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参数

2024-07-27

肝纤维化参数(精选5篇)

肝纤维化参数 篇1

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目标之一就是防止或延缓肝硬化的发生, 而肝纤维化是乙型肝炎由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生的进展过程, 所以有效控制纤维化的发生是治疗慢性肝炎的重点环节。本组应用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观察对肝纤维化参数的影响,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2月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7例, 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及寄生虫学会、肝病联合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治疗组共78例, 其中男52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39.2岁;对照组共69例, 其中男39例, 女30例, 平均年龄46.7岁。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苦参碱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疗程4周, 同时给与常规护肝治疗, 不用其他抗纤维化药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保肝药物治疗, 不用苦参碱注射液以及其他抗纤维化药物。两组病例均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常规保肝药物, 包括:甘草酸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苦黄等。

1.3 观察项目

所有患者除常规肝功能检查外, 重点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 (HA) 、层粘连蛋白 (LN) 、III型前胶原 (PCIII) 、IV型胶原 (IVC) 。

1.4 统计学处理

各组类均数比较采用显著性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II和IVC变化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III、IVC变化 (ng/ml) 组别HALNPCIIIIVC

维化的发生[2]。肝脏纤维化的形成是以细胞外基质为特征, 纤维化时大量细胞外基质在狄氏间隙沉积, 不仅与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有关, 而且与细胞外基质降解异常密切相关, 其中肝脏星形细胞是产生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3]。

HA、LN、PCIII和IVC都是肝细胞外基质代谢过程中的一部分, 当肝脏受损时4项指标均有升高。HA是一种糖胺多糖, 是组成ECM的重要成分, 有肝星状核细胞合成后经血循环到达肝血窦内皮细胞降解, 肝脏受损时合成增多, 降解减少, 血清HA水平升高。有研究显示HA是反映肝纤维化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标志物[4]。PCIII是III型胶原的前体, 主要在活化的肝星状核细胞合成和释放, 在肝纤维化早期合成活跃, 晚期减慢, 其血清水平与组织学纤维化程度成正相关, 测定PCIII水平可以反映III型胶原的代谢和纤维化程度。IVC和LN均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 当肝脏持续损伤, IVC过度合成, 降解后进入血循环量增多, 血清IVC水平明显上升, 所以, IVC是反映基底胶原更新率的指标。LN在肝脏内与IV型胶原共同分布, 大量沉积引起肝窦毛细血管化以及汇管区纤维化, 同样是反映基底胶原更新率的指标[5]。

苦参碱是从中药苦参、广豆根和苦豆子等豆科植槐属植物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生物碱。具有清热利湿、降酶解毒、抗肝纤维化之功效。体外细胞实验表明, 氧化苦参碱对肝脏星状核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6,7]。

本组资料表明, 治疗组各项指标 (HA、LN、PCIII和IVC) 前后下降具有显著意义, 对照组各项指标尽管也有下降, 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说明苦参碱除有保肝作用外, 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还很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保护肝细胞,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枯否氏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抑制HSC的活化、增殖有关。因此, 应用苦参碱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进程, 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62.

[2]Wu XL, Haug TJ, Shen JP, et al.Determin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oxymatrine and its metabolite matrine in human piasm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n mass spectrometry[J].J Pharm Biomed Anal, 2006, 41:918-924.

[3]陆伦根, 曾德明.肝纤维化的诊断和评估[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8) :603-604.

[4]杨文卓, 曾民德, 范竹萍, 等.氧化苦参碱防治半乳糖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肝脏病杂志, 2002, 10:193-196.

[5]吴晓荫, 张萍.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 2003, 12:60-61.

[6]陆伦根, 曾民德, 茅益民, 等.氧化苦参碱对四氧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Ⅰ、Ⅲ、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1488-1491.

[7]成扣, 张敏, 刘华珍, 等.氧化苦参碱对免疫性肝纤维化的胶原纤维合成和TGF-β1mRNA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 2003, 11:210-212.

大豆膳食纤维酸奶工艺参数优化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新鲜无抗牛乳;乳酸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1∶1,常州益加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脱脂乳粉(市售);蔗糖(市售);大豆膳食纤维(山东省大豆蛋白有限公司)。

1.2 主要仪器设备

MD100-2电子分析天平(沈阳华腾电子有限公司);SPH-250生化培养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Scien TZ-04无菌均质机(宁波新艺生物有限公司);LDZX-50KBS高压灭菌锅(上海申安医疗器械);JJ-1精密增力电动搅拌器(常州光华电器有限公司);超净台、电子天平、电冰箱等。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1.3.2 工艺操作要点。

具体如下:(1)发酵剂的制备。将脱脂奶粉与水以1∶9混匀,121℃杀菌15 min,冷却至45℃,再以无菌方式接入2%充分活化的乳酸菌。42℃下发酵,静置培养至凝固。然后再从培养基底部吸取1~2 m L培养液,接入灭菌过的装有500 m L生奶的1 000 m L三角瓶中,培养至凝乳,4℃冷藏保存,作为工作发酵剂待用。(2)配料、预热、均质。将大豆膳食纤维、稳定剂、蔗糖溶液加入到高速搅拌器中,并用90℃热水溶解,80℃保温30 min,让稳定剂溶解充分,并杀死其中的微生物。然后打入预热好的鲜奶中。混合液预热至60~65℃,20 MPa下均质。(3)杀菌、冷却、接种、发酵、冷却后熟。混合液在95℃,保持5~10 min,然后迅速冷却至42℃,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量2%~4%,然后在42~43℃培养3~5 h。发酵3 h后,每10 min检测p H值,待p H值为4.2时终止发酵[5]。采用二步冷却工艺,先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至20~24℃,紧接着冷却至10℃以下,持续5~6 h,移至0~4℃冰箱冷藏后熟[6]。

1.3.3 理化指标的测定。

具体如下:(1)p H值测定。用Seven Multi(S40)p H计直接测定。(2)乳清析出量的测定。将装有成品酸奶的容器慢慢倾斜,乳清引入到10 m L量筒中读取数值(事先在量筒中加水到1 m L刻度处)[7]。

1.3.4 工艺优化试验设计。

具体如下:(1)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大豆膳食纤维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蔗糖添加量及稳定剂PGA添加量对大豆膳食纤维酸奶品质的影响。(2)响应面优化试验。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各成分适宜的添加量。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8],设计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试验。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

注:膳食纤维、接种量、蔗糖、PGA的单位为%。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大豆膳食纤维酸奶发酵过程中预先设定发酵温度为42℃,其余大豆膳食纤维添加量为1.5%,接种量为3.0%,蔗糖添加量为6.0%,PGA添加量为0.3%,考察这4个变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时,保持其余3个量不变,只改变考察量。

2.1.1大豆膳食纤维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随着大豆膳食纤维添加量的增大,凝乳状况变得不均匀,色泽度也逐渐变差,而且当添加量达到2.5%时,有明显的粗糙感和豆腥味。感官分值变化如图2所示。

2.1.2 发酵剂接种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接种量小于3%时,酸奶发酵不完全,凝乳不结实且凝乳慢,味过甜,有乳清析出等缺陷;当接种量大于3%时,酸奶口感细腻、爽口,酸甜度适中,质地均匀、紧密,微量或无乳清析出;接种量过大会造成酸奶味道尖酸,品质下降。感官分值变化如图3所示。

2.1.3 蔗糖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蔗糖添加量为6.0%时,酸奶的感官品质较好。当添加量低于6.0%时,酸奶味道略酸,口感较差;高于6.0%时,酸奶味道过甜,适口性差,而且蔗糖添加量过多也不利于人体健康。感官分值变化如图4所示。

2.1.4 稳定剂PGA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PGA添加量的改变主要是对酸奶组织状态和凝乳状况影响比较大,对其他感官方面影响较小。PGA添加量过小酸奶的黏度低,稳定性差,添加量过大酸奶的组织状态差,乳清析出较多,且凝块坚实,感官差。感官分值变化如图5所示。

2.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回归模型的建立。

用SAS9.1软件对表2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得出如下回归方程:Y=94.466 67+0.741 667A+1.758 333B+0.791 667C+0.041 667D-4.820 833A2-0.225AB-0.55AC-0.7AD-5.995 833B2-0.15BC-0.45BD-3.320 833C2-1.175CD-1.645 833D2,R2=0.958 0。由表3可以看出,模型的P=0.000 1<0.01,表明模型方程极显著,不同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2.2.2 响应面分析。

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稳定剂PGA添加量的增加,感官分值先升高而后缓慢下降,而随着膳食纤维添加量的增大,感官分值首先快速升高而后快速下降;从等高线图也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相比膳食纤维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较为显著。所以选择适宜的大豆膳食纤维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好坏尤为重要。

由图7可以看出,随着PGA添加量的增加,感官分值先升高而后趋于平缓,随着蔗糖添加量的增加,感官分值先升高后下降,这其中蔗糖下降的比较快;从等高线图反映出,蔗糖的等高线比稳定剂PGA的等高线陡峭,且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

2.2.3 验证试验。

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所得的结果,利用SAS9.1软件计算出最佳配方:大豆膳食纤维添加量为1.54%、发酵剂接种量为3.15%、蔗糖添加量为6.24%、稳定剂PGA添加量为0.29%。为了便于操作实施将参数修订为:大豆膳食纤维添加量为1.5%、发酵剂接种量为3.2%、蔗糖添加量为6.2%、稳定剂PGA添加量为0.3%。按照最佳优化工艺条件,做3组平行试验进行验证,得到酸奶感官分值的平均值为94.52分,与理论值(94.67分)接近。可见,通过响应面优化法所得到的回归方程是可靠的,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3 结论

该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建立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数学模型,进而得出大豆膳食纤维酸奶的生产工艺最优理论值为:大豆膳食纤维添加量为1.5%、发酵剂接种量为3.2%、蔗糖添加量为6.2%、稳定剂PGA添加量为0.3%。经验证得出此条件下产品的感官分值为94.52分,与理论值94.67接近。此时酸奶感官品质最佳,质构良好,均匀、紧密,口感细腻爽滑,有光泽性,乳香味浓郁。该研究生产的大豆膳食纤维酸奶不仅风味良好,而且添加的膳食纤维使酸奶的营养和保健作用得到了强化,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晓敏,邓尚贵,韩燕.膳食纤维的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11):40-42,45.

[2]郑建仙.第七大营养素──膳食纤维[J].药膳食疗研究,1995(1):11-13.

[3]宗宪峰.酸奶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9):60-61.

[4]王林山,王松江,杨玉娟.玉米膳食纤维酸奶的研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13(5):32-33.

[5]李勇,欧国兵,董翠芳.搅拌型菠萝汁酸奶生产工艺的优化[J].中国奶牛,2008(4):43-45.

[6]白婕,沈银梅,余庆斌.豆渣膳食纤维酸奶的研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10):179-183.

[7]徐光鹏.菊芋酸奶工艺优化及营养学评价[D].郑州:郑州大学,2011.

肝纤维化参数 篇3

聚乙酸乙烯酯(PVAc)为无色透明材料,生产成本低,具有热塑性、优异的柔韧性和成膜性,是制备粘合剂、水性涂料漆、纤维等的原料。静电纺丝法是一种既简单又适用于制备多种类型微/纳米纤维材料的方法[1,2,3,4,5]。在静电纺丝过程中,静电场的电场力作用于带电液滴的表面,当电场力克服了高分子溶液的表面张力时,产生的带电射流就会在电场中被拉伸、加速、分裂,沿不稳定的螺旋轨迹运动,随着溶剂的挥发,射流固化形成微米至纳米级超细纤维,交织地排列在收集装置的表面(接地)。一些文献报道了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VAc纤维[6,7,8,9,10,11,12],但是都没有系统研究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而PVAc纤维的形貌对其在生物化学、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起着重要作用。采用静电纺丝法可以制备有机-无机复合纤维,其孔隙度高,比表面积较大,强度较高,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功能性较好,表现出单体有机高分子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能,可应用于催化材料、导电材料和生物材料等方面。文献[6,8,9]报道了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VAc与无机材料的复合纤维,如MWNT/PVAc复合纳米纤维[6]、纳米铜/PVAc复合材料[8]和TiO2/PVAc纤维模板[9]等,其中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与PVAc的复合纤维,其导电性得到增强,成为可以导电的碳纤维。

本实验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Ac纤维,系统地研究了静电纺丝参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并尝试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炭黑与PVAc的复合纤维,使PVAc的导电性增强,成为导电碳纤维,但实验结果表明炭黑会大大降低PVAc的成纤性。

1 实验

1.1 材料

聚乙酸乙烯酯(PVAc),平均相对分子质量50000,Alfa-Aesar公司;N,N-二甲基甲酰胺(DMF),相对密度0.946,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公司;炭黑(乙炔黑),纯度大于99.9%,Alfa-Aesar公司。

1.2 PVAc纤维和炭黑/PVAc复合纤维的制备

称取适量PVAc溶解于DMF中,在室温下磁力搅拌24h至溶解成均匀透明溶液。用10mL注射器取6mL所配制的PVAc溶液,然后把注射器安装到微量注射泵上,注射速度设为1mL/h,以铜箔为接收装置(接地),调节适当的纺丝电压和收集距离,电纺获得纤维膜。将纤维膜置于电热干燥箱中于80℃干燥3h。

将适量炭黑加入到均匀透明的PVAc溶液中,在室温下磁力搅拌5h,使炭黑在溶液中分散均匀,然后用10mL注射器取6mL混合溶液,把注射器安装到微量注射泵上,注射速度设为1mL/h,用铜箔接收(接地),调节适当的纺丝电压和收集距离,电纺获得复合纤维。将复合纤维置于电热干燥箱中于80℃干燥3h。

1.3 纤维的形貌观察和直径测量

在电纺纤维表面喷镀15nm厚的金膜,采用日本JEOL的JSM-6301F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所制备纤维的形貌,并用牛津的INCA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纤维的形貌。采用Photoshop的度量工具测量每张电镜照片上纤维的直径,根据电镜照片的标尺即可得到纤维的实际直径,计算纤维的平均直径及标准偏差。

2 结果与讨论

2.1 PVAc溶液质量分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在收集距离15cm、电压15kV的条件下对质量分数分别为32%、36%、41%、46%、51%和16%的PVAc溶液进行静电纺丝,所得纤维的形貌和平均直径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可见,随着PVAc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的形貌显著变化。当PVAc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2%时纤维中有很多珠串状结构;当PVAc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加至36%和41%时珠串状结构演变为纺锤状结构;当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加至46%时得到直径均匀的纤维,其结构比较规整,不含珠串状或纺锤状结构,且直径的离散度较小,因此后面的实验均采用质量分数为46%的PVAc溶液进行静电纺丝。纤维形貌的变化是溶液黏度和表面张力相互竞争的结果。表面张力使表面积降低,导致珠串状结构的形成,而黏弹力则阻止这种珠串状结构的形成。所以当PVAc溶液的质量分数较低(即黏度较低)时,容易形成珠串状结构,而当PVAc溶液的质量分数较高时,容易形成直径较均匀的纤维。随着PVAc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的直径明显增大,当PVAc溶液的质量分数从32%增加到51%时,纤维的直径从219nm增大至2692nm,如图2所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溶液质量分数越高,黏度越大,液滴离开喷丝口后的分裂能力越弱。另外,溶液的质量分数过高会使射流的外表面形成质量分数较大的聚合物凝胶层,限制射流进一步分裂,导致所得到的纤维较粗。

实验中还发现,当PVAc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6%时,在设定的电压和收集距离下无法纺成纤维,溶液在喷丝口处呈液滴喷出,原因是溶液的黏度太小,不能在喷丝口末端保持稳定连续的喷射流,在电场中不易被拉伸,致使接收铜箔上出现大量的液滴(见图1(f))。当PVAc溶液的质量分数增至51%时,由于溶液黏度太大,容易堵塞喷丝口,也不易被电场力拉伸,所以不利于纺丝,电纺得到的纤维直径不均匀、离散度大,如图1(e)所示。

2.2 纺丝电压对PVAc纤维形貌的影响

当PVAc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6%、固定收集距离为15cm时调节电压进行静电纺丝,所得纤维的形貌及平均直径如图3和图4所示。

实验过程中,电压在10~16kV内都可以纺丝。电压小于8kV时,由于电场力克服不了溶液的表面张力,喷射出很多液滴,无法纺成纤维,形貌类似于图1(f);电压为9kV时,电纺产生很多珠串状结构;电压高于17kV时,喷丝口发出嗞嗞的声音,溶液离开喷丝口的速度较快,无法形成连续稳定的射流,纺丝过程不稳定,纺丝射流过快导致溶剂挥发不及时,不利于纺丝;电压为10~12kV内时可以纺丝,但纤维直径不均匀、离散度大,随着纺丝电压的增加,纤维的平均直径增大比较多(从696nm增至2281nm);电压为13~16kV时,纺丝状态好,得到的纤维直径比较均匀、离散度小,随着纺丝电压的增加,纤维的平均直径略微增大(从2319nm增至2464nm)。本实验中,随着电压、电场力的增大,纤维的分裂能力增强,但喷射流流量增加更显著,所以最终导致纤维的直径增大。

2.3 收集距离对PVAc纤维形貌的影响

当PVAc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6%、固定电压为15kV时调节收集距离进行静电纺丝,不同收集距离下PVAc纤维的SEM图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随收集距离的增大,纤维的形貌和平均直径基本没有变化,电纺所得纤维的直径都比较均匀,说明在可以稳定纺丝的距离范围内,收集距离对PVAc纤维的形貌影响不大。

2.4 炭黑/PVAc复合纤维的形貌

将0.2g炭黑加入到30mL质量分数为46%的PVAc溶液中,磁力搅拌5h,使炭黑充分分散均匀,在纺丝电压15kV、收集距离15cm的条件下静电纺丝,所得纤维的形貌如图6所示。图6(a)-(d)分别是接收铜箔边缘到中心的复合纤维的形貌图像,可见加入炭黑后只有边缘有少量纤维,中心位置连接成膜,说明静电纺丝过程中DMF溶剂不易挥发,原因是炭黑吸附了DMF溶剂,使它不能挥发,导致电场作用下形成的高分子射流无法固化成微米至纳米级纤维,大量无法固化的液态高分子射流积累在铜箔中心连接成膜。由文献[6]可知,用静电纺丝法制备MWNT/PVAc复合碳纤维是可行的;由本实验可知,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炭黑/PVAc复合碳纤维是不可行的,因为炭黑大大降低了PVAc的成纤性。

3 结论

(1)随着PVAc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由珠串-丝共存结构演变为纺锤-丝共存结构再演变为直径较均匀的纤维,纤维的直径不断增大;

(2)在10~12kV的纺丝电压范围内,纤维直径不均匀、离散度大,随着纺丝电压的增加,纤维直径快速增大;在13~16kV的纺丝电压范围内,纤维直径较均匀、离散度小,随着纺丝电压的增加,纤维直径略微增大。

(3)在可稳定纺丝的距离范围内收集距离对纤维形貌和平均直径的影响较小。

(4)炭黑大大降低了PVAc的成纤性,原因是它会吸附溶剂DMF,使溶剂在纺丝过程中不易挥发。

参考文献

[1]Hou H Q,Reneker D H.Carbon nanotubes on carbonnanofibers:Anovel structure based on electrospun polymernanofibers[J].Adv Mater,2004,16:69

[2]Ki m C,et al.Characteristics of supercapaitor electrodes of PBI-based carbon nanofiber web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J].Electrochi m Acta,2004,50:877

[3]Ki m G M,Michler G H,P tschke P.Deformation proces-ses of ultrahigh porous multi walled carbon nanotubes/poly-carbonate composite fibers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J].Polymer,2005,46:7346

[4]Kannan P,Eichhorn J S,Young J R.Deformation of isola-ted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 in electrospun polymer nanofibres[J].Nanotechnology,2007,18:235707

[5]Theron A,Zussman E,Yarin A L.Electrostatic field-assis-ted alignment of electrospun nanofibres[J].Nanotechnolo-gy,2001,12:384

[6]Wang G,Tan Z K,Liu X Q,et al.Conducting MWNT/po-ly(vinyl acetate)composite nanofibres by electrospinning[J].Nanotechnology,2006,17:5829

[7]Wu Zhichuan(吴之传),Xu Maodong(许茂东),Xin Hou-qun(辛后群),et al.Preparation of nano-Ag/PVAc(纳米Ag/PVAc复合材料的制备)[J].Chinese J Synthet Chem(合成化学),2006,14:56

[8]Zhang Yudong(张宇东),Xu Maodong(许茂东),Qiu Wanjun(邱万军),et al.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Cu/PVAc(纳米铜/聚醋酸乙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Paint Coatings Industry(涂料工业),2006,36:46

[9]Onozuka K,Ding B,Tsuge Y,et al.Electrospinning pro-cessed nanofibrous Ti O2membranes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J].Nanotechnology,2006,17:1026

[10]Song M Y,et al.Electrospun Ti O2electrodes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J].Nanotechnology,2004,15:1861

[11]Ding B,Ki m H,Ki m C,et al.Morphology and crystalline phase study of electrospun Ti O2-Si O2nanofibres[J].Nano-technology,2003,14:532

肝纤维化参数 篇4

制药厂发生爆炸事故有多种原因,但是最常见的是可燃气体爆炸、粉尘爆炸等化学爆炸,纯超压物理爆炸较少见报道。笔者从原料药生产角度出发,以某制药车间的可燃粉尘常见消炎药原料的主要成分克拉维酸钾与微晶纤维素1∶1混合粉末为例进行爆炸事故以及其特性进行研究,希望笔者的研究结果能对国内外制药生产企业防火防爆设计、改造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1 某制药企业混粉情况

某制药厂年产克拉维酸钾34 t,克拉维酸钾与其他混合物组成的消炎药150 t。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具有易燃易爆及生产过程连续性的特点。该制药厂曾经在混粉过程中发生粉尘爆炸事故,造成2死1重伤,设备也遭到较严重损坏。克拉维酸钾和微晶纤维素为心血管疾病的消炎药主要成分。克拉维酸钾经过生物发酵后要经过40目过滤筛网进行筛分,筛分后至回转式双锥形混合器中和微晶纤维素进行旋转混粉,转速为25 r/min。装药粉量为200~500 kg。

克拉维酸钾英文名:Potassium clavulanate,别名棒酸,分子结构为: 分子式:C8H8KNO5,相对分子质量:237.25,CAS号:61177-45-5,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微臭,极易引湿。此粉末在水中极易溶解,在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微晶纤维素(mcc),英文名: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是能自由流动的结晶粉末(非纤维状的微粒子),不溶于水、稀释的酸和多数的有机溶剂,微溶于20%的碱溶液。

2 爆炸相关参数测试

实验除特别说明外都是在标准大气压和常温下完成。

2.1 湿度检测

根据GB/T 16913.7-1997含湿量的测定。

2.2 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试

根据GB/T 16430-1996对混合粉尘层进行最低着火温度测定。使用仪器为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MITL)测试仪。

2.3 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试

根据GB/T 16429-1996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定方法,采用高德博尔特-格润瓦尔德(Godbert-Greenwald)炉进行粉尘云最低温度(MITC)测试。

2.4 粉尘云爆炸下限测试

依据GB/T 16425-1996 粉尘云爆炸下限浓度测定方法,测定仪器为20 L球形爆炸测试装置,空点火头能量取0.052 MPa。

2.5 惰化实验

为了降低混粉过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混合粉尘爆炸风险,利用高德博尔特-格润瓦尔德(Godbert-Greenwald)炉充入氮气进行惰化实验。测试氮气喷粉过程中,不同质量、不同压力的情况下克拉维酸钾、微晶纤维素(1∶1)(以下简称混合粉尘)爆炸参数。

3 结果与讨论

3.1 湿度测试结果及讨论

经测定混合粉尘含湿量为1.6%,为研究其含湿量对粉尘爆炸下限的影响,利用20 L粉尘爆炸测试装置测试了不同含湿量情况下的爆炸下限偏移情况。根据粉尘爆炸原理,湿度越大,其粉尘结团的几率越大,粉尘分散成粉尘云的机会越少,吸附氧气的机会也越少,越不利于燃烧;同样,水蒸气吸收热量也不容易使粉尘着火。同时,因为克拉维酸钾极容易吸水,增加含湿量粉尘将结块,粘附在容器壁上,不容易扬起。图1为最低爆炸下限与粉尘含湿量之间的关系。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含湿量的增加,其粉尘爆炸下限值越来越大,湿度增加的越大,其爆炸下限偏移速度也越快,这与克拉维酸钾极易溶于水有极大关系。因此,湿度增加,其爆炸危险性降低,但是人为增加湿度,势必影响药品生产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3.2 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试结果及讨论

测试结果表明,混合粉尘在210 ℃着火,着火时粉尘变为黑色蜂窝状,结块,底层棕黄色,200 ℃连续三次超过30 min未着火,符合GB/T 16430-1996相关规定,故可判定克拉维酸钾与微晶纤维素1∶1混合粉尘的最低着火温度为200 ℃。一般小麦上白粉(MITL)最低温度为280 ℃,褐煤粉MITL为230 ℃。因此,其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属于较低行列,应该特别关注车间机器、轴承、转动部件的发热表面,以便其温度过高,达到粉尘层点火温度,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3.3 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试及分析

利用20 L球形爆炸测试装置对混合粉尘进行了相应测试,混合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为370 ℃。比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高出160 ℃,但也属于云状粉尘较低温度。因此,在工艺过程中,特别注意混粉下料装袋过程中粉尘的扬起,因为其曾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应该规定在混粉后不应该立即下料,必须等待30 min,等药物粉尘在双锥形混合器中沉降下来再进行分装。在打开双锥形混合器卸料口进行分装的时候,应该注意其释放压力,因为其释放压力对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有较大影响。图2是喷粉质量为0.1 g高德博尔特-格润瓦尔德炉实验条件下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与喷粉压力之间的关系,喷粉压力并不与最低着火温度成线性关系,即喷粉压力越大,粉尘发散也越快,粉尘浓度也越均匀,但是其粉尘湍流速度对其本身爆炸特性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当气流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湍流作用大于扬尘作用,与以往实验结果一致。

3.4 混合粉尘爆炸极限测试结果及分析

测试结果表明,混合粉尘爆炸下限为55 g/m3,最大爆炸压力为0.22 MPa,最大压力爆炸上升速率为7.64 MPa/s,爆炸指数为2.07,粉尘爆炸烈度等级为St1级。图3是混合粉尘最大压力爆炸测试对比图,平均粒径均为0.6 mm。可以看出,当混合粉尘浓度达到55 g/m3时,可判定粉尘已经发生爆炸了,随着粉尘浓度的提高,其最大爆炸压力也随着提高。而且其提高速度很快,65 g/m3达到一定高度,随后稍有下降,然后继续上升。但是纯克拉维酸钾最大爆炸压力都超过其混合粉尘,因此,企业规定禁止纯克拉维酸钾混粉,微晶纤维素的加入可缓解爆炸猛度。

3.5 惰化实验结果及讨论

惰化防爆是一种通过向可燃粉尘/空气混合物中人为加入一定量的惰化介质,使混合物中的氧含量低于其不发生爆炸所允许的最大氧含量,以防止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从而达到爆炸危险场所安全生产、加工及维修等目的的一种防爆技术措施。氮气惰化一直是常见降低氧气含量的方法。通过充入不同体积比的氮气调节氧,分析其对混合粉尘爆炸极限的影响规律。图4为最大爆炸压力与氧气含量之间的关系。从图4中看出,当氧气含量低于14.6%时候,粉尘不爆炸,即用N2为惰性气体时,14.6%为防止混合粉尘火花着火的最大允许氧含量。根据以往的资料,一般来说,在常温常压下,当氧体积分数低于8%时,有机粉尘/空气混合物就不会发生爆炸。当然随着氧气分数的增加,其爆炸压力也跟着上升。在氧气体积分数为15.5%特别猛烈,经过多次实验也是如此,应该引起重视和注意。

4 结 论

通过研究制药行业爆炸事故中具有代表性的粉尘爆炸,以具体某制药厂为例,得出代表性粉体克拉维酸钾与微晶纤维素(1∶1)混合粉尘爆炸下限为55 g/m3。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为200 ℃,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为370 ℃。通过研究喷粉压力、氮气充入量最大允许氧含量对粉尘爆炸的影响规律、纯克拉维酸钾和1∶1混合粉尘的爆炸压力比较可看出,从降低风险等级角度出发,应减少或杜绝纯克拉维酸钾混粉操作。这些结果希望能对更好地研究和应用药物粉尘、特别是对克拉维酸钾类具有较强爆炸特性的药粉的研究和生产开发在安全防护措施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类似粉尘爆炸危险性工作的技术改造与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景国勋,乔奎红,王振江.瓦斯爆炸中的火球伤害效应[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3):37-38.

[2]林柏泉,菅从光,张辉.管道壁面散热对瓦斯爆炸传播特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38(1):1-4.

[3]张景林.气体、粉尘爆炸灾害及其安全技术[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12(5):7-9.

[4]李刚,刘晓燕,钟圣俊,等.粮食伴生粉尘最低着火温度的实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报),2005,26(2):145-147.

[5]Olivier Dufaud,Laurent Perrin,Mamadou Traore.Dust/vapourexplosions:Hybrid behaviours[J].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Industries,2008(21):481-484.

[6]Silvestrini M,Genova B,Leon Trujillo F J.Correlations for flamespeed and explosion overpressure of dust clouds inside industrialenclosures[J].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8(21):374-392.

肝纤维化参数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68例, 其中并发微血管病变者76例, 无微血管病变92例, 男性81例, 女性87例, 年龄38~71岁。将168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并发微血管病变分为有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组和无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组两组, 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分别对三组进行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检测。

1.2 糖尿病诊断标准[2]

以2004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相关标准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所有检查者清晨空腹,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检测分别取静脉血1.5 m L, 于含有乙二酸四乙酸二钾的抗凝管中, 纤维蛋白原检测取静脉血1.8m L置于专用抗凝管中, 糖化血红蛋白用日本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试剂为罗氏诊断产品 (上海) ;血小板监测仪为法国产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纤维蛋白原检测用德国美创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

2 结果

有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无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PLT)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血小板压积 (PCT)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大血小板比率 (P-LCR) 及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 检测值依次降低, 且三组间上述项目检测结果两两比较差异显著。

3 讨论

糖尿病伴发的的微血管病变以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增殖、微血栓形成为特点, 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都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血糖控制不佳者糖化血红蛋白均会升高, 且其值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 糖化血红蛋白能准确代表血液中葡萄糖水平, 其所反映的是检测前120d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是检测糖尿病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Hb Alc值的增长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本研究资料显示有微血管病变组患者中Hb Alc检测值较无微血管病变组患者显著升高, 提示Hb Alc值的高低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正相关性。

当糖尿病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时, 毛细血管内壁粗糙、内皮破坏、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患者血小板功能常发生改变。PLT是血小板生成与衰亡的动态平衡的反映。MPV是血小板功能和活化的标志, 与骨髓造血功能、血小板的生成情况、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及代谢有关。当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时, 血小板功能、形态及活化状态均发生改变, 加上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 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胶原蛋白暴露又激活血小板, 增强其活化功能[3];血小板因大量活化, 功能亢进, 导致大量大体积血小板生成, 大体积的血小板内含有较多致密颗粒, 释放更多的活性物质, 进一步增强血小板的粘附功能, 从而加剧微血管内皮的损伤及缺血、缺氧状态。由此可见,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MPV增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测定MPV可较早发现糖尿病并发症并监测病情。

PDW代表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与MPV呈非线性正相关, MPV增大时, PDW也相应增大, P-LCR是大血小板比率, 其值随MPV的增大而增大, 是反映体内大体积血小板数量的客观指标。张天寿等[4]认为大的血小板寿命更长, 粘附力和聚集性更强, 更易引起血液凝固, 形成血栓。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情进展的另一重要指标是部分凝血功能的改变, 陆卫良等[5]经研究证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凝血因子, 其含量也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时, 纤维蛋白原含量就会增加, 容易形成血栓。

综上所述, 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可及早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了解病损程度, 从而早干预、早治疗, 在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68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微血管病变分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76例和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92例, 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Alc) 、血小板参数, 同时与60例健康对照者的上述项目检测结果进行对照, 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有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无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的的HbAlc、PLT、PCT、MPV、PDW、P-LCR、FIB检测值依次降低, 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联合监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炯, 王冲, 郭玮, 等.肾小球滤过率的估算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30 (11) :1213-1218.

[2]戴文先.基于NKF-K/DOQI慢性肾脏病分期的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张红梅, 周新, 章晓联, 等.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2) :155-156.

[4]张天寿, 李平.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探计[J].甘肃中医, 2006, 19 (3) :21-22.

【肝纤维化参数】推荐阅读:

参数规律07-22

类型参数05-09

参数平差05-15

光栅参数05-16

膨胀参数05-20

爆破参数05-21

扫描参数05-22

参数测试05-23

二维参数05-26

生理参数05-27

上一篇:A、B股下一篇:意外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