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精选11篇)
踩高跷 篇1
正月初五 的那天下午,姐姐踩着高跷回来了。她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两只胳膊还一甩一甩的,真神气!我心里一动,就央求姐姐要学踩高跷。没想到姐姐答应了我。
两条木腿绑好了。顿时,我的心怦怦直跳。要是出了丑,姐姐准会说我是大笨蛋。天气像是专门和我作对似的,北风呼呼地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两条腿不知是冻的还是绳子勒的,有点儿不听使唤了。第一次站起来,慌得好像腾云驾雾一般。我扶着墙头,小心翼翼地挪动着两条长腿,两眼死死地盯着脚下,生怕摔倒。姐姐看我这副模样,想笑又没笑。我硬着头皮,壮壮胆,撒开了扶着墙头的手,学着姐姐踩高跷的样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几步。突然,两条木腿别在一起,想站站不住,想坐坐不下,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前跌去。糟了!还没等我叫出声来,已经重重地扑在姐姐怀里。原来姐姐抢先抱住了我,虽然没有摔着,却羞得我满脸通红。
姐姐并没取笑我,用头把我顶了起来。她扶着我,用命令的口吻说:“胆要大,挺起胸,向前看。”约莫走了三四个来回以后,姐姐松开了我的手。我像小孩儿学走路一样,一步、两步、三步……摇摇晃晃地走起来。我一边走一边叮嘱自己:“胆要大……向前看……”就这样,我从道南走到道北,又从道北转回到道南,越练心里越踏实,越走脚步越平稳。一直跟在我身后的姐姐,高兴地哼起秧歌调来。不知怎的,我的身子也随着姐姐哼的曲子,一扭一扭地晃起来。小朋友围着我蹦啊、跳哇,有的还进一步退半步地学我踩高跷呢。我甭提有多高兴了。
以后,我又练了多次,每次都忘不了姐姐那句话:“胆要大,挺起胸,向前看。”
《踩高跷》这篇作文,曾是一篇命题作文——寒假趣事。审题时,老师提出两点要求:一是真实,能教育人;二要生动有趣, 能吸引人。看着“寒假趣事”这个作文题目,我想:在愉快的寒假里,有趣的事很多。我曾和小朋友们一起为军属欧大爷贴过春联, 踩过高跷,逛过朝阳大街……究竟写哪一件呢?比较来比较去,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踩高跷。正月里踩高跷,是农村里男女老少的趣事,对于我这个初学踩高跷的女孩子来说,更是个乐趣。它不仅锻炼了我的意志,还使我从中悟出了做事的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一要胆大,不能怕苦;二要找窍门,不能蛮干。踩高跷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符合命题要求,所以我决定写踩高跷。
我确定了自己要写的事件并拟订了中心以后,便开始围绕中心严格选材。我有四篇日记曾记叙了有关踩高跷的事。第一篇描述了我迫切希望踩高跷的心情,第二篇写了我如何央求姐姐要学踩高跷,第三篇是写学踩高跷,第四篇写了我学会踩高跷的喜悦心情。我仔细地读了这四篇日记,又想想我所要表达的意图,觉得第一、四篇日记与我所表达的中心无关,于是我在作文中只字未提。说真心话,开始我还有些舍不得呢。可写上这两部分,会大大地削弱中心,文章显得啰唆,所以我就忍痛割爱了。第二篇日记与中心关系不太密切,但这是我拟订好的写作起点:要学踩高跷——学踩高跷——学会踩高跷,又不能不提。于是我在文中第一段只用简短的四句话交代了一下,我要学踩高跷。第三篇日记,也就是学踩高跷这篇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我第一次踩高跷的经过:扶着墙头,小心翼翼地挪动着两条长腿——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几步——随着姐姐唱的秧歌调扭动起来。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我当时的胆怯和兴致勃勃的心情,同时也最能反映我的写作意图,所以我决定把学踩高跷作为重点材料来写。
经过这样严格的选材之后,我便开始细心整理,又经过认真修改,就这样写成了《踩高跷》一文。
踩高跷 篇2
“高跷来啦!”顿时,我们蜂拥而上,一下子就抢完了。乐老师给我们示范了一遍,我们便兴高采烈开始了练习。
我先从低的开始练习,一开始都不能站上去,都要别人扶着我才能上,我让刘维翰扶着高跷,然后再小心翼翼地站立在上面,试着让他松手,让我自己走个几步,但是上帝并没有帮助我,反而还一次又一次地使坏,好不容易站了上去,结果却掉了下来。
时间如飞箭般地溜走,转眼间,已经有人换上了高的高跷,而我却连低的高跷还没有学会要如何上。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我一次次的失败下,我渐渐地摸索出了上高跷的技巧:手要往上抓,在脚的中间踩在高跷上,然后快速地把后脚放上去,保持好平衡,手用力拽住棍子,用手带着脚走,一步、两步、三步……
这一次,我成功了。
我换上了高的高跷,然而高的高跷并不是和低高跷一样简单,高高跷不容易保持平衡,但我还是在一次次地失败中找到了窍门。很快,我便能熟练地操控我的“双脚”,并且,在晋级比赛中我得了第一名,成功晋了级,也帮助了很多不能熟练地操控的`队友,帮助了他们晋级。
高跷看似简单,但是想要成功却要付出血的代价。我在练习中,我的手臂被木棒划了五道伤口。
当高跷不再是高跷 篇3
一天,我又看到牛牛、靖靖和烨烨三个孩子拿着高跷在玩射击游戏,回想到前几天观察时发现他们三个都还没很好地掌握踩高跷的技巧,我就决定想个办法把他们引回“正道”。于是我走过去,故作神秘地对他们仨说:“看,前面好像有敌人,需要派几个高个子的士兵去探查一下情况。好,就派你们几个赶紧踩着高跷去看一看吧!”他们一听,非常兴奋,立刻尝试着踩起高跷来。我在一旁努力地为他们鼓劲,不时地夸夸他们,希望他们能由此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产生兴趣。这时,一旁在玩梯子的芸芸喊我了,我看他们仨好像进入了状态,就暂时离开了。几分钟后,我回来一看,他们仨又玩起了射击游戏。我问:“你们怎么不玩踩高跷了?”牛牛说:“好难啊,我学不会!”靖靖和烨烨则说:“我们还是喜欢玩打枪。”
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开心,我陷入了矛盾:此时我若还要坚持把他们拉过来学踩高跷,他们肯定不情愿,或许过不了一会儿又放弃了。可是,我们投放高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以及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如果我不注意引导孩子,这一发展目标不就落空了吗?事实上,在平日观察时我也发现,孩子经常会拿体育器械当其他游戏材料用,如他们会把跳绳套在身上或拖在地上玩,也会拿人字梯当房子躲在里面玩角色游戏,等等。为此,我也很困惑,如果顺应孩子的兴趣让他们随意玩,恐怕就保证不了孩子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了,也保证不了体育运动的效果了。但如果想让他们真正运动起来,又该怎样有效地引导他们呢?
您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您是如何应对的呢?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 许 倩 提供)
要求:来稿字数不限,长则数百、上千字,短则三言两语。
热忱欢迎提供话题。
时间:来稿务请于2015年6月25日前发至本栏目专用邮箱dtzwyejy@126.com,请在邮件“主题”栏里注明“点题征文”字样,以便编者及时处理。
传真:(0571)88073054
踩高跷 篇4
浚县的社火表演从正月初八开始预演, 这期间需要在初九和十六演出的各种节目如:高跷、秧歌、武术、背歌、舞龙、舞狮、旱船等, 都会进行彩排。除了演出场地不同这一天的演出内容及客流量和正式演出基本一致。表演都以浚县的各个村为单位进行, 每个村的节目也不尽相同, 有的以秧歌为主并伴有旱船和鼓队, 有的则以踩高跷为主。比如笔者所调查的西街村, 村中的会首及元老们挂旗带队, 秧歌队在前, 大头娃娃衔接在中间, 高跷为最后压轴。以正月初八、初九、十六三天为时间线索, 以下对浚县正月古庙会中的高跷表演过程进行研究。
浚县高跷的演出场地
浚县被称为古城与它的建筑有很大关系, 浚县城内有文治阁、子宫祠、云溪桥……浚县山上有千佛寺、碧霞宫、古戏台、城隍庙、禹王庙、兴国寺和观音寺, 正月初八的社火预演就以文治阁为中心。【2】文治阁雄踞浚县古城中心, 各村为单位的高跷队都会在经过此地时表演节目最为精彩的部分。这一天, 上午是化妆时间, 下午各个街道及村庄的高跷队会从本地出发, 经文治阁后巡演于本村附近的街道, 跟随观看表演的观众喝彩声络绎不绝, 场面十分热烈, 过年的气氛由此孕育而生。
初九的社火表演则在东山即大伾山进行, 这主要源于玉皇庙会定于此日。为朝拜玉皇初九这天早上四五点钟, 高跷队的演员们就开始化妆、上跷。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能听到大鼓振奋人心的响声, 东山下的砚花楼附近站满了香客、游人和记者, 虽冬日的冷风使人手脚不停, 但庙会的火热场景响彻人的心底。八点半整演出开始, 随高跷队来到东山上, 山坡以60度直线极近至吕祖祠前。为保护游客们的安全吕祖祠前占满了警卫和士兵, 每队演出人员到祠前便下拜三下, 浓郁的朝拜仪式和沸沸扬扬的演出场景震摄东山的石缝。浮丘山上的碧霞宫下面平而广阔, 这里是表演高跷的最佳场地, 正月十六便在此社火表演。除了浚县本地的高跷队外还有外市、县的友情出演。高跷队朝拜碧霞宫中的碧霞元君与初九朝拜玉皇的形式一致, 集体下拜三下。碧霞宫的对面是古戏台, 这片场地在碧霞宫与古戏台上能够尽收眼底, 高跷队的表演也足以施展开。浚县的古庙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位置, 能够使庙会文化保存至今也与此有着很大的联系。
浚县各村高跷队的特点
现如今, 浚县一共有五个村出高跷队, 东后街、西街村、王可庄、后寺庄和西后街。据西街村的老艺人李顺波说, 在五十年前高跷队不止这五个, 踩高跷的高手表演的都是高难度的动作, 如:牵象、探海、抱月、背剑、过天桥等等。但现在只保留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如:单双叉、大蹲桩、小蹲桩、大扎草等等。真正踩高跷的高手年事已高, 没有人能完全的将这些技巧继承下来。
高跷表演还有武场和文场之分, 武场主要是耍一些高跷的特技, 在武场进行完后是拉文场。文场主要是拉弦唱小调, 这些曲子据李顺波老先生说是源于江南的小调。
在浚县的每个村高跷表演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西街村就主要以文场为主, 李顺波老先生在五十年前就是唱小调的主角, 《放风筝》、《尼姑辞凡》、《翠锦扇》、《孟姜女寻夫》都是他的拿手功夫。东后街则注重武场, 上扁担、空翻、倒立、抱月、仰脸叉各个动作利索, 惊险万分。位于浚县城关镇外北部的后寺庄高跷表演则以中年人为主, 传统高跷的演法保存至今, 演员的扮相、衣着都保留了下来。王可庄则恰恰相反, 他们的演员都是年纪尚轻的青年人和儿童, 动作虽不老练却各个不怕吃苦完完整整的做下来。西后街的翻桌子是最近几年才加上的, 利用碧霞宫前开阔的场地, 演员们在桌子上腾空而起翻跃至地, 并增加了《西游记》里的个别人物角色。这体现着浚县高跷注重对于高跷人物、服饰、技巧的创新, 并且将好的传统保留下来, 虽不完整, 但朝拜的虔诚、热闹的场面不曾褪色。
浚县高跷的表演形式
浚县各村高跷的表演形式虽不完全相同, 却总不离开一个大的轮廓, 那就是表演的故事情节、服饰一致, 小技巧的个别特殊和大造型的统一。
浚县高跷所表演的人物都离不开大金脸、姜太公钓鱼、扑蝶、余二姐和苏生、青蛇白蛇闹许仙、撑船公与货郎妇、憨老婆背夜壶、大妞和傻子、二小赶驴这九组故事。【3】大金脸这组有韩湘子与南顶老君两个人物, 他们是整个高跷队的领军人物不但技巧娴熟且高难度动作多, 各组随大金脸走完场便开始每组的分别亮相, 最后压轴的是二小赶驴, 他挥鞭折跟头、连滚带爬, 滑稽可笑。
每组的亮相之后是整体造型, 主要有牵象和上扁担这两种。上扁担需要众人拿一根木棍扛在肩上, 扮演许仙的演员双脚踩在木棍上众人将他抬起, 远处望去就像一位公子立于众人之上, 前仰后合, 十分威风。牵象则是众人将手臂前后挽起, 大金脸趴在众人身上口叼一长红色绸缎, 韩湘子骑在大金脸身上, 前面有一人牵着红绸缎, 远看像一人牵着一头大象。
浚县高跷的演出特点归结起来就是:带有传统民间的祭祀礼仪色彩;表演场所置于两山之上;以各村为单位的高跷表演各有特色;表演有文场和武场之分, 并且以故事人物为中心展开。这便是浚县高跷的艺术特点, 带有鲜明的浚县地方性特色, 注重高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浚县的地理位置与朝拜氛围是本地高跷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郑玄.礼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2]赵智海.浚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
踩高跷作文 篇5
那天上午,我和4个男同学最终还是被选去踩高跷。不过,无疑这对我本来就生病比别人少训练两三节课的我来说,是个惊天动地的好消息!
终于,到了下午。此时二层田径场真是热闹非凡!旁边已是密密麻麻的站满了看精彩绝伦的踩高跷比赛的同学们,等着为他们班级的运动员加油!
纾〔门幸簧响彻云霄的枪响――激动人心的踩高跷比赛终于开始了!一开始,我们班的首位运动员就和七班的运动员不分上下,马上把别的班级一下子就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不过,幸运的是――我们班的第二位主力选手“向昆虫”接过了第一位选手的高跷出发了!
“向昆虫”不愧是主力选手,他在那高跷上跑步的英姿,使许多人“陶醉”了!可怜的七班的二号运动员,没遇到过像这样的高手,他只好目瞪口呆的看着我们班的“向昆虫”一点一点的领先于他们班!积少成多,我们班的.“向昆虫”一轮就比他们七班领先了七、八米!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后面连续几轮我们班开始逐渐落后于七班,七班却穷追不舍、发愤努力,居然反超我们班一、两米了!到倒数第二位运动员出发时,我们班已经落后于七班的运动员五米左右的距离了!
这种情况使身为最后一位出场选手的我来说是多么大的压力呀!这使我紧张的手都僵硬了!倒数第二名运动员即将把高跷接力给我,但看到七班的倒数第一位运动员已经出发,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啊!看来这次如果我不冒着摔倒的风险去使用全力在高跷上学“向昆虫”那样跑步前进的是不可能赢过七班的了!怎么办!怎么办!算了,跟七班的倒数第一位运动员拼了!”
终于,我班的倒数第二位运动员把高跷给了我。我一接到高跷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了出去,但命运就已注定。本来就紧张并不稳定的我,加上又想快点追上七班的倒数第一位运动员――速度过快,我居然摔倒了!心急如焚的我想到“啊!看来这下除非奇迹发生,我是怎么也不可能赢过七班的了!”
看着七班的倒数第一位运动员即将越过终点,我是真的想放弃了!“诶!看来是赢不了的了!放弃算了,省的丢人现眼的!”可突然不知从哪里冒缋凑饷匆痪浠埃改变了我的命运――“坚持就是胜利!”
是呀!无论怎么样,坚持就是一种胜利呀!于是,我重新爬起来,站好在高跷上。我一重新绶⒕捅灰还赏蝗缙淅吹牧α看动着在高跷上狂奔了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往终点冲去――此时我唯一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在飞!结果当然是缛艘饬系摹N揖尤缓土硗饩琶同学获得了团体冠军!我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和另外九名同学获得团体冠军的呀!我那时实在是太快乐了!因为这是靠我们班自己的实力获得的冠军呀!要比所有物质上的东西都更加珍贵!我快乐的就像一只小鸟在天上美滋滋地飞翔一样快乐!
高跷双木续足之戏 篇6
“高跷”也叫“踩高跷”,有的地方叫“踩拐子”。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汉族民间流行。
还有清人恩竹樵在他的《咏秧歌》诗中,对当时春节期间的踩高跷游艺活动也有描述:“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此诗充分说明,高跷这项汉族民俗艺术,在清代已广泛在民间流传。
汉族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狼狈不堪。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贴出告示,凡是进出城办社火的,每人都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两者可互相印证。
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艺术源于自然,其实踩高跷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产物。起源于劳动一说,可依据晋人郭璞的另一条注释: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体像常人,但臂长三丈。“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由此联想到,脚长是绑扎着木跷,手长是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所描绘的酷似现今居住在广西防城“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民踩着木跷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形象。另据1930年代《艺风》杂志记载:“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笼街,因地位低湿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逢水淹时,差不多都踩着高跷来往。”这又是高跷源于劳动生活记载。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绑上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东北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叠起两层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亦称独木跷),其独木跷尤为儿童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踩高跷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武陟县14个乡镇人群为研究对象, 在全县随机抽取1500名体育锻炼者进行调查问卷, 发放问卷1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368份, 回收率91.2%。
1.2 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14个乡镇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 经费及来源, 领导认识情况, 体育开展设施进行调查研究。
2 武陟县体育发展现状
2.1 武陟县体育场地设施情况
根据武陟县体育局材料显示, 每个乡镇都建设有固定的体育活动场所, 但因乡镇经济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 场所的个数、面积、设施都具有加大的差别。有一部分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的偏离居民区而长时间不被合理利用, 使器材与场地资源得到了浪费不能体现它们应有的价值。经调查经济较好的乡村还都建设有专门的老年活动中心, 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2.2 武陟县体育开展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政策的实施, 近几年乡村的体育的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体育的健身价值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与重视。但经调查表明, 总体上看武陟县乡镇体育与城镇体育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的较不平衡, 农民的体质、愉悦身心和活跃农村文化方面还严重不足, 农民的健康身体素质还不尽人意, 且有发病率上升的趋势, 所以增加农民健身设施与宣传相当必要的。
3 武陟县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必要性
(1) 武陟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下了踩高跷、舞龙舞狮、武术、, 怀梆二股弦剧等多种乡间民族体育文化, 同时也是不可忽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在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保护小组的帮助下武陟县乔庙乡建立了“冯丈村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春节还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专门的拍摄宣传。很好的显示出在开展完善“特色体育活动”也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与发扬光大。
(2) “特色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普遍参与性、健身性、传统性、观赏性、实效性。“踩高跷”活动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 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练习, 可以在公路、街道、屋前屋后的空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进行练习锻炼。其次, 适用人口普及高跷可以因人而异, 根据练习者的年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采用不同高度的高跷, 因此高跷具有很深的拓展价值。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研究与运用, 增加学习的趣味与价值。
4 武陟县“特色活动”开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 每一个新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在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阻碍和困难, 常言无规矩不成方圆。武陟县特色体育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相对缺乏;地方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别领导的爱好和态度影响严重, 如果领导喜欢体育活动, 活动就易于开展, 反之则不然。导致乡镇的体育活动不能正常有序、持续有效的发展。因此, 我国的体育政策、法规、制度应该进一步在农村体育中加以完善, 加强管理与约束;还应有固定的经费投入才能保证活动保质保量的开展, 使体育活动与乡村精神文明、物质文化、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更有利于收到事半功的效果。
(2) 活动怎样开展、怎样延续、怎样创新、怎样发展。受到体育实施者的影响, 乡镇体育中普遍存在体育指导员的知道方法不够科学, 不能很好的宣传、展示体育的独特魅力。建议政府、学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 加强落实、加大调配专业体育教师, 积极调动体育教师常年与乡村体育和活动的引导、指导工作。逐渐培养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5 结论
(1) 武陟县的体育场地设施还比较缺乏, 受乡镇经济水平影响较大, 总体发展不全面、不平衡。
(2) 特色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镇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3) “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加强政策、制度、专业领导、经费、学校的重视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徐东锋.“创建特色体育到乡镇”探讨[J].体育与科学, 2007, 28 (1) .
谈东北秧歌中的辽宁高跷秧歌 篇8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秧歌形式多样、风格独具。辽宁高跷秧歌更是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特点, 辽宁高跷秧歌具有独特的风格, 修长的高跷使它看起来更多了几分活泼与幽默, 也多了几分灵气。将辽宁人热情朴素、刚柔并济的特性进行了诠释。手中红绿鲜艳的花饰、脚下修长细高的高跷、欢快热情的唢呐声、节奏强烈的鼓点都是辽宁高跷秧歌的特色。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吸收新鲜事物与技艺, 融入其灵动的姿势动作与热情活泼的表演风格, 使高跷秧歌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壮大, 内涵也更加丰富,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觉感受与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辽宁高跷秧歌的特点
1. 高跷秧歌的表演特点
辽宁高跷秧歌的特点是跷腿很高, 并有弹性, 因此在表演时表演者一定要使手臂持续的上下摇摆, 这样才能使姿势动作看起来更加美观。这也造就了高跷秧歌的美、浪、俏等基本形象, 使表演看起来更加洒脱、美观。表演者扭中带美、美中带浪、浪中带俏等特点, 完全展现出了辽宁人民洒脱、豪放的性格特征。高跷秧歌的动作标准, 没有难度超大的动作, 踩高跷的技巧也比较容易掌握, 男女均可, 并且对外貌、身材等方面都没有很严格的要求, 因此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群众。
2. 高跷秧歌的服饰特点
辽宁高跷秧歌表演时所用的服装也完全依照传统服饰的特色, 表演者佩戴的头饰也延续了最初的“花山”形象。扇子、手帕等多种多样的手中道具也为高跷秧歌的表演锦上添花。
辽宁高跷秧歌有自身的一套表演模式, 表演时队形变化多端却又不失整齐, 很多地方都可以被临时作为表演场地, 例如, 在大街上, 可以沿街表演;在广场上也可以在表演的同时依照服饰的特点摆出各种奇异的造型, 整套表演看似豪放粗犷, 实则又不乏细腻婉约。
三、高跷秧歌的历史文化底蕴
1. 高跷秧歌的历史
高跷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元朝时期, 就有关于秧歌队的记载。东北地区的人口是由许多次移民之后的移居者共同组成, 在当时, 总人口是由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组成。后来又有一些被判发配边疆的罪犯许多也都来到东北。在这种复杂的人口组成中, 许多民间的艺术也被融合在一起, 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 东北秧歌逐渐有了发展, 辽宁高跷秧歌也随之诞生。也可以说, 高跷秧歌各种民族的娱乐形式融合统一之后的产物。
2. 高跷秧歌的人文精神体现
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条件造就了不同人民群众在心理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 其中气候因素占据主导位置。英国学者说气候、食物、土壤以及地形主要决定人类的生活以及性格特征与文化程度。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 但是也说明了生活环境对人们的影响。
辽宁的气候相对来说比较寒冷, 尤其是冬天和夏天的表现更加明显, 春天与秋天持续时间短, 一年之中最空闲的时间就是冬天, 然而因为冬天天气格外严寒, 所以人们很少出门进行各种文艺活动, 以至于辽宁地区的民间娱乐方式相对于南方等气候温和的地区较少。因此出现了对表演场地要求不高的辽宁高跷秧歌, 其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体现出来辽宁人民热情乐观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与辽宁人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联系, 脚下肥沃的土壤、富饶的自然资源培育出有着对生活的热情与豪放乐观的心态的辽宁人民。经过冬夏极端天气的考验, 使辽宁人民锻炼出具有原始气息的豪迈特征, 这导致了辽宁高跷秧歌粗犷、豪放的特点。
四、高跷秧歌的价值开发
1. 促进了辽宁经济的发展
辽宁高跷秧歌虽然成功的登上了大舞台, 但是其发展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为了使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高跷秧歌队避免不了的要走管理层的道路, 并且为了进一步地拓宽市场来使高跷秧歌得到发展, 秧歌队伍也会利用许多手段来使观众满意, 这就让人们有种商业化的感觉。所以, 高跷秧歌逐步的商业化使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壮大, 并且有了商业这一特殊环境, 使高跷秧歌越来越重视舞台表演的技巧与方法, 演出的地点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向许多正式的舞台上发展。迄今为止, 高跷秧歌的逐渐商业化更加彰显出其独特的风格, 为辽宁省的娱乐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
2. 传播了民族文化
教育方式是大家公认的传播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积极投身参与到高跷秧歌队伍可以促进各种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 对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与文化底蕴有很大程度的帮助。辽宁高跷秧歌源于劳动却又高于劳动, 它是一种以全身心的娱乐为主要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 有关学者对秧歌进行研究, 最后已经决定将秧歌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使高跷秧歌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3. 有利于全民健身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当今社会人们的宗旨, 健身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今, 锻炼身心健康也成了辽宁高跷秧歌的中心思想, 这说明了人们对高跷秧歌的认识又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高跷秧歌的表演中, 长长的高跷锻炼表演者的平衡能力, 在扭动时根据不同的旋律全身各个部分进行协调配合, 对健身有一定的效果, 特别是神经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的效果都非常明显。使表演者在享受高跷秧歌带来的乐趣的同时, 宣泄了情绪, 锻炼了身心的健康。
五、结语
东北秧歌中的辽宁高跷秧歌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娱乐方式, 有自身特有的优点以及文化底蕴, 是民间艺术形式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领域也不断地扩大, 价值也越来越高。作为辽宁人, 我们要努力保护并发扬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使辽宁高跷秧歌广泛流传在各个领域, 并继承这一民族的伟大瑰宝, 促进全民的身心健康, 这对和谐社会的创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3.
[2]刘金昌, 熊坤.探索东北秧歌的渊源及其演变[J].温州大学学报, 2008.6 (2) .
[3]张显峰.论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J].沈阳教育学院报, 2008.8 (2) .
踩高跷 篇9
1 江西高校开展高跷运动的可行性
对江西开展高跷运动的高校进行调查,通过问卷的发放回收结果表明,目前江西高校都是以体育课为主的形式开展高跷运动, 结合高跷运动俱乐部、社团等多种形式开展,因此要全面了解高跷运动在江西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必须探讨分析高跷运动课程开设的状况。
1 . 1 江西高校高跷运动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江西高校现行的高跷运动授课方式主要是以大学体育普修课、体育选项课、公共选修课等几种形式开设,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体育普修课,由于各所高校由于性质、任务、培养方向不同,在体育课中开设高跷运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时数有所区别。
大学二年级开设大学体育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体育项目,普修课和选项课都属于必修课,而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课的组织形式,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开设,许多学生乐意报名参加,学生在学习定向运动课程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应有的学分。高跷运动课程开设在江西高校正处于初级阶段,各院校大多数都采用不同院系重新组合男、女合班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乏专业的运动器材,各院校应积极深入研究高跷运动课程开设初期所存在的问题, 各级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推动高跷运动更好更快地开展。
1 . 2 江西高校学生参与高跷运动的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是群众性的运动,是需要全体学生参加的运动。体育运动有非常多的选择,但有许多项目由于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 并不能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参与。据相关数据统计,学生的在大部分体育课中实际参加和运动的有效时间,往往只有很短的不到1/3的时间。而高跷运动则可以解决这个不足之处,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实际参与运动的时间,是完全可以做到每节课20min以上的运动时间,加上运动前的热身活动,是完全可以超过全课堂的一半时间的。
定向运动作为一项古老、传统的体育项目在江西高校开展,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学生学习兴趣高,观赏性强,器材丰富,参与不受任何场地的制约,大大节约了学校场地资源,对学生的反应、决策、速度、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其他体育活动不可比拟的。学生对高跷运动的了解渠道是多样化的,但了解程度不够,他们有着强烈的参与意愿,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参与高跷运动的起始时间比较晚,基本都在大学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对高跷运动的参与兴趣,高跷运动在高校中就会受到学生更广泛的关注。学生一旦喜欢上这项运动,是可以终身从事和参与的。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会学生高跷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在传授了学生一项可以终身受益的一个基本技能,而且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需要。
1.3 江西高校高跷运动教师的现状分析
目前江西高校需要更多高学历、业务精通、政治素质好的一线教师队伍。从担任高跷运动教学的教师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高跷运动的开展表示支持,态度比较积极。从男、女定向教师的比例上看,男教师多于女教师,从学历和职称结构上看,以本科学历人群为主体,具有中、低级职称的教师占多数,缺少高职称的教授专家,缺少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师队伍现状。大部分教师原来从事田径专业。他们执教的年限不长,教学与训练的经验不是很丰富。
2 影响高跷运动在江西高校开展的因素
2 . 1 学生对高跷运动的认知情况与喜爱程度
高跷运动在江西省高校开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高跷运动是踩着木跷表演,比一般的形式要高出一截,人们远处也能观赏,而且行动方便,无异与活动舞台,器材丰富多种,形式多样,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参与气氛活跃,是非常受到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通过对江西省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听说过但不太了解高跷运动这个体育项目,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生活压力过大,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很少关注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只有极少部分同学了解高跷运动,说明高校对高跷这项运动的宣传力度太小,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太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以致于导致许多在校的学生都不知道高跷运动这项新兴的体育项目。
2 . 2 学校领导重视与硬件设施配备
学校领导层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和观念决定着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趋势和程度。领导重视,对体育工作舍得投资,从硬件设备配置首先保证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体育教师也能从领导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关心和鼓励。相反,倘若学校领导认为高跷运动体育项目可有可无,那高跷运动要求得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阻碍高跷运动在江西省高校的开展。所以,争取领导的支持,高校在购置专业的高跷运动器材与设施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让广大的学生都能使用先进的运动设备,调动学生参与定向的积极性,有助于高跷运动的发展。
2.3 教师的专业特征与师资情况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知识的传授者要有精深的体育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以及相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目前江西高校从事高跷运动教学的教师大部分原来从事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跷运动在我国高校兴起的时间较晚,许多高等院校、体育院系没有设置高跷运动专业,现在大多数从事高跷运动教学的教师在大学期间都没有系统学习过运动运动知识,在职后也很少参加专业的高跷运动培训,缺少过硬的高跷运动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训练实践经验,而迫不得已转入高跷运动教学,这对高跷运动的发展极为不利。
3 江西高校开展高跷运动的发展与对策
3 . 1 提高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 加大高跷运动推广普及力度
学校领导对高跷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和加大有效的宣传工作,是高跷运动得以推广普及的有效成绩保证。我省各个高校每年都会举行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赛事,如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武术、健美操等比赛,参与的学生人数多,宣传力度大,高校可以把高跷运动体育项目引进日程赛事固定下来,或把高跷运动纳入每年十月份左右举行的田径运动会项目中,通过各年级、各学系之间的比赛,不仅可以促进高校高跷运动的开展,同时高跷运动可以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让全体师生参与到高跷运动中来让他们亲身体验高跷运动的乐趣,爱好高跷,今后关注高跷运动的发展。
3 . 2 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高跷运动教师业务素质
加强高跷运动师资建设,抓好对教师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及时向教师介绍高跷运动发展的最新成果,使教师在培训中接受新的课程理念,逐步形成对课程资源的正确认识。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专业技能,高校应多开设高跷运动培训班,增进高跷运动教师之间交流的机会。
3 . 3 加快高跷运动器材研制与开发, 抓好高校课余高跷运动训练工 作
为确保高跷运动在高校的顺利开展,江西省高校各级领导以及主管部门要在高跷运动场地器材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加强组织科学管理、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专门的高跷运动管理机构。高校开展课余高跷运动训练,要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轨道,要充分发挥教练员水平和训练条件的优势,加强学生高跷基本技术的训练,培养高跷运动专业骨干,更好地推动高校群众性高跷活动的开展。
3.4 增进全省各高校之间的高跷交流,积极开展高跷运动赛事
江西省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对高跷运动的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内高跷运动比赛,办出各自的竞赛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或传统项目,并在一定条件下满足学生的不同水平层次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关注高跷运动。高校应定期举行和组织参加各种类型的高跷运动竞赛,提高竞赛水平,增进全省各高校之间的高跷交流,加强与外省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省份地区开展高跷运动的经验。
4 结语
踩高跷 篇10
高跷运动作为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集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活动形式。高跷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它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关于高跷运动在儿童阶段活态传承研究的相关成果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将对高跷运动在儿童阶段传承的问题进行探究。
二、高跷运动在幼儿园开展的现状分析
1.高跷运动在幼儿园开展力度不大的原因分析。目前,高跷运动在儿童阶段开展力度不大,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①由于高跷运动是传统体育运动,对此项运动了解的人不多,所以推广、传播的力度不是很大。②高跷专业师资力量匮乏。③政府、学校对于传统体育的推广、宣传不重视。
2.幼儿园利用哪些器材开展高跷运动。通过调研,了解到有幼儿园开展高跷运动是购买儿童高跷器材。除此以外,幼儿园还会利用易拉罐、铁罐自制简易的高跷器材;或者是利用木头、竹子自制成高跷器材。
3.幼儿园开展高跷运动有哪些阻碍因素。幼儿园开展高跷运动的阻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大力发展现代体育从而对传统体育发展的冲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现代体育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所以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2)高跷师资力量的匮乏:高跷师资力量是推广高跷运动的关键,是实现高跷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师资力量的缺乏直接导致高跷运动不能够很好的开展;
(3)高跷运动器材材料特殊:高跷运动是传统体育项目,以前大多是以竹子和木头制作,但只适合青少年以上人群,现在有专门适合小朋友的塑料高跷器材用于高跷项目;
(4)学校担心开展高跷运动项目会导致学生受伤:高跷运动需要一定的身体协调能力,所以在运动过程中对于少部分肢体不协调的小朋友存在安全隐患。
三、高跷运动在幼儿园活态传承的研究
1.高跷运动在幼儿园活态传承的价值
(1)高跷运动是双脚踩在踏蹬上手脚协调地进行走、跑等动作,可以提高身体协调能力、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2)使人们养成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道德品质,高跷运动不仅让练习者很快乐,也让观赏者赏心悦目,具有娱乐性。
(3)文化与传承价值;高跷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还可以培养幼儿的优良品质,让人们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4)竞技和表演价值;高跷竞技是少数民族运动会中十分精彩的比赛,高跷和戏剧、舞蹈相结合极具表演价值。
2.高跷运动在幼儿园开展的意义
(1)高跷运动可以锻炼和发展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高跷运动是双脚在踏蹬上通过手脚配合来完成走、转身、跑等动作,只有手脚协调配合,才能维持身体平衡。(2)高跷运动简单易学。高跷运动虽然是双脚踩在高跷的踏蹬上行走,但技术难度并不大,只要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和身体素质,就很容易掌握。(3)高跷运动易于推广。高跷运动器材简易、开展环境要求不高,适合幼儿园普遍环境不大的特点。(4)高跷运动富有挑战和趣味性,容易引起小朋友学习的兴趣。
3.高跷运动在幼儿园的发展
(1)在幼儿园发展高跷运动首先要改进的是器材。传统制作高跷运动的器材主要是竹子和木头,在幼儿园制作高跷运动器材的材料有以下几种:①易拉罐;②铁罐;③竹子;④木头。(2)教学内容上的改进。在幼儿园开展高跷运动,可以将高跷运动融入到游戏活动中,为高跷运动设计故事情景,提升幼儿对高跷运动的兴趣。(3)运动形式上的改进,可以打破传统高跷运动单人玩法的形式,利用高跷运动开展双人或多人的集体活动。
四、结论
1.通过调查发现,高跷运动在幼儿园开展较少。2.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对于开展高跷运动也是保持着赞同的态度。3.对于高跷运动认识比较浅薄,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是制约高跷运动在我市幼儿园开展的主要因素。4.通过改进的是器材、教学内容上的改进和运动形式上的改进,细致的规划和引导在幼儿园开展高跷运动让儿童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让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彩。
五、建议
根据幼儿园高跷运动开展情况的分析,提出下列有关促进及推广高跷运动在幼儿园活态传承的建议以作参考。
1.加强保护高跷运动的意识。高跷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锻炼价值和教育作用,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积累起来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中,它锻炼了人民的身体,使人们的生活更为丰富。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保护高跷运动的意识。
2.积极的引入到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向规范化、普及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是通过学校这个摇篮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播和发展。将高跷运动引进到幼儿园中,不仅是对学校体育游戏的补充和发展,还可以丰富幼儿活动的内容,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儿童的兴趣。
3.提高儿童参与高跷运动的积极性。要提高儿童参与高跷运动的积极性,首先,从儿童认识高跷运动从而喜欢上它。幼儿园也应当建立教师、家长和孩子三位一体的组织新模式。这样不但能够带动儿童学习高跷运动的兴趣,幼儿园也可以通过组织亲子活动来增加家长对于高跷运动的认识,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丰富多彩的意趣。
摘要:高跷运动作为一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发展与杂技、民间戏剧、舞蹈相融合,既是一项体育活动,也是一项艺术活动。研究发现:在幼儿园发展高跷运动首先要改进的是器材;其次是教学内容上的改进;再次是运动形式上的改进;还可以利用高跷进行简单动作的编排。
关键词:儿童阶段,高跷运动,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典英,付成君.中国高跷起源于发展的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12,9(3):4-7.
[2]邹政.高跷运动的起源发展与创新[J].池州师专学报,2006(4):86-88.
踩高跷 篇11
现有据可查的柳位高跷谱系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元年,至今已传承六代以上。清光绪元年东柳位的高跷艺人焦德组织成立柳位同乐会,柳位高跷由此进入有组织发展的阶段。柳位高跷(时称文武高跷)积极向其他艺术学习,表演内容日趋丰富,表演形式也逐步完善。
柳位高跷以古、奇、险、趣而著称。道具保留着原始的形式,文武兼备、形式奇特,有多种高难度的惊险动作,表演内容风趣幽默。表演分文场和武场,文场表演以模仿各种人物的动作为主,舞蹈节奏由慢到快,并走出各种阵式;武场表演常以穿插着惊险动作的舞蹈来叙述故事。
目前柳位高跷受到了资金、演员、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等多方面的制约,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二、柳位高跷的教育现状
柳位高跷演员青黄不接,传承困难。老艺人大多去世,年轻人为了生计多数选择外出务工,然而表演又需要大量的人员,演员的培养与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当前,焦长明和刘胜民等传承人利用周末时间教十一二岁的孩子学习踩跷、唱曲。2014年上半年,同乐会新做了37副高跷,将磨损变短了的高跷(老跷)作为孩子训练的道具。一些家长非常支持孩子学习高跷,给孩子做护膝用的棉垫。如今,村子里学习高跷的孩子有22名。这比前几年的状况有所好转,柳位高跷的教育保护已初见成效。
三、构建系统的“非遗”教育体系
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在各级教育中纳入“非遗”课程,对于各种类型的“非遗”项目都是有效的宣传。
(一)探讨中小学教科书的微型改革
重视对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改编与教授。在此具体分析语文课程。课文内容,应适当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体系下,这对于增强保护“非遗”的意识有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综合探究部分,虽然中学课本中设置有这样的章节,但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重视这部分的教授。
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全书共91页,其中梳理探究分为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个部分,仅有8页,占全书的不到1/9。然而,作为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联,仅有3页。如果一些教师再把这所谓的“不重要”的1/9忽略掉,那么,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就愈加少了。
假设在小学教育阶段,教科书中设置剪纸、布贴画等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传播,随着学生的成长,课程由简到繁,学生会了解到更多的优秀文化。
(二)探讨高等院校设置相关“非遗”课程
在高等院校设置选修课程或者在一些院系增设“非遗”相关课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亦是一种有效途径。例如,柳位高跷在大学课程的设置分析。将柳位高跷的学习内容简要地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在不同院系开设课程:学习唱曲(音乐学院)、改编剧目(文学院)、踩跷的技巧与训练(体育学院)、道具或服装的设计与制作(美术学院)。此外,还可以把学习的内容具体地落实在某一专业的学习课程上,将“非遗”教育明确地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
高等院校设置有众多学院,我们完全可以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学生的特长,把“非遗”传承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引入高校教学体系。比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鉴赏课内容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不仅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茹、贾琼琼.浅谈建设旅游经济文化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以河南柳位高跷为例[J].鸭绿江,2015,(4):1392.
[2]张亚茹.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策略与方法——以河南柳位高跷为例[J].戏剧之家,2015,(199):267.
[3]杨永芳口述资料:杨永芳,1929年生,河南省卫辉市东柳位村居民,系目前年龄最大的传承人.
[4]卫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卫辉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5]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92-95.
【踩高跷】推荐阅读:
学踩高跷作文550字07-09
踩高跷小学生作文500字05-26
大班体育活动教案《踩高跷》及教学反思12-14
当高跷不再是高跷教育随笔06-02
高跷运动12-22
踩高翘作文400字11-13
幼儿园大班优秀游戏教案《高跷》及教学反思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