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丘河谷区(共3篇)
浅丘河谷区 篇1
水稻是重庆市的第一大粮食作物, 全市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占重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 达到约70万hm2, 平均产量约7 500 kg/hm2, 总产量近520万t, 占重庆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5%。由于重庆市的地形复杂, 立体气候明显, 气候类型多样, 水稻在低海拔、中高海拔区域均有种植。从水稻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和总产来看, 渝西地区和渝中、渝东北海拔400 m以下的浅丘河谷地区是重庆水稻生产的优势区域, 也是全市稻谷加工的主要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米生产基地。近几年来,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联合扬州大学等高校院所, 在重庆市农技部门的配合下, 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为指导, 开展了稻作生态区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参数研究, 并以璧山县为固定试点, 连续多年集中示范了本土化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成效。结合生产实际, 探讨杂交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1 杂交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效果
2012年,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联合璧山县农科所、璧山县农技推广中心, 以璧山县丁家街道高古村、三五村、长五村为基础, 建设了17.8 hm2的儿菜茬水稻核心试验示范基地, 并辐射带动丁家、青杠、来凤、正兴等镇 (街道) 的万亩水稻生产。8月12日, 由重庆市科委组织的市内外专家组进行田间实产验收, 结果表明:17.8 hm2的优质水稻“渝优7109”核心示范片平均产量为11 826 kg/hm2, 超高产典型产量为12 213.0 kg/hm2。2013年,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再次联合璧山县农技推广中心, 以相同水稻品种在相同示范区继续开展百亩攻关、千亩示范和万亩推广工作。8月8日, 由重庆市农委组织的市内外专家组进行田间实产验收, 结果表明:20.0 hm2优质水稻“渝优7109”核心示范片的平均产量为11 353.5kg/hm2, 超高产典型产量达到11 740.5 kg/hm2。由于该技术在连续2年的示范中均表现出了定量调控、平稳增产、节本增效等突出优势, 重庆新闻卫视、重庆日报等社会主流媒体先后多次对示范成效予以宣传报道。
同一水稻品种连续2年在同一生态区实现了11 250kg/hm2的高产及11 550 kg/hm2的超高产重演, 既充分说明了当前水稻品种具有高产甚至超高产的潜力, 更充分彰显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挖掘水稻品种高产潜力方面的优越性。因此,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高效的栽培新技术, 实现了水稻生产从传统经验向科学定量的飞跃。
2 杂交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1 水稻品种选择
任何一个水稻品种, 只要明确其在某一地区的总叶片数及其叶、蘖生长模式, 就可采用水稻精确定量的原理加以技术指导, 进而获得高产[1]。当然, 如果要实现超高产, 仍要选择高产潜力更为突出的水稻品种。对璧山县为代表的重庆浅丘河谷地区而言, 根据大面积生产实践, 可选择国审优质水稻渝优7109、渝香203, 以及超级杂交水稻Q优6号、Y两优1号、深两优5814等。
2.2 壮秧培育及适龄移栽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重要基础是壮秧的培育和适龄移栽。在重庆浅丘河谷地区, 对于蔬菜茬或冬水 (闲) 田等早茬田块, 水稻的适宜播种期在3月上旬;对于油菜茬或麦茬等迟茬田块, 水稻的适宜播种期可适当推迟。且均要求稀播培育壮秧, 秧龄越长, 秧本比越小[2]。湿润育秧、旱育秧的秧本比分别为1∶8、1∶10。对于早茬田, 一般在4叶1心至5叶1心移栽中小苗;对于迟茬田, 一般在6叶1心至7叶1心移栽中大苗。为获得水稻的超高产, 采用中小苗移栽, 以利于发挥低位分蘖的增产优势。
2.3 基本苗的合理计算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关键是根据目标产量及构成计算得出合理的基本苗。以璧山县优质水稻“渝优7109”11 550kg/hm2以上的超高产实践为例, 计算基本苗的方法如下:目标产量11 550 kg/hm2的产量构成为有效穗240万穗/hm2, 穗实粒数176粒, 结实率85%, 千粒重27.5 g。渝优7109的主茎伸长节间5个, 出叶总数按17叶计算, 6叶1心移栽,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2叶, 预计11.5叶龄够苗。根据叶蘖发生规律、单株成穗和目标穗数, 适宜基本苗为25.5万株/hm2。因此, 秧苗栽插时, 可采用23.3 cm×33.3 cm方形的栽插规格, 栽植密度约为12.9万穴/hm2, 每穴2粒谷苗。
2.4 养分的平衡及前氮后移
确定好适宜的基本苗后, 就必须根据不同产量等级的水稻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和土壤当季供肥力进一步计算氮、磷、钾三元素的养分平衡。实际生产中, 不同生态区、不同产量等级、不同水稻品种的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并不相同, 需要通过大量的样品测定才能明确[3,4]。就璧山县优质水稻“渝优7109”超高产实践而言, 11 250、10 500 kg/hm2的田块施氮量分别为180.0、150.0 kg/hm2, 氮、磷、钾三元素的养分比例为1∶0.5∶0.6。在氮肥施用方式上,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强调前氮适量后移。不同秧龄移栽的水稻, 前氮后移的比例不同。对于重庆浅丘河谷地区的水稻中小苗移栽而言, 氮肥配比建议基蘖肥∶穗肥为7∶3或6∶4。其中, 基肥∶分蘖肥=6∶4。全部磷肥基施, 50%钾肥作基肥, 50%钾肥作穗肥。穗肥于拔节期水稻彻底晒田复水后施入。
2.5 水分湿润管理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水分的高效、精确管理, 这是区别于传统经验型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只要在满足基本苗定量、肥料定量的前提下, 就要及时追踪全田苗情, 及时进行晒田。晒田的起始日期是当全田茎蘖总数达到预计目标产量穗数的80%。在重庆浅丘河谷地区, 为了缓解抽穗扬花期、籽粒灌浆期的高温伏旱威胁, 可重点推广宽厢半旱式水分管理技术[5]。该技术非常适宜于水旱轮作制度, 既可利用深沟蓄水抗旱缓解高温胁迫, 又可保持稻田土壤处于湿润状态, 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和茎蘖生长的调控。
3 杂交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建议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作物群体质量调控、水稻叶龄模式的基础下, 以叶龄进程为主线, 把水稻器官、生育进程诊断定量化, 利用高产形成规律, 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 依据调控措施定量的原理和方法把栽培技术指标全程定量化, 进而将这三大部分进行系统集成, 实现水稻精确定量诊断与管理, 以发挥最大的利用效率,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该技术近年来在重庆市璧山县的成功试验示范证实, 栽培技术在挖掘良种潜力方面作用明显[6]。因此, 国家和政府应大力支持其推广, 进而充分发挥该技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正伟.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5) :53, 57.
[2]王国忠, 周国富, 陈恩瑞, 等.黔南州杂交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范及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 2012 (12) :56-58.
[3]李常英, 吕兰, 张明辉, 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东川的实践应用初报[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4) :24-25.
[4]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被列为主推核心技术[J].种业导刊, 2009 (5) :43.
[5]张兆麟, 罗正东.永胜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研究及推广效应[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1) :118-119.
[6]谭志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措施及推广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3) :8-9.
浅丘河谷区 篇2
千百年来, 手工栽秧是水稻移栽的最主要方式。随着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手工栽秧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而且手工栽秧又客观存在较大的“随手 (意) 性”, 常导致水稻单位面积栽插基本苗不足, 成穗偏少, 最终导致产量不高, 水稻生产效益降低, 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机插秧具有省工、效率高的优点, 是改变水稻生产传统手工栽秧方式、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各地已取得较多成功经验。机插秧能否推广成功, 实现水稻高产稳产, 涉及的环节较多, 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关键环节是机插秧的育苗质量, 而育苗质量又与秧床制备和播种密度、秧龄、秧床管理水平等紧密相关。该文结合川南生态特点, 就提高机插秧育苗质量、秧苗素质开展试验探讨, 以筛选出适宜川南浅丘区水稻机插秧农艺要求的水田秧盘营养土育秧技术, 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10年, 在江阳区通滩镇苏咀村三社某农户的承包田中作不同播种密度试验。该田块交通方便, 地势平坦, 水源有保障, 土壤为沙性浅泥脚田, 深度为30 cm左右, 土壤肥力中等, 前作为冬水田。
1.2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宜香1577。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机插秧标准育秧秧盘, 秧盘规格为长58 cm、宽28 cm、高2.8 cm。设6个播种量水平, 分别为40、45、50、55、60、65 g/盘, 以常规育秧为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67 m2, 拱膜水田湿润育秧。
1.4 试验方法
1.4.1 育秧材料。
按移栽本田667 m2进行准备。水稻种1.0~1.5 kg, 秧盘22个, 熟土100~130 kg, 腐熟人畜粪渣50 kg、磷肥2 kg、消毒药敌克松100 g、立枯灵1包 (50 g) 、烂秧灵1包 (50 g) 、拌种旱育保姆1包 (350 g) 、地膜。育秧底肥:秧床用底肥人畜粪15 kg、磷肥1 kg、碳铵0.5 kg, 苗期追肥尿素0.5 kg等。
营养土按 (本田) 1.50~1.95 t/hm2育300~390个秧盘配制, 提前20 d取肥沃菜园土或疏松稻田泥, 施入腐熟人畜粪渣750 kg、过磷酸钙30~45 kg、敌克松1.05~1.20 kg堆沤15 d, 然后风干打碎过筛。配好后的营养土 (基土) p H值为4.5~6.5, 湿透水后自然干结, 既不能太散也不能太黏。
1.4.2 育秧床准备。
要选择背风向阳、水源排灌方便、土壤肥沃、运秧便捷、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地作秧床。播种前7 d翻 (旋) 耕整地, 地要整平整细, 施入底肥。秧田底肥 (栽插本田) 施用腐熟人畜粪225 kg/hm2、磷肥15 kg/hm2、碳铵7.5kg/hm2, 然后耙平做厢。育秧床规格:秧床宽1.50 m, 沟宽0.3m、深0.25 m, 四周沟宽0.3 m、深0.3 m。每1 hm2本田做秧床宽1.5 m、长45 m。秧床样式呈“凹”槽型, 平整厢面后呈“泥鳅背”状, 要求达到“绒、润、实、平、光、直、肥”, 截面如图1所示。
在秧床厢面上整齐横向铺放2个秧盘, 如图2所示。并将备好的秧床厢面、秧盘等都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在铺放好的秧盘内用80%的营养土作基土铺平, 其厚度为2.5~2.8 cm, 用杉板刮平、铁板踏实, 做到四边四角充实平整。
1.4.3 适量播种。
按照6个播种密度设计, 即播干谷种40、45、50、55、60、65 g/盘, 播种时用旱育保姆拌种, 每包拌种1.0~1.2 kg, 按播1.0~1.5粒/cm2种子的规格均匀播在营养土上, 然后再用20%的营养土覆盖种子, 盖种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再用手动喷雾器用水喷湿喷透营养土, 若盘内盖土下沉露出种子, 可适当补撒营养土盖种。清理边框上的营养土, 以防串根不利起秧。播后用竹片起拱, 每隔0.8~1.0 m拱1块竹片、拱高40~45 cm, 覆盖地膜, 四周用泥盖严捂实保温。然后灌秧沟水, 秧沟水以低于秧床底面0.5~1.0 cm为宜。
1.4.4 苗床管理。
(1) 水分管理。从播种到3叶1心管水, 以秧沟保持半沟水为宜, 如表土发白时, 可在早上或傍晚喷水, 保持厢面湿润;3叶1心至移栽前保持湿润管理;在栽前1周应控水, 以便起秧栽插[1]。控水方法:晴天保持半沟水, 阴天和雨天应及时排干沟内积水, 尤其是在起秧栽插前要盖膜遮雨, 防止盘土 (床土) 含水率过高而影响起秧栽插。 (2) 温度管理。从播种到1叶1心气温低, 且不稳定, 以保温为主, 盖严地膜保温;1叶1心到3叶1心, 膜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内, 中午膜内温度≥35℃时应及时揭膜两头通风降温, 傍晚将膜两头盖严保温, 以防寒潮危害秧苗[2,3];3叶1心后, 最低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 先采用日揭夜盖法进行炼苗, 待气温稳定, 秧苗适应后采用昼夜揭膜炼苗, 提高秧苗抗性。注意天气变化, 防止寒潮突然袭击, 冻坏秧苗。 (3) 施肥管理。2叶1心施断奶肥, 每个秧盘用尿素2 g对粪清水1 kg泼苗;3叶1心施提苗肥, 用尿素0.25 kg对清水50 kg泼施;栽秧前5~7 d施送嫁肥, 用1%尿素溶液泼施。 (4) 病虫防治。秧苗长到1~2叶时, 注意防治青枯、立枯病。可用30%福·甲霜 (立枯灵) 水剂1 000倍液喷施, 也可用50%敌克松500倍液, 或用54.5%恶霉·福 (绿亨3号) 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 喷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可有效地减缓青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同时对促进秧苗体内干物质的合成积累有明显效果[4,5];如果秧苗出现黄秧、死苗、烂根、叶尖干枯、僵苗、黄萎、心腐、基腐等现象, 可用一包灵50 g对水30~50 kg喷施;3叶1心秧田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1.5 t/hm2 (2 000倍液) 喷施, 控制秧苗徒长, 促进秧苗健壮生长;移秧前3 d采用“一枪药”带药移栽, 预防稻瘟病和纹枯病, 即用75%三环唑 (丰登) 375 g/hm2和井冈霉素375 g/hm2对水900 kg/hm2喷雾。
1.4.5 整田栽秧。
(1) 整田施肥。栽秧前3~5 d整田, 整田质量要求田间无杂草、田平泥细、寸水不露泥、表层有泥浆, 插秧时水深不超过3 cm。整田头天或当天施底肥, 底肥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 氮磷钾微肥配施, 施人畜粪15 t/hm2, 养分含量25%的复混肥600 kg/hm2、硫酸锌15 kg/hm2。 (2) 适时栽秧。秧龄23~30 d, 叶龄4~5叶, 苗高13~23 cm, 苗挺叶绿、均匀整齐, 茎基部≥2 mm、粗扁有弹性, 根系盘结牢固, 提起不散, 盘根带土厚度3.0~3.5 cm, 厚薄一致, 单株白根量在10条以上, 地上百株干重≥2.0 g;移动秧块时应做到尽量减少秧块搬动次数, 必须确保秧块尺寸, 以减少机插时出现缺窝断条。做到随起、随运、随栽, 保证不变形、不断裂、不伤苗。 (3) 合理密植。插秧机选择可调整栽插深度和栽插穴距、适合川南丘陵地区栽插使用、价格适中的东洋牌PF455S或久保田手扶式或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水稻栽插规格以18~20 cm×30 cm, 栽16.7万~18.5万穴/hm2为宜, 栽插深度以1~2 cm为宜。插秧结束后及时对插秧机没插到的地方进行补插, 并查苗补栽缺窝和浮秧, 使之达到全苗。
1.4.6 田间管理。
一是及时施肥, 水稻机插秧栽秧后7~10 d, 用尿素75~120 kg/hm2追肥, 水稻生长后期根据苗情长势酌情施肥;二是注意管水, 尽量保持浅水灌溉;三是及时薅秧除草除稗;四是注意防治病虫。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移栽前随机取1个重复100株秧苗, 测量株高、单株分蘖、根长、根数、黄叶数, 在室内用烘干称重法测干物重, 机插后, 计算漏插率。收获前测产, 按实产计算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由表1可知, 随着播种量的增加, 秧苗素质降低[6], 秧苗的株高和黄叶数呈上升趋势, 叶龄呈下降趋势。在播种量为65 g/盘时, 秧苗生长受到抑制, 秧苗细弱, 黄叶数达到2.23叶/株, 基部第1、2片叶变黄枯死, 致使秧苗只能勉强机插。40、45 g/盘播种量的株高仅为10.87、11.15 cm, 且漏插率分别高达23.13%、19.62%。而50、55、60 g/盘播种量的株高分别为12.53、13.68、13.82 cm, 黄叶数分别为0.65、0.81、1.03片/株, 适宜机插。
2.2 不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 随着播种量增加, 产量逐渐增加, 但超过55 g/盘时, 产量开始降低, 播种量为55 g/盘的机插秧产量最高, 达到7 677.45 kg/hm2, 比常规栽秧 (CK) 增产17.6%。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育秧质量决定了机插秧质量。就育秧环节而言, 品种选择、秧床制备、秧床管理与育秧质量紧密关联。判断秧苗素质好坏, 最主要的标准是能否在较短时间内 (23~30 d) 育出健壮、干物质含量高、适宜机器抓手抓取栽插的秧苗。
试验结果表明, 在川南浅丘区采取机插秧育秧, 按照该文采用的育秧方法, 以水田秧盘营养土育秧, 播干谷种50~60 g/盘为宜。播种密度过大, 育秧成本增加, 育出的秧苗纤细、素质差;反之, 播种密度过小, 虽然秧苗粗壮、素质好, 但机插后缺窝明显, 须进行人工补插, 耗费人工, 增加成本。播种密度为50~60 g/盘时, 既能保障良好秧苗素质, 又能满足机插要求, 有利于水稻机插秧高产。
参考文献
[1]李秋亭.豫东黄灌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试验效果分析[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09.
[2]高立新, 刘飞, 陈亮, 等.浅谈机插水稻软盘育秧技术[J].北方水稻, 2010, 40 (3) :50-51.
[3]于林惠.机插水稻育秧技术[J].农机科技推广, 2006 (2) :37-41.
[4]臧勇.水稻机插大棚 (工厂化) 育苗技术[J].北方水稻, 2010, 40 (2) :51-52.
[5]王国忠, 施军杰, 李志杰, 等.甬籼15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5) :119-120.
浅丘河谷区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适宜直播的5个油菜新品种, 即:宜油24、宜油21、宜杂10c-1、宜杂11-6052、宜早12-5233, 全部由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提供。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在岳池县朝阳乡进行, 前茬为水稻, 土壤类型为沙壤土, 肥力中等且均匀一致, 排灌条件方便。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试验采用浅耕人工直播方式, 随机排列, 大区对比, 不设重复。小区长30m, 宽2m, 小区面积为60m2。试验于2014年10月9日播种, 播种量为3kg/hm2。通过对各处理密度调查表明, 宜杂10C-1为27.09万株/hm2, 宜杂11-6052为30.27万株/hm2, 宜油21为22.63万株/hm2, 宜油24为37.15万株/hm2, 宜早12-5233为25.96万株/hm2。
1.4 栽培管理措施
水稻收获后及时排干田间渍水, 在播种前5d对试验地采用拖拉机旋耕及开沟, 耕前用30kg/667m2复混肥加1kg/667m2硼肥作底肥, 均匀撒施于厢面, 耕后及时清沟, 做到四沟相连, 沟沟相通, 且沟直、沟深, 确保明水能排, 暗水能滤。厢面宽2m, 在播种前人工欠细整平, 去除杂草及稻桩。10月10日用1800m L/hm2乙草胺封闭除草。油菜出苗后2~3叶时匀苗, 5叶时定苗, 去弱留强, 去病留健, 去除杂苗、异生苗, 间距基本一致。定苗后去除杂草的同时用90kg/hm2尿素作追肥, 2月上旬用105kg/hm2尿素作蕾薹肥, 苗期用25%吡虫啉防治蚜虫和菜青虫2次, 初花期后用使百克对硼砂防治菌核病和防止花而不实。油菜生长期示范地保持清沟排湿, 田间无渍水, 并人工去除杂草, 确保油菜健壮生长。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 参试品种生育期在205~209d之间变化, 品种间生育期差异为1~4d。以宜早12-5233生育期最短, 为205d;宜杂10C-1生育期最长, 为209d;宜杂11-6052和宜油24生育期为208d;宜油21生育期为207d。
2.2 生长势
由表2可知, 参试品种在整个生育期中长势均好, 苗、薹、花性状一致, 杂株率较低, 在0.2%~0.5%间变化, 花期未倒伏, 但在4月4日, 岳池县遭受暴雨风暴特大自然灾害, 朝阳乡属于重灾区, 因此, 引起所有参试品种全倒伏。
2.3 农艺性状
由表3可知, 参试品种农艺性状均有明显差异, 从变异程度看, 品种间差异以株高最小, 变异系数为6.48%, 一次有效分枝数最大, 变异系数为15.97%, 其余性状变异系数在7.91%~15.65%之间。参试品种株高平均值为184.53cm, 以宜杂11-6052最高, 为197.33cm, 宜油24最矮, 为168.67cm, 其余品种在175.67~192.33cm之间;有效分枝高平均值为84.60cm, 以宜杂11-6052最高, 为94.00cm, 宜油24最低, 为76.33cm, 其余品种在79.33~93.67cm之间;主序有效长平均值为61.60cm, 以宜早12~5233最长, 为68.67cm, 宜杂11-6052最短, 为55.33cm, 其余品种在59.67~63.00之间;一次有效分枝数平均值为6.20个, 以宜杂11-6052最多, 为7.67个, 宜油24最少, 为5.00个, 其余品种在5.67~6.33个之间。主序有效段无效果平均值为6.07, 以宜杂11-6052最多, 为7.33个, 宜油21最少, 为5.00个, 其余品种在5.33~6.67个之间。二次有效分枝数除宜早12-5233有以外, 其余参试品种均无。
2.4 经济性状
由表4可知, 参试品种经济性状差异明显, 从变异程度来看, 品种间差异以千粒重最小, 为4.96%, 一次有效角果数最大, 为25.56%, 其余性状在7.69%~18.13%之间。全株有效角果数平均值为202.87, 以宜早12-5233最多, 为251.67个, 主要是由于该品种主序和一分枝有效角果数均最多;主序最少的为宜杂11-6052、一分枝和全株最少的均为宜油21。每果粒数平均值为16.81, 以宜油21最多, 为19.63粒/果, 宜杂11-6052最少, 为14.5粒/果。千粒重平均值为3.83g, 以宜杂11-6052最大, 为4.07g, 宜杂10C-1最少, 为3.62g。结荚密度平均值为1.04个/cm, 以宜早12-5233最大, 为1.12个/cm, 宜油21最低, 为0.92个/cm, 其余品种在1.01~1.10个/cm之间。
2.5 菌核病
由表5可知, 参试品种病株率在7.41%~11.88%之间, 病情指数在2.78~4.70之间, 以宜杂11-6052最低, 宜油21最高。其余品种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宜早12-5233>宜油24>宜杂10C-1。
2.6 产量
由图1可知, 参试品种单株产量平均值为12.56g/株, 以宜油21最高, 为16.08g/株, 宜杂10C-1最低8.20g/株, 其余品种单株产量在10.08~15.12g/株之间;面积产量平均值为3513.63kg/hm2, 以宜杂11-6052单产水平最高, 为4038.02kg/hm2, 宜杂10C-1单产水平最低, 为2221.38kg/hm2, 其余品种平均产量为3638.90~3925.15kg/hm2。
3 结论与讨论
油菜机械化直播具有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生产效益等优点, 是未来油菜栽培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川东浅丘区常年秋雨绵绵, 田湿泥粘, 易导致播种量不足, 不利于开展机械化播种。因此, 本试验采用油菜浅耕人工直播技术模拟了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高密度 (各品种平均
参考文献
[1]蒋俊, 浦晓斌, 张锦芳, 等.川西平原免耕晚直播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农学学报, 2012, (2) :13-17.
[2]李世林, 李中贵, 张云平.川东丘陵区油菜机械化精量联合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3) :74.
[3]浦晓斌, 蒋梁材, 王瑞, 等.油菜地方资源的生态适应性鉴定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2000, 1 (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