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而不宣(精选12篇)
秘而不宣 篇1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场。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踞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贾。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末,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乘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的利润远不及前者。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五、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宋代京都杭州的面食店里,只要顾客一进店坐下,伙计立刻前来问顾客所需,“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致错误”。经营者们深深懂得豪华的装饰,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于是店堂设计画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费心理。在服务上进门笑脸相迎,出门点头送行。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贵典雅的装饰,使众多顾客“如沐春风”,“一见钟情”,从而留连忘返、百顾不厌。
六、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清朝年间,有一商人名舒遵刚,精榷算,善权衡。经商之暇,喜读《四书》、《五经》,把书中的义理运用于经商之中,他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他还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诫他的继承者说:“财自道生,利缘义龋”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一个经营者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会用恶劣、卑鄙之手段去获利;用恶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终将会失去已获的利润。
七、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蠢》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善”字。资金不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对待商品要做到“务完物”,即贮藏的货物要完好,“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处理资金要做到“无息币”,即指货币不能滞压,“货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宋代的沈括举例说:十万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而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八、奇计胜兵,奇谋生财
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书中还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肉制品的浊氏等商人,他们都是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后世的“张小泉剪刀铺”亦然。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粱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粱。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将库存高梁大量出手。结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粱欠收。而曹氏商人却奇计获利。
九、居安思危,处盈虑方
《书经》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汉书·息夫躬传》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头木屑之微,无不名当于用,业以日起,而家遂烧”。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节为俭”,要求家人“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古人关于经商理财的记载中还有:“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由此可见,经商者居安思危,勤俭为尚。“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经商者进入佳境。
十、择人任势,用人以诚
孙子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故善战者,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势”。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刀闲。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唯独刀氏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像苏州这个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藉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
秘而不宣 篇2
【拼音】kě wàng é bù kě jí
【简拼】kwej
【近义词】可望而不可及、可望不可即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解释】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成语出处】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能实现的事
【例子】在攀登科学高峰,赶上发达国家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英文翻译】within sight but beyond reach
【产生年代】古代
热而不闹 静而不冷 篇3
1 冷静思考,让思考更加深刻
在很多县、市、省级优质课和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非常热闹的场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频繁,学生讨论,你问我答;学生操作,你连我记.学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但热闹不等于理解、热闹不等于深刻,在热闹的背后,学生可能只是学到肤浅的知识、认识了表面现象,没有触及物理知识的本质.因此,在热闹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提供一个冷静的时空,让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下问题的本质.从陈述性知识层面上升到科学思维的过程.
初中物理第七章,在学完欧姆定律之后,由于以分组实验的形式探究了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学生再去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可能已经能比较熟练的三次测量,计算出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电阻.《课程标准》中只要求会测小灯泡的电阻,如果到此为止,多数学生就不理解灯泡的电阻为何发生变化,可能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降低而减小.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它关系到学生对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理解.教师就提供这样一个静静的课堂,让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在提示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后,有学生终于举手了:“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而与电压、电流无关.小灯泡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没有变化,只可能是温度的变化使灯泡的电阻发生了变化.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灯泡亮温度高,灯泡暗温度低.实验发现:灯泡两端的电压高,通过它的电流大,灯泡就亮(其温度就高),其电阻就大.反之,电阻就小.可见:灯泡的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学生的正确理解就在安静的思考中诞生了,他们自我构建了认知结构,比教师直接讲解印象要深刻的多,且更有成就感.
再如,在学习“变阻器”一节,教师应及时让学生想一想:改变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可以改变导体的电阻,但这四种方法中,改变什么最简单?在冷静的思考中,为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做铺垫.我在参加县教学基本功大比武中,执教《光的传播》一节时,演示了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直线传播,然后从反面论证,如果光不是沿直线传播,就是沿曲线传播,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自己坐在二楼教室中,能看到一楼教室中同学的活动、不用回头我们能看到脑袋后面的物体.但这些现象没有出现,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接着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学生不加思索的回答:是.教师接着演示“光在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的传播路径”,当看到光沿曲线传播,学生愣住了.显然,让学生在课堂上冷静地思考一下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很有必要的.物理需要一个“悟”的过程,理科要有理,科学要深刻.这里的理是物理学知识的本质和逻辑关系,它必须通过思考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刻的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冷静思考.
2 冷静探究,让探究更加有效
学生对实验和探究非常有兴趣,但实验和探究背后蕴含的实验目的和科学思想学生未必理解,教师应引导他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如在“测量液体的密度”实验前,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据前面所学知识,要测液体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2)如何得出液体的密度?(3)有哪些具体测量的方法?(4)哪种测量方法最好?为什么?做完实验后可提出更高要求的思考:(1)用天平、量筒如何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不沉入水中的塑料块的密度?你有哪些方法?(2)能否只用天平和水测出空墨水瓶的容积?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他们从实验的简单操作者转化为实验的设计者,领悟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实现了学习角色的转化.思考成为实验的向导,实验成为思考的表达和深化.更有的学生提出 :可以用天平、水和墨水瓶测出酱油或其他液体的密度.显然,冷静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实验更好地承载了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任务.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学完“阿基米德原理”后,我又提出:“质量和密度”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测密度的方法,学了阿基米德原理后,要测一能沉入水中的土豆的密度,现有(1)弹簧测力计、水、烧杯(2)天平、水、烧杯(3)量筒、水、小刀.如何分别测出土豆的密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领悟到密度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密切关系,阿基米德原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不断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
再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初中物理学生接触到的第二个较完整的探究实验.新课标对此实验的要求做了较大的修改,由观察性试验,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变为探究性学习.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没有终结性要求,即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有缺陷,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实验设计上,而不是成像特点本身.在实验开始前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的要领,在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实验设计的要领和思维方法有哪些,使实验的目的落到实处.“替代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分散在不同的实验中,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在探究实验后思考具体实验设计中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感受科学方法的理性之美.学生通过冷静的思考,体验到“等效”的不同(平面镜与玻璃板)、替代的作用(用等大的未点燃蜡烛替代玻璃板后的虚像).这些感悟来自学生冷静的思考.可见,冷静的探究使思考与动手同在、知识与智慧共生.
3 冷静交流,让交流更加深入
教育界有一个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将有两种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用的学习形式.小组内及小组间的交流和小组成果汇报是常见的教学环节,但如果没有个人冷静、深入的思考,耐心的倾听,虚心的接受,课堂讨论交流就会流于一种形式.例如,设计“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时,通过推理得出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的假设之后,分析出实验需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怎样测量磁性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电流,怎样改变线圈匝数.首先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要求每位同学都发言,并且先由学习差的同学说明方法.在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要思考他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与自己的方案进行比较,轮到自己发言时只要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点即可.交流讨论结束,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小组再进一步讨论完善最佳方案.在其他小组发言时要注意记录不同点,吸收其他小组合理的成分.整个交流过程中,少有七嘴八舌、舌剑唇枪,显现出思维的理性,这里引发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观点的融合,方案的优化,在冷静的思考中,完成了充分、深层的交流.
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时,我们结合当地开业、庆典、节日燃放很响的炮竹展开辩论会,学生扮演各方面的代表,当事人、观众、朋友、邻居、学校学生、医院病人、环保专家、生产厂家等,他们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发表对燃放很响鞭炮的看法,观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教师引导学生从全局、长远角度讨论鞭炮的危害,并启发学生如何就禁放鞭炮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以寻求解决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学会了宽容与接纳不同的观点,学生在冷静的思考与辩论中,完成了深入的交流.使辩论这种教学形式真正起到它的教育功能.
4 冷静训练,让训练更加扎实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教法、新学法,使课堂发生积极的变化.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实施新教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左的成分,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满天飞,好象不这样做就不是新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似乎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有些教师曲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言,不重视教材.物理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首先学好课本,才能掌握基本知识,才能继续发展.所以物理课堂中或课堂之外要有安静的阅读,冷静的训练,教师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经过独立看书,带问题听课,参与课堂教学,独立训练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众所周知,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不否认传统课堂训练的价值,让学生在课堂花时间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永远是不可替代的.象画力的示意图、电路图、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像的绘制,单靠口头的讲解是无法深刻理解的,只有让学生自己冷静的训练,才能真正理解、才能真正扎实.独立练习、冷静训练有时更能让学生领悟知识.
在很多教师追求课堂热火朝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课堂冷静一下,课堂中的冷静不是沉闷,而是冷静表面下思维的热烈涌动,在这种冷静的背后有知识的构建和智慧的生成.在这种冷静的教与学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得到了锻炼提高.
秘而不宣 篇4
大学校园招工代理链条分为数层, 第一层是一般和用工企业关系密切的劳务公司, 掌握着大量用工信息;第二层是中介公司, 也是一级代理, 他们负责到各个城市的校园招工;第三层是二级代理, 一般为在校学生, 往往具有1—2年的假期打工经验;第四层是三级代理, 虽然也是在校大学生, 但是其权限只能负责到某个校区、院区;第五层是四级代理, 也是在校大学生, 其权限只能负责某个系、某个宿舍楼的招工。
不同时间段、不同企业, 支付给招工代理的佣金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 每招收一名大学生, 四级代理可从三级代理获取50—80元的代理费;三级代理可从二级代理获取100—120元的代理费;二级代理可从中介公司获取150—200元的代理费。如果招工的数量超过一定数量, 那么每级代理获取的代理费也会有15%—45%不等的增长。若是特殊时期, 如元旦, 企业用工紧张, 但是学生还没有放假, 企业返给劳务公司或者一级代理的佣金会很高, 有时可达千元;如果进入假期后一周, 因有大量学生涌入用工市场, 企业返还的佣金比例就很低, 进入劳务公司这一层的佣金最高也就三四百元。
另外, 食宿条件好的企业返还佣金低, 食宿条件差的企业, 往往给的提成高。
二级代理赚钱最划算, 接送学生工收益不低
据业内人介绍, 从招工代理产业链上看, 劳务公司和一级代理赚取的利润较多, 但从实际运营 (投资回报率) 看, 二级代理商性价比最高。因为, 首先, 劳务公司和一级代理商必须具有较强的人脉以及大量资金, 这是普通小投资者很难实现的;其次, 受地域和招工成本局限性, 劳务公司和一级代理商无法将更多的触角伸向其他城市, 因此他们必须依赖于二级代理商。往往一个一级代理至少要发展四五个二级代理。以山东省为例, 一级代理商可能位于济南市, 他基本上无法顾及到省内其他城市的高校, 一级代理只能依靠更多二级代理来招工。实际上二级代理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同时由于二级代理商对于所处城市高校十分熟悉, 招工难度、招工成本都不高, 初始投入也不高, 有几千元能起步, 往往赚取的利润并不低。
另外, 二级代理商往往还有一项隐形盈利点——包车送人。仍以山东省为例, 某二级代理商主要负责做苏南市场, 他找来的兼职员工都是山东籍在校大学生, 送工到企业就成了他的任务。由于往返路费需要学生工自理, 这就给二级代理商一个赚钱的机会。
以山东济南到江苏昆山为例, 两地相距895公里, 高铁二等座418元, 普快列车硬座106元, 硬卧在200元上下浮动, 但是要走36个小时, 长途汽车票价220元。此时, 二级代理会向学生工承诺, 每人只需要支付180元就能直接送到工厂。一般情况下, 应聘学生都会跟随代理走。
二级代理送工无非是自己包车或转包给跑运输的个体运营户, 至于选择哪种途径, 主要取决于路途长短以及送工人数。跑昆山的车一般是金龙客车, 52座。如果发车当天人少, 二级代理商会以一人一百元的价格将学生转包给专做客运生意的个体经营户。这样, 他还有80元可赚。如果当天要送的学生超过50人, 二级代理商就会自己包大巴, 一趟下来, 扣除包车费4000多元, 他送一车人能赚到5000元。
秘而不宣 篇5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的写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隐含顾影自怜的意思。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豁观、洒脱的胸襟。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思考题:
1、这首诗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揣摩诗人的心理,描写诗人“烧高烛照红妆”时的心理活动。
作者邮箱: gyszjq@sina
威而不狰雄而不猛 篇6
1934年l0月4日出生于天津武清县,字振羽,别署师魏斋主人、老孙头,晚号“自适居”。曾任中国书协第二、三届理事,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先后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先后出版《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碑刻摩崖》(合作)、《怎样写魏碑》、《书法临习指导》、《始平公造像记·名师指导》等专著,出版《孙伯翔书法集》、《孙伯翔书画集》、《孙伯翔书画作品集》、《孙伯翔书画艺术》等作品集,以及他人编撰出版的《孙伯翔谈艺录》、《孙伯翔论》、《论孙伯翔书法艺术》等论著。
2015年10月24日上午,《东方艺术·书法》杂志贵炜,书家海伦,青年学者张恒一行专程赴津门,拜望并采访了当代书法大家、北碑巨匠孙伯翔老。先生弟子洪军民拨冗在座。先生以八旬开外高龄而身体健朗,谈锋一如其笔锋之斩截。窗外秋雨甫霁,凉意已浓;室内如春风之暖,笑语频闻。先生饶有兴致地翻看着近期杂志,并给予诸多指导意见。兹将先生谈话内容整理并经先生过目后刊出,谓将有裨益于后学云。
贵炜(以下简称贵):孙老您好!感谢您百忙中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当代书法界的耆宿,记得前不久您获得了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殊荣,这对您老来说是实至名归。首先想请您谈一谈您对这项特别荣誉的感受好吗?
孙伯翔(以下简称孙):呵,对于这项荣誉,一方面,在这个时代,我只能说我是幸运的。国家和领导给了我这个荣誉,我应该珍惜;另一方面,现在我八十岁了,毕竟看得淡了,如果是年轻人,获得了兰亭奖或其他奖什么的,那就可以是一个资本啊。还有,我觉得人要务实,不管多大年龄,不管得了什么荣誉,都把它看成是起步,不是什么骄傲,这样才对得起这项荣誉。我希望我们书法界都应该做到这一点。我现在还每天坚持写字画画,不学习不行啊。
贵:是的,您的勤勉是我们的榜样。孙老,提到您就不能不说您的魏碑书法。您对魏碑的成功探索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这一路走来,您肯定有不少的感受。请问您当初是不是也遍临诸体,又是怎样选定魏碑作为您的艺术方向的呢?
孙:哈哈,现在全国都知道我写魏碑,因为我一辈子性格就喜欢雄强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唐宋的东西,包括魏晋,都是已经成型的、成器的东西,你再从那里找切入点就不好找。说实话我写魏碑是走了投机的路子,我把魏碑当做一块富矿,从富矿里可以开采出最需要的东西。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你从那成器的东西里再发掘,就更难了。人家都琢磨成器了,还要你来做什么?别人说我很聪明,找魏碑做突破口,实际我是投机呀,我一开始是写唐楷的,后来就转写魏碑了。一句话,你这阶段喜欢什么就写什么,甚至一辈子总喜欢什么就一辈子写什么,如果说要是再坚守点什么,就更好了。我四十岁前写唐楷,之后写碑,到六十岁七十岁又把帖的东西拿起来,不是一辈子写碑。写魏碑写到最高境界就是“威而不狰,雄而不猛 ”,才是最好的,不是非得像常人理解的“刀砍”呀,“斧劈”呀才算高级。人家看见你的
“刀砍斧劈”不都吓跑了吗?只有这些也是不够的。
贵:那么您写帖又都是写了哪方面的呢?
孙:没有固定的。要坚持一条,就是以古人为主。我觉得要尊重古人而又不迷信古人,这是我的信条。我书法的脉络就是,一开始也是写唐楷,参入魏碑的雄强之势,做到雄强、灵动、温润、清凉,最后达到安身立命。这是我一生的追求,现在名出去了,无论好名坏名,全国上下一提孙伯翔都知道是写魏碑的,其实我是魏碑为基,而不完全是魏碑。我常说“字字皆点线,无处不方圆”,是我的真切体会,也是艺术的必然要求。今天有人说古人把技法都玩绝了,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少了,要变。怎么变?这是个大问题。我觉得不仅仅要在章法形式上下功夫,更要在点线方圆上突破。譬如魏碑,古人都是方笔,圆笔少。像我写《始平公》《张猛龙》等就是方笔为主。就《郑文公》说是圆笔多,其实也是方圆结合的。所以,要写出富有时代感的,有生命力的,新鲜的东西,确实不易。有心的书法家既要做足功课,又要好好思考、探索才行。
贵:是的,这是时代的使命。您完成了书法转变与创新的时代命题。
孙:当代不少人写魏碑也变化了,结体上更灵活了。但古人的魏碑也有一些是很灵活的。譬如一块石头,田黄为什么贵重,招人喜欢?因为它温润,越摩挲越软和的缘故。写字不一定只是抱着一门。以融通求变为高。当然也有不加变化的,像李文田、陶睿宣等。这也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来的。还有一点要澄清的是,楷书的名称是盛唐时候才有的。后来笼统地说楷书是不全面的,应该早到魏晋时期,钟繇、王羲之他们叫“真书”“正书”,后来叫“楷书”,但是“真书”“正书”是动态的,而楷书是静的,楷书写动的只有一位,就是褚遂良,其他人包括柳公权、颜真卿等,都是固定的模式,所以必须得加以区分。从这一点上说,我的书法也可以说是动与静的一个结合。有动有静,才有生命力。
海:是的,这种生命力,可以理解为是书法家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吗?
孙: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行笔是用来表现性情的,写到一定功夫,要做到性情第一,形质第二,但是形质没有好基础是不会表达好性情的。譬如平正与险绝,险绝的东西是好,但必须是从性情流露出来的,它不是故意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性情不需要险绝,它是自然出来的,是性情的自然流露。
贵:是的,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孙老,书法史上的碑帖之争,一直延续到今天,对此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孙:这个问题各有各的看法,跟师承啊,地域啊,个人见解啊,都有一定关系。我的主张是,争就让他们争去呗,反正又死不了人(笑)。也有人说是南派与北派之争,这也不太准确。你看近代几位魏碑大家都是南方人。说碑帖之争,特别是帖派看不起碑派。这主要原因在历史观。帖占主导地位跟二王有关,跟唐太宗李世民更有关系,是由于他的极力提倡。而碑是碑文兴起以后,留在碑上,或摩崖文字。但是掌权的士大夫根本不提倡,不提倡它也就不使用,不使用人们就把它给忽视了。而帖却被当时的官府、士大夫普遍使用,像公文、信札等等,都是以帖为之。帖一开始是隽永的,然后走向媚,走向妖媚,再到清代的馆阁,越来越秀了,令人从视野上感到厌倦了,毕竟一千多年了,不新鲜了。这时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提倡碑学,碑的东西很明显区别于帖的东西,一个是媚的,一个是雄强的,人们觉得碑好,实际是长期看帖审美疲劳了,碑给人以新的视觉。这已是清朝中晚期的时候。在经过一千多年的帖的笼罩之后,碑学就像燎原的星星之火一样,异军突起了。其实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不是都归功于康有为,除了包、阮,还有杨守敬等,都是极力提倡的,形成了一个潮流。但是帖的根基太深了,还是有人觉着帖好,所以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碑帖之争就这么开始了。你想灭我,我想灭你,不可开交。那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东西,你灭得了吗?你只能说爱不爱,喜欢不喜欢。这一点我的感触比你们深刻,到现在还有个别极力反对碑的人,说那些写碑的人应该掐死,偏见太重了啊!
nlc202309062154
洪:是啊,包容是必要的,不能把不喜欢的都当做敌人。
孙:对嘛!噢,刚才提到馆阁体。有人说馆阁体不好,好多人喊着说要标新立异呀,要创新呀,馆阁体不能学呀,尽想着出新招了。我说,馆阁体你写得了么!人家说馆阁体不好是相对而言的,也有一定道理。你没一点功夫的也跟着喊,我看就不对。馆阁体也是书坛的一朵奇葩呀,彻底否定馆阁体也是不对的,为了正视听,我倒想要宣扬一下馆阁体,要支持一些小青年写写馆阁体。
贵:但是不下功夫真写不了,现在大多功夫到不了那个境界对吧?
孙:嗯,对。好多年轻人所谓的写帖,只是得一点二王的皮毛而已。别说业余的,就是高等院校的研究生,也没真正练到家。甚至一部分老师,也是勉强的。真正有写馆阁体的功夫,那不是一代大家么!
海:是的,孙老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啊!
孙:但是得下苦功夫的哟。
贵:是的,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啊!孙老,说到近些年书法专业招生,包括本科,研究生,从硕士到博士,好像非常繁荣,这对以后的书法事业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孙:这对书法普及是好事。专业一设立,学生就要考,知道的人多了,学的人也多了,就连学生家长都知道书法专业了。书法队伍一下子就扩大了。但考入学校怎样呢,上理论课,搞研究,从书法史,到各门各派,一碑一帖,一点一划,风格韵味等等,越研究越细,但是实践的功夫跟不上。我不是说理论研究不好,而是说脱节了。现在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时代。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但是得从实践中得来啊。这也是对理论批评家的一个忠告。光有空头理论指导不了实践,只能应付考试,评职称。为什么一些业余自修的,没专业文凭的书法家反而写得非常出色呢?那是出于爱好。而理论研究有些就不一定了,有些是为了谋生,谋取资本。书法这东西不是出于兴趣爱好能写好么?封建社会那么多人写毛笔字,但真正流传后世的大家每个朝代就那么几个。这就是说,没书法专业的时候也有大家出现,有书法专业的时候一下子冒出了千千万万的书法家也是不正常的。是不是“家”得后世说了算。还有,现在经常有一些评论家,不写字,还标榜“我不是写字的,我是搞评论的。”你说他们不写字怎么有深刻的体悟?只能靠书本上看来的东西想当然了。大道理会说,但内在的奥妙他们是不知道的,永远也抓不到要害和本质。书法是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只有”苦其心志”而不“劳其筋骨”是做不到的。
张恒(以下简称张):是的。我们今天的年轻学子都应谨记这一教诲。
贵:孙老,我们还回到碑与帖的话题。您是强调要碑帖结合的,也是最成功的尝试者。现在有不少人也在主张要碑帖结合,但真正做到、写出自己风格的人少之又少。对此,请您给予一些指导。
孙:这是人的个人意识,别人干涉不了。人家就喜欢写帖,就不喜欢写碑,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要做到:人应该有偏爱,切不可有偏见。偏爱是自然的,而偏见是见识不足的一种表现。无论碑还是帖,都是历史的客观存在,谁也无权否定。你有能耐,用功夫来说话。写碑也好,写帖也好,二者结合也好,只要做好了,别人说什么有用么?条条大路通罗马,自己写帖就要人家都恨碑,这不是不讲理么?要说我的看法,随着将来书法的发展,将来的趋势一定是碑帖结合。一切出于自然,历史发展到那一步了,是水到渠成的事,谁也阻挡不了。
贵:孙老,您曾经强调学书要取源而不取流,可是现在有些青年或是教学的老师,为了速成,走捷径,直接取法明清和近现代的东西,请您针对这一做法谈谈您的看法。
孙:学源费力呀,得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过来,譬如要取到三江源头的水,你就得跑到青海去,多费事呀,就近有河灌一葫芦得了。为什么我主张学源不学流呢,源头的东西是有大生命力的,就拿隶书来讲,写隶书略微聪明一点的话,就必须从源头学起,汉隶的曹全、礼器、乙瑛等等,方正一点的像张迁等,再高古一点的学大西峡颂,这都是从源上取法。你假如要是取流的话,不但是现代,早到清代,清代写隶书成就最大的是邓石如,他本身取的是源,形成了他自己的流。清以后隶书超过邓石如的还没有。但是如果写隶书不写西汉、东汉,只写邓石如,那一辈子写的都是邓石如。邓石如为什么成为一代布衣的卓越者?他的隶书一直没有变化,一个“雄”字是他的最大特点。邓石如的字特别“横”,再一个还特别温润,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你像郑谷口,写隶书写的活动,但是不够沉稳,桂馥又写得太死了,都没写到家。这就是取源与取流的不同。但是呢,现代人有好的可以借鉴点,但最后还得从源头开始。不到源头,就取不到珍贵的东西,也就不会有更丰富的表现力。
贵:有些想走捷径也就是说不想下苦功夫,直接就从流过来了。
孙:你说的这个跟诚心学艺术又不一样。诚心学艺术的,根本没想成什么家,说实在话,我哪想自己能成书法家?就是喜欢写字而已。喜欢此道,这是我从初衷到现在的想法。但现代人不一样,好多人都讲名利了,现代又有组织,像书协、文联等等,都按等级定身价,会员不如理事,理事不如副主席(笑)。特别是现在的小青年,他们不知道含辛茹苦,也不愿意守住寂寞,得了奖就能卖钱了,当地政府也表扬我,再入个政协什么的,身价就提高了嘛。时代到了今天,取利的多,取义的少,这就不免产生浮躁之气。浮躁了就不免产生大忽悠、小忽悠,大家一块忽悠吧。这一忽悠可能就把艺术的精华忽悠没了(笑)。
贵:就是说为了名利而走捷径,还打着张扬个性的旗号,而把字写成了一种病态,是这样吗?
孙:不仅是这样,而且很多都是这样。当然你们杂志也很难把握的。理解你们的难处啊。
贵:呵,谢谢孙老理解!以后如有因识见浅薄或方向的偏颇而产生谬误,还得请您老批评。
孙:杂志是起引领作用的,是得慎重。关注艺术,而不能只往钱上看。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坏的艺术,社会上有识之士很多,人家一看就知道。要丢掉幻想,走上正路。就像写字一样,不能有捷径。所谓的捷径,只能是你的天赋秉性。
nlc202309062154
贵:是的,捷径是没有的。无论写字或做其他事,都是这样。看您的作品,凝重中透着轻松,您经常强调要吃苦,好像是轻而易举的事,实际您常说您也是下了苦功夫的。
孙:不光以前,现在我还在费劲呢。我也不认为就是成功的。怎么才算成功呢?直到死的那一天就是成功了(笑)。活到老学到老嘛!我不懈怠,现在每天写字画画几个小时,我也希望青年的艺术家都能共勉。再聪明的人懈怠了也成功
不了。
贵:从今天开始我们也不敢懈怠了啊。孙老,说到引领作用,最权威的当然是中国书协,从历届的领导人到其举办的各项展览,无疑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包括书协举办的国展,褒扬的很多,批评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您对此有何看法?
孙:书协成立以来,对书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然也是曲折前进的。书协的一些领导,是很有远见的,像刘正成、李刚田等,做了好多实事。书协的最大作用就是办展览,人要入会,就得参展,入展了,获奖了,身价就高了。所以书协往哪指,就得往哪写。要是把路子领偏了,下边跟着也走坏了。
贵:是的。孙老,您看刚刚过去的十一届国展,好像里面魏碑楷书啊,二王一路的小行草啊,苏轼体的行书啊,晋唐味的小楷啊,好像都是传统的路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您觉得这种做法是“束缚”还是“正本清源”呢?
孙:我看了作品集,首先,中国书协的方向变了,书协领导本身就是专家,内行。这次国展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把评审费取消了。这是个大好事啊,书协领导是明智的,写字的人哪有钱呀!这条就必须拥护!第二,去掉装饰性,把涂脂抹粉的,花红柳绿的淘汰掉,这样有利于显示真水平;第三点,坚持传统,写谁就是谁,首先要做到这一步。当然能突破最好。这句话好说不好做。哪能那么容易突破啊,突破的有几个人呢?一般参加国展的能写好哪一家就很好了。一看流行书风好,都想跟着写,但没工夫是不行的!流行书风也得追求真善美,有更丰富的表现力,要求更高了。我觉得十一届国展的导向是正确的,走的是正路,提倡的是正能量。国展不能随意让你张扬个性。那么多人参展,都去张扬个性,你往这拉,他往那拉,评都没法评了。现在我看一些老师教学生,就让学生学他自己,说什么临帖也不要临像,像了就没有个性了,这不是混账话么!要先写像,再由像到不像,又处处有帖意,这才是上乘的。有传统又有新意,才有时代感。你一开始就教学生不写像,往后的路就走绝了。现在有一个词叫“意临”,那些功夫高深的可以意临,而没工夫的学生看着不错,也去意临,这事就悬了。
贵:孙老,还有一点就是,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但现在非常令人费解的是,画画的往往写不好字,写字的人画不了画,但还醉心于此。这个症结在哪儿呢?
孙:这是今天艺术上的一个大悲剧。古代的书法家好多都是画家,画家也是书法家。有些画家说练字是为了题款,这是好画家么?画的线条、勾勒、皴法,都与书法一样,连这点都搞不明白,字写不好,画也走不多远。不说古代,就是民国、现代,能称得上大师的人物,都是如此。所以,二者是不可分的,画画的会写书法,一点也不稀奇。现在常听人问某艺术家是写字的还是画画的,某人还坦然老实地回答,要么画画的,要么写字的,敢说两样都行,双栖的,有几个?还有的画家坦白说:“我练练字就是为了落款用。”这其实也是浑话,是自己眼界、修为都不到家的托词。
贵:是的。孙老,虽然学艺与做人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孙老这里应该有更实际的意义。大家仰慕您的艺术,更敬重您的修养。您以耄耋之年,甘于一隅,常不闻您发声,正是所谓的“掷地金石自有声”。这也许就是先生达到艺术之巅的一个原因吧。最后想请您再谈谈对艺术与做人、修养的关系。
孙:呵,我自己也没觉得什么,顺其自然而已。但是艺术家要先做到正心、修身,按古人的要求去做,德是第一的,艺是第二的。现在不是提倡读书吗,艺术家不光读艺术书,还要读国学经典,因为要提高修养啊。那做人的标准都在里头。读了书要是不去做,那还读干嘛呢?那是对一般人的要求。一般人都要做到,何况你要做艺术家呢?做了艺术家反倒丢了修养,那不是先贤骗人么!所以这其实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你为什么还要提这一问题呢,因为今天这个社会太浮躁了,很多人在名利面前找不到自我喽。以写字为业,当成是谋生手段,这本来就是与古人相悖的。把艺术当成了江湖杂耍,这是在自贬。年轻人需要谋生,有些老师也领着学生到处忽悠、走穴,学生还很感激,这其实也是把学生忽悠了啊!(笑)
贵:是的,孙老的话真是金玉良言,我们受益匪浅。今天先到这里吧。我们代表读者衷心感谢孙老。祝您健康快乐,永葆艺术青春!
秘而不宣 篇7
一、对班级适度管理的理性认识
1. 班级适度管理的基本内涵
适度是适合保持事物原有质或根据需要改变事物原有质的量度方面的范围。所谓班级适度管理,就是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把握好管理的度,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班级管理既不会“过”,也不会“不及”,并通过对时机、分寸和火候的准确把握,使管理对象的质与量达到最佳状态,即实现班级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2. 班级适度管理的基本依据
班级的适度管理是一门高超的管理艺术,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的实现依赖多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管理行为要符合行业规范。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依据相关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而从事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班级秩序,促进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这一角度讲,要实现班级适度管理,班主任的行为必须遵循《教师法》《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第二,管理行为要符合客观规律。班级管理是班主任通过各种班级活动,运用指导、组织、督促、激励等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班级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职能活动。从这一角度讲,要实现班级的适度管理,班主任的管理行为必须以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内在客观规律为依据,符合教育规律、心理规律以及管理规律的要求。
二、实现班级适度管理的实践探索
班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师生“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因此,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适度地进行班级管理。
1. 在“超限效应”指导下,把握“管”与“放”的尺度
在心理学上,由于某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人们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把握好“管”与“放”的“尺度”和“分寸”,既不要管得过度,也不要放得过度。
案例中的王老师事事亲力亲为,实施的是保姆式管理,管的过多过细,虽然在班集体各方面的考评中都有不错的表现,但从更深层次讲,保姆式管理模式构建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现代班级管理规律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保姆式管理模式占用了班主任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也不利于班主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案例中的马老师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其优点在于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放教师的时间和空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然而,自主管理并不是放任自流,马老师将自主管理等同于“放羊式管理”,这是对自主管理的误解,必然导致“一放就乱”“一松就散”的结果。
可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避免管理不足和管理过度两种倾向。既要管,又不能管得太多太死;既要放,又不能放得无规无矩。要坚持“保持适中,追求最佳”的原则,以完备的班级管理制度为标尺,严之有据,放之有理,在度的范围内实施班级管理活动;在适度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的班级管理效益。
2. 在“巴莱多效应”指导下,把握“管”与“放”的主次
“巴莱多效应”反映的是,在任何一个组织或系统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巴莱多效应”也被叫作“二八法则”。
“巴莱多效应”告诉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所有问题,而应抓住关键的少数,学会管“主”放“次”。具体而言,就是在制订班级发展目标、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培养班干部队伍、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端正班风学风、打造各方面教育合力等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要在小的方面放开放活。比如把教室清洁、“两操”组织、作业收交、费用缴纳、活动策划等具体事务放手给学生去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在“破窗效应”指导下,把握“管”与“放”的时机
“破窗效应”指出,一辆崭新的轿车停在街边,如果有一块车玻璃被打碎而没有得到及时修补,那么别的车玻璃很快也会被打碎。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是: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班主任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抓住管理的最佳时机进行严格管理。如,在班级初建、新学期开始、学生第一次违反规章制度等关键时期,班主任要加强管理,把养成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和评比,以便在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而在良好的班风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之后,则应该适度放权,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营造”而不“建筑” 篇8
至少, 建筑于我, 只是有闲情时, 快乐地为自己安排的事情。我甚至一直回避“建筑”这个词, 因为它前提在先的把“造房子”这件事搞的太重要了:多种综合的理解, 需要“创造力”, 更多地表达建筑师的“自我”, 与时代同步, 继承传统与历史, 等等。这些重要的因素制造的一个危险是:众多建筑师甚至丧失了在生活中基本的感官经验。
我也厌烦“设计”这个词。在今天, “设计”大概等同于“空想”。它是反映性的, 策略性的和文学性的, 因为它必须是有意义的, 为了有意义不断为建筑填加意义的灰尘。而我, 只想在“营造”而已。“营造”是一种身心一致的谋划与建造活动, 不只是指造房子、造城或者造园, 也指砌筑水利沟渠, 烧制陶瓷, 编制竹篾, 打制家俱, 修筑桥梁, 甚至打造一些聊慰闲情的小物件。
在我看来, 这种活动肯定是和生活分不开的, 它甚至就是生活的同义词。“建筑”这种重要活动在今天只发生在“除了实际生活当中”, 而实际生活总是平静无声的。我至今记得2002年和张永和兄的一次偶谈。他郑重的告诉我:什么时候我们能把房子做的和那些自发营造的平常房屋一样, 但又有些许不平常。我说我有同感, 但我心中说, 那种不平常应是从内心, 从建筑的里面生发出来, 并且不需要依靠什么外在的“自我”特征。我总是把这段对话记成是我和他一起在海宁徐志摩旧宅中说的, 但仔细想想, 应是我记错了, 永和没有去过那里。
生活是琐碎的
罗兰·巴特是一位比人们想像的还要伟大些的人, 他有一句话我一直可以背诵:“生活是琐碎的, 永远是琐碎的, 但它居然把我的全部语言都吸附进去。”
在我工作室里有一组钉在板上的照片, 我的一位研究生拍自宁波慈溪, 并按照我的意思, 按街道立面连续排版。这个地方我带研究生去过很多次, 但这组照片让我对“现场性”这个词产生质疑。一谈生活, 人们就喜欢搬出“现场性”这个词, 但这些照片使我惊愕的, 这些平常中又透着不平常的房子诱惑我的, 并不是我对现场调研的怀恋, 而是某种更为模糊的东西。当这些房子成为沉思对象的时候, 谁建造已经无关紧要。他们就如同一群有血肉的物, 充满细碎嘈杂的对话和同形差异, 不知其原因所在的手做痕迹, 有血族关系的用材方式。
总之, 我看到的不是“文化”, 也不是“地方性”, 我看到的是一群让我亲近的“物”。在这群“物的躯体”中, 我看见了总是想更多的去表达的“自我”主体的裂隙和消退。而这种“物的躯体”吸引我的并不是形态方面的, 而是“组构性”的, 或者说, 是匿名状态的。这种物的关系的最佳状态就在于不考虑形象。
当然, 只是这样去看仍然是靠不住的, 就象某些急于使用理论的先锋建筑师所做的那样, 把这种“组构性”当作形容词来用。一直以来, 我都禁止我的学生在文章里随便使用形容词。没有“形容词”意味着不用漂亮的形式把某物指出, 对照片上的房屋来说, 她们的关系就陷于某种不明朗的状态中。当象山校园建成后, 有建筑师朋友善意的指出我的总平面做的不好, 结构不清楚。也许, 最初的时候, 这种结构关系的不明朗状况容易让人迷失, 甚至疲惫难忍, 但逐渐地, 它将显示出某些市井生活中才会有的琐碎谈话的状态, 那种接近生活本意的真的辩证形式。
就营造而言, 这群房屋让我兴奋的在于某种“自动”营造的可能性。如果把“自我”的主体作为必须排除的限制, 这群房屋的营造历程一旦起动, 就把我的身心带向远离我个人想像的别处, 带向某种超出“自我”的语言, 没有记忆的语言, 无凭借物的语言。
于是, “营造”的想像物开始了。就如我在象山校园二期中用的“瓦片”砖砌, 当我把它和原先房屋的形象关联彻底切断, 工匠们就既不能阻碍, 也不能保证它的意图。于是, 真正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即使事先让工匠们砌了20多片4m2的样墙, 也不能让工匠们得到大片施工中这些语词如何联结的方法。它彻底脱离了以外在形象来表现的符号系统。整个施工就只能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不中断的前进, 一场愉快的历险, 因为无法保证各工班能砌成一样的, 尤其是施工面都蒙在脚手架安全网的后面。
“营造”于我成为生活方式, 那么我选择呆在杭州就是对的。因为杭州平淡。我只需要在不声不响中去接受那里发生的事情。这样也很惬意, 没有谁逼你按某种社会的方式惬意, 你可以自己选择。在我看来, “营造”适于发生在这样的状态中。
建造一个“无定所”的世界
我在各种场合曾反复宣告:每一次, 我都不只是做一组建筑, 每一次, 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我从不相信, 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存在。问题是, 真正能做出某种“世界感”的建筑师向来是稀少的。“世界”这个词拓展了“建筑”的活动范围, 它是“营造”的对象, 是关于每一块场地的组构。它特别针对的是那种对世界的理解态度, 即世界是建立在人与周围环境分离, 城市与建筑和自然分离的基础上的。
如果举一张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为例, 在那种山水世界中, 房屋总是隐在一隅, 甚至寥寥数笔, 并不占据主体的位置。那么, 在这张图上, 并不只是房屋与其邻近的周边是属于建筑学的, 而是那整张画所框入的范围都属于这个“营造”活动。在这里, 边界的两边, 围合的内外是最直接的玩味对象。
不过, 如果把“自然”搬出就能解决问题, 例如那类把“自然本性”看作真实生活的源泉的泛泛而谈, 是我所厌恶的。山水画的本意更像是对“被固定, 被指定在一个 (知识阶级) 场所, 一个社会等级 (或者说社会阶级) 的住所”的逃离, 但这种逃离显然不是夺门而去, 怒不可遏或是盛气凌人的那种, 而是在平淡之中, 另一种想像物开始了:那就是营造的想像。
还是罗兰·巴特, 他提出一种“无定所”学说 (即关于住处飘忽不定的学说) 来应对人生这种被固定被指定的处境。我特别认同他的说法:“只有一种内心自知的学说可以对付这种情况。”
类比与类型
当营造的想像展开, 另一种世界出现了。例如身边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的, 但常被忽略的, 甚至被我们认为是无意义的东西。事实上, 人的社会活动之外的自然也经常处于无意义的状态。只有人们拿“自然”来“类比”说事时, 它才出现, 并经常立即获得一种平庸的尊敬,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明、清文人画从不领情。在更早的画家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把山水作为一种纯物观看, 并无什么“自我”表现欲望的纯粹的“物观”。如果不能回到这种纯粹的“物观”, 是谈不上“营造”二字的。
这种物观只描述, 不分析, 不急于使用什么理论。例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宋人寒拙在《山水纯全集》借洪谷子之口对“山”的描述“尖者曰峰, 平者曰陵, 园者曰峦, 相连者曰岭, 有穴曰岫, 峻壁曰岩。岩下有穴曰岩穴也。山大而高曰嵩, 山小而孤曰岑。锐山曰峤, 高峻而织者峤也。卑而小尖者扈也。山小而孤众山归从者, 名曰罗围也。言袭陟者三重也。两山相重者, 谓之再成映也……”。
洪谷子用纯粹的描述法写出了一种山体类型学, 一个结构性非常强的对象。他不是只说出“山”这个概念就够了, 而是用有最小差别的分类去命名, 当我们能叫出一种事物的名字, 首先在于我们已经认识了它, 当我们能用一个部件替换掉另一个的方式叫出事物的名字, 就像语词的聚合关系那样, 我们就已建造起一个世界。用同样的方法去描述房屋, 就会产生宋《营造法式》这样的书。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应该把《营造法式》当作理论读物来读, 读出它的“物观”和“组构性”来。
“类型”是我喜欢的一个词, 它凝聚着人们身体的生活经验, 但无外在形象, 它什么都决定了, 但又没决定什么, 洪谷子的一群“山”的构建都是只有形状而没有决定具体形式的, 关键在于身心投入其中的活用, 不是简单类比的复制, 也不是怎样都行的所谓“变形”, 而是一种看似简单的结构上的相宜性, 以及同形性的互反比例, 矛盾的并置, 让人不安的斜视, 颠倒的叠印, 层次的打乱, 这种活动肯定不会是意义重大的, 傲慢的, 而后是看似平淡的, 喜悦的。《园冶》中用“小中见大, 大中见小”来描述它。它述说着营造言语的快乐时刻。
我的朋友林海钟近日从太行写生归来, 谈出类似的感受:以往人们画太行的方式都是错, 实际上, 爬太行时, 眼前所见都是山的琐碎细节, 用概括的方法去画, 这些体会就都不见了, 成了一种俗套。
哲学与修为
造房子确实是一种“空间”营造活动, 但有意思的是, 造了半天, “空间”未必出来, 而且越是想表现“自我”, 真正的“空间”就越造不出来。“空”这个字很需要玩味, 它肯定不只是物理体积。
我常拿南宋刘松年的临安四景中的一张来谈空间问题, 在那幅图中, 左侧一大块岩石后, 隐着一所面湖的房子。有趣的是, 杭州西湖边并无如此硕大巨岩, 这应是一种“无定所”的暗示。那所房子里, 居中有一张凳子, 如果设想坐在那里, 那么立刻就有了一种在画中的视线。向右越过房前的月台, 一道便桥, 穿过水中的亭子, 一直平视到右边画界之外, 很远。
如果说“空间”是要搁置“自我”才能进去的一种结构, “营造”就是要亲手去做才行。做要跟有修为的人去做。做之前, 不必问太多问题。把每件事从头到尾做完了就有体会, 这种活动, 是急切不得的。当然, “营造”也是关于如何适宜的建造的道理, 有法式可循的, 基本上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过程。明白这些, 即使面对今天快速的设计与建造, 也可能做到“快中有慢”。
2006年夏, 业余建筑工作室的五个同事, 与我们多年共事的3个工匠和我一行9人去威尼斯建造“瓦园”。决定做什么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做。800m2的真实结构, 还要上人, 经费拮据, 只能在现场工作15天。
我就跟大家说, 要按《营造法式》的道理去做。去之前, 我们先在杭州象山校园做了六分之一试建, 摸清技术细节和难点, 但在威尼斯处女花园的现场, 仍然面对着旁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瓦园”最终只用13天建成, 我们因此赢得在场的各国建筑师的敬意。记得双年展技术总负责雷纳托来检查, 他在“瓦园”的竹桥上走了几个来回, 诚挚的告诉我:真是好活。
秘而不宣 篇9
关键词:创设情境,思维能力,探讨途径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数学思维能力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论证、判断、创造、发散等内容。 本文主要从数学教学的几个环节入手,全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真正发挥数学课堂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情境,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发挥情境教学的重要作用。 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 1-5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动物园是我们小朋友经常光顾的地方,动物园好玩吗?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动物园看看,( 课件展示) 今天天气很好,动物园里的动物们都出来活动了,动物好多啊! 瞧,这是棕熊一家,那是我国稀有的大熊猫。 你能数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只吗?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兴趣倍增,积极进行数数,把自己观察的结果与其他同学积极交流。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理解、 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
二、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手段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初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 四则混合运算”一节时,教师可以出示一组题目:( 1)42+6×( 12-4) ; ( 2)42+6×12-4。 先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究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结果为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不带有括号,从而明白了运算是有顺序的,应该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由此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锻炼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合作交流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释疑解难,提高自己的比较、综合等数学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 相交与平行”一节时,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把自己得到的结论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对比,发现大部分同学结论相同,但有个别同学提出了如果这两条线在立体图形中是否也是如此,学生经过讨论、动手操作发现如 果在立体图形中结论就不一定成立。 由此可见,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堂训练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课堂训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数学、 用数学的意识, 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推理、验证、创新等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如,在学习“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练习题组:( 1)48.3+2.78+51.7-0.78;( 2)23.8+3.8-18.4-7.2;( 3)4.9+8.63+ 5.1+0.37;( 4) 3.09-0.33-1.67。 学生大都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并得出了结果, 通过学生的计算结果发现有几个同学的计算出现了失误。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失误,有没有更为简便的方法,避免这种失误呢? 从而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通过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归纳总结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纳总结可以出现在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之后, 也可以是对练习的规律性发现的总结,还可以是对一节课所学内容、感受、收获等方面的总结。 教学过程中的归纳总结是知识的升华,是思维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 解方程”一节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并应用总结的规律进行计算验证, 通过归纳总结学生明确了在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概括、综合等数学思维能力。
“设而不求”5例 篇10
解由sin10°sin30°sin50°sin70°, 得
例1求sin10°sin30°sin50°sin70°的值.
2. 设而不求, 解立体几何问题
例2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94, 所有棱长之和为48, 求长方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
解设过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分别为x, y, z, 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为d, 其外接球的半径为R, 表面积为S, 则
所以d2= (x+y+z) 2- (2xy+2yz+2xz) =50,
又d=2R, S=4πR2=50π,
因此长方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50π.
3. 设而不求, 解函数零点问题
当x∈ (2, +∞) 时, v′ (x) >0,
所以v (x) 在x∈ (2, +∞) 为增函数.
因为v (8) =8-2ln8-4=4-2ln8<0,
v (9) =5-2ln9>0,
所以存在x0∈ (8, 9) , 使得v (x0) =0,
即x0-2lnx0-4=0.
当x∈ (2, x0) 时, h′ (x) <0, h (x) 单调递减;
当x∈ (x0, +∞) 时, h′ (x) >0, h (x) 单调递增.
所以当x=x0时, h (x) 的最小值
故所求的整数k的最大值为4.
4. 设而不求, 求范围问题
例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 Oy中, 圆C1: (x+1) 2+ (y-6) 2=25, 圆C2: (x-17) 2+ (y-30) 2=r2.若圆C2上存在一点P, 使得过点P可作一条射线与圆C1依次交于点A, B, 满足PA=2AB, 则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__.
解设P (m, n) , B (x, y) .
点A在圆C1上, 得
整理得
由 (1) 、 (2) , 得关于m, n的方程组有解,
即以 (17, 30) 为圆心, 半径为r的圆, 与以 (-2x-3, 18-2y) 为圆心, 半径为15的圆有公共点,
5. 设而不求, 求斜率问题
(1) 求a, b的值;
(2) 求证:直线MN的斜率为定值.
(2) 由 (1) 知, 椭圆E的方程为
即x2+2y2=6, A (2, 1) , B (-2, -1) .
(1) 当直线CA, CB, DA, DB斜率都存在时, 设C (x0, y0) , 则x02+2y02=6,
变形得x02-4=-2 (y02-1) ,
(2) 当CA, CB, DA, DB中, 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 根据题设要求, 至多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 故不妨设
责成而不劳 费事而不功 篇11
摘要:班主任工作者要善于做思想者、设计者,和指挥者,任赏任能,构思设计,坐镇指挥,做到“责成而不劳,费事而不功”。
关键词:班主任;责成而不劳;费事而不功;设计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49-01
班主任工作者要善于做思想者、设计者,和指挥者,任赏任能,构思设计,坐镇指挥,做到“责成而不劳,费事而不功”。
班主任要在开学伊始,结合班实际,学习网上经验,制定出一整套管理条例,贯彻上级和学校规章,拟定班风、班训、格言,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有规有责的体系,用设计好的思想去占领、去灌输、去陶冶学生,让学生生活有形和无形的模板里,循规蹈矩,发展学生不封顶,枯枝蔓生勤剪除,为良好的生涯成长奠定基础。细到不乱扔垃圾,扫把整齐摆放,都要精心思考。
一、以德服人,班主任作为思想者,尤其体现在教育“顽童”上。要冷静、要深怀、要包容。如班上有一个姓徐的学生,因进不了课室,而挥脚相向,在刚擦干净迎检的窗户上留下显明的脚印,当学生报告我时,我没有用传统的方法去训你,去谈话,而是轻声细语地说:我拍下来,传到网上去,这下你出名了。但我并没有真正的去拍。我是在等待徐姓的同学的反应。冷场了近10分钟,徐某竟然主动跟我说,我知错了,请你别放网上好吗?我又说,明天再说吧,你要好好想想啊。下午徐姓同学竞找了一个机会和几个同学做好事,并有意让我看见,这时我心里有数了。第二天,我告诉他,校园暴力式的飞脚我不传网上了,此事到此为止吧。从此徐姓学生的热屁股碰到我的冷板凳,再也暴不起来了。
黄姓同学偷了别人的东西,监控有了。我们不是马上对证,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审问他,佯装不知详情,把教育过程变为转化过程。第四次,我们才把录像提供出来,他不仅心服口服,同时为我们的耐心、包容、真诚的做法而感动。诚实表示认错和改过。
二、分工合作,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切莫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设计成几个大块,分人负责,小组管理。如图书角,我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以书名为金钱的借书登记表,其高明之处是,先填好书名,借书时只写学生姓名和日期就够了,还书不用登记,为啥,因为第二个学生有且仅有在第一个学生还书之后才可借到该书,足以证明第一个学生还书了。书是第一位的。又如,元旦节目,只设计时限,由几个有演出经验的同学带几个新同学自由发挥,这比我这个文艺门外汉要强很多,也免去了奋战之苦。兴趣之致,节目离获奖越近。
三、建立互助组,以互助小组、"1 1"小组(一一对应的优生帮助差生形式)、小组帮助组员等等多种互助方式促使差生取得更大进步,共同实现个人、小组与集体奋斗的目标。奖励和批评,奖励与批评的方式各种各样,目的都是鼓励先进、指出缺点、激励所有学生争取更大的成绩。奖励比批评的教育效果更明显。
四、树立榜样,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每个班内总有一部分做事认真,学习优异的学生。我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这些做事认真和学习优异的学生,将他们树立成其他学生的榜样,要求其他学生在做事和学习中学习他们,有了这些身边的“参照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就有了一种有形的行动准则和学习动力,使班级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上力。同时,我利用班会和语文课堂,经常向同学们介绍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励志勤学、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争取后来居上。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在班内,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我都会想尽办法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在班内掀起一种激烈、持久、友好、互助的竞争活动,争取使所有学生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
五、调动积极性,唤起自信心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学习质量的好坏是评价一个班集体的重要依据。如何使自己的班级学习成绩能出类拔萃或有所进步呢?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注重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态度变被迫、被动为自觉、主动。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还经常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你有这方面的能力,相信你能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会接纳曾经做过错事的孩子,容忍孩子的一切过错,并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你能改变”,用自己的诚心去唤起学生的信任;我还会及时鼓励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主动与学生谈心,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加倍努力。
学而不思则罔 篇12
解法一:
如图1, 在直线l上任选两点P1、P2
令x=1得y=8/3, 即P1 (1, 8/3)
令x=2得y=4/3, 即P2 (2, 4/3)
P1 (1, 8/3) 、P2 (2, 4/3) 关于x轴对称的点P1x (1, -8/3) 、P2x (2, -4/3) , 则过这两点的直线lx是l关系x轴对称的直线, 由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得:
化简得4x-3y-12=0
同理得, l关于y轴、原点对称的直线分别为:
解法二:
如图2, 在直线l上任选两点A、B
令y=0得x=3, 即B (3, 0)
令x=0得y=4, 即A (0, 4)
A (0, 4) 、B (3, 0) 关于x轴对称的点Ax (0, -4) 、Bx (3, 0) , 则过这两点的直线lx是l关系x轴对称的直线, 由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得:x/3+y/ (-4) =1
化简得4x-3y-12=0
同理得, l关于y轴、原点对称的直线分别为
另:求A、B两点的坐标还可用
由方程4x+3y=12得:x/3+y/4=1
直线l在x、y轴上的截距分别为3, 4, 即A (0, 4) 、B (3, 0) 以下同上。
解法三:
由方程4x+3y=12得y=-4/3x+4, 则直线l的斜率k=-4/3, 在y轴的截距b=4, 由图3得直线l关于x轴对称的直线的斜率kx=4/3, y轴的截距bx=-4, 所以直线l关于x轴的对称的直线方程为:y=4/3x-4, 即4x-3y-12=0;
由图3得直线l关于y轴对称的直线的斜率kx=4/3, y轴的截距bx=4, 所以直线l关于y轴的对称的直线方程为:y=4/3x-4, 即4x-3y+12=0;
由图3得直线l关于原点对称的直线的斜率kx=-4/3, y轴的截距bx=-4,
所以直线l关于原点对称的直线方程为:y=4/3x-4,
解法四:
设Px (x, y) 是直线l关于x轴对称的直线lx上任意一点, 则Px关于x轴对称的点P (x, -y) , ∵P在直线l:4x+3y=12上, ∴4x-3y-12=0即为直线l关于x轴的对称的直线方程;
设Py (x, y) 是直线l关于y轴对称的直线ly上任意一点, 则Py关于y轴对称的点P (-x, y) , ∵P在直线l:4x+3y=12上, ∴4x-3y+12=0即为直线l关于y轴的对称的直线方程;
设PO (x, y) 是直线l关于原点对称的直线lO上任意一点, 则PO关于原点对称的点P (-x, -y) , ∵P在直线l:4x+3y=12上, ∴4x+3y+12=0即为直线l关于原点对称的直线方程。
之所以选择这道例题, 是因为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总结, 即它用到的知识点有: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直线的方程方程的直线的概念、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及其互化,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充要条件;用到的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联系、对称;利用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分析问题, 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为后面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作准备。
对于知识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样我们才能由表及里, 看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真正掌握知识, 特别是理解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以达到让知识为我所用, 让精妙思想方法伴我们去解决我们所能遇到的任何困难。所以本节课最关键的是以上四种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我把这个作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
从已知条件看, 本题即已知“数”的条件, 即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又已知“形”的条件, 即一直线关于线或点的对称直线, 数形结合是解析几何的灵魂, “数”就是利用方程用代数的方法讨论与之对应图形的几何性质, “形”就是通过坐标法把几何图形转化为方程, 因而, 解决本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形的角度出发, 二是从数的角度出发,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有初中掌握轴对称、中心对称的基础, 很容易从形入手, 现在关键问题就是在坐标系中先画出原直线l, 而确定一直线的方法有: (1) 两点P1、P2确定一直线, 这样就有了解法一, 对于解法一如我们把任意选定的两点特殊化为与两坐标轴的交点A、B就是解法二; (2) 已知一点P及直线的方向k也确定一直线, 即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转化为点斜式, 这也是解法三的出发点。以上三种解法是从“形”的角度入手寻求而出的, 基于对称的思想我们也可从“数”角度出发寻求解题思路, 即如Px (x, y) 在直线l关于x轴的对称直线上, 则它的对称点P (x, -y) 必定在直线l上, 这应用了直线的方程、方程的直线的概念, 这是解法四的思维来源。
【秘而不宣】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