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精选3篇)
刚才 篇1
一、留学生的偏误类型以及原因分析
(一) 误加
(1)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刚刚出生以后, 没有什么能力自己活下来。
(2) 因为我刚到中国以后, 看到许多人都在公共场所吸烟, 这让我感到很意外。
(3) 至于学历方面, 我刚在三年前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已成功地取得了一张大学凭。
(4) 我青少年的时候, 看到抽烟人时, 感到很了不起的感觉, 所以我跟朋友们才刚开始了抽烟。
(5) 有一天, 刚放学回家时, 有几个同学不回家, 仍在教室里。
分析:这一组错句都是在不该使用“刚”“刚刚”“刚才”的时候使用了这些词, 造成了偏误。 (1) 应当去掉“刚刚”, 也不能替换成“刚”或“刚才”; (2) 可以去掉“刚”或者将“之后”改为“的时候”; (3) 和 (5) 应当去掉“刚”, 也不能替换成“刚刚”或“刚才” (4) 可以去掉“刚”或换成“就”。
值得关注的是, 留学生“刚+vp+以后/之后”这一类的错句比较多, 有些可以替换为“刚+vp+的时候”, 而有些不能, 如, (2) 可以, (1) 则不可以。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比较复杂, 例句中可能是由于替换之后定语过长。
(二) 内部混淆
(6) 刚才学习汉语的时候, 很是辛苦, 但是也觉得非常有意思。
(7) 不过刚三个人一起抬水时没有注意到。
(8) 爸爸刚才升职, 我们一家的生活变好了。
分析:这一组错句都是“刚”“刚刚”“刚才”这组词内部的混用。 (6) 应当将“刚才”改为“刚”; (7) 应当将“刚”改为“刚才”; (8) 应当将“刚才”改为“刚刚”。
猜测留学生发生此类偏误的原因可能是不了解这一组词意义的区别。“刚”没有具体参照时间, 表示主观上认为事情发生不久, 实际上的时间可能可长可短, 范围较大。“刚才”有具体参照时间, 表示的是比较具体的时间, 意义比较客观, 表示的时间范围较短, 不超过10小时。“刚才”可以组成“刚才+的+名词”和“刚才+指示代词+名词”的形式, 不能与“刚”替换, 但可以与“刚刚”替换。“刚刚”和“刚才”还可以后接否定词, 而“刚”不可以。而关于“刚刚”,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认为“刚刚”是“刚”的重叠形式, 宁晨先生将“刚刚”分为“刚刚1”和“刚刚2”认为, “刚刚”既有时间副词的词性 (刚刚1) , 又有时间名词的词性 (刚刚2) 。“刚刚”与“刚”相比, 更强调动作的速发性, 时间间隔比“刚”短, 与“刚”相比, “刚刚”不能组成“刚一……就……”结构。
(三) 外部混淆
(9) 有人喜欢跟自己性格相同的, 有些人刚刚相反。
(10) 所以我们应该先提粮食的产量, 先给饥饿的人吃, 刚可以想吃绿色食品, 虽然我们知道吃粮食, 那这个粮食被农药污染是不好。
(11) 刚选择历史时, 我也考虑了多次, 可是最后决定了选择历史这一门。
(12) 汗刚才出来了。
(13) 刚刚能修好。
分析:这一组错句都是“刚”“刚刚”“刚才”这组词与其他词的混用。 (9) 中, “刚刚”应改为“刚好”; (10) 中, “刚”应改为连词“才”; (11) 应改为“开始”“最初”等时间名词。 (12) 可以改为“立刻”; (13) 可以改为“马上”。
留学生发生此类偏误的原因可能是不明确这一组词的词性和词义。如, (10) 和 (11) , 句中应当使用连词和时间名词, 但都误用了副词。 (9) 是因为“刚刚”和“刚好”的语义有重合的部分, 所以发生了混淆。“刚刚”和“刚好”都有“不多不少、不大不小正好”的义项。但是, 句中的意思并不是表示程度合适, 不大不小, 而是表示“巧合、正巧、恰好”的意思, 有这方面意思的不是“刚刚”而是“刚好”。这是由于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造成的负迁移。
(四) 语序不当
(14) 刚我一个人独立的那时候, 我大学一年级吧, 当时我眼前的都是很新鲜, 所以我不太想家里的您们父母亲。
(15) 刚他走。
分析:这一组错句中是由于“刚”“刚刚”在句中使用语序偏误。“刚”是时间副词, 只能出现在动词前作状语。“刚才”是时间名词, 可以在主语前、主语后, 还可以作主语。而 (14) (15) 都是把“刚”放在主语前, 应当改为放在主语后。
二、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的偏误分析, 对于这一组词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 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 可以不必急于逐一归纳用法, 来区分这三个词, 由于这组词的关系较为复杂, 在刚刚接触时, 不宜讲解过深, 否则反而容易因为教学方法不当而产生混淆。可以根据使用频率与难易程度一个一个教授。打好基础, 等一个掌握扎实之后, 再引入下一个。
(2) 在讲解“刚”时, 应讲清句法关系, 强调其在句中所做的成分以及在句中的位置。
(3) 对于中高级学生来说, 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为其讲解这组词的区别, 可以用典型的例句来解释, 例如, 我们可以说“小明刚才吃饭去了”“小明刚刚吃饭去了”, 但是不能说“小明刚吃饭去了”。可以说“我刚毕业”“我刚刚毕业”, 但不能说“我刚才毕业”等。但仍然不建议罗列用法, 机械记忆。
(4) 采用对比分析进行研究和教学。在制定教学方案上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中, 我们认为对比分析法是很好的研究和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常用方法。主要采用两种对比:一种是语际对比, 也就是在具体的时间副词上, 通过汉语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之间对比, 指出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5) 加强词汇的重现, 巧妙设计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遗忘, 而且“刚”的语义非常复杂, 因此完全掌握“刚”的过程极其漫长。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刚”的掌握情况, 抓住学生的遗忘规律, 提高日后“刚”的重现率, 适时地对“刚”的用法进行复习。首先, 提高只针对“刚”语法意义和使用方法的作业量, 让学生真正掌握“刚”的用法和意义。然后, 我们可以将“刚”与其他容易与其混淆的词语放在一起共同练习。比如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完整语段或创设一定的语境, 让大家对所学词语选词填空。其次, 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实际活动, 让学生在现实语言环境中使用“刚”, 体会“刚”的用法。最后, 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作文内容, 争取让学生在完整的写作中练习“刚”, 也利于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刚”在书面语中的用法。
摘要:本文选取了一些外国留学生使用“刚”“刚刚”“刚才”发生的偏误, 将其分为四类:误加、内部混淆、外部混淆、语序不当。并从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的角度逐一分析产生该类偏误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三条教学建议。旨在对实际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刚”,“刚刚”,“刚才”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216-218.
[2]陆俭明.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2 (1) .
[3]宁晨.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殊近义词考察——以“刚”“刚才”与“刚刚”的多角度辨析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 2010 (1) .
[4]彭小川, 李守纪, 王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28-29.
[5]隋雨竹.对外汉语教学中“刚 (刚刚) ”“刚才”偏误分析[J].现代语文, 2013 (9) .
刚才 篇2
刚才听到大多数家长都过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但我也很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我的女儿是一名乖巧,稍有些内向的女孩,平时由于工作很忙,我和他爸爸是在景区工作,孩子休息的时候都是我们比较忙的时候,所以多数时间有她奶奶和姥姥带着,现在我女儿上一年级,我们每天忙于工作,还得奶奶、姥姥接送,我的女儿在生活自理方面依赖性特别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如系鞋带,穿衣服,这都得大人去替她做,于是我便想办法改变,首先,我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告诉女儿,自已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比如戴红领巾,刚开始不会戴,我就一步一步的教她,第一次戴的不怎么好,虽然戴的不怎么好,我也及时的鼓励她下次你一定能戴的更好,时间长了,戴的就越来越好了。
遇到不怎么会做的事,我都耐心的教她,但绝不能替她去做,看似简单的劳动,可每次做完后,女儿可高兴了。
现在,我女儿每天起床后,都会自己主动整理房间,每次学习完之后都把第二天学习用品准备好,看着她一天天的进步,我也很欣慰,所以,我总结出只有让孩子自己动手,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老师,您刚才看我就知道了吧 篇3
“不见了?你什么时候发现的?”我追问。
“就是在上一节课下课时发现的,我从卫生间回来,学费就没了。”
我很快大致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我的课代表因为身体的原因开学晚来两周,因为当时没有办理报到手续,所以学费也相应迟交两周,他本打算今天课间去交学费的,但从卫生间回来后却发现钱不见了。
“你今天要去交学费的这件事有其他人知道吗?”我问。
“我住校,这件事我们宿舍的几个人知道,再就是我同桌知道了”他想了想说。
我思考了一会,对他说:“既然钱已经不见了,那肯定是有人拿了,这件事老师一定会想办法帮你处理好的,请你相信我。”
我的课代表见我一副自信的表情和坚定的语气,放心的回去上课了。而此时的我却顿感无措,我真有能力查出是谁吗,查不出来又怎么办呢,其实在最初的一刹那,我有一个念头,如果实在是找不出是谁,就帮这孩子把钱垫上。但又转念一想,我的这个念头多么幼稚可笑,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有着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存在于班里,那么今天我课代表的钱丢了,明天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丢钱,那我的工资也不够垫的呀。所以我下定决心,当一回大侦探,一定查出这个人是谁,并且要给他严厉的惩罚。
正当我在想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时,有几个学生自习课间来给我送科技创新大赛的报名表,我看了看说:“报名的人数不是很多,你们觉得咱们班上还有谁有这个能力但是没有报名的呢?”学生们又提了几个同学的名字。我装作无意间问道:“吴凡这个方面怎么样?”几名同学有的说他不行,有的指出他成绩不好。但有一个同学说:“老师,吴凡也许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电子产品,是个电子通,也许这个创新大赛正好适合他。”
“哦?是吗?这我还真不知道。”吴凡对电子产品感兴趣的这个细节让我有了请他来辦公室谈谈的理由。当我看到他时,故意笑着问他:“知道我找你什么事吗?”
他想了一会,还是表情平淡的说:“不知道”。
“那你猜猜是好事还是坏事?”他紧张的看了我一眼,说:“老师你有什么事就直说吧!”露出一副任我宰割的表情。
“我听说你喜欢钻研电子产品,对电子产品很有研究,这次创新大赛能不能报名试试自己的实力呢?”
他松了口气说:“行,那我报名”。我又问他都对什么样的电子产品感兴趣,他说了一大堆,有我听说过的,也有我不知道的。我继续用平和的语气问他:“这其中是不是也包括苹果的itouch,我听说你把它带进了班里。”他看着我一时没说话。在经过了一段寂静的等待后,他终于涨红了脸,小声地问道:“老师,你是不是都知道了,你刚才盯着我看的时候就都知道了是不是?”
听到他这句话时,我的心一下子就恢复了平静,我暗暗感叹,老天啊,孩子就是孩子,虽然有一些不良行为,但是那颗未经社会磨砺的单纯的心,还是依然没有改变的。
原来事情如此简单,简单到我还没有想好如何大动干戈解决它时,就已经被解决了一半。
我没有训斥,也没有再多说什么,我只想听他说。吴凡一个劲的对我说错了错了,自己做错了,他这么做都是一时冲动想买itouch。结果是东西买了,却整整一个下午都笼罩在担心,害怕,悔恨和焦虑中,这是他做这件事之前未曾想到的。他也知道既成事实无法改变,但他不愿让父亲知道,更不想让其他同学知道,否则他们一定会给他起一个让他接受不了的称谓的。说着说着,吴凡的眼泪就留了下来,逐渐开始抽泣,后来就放声大哭了起来。
我想了想,对他说:“你犯的是一个非常严重,性质恶劣的一个错误。你的眼泪只能说明你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起不了任何挽回的作用,所以,请你把眼泪擦干”。
我清了清嗓子对他说:这件事能有多严重你已经看到了,你问我是什么时候知道的,我诚实的告诉你,我不会在没有证据的条件下随便怀疑你,所以其实是你自己告诉我的,鉴于你主动承认的这一点,我也想告诉你,我还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包括我的课代表和你的父母。那么接下来,你想怎么处理呢?”
“我会想办法的,下个月的生活费我都还他,大不了我吃一个月的白馍”。
“我想不用等到下个月,只需再过几天,全班都会知道班上有人丢钱这件事的。
“那老师,我该怎么办呢?我是不敢向我爸再要钱的”。
我长呼了一口气,语重心长的对吴凡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点错误都不犯的,大部分人都会在年少时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成年人,我能理解你,作为你的老师,我更能原谅你,但是你的同龄人可能未必能原谅,你的父母也有可能更为痛心。所以,老师可以答应你,不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至于你要吃一个月白馍的想法也大可不必,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看这样办行吗:我先帮你把钱垫上,你尽快想个不被当事人发现的办法暗中把钱还给他,我也会帮你做工作让他不要声张此事,只当是一时没找见学费后来又发现钱并没有丢就行了。这笔钱你从每个月的生活费里节约出来一部分分期还款给我”。
“老师……你……行!”吴凡激动的再次流下眼泪。
看着吴凡走出办公室的背影。我不禁想了很多,作为老师,处理类似事件,这不是第一次。其实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中学生的偷窃行为是时有发生的。但传统德育往往把学生的偷窃行为视作道德品质恶劣,常常会采取“搜身”、“审讯”等方式找出当事人,然后公之于众,并给予严厉的处分。在处理吴凡的整个事件中,我一直避免使用“偷”这个字眼。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更应抓住契机,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或帮助他们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各种困惑与困难;或借此事件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都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而教育中学生的偷窃行为更应仔细拿捏,反复推敲。因为我们是学生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指路人,我们只有采用有智慧的、合情合理的方式,才能潜入他们的心灵来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
作者简介:樊红斌,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师大教育硕士。参与陕西省高考阅卷,陕西省首届中小学教学新秀,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优秀辅导教师,我为学生导航活动先进个人、高考命题大赛优秀命题教师。
【刚才】推荐阅读:
刚才购销合同标准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