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

2024-06-26

误读(共12篇)

误读 篇1

今年6月份发生的“钱荒”, 导致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内攀升至两位数, 股市应声而降。如今世界各地都在关注中国的“钱荒”, 有的人甚至借此唱衰中国, 认为中国将会出现一系列可怕的“雷曼”。这种论调不论出于何种目的, 着实骇人听闻, 但并未广泛蔓延, 大部分国人和熟悉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依然看好中国。

央行在6月份相继采取了一些稳定市场预期的措施, 这些措施很好地熨平了“钱荒”带来的波澜。但央行对此次“钱荒”的解释并不被多数人接受, 于是引发了不少猜测。对于此次“钱荒”的解读, 也可谓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如果不能正确认识“钱荒”, 任猜测蔓延, 不仅人们对银行的预期会发生扭曲, 而且很难预防和避免“钱荒”的再次发生或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偶然事件

关于此次“钱荒”人们关注最多的是“钱荒”背后的原因, 在“钱荒”舒缓后, 央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 对于此次“钱荒”给出了如下原因:

一是贷款增长较快。由于6月商业银行面临半年末考核和信息披露, “冲时点”较为明显, 最近贷款增长较快, 且贷款结构中票据增加较多, 对自身流动性产生压力。

二是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5月底和6月初是重要的税收清缴期, 财政存款增加也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减少。

三是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由于端午节假日之前现金需求增加, 银行体系流动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外汇市场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外汇贷款较多的商业银行需要购汇, 占用了人民币流动性;同时, 银行购汇较多增加了外汇市场需求, 外汇市场的供需相对平衡, 也减少了央行购汇注入流动性的因素。

五是补缴法定准备金。按照规定, 每月5日是一个新的考核时点, 金融机构须根据上月末的一般存款余额缴足准备金。由于今年5月末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冲高, 5月31日一般存款较5月20日增加约1.4万亿元, 使得金融机构因补缴法定准备金又冻结了一部分流动性。6月以来金融机构信贷增加比较多, 比较急, 6月末存款“冲时点”现象还会出现, 这势必进一步加大机构补缴准备金的资金压力。

按照上面的解释, 似乎“钱荒”纯粹是件偶然的事, 但上述原因中, 没有一条是突发的, 或是不可预测的, 唯一带有不确定性的是端午节现金需求, 而且影响力有限。而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发生在预期内事件会被理性的微观主体所觉察而不会对其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实单演习”

很多人认为上述央行负责人的解释太过表面化, 难以让人信服。一种观点认为, 央行有意制造了这次“钱荒”, 意在警告银行注意流动性, 其指向是越来越猖獗的影子银行。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为广大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所接受, 这种观点认为, 获得新一届领导人许可后, 央行和国内影子银行体系的参与者展开了一次高风险博弈。由于在影子银行体系中, 借款人获得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间市场, 减少此类贷款供应释放出了一个有力信号, 即中央政府不会再允许冒险行为, 也不会允许国内信贷泡沫继续膨胀。有些专家甚至认为, 这是中国政府打响的第一枪, 它标志着去杠杆化进程的开始。

深层原因

要理清“钱荒”的深层原因, 就必须回答以下问题:总体流动性充裕的前提下, 银行的资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这些领域的收益和风险有何特点?银行为什么会采取高杠杆的负债管理?为什么能够逃脱监管?

笔者以为, 这次“钱荒”是中国近年来金融积弊突然爆发的结果。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市场已经在大部分生产要素配置中起到了基础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在资本要素——这一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要素领域, 近年虽加紧了步伐, 但市场化改革仍然滞后。

首先是利率市场化步伐缓慢, 虽然目前的利率有一定的浮动, 形成了央行主导的有一定自由浮动的利率体系, 但金融市场变化迅速, 反应迟缓的固定利率机制很难准确地反应资金供求, 造成资金配置扭曲。一方面, 较低的存款利率, 经常难以跑赢CPI, 导致大量资金富裕者将资金投向房产或直接进入高利贷, 银行的负债来源迅速减少;另一方面, 相对于影子银行的高投资回报, 贷款利率要低很多, 于是银行想方设法通过金融创新将自己掌握的大量金融资产转向表外, 随着近来信贷管理收紧, 影子银行的融资需求不断上升, 银行对资金的需求也会上升, 以致其杠杆不断增高, 银行自身的流动性本身就比较紧张, 如果银行的表外业务发生难以预料的亏损, 或者如果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导致呆账和坏款, 则短期流动性危机随之而生, 如果央行不及时施以援助, 则会产生连锁反应, 最终有可能引起一场金融危机。应该说相对僵硬的利率机制是此次“钱荒”的本质原因。

其次, 银行业被国有资本垄断, 而国有资本因为政府信誉的隐形担保, 其承受的风险大大降低, 因而其经营方式也就异常大胆。从世界各国的银行发展史可以得知, 作为金融领域主要阵地的银行业都带有很大的垄断性质, 呈现出垄断和竞争并存的局面。目前很多人提出将民营资本引入金融领域, 容许民资设立银行与国有银行展开竞争, 通过竞争使国有银行的高杠杆经营有所收敛, 进而形成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银行体系。这种建议是非常好的, 但指望通过民资竞争就能使银行业去杠杆化是不够现实的。原因有:一是国有银行实力雄厚, 不仅有完善的服务网络, 更有超强的资金实力, 民资很难与之匹敌, 反倒有可能在竞争中被国有银行吃掉, 进一步强化国有银行对银行业的控制力;二是只要银行没有破产的威胁, 它们就不会真正停止高杠杆经营, 高杠杆伴随高收益, 但高杠杆带来的风险却可以转嫁给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甚至投资者。银行摸准了政府和央行不会轻易让他们破产, 所以每家银行都会进行高杠杆、利率期限错配来进行回报丰厚的套利。所以, 缺乏破产重组机制的银行体系, 是造成此次“钱荒”的又一重要原因。

最后, 广泛蔓延的影子银行为银行的高杠杆经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目前的经济情况看, 国内资金需求是比较旺盛的, 政府和房地产企业是资金需求大户, 其次是难以得到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上升必然要求利率上升和信贷相应增加, 但不断放缓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日益疲软的外部需求使得政府不愿意提高利率。这种管制严重违背了市场供求规律, 必然导致“黑市”盛行, 这个“黑市”就是逐渐为人们所注意的影子银行。不同于国际上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 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指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金融创新活动和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往往缺乏严格监管、较少监管或由于多部门负责监管导致监管无效。银子银行的存在, 使得银行能够绕过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将大量资金转向表外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对银行来讲, 大量经营理财产品收益比贷款收益高很多, 而风险却被分散和转嫁于投资者, 于是银行乐此不彼。一旦投向房地产和政府项目的资金发生坏账或违约, 即可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局面, “钱荒”由此诞生。

综上所述, 目前的“钱荒”不是真正的流动性短缺, 而是银行无休止高杠杆运作产生的恶果, 之所以银行能够高杠杆运作, 是因为金融改革的滞后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应该说, 目前的“钱荒”只是金融领域积弊爆发的前兆, 如果不借此机会推进金融改革, 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金融灾难,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必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纵观拉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 在这种时刻遭遇金融危机, 很可能会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而使得美丽中国梦在危机中破碎。

误读 篇2

鹤唳(lì)怡然(yí)土砾(lì)人不知而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Lún)碧瓦飞甍(méng)倏忽(shū)

高垣(yuán)睥睨(pìnì)连亘(gèn)黯(àn)然缥缈

环谒(yè)称前时之闻(chèn)机杼(zhù)赴戎(róng)机可汗(kèhán)大点兵辔头(pèi)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朔气传金柝(tu)燕(yān)山胡骑(jì)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曳(yè)屋许许声(hǔ)缀(zhuì)行甚远狼亦黠矣(xiá)

意将遂(suì)入以攻其后也假寐(mèi)

芳草鲜(xiān)美黄发垂髫(tiáo)阡陌(m)后遂(suì)无问津者

唯吾德馨(xīn)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亵(xiè)玩陶后鲜(xiǎn)有闻尝贻(yí)余核舟一八分有奇(yujī)

如闻泣幽咽(yè)乘(chéng)奔御风素湍(tuān)绿潭飞漱(shù)其间

属(zhǔ)引凄异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京尹(yǐn)艨艟(méngchōng)一舸(gě)无迹

僦赁(jiùlìn)看幕晨兴(xīng)理荒秽(huì)带月荷(hè)锄归

缥碧(piǎo)鸢飞戾天(yuān)环堵萧然(dǔ)短褐穿结(hè)箪瓢屡空(lǚ)晏如(yàn)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hóu)衔觞赋诗(shāng)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俟其欣悦(sì)负箧(qiè)曳屣(xǐ)媵人(yìng)以衾拥覆(qīn)右备容臭(xiù)烨然若神人(yè)缊袍敝衣(yùn)低绮户(qǐ)贻然不动(yǐ)俶然不动(chù)往来翕忽(xī)

悄怆幽邃(qiǎochuàng)浩浩汤汤(shāng)谪守巴陵郡(zhé)阴风怒号(háo)

岸芷汀兰(tīng)宠辱偕忘(xié)林壑尤美(hè)伛偻提携(yǔlǚ)

觥筹交错(gōng)廿二日(niàn)鲜妍明媚(yán)汗出浃背(jiā)

恶能无纪(wū)曝沙之鸟(pù)呷浪之鳞(xiā)停杯投箸(zhù)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ì)

辍耕之垄上(chu)皆次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ó)扶苏以数谏故(shu)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忿恚(huì)慰尉果笞广(chī)为坛而盟(wéi)

免冠徒跣(guān)以头抢地耳(qiāng)休祲降于天(jìn)秦王色挠(náo)寡人諭亦(yù)因屏人曰(bǐng)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dài)则命一上将(jiàng)将荆州之军(jiàng)中道崩殂(cú)以遗陛下(wèi)

裨补缺漏(bì)长史(zhǎng)咨陬善道(zōu)夙夜忧叹(sù)猥自枉屈(wěi)陟(zhì)罚臧否(pǐ)以彰其咎(jiù)千骑卷平冈(jì)五十弦翻塞外声(xián)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Yíng)胡不见我于王(xiàn)蹴而而与之(cù)乞人不屑(xiè)

非醴泉不饮(lǐ)又何间焉(jiàn)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反思和误读 篇3

作者在书中主要剖析了鸦片战争后五十年间(一八四○——一八九○)中华文化的能动表现者面对突然不期而至的西方文化的思考与迷失,从多方面揭示从经世致用思潮到洋务思潮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面对亘古未有的大变局,究竟什么才是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的殚精思考。作者高度评价魏源、郭嵩焘、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有识之士,充分肯定他们的思想,称他们为“早期民主思想家”。

这些有识之士虽不曾执掌大权,甚至不曾入仕,但他们位卑不忘国忧,面对西方文化,他们广泛学习,认真观察,竭智思考,著书立言,为中国抵御侵略走向富强而呕心擘画,形成对西方文化的合理认知,并积极倡导中国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走向富国强民的现代社会。

这些有识之士尽管囿于当时的有限认知,没能象作者那样明确指出“华夷之辨是传统文化留给中华民族的历史重负”,“是中华民族步履蹒跚的直接原因,也是这个古老民族仍在沉睡的重要标志”,但他们已经认识到西方人不是夷狄。进而他们认识到西方“富强之基,与其政教精实严密,斐然可观,而文章礼乐不逮中华远甚。”“汽轮车船夺天工造化之奇,横行江海,无以为敌”(郭嵩焘),西方“以礼义为教,而不专恃甲兵;以仁信为基,而不先尚诈力;以教化德泽为本,而不徒讲富强”(王韬),而中国则已落后于西方,“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冯桂芬)。

至若向西方学习什么,这些有识之士指出,中国若要富强,首先应学习西方建立私有经济主导的工业化经济制度,“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家也”,“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以分洋人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益”。(郭嵩焘)。

那么,这些有识之士的对西方文化的合理认知以及据此对中国发展取向的合理选择为何不能为当权者所认同接受采纳呢?

我以为关键在于这些有识之士对西方富强的跨文化误读,他们误读了西方社会富强的起始条件,以为在当时中国的专制制度下是可以建立起富强的现代化社会的,而实际上西方建立富强的现代化社会的起始条件完全不同于当时中国的基于小农经济的专制社会制度和封闭保守的文化传统。

专制制度与富强有重大的不相容性。专制制度下只能实现有限的富强,而专制制度下的富强往往潜生民族和文化毁灭性因素。社会富强最终需要打倒专制。当时有识之士没有认识到西方思想家对专制制度的全面批判,因而没有认识到他们的建议根本不可能为当时中国的专制制度的当权者所接受采纳,或者说他们的建议不可能使当时专制制度下的中国真正走向西方式的富强的现代化社会。

作者在书中还理性地分析了当时对西方民主和策略的合理性,指纠了一些人对郭嵩焘、徐继甚至李鸿章的投降、卖国的不实斥骂,同时对赫德、林乐知、傅兰雅等西方在华人士对中国学习西方的建议作了冷面周细的分析,直斥一些人对西方人建议的纯情绪化反应,并坦陈了作者对太平天国、学习西方三阶段说、曾国藩、群众性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这些闳见同样惠人新识,启人深思。

误读的商业谚语 篇4

这句话原本是“无尖不成商”,是经商者要遵守的道德。“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在那个时代,经商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后来由于人们道德素质的下降,削尖脑袋忽悠客户,“无尖不商”慢慢就变成了“无奸不商”。如今的市场,信息渠道畅通,法制日益完善,世界都变成了地球村,企业任何一个欺诈客户、愚弄消费者的行为都会令企业名誉扫地,身败名裂。如此的“无奸不成商”,作为经营企业的你,还敢吗?

2 船小好调头

船小(小企业)在遇到风浪(危险)时,固然比大船(大企业)灵活,掉转风向快,但当大风浪扑过来的时候,小船总难逃覆亡的命运,大船却能劈波斩浪驶向远方。比如,前两年以来,由于国家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加上高通胀带来的税负增加,使得长三角地区出现半停工、停产现状。按理说,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适应性强、反应敏感而“船小好调头”。然而,它们很多都面临生存威胁,其中不少经不起风吹雨打不堪一击被“打翻”。你能说,这不是“船小好调头”惹的祸?

3 同行是冤家

既然处于同一行业,就必然存在着竞争,但竞争可以分为好的竞争与坏的竞争。好的竞争可以督促一个企业制定好的竞争战略,好的竞争战略可以为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或者实现产品差异化提高企业利润。可以肯定的是,市场竞争的高级阶段应该是竞合,大家在竞争中合作共赢。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同行并非是冤家。

4 知足常乐见好就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用这种“智慧和境界”经营企业能行吗?你想,在企业的经营中差不多就收手,适可而止,企业还有发展的机会吗?难怪在中国很多的企业做不大、做不久?

5 各人自扫门前雪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企业是一个共荣辱、共进退的整体,没有孤立的责任,也没有孤立的岗位,每一个人在落实责任过程中都要有一个整体意识,重视流程责任,相互协作,及时补位。试想,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观念如何生存?

6 人少好吃饭

人少好吃饭的前提是饭的总量不变或不断增长,离开这个前提,“人少好吃饭”好比人多好干活一样会流于片面。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时必须牢记一个真理:对人力成本的不合理节约乃是最大的浪费。一个人在公司里兼做几份工作,并在不同的角色间转换,其工作的失误概率也会同步增加。

7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还有一句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也可以说是这个意思,用这种现象比喻某人的行为固执。要知道,“不到黄河心不死”这句谚语具有双面性,可也理解成好的积极的、进取的、勇敢的向困难发出挑战,也可以理解成愚昧无知一意孤行。这要看用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在什么场合。你想,用在生意场上还敢这样,明知道自己的决策有误,你还会固执己见而“不到黄河心不死”吗?

8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易误读的十大诗句说明 篇5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读: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读: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此诗作于1932年10月。领导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高度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1931 年2月4日,鲁迅《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是说流言猛于虎。而当时鲁迅景况窘迫,运交华盖、破帽遮颜,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而最近从日本的藏本来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雾、鹜音近,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误读,还是读误? 篇6

案例一:

《精卫填海》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的古文教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对《精卫填海》主题的争论:

A.“王老师,我认为这最后一句话正好可以看出精卫鸟那种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精神。”

B.“但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报复行为。因为东海将女娲溺死,所以她变成精卫鸟后,要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东海。”

C.“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不对,他看问题比较片面。我们看问题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也许这其中是存在着报复行为,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在其中颂扬精卫坚持不懈、为后人造福的这种精神。”

D.“我也同意这种观点。”

B.“但我还是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报复行为。”

案例二:

《鹬蚌相争》教学片断

生一:“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

生二:“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蚌正夹着鹬的嘴,怎么说话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有了新发现。

师:“同学们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表现自己的看法,真是好样的!这样吧,我们就这个问题小组讨论讨论。”

生三:“要我说,课文是寓言,你想想,鹬也好,蚌也好,其实哪会说话呀,那是人们借这个故事来说明道理呢,所以我觉得课文这么写是可以的。”

生四:“我不同意,尽管是寓言,想象也要符合实际情况,譬如总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吧!”

师:“这叫要符合事物的物性特点。”

生五:“我觉得刚才的讨论有点问题,鹬的嘴被夹住了不能说话,可是蚌就不一定了,它是软体动物,嘴应该在壳里,也许不用开合就能说话吧!”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

生:“请教自然老师去!”

生: “不如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

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比如评判愚公没有环保意识和经济头脑,《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种种解读与我们平常的、传统的解读相背离,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如何看待这些多元化解读呢?

王荣生教授在其著作《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读误”这一概念。“‘读误系‘语误的仿词”“按照语误理论,‘语误是学生在表达时使用了不正确的模式而生成不合法的语句,‘语误不是错误,而是‘根源于学生对语言作了不正确的归纳假设而形成”它是学习过程的正常现象,从负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阶段。‘读误也当如此理解,它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常态,学生在阅读时使用了不正确的读法因而出现了不合适的理解。”

相对而言,我们这里所说的“误读”,是解释学,文学反应理论中的概念,是指对同一文本可能产生的几种不同的理解,解读的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误读”的前提是读法的正当性。

因此,“读误”和“误读”重要区别在于读法的正确和正当性,这直接关系到它们能被接受与否。阅读有其规则,解读有其方法,正确的读法不一而足。我们以新课标中的相关要求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阅读与鉴赏”第3条,“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第8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这就要求我们解读文本进行教学时,首先要确定文本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再采取不同的解读方法和教学策略。

拿案例二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篇寓言。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隐含、寄寓着较深的思想、较深的哲理的一类小故事。寓言的特点是用故事象征、隐射与故事内容相近的事物或事理,以小寓大、以近指远,以古讽今。寓言的主人公大致有两种:一是动植物的拟人化,如我们熟悉的《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和老虎,《中山狼传》中背信弃义的狼等等,写“物”实际上是写人。二是有突出特点的人,如《中山狼传》中拘泥古板的东郭先生,《滥竽充数》中没有真实本领却占据位置的南郭先生等。读前一种寓言,读者不要因为动植物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而感到惊讶,因为只是寓言。所以当学生能理解到“课文是寓言,你想想,鹬也好,蚌也好,其实哪会说话呀,那是人们借这个故事来说明道理呢,所以我觉得课文这么写是可以的”这一点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进而把讨论导向正确的解读轨道上来。可惜的是,教师没有牢牢把握这一点,以致任由学生随意解读,到后来探究“鹬的嘴被蚌夹着时能不能说话”,这已不是在阅读寓言这种文学文本,而变成了对科学文本的解读,至于其中的寓意,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抛开文本类型的解读方法,实属“读误”,作为教学引导者的语文教师要能够在自己明确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给予正确引导。

再来看案例一,《精卫填海》是一则神话。我们知道,神话是上古人民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对自然力完全不理解,对异己的社会力量感到惶惑的时代,那是人类的童年时代,自身力量孱弱,于是常常在想象中借助神灵的力量征服自然。所以这个时候的人类是绝对不会产生什么报复自然的心理的,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不明了古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们的抱负,这种错误的解读方法只能导致“读误”。其实,《精卫填海》的神话之所以为后人传唱不息,从整体意义上看,与后人在其中渗透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传统儒家精神不无关系;从个体意义上看,精卫鸟为完成自己的梦想而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也是可以从这个文本中所能解读的另一层意义。

所谓的多元化解读,就是不同的人或同一人身处不同阶段时,对同一文学作品所引发的生活感悟不同,所产生的心灵震撼不同,所引起的联想、启迪不同,所建构的知识不同,这其中固然受阅读者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但对文本解读的不同视角和不同的解读方法,也是导致不同解读结果的重要原因。

新课程实施下的语文教学,在提倡多元化、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探究性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同时,更要谨防不良的阅读倾向,及时纠正不当的阅读方法,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旨趣。

被误读的“唐诗” 篇7

比如崔颢的那首《黄鹤楼》, 被推为七律之首, 开头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被传诵千古, 就连诗仙李白都为之搁笔叹息,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根据施蛰存先生和台湾学者黄永武先生的考证, 这首名诗的第一句就抄错了。崔颢的原诗是“昔人已乘白云去”, 唐宋两代的诗集, 包括敦煌卷子, 都是这么写的。一直到了元代, 才第一次有人抄成了“昔人已乘黄鹤去”, 然后到了清代, 先是金圣叹误把“黄鹤”当真本, 然后纪晓岚据此做了修订, 沈德潜做《唐诗别裁》信了两位大才子的说法, 后来又被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照抄。

说到李白, 李白《将进酒》里有句名句, 被无数励志高考作文和成功学教材引用过:“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有人查过古本诗集, 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材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一直到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 才知道其名叫作《惜罇空》, 那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 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代的真正模样。

影视批评中误读 篇8

无意识的误读

这里的误读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批评者对电影文本的错误的理解, 这种误读可能是无意识的, 受到社会历史、知识结构、生活习惯等周边因素的局限。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 在不同批评作者的眼中就有许多不同的“黑泽明”、“特吕弗”或是“昆汀·塔伦蒂诺”。误读源自批评者对电影画面多角度的理解, 在符号批评中尤为常见。单纯就电影中的符号语言来分析电影, 很容易受到自身文化和思维以及经历的影响, 从而对影片表达的内容产生误读。

例如, 黑泽明的电影《梦》中, 第一个故事《太阳雨》里出现了母亲给男孩的一把短刀。对于这把短刀, 人们在批评中就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 台湾学者吴政峰在他的批评文章中认为这把刀是男性的象征, 男孩离家是脱离母体获得成长, 而王志敏教授在他的批评中则认为这是代表着一种从对于艺术、生活被动到主动的驱动。因为他批评的着眼点是在于黑泽明导演本身内在对艺术追求的一个过程。而在其他批评者的批评中还有其他对这把刀的内涵的理解。

误读除了会使批评多样化, 有时候也会造成理解不足或过分阐释的情况。在《太阳照常升起》中, 有一段一群少女一边揉面一边抬腿的镜头, 她们穿着短裤, 露着半截大腿, 一般人的理解多为这是一个代表“性”的符号, 展现了当时女性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的自我解放。但是, 对于熟知当时历史的批评者, 这些姑娘抬腿的动作是芭蕾里日常练习的动作, 在当时那个年代, 能穿短裤的只有舞剧团里的演员。这个动作其实是告诉观众这些姑娘的职业, 而非单纯的“性”象征。如果对当时历史文化没有的一定了解, 在批评时就会遗漏导演本身想传达的信息。

同样, 批评者所接受的理论教育和文化影响也会在影视批评中产生误读的结果。在批评作者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将影视作品与各种理论相对应时往往都是下意识的, 批评者在看到某些画面和镜头时不自觉地就会与某些理论联系起来, 这就不免会忽视电影导演的本意, 导致批评变成过分阐释。就像有人在批评《劳拉快跑》时, 用了存在主义的理论探讨了人生存、存在的意义。但实际上《劳拉快跑》的导演想拍的只是一个游戏并没有什么深层的意义。过分阐释从一定程度上是批评者没有去研究导演在影片中要表达的想法, 而是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理论直接套在了电影作品中。

有意识的误读

有意识的误读是受自己主观动机支配而对异质文化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改造, 因此这种误读更多出现在后殖民主义批评中, 针对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这类误读与文化、意识形态差异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

对张艺谋和陈凯歌的获奖电影, 批评者在批评时经常会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 因此这些文章也经常被拿来作为误读的范本。由于在评论时加入了对阶级、意识形态穿凿附会的观点, 张艺谋的《红高粱》被一些批评者说成是渲染了中国西部地区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野蛮, 象征着生命张力的各种表现则被误读成流氓、下作, 甚至被说成是侮辱中国人的影片。一部分批评者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中有一群“隐含读者”, 他有意识地把西方观众包括在自己的创作中。他在电影中表现的独特的民风民俗, 张扬的色彩是为了满足西方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窥视和嘲笑欲望。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被批评者说成是用东方奇观来吸引西方观众的注意。在《霸王别姬》里有同性的禁忌之爱, 也有烟花柳巷的淫靡生活。批评者认为导演让西方看到的是在京剧这个中国国粹包裹下浮生乱世的荒唐生活。

这类有意识的误读中更多的包含了一种个人主观情绪在里面, 措辞会比较激烈, 带有较强的主观判断, 有些文字甚至比较, 充满了火药味。但是一味的攻击则会导致歪曲影片的正面意义。

小结

误读在影视批评中几乎已经是很常见了。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中的误读深发了电影本身的多义性, 使电影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含义。影视批评中的误读为观众在思考影片内容时提供了不同的角度, 丰富了对电影的研究。而这些误读也会对导演在总结自己的作品时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因此, 对于误读, 不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将其全部否定。但误读有时候是批评者在文章中的随性所致, 也会因为文化差异、传统经验的限制而产生“无效性”, 有时候又会过于激烈, 将舆论指向与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截然相反的方向, 这些误读将使影视批评失去其正确的引导和评论功能。因此在进行影视批评时, 批评者也要注意对“误读”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

我们怎样误读了教育? 篇9

人生不是短跑。

即便起跑跑得很快, 但可能是一个趔趄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不少父母的“至理名言”。

在浙江省教育厅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看来,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两种表现, 一是过度学习, 一是超前学习。

他说, “人生是长跑, 不是短跑。即便起跑跑得很快, 但你跨出的一步可能就是个趔趄。”

从入校起, 孩子们就感到学习是件可怕、痛苦的事。每每高考过后, 就是他们的“幸福时刻”, 撕书、抛书, 那些镜头印在人们心中的不知是悲楚还是无奈。

“也许, 我们压根都不想给他一个幸福的童年, 这可能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感叹, 很多家长、老师、长辈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其实, 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现在却被搅乱了。我们把孩子囚禁了, 在学校里, 他不能自由地跑跳;在家里, 他不能随意地玩耍。大人们恨不得把他们的时间都填得满满的。无疑, 这是一种剥夺——剥夺幸福、愉悦、成长的感觉。

那他还是孩子吗?将来一定能幸福吗?“成人对儿童的自身关注不够, 童年的秘密远没有发现。”朱永新认为, 童年的经历在人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儿童意味着什么, 我们还不清楚。

会不会有这样的念头:老师已不再是老师, 而成为训练师。在题海战术里, 孩子们都跟着题走, 甚至形成条件反射——看到题目就会做, 一做就对。

“没有一个知识结构、方法论, 反倒把高层次思维转向低层次训练。最终来讲, 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张绪培说, “长此以往, 没成才, 就夭折了。”

2. 竞争

教育, 让人成为人。

各国对教育理念更强调的是沟通、合作

“不鼓励竞争, 没有班干部, 不设三好生, 甚至体育运动会都不评名次。任何形式的竞争都不提倡, 超出我的想象。”一次对话让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对日本的教育吃惊不小。

国内教育, 单一个“小升初”早把人折磨得够呛。有人形容这也不过就是人生竞争的一次试水, “惨烈”还在后边。

这可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要么在点招大军里成为牛孩, 脱颖而出;要么在众多学生中, 首先要成为那30%里的“三好学生”;之后, 你还得有各种各样的评价, 再达到“推优标准”;最后, 你才获取一个“推优”名额。最终的结果, 你可能推上, 也可能轮空。决定命运的是计算机。

“95分与90分差别很大吗?我们为何要分得那么清清楚楚, 让学生们在压力下不断竞争?”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不解。

你上去了, 我就下来。使坏, 扭曲, 真善美变成反面, 教育却导致反教育。

谁更接近真理?“教育, 让人成为人, 成为真正的人。”杨东平说, 各国对教育理念都是强调沟通、合作、团队, 需要的绝对不是竞争的东西。老教育家吕型伟有一句话有道理:发展是硬道理, 但是也要讲道理。

“其实, 我们应当反思、检讨中国教育哲学, 我们的教育哲学究竟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周作宇认为, 改来改去, 要改的是两样:一是秩序, 一是惯性。我们要清楚调整背后支撑的东西是什么?惯性就是最后要触及的。

被误读的国学名句 篇10

《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

“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 于是就解释成: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去当官。但是, 如果前一句也这么解释就不通了:当官优秀了就选拔去学习。

“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 学者将这句译为:“做好了官, 有余力就学习;学习好了, 有余力就去做官。”

出尔反尔

《孟子》:“戒之!戒之!出乎乐者, 反乎尔者也。”

《孟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邹国和鲁国相争。邹国死了33个官吏, 而百姓没有一个为之而死, 邹国国君问孟子该如何才好?孟子说:这是官吏怠慢、上司不负责任与残害百姓鱼肉人民造成的。曾子曾经教导人们, 要警惕啊警惕啊, 你怎样对特别人, 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一个遥远的“误读” 篇11

换一个角度看,这种说法可能自有它的道理。据《高僧传》载,达摩是南天竺香至国的王子。达摩来到登封少室山,面壁九年,可以认为是卡拉里帕亚特修炼的瑜伽功。他所传易筋经,其内容必有与卡拉里帕亚特功夫相同处,印度驻华使馆前一等秘书白先杰先生游历少林寺达摩洞,归来后说面壁石上有达摩练习卡拉里帕亚特的影像。这姑且算是卡拉里帕亚特与中国武术关系的一个佐证吧。”

母晓临先生行文极有分寸,“姑且”二字运用十分得当。《世界博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的刊物,其作者大都是从事世界活动的干练人物,走南闯北,广闻博识。

在《印度武术——卡拉里帕亚特之秘》一文开篇:“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印度境内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西而东出现在印度西北部。他们不断向东、向南推进,攻城掠地,建立了许多王国。雅利安人各部落之间,雅利安人同达罗毗荼人之间战争不断。印度的两部伟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中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历史概况和印度人的武功。此后的3000多年里,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以及蒙古人都曾大举兴兵入侵这里,并先后建立政权,历史上的印度,长期王国林立,战乱频繁,在这种环境里,造就了种类繁多的武术。”

母晓临先生还说:“本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位名叫约翰吉尔比的先生写了一本书,他以亲眼所见介绍了各国行之有效而又杀伤力极大的格斗术。他曾游历了印度各地,领略了拳击术、裆部击打术和勒脖术的厉害。这些格斗术的确都具有很大的威力。但对于追求大道的人来说,它们都只是一种术而已。在印度,真正具有价值能够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武术,乃是卡拉里帕亚特。”

读罢母晓临先生的剀切考论,印度僧达摩与少林武术的关系,远不是近代武学界某些学术人士引经据典,在故纸堆中寻找蛛丝马迹,力图否定所可以比拟的。这些武学界学术人士以偏盖全,对于达摩教习少林僧习武之事,对于《易筋经》著作,要么说成是杜撰,要么便是伪说,甚至说达摩根本不会拳术。他们搬出少林寺唐代碑刻,左一个没有达摩的记载,右一个达摩某某年代也不对的考证,在母晓临先生这篇《印度武术——卡拉里帕亚特之秘》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

关于达摩记载的缺失,以及年代舛误等疑义,不外是历史诸多原因所造成。古时惜墨如金,洛阳纸贵,是木版雕刻印刷的时代,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准时入录的,就是正史,也有记载上的舛误。一千多年前出一本大书,比之于现在盖一幢摩天大楼,还要费时费力。一个云游四海的野和尚,能够在颤进的历史中留下一些有限记载,已是难能可贵了。近代武学界的文人不遗余力,力辟达摩不是传少林武术之人,甚或力辟张三丰不是太极拳创始人,可谓精力过剩。现代武术界学术人士也邯郸学步,接过了这一棒,福兮祸兮?其实,他们大可不必浪费自己的才华,去捡芝麻。如果以他们的文采,在他们那个时代,完全可以写出一本中国武术史来,而不必让一个日本人占了先机。因为他们和松田隆智是同一时代人。其实,他们更该学一学母晓临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位美国人,到印度,到达摩的故乡考证一番,大概就不会有达摩不会拳术的定论了。

“武以寺名,寺以武显。”从第一个印度僧跋陀入主少林寺,就对武术情有独钟,他剃度的弟子惠光,可在井栏上反踢五百毽子,僧稠能跃首至梁,拳捷骁武。第二个印度僧人达摩不仅被誉为禅宗初祖,且面壁九年。两位印度僧人,不仅与佛教、禅宗、武术三位一体,从而使少林以拳勇名闻天下,流传至今,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

从达摩见南北朝梁武帝萧衍算起,几经历了1500年,若与亿万之年的天体宇宙行空相比,可说弹指一挥间。人生苦短,1500年岁月悠悠,我们对于达摩的误读,可谓遥远。

由“误读”生成的精彩 篇12

【案例一】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 一名学生朗读“这时候, 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 一小碟花生米, 放在写字台上”, 读得很流利, 但把“一小碟花生米”中的“小”漏掉了。另一名学生指出后, 教师问:“这个‘小’字能不能去掉呢?”学生否定后, 教师再让学生读这段文字, 并讨论“小”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生:“一小碟花生米”是说只要用很小的碟子装就可以了, 说明花生米少得可怜。

师: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句子说明花生米少得可怜?

生:“花生米并不多, 可以数得清颗数, 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师:这句话怎么说明花生米数量少呢?

生:“可以数得清颗数”说明花生米数量少。

生:从“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也可以看出花生米实在太少。可见周总理平时一个人吃得更少。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周总理工作劳苦, 可晚餐只有一杯绿茶和一小碟花生米, 生活那样简朴, 他真是我们的好总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这个“小”字作用还真不小。以后我们读书可要仔细呀!

【案例二】朗读《赤壁之战》中的“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 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 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 果然有一队帆船向北岸驶来……”, 一名学生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其他学生指出后, 有一名学生问:“老师, 为什么兵士报告说‘船帆’, 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 你们想想看!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生:我想“船帆”与“帆船”的侧重点不同。“船帆”侧重于帆, “帆船”侧重于船。

生:兵士看时距离远, 只能隐隐约约看见船上的帆, 而曹操看到了带帆的船, 说明船离得越来越近了。

生:可见东吴的船速度太快了。

师:为什么这么快?

生:因为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东吴一方很好地利用了“天时”———东南风。

【案例三】《丰碑》中有这样一句:“听见没有, 警卫员, 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在课堂上, 朗读的学生将“听见没有”和“警卫员”读颠倒了。其他学生指出后, 教师让学生思考“听见没有, 警卫员”和“警卫员, 听见没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读、想后认为:原文表达效果好, 它能真实地反映将军因为有人冻僵, 让身边的人叫军需处长却没人答话而非常生气, 从而说明将军爱护战士的品质;另一种表达就不能说明将军很生气, 也就不能充分反映将军非常关心战士。

上一篇:复合式污水处理下一篇:绿色管理模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