力, 是青海油田油气富集区和原油生产基地[1]。目前对该区原油性质尚无较统一的分析对比研究, 油气成因仍存在许多未知因素。因此, 本文通过对柴西地区昆北、扎哈泉、英东、南翼山和小梁山油田原油的物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 探讨原油物性的成因、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 地质概况

柴西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 西起阿尔金山东缘, 东以鄂博梁—甘森一线为界, 面积约30 000km2。研究区含有一里坪凹陷、茫崖凹陷 (浅层为英雄岭反转构造带) 、大风山凸起、尕斯断陷及昆北断阶五个二级构造单元, 是典型的盐湖相沉积, 发育有多套烃源层[2,3]。

2 原油物性特征

根据地面原油相对密度可将原油分成凝析油 (<0.706) 、挥发油 (0.706~0.805) 、轻质油 (0.805~0.870) 、中质油 (0.870~0.934) 和重质油 (>0.934) , 各油田原油相对密度基本在0.87以内 (表1) , 说明研究区以轻质原油为主, 其次为中质油, 还含有少量的挥发油, 从昆北到南翼山油田, 原油相对密度逐渐增大。

研究区原油粘度分布分较为广泛 (表1) , 其中以昆北油田原油粘度最高, 扎哈泉油田次之。英东、南翼山和小梁山油田原油粘度均较低。

从图1可以看出, 英东、南翼山和小梁山油田的原油粘度和相对密度较低, 两者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昆北和扎哈泉油田原油密度和粘度较高, 两者存在较大分异, 正相关性变差, 这说明二个油田高粘度和高密度原油, 其化学组成相对复杂, 含有较多的胶质和沥青质等重质组分, 影响其粘度和密度因素更为复杂, 因此其相关性变差[4,5]。

原油分成烷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组分。从表1可以看出, 柴西地区研究区样品的饱/芳比较高, 芳烃馏分含量较低。一般情况下, 有机质经历较强的热和高压作用时, 会发生环化-芳构化过程, 产生稠环芳烃, 在演化程度方面, 如果有机质还未达到过成熟阶段, 则饱/芳比越高成熟度会越高[6]。由此判断研究的柴西地区原油演化程度并不高, 其成熟度处于低-成熟阶段。

3原油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从以上分析看出, 该区不同油田的原油, 其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别, 它们之间的物性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3.1 油源差异的影响

上文提及, 柴西地区存在多套的烃源岩层系, 这导致该区域原油在地化特征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不同油田原油的母质类型、成熟度存在的差异。

地质体中的甾族系列化合物来自生物体, 一般常用甾烷ααα-20R构型C27、C28、C29的相对丰度来判别有机质的母质类型[6]。从m/z217质量色谱图 (图2) 看出, 昆北油田的代表井切124井及扎哈泉油田的扎2井表现为C27=C29>C28特征, 属于既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输入、又有丰富的陆源物质来源的混源母质类型。英东、小梁山油田是以C27甾烷优势存在的V型, 而南翼山油田是以表示以上C27甾烷优势存在的L型, 说明三个油田虽然都是以藻类水生生物输入为主的生烃母质类型有机质生烃, 但三个油田的母质类型仍存在差异。

在原油的芳烃中, 采用了MPI1指数, 计算出原油的镜质体反射率Rc[7,8,9]。

从图3看出, 这些原油的母岩镜质体反射率Rc在0.7~1.12之间, 表明它们的生油岩有机质为刚进入生烃门限的低成熟到成熟烃源岩有机质。其中, 昆北和扎哈泉原油的Rc值主要分布在低熟阶段;而其他三个区块的原油的Rc值主要分布在成熟阶段。

3.2 重力分异作用

原油在成藏过程中, 由于重力分异作用, 同一构造和成藏背景下, 轻质油趋于向上移动, 因此分布在构造或油层的上部, 而较重质原油大多分布在构造低部位, 因此一般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 原油的密度和粘度有增加的趋势[10]。统计研究区原油密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发现也存在类似趋势 (图4) 。

3.3 保存条件

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 同一构造和成藏背景下, 研究区原油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 原油的相对密度密度有增加的趋势, 说明了各构造有较好的保存条件。但是, 研究区域的原油Ph/C18值大部分在0.7左右, 有的达到1.0。在没有经历微生物降解的有机质中, 正构烷烃的值会远远高于类异戊二烯烷烃[6]。而在生物降解的过程中, 细菌主要消耗了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等化合物。研究区的Pr/C17、Ph/C18参数反映了有机质的降解程度, 说明五个油田的原油都曾有过微生物降解作用。

4 结论

(1) 根据柴西地区原油相对密度分类, 该区域原油主要为轻质原油, 其次为中质原油, 还有少量的挥发油。原油物性在区域分布上, 具有从昆北到南翼山油田, 原油物性逐渐变好的特点。原油的其他物性参数与原油相对密度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2) 由柴西原油的族组成特征看出原油样品未经过强烈的环化-芳构化、热作用、及脱羧基和脱羰基等作用, 柴西地区原油具有低成熟和成熟原油的演化特征。

(3) 影响原油性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柴西地区原油物性主要因素有油源差异, 油气运移中的重力分异作用及油气藏保存条件。其中油源差异和油气运移占主导, 保存条件中的微生物作用也对原油物性有一定的影响。

摘要:对柴西地区5个主要油田原油物性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地质条件, 分析原油物性差异的原因, 研究认为, 原油物性不仅受到族组成的影响, 还与油源差异、保存条件以及重力分异作用等有关。同时通过分析物性之间的关系, 发现密度和粘度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由柴西原油的族组成特征可以看出, 该区原油具有低成熟和成熟原油的演化特征。

关键词:柴西地区,原油物性,族组成,重力分异作用

参考文献

[1]付锁堂.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J].沉积学报, 2010.28 (2) :373~379.

[2]梁狄刚, 彭德华, 等.柴西第三系咸化湖泊有效烃源岩划分标准与生烃评价[R].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2004.

[3]陈志勇, 苏爱国, 等.柴达木盆地西部石油的形成[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6~11.

[4]康志勇.辽河油田原油密度与温度关系的统计方程[J].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4.8 (4) :107~221.

[5]刘华, 蒋有录, 等.东营凹陷古近系原油物性及其影响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13 (3) :8~11.

[6]孟仟祥, 房嬛, 等.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和煤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沉积学报, 2004, 22 (4) :729~736.

[7]马军, 李水福, 等.芳烃化合物组成及其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 2010, 29 (6) :73~79.

[8]妥进才.柴达木盆地第三系芳烃的地球化学-二环芳烃与多环芳烃的关[J].石油实验地质, 1996, 18 (4) :406~412.

[9]王传远, 杜建国, 等.芳香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1) :29~32.

[10]高岗, 梁浩, 王志勇.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原油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2 (5) :6~10.

陆西地区 篇2

连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在孤西地区的应用

孤西断裂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该区已进行了三雏连片处理,但潜山的构造背景夏准确细致的.构造形态仍不清楚,制约了对该区带的深入地质研究和评价.采用匹配滤波、叠前数据规则化等技术对叠前连片道集进行精细处理后,再进行叠前深度偏移遮代,并利用层析成像法对层速度模型进行校正,成像剖面信噪比较高、潜山归位准确,内幕清楚,发现和落实了多个圈闭构造.

作 者:张廷香 ZHANG Ting-xiang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7)分类号:P5关键词:孤西断裂带 三维连片 匹配滤波 叠前数据规则化 叠前深度偏移迭代

渝西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研究 篇3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资源, 水资源量与时空分布特征等都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性等起到控制性作用。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是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特别是在丘陵地形为主的渝西地区这种多水缺水的水环境下,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可为区域综合开发、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渝西地区位于重庆西部地区, 包括永川、 江津等10 个区县, 土地总面积18828km2, 交通便利, 有长江、 嘉陵江从境内流过, 重要的港口有长江永川港、江津港, 嘉陵江合川港。 区内地形以丘陵为主, 降水量充沛, 时空分配不均, 夏季占年降水量40%~50%, 冬季只占4%~5%, 降水年际变异大, 一般多雨年为少雨年降水量的2.5~3 倍。 本研究对渝西地区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 不同作物的耗水特性以及不同土地类型的作物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以期达到提高农田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

2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

2.1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

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趋势是坝地>梯田>坡地。 坝地年平均土壤水分含量比梯田大2.93%, 比坡地大3.85%;对于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年份坝地仍比梯田和坡地大, 说明了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趋势的一致性。

2.2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层含水量特性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层含水量特征表现为0~50cm土层含水量总是依次大于50~100cm土层, 大于100~200cm土层。

2.3 不同坡向的土壤水分特性

分别选取阴坡和阳坡的梯田进行定位测定, 从监测结果来分析, 坡向不同土壤储水量的差异很大, 阴坡土壤水分交阳坡土壤水分高20%~25%。

2.4 不同作物的土壤水分特性

作物播种到收获期吸收水分而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程度依次为玉米>马铃薯>大豆。

3 主要作物的耗水特性

3.1 不同作物对降雨的利用效率

研究了玉米、马铃薯和大豆的降雨利用率, 结果表明, 区域内绝大多数作物对降雨利用率因作物不同而存在差异, 降雨利用效率为玉米>马铃薯>大豆。

3.2 不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 玉米、 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59.5kg/hm2·mm、14.7kg/hm2·mm和3.9kg/hm2·mm; 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 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次之。 不同作物的WUE变化区间为3.9 ~59.5kg/hm2·mm, 其变化范围较大;WUE的平均值为21.05kg/hm2·mm, 玉米和大豆的WUE总体呈负效应, 距平分别为6.35kg/hm2·mm和17.15kg/hm2·mm。

3.3 不同地型的水分利用效率

坝地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为23.69kg/hm2·mm, 梯田和坡地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0.19kg/hm2·mm和14.84kg/hm2·mm。 坝地的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储存供应量的能力较梯田和坡地好, 在作物布局中, 应尽可能把耗水量大的作物种植在坝地上。

3.4 不同降雨年型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降雨年型对作物产量、WUE和土壤供水的影响是不同的。 丰水年和平水年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相差不大, 分别为15.7 kg/hm2·mm和15.9 kg/hm2·mm, 枯水年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14.5 kg/hm2·mm。 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不同降雨量条件下作物耗水量分别为461.7mm, 421.2mm和391.9mm;WUE变化范围不大, 平均值为15.37kg/hm2·mm, 只有枯水年WUE距平为负值 (-0.85kg/hm2·mm) 。 土壤储水量在播前和播后的变化为:丰水年土壤储水量其值为33.9mm, 平水年和枯水年土壤储水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小, 其值分别为-43.1mm和-89.7mm。

4 不同土地类型的作物生态适应性评价

4.1 不同土地类型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坝地作物的产量高于梯田和坡地, 马铃薯产量比其他两类作物的优势更是明显, 在不同类地条件下均表现比其他作物产量高的特性, 其值分别达到23850kg/hm2和18890kg/hm2。 玉米坝地比梯田和坡地多增收分别为3765.6 元/hm2和7272 元/hm2。 大豆的产量依次为坝地>梯田>坡地。

4.2 不同地型条件下作物适宜性分析

采用黑箱理论建立数学模拟模型, 利用适宜性指数分析了不同作物对不同类地的适宜性程度。 从作物对坝地的适宜性指数来看, 适宜其指数均大于1, 其中玉米的适宜性指数最高, 为1.877, 马铃薯和大豆在坝地也都有很好的适宜性, 其产量在与梯田和坡地相比均可达到最高, 但从粮食生产追求产量最高的经济效益来看, 玉米种植是最好的选择。 从作物对梯田的适宜性指数来看, 马铃薯>大豆>玉米, 说明马铃薯最适宜梯田种植, 玉米因为对水分更加敏感, 适宜性较马铃薯和谷子稍差一些。作物对坡地的适宜其指数均小于1, 马铃薯较为适宜, 玉米最不适宜, 因此, 对坡地来说, 种植马铃薯是比较经济的选择。 作物对于整个区域适宜性方面, 玉米的适应能力最强, 种植区域广泛。 马铃薯也有较强的适应性, 适宜性能力最小的是大豆。

4.3 针对作物对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适应性进行合理布局

根据土壤水分动态研究和作物耗水特性, 玉米应该尽可能调整安排种植在坝地、川台地、低坡位和阴坡梯田上。 大豆改种杂豆, 主要安排种植在梯田上。 马铃薯安排种植在高坡位和阳坡梯田上。

渝西地区旱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一般都在18000~37500元/hm2, 管理好的可以达到45000 元/hm2, 依然远远高于种植粮食作物的效益。 依据市场经济规律, 进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压缩粮食作物种植比例, 增加高产值的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是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5 讨论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群众对水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我国也正在进入“生态消费”时期;优化和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因此, 该项目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提高整体农田土地生产力, 还可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水土流失, 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 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制, 带动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在社会经济方面, 通过对项目实施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优化及大面积的示范, 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使林果业和畜牧业在农业中比例明显增加, 粮食单产稳步提高, 人均收入普遍提高;在生态与环境方面, 实现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 有效减少项目实施区水土流失量;明显增加项目实施区植被, 实现退化脆弱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 为实现国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环境建设范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现代设施农业的进行, 使得高效用水技术显得十分重要, 进一步对该区域农业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 在该区建立与区域生态经济相协调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通过技术开发与集成, 培育较大规模的实体模式并进行示范, 完善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同时, 由于许多先进的补充灌溉技术、小水源开发技术、雨水径流汇集利用技术等需要集成以及示范推广, 进而实现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辉, 毕俊国, 江德权, 等.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再生稻降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 (6) :25-30.

[2]贺新春, 邵东国, 刘武艺, 等.农田排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 (3) :176-179.

[3]郑世宗, 姚俊杰苏飞, 等.余姚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支撑体系架构及应用模型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0 (3) :14-17.

[4]张富海.农艺节水是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方法[J].农林科研, 2013 (5) :220.

上一篇:表演产业下一篇:重型乙型脑炎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