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降脂药(精选4篇)
他汀类降脂药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西药或胰岛素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分散片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 (P<0.05) 。结论 他汀类降脂药应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治疗中, 不仅降脂效果明显, 同时对降糖也有一定的协助作用, 有效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辛伐他汀分散片,疗效
近年来, 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时代, 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糖尿病主要是患者受到遗传、微生物感染、毒素、免疫功能紊乱及各种自由基毒素的侵扰, 使自身机体发生胰岛功能的减退和胰岛素的抵抗, 从而导致糖、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等一系列的代谢紊乱综合征[1], 经常会伴有血脂异常现象, 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本文通过对本社区的80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采用辛伐他汀分散片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社区的80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龄20~73岁, 平均年龄 (45.58±9.04) 岁, 病程1.5~15年, 平均病程 (4.28±3.77) 年, 空腹血糖平均值 (15.34±1.63) mmol/L, 餐后2 h血糖平均值 (22.93±1.41) mmol/L。观察组中男16例, 女24例, 年龄21~68岁, 平均年龄 (43.08±8.16) 岁, 病程1~14年, 平均病程 (3.96±3.67) 年, 空腹血糖平均值 (15.81±1.24) mmol/L, 餐后2 h血糖平均值 (23.24±1.75) mmol/L。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降糖药或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维持其血糖值在正常范围。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辛伐他汀分散片进行治疗, 1次/d, 20mg/次, 于晚饭后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2]
采用卫生部 (现卫计委) 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制定的标准对患者疗效进行判定。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总胆固醇下降到正常范围, 或下降≥20%;甘油三酯下降到正常范围, 或下降≥4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到正常范围, 或下降≥2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到正常范围, 或上升≥0.157 mmol/L。有效:总胆固醇下降10%~20%, 甘油三酯下降20%~4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10%~2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0.130~0.157 mmol/L。无效:没有达到以上标准的, 且病情有恶化趋势。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糖尿病主要是患者受到遗传、微生物感染、毒素、免疫功能紊乱以及各种自由基毒素的侵扰, 使自身机体发生胰岛功能的减退和胰岛素的抵抗, 从而导致糖、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等一系列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脂质代谢的紊乱会使患者血脂增高, 增大血液的粘稠度, 造成血流缓慢, 最终形成血栓, 导致相关的组织器官出现缺血、受损现象。因此, 脂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本社区的80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采用辛伐他汀分散片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 (P<0.05) 。同国内廖学权等[3]文献结果报道相似。充分说明, 辛伐他汀分散片能有效的降脂、降糖。
辛伐他汀分散片属于他汀类药物, 是催化固醇合成的早期限制酶3-羟3-甲基戊二肽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该药自身没有活性, 经过口服进药后, 水解产物在患者体内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甲戊二肽辅酶A还原酶, 能有效的降低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4], 且对肝脏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有着上调的作用, 有效的促进了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的合成, 对降低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着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 他汀类降脂药应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治疗, 不仅降脂效果明显, 同时对降糖也有一定的协助作用, 有效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管东.辛伐他汀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卫生产业, 2012 (6) :53, 55.
[2]罗亮.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2) :184.
[3]廖学权, 胡彩珍, 黄增祥, 等.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13) :2047-2048.
[4]周宏星, 周婕, 黄勇.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5) :2330-2331.
他汀类降脂药 篇2
【关键词】 他汀类降脂药物;冠心病;心血管事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79-01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属于心脏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其内膜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临床上又称之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较高,本文中通过观察探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及临床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70例冠心病的患者,男40例,女32例,年龄在59-82岁,其中位年龄为68.3±2.1岁,美国心功能NYHA分级在II-III级,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胸部出现典型心绞痛,还会合并出汗、气促、眩晕、恶心、昏厥、寒颤,均排除心功能为Ⅰ级或Ⅳ级,有严重瓣膜疾病,心脏安置了起搏器,左心室出现室壁瘤,严重贫血,有严重的肺部疾病和严重的肾、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及心绞痛类型比例等各方面对比皆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给予口服20mg/d的阿托伐他汀(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生产,批号:N0071-0157-23),每天2次,连续用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
1.2.2 对照组 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给予口服100mg/d的阿司匹林(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宜制药总厂生产),每天1次,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用药前和用药一年后患者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变化,并对其用药前后采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记录其斑块积分和平均动脉IMT的值。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发作次数、心电图的改变、临床症状的变化,制定出以下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服药后心绞痛的症状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给予常规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或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0.1mV,T波改为直立;有效:服药后心绞痛的症状部分消失,发作次数减少50%-80%,给予常规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压低在0.05mv或以下,T波接近正常水平。无效:服药后心绞痛的症状无改变,给予常规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ST段压低无变化甚至抬高,发生T波倒置或正负双向、低平等改变[1]。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数据使用的是卡方1.61版本软件统计,期间使用X2检验,各项参数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觀察组的总有效率94.3%(33/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28/3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对比有明显的差异(X2=9.1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皆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变化、斑块积分、平均动脉IMT比较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常用的药物包括有辛伐他汀、苯札贝特、非诺贝特、阿托伐他汀等,其中列入我国基本的药物目录中是辛伐他汀。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的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能够对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的作用进行抑制,进一步使甘油三酯中的脂蛋白与AV的合成及分泌作用减少,起到显著调节血脂的作用,并能一定程度上对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进行抑制,使粥样斑块稳定,从而全面改善血管的内皮功能,起到抗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血栓形成及保护神经等作用。本文也统计可见,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变化、斑块积分、平均动脉IMT与治疗前皆明显降低,而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并无明显的改变;同时他汀类药物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可见他汀类药物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更为显著,也进一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采取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优于传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有助于改善心绞痛症状,同时能够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参考文献
[1] 罗文利,柳达,刘诚,等.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9,18(3):272-275.
他汀类降脂药 篇3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阿托伐他汀,二甲双胍,动脉弹性
以无大量酒精摄入而出现肝脂肪浸润为特点的非酒精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 disase, NAFLD) , 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肝脏疾病, 中国普通人群发病率达20%~30%, 以中青年为多。其不仅容易导致肝硬化, 更重要的是容易合并心脑血管事件。国外文献报道, NAFLD患者不仅容易合并血脂紊乱, 引起动脉僵硬度升高[1,2], 而且检测到NAFLD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明显增加[3], 主动脉弹性严重下降[4], 动脉硬化与NAFLD独立相关[5]。近年来, 有大量文献论述降脂治疗[6]以及降脂联合降糖治疗[7]对NAFLD的疗效, 但是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联合他汀类降脂药和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对NAFLD及动脉弹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内科门诊和病房的NAFLD患者238例, 全部符合NAFLD的诊断标准[8]。随机将患者分成4组:阿托伐他汀组、二甲双胍组、阿托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 (联合组) 和安慰组。阿托伐他汀组60例, 男性54例, 女性6例;年龄32~53岁, 平均 (48.43±9.64) 岁;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为60~120 IU/L]37例, 正常23例。二甲双胍组55例, 男性53例, 女性2例;年龄28~54岁, 平均 (47.44±10.62) 岁;肝功能异常31例, 正常24例。联合组58例, 男性54例, 女性4例;年龄29~50岁, 平均 (47.91±9.23) 岁;肝功能异常34例, 正常24例。安慰剂组65例, 男性60例, 女性5例;年龄26~56岁, 平均 (46.82±9.53) 岁;肝功能异常38例, 正常27例。各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肝功能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治疗期间, 各组患者控制饮食, 包括严格禁酒, 实行低脂饮食, 总热量摄入≤125.52 k J/ (kg·d) , 快速步行60 min/d, 约6 km。在此基础上, 阿托伐他汀组使用阿托伐他汀 (美国辉瑞公司, 商品名立普妥) 20 mg, 1次/d;二甲双胍组使用二甲双胍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商品名格华止) 0.25 mg, 3次/d;联合组使用阿托伐他汀 (20 mg, 1次/d) 和二甲双胍 (0.25 mg, 3次/d) ;安慰组仅饮食控制和运动。
1.3 观察指标
1.3.1 体重指数
利用深圳双佳体重测定仪测量身高、体重, 并读出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受试者脱鞋帽、外衣 (仅着内衣) 后测量, 测量2次体重、身高后求平均值, 2次身高相差<0.5 cm, 体重相差<0.5 kg。正常BMI为18.5~24;BMI<18.5为偏瘦, BMI 24~28为超重, BMI≥28为肥胖。
1.3.2 血液指标
入组时及治疗后6个月空腹抽血检测ALT、谷草转氨酶 (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 AST) 、血液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C) 、高密度脂蛋白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C) 、三酰甘油 (triglyceride, TG) 。
1.3.3 肝脏超声
入组时及治疗后6个月检查腹部肝脏超声。检查当天空腹, 用二维超声常规检查。按照脂肪肝影像学诊断标准判断脂肪肝严重程度[9]。根据临床症状、检验结果及肝脏超声影像综合判断脂肪肝疗效。疗效评定标准: (1) 痊愈, B超检查脂肪肝消失, 肝功能和血脂恢复正常; (2) 显效, 超声回声下降2个等级, 肝功能和血脂恢复>1/2; (3) 有效, 回声下降1个等级, 肝功能和血脂下降>1/3; (4) 无效, 肝脏超声无好转或有增加, 肝功能和血脂下降≤1/3。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4 动脉弹性测定
使用日本科林公司生产的BP-203RPEⅢ测量双侧上臂动脉到双侧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受试者平卧位, 平静呼吸, 于双上臂、双踝关节上部缠绕血压感应袖带, 双前臂安装心电感应夹, 心音探头黏附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输入一般资料, 开始自动测量, 取2次双侧测量PWV的平均值。按照《血管早期病变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的动脉硬化及分级标准, PWV<1 400 cm/s为动脉弹性正常;PWV≥1 400 cm/s为动脉硬化;PWV 1 400~1 600 cm/s为轻度动脉硬化;PWV 1 600~1 800 cm/s为中度动脉硬化;PWV>1 800 cm/s为重度动脉硬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治疗前4组检测指标比较用单向方差分析, 治疗前后检测指标变化用配对样本t检验, 治疗前后指标下降幅度用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两个独立样本率比较用χ2检验, 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动脉弹性指数比较
治疗前4组患者肝功能2项指标及动脉弹性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4组ALT、AST下降, 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LT:t=8.851、5.091、12.764和8.155, P=0.000;AST:t=16.588、6.849、20.058和6.528, P=0.000) ;联合组下降幅度大于其他3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对动脉弹性影响方面, 阿托伐他汀组、二甲双胍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77、3.516和2.878, P=0.026、0.001和0.006) ;安慰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3, P=0.897) ;联合组下降幅度与其他3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0.003和0.001) 。见表1。
2.2 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以及体重指数比较
4组治疗前TC、TG、LDL-C以及BMI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4组各项指标均降低, 联合组各项指标降低程度同其他3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4组患者疗效比较
阿托伐他汀组总有效率为66.7%, 二甲双胍组总有效率为67.3%, 安慰组总有效率为47.7%,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2.8%。阿托伐他汀组、二甲双胍组与安慰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12=4.578, P1=0.046, χ22=4.651, P2=0.042) ;联合组与安慰剂组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246, P=0.000) ;联合组与阿托伐他汀组、二甲双胍组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12=5.053, P1=0.032, χ22=4.598, P2=0.046)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4 药物副作用变化
本研究终点时所有患者接受门诊随访, 治疗前肝功能异常的140例患者均恢复或接近正常, 未见肝功能转氨酶升高>3倍以及出现黄疸症状的肝功能损害加重。腹泻、恶心、胃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18例;头晕7例;视物模糊、味觉异常8例;皮疹2例, 未见剥脱性皮炎;未见肌肉、骨痛及胰腺炎症。
注:1) 与安慰组比较, P<0.05;2) 与安慰组比较, P<0.01;3) 与阿托伐他组、二甲双胍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既往研究证实, NAFLD患者多合并肥胖, 血脂紊乱, 血糖升高, 甚至血压高等代谢综合征, 该因素改变共同导致肝细胞内脂质堆积, 进展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衰竭。新近研究表明, NAFLD患者动脉硬化增加, 其增加量与肝脏内在的解剖结构, 即潜在的纤维化程度及心外膜脂肪厚度增加独立相关[10], 外膜胶原的TGF-β可能在动脉硬化中起重要作用[11]。NAFLD患者也容易合并高血压[12], 动脉硬化机会增多, 心脑血管病事件的风险大为增加[13]。
近年来, 关于他汀类降脂治疗或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降糖治疗[14]以及降脂联合抗氧化剂或二甲双胍等[6,7,15], 对恢复NAFLD患者肝功能及改善血脂的报道较多, 但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报道较少。SOFER等[14]对63例NAFLD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4个月, TG、LDL-C下降, 高密度胆固醇和血清脂联素升高, PWV及动脉僵硬指数下降, 提示二甲双胍对NAFLD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得益于血脂、血糖的改善和肝功能的恢复。刘怀昌等[16]报道, 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NAFLD后对患者动脉弹性有改善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提示, NAFLD患者多合并血脂紊乱和肝功能损伤, 并较早出现动脉硬化。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干预基础上, 加用阿托伐他汀、二甲双胍及联合治疗, 6个月后, 阿托伐他汀组、二甲双胍组、联合组以及安慰组治疗脂肪肝的疗效分别为66.7%、67.3%、82.8%和47.7%, 联合组明显优于单法治疗;联合治疗后血脂的下降以及肝功能恢复也明显好于单法治疗。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面, 联合组疗效也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和二甲双胍组, 证明NAFLD患者在运动和控制饮食的基础上, 联合降脂及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对改善动脉硬化有更多益处, 而单纯控制饮食运动组的动脉弹性未见明显变化, 但对减肥降脂、减轻脂肪肝仍有一定作用。
他汀类降脂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有90例, 其中男50例, 女40例, 患者年龄在51岁到73岁之间。患者所患2型糖尿病的病程在1~29年之间。90例患者资料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5例, 其中男25例, 女20例;对照组45例, 男25例, 女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临床症状和检查各项指标等方面差异不大 (P>0.05) , 相关资料、数据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进行对比治疗前均停止服用降脂药2周, 饮食习惯要严格遵照2型糖尿病人的饮食标准[2], 禁止喝酒并且做一些适当的运动, 服用合适的降糖类药物, 把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且患者不宜服用可能影响到血脂的其他药物。在保证这些前提的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服用贝特类降脂药物12周, 对照组保持基础治疗。
1.3 检查项目
观察组 (45例) 和对照组 (45例) 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空腹抽血, 对血样进行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测定, 运用双试剂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 分别测量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脑血管其他常规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资料数据, 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 进行t检验, 以P<0.05作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通过12周的对比治疗发现, 观察组使用贝特类降脂药的患者的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比治疗前各自降低了48.3%和28.7%, 比较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两组患者的血清胆固醇降低值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值没有明显差异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动脉脉动指数低于治疗前并且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数值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表1可以看出, 贝特类降脂药物主要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 15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 多位恶心呕吐、腹胀腹痛。13例患者发生丙氨酸转氨酶升高, 所有反应均可耐受, 患者没有停止治疗。
3 讨论
2型糖尿病指的是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 这一类患者经常伴有血脂异常的情况, 改变血浆脂蛋白的决定因素在于对血糖的控制情况, 由于患者的病程长短和胰岛素缺乏程度不同, 血浆脂蛋白的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4]。在一些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中, 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常常处于正常或者是偏低的水平,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处于较高的水平。对于一些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由于胰岛素的缺少, 不但肝脏部位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增加, 而且脂蛋白酶活性随之下降, 经常会出现高三酰甘油和高胆固醇血症[5]。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极高, 其中血脂异常占有主要因素, 所以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根据本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值在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基底动脉中都得以明显升高, 而在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中的升高不显著。通过使用贝特类降脂药物进行治疗后看出, 动脉脉动指数值和平均血流速度值都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恢复, 说明贝特类降脂药在下降三酰甘油的基础上, 还可以改善患者脑血管弹性以及出现狭窄病变。
综上所述, 使用贝特类降脂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及脑血管病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Fagan TC, Sowers J.Type2 diabetes mellitus:greater cardiovas-cularrisksandgreater benefits of therapy[J].Arch Intern Med, 1999, 159 (10) :1033-1034.
[2]Unger RH, ZhouYT.Lipotoxicity of beta-cells inobesity and inothercauses of fatty acid spillover[J].Diabetes, 2001, 50 (Suppl1) :S118-S121.
[3]徐成斌.当代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 1999, 38 (7) :497-499.
[4]焦德明.糖尿病, 脑血管TCD检测[A].实用经颅多谱勒超声学[C].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207-208.
【他汀类降脂药】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