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讲

2024-10-15

“少”讲(共9篇)

“少”讲 篇1

在平时的小学数学课堂中,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很多教师期望通过多讲来帮助学生学习, 实现高效课堂的愿望, 然而, 教师多讲反而带来了很多问题, 不仅会让自己无法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调节教学节奏, 使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而导致其学习的“消化不良”, 致使教学效果低下, 而且, 由于很多教师讲课追求面面俱到, 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体验、表达、整理、消化、巩固。因此, 教师要提升教学的效能, 必须学会“少讲”, 给学生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进行有效的探究和深度的思考。对此, 笔者就课堂如何实现“少讲”提出以下思考。

一、精心设计大问题, 有效“串联”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 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引起的课堂学习, 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行为方式。由于缺乏整体架构和布局, 教师的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 因而呈现的依然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性问题”, 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问题力图通过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让学生学习的乐趣不再停留于得到某个知识, 而是“我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来获取这个知识, 我可以有对这个知识的独特的理解”。这种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 能够吸引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学习研究之中的问题就是“大问题”。“大问题”往往呈“话题”形式。“大问题”的提出是“预设”, 由“大问题”而形成的课堂活动是“生成”。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活动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对话”, 而非细碎的“问答”。

【教学片段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片段

1.用三根小棒摆图形

师:如果给你三根小棒, 你能围成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一定是三角形吗? (不一定!)

小组合作, 任意选择三根小棒搭三角形, 并在表格中记录三条边的长度以及能否搭成的情况。

2.得出结论

师:同样是三根小棒, 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 有的却围不成呢?可以小组内讨论, 想一想, 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有什么要求?把你们的结论记录在纸上。

生:我发现了……

初步得出结论: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3.换边

师:通过刚才的判断, 我们知道了3厘米、6厘米、10厘米的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如果让你换掉其中的一根小棒, 使它们能够围成三角形, 你会换掉哪根呢?可以和同桌商量。

生:我是把3厘米换成5厘米, 因为5+6>10。

生:我认为还可以换成8厘米的。

师:6+8>10, 可以围成吗? (可以)

师:你们换掉的都是3厘米的小棒吗?

生:我是把10厘米的换成7厘米, 因为3+6>7。

……

师小结:看来换掉其中的任何一根小棒都可以。刚才有很多同学换掉3厘米的小棒, 老师换的也是这根, 我是把它换成4厘米长的, 你们认为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因为4+6=10。

师:哦, 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 当然不能围成三角形。请看大屏幕! (点击课件:重叠, 并作适当介绍)

师:4厘米不可以, 比4厘米稍微长一些呢?

生:可以。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学生对三角形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学习。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三边关系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于是就引发了一定的思考:学习的难点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要把其余两边的和与第三边进行比较, 如何从“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升华到“较短两边大于第三边”等。带着这些思考笔者设计了三个大问题。提出这样的三个大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让学生以开放、多元的学习方式探索未知, 有利于改变课堂上教师满堂问、满堂灌,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二、创设条件, 让学生多经历体验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经验的积累纳入目标范畴, 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要求教师直面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给全体学生更多的质疑、争议、合作、辨析、建构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 数学活动必须触动思维的内核, 积累的是”操作思考”的经验, 让学生经历不同的体验活动, 还要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 从而收获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所积淀下来的“经验”。这些都是教师满堂灌、满堂讲所不能解决的, 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完成。

【教学片段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片段

1.探究三角形的概念

师:这些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那我们今天继续认识三角形。你认为什么是三角形?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不作评价)

师:同学们认为“三条边, 三个角, 三个顶点, 内角和180度, 三条线段, 具有稳定性, 要围成线段要连在一起的, 三条边相连”就是三角形。

师:下面老师将给出一组图形, 同学们看完之后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并回答下面三个问题: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应该是怎样的?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听学生交流)

师:我们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设计意图:在学习本节课之前, 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还没有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所以教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三角形, 教师把学生说的写在黑板上, 目的是了解学情, 同时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之后,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判断哪些是三角形, 目的是给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 通过判断建立起三角形的概念。)

2.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 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三根小条拿起来, 拼一拼, 能不能拼出不一样的三角形。拼好以后与小组内的同学所拼出来的三角形叠起来, 比一比它们的形状和大小, 观察一下,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我们小组里拼好的三角形都一样。

师:其他小组呢?

生:我们小组里拼好的三角形也都一样。

师:试着拉拉看, 能拉成不一样的三角形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每位同学用的三根小条都一样, 所以拼出来的三角形都一样。

师:如果老师每人再发三根一样的小条, 得到的三角形一样吗?

生:一样。

师:看来, 三根一样的小条只能拼出同样的三角形。怎么拉也不会变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了, 也就是说它不容易变形, 这可是三角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稳定性。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摆出一个三角形, 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 发现是一样的。设疑让学生拼出不一样的三角形, 而学生拼出的确实是一样的, 更加凸显想拼出不一样的都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体会三根固定长度的小棒只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从而引入唯一, 再说出不变, 即不易变形, 最后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三角形的经验。但是学生还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三角形的定义。因此, 教师要特别注意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 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呈现典型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自己去“悟”, 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讲解。此外,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活动, 手、口、脑并用, 多种感官协同发展, 对于概念的掌握是极为有利的。因为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就能发现学习对象的特点, 形成丰富的表象, 从而抽象出概念本质。所以, 本节课教师讲得很少, 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经历体验活动, 学生反而学得扎实。

三、预留更多生生互动时间, 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少讲多听, 生生互动就有了时间的保障。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 创造机会,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探索、解释、协商、合作、对话, 可以加速学生知识的建构。

【教学片段三】常态课试卷讲评课教学片段

1.集体讲评———学生向教师提问

试卷发给学生后, 笔者先让学生像考试一样静静地改错几分钟, 把因为粗心而造成错误的题目改过来, 找出自己真正不理解的题目提出来。这时学生会按照题目的顺序积极地报出不会的题目。因为学生报出的题目比较少, 笔者一般用半节课的时间就能讲完, 而且每位学生都非常专心地在听讲。

2.个人订正———学困生向优生提问

集体讲评完试卷, 是个人订正试卷时间, 因为每个人的错题是不一样的, 而且教师只讲了很少的题目, 许多学困生有很多题目不理解。这时, 他们就可以离开座位向已经订正好试卷的同学请教难题。当学困生向某位同学请教时, 这位同学就可以昭告全班, 他优先订正好试卷, 可以做其他同学的“师傅”, 所以“师傅”们都会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请教的同学。

3.检查指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学生试卷订正好以后, 是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的时间。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 选择同一小组的一位同学进行提问。主要提问解决问题的方法, 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教学反思】

在数学试卷讲评时, 学生的分层非常明显。每位同学错的题目是不一样的, 不管讲解哪道题目, 都有人不满意, 而且教学效果差。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往往单独叫学生回答。此时被叫到的学生, 精神就会极度紧张, 害怕自己答错了被老师批评, 或者被同学嘲笑;那些没有被叫到名字的同学则庆幸自己的好运, 根本不关心老师的问题, 也不会去思考解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发现, 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学习, 会表现出头脑清晰, 思维敏捷, 记忆力强, 学习效率高。生生互动提问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学习氛围。同时, 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从检查一个同学的学习掌握情况变成了检查所有参与进来的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在节省了时间的同时又让学生更深刻地重新学习了一遍所检查的内容, 快速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生生互动提问在数学试卷讲评中的运用, 改变了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 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话”, 在对话过程中, 学生会带着富有自己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提问, 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教学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过程。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最突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过多的约束, 繁复的说教”, 缺少“自由、自主、自然”的课堂氛围。因此培养的学生在言行方面缺少“自律”的养成, 在知识方面缺少“自悟”的经历和经验,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缺少“自信”的培育。而“自律、自悟、自信”无疑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幸福都是重要的。

总之, 笔者提倡“教师少讲多听”, 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逐渐自悟, 在客观的规矩下养成自律”。要减少乃至消灭低效、无效的说教。在教学中容忍学生的做不好说不好, 让学生逐步经历从“不好”到“好”的发展过程。教师适时给予鼓励, 让学生充满自尊和自信地学习。

“少”讲 篇2

暑期一开始,我街道就风风火火地启动了研修班的继续教育活动,街道党委、政府邀请了于永正、支玉恒、靳家彦、刘德武、王延安、徐长青等近十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亲临我街道,现场作课,阐述新课改理念,这在我区教育战线是一个创举!为期七天的研修班培训活动,受益最大的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

我作为街道语文科学科能力,被街道推荐执教一课阅读研讨课,由于永正老师主评。课前我胸有成竹,一直奉行求真、求实的原则,我也像于永正老师一样事先没有和学生见面交流,就开课执教《将相和》一课,整个课的设计都是我自己锤炼后出炉的,满以为自己该趋向成熟了,结果,于永正老师的评课让我清晰地体会到了专家深邃的积淀和独具的慧眼。于老师的评课语言精辟:叶圣陶讲过阅读教学总得读,陈国富老师执教《将相和》一课,第一课时是读书课,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读书,内化为孩子的语言,培养了阅读能力;第二课时是思维课,孩子的语言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然而,陈老师作为青年教师,依然难以避免青年教师常有的躁动,老师的课堂语言不精练,课堂气氛宜动中藏静,朗读很重要,孩子读好了自然就不用老师多讲了,也就体现了学生主体。

语文课就应该上成语文课,要坚定不移地保留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本位的东西,活动、游戏、画画、表演等形式最终要为内容服务,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甚至上成哲学课,这是喧宾夺主,迷失自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于永正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更深刻地剖析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冷静地思索自己的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东西有多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多少?越是怕学生不懂就越讲得多,越包办得多。学生在教师自以为分析得很透彻的逻辑思维折腾下,还有轻松直面文本、感悟文本、生生对话的机会吗?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就自然狭窄、肤浅了,还谈什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良好的语感如何培养?如何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语文学科读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基调。老师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间就是孩子发展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读感悟语言文字,学生几分钟的.读也许胜过您几十分钟的讲解,您少讲学生反而多学呀!当然,教师少讲绝非不讲,恰到好处的讲解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不能否定,更不可抛弃!

一堂于永正老师评议后的阅读教学课,让我青春活力的心注入了理性的养分。之后,我经常尝试从学生的行为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头脑中更多地关注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考虑怎么教,首先考虑的是学生怎么学。我不再以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能力常令我惊叹不已。

老师们,崔峦先生提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薄名利、无私“忘我”的心。于永正老师评我的课“课堂气氛宜动中藏静,朗读很重要,孩子读好了自然就不用老师多讲了,也就体现了学生主体”。我执教的《将相和》一课到底有多热闹,老师到底有多少分析,估计您可以设想到了。说句心里话,我的名利心虽无多少,但确实是“忘生”多而“忘我”少呀!

“多讲”与“少讲”的辩证法 篇3

一提到“多讲”,有人认为就是“满堂灌”,有悖“新课标”,其实不然。

如同文学大师写文章有时“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一样,教师讲授有时也须使用“繁笔”。如教学《小石潭记》时,怎样理解作者触景生情,乐中隐悲?这就需要了解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而遭迫害,被贬永州,孤独寂寞悲苦不堪的背景。他忘情山水与鱼相乐是想排遣内心的抑郁,但小石潭太僻静太清澈,像一方洞察毫厘的明镜,既引发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又惹起了他的寒心愁肠,形成了一个难解难分的怪圈。于是柳宗元以情观景、借景抒情,文人骚客特有的魏晋遗风,向往山野形胜的心绪,就在这一刻投诸笔端,留下了他的千古酬唱——“凄神寒骨,悄怅幽邃”。作者在记潭后,终于把持不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流露出了欲超脱幽寂、悲凉的心迹。这些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会豁然开朗。

优秀的语文教师使用“繁笔”,讲授有如下特点: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明晰的讲解顺序,有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使学生越听越有味,学生置身教室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他们的讲授并不停留在简单地向学生灌输一些书上现成的东西,而是荡开去,多角度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能十分明确地谈出自己的见解。可见教师的讲授,大有学问,大有艺术。

语文教师的精彩讲授,有时的确是十分需要运用“繁笔”强调和润色的。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说:“虎豹无文,则鞟同犬养(虎豹的皮如果没有毛色文彩,就与犬养的皮没有区别);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犀兕的皮有用,但还要靠涂上红漆来显示色彩)”。教师的讲解如果不顾内容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一味“少讲”甚至采用“放羊式”,那就会使教学的内容简单化,就会使语言干瘪无味,就会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无法提高。

辩证法告诉我们,“多讲”和“少讲”是相对而言的,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有多就有少,有少就有多。一味多讲,便没有少讲的存在;全然少讲,必要的多讲也就失去了可能。多讲与少讲必须实事求是。这正是《庄子》所云:“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野鸭的腿虽然很短,给它接上一截它就要发愁;仙鹤的腿虽然很长,给它截去一段它就要悲伤)”联系我们所主张的“精讲”,同样有“多讲”与“少讲”的辩证关系。

所谓“精讲”,就是讲授时不面面俱到,不到处点火,全面开花;而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师对学生的不明处,要精讲,语言文字的奥妙处,要精讲。凡属精讲的,教师必须严格提炼选取。精讲,要围绕核心讲,要把难点讲准确,要点讲透彻,重点要讲精细。这些都不是单纯的“少讲”所能做到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精讲又必须注意少讲。这“少讲”之“少”,就是多中求少,以少胜多。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讲授内容要高度提炼。它要求教师备课做到“由简而详,由薄到厚——由博到约,由厚到薄”;讲课做到“取宏用精,以约取博,厚积薄发”。就是“教师备有一桶水,才给学生一杯水。”二是讲授的语言要高度锤炼。我们在分析文章时常说某一个字是“一字千钧”,讲课语言也是这样。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从多篇资料、多次思考中浓缩出来的精粹。这就是教师“以少胜多”的语言艺术。以少胜多在于一个“胜”字。教师三句五句,看来是少,如果言之无物,则是多而空;出口千言,看来是多,如果内容丰富,则是少而精。所以说“少”和“精”是辩证统一的。

我们反对满堂灌,但又不能将讲授法与满堂灌机械等同。实际上,讲授法属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教学中,它的重要作用仍然值得肯定,只不过是需要科学安排而已。讲授得当便优,讲授失当便劣。所以教师讲授并不都是满堂灌,对于它要进行具体分析。同样是讲授法,在注入式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视学生为容器,以讲解为专务,满堂灌输,强制注入,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但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循循善诱,学生致思明辨,教学效果则会十分明显。

从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一方面,我们不能单纯强调教师的“讲”而忽视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则又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讲”。教师的“讲”应当是起主导作用的“讲”,而决不是满堂灌输;学生的“学”应当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而决不是撒手放羊。如果一味地从时间上来限制讲课,甚至格式化,那实际上就是没有掌握“多讲和少讲的辩证法”。

顾炎武有云:“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日知录》卷十九《文章繁简》)教师的多讲与少讲,如同文章的繁笔与简笔,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226200)

“少”讲 篇4

一、少讲一点

以前我总认为写在教科书上的内容, 必须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讲, 像做超声波检查似的, 生怕哪一点遗漏了。每堂课总是一讲到底, 面面俱到, 滴水不漏。总以为自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然而, 学生听课提不起精神, 只是盲目地储存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事实证明, 学生如此被动地接受、机械记忆, 缺乏自身的实践、思考和感悟, 不能记住教师所讲的全部知识, 更不会灵活运用。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少讲一点”,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少讲一点, 就是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要大胆取舍, 要舍得放弃。例如, 在讲授植物的无性生殖时, 让学生去阅读、自学、讨论。如在学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 教师也不必详述, 而是要求学生去阅读, 同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列表归纳和比较几种动物的生殖、发育的特点, 力求将前后知识联系比较, 避免孤立记忆。还有“青春期发育”一节, 多由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身体变化来交流。这样, 教师减少了枯燥的不必要的说教, 学生增加了自主学习的体验。当然, 教师有意识的放弃, 是为了让学生自觉的投入。放弃的内容绝非次要, 不能弃之不管, 要通过提问、座谈等方式予以检查, 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二、多说一句

多说一句, 即将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引申说透。同样, 可以变教师的讲授为师生的讨论, 不仅教师说, 也鼓励学生说, 鼓励学生壮大胆子说。说自学体会, 说疑难问题, 说不同观点等等。例如, 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 重点学习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首先, 引导学生分析一日三餐中的食物分别属于植物的哪些具体结构。然后, 进行引导, 因为种子的结构已经具备了将来发育成幼苗的结构基础——胚, 种子储存的营养物质又是胚发育成幼苗所必需的, 也成为人类的所需。总之, 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就不难理解。

多说一句, 可以变教师的讲解为师生的讨论。不仅教师说, 也鼓励学生说, 鼓励学生抬起头来说话。说自学体会, 说疑难问题, 说不同观点。多说一句, 对教师来说, 要说之有度。不能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泛泛说教, 也不能搞专家论坛, 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师生说出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说出了融洽的师生感情, 说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勤做一些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在做上用工夫, 教固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这里所说“做”即亲手操作, 亲身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减少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空洞的说教, 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

生物实验是学生生物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学生对生物实验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因此, 教师要改变画实验、讲实验、背实验的陋习。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生多做实验, 做好实验;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变学生的选做实验为学生必做实验。同时, 挖掘教材中能够做而未安排的实验。比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 新课十几天前让学生从家捎来小麦种子、玉米种子、向日葵种子等, 引导学生在矿泉水瓶中培育使其萌芽, 先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几天后观察不同植物的根系和根尖的结构, 可谓一举多得。

开展生物活动课,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制作活动课中异想天开, 团结协作, 生动活泼, 倍感快乐, 从而体现了走出课本、走进实践的理念。我班甄海鹏和李洪敏制作的创新标本在学校“科技大赛”中还获了二等奖,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求真。

浅谈教学中少讲多练还是精讲多练 篇5

前不久,我看到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亲自定的《盘锦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中明确提出课堂中要做到精讲多练。“精讲”是指精选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与不讲,少讲与多讲,不能一讲到底。“多练”就是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充分的练习。老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比较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多练”有本质区别,少讲多练的“多练”是指多做习题,是被动的巩固知识的过程;而后者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体验课堂教学,真正参与课堂的教学。

其次,“少讲”与“精讲”也是有区别的。有时候,有的老师少讲到一节课讲课内容只有10分钟,基本上应是让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和做练习题;而“精讲”是指精选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与不讲。这样二者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说后者作用更大、更明显。

少讲多练与精讲会想 篇6

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一般的方法是教师的讲,如果教师讲得不科学,小而言之,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大而言之,影响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改革讲的方法。提到讲的改革,许多教师都会脱口而出——“少讲多练”或“精讲多练”。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它是模糊的,“少讲”是否就是“精讲”?“少讲”或“精讲”的目的除了“多练”以外,还有其他的更重要的目的吗?

一.少讲是为了多练

一堂课的讲与练,在时间上是一对矛盾体,教师讲的时间多了,学生练的时间就少了,所以教师的讲,应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尽量少讲,让学生多练。

少讲的第一个好处,是避免面面俱到。如果不控制多讲,势必将教材处理为,这一段要讲,那一段也要讲,这个问题会讲,那个问题也会讲,这就叫面面俱到。而这样讲的结果往往是面面俱不到,流于肤浅。教材设计的问题很多,如语文教学中,即使是一句话,均可从字、词、句、语、修、逻、文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如果都讲,就会导致没有中心。

少讲的第二个好处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教师讲得过多,往往是重复的话多。重要的地方重复一遍,可以理解为有必要,但也不宜重复几遍,不重要的话则一遍也不能重复,重复的话多了,学生也会厌烦,他们若产生了这种情绪,便再也不愿意听下去了,重复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少讲的第三大好处是避免小题大做。简单的问题,学生一看即会,一听就懂,无需教师啰嗦式的“大作”,要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少讲的第四大好处是避免节外生枝。离开教材,超出大纲的要求,讲许多的知识,甚至引经据典,这便是节外生枝。即使老师讲得有声有色,学生也乐意听,收效却是不大的。因为既浪费了时间,又扰乱了知识系统。这种情况在不少学校不少教师身上时有发生。

所以,就一堂课的整体来说,就讲与练的比例来说,应当尽量控制多讲,但绝非对每一个问题都强调少讲,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少讲与多讲,只能从实际出发,恰当运用。

二.精讲是为了会想

教法改革的过程中,大家都公认“精讲多练”是很好的方法,这固然不错,但我认为精讲的最大好处是使学生能想、会想。精讲并不完全等于少讲,少讲也不等同于精讲,所以在提倡“少讲是为了多练”的同时,我们还需充分认识“精讲是为了会想”这一原则。

练,如果是机械的,不假思索的练,便失去了练的作用。各种练,包括听、看、读、写、说都离不开想。想是练的前提,学生只有想得多,才能练得好。多思出智慧,只有培养学生想的能力,才能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想,虽然是学生自身头脑里的思维活动,但它取决于教师的培养和开拓。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多种途径,但主要依靠精讲。任何其他途径,都没有精讲使用的范围广,占的时间多,所起的作用大。

精讲之“精”,应该是精彩、精练、精巧的总和,三者缺一不可。

教师精彩的讲述,富有强烈的情感性,能激发学生想的兴趣。如果讲得不精彩,不能称之为精讲。平淡的,索然寡味的讲述,使人昏昏欲睡,只能抑制学生想的兴趣,他们听都不愿意听了,还会跟着你的讲去思考吗?精彩的讲述,一下便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兴奋了他们的神经活动,在教师语言色彩的感染下,他们便产生了想的情感,教师讲得越精彩,他们想的兴趣也便越浓厚。

教师精炼的讲述,富有严密的条理性,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讲如果不精炼,也不能称之为精讲。炼者,提炼也。绝非杂乱无章,绝非纷繁无绪,学生有了想的兴趣以后,决不能让他们胡思乱想,必须诱导他们有条理地想,有层次地写,这便依靠精炼的讲述。

教师精巧的讲述,富有科学的启发性,能教给学生想的方法。讲如果不精巧,更不能称之为精讲。想的道路并非平坦的,学生想到一定程度,有时再也想不下去了,百思不得其解,这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教师若不及时指点迷津,他们想的积极性便会中断,这时教师必须精巧的讲。巧者,妙也。经过教师巧妙的点拨,他们会茅塞顿开,便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如若此时教师的讲不精巧,而是狂轰滥炸,或自己代替学生讲出来,他的讲便没有启发性,便不能教给学生想的方法,提高学生想的能力。精巧的讲,是启发想的钥匙。

综前所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讲,是课堂教学的一般形式,教法皆始于讲,教法的改革,要从讲的改革开始。

浅议课堂教学中的少讲多悟 篇7

一、教师少讲

(一) 深钻教材, 把握重难点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教师要花功夫钻研教材、走进教材, 走进知识,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弄清所教知识与以往所学的联系, 把握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精心编写导学案, 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 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自己做好十足的准备才能给学生全面的引导, 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最大的收获。

(二) 做到“三讲三不讲”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惜时如金, 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 讲难点, 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把握这一原则后, 老师讲得时间少了, 给学生支配的时间多了, 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 加强双边活动, 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受益者。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的第二段是写景的优美段落, 用词颇为讲究;有序的写景使本段脉络清楚;静景与动景的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还有“不必说……也不必说……更不必说……”的句式, 层层推进写景的层次, 让景物描写有了深度和广度。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摹本。所以说, 这一段要精讲、细讲, 而且讲完还可以让学生去练。练遣词造句, 练有序地写景, 练文章结构层次, 练文章层层推进的方法。而三味书屋的生活由于离学生远, 也是学生不熟悉的内容, 所以, 可以少讲或不讲。

(三) 熟练使用多媒体

在上课中使用多媒体, 可以节省讲课的时间。讲课的时候只需要把已经备好的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上即可, 无须再把内容又一次的写在黑板上, 可以节省许多时间让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让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充裕, 这样形成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有吸引力。讲“分子热运动”时, 液体扩散实验中蓝色硫酸铜溶液与水之间的扩散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现象。而用多媒体后, 这个现象大约30秒就呈现出来了, 为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四) 引导要把握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们教学生时,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 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因此教师要讲在学生合作学习后仍然有困惑时, 讲在学生体验肤浅时, 讲在学生探究遇卡壳时, 讲在学生走不出误区时, 讲在学生背景材料匮乏时, 讲在学生认识模糊时。老师只有抓准了讲的时机才能让学生有醍醐灌顶的顿悟。

二、学生多悟

(一) 留足质疑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 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 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自读教材, 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再适时点拨。这样, 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咀嚼、品味, 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 发挥了内在的创造力。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思考:巴迪在八岁时写的一首诗, 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 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自读课文, 让其解答问题。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有了足够的读书时间, 自然能找出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二) 加强小组合作交流

合作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 它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 学习别人的长处, 自我解惑、自我提高。目前, 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 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前后四人为一组, 小组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进行搭配。这样, 优生可以得到发展, 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 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多进行交流展示

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和其他同学的听讲、补充, 实现对知识的再一次认知。通过展示, 尽可能的将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以求得更正完善。例如在数学解题过程中, 学生边讨论、边评定、边补充、边更正、边总结, 进而弄懂哪一种是通法通解, 那种做法比较巧妙, 此类题目如何寻找突破口, 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是如何想到这样做的。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作为一位协调员、服务员, 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与学生一起解决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成平,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少”讲 篇8

一、精讲教材, 引导学生自主查找信息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如果将课本的知识点逐一列出后再一个个讲解, 一来课堂时间不够, 二来学生不能立刻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无法达到课堂高效。我觉得可以先突出一两个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去解决相关问题, 查找有关知识内容, 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 在讲“计算机病毒”这一节时, 一般顺序是先讲病毒的原理, 再讲病毒的特征, 最后讲如何防治, 一节课教师讲得很多, 学生却可能听得昏昏欲睡, 注意力不集中。试一试提炼教材的方法。先用一个事例引发学生思考, 如果你是某网络公司的CEO, 最近每到周五下午六点, 全公司计算机就会黑屏、重启, 到周一又恢复, 使得大量数据丢失或被更改, 怎么回事?怎么办?学生会立刻有人反应:“这个公司的网管没做好!”又有人议论:“被商业竞争对手黑客侵入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追查到底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氛围热烈。下一步, 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利用互联网, 分小组, 各自查询一些计算机病毒的中毒表现, 最近几年流行过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什么名字, 怎么破坏, 扩展到计算机病毒是怎么研制出来的, 怎么扩散的, 特点是什么。学生自己查找、自己讨论整理。内容是学生自己最想知道的, 印象深刻。第三步, 有了基本的了解, 现在大家一起想对策。问题出在哪?怎么办?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案:升级杀毒软件, 更新病毒库, 安装硬件防火墙。这样一节课教师只讲一小部分难点, 绝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己去动手查找, 自主解决, 自主探究解决, 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

二、精讲步骤, 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实践

我觉得, 高中生是具备一定的自我探究能力的, 在一些操作过程中, 教师只要先简单说一下过程, 告诉学生哪个软件可以实现, 怎么打开一些应用的窗口, 接下来把制作的过程和步骤交给学生去完成,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可以互相借鉴, 做到自主探究, 举一反三, 从实现自主探究创新的目的, 往往学生会给教师不少的惊喜。

例如, 在高一的编程信息加工一节, 编程的讲授, 如果将编程的各种算法、步骤, 各种语言使用的规则一步步讲到位, 再去上机实践, 深奥难懂, 效果很差。所以, 我尝试少讲步骤的方法。先简单介绍了算法, 什么是程序等, 然后就给了学生一段小程序, 让学生用VB实现两个数相加的界面和程序。我没有详细讲步骤, 只给了学生一个完好的界面, 然后简单介绍了VB可以做到这个效果的几个窗口, 程序语句写在电子屏上, 学生有点难以置信的同时, 半信半疑动手做。很快, 有一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做出了效果, 点击“计算”按钮可以自动算出结果了。做出的学生很自豪, 其他学生特别羡慕, 纷纷询问, 接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实现了计算效果。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学生都觉得编程就这样自己一步步做出来了, 没那么神秘和艰涩, 动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接着我就抛出稍难一点的程序设计, 要是计算圆周长呢?计算圆面积呢?1加到100呢?学生动手修改以后, 发现刚才的没有变量的简单程序语句已经不适用了, 于是纷纷询问我该写什么语句能实现。我很欣喜, 因为学生触摸到了核心, 知道了不同的执行结果在于执行不同的编程语句。于是我就趁机引导他们, 探索变量, 三种语句结构的应用, 几节课下来, 学生已经能像模像样地编写出一段能真正运行的VB语句了, 更有极少数学生能举一反三, 自己研究怎么编程打印图形, 实现字体颜色变换, 人机交互等, 给我不少惊喜。学生很自豪地觉得自己成了“小小编程高手”。

三、精讲功能, 放手学生自主扩展探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观念先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素养其实体现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我觉得, 每节课得到的实践结果, 只是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某块学习内容提炼的一小点。而整个信息技术的学习, 是由无数个小点联系组合起来的。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每节课学的小点, 自主探究未知的领域。

比如, 在教使用Lash时, 先对窗口各部分名称大致介绍,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画时, 我就放手让学生亲自在画图区画一画, 去发现它们的用法、作用。但是到这里还只是Flash学习的开始, 因为Flash的最大功能是实现动画效果。我设计只先讲两个小球相遇再分开的运动动画效果, 精炼地讲Flash运动起来需要用到的几个基本功能。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实现, 小球变成正方形再变成三角形的形状变化, 这里有些新的功能, 需要学生在第一个例子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索发现。第三个例子就是三个不同的形状先变成文字, 再旋转缩放, 这里又有几个功能是前面两个例子都没用到的, 这样教会学生, 在学习探索过程中, 不断发现运用新的功能, 不断拓展自己的探究空间。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操作性、综合性、创造性、人文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我觉得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 鼓励不同意见和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法, 才能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丽宾.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广东华侨中学) .

“少”讲 篇9

关键词: 高三生物 评讲课 有效性

教育家约翰·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一个能看到结果的反应。”评讲课作为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课型,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明确上一阶段学习的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完善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一堂优秀的评讲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如何上好评讲课,提高生物评讲课的有效性?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三生物教学经验总结了八个字:充分备课,多问少讲。具体实施包括以下七个步骤。

一、分析试卷

一份好的试卷本质上是一个科学的测量工具,试卷得分只是运用这一工具得到的一个精确的测分,不是学绩测验的最终目的,因此必须对试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试卷分析。

首先,对试卷本身,我们应分析其信度和效度,并确定其分数分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参考的主要是测试结果中体现的平均分(成绩数据集中趋势)、标准差(相对平均分的离散程度)、分数分段布(一般为正态分布,在总结性评价中,负偏态才说明教学是有效的)、试题得分分布(了解期望难度的布局与实际情况的差异)等。

其次,对教学活动,为了对教与学提供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我们要分析试卷知识结构分布、能力要求、难度层次,统计各小题得分率等。

在大型考试中(例如省质检),上述试卷分析有专门软件完成,在平时的考试中则需要教师掌握相关技能利用已有数据分析得出。其中各小题得分率可制表(格式参见表1)后由学生利用班级电脑录入个人各小题得分情况,或由教师打印出来供学生填写。学生的参与能在提高教师分析效率的同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班级答题情况,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师评讲时不题题讲的原因,并对总体得分率低的题引发共同的学习兴趣。

二、调整情绪

试卷成绩一方面是学校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成就感的获得途径之一,因此往往会影响教师的情绪,于是评讲课上有些教师或喜形于色,或大发雷霆,甚或针对成绩差的学生冷嘲热讽。这些情绪可以理解,但不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还是心理发展都是弊大于利的。

如前所述,试卷得分只是运用这一工具得到的一个精确的测分,不是学绩测验的最终目的,只有冷静客观地对试卷进行准确的分析,既要分析学生的错因,又要对自己的教学是否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单纯的外归因或内归因。潜移默化下,学生会越来越冷静客观地看待考试成绩,形成良好的考试心态。

三、调查错因

试卷评讲课不应题题都讲,也不宜面面俱到。找到答题错误的真正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行分类评讲才能保证评讲课的有效性,并为今后教学策略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试卷批改过程中就要注意记录归纳简答题的错答类型,一是有利于判分标准的统一,二是能有效缩短改完试卷到评讲试卷之间的时间。例如,我在进行2015年福建省质检考试阅卷时,用手机拍照方式记录和整理的其中一个空的错答主要类型(见图1):

从错答情况可知,学生本空答错的主要原因不是知识点缺漏,而是表述不清。对试卷中同类试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在评讲该类型题时就应侧重于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表述的准确度上。

选择题的错选项可通过读卡机读卡得到相应数据,未进行机读的情况可自制“错选项自查统计表”(格式参见表2)后由学生利用班级电脑录入个人各小题得分情况,或由教师打印出来供学生填写。该数据能帮助教师明确错误主要集中在哪些选项上,评讲时做到目标明确,精讲精评。

有时教师对错因的预判并不一定准确,应在试卷评讲前找不同层次学生抽样调查验证预判的准确度,或者在评讲课上让学生充分发言,通过学生的表述明确错因。

对错因的分析应兼顾三个维度:

1.知识缺漏。这是大部分教师首先会关注的维度,在这一维度大量丢分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主动性较差,未能及时巩固强化造成的。

2.能力缺陷。福建省生物高考遵循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原则,要求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科能力和学科思想、方法应用的考查,重视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分析错因时应对学生暴露的能力缺陷进行分类,对大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能力缺陷应在后继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训练。

3.情感态度。这一维度的错因具有多样性,在高三学生中最常见的是由于考试压力大,过度紧张造成的。针对学生过度紧张问题,教师在平时讲课中就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传授一些考试中应对紧张的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学放松训练,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对于个别症状明显的同学可向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寻求帮助。

四、制定目标

布卢姆在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评讲课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而常见的类型,也应如常规教学备课一样,认真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高三生物评讲课应在遵循《考纲》的基础上,依据错因分析,制定评讲课三维目标,致力于“最近发展区”,明确教学重难点。

五、确定程序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讲内容。高三生物评讲课不宜题题讲,也不宜按顺序讲,而应在分析后将要重点评讲的题目按类型分类,按类评讲,在评讲中帮助学生归纳分析错因,找到解题突破口,做到举一反三和知识迁移扩展应用,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扩展,以应对高考能力考查为主的要求。

2.根据错答原因,确定评讲方式。根据不同的错因,评讲的方式也应有所区别。

例如:记忆类知识点遗忘错误究其根本,主要还是由于大部分理科生怕背书,对记忆类知识点不重视造成的。在针对这类错因进行评讲时,应先点明其重要战略意义,激发学生不在记忆处丢分的决心。为此我分析了近三年福建省高考试卷,向学生明确指出近三年高考生物50分非选择题部分均有12~14分的同类题型,本次省质检考中同类题型也占到了14分,而同学们每次考试中平均只能拿到这类题型50%左右的分数。在学生心中引起高度重视后,罗列本次省质检卷中的所有同类题型,让学生答出横线部分答案,引导学生发现大部分知识点他们已经熟记,只要能准确找出自己的知识缺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记忆即可,由此减低学生对大量记忆的恐惧。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在最后的50天中,如何合理安排记忆计划,以确保在高考中不在记忆处丢分。最后与学生一起小结记忆计划,由学习小组成员互相督促实施。审题粗心的错误主要是审题盲目求快心理和审题习惯问题造成的,针对审题盲目求快问题可先利用提问串引导学生思考:“选择题少看一个选项可以省几分钟?做错一题选择丢几分?把少看一个选项的时间用在难题上可以拿到几分?”三个问题问下来学生就能从理性上明确审题盲目求快心理的弊端,帮助他们克服这一不良心理。再让学生回忆以前教过的一些快速审题的科学方法:分清主谓宾、明确限定词、找准自变量,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在本次考试中的审题错误题中,再次感受科学审题法的优势,在今后练习中不断尝试改变不良的审题习惯。

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哪种评讲方式,总体上都应如例子中那样,尽量做到多问少讲。高三学生正处于年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自我意识增强,心理和思维上都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多问少讲正符合此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缓解逆反情绪。多问少讲的另一个好处是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错因,找出最适合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两方面的优势均能提高评讲课的有效性。

3.根据学习规律,确定评讲顺序。学习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依据最近发展区制定学习顺序,评讲课也应遵循这一学习规律。仍以2015年福建省质检生物部分的评讲为例:本次评讲课拟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类评讲,第二课时进行相应深化扩展训练。第一课时要解决的主要是知识点遗忘、审题粗心、表述词不达意三大类问题,其中知识点遗忘、审题粗心两类问题分值比例相对较大,而知识点遗忘又相对较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设计评讲顺序时将知识点遗忘类放在第一部分,接下来是审题粗心类,最后是表述词不达意类,并据此为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了阶段增分计划,如图2。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评讲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专项限时训练。

4.根据近期心理,确定评讲风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学生因学业压力大,每次考试都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波动,越是大型考试这种现象就越明显。一次相对简单的考试往往会让学生掉以轻心,而一次相对较难的考试又会让学生觉得前路一片灰暗。同一次考试,有的学生会觉得简单,而有的学生却会觉得很难。因此,高三教师在评讲课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事先调整好自己的心理,还要调查研究学生的考后心理,在评讲课中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争取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

六、实施有法

充分备好评讲课后就进入了实施环节,备课备得再充分,上课时只是生搬硬套,评讲课的有效性还是会打折扣。因此,评讲课具体实施过程也应讲究方法,遵循及时性原则、目标明确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激励原则。

七、注重反馈

试卷评讲课的总体目标是依托试卷评讲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的矫正、巩固和提升,因此评讲完试卷中的题目后不能就此结束,要注意收集记录学生听课后的反馈。在学生方面应要求学生将据错因分类,将自己易错的题整理归纳,收入“错题本”以供后期反复复习强化。在教师方面则要据试卷分析和讲评情况再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包括对位训练和变式训练,达到帮助学生矫正、巩固和提升的目的,这是保证评讲课有效性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郭瞻予.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美]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雷铃.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葛海霞.差异教学策略在高三生物试卷评讲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戴小枚.高三生物习题评讲课的几点建议[J].贵州教育,2007,05:42-43+45.

【“少”讲】推荐阅读: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社团下一篇:智能瓦斯传感器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