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股

2024-07-27

A、B股(精选12篇)

A、B股 篇1

摘要:本文旨在从换股价格 (换股比例) 和现金选择权设置的合理性角度分析上市公司在B转A股的换股吸收合并背后的动机及经济后果。上市公司一方面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取得整体上市资格, 在获得其非流通股的流通权的同时, 减少了IPO的高额费用, 同时通过换股价格的设置侵占小股东利益。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新形势下探析大股东利益侵占方法的识别与应对, 完善公司治理以保护广大中小股东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B转A,吸收合并,换股比例

一、引言

本文是基于转型经济时期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表现和结果, 以期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完善市场监管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首次纯B股转A股, 即浙江浙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浙能电力) , 换股吸收合并浙江东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东南发电) 从而实现整体上市的预案的分析, 我们发现, 当国有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亦即国有股在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中的绝对优势时, 大股东会凭借其优势实施侵占中小股东或者流通股股东利益的非市场行为。同时, 通过对其方案的市场反应的分析, 我们发现市场对此类事件的反应也是负面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以后的案例, 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监管部门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和引导, 为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度背景

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外汇市场的开放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早期我国的外汇市场并没有开放, 货币也没有实现自由兑换, 而为了发展经济, 我国又急需从国外引进大量资金, 为了有利于企业融集美元和港币并充分利用外资来发展我国的股票资本市场, 同时又要防止国际炒家在资本项目上投机引发我国资本市场的动荡, 减小与世界市场的联动,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我国政府在当时选择了实行A股和B股区分的制度。

A股, B股和H股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投资主体和交易币种, 而他们之所以有这种区别主要是因为早期我国政府的特殊考虑和特殊的制度安排。

从上述介绍可知, A股, B股和H股的主要区别在于发行对象的不同,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不断融入国际资本市场, 早期的顾虑将渐渐淡化并通过新的机制去预防和解决, 因此, A股、B股和H股的统一将是大势所趋。东南发电此次B股转A股无疑为以后的B转A股开创了先例, 所以对其方案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案例分析

本次合并方案的主要内容涉及合并方式, 合并对价, 换股比例和现金选择权的设置等, 在考察了本次方案的主要内容以及东电B公布的相关公告后, 我们对本次方案中的主要条款进行了总结。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上首次纯B转A股的案例, 本次合并备受关注, 能否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成为本次合并的焦点。在合并预案以及公告公告中, 东电B声称为充分保护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 本次合并将向现金选择权目标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 同时东南发电换股价格为0.779美元/股, 分考虑了东南发电二级市场交易情况、中小股东利益等因素, 在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的均价0.552美元/股基础上溢价41.12%确定。因此初步来看, 本次合并确实充分考虑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但是, 资本市场上中小股东却一片非议, 他们认为此次合并方案恰恰严重损坏了中小股东的权益。

如何设置折股比例或者转换比例是换股和不同性质股票进行转换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中包括现金选择权的安排。不同的折股比例意味着不同的利益分配, 由于方案的设计方在设计方案时的不同考虑, 加上方案的通过需要董事会, 股东大会和监管部门的审核批准, 所以一个方案的最终结果的敲定便是一个多重利益博弈的过程。在股改时期主要涉及到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的折股比例, 在换股合并中主要涉及换股双方的折股比例设置。

无论是方案的设计方, 还是方案的接受方, 都会对方案的设计有自己的想法, 每个方案都要提供或者说明其定价依据, 或者定价方法, 常用的有市盈率定价法。

市盈率指简单而言就是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率。市盈率往往成为投资者估量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的工具, 或者作为比较不同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大小的方法。因此, 在换股合并或者股改时, 投资者们青睐用市盈率作为指标来考量和分析换股比例设置的合理性。

理论上市盈率低的股票适合投资, 或者市盈率大小与股票投资价值成反比例关系。因为市盈率是每股市场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率, 市盈率低的购买成本就低, 其未来的投资潜力大。

我们可以发现, 东电B的市盈率如果按照本次方案的折股价格算的话, 其市盈率为12.35, 如果按照停牌当日的价格算则为9.21, 这从侧面说明东电B股目前的被低估, 而浙能电力的市盈率按照本次方案的预计发行价来算, 应该在12.68~14.73之间。

因此, 即使本次发行价按低价5.71来算, 东电B股的市盈率还是低于浙能电力, 而如果按照6.63发行的话, 则两者的市盈率相差更大, 也就意味着东电B股股东将吃亏更大。因此, 如果是基于市盈率计算分析来看, 本次方案并不像其宣称那样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了充分了保护, 而是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设下了伏笔。

四、启示与建议

(一) 完善公司治理模式

虽然我国已经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业已基本建立, 但是由于早期特殊的制度安排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或者在完善的过程中存在着非市场行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应该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完善股权结构, 防止一股独大, 充分尊重和保护每一位股东的权益。

(二) 完善制度, 加强立法

制度的不完善本身就可能内在存在着对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公平对待, 完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加强立法, 为中小股东提供利益保护的途径和方式。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 立法往往落后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同时很多利益侵害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具有我国独有的形式, 而我国法律却常常效仿国外, 另一方面利益侵害行为的识别往往需要经历很长时间, 法律的完善也是一个过程。因此, 完善立法, 加强执法力度在这一特殊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三) 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处在早期阶段, 与经济体制改革严重不同步, 在某种程度和某些领域, 依然主动或者自觉地发挥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功能。在公司治理中往往表现为政府治理, 政府干涉企业微观经济活动。我国政府应转变职能, 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 同时加强对资本市场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在加强市场监管与提供市场服务中做好权衡。

A、B股 篇2

企业改制上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综合性,涉及承销、法律、财务、土地及资产评估等方面,决定了从事该业务的各种中介机构不可能独立完成工作,只有各中介都按质完成其专业工作,才能共同保障企业改制上市业务的顺利进行。

一、财务顾问

财务顾问在改制上市过程中起着总协调的角色,负责协助企业制订方案,负责与有关部门协调,负责与中介机构协调。

财务顾问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如下:

1、负责协助公司确定重组方案,拟订工作时间表;

2、协助公司规范改制前3年(至少2个完整的会计)的财务;

3、负责协会公司完成改制、发行上市、国有股审批的申报材料工作;

4、负责与各中介机构协调;

5、负责与各政府部门协调沟通;

6、寻找战略投资者。

二、保荐机构(主承销商)

保荐机构一般为企业发行上市的主承销商,保荐机构在改制阶段负责改制的全面协调工作,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应当按照证监会的规定对发行人进行辅导。在发行上市阶段,负责证券发行的主承销工作,依法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进行核查,向证监会出具保荐意见。在发行人证券上市后,保荐机构应当持续督导发行人规范动作、信守承诺、信息批露义务。

保荐机构(主承商)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如下:

1、制订改制上市的方案和时间表;

2、与企业共同编制招股说明书;

3、制作申报文件,出具保荐意见;

4、对申报材料进行内核,并出具内核意见;

5、在证监会审核过程中,对审核部门的反馈意见进行汇总,组织企业和各中介机构出具专项说明,就其中重大事项、经营状况、经营业绩、重大关联交易等发表意见;

6、与企业确定发行方式、发行方案,出具定价分析报告,与企业确定发行价格;

7、组织承销团,确定销售价格。

三、律师事务所

律师主要对股票发行与上市的各种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并对有关发行上市涉及的法律问题出具法律意见。

律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如下:

1、改制上市过程中需要的文件,包括股份公司设立的发起人协议、有关国有股权管理的法律意见书(如需要)、各种关联交易协议、起草公司章程及议事规则、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会议材料;

2、股份公司辅导期的有关法律问题解决;

3、股份公司发行上市的法律意见书;

4、对证监会反馈意见书中的法律问题出具说明或补充法律意见书;

5、对发审会审核后是否存在重大事项出具法律意见书。

四、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账目进行检查与审验,工作主要包括审计、验资等。

1、改制阶段,根据资产重组的范围和改制上市方案出具前3年一期(至少2年一期)的审计报告

2、为企业改制设立股份公司出具验资报告;

3、为筹建股份公司费用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4、在发行上市阶段,出具发行人3年一期的审计报告;

5、对发行人3年一期的原始财务报告和申报财务报告的差异比较出具意见书;

6、对公司未来盈利出具盈利预测报告;

7、对公司的内控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内控制度评价报告;

8、对公司在报告期内的资产减值计提政策的稳健性和公允性,并对公司是否已经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影响发行人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意见;

9、对材料申报中,对证监会提出的反馈意见中的审计、财务问题出具意见;

10、对发审委审核后是否存在重大事项出具意见;

11、对募集资金的到账情况出具验资报告。

五、资产评估机构

资产评估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如下:

1、在改制阶段,根据资产重组的范围和改制上市方案出具资产评估报告,如涉及国有资产,应报国资监管部门备案;

2、除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按照审计净资产1:1折股的以后,在资产评估后协助企业按照资产评估的结果建账;

3、在申报过程中,对有关资产评估问题出具专业意见。

六、土地评估机构

企业在改制时如涉及土地使用权出资或其他重组、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需要评估的事项时,往往需要对公司的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

土地评估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如下:

1、根据改制、重组方案,制订土地处置方案,并协助企业报国土部门审批;

2、根据改制、重组方案,对有关土地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

3、在申报过程中,对有关土地评估问题出具专业的意见;

A股、H股、A+H谁能领先? 篇3

何况,QDⅡ出海首先着眼于香港市场。其实,香港股市也是中国股市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者万万不能忽视。

与内地基金界忙于“封基”创新不同,海外投资界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出了第一只A+H的中国基金。先不说该基金能否跑赢大势,回报是否一定超过200多只内地基金,但就其创新的力度而言,明显超过所有的内地基金。仅以选股而言,一个经理面对沪深两市的选择性大、还是涵盖沪深港三市的选择性大?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何况A与H股,同权同利还不同价,价值投资而言,H股胜出应无疑吧?

因此,QDⅡ的发展,海外投资界的各种创新,对投资者可能是一大福音,而对内地基金业、机构投资者可能是一大挑战。当然,这也为内地与海外机构投资者的竞争,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率先在香港公开发行的首只A+H基金,是汇丰创设的“汇丰中国翔龙基金”(820HK)。该基金主要投资A、B股及香港中资股,属不跟踪指数的主动管理,不可赎回,封闭式的ETF。每个基金单位初始价10港元,其中包括3.5%的首次认购费,每手为1000个基金单位,入市门槛10100.9港元,每年还收取1.5%的管理费用。有消息称,该基金预期集资4亿美元,其中2亿美元投资A股,包括A股IPO,还可利用衍生工具,进一步增至75%;余下2亿美元,投资B股和中资股。基金经理为汇丰旗下卓誉投资管理的股票投资管理董事黄子骅。他目前为汇丰管理着10只基金,资产70亿美元。

海外投资界一方面看好中国股市,一方面看淡涨得过快的A股。其实,香港回归祖国已10年了,H股、红筹股和中国企业股,早已成为港市的主力军和生力军,香港股市理应视为中国股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相比沪深市场,它更成熟、更规范、更与国际接轨、更为海内外投资者所认可。因此,投资中国理所当然地涵盖港股特别是中资股。海外投资界对此达成了共识,越来越多的内地投资者也深谙个中道理,A+H基金可谓生逢其时。

海外投资界是这么做的,更是这么说的。著名投行瑞银发表研究报告称,按市盈率、股本回报率计算,MSCI中国指数反映中国已是全球第二贵的市场,较亚太区其他市场溢价约16%,为2000年至今最高;除去能源、资源股的MSCI中国指数,较其他亚太市场溢价40%。这里所指的“第二贵的市场”,是指不包括港市的沪深两市。

香港权威财经媒体以“六月H股跑赢A股”为题对6月中国股市作总结。该文称,全球股市在今年上半年表现均反复向上,欧美股市升幅约5%,亚太区普遍升幅10%以上,其中内地股市升幅称冠,上证综指大升43%。港股在亚太区股市表现中规中矩,表现不如韩股(上升21%)、新加坡(上升18%)、印尼(上升18%)和泰国(上升14%),好于日股(上升5%),恒指半年累升9%,国企指数、中企指数分别上升16%、24%。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沪深股市上半年有不俗的表现,但6月份走势则令人失望,上证综指单月下跌7%,创下两年最大单月跌幅,为亚太股市表现最差。沪深300指数全月下跌4.2%,创下去年7月以来最大跌幅。可以预见下半年表现难及上半年。但是,6月份A股指数大跌,国企指数却大升11.8%,H股明显跑赢A股。若这一趋势持续,A股及H股的差价将逐步收窄。因此,下半年股市的主升浪可能会在港市上演。

A、B股 篇4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用了单位根检验法, 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下面分别对上述三种方法进行扼要的解释。

1.1 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检验之前, 首先要确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如果一个序列的均值与时间无关, 同时其方差是有限的, 且不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系统变化, 称这个序列是平稳序列, 否则称为非平稳序列。对于序列是否平稳, 最常用的检验方法是ADF检验方法。

undefined其中, Δyt=yt-yt-1。原假设为:β=1, 即y不是平稳序列, 备择假设是 β<1, 即y是平稳序列。如果检验所得的ADF统计值小于临界值, 则不能拒绝原假设;反之, 则拒绝原假设。若非平稳, 则对序列进行差分, 若差分d次平稳, 序列y为I (d) 。

1.2 协整检验

协整关系描述了经济系统的长期均衡关系。具体来说, 它描述了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均衡关系, 虽然每个时间序列的矩随时间变化, 但这些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的矩具有时不变的特征。在很多情况下,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两个变量应该是协整的, 对协整性的检验就是对经济理论的检验。目前, 广泛采用的变量间协整关系的检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Engle和Granger (1987) 建立的基于回归残差的平稳性检验的EG检验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两变量的检验, 本文使用的就是这种检验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协整检验, 适用于多变量关系得检验, 更具适用性, 克服了EG检验的局限性。

1.3 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是用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谁因谁果的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思路是:如果两个经济变量x与y, 在同时包含过去x与y信息的条件下, 对y的预测效果比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效果更好, 即变量x有助于变量y预测精度的改善, 则认为x对y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 在Granger因果检验中, “x Granger引致y”只表明在x的变化先于y的变化, x的变化有助于解释y的变化, 不表示y是x的结果。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双向因果关系 ( two-way causation) :即“x Granger引致y”, 同时“y Granger引致x”, 这时x与y之间存在反馈关系。

2 数据分析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2006年6月27日到2009年3月27日之中的316个交易日的A股指数 (a) 、B股指数 (b) , 来源于中原证券。本文采用的分析软件是Eviews6.0, 在5%的显著水平下作出结论。

(1) 直观观察分析。

首先对A股指数和B股指数作一个折线图, 看看它们的走势特点, 如图1、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 A股指数和B股指数走势有很强的趋同性, 几乎是同时上涨、下跌、振荡的, 在同一政策条件和时局下, 两者的变化趋同也和人们直观理解的A、B股指数的关系一样, 因此做进一步探究, 看两者的关系是否具有协整性。

(2) 单位根检验。

判断两者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首先要对a和b进行单位根检验, 本文使用的是ADF检验, 根据AIC最小准则确定每个序列的滞后阶数。结果显示a、b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即I (1) 。

两个序列是同阶单整的, 因此两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即长期均衡关系。

(3) 协整检验。

为了分析A股指数 (a) 和B股指数 (b) 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我们先作两变量之间的回归, 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

本文使用的是EG检验, 以B股指数 (b) 为被解释变量, A股指数 (a) 为解释变量, 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 结果见表二

为了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 写入命令u=Resid, 将上述OLS回归得到的残差序列命名为新序列u, 对u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残差序列的均值为0, 所以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

在5%的显著水平下, T值的绝对值大于相应临界值, 从而拒绝原价设, 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也就是表明了B股指数和A股指数存在协整关系, 即长期均衡关系。

(4) Granger因果检验。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 两者存在协整关系, 但是短期内是谁影响了谁尚未可知, 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对两者进行检验, 结果见表四

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到, b不能格兰杰引起a的假设被拒绝, a不能格兰杰引起b的假设同样也被拒绝, 也就是不能拒绝a格兰杰引起b、b格兰杰引起a。因此, 可以认为, 从短期来看, ZC于SR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3 结论

通过前面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完善和开放, 近年来A股指数和B股指数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而且短期内A股和B股之间的相互引致作用也很明显, 也恰好说明了A、B股市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一体化趋势, 同样也验证了我国在规范A、B股市场上所做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国资本市场日趋成熟。中国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A股指数和B股指数反映了证券市场的运行状况, 发挥了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鑫.上证指数和宏观经济指标的协整关系分析[J].财经界, 2007.

[2]田瑛.深交所A、B股指波动的协整检验和因果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10) .

中国B股市场如何谢幕 篇5

随着国内企业纷纷去境外上市以及境外投资者在QFII制度安排下的移情别恋,几经波折的B股市场已是残荷听雨,是继续发挥余热,还是体面地走下历史舞台?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一篇题为《中国B股市场即将淡出》的报道使人们陡然想起了沉寂近3年的B股市场。

证监会不得不很快对此作出回应,称目前并未就关闭B股市场进行研究。但更多人相信,关闭B股市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于1990年代初设立B股市场,初衷是为国内企业寻求外资,以求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资不能进入A股市场的情况下,达到既从国外筹集资金,又避免外资给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证券市场造成冲击的目的。

但B股市场可谓命运坎坷。1993年后,随着H股、N股等企业直接到境外上市的步伐加快,境内企业通过B股市场吸引外资的意向越来越少。特别是自1997年红筹股、H股大量发行上市以来,B股市场为内地企业筹集外资的功能已经大大弱化,无论市场总体规模,还是单个股票流通规模,均不能与红筹股、H股相比。

据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的统计分析,B股市场诞生后10年内,累计筹资不过43亿美元,而中国企业通过海外上市短短几年所筹资金已经接近B股融资额的10倍。这一数据表明,B股在吸引外资方面,其功能已经边缘化。

2001年2月,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开放,境外投资者急流勇退,逢高减持离场,境内投资者成为市场主体,B股市场基本上转化为本土化市场。

2003年,QFII制度正式实行,大量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得以合法进入A股市场,此时的B股市场已形同一个功能衰竭的老人,其历史使命实际上已经终结。

目前,B股市场上市公司还停留在原来的100多家,不足A股市场的10%,沪深两市B股总市值130亿美元左右,只有A股的8%,日均交易量2亿左右人民币,换手率也远远落后于A股,B股的融资功能几近丧失。

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是证监部门还是市场人士,对B股市场的去留问题都不得不认真考量。

成败皆萧何

B股市场近几年最令投资者难忘的,当是2001年向境内居民开放时迸发的井喷式行情。

兰州的石女士曾因不慎进入兰州证券黑市,损失达100多万元。但在2001年4月份,因为较早进入B股市场,她此时退出的收益已能弥补在证券黑市的损失。但这样的幸运儿只是少数,在当年6月1日后进去的许多人一直深陷其中。

其实早在1996年上半年,B股市场就曾一度向境内投资者敞开大门,并激发了一轮力度较大的行情。但同年6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管理B股开户问题的通知》,重申境外投资者才能持有B股;9月20日,证监会接着又发布《关于清理B股账户的通知》,对不符合规定的B股账户,进行清理和规范,原有账户只能卖出,不能买进,刚刚对内开启的B股大门又关上了。

2001年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外管局发布《关于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内上市外资股若干问题的通知》,宣布B股市场对国内自然人开放,但2月19日起存入的外币,只能在6月1日以后入市。

这一政策的出台造成了B股市场历史上鲜见的暴涨暴跌。市场开放之后的3个月时间内,两市B股指数涨幅达到200%,但孰料6月1日后便一路狂跌,上证B股指数的最大跌幅一度高达46.15%,深证B股的最大跌幅也达45.89%,已远远超过了同期A股市场的下调幅度。

B股市场股价暴涨,使境内居民在6月1日后大批进入,但境外投资者相继逢高减持离场,此次开放的最终结果是解放了被套近10年之久的外资股东,此时入市的投资者蒙受了惨重损失。据里昂证券当时的研究,外资除了一些小机构少量资金参与热身炒作外,其余已全部退出。

去留之辩

近年来,证监部门高层针对B股市场的表态始终徘徊不定。

2000年7月,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先生在香港发表了中国证监会准备用18到24个月的时间实现A、B股自然接轨的讲话。但前证监会主席周小川2001年3月7日又称A、B股5到10年内不会合并。

2001年3月27日,时任证监会秘书长的屠光绍表示,将研究允许B股公司继续增资发行;2002年5月,国家计委在发展白皮书中提到了推进B股的再融资。一年多后,随着上工B股与京东方B股增发,有人认为管理层将对B股市场扩容,但实际上,B股市场的定位并没有重大的变化。自2003年年底开始,B股市场开始回暖,但这种恢复性的.上涨趋势是与A股市场的回暖一脉相承的。

许多业内人士均认为,2001年2月20日B股向国内投资者开放后,3年多来B股后续政策一直难产,以至于目前的B股市场犹如残荷听雨,不明确的政策期待已成为困扰B股走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B股市场应该重新定位,“为境内的外汇资金创造投资渠道,为境内的公司提供外汇资本”。理由是资本项目可兑换还不能实现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由此导致的外汇相对过剩也将长期存在。还有人认为,B股市场应该继续进行政策创新,允许国内机构投资者进入,以激活市场。“实际上,许多国内机构也已经通过变通方式盘踞其中,因此,允许内地机构进入B股市场的意义不大,能吸引的增量资金并不多。再加上境内机构多无外汇收入,而一些外向型企业的留存外汇也仅是一些流动性周转资金。”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认为,大力发展B股市场的后果,只能为以后A、B股合并增大难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说:QFII实施之后,国际热钱选择B股进行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可能性已经大大减少,因此,B股市场在缓解人民币升值问题上起到的作用绝对是杯水车薪。他说:“搞活市场并不难,但要知道意义何在。”

出路何在

市场变化使B股的出路成为市场人士最为关心的话题。

一种出路是B股与H股合并。但是这种说法在业内看来不具有操作性。北京证券分析师范国英说:“香港市场的结算方式、制度法规等与国内均不尽相同,如果有个别的公司作为个案是可以操作的,但是如果是整个市场的合并,对于B股公司而言,就有了首次IPO性质,协调的成本就更高。”尹中立也认为,和H股合并不太可能。

但安邦咨询公司的观点是,B股H股合并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其设想的步骤是:现用美元计价的上交所B股,可考虑改用港币计价,而深交所考虑B股与港交所实现相互挂牌。这一设想的关键问题在人民币的可兑换问题上,但在香港开办人民币业务之后,问题已经变得简单起来。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B股应该通过创业板寻找出路。早在去年,CEPA正式实施之后,香港金融界就提出香港创业板与深圳B股“一地上市、两地买卖”的建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也曾称香港创业板直接与以港币作为交易单位的深圳B股市场合作在操作上更加可行。但是显然,这两种出路目前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市场更认同的是未来B股将与A股自然接轨的看法,但在合并的时间表上,看法不尽一致。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2003年2月份大胆预测,A、B股合并的时机在两年内将发展成熟,两个市场合并可能不会等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相反可能是先于后者。而国

家信息中心徐宏源在去年称,A、B股市场合并最快也要5至6年。“B股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与A股自然接轨,但A、B股的合并与人民币汇率改革息息相关,突发性地关闭B股市场是不可能的。”北京证券分析师范国英说,“目前A、B股之间还有价差,几乎所有公司的B股定价都大大低于A股,上海B股差价约46%,深圳B股约39%。如果强制合并,这中间的价差如何弥补?”

“从市场利益的角度来看,与A股合并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价差的存在,B股投资者有溢价的预期,更容易接受。”尹中立认为,B股未来的出路只有与A股自然接轨,而且现在这种趋势有加速的迹象。“A、B股价差原来大概是3∶1左右,但现在已经只有1.5∶1左右,已经很接近了。随着资本管制的逐渐开放,这种价差会逐渐消失,那时候,A、B股合并将水到渠成。”

A、B股 篇6

“MSCI要来了!”

对于A股市场来说,这是MSCI(美国明晟指数公司)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市场预计纳入将会是大概率事件。敏锐的境外投资者已经开始积极布局A股市场,而境内投资者也嗅到了良机,加大了对A股相关ETF产品的高度关注。而近期,华夏MSCI中国A股ETF也受到市场的热捧,二级市场出现大量买盘,成交量激增,达到了前期的20倍左右。

6月15日,MSCI将再次对是否纳入A股做出表决。对此,高盛表示,中国政府有关股票停牌和证券权益拥有人的最新规定及解读,提高了MSCI指数6月纳入A股的概率。可以说MSCI指数6月纳入A股的概率升至70%。而在4月份,高盛预计的概率为50%。中金公司也认为对停牌规则的修改,提升了MSCI纳A股的概率。

国金证券也持同样观点,认为MSCI纳A股今年成功冲关概率较大。“随着深交所和上交所出台进一步完善停复牌制度,为MSCI纳入A股又扫除一项障碍,因此认为今年纳入概率提升至80%。”国金证券在最新MSCI专题报告如是表示。

国金证券分析师李立峰指出,“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后,受益的主要是追踪MSCI中国A股指数的ETF基金以及大盘蓝筹股。”2015年,华夏基金首发跟踪MSCI中国A股指数的ETF——华夏MSCI中国A股ETF,这是我国大陆地区首只,也是目前唯一一只跟踪MSCI中国A股指数的ETF产品及其联接基金产品。借助MSCI纳入A股的东风,该产品有望成为境内外投资者中长期配置的首选标的。

A股纳入MSCI条件日趋成熟

MSCI是一家提供全球指数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标的的国际公司,旗下最著名的两个指数即是MSCI世界指数(MSCIACWI)和MSCI新兴市场指数(MSCIEM)。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共有10.5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以MSCI 系列指数作为直接投资标的,其中,追踪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资金有1.7万亿美元。

今年4月,MSCI再次就中国A股纳入其全球核心指数向机构投资者征询意见。在2015 年的指数年度评估中,MSCI提及了我国A 股市场尚待改善的三大关键问题:额度分配流程,资本流动限制,以及受益权属界定。总体来看,在额度分配流程、资本流动限制这两个方面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对受益权属界定问题,我国证监会也进行了回应。但MSCI在今年的征询文件中提出了新的问题,包括A 股公司停牌的任意性、交易所层面关于在境外设立A 股相关衍生产品的限制等。不过,近期境内交易所已经针对上述问题有所回应。整体来看,随着境内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A股纳入到MSCI的条件日趋成熟,市场各方对A股今年纳入到MSCI的预期也显著提升,这也标志着我国基金业国际化水平和开放度进一步提升。

将带来持续的长期资金流入

据中金公司预计,根据MSCI公布的数据显示,如果此次宣布纳入,将会吸引214亿美元以被动投资为主的资金配置A股市场。若如果全部纳入,将会吸引3639亿美元配置A股市场。

从中国台湾市场纳入到MSCI的经验来看,1996 年9 月2 日,MSCI 将台股指数纳入其各项自由指数中,随后,在1999 年8 月12 日,MSCI 宣布将中国台湾的比重由50%调高至100%,更进一步刺激了外资流入,单季度净流入达到40 亿美元的水平。与此同时,MSCI逐步纳入台湾市场的过程,也伴随着台湾资本管制逐步放开,至基本实现完全自由化。持续的资金流入也带动了台湾市场股市的上涨,并且在首次纳入时,对指数的影响最为明显,1996年2月至1997年7月之间,台湾加权指数上涨117%。

在看韩国,其市场的经验与台湾非常类似。 1992 年韩股指数首次被纳入MSCI 新兴市场指数,但此时计算比重仅为市值的20%。此后韩国不断放开资本项目,最终通过放开对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限制,在1998 年全面纳入MSCI 新兴市场指数。按照韩国股市市值100%的比例计算,在MSCI 纳入韩国股市进入指数后,外资持股占比目前稳定在30%左右,外资机构对市场的影响愈发明显,包括韩国股票市场与美国市场的相关性显著提升,换手率明显降低等。

投资首选: MSCI中国A股ETF对于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后的主要受益标的,国金证券认为,“首选追踪MSCI中国A股指数的ETF基金。”

“目前国内已有追踪MSCI指数的金融产品,未来或将进一步丰富。”国金证券在其最新MSCI专题报告中指出。华夏基金首发跟踪MSCI中国A股指数的ETF,成为目前市场上唯一受益于MSCI纳A股事件的ETF产品。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1月30日, MSCI宣布许可华夏基金以MSCI中国A股指数为标的发行ETF——华夏MSCI中国A股ETF;2015年3月25日,华夏MSCI中国A股ETF(代码:51299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同期还发行了该ETF的联接基金(代码:000975),该产品是境内首只,也是目前唯一一只跟踪MSCI中国A股指数的ETF产品,由于产品标的资源稀缺性,它也是最为受益A股纳入MSCI指数的投资标的。目前该ETF二级市场交易采用“做市商机制”,流动性能够满足场内大额资金的买卖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场外渠道投资该ETF的联接基金,间接持有ETF。在跟踪误差方面,从2015年一季度末至今年一季度末,MSCI中国A股ETF相比业绩基准取得了2.7%的超额收益,而年化跟踪误差仅为1.5%,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管理业绩突出,通过承担较低的跟踪误差获得了较高的超额收益。无疑,华夏MSCI中国ETF可作为投资者中长期配置A股市场良好的投资标的,有望增厚投资者收益。

A、B股 篇7

(一) CAPM理论概述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奠基人马柯维茨 (Harry M arkowitz) 于1952年最早提出了投资组合的均值-方差模型, 1964年, 威廉·夏普 (William Sharp) 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 Capital Asset Price s:A The ory of Marke t Equilibrium unde r Conditions of Ris k, 正式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 进一步发展了马柯维茨的证券组合理论。

CAPM模型可以表达为以下的形式:E (Rp) =Rf+i[E (RM) -Rf]

其中i=Cov (Ri, Rm) /Var (Rm) , E (Rp) 表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 Rf为无风险报酬率, E (RM) 表示市场组合期望收益率, i为某一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CAPM模型主要表示单个证券或投资组合同系统风险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也即是单个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溢价的和。

二、样本选择与回归结果分析

(一)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上证A股12家银行股为研究样本, 数据取上市以来至2009年6月1日的收盘价, 以及相应的上证A股综合指数。根据CAPM模型—Ri=Rf+ (Rm-Rf) *β, 变型Ri-Rf= (Rm-Rf) *β, 以“Ri-Rf”为因变量, “Rm-Rf”为自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贝塔。各个变量采用如下量化方法:Ri—上市银行的每日环比收益率, 然后取对数;Rf—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Rm—上证A股指数每日环比收益率, 然后取对数。

(二) 回归结果分析

1. 结果描述

将样本分为两类, 一类为上市期间无股改事件;一类为上市期间有股改事件。在无股改事件的银行中:β>1的银行共四家, β<1的银行也有四家。R-squared>0.5的有7家, 只有中国银行的R-squared<0.5, R-squared值为0.003793。在有股改事件的银行中: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的β值无明显的变化;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的β值在股改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招商银行的β值上升比较明显。但四家股改银行在股改前后R-s quare d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 结果分析

贝塔系数衡量的是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依据CAPM模型, β>1, 意味着个股价格波动大于大盘指数的波动, 大盘上涨, 个股价格涨幅高于大盘, 大盘下跌, 个股的价格跌幅大于大盘。因此β>1的股票适合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R-squared值反映了个股价格的波动中有多少比例是由于大盘引起, 所以1-R-s quare d衡量的是个股波动中由于公司自身基本面情况所引起的比例。R-squared>0.5, 说明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大部分是由于影响大盘的因素造成的, 分析该类型的股票需要从大盘的影响因素着手。R-squared<0.5, 说明公司股票价格波动大部分是由于自身基本面情况引起, 分析这类型的股票需要从公司基本面着手。塔系数和R-squared对于投资者的意义是从定性的角度考察了股票的风险和股价影响因素来源, 有利投资者认清股票的性质, 在投资时“心中有数”。

β1值除了衡量上市商业银行股票的系统性风险之外, 对商业银行自身究竟有何意义?β值大小的背后是不是隐含了公司治理状况?系统性风险指的是市场的整体风险, 是不能消除的, 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只是消除了个股的非系统性风险, 即消除了自身的风险。系统性风险越大, 说明个股受市场整体的影响越大, 而自身独立性不强, 也即自身公司治理状况比较差。因此, 大胆设想值越大, 则该银行的公司治理越差。下文将对假设进行实证分析检验。

三、值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实证分析

公司治理广义的观点则是将公司治理看作为资本供给者为了资本不受侵蚀和获取投资回报而控制管理者的方法 (Shle ife r and Vis hny, 1997) 。亚洲开发银行 (2001) 的研究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 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在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而且在于减少市场系统风险和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主要教训是让我们认识到商业银行薄弱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会引发储蓄和信贷危机, 从而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则会给银行良好的回报。白重恩等 (2005) 的研究用八个指标定量表示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 并实证检验了这些治理指标对上市公司市场估值的影响, 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非控股股东的集中程度等五个指标有显著影响。由于数据区间的限制, 我们选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这个指标表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一般认为, 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 越容易通过各种手段掏空上市公司, 治理结构越差;高管的持股比例越高, 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越一致, 治理结构越好。

我们将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加入回归模型:β=C+C1*X

公司治理越好, 上市银行的股票越有自己的个性, 那么股价随大盘的波动越小, 即贝塔系数越小。因此, 根据经济意义得出C1>0。

回归结果:如表4, =0.8720909224+0.1980225745*X, C1>0, 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但不能通过t检验。R-squared也很小, β值与公司治理没有良好的关系, 公司治理对于银行股价系统性风险意义不大,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与大部分银行的R-squared>0.5有关, 因为R-squared>0.5, 表明股价的波动的因素大部分来源于影响大盘 (市场整体) 的因素, 与公司自身基本面关系比小。

四、结论

本文依据CAPM模型对上证A股12家银行的自上市以来的收盘价以及相应的大盘指数进行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兴业银行, 北京银行, 中信银行, 交通银行这四件银行的β值大于1;南京银行, 建设银行,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的β值小于1。在股改前后的比较分析中, 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的β值无明显的变化;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的β值在股改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招商银行的β值上升比较明显。β值>1的股票适合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β值<1的银行股适合风险规避型投资者, 投资者可以依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相应的银行股。值得注意的是股改后R-squared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说明股改后, 银行股价格波动受到市场整体影响增大, 因此股改对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有一定得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公司治理对于上市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没有显著影响, 但有经济意义, 这是由于上市银行CAPM模型回归结果中R-squared大部分>0.5有关, 因为R-squared较大意味着股价波动因为大部分来自市场整体因素。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郑振龙金融市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夏普亚历山大贝利投资学[M]中国人民大学1998

博深工具登陆A股 篇8

博深工具这一企业引起了股民和五金业内的广泛关注, 这是IPO重启以来河北省首单IPO, 也是石家庄市历史上首家登陆A股的民营企业。

博深工具 (002282) 为中国金刚石工具行业龙头企业, 主要生产和销售金刚石工具、电工工具和合金工具等三大类产品, 主导产品为金刚石圆锯片、金刚石工程薄壁钻头、金刚石磨盘、金刚石软磨片、小型建筑施工机具、通用电动工具、硬质合金工具等。

目前, 博深工具已形成了以金刚石工具为主导, 以小型建筑施工机具、硬质合金工具为补充的主营业务格局, 具备年产金刚石工具1000万件、小型建筑施工机具7万台 (套) 、硬质合金工具80万件的生产能力。产品体系涵盖“切”、“钻”、“磨”等三大类2000多个品种, 是国内少数同时开发生产上述三类工具产品的企业之一。

A股“政策市”宿命 篇9

基本面之惑

从基本面来看, 关于股市“牛气”渐散的争议, 市场分析可谓莫衷一是。

“次贷危机”卷土重来, 中国无法独善其身?恐怕过于牵强。处于次贷震中的美国股市, 至今下跌仅10个百分点;反观中国A股市场, 上证综指自从去年10月16日一举跨越6124点的历史最高位之后, 截至今年3月13日, 已经下跌了2100多点, 跌幅超过36个百分点。与美国股市相比, 中国股市似乎更像是“惊弓之鸟”。

中国股市“水患”未退, 还需全力挤压?恐怕过于偏激。目前, 中国股市已经呈现出普跌的势头:那些业绩不好的公司固然正被投资者看空, 就连某些资产结构良好、业务方向明晰、产业潜力十足的上市公司, 其股票也同样在急剧下跌。中国股市“良莠不分”的倾向再次成型。

中国通胀压力日渐高企, 全年经济走向堪忧?恐怕过于短浅。尽管2月份CPI同比增长8.7%的惊人数据势必要给管理层带来严峻的调控压力, 但是, 考虑到统计数据惯常的翘尾因素、罕见雪灾导致物品供应不足乃至物价上行、农历春节引发阶段性的消费热潮等多重因素, 中国CPI是否会在今后继续“一飞冲天”, 仍然值得商榷。

“政策市”之瘾

那么, 究竟是什么因素主导了中国股市当前的非理性波动?

要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需了解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政策市”背景。所谓“政策市”泛指这样的“市场症状”, 即政府借由一系列政策直接影响股指升降, 调控股市“温差”。

不可否认的是,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 管理层为淡化自身对于股市的政策面影响也曾不遗余力。其间, 更有一些高层人士清醒地认识到, 尽管中国股市暂时还难以摆脱“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宿命, 但是, “放”终归要比“收”更契合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

遗憾的是, 当2007年5月上证综指突破4000点之后, 一直坚持“放飞”股市的相关部门终于按捺不住, 跳将出来, “收缩”股指。5月30日 (此前一日, 上证综指刚刚攀至4335.96的高点) , 国家财政部宣布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原来的1‰上调两个基点。决议一出台, “桀骜不驯”的中国股市当即低头。此后短短几个交易日内, 中国股市的下挫幅度竟然一举达到了过去数年熊市的总跌幅。

“政策市”之患

“5.30”大跌的影响至今犹存。罕见的跌幅不仅再度印证了政府决策对于中国股市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更逆转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投资理念。在这之后,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倾向于研究管理层的“风吹草动”甚至“一颦一笑”, 中国股市“捕风捉影”式的投机氛围日浓。

不难想象, 只要处在这样的“政策市”之中, 价值投资理念便会逐渐沦丧, 而那些颇具参考意义的常识性问题也将被诸多“高层传闻”重重湮没。

“大小非”解禁热潮、中国平安陷入“融资门”—近期发端于中国股市的各种“内忧”无疑表明, 面对当前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逆转的股市新形势, 投资者心态受“政策市”后遗症所累, 已经变得严重失衡。

事实上, 习惯于“政策市”生存环境的多数中国投资者尚未认识到资本市场股票发行“充分供应”的特性。

在成熟资本市场, 与货币发行相比, 股票发行在理论上可近乎无穷, 当然, 越高的发行量对应越低的发行价以及市盈率;而中国的股票发行机制则一向带有极为浓重的“政策”气息。从上市名额到股票发行数量乃至融资额度, 有关部门全程“掌控”。供不应求的“非理性股价繁荣”顺势而生。

当“习惯成为自然”, 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便会产生A股市场股票供应“相对稳定”甚至“相对稀缺”的幻觉。如今, 这种思维遭遇到“大小非”解禁、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等信息的冲击时, 供求关系逆转导致的股价下挫风险自然要“超水平”发挥。

“政策市”宿命

既然A股“政策市”带来的创伤如此之深、如此之痛, 那么, 管理层是否就应“自缚手脚”, 从此推行“无为而治”呢?如果那样, 我们恐怕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针对今后“大小非”解禁热潮的风起云涌、巨额再融资事件的前赴后继, 管理层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努力扮演好“救市主”角色。

—大股东减持须提前申报。随着今后“大小非”解禁热潮的连续冲击, A股市场供求关系逆转导致的股价下行压力不容小觑。可以肯定, “后股改时代”, 如何在股市观望氛围浓重的情况下严格监控大股东不规范的减持行为, 将是管理层工作的重中之重。

某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持仓成本极低, 在任何价位套现都可获取超额回报, 其减持动机十分强烈。强烈的减持冲动配合现行的事后申报制度, 中国股市面临的供求逆转可想而知。“持有、控制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信息披露义务人, 持股变动每达到百分之五的, 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提交持股变动报告书。”这样的条文无疑“助长”了大股东的套现气焰。

令人欣慰的是, 今年两会期间, 全国政协委员黄泽民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建议已经引发了多方共鸣:大股东在减持自家股票前6个月, 必须向监管部门申报备案, 详细说明减持原因、数量、减持日期等;大股东应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减持方案, 并在减持过程中及时公告具体进程;在减持之后6个月内不得买入自家股票;因减持可能引起股价大幅下跌的, 不应在短期内集中减持;减持的股票可以考虑安排场外交易。同时, 对高管辞职套现等行为, 作出严格规范。

—从严审核上市公司再融资。针对当前的市场氛围, 有关部门需重新审核中国平安以及中国浦发的再融资行为。这些公司天量融资行为的背后, 究竟潜藏着怎样的“阳谋”?管理层有必要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而非受制于某些机构甚至利益群体的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 管理层一旦“全身心”地“救市”, 当如何避免矫枉过正甚至“饮鸩止渴”的负面效应?这个问题本身无疑比答案更有意义。

这或许便是A股“政策市”的宿命所在。

柯利达A股成功上市 篇10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杜学伦、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裁阙波、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俞愉、东吴证券董事长范力、柯利达装饰副董事长顾敏荣、柯利达集团总裁顾龙棣, 以及柯利达装饰董事总经理鲁崇明、副总兼董秘何利民、财务总监孙振华等共同出席上市仪式。

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装饰、幕墙、铝合金门窗、钢结构、智能化、机电安装等壹级施工资质和甲级设计资质, 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资质齐全、等级最高的综合性装饰公司之一。公司以“为城市经典留影, 专筑精品工程”为建筑装饰理念。成立至今, 共获得包括鲁班奖、全国建筑装饰奖以及全国建筑装饰科技示范工程奖、全国建筑装饰科技创新成果奖在内的国家级工程奖项101项, 省级奖项163项, 市级奖项百余项, 树立了良好的工程业绩口碑。在“中国建筑幕墙行业百强”评比中, 柯利达从2007年的第43名上升为2013年的第7名;在“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评比中, 柯利达由2006年的第86名上升为2013年的第25名, 在省内, 柯利达已连续多年综合排名第二、建筑幕墙排名第一, 并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装饰企业”、“江苏省建筑业最佳企业”、“江苏省建筑幕墙优秀企业”、“江苏省明星企业”等荣誉称号。

据了解, 柯利达本次发行股票申购简称“柯利达”, 股票代码“603828”, 公司在上交所首次公开发行3000万股A股, 全部为新股, 发行后总股本12000万股, 公司发行价格为17.20元/股。上市一开盘, 柯利达报24.77元, 涨幅为44.01%, 报收最高限价。柯利达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将主要用于建筑幕墙投资项目、建筑装饰用木制品工厂化生产项目、涉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补充营运资金项目。

柯利达总经理鲁崇明表示, 为了实现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首先将实现产品开发计划, 购建先进设备, 增设建筑幕墙产品生产线, 扩大单元式幕墙和构件式幕墙生产车间、高性能铝合金门窗生产车间。其次, 技术开发与创新计划。公司将通过本次募集资金, 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投资建设集设计创意、研究开发为一体、专业特色明显的设计研发中心。

柯利达董事长顾益明表示, 柯利达成功上市, 这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也是一个新起点、新机遇、新动力。借力资本市场, 柯利达将继续坚持规范运作, 提高市场影响力, 提升研发和创新能力, 不断筑就城市经典, 实现业绩快速增长, 将柯利达打造成为具有可持续增长力的优质上市企业!

不要慌,B股可以买! 篇11

国际板推出实为利好

国际板即将推出的消息直接推动了本次B股暴跌,分投资者认为这会使得大量资金从B股流来,从而使得B股更加的边缘化。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国际板将会通过人民币交易,境外企业通过A股上市融到的是人民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国际版的资金和B股目前的外币资金并不冲突。并且,B股的边缘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AB两市合并的一个前兆,或者是一个催化剂。B股市值虽然只有几百亿,但涉及数万投资者的B股不可能像有的专家主张的那样所谓直接关闭。A股和B股中的公司都是境内注册的公司,而非国际板的国外知名企业。大多投资者都认为A、B两市合并绝对是一种趋势,或者说,B股股价更趋近于A股,毕竟它们代表的是同一个公司,同一个股票份额,同样的分红。所以,国际板的推出,对于B股来说,可能首先一开始是资金恐慌性外逃,而后,等到国际板真正推出后,投资者们冷静下来之后,就会发现已经被大幅低估的B股的价格又变低了。而到时A、B两市合并也绝对有可能是证监会在国际板推出后的又一举动,伴随而来的将会是折价的B股回归A股估值的新一轮暴涨的行情。

国际资本做空中国不足惧

国际资本借道B股做空中国A股市场也是本次B股大跌的原因之一。从近期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被疯狂做空、起诉来看,国际资本确实有打压中国在境外的概念股从而传导做空中国本土市场的目的,打压B股可能也是这样一种手段。

国际资本在世界上各个角落迅速地游走。在道琼斯指数日渐平稳的同时,国际巨鳄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新的目标。而中国,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从市场所反映的信息来看,也符合了这些国际炒家的一贯做法。他们打压中国股市之后,伴随着就是抄底,这其实也是中国投资者的一次机会。

B股补跌,长期获利盘在恐慌中跳水

从2008年低点到今年4月22日高点,B股累计涨幅远超A股,超过200%,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本次B股大跌只是在进行一次比较大幅的正常回调,虽然大跌,但是成交量并没有放大。从总体趋势来看,B股的价格还是被严重低估了。可能现在还不是最好时机,但是,这个机会可能马上就要来了,当趋势确立以后,不要让这个好机会稍纵即逝。

近6折的折价率,可以买

B股大涨两年,主要原因就是大家所公认的,B股折价出售。折价率水平对于衡量B股价格来说尤其重要。从2010年6月15日到2011年4月22日的B股高点,折价率最高的10只B股,平均优于A股15.70%,而对于折价率低的10只B股来说,平均优于A股4.22%。

这组数据说明了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在大盘慢牛或者平稳的状态下,B股的收益率明显强于所对应的A股。第二,在同等条件下,投资者应该选择折价率相对较高的B股进行投资。我们再看一下大跌之后,B股的表现。从2010年4月22日到2011年6月15日之间,经历了不到两个月市场大跌之后,B股的跌幅明显超过了A股。折价率最高的10只B股,B股年化表现平均只优于所对应的A股0.74%,而对折价率最低的10只B股来说,这个数字变成了-6.93%。显然折价率高的更为抗跌。

既然B股对A股的折价率高低成为投资B股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要看看折价率的历史是如何演变,而如今折价率的位置到底处于何处。图表1展示了自从2008年1月至今上证B股对A股的平均折价率的曲线走势,从此图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折算率一直在45%-60%的区间徘徊,而折价率与B股的涨幅,有着很强的反相关性。3年来折价率的底部在45%左右,但45%的折价率可能不是一个低点,因为AB股合并是最终的趋势,而到那个时候,理论折价率应该为0%。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折价率顶部区域在60%,也就是说,如今57%的折价率已经触及到了B股折价率的顶部,而这意味着,B股也即将触底。但是底到底在何处?据我们保守估计,B股的最大跌幅会是在10%-20%之间,而在这之间的任何位置都是参与到B股的良好时机。

A股熔断机制利弊分析 篇12

熔断机制是一种市场保护机制, 即在证券交易过程中, 当价格波动幅度达到某一限定目标时, 交易将暂停一段时间, 类似于电力设备中的保险丝熔断, 因此被称为熔断机制。

国外交易所中采取的熔断机制一般有两种形式, 即“熔即断”与“熔而不断”。前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 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交易暂停, 后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 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买卖申报在熔断价格区间内继续撮合成交。目前, 国际上采用的比较多的是“熔即断”的熔断机制。

美国作为第一个引入熔断机制的国家, 其初衷非常简单, 在证券价格发生与经济基本面无关的剧烈变动的时候, 暂停交易可以防止恐慌性抛售, 给交易参与者一个冷静期以恢复信心和信任。以美国标普500 为例, 当指数跌幅达到7%时, 交易暂停15 分钟, 指数跌幅达到13%时, 交易再次暂停15 分钟, 当指数跌幅达到20%时, 纽交所将在当天关闭交易。我国A股指数熔断机制是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机制。作为“建设市场”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推出的目的是抑制股指出现非理性暴涨暴跌, 防止市场整体出现大幅波动, 从而有利于稳定A股市场。然而关于A股熔断机制的探讨, 经济研究学者们却有不同的观点。

二、A股熔断机制的积极作用

由于今年我国内地股市千股跌停现象频繁出现, 甚至股指期货都出现过连续跌停的情况。作为稳定市场的熔断机制的推出迫在眉睫, 因此证监会继股指期货熔断后推出了A股市场的熔断机制, 其推出具有以下意义:

1、A股熔断机制对股市的交易风险提供预警作用, 有效防止了风险的突发性和风险发生的严重性。从我国A股熔断机制的设计来看, 当沪深300 指数涨跌幅达到5%时, 暂停交易15 分钟, 14:45 及之后触发5%熔断阈值, 以及全天任何时段触发7%熔断阈值, 将暂停交易至收盘。涨跌都熔断, 且日内各档熔断最多仅触发一次。A股熔断机制的设计不仅给予投资者避免恐慌的冷静期, 也为交易的各级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种警示。这时, 包括对A股的交易者、代理会员、结算会员和交易所都有一种强烈的提示, 使他们都意识到后面的交易将是一种什么状态, 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从而使交易风险不会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2、A股熔断机制为控制交易风险赢得思考时间和操作时间。由于在市场波动达到5%的熔断点时, 会有15 分钟的暂停交易时间, 这足以让交易者有充裕的时间考虑风险管理的办法和在恢复交易之后将体现自己操作意愿的交易指令下达到交易所内供计算主机撮合成交。A股熔断机制的安排为投资者在提交交易和交易完成之间出现大幅改变价格的重要信息出现时, 提供了分担风险的工具, 可以起到风险分担的作用去保护他们。另外, 由于许多散户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 当他们普遍追逐价格趋势时会导致价格偏离价值, 即使机构投资者也会因为制度安排而表现出从众行为和羊群效应, 而熔断机制可以减少这种市场失效的发生。随着金融市场计算机交易的普及, 一些投资策略会在证券价格下跌时触发卖出指令, 如果没有熔断机制, 则可能发生滚雪球式的市场崩盘, 而这正是在美国“黑色星期一”和闪电崩盘日所发生的情形。

3、A股熔断机制有利于消除短期流动性导致A股市场的波动。在出现沪深300 指数异常波动的单边行情中, 由于大量的买盘 (或卖盘) 的堵塞会延迟行情的正常显示。我国A股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的市场, 当价格不能够完全反映企业基本面信息而仅仅由短期流动性需求推动时, 这种外来冲击会因为缺乏交易对手而带来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 而设计良好的交易暂停制度能够给予愿意提供流动性的交易对手准备交易的时间, 从而减轻交易风险和稳定市场。

三、A股熔断机制的弊端

部分学者认为, A股熔断机制的引入, 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市场, 但是在原有涨跌板制度下, 进行的双重保险措施, 提高了我国A股暂停交易的几率, 反而会降低我国A股运行效率、降低市场流动性等。

1、熔断机制阻碍A股市场效率。当A股熔断机制触发后, 上交所将暂停股票及相关品种的竞价交易, 而基金 (黄金交易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交易型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除外) 交易的暂停则会产生基金应付赎回资金的压力。基金需要每日都要结算应付赎回要求, 如果股票市场停止交易, 将会加大基金应付投资者赎回的流动性压力。基金为了应付赎回压力, 只能以减持股票的方式应对, 而这不符合熔断机制的初衷。另外, 由于熔断机制的出现, 当沪深指数波动到达5%或7%后, 股票市场暂停或停止交易, 会减少原有的市场交易时间, 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股票市场的价格调整, 牺牲了股票市场调整的效率。

2、熔断机制损害了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熔断机制下, 市场价格不能及时地反映交易者的交易意愿, 容易导致价格扭曲和有效性下降。A股的熔断机制是针对我国沪深300 指数的波动幅度制定的暂停交易制度, 然而沪深300 指数无法体现中小市值股票的走势。当A股出现熔断时, 中小市值股票即使在正常波动幅度内, 仍然不能进行正常交易, 交易暂停后对该类股票的波动反而可能产生一定的冲击, 使得蓝筹股的非理性增长传染到中小股, 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

四、总结

综合上述学者给出的观点, 笔者认为虽然熔断机制具有一定的弊端, 但是在当前我国投资者多数为散户的特殊投资环境中, 熔断机制是针对2015 年6 月的我国A股市场的过度波动而设立的, 它是在我国涨跌停板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风险把控, 防范市场投机行为而设立的。另外, 针对我国广大散户投资者, 由于市场大幅度波动, 容易给散户造成巨大投资损失, 所以A股熔断机制的建立能够帮助投资者在一定损失程度上获取信息, 牺牲一定的流动性换取市场的稳定性。基于此, A股熔断机制的推出从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的。但是, A股熔断机制不会成为A股的救市主, 它的出现只是作为辅助手段, 在预防突发非理性指数的波动时会起到作用。但是, A股指数熔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A股目前存在的问题, 最根本的还是要完善市场的制度、监管和投资者的教育。

从监管者角度讲, 混业经营应该是现代金融业的大趋势, 实行混业经营, 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加强监管体系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当前分业监管的格局下, 股市和券商归证监会管, 银行和信托归银监会管, 跨市场的交易往往产生监管协调上的困难。因此, 监管部门应该根据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各有不同的功能, 尽快逐步建立起跨部门、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统一监管规则, 加强信息共享、政策配合, 通过部际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达到提高决策效率和监管效率的效果;另外, 监管者应该从根本上还是要以市场化手段处理资本市场事件, 建立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 从整体上能够把握金融市场潜在风险, 为出手时机提供参考依据, 以到达逐步化解金融风险。

从投资者角度讲, 虽然2015 年6 月份的股灾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和惨痛的教训, 但这场准金融危机也为广大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非常有效的风险教育。首先, 投资者应该尊重股票市场的规律, 敬畏市场的力量, 在进行投资的同时应该做好风险控制, 合理配置大类资产、远离场外配资诱惑、理性使用杠杆融资;其次, 投资者应该树立价值投资理念, 杜绝寄希望于政府救市, 市场具有其市场性;最后, 投资者应该培养价值投资行为, 让投资者更加注重市场整体分析和个股基本面分析, 减少投机行为, 回归理性投资的理念。

摘要:经中国证监会同意, 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我国A股熔断机制方案已确认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实施A股熔断机制是进一步完善我国A股市场交易机制, 维护市场秩序, 保护投资者权益, 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然而仍有部分学者认为熔断机制的弊端远大于其有利之处。本文梳理有关学者针对熔断机制利弊的不同观点, 通过综合分析, 并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出适当建议。

关键词:熔断机制,稳定,波动

参考文献

[1]桂浩明.中国式“熔断”会有怎样的成效[J].金融经济, 2015.

[2]叶龙招, 董亮.涨跌停板上的A股熔断机制[N].北京商报, 2015.9.

[3]马元月, 董亮.熔断机制恐难破千股跌停困局[N].北京商报, 2015.9.

[4]韩万宁.美股熔断机制:两次暴跌的产物[N].中国证券报, 2015.

【A、B股】推荐阅读:

上一篇:有效课堂管理下一篇:肝纤维化参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