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化信息流

2024-05-12

关系化信息流(共8篇)

关系化信息流 篇1

2010年年底, 《中国新闻周刊》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有关金庸去世的消息, 一时间舆论哗然。相关转发和讨论在一个小时之内多达5万多条, 成为2010年度新媒体的大事件之一。事后, 《新闻周刊》的副总编辑和负责新浪微博账号的编辑双双辞职。但由此带来的余震仍然没有平息, 微博的把关机制再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成为“声讨”新媒体公信力的众矢之的。

业界和学者的恐慌未免有些“庸人自扰”, 该新闻发布20分钟后便由闾丘露薇在其微博中率先辟谣, 没有产生任何破坏性的谣言。转发和评论此事的微博用户对该消息多半持质疑态度, 并不是盲目地跟风、制造假新闻。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件事也因此演变为公民信息素养的生动一课, 微博用户集体完成了一次自我把关的信息救赎。

一、把关职能:“纠错”向“筛选”的回归

把关人 (gatekeeper) 理论最早是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指出, 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来麦克内利、巴斯等人又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化与完善。简单来说, 把关理论就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正是媒介把关机制的存在, 才产生了拟态环境, 传播者因此控制着受众的信息议程。难怪施拉姆认为把关是“媒介运转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媒信息控制的美梦。如果说传统媒介对信息的态度是“截流”, 那么网络则是一种“开源”-多样化的信息源和碎片化的信息内容增加了受众的选择性。随着3G牌照的发放, 中国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 大放异彩的微博将社会带进了“人人都是记者”的传播盛世, “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发声的机会”[2], 以往专属于传播者的控制权力已然不复存在。

然而, 在实际的应用中, 应对传统媒体的惯性思维仍然存在, 我们总是将把关理论的视野局限在“纠错”上。所谓纠错就是指网站背后的管理者依靠技术手段, 强制排除一些不符合网站规定或者破坏该网站利益的信息。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以秒计算, 纠错职能存在着滞后性, 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已然走进了网络把关的死胡同。因此, 如何启动网络使用者自身的把关机制, 强化筛选信息的重要性, 成为目前网络把关理论的突破口。

筛选职能, 是和纠错相对应的, 网络把关机制存在的另一种职能。网络使用者在已经发布到网络的信息中进行筛选, 有些信息被热烈讨论, 得到广泛关注, 有些信息则被把关人过滤掉, 无法进入公众视野。我们将网络使用者自主筛选信息、形成后续网民群体话题的过程看作是筛选职能。这一职能是完全由网络使用者个体依据自己的喜爱完成的。如果说, 纠错强调的是信息的正面性, 那么筛选强调的则是信息的有效性。相对于纠错把关的滞后性, 筛选把关是一种事前行为, 对信息采取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态度。筛选过程回归了把关理论的本质——信息控制并不是告诉人们“什么不是什么”而是“什么是什么”。

网络产生的信息革命, 使得个体接收信息的数量大大增加, 而信息消除人们不确定性的功能却并没有因为数量的增加而有所提升, 反而引起了更大范围的信息恐慌。非但如此, 我们还要被迫接受新媒体所带来的“强制性传播”[3]。对过剩信息的焦虑, 只能让我们一再怀疑新媒体的致效性与未来的发展前景。纠错是一种被动的把关, 它试图在网络环境下依然发挥 (网站背后的) 管理者的主体地位, 而忽视了网络传播者角色的改变。是时候将把关的指挥棒交到网络真正的使用者手中了。网络把关不是贸然充当信息警察, 假借“和谐”之口违背网络传播的特性;而是欣然扮演网络瘦身家的角色, 剔除对使用者无用的信息。筛选就是对信息做减法, 这并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减, 而是制定出一套适合于使用者个体的信息网络, 使他们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二、把关机制:关系化的信息流传播

面对用户自己生产内容 (UGC) 的时代, 筛选把关被具化为:“对用户生产的信息流向进行引导, 对碎片化的信息内容进行优化, 对信息资料进行深度发掘、整合和利用”[4]。微博正是基于对信息筛选的需要而出现的, “一方面它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 另一方面能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5], 这是微博得以发布的重要原因。

微博, 微型博客的简称。它是基于web3.0平台新近兴起的一种开放的互联网社交服务。微博的内容来自于微博主发布信息以及跟随者 (followers) 转发信息两部分。微博主和跟随者之间通过“关注”行为建立关系, 从而形成传播网络。微博囊括了网络世界的两个基本因素-信息与关系, 在“关系”的关照下, 微博形成了对用户特定信息的聚合, 达到了对信息做减法的效果。

微博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有效地应用到一个平台之下, 形成“多级多层传播”[6]。图1描述的是微博传播模式, A和a是两个微博主, 在圈子内引导话题。而其他人是否想要跟进这个话题, 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我们假设图中的B、C、D和b、c、d分别被微博主A和a传播的内容吸引, 通过“关注”行为成为A和a的追随者, 那么在ABCD和abcd之间就各自形成了以A和a为核心的讨论圈子X1和X2。由此可见, X1和X2的形成是用户自主完成了对信息的把关过程。以用户C为例, 他关注了用户A和用户B的微博, 那么在他的微博首页中, 就只会出现用户A和用户B发布的信息。假使用户C认为用户b的微博内容没有价值, 那么在关系网络的限定下, 用户C和用户b之间不存在关系交集, 用户C就不会接触到任何用户b发布的信息。作为信息的把关人, 用户利用筛选把关有效地制定了信息源、剔除了无效信息, 铺就了一条自我选择的传播通道。当然, 图2只假设了微博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关系传播, 话题圈子并不是封闭式的。如果用户D (d) 同时关注了X1和X2两个圈子, 那么以用户D (d) 为中介, X1和X2之间的各个成员可能会产生新一轮的互动。

在实际的X1中, 各个用户之间更有可能形成相互关注的复杂局面。这样一来, 原本以用户A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机制 (图1) , 变成了A、B、C、D各用户之间无中心化的循环模式 (图2) 。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各种观点的交流与互动, 以保证信息的高速流通, 维系与加强X1各用户之间的关系。同样, 不同的话题圈子X之间也会发生交融与碰撞 (图3) 。由此, 微博所衍生出的关系网络正式形成。

没有固定传者与受者的界限, 任何人都可以是微博主也可以是跟随者, 建立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是“关注”行为。不同于SNS等社交网站, 微博的“关注”行为是单方面成立的, 是一种相对松散的契约关系, 在用户自身兴趣转移或其他情况下, 可以随意解除这种关系。换句话说, 微博提供给用户自行筛选信息的权利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能够随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变化的。

微博将每个用户的信息流“嵌入”[7]到通过用户自主选择所衍生出的关系网络中。这样一种关系化的信息流, 使得每个个体所需要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信息有效聚合, 碎片化的、零散的信息被用户打上自己的标签。信息网络不断地扩大和延展, 显示了这种传播方式的无穷生命力。微博正在完成www所“没有完成的任务”[8], 它给每一个ID赋予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每一个账号背后不只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你看到的都是你想要的。

三、把关类型:名人效应、关注与转发、@功能

基于微博关系化的传播模式, 把关行为在关系网络中的应用体现了微博使用者自身的主体意识, 调动了使用者的把关潜能, 信息的有效聚合成为可能。使用者利用传播关系网络缔结的把关大门, 将无用信息排除在外, 形成了“门里”、“门外”两个世界。

新浪在2009年8月份率先推出微博服务。截止2010年10月底, 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 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 是“国内微博行业的绝对领军者”[9]。因此, 我们选取新浪微博作为研究具体把关类型的代表, 将把关类型划分为名人效应、关注与转发、@功能三个方面。微博用户在这三种把关类型的作用下, 展示了筛选把关的权威性、聚合度和精确度, 达到了良好的把关效果。

(一) 名人效应:信息的权威发布

新浪微博从运营初期就承袭了其博客的运作轨迹, 广发英雄帖、邀请各类社会名流、演艺明星加入, 制造名人效应。演员姚晨很早就开通了新浪微博, 她将自己的行程记录下来与粉丝分享。拥有粉丝近500万人的姚晨, 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博女王。谷歌中国前负责人李开复也是通过新浪微博发布自己的离职声明。他的微博“被大量转发和评论, 成为各类媒体报道的主要来源”[10]。

名人微博采用实名制, 保证了信息源的权威和准确。名人利用微博这种快速的传播渠道, 及时对自己的新闻进行推广和发布, 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实名制确保下的权威信源, 使得名人微博发布假新闻的概率几乎为零。因为众多粉丝建立的关系网络, 构成了一种“有形”的监督系统。正如我们开篇所提到的《中国新闻周刊》, 名人微博一旦出现错误信息, 他们的粉丝会在第一时间将其置于舆论的漩涡之中, 还极有可能出现解除“关注”、粉丝量骤降的情况。

(二) 关注与转发:信息的聚合增值

刘津在他的《博客世界》中写道:“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来自于链接关系的聚合力”、“来自于关系网络的价值”[11]。微博用户通过个性化定制信息源, 自动过滤无用信息, 建构属于他自己的信息网络, 实现了对信息的自我设置。关系化的信息流使得无限丰富的信息总会围绕着信息的传者、受者形成汇聚。

“微博并不是微博主唱独角戏的舞台, 它的追随者也积极参与了这一场集体联欢和表演。”[12]对于那些不经常主动发言的微博用户来说, 转发功能同样给这些跟随者重新创造内容的机会。假设, 用户A发布的信息a被他的追随者用户B认为值得分享, 用户B便转发信息a并附加自己的评论, 生成“信息a+评论”的信息b (图4) 。以此类推, 用户D创造了经过层层加工的信息d, 他可以选择继续转发或者终止行动。依靠这个机制, 转发行为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信息被不断地加工扩展, 不同转发者对信息的评论都将影响后续微博用户对该信息的理解。所有的转发路径都是用户自我选择的, “转发场”和“发布场”同时构成了微博信息的内容。转发的过程不但实现了信息的重组, 而且产生了信息增值。

(三) @功能:信息的精确到达

网络的传播方式复杂多样, 这不但增加了获取正确信息的成本, 而且降低了信息的直达率。新浪微博的@功能是一种提醒服务, 用户发布信息时如果提到了其他用户, 便可以在该用户ID前加上@标记。@+ID的形式将直接生成链接, 显示在发布者的微博中。一方面, 生成的链接可供其他用户直接点击查看;另一方面, 加上@功能的信息会通过系统直接提示给标记用户。@功能减少了曲折繁复的传播路径, 节约了时间成本, 使信息的传输实现了准确到达。微博的关系层级因为这一功能产生了直接对话, 从而更加紧密地围绕在一起, 加深了关系网络的归属感和亲密感。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下:“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糟的时代;这是理性的时代, 这是疑迷的时代”。这段经典的话语常常被用来形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尽管信息与关系的有效应用, 满足了用户对信息有效性的要求, 大量转发和评论引发微博内容的爆发式增长。然而, 若是将每一条信息作为一个对象进行随机抽样, 从而计算其中的信息含量, 那么我们恐怕会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答案-信息的平均价值很低。微博是以即时信息为核心的关系化信息流传播。信息是内容, 关系是形式, 不可本末倒置, 形式大过内容。那么微博便会回到利用人际关系网络维护运营的SNS网站当中去了。

微博在应用技术上的突破引领了关系化信息流的传播模式, 微博用户自行建构的关系网络实现了对海量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信息与关系的结合, 不但在信息的筛选上完成了用户定制信息源的目标, 而且简化了后续纠错把关的一系列复杂程序, 不再需要任何管理者的强制手段。微博用户的自律与把关机制的有效性, 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微博未来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 周立方, 李启,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1]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 周立方, 李启,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

[2]刘丽清.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J].东南传播, 2009 (11) :153-154.[2]刘丽清.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J].东南传播, 2009 (11) :153-154.

[3]陆地, 高菲.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10:40.[3]陆地, 高菲.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10:40.

[4]郑雅真.新浪微博的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论文.[4]郑雅真.新浪微博的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论文.

[5]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 2010 (3) :61-63.[5]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 2010 (3) :61-63.

[6]黄朔.媒介融合视域中微博多级传播模式探究[J].东南传播, 2010 (6) :99-101.[6]黄朔.媒介融合视域中微博多级传播模式探究[J].东南传播, 2010 (6) :99-101.

[7]张佰明.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 2010 (6) :81-85.[7]张佰明.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 2010 (6) :81-85.

[8]姜晓明.“我知道你在做什么-”欢迎来到twitter时代[J].南方人物周刊, 2009 (26.) [8]姜晓明.“我知道你在做什么-”欢迎来到twitter时代[J].南方人物周刊, 2009 (26.)

[9]新浪新闻.新浪微博用户数超5000万呈爆发式增长[EB/OL][2010-11-16].http://news.sina.com.cn/m/2010-11-16/104721479472.shtml.[9]新浪新闻.新浪微博用户数超5000万呈爆发式增长[EB/OL][2010-11-16].http://news.sina.com.cn/m/2010-11-16/104721479472.shtml.

[10]吕辛福.微博客的新闻传播特征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J].今传媒, 2010 (8) :71-72.[10]吕辛福.微博客的新闻传播特征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J].今传媒, 2010 (8) :71-72.

[11]葛文君, 李丹丹.微博与传统博客的比较[J].青年记者, 2010 (2) :68-69.[11]葛文君, 李丹丹.微博与传统博客的比较[J].青年记者, 2010 (2) :68-69.

[12]蔡骐.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J].东南传播, 2010 (8) :1-4.[12]蔡骐.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J].东南传播, 2010 (8) :1-4.

关系化信息流 篇2

俄汉语空间关系词汇的语法化现象

语法化即词的虚化,其基础是隐喻化,语法化理论实现了对原有语言学理论的突破.语法化的`起点是词汇构造,而词汇构造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到空间关系词汇,这是因为空间关系概念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俄语和汉语中的一些空间关系词汇积极参与着向体范畴、时间范畴和情态范畴转化的语法化进程,这为语法化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作 者:赵亮 彭文钊 ZHAO Liang PENG Wen-zhao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河南,洛阳,471003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年,卷(期):28(3)分类号:H354关键词:语法化 俄语 汉语 空间关系 隐喻化

关系化信息流 篇3

一、注重教材分析, 摆正横向数学化的位置

横向数学化一般需要教师创设能让学生感受到与相应数学知识和技能直接相关的情境, 但学生的个人经验千差万别, 适合甲生的情境不一定适合乙生, 因此不是每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是必需的。比如,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对于诸如4×5+3×5= (4+3) ×5这样的逆向表达式来说, 学生很可能会在课堂推进中无意识地去反向重建现实意义, 而小学数学中的很多问题是很难直接面对一个现实问题的, 它必定是忽略了一些生活中无法控制的因素, 而去服务于教学。而纵向数学化是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上位知识为支撑点, 是共有的经验,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迁移性。例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分配律”, 第79页第9题的相关练习从乘法意义上看就是在为分配律做铺垫;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中, “ (长+宽) ×2=长×2+宽×2”则很明显地已将乘法分配律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三年级开始接触到笔算乘法竖式时就已经在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了。基于这些共有的上位知识开展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例如, 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不必总想着要体现新意, 要跳出分苹果分饼的俗套框架, 从数学素材出发, 直接分圆片都是很好的, 课的精彩与否关键还在于包含在横向数学化之中的纵向数学化的展开和把握。所以不必在创设情境上大费脑筋或牵强联系, 只要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框架内, 指导学生进行纵向数学化即可。

二、关注数学本质, 迅速过渡到纵向数学化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情境创设各不相同 (见表1) 。人教版是基于“25个4人加上25个2人就是25个6人”的实际意义得出模型, 这一点与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老教材、浙教版新教材是相通的。而浙教版新教材第 (2) 个情境的设置与其他都不同, 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其他情境在不脱离具体情境的情况下, 算理是一致的, 如将15×5+20×5= (15+20) ×5解释为5个15元+5个20元=5个一套 (15+20) 元。但去情境后上述解释就说不通了, 因为相同加数是5, 即15个5加20个5等于35个5。任意写一个式子都是如此, 这就说明这些情境只是现实中的孤立的片段, 即横向数学化与纵向数学化是一种“多对一”的关系, 纵向数学化完全舍弃一切丰富的具体的现实意义, 这就是纵向数学化,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 教师不能过于依赖情境而要迅速过渡到 (a+b) ×c=a×c+b×c这一数学本质上, 从“几个几”这一乘法意义入手, 去研究、揭露隐藏在等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的特点———让课堂快速向纵向数学化铺开, 从而使学生在纵向数学化上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有效减少学生从形式出发进行简单模仿, 碰到变式就错误百出, 即使到五、六年级还有不得要领的现象发生。

再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师常常会出示类似于书本“儿童公园”的情境图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都不是老师想要的数学信息) 你还有什么新发现?除了这些, 还有别的发现吗?还发现了什么? (有些失望) ……10分钟过去了, 学生就是说不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这种现象在低年级是很普遍的。教师因为不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话题不断地被学生叉开, 这导致了教师不能很好地从横向数学化中过渡到纵向数学化上来。其实教师可以抛弃这么复杂的生活情境, 直接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展开教学, 从而达到创设情境为纵向数学化服务的本质目的。因此教师除了要明白横向数学化不只是创设实际情境, 通过对上位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数学经验也是横向数学化的材料之一, 还需要抛弃一些故弄玄虚的毫无数学价值的提问, 避免产生无用的导向和心理暗示, 迅速聚焦本课目标。

三、灵活运用变式, 拓展纵向数学化的内涵

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基于纵向数学化展开的, 学生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刚学或已学的数学自身的素材, 而习题不仅能巩固已有知识, 更是一种纵向数学化的再创造,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数学素材 (例题、习题) 的变式运用, 为学生的纵向数学化进程提供一个个阶梯, 让习题重复但不呆板, 既有创新意味, 又能夯实基础, 从而有效地拓展纵向数学化的内涵, 让教学效果从低下回归高效, 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合理的新知网络。例如, 对于人教版教材“众数”的教学, 教师一般从“选择学生参加舞蹈比赛”的情境图切入进行概念教学, 然后提供大量的实例来说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了解众数的特点, 用众数对生活现象作出解释。但也有教师在教授了概念后出示表2, 要求学生找出众数, 解决众数的有无和个数问题, 然后将五 (2) 班的数据拎出来形成表3, 让学生再接着找出中位数和平均数, 然后提问:我把120记成了162, 是不是刚才所做的工作都白做了?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巧妙地解决了三个统计量的对比问题, 在深入思考和对比中更进一步明确了众数的意义, 了解了三个统计量的特点。因此教师只要对数学素材进行灵活变式, 用足用好, 就能让学生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展现数学本质的内涵和魅力!

四、联系上位知识, 提升纵向数学化的效益

前面阐述中已经提到, 生活情境的创设具有局限性, 但它所指向的数学本质内涵则很丰富。因此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数学上位知识, 丰富彼此间的联系, 在对比中回忆旧知, 学习新知, 完善结构, 尽一切可能提高课堂效益, 让课堂丰富饱满。

例如, 人教版教材中对“梯形”概念的教学:新概念教学可以由现实生活典型事例抽象概括引入, 也可根据数学自身素材 (相关旧知, 原有概念———上位知识) 等引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水坝的横截面, 注意到是一个四边形, 且有一组对边平行, 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进而引出概念, 让学生明确内涵。但如果教师注重教材的前后联系, 就会发现下面的引入对于提高课堂效益更为有效:引导学生研究四边形, 根据一组对边是不是平行进行分类:

然后将其中的一类“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称为“梯形”。学生在明确梯形概念的同时, 也明确了梯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 大大拓宽了思维视野, 把纵向数学化发挥极致。

论文化素质与校对质量的关系 篇4

关键词:学习,实践,修养,素质

随着校对软件的广泛使用, 使校对向科技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它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 缩短了校对周期, 对清扫书稿中的错别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校对软件是以《现代汉语词典》等一些工具书为依据, 只对字词有识别能力, 而对语法、逻辑错误不具备分辨能力, 校对最后把关还是要靠人来进行, 由人来实现校是非的目的。因此, 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校对质量的高低。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 具有对错字、病句的识别能力, 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水平, 能正确识别字词使用得恰当与否, 句子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 词组的前后搭配是否准确, 这些对提高业务能力有直接的帮助。在我们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类病句, 如:“努力打造工厂制定的‘职责、管理、服务、荣誉'八字方针。”“全班职工围绕确保证生产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几年以来, 大家互相关心,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一个优秀的团队。”这些句子的错误非常明显。有的是多字、少字, 有的是词组前后搭配不妥, 有的是逻辑关系混乱, 用词不当。类似这样的病句在我们校对的书稿中经常会遇到, 有的是因为笔误, 使整个意思满拧, 甚至有的句子因为用词不准确或错别字而闹出笑话。对这样一些文字和语法错误, 有些校对人员轻易就放过了, 这除了责任心不强, 工作不专心, 不细心外, 文化素质不高也是原因之一, 对错字病句不能准确地识别和判断。因此校对质量也不会很好, 达不到校是非的目的。因此, 出版社应经常对校对人员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 经常组织经验交流会, 用典型事例进行教育。同时校对人员也要加强自学, 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和提高, 这样才能适应校对工作需要。

其次, 校对工作者的知识应该尽量广, 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家大事、时事政治、语法修辞、专业术语、历史知识等等, 尽可能用比较丰富的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因为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会潜移默化地在校对工作中发挥作用, 从而达到校是非的目的。例如在出版一本老同志的回忆录中, 这位老同志在回忆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时, 称为是一场“反革命暴乱”。六.四事件中央有文件, 已定为是一场“政治风波”, “反革命暴乱”的提法是与中央精神不符的, 我们及时向编辑提出, 使这个问题得以纠正。再例如, 我们出版的一本介绍钼材料的专业书中, 在介绍钼矿的地理分布时, 把墨西哥划归为南美洲, 这是一个地理知识方面的错误, 也是通过校对人员发现错误, 向编辑提出后得到了纠正。这些说明, 校对工作者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要像海绵吸水一般, 不断吸取新知识、勤读书、广涉猎、重积累, 不仅广博而且不断更新, 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 思想更丰富, 使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社会在飞速发展, 我们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要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校对工作者, 就要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我们应该看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热爱自己的工作, 把校对工作当作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 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聚精会神做好本职工作, 甘心默默奉献。要不断学习, 多用心思考, 多总结经验, 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上要做有心人,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使我们的工作产生质的飞跃。我们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为把校对工作做得更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编, 《校对的学问·四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4[1]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编, 《校对的学问·四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4

[2]周奇编写:《现代校对学概论》,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6[2]周奇编写:《现代校对学概论》,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6

外包与模块分解化的关系 篇5

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求的弹性增长使企业越来越感觉到原有的那种单个企业模式或是简单的战略联盟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界和理论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术语——外包(Outsourcing)。

外包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借用外部力量,将外部虚拟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己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交给做的更好、更便宜的人去做。通过一些跨国公司采用外包模式取得卓越的商业成功和持续性发展的示例,外包的战略意义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根据供应商的地理分布状况外包可划分为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根据工作性质外包可可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

随着外包领域的扩大,服务业外包,即“白领外包”日趋活跃,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外包,即跨国公司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进行外包。如,跨国公司将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如后勤、财务、寻呼中心、研究开发、软件设计、经营管理、金融财务分析、办公支持、售后服务等,外化为一个投资项目或专业服务公司后再外包出去。据IDC统计,全球外包服务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2%。可见,接受外包这种新的经营理念是一种必然趋势

企业实行外包获得了传统经营所无法比拟的好处:

首先,有效的外包行为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获得了比只局限于内部资源优化更强的竞争力。因为企业在管理系统实施过程中,把那些非核心的部门或业务外包给相应的专业公司,这样能大量节省成本,有利于高效管理。举例来说,一个生产企业,如果为了原材料及产品运输而组织一个车队,在两个方面其成本会大大增加:一方面管理成本增加,因为它在运输领域不具备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因管理不善,运输环节严重影响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工作,从而导致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成本增加。如果把运输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则可以大幅度降低上述成本。

其次,外包使企业能承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巨大挑战。例如:经济不景气时,企业会裁掉一些非核心业务的部门,这往往是不得矣而为之,负面影响很大,团队的稳定、额外支出等,但如果一开始这些非核心业务就是外包给专业的组织去做,那么损失一定会减少到最小。

第三,外包的最大出发点是在经营活动中积极运用外部经济性。当企业内

部缺乏经验、技术和人才这些资源时,可以通过外包寻求外部资源,充分利用外部企业闲置的资源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一方面可以提高外部合作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沉没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企业的资源投入,使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在其擅长的领域,避开在整个价值链上与其它企业集中,借用外部企业的优势,达到资源的整合。因此,借用外部资源实质上是一个双赢的战略。

第四,外包促进了虚拟运作的产生。外包是动态和随机的,可以根据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而决定。使得使外部虚拟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虚拟工厂”就是通过外包将生产经营虚拟化,其实质是向外借力,通过整合外部资源,使其为我所用,从而拓展自身疆界,利用外部的能力和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二、外包与模块分解化的关系

模块化是在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呈现出来的用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新的方法。它通过每个可以独立设计的,并且能够发挥整体作用的更小的子系统来构筑复杂的产品或业务过程。青木昌彦将模块化分为:“模块分解化”和“模块集中化”。其中,“模块分解化”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分解为可独立进行设计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的行为。

在信息时代,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包揽产业链的全过程。如果某个企业想这样做的话,结果将是丧失自己的整体竞争力,进而失去核心竞争力。既然如此,企业就必然要将自己做不好,或不做的部分外包出去,交给别的企业去做。然而,企业在实行外包的之前必须对整个产品价值链进行设计、分解,形成一个个模块,然后再外包出去。显然,企业外包的是模块分解化之后的模块,模块分解化是外包的前提条件。

外包和模块化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包将行业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而这种开放式正是模块化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模块化实际上是分工理论在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比之传统分工表现的更加彻底。如,IBM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性地采用了设计上的模块化战略,将芯片业务和操作系统外包出去。而今天的IBM已成为不生产计算机的公司了,实现了彻底的分工、外包。外包打破了产品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而采取横向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各企业变成一个个模块,彼此在一个平台中既互相竞争,又相互合作。正是由于模块化的这种彻底的分工特性,使得企业的生产方式由封闭走向了开放,而外包只是这种开放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外包有利于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在模块化技术支配下,原来包含在一个完整产品中的部件独立为不同的模块,通过外包,可以当作独立的商品送到市场上去。而经营这些独立的模块的企业由于是专业化经营,更易于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持续快速的创新。

第三,外包的本质是模块分解化。外包的前提是产品链的进行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分解后的模块以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传统的分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包,因为分出去的部分是简单的工序,而且产品的其他部分仍然保留着。在这种情况下,分出去的部分即使很复杂,也不能算是模块,因为其功能不是单一的,而且不具备模块平台。显然,只有对产品链进行模块分解化之后,才有了外包的可能。

第四,外包的典型表现就是虚拟工厂的出现。“虚拟工厂”充分体现了模块化的特性。“虚拟工厂”的经营依靠三个模块系统:其一是制造模块系统;其二是在自己内部的管理模块系统,这是为了帮助企业做好品牌经营和管理工作的;其三是在代理商和门店的销售模块系统。“虚拟工厂”则全力倾注在品牌经营和管理上,制造模块系统全部或大部分外包,实行委托加工,而销售部分则委托代理商。

当前,世界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其资源配置,就是在充分利用模块化原理。如跨国公司采取模块化方式,实行供应链管理,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包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这样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从产品价值链看,跨国公司所控制的价值增值环节集中于少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而把其他低增值部分和简单的生产加工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如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处理购书单的业务由远在印度德里郊区德一家叫Dadsh的公司来完成,节省大量资本占用成本和人力成本,并能得到更专业、更高素质的服务,使得企业能够以最少的资源占用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提高竞争力。

三、结论

外包这种新的经营理念是信息时代企业经营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外包只不过是模块化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有通过将产品链进行模块分解化,才有可能实现外包。模块外包有利于各个模块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将非核心模块外包可以节约成本,降低营运费用,提高产品品质,有利于集中财力和人力资源,进行创新活动。但是,外包要求系统的总设计者必须确定整体结构,规定什么是模块,有多少模块,各模块的功能如何;确定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共同界面;并建立模块功能和表现的评价体系。

我们在关注外包等新的经营方式变革的同时, 更应该关注这种经营方式变革的实质基础。外包无疑是当前时兴的一种经营方式, 但它仅仅是模块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不清楚模块化, 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外包这种经营方式。

摘要:外包是当前时兴的一种经营方式。然而, 外包是模块化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模块分解化的产物。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外包能够兴起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外包,模块,模块分解化

参考文献

不当得利因果关系认定个案化研究 篇6

关键词:不当得利因果关系,事实因果关系,法律因果关系

1 不当得利的含义及不当得利制度设置的目的

民法规定的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的原因,一方受有利益导致他方受有损害。首先,不当得利的性质是一种事件,其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必要。其次,一方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最后,一方获得利益(获得利益是否包括单纯占有本身各学说存在争议),他方受有损害,获得利益和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法律并不取缔单纯获利的行为,物尽其用是法律所鼓励的,其前提是物的利用或者说利益的取得不得造成损害他人。不当得利制度设置的目的是基于大众普通自然人的公平理念来调整获利人与受损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取缔不法原因获利致他人受损害的不公平和不正义。

2 法律因果关系及关于不当得利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

法律因果关系的理论直接根据来自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法律因果关系在借鉴哲学因果关系基础上产生条件说。条件因果关系说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又称事实因果关系说,在法律中评价因果关系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简单的因果关系的判断具有决定性作用。关于不当得利因果关系的理论学说有:①直接因果关系说,是德国学者最先提出来的,即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②非直接因果关系说,即获得利益和受有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以直接因果关系为必要。此说又分为以下四种学说:首先,社会观念说,此说认为不当得利因果关系的成立,应以社会观念来判断获得利益与受有损害是否具有因果关系。郑玉波认为,不当得利中损失和得益的因果关系,不以基于同一原因事实,所造成的受损受益为限,即使基于两个原因事实,所造成之受益受损,倘于社会观念上,认为有牵连关系者,即应认为有因果关系。[1]亦有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取得利益与受有损失是基于同一事实发生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尽管由两个原因事实引起受益和受损,但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应认定构成不当得利。[2]其次,必要牵连说,史尚宽先生持此说。[3]如果没有获得利益,他方就不会有损害,即认为双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此牵连的因果关系不限于直接的牵连,包括多个事实的介入,但因一事实阻碍不当得利成立者除外。再次,相当因果关系说,损害与收益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时,才可能成立不当得利。此说,将侵权领域中的相当因果关系引入不当得利制度中,赋予事实因果关系以价值判断,此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以一般社会观念或社会一般人来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具有相当性。最后,充分因果关系说,获得利益与受有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充分的联系。③类型化不当得利因果关系,德国学者对不当得利的类型进行归类,分为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因为不当得利的类型的不同,不当得利因果关系认定也存在不同。此说是当前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通说。给付型不当得利因果关系的认定是以给付来代替因果关系的,要认定其不当得利因果关系必须明确界定“给付”的概念。不当得利因果关系发生在给付人与被给付人之间,之所以区分不当得利类型不同而认定因果关系,是为保护给付当事人之间的合理信赖。据此,当事实关系中既有给付又存在非给付时,非给付类型的不当得利具有辅助性。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获得利益并非由于受损人之给付行为,而是因受益人、第三人的行为、由法律规定或由自然事件所发生。④损益逻辑关联说,该新近发现的学说由我国台湾学者所提出,即客观的判断受有损害与获得利益之间的因果关系,以逻辑的充分必要性来代替不当得利的因果关系判断。⑤间接原因排除说,以上四种学说是从正面来说明不当得利因果关系的存在,间接原因排除说则从反面来说明哪些不存在不当得利因果关系。⑥列举式归因说,此说是欧盟私法一体化过程中提出来的,由于各国不当得利制度差异大,所以采取不完全列举方式提出来的,例如他人将财产无法律原因交付给得利人等。

3 对不当得利因果关系各种学说的评析

直接因果关系说的直接性说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什么是直接性无法界定和判断,同时,因果关系的确定不仅具有决定不当得利构成的意义,亦具有确定不当得利债权人的范围的重要意义。[4]因果关系成立的范围太过狭窄,有违社会一般人公平观念,同时同一事实说和直接说均无法解决存在两个事实的因果关系的判断问题。非直接因果关系说法中,社会观念说判断因果关系以一般社会观念来判断,但是什么是一般社会观念?无法去界定,法官在适用法律时容易造成法律适用的不安定性。牵连关系说,无论受损失与获得利益之间介入多少法律事实,均存在因果关系,将因果关系链条拉得太长,不适当地扩大了不当得利债权人范围,交易安全与信赖利益难以得到保护。相当因果关系说和充分因果关系说中,相当性与充分性也是无法界定的,通常依社会一般观念和社会一般经验来看待,其判断同样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类型化因果关系的判断说中,分为给付型与非给付型因果关系的判断,相同的事实却因为概念不同而作不同的判断,有违不当得利因果关系认定的客观化,同时,这样的区分高度抽象性,社会的一般人难以理解,从而不利于法律的准确适用。损益逻辑关联说,其中受损害与获利益之间是否具有充分必要的逻辑关系,不可避免的要法官根据生活经验或一般社会观念进行自由裁量,有损法的安定性。间接原因排除说,是从反面采取列举的方式来认定哪些不具有不当得利的因果关系,而列举式归因说是从正面采取列举方式认定哪些具备不当得利因果关系,这两种学说均无法穷尽一切不当得利的案例。

4 个案化认定不当得利因果关系

有关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均有其合理性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因此,认定不当得利的因果关系,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适用规则。首先,这需要从不当得利本身的性质和在民法中的地位来分析。文章前面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不当得利本身性质是事件,这决定了不当得利因果关系的认定的客观性,也是事实因果关系存在的合理性。其次,不当得利制度设置的目的乃基于自然法思想的公平观念,所以,不当得利因果关系的认定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由此可以看出,因果关系的价值判断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公平的价值观念太抽象化和原则化,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需要从法律规范的目的进行限缩与明确。民法大部分具体制度的设计本身就是依靠公平理念来设置的,在不当得利制度中运用公平的抽象理念时,不能与体现公平的现有民法具体制度相冲突,牺牲具体制度中的公平来实现抽象公平观念,极大损害法律适用的安定性。也就是说,不当得利因果关系的价值判断,需要从法规范的价值和目的出发,处理好不当得利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

综上所述,不当得利因果关系的认定应考虑客观的事实因果关系是否存在、一般社会生活的人基于公平理念(或社会生活的实际)可接受程度以及是否基于法律规范目的而与其他制度相协调,即在不当得利因果关系的事实性判断基础上,进行因果关系的价值判断,综合各方考虑个案化认定不当得利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94-95.

[2]王利明,郭明瑞,吴汉东.民法新论(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424.

[3]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75.

浅论文化修养与声乐演唱的关系 篇7

1、声乐演唱是音乐与文学的交点

声乐艺术表现的组成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除音符、诗词外, 还必须具有演唱者, 这是声乐演唱的关键环节。在没有声乐演唱之前歌词可以诗或词的形式而存在;音乐也可以以纯音乐的形式而存在, 正是有了演唱者唱心的艺术加工过程, 才有了声乐演唱艺术这一特殊表现形式。

声乐演唱艺术作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它是音乐与文学的交点, 这是我们一般认识中的声乐演唱艺术的组成方式。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看, 音乐与文学以不同的艺术形态而存在。音乐与文学都可以划分为三段落即起始、高潮、尾声, 在同一作品中的不同段落让欣赏者产生不同的审美点。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 作者按照一定的审美关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冶性情。文学艺术又是人们对现实认识的另一扇窗, 同时它能够使欣赏者联想到某种抽象的意境, 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而作为文学艺术的歌词要简言意該, 尽量避免使用生涩字句与深奥的词语。它与书面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书面文学没有准确的音调高低关系, 音乐旋律却有准确的音高关系, 歌词旨在表义, 音乐旋律旨在抒情。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转化, 相辅相承, 不可分割的。

2、声乐演唱是演唱者全面技能的表现

音乐是一门综合而抽象的艺术。声乐演唱者需具备全方面的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音乐素质等方面。因而歌唱表演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 它对演唱者乐感、表情动作、音乐联想、情感抒发才能的全面考验。

歌曲的内在表现是词曲作家的写作宗旨。欲使欣赏者从演唱中体会到歌曲内在的表现感受到歌曲情感美的享受, 首先要清楚歌曲写作的目的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从而理解和发展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演唱者具备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文学内涵。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理解能力, 是演唱歌曲及情感表达的前提条件。

情感体现是一种心理现象, 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人意识形态的作用, 它对人有着积极的认知推动作用, 激发想象, 提高思维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但它受文化修养的影响。演唱者在情感的创造中主要是在把握作品背景、情感基调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文化修养对作品所要表达情感形态作出正确把握, 并在演唱中充分的体现, 真正做到身临其境, 用歌声去创造美感。这种美感体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深层理解—获得感受—抒发情感。

深层理解:一部声乐作品是否成功既要看作品是否表达丰富的情感, 是否埋藏着深刻的内在思想。俗话说;情可感人, 情可诲人。成功歌唱家的演唱都有着自己对作品理解和处理的思路, 那发自内心深处的歌声常常唤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给人不只是听觉上的艺术享受。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着扎实的演唱技能, 更重要的是那深厚而丰富的文化修养。他们在演唱中, 利用深厚的文化修养把作品延伸、拓展、再创造, 从而使欣赏者仿佛身临其境, 感受音乐艺术的所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获得感受:感受的获得需要演唱者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阅历, 必要时需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深刻了解作品创作时的社会背景, 对词曲作家所要表达内在情感思想的挖掘, 演唱者只有把握全曲情感发展的内在关系, 才能大大地提高演唱效果。

抒发情感:深层理解, 获得感受是演唱前的准备工作, 抒发情感则是演唱者对作品进行拓展、再创作具体的表现。从而使演唱者的内在感情、人生阅历、审美心理等得到充分的展示, 进一步体现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

3、声乐演唱的再次创作需浓厚的文化修养

所谓再次创作, 即声乐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过程。此过程需演唱者根据声乐作品的写作背景等以及广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来把歌曲的内在所需要表达的情感挖掘出来呈现给听众, 从而使作品的情感作用于听众, 触动听众的灵魂。而做到这些需要演唱者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阅历来完成, 这也是一个成功演唱者所具备的必要条件。

一个成功的演唱者, 除了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演唱技能之外, 还应具备着丰富的生活积累, 而这些主要来生活中对文学、诗歌、戏剧等的阅读研究, 从而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思想道德等方面。尤其是生活中那些感人肺腑、富于诗情画意的场面的捕捉;要有一个热爱生活, 积极健康的心态, 只有这样才是获得艺术想象、联想力的基石。例如:同是演唱《杨白劳》, 成功演唱者倾心于对杨白劳的遭遇的同情, 使杨白劳这一角色的解释有血有肉, 声音从内心深处发出, 感人至深, 以歌声塑造出的杨白劳的形象引人入胜, 使人难忘。而这些来不仅源于演唱者的专业技能、更是深厚的文化修养等。相反有的演唱者尽管有着非常漂亮的声音, 对音乐的内在情感也有所表现, 但他没有对杨白劳的遭遇在内心扩展, 也就说他没有被杨白劳的遭遇从心底打动, 因而他的歌声不能打动观众, 其基本原因在于演唱者对文化修养等的缺乏。

综上所述, 声乐演唱是一门完整的艺术体系, 而它又是与文化修养的交织。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综合体, 声乐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这就要求一位声乐作品的驾驭者, 必需具有坚定的艺术基础, 而这坚定地艺术基础除了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 还要有着深厚广博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声乐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演唱歌曲中表现情感的前提条件, 是声乐作品的再次创作所离不开的必要条件。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的积累, 并把深厚的文化修养视之为声乐演唱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5月

[2]杨霰.《情感体验——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青海教育出社版.2007年4月

关系化信息流 篇8

在生产经营中,企业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聆听顾客的声音[1]。在调查研究中,由于调查问卷产生的数据来自不同的用户、渠道,问卷的描述方式也有差异。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通常有三种形式:效用值型、次序值型和语言短语型。这些数据需要经过一致化的处理才能集结汇总,用于支持企业的营销决策。

营销决策传统的处理方法有:(1)距离测度的一致性公理化方法[2],理论较为严谨,是支持群决策的重要方法;(2)层次分析法(AHP法)[3]应用广泛,用于对群体意见或偏好信息的集结处理;(3)个体偏好序集结的一致化方法,把不同偏好信息一致化为矩阵形式再行处理。面对顾客声音表现出的不同偏好信息的处理,很多学者给予专门研究。针对次序值型、效用值型、互补判断矩阵型、互反判断矩阵型数据,樊治平等[4]将其统一转化为互反判断矩阵的形式处理;徐泽水[5]则将其转化为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形式处理;陈岩等[6]利用语言判断矩阵来统一表达偏好信息,实施“量化”处理。为了集结不同顾客的模糊偏好信息,并保持其原始信息在集结后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巩在武等[7]用二元语义的语言判断矩阵形式,统一表达不同的偏好信息,实现了一致化的处理;还有一些学者将不同的偏好信息,统一表达为区间数的形式[8]再行处理。

上述方法虽然应用广泛,但都有表达顾客原始声音不准确和丢失的缺点。表现在:(1)传统一致化处理方法在处理数据时已经丢失了部分调研原始数据,在哪里丢失,缺失多少无从判断;(2)传统一致化处理方法未考虑企业知识背景,在数据转换处理时未加入企业知识和经验,调查数据的处理是“被动”和“武断”的;(3)传统一致化处理方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群决策方法没有考虑特定的使用环境。因此,在数据处理时针对性不强或缺乏针对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集结原始数据时,提出一种二维的顾客声音一致化映射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原始信息在集结后的丢失。该方法能弥补了一致化数据时容易丢失原始信息的缺陷,使数据在转换时,能够在兼顾企业知识的基础上,形象直观地建立数据映射关系。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对顾客声音数据的转换是一种基于企业知识认知的非强制性转换,可以实现转换过程最大限度的数据不失真,是在特定环境下一致化处理顾客声音数据的优化方法。

1 不同形式的顾客声音数据表达与描述

为了便于对提出方法的描述,我们使用了以下假设和标记:

设顾客(k=1,2,…,m)的集合为:E={e1,e2,…,em}(m叟2),一组反映顾客声音的有限客户需求集X,记为X={q1,q2,…,qn}(n叟2),它是客户需求集合(CR)的一个子集。顾客(ek,k=1,2,…,m)表达客户需求的声音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表达形式:

(1)效用值型的顾客声音表达:ek针对客户需求集给出的一组效用值向量为(u1,u2,…,un),其中ui∈[0,1]是qi(i=1,2,…,n)的效用值排序,效用值ui越接近于1表示qi越重要。

(2)次序值型的顾客声音表达:ek针对客户需求集X给出的一组次序向量为(o(1),o(2),…,o(n),其中:o(i)是qi(i=1,2,…,n)的重要性排序,o(i)值越小表示qi在CR中越重要(即最重要的是1,而最不重要的是n)。

(3)语言短语型的顾客声音表达:ek针对客户需求集X给出模糊语言的评价值构成的向量,记为(γ1,γ2,…,γn)。其中,γi(i=1,2,…,n)是由7粒度构成的语言评语集合{非常不重要(FI),不重要(I),不太重要(JI),一般(M),比较重要(JZ),重要(Z),非常重要(FZ)}中的一个语言短语。

例如,在QR汽车公司营销决策应用中,我们对统计过的汽车安全性方面的顾客需求声音数据进行处理,得出能够反映不同客户层面对安全需求的三类声音。把问题简单为3个汽车用户评价5个有关“汽车安全性”的客户需求问题,问题描述如下:q1=“刹车灵敏,噪音小”,q2=“雨雪天气的行驶安全”,q3=“紧急情况反应稳定”,q4=“刹车时的有效保护”,q5=“夜间行驶安全”。他们的偏好信息是:

·e1给出了效用值型的顾客声音:{0.8,0.5,0.4,0.7,0.3}

·e2给出了次序值型的顾客声音:{1,2,4,3,5}。

·e3给出了语言短语型的顾客声音:{FZ,JI,M,I,JZ}。

2 顾客声音数据转化的一致化映射关系

对于三种不同类型的顾客声音数据的一致化处理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尽可能不丢失原始调研数据所反映的顾客声音数据信息;(2)充分地反映顾客需求的重要性结构。基如此,将次序值型和语言短语型的顾客声音转化为效用值型的顾客声音表达形式是比较理想的做法。而采用了图形映射的方法更是直观又通俗易懂。具体转换如下:

2.1 次序值型与效用值型的顾客声音数据的转换关系

效用值与次序值之间有一种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排序靠前的方案的效用值大,排序靠后的方案的效用值小。即有ui=f(i(i)),其中,f为o(i)的单调下降函数。该顾客声音数据的一致化处理如表达式(1)所示:

不失一般性,取n=5。由式(1)可得表1及图1。

2.2 语言短语型与效用值型的顾客声音数据的转换关系

由于现实决策问题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人类思维的模糊性,顾客在对某一产品属性的评价时,通常喜欢用模糊语言的形式,这符合常理且在调查顾客声音数据时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在对收集来的顾客声音数据进行分析时,有必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量化”处理。通过图2和图3的映射关系,可以找到一个具备这些语言短语的隶属函数的可行集。

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模糊数,本研究为了能说明问题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的三角形映射关系。若假设更复杂的形状映射关系,可能会增加计算的复杂性却对结果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故不必考虑。假设某个三角模糊数si,被记为(ai,bi,ci),且每个si都与一个γi相对应。借助文献[9]的三角模糊数排序方法,该顾客声音数据的一致化处理如表达式(2)所示:

式中:系数表示顾客承担风险的态度。当0.5<α燮1时,表示顾客偏好风险;当0燮α<0.5时,表示顾客厌恶风险;当α=0.5时,表示顾客对风险的态度是中性。fM(si)和fG(si)分别由下式确定:

其中:μM和μG分别是三角模糊数(xmin,xmax,xmax)和(xmin,xmin,xmax)的隶属函数,且xmin=infΦ,xmax=supΦ,Φ=

需要指出,对于某一具体客户需求项目,当有多个客户需求时,系数α一般难以直接给出。因此,在较难由顾客给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文献[9]中给出的计算公式直接得出,即:

由式(5)得:α=0.5

由此可知,由7(κ=7)粒度构成的语言评语集来评价客户需求时,顾客对风险的态度是中性的。

由式(2)~式(5)可得表2及图4。

3 讨论

本文给出的方法只是针对5个客户需求,并且是在顾客对风险的态度是中性的特定情况下的一种映射关系。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偏好的个数以及顾客风险态度调整映射转换关系。从图1和图4可知,客户需求的个数对次序值型的顾客声音数据与语言短语型的顾客声音数据的映射关系具有影响作用;而语言短语集的粒度对语言短语型的顾客声音数据与效用值型顾客声音数据的映射关系也有影响作用。因此,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若顾客是喜欢回答次序型调查方式,则选择客户需求的个数是关键;若顾客喜欢回答语言短语型的调查方式,则要考虑顾客对风险态度以及语言评语集的粒度参数。

获得顾客声音数据的调查方式多种多样,本文只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三种顾客声音描述形式。对于需要转换其它形式的顾客声音时,也有其一致化的映射关系。本文给出的三种声音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实际的转换过程中,都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本文将次序值型和语言短语型的顾客声音数据转化为效用值型的顾客声音数据,给出的映射关系为线形函数形式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对于一般的其它映射关系,可以比照上述一致化方法处理,如字型映射关系、梯形映射关系等。建立映射关系均依赖于企业的知识和优先解决问题的迫切程度。因此,能保证数据在转换映射过程中不失真,使得集结以后的数据仍然能够准确反映原始数据的需求特点是建立一致化映射关系的关键。

4 结论

在企业营销决策中,不同类型的客户对产品设计的某些具体属性要求是不相同的。机构在问卷调查中获得的顾客声音原始数据是最真实和全面的,经过统计后的顾客声音尽管形式不同,但在集结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丢失一些客户的原始需求。本文讨论三种常见的顾客声音数据表达形式,说明数据采集来自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渠道,代表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对这些不同的顾客声音数据的一致化处理,最后再集结为一个统一的声音最好是无任何原始信息丢失,但实际上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的丢失。

传统方法将三类顾客声音数据一致化处理,主要化为各种矩阵形式,也有区间数形式,这些方法都会导致部分原始信息的丢失,并且在一致化处理时也未考虑企业知识背景要素,是一种强制性的数据转化,丢失信息是必然的。因此,其最终的一致化结果所获得的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调查数据所蕴涵的原始需求,无法支持企业有效决策。本文针对上述缺陷,在应用环境被严格界定的基础上,考虑企业知识背景利用的情况,对调查获得的顾客声音数据进行一致化处理,给出集结映射方法。该方法在一致化处理过程中能最大限度保证调查获得的原始信息在采用时损失最小。

摘要:在顾客声音数据一致化处理过程中,原始客户需求信息容易丢失是企业营销决策难题。文中尝试用图形化形式描述顾客声音数据一致化转化过程,给出了一种面向群决策的三类不同顾客声音(效用值型的顾客声音、次序值型的顾客声音、语言短语型的顾客声音)的一致化映射方法。该方法是一种考虑企业知识背景等相关要素的非强制性数据转换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在转换的过程中不丢失,对支持企业营销决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关键词:顾客声音,数据一致化,图形化映射

参考文献

[1]Liliana L Bove,Nichola L Robertson.Exploring the role ofrelationship variables in predicting customer voice to a service worker.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J].2005,12:83-97.

[2]Cook W D,Seiford L M.Priority ranking and consensusformation[J].Management Science,19 78,24(16):17 21-173.

[3]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McGraw-Hill,1980.

[4]樊治平、姜艳萍:《基于OWG算子的不同形式偏好信息的群决策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3(1):32-36。

[5]徐泽水:《多属性决策中四类偏好信息的一种集成途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11):117-120。

[6]陈岩、樊治平:《基于语言判断矩阵的群决策逆判问题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5(2):211-215。

[7]巩在武、刘思峰:《不同偏好形式判断矩阵的二元语义群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学报》2007(2):185-189。

[8]吴江、黄登仕:《多属性决策中区间数偏好信息的一致化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4):359-362。

上一篇:投笔从戎下一篇:组合内支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