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汤)

2024-09-04

理中丸(汤)(精选6篇)

理中丸(汤) 篇1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 (汤) 均出自仲景《伤寒论》一书, 为后世温补派、补土派等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立法依据。历代医家亦对二方的见解及应用均有所阐述和发挥, 但对于二方所开示的建中法和理中法则鲜有专门论述, 前人谓《伤寒论》398条条文即398法, 113方即申398法之义, 一方亦是一治疗大法。本文旨在总结分析二方的相关研究概况, 以期对建中法、理中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 并可应用于临床以提高诊疗水平。

1 药物分析

1.1 小建中汤药物分析

小建中汤在《伤寒论》中首先出现在太阳病篇中, 该方由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组成。医家普遍认为,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变化而来, 桂枝汤既发表解肌又能调和脾胃阴阳, 芍药味酸柔肝缓急止痛, 加饴糖味甘大补中土;亦有医家认为方中以饴糖为君, 合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中补虚, 陪桂枝、生姜之辛以辛甘化阳, 合芍药之酸以酸甘化阴, 达阴阳双补之效。无论何药为君, 全方以甘味为主, 兼酸苦之味。

1.2 理中丸 (汤) 药物分析

理中丸 (汤) 药共四味, 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组成。理中丸 (汤) 被认为是仲景温中祛寒补益脾胃之代表方, 以干姜、白术温化寒湿, 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干姜气味辛温, 清代医家陈修园认为其乃脏寒之要药也。白术气味甘苦温, 甘能补中, 苦温燥湿, 清·邹澍认为其能内固中气, 外御湿侮。《神农本草经》载人参为甘微寒之品, 陈修园认为仲景用人参为救津液以治阴伤之证, 于理中丸 (汤) 中刚燥阳药太过, 取人参甘寒之性, 养阴配阳, 以臻于中和之妙也。甘草气味甘平, 既能调和诸药亦可补益脾土。全方为纯甘之味。

2 组方机理

2.1 小建中汤组方机理

《伤寒论》第100条曰:“伤寒, 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 小柴胡汤主之。”第102条曰:“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虚劳病、妇人腹痛等篇章均有关于小建中汤证的条文, 后世医家对其解读各有千秋,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曰:“建中者, 建脾也。〈内经〉曰: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辛润散也, 荣卫不足, 润而散之, 桂枝、生姜之辛, 以行荣卫。酸收也、泄也, 正气虚弱, 收而行之, 芍药之酸, 以收正气。”刘渡舟在《伤寒絜要》中记载:“小建中汤扶正气以治其本, 俾中气一旺, 则荣卫自能有拒邪作用, 所谓'虚人伤寒建其中'是矣。”又云:“桂枝汤外能调荣卫, 内能调脾胃, 而有调和阴阳的作用。若倍芍药使其酸甘化阴以补荣, 又能土中平木以缓血脉拘急;又妙在加饴糖一升, 大能缓中补虚, 奉心化赤而为血, 故善治心悸而烦与虚劳腹痛之证。”蔡丽慧等[1]认为, 小建中汤中滋阴与助阳法同用, 其意不在“阴中求阳”以补脾阳之虚, 而在于滋养脾阴, 故方中重用饴糖、芍药为君, 以甘酸化阴, 补虚养血, 缓解急迫, 主药均属滋脾阴之品。芍药应以白芍为主, 因其长于养营益阴。白芍伍甘草则能甘缓和中, 以缓肝而不乘脾土。饴糖配阴柔之大枣则能益气生津, 以滋脾阴。少佐桂枝、生姜, 甘温益阳, 使阳生阴长, 以刚济柔, 桂枝乃通阳化气之品, 此处纳桂枝于滋阴剂中, 意不在温阳, 而在微微化生, 考《神农本草经》云其有“补中益气”之用。

2.2 理中丸 (汤) 组方机理

《伤寒论》第386条曰:“霍乱, 头痛发热, 身疼痛, 热多欲饮水者, 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 理中丸主之。”第396条曰:“大病差后, 喜唾, 久不了了, 胸上有寒, 当以丸药温之, 宜理中丸。”理中丸亦名人参汤,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记载:“胸痹心中痞, 留气结在胸, 胸满, 胁下逆抢心, 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相对于小建中汤而言, 历代医家对理中丸的解读意见较为统一, 多认为其为温中祛寒补益脾胃之方。左季云在《伤寒论类方汇参》中指出:“此中焦虚寒, 以失燮理之功。为制甘辛温补, 扶助脾胃之阳之温方也。”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认为:“理中汤是治疗太阴脾气虚寒证的主方……方中用人参、甘草以补脾气之虚;干姜、白术以温脾寒而化湿。”王苹[2]认为,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 白术墙土燥湿, 炙甘草益气和中, 三药皆为甘温补脾气之品;与辛热温中之干姜相伍, 中焦脾虚脏寒者则能消除。诸药配伍, 深得辛甘化阳之意, 有助阳益气之妙, 乃治疗脾气虚偏阳虚有寒之方剂。

3 临床应用

3.1 小建中汤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临床应用指征颇多, 《伤寒论》记载于伤寒腹中急痛、伤寒心中悸而烦中可用;《金匮要略》于虚劳里急, 悸、衄, 腹中痛, 梦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及妇人腹中痛, 均可用小建中汤。历经各代医家实践剖析, 小建中汤临床应用不断扩大。孟淑辉等[3]查阅相关文献及总结前人经验, 认为小建中汤临床应用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温补脾胃, 治疗腹痛;甘温除热, 治疗阴火;调和阴阳, 治疗不寐;补益心脾, 治疗心悸。韩淑华等[4]报道小建中汤可治疗男性不育、胃溃疡、贫血。钱进[5]举临证经验, 灵活运用小建中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小儿虚烦、人流后阴道流血不止。赵稷[6]总结近年来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病、男性不育、感冒及其他病症, 如顽固性便秘、肺结核、心脏病、肝炎等。

3.2 理中丸 (汤) 临床应用

《伤寒论》记载, 霍乱病中寒多不用水者及大病差后喜唾胸上有寒者使用理中丸以温中散寒, 故后世多认为理中丸 (汤) 为仲景温中补虚的代表方, 历代医家较为重视, 故临床多用之。张赐兴等[7]采用理中汤治疗脾胃阳虚型心悸患者60例, 其中痊愈3例, 显效25例, 有效27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达91.7%。崔秀丽[8]报道运用理中丸治疗口唇疱疹、虚寒牙痛。李方[9]报道运用理中汤治疗口臭、眩晕、不寐。赵琳[10]运用理中汤治疗各种出血证, 认为理中汤为温补脾阳的经典方剂, 历代虽鲜有用其于血证者, 然观其方义, 与脾的统血功能相符。临证凡见出血而热象不著者, 甚或显见脾阳不足诸证, 投之往往效如桴鼓。

4 建中、理中二法

建中法、理中法分别以仲景的小建中汤和理中丸 (汤) 组方立法为依据, 建者, 复也;理者, 治也;中者, 中土、中宫、中焦、脾胃之谓也。《中庸》曰:“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中土、中宫、脾胃为人身之大本, 建中、理中为恢复治理人身之大本也。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用药机关, 即在这后天脾土上, 仲景故立建中、理中二法。因外邪闭其营卫, 伤及中气者, 建中汤为最;因内寒湿气, 伤及中气者, 理中汤如神。内外两法, 真千古治病金针, 医家准则, 惜人之不解耳。”王苹[2]认为仲景理中、建中二法, 主要体现在理中汤 (丸) 与小建中汤两首典型方剂之中。两方均以补中恢复脾气为目的, 但其用药特点, 理中汤重用温阳药, 偏于温燥;小建中汤重用甘味药, 偏于甘润。其引用《灵枢·决气》:“上焦开发, 宣五谷味, 熏肤, 充身, 泽毛, 若雾露之溉, 是谓气”, 认为“熏肤”乃气中之阳的温煦作用, “泽毛”属气中之阴的满润滋养作用。又引用《难经·三十七难》曰:“人气内温于脏腑, 外濡于腠理”, 认为其中“濡”与“温”实指气中阴阳的双重功能。《灵枢》《难经》也明确指出了气具有温煦与濡润两方面的功能, 因此脾气也包括脾阴脾阳, 故脾气虚当包括脾气之阴虚和脾气之阳虚。若脾气虚无寒热象者, 四君子汤证便是;偏于脾气之阴虚者出现热象, 小建中汤证便是;若偏于脾气之阳虚者出现寒象, 理中汤证便是。但理中汤证又突出了气机升降紊乱, 充分说明了脾气之用在脾气气化中的动力与主导作用。仲景理中法、建中法的临床应用充分利用气与阴阳的关系。

5 结语

小建中汤、理中丸 (汤) 历来被医家所重视, 其临床研究应用亦多, 对两方所示意的建中法、理中法鲜有理论研究报道, 建中、理中二法被纳入到广义的“八法”中。然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均离不开一个“中”字, 如《中庸》“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又有“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之说, 又如《尚书》中“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该十六个字即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十六字心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者, 不病也……平人之常气禀于胃, 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 逆者死。”脾胃为中宫, 胃气亦即中气也, 即人无中气则逆则死。仲景立法垂方秉承先贤“重中”思想, 建中、理中二法亦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的土壤, 故建中、理中二法可脱离广义“八法”作单独研究, 对剖析仲景立中之道有重要意义, 亦能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蔡丽慧, 葛凤琴, 刘红.仲景小建中汤列入温中方献疑[J].中医药学刊, 2001 (19) :386.

[2]王苹.仲景“理中”与“建中”析论[J].中国医药学报, 2003, 18 (11) :697-698.

[3]孟淑辉, 刘轲.谈小建中汤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 20l2, 27 (11) :2353-2355.

[4]韩淑华, 林晓波.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 2007, 12 (35) :97-98.

[5]钱进.小建中汤新用验案举隅[J].医学信息, 2013, 26 (7) :11-15.

[6]赵稷.小建中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14 (2) :233.

[7]张赐兴, 黄丽慧, 黄木全.理中汤治疗脾胃阳虚型心悸60例[J].江苏中医药, 2009, 41 (10) :40-42.

[8]崔秀丽.理中丸新用[J].新中医, 2006, 38 (11) :78.

[9]李方.理中汤临证运用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 (4) :410.

[10]赵琳.从理中汤对血证的治疗谈脾统血的机理[J].广西中医药, 2000 (4) :51-52.

附子理中丸治湿疹的故事 篇2

一天,一位数月未见的老友忽然打来电话,说是想要找时间聚聚。我心里就犯嘀咕了:“这家伙好长时间都不联系我,突然给我打电话,该不会又是碰到什么难题了吧?”然而,疑惑归疑惑,我还是很高兴地答应了,毕竟,朋友还是要经常往来的。

一见面,我就愣住了,怎么几个月不见,我这个老友的形象就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只见他全没了往日的淡定从容,眉宇间形成一个浅浅的“川”字。仔细打量了一下,我看到他露在外面的胳膊上有散在的红丘疹,个别地方还长有小水疱。顿时,我心里有了底儿:那么忙的老友突然约我出来,或许就是为了这个皮肤病吧!

果然不出所料,我们聊着聊着,老友就开始向我诉说他恼人的皮肤病了:“老武呀,不瞒你说,这次请你出来,就是想让你帮我看看这个。”说着老友掀开了上衣,也把裤管往上捋了一下,身上随处可见散在的丘疱疹。“身上痒得不得了,去医院检查,说是湿疹,我也吃了不少抗过敏药,就是不见好转。”

看着老友一脸的无奈,我问:“最近是不是胃口不怎么样,还有点怕冷,大便也不怎么能成形?”

他一脸的吃惊,说.“这些都让你说中了!你怎么知道我的胃口不好,大便不成形的?”

我笑了:“进门和你握手的时候,你的手脚可不怎么暖和。还有,我刚才帮你把脉看舌头,发现你是锯齿样的舌头,还有厚腻的苔。有这样舌头的人估计没几个胃口好的。再加上你的体型和面色,简直就是典型的脾阳虚证,这样的人没几个大便能成形的。”

老友一脸佩服地说:“您肯定知道怎么治好我的这个湿疹了?明天我就要出差了,您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我说:“出差喝汤药不方便,你就去药店买点附子理中丸,按照上面的用量服用就行。”

老友按照我的要求买来了附子理中丸,可是看完说明书之后又给我打来了电话:“老武,这个药是治拉肚子的,我就是有点大便不成形。再说这上面也没说可以治疗湿疹?您是不是搞错了?”

我说:“你就吃吧!保证你一周之内湿疹褪得干干净净的。”于是,他出差的时候就带着这个药走了。一周后回来,老朋友见我后乐了,高兴地说要请我吃饭,因为他的湿疹全下去了。

附子理中丸的“推广使用”

其实,我很理解老友最初不敢吃的原因,毕竟说明书上没写。但是,附子理中丸除了说明书上的功用外还能治不少病,比如有些人总是喜欢拉肚子,伴随着完谷不化,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将食物完全消化、吸收,最初吃的是什么东西,最后还能在大便中找到它的影子,这种人就可以吃附中理中丸。还有手足不温的人也很适合,尤其是有些女性到了冬天总是手脚冰凉,那么吃上几盒附子理中丸暖一暖,效果也是不错的。

只要把握住特点和规律,它的使用范围还可以扩大。

记得有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我一个患者的朋友打来的。她的小孩因为在空调房里待着,看电视看到很晚,着凉了。小孩子上午的时候发烧到37度多,下午去医院输液,本以为去医院打过吊针之后就热退身凉了,岂料晚上的时候又烧到39度多。无助的她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怎么办。

在电话里,我详细询问了她小孩的一些病情。在她叙述时,我突然间抓住了一句话:她说现在小孩烧得这么高,不过倒是很怕冷的样子,盖了很多被子。

我凭经验判断这个小孩现在是里寒证。我说:“你把我平时让你服用的附子理中丸找出来,给你小孩吃上两丸,同时拿一丸弄碎敷在肚脐上,两个小时之后你给我电话。”两个小时之后,我接到电话说这个小孩的烧退了。

后来又有一次,她家的阿姨生病了,她就自作主张给阿姨吃了附子理中丸,没想到,阿姨的病也好了。这个朋友很吃惊,再次见到我的时候就问:“你给我吃的那个附子理中丸还真是有效,我家的阿姨发烧,吃过之后也好了。”

听她说完具体情况,我连忙提醒道:“以后你可千万不要这么做了,搞不好会出人命的!先前,我让你的小孩服用,是因为他发那么高的烧,还想盖被子,而《伤寒论》里有句话讲: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所以我判断他是里寒证,再加上我平时的一些经验,选择了这个药。

“可是,每种感冒发烧都是不同的,假如是温病热感,再用此药的话简直就是火上浇油。不过,也有一些感冒是不打喷嚏、不流鼻涕的,临床症状就是发烧、怕冷、有点腹泻,这个时候则多是胃肠感冒。你们家夏天长时间开着空调,而且热的时候经常喝冷饮,所以,你家小孩和阿姨是胃肠感冒,因此用了这个药有效。但是,话说回来,我用药是有把握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随便乱开。你以后可千万别这么大胆了,否则很容易出问题的。”

听我这么一说,她吓出了一身冷汗,连连点头说好险。

其实,我在临床上对附子理中丸的使用是很广的,比如碰上有些浅表性胃炎或者寒性便秘的患者,我都会考虑用它,只要用对了,效果都很好。不过,想要真正的对症下药岂是容易之事?但是,你也不需要过分地担心,如果舌头总是呈锯齿状,平时吃饭时容易咬舌,老是手脚不温、喜欢拉肚子,都可以选择使用。至于手心發热、老想喝水,总是感觉口干舌燥、大便干的朋友则要慎用。

附子理中汤治病偶得二则 篇3

1 病案举隅

(1) 华某, 男45岁, 患者7年起因家贫外出做生意, 常受寒, 冷饮, 饥饿等。2年后自觉胃脘不适并逐渐发展成胀痛而经常发病, 当时并未及时诊治。随着时间的流逝, 病聚深加重3年, 曾多次中、西医诊治暂缓不愈。1989年7月28日到我院求治。现证:患者胃脘暴痛难忍, 按而不减, 得沸开水一大碗饮服而缓, 畏寒, 神疲乏力, 纳少, 四肢欠温, 苔薄白, 舌质淡, 脉细弱。投于温中健脾, 敬寒止痛之法。用附子理中汤, 四剂, 水煎日服一剂。8月3日复诊, 胃痛消失, 食欲大增, 能吃冷食, 神色好转, 原方再进3剂, 寒得温散, 诸证告愈, 半年后随访, 至今未发。

处方:附片、干姜各20g, 白术、茯苓、人参、白勺各15g, 香附15g, 炙甘草10g。水煎, 300m L早中晚分服。体会:胃痛, 又称胃腕痛。根据《景岳全书·心腹痛》载:痛有虚实……辨之之法, 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 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为虚, 暴痛者多实……脉舆证参, 虚实自辨。胃痛之证, 病因甚多, 其治法差异之别也;论其病因有复餐寒凉生冷, 饥饱失节, 朝伤暮损, 日积月深, 反复发病, 寒邪入于胃腑, 损伤阳气, 寒邪久居, 气机阻滞所致;其性质寒阳虚, 胃脘暴痛难忍, 有典型得沸水缓解之别, 故属非一般之胃寒虚之证。用温中散之法, 驱逐久羁胃腑之寒, 暖吐益气寒散中运而愈。

(2) 杨某, 男, 53岁, 因腹泻反复发作2年余, 于2007年6月10日来我院中医门诊就诊。该患者既往有一年的右肾结实病史, 曾服用排石药治疗但没有效果。半年前该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腹泻, 常因饮食不适而加重, 日二、三行, 曾服用黄连素、氟哌酸、泻痢停等药, 病情时轻时重。诊见腹部隐痛, 喜温恶寒, 神疲乏力, 腰酸膝软, 四肢不温, 食欲不振。舌质淡红, 苔白腻, 脉象沉弱。四诊合参, 证明该病属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治以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附子15g, 党参20g, 白术20g, 干姜15g, 延胡素20g, 山楂15g, 甘草10g。水煎, 200m L早晚分服。服药6剂, 腹痛缓解, 大便有所成形, 小便时又排出约一米粒大的结石;继续服用6剂, 大便基本成形, 小便时有排出两块米粒大的结石及少量泥砂样结石。按照上面的处方加减治疗一个多月, 诸证状消失, 未再有结石排出, 复查双肾, 输尿管及膀胱彩超未见异常。

2 讨论

附子理中汤临床应用很是广泛, 众医家常把它作为治疗内科杂病证中属于中焦有寒或脾肾阳虚的患者, 每次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用它来治疗泌尿系结石, 确实很少见。本病例原本是要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 但在治疗同时, 却收到了排石的效果, 实属意外之得。

理中丸(汤) 篇4

1 病因

凡能使膈神经受到刺激的因素, 都可引起膈肌痉挛。如突受惊吓, 过度紧张及劳累过度, 都可引起本病。天气突变, 饲喂后奔走太急, 或突饮冷水太过, 或采食冰冻及霉败饲料, 或过服寒凉药物, 以致冷热相博, 寒气蕴蓄于胃, 并循经上冲胸隔, 致使隔肌发生痉挛, 引起本病发生。

此外, 由于胃肠过度胀满和胃肠炎, 引起机能障碍、脑和脊髓疾病、电解质紊乱和某些中毒性疾病等, 均可引起膈肌痉挛。

2 临床症状

患犬发病多较为突然, 精神不安, 食欲减退或废绝, 腹部及躯干出现节律性的振动, 头部伸展, 鼻寒耳冷, 被毛逆立, 流涎。同时, 伴有呼吸急促, 鼻孔发出呃逆声, 多卧少立, 行走时步态强拘。听诊可辨别腹部跳动与心搏动不一致, 为非同步性膈痉挛。

3 治疗

采用内服中药方剂“附子理中汤”配合西药膈俞穴穴位注射。

3.1 内服中药:

治则为温中祛寒, 补益脾胃。方药可采用附子理中汤。方剂的组成及用法:附子6 g、人参9 g、干姜9 g、炙甘草9 g、白术9 g, 水煎2次后, 合并药液候温胃管灌服 (此为25 kg犬1次用药量) 。每日1剂, 连用5 d。

3.2 穴位注射西药:

在膈俞穴穴位注射盐酸氯丙嗪注射液。

穴位定位:膈俞穴位于倒数第六肋间, 距背正中线6 cm的髂肋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

注射药物:盐酸氯丙嗪注射液规格为25 mg/m L1支或50 mg/2 m L半支。

操作方法:将患犬选取适当体位保定好, 充分暴露选穴处皮肤, 剪毛后严格消毒, 用5 m L注射器套上7号针头刺入膈俞穴, 沿肋间向下方斜刺2 cm注射药物后迅速拔出针头, 用消毒棉签或干棉球适当压迫防止出血。2 d后如未能痊愈, 可在另侧膈俞穴再注射1次。

所经治的4只患犬经过3 d的治疗后, 症状大为减轻, 膈肌痉挛明显减弱, 发作间隔时间延长。精神不安、流涎等现象有所缓解, 继续治疗2 d后痊愈。一个月后随访, 膈肌痉挛症状未见复发。

4 讨论

犬的膈肌痉挛多是由于受了风寒风热之邪, 致使气逆不舒, 肺气不能宣发肃降而发病;或因饮冷水、食物过凉及霉败等, 以致冷热相博, 寒气蕴蓄于胃, 并循经上膈而发病;或受到主人的喝斥、打骂, 惊吓等而情志不遂, 以致肝郁气滞, 横逆犯胃;或重病、久病之后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 均可使胃失和降, 循经传膈而发病。此外, 本证还发生于泄泻、咳嗽、脑黄、胸痛及中毒等一些疾病的过程中。本病的病位在膈, 病机责之于胃, 乃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患犬多是由于胃寒、虚证以致发病。胃为阳明燥土, 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喜润恶燥, 以通降为顺。重病久病之后, 损伤脾胃, 致中焦虚寒, 升降失职, 胃气上逆而致发生膈肌痉挛之证。

犬膈肌痉挛是多种原因导致膈神经受刺激而引起, 穴位注射对本病疗效较好, 膈俞穴是治疗此病的常用穴位, 其解剖位置是位于第七肋间相对的髂肋肌沟中, 周围有支配膈肌的膈神经、肋间神经及交感神经的膈丛分布, 膈神经主要支配膈肌的运动, 我们选用膈俞穴注射盐酸氯丙嗪治疗膈肌痉挛, 一方面有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盐酸氯丙嗪中枢镇静作用。从而缓解膈肌的痉挛, 以达到治疗之效。祖国传统兽医学认为, 膈俞穴属于后肢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与膈相应, 为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针刺此穴位, 可以调节膈肌的功能, 抑制膈肌痉挛, 使得胃气下行。具有调理脾胃、理气降逆、扶正培元、通气活络的功效, 从而达到治疗犬膈肌痉挛的目的。

理中丸(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均符合罗马氏Ⅱ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3次/天,腹胀,排便有不尽感,呈稀水样、软便;患者均无严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等疾病,排除恶性肿瘤、器质性病变等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30.8±7.5)岁;病程5个月至6年,平均(1.1±0.6)年。B组男17例,女28例;年龄23~63岁,平均(30.2±7.9)岁;病程7个月至6年,平均(1.0±0.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服用蒙脱石散(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07),3g/片,3次/天;金双歧(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0.5g/片,0.2g/次,3次/天。B组患者给予参苓白术散结合理中汤治疗,组方:白芍12g、枳壳12g、茯苓12g、防风12g、陈皮12g、清半夏12g、芡实12g、党参12g、白术12g、石榴皮12g、延胡索12g、木香12g、甘草3g、黄连3g、乌梅10g、苍术10g、肉桂6g、柴胡8g、乌药8g、干姜8g、扁豆15g、薏苡仁15g、山药15g。水煎服,500mL,1剂/天,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 疗效评价

采用中医证候评分[3]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将大便次数、性状、量的变化按照不同程度赋予0~3分,临床症状评分越低说明症状越轻。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判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无任何伴随症状发生;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伴随症状无明显变化,且有加重趋势。治愈、有效计入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高于A组患者的7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n(%)]

注:与A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后B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为(1.1±0.4)分,低于A组患者的(2.8±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慢性功能性腹泻以反复腹泻或持续腹泻为主要表现,并伴有肠功能紊乱,但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5]。西医常规疗法多采用止血剂、抗生素等进行治疗,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且用药后易出现复发情况。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功能性腹泻属“泄泻”范畴,机体脾胃虚弱,外邪侵入脏腑是腹泻发生的主要病机。素体情志失调,脾胃失运,湿气郁结,可致“泄泻”发生。基于慢性功能性腹泻的病理病机,中医治疗该病多以健脾养胃、除湿止泻为原则。本研究采用参苓白术散与理中汤联合治疗,方中白术和中益气、除湿益燥;党参健脾益肺、补中益气;防风胜湿止痛、祛风解表;白芍敛阴止汗、平抑肝阳;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渗湿;木香健脾消食、行气止痛;石榴皮涩肠止泻、止血驱虫;芡实除湿止滞、益肾固精;清半夏健脾养胃、燥湿化痰;延胡索行气止痛、活血散瘀;枳壳行滞消胀、理气宽中;薏苡仁除痹止泻、健脾渗湿;山药敛虚汗、止泻、助消化;乌梅生津、安蛔、涩肠;扁豆益气化湿、健脾和中;苍术祛风散寒、燥湿健脾;黄连泻火解毒、燥湿清热;柴胡升阳疏肝、和解表里;肉桂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干姜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乌药行气止痛、散寒温肾;甘草调和诸药、增强疗效。诸药合用共奏除湿止泻、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参苓白术散及理中汤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且在治疗腹泻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5),B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提示参苓白术散与理中汤合用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疗效确切。相关研究证实[6],参苓白术散与理中汤联合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的复发率为5.0%,显著低于西医治疗后的复发率(20.0%),进一步说明中医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的疗效更可靠。

综上所述,参苓白术散联合理中汤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洁,孙梅花,张冬生,等.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加减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9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344-345,357.

[2]王正文.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10):1496-1497.

[3]舒青龙,彭淑红,封勇,等.中药复方对艰难梭菌毒素基因tcd A/tcd B体外表达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4):373-375,380.

[4]邵娟.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6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1):69-69.

[5]沈志华,王萍,舒青龙,等.中医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脾虚型腹泻53例疗效分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2):34-36.

理中丸(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4例IBS脾虚湿阻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男29例, 女18例, 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 (38.7±10.9) 岁;病程2~6.7年, 平均病程 (4.3±1.5) 年;23例腹泻, 35例腹胀, 21例腹痛;对照组男26例, 女21例, 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 (39.1±11.2) 岁;病程3~6.8年, 平均病程 (4.5±1.8) 年;25例腹泻, 31例腹胀, 22例腹痛。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将罗马Ⅲ标准作为IBS的西医诊断与分型标准, 根据患者的大便形状、次数将其划分为便秘型、腹泻型以及腹泻便秘交替型。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泄泻的诊断作为中医诊断标准, 脾虚湿阻型为西医和中医中的腹泻型。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小檗碱片 (广东元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3561;0.1g) 进行治疗, 口服, 0.2g/次, 3次/天, 连续服用3周后停药5天, 之后继续服用。观察组患者给予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 其配方主要包括:12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山药、15g苍术、12g防风、12g陈皮、15g炒扁豆、12g制半夏、8g干姜、10h河子、12g芡实、3g黄连、10g乌梅、12g石榴皮、12g延胡索、8g柴胡、10g槟榔、12g白芍药、8g乌药、12g泽泻以及12g枳壳等。水煎服后取汁200~250mL后使用, 1剂/天, 2次/d, 早、晚各1次。依据患者自身情况, 以健脾治疗为主, 以祛湿为辅, 或者以祛湿为主, 以健脾为辅。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大便量、次数以及性状等恢复正常, 随访后未出现复发现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消失, 大便基本成形, 次数固定, 黏液减少或者无黏液;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好转, 偶尔出现腹泻情况, 黏液较少;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n (%) ]

2 结果

经过2个疗程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5%,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IBS属中医“腹痛”“泄泻”等范畴, 主要发病机制: (1) 受到湿热之邪或者外感寒湿导致; (2) 饮食不洁或者饮食失常因素导致; (3) 肝郁成脾或者忧思导致。脾肾阳虚和脾虚湿阻是一种常见性、多发性的泄泻证型。本组研究中, 采用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治疗IBS脾虚湿阻型患者, 其中的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以及薏苡仁等具有助运、除湿、补脾、益气的作用;半夏、黄连、陈皮以及苍术能够起到燥湿化浊、清热解毒的作用;干姜、乌药、附子以及肉桂等能够起到温化湿浊、补肾助阳的作用;产胡、防风以及白芍药等能够起到醒肝健脾、疏肝解郁的作用;薏苡仁能够起到分清泌浊、淡肾利湿的作用[3]。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小檗碱片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5%,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采用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治疗IBS脾虚湿阻型患者, 具有较好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IBS) 脾虚湿阻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4例IBS脾虚湿阻型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小檗碱片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5%,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IBS脾虚湿阻型患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治疗, 能显著提高疗效,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IBS脾虚湿阻型,盐酸小檗碱片

参考文献

[1]王正文.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35 (10) :1496-1497.

[2]姚玉庆.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18) :104-105.

【理中丸(汤)】推荐阅读:

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补救措施08-25

上一篇:网络联保下一篇:电能表的检定方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