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精选12篇)
学案 篇1
导学案、学案与教案
赵飞君:
面对学案、导学案等新名词, 老师们心里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导学案、学案、教案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请大家先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
虞姬娜:
顾名思义, 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导方案。学案是教师为使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学习方案, 而教案则是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方案。
金燕:
它们的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 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略了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导学案更好地落实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而又高效的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顾素娜:
备课时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教案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 备课时, 教师更多地关注自己在课堂上讲什么, 怎么讲, 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导学案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主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导”, 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学习目标。
邬军飞:
刚才大家都立足某个角度, 谈了教案、学案和导学案的不同之处, 下面这张表格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三者的区别。
教案、学案、导学案的区别
庄宇行:
其实, 从“教案”转向“学案”、“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改革, 其核心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过度讲析为主线的高耗低效的课堂形态。目前, 有不少学校提出了“学案导学”, 这其中的“学案”与“导学案”的指向和用途就是一样的, 都是能真正地引导、诱导、指导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一种载体。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以学为重的规律。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看, 更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顺学而导, 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用“导学案”这一名词来定义就更合适一些了。
赵飞君:
的确, 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组织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都亟待培养的孩子, 运用“导学案”开展教学活动更符合实际需要。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对于导学案与教案的诸多不同有了理性的把握。那么从具体的设计来看, 又会有怎样的不同?我对教案与导学案的设计作了对比, 大家看看。 (下例是人教版六下《凡卡》一课“发现、领悟表达特点板块”的教案与导学案的对比设计)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课文回忆部分的作用, 初步领悟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体会回忆部分的作用
1. 自由读回忆部分, 想想凡卡回忆了什么, 回忆给你怎样的感受。
2.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也很痛苦。)
3.乡下生活既然很苦, 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 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二) 体会结尾的暗示作用
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结尾为什么这么写? (引导学生体会结尾似喜实悲的表达效果)
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借助资料袋, 通过合作研读与对比阅读认识插叙, 初步领悟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插叙, 初步领悟其作用
1. 资料袋。
(关于插叙)
2.小组合作研读。
根据学习单的提示, 先一起整理凡卡在信中诉说的内容和相应的回忆内容, 再讨论回忆乡下生活的作用。
3.组间交流展示。
(把填写的表格投影给其他小组看并分工解说)
(二) 发现本文其他的表达特点
1. 自我阅读发现《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我的发现
2. 组内交流。
(要把小组同学发现的表达特点进行记录与整合)
3. 组间交流展示。
小组同学可以分工合作, 跟其他小组交流发现的几个表达特点, 也可以派代表交流印象最深的一个特点。
郑飞:
我发现以上两份设计, 本质的区别在于教案是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师要提的问题, 凸显了教师怎么教, 却不明确学生怎么学, 而导学案是从学的角度具体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阅读的策略、思考的路径、整合的办法、交流展示的形式等等。导学案真正起到导读、导思、导法、导议、导记等作用。
虞姬娜:
我这儿也有一份导学案设计, 在呈现上比较有个性。
人教版三下《争吵》一课“细读第七自然段板块”
学习目标:能联系上下文中“我”和克莱谛的不同表现, 体会第7自然段中俩人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心里的不同想法, 并能移情表达。
阅读策略:统整、想象、体验
话题:安利柯和克莱蒂都说在外面等着对方, 心里想的是一样的吗?
过程预设:
1.学生自我发现第七自然段泡泡中提出的问题:安利柯和克莱蒂都说在外面等着对方, 心里想的是一样的吗?
2.联系上下文自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时要鼓励说出理由, 在比较中逐步达成共识。)
3.移情表达:假如现在你就是克莱蒂, 你会在心里怎么对安利柯说?
(可以提供起始句来降低表达难度, 可以先写后交流, 也可以思考一会儿直接说。)
克莱蒂不时地用眼睛瞟着安利柯, 眼里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的心在对安利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这段导学案, 跟以往的教案相比, 在呈现上有三点本质的区别:其一, 一个板块对应一个学习目标, 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其二, 将阅读策略、讨论话题置于教学过程之前, 凸显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三,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组织的, 教师的导或隐或显, 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可见, 导学案的呈现并非一定要有格式限制, 只要把握住以学为中心、以学定导就行。
夏玲玲:
导学案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往往可以将知识点学习转换为问题探讨的形式。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 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和具体学情, 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四下《自然之道》:“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 就是这样的。”这句话既是一个知识点, 也点明了课文的主题。如何将这一知识点转换成探究性的问题呢?导学案设计如下:
1.读了向导的话, 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先和小组同学交流, 再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一下, 提炼出一个你们最想研究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全班交流, 最后可以整合成一个问题:向导认为“自然之道”是怎样的?)
2.向导没有把意思说清楚说明白, 游客没有听懂, 所以才出现了后面令人震惊和心痛的一幕。如果你是向导, 你会怎样跟游客解释“自然之道”呢?默读第2耀5自然段, 想好后和同桌交流。
王静芬:
以上例子, 主要采用学习单与探究性问题导学的形式。对于思维含量比较大, 学生理解、感悟、表达等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为学生作示范的导学方式。
庄宇行:
一份有效的导学案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 但不管是何种方式, 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一是基于学生经验, 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二是显性的、具体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三是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或表达形式, 整理和建构知识的助学工具;四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 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问题;五是能迁移运用,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邬军飞:
结合现阶段导学案设计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要避免三个倾向:一是教案化, 二是共性化, 三是习题化。有些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本质上还是教案, 只不过是把教案逐条细化, 套用导学案的形式而已。这样的导学案“以学生为主体”只是口号, 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更新。每一份导学案的设计, 都应依据学科、年段、学情以及课型的特点, 做到各具特色。但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为了省时省力, 设计了导学案的模板, 不管哪个年段, 什么课型, 都是直接套用, 导致了导学案的设计千篇一律。另外, 由于受功利主义影响, 导学案的习题化倾向也比较严重。有的导学案是这样呈现的:第一部分预习题, 第二部分展示题, 最后是达标题。如果把导学案的冠名去掉, 俨然就是一张课堂练习纸。如此导学案, 无疑与新课程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了。
导学案中的学习单
赵飞君:
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不仅明确了导学案与学案、教案的区别, 而且了解了导学案的多种呈现形式与核心要素。学习单是导学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很多时候, 是学习单在发挥导学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讨论学习单的设计。学习单是个统称, 包括课前用的预习单、预读单, 课中用的自读卡、阅读单、学习锦囊、学习提示等等, 可以有很多孩子喜欢的名称。当前, 为了落实“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导学案中非常注重课前预习单的设计, 也多把预习安排在课外, 对这一点你们怎么看?
金海芬:
就单篇课文的预习而言,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淤内容过多, 课外完成, 负担过重。比如: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认读生字词, 记记难写的生字,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有的甚至还要求抄写新词语和优美的句段, 完成词语手册等。这样的预习任务就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于类型雷同, 年段特点不明显。每个年段、每篇课文都设计千篇一律的预习单, 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书面作业, 毫无兴趣可言, 也就达不到预习开启学生求知欲和做好学习准备的目的。
金燕:
不同年段, 预习要求的确应该不同。比如说低年级读读课文, 认认生字即可;中年级一般在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的基础上, 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提出疑问, 并尝试去解决;高年级还要关注对文章结构的思考、课文脉络的梳理, 有的课文还需要课前搜集资料,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等。
王静芬:
我认为, 单篇课文的预习, 并非一定要有很多项目, 并非一定要设计预习单, 也并非写在纸上的才是预习, 有时圈画在书上是既简便又有效的预习。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发现整个单元的预习也很重要。因为单元整组教学、单元整体教学已成为语文教材主题单元教学的共识, 单元预习是单元整组学习的需要。跟单篇课文预习相比, 单元预习主要目的在于整体把握整单元学习内容与要求, 引向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查询, 激发学习兴趣、孕育求知欲望。比如:
六上第八组“艺术的魅力”单元课内预习单
像这份预习单就引领着学生进行整单元内容 (包括单元导语、课文、语文园地等) 的自我阅读与整体把握,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规划习惯是非常有好处的。
金燕:
我很认同王老师关于单元预习的想法与做法, 单元预习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整体把握单元, 而无需对每篇课文的具体字、词、句段做细致的预习, 否则会大大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单篇预习也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切不可加重孩子课外负担。低年级的孩子, 还没有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没有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需要教师扶助, 适宜安排“课内预习”, 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情, 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进入中高年级,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 对预习的基本要求也已了然于胸, 就可以适当增加“课外预习”的分量了。
金海芬:
关于预习的检测与反馈, 我们也要注意适时适机, 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比如字词认读、课文朗读, 低年级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检测, 高年级则同伴检查即可。涉及到关键词句理解、主要内容概括、疑惑之处解答等, 有的可以在细读中水到渠成地解决, 有的则可在相关巩固练习中达成, 均无需集中时间进行检测。
赵飞君:
看来, 预习单的设计与运用要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出发点, 以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为基本点, 因年段、文本、学生而异。那么课中学习单呢?
金燕:
课中学习单是导学案中尤为重要的内容, 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教学预设, 是教师导学思路的体现, 是落实知识点、破解重难点的一种载体。课中学习单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考的路径, 提示他们思考什么问题, 可以用什么方法思考, 沿着怎样的思路思考等, 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提供了表达的拐杖。
顾素娜:
阅读教学中学习单的运用非常广泛, 可以根据不同目标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加以运用。比如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阶段, 我们常常设计路线图、情节梯、方位图等学习单,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把握文本主旨。如, 我设计的二下《泉水》一课的学习单 (见图一) , 根据这一泉水流动路线图, 学生能很快了解课文的内容, 理清泉水一路流过的地方。尤为可喜的是每一位学生都学得非常开心, 非常投入。
夏玲玲:
是的,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 学习单能很好地在阅读材料和思维表达之间架设桥梁, 为学生进入文本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以下是两份同属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学习单:
(1) 默读课文, 把主要内容补充完整:有一年春天, 瑞士 () , 一群北飞的燕子因此 () 。瑞士人民 () , 并用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 (三下《燕子专列》
(2) 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如标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要素串联法、关键词句摘抄法等, 默读课文, 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五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两份学习单中, 中年级在凸显自主学习的同时给予了必要的引导, 扶助学生以关键词句填空的形式快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高年级则要求根据提示运用已学过的基本方法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
金燕:
在阅读教学感悟重点词句时, 老师们常常为学生就词而词、就句而句的理解感悟而烦恼。为此, 我尝试着运用学习单帮助学生统整思维, 有条有理、有理有据地表达感受或观点。如四上《给予是快乐的》一课, 根据文本表达上的特点, 我设计了填写“人物神情变化图”的学习单 (见图二) , 帮助学生将男孩与保罗的神情变化及其原因串起来讲, 避免了零散的逐词逐句的交流。
郑飞:
在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 我们常常借助表格式的学习单, 帮助学生快速清晰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在集体交流时, 学生还可借助表格式学习单有条理地、准确地进行介绍或复述。如四上《鲸》一课:
不同的鲸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呢?默读第四至七自然段, 根据下面的表格提示, 先在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再填写, 最后选择一种鲸进行介绍。
庄宇行:
2011年版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 重点关注文本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适宜的学习单是一种很好的媒介。我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 采用了范恩图式的学习单 (见图三) , 帮助学生比较了两篇短文行文结构和表达方法的异同。
邬军飞:
庄老师所设计的这份范恩图式的学习单, 确实让学生的学习更简便且有效。我也在单篇文章和单元整组教学中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四下第八组课文的主题是“走进故事长廊”, 四篇课文体裁各异, 有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对学生来说, “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这两种故事体裁不易区分, 我就设计了一份范恩图式的学习单,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文成公主进藏》和《普罗米修斯》, 找出两种文体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在同伴互助中实现思维统整并完成学习单, 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王静芬:
关注文本语言, 不单是关注表达特点, 还要进行积累、模仿与运用。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学习重在“体会如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我设计了这样一份学习单:
1.细读内容想象画面, 体会音乐的起伏和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师生共同梳理完成。
音乐:轻柔舒缓——明快悠扬——高昂激越
心情:平静悠闲——心潮起伏——无比激动
2.欣赏《牧童短笛》,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音乐:
心情:
3 援借助学习单, 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夏玲玲:
学习单的思维含量、表达含量都比较大, 往往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来完成。为了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有必要传授一些合作交流的基本技巧, 例如“根据同伴的学习能力, 分配他能胜任的学习任务”、“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听不明白时, 如何进行追问”、“如何在同伴发言时, 补充自己的意见”、“当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 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如何评判别人的观点”等。为提高合作的效果, 合作之前一定要安排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自读自悟。
金海芬:
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 设计的学习单也很有特色。学习单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教师讲授、师生问答时间, 让学生在亲历学习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当然,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学习单都要体现简便、适宜、有效的原则。老师们以往经常口头或书面提出的问题, 也是一种任务型的学习单, 需注意的是要给学生提供问题思考的路径和语言表达的提示, 避免学生面对问题一头雾水或无从着手。师生现行使用的课堂作业本也是学习单, 不过需要教师有选择性地随机运用, 既要辅助学生学习又要减轻课业负担。另外, 有些老师认为学习单就必须是书面完成的, 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学习单可以书面完成, 可以提示学生在书中圈圈画画, 也可以作为思考的支架与方向。总之, 我们要努力以学习单为载体, 把教学预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转移到“为学生的学”上,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服务。
赵飞君:
通过讨论, 在碰撞与思考中理清了概念, 学得了方法。感谢大家的精彩发言!
学案 篇2
知识点一:音调
一、实验探究
实验一:仔细阅读演示实验,参照课本图,做课本演示实验,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先后两次实验,改变尺子伸出的长度。
(2)用手拨动钢尺时,偏离中心的程度相同(振动幅度相同)
(3)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振动发出的音调。
你的发现:尺子伸出长,尺子振动(快、慢),你听到的声音音调(高、低)尺子伸出短,尺子振动(快、慢),你听到的声音音调(高、低),由此可知,音调高低受物体振动影响,我们把振动的快慢用频率表示,那么,当振动频率高时,音调,频率低时,音调。
实验二:将家中相同的玻璃瓶(类似啤酒瓶)中装入深度不同的水,向瓶中吹气。
(1)听声音,瓶中水多时音调(高、低)。
(2)声音是由于振动动产生的。
(3)向瓶中倒水,听声音,水越多,音调越
你的思考:在此实验中声音是由的振动产生。
常见例子总结:在生活中管乐器很多,有笛子,葫芦丝等,他们都是靠振动发生,他们不同的音调是通过改变实现的。弦乐器也有很多,二胡、古筝等,他们的声音是靠振动发生,他们不同的音调是通过改变实现的(弦的粗细 长短 松紧程度)
二、超声与次声
看课本21页想想议议,带着问题看课本20页。并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人的听觉上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高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人的听觉下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低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
(2)通过看课本我们可知自然界的许多活动能产生次声波如、、、等。这些次声波多数对人类有害。
(3)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_______。知识点二:响度
我们有时需要低声细语,有时需要高声呼喊,那么声音的强弱,也就是响度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实验一:把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使尺子发声,想办法改变尺子发声的大小(也就是响度)。
你的发现:当用力大时,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大、小),发出声音响度(大、小),我们把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称为振动的幅度,那么,声音响度大时,振幅,反之
振幅小时,声音的响度,也就是声音的响度与有关。
练习(1)蚊子的叫声和牛的叫声相比,的响度大,音调高。
(2)春节文艺晚会上,男低音在放声歌唱,女高音在轻声伴唱,歌唱时的响度大,这里的男低音和女高音中的“高”“低”指。
知识点三:音色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说没见这人,听声音就知道是谁,类似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听到声音我们就可以判断是葫芦丝还是钢琴,是敲击桌子还是钢管,思考声音的这种特性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达标测试
1.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2.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以上说法都不对
3.频率为60 Hz的声音,每分钟振动次数是
A.60次B.1800次C.3600次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4.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
5、小虹同学是校乐队的小提琴手,上物理课时,物理老师请小虹给同学们演奏了一首曲子,并请同学听粗琴弦与细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高
B.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低
C.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细琴弦的一样高
D.无法比较音调的高低
6、我们能听到蜜蜂飞来了,却不能听到蝴蝶飞来了,原因是基础巩固
一.填空题
1.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______不一样,是由声源的振动______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______不一样,是由声源振动的______决定的。
2.弦乐器的音调高低决定于弦的长短、松紧、粗细。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长短、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
3.钢琴、吉他、笛子等,即使音调和响度都相同,我们仍然可以区别出来它们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4.童话故事中的狼为了想吃掉小兔子,学着兔妈妈的声音说:“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小兔子却回答说:“不开,不开!”小兔子知道这不是它妈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狼和兔妈妈声音的____________不同。
5.声音的音调是由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________ 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6.声音的响度是由_________决定的.发声体的_____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7.声音的音色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不同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不
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8.超声波是指频率_________的声音;次声波是指频率________ 的声音;大象是靠________ 进行交流的.9、往热水瓶中灌开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变化来判断水是否灌满;
看电视时,调节音量
按键实质是改变电视机发出声音的10.如图12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轻敲鼓时看到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________,比较图12甲、乙两次敲鼓的情况,两次鼓面上的纸屑振动幅度不同,说明两次鼓发出声音的 ________不同(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1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____很大;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不同.
12、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定的。
13、每一首乐曲都有一部乐谱,演奏家们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他们的相同。通常人们说:“这个人说话嗓门大”。你觉得这个人嗓门大是说话时的大.14、如图所示,用薄木片从木梳的梳齿上以相同速度不等的力滑过,可以用来研究发声体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以上都可以
15、小强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____不同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反映他说话声音的___________大。我们听到声音靠的是___________传播。
16、元旦晚会上,舞台上音箱里正播着器乐合奏,我们根据不同乐器的不同来区别是小提琴还是笛子。如图,小明和小丽在茶杯里装不同深度的水,根据不同杯子发声的不同敲出一首动听的歌。
二.选择题
1.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A.蝙蝠发声响度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C.蝙蝠不会发声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
2.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发声体每秒振动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越大
B.声源离人耳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D.用力敲鼓,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地震前夕,狗往往叫声频繁,这种异常的现象表明()
A.狗能发出与地震波频率相同的次声波
B.人耳听不到地震波是因为它是次声波
C.狗的耳朵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大,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D.地震波人耳感觉不出,因为没有次声波产生
5.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幅度增大,是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是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都是超声波
B.超声波传播的能量大,能沿直线传播
C.超声波是传播速度超过声音传播速度的声波
D.在刮强台风时,我们听到的风声是次声波
7.码头上轮船的汽笛能传得很远,是因为().
A.汽笛声音调高B.汽笛声音色好C.汽笛声响度大D.汽笛声传播的速度快
8.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中(设空气是均匀的)
A.声波的波速不断减小B.声波的频率不断减小C.声波的振幅不断减小D.以上都正确
9.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多次被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使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10.晚上,你家门外有人叫门,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你仍能判断出他是否是熟人,这是因为
A.每个人声音的音调不同B.每个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C.每个人声音的大小不同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11.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A.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B.发声物体不同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 D.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12.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为
A.20 Hz~20000 HzB.60Hz~65000HzC.15 Hz~50000 HzD.10 Hz~150000 Hz
13.欲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以下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改变弦的粗细B.改变弦的长短C.改变弦的松紧D.改变弦的振动幅度
14.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里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B.声音的音色保持不变
C.声音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D.在不同地方声音的大小相同
15、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16、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A.音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17、夏天,挑选西瓜时,有经验的人会拍拍西瓜,判断它的好坏,这做法的依据的是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频率C.声音的音色D.音乐的节奏
18、欣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是用二胡还是小提琴演奏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节奏不同
19、如左下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震动幅度大致相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振动和发声的关系,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A.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C.音色与波形的关系D.声音传播的条件
20、在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虎队20年后重新聚首,演唱了他们的经典歌曲。在演唱时,观众能分辨出三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歌声的什么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21、弦乐队在演奏前,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传播方向
22、男中音放声歌唱,女高音小声伴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男中音响度大,音调高B.男中音响度小,音调低C.女高音响度小,音调低D.女高音响度小,音调高
23、下面的几项措施中,哪项不能使声音的响度变大?()
A.使声源振动的频率变大B.使声源振动的振幅变大
C.使声源离人耳更近些D.拿一根空气塑料套管,一端紧贴人耳,另一端靠近声源
24、在正拉二胡的一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音
25、下列现象中,与声音音色有关的是[]
①有经验的养峰员,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就能判断出它是不是采蜜归来
②我们能够听出钢琴的声音比小提琴的声音大
③选瓷器的时候,总要轻轻地敲击一下来判定瓷器品质的优劣
④在听熟悉的人打电话时,很容易辨别出对方是谁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6.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A.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B.发声物体不同
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D.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27.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为
A.20 Hz~20000 HzB.60Hz~65000Hz C.15 Hz~50000 Hz D.10 Hz~150000 Hz
28.欲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以下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蜀道难》学案 篇3
这首《蜀道难》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到长安之际。“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属于相和歌词中的瑟调曲,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与行旅之辛苦。李白这首《蜀道难》既袭用此题,着力描绘秦蜀道路之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又蕴含世途艰难、功业难成之意。
乐府和歌行在形式上没有多大区别,只是若以乐府曲调为题,就属于乐府诗;若作者重新拟题,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李白的乐府诗,其句法、章法都是直接继承楚辞和汉魏乐府的,内容也大多依照传统的题意。李白这首《蜀道难》沿用乐府旧题,所描写的也是蜀道的艰险,自然属于乐府诗。李白的乐府诗,对齐梁以来的乐府诗来说,似乎是复古;但其辞藻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其形式也大胆地摆脱了一切古典的束缚,因而也是新创。而且,李白给古老的乐府诗注入了新的生命,影响了以后的许多诗人,使乐府诗也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传统。
这篇《蜀道难》之所以为李白代表作,主要成就在于艺术方面。现存资料表明,李白并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象的翅膀,作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前人也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字音
吁嚱(xī)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
扪参(mén)抚膺(yīnɡ)巉岩(chán)飞湍(tuān)
喧豗(huī)砯崖(pīnɡ)趑趄(zī jū)咨嗟(zī jiē)
2. 词义
蜀道: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_____ 噫吁嚱:蜀方言,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蚕丛、鱼凫:传说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尔来:从那时以来。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冲波逆折:激浪逆流。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猿猱: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胡为:为什么。
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秦塞:秦地。古代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开始与中原相通。
天梯:上陡峰的山路。萦岩峦:缭绕在山峰间。抚膺:抚胸。巉岩:险峭的山岩。
_____子规:杜鹃鸟。凋朱颜:容颜为之衰老。
喧豗:轰响声。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
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
(二) 整体把握
1. 意译全诗
【明确】哎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啊,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里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面对这些,怎能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之高;枯松老枝倒挂着,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万壑中发出鸣雷般的响声。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占據此地,为非作歹,造反滋事。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惶惶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回家。蜀道太难走啊,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2. 理清层次
【明确】第一层,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起,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蜀道的来之不易。第二层,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小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攀越蜀道之后面临的形势;而后又特地选择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层组成,至于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3. 明确主题
【明确】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地的房琯和杜甫;第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是给李白文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第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第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经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即“送友人入蜀”。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同时也含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之意。
(三) 重点研习
1. 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作者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诗人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令人心潮激荡。
2.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缘”照应哪一句诗?
【明确】“尔来”句表达了蜀地与外界隔绝的时间之久,“黄鹤”句照应开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写出了蜀道崎岖难行的特点。
3.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与“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明确】“但见”句表现了蜀道人烟稀少的情景。“连峰”句分别从视觉角度和听觉角度描写了陡峭的山势和瀑布巨大的声响。
4. 本诗的夸张与想象有着怎样的特点?
【明确】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同,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致度。人说登天最难,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連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地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本诗想象力也非常惊人,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的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至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地描绘出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地渲染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5. 全诗在句式方面有什么创新?
传统的《蜀道难》句式单一,而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古题乐府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这类散文化句式,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
【课后检测】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鱼凫(fú)石栈(zhàn)巉岩(chán)飞湍(tuān)
B. 喧豗(huī)砯崖(pīng)吮吸(shǔn)黄鹄(hú)
C. 崔嵬(wéi)峥嵘(zhēng)扪参(shēn)万壑(hè)
D. 猿猱(náo)秦塞(sè)咨嗟(jiē)趑趄(jū)
2.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_____)
A. 地崩山摧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B. 冲波逆折 峥嵘崔嵬 横绝峨眉 倚绝壁
C. 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 摩牙吮血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3.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胡为:为什么,乎,语助词,无义。
B. 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滚动。
C. 西当太白有鸟道 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唯有鸟儿能飞行。
D. 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屏住呼吸。
4. 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_____)
A.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字的用法与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
① 西当太白有鸟道 ②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④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A.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6. 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_____)
李白在《蜀道难》中展示了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 入_____ 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__的赞美乐章。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
A. 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 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赖
C. 秦 蜀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 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赖
7. “蜀道难”本是__________旧题,《蜀道难》是沿用古题而作。作者李白,字_____,号__________,
_____ 代最伟大的_______________主义诗人。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一诗,回答8、9两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8. 在本诗与《蜀道难》之中找出表现蜀道“崎岖不易行”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塞sài)
2. D(“摩”应为“磨”)
3. B(“转”作动词用,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滚动”)
4. D(“其险/也如此”的节奏应为“其险也/如此”)
5. D(①中的“当”通“挡”,阻挡;②中的“当”,把守。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
6. A
7. 古乐府 太白 青莲居士 唐 浪漫
8.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9. 笼。“笼”的对象是“从秦入蜀的栈道”,“笼”字准确描画了栈道林阴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
学案 篇4
针对这个导学案到底要怎样才能使用得好的问题, 我们数学组展开了讨论、交流,我将它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习
教师在上课之间就应将导学教案发放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导学教案进行预习。 在学生预习的阶段,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对预习环节进行设计,将预习要点、方法和要求告知学生。 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积极的引导, 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导学教案独自地进行教材的自学,使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还可以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对教材知识进行“ 同化”,通过“ 自奋其力”达到“ 自致其知”。
二、反馈
每个小组要在上课前对本小组内的预习情况进行统计, 其中包括: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大部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将这些统计好反馈给老师,这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对难题进行讲解。
三、导学
运用“ 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应该给学生主动合作、讨论、探索知识的机会;( 2)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要让其体会到新知识,并能够将其掌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3) 教师要让学生对结论或规律进行概括;( 4) 对于知识结构体系应该让学生亲自构建。 通过导学教案的运用,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老师既不能当“ 传声筒”, 又不能当“ 甩手掌柜”。 适当的点拨和指导非常重要。
四、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要进行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并由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中心,理清问题的思路,教师要想学生展示解题思维, 这样通过一道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就能够从旧知识当中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五、拓展
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为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提高小说阅读的能力。
一、知识链接
1.《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高鹗。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2.曹雪芹:(约1724-约1764),祖籍辽阳(后迁沈阳)。满族正白旗包衣,名,字梦阮,号雪芹,花圃,芹溪。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生于江宁(今江苏南京)。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3.脂砚斋:《红楼梦》早期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被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作者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
4.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牌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红学流派有评点派、评论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等。
5.红学家及作品:鲁迅《红楼梦》杂谈,胡适《红楼梦》考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红楼梦魇》,李希凡《红楼梦评论集》,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俞平白《红楼梦研究》。
二、基础演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阜( )盛 敕( )造 紫檀( ) 鬓( )角斟( )茶 呜咽( ) 癞( )头 宫绦( )盘螭( ) 璎( )珞 裉( )袄 贾琏( )携( )手 嫡( )亲 丫鬟( ) 金V彝( )錾( )银 内帏( ) 进羹( ) 美人觚( )懵( )懂 _( )视 皮囊( ) 蹙( )眉杜撰( ) 钗钏( ) 盥( )沐 攒( )珠髻敛声屏( )气 匙( )箸( ) 漱( )盂( )绾( ) 纨( )F( ) I( )烟眉
三、小组研习
1.画一幅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
2.找出并分析分析本文的环境描写,说说贾府是一个怎样的大家庭。
3.黛玉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也是本文的线索人物,通过黛玉的眼睛本文依次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详细集中描写的又是哪些人物?本文在人物出场安排与描写人物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4.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别?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好处?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5.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贾宝玉?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归纳你对贾宝玉的看法。
6.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林黛玉,你认为林黛玉是个怎样的女性?
四、课后拓展
你读了《红楼梦》吗?就其中的某个人或某几个或某类人谈谈你的看法。在随笔本上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黄河颂》导学案 篇6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3、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学案 篇7
一、学案设计方面
学案是“学案教学”的素材, 也是平台, 因此学案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学案教学的成功与否。我认为要提高学案的“质量”, 在学案设计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案要“精”“准”
通过学案, 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在学习之前就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发现自己的疑惑点、难点, 构建知识体系, 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思考、探究, 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 要抓“准”核心问题, 问题设计要“精”。在设计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教材, 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研究教材, 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解障碍和思维障碍,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 教会学生学习方式,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 在学习“基因突变”这部分时, 对“随机性”的理解上教材叙述的比较笼统、抽象, 不好理解。因此, 在学案上把“随机”具体到“点”, 即“随机”包括“时间上”和“部位上”, 这样把概念的核心问题, 精准的体现出来了。
2.学案要注意问题设计“层次性”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习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 对于那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 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 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来处理。为此, 学案编制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和兴趣水平, 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问题, 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究, 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有层次性, 有梯度, 要先易后难, 要有区分度,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教学效果。问题设计要明确分为A、B、C、D四个层次, 即再现、延伸、应用、拓展并在每个题目后面注明, 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案在反馈练习上要注意“典型题”与“易错题”的选择
“学案”在选题上要精, 要有代表性, 不能搞题海, 要贴近高考选择易错题和典型题, 这样既锻炼思维能力, 又节省时间。这就要求在学案设计上教师不但要精通教材、精通考点, 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能力程度, 把教材和考纲吃透。
二、学案应用教学方面
学案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案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坚持教师的作用启发、点拨,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 相互启发、补充,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我认为应用“学案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不能重“教”轻“学”
学案教学不能把完成学案当成完成教学任务, 学案是给学生一个方案, 引导学生预习, 教师要把学案当成引导学生思维的工具, 并不是做完学案就是完成教学任务, 学案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思维和方法, 教师还要点拨、引领、反馈。点拨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仍未解决的疑点, 教师参与, 适时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和重点的问题, 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 教师针对其疑点, 抓住重点, 讲清思路, 把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2.学案设计要有“预设”和“生成”
学案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设计学案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 要预设到学生的变化, 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学案”在思路和问题的设计上要给学生留有空间,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在学案中我特意设定了个区域, 名为“我的疑惑”, 给学生空间思考、总结。例如, 在学习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部分内容时, 由于开篇就是节选的科学发现史,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没有完全给出, 因此在达尔文实验和詹森实验之间学生无法理解“生长素的生长部位”, 因此, 我在学案设计时, 就把这部分给出, 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生长素的生长部位, 我的思考是画竖线, 这样生长的部位就会出现虚线。课堂学生广开思路, 提出了很多想法, 有的学生还思考是否可以画出“等间距的横线”这样生长后间距会变大, 这样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开动脑筋。
3.素质教育要注重学法指导
在学案中要注重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指导, 在思维的障碍点、知识的转折点上设置问题, 提示资料,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在《细胞核》这节课, 课前有四条资料用于学生分析细胞核的功能, 如果平铺给学生, 显得资料繁多又有些难度, 没有逻辑性, 学生读完一点思路都没有, 我把这些资料设置成两个实验题, 即如何探究细胞的控制遗传的功能?如何探究细胞核的控制代谢的功能?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学生澄清了两个极其相似的问题, 通过学案让学生学习掌握分析实验的一般方法,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引导”把规律套入前两个资料, 最后再独立分析后边两个资料, 这样学生由浅入深, 记忆深刻, 掌握规律。再来分析资料就很容易, 而且也便于记忆。
总之, 学案应用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中要坚持教师的作用启发、点拨,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学生学习时依据学案,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学、讨论、检测等有效手段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主动参与知识建构, 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学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 更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 教师的深刻思维的展示。
摘要:“学案导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归纳学案在设计和教学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学案,学案教学,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彭畅.“学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8-92.
[2]崔金波, 赵家琛“学案教学”初探教学与管理[J].1999, (3) :66-71.
[3]温廷金.中学生物课启发式学案教学初探[J].重庆师范学院出版社, 2000, (2) :55-62.
[4]严建农.“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生物学, 2005, (8) :78-93.
学案 篇8
一、导学案实践案例
1.课前准备。课前发放预习导学案, 学生先行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确定自己的问题, 为课堂提问做好准备。
(下面以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二单元为例)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等各方面, 精心安排导学案的合理流程, 另外可根据各班情况, 在本班的导学案上增加相应的不同问题、具体的小组评价准则, 然后及时做好相应课件, 完成学生学案预习的情况阅览。再则, 学生要懂得利用各种可用资源, 查阅相关资料, 认真独立地完成相应的学案预习, 并做好延伸, 不懂的问题都可写在学案上的空白处, 同时完成下列题目 (部分) :
(1) Ourcityisverybeautiful, inspring. (我们城市很美丽, 尤其在春天。)
(2) Myknowledgeofphysicsispretty. (base)
(3) Canyoutellme?
A.howgoodishisspokenEnglish
B.howwellhisspokenEnglishis
C.howwellhespeaksEnglish
D.howgoodhecanspeakEnglish
这些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真预习过后, 测试对课文知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 为学习新课做好充分准备, 使得之后的学习效果更好。
2.课堂探究。上课前, 可以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提问, 回答, 再解答, 从这几个步骤分别操控, 主要由学生完成, 教师则点拨重难点, 由此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脉络, 并要求学生继续完成几个题目: (1) HowmanykindsdoestheOlympicGameshave?Whatarethey? (2) WherewillallthecompetitorsbestayinginmodernOlympicGames?这两个题目要求学生自主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寻找答案, 并采用加分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然后让学生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 可以用抢答的方式, 但要有秩序规则, 奖惩合理,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课文、语法等讲解完成后, 教师要做一个课堂总结, 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尽量在课堂上把问题解决掉。
3.课后巩固。课后巩固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主要是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与强化, 同时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明白自身的能力和学习责任, 掌握好基础知识, 促进以后的学习。教师可以从语法、词汇、句型等方面着手, 编写一些题目, 例如选词填空、词形变换、选择、翻译等相关题目, 让学生及时巩固。
二、导学案实践效果
1.学生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通过导学案的实践, 学生学会了自主阅读, 懂得利用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方法, 排除单词障碍, 也能大致理解、翻译文章大意, 并通过分析结构层次掌握中心思想。与此同时, 由于时常阅览各种英文书籍、报纸, 听SpecialEnglish之类的广播, 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2.训练了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高中生经常不注重听力练习, 听力导学案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地练习听力。我们设计的听力导学案上, 会有一些难读的音标、听力技巧点拨与指导, 还有听力练习, 由浅入深, 久而久之, 学生的听力成绩便会相应提高。听力好了,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英语交流。教师们还可以举办一些英语演讲、英文歌曲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中强化学习。
3.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导学案会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平时除了给学生规定的题目和思路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交流合作等方式练习写作, 积极发展英语思维。具体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学生课外活动场景, 或者一些贴近生活的组合图片,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开拓写作思路, 一步一步深入, 作文便能水到渠成了。
三、导学案实践反馈
1.导学案设计要合理, 符合学生水平, 要顾及多数学生的特点, 不能盲目求深求难。
2.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导学案设计也要不断改进, 反复实践, 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俗世奇人》导学案 篇9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2、学习在与人沟通时敏捷巧妙的用语。
(一) 畅所欲言———引出“好”:
请同学们举例解说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 (看谁思维最活跃, 能谈出不同的理解)
但是, 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 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 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
(二) 感知内容———讲述“好”: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 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个人物, 揣摩他的心理活动, 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 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看谁复述最精彩, 敢于超过冯骥才。)
(三) 重点探究———品析“好”:
称杨巴是“好嘴”, 其实文章中作者只让他说了一句话。请认真揣摩杨巴的这一句话, 分小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提示:体会这个“好”字, 可选择的角度很多, 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 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 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 (话不在多, 而在敏捷巧妙, 看谁能与杨巴比。)
(四) 深入研读———评价“好”:
“手艺再高, 东西再好, 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 七分说, 死人说活了, 破货变好货, 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 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 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 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敞开心扉, 大胆表白)
(五) 拓展延伸———想象“好”:
请大胆想象, 写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 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 语言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尽情想象, 放飞思维。)
二、《泥人张》导学案
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2.品味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一) 导入课文, 引出奇:
王叔远他能把一个长“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 形象地再现了“大苏泛赤壁”的故事。请同学们展示你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
(二) 整体感知, 复述奇:
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下面我们自由朗读文章, 然后请同学简要复述故事的情节。
提示: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
(三) 了解情节, 把握奇:
1、首先是面对“海张五”的侮辱, “泥人张”会怎么样呢?2、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 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 但海张五并不服, 道一句“贱卖都没人要”。故事并没有结束, “泥人张”又会怎样呢?引出问题: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开动你聪明的小脑袋!)
(四) 分析形象, 探究奇:
你认为奇人“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辅助问题: (1) 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读一读。并分析这些句子在描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 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 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3) 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文中找出描写海张五的句子, 小组讨论:分析一下他的形象? (比一比, 赛一赛!)
(五) 品味语言, 欣赏奇:
品味文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天津风味) , 幽默传神,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友情提示:赏析句子的方法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具有地方色彩等入手。
分小组品味语言, 三组各分一个问题, 组长负责讨论完成并交流。 (看哪一组最出色!)
问题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 没第二, 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能否改成“泥人张技艺高超, 众人不能相比”。
问题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 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上全找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句中“不停的找乐子”中的“找”?试着将它换成“寻”字, 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问题3:品析句子“胖女人发怒了, 短短的脖子猛然伸长了, 陷在肉里的小眼睛居然瞪了出来, 叉着腰, 跺着脚, 唾沫星子乱飞。”
提示:抓住“短短“、”瞪“、“叉”、“跺”等词语
(六) 课堂小结, 回味奇: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 妙在情节、语言。个性奇特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 历久不绝。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回味俗人之奇。 (看谁朗读最入神!)
(七) 拓展延伸, 表演奇:
《黄河颂》导学案 篇10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 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 通过合作探究,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研学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查阅资料, 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 (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 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 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 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 现在我们来比一比, 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抗日战争时期, 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 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 1913年出生, 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 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 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 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 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 英勇抗敌的战士, 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 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 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狂澜宛转哺育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1) 听读:倾听视屏朗读, 注意节奏与重音。 (2) 练读:反复自由朗读, 读出气势和感情。 (3) 赛读:每组一人参赛, 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 思考下列各题:
(1) 题目《黄河颂》中, 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 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 (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学习、讨论后, 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 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 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 (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 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下列问题。
(1) 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 是“屏障”? (3)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 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 请你列出清单。
(1) 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2) 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
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 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 歌颂我们的民族, 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 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 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 团结起来, 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 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 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杜甫诗二首》学案 篇11
764年春,杜甫携家人由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市)前往阆州,拟由水路出蜀。听闻好友严武再次任职成都尹,遂重回成都。六月,被严武荐举为节度使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到半年时间,杜甫就厌倦了幕府生活。765年正月,辞官回草堂闲居。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生活失去依靠,五月携家人离开成都,买舟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766年(大历元年)至夔州,杜甫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帮助,经营四十亩柑橘园,又租种东屯的一些公田,雇人耕作,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此时,杜甫进入诗歌创作的巅峰期,在夔州近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著名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等就作于此时。
大历元年,杜甫作七律组诗《秋兴八首》,熔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与自己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秋兴·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咏怀古迹五首》亦作于此年,“咏怀古迹”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咏怀·其三》抒写昭君的“怨恨”,寄寓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慨及爱国情怀。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杜甫(fǔ) 哺育(bǔ) 胸脯(pú) 塞上(sài) 活塞(sāi)
塞责(sè) 系舟(xì) 系鞋带(jì) 砧板(zhēn) 暮色(mù)
朔漠(mò) 咏怀(yǒng) 沟壑(hè) 朔漠(shuò) 青冢(zhǒng)
省悟(xǐng) 转载(zǎi) 载客(zài) 论语(lún)
2. 辨形
“夔州”的“夔”,中间由“止”“自”“巳”三个部首组成。
“塞上”的“塞”,是土字底,不是木字底(寨)。
“催刀尽”的“催”,是单人旁,不是提手旁(摧)。
“环珮”的“珮”,是斜玉旁,不是单人旁(佩)。
“朔漠”的“朔”,没有三点水,不能写成“溯”。
3.释义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去:离开。
紫台: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省识:略识。
春风面: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妇女装饰品,借代昭君。
胡语:胡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二) 整体把握
1. 翻译大意
《秋兴·其一》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衰败、伤残,巫山和巫峡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一丛一丛的菊花又一次开放,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那一叶孤零零的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飘零在外,但我的心却长系故园。人们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遗留有明妃(王昭君)生长的香溪村。明妃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大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色的墓冢对着茫茫的黄昏。汉元帝只凭着画工作的画像约略认识昭君的面容,而昭君只有在死后魂灵才徒然乘着月亮在夜间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2. 了解结构
《秋兴·其一》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节令,接着就首联中的“气萧森”展开对悲壮景象的描摹,然后由描景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最后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秋事,回到景物。全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纽带,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咏怀古迹·其三》 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入手,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全诗抒写昭君的“怨恨”,写她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这只是表层,深层含意在于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3. 掌握手法
《秋兴·其一》情与景和谐密洽,融汇无间。粗略看来,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情与景始终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写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既生动地表现出“兼天涌”“接地阴”的景观特征,又暗示着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的政治形势,流露出诗人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的复杂心绪。颈联抒写思乡之情,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不然;苍凉的暮色秋声,能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即景寄怀,使景物具有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咏怀古迹·其三》借古讽今,怀古伤己。这是杜甫根据昭君村所作的咏史诗,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①在七言律诗中塑造昭君形象。叙事诗便于塑造人物的形象,杜甫《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是动人而隽永的人物形象;律诗主要用于抒情,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不一样,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②在昭君形象中寄托诗人情怀。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nlc202309031340
(三) 重点研习
1. 《秋兴·其一》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的悲秋之作,但含意较一般的悲秋诗远为深厚。为什么?
【明确】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秋兴·其一》不但悲自然之秋,而且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2.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词语平易而含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请作具体分析。
【明确】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想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对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起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互相对偶,文气流荡,笔墨练达,炉火纯青。
3.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咏怀古迹·其三》以“群山万壑赴荆门”这么雄伟的气象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而奇伟的女子。生长在这里的王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诗人要还她的本来面貌,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一改“窈窕红颜”的传统形象,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画面的底色不应该阴柔、秀丽,而应该阳刚、伟岸,雄伟的起句恰恰是甚为和谐的。
4. “借怀古以咏己怀”是《咏怀古迹》的共同主题,《咏怀古迹》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又是如何超越这一点的?
【明确】本诗表面上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然而,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洛阳对他来说,仍然可望不可即。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昭君因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域,最后客死他乡;杜甫却因疏救房琯,直言进谏,遭到昏君贬斥,以致终老江湖。二人的遭遇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借题发挥,咏以寄慨。明人王嗣奭《杜臆》说得好,“昭君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一语道出诗人的旨意。全诗始终从形象落笔,未及议论,却写得情真意切,身世之感,家国之思,尽在诗中。但是诗作主旨不仅仅限于抒发一己之怀。他将所关注的对象赋予了历史的恒常性,挖掘出古往今来历史人事的共同现象,所以说“千载琵琶”。无论是对怀才不遇的同情还是对能够识才、用才的向往,都表明了他对理想人才事关治乱兴衰的重要性的关注,与对有才而难以所用的悲剧性的慨叹。
【课后检测】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fǔ) 哺育(bǔ) 胸脯(pǔ) 系舟(xì) 系球鞋带(jì)
B. 转载(zài) 载客(zǎi) 营寨(zài) 活塞(sāi) 敷衍塞责(sè)
C. 暮色(mù) 朔漠(mò) 咏怀(yǒng) 砧板(zhēn) 三省乎已(xǐng)
D. 上溯(sù) 朔风(shuò) 论语(lùn) 青冢(zhǒng) 以邻为壑(hè)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枫叶 山塞 玉树临风 负荆请罪
B. 凋零 荒冢 巫山云雨 礼上往来
C. 省俭 敬佩 秋风萧瑟 载歌载舞
D. 摧促 追溯 满面春风 惊心动魄
3. 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玉露:秋天的霜露。 /萧森:萧瑟阴森。
B. 故园:故居。 /急暮砧:急促的捣衣声。
C.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紫台:紫宫,宫廷。
D. 朔漠:北方的沙漠。 /环珮:妇女装饰品,借代昭君。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4~6题。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群山万壑赴荆门,
巫山巫峡气萧森。 生长明妃尚有村。
江间波浪兼天涌, 一去紫台连朔漠,
塞上风云接地阴。 独留青冢向黄昏。
丛菊两开他日泪, 画图省识春风面,
孤舟一系故园心。 环珮空归夜月魂。
寒衣处处催刀尺, 千载琵琶作胡语,
白帝城高急暮砧。 分明怨恨曲中论。
4. 《秋兴·其一》结尾与《咏怀古迹·其三》开篇是怎样运用想象手法写景状物的?这样处理各有什么好处?
5. “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系”与“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向”字,都运用了双关手法,请作具体解说。
6. 《秋兴·其一》在描写秋景中,《咏怀·其三》在抒写王昭君的“怨恨”中,分别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9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nlc202309031340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 首联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描写了哪些景物?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8. 前两联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9. 宋人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方面的意思,请作具体解说。
参考答案
1. C(A.胸脯pú;B.转载zǎi,载客zài;D.论语lún)
2. C(A.山寨;B.礼尚往来;D.催促)
3. B(故园,诗中指长安)
4. 《秋兴·其一》结尾运用神奇的想象,描写冬日即将来临时人们加紧赶制寒衣的砧杵声。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边的白帝山上,夔州在重庆市北部,两地相距三四公里。诗人身在夔州,纵然晚风再烈,也难以听到百里外的砧杵之声。这里通过神奇的想象进行听觉与视觉描写,把羁旅之感、征人之怨与忧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富有感染力地表现出来。《咏怀古迹·其三》开篇一联,写诗人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也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为塑造昭君形象作了较好的铺垫。
5. “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系”既是绳系“孤舟”,又是心系“故园”(长安);“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向”既是青冢面向黄昏,又是昭君心向大汉。
6. 《秋兴·其一》在描写秋景中,寄寓了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与关注国家的情感。《咏怀·其三》在抒写王昭君的“怨恨”中,寄寓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慨和爱国情怀。
7. 通过俯仰结合方法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通过动静相映、声色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等情景。这些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8. 前四句描写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9. “万里”:①离故乡万里之遥;②登高所见到的苍凉恢廓的万里秋景。“悲秋”:③诗人悲凉愁苦的感受;④点出时令。“常作客”:⑤长期漂泊。“百年”:⑥年老。“多病”:⑦体弱多病。“独登台”:⑧孤独寂寞地登上高台。
学案 篇12
既然学案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部分, 那么我们编制的学案更需要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学案的设计中, 一定要有明确的格式, 如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前预习、课堂研讨、练习检测、课堂小结、延伸拓展等环节, 特别是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环节一定要明确, 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课前预习环节一定要紧扣课本的基础知识点, 使学生能够达到预习的效果。学案的编制工作量大, 要求质量高, 单凭一个教师的能力很难圆满完成任务, 这就需要整个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 充分地利用集体备课时间, 进行集体讨论, 确定好需要编制的学案, 使学案的使用更加高效。
学案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 更好地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学案内容的难易度,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实行分层次设置, 使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体现。
学案的类型也要有区分度。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都要有独立的设计。新授课学案设计应该关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的学习, 通过学案的设计, 使学生扎实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同时要关注教材中具有启发、探究性问题的情景设计及具有前后联系内容的设计。习题课学案设计应该注重通过题目的设计,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问题的解决思想和办法, 并使学生能够总结、掌握解答典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复习课学案设计需要注重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梳理, 使学生对章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对某些重点知识、重要解题思想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试卷讲评课学案应该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试题考查了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和思想是如何通过试题来体现出来的。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目, 要有针对性地训练, 帮助学生学会错因分析和自我纠错。
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 要保证学案的使用质量, 教师就必须要做到以上“三有三必”。通过对学案完成情况的了解, 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本节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学案的使用确实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但在学案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1.教师完全以学案代替了教案。教师的教案应该是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设计, 而学案是从如何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让学生能了解章节主要内容、重要知识点, 如何更好地掌握知识,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出发。
2.学案的质量要有保证, 一份高质量的学案显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非常有效的帮助。教师在制定学案时, 一定要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 因为一份低质量的学案有时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学案的使用, 要注意协调性, 让学生更合理地完成各科预习任务。使用学案, 并不意味着加大学生的做题数量, 不能变相的搞“题海战术”。
4.学案的检查要保证规范性和持续性, 不检查、或检查不到位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案的作用。
在新课改下, 学案的使用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高的效率, 为更好地推行我校的“理想课堂、学案导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
摘要:在新课改下, 学案教学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和上课的主要方式, 课堂学案的使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部分。那么我们编制的学案更需要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学案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案的类型也要有区分度, 说明学案编制存在的问题。
【学案】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