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

2024-07-09

小农水(精选8篇)

小农水 篇1

摘要:农村小农水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小农水建设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分析了农村小农水存在的问题, 指出当务之急应从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使用权和经营权, 规范工程设计施工、加强工程管理, 建立完善各种体制机制, 加强宣传, 引起广大农民重视, 充分发挥各级水利部门监督管理职能, 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农水,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兴则国富民强, 水利废则国穷民衰。水利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能力, 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有利于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切实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提高粮食产量, 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用水安全。近年来, 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 精心编制农田水利规划,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 着力解决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水利基础设施损坏报废、工程多头管理、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但是, 在目前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需要加以重视并认真解决。

1 小农水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小农水设施基础薄弱, 且责任产权不明

第一,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在搞大集体时, 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水利设施, 由于受当时资金、物质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工程建设标准低, 设施老化, 毁坏严重, 年久失修, 其功能已退化严重;第二, 先天不足, 部分小型水库没有修建渠道, “有肚子, 无肠子”, 尾欠配套任务大。已建渠道多采用石灰、黄泥砌筑, 强度低, 防渗性能差, 渠道渗水严重。渠系建筑物病险问题多, 如部分渡槽、倒虹吸管原施工中采用竹篾代替钢筋, 现已不能正常运行。部分隧洞坍塌严重, 需拱砌处理;第三, 后天失调。由于小型灌区不是国家支持的重点, 主要由州、县和群众自筹, 投入非常有限, 日常维修多是见漏补漏。更多的情况是有水就灌, 顺其自然。第四, 积疴成疾。通过几十年的运行, 渠道及其建筑物老化、损毁十分严重, 致使小型水利设施灌溉效果不足设计灌面的一半。第五,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随着集体经济逐步退出,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处于“农民不管、集体不管、机构不管”的“三不管”状态。旧的机制不管用, 新的机制没建立, 难以发挥作用。据初步测算, 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一半左右, 急切需要加快建设和加强维修与管理。

1.2 小农水建设中设计施工不规范, 管理不当

1.2.1 设计方面。

设计工作中存在偷工减料行为。设计工作沿着预可研、招标设计、施工详图设计不断深入, 不仅意味着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计算的逐步细化和分解, 还包括作为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必须逐步补充完善, 设计方案的比较也需进一步深入论证。但实际情况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 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中施工方案基本无比较, 只要方案可行即可。招标设计阶段的深度与可研阶段差不多, 无设计优化。在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 由于业主的强烈干预, 设计单位才对设计方案进行较细致地比较, 导致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设计修改很多。

1.2.2 施工方面。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设施的寿命以及工程的效益。目前,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但仍存在施工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监督制度不完善、建设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管理中的不正之风等问题, 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1.2.3 管理方面。

目前财力投入不足, 导致管理经费不足, 管理机构不健全, 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粗放, 维护管理不足, 出现了各种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由于资金短缺, 即使大力扶持水利建设与管理, 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难有较多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配套, 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 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管理粗放, 导致引水渠道淤堵, 泵站毁坏严重, 过早地失去其使用价值, 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3 体制改革滞后, 运管机制老化

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运行举步维艰。目前, 除由国家管理和控制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外, 不少小型水利工程特别是田间工程设施基本上处于弱 (无) 管理状态。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权责不明, 市、县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老化缺乏, 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弱化, 运行机制不全等。现行的运管机制,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对小农水的建养管需求。

2 开展小农水建设工作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2.1 突出重点推进小农水建设

第一, 要高度重视小农水建设。要求各地农村及早规划, 及早动手,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小农水“民办公助”项目的机遇, 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大力开展小农水“民办公助”试点建设, 推进小农水产权改革,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小农水工程的积极性, 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引导作用, 引出小农水建管方式的一次转型, 取得成效。

第二, 下达任务, 落实责任。要求各地成立领导小组, 召开项目会议, 充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水利局是实施主体, 负责全面的工程的计划、安排、协调、衔接和监管, 项目区乡镇负责施工占地、青苗补偿、施工用水用电的协调, 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拨付等。

第三, 严格后期管理,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特别是要加强原有小型水库的维修、保养与改造, 充分利用, 加强管理。改变以往重建轻管的观念, 尤其是建后管理, 要创新管理机制, 成立用水者协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等。根据用水条件的改善, 灌溉保证率的提高, 大力调整项目区产业结构, 种植养殖业向高、精、绿色转变, 由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步伐。

第四, 加强政策宣传, 让群众成为政策的“明白者”。小农水建设涉及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通过宣传, 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开展小农水建设的重要性, 以及投资和效益的关系, 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农水建设的积极性,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实施“一事一议”, 让群众成为项目的建设者。小农水民办公助, 是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支持为辅。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农民是小农水建设的主体, 要发挥主体作用。

第五, 各级水利部门必须加强技术指导, 确保工程效益长期发挥, 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工程的长期受益者。

2.2 建立和完善三大机制

第一, 继续坚持竞争立项工作机制, 竞争立项是突出六大重点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工作方式上的突破和创新。通过竞争立项, 重点向粮食产区倾斜, 使各单位在开展项目申报前期工作时就高度重视建设方案的编制和建设管理的规范, 这将对整个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审程序, 最大限度地实现奖优罚劣、优中选优的的立项原则, 对全省各地加大工作力度、改善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将会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第二, 不断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绩效考评工作要注意三个坚持。首先要坚持公平公正。考评工作要有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共同参与, 充分尊重专家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其次要坚持末位淘汰, 将资金用到重点项目建设上, 保证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最后要坚持与资金分配挂钩, 进一步加大对考评成绩优秀的小农水重点项目的财政奖励力度, 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

第三, 建立小农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重点研究国家投入后, 小农水工程的产权分配问题。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的意见》, 通过明晰产权、确定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搞活经营权、保障受益权、核实权属证书, 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长效机制。结合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自愿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 充分发挥其小农水建后管护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3 结语

总之, 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 小农水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加强小农水建设不仅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只有通过明晰工程所有权, 落实使用权和经营权, 加强工程管理, 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才能更好地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加保证农田水利的持续健康运行, 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龙强.大力推进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EB/OL].黄冈市水利局, 2009.

小农水 篇2

我公司于2011年11月4日中标湖南省醴陵市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为实现工期、质量、安全和成本目标,同时便于科学地管理和施工,我们将按项目法施工的原则于2011年11月5日成立以张雪梅为项目经理的“醴陵市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县建设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1年醴陵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中标价为960万元,经业主、监理、施工单位三方确定增加工程量108.8万元,合计1068.8万元。主要涉及均楚、东富、黄泥坳、船湾、泗汾、神福港、清水江等7个乡镇办事处。涉及金山、大龙洲、老湾、长岭坳、荷叶坝、伏龙、东富、西林、横店、船湾、湾塘、神福港、清水江等13个行政村,规划面积2.3万亩。在涉及与当地居民联系交流中,我公司在本项目中争取了当地居民的积极支持与理解,做到了与当地居民零冲突、零投诉的目标,为本项目施工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同时在安全方面,我公司组织了对施工人员的 安全培训,配置了专职安全员,在施工现场采取了一系列安全保证措施,从而在本项目中实现了零事故率的目标。

本工程于2011年11月9日开工并于2012年3月21日完工,工期共计130天,满足招标文件要求工期。在冬季、雨季施工期间,尽管施工难度加大,但我公司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加强对施工技术交底等。从而保证了工程如期完成。

本项目完成了末级灌溉渠系改造475.5Km,渠系建筑物新建794处,改造476处,小型水源工程塘坝改造985处,小型引水堰闸改造209处,小型灌溉泵站跟新改造179处,更新机组179套,改造装机826Kw,水轮泵改造47处。土石方46.78万m³,砌石3.96万m³,砼和钢筋砼6.57万m³。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投标所要求的工程量。

本项目中我公司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施工,采取了一系列的质量保证措施,如:严格执行“三检制”、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表、施工原始记录、原材料出厂证明及实验报告等。我公司积极配合业主、监理及时对施工现场和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切实做到了现场施工符合规范、规程、技术质量标准和技术规定。从而保障了在本项目中未出现任何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工程质量达到了合格标准。

漯河市强化小农水项目资金管理 篇3

2010年以来,河南省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区先后被纳入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为该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吹响了前进的号角。2010—2012年,漯河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投入资金14809.8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000万元,省财政投入5600万元,市财政配套1380万元,县财政配套1160万元,群众自筹669.88万元。同时,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为资金整合平台,整合新增千亿斤粮食、农田井电通、道路村村通工程、生态林建设等项目资金6904.2万元,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效应。通过三年建设,漯河市重点县建设共新增灌溉面积7.8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4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26万亩,新增节水能力544万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32万吨。各重点县项目区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为了将小农水项目实施好,漯河市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全力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台账,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在及时下拨中央和省级资金的基础上,狠抓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采取目标责任制、县政府承诺、市政府督办等有效措施,确保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地方资金足额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市财政、水利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成立督导检查组,定期分赴项目县区进行督导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督促指导县区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在资金使用管理上,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直接对施工单位支付,减少了中间环节,确保了及时支付,防止了资金被挤占挪用,确保工程资金安全使用。同时,充分发挥投资评审作用,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基础。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有关程序,健全项目实施目标责任制等各项制度,规范运作,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坚持公开公正,程序透明,对项目资金、工期、施工单位、责任人等具体内容全部公示,接受群众社会监督,确保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健全过程管理机制,量化目标任务到每项工程,明确分包领导、负责人员,明确工作推进台账。着力在“管”字上下功夫,加强工程监管,规范施工程序,强化质量验收,努力使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及时发挥效益,保证了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

四是明晰产权,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工程建成以后,由财政部门监督,水利部门移交给当地村民委员会,并由三方签字盖章履行相关手续,签定了工程项目移交表,把项目移交给项目区村委会,工程所有权也随之归村委会所有。

小农水 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1 建设思路与工程概况

东昌府区2011年成功争取为我省第三批小农水重点县, 集中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争取来之不易, 东昌府区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伊始就坚持“系统化规划、规模化推进、高标准建设、新技术支撑、文明式发展、用水户参与”的思路, 确保工程建一处, 发挥效益一处。项目区内工程成方联片, 通过集中建设治理, 改善农业灌溉条件, 形成规模效益。

东昌府区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区位于我区堂邑镇、张炉集镇, 项目区成方连片, 控制耕地面积3.08万亩,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建提水泵站15座, 铺设管道251.3km;购置安装双吸中开离心泵16台套, 配套电机16台, 恒压变频控制系统16套;新建排水闸3座, 拱桥8座, 进地涵洞182座, 清淤排水沟11条, 长度17.60km。

2 组织实施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东昌府区专门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水利的副区长为副组长, 水务局、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国土局、农业开发办、农业局、审计局等部门和项目区镇长为成员的东昌府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加强工作领导和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分工负责, 建立了目标责任制。项目管理办公室是项目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设在区水务局。

在工程组织建设过程中, 严格按照省水利厅提出的“系统化规划、规模化推进、新技术支撑、高标准建设、文明式发展、用水户参与”的总体思路, 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管理规定, 科学规范组织项目实施。

3 工程建设管理

3.1 加强工程管理, 明确责任

实行项目主体责任制。以东昌府区水务局为依托, 建立项目责任主体, 选择有经验和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 加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 确保设计、施工质量。对重点工程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逐步建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建设项目法人分级、分层次管理的管理体系, 严格按照建设程序进行, 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实行全过程的管理、监督、服务。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活动, 择优选定资信度高、业绩好的施工企业进行施工。主要设备材料实行政府招标采购制, 全面公开、阳光作业。材料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必须有三证, 才有资格中标;对PVC管材、管件等产品进行严格的抽检, 按规定进行取样试验后方可使用;砼、砂浆拌和用料严格计量, 保证各种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实行群众投劳与专业施工相结合的施工模式。对部分土方开挖、回填等量大面广、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工程, 以群众投劳方式为主;对管道、设备的安装等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 招标选择具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进行施工。同时以高科技为支撑, 建立了远程变频控制系统、地下水位自动化测量、土壤墒情监测接收、雨量自动测报系统、使用了移动式水表。

3.2 工程质量控制与检测

为确保切实做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 项目法人分别成立了两个工程质量监督小组, 对重要工序和关键部位进行跟踪巡视和检查, 力争做到事前控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解决, 凡质量不合格的设备或产品坚决拒绝使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是项目法人在工程设计、施工招标、工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 开工后, 项目法人建立健全了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确定了工程质量目标,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工程进行检查巡查。组织参建单位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布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等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 摆正了质量、进度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 坚持把质量管理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二是设计单位及时提供满足要求的施工图, 及时进行技术交底, 亲自到施工现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设计问题, 保证了设计质量和效率。三是施工单位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认真执行“三检制”, 切实做好了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确保工程质量, 杜绝“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四是监理单位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技术规范、标准和施工承包合同, 认真做好了工程的质量复核工作和抽检工作, 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 对工程的每一工序、每一环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检验, 切实做好了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由于工程各参建单位对工程质量的高度重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均能严格按照合同开展工作,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未发生一起质量事故。

4 建后管理模式

东昌府区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经项目法人验收合格后, 已交付受益镇用水户协会运行、管理。在工程正常运行了若干个灌溉周期后, 我们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相应的管护制度, 实践了运行管理模式, 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4.1 管理组织

目前, 东昌府区已建立健全了项目区高效节水灌溉运行管理机制, 成立了镇级用水户协会2处—堂邑镇用水户协会和张炉集镇用水户协会, 成立了用水户协会分会15处, 其中堂邑镇7处, 张炉集镇8处。东昌府区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由受益镇的用水户协会及其下属分会负责运行管理, 东昌府区水务局负责技术指导。

4.2 人员组成

项目区所在镇用水户协会都拥有协会会员10人以上, 主要成员均为水利站工作人员, 协会会长由镇水利站站长担任, 下属每个分会的会长都是协会会员。用水户协会设组织领导、财务管理和技术管理3个机构。用水户协会分会以所在泵站的控制灌溉面积为单元设置, 下设若干用水组。用水组以分会控制范围内受益行政村为单位设置, 用水组组长均为所在用水户协会分会会员。分会会长领导能力强、威望高, 在各用水组组长中选举产生。各分会在镇用水户协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运行维护、灌溉管理、水费计收等工作, 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节水灌溉安全。

4.3 管理形式

东昌府区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 用水户协会将以承包的形式由用水户协会下属分会负责, 用水户协会则全权负责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

4.4 工程维护

工程维护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 管网中主管道及其配套设施由镇用水户协会统一管理, 分干管及其以下管道和相应的小型配套设施由各用水户协会分会管理。

主管道及其配套设施的维修、配套、更新改造工作由用水户协会制定方案, 报用水户代表大会审批后实施, 所需资金按分会受益面积分摊;分干管及其以下管道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的维修、配套、更新改造工作由用水户协会制定方案, 分会会员大会通过后实施, 所需资金由分会各用水组按受益面积分摊。

工程大修、更新改造或新建配套等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 用水户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 研究落实工程所需资金的筹集工作。

参考文献

[1]吕宁江, 杜贞栋, 李其光, 唐传义, 赵琳, 孙福华, 等.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手册[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0.

小农水安全施工方案 篇5

排区

(一)重点县安全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苏州市创元建设有限公司

重点县安全施工方案

一、安全文明措施

1.安全文明目标

本工程安全生产目标,实现“五无”、“两控制”。

(1)实现“五无”:即无职工死亡、无重大行车事故、无重大交通责任事故、无重大质量事故、无重大机械事故。

(2)“两控制”:职工重伤频率控制在0.6‰以下,轻伤频率控制在1.2‰以下。

(3)文明施工符合市文明施工标准。

2.安全文明组织保证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指令,把安全第一的思想落实到施工的全过程。严格执行安全工作各项制度。用系统学的原理分工序制定技术措施和岗位责任制,并认真贯彻执行。

(2)加强安全工作组织领导。主管生产的各级领导,要落实负责的抓好安全工作。党、政、工、团安全工作要齐抓共管,健全项目负责人的安全目标责任制。项目部对各单位的安全目标要定期考核,确保整个工程安全目标的实现。

(3)发挥各级监察人员的作用、加强安全监察工作,使其有职有权,督促检查各种安全规章和措施的实施,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蛮干,防患未然,把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4)以“TQC”方法推行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坚决做到没有安全目标、安全措施和安全内容的生产计划不下达,生产合同不成立,工程项目不开工。否则,以违反安全生产规定追究责任。

(5)各施工单位在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时,要做到“四个一样”,即:施工数量多少一样遵守操作规程;施工时间长短一样遵守施工要领;人多人少一样执行安全制度;领导在与不再一样重视安全生产。

(6)每月开展一次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干部和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形式多样化。(7)本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各级领导和各单位、各级部门要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和“四个加强”。

“三个坚持”: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树立为现场服务的观念;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开展各种安全活动;坚持“三不放过”的制度,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四个加强”:即加强安全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方面、各部门的作用;加强组织纪律和法制教育,提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加强安全检察工作,及时消灭事故隐患;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3.安全文明工作保证

(1)建立工程项目安全施工管理网络,设专职安全员,严格按创建市政文明工地的标准执行,在施工主道口设置规范的施工指示牌,做好临时围栏,在夜间挂好红灯,做到安全文明施工。施工中临时结构必须向员工进行安全文明技术较低,大型临时结构须进行安全设计和技术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特殊工程的操作人员要做到有安全操作证才能上岗工作,这里指起重、电焊、气焊、电工、小型机械施工等工种。

(3)做好各种标志牌挂牌施工、表明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法人代表、项目经理、施工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安全员及相应的电话号码,并设置公开的监督电话。项目管理人应做到持证上岗,并在本工程现场周围设置并维护必要标志牌,包括警告与危险标志、安全与控制标志、指路标志等。

(4)特殊工种的技术工人,上岗前要进行人体检查和技术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

(5)工地修建的临时住房、架设的动力照明线路、库房,都必须符合防火、防水、放触电、防雷击等的要求,同时配备消防设施。

(6)机械设备的安全措施:机械设备统一编号、布局合理,且装有安全装置,操作者严格遵守操作规定,操作前要对设备进行检查,机械设备严禁带故障运行。

(7)电器设备的安全措施:

a.对电器设备的外壳要进行防护性接地,接零或绝缘。b.派专人负责电器安全工作。

c.进行用电安全知识教育,定期检修电器设备。

(8)搭建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临时工棚,设置临时厕所及生活垃圾箱,生活垃圾做到每天清运,并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制订相应的卫生管理值日制度并上墙。

(9)观察材料的堆放和垃圾的清运,工程用材按不同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垃圾随运随清,严格划清施工道与通行道。为车辆、行人通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夜间施工时,现场必须有符合操作要求的照明设备。

(10)防火灾措施:消除一切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事故的根源,控制火源、易燃物及助燃物。

(11)建筑垃圾及时清运,防止运输车辆抛洒滴漏,易扬尘的垃圾要覆盖运输,带泥车辆要清洗。

(12)教育全体施工人员文明施工,文明用语,施工中给沿线居民、商家做好宣传工作,并尽可能提供便利、采取措施减少灰尘和噪音的污染。

(13)与其他兄弟单位相互配合。

4.安全文明制度保证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项目经理部经理、工程队队长、班(组)长和干部、工人按局颁规定逐级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经理部设安全质量监察工程师,队设置专职安全质量检查员,班(组)设兼职安全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a.对新工人贯彻队、班组各级安全教育,以师带徒,边教边学。b.坚持每周不少于两小时的安全学习,安全技术员要定期上安全技术课。c.对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要经常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对特殊工种工人,必须经考试合格,发给安全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3)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经理部和各队在编制施工计划方案时,要有针对性的编制安全措施,并在开工前向有关工人进行交底。无安全措施和技术交底时,不得进行施工。

(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经理部每月一次,队半月一次,班组日检查三次。检查时领导带队,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发现问题认真填写“安全质量大检查记录表”,经理部、队、班组各一份,明确改进人、改进日期、监督人等。重大问题要发安全通知和指令书,并填写《对策表》,将安全问题纳入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之中。

5.地下设施的保护

仔细审核图纸设计文件,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确定地下设施的位置、埋深、走向等情况。在有地下设施的位置,作好明显标志,并及时与盖段施工人员联系,尽量减少机械开挖,以免破坏地下设施,对地下设施提出保护措施方可进行施工。

6.节约施工措施

(1)所有材料采购进场前,应按照规范的规定进行取样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场,严禁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在本工程上。

(2)建立材料入库和出库制度,严格出入库手续,按计划采购、供应,以减少浪费。

(3)经常检查材料的质量和使用情况,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不合格品不流入本工程。

(4)所有进场材料、半成品,按现场使用需要,提前两天进场,防止进场过早,材料丢失。

二、环境保护措施

1.本工程均采用较新较先进的机械进场施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将噪声对居民影响降到最低。夜间施工主要以小型机械或人力为主,避免大规模施工。2.各类材料采用随用随进场的方法,砂、石料堆场及砼拌和均应远离居民住宅。

3.车辆出入口安排专人进行清扫,并对进出车辆进入检查,对轮胎上的泥土进行清理,冲洗。要求运输车辆做到不滴、洒、漏。

4.对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环保教育、强化其环保意识,树立文明形象。5建筑垃圾及粉尘控制措施

(1)对施工现场场地进行硬化和绿化,并经常洒水和浇水,以减少粉尘污染。装卸有粉尘的材料时,要洒水湿润或在仓库内进行。

(2)建筑物外脚手架全封闭,防止粉尘外漏。

(3)严禁向建筑物外抛掷垃圾,所有垃圾装袋运出。现场主出入口处设有洗车台位,运输车辆必须冲洗干净后方能离场上路行驶;对装运建筑材料、土石方、建筑垃圾及工程渣土的车辆,派专人负责清扫及冲洗,保证行驶途中不污染道路和环境。

(4)严格执行本市有关运输车辆管理的规定。

6.噪音控制措施

合理安排夜间施工项目,有效控制施工噪声,施工人员不得大声喧哗和撞击其它物件,减少人为的噪声扰民现象。

(1)现场布局;搅拌台、机械加工间,采用空心焦碴砌块砌墙,墙上不留窗户,(2)砼浇筑选用低噪声振捣棒。

(3)合理安排6点到22点有效时间内施工项目,减少夜间扰民。(4)运输材料尽量安排白天,减少夜间运输机械噪音。

(5)对参施人员实行教育,夜间不要大声喧哗,施工时轻拿轻放,严禁敲打物体。

(6)根据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的特殊情况,采取一定的封档措施,减少扰民。(7)如遇特殊情况,提前贴出安民告示,以得相邻单位及附近居民的谅解和支持。

(8)建立定期噪音监测制度,发现噪音超标,立即查找原因及时整改。(9)建筑施工作业的噪音可能超过建筑施工现场的噪音限值时,我司在开工前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申报,核准后再施工。

三、渡汛方案及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有效扼制我公司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确保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防汛应急措施。

1.成立防汛应急指挥部

(1)指挥机构

我公司成立“指挥领导小组”,由总经理、分管安全经理、副总经理及工会、办公室、工程科、财务科、分公司、物业部、机械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办公室),公司日常工作由办公室兼管。发生重大事故时,以指挥领导小组为基础,即指挥部,总经理任总指挥,副总经理任副总指挥,负责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指挥部设在办公室。

(2)各工程项目部结合工地特点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子预案,成立项目部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负责本项目的应急救援工作。

注:如果总经理、副总经理不在公司时,由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和工程部长为临时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3)职责

指挥领导小组:

①负责我公司“预案”的制定、修订; ②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组织实施和演练;

③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指挥部:

①发生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②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③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④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 指挥部人员分工: 总指挥:组织指挥全公司的应急救援工作。

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工作。指挥小组成员:

工会主席:协助总指挥做好应急救援的具体工作。

工程部部长: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理工作。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办公室主任:负责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负责事故现场及有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洗消、监测工作;负责指挥现场医疗救援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护送转院及生活必需品供应工作;

工程管理科长:负责事故处置时施工现场生产系统的调度工作;负责事故现场取证、监测工作;必要时代表总指挥负责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物业部长:负责抢救受伤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协助总指挥负责工程抢险、抢修的现场指挥;负责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

2.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及分工

全公司各职能科室和全体职工都负有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各救援专业队伍是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担负本公司各类重大事故的救援及处置。救援专业队伍由公司各科室人员组成,任务分工如下:

(1)通讯联络队:由经营科负责组成,共3人。担负各队之间的联络和对外联系通信任务。

(2)治安队:由物业部负责组成,共4人。担负现场治安、交通指挥、设立警戒、指导群众疏散。

(3)抢险抢修队:由设备处负责组成,共4人,包括电(气)焊工、电工、起重工、钳工等,担负抢险抢修指挥协调。

(4)物资供应队:由综合办公室负责组成,共4人,担负抢险物资的供应任务。

(5)医疗救护队:由实验中心负责组成,共4人,担负医疗救护任务。3.防汛物资仓库火灾等事故的处置 公司防汛物资仓库有可能发生火灾事故,其灾害程度因线路老化、电源短路、人为纵火等条件而不同。

防汛指挥部仓库引发火灾,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伤害,波及周围酒店和试验室,应采取以下应急救援措施:

(1)最早发现者应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警,并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保护好事故现场。

(2)指挥部接到报警后,立即下达应急救援预案处置的命令,通知指挥部成员和各救援小分队迅速赶往事故现场,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并请求当地公安、消防、医疗等有关部门支援,同时向苏州市水务局防汛指挥部和苏州市建筑业安全监督站报告事故情况。

(3)当事故得到控制,立即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在分管安全副总经理的指挥下,组成由物业部、办公室、工程科、设备处和发生事故的主管部门参加的事故调查小组,调查事故发生原因的研究,制订防范措施。并组成由设备、机修、电修和发生事故部门参加的抢修小组,研究制订抢修方案,并立即实施抢修。

4.有关规定和要求

为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准确、有条不紊的处理事故,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平时必须做好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制度。具体措施有:

(1)落实应急救援组织。救援指挥部成员和救援人员应按照分工,本着专业对口,便于领导,便于集结和开展救援和原则,组织人员,落实责任,每年初要根据人员变动情况进行组织调整,确保救援组织的落实。

(2)按照任务分工做好物资器材准备。如:必要的指挥通迅报警、消防、抢修等器材及交通工具。上述各种器材应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检查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各重点目标设置救援器材柜,专人保管,以备急用。

(3)定期组织救援训练和学习,各救援队伍按专业分工每年训练不少于一次,提高指挥水平和救援能力。(4)对全处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常识教育。

5、落实各项应急救援工作制度

(1)值班制度。建立值班制度,由办公室负责落实。

(2)检查制度。由物业部在每月结合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定期检查应急救援工作的落实情况及器具保管情况。

(3)例会制度。由办公室组织,每季度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和救援队负责人会议,研究分析应急救援工作。

小农水 篇6

一、坚持“三个创新”,着力提高项目管护水平

(一)坚持规划创新,增强项目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莒县始终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坚持用创新规划引领建设与管理。一是推行“一站到底”的建管理念,即在每个项目区配备一名专职技术人员,对工程的野外勘察、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建后运行管理环节实行一条龙式的全程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以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保障工程建设管理的连续性。二是创新实施两大建设模式,即水库地势高、宜自流的则利用水位压差发展自压节水灌溉;项目区地势较高,不能自流的,则通过建设高位蓄水池的方式,利用风光互补发电提水技术,将水源地的水提到蓄水池,发展自压节水灌溉工程。三是坚持两个对接原则,即项目建设与乡镇农业特色产业规划有效对接,项目建设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无缝对接。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最佳规划方案,明确工程建设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二)坚持科技创新,增强项目建设生命力。坚持以科技创新提升工程质量,不断增强小农水建设项目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一是注重自主技术的升级。根据管理实际,对自主研制的出水口闸阀室进行升级改造,将单扇方门改为双扇双开圆门,在阀门拉杆上安装了导向装置,既提高了阀门开关的方便程度,又增强了对阀门的防盗、防冻保护。二是注重新技术引用和推广。采用的自动化信息控制平台通过蓄水池液位控制系统、GPRS远程水泵供水控制系统、太阳能电磁阀管道供水自动控制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灌区自动供水、分区管理的无人化管理模式;采用的移动式塑料外壳水表,解决了常用铁壳水表质量重、易生锈、使用不方便的问题;采用的第三代风光互补发电提水系统,可自动调整水泵提水量,实现了电站发电效率的最大化;采用的无井房射频卡控制系统,对用电量进行计量控制,用户只要在用户卡内充入用电量即可对水泵控制使用,实现了无人值守、自动化管理。

(三)坚持管理创新,构建项目管理长效机制。莒县紧抓被确定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的有利机遇,把小农水项目建后管理作为深化体制改革的切入点,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实施了以一个平台、三方联动的“1+3”管护新模式为主导、以“三个到位”为保障的管护运行机制。

一个平台就是成立了“莒县水利116服务热线”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值守,根据热线电话内容,分类办理,及时解决群众的诉求。

三方联动即建立以“莒县清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中心”为载体、以农田灌溉合作社为依托、以农村水管员为基础的管护模式。维修养护中心通过建立“物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标准化考核”的“四化”管理机制,主要对管护难度大的小农水项目进行维修,农田灌溉合作社和水管员主要开展小农水项目的日常管护和巡查任务。

“三个到位”,即:首先是管护主体明确和服务到位。2013年度项目区成立了4家农田灌溉合作社,配齐了29名水管员。在此基础上,实行“三制”管理以提升水管员的规范化服务水平。第一是“三统一”制,县水利局于今年专门为全县每位水管员统一配备红色马夹、太阳帽和必要的维护工具,实行“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持证”。第二是现场培训制,对工程运行管护环节中的技术操作流程,特别是对闸阀室开启、管道进排气阀操作、出水口水表装卸等关键部位,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演示和培训,并组织水管员到管护运行较好的龙山项目区等地进行观摩学习。第三是服务监督制,在所有出水口闸阀室不仅喷制了灌溉服务热线,还新增添了监督电话,24小时受理群众关于服务质量方面的意见,办理结果当天反馈。其次是管护经费到位。县政府出台了《莒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县财政安排237万元设立水利工程管护专项资金,其中小型水库管护资金118.5万元,按照小(Ⅰ)型水库每年每座1万元、小(Ⅱ)型水库0.5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乡镇按相应标准予以配套。同时,加强水利工程改革回收资金管理,对依法收取的水费以及承包费、租赁费等收入,实行村财镇管,专账核算,封闭运行,优先用于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最后是激励机制考核到位。县水利局、财政局出台了《莒县农村村级水管员管理考核办法》,根据考核结果,去年共发放工作薪酬8.2万元,解聘了3名考核不合格的水管员。

二、强化“双监管”,着力规范项目建设行为

(一)实施项目立体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一是抓工程建设环节监管。积极推行县乡村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在县乡技术人员抓好质量监管的同时,选聘项目区内有代表性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员,项目区水管员全程参与工程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分散施工监控难的问题。创新实施内部督查制,县水利局成立了由内审办、督查室组成的工程督查小组,不定期地对在建工程监理、施工、监测单位的履职在岗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

二是抓管材质量监管。成立了莒县水利管材质量检测中心,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液压试验机、落锤试验机等专门管材检测设备,对管材进行随机抽检,共抽检管材16批次,其中发现不合格管材5个批次。对抽检合格的方可进行安装,并对所有进地管材均标码“莒县专供”;建立管材诚信手册,供应单位在诚信手册中出具诚信承诺书。工程完成后,由建设单位在诚信手册上填写企业业绩信息表,诚信情况作为下年度管材采购的依据。

三是创新群众参与评价与验收方式。一方面,发放工程建后群众满意度调查表,对工程建设各环节群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对征集的建议,根据工程建设情况,积极进行整改。另一方面,邀请项目区内群众代表参与工程验收,验收方式由专家验收转变为专家与群众联合验收,群众意见作为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

(二)实施资金全程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秉承“财政资金分配到哪里,财政监管就跟踪到哪里”的理念,强化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模式,加大对小农水项目资金监管力度。一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月审月促”,将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纳入县财政局内部审计范围,重点审计监督拨款程序是否合规,拨款手续是否完善,资金拨付是否及时,资金使用是否合理,项目档案是否齐全,借力财政内部监督实现监管关口前移。二是实施全过程跟踪评审。建立了概(预)算评审、过程审计、决算审查的资金监管新模式,财政参与预算编制审查、项目建设进度审核、工程决算审核,根据评审意见拨付资金,实现了边建设、边监督、边评审、边拨款。其中2014年度的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决算实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评审机构、项目法人四方会签,确保工程决算结果真实、合理、有效。三是完善县级报账制。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资金拨付进度,资金拨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项目资金直达建设单位,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报账审核过程中,注重项目单位财务管理,基建类工程推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了会计核算质量。四是实行信息化监管。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监管信息平台,目前,县、乡、村专项资金监管信息做到了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了“账务远程监控、资金全程监管、信息公开透明”的信息化监管。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小农水 篇7

一、近年关于小农命运的论争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继承与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小农理论, 强调改造小农经济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 并且于1953年~1978年进行了逐步改造小农经济的集体化实践。小农稳固论在当时自然遭到严厉批判。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农经济似乎普遍复兴, 农业生产重新焕发出生机。小农衰亡论暂时偃旗息鼓。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严峻, 学界开始对小农经济进行深层反思, 关于小农经济去留的争议再次兴起。两派各执一词针锋相对,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不同诠释。持小农衰亡论的学者很容易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找到支持己见的语句, 如小农“不是革命的, 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 他们甚至是反动的。”〔1〕小农“同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任何残余一样, 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2〕他们坚称这些论述至今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小农暂时的生命力并未改变其最终衰亡的命运。如张新光指出, 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没有过时, 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站不住脚。〔3〕罗正月承认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小农生产方式仍具存在合理性, 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论断的科学性。〔4〕王道勇进一步指出, 小农一定时期内仍具存在合理性并不能驳倒经典作家的论断, 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小农制走向衰亡的必然性和艰巨性。〔5〕

与此相反, 持小农稳固论的学者则批评对方片面甚至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如余桂芳认为一些学者带有先入之见, 对经典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和模仿性, 使研究带有注释性的特点。〔6〕董正华着力阐明马克思主要根据英国农业发展的材料而得出小农衰亡的结论, 并不具有普遍性, 即使英国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马克思的判断。〔7〕李昱姣直言马克思主义经典小农理论也存在局限:一是忽略了小农的理性成分, 误把影响农民行为效果的外生变量内生化, 二是把小农内容单一化, 忽略了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与商品经济的相容性;〔8〕人们长期只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部分言论, 而未完整掌握其小农理论, 误以为他们是绝对否定小农经济的, 导致国际共运中农业集体化的错误。〔9〕

二是对统计数据的不同解读。两派学者都引用了不少数据, 以印证自己的观点。如张新光罗列了发达国家农场数量减少、农场平均经营规模扩大、农场平均产值增加的数据, 以证明小农衰亡的趋势。1935年~2005年, 美国农场总数由峰值681.4万个, 降至不足200万个, 农场平均经营规模由191英亩升至435英亩, 农场平均固定资产值由10多美元增至60多万美元。他还比较了大小农场的产值, 以凸显小农的竞争乏力:小型农场 (年产值10万美元以下) 虽然在数量上占85%, 但农业产值却只占11.4%;大型农场 (年产值超过50万美元) 尽管数量只占3.3%, 农业产值占比却高达61.9%。1963年~2000年, 日本农户数量从575万户减至312万户, 农业从业人员从76.6%降至2.2%。与人均占有耕地下降 (从0.0633公顷降至0.0374公顷) 相反, 农业劳动力平均占有耕地却持续上升 (从0.2060公顷升至1.0870公顷) 。

与之相对, 丁长发引用了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的论述, 包括中国、印度与印尼发展大农场的教训, 前苏联农地国有集体大规模经营与拉美资本主义雇佣大农场的低效, 日本、韩国与台湾地区等小农经济现代化的成就。他还列举了一些具体数字来证明小农经济的稳固:二战后日本家庭农场占农场总数的99%, 农民数量减少是由于小农户出租土地成为地主, 大农户则租入土地成了佃农。1974年~2007年, 美国经营规模少于50英亩的小农场由507797家增至853132家。2008年, 美国家庭农场占农场总数的98%, 销售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小农场占比高达91.4%, 大农场38%的耕种地是租借来的。〔10〕

三是对小农经济的不同评价。持小农衰亡论的学者强调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认为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如杨思远认为小农经济是集体制农业衰败的产物, 只能导致中国经济的古代化, 而不能导致中国经济的现代化。〔11〕赵磊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只是证明了小农经济的合理性, 并未证明小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应不应当消灭小农经济, 而是应当怎样消灭小农经济。〔12〕曾芬钰承认传统农民个体经济具有顽强性与适应性, 但这并非建立在社会分工、科学进步、管理改善、效率提高的基础上, 而是借助延长劳动时间、加强劳动强度、节制生活费用来实现的, 其局限性决定了过渡性的历史地位。〔13〕白文周批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14〕钱津断言长期存在的小农生产结构必然成为历史的陈迹, 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废除小农经济。〔15〕

持小农稳固论的学者则强调小农经济是符合农业生产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经营方式。董正华指出, 由于农户家庭经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向农业扩张受农作物特点的阻碍、人多地少的现状使得众多地区家庭农场盛行且平均规模难以扩大等原因, 当代家庭农业经营将长期延续, 农民生产方式在新社会形态下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张树焕等认为农业生产制度的创新、农业生产独特的时空特点、自耕农生产较低的监督成本、家庭农场某种程度上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等因素, 导致自耕农在当今世界依然兴盛。〔16〕何顺果阐述了小农制作为一种生产方式, 几乎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阶段, 并成为不同社会形态赖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17〕向国成等以超边际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工具, 论证“小而有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进小农经济效率的正确选择。〔18〕潘璐则提醒中国农业现代化无法遵循西方经典理论预设的模式, 小农农作将成为中国多元农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

二、争论背后共同的认识误区

令人困惑的是, 两派都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自居, 都抨击对方误解甚至违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 都引用了比较可信的数据, 都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但在关于小农命运的观点上却截然对立。

仔细辨析以上的论争, 不难发现, 两派“同途殊归”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小农经济存在共同的认识误区, 即都将小农经济认定为“小”规模的经营形式, 与大规模经营乃至社会化生产相对立。有所区别的是, 持小农衰亡论的学者坚持小农经济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界定的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小生产方式, “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 “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分工, 应用科学……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持小农稳固论的学者则把小农经济视为“小”型农户家庭经营, 即以个体家庭经营为模式的“小”规模农民经济, 或者称小规模家庭农场。

厘清了相关概念,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两派的论争了: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语境中的“小农” (即前资本主义的小生产方式) 的确正在甚至已经消亡, 这为小农衰亡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证明;但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不仅没有消亡, 而且不时显现出活力, 尤其随着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改造小农经济相继遇挫,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家庭经营展现出蓬勃生机, 则为小农稳固论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生动案例。

再来看两派引用的数据, 张新光认为发达国家农场数量减少、农场平均经营规模扩大、农场平均产值增加的数据足以反映小农衰亡的趋势;丁长发则试图利用小规模农场占绝对多数的数据来佐证小农经济的稳固性。其实两派的论证都存在漏洞:张新光无法否认小规模农场在数量上依然占多数的事实, 丁长发则无法解释小规模农场虽然数量众多但在产量上并不占优势的尴尬。另外, 他俩虽然都对小规模农场进行了“量”上的界定 (如张新光界定为年产值低于10万美元的农场, 丁长发则界定为经营规模小于50英亩或销售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农场) , 但缺乏众所认同的统一标准, 也几乎未考虑这些“小”规模农场本身也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因素。其实双方列举的数据恰好都可得出小农不断发展的相同结论:张新光引用的数据反映了小农 (家庭农场) 平均实力日益壮大的事实;丁长发引用的数据部分解释了小农不断壮大的途径, 即“小地主、大佃农” (农户经营者租借别人的土地) 的模式。

最后, 持小农衰亡论的学者认识到农业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 持小农稳固论的学者则意识到农户经济是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方式。双方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目标, 却分别开出了消灭或保存小农的不同药方。双方观点貌似尖锐对立, 但由于都深陷视小农经济为“小”规模农业经营形式的误区, 所以两派真正的分歧在于是小生产还是社会化大生产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前者认为社会化大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所以农户经营这种小生产定将被淘汰;后者则认为社会化大生产不适合农业发展的特点, 所以农户经营这种小生产必将长期存在下去。这就导致当前论争的焦点转向是废除还是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或者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策。时至今日, 由于学界不少人认定小农经济阻碍规模化经营, 导致质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声音不绝于耳。如吴伟荣指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土地零散化、块状化、分散化, 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内在矛盾;〔20〕贾迎亚等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缺乏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 既无法抵御自然风险, 也无力面对市场风险, 严重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21〕有人甚至断言:只有“消灭小农经济”, 才能解决“三农问题”;〔22〕“不走资本大农业的道路, 不消灭农民, 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23〕所有这些, 都说明学界对小农经济的偏见可谓根深蒂固挥之难去。

三、小农经济、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小农经济实际上就是以家庭经营为模式的农民经济, 如果称之为“农户经济”似乎更为确切, 也可剥离长期依附在“小农”语境上的意识形态污名。考虑到学界对“小农经济”的称呼已经约定俗成难以变更, 那么当务之急应该摆脱静止、僵化的思维模式, 而以动态、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小农经济。〔24〕只有如此, 我们方能摆脱对小农经济的陈年偏见, 认识到小农既不会衰亡, 也不是稳固不变的, 而是具有自发激励与顽强适应的功能, 能够实现多样发展与多元转化, 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

一方面, 小农经济与规模经营并不矛盾。学界有必要祛除农业经营规模上褒“大”贬“小”的思维惯性, 正确认识“小”农户与“大”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首先, “小”与“大”是辩证统一的。“小”与“大”无法割裂, 也不能孤立存在, 而是共存于矛盾的统一体中, 既共存共生, 又相互竞争, 进而推动生产的滚动式发展。其次, “小”与“大”是相对而言的。何谓“小”?什么样的规模才称得上“大”?可以说都是相对的, 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调整的。例如, 同样规模的农场, 在现代也许只能算作小农场, 但在古代可能就被视为大田庄了;占有同样大小的土地, 在近代华北地区可能只算是自耕农, 但在江南一带就可能被当作大地主了;今天美国一些中等家庭农场, 其经营规模可能令一些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农场都望尘莫及。再次, “小”与“大”是可以转化的。通过市场竞争, “小”可以不断发展成“大”, “大”也可能逐渐沦为“小”。最后, “小”与“大”无所谓落后与先进之分。农业经营规模当然并非越“小”越好, 但也绝非越“大”越好, 农业中规模经营并不一定就能产生规模效应。作为一种动态的、开放的、适应性较强的经营模式, 小农经济并非“小”生产, 也不局限于“小”规模家庭农场。农户能够根据自身生产要素与客观条件的变化, 选择可行的适度经营规模, 既可以是小规模的经营, 也可以是大规模的生产。

小农制国家农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篇8

一、小农制国家农地流转情况及经验

尽管世界上小农制国家的国情不同, 法律政策各异, 但是普遍存在着人地矛盾和经营分散等小农问题。伴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小农制经济所承载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 变得不可持续, 进行农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法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小农制国家在实现农地流转和现代农业进程中, 一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 法国

法国小农制经济历史悠久, 但是土地零碎, 农场偏小, 阻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法国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地流转, 发展现代农业,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战后法国开始用立法的方式促进农地流转, 发展现代农业。1960年8月通过《农业指导法》, 1962年8月又通过《农业指导法的补充法》, 通过用益权制度来引导农地流转。根据这些法律, 法国政府为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鼓励青年农民到农外就业, 并进行奖励性赔偿和补助;设立“非退休金的补助金”, 规定离农者可得到35年的预备年金, 鼓励年老农民提前退休;给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 鼓励到退休年龄的农场主让出土地;促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 降低农地在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 淡化农民的农地观念, 减弱农民对农地的依赖, 增强农民对农外的价值取向。

2. 制定和完善农地流转配套政策。

第一, 改革农地继承制度, 规定农场继承权只能给配偶或者享有继承权的一个子女, 农地不能分割转让, 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实行农地改组政策, 鼓励农地入股和联合经营, 敦促小农场合并, 并为符合条件的农户购买土地提供低息贷款;支持中等农场发展, 鼓励建立适度规模的中型家庭农场或农场联合, 政府给予农地购买、贷款和税收上的优惠, 并赋予其农地优先购买权。

第二, 成立由国家代表实行监督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地区性农地整治与乡村建设公司, 享有购买农地的优先权, 将低产田或小块分散农地进行集中连片, 整治后低价卖给农民或中型家庭农场。

第三, 加强管理。法国设立农地市场管理机构———农地事务所, 对农地转让或租契进行审批和管理, 并对小块农地拥有优先购买权, 整治后卖给擅长经营的农民。规定私有农地必须用于农业, 不准弃耕劣耕或搞建筑, 否则国家有权征购及提高农地税或强制其出租。

第四, 增加投入。法国政府和国家银行高价购买“无生命力农场”的农地, 经过适度集中整治后优先卖给大农场主;建立农地银行, 购买土地后订立长期租约再租赁给农民, 以刺激投资;对农地集中和农业互助合作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二) 日本

日本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实行土地私有的自耕农地制度, 小农经营特别明显。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就业机会增多, 离农人口激增, 土地抛荒严重。为此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小农制经济向农业规模经济转变。

1. 完善农地法律制度, 促进农地流转。

1952年日本政府制定和公布了《农地法》, 实现耕者有其田, 建立和巩固自耕农制度, 从法律上确立了农民所有制的永久地位。1961年制定《农业基本法》, 放宽了对农地所有权流转的限制。1962年修改《农地法》, 放宽土地面积限制, 并设立农业生产法人制度和农地信托制度。1970年再次修改《农地法》, 废除对农业租佃的限制, 取消农户或农业生产法人购买或租地的最高面积限制, 鼓励出租和承租土地, 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此外, 日本政府还在1975年修改《农振法》, 1980年制定《增进农用地利用法》, 1985年设置“扩大经营规模资金”, 为农地流转提供法律支持。2009年日本再一次修改农地制度, 对于企业租地参与农业经营等行为, 实行“原则自由化”和“审核化”, 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日本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好农地与非农地的价格差异问题和企业涉农问题, 客观上限制了农地流转。

2. 实施有效的辅助政策。

日本政府围绕农地流转展开了系列化的辅助性制度设计。采取认定农业者 (有能力和效率的农业经营者) 制度, 以保证农地流转的方向。创设农业人养老金制度, 消除农户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1990年以后日本政府开始注重财政、税收、金融等配套手段的运用, 为农地使用权流转创造社会条件, 以实现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政策目标。1993年《农业经营基强化法》制定之后, 农地主要向认定农业者流动。为兼业农户提供技能培训和农外就业机会, 助其脱农。成立非营利性农地管理公司, 对农地流转进行管理和服务, 政府为公司和租户提供资金补助。特别是在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农地流动受挫后, 日本政府积极培持农业委员会和农协等中介组织, 这些“农地保有合理化法人”在政策和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吸引下, 为兼业农户提供服务, 改善了经营环境, 支持了农地流转, 为解决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生产的矛盾作出了贡献。

(三) 以色列

由于以色列人口密度大, 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稀缺, 所以以色列政府十分重视土地立法问题,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采取一系列有效政策措施,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 重视农地法制化建设。

基于特殊的国情, 以色列历届政府非常重视从政策、财政、信贷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来处理农地问题, 以使农地问题法制化规范化。以色列政府先后制定了有关森林、土地、水井、河溪、规划与建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把土地和水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严格计划使用。

2. 实行有效稳定的农地制度。

以色列实行土地国有制度, 国家拥有95%的土地, 并将这些土地以极低的价格 (仅为收获农产品价值的0.5%, 且经常免收) 租赁给公有制合作社 (莫沙夫) 和集体农庄 (基布兹) 使用。另外, 约5%的土地归部分个体农户 (莫沙瓦) 私有, 农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为了避免稀缺珍贵的耕地被滥用, 以色列政府规定, 凡是跟土地有关的所有开发计划 (包括兴建住宅) 都必须经过国家土地管理局的严格审批。

3. 制定农地流转的辅助性政策。

(1) 建立高度组织化的农业合作与服务体系。以色列主要利用基布兹和莫沙夫等农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来整合各种资源, 实行规模经营, 发展订单农业, 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

当前以色列有270多个基布兹,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2%。基布兹统一负责和管理组织内的日常事务, 包括生产、分配、文化卫生等事宜, 组织成员共同生活, 共同劳动, 参与决策, 按需分配, 不得拥有私有财产。以色列现有450多个莫沙夫,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1%。莫沙夫向国家租赁土地, 再租赁给成员来经营, 只在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等方面为成员进行服务合作。组织内的水土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其他的均为成员私有, 成员有独立的经营权力。政府给予基布兹和莫沙夫购买农业设备40%的补贴, 农业用水价格也低于工业用水的80%。

(2) 统筹配置资源。以色列政府始终积极采用经济手段和建立市场机制来保护资源及生态环境。进入20世纪80年代, 以色列先后实施荒山住宅小区计划、沙漠改造计划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在这些计划进程中政府始终坚持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开发利用相结合, 所以耕地匮乏和人口膨胀的压力不仅没有使以色列耕地面积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 由10万公顷增加到了44万公顷。以色列还逐渐放弃了粮食自给政策转向集中力量发展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花卉、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 将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二、小农制国家农地流转特点

纵观以上3个国家的农地流转, 可以看出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一) 政府引导作用突出

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农地适度流转规模经营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农地流转中, 不论是法律法规的顶层设计, 还是投资、税收和补偿等政策制度的制定, 政府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引导作用, 弥补了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实现农地合理流动和规模经营的不足。

(二) 农地流转法律体系比较健全

各国法律法规都赋予了农户清晰的土地产权边界, 在农地流转中都有一套法律制度进行规范, 确定农地政策的方向, 并根据实际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三) 配套机制和政策比较完善

为了使农地顺利流转, 各国出台了一系列辅助性制度设计。法国设立基金来减少农业人口, 建立土地市场管理机构, 成立土地整治与乡村建设公司, 高价购买“无生命力农场”, 培育良好市场氛围。日本创设农业人养老金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实施充实教育、职业培训介绍、振兴农村工业、扶持中介组织和认定农业者等措施, 促进了农民农外就业、农地流转方向和流转市场的培育。另外, 法国、日本、以色列政府都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了农地流转优惠政策支持。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一) 加大政府推动引导力度

目前中国农地还承载着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 农民有浓厚的“土地情结”, 要实现农地流转就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积极引导, 采取积极措施弱化农地的保障功能, 鼓励农民离开土地。

1. 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

农地流转发生在农村, 但是流转条件必须由城镇创造, 这是一个城乡联动的问题, 是一个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转型的问题。没有城镇的配合, 农地是流转不起来的。政府要加强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 增加就业机会, 并且根据市场需求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和就业培训, 引导和增强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村内部转移, 为农民就近就业和离农创造条件。给予弃地农民一次性的经济补偿, 为农民从事其他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中国的预备年金制度, 鼓励老年农民提前离农。要重视劳动力市场培育, 在财政、税收、管理和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通过优惠政策的吸引和拉动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 制定辅助性政策。

要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积极培育和促成农地流转供需主体的形成。首先是弱化土地社会保障功能, 健全农村社保制度。当前农地仍然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 农民认为没有了土地就没有生活保障, 所以不愿放弃土地, 这是导致农地难以流转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旧的户籍制度一直阻碍着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所以要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号召, 制定具体政策, 突破户籍制度障碍, 实现农民工向市民身份的“华丽”转变。

(二) 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的法律体系

法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小农制国家农地流转的经验表明, 在法律上要有明确的土地产权边界。首先要完善农地产权制度体系, 以法律和配套法规的形式界定农地产权的清晰边界, 明确农地所有权的主客体范围。其次要明确界定农地产权利益各方的权利责。国家探索制定专门的《农地流转法》《土地物权法》和《农地征用法》及配套法规, 以法规和条例的方式确权赋能, 细化农地产权利益各方责权范围, 做到流转主体明确, 权责明晰, 利益兼顾, 从而使各方博弈行为更趋合理和经济。

(三) 加快农地流转制度化建设

1. 建立多样化的农地使用制度。

上述小农制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 农地使用制度与农地转入意愿呈现正相关性, 科学合理的农地流转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 能促进产权的有序流动, 有利于流转双方的决策行为。农地流转方式是由地权的多面性和各地的特殊性决定的, 中国农地的不同个性也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约束条件以及制度背景的现实差异, 探索和使用不同的农地制度成为必然。农地流转方式不能一刀切, 可以在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抵押和继承等常见流转方式之外增加委托代耕、联合经营、托管和股份合作等流转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中小型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或大型联合经营农场, 以提高农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 建立和完善农地流转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农地流转, 就必须建立农地流转管理制度, 保护各方利益。其一要把农地流转中心的功能延伸到农村基层, 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农地流转管理体系, 强化统筹管理和协调服务。其二是建立农地流转评估策划机构, 对流转土地进行价值评估, 对用地项目进行前景效益分析和策划, 保证农地流转价格和用途的匹配性、合理性, 将符合当地经济特点的产业化项目与流转用地进行对接, 提出项目可行性分析和长期经营策略, 并进行后续支持和跟踪服务, 努力做到流转一个成功一个。其三是构建和完善农地流转保护体系。 (1) 借鉴日本对租地涉农企业进行管制的经验, 建立中国的农业经营能力审查核准制度, 既要支持企业涉农经营又要防止盲目引进, 应依据其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选择合适的农地流转项目。 (2) 借鉴以色列经验, 建立更加严格的农地开发审批制度, 严防农地非农化行为, 并把它作为农地流转的原则红线在实际操作中来使用, 提高耕地被征用的制度成本, 遏制耕地减少。 (3) 学习法国和以色列, 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作用, 保护农地, 防止弃耕和劣耕;设立农地流转保护基金、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 合理配置农地资源。

(四) 注重农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建设

农地流转的动力机制是指通过激发农地流转主体的利益动机而形成的使农地持续健康流转所必需的机构和制度。它能调动流转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农地流转活力, 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所以要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强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在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规律的同时, 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协调和服务作用, 组建新型农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组织, 改善农地流转环境, 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矛盾, 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

【小农水】推荐阅读:

上一篇:企业管理呼唤管理会计下一篇:双边经济合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