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兴起(共12篇)
环境法兴起 篇1
一、受众分类
网络受众主要有以下分类:
(1) 纯信息网民。主要以中年低网龄的人群为主, 他们对网络的了解不深, 只会或者只愿意简单看看新闻, 查找工作相关的信息。
(2) 纯沟通网民。以青年为主。网络在他们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 上班代替电话进行聊天, 工作时使用电子邮件。
(3) 基础网民。这是网民的典型代表人群。其中低文化程度的人群以网络聊天等沟通行为为主, 偶尔使用信息获取;本科学历的高文化人群, 主要以电子邮件、工作相关的信息获取为主, 他们是属于网络和工作关联度比较高的一群人。
(4) 纯娱乐网民。以青年男性为主, 使用互联网和工作基本没有关系, 上网基本上是兴趣导致, 主要以娱乐、沟通为主, 信息获取为辅。
在上述分类中, 不难发现在网民素质较高的一群人中, 自我需求比较清晰大多可以主动寻找相关信息。而这一类人最喜欢访问的网站就是博客网站。
二、博客的兴起
博客这类新生事物一经出现就引起巨大反响。博客正式进入人们的眼中始于2002年木子美的一篇性爱日志, 这篇日志使得博客这个新生事物第一次登陆中国。之后博客的发展势如破竹, 在2005年达到极致, 几乎人人都有博客。博客已经成为流行时尚的代名词。2006年通过网民注册的博客超过3300万, 这一数字令人叹为观止。此时博客作者的数量有1745万, 其中较为活跃的作者有769万左右。当时的中国网民数量约为1.2亿, 也就是说, 在所有上网的人中, 大概有60%的人浏览过博客, 博客的读者达到惊人的7000万。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款网络应用如此的受人追捧。
博客是Blog的中文译名, 在台湾叫做部落格。Blog是一个易于使用的网站, 您可以在其中迅速发布想法、与他人交流以及从事其他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博客的产生完全是基于web2.0的出现而活跃起来。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 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 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 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 从而更加人性化。
博客兴起的本质在于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新的生存空间, 在这个空间被社会压力束缚的人们可以重新认定自我。博客在诞生之初就迎合了大众苦于寻找一个闸口来宣泄、发表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看法的需要。博客利用其特有的开放性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三、博客网站的分类
中国的博客网站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专业型博客网站
比方说中国博客网, 作为木子美的第一篇博客的发布网站, 其业界龙头老大的地位无人撼动;还有就是博客中国, 由号称中国博客第一人的方兴东博士创办, 也是影响深远。这些网站毫无疑问是中国博客网站的“领头羊”、先行者。无论是功能的完善、用户的数量、内容的多样化都是其他网站无法企及的。
(二) 门户网站的博客
如新浪博客、天涯博客这一类网站。不同于早期的专业博客网站, 他们没有追求高大全的网站功能, 而是找准定位, 发挥自己门户网站的优势。因此门户网站博客的发展速度丝毫不逊色于那些专业网站, 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与专业网站拼内容的全面而是走精而专的路线。如新浪博客抓住人们对于名人生活的猎奇心理, 开发出名人博客这一块金字招牌, 吸引了不少眼球, 赚足了人气。而天涯博客则是仔细挖掘天涯论坛用户的内在潜力, 分析用户的特征, 利用用户文化程度高的特点, 博客文化气息十足, 表现了不一样的品位格调。人民网博客则是立足于中央传媒的优势, 通过重要嘉宾、委员的专业点评, 给予网民不一样的专业熏陶。
(三) 特色博客网站
这一类博客网站舍弃了五花八门的门户, 转而做某一特色的博客, 如和讯博客旨在为网民献上最新的财经信息;土豆网专注于拍客的视频上传与分享。这些博客网站由于有固定的用户群得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获得一席之地。
四、结语
如今的网络环境瞬息多变, 受众的不断分化需要博客网站更加清晰的定位。在未来的网络竞争中只有那些利用前沿技术以及创新思想的网络运营商才能独占鳌头。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众多网民开始活跃在这一平台上, 如何快速吸引网民的注意与参与度, 对于网络受众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博客网站的兴起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网络环境的视角分析了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
关键词:网络环境,受众,博客
参考文献
[1]巢乃鹏.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M].新华出版社, 2002.
[2]黄嵩.中国博客媒体的商业运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环境法兴起 篇2
集邮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法文Philatelie,是1863年法国人海尔宾创造出来的。它是由希腊文Philos(爱好)和atelein(免费或者免费凭证)组合而成。后一个意思在这里指的是邮票。这个词出现后逐渐代替了以前使用的timbromania(法语,意为邮票狂)。后来拉丁语系各国也都纷纷采用。日本人将集邮写作邮趣,就是根据这个意思直译来的。
1、谁是第一个集邮者
世界上最早集邮的人是大英博物馆的约翰·格雷博士。黑便士邮票发行当天,他就到邮局买了邮票保存起来。此后,每次发行新邮票,他都必定去买,并收藏起来。他当时的目的是为了纪念邮政史上的这次重要改革。格雷后来编过英国邮票目录,指出集邮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格雷收集邮票并不是单纯的集邮,但应当说他是有名可考的第一个集邮者。
2、群众性的集邮
在黑便士邮票出现的第二年,一位年轻妇女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刊登一则广告。这个妇女说,自己已从亲戚朋友中征集到16000枚邮票,但还嫌不够,请求慷慨的人们能把用过的邮票赠送给她,以满足她那富于幻想的愿望。当时英国只发行3种邮票,且图案基本相同,只是颜色有区别。原来这位年轻妇女收集这些重复的邮票是想把她的梳妆室墙壁裱糊起来,成为一种装饰。虽然这种收集邮票的目的与现在的集邮目的完全不同,但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效仿和注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英国就出现了一股收集邮票热,有的人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到了19世纪50年代,发行邮票的国家增至20多个,邮票的种类也开始增多,集邮更加普遍地盛行起来。
3、国际集邮活动
为了相互交换邮票,切磋邮识,集邮者开始组建自己的组织。1856年,在纽约成立了翁尼布斯俱乐部,这是一个以收集邮票、钱币、徽章、印章和签名等藏品的组织。1869年4月10日,英国伦敦集邮学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集邮组织,1906年改称伦敦皇家集邮协会。
租赁消费 悄然兴起 篇3
租赁消费悄然兴起
身为新娘,谁不想着一袭洁白的婚纱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面对价格不菲却又只能派上一天用场的婚纱,新人们实在左右为难。于是,许多影楼办起了婚纱租赁的业务,花不多的钱,就能穿上满意的婚纱、婚礼服。新人称心,商家得利,双方皆大欢喜。
不需交保险费,不需年检,不需交养路费,就可以开着车去办公、旅游、购物,开展各种社交活动。自1989年8月1日京城首家汽车租赁公司开办以来,那些手持驾照而苦于无车的人,终于可以过把驾车瘾了。不要押金,不需当地户口,不必办理繁琐的手续,你可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租车。其中大部分城市都在机场设有租赁站。部分城市之间还可做到异地还车。
电脑租赁简便灵活,用户可把电脑租回家,还可以到电脑租赁店去上机。此外,有一部分要买电脑的人对电脑的性能并不熟悉,对选择哪种机型犹豫不决,这个时候,租一台电脑熟悉情况,对选购电脑有帮助。
银行保管箱出租可谓都市租赁中颇为独特的一种。自1994年建设银行总行在北京开办第一家保管箱出租业务以来,目前已有近10家银行先后开展了这项业务。这使那些拥有较大量余款、国库卷和重要契约,放在家里又不放心的人,花钱“雇”了“保安员”。
在上海、广州等地,不少通讯器材公司都推出了手机租赁服务项目,这对于一些出差在外,需要及时与公司和家人联系,或因搬迁新居,电话一时无法接通的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租赁消费如何定位
不求一生所有,但求一朝拥有,这是许多租赁消费者的想法。究竟哪些商品适合租赁呢?
不需长期使用的商品。如一些没有保存价值的图书、影碟等,虽然价格不贵,但一旦看过就没用了。另外像推车、幼儿床等儿童用品,价格不菲,但孩子长大后,就变成了多余物品。对这些商品,租比买更实际。
使用频率不高的商品。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是许多人的梦想,但如果你用车的频率并不高,买车就未必划算。租车既可以让你过足“车瘾”,又可以避免自己备车的诸多麻烦。
尝试使用的贵重商品。如今的家长都挺注重孩子特长的培养。一些家长省吃俭用为孩子买回了钢琴,可孩子却并不买帐,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令家长后悔不已。租赁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更新换代过快的商品。如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发展迅猛,往往使一些喜欢紧跟潮流的消费者有难以跟上潮流的失落感。就拿电脑来说,1995年流行“486”,1996年流行“586”,1997年流行“686”,一年一种潮流,让电脑爱好者无所适从。如果买的话,虽说买时挺先进,可到来年就落伍了;不仅如此,而且因其性能的相对落伍,其价格一跌再跌。如果租赁的话,不仅能让你永立潮头,还没有那种物无所值的烦恼。
租赁经营亟待规范
租赁让大城市里的百姓得到了许多方便和实惠,但同时租赁经营中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也时有发生。
价格:宰你没商量
许多出租公司没有固定的价目表,一些业主信口开河,漫天要价,特别是对那些急需租用某物的顾客,更是乘机抬高租价,某乡农民王某种有16亩小麦,去年听人说租用收割机花钱不多而且省力省时,就租了一台,当时双方口头达成每小时租金40元及过期归还租金酌情增加的协议。后来王某因操作不熟练超过预定时间10多分钟,店主不仅加倍收了80元租金,而且还另外以违约为由对王某罚款100元。
纠纷:烦恼总难免
由于目前对租赁业务尚缺乏科学管理方法,致使租赁活动双方常发生纠纷。某厂女工小朱与男友结婚时,租了一套礼服。租时没好好检查,待归还时,店主告之婚纱被烧了几个小洞,要她全额赔偿。小朱夫妻为此与店主发生争执,最后无奈只得给了店方600元才算了事。
店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店铺在租赁物品时,常常要让客户预交远远高于租赁商品价值的押金。一些私人出租业主往往采取变换店铺地点的手段占有客户抵押金。某影碟录像带出租点开业时要求各客户预交100元抵押金方可办理租借证,在接受了300多名群众预交的3万多元后,便逃之夭夭。
开源的兴起 篇4
开源的概念
开源(Open Source)是开放源代码并遵循开源许可证可进行自由传播的软件。所谓自由传播指可以自由发布、自由复制、自由修改、自由使用。不同开源许可证规定不同的开源软件具有不同的自由 度 ,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具有最大自由度。开源软件是有商业模式的,而自由软件没有商业模式。如果人们在开发新软件时,欲利用、移植或剪裁现有的开源资源,这是允许的,也是能方便做到的,即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自由地免费下载开源代码,并进行自由复制、修改、使用,也可在修改或剪裁后自由地进行二次发布,但这里有一个制约条件,即人们不能违背开源许可证的规定,中断或破坏被应用、移植或剪裁的开源软件自由传播的特性,这就是说,人们不可以犯侵犯开源软件知识产权的错误。
开源的基本理念
开源的基本理念是开放、自由、共享、协同、服务、民主化以及测试和体验(开源技术本质上是测试技术,开发是否成功最终要通过测试来检验;早期开源产品的开发并不是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当时也不重视用户体验,但在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后,把用户体验补充到开源的基本理念中来了)。开源营造开放环境,制定并执行开放标准,发布开源代码,为异构产品、不同系统互连、兼容和互操作开路;进行自由传播;实行资源共享;采用开源社区的开发机制进行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开源将推动信息由不对称状态趋向对称化,而信息对称化将体现开源民主化的特征,而且开源的开发环境和开发机制也充分体现了开发创新过程的民主化。
开源的核心环节
开源有10个核心环节,即:1、开源程序代码行(内容本身);2、开放标准(用以指导开源开发、运行、服务的环境建设和行为规范,并作为异构系统之间互连、兼容和互操作的依据);3、开源社区(开源社区是开源文化的典型代表,开源软件采用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第三方) 合作创新、社区创新、用户创新的创新形态,而社区创新是其他5个创新的总枢,开源社区创新采用开放的分布式的社区开发机制:吸纳全球志愿开发者,实行集体开发、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自由讨论、对等评估、测试验证的机制,随后由社区对自己开发的开源软件继续负责维护和升级服务工作);4、测试条件 (开源技术实质上是测试技术);5、维护团队(如果企业利用社区的开发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开源软件,企业就要针对该软件建立维护团队,在该软件投入运行时负责日常的纠错、打补丁Bug Fix,Patch的维护工作以及升级改版工作);6、开源生态系统(建设开源生态系统是现代企业维系市场竞争力的必须);7、用户体验(树立以用户为中心、服务为先的理念,企业要根据用户需求开发新品,加强用户体验,鼓励用户参与创新);8、商业模式(开源软件是有商业模式的,目前开源的商业模式多为“捆绑提成”方式,要鼓励对开源商业模式的探索创新工作);9、应用商店(吸引第三方参与开发应用程序);10、开源许可证(采用左版版权,由开源促进会OSI批准的开源许可证是开源软件遵循的规范)。
开源的商业模式
开源(Open Source)是在保留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的基本特性:“开放源代码”、“自由传播”(两者自由度不同)的基础上,从推动其大发展需要即从其扩大应用普及和实行产品化大发展的需要出发,并考虑开发者、生产者(或发行者)自身利益,加入了商业化运作基因 (即需要开发其商业模式)。这让我想 起来Apache创始人BrainBehlendorf 2007年对我说 的一段话 :“开源是利他主义(Altruism)的或者说是共产主义(Communism)的,(我想他是指开源的开放、自由、共享特性),专有软件或私有软件当然是利己主义或资本主义(Capitalism)的 ,而商业模 式也是利己主义的,利他主义的开源与利己主义的商业模式合在一起才能为开源做贡献。”随后他应联合国之邀,在“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年会”演讲中指出:“开源既含共产主义因素也含资本主义因素,既是商业的也是个人爱好的,而且还是学术的。”
开源的历史
开源(Open Source)一词是1998年2月3日由Chris Peterson提出的 ,“Open Source”的定义取自当时著名的黑客 (Hacker) 社区Debian的社长Bruce Perens起草的“自由软件指导方针”。在“Open Source”的概念提出的次日,Linux创始人Linus Torvalds就给予非常重要 的版权许 可说明 ,BrucePerens发起建立www.Open Source.org网站。对确立“Open Source”概念有决定意义的是在1998年4月7日由18位自由软件运动领袖召开的“自由软件高层会议 ”, 通过了传 播开源(OpenSource)的必要性。这次会议由Tim O’Reilly主持,Brain Behlendorf (Apache创始人)、Linus Torvalds (Linux创始人)、Guido Van Rossam(Python创始人)、EricRaymond(OSI首届主席)等参加。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运动创始人RichardStallman开始也同 意开源 (OpenSource),后来改变了主意。1998年4月在当时黑客社区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Open Source”和“Free Software”学术和意识形态 的激烈争 论 , 最终“OpenSource”占了上风,争论才日渐平息。
开源已成为软件的主流
据著名的IT调查分析公司Gartner提供的数据:到2015年,85%的商业软件会使用开源软件,到2016年,95%的主流IT企业(或组织)会直接(或间接)在其“关键任务系统(Mission Critical System)”中使用开源软件。开源已成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其他深度信息技术平台上的主流技术和系统选择,2012年据互联网上5000多个开源网站的统计,全年收发1000多亿行源代码,约为0.1PB(1012bytes)的内容;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上,在伦敦、纽约、东京等证交所中,几千亿、几万亿美元交易都是在开源的平台上完成的;Linux占超级计算机中92%的软件配置;过去认为Linux在桌面(PC)系统中相 对于Windows占比居劣 势(约为2%对90%)的领域,随着平板电脑的崛起,从总体来看占比已大为改观 (Windows占比已从90%降为50%,Linux占比从2%升为26%而且升降趋势还在扩大)。开源与创新2.0,理念相通(开放、自由、共享、民主化、服务、体验),创新形态相近(以人为本,面向用户,服务为先,具有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第三方合作创新、社区创新、用户创新的显著特点),在理念、技术、体制机制或管理上两者是互动的,互相借鉴、互为典范。
开源是创新的捷径
开源的开发创新是站在全球开源巨人肩膀上,在其现有创新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接力赛。开源社区允许新的开发者自由访问,将现有开发资源的门槛降到几乎为零,无偿提供给新的开发者以开源技术基因、工具链和框架资源。
开源导致企业引入外部创新成果
企业从自己传统封闭式的创新模式中走出来,可以利用开源提供的机遇,开放、整合企业外部资源来提高企业综合创新能力。据Linux基金会提供的资料,目前世界排名前10的IT公司,当其开发产品和服务时,有80%的软件创新成果来自企业外部的开源软件 (企业内部自创的成果只占20%),为此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需作相应的调整或变化。
开源对众多商业专利有免疫性
开源软件问世二十多年来,今天已发展成为软件应用的主流,开源对众多商业专利具有免疫性。几年前微软CEO Steve Ballmer曾公开声称,开源侵犯大量微软专利,当时自由软件基金会首席 律师Eben Moglen为此回复微软:微软今天如果还想上互联网,我们就有充分条件来反制微软,随后微软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先后出来声明,对Ballmer说微软要上诉开源侵犯微软专利完全是个误会,这场风波就此不了了之。
开源的操作系统
1、市占率 高
以智能手机为例,开源操作系统全球市场占比高达为80%,中国市场占比更高达86%,无论全球或中国市场智能手机所搭载的开源操作系统居绝对优势,这也说明开源操作系统在移动设备市场上旺盛的生命力。苹果iphone智能手机搭载的ios操作系统是闭源系统(或专有软件操作系统),在开源浪潮冲击下近年来ios吸收了150万行Linux代码(约占整个ios的10%);2012年苹果公司还花大量现金购买Linux一个打印系统,并取得GPL授权。
2、操作系 统架构
操作系统 一般由底 层即内核(Kernel)、中间层即应用架构(Application Frame Work)、顶层即 用户界面(UI)组成。在操作系统中需要配置安全模块,而安全模块需要贯穿底层、中间层和顶层全面配置。应用程序一般不包含在操作系统结构内,但有人将应用程序分为两类,一类是内置核心应用,也纳入操作系统中;另一类是外围应用,置于操作系统之外。自主开发开源移动操作系统一般选择Linux作内核,推出自主开发基于Linux的移动操作系统 。最新发 布的Linux版本Linux3.17,约2000万代码行 (其中驱动代码行占68%,体系架构代码行占16%,文件系统代码行占6%,其他代码行占10%)。开源移动操作系统应用架构以Android为例,约1200万代码行。用户界面的代码行很少。所以一般的开源移动操作系统约需4000万代码行。
3、移植可 以但要守 则
开发新的 操作系统 允许自由 下载、复制、修改、使用、再发布别人已发布的开源软件,但必须遵循开源许可证的规定,不致中断或破坏别人已发布的开源软件的自由传播特征。
4、自主、 协同创新
开发新的操作系统是一项宏大复杂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一般都是协同创新加或含自主创新 (对于开发开源操作系统来说更是如此),必须指出协同创新将无损于自主创新 (波音的大飞机、英特尔的芯片都是协同创新的产物,无疑其中包含自主创新)。
5、开放与 安全可控
开源操作系统的开放性质将无损反而有益于安全可控。
6、测试技 术
开源操作系统依赖于测试,新开发操作系统的最终定型要通过型式试验的鉴定。国内需要建设类似“安兔兔”那样全面、权威的智能手机评测机构。
7、维护升 级团队
要建立操作系统 维护服务团 队,负责其在运行过程中检错、纠错、打补丁的维护工作和升级改版工作,为用户做好服务。
8、商业模 式
一时兴起.莫笑 篇5
人说:雨后总是会有彩虹,为什么我总是无休止的阴天?我喜欢阴暗的环境,因为随时可以睡去,我很懒,为什么在梦里总是呼喊你的名字.我蜷缩在阴暗的角落,窥视这世界的冷漠,你的决情.激情曾象太阳神的马车,热烈光亮,留下的只是炉灰般的失望.
今天起,我不哭.
好好的去待每个人,关心世界.
我要为所有人祝福
精英兴起移民潮 篇6
他们完成了原始积累,非富即贵,但却没有心灵的安定感;他们长着标准的东方人的面孔,在中国土生土长,却拥有国外身份;他们在国内和国外都建造了一个“家”,却不好抉择幸福在哪里……
从第一批的偷渡客到第二批的“洋插队”,再到眼下第三波精英人群移民潮,中国人的概念已经有所改变,有所延伸。但是,移民真的让他们快乐吗?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否还认同自己是个中国人?
移民只是生活方式
口述|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的执行董事长 孙振耀
选择移民无非有三个原因:机会、安全和幸福。早期出去的人大部分是生活所迫,为了寻找机会。而现在中国也有很多机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移民?肯定是他们在衡量比较后发现,移民后的机会、安全和幸福三项指标,能达到最高综合分。
我认为,移民其实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当一个人有能力选择时,一定会选择更好的地方和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移民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每个国家的人都可能会选择向更发达的国家移民。不过,迁出地的政府可能要考虑一下,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同一时代出现迁出的行为。
正如一般人有了钱会买好房子,移民也只是选择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并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这就像很多人在有能力的时候,会选择离开家乡到更大的城市工作、生活一样。所以政府要有正确的心态,把它看成鞭策自己进步的力量。其实大部分精英去海外,只是把生活必需的财富放在海外,大部分的投资还是在国内。而且中国有句古话叫“衣锦还乡”,如果他们能够把外面先进的技术带回中国,不是更好吗?全球化的意义也在于此。
移民并不像买衣服那么简单,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取舍的问题。我相信每一个移民的人,在决定移民的时候都会很纠结。以我为例,我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外,而我工作、生活在大陆。我想看到儿子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想得到时,就一定要接受会失去的现实。
至于那些仅仅为了身份而移民的人,也无可厚非。生活习惯的差异、语言的不同,让他们可能无法真正在国外生存。而且在中国,有钱人可能会拥有一些特殊的待遇,在国外他们是没机会摆谱的。国外有钱人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到哪里也没有人前呼后拥的。
但是移民绝不等于叛国。回溯中国历史,在没有被外族侵略之前,国家这个概念并不是很清晰。以前的中国只有朝代,而不是国家;只有臣民,而不是人民;只有皇帝,而不是公仆。当民族出现危难时,中国人才有了强烈的“国”的概念,而海外华人对这种概念的理解会更强烈。孙中山曾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辛亥革命中,华侨社团解囊相助、不遗余力。也因为有了钱学森、詹天佑这样的人,中国才能走得更快。
其实一个人是哪里人,是什么民族是不可能忘记的。现在很多海外华人都会在家里供奉祖宗牌位,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而且移民跟想做哪国人是两回事。移民不是因为不爱国,而是为了自身和家庭条件优化,不能以叛国者的观念看待移民。我坚信,当有一天国家需要这些移民的精英,并且可以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大部分人是会选择回来的。
做世界人
口述|北极光创投创始人 邓锋
虽然没有数据支持,但我认为,在移民大潮中,民营企业家选择移民的比例会更高。因为他们对自己在中国的未来有所担心。民营企业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他们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国家政策一变,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民企。
我始终坚持,不管是原罪,还是曾经的灰色地带,民营企业家都不应该是社会问题的买单者,也不应该成为被仇富的主要群体。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充满不确定时,有能力的人自然会选择去更安全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移民等同于找退路。很多移民的人并没有什么事情可怕,只不过他们想选择一个可以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比如,1997年,香港有很多人跑到温哥华,因为传言香港回归后,他们的财富会流失。后来香港并没有乱,那些走的人也差不多都回去了。以前也有人说过,精英都出去留学了,中国谁来建设?后来留学生该回来的也都回来了。如果站在全球的高度看,中国人在地球上分布的多一些未必不是好事。中国不是一个孤立的国家,国际化也不是仅仅把商品卖到国外,人才的流动也是国际化的一部分。
其实,很多时候,东西方文化没办法融合。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国内是好脏好乱好快活,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每次到美国,一下飞机,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满眼的绿色的确让人很舒服,但停留的时间长了,就会觉得特别没劲。我在美国投资有公司,也融入了主流社会圈。即便这样,我还有这样的感受,可以想象,那些到了国外没事可做的人会是什么心理状态。
而且大部分人是社会人,社会人就需要有社会地位。那些成功的企业人,在国内享受尊重,甚至可能还是某一领域的精神领袖。但到了国外谁会认识他们?特别是那些在商场打拼了二三十年才有一定地位的本土企业家,他们早已习惯了国内的生活,却可能连西餐都吃不习惯,外语也不太会说,怎么可能融入西方文化圈子?所以他们要的只是一个身份的安全性。
虽然精英离开肯定是对现实的不满,但不代表对民族的不认同。很多人出去后会更爱国。以前,中国跟国外的差距很大,回来的人也是想建设国家。但不是说以前的人境界高,现在的人境界低。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现在国家进步了,反而会出现精英离开的现象?如果社会没有那么多灰色地带和不确定性,大家都可以挣阳光下的钱,还会有那么多人想走吗?如果还能够像以前那样给海外归国人土提供好的条件与待遇,更多的人肯定还是愿意回来的。
现在,很多人有很大选择空间。他可能会在几个国家买房,那他算哪儿人呢?算世界人吗?所以,在文化认同上,哪国人还是很清晰的,只是在地域上会没有太大区别。这就是种族和国籍要分开的概念。
随时离开的心
口述|《中国周刊》总编辑 朱学东
大部分移民的人应该是为了孩子的教育、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自身的安全。这种安全不是单指财产安全,而是可能遭遇到的莫名其妙的意外。现在,这种不安全感就像毒药一样在扩散,比如食品、交通、甚至法律。身边的人和事都变得不可信,唯一能相信的人就是自己。可是,假如一个国家什么事情都要靠公民自己来承担责任,那会是非常悲哀的。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传统是故土难离。从前大部人背井离乡是因为战乱、饥荒。而现在,国家进步了,人才却在流失,还带走了他们的精神与思想,这是不是说明他们对故土失去了信心呢?
如果一个人有了别国的身份,就是有了随时离开的心。这与祖祖辈辈都会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心态肯定不同。前者是投资人心态,后者是主人心态。投资人可以随时撤资走人,主人则要长远规划,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这次移民潮是很严重的事情,可是并没有相关部门重视这一现象,一直只是媒体在讨论。我有一个朋友,他的身份已经是外国人,但还是在中国做生意,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在中国好挣钱;我还有一个朋友,身份也是外国人,如果愿意放弃国外身份,还可能涉足中国政界,但他还是不愿意放弃。他说,国外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国内很难超越的。可能,很多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会选择这两个人的生活方式。当一个人解决了生活压力,必然要考虑生命的尊严。当这个国家不能给予,去寻找一个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国度,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实,很多移民的人都特别爱国。他们要的只是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对民族认同感非常强烈。现在交通这么发达,许多人都在异地工作,但问到是哪里人,我想没有人会隐瞒自己真正的家乡。
忽略民族这种观念可能在欧洲人中间容易达成,但是亚洲人很难。而且中国人有被殖民侵略过的悲情,当年出去的人又都是受过传统教育,大部分人有家国情怀。所以他们有梦想、有追求,发自内心希望祖国强大。这也深刻反映出国家强弱对海外华人的影响。
如果没有了精英
口述|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张鸣
这次移民潮不仅发生在企业家中间,还有很多明星、官员,而且这里面的官员并不都是贪官,中产阶级以上的人都想走。特别是企业家,他们感觉自己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随时可能被各种手段剥夺财富。如果经济领域慢慢变成弱肉强食,那是非常不正常的。移民潮就是“不正常”的反映。
曾经落后过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移民潮,中国并不是先例。但是国外很多大规模的精英移民是因为政治动荡。像中国这样在和平年代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精英移民潮并不多见。如果没有了精英,没有了企业家,中国的经济将如何发展?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企业家不是民主追求者,他们走都是假走。他们只是由于不知道在国内将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才走。他们不是不想做中国人,更不是不爱中华文化,反而大部分人是不喜欢西方文化的,可能连外语都不会几句。所以他们为什么要走?也许国家应该仔细反思一下。
视觉语言的兴起 篇7
当前, 视觉语言主要包括:肢体语言, 表情语言, 符号语言。
肢体语言
手语是肢体语言的一种, 是聋哑人交流的主要工具, 所谓的“聋者以目代耳, 哑者以手代口。”手语是一种形象性语言。它的语言特色是以双手摹拟表现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 受话者用视觉接受其所传递的信息, 直观而了然。其与正常人使用的口头语和书面语等抽象性语言有着显著不同, 手语是人类形象性语言发展的较高的阶段。
但是手语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弊端。按照巴甫洛夫学说, 人类除了具有外界事物刺激所引起的种种条件反射而构成的第一信号系统外, 还具备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借助语言, 人类可以用抽象的词语来概括外界事物, 从而可以进行思维活动。人类运用语言, 突破了生理条件、周围环境的限制和约束, 可以用抽象词语把人类感官所不能及的领域里的事物形象描绘出来。这种抽象性也使得人类在表达、交流中摆脱了直观直觉形象的束缚。但是在手语交流中, 是用形象的手势比拟具体事物的式样、特点作为来代表某个事物的, 实际上大部分内容仍然属于未经抽象升华的第一信号系统的交流信息, 带有很强的形象性、直观性。因此, 对于标记抽象的概念和感情, 手语就往往失去了表达的功能。因此, 手语的表达范围局限在相对形象的事物和环境中。
除了手之外, 人们可以通过头, 眼, 肘, 臂, 足等其它部位的协调运动来传达相应的信息, 从而代替语言达到沟通的目的。诸如点头表示应许, 摇头表示拒绝, 微笑表示欢喜, 捶胸顿足表示伤心悲愤。人们以此等肢体活动表达情绪, 接受者通过相应的解码而理解其传递的信息。但是由于体语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中产生, 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主体对于体语理解的差异, 因此体语有一定的文化区域性。例如:拥抱在欧美国家是一种礼貌友好的常规举动, 而在亚洲地区通常只发生在特定的场合, 亲密的关系间, 对于阿拉伯国家这却是一种禁忌。点头对于大多数国家表示赞同, 摇头表示反对, 而在保加利亚, 孟加拉等国家则恰恰相反。吐舌头, 在英美被认为是轻蔑, 在中国表示惊讶, 而在藏族则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体语是三维动态的无声语言, 它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 因此对体语的涵义的获得, 实际上分为“接收体语代码”, “解码”, “理解意图”三个阶段, 解码是原有代码与文化积淀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体语和有声语言一样, 具有传达信息的交际功能。
微表情
微表情是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 在人们不同表情之间, 或是某个表情里, 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这种“微妙”的最短持续1/25秒的表情称为“微表情”, 这种下意识的表情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 但是正因为如此, 微表情不利于伪装, 往往能表达最真实最内在的信息。
符号语言
符号语言有悠久的历史性, 在原始语言尚未发展充分时, 符号语言已开始担当其交流记录的重任。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早已证实, 语言的直接源头是绘画。无论是古老的图腾还是原始的壁画, 祖先们多用视觉符号来表达意志和感情。而现在, 随着科技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标志符号受到越来越多的亲睐, 从经济活动到私人生活, 标志符号渗入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的符号也呈现出:功能化, 视觉化, 艺术化等多元化特征。
标志符号实质上是一种明确的“意义符号”。具有清晰地表现性, 便捷的认知性, 高度的概括性, 深刻的象征性。以“符号”作为载体, “情感“作为本体, 寻求两者的中介, 即”文化心理“。文化是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相伴而生的, 而标志符号实际上是各种文化元素的抽象化, 概括化, 它来源于社会生活, 因此更能引起人类的共鸣。如:公共厕所的男女性别标志, 简单, 易懂, 易识别, 是文化语言的提炼后的精华。
标志符号的功能化:在商品市场中, 由于商品的种类, 规格, 质量呈现多样性, 因此各种商品拥有特定的能够体现该商品特色和性能的商标, 以区别于其他商品。此外, 一个经典成功的标志, 还可以给消费者留在深刻的印象, 以增加其对该商品的好感。在多数公共场合, 随处可以体会到标志符号带来的便利。无论是车站的路标, 商场的各类商品的分类, 博物馆的禁止喧哗标识, 都有明显的识别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标志符号的艺术化:标志符号是一种内聚化的“艺术结构”。是美的形式与符号涵义的完美结合, 观之在形, 辨之在意。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 加以提炼, 升华, 渲染, 使其与本体有神似之意。因此, 符号较之本体, 更加形象, 生动, 意味颇丰。
大多数的符号是在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如:中国标志符号, 多以龙为图腾, 红色为代表色, 通常也将汉字的优美与博大表现的淋漓尽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舞动的京”就是一典型的例子。而国外的一些标志多在字母的基础上, 加以艺术化, 抽象化。
但是大部分的功能性标志具有通用性。主要以人或事物的形象为载体, 加以简化, 内聚, 最终形成直观易懂的标识。如:禁止吸烟, 禁止鸣笛, 小心地滑, 进出口等。此外, 符号语言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公共标识, 它已经慢慢渗透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网上聊天的表情工具盒, 不仅提高了交流速度, 而且使交流更加趣味化。最新日本兴起的颜文字也是符号语言的一种发展。颜文字是指用文字, 或者线条, 符号等组成的图画, 是在美国发明创造的ASCII码基础上, 由日本人加以创新的艺术文字。颜文字有日式动漫的可爱风格, 同时也含蓄生动。因此颇受欢迎。
汇丰兴起业正红 篇8
实施规模扩张 做大做强汇丰
柳林县位于山西省中西部边缘, 地处黄河东岸, 又是河东煤田腹地, 因此许多人将它比作一块藏金蕴银、得天独厚的宝地。
1999年8月, 现任汇丰兴业集团董事长曹建军注册登记了柳林县汇丰煤焦有限公司。而早在此前两年, 曹建军就已通过入股、租赁等形式承包或购入了柳林县曹家山煤矿、长焉煤矿等企业。
煤焦公司成立后, 汇丰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扩张历程。尽管其间经历过煤炭价格低廉、销路不畅的严峻市场挑战, 但是曹建军带领员工一直在聚力延伸企业触角:
2003年5月, 在柳林县委、县政府对县国有煤炭企业整体挂牌出让中, 汇丰以公开竞标的形式收购了柳林同德焦煤有限公司。2006年, 汇丰同德被评为山西省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国标二级矿井, 并连续四年被评为煤炭工业协会行业级安全高效型矿井。同年, 汇丰煤焦公司新建了柳林县汇丰上白霜洗煤厂。由于业绩突出, 汇丰所属的临县高家塔煤矿项目被列为山西省“两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
汇丰的煤矿事业生机勃勃地向前迈进。2008年, 汇丰同鑫贸易公司、山西汇丰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至此, 汇丰正式踏入房地产领域。
走过了十年的艰辛创业路, 2008年底, 山西汇丰兴业集团正式成立。不久, 集团又控股经营太原迎宪焦化集团有限公司。
在翌年的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 汇丰兴业紧抓机遇, 收购了临县焉头煤矿, 兼并了柳林师婆沟煤业有限公司和柳林骄峰煤业公司, 确立了以汇丰兴业焦煤集团为主体的两座90万吨矿井和一座120万吨矿井。
顺应转型发展的形势, 2010年, 汇丰相继控股经营柳林县沟门前风味食品有限公司、吕梁三和煤层气有限公司、西安紫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海南旭茂建筑咨询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 汇丰转型的势头初露锋芒。
坚持聚焦战略 再造一个新汇丰
对于多年来在经营上取得的成功, 曹建军归结为汇丰兴业的聚焦战略。“多年来我们相机收购、兼并多家企业, 这绝不是单纯追求量的概念, 我们为的是公司整体力量的不断壮大。”诚如他所言, 公司经过十年发展, 如今的汇丰兴业集团已经跳出了以煤为代表的资源依赖圈, 在做大能源产业的同时, 正在向新能源、电子科技、矿业科技等领域前进。
今天, “再造一个新汇丰”已成为“十二五”时期汇丰兴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则成为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攻方向。
以煤为基。在“十二五”时期, 集团要加紧建设好柳林同德120万吨、柳林曹家山90万吨、临县焉头90万吨机械化生产矿井, 积极筹建临县高家塔150万吨矿井项目, 全部达产达效, 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原煤产能达到450万吨, 产量达到600万吨;新建曹家山矿90万吨、高家塔矿200万吨坑口洗煤厂, 以及配套240万吨铸造焦、300万吨洗煤项目, 同时洗精煤产量稳定在750万吨以上。
以煤兴业。借助修建中南铁路的机遇, 建设临县高家塔煤矿连接中南铁路的铁路专用线, 建设柳林王家会铁路货运站台;巩固太原迎宪焦化公司和吕梁耀龙煤焦铁有限公司产量, 稳步占领铸造焦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份额。
多元并举。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发展方面, 汇丰兴业集团正在积极探索新路径:
首先,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 积极寻求开发各种具有规模效益的投资项目。汇丰采用引入战略合作者的方式, 在方山县投资建成铝基新材料产业项目, 即10万吨/年优质刚玉莫来石合成材料、20万吨/年烧结棕刚玉、10万吨/年节能环保型不定型材料、8万吨/年高荷软、低蠕变刚玉莫来石制品的一体化项目、矿区建设50万吨/年无尾分离选矿生产线及铝矾土利用项目。在煤层气经营生产上, 不断扩大压缩天然气用气市场, 分期建设煤层气发电项目并配套液化天然气调峰站, 销售总量达到14.5亿标方。
其次, 扩大外向型战略发展空间, 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加大新疆板块投资规模, 推进新疆钼矿资源开发项目, 实现钼矿石年产150万吨、日采矿5 000吨的目标。
最后, 以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 实施全面发展战略愿景。大力推进柳林、离石、太原、海南等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要把柳林昌盛生态园打造成具有黄土高原风情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度假景区;实施“中华名小吃”柳林碗团、芝麻饼等地方风味食品的加工开发, 分三期建成碗团、芝麻饼自动流水生产线;新建柳林自来水公司办公楼和水厂改扩建工程, 日供水量增加到3万吨;建设后东山供水工程, 解决工业园区的用水。
坚持集团化发展道路, 逐步把企业做大做强;坚持集群化产业方向, 逐步把产业做新做优;坚持集约化经营模式, 逐步把管理做精做细。这既是汇丰的发展方向, 也是汇丰发展的必由之路。
英美哥特小说兴起初探 篇9
关键词:哥特主义,哥特小说,起源,发展
1 哥特小说简介
在文学评论中, “哥特式”一词不幸地成为了贬义词——“恐怖”的同义词。其写作手法曾一度被讽刺为充斥着暴力、谋杀、复仇、强奸、乱伦, 甚至鬼怪出没和异常现象的写作定式。这一类型小说盛行忧郁、神秘且恐怖的气氛, 且充满了悬疑感 (Abrams, 2004:35) 。
哥特小说于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萌芽, 1764年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的出版, 标志着哥特小说的出现, 而1818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1820年查尔斯·马图林的《流浪者梅莫斯》的发表标志着哥特小说的瓦解和衰落。尽管哥特小说表面“黑暗”, 实际上这类小说是为了表达善与恶的斗争, 以探索美德这一主题。这些小说一直揭露威胁人类、毁坏人类、甚至会使人类堕落的邪恶。然而不幸的是, 人们常会忽视这些邪恶, 甚至善恶不分。因此, 当人们问欧·康纳为什么她在作品中使用如此多的哥特技巧时, 她说, 当对听力不佳的人说话, 你需要大声喊才能让他听到;对几乎失明的人, 你则需要画非常大的图画才能让他看到 (O’Connor, 1969:34) 。因此, 我们需要使用哥特小说强大的力量唤醒人类, 让人们意识到罪恶和危险。只要催人堕落的罪恶存在, 哥特小说就会相应地不断发展。
2 哥特和哥特小说
在分析哥特小说兴起之前, 我们应该了解“哥特式”和“哥特小说”的起源。
2.1“哥特式”的含义
“哥特式”来自于“哥特”, 意为日耳曼族的一个部落, 曾在中世纪时代“助推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Punter, 1957:13) 。经考古学家确认, 这一部落早期的定居点在波罗的海, 后逐渐迁移到黑海。在公元3世纪, 哥特人入侵古罗马。在公元410年, 在阿拉力克国王的带领下, 哥特人占领了罗马, 随后, 在现在的法国和意大利的区域上建立了王国。因此, 哥特人这一令人钦佩的部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好战、野蛮和诡异。哥特部落衍生出的一些神话故事远不及为真实的哥特人而撰写的故事重要。罗马帝国的衰落之后,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中世纪知之甚少, 当“黑暗时代 (欧洲史上约为公元476-1000年) ”的提法囊括了文艺复兴时期, “哥特式”一词才开始“成为适用于中世纪所有事物的一个词” (Punter。1957:13) 。
2.2 哥特小说的起源
一般来说, 哥特小说指的是一种文学体裁, “背景是阴沉的配有地下城、地下通道和滑动板的城堡, 典型的故事集中强加给一个无辜的痛苦的女英雄, 一个残酷贪欲的恶棍, 做出大量的使用鬼魂、神秘失踪、其他耸人听闻和超自然的事件, 主要目的是利用神秘和各种恐怖的事物唤起人们内心不寒而栗的恐惧感 (Abrams, 2004:111) ”。
“哥特小说”来源于霍勒斯·沃波尔的著作:《奥特兰托城堡》。这部小说具有许多“哥特式”元素:源于祖先的罪恶、无尽贪婪和命运之间的冲突、无辜的女人、神秘的超自然现象、野蛮恐怖的肖像、在隧道走廊追逐的场景等。此类小说的气氛忧郁恐怖, 情节毛骨悚然。正是由于这些元素, 这部小说的副标题被命名为“一个哥特式的故事”。小说出版之后被许多作家引用改进。这一类型的小说被称作“哥特小说”。
3 哥特小说兴起背景
哥特小说兴起有深厚的社会和心理学背景。该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美学基础、西方文化影响和浪漫主义背景。
3.1 美学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哥特小说中的恐怖事物, 令人心颤的痛苦和罪恶不仅给读者带来内心的恐惧感, 还会带来怜悯感, 亚里士多德正是注重人类这两种感情。在西方文学理论和美学史上, 亚里士多德是理论的先驱, 他强烈倡导文学作品应表现恐惧、罪恶、谋杀、惊异和磨难。他的《诗学》重点描述这类内容, 原因在于它们能最大程度的激起人类的恐怖和怜悯。
悲剧可“产生更好的悲惨效果”和更多“令人心颤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 2002:85) 。它可以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悲剧审美愉悦, 最终达到宣扬“善良”和“美德”的功效。因此, 文学作品的目的是激起人们的情感, 释放恐惧、痛苦和怜悯。我们在文学作品的仇杀、乱伦和罪恶中不仅可以获得审美愉悦, 而且可以获得一种心灵的“净化”。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仅是对古希腊文学作品的总结, 而且成为西方文化中的理论的领先榜样——将丑陋 (包括恐惧、黑暗) 转变成美丽。深刻的美学内涵对哥特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西方文化影响
西方人更注重理智与情感、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他们宣扬的矛盾之美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残酷的对局, 在审美意识中表现出来。因此, 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学创作, 具有揭示冲突、暴力和残忍恐怖的特点。不能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描述恐怖、冒险、黑暗和邪恶就是低俗的, 我们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相反地, 恐怖、冒险和黑暗创造的痛苦可以转换成一种审美愉悦。更重要的是, 这种愉悦可为读者的内心注入自由乐观的品格, 同时, 这也是美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3 浪漫主义背景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 英国文学进入了后理性主义时代 (17-18世纪末欧洲启蒙主义哲学盛行、以理性和常识占优势为特征的时期) 。各种艺术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了启蒙主义的平衡、和谐与规约。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家传播人类的理性方面, 压制情感、想象力和直觉, 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蔓延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斗争。哥特小说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称作“黑色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早期成为英国文学中最流行的文学形式。
4 哥特小说的发展和影响
哥特小说在18世纪晚期起源, 并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衰落。尽管存在了如此短的时间, 它确实繁荣发展了一段时期, 并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许多作家影响深刻。
4.1 哥特小说的发展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 哥特式小说发展到现在,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呈现出新的面貌。根据文学史, 我们可以把哥特式小说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哥特小说描述恐怖、丑怪和神秘, 表现了作者对中世纪的兴趣。小说中中世纪的主人公常被囚禁在城堡里。哥特小说中无辜的女人、恶棍、英雄、恐怖情节、追逐场景、重叠悬念和超自然现象将其推向另一个新的阶段。这类小说并不描述我们生活中细微的事情, 而是关注中世纪发生的不寻常事件。早期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安·拉得克里夫的《乌多芙堡之谜》、马修·刘易斯的《僧侣》。
19世纪的哥特小说描述恐怖的起源—人类的灵魂, 城堡中不存在美、恶棍、和英雄, 这些东西都是存在于人类灵魂深处。所有的作品都在向我们解释一个问题, 那就是恐惧源于人类内心灵魂。这一时期的哥特小说还借鉴了其他派别的写作技巧, 如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和意识流。代表作品有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埃德加·爱伦·坡的《怪诞故事集》和《厄舍古屋的倒塌》。埃德加·爱伦·坡以短篇小说闻名, 对哥特小说的发展做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 (Roberts, 1998:173) 。
哥特小说的第三个时期转移到了美国。这一时期的作品围绕神秘事件, 在阴郁气氛中叙述现代故事、探索人类灵魂的缺点和黑暗——社会越发展, 我们越找不到灵魂的栖息之地, 于是人类需要在浪漫主义的刺激中获得舒缓之感。这是当代哥特小说的心理起源。威廉·福克纳是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 代表作有《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和《献给艾米莉的玫瑰》。
4.2 哥特小说的影响
自1764年哥特小说出现以来, 许多西方小说家倾向于将哥特因素融入自己的写作之中, 他们试图创造一种“阴郁的沉思和恐怖氛围”, 使用神秘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来营造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吸引大量读者。如: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妹妹艾米丽·勃朗特、查尔斯·狄更斯和托尼莫里森。
查尔斯·狄更斯深受哥特式风格影响, 他的作品采用了许多哥特式元素。作品《雾都孤儿》成功地使用哥特式写作技巧, “他让他的读者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之下惨无人道的城市生活 (刘炳善, 1992:342) ”。奥利弗出生在一个济贫院中, 在残酷的条件下长大, 他忍受教区小吏的各种折磨。作者使用哥特式技巧对济贫院环境和苦难小男孩的描述激起了我们的同情。
夏洛蒂·勃朗特在她的《简·爱》也采用许多哥特式的写作技巧。对简·爱在她舅母家苦难的经历和雷德太太的房子的描述都显示出许多哥特式元素。在简·爱犯错误后, 雷德太太把她关进一个黑色小房子, 她遭受了来自周围环境和内心深处巨大的恐怖。简·爱在罗彻斯特家的经历也非常惊险, 作品对罗切斯特疯妻的生动描述激起了隐藏在我们的内心可怕的感觉。
《呼啸山庄》是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本身对生活绝望且痛苦呼喊的写照。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是对十九世纪爱情的挑战 (刘炳善, 1992:378) 。《呼啸山庄》是一部典型的哥特式小说, 对心理活动和环境的描述都充满了哥特式的元素。艾米丽也介绍了描绘哥特式人物的精神分析法。
托妮·莫里森也无一例外地使用了哥特式技巧。在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中, 她结合美国奴隶制的现实, 创造性地利用哥特元素创建了完全不同与传统哥特小说的艺术效果。
5 结论
本文主要总结了哥特式小说的兴起。作为文学界盛开的“蓝玫瑰”, 哥特小说曾经短期内大放异彩。尽管它并不直接反映社会现实, 它描述并揭示了来自我们内心的邪恶、恐怖与怪诞。阅读哥特式小说, 人们可以去除恐惧和焦虑, 也能使内心得到净化。哥特式小说并不像一些人谴责的那样传播暴力、强奸或报复, 而是直接批评上述弊端。它提供了我们一个认识社会的方式, 使我们理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未来哥特式写作技巧将会继续被使用, 哥特式小说也将在现代文学中继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Abrams M H.A glossary of Literature Terms[M].Beijing:For 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2]Chang Yaoxin.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O’Connor, Flannery.Mystery and Manners[M].New York:Far rar, Strauss&Firous, 1969.
[4]Punter, David.The Literature of Terror:A History of Gothic Novel in England[M].London:Arthur Barker, 1957.
[5]Roberts, Marie Mulvey.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
[6]黄禄善.英美哥特式小说研究:历史与现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1) .
[7]李伟仿.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8]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9]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小说[J].中华读书报, 2001 (6) .
[10]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首席风险官的兴起 篇10
布莱克利说:“我自信有能力处理好突然发生的不确定事件。我不会强调丰富的经验在这个职位上所起的作用, 但你不能将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放到这个位置来管理风险并期望他们取得成功, 哪怕他来自哈佛大学。能够坐到这个位置上的人, 必须经过真刀实枪的艰苦磨练, 他们必须拥有足够的经历并且曾在这条路上得到过教训。”
在如今这个行业, CRO的作用日益重要。每一个部门中, 来自违规行为的威胁都在增多, 由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潜在问题引起的信誉和经营风险, 都使得CRO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职位。
此外, 由于企业趋向风险化解的综合方法, CRO的作用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佛罗里达州一家国民健康保险公司蓝十字蓝盾的风险保险管理学会主任兼业务风险解决方案主管约翰·菲尔普斯 (John Phelps) 说:“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 许多公司增设了CRO这个职位, 因为一个高水平的董事会对企业风险举措愈来愈感兴趣。目前这个职位在很多行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 不过监管压力和新兴威胁都在推动风险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向CRO这个职位转化。”
CRO职位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创建风险意识文化;将风险考虑因素纳入战略决策;通过借鉴高水平个人风险管理者和商界领袖的成功经验, 为风险管理发展综合资源中心;与利益相关者交流并成为董事会顾问和其他与风险相关的项目高管。
布莱克利坦言:“CRO独一无二的地位源自董事会的支持。”
CRO演变史
当CRO们调整和评估整个企业的风险并使用定量分析法来衡量它们时, 即使有更大的董事会关注这些, 也显得不那么足够。目前最需要了解的是风险管理中质的问题, 包括其治理过程, 这是最高的基调, 也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需要对风险管理作出的承诺。
比方说, 作为一名合格的CRO, 布莱克利设置了政策、流程和风险偏好, 但他并没有拥有自己的风险。他说道:“风险属于风险承担, 这种风险问责和最高基调文化建立的焦点是这个职位的最大变革。”
在作出重大战略, 包括企业当前面临的最新金融、业务和风险战略层面的风险等决策时, CRO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面前扮演着企业顾问的角色。因此, 对CRO来说, 重要的是拥有正确的技能和资格。
招聘经理表示, 拥有至少15年从业经历的高级管理人员是CRO职位的首选, 特别是那些拥有多个行业风险管理经验的人, 包括市场、信贷、财政方面, 某种程度上的操作风险也可以计算在内。
全球性商业咨询和内部审计事务所Protiviti的总经理科里·冈德森 (Cory Gunderson) 介绍说, 一名合格的CRO需要有适当的经验来作出良好的决策并有效地平衡风险。冈德森说:“他们需要丰富的经验来判断每个决定可能产生的后果, 并确保每次对话都有很强的透明度。”
CRO所需的特殊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头脑:冈德森认为, 对CRO来说, 关键是了解企业及其战略和目标, 据此来确定风险偏好。他说:“CRO们将这些限制因素平衡得有多接近, 将对风险偏好起决定性作用, 而没有敏锐的商业意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数据和分析专长:能够有逻辑并清晰地看待问题, 从与企业有关的各种大量信息中找出有效信息并进行定性分析, 这是至关重要的。布莱克利说:“作为一名CRO, 必须了解哪些数据类型是有用的, 还要懂得如何衡量风险以及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这样各项工作和决策才能进行得游刃有余。”
流程导向技能:CRO必须在过程评估、过程改变和变更管理方面成为专家, 还有在对评估有效性和减灾战略的控制方面有丰富经验。菲尔普斯认为, “就组织内部的显著风险来说, 促进和协调过程与控制”这个角度对他们的技能有相当高的要求。
批判性思维: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国际副总裁罗伯特·斯特劳德 (Robert Stroud) 说:“战略思考是一种跨学科思考和制定考虑到未来风险的商业计划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成为CRO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例如, 一个组织面临外部渗透入侵的威胁, 这造成的影响就可能转化为潜在的声誉、财务和法律风险。这种情况下, IT部门会建议制定并实施适当的技术控制, 以及相应的资金投入。然而, 从战略角度来讲, 资金能否起作用取决于该组织所保护的信息价值。因此, CRO必须了解风险在不同的商业领域产生的各种影响、攻击的可能性和各种数据对实践中风险/回报权衡的意义。
CRO的最佳人选
由于在制定企业风险管理战略时能接近董事会和权威, 许多领域的高管都在竞争CRO这个职位。CIO, CFO, 风险经理和法律顾问都对评价管理和企业风险评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菲尔普斯说:“他们都在竞争CRO这个职位, 这已经被多次证明为一种顶级的风险责任。”
因此, 一旦管理层决定设立这个职位, 问题就产生了:谁是担任这一职位的最佳人选?
冈德森解释:“假如让你来挑选CRO, 通常可以胜任该职位的人, 可能会拥有在某组织内最大风险领域之一工作的背景和专业知识。”从冈德森的经历来看, 他遇到过许多在金融服务行业成为CRO的信贷人员, 因为信贷风险是一个关键领域。
合规和审计领导人也是这个职位的理想候选人, 因为他们的角色交织了业务和综合治理等多个方面, 更符合CRO的要求。
布莱克利说:“如果由我寻找CRO的话, 我聘请的这个候选人, 他要具备监管流程的专业知识和多年商业领域的经验。他不会总担心偶尔作出的不受欢迎决定, 他还要是个脚踏实地的人, 并且会说‘我听说了, 不过这是我们如何作出决定并行动的问题’。”
有关专家还指出, CRO这个职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类型。尽管如此, 他们都同意该职位最佳候选人的个人素质非常重要。
斯特劳德说:“如果一个人能从商业价值方面来谈论风险, 而不仅仅是从节约成本或者亏本方面考虑;另外, 他还能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方面来考虑如何增值。这样他才能认识到, 有些风险反而意味着良好的机会。”
对布莱克利来说, 最适合担当CRO的人要具备为企业处理不同领域经营风险的跨学科经验。他承认:“找出最适合这个职位的人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大部分企业都是靠挖别人的墙角。”
社会经验丰富的风险领导人是有限的。因此, 布莱克利主张风险领导人应指导和培养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 让他们逐渐向这个角色过渡。他同时还建议深入到风险管理协会中去挖掘, 例如风险保险管理学会和寻求资源的风险管理协会。
创意阶层的兴起 篇11
从1999年提出知本家概念,到现在已经8年。第一代知本家在这8年中,已从一无所有,到引人瞩目地跨入财富榜。展望未来8年,我们预言第二代知本家—创意阶层,将借助创意经济和Web2.0潮流,成为新一代成功人士。
知本家1.0版和知本家2.0版具有显而易见的血缘联系:他们都靠知识创造财富,都通过劳动与资本一体化的方式创造财富;但这两代知本家又有显著的区别:创意阶层将从创造价值升级为创造意义,从靠资本创造财富转向零资本创造财富,从倚重显性知识转向倚重隐形知识,从成就精英转向成就草根,从追求权力变为崇尚魅力。
Web2.0不能见网不见人,当创意兴起的时候,人来了!
价值V.S.意义
Florida在《创意阶层的兴起》一书中,对创意有一个很好的概括:创造有意义之新形式的能力。有意义与有价值,具有本质区别,是财富的两个不同层次。价值,说的是“有用—没用”意义上的财富;意义,说的是“快乐—痛苦”意义上的财富。
乔布斯和盖茨,同一年出生,却代表着两代知本家不同的特征。最近一周,在两人24年来第一次见面后,《圣何塞信使报》就此的评价非常到位:“乔布斯的公司生产简单、优雅的东西,让每一个人喜欢,但是相对用的人少;盖茨公司创造的软件,几乎所有人都用,却不见得喜欢。”这就是创造意义与创造价值的不同。
乔布斯属于创意阶层,他设计的东西,从APPLE机、MAC到IPOD、IPHONE,都能让人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反应。创意与创新的不同就在于,创意必须作用于情感,让人产生“喜爱”而不光是“有用”的感觉。
许多人有钱而不快乐,是因为有钱只能买来“有用”,但不能买来“高兴”。创意阶层的使命,就是让社会达到有钱后—一般是以人均3000美元至5000美元收入为标准,能够进而获得快乐。为此,他们必须发现有用背后的意义,创造有钱之后的快乐。
权力V.S.魅力
创意阶层与第一代知本家影响人的方式不同。第一代知本家通过权力主宰人,创意阶层通过魅力吸引人。
在资本与知本之争中,知本家争夺的是由控制资本带来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一种硬实力,它属于高度的能量聚集,让人热血沸腾;创意阶层追求的,则是以酷价值为核心的魅力,这种魅力是一种软实力,它属于高度的能量耗散,让人酷毙帅呆。
著名魅客DODOLOOK吸引了海内外无数的追随者。一没靠权力来命令,二没靠钱来收买短信,靠的是变幻莫测的创意。
对第一代知本家来说,没有了钱,就没有了权。所以有了钱的第一件事,就是保证“大权还在你手里”。创意阶层没有把钱置换成权力的兴趣,而是象《等我有了钱》讲的:“想买奔驰买奔驰,想买宝马买宝马,前面开一辆,后面拖一辆!”要的只是一个酷。
精英V.S.草根
第一代知本家多是精英,充满当主子的意识。而创意阶层多是草根,更加喜欢生活在“客”的语境中。
每一个“客”,就是创意阶层的一分子。无论博客、播客、闪客、维客、魅客、沃客、拼客,还是换客、秀客、测客、极客、掘客、淘客、粉客……,他们只能靠不断创意,吸引过路的网民。
精英的方式,把知识作为资本,或折成股份、期权,或作为工具、手段,用于商务投入,十分刻意。而草根的方式,则常常是零资本运作,生产即生活,生产即消费,十分随意。那些引起轰动的创意产品,例如《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首先是自娱自乐,作为生活、作为消费而存在,因为无所谓生产,所以资本为零。
创意阶层,把生活作为创意过程,并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当生产提升到生活的水平,资本就降到了零的水平。
软件V.S.湿件
湿件(Wetware)一词,出自Rudy Rucker于1988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说,后来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术语。
新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分为“软件”和“湿件”两种类型。“软件”也称“思想”(Ideas),是编码化的、储存在人脑之外(如书本、软件)的知识;“湿件”也称个人知识,如技能或默会知识,是储存于人脑之中、无法与拥有它的人分离的知识,包括创造力、创造热情、创造才能等等。社会资本(关系加信任)也应属于湿件。
第一代知本家的知识,更多以显性知识方式存在;创意阶层的知识,则更主要存在于湿件状态。随着知识经济深化到创意经济阶段,这种知识重心转移将带来知识规则和制度重心的转移—从注重创新结果,转向注重创新过程;从过分“干硬”、物化、封闭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转向比较“湿”、比较开放的自由版权制度安排。
前苏联故事片《办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对白,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呼呼的。”这听上去象是口误,不过在创意时代,将变成真诚的赞美。
媒体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篇12
媒体建筑, 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 对于这个领域, 我的研究也是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举两个例子可能有助于更好的解释这个概念, 我在纽约出差, 晚饭后照例是去时代广场散步。晚上时代广场五光十色, 各种各样大屏幕让人非常享受, 也是媒体建筑一个非常时尚、非常多样的展示。在2013年秋天, 一个新出现的屏幕非常吸引我, 这个屏幕标题叫:享受15秒的名气。“enjoy your 15 seconds fame”, 几块屏幕从上至下拼接而成, 然后行人可以把自己的照片传上去, 然后你的照片就从顶上的屏幕一块块落下, 然后落到了下面最大的一块屏幕, 一共15秒, 15秒时代广场的名气。这种设计简单而有趣, 人和建筑上的媒体发生了互动, 也与城市发生了互动。
2010年, 上海世博会, 是另外一个媒体建筑的盛宴。我的研究团队和上海市科委, 做了一个跨界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团队花了几天时间, 把所有的场馆做了一次拍摄, 也让我更为深刻的理解了媒体与建筑的关系。印象比较深的场馆之一是西班牙馆, 在西班牙馆中, 一条长长的投影隧道, 万马奔腾, 曲折悠长, 现实舞蹈和建筑投影, 结合在一起,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艺术想象力的空间。另外印象深刻之一的场馆是冰岛馆, 整体空间投影, 全方位的视觉感受, 360度的景色设计。数字技术给建筑带来了全新的空间感受, 全新的视觉体验, 也给新媒体一个非常人文、非常实用的应用舞台。
我们都曾经瞻仰过众多历史文化建筑, 也见过大量的现代建筑。在欧洲城市, 很多哥特式的古典建筑, 通过石材本身的张力, 给我们完美的诠释了力学的特征。在中国大城市, 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现代建筑, 钢材、玻璃幕墙给了我们现代城市冷色调, 也给了我们五光十色灯光辉映的夜晚。一些独特的, 更为具有设计感的解构主义影响下的建筑, 则是更加突出了空间的分割和空间的互动。每一次建筑形态表达革命, 都一次次将建筑、城市和社会推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次建筑革命, 就是数码化建筑, 而数码建筑的表达形态, 就是媒体建筑。
媒体建筑的发展, 是多方面、跨界技术的一次融合, 这些包括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新兴媒体、数码控制、多媒体内容、互动技术等等诸多要素具有里程碑式的融合和跨界。而能够保证实现跨界的技术基础之一, 就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多媒体技术、硬件制作等信息化技术。
借助媒体建筑的信息化技术, 建筑设计中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展示应用, 更加丰富多彩的创意。不断推出的新型材料, 大型的软件系统控制的精准图像, 又进一步推动了媒体建筑的创新。2013年, 最为基础、最为广泛应用的媒体建筑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种技术应用, 机械技术的应用。包括机械自动化设计, 力学和机械原理、气压和液压传动, 电工与电子方式, 数控技术, 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 通过精密控制, 用多种机械来实现媒体建筑的表达。在德国, 建筑设计应用中, 有很多经过仔细设计的机械装置, 这些机械装置和电子显示屏组合, 通过软件系统精密的运动轨迹和视频画面的组合, 体现了丰富的视觉感受。
第二种技术应用, 投影技术应用。光影图像一直是媒体建筑的代表, 利用投影仪实现具有想象力的影像表现, 也是媒体建筑中比较成熟的一种技术。近年来, 我们看到的投影设计, 从数量上到组合上, 都在快速发展。通过精细设计, 软件控制、图形合成、静心制作的影像组合, 越来越成为媒体建筑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3D投影技术, 已经走出了实验室,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价格的下降, 将会带来更具有震撼力的全息图像感受和体验。
第三种技术应用, 显示器应用。城市大屏, 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北京奥运会期间, 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建筑上, 大型屏幕嵌在建筑上, 构成了当时一道风景。这种技术, 在英文中有一个词, 叫“embedding”, 就是嵌入。这种技术中, 由于显示器表达方式和大众媒体电视一样, 所以就更加突出了媒体建筑中“媒体”一词的属性。大型显示器融合在城市建筑之中, 融入了市民生活, 也就越发能够让“媒体建筑”概念进入大众的认知。在纽约肯尼迪机场航站楼的出口, 就有一个显示屏, 能够通过任意画面组合, 表达出非常有意思的创意画面。
第四种技术应用, 灯光照明。建筑设计中, 灯光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元素, 工业时代一个标志要素就是霓虹灯, 全球各大城市都会有一个晚间霓虹灯闪耀的繁华之处。数码化的媒体建筑, 进一步强化了信息技术对于灯光表达的控制能力。一个非常大众的数码灯光表现, 就是利用建筑的众多窗户灯光, 作为建筑表达的像素, 通过前期设计和软件控制, 一个个窗户灯光像素, 能够组合成非常创意的的文字和图像。
便宜而易得的技术, 就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对于媒体建筑这样的一个发展趋势而言, 上述应用成为今天媒体建筑的热点, 而未来五年, 我们将会见到更为多样的媒体建筑。今天, 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未来一些发展趋势。
建筑表皮媒体化。建筑学有一个英文词叫“faade”, 着实让我从发音到词义困惑了一段时间, 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建筑的正立面。媒体建筑一个重要的方向, 首先就是建筑立面的媒体化, 建筑设计师总是热爱将自己的创意发挥到建筑外立面上, 建筑立面也是一个建筑与社会、建筑与人沟通的主要舞台。过去几年, 在中国城市建筑中, 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大屏幕被镶嵌到了外墙上。在未来几年, 我们相信, 会有更多更大的屏幕被应用到建筑外墙上。除了这些大屏幕, 越来越多影像表现手段会被应用到建筑外立面上去, 使城市建筑呈现出越来越多媒体的创意能力。
建筑功能网络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就出现了“智能建筑”“智能家居”这样的建筑理念。到了2013年的今天, 网络技术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 强大的网络能力就为媒体建筑提供了网络能力, 这种能力其实就是信息的空间能力。前几年, 比尔盖茨在西雅图投入了5亿美元盖了一个新家, 盖茨家就是媒体建筑的一种尝试, 计算技术深入到居家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细节, 建筑中包含了全方位的媒体功能。远程对于各项家庭功能控制, 通过扫描技术服务于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包括气温、湿度等等各项生活所需信息, 这一切建筑功能媒体化, 仿佛就是当年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这一切, 已经能够实现, 只是距离大规模的社会应用还有一些距离。
人与建筑互动化。过去几年, 三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种互动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快的发展, 这些新媒体技术会在未来几年更多进入到建筑领域。在北京的世贸天街商场, 人们就为世贸天街大堂空中巨大的屏幕所吸引, 在它的一楼大厅有一个互动的投影, 人们可以和投影的影像做一些简单的游戏, 这种互动还比较粗糙, 但是互动技术一定是未来重要的建筑应用。我们与建筑越来越互动, 越来越融合。
物联网在媒体建筑的应用。物联网概念, 提出每个人周围有1000-1500个物品, 需要将其连接起来服务于人。人生活中是离不开建筑的, 物联网技术一个应用方向, 就是把人和建筑连接起来, 这种连接是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和媒体能力的。通过网络能力, 一个人就可以远程控制建筑的很多的东西, 更好的为你服务。物联网包含的多种数据终端、各种应用平台、无所不在的传输网络, 都能够将媒体建筑提升到一个更具有创意、更有想象空间的水平。
【环境法兴起】推荐阅读:
环境法益环境法06-26
环境法06-15
环境法思考06-26
环境现状环境危害论文09-15
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09-30
环境法的本质09-16
地质环境质量环境治理09-01
环境卫生标语_环境问题08-26
改革创新教学环境法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