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

2024-05-12

投笔从戎(精选5篇)

投笔从戎 篇1

笔墨语言是一种表现的艺术, 它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 是形象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与墨在山水画中缺一不可, 笔是骨架, 墨为血肉, 二者有机的统一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游春图》中线条如“春蚕吐丝”粗细无变化的勾勒轮廓, 到南齐谢赫总结“六法”, “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的提出, 使笔墨的使用标准更进一步的提高。笔墨构成的线条造型, 它既要表现物象的形体又要传达内在的气韵。之后元初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的观点, 将书法的用笔应用于绘画。再到明朝画坛巨擘董玄宰大加倡导画家更主观的笔墨表现:“以蹊径之奇怪论, 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 则山绝不如画。”笔墨语言不仅是自然形象的描绘, 更是画家在“应目”与“会心”之后主观的抒写艺术家的感情与意志。文人画家的出现与贡献, 使笔墨语言区分于呆板单一的线条轮廓成为了传统文人画创作技巧与各种表达方式的总称。笔墨语言的应用也成为我们在绘画创作这个复杂思维活动中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心与象会, 迹与心合

绘画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思维活动。山水绘画同一般绘画创作活动一样需要经历“观察体验”和“通过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将形象表现出来”两个部分。中国山水画家从体验之初就有着独特的共性。最早的山水画论, 宗炳的《画山水序》就提出:“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 说明古人早在山水画的发端之初就将“山水”同“道”的体悟放在了同样高度。画山水, 观山水画也如同游历真山真水一样可以品山水之“道”, 圣人之“道”。这种感通山水的“道”经过“应目”“会心”, 又抒写于平面之“道”, 它们是相通的。

古人有云:“意在笔先”。想要形成具体的笔墨语言构成艺术形象是需要事先构思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对笔墨的理解更多的是从表现手法, 画面经营、章法构图一类的技术性的方法入手的。这种方法在整个创作活动中表现出的是表层的、机械的, 而不是当作在一种感性的整体的实践领域去探索与判断。以往美术作品的创作构思过程, 经常是伴随着一张又一张的草图而进行的, 用画家的话来说, 这是将内心视觉形象转化成作品的预备性草图。而中国山水画中从形象的酝酿到形象的形成是离不开笔墨思维的存在。所以在实现“应目”与“会心”之时, 心中已经有了一种之前绘画实践中所驻下的笔墨思维, 这种笔墨思维是形式化、技巧化、情绪化的, 是贯穿由观察到笔墨实践整个过程的, 并不只是在画家落墨、欣然运笔之时才开始运用的技巧。如明代董其昌途经“晋陵道中, 望远岫平林, 坡陀岸溪, 一一如画。秋色正佳, 舟行间适, 随意拈笔, 逐得十景”他在看到“远岫平林, 坡陀溪岸”之时已经运用了笔墨的构成, 所以才能“随意拈笔, 逐得十景”。由此, 可以看出笔墨语言在画家观察体验之时已经有了。笔墨语言的即兴构成能力是创作过程中有机的一部分, 是画家植根于潜意识的思维方式。笔墨思维在形成视觉形象之初就已经形成转化为了笔墨语言。目中之“道”之所以能进入画家的眼中成为艺术创作, 是因为早已经有了心中之“道”。

二、技近乎道, 境近于心

中国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决与笔墨的发展。“笔墨”不再是一种工具, 在整个创作思维中由工具渐渐演变成了目的。自书法的笔法引人画法, 古代文人作画的运笔带来了书写本身的精神快感, 而且种状态也体现出一种随机应变, 化机在手的感性特征。笔墨在不经意间显现, 一笔贯众笔, 笔笔相生。笔墨语言的应用本身就充满美感令人畅快, “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写胸中意气耳”, 这种自由超脱的心灵状态, 正是中国古代画家站在“道”的高度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 “含道映物”最终到达自然天成的状态。庄子有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这可是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 人与天一体, 人与自然一体, 用笔画山即画我, 画我既画山。

“山水乃图自然之性”, 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的创造与发展, 以及评判其好坏的标准, 都是古人对自然世界中“山水”的参悟与“道”的体悟的结果。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特有的, 表现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韩非子》就提到“道者, 万物之所然也”。古代山水画家大多按照“道”来感知世界, 提倡“圣人含道映物”“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等等。所以从某个角度上来说笔墨越自然, 画者的状态就越超然;笔墨越精妙, 就意味着画者技巧越高超。对于山水画家来说这两者应该是统一为一体的。拥有高超的笔墨技巧, 也须要拥有高深的思想、真实的情感。《石涛画语录》提到:“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 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 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 必获于一, 一有不明则万物障, 一无不明则万物齐。”由此可见, 对于山水绘画创作而言, 画者澄怀目观山水于心之“道”与乘兴手中能巧之“道”同样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提出“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唐代著名画家张璪, 有一次就在监察御史陆潘家作画, 张璪如“神机始发”, 双手执笔, 双管齐下, 一手画树干, 一手画枯枝, 没有一会的功夫一颗古松跃然纸上, 令周围观者惊叹不已。有人会说这种所谓神妙功夫只是苦练的技术而已。而苦练掌握的技术与包含了熟练表达创作意图、构思、情感思想的“笔墨之法”而言是不经相同的。所以笔墨语言中技巧的高低、好坏, 直接决定了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技巧成了联系“笔”与“墨”桥梁, 是让“骨”与“肉”焕发生命的纽带。

三、践行笔墨, 技意相生

黑格尔曾经用这一段话:“例如以为音乐家之能用乐曲来表现在他胸中鼓动的最深刻的东西, 凡是他所感到的, 他马上就把他变成了一个曲调, 正如画家把他的情感马上变成形状和颜色。诗人把他的情感马上就变成诗的表象, 用和谐的字句把他所创作的意思表达出来。”说明了他归纳的著名结论:“实践性的感觉力”。

对于中国画创作来说这种感觉力并不是拘泥于技术层面的, 而是要调动身体所有的“感官”深入观察所要描绘的对象, 通过长期大量笔墨技巧语言的训练。例如:笔者在平时山水写生之前就会临摹学习一大批与写生地点相关的古人画作, 临摹时手中画、眼中看、心中想, 已经理解的就加之分析, 不能理解的就勤加记忆。写生之时就心中想、眼中看、手中画, 自然的为目中所见心中所画的形象找到相应的笔墨语言形式, 做到游刃有余, 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这样, 心中的笔墨就不再是孤立无援了, 临摹的笔墨语言形象与眼中所观之“道”会于心, 实践的感觉行于手, 绝不脱离自然, 技巧与意相生。

时代不断的变迁, 社会文化不断的发展, 我们始终需要保持一颗自然“法道”之心。这样中国山水绘画这可常青树才能常绿常新。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 (修订本)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1.

[2]周京新.感觉无限.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6.

投笔从戎 篇2

2、有时候我也想像他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可是我做不到。

3、抗战时,许多在学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抗日行列。

4、投笔从戎不是坏事,可是我们要真正做到还需要研究三分。

5、历史上有很多为人都是投笔从戎的,我们孩子啊犹豫什么呢。

6、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7、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抗日的前方。

8、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提高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9、你拿什么和他比,他能够投笔从戎你能够吗

10、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投笔从戎的同学可不少呀!

11、一个男人,投笔从戎,他的生命不再属于自我。我对军人的感慨,就像对我的生命一样坚强。

弃笔从“融”薪资翻番 篇3

初入社会,选择行业意味着什么,汪虹并不明白,直到她进入到一个最终发现并不适合 自己的领域。

“那时的我,确实不太清楚行业对人生的影响有多少。在大学时,我所学的专业是经济学。一般而言,这一专业毕业后的出路大多集中在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只是在2002年汪虹本科毕业时,她遭遇到了生不逢时的尴尬,股市的萧条,使得与这一市场密切相关的工作也变得不太好找。

曾经是一个努力的记者

这时候,上海一份证券类报纸正在招人,冲着收入可观、工作稳定的前景,汪虹便一头冲了进去。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

“首先是专业不对口,从经济学到新闻学,是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跨越;其次,在我的性格里,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息事宁人,而记者这一职业又往往是满怀着新闻理想,对新闻事业充满激情,需要发现事件、挖掘事件,甚至有时候还要没事找事。从这一点上来说,跟我骨子里的性格是完全冲突的。”

但是媒体又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面对面的采访过程中,给了汪虹很大的收获。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尽管汪虹意识到记者不会是自己的终身职业,这份工作也不会做很久,但这不妨碍她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的认真与尽责。因为汪虹清楚地知道,这些经验对未来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初步确定转身方向

对于汪虹来说,最实际而有效率的方法就是从现有的工作中寻找机会。 “从薪酬水平上来看,金融行业肯定是更有可为的。而财经记者这一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切人口。”汪虹分析道,“当时可以看得到的机会方向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上市公司、券商和基金公司。那时候,我主要跑的是上市公司,‘转身’也相对容易。但是上市公司的薪酬并不理想,而且在上市公司工作一定要熟悉和了解该公司经营的主业,这对我而言无疑是有一道门槛。如果转投券商,那么之后的工作很有可能便是一名证券事务代表。这也并非我的兴趣和志向所在。接下来,剩下的就是同样属于金融行业且薪资水平不错的基金公司。”

然而,对于那个时候的汪虹来说,要进入基金公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不负责基金公司采访的她与基金公司鲜有交往。就在这时,一个工作上的重大变动让汪虹在职业生涯上的“图谋”暂时搁置下来。作为青壮年劳动力,她被外派到深圳工作一年。

外派工作是一个苦活、累活,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一个“立功”的机会,回来之后势必论功行赏。这时候,汪虹要的也很直接简单,就是一个采访基金公司的条线。换句话说,一个更接近基金公司的跳板。

“在基金报道中,有大量的数据需要人来做统计工作。因为跟数字打交道,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能胜任。我原来工作认真的态度在这个时候就帮了大忙。再加上基金数据统计通常在晚上进行,比较繁重,对体力有一定的要求。就这样,年轻的我就顺利地离转身基金行业更近了一步。”汪虹回忆说。主动说出己所想要

随着国家政策对基金行业的放开,这一行业从2003年开始呈现出一个爆发式的发展过程。基金公司也从原来的“老十家”,到新成立了很多新的合资公司。在这种背景下,基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同样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在记者转投金融机构的众多案例中,市场营销公关是其普遍就任的职位。对于这一职位,汪虹把它定义为边缘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应用。“对于一名基金公司的公关而言,需要对基金有一定的了解,但不需要特别深入,因为这个工作岗位的要求就是将信息作简单明白的传递和表达。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对媒体的熟悉情况,也就是媒体资源人脉的积累更为重要。”

在看清楚未来之后,从做基金记者那天开始,汪虹就开始了目的明确、步骤有序地行动。她的第一步就是多写新闻稿、写好新闻稿。在汪虹看来,这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是向未来潜在的用人对象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与此同时,汪虹开始精心准备自己的个人简历,一遇到合适的机会就投。投简历这一行为在找工作过程中是相对比较盲目的。因此,汪虹的另一个渠道则是针对性更强,也是她认为效果最为直接的。

“尽管我在基金条线的时间不长,无法掌握很多基金公司的资源。而且,开放之后基金公司不在少数,凭借一己之力去寻找职位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基金记者这一群人中,有不少是在其中摸爬滚打很多年的前辈,因为个中原因,他们不愿意离开原来的新闻岗位,但是他们手中掌握着很多基金公司的良好资源和用人信息。”于是,汪虹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遇事多向前辈请教,同时主动地把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希望转到基金公司工作的意愿告诉这些前辈。

终于,因由这些前辈们的关照,先后有三个不同的基金公司向汪虹伸出了橄榄枝。因为有了第一次盲目就业的教训,在第二次面临选择时,汪虹慎重了许多。“在权衡再三之后,我选择了现在这家公司。首先,这家基金公司相较其他两家,规模和行业地位都更占优势。其次,多方面的信息反馈,这家公司的领导艺术和企业文化更加适合我。”

现在;汪虹已经在这家基金公司工作到了第三个年头,薪资水平成功实现了翻番。

记者点评一般而言,在决定“转身”之前,首先要做的便是正确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就是要对自己的个性特质、知识技能、理想抱负等作出一个准确的认识,找出与目前的环境不相适应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要分析,哪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改变的。只有像汪虹一样真正了解自己,那么离找到新的方向也就不远了。

投笔从戎 篇4

1916年, 杨裕民在天津直隶省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 就任天津直隶省工业实验所化工工业课技士, 他积极提倡“振兴实业, 挽救中国”, 埋头致力造纸专业, 首创芦苇制浆造纸, 为我国造纸工业做出巨大贡献。1920年, 杨裕民放弃了工业科长的职务, 抱着改良中国造纸业的宏愿赴美攻读造纸专业, 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任直隶工业试验所化工课课长。1924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杨裕民认识到“爱国反帝必须唤起民众”, 他逐渐摈弃了“工业救国”的思想, 积极支持两党合作。同年春, 他与侄子杨秀峰利用假期回家开办农民讲习班, 以宣传三民主义为名, 秘密向农民介绍南方农民运动发展情况和国际时事, 讲解政府腐败, 军阀混战, 人民受涂炭的道理。为提倡组中女权, 在父亲的支持下, 杨裕民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办理了“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 聘请了教师, 学生全部免费, 他说:“为了将妇女从旧习惯势力的羁绊中解脱出来, 为了实现男女平等, 就必须让农民的女孩子们上学念书”。1926年, 奉系军阀张作霖对农民横征暴敛, 民不聊生, 杨裕民为解除冀东7县农民的无地有租之苦, 不畏强暴, 奔走疾呼, 冒死赴北平张作霖大帅府, 递交“御状”, 为民请命, 冀东7州县农民承担的不合理的地租终获减免。1927年,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我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1933年, 日军大军入侵华北, 杨裕民在天津河北工业学院闻讯后, 积极呼吁大家“有人出人, 有钱出钱”。不久, 杨裕民的父亲病故, 他极力说服家人, 丧事从简, 并把筹集到用来厚葬父亲的800块银元一半支援了抗敌军队, 一半赈济了贫苦农民。1935年12月9日, 中共领导北平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 此次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声援。杨裕民在工学院组织学生成立抗日宣传团上街游行, 支持声援北平学生。杨裕民经过反复观察与思考, 得出“抗日救国, 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的结论, 并慨然表示:“吾以孱弱之躯, 誓必效死疆场, 马革裹尸, 绝不辗转床褥做亡国奴也!”从此, 他积极投身抗日洪流, 秘密进行抗日工作。

因对各方改革煞是苦心, 杨裕民积劳成疾, 行动尤需人扶持, 学院批准其到北平休养。1937年杨裕民返津养病。“七·七事变”后, 天津沦陷, 杨裕民目睹亡国惨状, 悲痛欲绝。为争取抗日武装力量, 扩大革命声势, 他拖着病体四处奔走, 号召大家为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1938年3月, 杨裕民满怀爱国激情, 毅然投笔从戎, 回到冀东, 担任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 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他积极参与组织了20多万人参加的震惊中外的冀东武装抗日大暴动, 率队配合挺进冀东的八路军四纵队先后攻克丰润、玉田数座重镇, 活捉日军顾问, 经大小战斗50多次, 名扬冀东。秋后, 暴动队伍西撤受挫, 朱总司令电召杨裕民赴太行八路军总部, 并与彭德怀副总司令亲切接见了他, 对他的义举和冀东抗日大暴动给与了很高的评价。《新华日报》华北版还专门发表了题为《欢迎冀东抗日联军领袖杨老先生》的社论。

1939年夏, 日军向八路军总部大举进攻, 杨裕民跟随总部转移。因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紧张的戎马生活, 他的胃病再次复发且日益恶化。7月2日, 杨裕民因感冒而转心脏麻痹病, 处于昏迷状态。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等首长对他关怀备至, 每天都要在百忙之中抽空探望杨裕民的病情, 见其“一息尚存, 不易少懈”的精神, 深为赞叹。1939年7月21日下午, 杨裕民随部队转移到太行山黎城县上遥镇附近时, 与前来扫荡的敌寇遭遇, 当时正是大雨滂沱, 当杨裕民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后, 终因长期劳顿, 重病积疴, 心脏停止了跳动, 享年50岁。在他临终前还反复叮嘱同志们:“要紧跟着共产党走!抗日的意志不能消沉”。

1939年9月18日, 在“晋东南各界人士纪念九一八、追悼杨裕民先生大会”上, 毛主席亲书横额:"浩气长存”, 朱德总司令亲送挽联并主持大会, 彭德怀副总司令致悼词, 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各直属机关干部战士及各界爱国人士5000人参加了追悼大会。同时, 毛主席、朱总司令均为他题送了挽联。这是八路军总部召开的抗战以来最高规格的追悼大会。

在重庆, 由文化届知名人士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于9月18日在沙坪坝南开中学礼堂为杨裕民开了追悼大会。

抗战胜利后, 河北工学院广大师生为了纪念杨裕民教授, 成立了“十三图书馆”, 馆中存放许多宣传介绍解放区的进步书籍, 对学生们的思想进步有很大影响。

投笔从戎是什么意思 篇5

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翻译:因为家庭贫穷,班超曾经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其他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怎么可以现在一样碌碌无为呢?”后来在西域立功,被封为定远侯。

字词释义

【解释】: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戎:军队;从戎:从军,参军。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灯谜】:秀才当兵:投笔从戎

相关链接

班超:汉朝名将,封定远侯。

傅介子,张骞:汉朝人,曾出使西域,立过很多功劳。

《后汉书》:范晔所作,是继《史记》、《汉书》、《三国志》后又一纪传体史学巨著。叙东汉一代史事,文字周密而又有文采。共一百二卷。

故事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常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故事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终于封了侯。

词语造句:

(1) 一个男人,投笔从戎,他的生命不再属于自己。我对军人的感慨,就像对我的生命一样坚强。

(2)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3) 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抗日的前方。

(4)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进步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5)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投笔从戎的同学可不少呀!

(6) 日军大举入侵我国时,有的人投笔从戎,保家卫国,有的人却楚囚对泣,束手待毙。

(7) 你拿什么和他比,他能够投笔从戎你可以吗?

(8) 历史上有很多为人都是投笔从戎的,我们孩子啊犹豫什么呢。

(9) 有时候我也想像他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但是我做不到。

(10) 投笔从戎不是坏事,但是我们要真正做到还需要考虑三分。

(11) 战事一举,他立即整装返国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推荐阅读:

上一篇: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下一篇:关系化信息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