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

2024-09-05

羊肝片吸虫(共7篇)

羊肝片吸虫 篇1

防止羊采食被肝片吸虫囊蚴污染的草, 不在低洼潮湿处放牧, 及时清扫圈舍。预防可内服丙硫脒唑10mg/kg体重。对感染的羊群每年进行4次驱虫, 虫体成熟前20~30天驱虫 (成虫期前驱虫) , 第二次在第一次后5个月 (成虫期驱虫) , 第三次在第二次后的2个月。曾经发生过羊肝片吸虫, 现在又在水洼等地放牧的羊群, 应在5~11月, 每两个月注射一次氯碘醚柳胺。对患肝片吸虫羊的治疗, 可肌内注射碘醚柳胺每天1次, 连续注射2次, 症状未减轻的羊10天后再注射1次。

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篇2

1 病原

病原为肝片吸虫, 外观呈扁平叶状, 体长20~35mm。宽5~13mm, 前端呈三角锥形, 口吸盘位于锥状突前端, 锥底后部明显变宽, 形成肩部。羊吃了附着有肝片吸虫囊蚴 (虫卵→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 的水草而感染。

2 主要症状

病初羊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食欲不佳, 可视黏膜极度苍白, 黄疸, 贫血。病羊逐渐消瘦, 眼睑、颌下、胸腹下部水肿。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拉出黑褐色稀粪, 有的带血。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2.1 急性型

常因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感染所致。病羊初期发热, 衰弱, 易疲劳,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或消失, 体温升高;很快出现贫血、黄疸和肝脏肿大等。重者多在数天内死亡。

2.2 慢性型

多见于耐过急性型或轻度感染后的病羊。主要表现为贫血, 黏膜苍白, 眼睑及体躯下垂部位 (如下颌、胸下、腹下等) 发生水肿, 被毛粗乱, 易断;食欲减退或消失;肝肿大和肠炎。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拉出黑褐色稀粪, 有的带血, 经过1~2个月后, 病情逐渐恶化, 衰竭死亡。

3 诊断

对羊的肝片吸虫病可以采取综合诊断, 可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结果, 诊断羊肝片吸虫病。

3.1 虫卵沉淀法

取新鲜的粪便5g捣碎后, 放于一容器内, 加5~10倍量清水搅匀后, 自然沉淀约20min, 后将上清液倒掉, 再加入清水搅匀, 并沉淀, 如此反复2~3次, 至上清液清亮为止。最后倒掉大部分上清液, 吸取少量于载玻片上, 加盖玻片镜检。虫卵呈长卵圆形, 金黄色, 大小为116~132µm×66~82µm。

3.2 解剖检查

发病羊解剖内脏检查, 结果为肝脏和胆管内寄生大量的肝片形吸虫。

3.3 虫体鉴定

虫体呈棕红色, 体长20~35mm, 宽5~13mm, 前端呈三角锥形, 口吸盘位于锥状突前端, 锥底后部明显变宽, 形成肩部。腹吸盘位于腹面中线上部水平位置。睾丸发达, 分枝, 位于虫体中后部;卵巢鹿角状, 位于睾前右侧。肠管有大量盲突。

4 综合防治

该病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方可取得较好成效。

4.1综合预防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饮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等清洁的水, 不要到低湿、沼泽地带饮不清洁水。严禁在地势低洼处, 河沟水边放牧, 减少感染机会。 (2) 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 在寒冷地区通常在所有羊只每年在2~3月份和10~11月份进行两次定期驱虫, 在温暖地区, l年可进行3次驱虫。﹙驱虫用药可参照后面治疗用药﹚。 (3) 要做好消毒处理, 对羊粪等排泄物、污染物及时清理堆积发酵, 杀死虫卵。不能将有虫体的肝脏乱弃, 对有严重病变的肝脏立即作深埋或焚烧等销毁处理。

4.2 综合治疗

(1) 西医治疗:常用的驱虫药物: (1) 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 羊5~10mg/kg体重, 皮下或肌内注射, 对局部组织有一定的刺激性, 可选择皮下注射。对怀孕的母畜使用本品无毒副作用。对于体质较弱的羊, 可按最小剂量注射, 以防不良反应发生。病情较重的同时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维生素C注射液0.5g、青霉素3万IU/kg体重, 1次/d, 静脉注射, 连用3d。同时可肌注或口服补铁制剂。如右旋糖酐铁注射液, 肌注2~4ml只。贫血较轻的可在饲料中添加硫酸亚铁; (2) 硫双二氯酚 (别丁) , 100mg/kg体重, 口服, 但服药后可能有稀便现象, 可自行恢复正常 (4月龄以下的羔羊不宜服) ; (3) 丙硫咪唑 (抗蠕敏) , 5~15mg/kg体重, 口服; (4) 碘醚柳胺, 7.5mg/kg体重, 口服, 对成虫具有良好驱除效果; (5) 硝氯酚 (国产拜耳9051) 根据生产实践, 比四氯化碳、六氯酚、硫双二氯酚和六氯乙烷的毒性都低, 用量小, 投药方便, 是比较理想的驱杀片形吸虫的新药。按体重计算, 对成虫4~6mg/kg体重, 一次灌服, 驱虫率可达100%。 (2) 中药治疗: (1) 苏木15g、贯仲9g、槟榔12g, 水煎去渣, 加白酒60ml灌服; (2) 苏木9g、贯仲9g、槟榔9g、龙胆草9g、木通9g、泽泻9g、厚朴6g、草豆蔻6g, 水煎去渣, 一次灌服。

5 小结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篇3

1 肝片吸虫的发育史和致病机理

1.1 发育史

寄生在牛羊胆管或胆囊中的肝片吸虫成虫所产的卵, 随胆汁进入肠道, 再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外界适宜温度 (15~30℃) 条件下, 经10d发育成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 遇到中间宿主椎实螺时便钻入其体内发育成胞蚴;胞蚴再经无性繁殖发育成雷蚴, 并进一步发育成尾蚴;尾蚴离开椎实螺后, 附着到水草或其他物体上, 然后脱去尾, 形成囊蚴。若牛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吞下这种囊蚴, 就可被感染而发生肝片吸虫病。囊蚴从感染牛羊到发育成成虫需2~3个月, 成虫可在牛羊胆管或胆囊中生存3a以上。

1.2 致病机理

当牛羊一次性感染大量囊蚴时, 大量幼虫会穿过小肠壁经腹腔进入肝脏实质, 使肠壁和肝脏组织受损, 进而引起腹膜炎;同时, 因肝肿大、肝包膜上纤维沉积而引起急性肝炎和内出血, 是急性型病例死亡的主因。

当虫体进入胆管后, 长期机械刺激胆管并分泌毒素, 进而引起慢性肝炎、胆管炎;同时, 因虫体在胆管内摄取血液和细胞作为营养来源, 导致感染牛羊出现贫血、水肿、营养不良等, 是慢性病例逐渐消瘦、衰竭的主因。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病例

急性型病例多发生于夏末、秋初, 患病牛羊大多是由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感染所致。发病初期, 患病牛羊多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腹胀或腹泻、放牧时常离群独处;继则出现贫血 (眼结膜苍白、红细胞及血红素显著降低) 等症状;叩诊肝区, 半浊音区扩大;压痛明显。患病牛羊多在3~7d死亡, 最严重者可在1d内突然倒地而亡。

2.2 慢性型病例

发病初期, 患病牛羊大多表现为食欲减退、反刍不正常、周期性瘤胃臌气或前胃弛缓、异嗜;继则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被毛粗乱且易脱落、眼睑和胸腹下水肿、便秘与泻痢交替发生等症状。此时, 患病牛羊生产性能下降或丧失、衰竭, 若不及时治疗, 最终可在极度衰竭中死亡, 病程通常为2~3个月。

3 剖检病变

3.1 急性型病例

剖检可见急性肝炎病变, 肝脏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沉积;而且, 肝脏内有长2~5 mm、暗红色虫道, 虫道内有凝固血液和幼虫;还见有腹膜炎病变, 腹腔中有血红色液体。

3.2 慢性型病例

剖检可见慢性增生性肝炎病变, 肝实质萎缩变硬、边缘钝圆、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肥厚、内有虫体和污浊稠厚的液体。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粪便检查结果, 可对该病进行确诊。

5 治疗

5.1 驱除成虫

可用“拜耳9015” (硝氯酚) , 4~6mg/kg体重, 1次灌服;或“别丁” (硫双二氯酚) , 80~100mg/kg体重, 1次灌服。实践证明, 这2种药物对驱除肝片吸虫成虫都有高效。

5.2 驱除幼虫

可用双乙酰胺苯氧醚, 8~10mg/kg体重, 1次灌服。实践证明, 该药物对驱除1~6周龄肝片吸虫幼虫有高效。

6 预防

6.1 消灭椎实螺

对牛羊常接触的沟、塘及低洼沼泽地要经常开展灭螺活动, 用5%硫酸铜溶液泼入水中灭螺是有效消灭椎实螺的重要措施之一。

6.2 及时清扫与处理粪便

对牛羊舍内的粪便应及时清扫、统一集中堆集发酵, 利用生物热有效杀灭肝片吸虫虫卵。

6.3 定期给牛羊驱虫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报告 篇4

1 病原体

肝片吸虫虫体外观扁平,呈叶片状,自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体长20~35 mm,宽5~13 mm。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头锥;头锥后方变宽,称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体表生有许多小刺;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口吸盘稍后方为腹吸盘,在口吸盘与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大小为116~132 μm×70~80 μm;前端较窄,有一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较薄而透明,卵内充满着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

2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羊的胆管中并在此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在有水和适宜温度(15~30 ℃)下发育为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锥实螺内经胞蚴、雷蚴、尾蚴几个发育阶段,尾蚴离开中间宿主游于水中,变为囊蚴,囊蚴附着于水草上或在水中自由漂浮。当羊采食或饮水时,因吞食囊蚴而受到感染。囊蚴的胞囊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液溶解,童虫脱出并钻入肠壁静脉内,随血液循环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再到胆管内,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通过肝包膜钻入肝脏,再进入胆管。其次,童虫还可以从十二指肠的胆管口直接进入胆管内。童虫约3~4个月发育为成虫。

3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外界环境和季节对本病的流行有很大的影响。温度、水和淡水螺是肝片吸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所以该病常流行于河流、山川、小溪和低洼、潮湿沼泽地带。特别在多雨年份和多雨季节,由于淡水螺类剧增,本病流行严重。

4 临床症状

4.1 急性型

多发生于夏末和秋初,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感染致病。病势猛,可使患畜突然倒地死亡。病初表现发热,衰弱,易疲劳,离群落后,很快出现贫血、黏膜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几天内死亡。

4.2 慢性型

主要表现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食欲不振,异嗜,被毛粗乱无光泽且易脱落,步行缓慢,眼睑、颌下、胸下、腹下出现水肿,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病情逐渐恶化,最后可因极度衰竭死亡。

5 剖检变化

(1)肝肿大,包膜有纤维素沉积,常见有2~5 mm长的暗红色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少量幼虫。(2)腹腔有血红色液体,呈现腹膜炎病变。(3)胆管内充满虫体和污浊、稠厚、棕褐色的粘性液体。(4)颈部皮下、胸部皮下、胸膜腔及心包内积液。笔者剖检28只羊中:同时有以上症状的有2只,占剖检数的7.14%;同时有以上(1)、(3)和(4)症状的有9只,占剖检数的32.14%;同时有以上(1)和(4)症状的有16只,占剖检数57.14%;仅有(1)症状的有1只,占剖检数3.57%。

6 诊 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粪便检查和剖检病变等,进行综合性诊断。

6.1 初步诊断

牲畜在正常的饲养管理下,长期消瘦和消化不良等症状,即应考虑是否有寄生虫病。

6.2 检查虫卵

通过粪便检查,找出虫卵,进行确诊。但有些严重感染的病畜,感染后不久即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粪便检查并不能发现虫卵,这是由于感染的虫体尚未发育为成虫。取粪便样品10 g,放在玻璃杯内,加饱和盐水100 ml,用玻璃棒仔细搅拌为均匀的混悬液,静置20分钟。倒去浮于表面的粪渣和上清液,在杯底剩留15~20 ml沉渣。向沉渣中加水至大半杯(3/5),仔细用玻璃棒搅拌。用纱布对混悬液进行过滤,滤液静置5分钟,吸去上清液,在杯底剩留10~15 ml沉渣,如此反复操作至上层液体透明后,将沉渣移于载玻片上进行镜检。

7 防 治

7.1 预防

7.1.1 驱虫。肝片吸虫病的传播主要是源于病羊和带虫者,因此驱虫不仅是治疗也是积极的预防措施。驱虫的时间与次数必须与流行地区具体条件相结合。一般每年定期驱虫2次,即每年在2~3月份和10~11月份各驱虫1次。

7.1.2 粪便处理。圈舍内的粪便,每天清除后进行堆肥,把粪便堆成1~1.5 m3的粪堆,盖上干草或泥土,这样就可以利用粪便发酵产热而杀死虫卵。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要作无害化处理。

7.1.3 饮水卫生。在发病地区,尽量让羊饮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等清洁的水,不要到低洼、沼泽地带去饮水。

7.1.4 消灭中间宿主。消灭中间宿主锥实螺是预防肝片吸虫病的重要措施。在放牧地区,最好结合兴修水利和填平改造低洼沼泽地等措施,以改变锥实螺的生活条件,达到灭螺的目的。此外,还可以用化学药物灭螺。也可以在放牧地区大群养鸭,既能促进养鸭业的发展,又能消灭锥实螺。

7.1.5 选择高燥地区放牧,不到沼泽、低洼潮湿地带放牧。

7.2 治疗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篇5

香格里拉县有云南省最大的牧区, 牧场辽阔。全县有5种类型的草场,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24.9万hm2, 资源优势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香格里拉县的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经济优势。2010年, 全县存栏牛120 161头、羊74 563只, 牛、羊共计出栏37 98头 (只) ,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2%。香格里拉县是肝片吸虫病的流行区 (与其拥有大量的沼泽草甸草场有关) , 据《中甸县畜牧志》记载, 牦牛感染率为76.69%、黄牛感染率为72.40%、绵羊感染率为97.39%。牛、羊感染肝片吸虫后, 会出现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 并发全身性的中毒症状和营养障碍;特别是幼畜和绵羊, 一旦感染, 可引起大批死亡。另外, 患病牛、羊还表现为消瘦、生长停滞、产奶量下降、役用性能降低等, 给香格里拉县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肝片吸虫病常流行于水多、地湿的地区, 雨水较多的年份流行较严重。急性病例多发生于秋季, 慢性病例多发生于冬春的寒冷、枯草季节。

2 临床症状

患畜表现为贫血, 可视黏膜苍白;下颌、胸下部水肿;被毛粗乱、枯干、易折、易脱落;食欲减退, 慢性下痢, 逐渐消瘦。严重感染时出现前胃弛缓, 甚至引起患畜死亡。

患畜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虫体的数量、患畜的年龄和体质、饲养管理水平等。感染虫体数量越多, 患畜年龄越小、体质越弱, 饲养管理水平越差, 则症状越严重。

3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肝肿大、出血, 肝实质及表面有许多虫道, 虫道内有幼龄肝片吸虫;体腔内充满大量红棕色液体。慢性病例除一般消瘦、贫血外, 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胆管增生, 且胆管内充满虫体。

4 诊 断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观察到虫卵或虫体。肝片吸虫虫体呈淡红色或略带灰褐色, 扁平、形状似柳树叶, 长20~35 mm、宽5~13 mm;虫卵呈长卵圆形、黄褐色, 窄端有不太明显的卵盖, 大小为117~150 mm×70~82 mm, 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早期发育的胚细胞, 细胞轮廓较模糊。

5 治 疗

硫双二氯酚 (别丁) , 每千克体重40~60 mg, 1次口服;或硝氯酚 (拜耳9015) , 每千克体重3~5 mg, 1次口服。同时, 治疗患牛时, 辅助使用5%~10%葡萄糖500~1 500 mL和维生素C 2.0~4.0 g, 静脉注射;治疗患羊时, 辅助使用5%~10%葡萄糖500 mL和维生素C 0.2~0.5 g, 静脉注射。通过采取上述治疗措施, 一般患畜都能康复;再适当补饲一段时间, 就能恢复到原有的生产水平。

6 建 议

一例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篇6

1 发病情况

本市一养羊户打电话反映其羊群近10日内接连发病, 病羊精神不振、不食、气喘且呈慢性消瘦, 已死亡5只。临床观察该养羊场滨临低洼水沟地带, 现共饲有153只, 发病羊17只, 羊只发病后, 用青霉素、磺胺及抗病毒中药治疗无效。

2 临床症状

观察病羊消瘦, 眼睑、下颌、腹部水肿, 稀泻, 眼睑苍白, 饲喂时表现无食欲, 个别羊只卧地不起, 极其衰弱。剖检病死羊2只, 见肝脏肿大、出血, 包膜上有纤维素渗出, 切开肝实质见有虫道, 内充满凝固血液和红色幼虫, 被破坏的组织存有白色索状瘢痕, 胆囊肿大, 胆管切开, 胆汁混有虫体流出。

3 诊断

实验室利用沉淀集卵法, 镜检虫卵:取新鲜粪便10g置于烧杯中先加少量水, 充分搅拌将粪捣成糊状, 再加适量水搅拌, 用双层纱布滤到另一烧杯内然后加水, 静置20min, 倾去上清液。如此4次, 后用胶头滴管吸取沉物淀于载玻片上, 加盖玻片镜检, 观察到有虫卵, 呈长卵圆形, 黄褐色, 大小约为133~157×74~91μm, 结合临床及剖检症状初步诊断为肝片吸虫病。

4 防治

(1) 治疗原则:对病畜进行有效的灭虫, 注意保肝、保胆, 恢复肝胆功能,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全群羊丙硫咪唑驱虫, 间隔7d再驱虫一次。发病羊肌注肝蛭净, 配合肌注牲血素补血, 必要时3d后再肌注1次, 同时配合多维饮水, 腹泻及水肿的羊只, 使用抗生素辅助治疗。 (2) 预防措施:圈舍内的粪便, 每天清除后堆积发酵, 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 严格无害化处理, 防止污染羊舍和草场及羊只再次感染发病。所有羊来年在2~3月份和10~11月份两次定期驱虫。15d后回访, 病情得到控制, 个别羊只好转。

5 体会

羊肝片吸虫病的预防和诊治 篇7

肝片吸虫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低洼和沼泽地带的放牧地区,是近2年来危害我局养羊业较严重的寄生虫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胆管炎,严重时伴有全身中毒和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病羊毛色发黄,干燥无光泽易脱落,病羊消瘦,流鼻涕,个别有打喷嚏现象,病羊敏感性高,食欲下降甚至不食。眼睑、下颌、胸下及腹下出现水肿。绒、毛、肉品质显著降低,有的引起死亡。

1 病原与生活史

肝片吸虫呈扁平叶状,长20~35mm,宽5~13mm,从胆管内取出鲜虫为棕红色。肝片吸虫(俗称柳叶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通过中间宿主多种椎实螺。成虫寄生在绵羊和山羊的肝胆管中并排出大量的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又随粪便排出宿主体外。虫卵在温度适宜和足够的氧气、水分及光线条件下,经10~25d发育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遇到中间宿主—椎实螺时,钻入其体内。(毛蚴在外界环境中通常只能存活6~36h)在螺体内再经过胞蚴、雷蚴、尾蚴3个发育阶段(一个毛蚴可发育生成1000多个尾蚴),钻出螺体,广泛附着在植物上或在水面上形成囊蚴。羊饮水或采食到被囊蚴污染的牧草后在消化道内溶解,幼虫钻入羊的肝脏和胆管中即感染肝片吸虫病。成虫经2.5~4个月的发育开始产卵,虫卵再排出体外,然后在经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的各个发育阶段继续不断地循环下去。由于囊蚴的生活能力较强,在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相当强的感染能力,因而冬季也能感染此病。

2 临床症状

肝片吸虫的临床表现因感染强度和家畜机体的抵抗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轻度感染往往不表现症状。感染数量多时(羊约50条成虫)则表现症状。但对幼畜即使轻度感染也可表现症状。

2.1 急性型

多见于夏末和秋季, 即8月底9月初, 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感染所致。病势猛, 可使患畜突然倒毙。病初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或废绝, 腹胀, 偶有腹泻, 肝区叩诊时, 半浊音区扩大, 敏感性增高, 病羊迅速贫血, 黏膜苍白。有些表现病理症状后3~5d死亡。

2.2 慢性型

最为常见, 是由寄生在胆管中的成虫引起的, 可发生在任何季节。病程的发展很慢, 病羊逐渐消瘦, 黏膜苍白, 贫血, 被毛粗乱, 无光泽, 脆而易断, 局部有脱毛现象, 眼睑、下颌、胸腹下部出现水肿。食欲减退, 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 一般无黄疸。在1~2个月后表现卡他性肠炎, 3~4个月后水肿更为剧烈, 病羊更加消瘦, 孕羊可能生产弱羔, 甚至死亡。

3 剖检

3.1 急性型

剖检可见肝脏病变者100%, 肺病变者约为35%~50%。受大量虫体侵袭的患羊, 肝脏出血和肿大。挤压切面时, 液体中混杂有龄虫体。因感染特别严重而死亡者, 黏膜苍白, 可见有腹膜炎, 有时腹腔内有大量出血。

3.2 慢性病

例肝脏增大更为剧烈。后期, 受害部位显著缩小, 呈灰白色, 表现不整齐, 质地变硬, 胆管扩大, 充满着灰褐色的胆汁和虫体。切断胆管时, 可听到“嚓、嚓、嚓”的声音。由于胆管内胆汁稽留与胆管肌纤维的消失, 可以引起胆管扩大及管壁增厚, 触摸时感觉管壁厚而硬, 致使灰黄色的索状物出现于肝的表面。肺的有些部分有局限性的硬固结节, 犹如胡桃或鸡蛋, 其内容物为暗褐色的半液状物质;往往含有1~2条活的或半分解状态的虫体, 结节的包囊为钙化结缔组织, 肺表面的颜色正常。

4 诊断

在本病发病地区,一般可以根据下颌肿胀、不吃、不痢、贫血等症状进行诊断。但要确诊必须采用粪便检查法,如果发现虫卵即可确诊。基层工作一般采用离心沉淀法检查粪便。

5 治病原则

对病畜进行有效的灭虫,注意保肝、保胆,恢复肝胆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口服阿苯达唑 (塞苯咪唑类药物) 。最急性型:100mg/6kg·bw, 急性型:100mg/8kg·bw, 慢性型:100mg/10kg·bw, 预防用药:100mg/15kg·bw, 必要时隔7d再驱虫一次;或口服硫双二氯酚100~150mg/kg·bw, 或丙硫苯咪唑20mg/kg·bw, 或肝蛭净10mg/kg·bw, 一次口服效果均较好。硝氯酚治疗效果也可, 用药后脂肪易变黄, 所以一般不用。

7 对症治疗

由于干片吸虫对红细胞的破坏能力很强, 驱虫后肌注“牲血素”补血, 成羊5mL/只, 羔羊2~3mL/只。必要时3d后再肌注一次。对体质较差及怀孕母畜的病后恢复用“速补”E·A·D及复合物VB, 混合饮水, 并肌注“牲血素”。对于腹泻及水肿的羊只, 使用抗生素辅助治疗。妊娠母畜需在分娩2个月后驱虫, 同时补充“速补”E·A·D及复合物VB, 混合饮水, 并肌注“牲血素”。

8 预防

【羊肝片吸虫】推荐阅读:

牛羊肝片形吸虫05-31

肝片吸虫病07-16

牛肝片吸虫病08-11

超声诊断肝吸虫病06-02

上一篇:家庭生活服务教育下一篇:无机阴离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