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后记

2024-10-02

搜神后记(共12篇)

搜神后记 篇1

南朝志怪小说《搜神后记》[1], 旧题晋陶潜撰, 今存十卷。该志怪载有大量谈论鬼神、称道灵异的志怪故事, 本文暂不置论, 仅对其中与佛教有关的故事作一探析。在今本《搜神后记》117篇故事 (另有佚文几篇) 中, 与佛教有关的总计33条, 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可见《搜神后记》虽与其它“释氏辅教之书” (如《宣验记》、《冥详记》等) “宣教扬法”之主旨有所不同, 但它仍有意无意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佛教的神秘灵验传说及有关观念如业报轮回观、世界观、时空观、净土观分别促进了该志怪中灵异型、因果报应型、离魂型、复活型、仙乡型等几类故事的形成。从中既可见佛教“惩恶扬善”的劝诫意味, 又可窥出魏晋六朝佛、道思想之间的斗争与融合。

虽然与一般宗教以对神的崇拜为核心有所不同, 佛教否定神的存在, 强调靠智慧解脱, 而不以信仰、仪式等为其最根本之要素, 但无可否认, 作为宗教的一种, 佛教自然也不例外地要包含信仰、教团、仪式等诸方面内容, 被称为佛教“三宝”的佛、法、僧即是构成佛教整体的三大支柱。其中, “佛”原来指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 后来也泛指一切佛;“法”指释迦牟尼所传授的教理, 也包括后代佛教学者所阐发的教义;“僧”则指释迦牟尼建立的教团, 也泛指一切信奉并弘扬佛理的僧众。在长期的发展中, 关于佛教“三宝”的种种神奇故事也日益累积起来, 成为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神秘光环。

在中国, 宣扬佛教“三宝”神秘灵验的有关传说在现存许多南北朝僧人传记中均可见到, 如梁释慧皎《高僧传》、梁释宝唱《比丘尼传》等。这些僧传虽说带有史传的性质, 但其中颇杂虚妄怪诞之说。受僧教的影响, 在同时期的许多志怪小说中, 也相应地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志怪类型, 即“灵异”型故事, 它们有些与僧传故事同源;而从产生时间上说, 有些僧传故事甚至是采集志怪而成。这些志怪故事在客观上起到弘教扬法作用的同时, 也发挥了佛教惩恶扬善、劝恶从善的义旨。

《搜神后记》中记载佛教灵异的故事共7条, 其中关于佛徒灵异故事的有5条:“比邱尼”写一比邱尼来投晋大司马桓温, 尼每浴, 必“裸身挥刀, 破腹出脏, 断截身首, 支分脔切”, 而“及至尼出浴室, 身形如常”, 以此警戒桓温“若逐凌君上, 形当如之”, 温本“方谋问鼎”, 闻之则以此戒惧而终守臣节。可见, 虽然比邱尼的行为奇异怪诞之极, 但透过故事虚妄的表层, 作者劝恶从善的劝诫意味却可见一斑。“清溪庙神”写沙门竺昙遂死后成为清溪庙神。此验证了佛教所宣扬的六道轮回观之不虚 (关于六道轮回, 下文将详述) 。其余3条———“佛图澄”、“昙游”、“竺法师”均见于《高僧传》。关于天竺僧人佛图澄, 《高僧传》云其“善诵神咒, 能役使鬼物, 以麻油杂胭脂涂掌, 千里外事, 皆彻见掌中, 如对面焉, 亦能令洁斋者见。又听铃音以言事, 无不效验”[2], 并言其他种种神通。《搜神后记》中“佛图澄”与“昙游”亦分别描述了二人的神异行为。这类传说故事大旨是为了宣扬佛门神秘灵验及佛法不虚。“竺法师”写沙门竺法师死后显灵, 如约告诉王坦之死后情形, 诫之“当勤修道德, 以升跻神明”。与“比邱尼”条一样, 佛教劝诫的意味显而易见。

另两条灵异故事是“蜜蜂螫贼”和“历阳神祠”。前者写一伙山贼入佛图搜掠财宝, “先是诸供养具, 别封置一室”, 至贼破户, 便有数万蜜蜂出而噬螫, 群贼皆弃而走。虽然佛教否定神的存在, 僧团戒律中也没有关于祭祀、礼拜和对佛陀崇拜礼仪的规定, 但在佛教中, 佛门乃圣地, 神圣而不可侵犯, 佛门器具亦不可亵渎, 否则必然遭报。这条故事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后者写胡茂回能看见鬼, 在历阳神祠见诸鬼不惧巫祝, 而惟惧沙门, “回于是信佛, 遂精诚奉事”。此条故事内容生动, 其目的亦是说明佛言可信, 同时佛法胜于巫道。我们知道,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 佛教初入中土时却被视为道术之一种。史书载东汉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 尚浮屠之仁祠” (《后汉书·楚王英传》) , 将黄、老与浮屠并列, 显然是视黄老之学与佛教学说为等类;在哲学上, 初期传入的佛教般若学也确是依附魏晋玄学而发展起来。因此, 外来佛教欲在中国立足并长期发展, 必然要与中土原有的各种原始思想、宗教观念相斗争相融合, 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长期既斗争又调和的独特景象正源于此。从“历阳神祠”这条小故事中, 我们即可看到魏晋六朝之际佛、道思想之间的斗争。

这7条“灵异”型故事既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佛教的神秘灵验传说, 也更发挥了佛教惩恶扬善、劝恶从善的劝诫意义, 在客观上证实了佛胜道, 体现出魏晋六朝之际佛、道思想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同时, 这类志怪也影响了中国后来神魔小说的创作, 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既为它们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原型与题材, 同时也影响了它们的思想内容和故事情节。

“业报轮回”是印度原始佛教的重要学说之一。“业”本意指作为, “报”即“业”的后果, 有业 (因) 必有报 (果) , 否则业就不可能消失, 二者之间是铁定的因果关系。“报”是通过生命的轮回来实现的, 即众生的生命是循环往复的, 每一个体都处在“三世” (前世、今世和来世) 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之中, 只有修行到“涅槃”, 才能彻底超脱。轮回的空间是指欲界之五道或六道 (地狱、鬼、畜生、阿修罗、人、天) , 众生则依据前生的善恶行为而得到相应的轮回转生趋向。中国东晋末的著名佛教领袖慧远在印度这种“业报轮回”观的基础上, 吸取中国传统灵魂不死与善恶报应的思想, 建立起与中国传统神不灭论和印度原始佛教“业报轮回”说不完全相同的“因果报应”说。他认为:“三业殊体, 自同有定报, 定则时来必受, 非祈祷之所移, 智力之所免也。” (《三报论》) [3]而善恶不同的业则有不同的报应:“业有三报:一曰现报, 二曰生报, 三曰后报。现报者, 善恶始于此身, 即此身受。生报者, 来生便受。后报者, 或经二生三生, 百生千生, 然后乃受。” (同上) 同时, 慧远又以薪火之喻“火之传于薪, 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 犹神之传异形” (《沙门不敬王者论》) [4]来证明形尽神不灭, 说明不灭的灵魂是人生死轮回的报应主体。

佛教的这种“业报轮回”观及慧远的“因果报应”说在中国各阶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志怪小说的浸染也极为深刻。仅就《搜神后记》而言, 就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志怪故事:“因果报应”型、“离魂”型及“复活”型。这三类故事总计20条, 在本书佛教故事中所占总量最大。

其中涉及因果报应的故事共6条, 分善报和恶报两种。“放龟”与“宗渊放龟”都是写放生得善报的故事。在4条恶报故事中:“羊炙”写一沙门不能救羊反食其肉, 终“于此得疾, 遂作羊鸣, 吐沫”, 后卒。“蛇衔卵”写三人煮蛇卵, 后一大蛇来于汤中衔卵去, “三人无几皆死”。此二条均证明了杀生即得恶报。“三蔷茨”写一人因曾害死三只雏燕而致其三子“皆有声无言”, 后经僧人指点而悔过, 其子遂“言语周正”。此条既有杀生得恶报之意, 又包含劝人弃恶从善的意味, 说明只要弃恶从善, 便能祛祸消灾, 终得到善报。“素衣女子”写一杜姓人日暮乘船, 遇一素衣女子, “遂相调戏”, 后女子化鹭飞去, “杜恶之, 便病死”。佛教认为“人生的命运、前途完全受因果律的支配和主宰, 善因得善果, 恶因得恶果”[5], 提倡“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佛教徒需遵守“五戒”,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触犯其中任一戒者, 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以上的故事即是这种学说生动、形象的证明。

“离魂”型故事共8条, 其中, “董寿之”与“魂车木马”均写人死而灵魂与肉体相离游走。“形魂离异”写丈夫外出, 而其身体犹在被中睡眠。后仆人被遣回家取镜, 妻子“以奴诈”, 遂“白驰其夫”。丈夫大惊, 回来, 结果形魂合一, 不久即得怪病, 终身不愈。也是一个典型的灵魂出游的故事。“周子文失魂”写周子文上山打猎, 被一持弓之人唤其小名“阿鼠”, 周子文不觉应诺, 此人拉弓射向他, “子文便失魂厌伏”。“离魂”型故事中还有一类较为典型, 那就是或以女性为主人公, 或描写男女相遇而生爱情。在本书中有4条:“临贺太守”、“何参军女”、“陈阿登”、“张姑子”。这些故事虽然篇幅较短小, 情节也不够复杂曲折, 但其以女性或爱情为主题的趋向却可以说是六朝“离魂”型志怪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 《搜神记》中“紫玉”、《幽明录》中“庞阿”等故事均是这类志怪的代表。

“复活”型故事一定程度上与“离魂”一类相似:往往也有灵魂出离情节, 亦包含一定数量的爱情题材;所不同之处即是均以复活为结尾。本书中“徐玄方女”、“干宝父妾”、“李仲文女”3条为爱情题材;其余3条是:“陈良”、“李除”、“郑茂”。表现爱情的六朝“离魂”与“复活”型志怪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唐传奇《离魂记》、元杂剧《倩女离魂》以及清代著名文言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等都可以说与之一脉相承。

《搜神后记》故事中还有一类“仙乡”型, 多讲凡人进入仙乡 (洞窟) 后发生的故事。这正是受到了佛教世界观、时空观及净土观的影响, 同时糅合了中国本土的仙道思想、道教观念而得以形成。

在佛教的世界观中, 通常将世界结构作两种区分:一是分为佛国世界和世俗世界;一是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在第一种划分中, 世俗世界从下往上又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立体层次。欲界分六类, 即前文所述的地狱、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其中, 地狱又不止一层, 有无数种, 如“孤独地狱”、“八寒地狱”、“八热地狱”等;而天也不止一重, 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或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在平面空间上, 佛教则宣扬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平面结构。即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 其他大地、山河等均围绕其排列, 这样则构成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构成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构成大千世界, 合称三千大千世界。宇宙正是由无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的无限空间。不仅在空间上, 宇宙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每一三千大千世界消长一周期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期, 这样无前无后, 漫无终际。

佛教的这种“天、地、地下”空间的观念影响到文学上, 则相应形成了文学作品中“天堂、人间、地狱”的概念, 同时, “魏晋六朝佛教的弥勒净土信仰和一些关于佛国普遍存在的佛经故事”也或多或少对小说家产生了影响, 如“净土三部经”之一的《阿弥陀经》中就描写了西方极乐净土“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的种种美好景象。当然, 中国古代的仙道思想及道教的有关传说、观念信仰、修持方法等亦影响了仙乡小说的内容构成。神仙传说在中国由来已久;先秦时代的老子曾幻想建立“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狗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6];而道教讲究服食, 认为长期修炼便可成仙, 亦有“洞天福地”之说等等。正是这种佛、道思想、观念的糅合, 才共同促成了“仙乡”型志怪故事的形成。

在《搜神后记》中, 此类故事总计6条, 均载于卷一中:“仙馆玉浆”、“剡县赤城”、“韶舞”、“桃花源”、“刘驎之”、“穴中人世”。这几条多写人误入穴中, 穴口初狭而后则豁然开朗, 芳草鲜美, 良田丰硕, 传有仙方灵药, 既出而往往不得。“桃花源”一篇是其中代表:“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远近, 忽逢桃花,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华鲜美, 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旷空,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的仙乡美景。在六朝许多志怪小说中, 这类故事往往与一些道家、道教传说故事杂糅一起, 界限并不分明, 在本书中亦是如此, 可以说, “仙乡”型志怪小说正是东传佛教与中国本土仙道思想、道教观念共同作用的产物。这6条故事均编于卷一之中, 似乎表明这类故事的类型的成立。

虽然《搜神后记》在魏晋南北朝志怪中, 属“文人之编撰”, “他们非为宣教而作, 编撰志怪乃为玩赏”[7], 但从其中与佛教有关的故事内容来看, 仍不可抹煞它所无意受到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不同观念促进了六朝志怪小说中几类特殊故事类型的形成, 它们或弘教扬法, 或为赏心之作, 多阐发佛教“惩恶扬善”的劝诫意味, 并结合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融合佛、道思想, 形成了独特的小说模式, 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佛教对南朝志怪小说《搜神后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的神秘灵验传说及有关观念如业报轮回观、世界观、时空观、净土观分别促进了小说中灵异型、因果报应型、离魂型、复活型、仙乡型等几类故事的形成。从中既可见佛教“惩恶扬善”的劝诫意味, 又可见魏晋六朝之际佛、道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关键词:佛教,搜神后记,故事类型,惩恶扬善

参考文献

[1][晋]陶潜撰.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2][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92.第345页.

[3][晋]慧远.三报论[A].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C].北京:中华书局, 1981.第88页.

[4][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A].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C].北京:中华书局, 1981.第86页.

[5]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第256页.

[6]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4.第309页.

[7]张庆民.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第238页.

搜神后记 篇2

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之属,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孔传《续六帖》,采摭唐事殊有功,而悉载《云仙录》中事,自秽其书。《开天遗事》托云王仁裕所著,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数端以为笑。其一云:“姚元崇开元初作翰林学士,有步辇之召。”按,元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及开元初三入辅矣。其二云:“郭元振少时美风姿,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夫贵达。”按,元振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贬死,后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盛时,朝之文武,争附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按,九龄去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览苏颋文卷,谓为文阵之雄师。”按,颋为相时,九龄元未达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后生也。惟张彖指杨国忠为冰山事,《资治通鉴》亦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学刊《遗事》,南剑州学刊《散录》,皆可毁。

译文

《道士塔》教学后记 篇3

下面就我曾上余秋雨《道士塔》所遇到的情形来谈谈以上提出的问题。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大意很好把握,但文章很长,所以我在授课时只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理思路、自寻答案:1、在处理敦煌文物的过程中,王道士都做了些什么?2、对于王道士,余秋雨是怎样评价的?(从课文中找原话)3、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又是如何看待的?理由何在?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在赏读课文时很容易找到答案,也是按照我预想中进行的。可是在第三个问题上就出现了分歧。当然,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意见是一致的,都认为余秋雨将主要矛头指向道士王圆箓是不公正的。但是在自由发言时有两位同学不由自主地辩论起来,甲同学认为殖民者最大的特点是侵略和贪心,为了得到这些宝物他们会不远万里、不择手段,如果得不到宁可毁掉也不会让他人得到,并举了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例来证明王道士的低价变卖实质上是保护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物,所以他倒是做了一件好事;而乙同学则说当时敦煌莫高窟地处偏僻的大沙漠,如果王道士不发现这些宝物或者说如果他不抱着邀功请赏的念头将文物送给那些官员,也许这些宝物就不会落入一个外国人之手,也就不会引来大批的冒险家,所以祸根还是由王道士引起的,那么指责批评他也无可厚非。甲乙两方的辩论精彩地进行着,这时他们的辩论又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一位同学也认为错不在王道士,但却反驳甲提出的侵略者会不远万里来敦煌的观点。很明显,讨论的指向出现偏差,这时我提醒大家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推出。正当我为这堂课可以圆满结束而高兴时,另一位同学语破天惊地冒出一句:祖先的文化在现实中真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不用他们留下的文化去换取更先进的文明?将这些文物放在博物馆也许能得到一丝赞叹,可如果把它们换成钱财去投资教育、进行科技研究不是更实在……

说实话,在备课过程中我的确没想到会出现这个环节,而且乍一听他说的也有道理,并且很有代表性,现在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比如像兵马俑,我们说它是文物,但有人认为那样一堆泥巴留着有什么用,研究它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此时,怎样对他的问题作出评价?肯定?抑或是模棱两可?还是……很明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祖先留下的遗产,我们后人是没有权利去变卖它的,更何况,如果卖掉这些文物,而研究历史时我们还得依靠外国,这岂不是一种悲哀?但这个问题我们此时不可能在课堂上花时间解决,我事先也没充分准备,所以我当时告诉学生可以在这周的练笔本上各抒己见,有可能我们还会举行一场辩论赛来探讨这个问题……

反思:虽然我当时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但这堂课下来,我还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授课过程中,一个教师再怎么考虑全面都不可能想到四五十个学生可能会突然冒出的问题,面对学生突发性的提问,该怎么办?当学生思维出现误区时该怎么办?当学生转移问题时又该怎么办?而同时,一方面我们的课堂还必须承担着“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国家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评价体系的改变,要从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发展为一要评价知识与技能,二要评价过程与方法,三要评价情感与态度。尤其是要关注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合情、合理。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教师该如何处理,既能让学生满意,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呢?……都说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可是面对这个常说常新的问题,面对学生那不可预估的大脑,教师又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备课到底应该备什么?什么才叫备课充分?……这些都成了我在那以后不断认识和考虑的问题。

搜神后记 篇4

否定《后记》为陶潜所著的人大多认为“像陶渊明这样超脱放达的诗人, 乃会有‘拳拳于鬼神’的作品, 的确是令人生疑的。”[1]但笔者认为《后记》极有可能就是为陶潜所撰, 理由如下:

首先, 时代大环境对陶潜思想的影响,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当时儒家思想的衰落和释、道及玄学思想的兴盛方面。自东汉末年以来, 儒教衰落, 道家思想及外来的佛家思想开始抬头, 这给处于惶恐不安中的世人以精神寄托。固鲁迅先生说:“到东晋, 风气变了, 社会思想平静得多, 到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2]可见佛教在当时社会中影响巨大。而佛教主要在于宣扬“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说, 提倡以今生的修行来换取来生的幸福, 且在宣扬此类思想的过程当中, 融入了大量鬼神的因素。

这两种思想的盛行, 给当时的人们以极大的影响, 在陶潜的诗歌中就经常流露出道家思想的影子, 如“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形影神赠答诗》) 。此外, 陶渊明居住的庐山地区, 佛教异常兴盛, 并且陶潜本人就与佛教僧人往来颇多, 宋陈舜俞的《庐山记》中对此记载说:“远法师居庐三十年, 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送客过虎溪, 虎辄鸣号。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 陆修静亦有道士, 远法师尝送此二人, 与语道合, 不觉过之, 因相与大笑, 今世传三笑图。”由此可知, 在一定程度上, 陶潜是深受佛家思想影响的, 而这也体现在他《后记》的创作当中。

其次, 陶渊明心好异书奇文, 他在作品中提到的就有《山海经》 (如诗歌《读山海经》之一) 、《穆天子传》等。他不但自己读, 且与朋友“疑义与析” (《移居》之一) 。另外, 陶渊明“世间有松乔, 于今定何间” (《连雨独饮》) ;“即事如已高, 何必升华嵩” (《五月旦和郭主簿》) 等诗句也向我们暗示出他对道教神仙方面的书籍和传说关注颇多。颜延之《陶征士诔》也说陶渊明“心好异书”。因此就陶渊明的阅读理念来看, 他并不会画地为牢, 拒绝阅读《搜神记》、佛经故事一类的书籍, 也不拒绝谈论和听闻这样的奇闻异事。[3]

而《后记》作为《搜神记》的续作, 也必定会采用以“鬼神言事”的叙述方式。尽管干宝写作《搜神记》的目的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 但我们不能否定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借“鬼神事”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现象看法。因此, 我们可以断定, 陶渊明也采用了这种以“鬼神事”来写“人间事”的方法, 以此来表达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断定《后记》为陶潜所著, 而其之所以写作《后记》, 不是为了娱乐, 而是为了寄托自己某种特定的情感, 正如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所说的那样, 陶渊明的每一首诗歌都是“寄酒为意”的, 如此看来《后记》也不列外。

从对《后记》相关文本的解读中, 我们发现他之所以渴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正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 这一理想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理想正是当时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却是污浊不堪, 用陶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密网裁而鱼骇, 宏罗制而鸟惊” (《感士不遇赋》) , 更何况对于人们所要求的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呢?

其实一开始, 陶渊明也怀有着兼济天下的理想, 诚如他所说的:“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杂诗》) 。他满怀希望的走上仕途, 等待他的却是官场的欺诈和压迫, 最终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走向了归隐。也正是陶渊明的这段仕途生活, 使得他对这个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这一点在《后记》中, 首先体现在陶渊明用鬼神事来写人间的黑暗上, 如卷四《李除》篇写李除死后, 尸体竟半夜坐起搏其妻臂上金钏, 复生后说明是为鬼吏所拘, “见有行货得免者, 乃许吏金钏。吏令还, 故归取以与吏。吏得钏, 便令放还。”鬼吏为了得到一枝金钏, 可以使本已死了的人重新获得生命。这正暗示了人间官场的黑暗, 只要以财物贿赂官员, 即使是犯了弥天大罪也可以忽略不提。而卷六《朱弼》篇则写朱弼生前兴造府邸, 未成而卒, 其继任者便夸大朱弼修筑府邸使用的钱财, 竟而以此来敛财, 不成想遭到朱弼亡魂的斥责, 此篇通过写死鬼斥责继任生人贪赃诬陷, 都反映出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贿赂公行的丑行。

《后记》中除了暗含对人世黑暗的批判和讽刺之外, 还对人们不怕鬼, 敢于反抗“鬼的横行”的行为进行了赞美。其中《白布绔鬼》、《鬼设网》、《腹中鬼》、《斫雷公》等, 都是其中精彩的篇章。这些作品, 虽然承认鬼神皆实有, 但主要思想却是赞扬人们的机智和勇敢, 宣扬不怕鬼的斗争精神。如《鬼设网》里的放牛娃, 非常机智, 他看到鬼在草中张网捕人, 他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鬼的身后设网捉鬼, 为民除害。这类作品, 体现出作者同情劳动者, 批判了黑白颠倒的人间不平之事, 伸张了正义, 同时也寄托了劳动人民渴望社会公平的希望。

同时在《后记》当中, 作者还书写了人民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 只不过这种体现也都是以“人鬼相恋”的方式呈现的, 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门阀制度的限制, 使得不同阶层的人很难进行自由通婚。如卷六《盛道儿》篇, 写盛道儿亡前, 托自己的女儿于申翼之, 之后申翼之将此女嫁一寒门。在成婚之日, 盛道儿的亡魂忽然显灵怒斥申翼之:“吾喘唾之气, 举门户以相托。如何昧利忘义, 结婚微族?”由此可见, 当时门阀制度的森严。陶渊明之所以写“人鬼相恋”, 正是希望能够打破这种门阀制度对于人性的禁锢。

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更加让人渴求如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和生活。在《后记》当中, 陶渊明就将这种美好的理想社会反映在了他的笔端。这类作品的数量很多,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生活是如何向往。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后记》当中陶渊明之所以描写大量类似《桃花源》的故事, 其原因正在于他面对社会的这种黑暗和不公而毫无办法, 只能通过幻想能够拥有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地方, 可以让人们安居乐业, 不再受到战火、饥饿和突如其来的死亡的威胁。同时, 他的这种思想认识, 也是受在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创作上的具体反映。通过对陶渊明个人思想认识的探究, 及对《后记》相关文本的解读, 使我们认识到陶渊明在《后记》当中, 是如何借鬼神之事, 来抒写他内心的愤懑以及在黑暗社会压迫之下对于世外桃源般理想生活的向往。

摘要: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当中, 都包含有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和认识, 以及隐含于文字之下的对社会现实态度的好恶, 从而表达出作者自己对于某种理想社会的向往。笔者认为陶潜所著的《搜神后记》也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通过考察其作者生活年代的社会状况和其个人的思想认识, 再对《搜神后记》的文本进行解读, 可以使我们更加透彻的认识到陶潜笔下对于理想社会企盼的成因。

关键词:《搜神后记》,陶潜,理想社会

参考文献

[1]汪绍盈.搜神后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社, 1984.

搜神后记 篇5

原文

贯高谋杀汉祖,事发觉,汉诏赵王,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孟舒等自髠钳随王,赵王既出,上以叔等为郡守。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虏入云中,孟舒不能坚守,士卒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髠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是乃所以为长者。”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按,田叔、孟舒同随张王,今叔指言舒事,几于自荐矣。叔不自以为嫌,但欲直孟舒之事,文帝不以为过,一言开悟,为之复用舒,君臣之诚意相与如此。

译文

《大先生》·后记 篇6

从2009年开始着手准备,到2012年初完稿,这部剧本经历了三年的孕育期。又过了三年——直至今年3月,排演之事方才确定,于是做了最后的修改,并将剧名由原来的《鲁迅》,改为《大先生》。一是因为,“大先生”乃鲁迅先生家人对他的称呼,叫起来温暖亲切;二是因为,先生的心灵、天才、人格与矛盾,的确堪称“大”者;三是因为,“鲁迅”之名长期被刻板化,一见其名,会令多少人望而却步,此剧既是请大家走近他,又何必把这明知的隔阂横在中间。本书用的就是这最后的定稿。

这剧本,因了题材的特殊和写法的奇怪,发表之后,引来不少的关心和疑问。于是,按捺不住问者的勾引,絮叨了几篇关于剧本的文字,也跟师友通信探讨。此前,在写作的过程里,时常感到困惑犹疑,产生跟先生对话的冲动,也写过几篇梳理思路的短文。它们都写于2015年之前,那时剧名为《鲁迅》,收入此书时,文章保留了当时的面貌——凡称《鲁迅》者,即是指《大先生》这个剧本。现在集成一束“自白”,列入书中。

此剧的筹备过程一波三折,本身已够得上一出戏。到2014年8月,貌似一切大体停当,只等招兵买马,排练上演,出版剧本了。于是作家徐晓做东,约来艺术家陈丹青先生和演员、戏剧导演赵立新先生,围绕剧本和鲁迅,对谈了一次。谈过之后,排演事宜又发生了变化。但这对谈的内容本身自有其重要价值,于是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便是书中的“三人谈”。

现在的《大先生》和初稿、二稿相比,已是面目全非。三年的写作摸索,报废了不少笔墨。然而也有些许自感不至完全无趣的片段,不忍丢弃,遂收入书中,是为“残稿”——算是给关心此剧创作历程的读者,提供一点证据,也给自己,留下一点挣扎“奋斗”的印痕。

教学后记写作探析 篇7

关键词:教学中的体会,失误,困惑,再设计,智慧,见解

1 记教学中的体会

教师在上完每节课后, 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 这样就能够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引起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如: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概念及其意义、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的关系时, 普遍感到不易理解, 本人通过几次教学后记的总结, 找出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即用学生所熟悉的物理量和生活例子来作比喻, 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其意义、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的关系。又如:在讲授“盐溶液的酸碱性”知识时, 通过几次教学后记的总结归纳, 我发现有些学生之所以不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原因之一是:初中化学中有关的知识点不扎实, 如:不熟悉强酸、强碱、弱酸、弱碱等等;原因之二是:不重视各类盐溶液的分析过程、不记住各类盐溶液的特性。对此, 在以后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我就围绕这几点, 详细、重点提醒学生, 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学会了识别盐溶液酸碱性的正确方法。总之, 根据教学后记中的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 及时修订教学设计、教案, 以便使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2 记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 关键要看如何对待。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及时记录下来, 并拿出勇气去面对、去解决。要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 请同行提建议, 采用多种形式取长补短,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如:第一次讲授“缓冲溶液”这一节时, 出于面面俱到的心理, 对每一种缓冲对类型的缓冲作用原理都作了分析讲述, 但效果并不好, 这是因为每个类型都要分析讲述, 教师讲述的速度快了, 而启发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 总结这个失误后, 我就改变了内容安排, 仅以一种缓冲对的缓冲作用原理为例, 但讲述分析中, 围绕重点而启发提问的时间多了,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的问题细化了, 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 结果不仅教学效果好了, 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 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 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 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把如何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记录下来, 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最初讲授化学键时, 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后, 对识别离子键、共价键、对识别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仍有困惑。分析原因:这些学生不善于抓住离子键、共价键概念中的关键部分、不善于归纳比较离子键、共价键2个不同的概念。为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注意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部分、注意重点引导学生对不同概念进行归纳比较、并以典型的例子让学生找出各自特征, 结果学生能较好、较快地识别出它们。可见, 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 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记教学再设计

高效的课堂取决于有效的备课, 有效的备课来自教师的主动学习和反思选择, 从而进行“教学再设计”。因此, 我在教学后记中, 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的模式, 往往会尽力避免重复性的线性思考, 而进入不规则的“螺旋式”思维状态;会考虑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走近目标;会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教学变数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会考虑联系什么实例更真实有趣;会考虑什么教学方式更有层次性、更循序渐进、更有多样性;不仅关注教材, 更会关注学生的实际。例如:我发现学生在用化学知识列出数学方程式后, 在解方程式或数学单位换算上遇到困难, 对此, 我在教学再设计中, 会安排一点时间, 先帮助学生复习相关数学知识点, 从而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总之, 通过记“教学再设计”, 可以使教师的知识诸备更能从容面对学生,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其它学科知识为化学知识的学习服务, 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 记教学中的智慧

教学智慧是良好教学的一种内在品质, 表现为教学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学境界。

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 教学智慧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例如:在学习了溶液混合计算后, 我给出了一个突出重点又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堂练习, 让学生思考并在草稿上写出思路, 然后, 我通过观察和提问, 很快洞悉到一些学生由于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够, 导致对题意的理解分析错误, 对此, 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帮助学生真正清楚题意, 然后, 再运用化学知识“溶液混合原则”, 进行列式计算。又如: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和几个平行班, 我会采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选用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不同的教学风格。总之, 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是教师教学智慧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表现。将这些直观感受到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记录下来, 就可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为确保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6 记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 通过学生自己切身的感受, 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所以, 在教学后记中, 我会注意将学生的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

写教学后记之感 篇8

一、教学后记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纠正偏差。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的愿望。然而,无论教师备课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种失误。通过写教后记,不断反思,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取得进步。

第二,有利于学法指导。

成功的学习依赖于正确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发展的理念,要研究学生为何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会适应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并学会独立、科学地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后记,对课内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对症下药,然后让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评价,以便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再产生错误。

第三,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教师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学生涯是漫长的。经过若干年之后,教师很难记起当年的教学情况,只有勤于笔耕,及时捕捉信息,并把它记录下来,宝贵经验才会永久保存。通过写教学后记,把学生问教师的难题及学生的独特发现全部记录下来,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四,有利于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努力把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把教学后记进行提炼升华,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可得到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精心总结的教学后记,可以为写出优秀的作品或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五,有利于教师育人水平的提高。

人性是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上课时,特别是批评学生时,可能会遭到学生的顶撞,教师若处理不当,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严重的是,不当的指责,会毁灭学生远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所以,通过写教学后记,教师可以反思自己课堂的一言一行,理智地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怎样写好教学后记

第一,写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都有成功之处,巧妙的导入,机智的问答、形象的比喻、典型的实例、默契的合作、优美的板书、精辟的概括、完美的结尾,这些宝贵的切身体会,对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写失败之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教学设计多么周到,都有可能出现失误。例如,有时讲解到某问题时遇到难处,教师有可能被“卡壳”或表达不清,令人费解,或电化教学操作不当,甚至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教师应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自己的得失,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教师上完公开课后,一定要及时向其他教师请教,并将宝贵意见记录下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话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写学生困难之处。

教师要写下学生的易错之处,并进行整理分类,找出学生薄弱之处。在后续教学中,利用已有前馈信息,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写教学后记,能缩短成长周期,早日成才。

第四,写学生闪光之处。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在某些方面学生知道的东西未必比教师少。在创造力方面,孩子表现得更出色。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勇于向学生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不愿拜小孩做先生的人,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发现学生闪光点之后,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所在。

第五,写灵感迸发之处。

在教学时,有时师生会共同进入教学情境,师生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但这样的碰撞稍纵即逝,若不及时捕捉,就会空留遗憾。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新鲜问题,这些思维的“火花”会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感。

第六,总结“精彩”之处。

浅谈语文教后记 篇9

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和设计, 而往往忽视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 也就是忽略了写“教后记”。殊不知, 作为教师,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回顾教学得失并记录于册的“教后记”,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思之不缜, 行而失当”, 教育前辈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 “反求诸己, 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很难见到“教后记”的踪影, 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案中, 教后记也就成为了教案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后记不仅仅是教案的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教案, 即为教学方案, 是预设性的, 而教后记, 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客观反思, 不属于超前范畴。

教学反思应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来对自己教案中的预设和课堂上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其中“教后反思”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 专业知识与授课能力固然重要, 但是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 教师很难从一个客观的、建设性的角度审视自身。教后反思, 它是具体地对于某一教学环节、某一个讨论回合甚至某一教学语言展开“回头式”思考。这其中, 有对自己教学思路的衡量, 有对课文构成的评判, 有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教学关怀。那么, 教后记到底应写些什么呢?该怎样写呢?

一、记教学中的“得”

记教学中的“得”, 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 巧妙的新课导入, 留有悬念的结束语, 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或授课过程中“灵感”顿生的方式等) 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 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平时还可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教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 写入教后记,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 经过不断积累、归类整理, 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将大有益处。

二、记教学中的“失”

记教学中的“失”, 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性因素估计不足等情况。对此, 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 并分析其原因, 研究弥补措施, 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三、记教学中的“智”

记教学中的“智”, 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 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 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 则难以令学生信服, 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 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 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 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四、记教学中的“疑”

记教学中的“疑”, 即记教学过程中备课过程中的疑惑以及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 这些往往反映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 要在今后教学中予以特别注意, 应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五、记“再教设计”

记“再教设计”, 教师上完课后, 静下心来, 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 根据这堂课的教学体会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写写“再教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改进方案, 可以扬长避短,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新的境界, 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须注意的是, 写“教后记”一要及时准确, 在教学情感还没有在头脑中消退之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二要重内容、求实效, 要以实用为原则, 不必拘泥于形式, 可写一孔之见、点滴疏漏, 也可以就某一问题作专题分析;三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正如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的前言中所说:“ (教后记) 让我认识到我的教学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和有害的, 但是却是存在着问题的。”因此, 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 它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 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 适时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 做好教学反思, 写好教后记, 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 有助研究教学过程,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 执教避免盲目。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教后记不仅仅是教案的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教案, 即为教学方案, 是预设性的, 而教后记, 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客观反思。对语文教后记进行了分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后记 篇10

片段一:激发阅读兴趣, 自读课文, 读通课文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梦幻的童年, 教学伊始, 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与众不同的标题, 抓住熟悉的字眼“童年”激发阅读全文的欲望和兴趣。

师:请同学们读读本课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自读课题, 有的默读、有的大声朗读……)

生1:这篇课文的标题很特别, 标题中有两个相同的标点符号。

师:这种标点符号叫间隔号, 表示词题之间的分界。

生2:文章标题是三个词语组成。童年一词在中间, 它应该是一篇写童年的文章。

生3:文章的标题像是一幅画的名称。

(同学们的“汇报”多种多样, 有的回答甚至很幼稚。学生的回答反映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已被激起。)

师:刚才反映了大家想尽快了解课文内容的愿望, 赶快把这篇文章自读一遍吧!

(学生自读的热情很高, 读得很认真、很投入, 在自读中读书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读书的欲望进一步唤醒, 借助拼音扫除了生字、词障碍, 了解了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 抓住学生求疑的急切心情, 把握时机, 倡导学生自读求了解。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在自读中又会产生疑问, 再激发探索的欲望, 去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达到初步阅读理解。

片段二:激情朗读, 读中感悟, 读懂课文

朗读和默读是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 多种形式的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语言文字及文章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经过快速阅读、与他人合作读文等不同形式阅读之后, 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你是怎么读的, 读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想的, 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喜欢文中写北京冬天很冷的这一句:“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 头上冒着热气, 是一股白色的烟, 融入干冷的大气中。”这个句子不直接写天气寒冷, 而是通过写人的热气就像白烟一样, 突出了冬天很冷。我们这里冬天下霜的早晨呼出的气就是这个样子的。

师:你读得真好, 说的也很准确, 老师听出了你是一个注意观察事物能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的孩子。

生:我喜欢作者描写自己看骆驼咀嚼东西的这个句子:“那样丑的脸, 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 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 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个句子中作者的描述让我感觉到骆驼的样子虽然长得丑却很可爱, 骆驼咀嚼东西的样子和我家的羊吃东西的样子很像, 我也有过看着羊吃东西就跟着磨牙齿的经历, 还被村里的人笑话呢。

师:这位同学在读文中已经联想到自己童年的事了, 这一方面说明课文生动感人, 另一方面也说明同学们会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大家不妨用作者这样的写法试着写一写自己童年的事情。

生:我喜欢文中作者关于骆驼为什么戴铃铛的说法, 让我读给大家听:“不是的, 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 没有一点点声音, 您不是说, 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 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 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 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 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我认为作者年龄虽小, 但他的想法更合理。

生 (急着补充) :我讨厌文中妈妈说的这句话, 我读给大家听:“总是问, 总是问, 你这孩子!”这句话写出了妈妈没有耐心, 我的爸爸妈妈也经常这样说我, 现在我都不想再向他们提问题了, 要是童年里听不到这样的声音该多好呀。

学生通过激情的朗读, 自觉不自觉地悟出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理解稍有偏颇尚不到位, 表达也不尽如人意, 可这确实是他们自己真实的理解, 已经从文本走入作者的童年, 并由作者的童年联系到了自己的童年。

片断三:精读课文, 赏析品味, 熏陶情感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应让学生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激发了对语言美的向往, 同时感受到作家林海音的童年情结和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 在这篇文章中, 还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美, 请静静地听老师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自己试着细细品读。

“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 慢慢地写, 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 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学生品读后, 再让他们同桌互读, 与同学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小组间比赛读,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 最后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段落读熟、读透, 熟读成诵。

师:在刚才的读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现在进行汇报。

生1:这些句子写得很美, 比如“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写出了季节交替, 时间流逝, 童年悄悄走远, 作者自己眷恋童年。

生2:老师所读的两个句子都写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我们正处于童年, 要珍惜童年, 珍惜美好记忆, 否则到长大了也许连怀念的东西都没有了。

生3:通过品读这些句子, 我终于明白了, 作者为何把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语作为题目, 原来他们是有联系的。

生4:作者写童年的方式很巧妙, 我想学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写自己的童年。

教学后记浅谈 篇11

写教学后记有如下好处:

一、它能帮助我们积累教学经验,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学日记,就是用随笔的形式把教后的得失记录下来,也就是说你的教学设想或计划,通过教学哪些达到了目的?哪些还未达到目的?为什么达不到?有哪些新的感受、体验?都把它记录下,以备后用,不断改进教学。如果不写教学后记,那么你的教后得失、新的感受很快就会遗忘;如果写教学后记,通过认真思考、总结,把这些得失、新的体验、感受记录下来,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才可做到心中有数,失误才可避免,这样才能积累教学经验,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二、它能为我们搞好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会教书,还应搞好教学研究,成为教育专家。通过教研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的东西,才会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主张写教学后记,是因为每个单元、每课时的教学设计不尽相同,学生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撰写的教学后记就会丰富多彩,这样鲜活的东西就为我们搞好教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原始资料;只要坚持不懈地认真写好教学后记,将某些教学后记加以整理上升到理论,将是一篇很好的教学论文。

三、写教学后记也是教师练笔的好机会

一个语文老师不会写文章,怎么指导学生作文呢?何况还提倡我们老师写“下水作文”呢!我们老师平时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整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对练笔之类往往无暇顾及,久而久之,文思枯竭,怎么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呢?所以我们要勤于练笔,而写教学后记正是老师练笔的一种好方式。

写教学后记是大有裨益的,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应当写。写教学后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即兴写。

每上完一节课,走出教室我们都有种种感受,或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或是一般的,都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写在备课本上或是专门的教学札记本上。教完一个单元,要整理前面零散的教学后记,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对整个单元的得失进行总结;一个学期结束后,还要整理各个单元小结,把整个学期的教学后记进行整理、总结、归纳,结合教学实践,形成经验性文章,又完成了教学论文的任务,岂不美哉!教学任务进行到下学期要重温后记,循环往复,这样才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间单元小结尤其不可忽视,它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各节课得失的整理总结,又能为后面经验性文章的形成打下基础。例如上完第一册语文第二单元后,我这样小结:快速作文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在30分钟左右写500—600字左右的文章,但素材的积累还不够,学生阅读能力较差,老师应“授之以渔”,教给方法。为此第三单元后,我就在“源头活水”上下功夫:开放学校的图书馆,让学生读书写心得体会交流,欣赏优秀作品,讲成语故事,办手抄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背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春天来了,开展“寻找春天的礼物”和春游李冰陵的活动;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学生上山植树,绿化我们的家园;秋天到了,组织学生爬山欣赏山村秋色;冬天到了,组织学生堆雪人、打雪仗,领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这些活动给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后快速作文,把体会、感悟写出来在班上交流,这样学生有生活体验的积累,怎能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新课程改革不是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吗?可见经过不断反思的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丰富教学经验。

其次要与听课相结合。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更要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既要向本校教师学习,还要向其他学校老师学习,更要聆听省、市一级组织的教师专家、特级教师的讲课。比如四川李镇西老师的现场作文教学,湖南作文教学和研究专家杨初春先生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应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使之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指导自己的教学。杨初春先生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很值得借鉴,通过借鉴实践,我班的学生由不会作文到会作文,由怕作文到喜欢作文,由没有写的到有写的,收获真不少。一句话,聆听他人的课,不仅丰富了教学后记,更提高了自己的教学。

最后要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只有理论的武装才能指导实践,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教学技能》、《组织教学活动》必须学,现阶段的《新课堂怎么教》、《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等需认真钻研。语文学科应订阅全国中语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迅》等,把握语文教学的新动态、新信息。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懂得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作业观的具体内涵要求,懂得新课程要求老师具备的语言艺术、练习设计和安排艺术及幽默教育艺术、愉快教育艺术、教育机智艺术等多种艺术。我们要明白要求、领会精神,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就丰富了教学后记吗?不仅提升了理论水平,更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研究性学习“课后记” 篇12

一、社会实践多, 课堂探究少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 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 其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 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可能是某学科的, 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为学生个性特长和才能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我校近几年研究性学习的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学生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可是, 一回到课堂, 教师、学生又恢复了原来的现状, 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 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课堂学习条件下, 教师也强调启发, 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 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标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 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 师生之间配合也很默契, 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课堂教学, 在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这些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因此,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 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 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如果只是把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 或者是让学生体验一下研究课题的初步过程, 这样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我们不仅要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 在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 而且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 按照学科特点, 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网上资料多, 研究分析少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 初步具备信息加工能力。但有一些学生, 干脆连观点、论述都是从网上下载原封不动搬上去的。事实上, 搜集资料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目前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全面了解课题的情况。同时, 也可以了解到该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事实和思想, 以及其他研究者在本问题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而且资料的来源也不单单是网上。网上的资料固然丰富, 但也是良莠不齐的, 不加考证、不认真研究, 不仔细分析, 就为我所用, 其危害不仅在于课题研究本身失去了价值,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没有从小养成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 缺少了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求实的精神。这些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 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非常有害的。

三、调查观察多, 试验实验少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是,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社会调查多, 现象观察多, 参与试验少, 动手实验少。每到研究性学习特定的时间, 学生就欢天喜地地走出教室, 到图书馆、电脑室、查找资料;到街上、商场等需要的地方发放问卷调查表, 或随机访问。甚至有一些学生并不是真正地要研究什么、学习什么, 而只是想到外面去放松一下。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实验室里很少看到几个学生。究其原因, 我认为如果选择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课题, 学生就要相对多地泡在实验室里, 准备实验用品、按规程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稍有偏差, 实验结果就不准确, 而且还要面对一次一次的失败, 反复多次的重复。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寂寞、枯燥与艰辛。所以, 有些学生对严肃的科学研究不感兴趣。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反思。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也存在着一种不好的浮躁的东西, 急功近利, 耐不住寂寞, 总想在短时间内出成果, 创辉煌。纵观古今中外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无不是在经历了千百次失败的基础上取得的。今天的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培养他们热爱科学、不畏艰难险阻、敢于面对挫折的品质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教育所担负的使命。

四、成果展示多, 过程管理少

研究性学习要求其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关注学习态度, 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重视交流与合作, 重视动手能力。尤其强调的是学习过程, 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了开头和结尾, 即开题和结题部分。开题、结题时热热闹闹, 为了推介经验、展示成果, 往往全体同学都参加, 选取有代表性的课题组制作成精美的课件, 进行演示、论证。但是展示活动只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阶段,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结果与过程同样重要。在实施上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题需要老师们的点拨、指导。可事实上, 有些老师对课程的指导力度不够, 对课题的整个进程不了解, 对课题的进展情况了解得不及时, 对学生研究的方法、水平、技能掌握的情况不全面, 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 有些课题组甚至采取“放羊式”的做法, 导致研究性学习名不符实, 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 在展示成果的同时也应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学习过程, 这也是其他学生得到启示的最好途径。

五、学生活动多, 教师参与少

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的首要原则就是“自主性”原则, 即必须坚持一切工作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原则, 包括提出研究课题、小组合作、寻找信息、表达成果等课程实施中的活动都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从开始到结束, 学生始终是活动的控制者。学生的思想与行动都是自由的。正是基于此, 有些学校, 过分地强调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 而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样,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 一些老师干脆放手让学生去做, 不参与、不发表意见。真正地成了一个旁观者, 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其实, 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决不是观望者, 而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参与者。这门课程是否成功、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对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对课程实施方法与程序的熟悉程度, 教师是否具有课程发展所需要的素质都极大地影响课程的实施。教师对于指导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 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予以及时有效的指导。

六、安全隐患多, 保障措施少

【搜神后记】推荐阅读:

上一篇:环境法兴起下一篇:低温地板辐射供暖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