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如有神

2024-10-12

下笔如有神(通用7篇)

下笔如有神 篇1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 朗读和背诵一直被国人公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传统而有效的方法之一。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著名英语教学专家胡春洞认为“语言的习惯是由模仿逐步养成的。而要模仿, 就必须熟读和背诵, 不然模仿无从谈起”。但是纵观这几年江苏高考写作, 均分较低, 作文分数也很难提高, 很大部分是因为学生受“中文思维”影响, 写出来的作文带有明显的中文习惯。而背诵将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背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2 精选素材, 通过背诵获得基本语言输入

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课程多、学习时间紧, 教师应对背诵材料进行仔细挑选。笔者认为挑选应优先考虑以下材料。

(1) 生词不多而词组句型相对集中的语段

江苏普高学的是牛津教材, 这套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学生吟诵的语言材料, 如必修一Unit 1“school life”中的第五段:My English improved a lot as I used English and…, so I could send e-mails to my family for free…Cooking was really fun as I learnt how to prepare…I was glad that all my classmates were fond of the cake that I made.这段材料精炼, 句式多样, 篇幅不长, 适合学生集体背诵。

(2) 主题鲜明且非常值得学生借鉴的范文

由于输入的不足,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感到无从下手, 或者词不达意, 错误连篇。背诵范文能加强对词汇和固定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能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其他写作素材。教师应该选择一些主题鲜明且非常值得学生借鉴的范文让学生背诵, 从而让他们在写作中能运用背诵所掌握的词汇, 使文章增色。这类材料既可以是课文, 也可以是课外阅读。如牛津教材M5 Unit2Reading和Project部分给学生提供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ips on how to protect it and live a low-carbon life等写作素材。

3 寻求有效的背诵方式

3.1 理解背诵

背诵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而是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在背诵前要扫清语音的困惑, 注意听录音, 掌握单词的发音, 还要注意句子的语调。课文中那些较长、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是同学们最难理解、最难背诵的。对于这样的句子, 可以先分析其结构类型:简单句, 分清主、谓、宾、定、状、补;复合句, 弄明白是哪一种类型的复合句。同时, 还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迅速理解句子的意思, 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3.2 分层背诵

对于语篇, 可根据课文的中心内容划分层次, 化整为零、化难为易、逐层背诵。最后, 通背全文, 查找不熟练的地方, 进行强化背诵。另外学生背诵能力也不一样, 对这些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背诵任务。如优生背诵语篇, 中等生背诵语篇中的重点段落, 学困生则背诵一些精彩的语句。分层背诵的好处就是提高学生背诵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背有所获。

4 通过写作检测背诵效果

常听学生抱怨, 背了很多英语材料, 在写作文时就是用不上。这说明学生在灵活运用所背诵材料的训练太少。笔者认为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可通过“扩写课文、缩写课文、仿写课文”等手段促使学生尽可能运用所背诵的语言材料。只有这样, 背诵才不是机械记忆的死记硬背。背诵与写作才能互相接应、互相补充, 使学生不以背诵为苦, 达到语言内化的目的。再以牛津教材M1Unit1中的Reading为例, 通过课文仿写让学生介绍“My school life”。我自编了这样一篇短文:

(1) a.我校很美, 位于南京市城南。离家远的学生可以住校宿舍 (dormitory) 。他们将喜欢我校供应 (serve) 的三餐。b.每天上午7:30上学, 下午5点放学。老师说赢得别人尊重的方法就是致力于学习并取得高分。c.在高中我们必须学习语数外, 但如果我们不喜欢一些学科, 如历史、物理等在我们通过考试后, 可以放弃。现在我发现作业要比过去多。记住所有的单词对我来说是件难事因为有很多词汇。因此我决心学好英语并每天要花费一小时读英语书。

(2) 我希望我能喜欢并体验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学生通过仿写这篇文章, 复习并巩固本单元的语法定语从句, 还有本课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5 结束语

实践证明, 通过有效背诵, 随着学生背诵材料的积累, 他们就有更多准确且富有灵活性的表达方式, 这在提高学生作文得分方面效果明显。总之, 背诵与英语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科学的背诵方法才是有意义和效果的,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外语学习想取得成功, 就必须有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 语言的准确性是写作的重要标准, 而背诵则是输入及输出准确语言信息的有效手段。本文简析了如何通过背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背诵,学生写作,有效

下笔如有神 篇2

纨袴:指专门好吃喝玩乐的富贵子弟;儒冠:指读书人;丈人:对韦济的尊称,因韦济比杜甫年长,古时尊称为丈或丈人;贱子:杜甫自称;扬雄:西汉辞赋家;敌:比美;子建:三国时魏著名诗人曹植字子建。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现象,一般纨袴子弟,游手好闲,偏偏不会挨饿。规矩的读书人反而常常没有前途。关于我的`事,还是向您详细地说说吧。我还年少的时候,就在故乡贡举上京。读书已经破万卷,作起诗文来就像有神助一样。我作的词赋,可以敌过西汉的扬雄,写的诗篇可以同三国时的曹植比美。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卜二韵》。

【释读】

阅读得其方,下笔如有神 篇3

关键词 小学作文 阅读 兴趣 生活

学生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它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写作素材并对写作素材进行合理加工。学生阅读量的大小,课内外知识积累的多少直接影响孩子语言的灵性。假如孩子的头脑中空空如也,怎能下笔千言?不少孩子畏惧作文,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无真情实感,矫揉造作,很多都是因为“囊中无米”啊。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要想使学生写出真正意义上属于他们自己的作文,应从阅读开始,并让阅读陪伴孩子作文。

一、以阅读为突破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阅读,逸于作文”。这些古训,无不是勉励我们多读书的。作文固然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读中悟写,读写结合。我常常要求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手中的书,应该互相传阅,连续几学年我都在班里开展“创建书香班级”的活动,随着大阅读的开展,学生一个个充满了读书的热情,学校成了书香校园。学生们个个由不知道读书变得爱读书,孩子买书的积极性高了,读书的热情更高,说到《青铜葵花》,班里的每位同学都能愿意和你分享读书的喜悦。曹文轩、郑渊洁的作品,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写童话、编寓言,也敢一试,语言也由以前的干巴巴变得生动有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们也悟出了“写”的真经。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夜,静得出奇。一轮金黄色的圆月悬挂在明朗的夜空中,那些星星眨巴着大眼睛,犹如天上快乐的仙子……当我问她怎能写出如此美丽、静谧的夜晚时,这位同学说:我是看过别人的文章,模仿他用环境描写衬托心情的写法。这位同学不正是从读中悟出创意的吗?

我们不仅要读书本,还要阅读“社会”这本大书。我鼓励学生走上街头,关注社会,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愁写不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作文呢?

二、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想写,他们才能自主地去写,这样写起来才能“思绪万千”“下笔成文”。我在平时课文教学中,时常设计一些训练学生发散、创新思维的练习,让学生去思考,然后说出来,最后写下来。

教学《颐和园》这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如果到了昆明湖畔,你想到哪儿去玩?为什么?生1:“我想到湖中心的小岛上去玩,因为岛上……”生2:“我想到十七孔桥上去玩,因为桥上……”生3:“我想沿着昆明湖的堤岸散步,因为堤岸上……”学生说得绘声绘色,简直个个都成了专业导游。多好的说话训练,多高的说话热情!就在他们情趣高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如果远方的客人来到了我们家乡泗洪,你准备带他到哪儿去玩?为什么?这样一问,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想带他到公园逛逛,河滨公园,彩灯环抱,西郊公园,树木葱茏;有的说想带他到洪泽湖畔去看看,湖面波光粼粼、渔帆点点,大螃蟹横行霸道……学生说得如此好,老师始料未及。当即我就叫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爱家乡的……》,其中有一篇《我爱家乡的螃蟹》,还发表在《宿迁日报》上呢!

三、读好生活这本书

一次,我班组织了就河流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科学考察活动。考察之前,教师有目的地确定要研究和讨论的几个问题:本地河流污染的情况;污染的河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河流是怎样被污染的?怎样防止河流被污染?然后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接着再讨论交流,撰写考察报告或科学小论文。由于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所以涌现出了诸如《救救小河吧》之类的佳作,这些作品成为环保宣传中亲切感人的好帮手。

看焰火晚会,我要求同学们都去看看。观看后,有的学生写出了《看焰火》(后来刊登在《宿迁日报》上),其中有一段非常精彩:夜空中的焰火,有的像垂柳一样倒挂下来,有的像萤火虫一样在天空中飞来飞去,身后还留下了一条条乳白色的烟云,有的像盛开的大菊花……文章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在生活的土壤中扎根才能枝繁叶茂。

学生能写出这样富有灵气的文章,难道我们还要呆板地要求他们一定要套着某些框框本本,非要写出“帮老大爷推车”之类的“朽木”之作不可?

让阅读和作文牵手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中,学海上,教师不妨做一颗引导的星,去照亮学生语文学习之路。泛泛地来谈作文教学,孤立地来谈阅读教学,似乎离学生都很远。只有让阅读和作文牵手,学生才会走得更扎实,更有劲……

参考文献:

[1]何炳骅,云天椿,林志荣.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纲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一) 篇4

心爱的“采蜜集”

尹璐

两年来,我和我的“采蜜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精心为它们设计、剪裁了漂亮的“衣裳”;它们呢,闪着智慧的光彩,把我引进了五彩缤纷的知识王国。

两年前,老师告诉我们,用“采蜜集”的形式,可以在阅读中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从此,我便开始了“采蜜”的活动。

“采蜜”可真不容易。最初,我只是把报纸上的一些小知识、好文章剪下来,贴在“采蜜集”上,显得十分单调。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每读一篇文章,都要经过思考,把印象最深的东西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报上的丰富知识,书上的好词、好句,杂志上有趣的实验,逐渐地进入了我的“采蜜集”。日子一长,采蜜集便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结识“采蜜集”这个好朋友可太有意思了。美丽的七色花带我飞哟、飞哟,一路上教给我许多许多的道理;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我着了迷,它们告诉我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的奥秘;知识宝库仿佛是一座迷宫,我在里面绕来绕去,探索着、搜寻着……这中间充满了乐趣。

望着“采蜜集”,我仿佛变成了一个满身披着金装、带有黑条纹的小蜜蜂飞舞着、飞舞着。我飞到一朵朵花的上面,一边拼命地吮着糖汁,一边用脚在花蕊上刷着。我吸足了糖汁,便飞向蜂房,把蜜酿好,又振翅飞了出去……

我振动翅膀,飞到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往下眺望,它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犹如一条矫健的蛟龙。我又振动翅膀向前飞,飞到了号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向下俯瞰,漓江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朵朵白云和奇峰怪石倒映水中,把江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从想象中苏醒过来,原来我在看“采蜜集”。“采蜜集”真是我的宝贝呀。

【作者创作体会】

《心爱的“采蜜集”》是我五年级参加少年宫举办的作文辅导班时写的一篇习作。那次,老师讲了“作文要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并指导我们怎样才能让平日积累的材料进入到作文之中。课后,我以“采蜜集”为内容,动笔写了这篇作文。

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不少同学问我有什么感想?我默默地思索了好久,又动笔写出了下面的体会:

1. 从语文课本中汲取营养。

语文书中的一篇篇文章,是我学习写作文最好的“老师”。从这些课文中,我不仅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还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文笔的精华。就拿这篇关于龙的一段描写来说吧:“它们两两一起做着各种姿势,有的正戏弄着一颗银光闪闪的明珠,有的相互缠绕,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前爪相抵,各自向前遥望……”就是从课文《赵州桥》中“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汲取来的营养。

2. 从课外书籍中汲取营养。

我给自己 提出了要 求 : 要多读书,特别多读一些适合我们少年儿童的好书。从那时起,在课外书籍的阅读中摘抄、“采蜜”,就进入了我的生活。在这篇习作中,许多内容都是从课外书籍中得到的,像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江山天影融为一体的桂林山水、《西游记》中的老虎王……我在“采蜜”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出一个道理:为了充实作文材料,为了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就必须从广读博览中汲取各种有用的知识。

3. 从阅读报刊中汲取营养。

我不仅爱读书,也爱读报。我觉得报刊就像是“生活的镜子”,把来自祖国各地、世界各国、涉及古今以及太阳、银河等各方面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就连这篇习作采用的基本写法——想象,也是报刊上的优秀作文给我的启示。

总之,把课文、书籍、报刊中的精华汲取并汇集在“采蜜集”中,建立自己的材料库,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把集聚在“采蜜集”中的材料,灵活地运用到作文中去,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

【美文示例二】

拜师

张征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来到龙潭湖公园的“龙吟阁”,因为这里正在举办“春明书画展”,还有老画家当场作画、讲国画知识呢。

我一进门 , 只见一位 老者 , 虽然七八十岁年纪,但腰板挺直;虽然脸上布满皱纹,但两眼炯炯有神。这大概就是当场作画的老师吧——我心里想。

果然,那位老者走到了画桌前坐下,铺好一张“生宣”,凝神思索了一会儿,就开始调色作画。人们围在他的身边,全神贯注的目光随着老者的笔锋在移动。我只好踮起脚跟,在“夹缝”中观察。没多时,两只鸳鸯已经基本画好。开始画眼了,这是最难的。只见他先用笔锋蘸了少许“赭石”,一个旋转,勾成眼圈,刷完笔,又用少许“藤黄”和“朱磦”调好,在眼圈里轻轻一转,并留下一个虚点,瞳子画好了。他又停笔思索了一会儿,在鸳鸯右边配上两株青色芦苇,在它们身下绘出一汪碧水……“鸳鸯戏水”活灵活现!

我简直看入了迷。这时,已经到一旁休息的那位老者走过来,和蔼地问我:“你喜欢画画?”我笑着点点头。他又问我:“我画的这画用的是什么纸?”“生宣。”我很快回答。“刚才画鸳鸯时,用的什么颜料?”“用‘藤黄’和‘朱磦’调的,和画眼时差不多。”我也不知当时哪儿来的那么一股勇气。

“好!这张画送给你,我还要收你这个徒弟。”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刚才听人们小声议论,他可是一位有名的老画家呀,叫“周吉”。他曾经向齐白石大师学习过,现在已是桃李满天下。一位五六十岁干部模样的阿姨指着身边几位中年人说:“他们都是周先生的学生,你却是名副其实的小学生啰!”“拜师可要磕头哇!”不知谁幽默地说。我双手接过先生的画,高高举起右手行了一个队礼。

接着先生坐下来对我也像是对大家说,初学画国画,不要着急先画虾呀鱼呀的,要慢慢地练好“眼功”、“手功”、“心功”。要先学会运笔,练习写字。他边说边示范起来,并手把手地教我写出“民族精神” 、“力透 纸背”几个大字……

【作者创作体会】

《拜师》是根据我小学四年级时的一段亲身经历写成的。那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我到龙潭湖公园的“龙吟阁”去看书画展览。我不仅巧遇周老师当场作画,还意外地拜了师。这件事激励着我,让我写出了《拜师》这篇作文。

拜师的机遇称得上一个“巧”字:看画展遇到周老师是巧,周老师送画收徒更是巧。可就在这一系列的“巧”字中,我受到了启示:如果自己平时不爱好绘画,又怎么能遇到周老师?如果自己平时不学习绘画知识,又怎么能回答周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自己平时没有绘画的基础,周老师又怎么能收我这个徒弟?这一切勾起了我对往事的联想:为了弄懂什么叫狂草、什么叫楷书、什么叫工笔……我阅读了许多关于书法、绘画的书籍;为了弄清“藤黄”、“赭石”、“朱磦”,我曾对照书籍介绍的知识,多少次在绘画中识别、掌握它们的功效。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绘画知识,不仅让我拜了师,而且写出了《拜师》这篇作文。在培养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中,阅读书籍,掌握知识,对写作文大有好处。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要写好作文,只局限在自己的爱好中,只重视绘画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我写的《拜师》这篇作文中,还从现实的生活和课外书籍的阅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总之,要写好作文,就要在生活中、阅读中增长知识。这就是我写作文的诀窍。

【评析】

看了前面两位同学的习作,不禁让人想起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诗句揭示了读书与作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学习作文的途径——多读多写,并做到平时要读中蓄写,习作时要以读助写。

在这里,我们结合两篇习作,着重谈一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1. 学习作文,为什么要多读书?

读书是学习,多读书就是多学习。这里所说的“多”字,有两层意思:

读书多,学到的知识就多,写文章时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读书多,认识的事物就多,写文章时就感情真挚,认识深刻。《心爱的“采蜜集”》以想象之笔,写了小作者与“采蜜集”结下的深厚友谊;《拜师》以纪实手法,写了小作者在参观书画展时巧拜老师的经过。

2. 学习作文,应读什么样的书?

《心爱的“采蜜集”》一文的小作者在谈体会时,归纳了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的三条途径:一是从语文课本中汲取营养,二是从课外书籍中汲取营养,三是从阅读报刊中汲取营养。这三条实际上谈的就是前面所说的深扎,在地下扎“根”。然而,只明白读书要多的道理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一下读什么样的书。

那么,小学生学习作文,应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1多读些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书。

人要有点儿精神,同学们应多读些长志气、明事理的书,从小树立正确认识事物的观念。这不仅对写作文大有好处,而且对今后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像历史方面的书《上下五千年》,名人传记的书《爱迪生》、《李时珍》,英雄人物的故事《少年英雄赖宁》,思想品德方面的书《从小学做人》……读后既长知识,又长志气,对写作文也不无好处。试想,“这本书教我……”一类的作文,离开这类好书又怎么能写得出来呢?

2多读些科学知识方面的书。

多读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可以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培养从小爱科学的志趣。像《“吹牛”大王》一文中提到的《十万个为什么》,语文课本中的《太阳》、《琥珀》等均属此类。

在《拜师》一文中,小作者从自己的爱好出发,读一些关于书法、绘画方面的书籍也应属于科学知识一类。这也启示了我们:既要博览,又要结合爱好、志趣,学习一些专门的知识。

3多读些少儿文学方面的书。

少年儿童文学方面的书,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这是因为这类书不但故事性强,而且对习作大有好处。如《外国童话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心爱的“采蜜集”》中提到的《西游记》更是同学们所熟悉的。我们的课本中也有不少少儿文学方面的作品,如《穷人》、《景阳冈》等。

4多读些有益的少儿报刊。

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报刊颇为不少,像影响比较大的《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快乐作文》、《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都应随到随读。人们常把这些报刊称为“万有学校”,足以说明报刊对少年儿童思想上的进取、知识上的丰富所起的重要作用!

5多读些小学生优秀作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 篇5

每当看到某些同学们作文时咬着笔杆、托着腮帮,或搔头挠耳、搜索枯肠的窘态的时候,每当批改他们酷似干巴巴的几条筋、反来复去的车轱辘话的“瘪三”似的文章的时候,每当为修改他们文理不甚通达的文章而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教师们就不由得为自己没有搞好作文教学而内疚。同时也常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光景,每天披星戴月、来去匆匆,可他们包括拼音、识字在内,共读了二十余本语文教材。近年来,一些语文读本出版的倒也不少,但许多师生却无心顾及,难怪他们面对作文题目,要冥思苦想、无从下笔了。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一个学生,获得智慧,感悟人生,决不能只靠个人的经历和实践,而须利用前人已积累的经验。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百剑而后识器。”初学书法的人常要临摹字帖;临摹多了,自己就要学会一着,佳者还要独创一体,成为书法大师。初学表演的人常要模仿他人,甚至亦步亦趋;模仿多了,自己就会娴熟自如,佳者还要独成一派,比师者更高一筹。初学各种手艺的人都要从师,从一锛一斧、一锤一凿、一刀一剪,照葫芦做瓢;照做多了,自己就会巧技在手,佳者更会花样翻新、独出心裁。这样,同理可证,学写文章须从多读文章开始。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峰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秦牧说:“不广泛地吸收,是谈不到博大精深的。一条大河,总得容纳无数小溪、小涧的溪水,一座几千米的`高山总得以一个高度作为它的基座。小小的水源只能形成一个湖泊,荡荡平川,也不会有什么戴着冰雪帽子的高峰。”这些都是文学大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其它文章所反映出来的多种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读,才能从书中饮其甘霖琼浆、尝其佳肴鲜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增补。

只有博读,才能使学生从富有逻辑性的论辩文章中不断地认清真理和谬误,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博读,才能使学生从记载着无数科学知识的书籍中接受历史上无数生活经验的结晶、丰富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其想象能力。

只有博读,才能使学生通过古今中外无数著名作家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吸收他们清新、优美、犀利、辛辣等各种风格的语言特色,使学生从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则寓言、一部游记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而这种美育,则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纯正无私等、高尚的品德情操,起着非凡的作用。

古语说:“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痈、聋、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崐……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由此可见,学生作文,往往也是以博读见效,以寡读见拙。现今那些已跻身于“小作者群”的典型学生,不都是由勤奋读书始,而走进文学殿堂的吗?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不能不崐作为一个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既然博览群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这多年,作教师的难道不懂得?应该说,懂是懂得的,然而,要带领学生做到这点,可就难矣哉。

当今有的学校,人们的眼睛往往盯在“升学率”上,师生们的眼睛往往盯在高考题上。一纸试卷,“狭路相逢”,许多人不由不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用。他发一页题签,他划书上多少道习题;他不完成作业不准上课,他不完成作业请来家长。这样一来,学生别谈博览,就是看一眼课外书籍,也是奢求了。那么博览群书有再多的好处,也远水难解近渴,顾不得了。

以上现象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起文章来,思路何以开阅?想象的双翼何以振奋?言辞何以丰富?有的同学连对某些常识熟语都感到新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致使有的学生难免孤陋寡闻,少见多怪。在这种情况下,能写出好文章来,岂不是咄咄怪事?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篇6

【关键词】 汉语 语感 写作 背诵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03-02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教学中,学生集中描红识字,然后就是背诵经典文章,最后一个环节才是讲解文意,称之为“开讲”,背诵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不目前有少人对这一基本功产生两种误解:一是把背诵当成死记硬背而直接摒弃;二是从应试教育的需要出发,认为纯背诵的试题分值少而忽略。

一、人文素养的提高须要背诵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即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学养,着眼于人的终生学习,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习得知识,更要重视“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种理念的内核,就是贯穿于中国思想和教育发展史数千年的人文关怀。而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养成,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蕴涵着传统道德精神的文学作品中习得,而儒家的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人本”这一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因此,背诵名著、名篇、名段,“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夯实学好其他课程的大文化根基,立足于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素养和学养的提高。因此对课标的要求决不能缩水,要扎扎实实练好背诵的基本功。

二、语感的获得须要背诵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古代的私塾教育几乎是天天要求学生诵读,以致“三年不开讲”。当大量的语言材料烂熟于胸之后,“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背诵对语感养成的感染与渗透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通过对大量语言材料的感知,使学生获得对语言材料的感性认识,从而受到感染、熏陶,获得语感。

三、理解能力的增强须要背诵

背诵的质量、数量靠的是记忆。小学和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差,主要是机械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也由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中小学生理解力较差,但思想单纯、精力集中,记忆力很强,正是在无忧无虑的大脑中大量储存信息的极好时光。这一阶段,不能强求学生先理解再记忆,来点“死记硬背”最好不过。

苏步青教授曾说过,他小时候背涌《孟子》、《史记》等书,很多内容都不理解,但硬是背下来了。近来很多老一辈的科学家、艺术家谈到他们小时学语文,无不强调要背,很多东西当时不懂,也不必懂,随着背诵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所背内容却都一一理解了,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事实上,一个人等到理解力强了,恐怕背诵的大好时光也就过去了。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就犹如牛羊反刍一样,先抢着囫囵吃进去,到吃饱了以后,再卧下去慢慢咀嚼、消化、吸收,得到的都是精华了。

四、写作能力的提高须要背诵

学生学习主要靠自己在“诵”上下功夫,朝夕吟读,直至背诵,文章读顺口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了,从而达到无师自通。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熟读成诵就更便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理解了书义,也便受到了教育,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理解能力,对生活自然有了正确的观点、态度。朱熹在这方面论述很精辟。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而背诵这一语文基本功的偏废,必然导致“重讲不重读”的教风盛行。而学生在校几年、十几年,结果仍是腹中空空,言无珠玑,作文时缺少牢固的基础,常常要搜索枯肠,苦思冥想,仍然是无事可叙,无物可绘,无情可抒,而难以成篇。

若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还会没有神来之笔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差也能“吟”,好的当然就能“作诗”了。“会吟”必先“熟读”,而且数量不能少,“三百首”也不是个具体数目,只是言其多。非有大量的积累,方能厚积而薄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背名篇、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学生的写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背诵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五、背诵基本功的训练

首先是选材。背诵的对象应是优秀的经典文本,是典范的汉语言材料,而不应是眼下所盛行的教师课堂讲解笔录和习题答案之类毫无背诵价值的东西。

其次是顺序。本着由易而难,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顺序,先背诵易上口的诗词,再背诵现代白话文,最后才是古散文名篇。体裁上也应有所讲究,先叙事性的,再抒情、议论性的。

第三是速度。每分钟20-30字,每10分钟90-150字。学生背诵不是匀速的,记住的东西会有遗忘,有个巩固的过程。同时不能搞疲劳战术,每次35-40分钟左右为宜。

第四是方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可以诵读、默念,可以边写边背,手脑并用,可以互相抽背、暗示提醒。

总而言之,背诵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夫,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背诵功夫练好了,语文素养的提也高就指日可待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篇7

关键词:灵感;艺术创作;潜意识

所谓灵感,其实就是一种顿悟,在顿悟的一刹那产生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来解决一个难题。它长期潜伏在艺术家的潜意识中,成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源泉。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因外部条件触发或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生新的想法。它作为一種创作情感沉浸在整个艺术创作的主题里,为表现淋漓尽致的艺术形象而存在。

一、灵感的作用和特征

艺术灵感,它既是一种能够让艺术家们取得创造成果的意识活动,也是一种适于创作者们进行的创造活动的心理状态,在任何创造性的活动中,灵感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灵感现象受到人们的重视。柏拉图在《斐德若篇》是这样描述灵感的:

有一种迷狂症是诗神激动起来的。她凭附一个心灵淳朴的人,鼓动他的狂热,唤起诗的节奏,使他歌咏古英雄的丰功伟绩来教导后人。无论是谁,如果没有这种诗人的狂热而去敲诗神的门,他尽管有极高明的艺术手腕,诗神也永远不让他登堂入室。

他认为 “诗人的狂热”就是所谓的灵感。就他说,灵感是神灵对艺术家的启示,它要比艺术手腕还要更重要。创作者们都经历过这种类似“灵光乍现”心理现象,它使艺术家们思路通畅,想象活跃,效应灵敏;因而从构思到外化都有一种得心应手之感,这就有利于创作的有序进行并取得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忽然产生的“瞬间的顿悟”使得艺术家在得到灵感时,常不费心血,就可以完成完美的作品。但是灵感并不是可以预期的,在产生灵感的时候具有以下特征:

1、灵感是突如其来的,不会依照作者预料而出现。

2、灵感是不由自主的,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的钟点迸发而来。

3、灵感是突如其去的,甚至有时来得快去的也快。

所以,艺术创作者们对灵感的到来尤为重视,以及灵感所产生的东西也格外珍视,在那突如其来的灵感乍现的瞬间,为了把握住此时所出现的构想,经常急不可待,去记录下那突然想到的,有可能随时突如其去的图像、文辞、诗句或旋律。正因为灵感有这样的特征,因此灵感现象经常被神秘化。

二、产生灵感的心理机制

在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灵感起到积极地作用,但它并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灵感是在各种心理因素的恰当组合为最佳心理状态时产生的。这些心理因素只是处于持续的运动与调整之中,才会忽然出现适合于特定创造要求的恰当的组合。灵感的情况很复杂,它的奥秘也未完全揭开。这种“瞬间的顿悟”到来也是可以培养和追求的,这种培养并不能确定无疑灵感就会出现,只是有助于它出现的一种方式。

三、灵感的来源与培养

杜工部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所说的“下笔如有神”中的“神”就是灵感,而“读书破万卷”是需要下功夫。就他而言,灵感是从功夫中出来的。

灵感是在潜意识中的思想突然出现成为意识。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它虽然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的。如画家只会出现绘画的灵感,而不会出现戏剧表演的灵感;因为画家只是持续进行了绘画的实践,而未进行戏剧表演。

由此我们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味着读书只有读透书,再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不过灵感的培养不必限于读书,以下通过三点来分析。

1、明确的创造动机和要求。灵感状态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协调配合,无论是吟诗作画、编剧谱曲,其灵感模式都需要一种模式的心理因素组合,而任何模式的组合都是各种心理因素根据特定的创造动机与要求不断运动与调整而自然出现的。

2、刻苦持久的创造劳动。俄国画家列宾认为灵感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有了强烈的动机要求就需要体现到行动上,再去进行的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思维的灵活性来摆脱僵化的惯性,突破狭隘的范围。

3、适当的情绪状态。情感活动能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大脑的认识功能都会因为情绪的积极催化而活跃起来。

艺术创作的灵感是来源于众多方面,这种思维活动需要无意中的触碰才能产生突然间的顿悟,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创作者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各门艺术的意象都是触类旁通的,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味。要善于观察善于挖掘,当累积的知识到一定程度我们头脑中就会闪现与大千世界触发所得到的各式各样的灵感,并使之转化为艺术品。

四、结语

在任何创造性的活动中,灵感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有志于创造的艺术家们都应当正确看待灵感的出现,它的的出现需要我们有一个刻苦而持久的实践,而且创造实践也无待于它的出现,需要有一个累积学习和知识、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不断地实践和尝试的过程。灵感可求不可待,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与利用它的规律来更好的为艺术家们服务,鱼跃鸢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我们并不会觉得其在心灵中有何影响,创作者们只要正确认识并对其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有利于我们的创造活动和创造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文艺心理学,北京中华书局,2012.9

[2]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3]张佐邦,文艺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

上一篇:呼唤教学新管理下一篇:文化传播对德育的影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