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通用11篇)
优课 篇1
各位一线的物理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参加各式各样的优课比赛, 一方面通过参赛, 要查阅各方面的教学资料, 撰写教案, 做课件, 准备实验器材, 试讲.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还能为自己积累更多的证, 给自己套上美丽的光环。但在参赛的过程中, 除了要把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演示实验、课堂练习等精心设计外。还要注重一些细节问题。现就一节江苏省优课评选活动作以阐述。
一、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 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 只有目标明确了, 下面的教学设计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我们的教学工作才有意义。
二、精心准备
1、教案的设计, 这一环节应该是由自己完成, 是在深入研究教材深思熟虑后确定的, 一旦思路确定后, 在下面的准备过程中轻易不要改变。
因为你一旦改变思路, 原来的一些教学设计都要重新进行。下面是参加2010年江苏省优课评比一等奖“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位教师设计的教案如下:
教案编写的同时, 相关的课件要同步进行, 这些完成后要在某个班级试上, 以确定时间安排的是否合适, 教学环节的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请同教研组和文科教研组的老师还听课, 以便听取大家的意见, 进一步修改。其他组的老师可以从文学美学的角度对该堂课进一步的修饰, 以达到课的完美。这样的过程至少要进行两次, 一方面让自己更加熟悉这节课, 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方案更加优化。
2、课件的制作
课件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过分依赖课件, 它只一个辅助工具。我们的物理教学有很多生动的实验要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这些活生生的实验也被做进课件里, 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真。所以课件的出现应该是一些标题或是课堂上总结的知识点。另外有些抽象的不便表达或是不易理解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动画或是视频把他们展示出来。
比如, 本课的练习中生活物理社会中有小彩灯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冰箱的工作。这些知识课本上原来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的。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事先我们专门用摄像机把小彩灯和冰箱的工作过程记录下来, 加上解说, 在课堂上播放。既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效率。效果非常好。
当然, 这项工作, 靠自己来完成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是万能的。这要涉及到摄像, 录音, 音视频的后期制作等。所以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能利用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流的教学课件。几分钟的教学视频可能要反复修改好几次才能定稿。
3、实验器材的选择与自制
现在的物理教学, 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该演示的实验教师要认真演示, 该学生做的实验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去体验、去探究。一些常规的实验器材,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 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课前教师也必须亲自操作检查, 不允许存在任何问题。试讲时, 学生用过的器材, 下次使用前, 仍需检查。因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损坏器材, 或是器材本身还存在性能不良等的隐藏的问题。特别是到外地参加优课的评选, 这一环节更不能忽视, 而且包装和运输也有很多窍门。比如分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 大件的东西课前好分的, 可以集中包装, 一些小的零散的器材, 要用包装袋按份装好。这样在课前短时间内就可以把器材发放完毕, 不会弄得手忙脚乱。
对于一些需要自制的器材, 不仅要注意器材的科学实用, 还要方便操作、美观大方。比如在本课中需要制作串并联电路的两个暗箱。大部分老师都是用交流电作电源用两个白炽灯来展示, 我们把实验室里分组实验用的灯座、开关的底座拆掉把它们安装在月饼盒的外面, 内部用螺丝和导线把电路元件连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从外面看只能看到灯泡和开关, 这些元件的摆放顺序是一样的, 所以不能看出他们到底是串联还是并联。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 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 让学生来判断暗箱上两个灯泡的连接方式。
三、课堂教学
一般的优课评选, 不论级别的高低, 都会选择借班上课的, 有的是用和教材同步的年级的学生, 有的是用另一个年级的学生。总之环境是不熟悉的, 学生是陌生的。这就要求上课教师能在最短时间里对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 也让学生对自己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时班主任老师、任课的老师班长、科代表是自己最有力的助手。要通过他们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因为课前需要班干部组织学生到指定的地方上课, 还要让课代表在课前帮助发放实验器材, 摆放教具等。
在自己上课之前, 一般不要去听其他参赛教师上课。因为他们的教学设计会跟自己的思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课前是忌讳临时改变自己的思路的。
学生进入指定的地点后, 老师和学生心理肯定会很紧张的。因为有很多评委老师还有一些听课的老师。有时还会有摄像机, 照相机的拍摄, 不紧张才怪呢, 这就要求上课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也使自己的情绪安静下来。一旦进入自己的教学思路, 就会顺风顺水了, 因为这个内容已经对自己非常熟悉了, 如果课堂上出现一些有灵感的东西, 教师能临场发挥, 评委们将会投来赞许的目光, 给出较高的分数的。
自己的课顺利完成后, 将是自己最松的时候。这时优劣成败已成定局。如果下面还有其他参赛的课一定要去听, 这时他们已经不会对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 可以从他们的教学中去学习、体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改进。
最后还会有专家点评的环节, 一般是在所有的课结束后, 评委们也已经把所有的课评出个顺序了, 但是这时一般不会直接公布名次的, 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他们的点评都是很有见地的, 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他们是站在一个高度上去评价每一节课。所以自己一定要认真听, 认真记, 即使这次不能取得好名次, 但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在什么地方, 下次就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成绩自然就会上去。如果有可能还可可以专门找到评委老师给自己有针对性地点评, 一字千金不是夸张。
总之要想在优课评比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还要有深入钻研教材的钉子精神, 同时能够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使自己的课上得精彩, 让学生听得进, 学得好。
参考文献
[1]薛深:《网络锐词的勃兴与规治》, 《理论导刊》, 2011年第1期第98页。
[2]卜振鑫:《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 辽宁师范大学, 2010年。
[3]林升日:《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江西师范大学, 2010年。
优课 篇2
实 施 方 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全面提升我校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每位教师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上好一堂代表课,进行网上“晒课”交流,大面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质,创新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模式。
二、活动对象
全校专(兼)任教师
三、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李玉亮
副组长:夏昌智
王光圣
成员:王常军
陈芬芬
段远明
谢涛(管理员)2.县级学科专家组成员
夏昌智(初中物理)
李保荣(初中化学)
章
军(初中生物)
廖圣立(初中历史)3.学科评审小组
语文组
组长:齐晓
成员:全校语文教师
数学组
组长:徐娟娟
成员:全校数学教师
英语组
组长:李梦茜
成员:全校英语教师
政史地组
组长:顿新丹
成员:全校政史地专(兼)任教师
理化生体组
组长:侯贤成成员:全校理化生体专(兼)任教师
四、活动要求
1.根据江教办【2014】16号文件精神与要求,所有教师全员参与,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培训、晒课、录课、协作组织网上教研活动。2.作课教师要高度重视,积极准备,认真参与备课、录课、剪辑、上传材料及网络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注重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3.“晒课”要求
(1).上传内容要求:教学设计(导学案)、上课课件及相关资源(资源链接)、评测练习(非学术性课程不作要求)、课堂实录及专家点评。(2).作课要求: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3).教案、课件要求:格式规范,标点正确,用语得当;PPT精致美观,便于操作。
(4).上课要求:教师着装自然大方,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板书条理清晰,互动热烈,课前课后师生相互示礼。
五、活动安排
2014年12月——2015年1月:动员培训、制定方案、教师注册、县级学科专家组成员身份认证、加入县级网络教研工作室。
2015年2——3月:组织教师参与网络教研、首批教师登录国家平台“晒课”,上传相关材料。(第一批“晒课”教师及内容见附件)
2015年4——5月:学校各学科评审组审查、评选教师“晒课”内容,并向县级推荐优课;组织教师看课、评课、深入开展网络教研。
2015年6月:第一优课评选及成果总结。
六、相关说明
1.凡参加活动的教师,所“晒课”教案、课件等均须在学校教务处备案。2.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时,教师参与活动的情况将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3.教师参与“优课、名师”培训活动,并获得教育技术与能力合格证书,将被认定当年继续教育学时。
4.教师申请资格认定、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确定为专业成长培训对象时,参与活动的考核结果必须达到合格及以上等次。
5.教师参与活动的考核结果将作为考核、评先表彰的重要依据。6.鼓励教师晒多节课,在活动中获得各级“优课”的教师,学校将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给予适当奖励。
沙岗中学
年12月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优课;多元分析;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68-06
一、研究背景
当前,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4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优课”),[2]该活动的大力开展对有效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与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高等教育的基石,是国家、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长期关注的奠基工程。基于此,本研究对小学“优课”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分析,旨在管窥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的差异,进而为各级各类教学工作者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多元分析法是对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多个变量(或多个特性)的数据,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综合分析方法的总称。[3]本研究依据“优课”评价指标、教学模式基本要素及已有研究构建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差异、学科差异两个方面对小学“优课”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对比分析。
2.研究样本
截至2015年9月21日“优课”网络投票拉开帷幕,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504959名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3020486节,其中小学共晒课1674026节。
鉴于“优课”开展的实际情况及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每个地区选取语、数、外3个学科,每个学科随机选取3节课,共抽取294节小学“优课”研究样本,其中288节“优课”样本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含建设兵团),见表1。
本文参照《中国统计年鉴2014》[4],将中国东部10省、市、自治区界定为经济发达地区,中部、西部与西北地区21省、市、自治区界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则在288节“优课”样本中随机分层选取120节课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见表1。
3.信度分析
为保证分析数据的可信度,本研究进行了信度分析。由本研究的两名研究者独立对10节“优课”样本进行编码,比较编码结果并按照信度计算公式进行信度计算。[5]通过计算信度为0.78(大于0.7),可见内容分析的信度较高。具体如下所示:M为两位编码者归类相同的数目,N1为第一位研究者的编码总数,N2为第二位研究者的编码总数,n为研究者数目。
相互同意度= ■
信度= ■
三、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框架
本研究综合“优课”评价指标、教学模式的定义和已有的教学模式分析框架,构建出小学“优课”教学模式与创新分析框架,包括教学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教学评价四个维度。
四、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1.教学理论指导分析
(1)教学理论指导总体分析
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建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或处方,以指导课堂实践的一门学科。[6]教学理论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而且能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做出评判。
通过对“优课”样本的教学设计、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评测练习、教学反思、评论等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教学理论指导在总体上有如下特征:
教学理论运用丰富。整体上看,教师教学理论运用丰富,但仅有部分教师能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理论。此外,除了教学理论的指导,部分教师还综合运用了学习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在“优课”中皆有体现,活动理论与社会互动理论等心理学理论也有所涉及。
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程序教学理论与范例教学理论在小学教学中运用最多,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教学理论与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运用相对较少。发展性教学理论与掌握学习教学理论都强调教学应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营造促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以真实情感对待学生。整体而言,在大多数小学“优课”中,教师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程序性习得,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关注尚待加强。
(2)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中教学理论指导对比分析
对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并统计,发现其在教学理论指导方面存在如下差异,如图1。
由图1可知,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更注重运用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则更加注重程序性教学理论与范例教学理论的运用。换言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程序性习得,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3)小学不同学科“优课”中教学理论指导对比分析
通过对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优课”中教学理论指导的对比分析,差异具体如图2。
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优课中,程序性教学理论与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运用差异较大,数学教学中程序性教学理论相对运用较多,主要体现在数学解题课、复习课以及探究课三种课型中。语文、英语教学中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运用较为明显,相较于数学,语文、英语的情境性更强,学生更自主,教师感情投入更多。
2.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分析
(1)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总体分析
参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分析类目,[7]本研究从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相关数字教育资源三个方面对小学“优课”的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进行分析。通过对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含建设兵团)288节“优课”样本进行综合内容分析并统计,发现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征:
在教学环境方面,小学“优课”的录制环境主要是多媒体教室,较少出现传统教室和网络教室。在教学媒体方面:首先,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已在某些小学课堂进行常态化使用;其次,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在教学中使用较多,但在大多数课堂中,这两种媒体都没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大部分教师依然将其当作普通投影仪使用;最后,传统教学媒体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教师仍会使用粉笔、黑板、实物或教学模型。
在相关数字教育资源方面,演示文稿是最为广泛应用的数字教育资源;flash动画、图片、视频、音频也根据不同需要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中灵活运用;在部分学校,云平台、微课、思维导图等新兴数字教育资源也已在课堂中应用。
(2)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对比分析
对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样本进行综合内容分析并统计,发现其在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方面存在如下差异,如表2。
由表2可知,教学环境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有使用网络教室;教学媒体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教学中有台式/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运用,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仍有把电视机作为投影媒体使用的学校;相关数字教育资源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多使用云平台、微课、思维导图等新兴工具,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使用图片。
总而言之,经济发达地区“优课”中的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要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硬件配备相对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3)小学不同学科“优课”、“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在学科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视频和音频的应用方面,视频和音频在英语与语文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在数学中使用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语文和英语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且英语教学重在听说读写。
3.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分析
(1)小学“优课”课堂互动分析系统与S-T分析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8](FIAS)是一种探索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的分析技术,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9]提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能科学、客观地分析出小学“优课”课堂互动情况。S-T分析是一种量化教学过程的课堂分析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教学性格,[10]用其对小学“优课”进行分析能直观定量判断“优课”的教学性格。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已入围部级“优课”评审的省级优课中随机抽取学段和知识点,结合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差异确定3节课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分析样本;选择投票数最多的3节课例作为不同学科“优课”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分析样本,见表3。
依据ITIAS编码表对6节“优课”样本进行编码,采集数据生成课堂互动分析矩阵,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并对6节课的师生行为比率(教师语言比率、学生语言比率、信息技术使用比率)、教师提问比率(教师提问比率、提问开放性问题比率、提问封闭性问题比率)进行了统计,如表4。
按照S-T分析步骤对6节“优课”样本进行分析。此处以宜昌市某小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绘制S-T图(如图3),并绘制6节课的Rt-Ch图(如图4)。
(2)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课堂互动与S-T”对比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广东省和湖北省两节课的学生言语行为在课堂行为中占较大比率,分别是42.26%和46.39%,表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甘肃省的课例则是教师言语行为占课堂行为绝大部分,达48.74%,表明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信息技术使用方面,三节课比率都不高,其中湖北和甘肃的课例中信息技术使用比率仅2.33%和3.34%,广东相对较高,占15.97%,可见经济发达地区课例中信息技术使用多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教师提问方面,三节课的差别并不明显,甘肃省课例的教师提问相对较少。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差别也不明显。
教学性格方面,从Rt-Ch图可知,3节课都属于混合型,并无明显地域差异。
(3)不同学科“优课”、“课堂互动与S-T”对比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数学和英语两节课的学生言语行为在课堂行为中占较大比率,分别是44.50%和38.89%,表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语文课例则是教师语言行为占课堂行为绝大部分,达45.83%,表明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具体分析发现,语文“优课”课例中渗透了翻转课堂的理念,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使用方面,语文和数学两节课信息技术使用比率较高,数学达23.50%,而英语仅3.55%。其中,语文课例中使用了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主要用于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数字化资源的拓展;数学课例中仅使用了电子白板,主要用于交互性的动态展示长方体面、角、棱的特点和辅助学生进行闯关游戏。
教师提问方面,三节课有明显差异,语文课例中教师提问较少,且大部分是开放性问题,教师主要是引导和知识讲授。数学和英语课例中,教师提问比率相对较高,但大部分是封闭性问题。这主要与各自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程度密切相关。教学性格方面,从Rt-Ch图可知,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教学性格存在差异。语文和数学“优课”课例均属于混合型,语文课例中教师活动较多,数学“课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较多。英语“优课”属于练习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读单词和介绍朋友。由此可见,教师能根据学科和课型灵活设计教学。
4.教学评价分析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采用有效的方法,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并做出价值型判断。[11] 按照评价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对“优课”的综合分析并统计,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科间教学评价存在如下特征:
所有“优课”课例中,教师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对较少。
(1)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小学“优课”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差异较为明显,经济发达地区教师更注重采用形成性评价,且评价方式更加多样。经济发达地区教师也更擅长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如采用电子档案袋、电子书包内置功能进行实时互评等。
(2)小学不同学科“优课”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不同学科之间评价方式差异并不明显,均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相较于语文和英语,数学“优课”课例中诊断性评价所占比率更大,主要是由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且绝大多数数学课会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检测。
五、研究结果与启示
1.研究结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结果:
(1)教学模式多样,创新态势不明显
基于不同的教学理论指导,小学“优课”的教学模式可大致分为六类:九段教学模式、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而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且迫于小学课程压力,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的内驱力不足。
(2)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深度不够,地区差异显著
由分析可知,除个别地区如西藏、新疆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都建有多媒体教室,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教学设备运用广泛。经济发达的上海、广东等部分地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已被运用在课堂中。但深入分析发现,小学“优课”中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的运用深度不够,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如经济欠发达的西部个别地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教学媒体仍被当作一般的投影仪器使用。
(3)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形式较为单一
研究发现,目前小学课堂大部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一般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开放性或封闭性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但课堂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以教师与单个学生进行互动居多,学生与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工具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
2.启示
教育部办公厅指出,将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12] 基于此,通过本研究,可为各级各类小学“优课”建设、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以下启示:
(1)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内需
目前,引发教学模式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外部的推力往往让教师处于被动状态,导致教师消极应对,进而出现很多依葫芦画瓢或生搬硬套的现象。而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才是引发教学模式创新的直接动力,[13]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内部需求,只有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创新教学模式。
(2)培育信息技术应用文化,构建课堂和谐新生态
信息技术的引入打乱了原有的教学结构,打破了传统教学生态的平衡。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的常态化应用,不断融合创新,培育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信息技术运用文化,逐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而构建新的和谐课堂生态。
(3)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灵活教学互动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拘泥于预设的固定教学程序,注重实现整齐划一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因而教师应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活动与教学策略,结合线上线下等形式鼓励学生与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刘延东: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1/19/c_1117201512.htm.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4〕13号)[EB/OL]. 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40709_15125.shtml.
[3][10]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尹睿,刘路莎,张梦叶等.国外百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特征的内容分析:课程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 30-37.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
[7]谢幼如,王芹磊,彭丽丽等.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特征与师生行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90-96.
[8]Flanders, Ned. Intent, Action and Feedback: A Preparation for Teaching [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63, 3(14):250-260.
[9]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11]谢幼如,尹睿.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12]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509/t20150907/ _206045.html.
[13]张喜艳,解月光,杜中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22-25.
一次优课评选后的收获与思考 篇4
一、说课的意义
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时间内, 将一节课的设计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用简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说课是教师刻苦钻研教材, 探讨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 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 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 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 提高教科研水平,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
二、总体要求
1.说清楚教什么, 怎么教, 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前要按自己所确定的教学设计思路写出详细的教案, 有了好的教案才能有好的说课稿。
2.说课时要富有情感。说课不是读 (背) 说课稿, 而是以平和的心态“说”, 吸引大家“听”, 根据听众的神态调整说课的节奏与内容的详略, 关注听众的反应, 才能引发共鸣。说课综合运用了上课、演讲、产品介绍中各自的特色, 因此说课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简明性。
3.说课要突出“新”与“活”, 整体设计要新颖生动, 引人入胜, 富有感染力, 不说空话、套话, 充分展示亮点。
三、基本程序
基本程序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
1.说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与特色、自己的设计思想等。 案例:苏科版七 (下) 12.1等可能性。
本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本节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 让学生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等可能性。本章节是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感受概率》这节课后的后续课程。如果说七年级的课程是从形式上定性地认识概率的话, 那么本章节就是让学生用定量的观点进一步研究概率。等可能性是研究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 的“敲门砖”, 这一章节的设置可谓承上启下。
2.说学情分析。学情是指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 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案例:苏科版七 (下) 12.1等可能性。
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多样, 学习习惯良好, 学习兴趣浓厚, 但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可将学生依据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感受概率》并掌握了可能性的三种事件, 即将学习等可能性。课堂教学要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语言和动手,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
3.说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1) 说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案例:苏科版七 (下)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1) 。①通过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等活动, 发现“有两个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从而认识“同位角”。②认识“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并能利用它判断两条直线平行。③通过实验操作, 探索哪些量在“变”, 哪些量“不变”, 领会在一定条件下由量变到质变的思想, 体会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2) 说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某项技能, 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不要照抄教参上的内容, 应该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找准重点、难点。
4.说教法学法。教法、学法———教者叙述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方法。在说课中, 说教法和学法是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 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一堂课, 因此经常要用到多种方法。
5.说教学过程。 (1) 夹叙夹议。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叙”和“议”的亮点和高潮。 (2) 程序清晰。教学程序要结构合理, 层次清楚, 过渡自然。教学模式要适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不要为了追求新颖时髦, 硬编出一些模式, 如将一节课的内容生硬地串在一起, 编成一个小故事, 等等。常用的教学程序有:讲授型, 自学型, 研究型, 等等。 (3)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不一定完全用课本上的练习题, 可以进行改编或自编。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和趣味性。 (4)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可以师生共同小结或教师小结, 小结时要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苏科版八 (上) 2.1勾股定理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 你认为还有什么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5)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和多元化, 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苏科版八 (上) 2.1勾股定理 (1) 。课本第47页第1、2题, 并完成第45页的实验。作业设计时有探究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和巩固型作业, 既落实了训练基本功, 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以上是我对说课的几点认识, 今后我将继续从理论上对说课进行研究, 同时多听在各级评优课中获奖教师的说课, 采取“听者提问, 说者解答”的方式, 实现广大教师主动参与, 使说课更有活力。并利用说课加大对课改的指导力度, 提升我校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摘要:说课的基本程序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材分析要说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与特色、设计思想等。学情分析要说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教学目标要说在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过程中, 如何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说教法学法要阐述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怎样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 怎样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说教学过程要程序清晰, 夹叙夹议, 通过“预设”展示教师的机敏性。
关键词:优课评选,说课,交流,亮点,案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3]刘显国.说课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5.
“一师一优课”心得 篇5
王村镇中心学校 梅琳
为了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区组织老师们参加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优师”活动。这一活动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在这一活动中“遭受”了轮番“打磨”,使我对当前的课堂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体会。
一、深入学习课标,让课标走入我的内心。
教育改革是一场挑战,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用先进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确的目标来武装自己的大脑,有效的学习新课标,让课标走进内心,扎根课堂。
而且课堂上,我们在运用各种媒体设备时,应遵循“简单、实用”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二、尊重学生,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让课堂教学成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平台。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课堂更高效,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三、创新评价,促进发展。
优课 篇6
关键词:“一师一优课”;小学音乐;有效利用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大脑发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比较死板,学生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示范来进行学习和模仿,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提高,也没有很好的想象力,而改革之后创新的“一师一优课”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传统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育部门虽然已经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是,由于教育部门没有经过实地调查,对学生学习音乐的状况加以了解,再加上一些老师不能认识到音乐教学的真正目的,不能深切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艺术性,不能把音乐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音乐的问题频发。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仅仅靠一本教材来教授音乐显得那么单调、枯燥,这样的局面令人担忧,急需改变,由此,“一师一优课”应运而生。
二、“一师一优课”的提出与认识
“一师一优课”是现阶段最火热、最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的小学课堂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展此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使现代的网络资源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全面提升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进行具体教学的能力,改变传统落后陈旧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同时,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影像资料等高科技手段,能够充分把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调动起来,让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如果这样的课堂多开展一些,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出更加优秀和有能力的教师队伍,并创造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资源供大家分享和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网络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
三、“一师一优课”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小学新版人教版音乐教材的指导和与网络及信息资源的结合下,“一师一优课”的具体应用方式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音乐教师在网上“晒课”。音乐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班学生的音乐教授讲义,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制作自己的网上授课视频,在“晒课”前要进行具体的研究课程活动,在“晒课”之后还要进行观察和改进。
第二阶段,进行评选“优课”活动。各位音乐教师在网上“晒课”之后,学校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标准,对这些课程进行筛选、投票、推荐,最后选出所谓的“优课”。
第三阶段,在“优课”基础上制作精品课程,供各位同级及同学科的音乐教师学习和借鉴,并通过音乐老师之间的交流,给出合理的建议,不断进步。
第四阶段,评选出整个活动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位音乐教师,授予“名师”称号,作为其他教师今后学习的榜样。
四、“一师一优课”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
1.对于音乐教师的积极作用
在“一师一优课”的活动指引下,音乐教师学会了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来使课堂变得灵活、有趣味,自己授课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并且在丰富的资源利用下,教师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大力提升,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灵感、美感和艺术感,在音乐的世界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于资历较老的音乐教师来说,更是如此,让他们更快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更大的进步,创造出更好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学习。
2.对学生的巨大帮助
“一师一优课”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对教师的挑战和帮助,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更大,因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学生。在“一师一优课”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感到好奇,产生了解这门课程的兴趣,进而逐步参与到这样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来,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认知能力以及创造力等都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真正魅力,因此,热爱音乐的学生能陶冶情操,使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一师一优课”是适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程体系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改进传统小学音乐教学的弊端有很大的帮助。笔者认为,其他学科也应该借鉴和运用这种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大的帮助,能够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魏媛.学生音乐素养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2(Z5).
[2]龙哲妮.以音乐实践活动促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土风舞》的教学与反思[J].新教育,2014(08).
优课 篇7
一、语境与知识点的结合
首先, 从课堂的导入开始, 执教者将课文内容进行改写让学生找出含有动词ing形式的语句, 然后又引出一个话题if I had a chance to clone myself, I would be———自然而生动地引出了动词ed形式的用法。由此使我想到去年区教研室组织的一堂语法优课展示, 执教者以一首歌曲If I were you和一篇日记Jo Jo’s Diary自然而生动地引出了课堂主题:虚拟语气。两节课让学生直观地感到高中英语语法并非那么高深莫测、神秘悠远。它就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这样的开场为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做了一个出彩的铺垫。
二、学生的主体化
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这节课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在讲到动词ed形式用法时, 执教者精心设计了几组例句, 让学生自主归纳用法规则, 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再如为重新巩固本堂课所讲动词ed形式的用法, 执教者设计了语句改写环节, 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其中, 不知不觉中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真正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三、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和精细化
在以往的语法教学活动中, 教师们常常会以中英文互译和高考中常见的单选题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方式无疑会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但对于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而言, 单一老套的练习模式会严重挫伤他们学习英语语法的积极性。而这节课, 执教者另辟蹊径, 想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平时的语法教学我们也可尝试增加生动有趣的练习模式:图片描述、语句搭配、选词填空、句式转换、语句修正、法则归纳、故事讲述、美文赏析等等。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到高三复习阶段, 面对大量的语法试题, 个人以为可以尝试根据每一个考点对试题进行整合与归纳, 做到练习的精细化。如复习not until句型时, 试着找到以下有代表性的习题, 统称为“习题块”。
1) It was not until the entrance exams were in sight that__that I had so many books to cover and so many exercises to finish.
A.I realized
B.did I realize
C.had I realized
D.I had realized
2) Not until all the fish died in the river__ how serious pollution was.
A.did the villagers realize
B.the villagers realized
C.the villagers did realize
D.didn’t the villagers realize
3) Not until I___on TV___that the Chinese ship was rescu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Task Force.
A.did I turn;did I know
B.did I turn;I knew
C.I turned;did I know
D.I turned;I had known
句型归纳:They didn’t have dinner until their father came home last night.
It was not until his father came home last night that they had dinner.
Not until their father came home last night did they have dinner.
四、课堂氛围的民主化
传统的语法教学课堂中, 往往教师讲学生听, 严肃而沉闷。严明的课堂纪律固然重要, 但对于现在的90后学生, 一个张扬个性的群体, 一节民主化、平等化的课更具有吸引力。执教者和蔼可亲的教学风格无疑又是一大亮点, 让学生们愿意倾听、乐意表达, 从而思维更活跃、气氛更轻松。如连续几位学生没能正确回答问题之后, 执教者依旧微笑, 轻轻一句“Never mind.”化解了一种紧张气氛, 更消除了学生心中的挫败感。这种谅解有助于学生更认真、更积极地重新去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曾有人做过有趣的比较, 但凡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气氛民主的班级, 往往教学成果也较好。课堂氛围的民主化可以说是有效教学的一种催化剂。
五、注重执教者个人能力与学生水平之间的衔接
本节课中, 执教者出彩的口语怎一个好字了得。在钦佩赞赏之余, 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进行执教者个人能力与学生水平之间的高效衔接。很多的公开课我听后的感言是教师水平很高, 只可惜学生水平不够。上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高效而轻松地掌握相关内容, 如果只是教师一人的talk show就太可惜了。从实际出发, 本着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 不必一味追求全英语教授语法, 重中之重是务必考虑到学生实际, 用学生可以明白的语言进行讲解, 那样学生也不会对语法有畏惧感。
优课 篇8
关键词:有效教学,夯实基础,构建体系,优化课型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规划纲要》的出台事实上是对“有效教学”的再一次关注。有效教学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获得了预期的进步与发展, 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全面的发展, 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新课程的理念也渗透到高考政治试题中, 面对目前高考命题的特点, 提高高三复习课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高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加强研究, 明确课堂方向
研究课标, 把握实质。一要重点把握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 这些理念会在高考中体现出来;二要把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标准, 这有助于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对知识复习的深浅度恰当把握, 不会出现知识复习过浅或过深的情况。
研究考纲, 把握要求。首先, 弄清考试范围、考点内容、难易度情况, 耐心地将知识在教材中找出;其次, 弄清考纲的变化、把握其规律, 找出年年常考的考点, 重点复习这些常考点, 特别注意增删考点, 理解增加部分考点, 判断本年度高考命题趋势, 及时排除已删除的考点, 减轻学生的复习压力;最后, 还要弄清题型示例的特点, 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特别是要求及难易程度、评分标准, 这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把握好题型的选择以及指导学生的答题技巧。
研究高考, 把握方向。近几年高考思想政治命题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实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轨。教师要精心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 深入理解思想政治高考的命题精神, 明确学科考核的目标和要求及其变化特点, 特别是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 把握高考的最新状态, 为高考复习掌舵。
研究学生, 把握主体。新的学生观就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教师要关注新课改, 把握新课程理念, 践行课堂改革, 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 采取超市课堂模式, 根据学生所需讲课;教师还要多研究学法考法, 教会学生掌握好复习方法, 如框架学习法、及时复习法、循环复习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归类与概括提炼法、尝试回忆自我检测法、总结复习法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
二、紧抓任务, 提高学生技能
高三的任务主要是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关注热点、适度训练, 做到基础与体系共舞, 能力与方法齐飞, 这样才能取得明显成效。下面具体分析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 回归教材———强化主干, 夯实基础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 引用的大量素材极具时代感, 设问方式独特新颖, 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所谓“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因此, 在高考复习中要注重回归教材, 按照考纲所列考点逐一过关。具体要求: (1) 全面复习, 不留死角。复习时要重视教材、抓住教材, 讲透每一课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严格要求学生强化基础知识, 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强化记忆, 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 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知识点力求做到“烂熟于心”。 (2) 把握重要考点, 突出主干知识, 注意核心概念。对于主干知识要细化, 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包含五点, 每一点都要从“为什么”“怎么做”两个角度去把握, 对于这个知识还要打破章节界限, 注意与“科学发展观”“市场作用”“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对外开放”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3) 区分教材中的易混点、易错点, 建立易混、易错点档案。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易混点、易错点列表比较, 牢记易混点、易错点。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主导”和“主体”容易混淆, 要注意加以区分。
(二) 构建体系———高屋建瓴, 全面归纳
知识体系化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要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建立“条理清晰、排列有序、关系分明”的教材知识体系。学生对知识体系能够做到掌握熟练、脉络清晰, 既能高屋建瓴, 又能探幽微烛, 做到收放自如, 得心应手, 达到融会贯通, 触类旁通, 就能在具体解题时更准确、更全面地调动知识。总体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具体要求: (1) 高中阶段每本书都要求学生先构建一个宏观框架, 再以单元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以经济生活为例说明。整书框架: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主题是交换、消费, 第二单元主题是生产, 第三单元主题为分配, 第四单元主题是以上经济活动的背景、舞台。单元框架:以第二单元为例。第二单元主题是生产:生产的地位 (生产与消费关系) ;生产的制度背景 (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的主体 (企业和劳动者) ;生产的资金 (投资理财的四种方式) 。 (2) 按照主体梳理法归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体相关知识。以经济生活为例。经济生活包括个人、企业、国家三个主体。个人相关知识 (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纳税人、经济活动参与者) 、企业相关知识 (企业的含义、公司的类型、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生产与消费、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遵循市场规则、市场秩序、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国家相关知识 (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业、维护劳动者权益、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这种梳理对回答措施题、意义题都很有帮助。
(三) 关注热点———迁移知识, 培养能力
近几年, 福建政治高考试题材料情景式, 选用国际、国内以及福建本地的重要时政材料、社会热点和典型事件为题材编制而成, 这些素材贴近考生, 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关注热点, 学会迁移知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时政专题的复习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具体做法:首先, 根据当前的热点制定几个专题, 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分组,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 要求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侧重准备不同的内容, 可以分为背景材料、知识链接、命题角度、例题分析等方面。学生准备完毕后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以修改、补充, 完善相应内容, 最后就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专题内容, 这样每位学生既主动参与了学习, 又通过交流可以资源共享, 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 通过专题的交流讨论, 能有效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广泛联想,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学会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进而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这对解题也十分有效。
(四) 适度训练———掌握题型, 提高技巧
思想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 因此, 学生要学会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 并需要通过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为此, 在备考过程中, 一定要强化训练, 提高解题的能力与技巧。具体做法: (1) 关注思维过程的训练。复习中可选近三年的高考题, 研究高考命题特征和出题意图, 尤其要着重研究标准答案, 分析命题者的解题思路。通过相关训练, 做到审题抓“切入点”, 阅读材料联系“中心点”, 整合设问与材料找寻“关键点”, 理清层次抓“采分点”, 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规范答题, 最大限度争取有效得分。 (2) 专题训练、分类归纳。例如, 易混、易错知识点的归纳, 有助于提高选择题的准确性;选择题、疑难题型解题方法的归纳, 如计算题、图表题、漫画题;非选择题、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归纳, 如体现题、原因题、意义题、措施题、评析题、启示题、反映题、图表题、探究题。全面地归纳, 系统地总结, 会整体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 (3) 变式训练“添趣味”。变背景、变模块、变知识范围、变主体、变设问角度等,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变式训练中更能理解审题的重要性, 也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 同时又能巩固知识、补缺补漏、活学活用, 提高实效。
三、优化课型, 提升课堂效率
目前政治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课堂太低———解读考点偏多, 能力提升不足;课堂太干———抽象理解偏多, 感性材料不足;课堂太满——面面俱到偏多, 取舍力度不足;课堂太死———教师讲解偏多, 有效思考不足。为此, 我们要提升课堂———内容适度拓展, 多种训练贯穿;润滑课堂———引入感性素材, 变抽象为形象;取舍课堂———加强取舍力度, 突出重点、难点;活化课堂———教师精讲, 学生多练多思, 从而让高三政治复习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理念已悄然渗透到高考试题的各个层面, 这就要求老师积极适应高考的变化趋势, 转变角色, 改变方法、优化课型。正如学生所说的:告诉我的我会忘记, 给我看的我会记住, 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我们优化课型的实践一定要体现“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理念。在实践中我觉得以下两种课型效果较好。课型一:目标—情境—问题课型。课堂流程: (1) 呈现复习目标引领课堂———呈现考点、提示要求; (2)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把握体系、提出疑点; (3) 创设问题情境拓展课堂———典型素材、科学问题; (4) 引导课堂互动拓展思维———学生学习、多维互动; (5) 归纳基本观点获得新知——解剖分析、突出过程; (6) 设计新情境运用新观点——尝试运用、提升能力; (7) 运用新老试题复习巩固——验证知识、巩固所学。课型二:学案—导学课型。课堂流程: (1) 课前设计学案 (复习目标、考点解读、高考陈题、热点提示、考题演练) (2) 学生预习导学 (熟悉考点、建构框架、完成基础题) (3) 教师掌握学情 (研究重点、收集疑点、错点、难点等) (4) 课堂精讲精练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归纳点拨、重点敲打、尝试应用) (5) 学生完成学案 (消化重点、系统掌握、提升练习)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老师, 应付出真心和真情, 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为课堂教学注入一泓清泉, 让高三政治复习课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谭美金.新课改下探索政治复习课新的教育方式[J].中外教育研究, 2011 (12) .
优课 篇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 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一旦问题提得不当, 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 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 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下面是这次活动的部分课堂提问的实录。
(1) 师:说出你家中有哪些用电器?生:电饭锅……
(2) 师:物理学中把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现象叫电流的热…… 生:效应。
(3) 师:谁告诉你电磁炉是电热器的? (教师带有生气的表情) 生: (沉默) 。
(4) 师:同学们认识电炉吗?生:认识。
(5) 师:电饭锅通电时底板很热, 而与它相连的导线不怎么热, 是不是?生:是。
(6)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生:…… (对照教师板书读一遍)
从上面的提问可以看出, 在目前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一、提问具有随意性, 缺乏知识的导向性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 也是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高质量的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也能生成新的问题,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 文中的提问 (1) , 在刚学习电路知识时, 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可以巩固电路的组成知识, 但在本节课中再这样提问, 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如果换种问法就更好了, 如“说出你家中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电器有哪些?”这样, 一方面可以得出电器是否是电热器的判断方法, 也可以得出电流热效应的含义;另一方面还能生成新的问题, 在听课时发现学生举的事例中有:电吹风、电磁炉、微波炉……, 在这点上有的教师处理得很好。
二、提问具有肤浅性, 缺乏知识的综合性
成功的提问, 能促进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查阅资料, 积极思考, 并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有的教师为了能体现课堂师生互动, 无效提问多, 有效提问少, 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如上述提问中的 (1) (4) (5) , 表面很热闹, 师生互动频率高, 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基本没有动起来, 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 偏离了主题, 浪费了时间。笔者认为与其问“同学们认识电炉吗?”不如问“电吹风是电热器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综合性就比较强, 它涉及电流的热效应, 电热器的判断方法, 电吹风的能量转化等知识。
三、提问具有束缚性, 缺乏知识的质疑性
发展学生的智慧就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有质疑的观点, 有争议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 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抑制,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 例如, 提问 (3) , 教师处理不当, 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致使学生以后不敢再回答问题, 答错了也不知道为什么错了。关于“电磁炉是否是电热器?”不同的教师处理的效果截然不同, 有的教师敷衍了事, 说:“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有的教师赶紧“鸣锣收兵”, 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讨论”。而有的教师通过说出电磁炉使用时的几个现象, 让学生思考判断电炉是不是电热器, 学生很有收获。
四、提问具有回忆性, 缺乏知识的生成性
一堂好课, 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 应该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 更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发现一些问题, 并思考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所听的几节课的结尾看多数教师都是这样小结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然后请几个学生说说, 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而学生基本都是对照教师的板书读一遍。我认为, 既然是本节课学过的知识, 再重复回忆, 价值不大, 应关注知识的生成, 让学生再次结合所学知识, 提出一些新问题, 教师也可事先准备一些问题, 这样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提问 (5) 可以结合演示实验提问:取暖器工作时, 电阻丝热的发红, 而与之相连的导线不怎么热, 为什么?
优课 篇10
下面以《I was two then》一课为例,详细阐释基于电子教室的各种技术手段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备课大师为备课注入新元素
课前,利用优课V4中的备课大师进行互动课件的制作,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插入音频、视频、文本框、图片、趣味匹配、翻卡片、幻灯片等等。
在TPR中导入新知
以“say and do”作为切入点,利用优课V4中的插入音频的功能,教师和学生伴随着韵律进行演唱,结合学生的语言认知既复习了之前学过的单词,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词汇铺垫。然后出示教师自己现在和小时候的对比照片,利用V4中的翻卡片功能,引发学生猜测教师的年龄和体型特征,利用画笔功能进行重点标志词“am”和“was”的标注,从而引出Now和Then这两个时间标志的词,利用探照灯的功能进行单词“then”的新授。最后,通过优课部落资源同步下载观看课文第一部分的动画。
【技术应用点及作用】优课V4。
(1)教师利用备课大师中的插入音频的功能进行备课,学生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有节奏地进行Say and do。
(2)教师利用画笔标注出标志性单词,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根据单词的提示总结规律。
(3)教师利用翻卡片功能进行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方便快捷,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4)利用探照灯功能对重点单词进行针对性讲解。
在问题中探究
通过对第一部分内容的了解,导入主问题的探究。
1.初探。学生带着“Who are they talking about?”这一问题观看课文Part2的动画。利用多选题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做题,系统会自动批改,学生会在第一时间知晓自己的成绩,教师会在客户端看到学生作答情况。
2.融入。师生通过对观看课文动画问题的解决,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两组主人公Lingling和Grandparents。在介绍Grandparents的时候,利用翻卡片和画笔功能进行单词的讲解和句子的补充。在介绍Lingling的过程中,穿插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孩子们在不断的意义操练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最后通过趣味匹配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be动词时态的变化规律。
3.跟读。学生利用优课在线资源点读功能跟读课文。
4.听读。在学生自读课文的环节中,教师首先利用优课V4中的微课大师录制微课推送给学生,然后学生自己看课本读书。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利用耳机和平板电脑中接收的动画进行听读。
5.展示。学生分角色展示课文。
【技术应用点及作用】优课的多选题、翻卡片、画笔、趣味匹配、在线资源点读及微课大师功能。
(1)教师借助微课的多选题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题,系统自动批改,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及时反馈。
(2)利用翻卡片和画笔的功能进行单词的讲解和句子的补充。
(3)教师借助优课中在线资源点读功能实现人机互动,学生跟读课文,从而能够模仿标注的语音语调。
(4)通过趣味匹配功能,学生能够自己总结规律,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5)利用优课的微课大师功能,学生能够播放和观看课文动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
在练习中巩固新知
通过微课大师的录制功能能让孩子们直观地观看熊猫成长过程的Flash动画,然后利用优课的选择题考试功能检查孩子们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通过系统及时的批改及反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答情况利用幻灯片放映的批注功能进行讲解。
【技术应用点及作用】微课大师的录制功能、优课的选择题考试功能以及幻灯片放映的批注功能。
(1)教师借助优课的画笔功能,将动画中的重点标注出来,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可以一目了然地捕捉动画的重点。
(2)教师借助优课的选择题功能,将试卷分发给学生进行测试,高效快捷。同时,教师将成绩反馈给学生,实现了线下与线上的转变。
(3)教师利用幻灯片的批注功能,对选择题进行讲解。
在游戏中贴近生活
1.通过时钟倒计时功能进行抢答竞赛,完成“猜一猜who is shehe?”的游戏,孩子们很自然地复习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单词和句型,为接下来的自我介绍做了铺垫。
2.分享一本和本节课学习有关的绘本故事《When I Was a Baby》。
【技术应用点及作用】优课V4时钟倒计时功能。
借助优课平台的时钟倒计时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作业中加强德育渗透
1.跟读课文。(登录自己的优课系统,在班级共享中下载课文动画跟读,注意自己的语音和语调。)
2.完成自己的Mini English。(在家中找出两张不同时期的全家福照片,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单词和句型描述家中每一个人的变化,然后在优课中分享。)
3.运用录屏功能将教师的板书过程运用录屏功能进行录制,发送到优课学生端,学生课下进行复习巩固。
【技术应用点及作用】优课V4录屏功能和课堂记录功能、幻灯片放映中的画笔功能以及优课班级共享功能。
(1)通过优课班级共享将本节课的课文动画分享到班级里面,以便于学生课下自己听读。
(2)运用优课V4中的课堂记录功能可以将传统的板书借助录屏的功能记录下来,方便学生们课后复习巩固。
优课 篇11
本次活动紧紧围绕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研”模式, 以网络直播和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主题教研。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 不断生成和共享优质资源, 实现教育均衡;同时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能力和水平。
来自北京、江苏、新疆、重庆、浙江、辽宁、广东等10个省 (市、自治区) 13个地市的1200名老师参与现场课例展示、研讨;同时通过互联网与省内三个地市的老师们开展网上互动教研活动, 全国近5万名教师通过网络观摩了实时课例直播。
本次活动分别在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星海中学、桥兴中学及石北中学四所学校, 设9个课室, 通过“互联网+教研”模式, 以网络直播和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 展示了来自省内外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段的26节课例。
此外, 新疆库尔勒第十小学和番禺区沙湾镇实验小学进行了数学学科的同课异构研讨, 清华附中和番禺桥兴中学进行初中物理专案学科研讨, 星海中学与肇庆五中进行了语文学科的同课异构研讨, 番禺市桥中心小学与佛山禅城区南城小学进行了同课异构研讨。
据悉, 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广东省“互联网+教研”启动仪式暨现场课例展示活动后, 广东省将逐步建成全省网上互动教研平台, 支撑各地继续开展此类活动。通过“互联网+教研”活动的开展, 力争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在线上线下实时观摩各地教师 (含“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获奖老师等) 的教学设计介绍和教研专家的点评并参与教学研讨, 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上好一堂课。
【优课】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