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共12篇)
三动 篇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 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计划都会化成灰烬, 变成“木乃伊”。在新课改理念下, 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动”起来, 使课堂教学充满动感, 是教师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动”起来不是指学生满课堂的跑或者是放羊式的学习, 而是学生处于一种自主合作、探究、互相讨论的学习状态,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才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 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原有的知识、经验融合, 尝试用来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 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就必须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去。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接受“活”的教育, 闪烁“活”的思维,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那么, 什么才是真正的动起来呢?“让学生动起来”是主体性教学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学”。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和组织,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认同学习的内容, 体验学习的过程, 领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动起来”绝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 也不是个别学生的“动”。“动起来”应是全体学生的参与, 应该是教师调动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从而发展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那怎样使学生动起来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1 师动——教师带着感情进课堂
1.1 酝酿情感
在教学中, 教师要想用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打动、感染学生, 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正如托尔斯泰所说, “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 还要在全面、深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 去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 使自己情动于心, 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 教学场景也才会呈现出强烈的共鸣状态。
1.2 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 是调动学生情感的突破口。好的导语如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高度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火花, 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 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对新课导入的设计。
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常见的有切入法和起兴法。切入法是教师以教材为本, 在教材中找寻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内容, 作为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起兴法是教师利用外部条件创设情境, 用较直观的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桥梁。实践证明, 好的导语能让学生直白地了解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 使学生心入其境, 受到情感的熏陶。
1.3 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读
朗读能将无声无情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口头语言。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 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 我们不禁心要跳耳要鸣, 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语言生动、优美的佳作, 教授这样的文章, 割裂知识就等于割裂情感, 教师则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 可让学生从“读”中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 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 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 情感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带动学生的情感, 是深化课堂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情感目标的关键。因此,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只有和学生的感情同步了, 课堂才能变得生动起来。
2 行动——全方位参与, 全员参与
2.1 激发兴趣, 让学生主动动起来
夸美纽斯曾说过:“知识的获得在于求知的志愿”。在教学中, 学生只有充分感知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才具有积极参与的心理需求, 才能真正地参与学习过程, 真正地动起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 语文成了最不受重视的一门学科。而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内容距现在学生们的生活较远, 难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学生享受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面对这种情况, 笔者尝试过每周安排一、二节课引导学生进行“走近名家名篇”的课外阅读活动, 让他们做读书笔记, 引导他们去交流、讨论、鉴赏。一次课后一个学生对我说“这些名篇虽然写得好, 但毕竟离现在的生活太远, 阅读起来不容易理解, 难道现在就没有好文章了?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读读贴近我们生活的文章?”这句话触动了笔者:现在的文章虽然有的算不上经典名篇, 但毕竟反映的是现实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较贴近, 他们更容易理解, 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于是教师开展了“时文阅读”活动, 希望以此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使他们能真正喜欢阅读, 喜欢语文。为此, 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 (每组最多八人) , 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讨论确定一个感兴趣的主题, 然后围绕主题挑选文章, 挑选范围是近两年书报、杂志上发表的时文。老师每周挑出一个小组的选文, 印发全班, 先让学生课前阅读, 主要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篇文章?你读了这篇文章, 最受触动的是文中的哪一点, 为什么?然后课堂上讨论交流。学生讨论的主题有:亲情、生命、人生、人与自然……由于这些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与学生们的距离近, 学生们能理解文章的内容, 都有话可说, 更何况主题和文章都是自己选的,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学生都能全面积极参与。当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时,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而且都说得很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提高, 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
2.2 调动多种感官, 使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学有所获。”高效课堂中提倡的师生双边活动, 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以新颖、丰富的各种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注意, 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笔者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活动:如我是课堂的主持人, 今天我们共同来玩赏《……》 (采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与观众问答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手段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 , 结果学生兴趣极高, 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枯燥局面;又如今天我是教师, 让学生先自学课文, 然后扮演教师进行讲解, 其他同学在学习后提出问题, 这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小说教学时, 则采用了课本剧的方式等。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活跃了思维。因此, 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课堂才能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3 互动——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课改强调教学相长、积累互动的教学氛围, 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 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
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EEPO有效教育”的教学形式, 按照分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基本程序是:讨论生成目标→学生合作研讨→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精讲点拨→训练反馈。每小组由4-6人组成, 每人在组内担任不同的角色, 有组长、资料员、展示员等,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和学习潜能, 还将不定期的互换角色, 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每班分成6-8个小组, 目的是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 使成员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教学活动时, 每个组员先表述出自己的理解, 然后组内交流、总结, 再向全班进行展示成果, 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帮助、学习。这一程序是以问题为轴心的, 让“先学后教”落到实处。这种设计,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表达能力, 培养了具有创造力和主动学习的学生, 培养了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合作, 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创新。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中, 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 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 标新立异, 而且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 对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能力的训练,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认识事物, 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探究学习还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课内外相互促进, 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参观考察、访问、调查;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 领略秀丽风光;举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等竞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分析、思维表达的能力。
语文教师, 不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主导者, 更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要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探究学习, 积极释疑。
摘要: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学习效果, 上课时能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 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这是关键, 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 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动,课堂活动,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韦文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堂建设创新与实践[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3.
[2]陈玉秋.新课程语文案例与实践[M].桂林: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1.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三动 篇2
王胜辉
“我种的6亩半辣椒收入近20000元;套种小麦收入4000多元;辣椒收获那一个月,在镇上辣椒市场加加班就挣5000多元,平时零工每月也有1000多元,家里有空调、洗衣机、电脑等各类电器,在政府帮助下还购置了农机具,开上了小车,总体感觉腰包鼓了,生活也好了!”6月26日,在享有“中国辣椒第一镇”之称的临颍县王岗镇,椒农刘松高兴地告诉笔者。
临颍农民生活普遍好转,幸福指数逐年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县近年来坚持土地流转与特色农业发展及农民就业相结合实施政策推动、典型带动、机制促动的“三动战略”。
政策推动助推农民致富。该县出台《临颍县关于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支持扶持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针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在用地、用电、用水、道路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积极给予扶持;整合项目资源,完善基础设施。
建立涉农项目联审联批制度,整合农、林、水、农机、国土等项目,重点向规模经营倾斜。近两年,该县对规模经营土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发放扶持资金300万余元;产业带内形成了沟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林成网,设施完备、旱涝保收的发展格局。
典型带动助推农民致富。该县通过项目倾斜、贷款支持等重点扶持种养殖大户、合作组织、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大 户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引导合作社扩大经营范围,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同时,每年年底评选规模种植大户、土地经营先进企业,县政府给予现金或农业机械奖励。如今,该县种粮大户贺金海在固厢流转土地5000亩,并实现了粮食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带动全县360多家合作社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机制促动助推农民致富。该县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及规模经营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组织领导机制;县农业部门对全县土地流转的管理提供服务,科学制订规范的流转文本,监督土地流转的程序、手续等,重点乡镇设置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确保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规范有序进行;因地制宜制订各乡镇土地流转目标台账,纳入乡镇年度考核,健全土地流转奖惩激励机制。如今,全县4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半以上经营有土地,亩均纯收入从单纯种粮时的1000元提高到4000元以上。
三动 篇3
一、在“全身运动”中体验,凸显教学高效率
小学教学的对象是6岁至12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生理和认知都不够成熟,他们的逻辑思维不够完善,必须通过对具体事物接触、感知以发展思维,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各种感官、肢体的运动,经历体验过程,获得认知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引领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脚运动等“全身运动”,经历有效学习活动,凸显教学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量一量”活动,学生用学生尺测量书本、文具盒、练习本等物体的边长,用学生尺测量铅笔、粉笔、钢笔的长度,两人合作用米尺测量身高、课桌高度、窗台高度;学生们来到学校排球场,让他们动脚走一走,估一估,量一量,让他们先走一步,量一量一步大约长多少厘米,接着估一估排球场的每条边长多少米,需要走多少步,再实际走一走,最后用卷尺量出排球场每条边的长度,验证他们的猜想。孩子们在课堂上动手又动脚,动眼又动口,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运动、操作、学习。学生几乎全部在各种操作、观察等活动中探究体验,他们通过全身运动,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高效的数学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个性张扬的课堂,师生愉快互动,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学效率高。
二、在“心灵活动”中感悟,彰显教学高效益
高效益的教学需要在同样的时间内低投入高产出,这是每个教师的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必须让学生“心动”,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让他们在积极的心灵活动中感悟。教学中我们要调节好“情绪”这个学习活动的变速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爱学、乐学的状态下驰骋想象,思绪绽放,感悟内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状态,心灵达到完全自由放松状态,促进心理感悟的程度,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各地旅游风景纪录片,给学生一种视听享受,让学生在优美的风景欣赏中和轻快的音乐旋律中舒缓心情,引发积极欢快的情绪,心灵放松,思维敏捷。学生在富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接触公顷和平方千米,他们在优美胜地的观察、欣赏中,兴趣激增,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心向增强。接着,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32名学生在操场上手拉手围成一个边长约为10米的正方形,看一看围成的正方形大小,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算一算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想象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算一算这么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孩子们在活动之中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在算一算和想一想等心理活动过程中比较、感悟公顷和千米,对这两个比较大的计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形成比较清楚的印象。
三、在“精神灵动”中提升,追求教学高效率
高效的课堂除了要“身动”“心动”之外,还要达到“神动”,在“神动”中提高教学效率,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优质发展,提升数学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及“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欲望,充沛学习精力,想方设法使学生全神贯注、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我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巧妙设计了“过关斩将”“我是小法官”“超越梦想”“我是智慧王”等练习方式,让孩子们在各种趣味性、开放性练习中学习、比拼,孩子们一个个不甘落后,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饱满,从学生开心或失落的神情中,可以获悉他们完全投入到学习中,不光有身体的参与,更有精神的灵动,形神兼备的学习过程是手脑的联盟,更是肉体和精神的融合。形神俱佳的课堂理所当然会是高效的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是“动”的课堂,是学生在身动、心动、神动中生命成长的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是“高”的课堂,是在愉悦教学活动中追求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课堂。让我们致力构建“三动”数学课堂,追求“三高”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陈尚义小学)
浅谈数学“三动”教学 篇4
一、人人动手,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动手的效率,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具及其操作, 备课要备教具、学具、备操作活动的全过程, 指导学生把人教社配发的学具卡片剪裁后分类存放, 上课时按指定要求摆放, 操作时人人动手, 在组织操作活动时, 教师应当注意: (1)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而操作。操作是智力的起源, 思维的起点。为了有效达到目的, 特别要注意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防止“小和尚敲木鱼”似的无意识机械动作。 (2) 让学生懂得操作的顺序和方法。教师要十分重视操作前的启发诱导, 加强操作前的指导和操作中的观察。 (3) 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教师要重视操作中的语言表达, 促进操作的内化, 强化操作引起的思维。学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述清楚, 是思维已经“上路”, 在感知基础上建立表象的开始。
二、人人动脑, 发展思维能力
通过思维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得到内化, 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 再转化为抽象的逻辑思维, 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引导学生人人动脑, 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具体方法上, 应当注意: (1) 研究教材编排, 领会编写意图, 重视学生认知过程。“摆一摆”“做一做”“想一想”等教学提示都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安排的, 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 重视有声言语到无声言语的过渡。思维是心理活动, 似乎无形无声不可捉摸, 其实思维是可以表现的。语言是它的外壳———思维常常用语言来作为它的载体。教师应当十分重视语言的作用, 借助有声言语、无声言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化。 (3) 教师适时启发点拨, 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学生的思维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 但是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 教师应当给予必要的启发、点拨。这种启发和点拨, 可以是引导学生对操作的回顾, 带有中介性的提示或问题, 甚至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手势。
三、人人动口,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认知过程中, 有三种不同层次的语言表达, 第一层次是与操作结合的语言表达;第二层次是与思维结合的语言表达;学生经过操作———思维, 具有简缩性和自动化特点的内部言语和数学抽象初步形成, 至此, 教学活动并没有结束, 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动口, 把这种数学抽象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来表述, 或者概括为公式、法则等, 这是第三层次的语言表达。在学生动口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意: (1) 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小学生有自己熟悉的生活语言, 他们往往用生活语言来表达思维, 而不能很好地运用数学语言。教师要认真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凡已经教学过的数学名词术语、符号、公式、法则等, 都要求学生正确运用, 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里得到强化。 (2) 训练学生说话连贯完整。准确、连贯、完整地表述反映着正确、流畅、完整的思维。教师应当把语言表达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每一堂课都要结合数学学习训练说话。经过教学, 使学生能够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述学习内容,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对智力开发也有很大作用。
三动 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坚持了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思想,从教育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角度指出了游戏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强调“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涵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从美术本质来看,幼儿的美术活动与他们的游戏行为存在着本质的一致,即幼儿作为主体从活动中获得愉悦与满足,顺应儿童天性的美术活动就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美术特色是我园办园至今传承和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目前,我园在研课题系__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游戏化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美术教学游戏化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符合幼儿的天性,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同时也符合学前教育的需求,是我们向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因此,我们试图以“以美术启智、以美术育德、以美术养性、以美术创新”作为一直强调和追求的特色教育理念,注重于创设“美”的环境、培育“美”的团队、追求“美”的课堂和采撷“美”的硕果,使游戏与美术活动紧密结合,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一、绘画材料的游戏化,幼儿“乐动”
“探索的好奇与欲望是游戏之心脏.”换句话说,幼儿美术活动之源是探索的好奇和“人的本质力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涂鸦经验的不断丰富,强烈的好奇心会驱动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美术活动,因此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根据材料的特性一物一用.在印画过程中能有效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活动的兴趣,而拓印的效果是孩子们始料不及的.如:在开展小班美术活动《辣椒炒藕》中,老师就准备了一些蔬菜,教师出示青椒、莲藕、胡萝卜、笋等通过引导切开这些蔬菜,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横切面.在鼓励幼儿蘸色印画,当一盘盘蔬菜呈现的时候,孩子们感到惊奇和兴奋,孩子们不仅体验了乐,更加感受了美.2.根据活动的目标一物多用.生活中的许多材料都能被我们所用,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可以不妨从多方位考虑它的用途,看似简单的材料却能促进孩子某一方面能力的提高.如最常见的报纸我们就考虑到的易变形的特点,从培养幼儿撕、团、拧的技能目标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游戏场景,循序渐进的展开活动.一开始我们从撕入手,开展了“撕面条”的活动,引导幼儿大胆地用报纸撕面条;接着我们从团入手,开展了“报纸印花”的活动,幼儿尝试用报纸拓印出美丽的花,感受印迹之美;除此以外,报纸还可以拧,引导幼儿拧成一根根的长条,沿着教师事先画好的轮廓线黏贴,变成了一个个漂亮的创意相框.简单的报纸经过不同的“加工”变成了既有创意又有情趣的作品.二、绘画过程的游戏化,使幼儿“敢动”
1.以情境教学为主线贯穿活动过程.在美术活动中创设丰富的情境,是以情景为载体,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美术为手段来培养情感丰富,乐于探究,敢于创造.如中班美术活动《七星瓢虫》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注入到活动之中,以情景贯穿于活动的始终,以游戏为活动的主线,以快乐体验为幼儿情感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参观七星瓢虫乐园——观察七星瓢虫外形特征——绘画七星瓢虫并送入七星瓢虫乐园”为情景路线,孩子们在情景活动中积极参与,兴趣盎然,同时赋予了快乐教学的理念,以“快乐的七星瓢虫”为活动主题,并在活动中努力使幼儿获得快乐的体验,表现快乐的情绪.2.以儿歌示范为亮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开展美术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操作要点,简单自编的儿歌就能有效达到这个效果.如在大班美术活动《鱼趣》的示范演示环节,教师运用简单自编的儿歌在演示过程中慢慢讲述“飞机飞过高山看到了白云,飞过花园,闻到了花香”等等,幼儿在教师语言的暗示下,不仅学会了用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圆来表示飞机飞过的路线的形状,而且还积累了创作中整体画面构图的初步经验.三、评价作品的游戏化,使幼儿“善动”
用“三动五环”模式撬动课改 篇6
打造激情的课堂。课改强调三维目标,其中就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强调以学定教。而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存状态六个方面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在激情燃烧的课堂中才有真心的笑声,真诚的赞美声,真实的惊讶声,才有心灵的碰撞。课堂才能为他的生命带去深刻的改变。
课堂需要激情,那么教师课前就要酝酿激情。一方面课前要充分备课。教师对教材内容如何处理,教学流程如何设计,怎样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哪个时段学生容易疲倦,需要“花絮”的点缀、激情的渲染等,都要做到胸有成竹。特别是对问题的精巧设计。新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有了显著变化,其重要标志之一是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更开放,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对话被强化了。每节课至少要设计一至两个有价值、开放、思维性较强的问题。一名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组织起来,不能把学生无序的、“无理”的问题智慧地引向深入,就很难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激情。另一方面要精神饱满地进课堂。教师从跨进教室那一刻起,其精神状态就直接影响着教室的气氛,并为此节课确定了情感基调。所以,教师要在上课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愉悦的心情,饱满的情绪,得体的仪表走进课堂。
课堂上的激情还得益于教师的适时导入。课伊始,趣即生。利用语言、音乐、悬疑、情境创设和互联网等导入新课。另一方面要与学生激情互动。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单向传递的活动,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互动双向对话。他们通过对话,或非语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种互动中更需要激情。
打造尊重信任的课堂。课改最根本的改变在于师生关系与互动模式的重建。教师眼里的学生不仅仅是学生,更是平等的公民。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平等的,包括人格,对话,交往等。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给予尊重,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经验;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不同个体的经验。特别是尊重学生所犯的错误,耐心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对学生不能急躁。教师应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对他们进行规训和教化。
尊重信任學生,还要为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包括座位的编排和调整、班干部的选举、课堂发言展示的机会、体验的机会、给予的期待、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均等。尊重信任学生,还不能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控制作业量,尽量少布置重复机械的抄写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及时反馈校正等。每一节课,教师激励的目光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停留,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并得到提高。
打造质疑生成的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听一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夏夜多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动物怎样帮助水草上的小蚂蚁上岸回家。激烈讨论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怯生生地说:“小蚂蚁是怎么到水草上去的呢?”教师没有对这个突兀的问题置之不理,而是紧接着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讨论这个问题。质疑生成的新课堂包括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预设之内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就会有奇迹发生。
质疑生成的课堂不仅要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还要求教师有开放之心。新课改强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那么教师应该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包括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案学案、开放的教学方式、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的学法指导等。
学生依恋的课堂还应该充满智慧和善良。要用智慧武装善良,用善良包装智慧。养成习惯、塑造性格、修炼人性,这才是课堂追求的,这才是课改的出发点。
(作者系潜江市教育局园林分局副局长)
浅论数学课中的“三动” 篇7
在数学课中, 悉心启迪、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即“三动”) , 激励学生敢想多思, 质疑问难, “亲自动手”, 主动观察、交流、推理、验证, 克服单纯地模仿与记忆, 乃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构建动脑的和谐氛围
1. 建构融洽、和谐的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学生勇于动脑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敢于破除“师道尊严”;要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持之以恒的耐心,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关爱学生。因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力保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持久不衰。
当学生压抑不悦时, 要让其轻松振奋;当学生感到抽象难懂时, 要力求深入浅出, 讲析形象生动具体;当内容平淡时, 要努力增强趣味性;当学生疲倦时, 应诙谐风趣, 让学生放松。总之, 要让学生对教师、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在平等、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富于思维。
2. 理解宽容学生。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尽相同, 必定有相对进步、暂时落后的学生。因此, 教师要善于理解, 学会宽容。因为理解与宽容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 化解矛盾, 理顺情绪;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欢快的氛围。
要容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的学生, 更要宽容对教师“大不敬”的个别学生;要容学生中的瑜瑕参半之言、错误之言、谩骂之言、唧唧喳喳之言, 并加以善诱。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人格修养, 心底无私, 自律自惭, “以善推人, 以恶自与”。
3. 课堂中要有“自由”。
这里的“自由”是指师生换位, 质疑问难, 它能活跃思维, 发现问题, 探究缘由。“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就需要在课堂中施行师讲生听、生讲师听、生生互问互答、师生互问互答等诸多方式。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切实树立换位意识, 要学会“屈尊”和“倾听”, 和学生一道学习。其次, 要当好“小学生”, 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再次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善问, 培养学生具有不拘一格的、发展的“相异”思维。在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时, 学生易出现这类错误。充当“小学生”角色的笔者问道:“这样计算对吗?”一问激起千层浪, 两种不同观点就尤如正方、反方展开热烈辩论, 最终由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结论。最后, 还需去掉“咱”的思想, 既给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的“自由”, 更给学生充分陈述观点及理由的“自由”。
师生换位、质疑问难的“自由”, 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演绎、分类、综合、抽象、概括以及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诸多能力, 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 发展、辩证地思索问题, 最终获取知识。
4. 要善待课堂中的“杂音”。
在课堂上, 有时学生会有五花八门、异想天开的回答, 令教师头痛不已, 让课堂难以把控。其实, 要营造和谐氛围, 决不能扼杀这些“杂音”, 恰恰这些“杂音”很有可能就是学生奇异的想象, 创造性思维的潜质。若扼杀, 就错过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还疏远了与学生的关系。因此, 不能把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杂音”视为“怪癖”, 挫伤学生, 而应加倍关注, 充分挖掘其合理因素, 让学生敢想、敢说;要重视学生的“杂音”, 哪怕是一句俏皮话, 都应加以善诱, 给予关注。
二、以“问”“代”讲, 让学生“亲自动口”回答
以“问”代“讲”是指教师把所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问”的形式, 教师屡次提问, 学生接连回答。“问”主“讲”精, “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教学提问的主要类型为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常用提问法有:直问法、特问法、反问法、疑问法、追问法、检测法、评价法、研究提问法、探讨提问法、激问法。当然, “问”还必须诱导、鼓励学生敢问、多问、勤问、善问。这就要做到:
1. 深入研读教材。
明晰所学内容与已学知识的关系, 确定“问”的方向, 精心设计带有思辨性的“问”, 使教学重点、难点在科学有序的“问”中突出与攻破。若新学内容与已学知识有联系, “问”须从已学知识入手, 且逐步推进, 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若新学内容与已学知识无联系, “问”时则应把新知识化为多个“问”, 让学生阅读、探究、交流, 且借助生活经验, 寻求答案。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的点必须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这一新知识, 由于是初次接触, 学生颇感抽象, 这就应遵循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基本理念, 借助生活经验问学生:进电影院怎样找到自己的座位, 学生很易答出:先找到第几排, 再找到该排的第几座就行了。此时, 教师及时逐步推进, 告诉学生, 电影院里的座位完全可以用两个数确定下来, 这就反映了一对数和形的对应关系, 再过渡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表示, 就水到渠成了。
2. 刻意营造认知冲突, 掌握“问”的梯度。
遵循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基本理念, 着力抓住教学契机, 刻意营造认知冲突, 把事物、概念之间的矛盾以“问”的形式呈现出来。“问”时要掌握好梯度:梯度太小, 学生不假思索地随口答出;梯度太大,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望而生畏;只有梯度适中, 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索, 勇于回答。
3. 及时引导、分析、点拨学生之答。
引导分析的话语要有鼓动性、艺术性;点拨要抓准时机, 在学生求知欲强烈之时进行点拨, 效果最佳。
4.“问”要避免“为问而问”、“无疑而问”、“小疑多问”、“大疑简问”。
三、多动精讲, 重视“亲自动手”
“亲自动手”是在动脑、动口基础上的综合活动过程, 有助于理解、分析、归纳、识记, 是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途径, “眼径不如手径”确为真谛。
1. 视教材内容与特点, 精心设计, “亲自动手”方案。
在作图教学中, 讲析作图方法后, 师生一起“亲自动手”作图。计算类教学内容, 亦应用此法,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掌握知识, 磨练动手技能, 体味动手之乐。
2. 以动“代”讲, 在“亲自动手”中学习新知识。
新学公式、运算法则, 定理等可以动“代”讲。诸如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 (a+b) (a-b) =a2-b2, 完全平方公式 (a±b) 2=a2±2ab+b2之教学, 可设计多个类似的整式相乘, 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规律, 并自行归纳出公式及其结构特点。有些几何定理的教学, 也可采用此法, 这比直接把知识点“填鸭式”地抛给学生更形象, 更有效。
3. 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
三动 篇8
一、身随心动
所谓心动, 即让学生要有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能充分参与。一般来说, 不管是哪一个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很重要, 吸引学生对历史产生浓浓的兴趣, 就会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大大加强, 如在初三年级的第一节课, 我从三个方面谈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首先讲了东晋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抛官扔印,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故事, 故事讲完后, 问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位大诗人是谁, 学生回答后, 然后风趣地告诉同学们, 历史老师也和这位大诗人一个姓, 同学们一般都会意和善意地笑了, 这样就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下面的交流变得自如和融洽起来;接着告诉同学们这个故事来自于历史书上, 所以大家要认真学习历史, 学好历史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人们看电影、电视、阅读报刊书籍都离不开历史知识, 即使是交往也要有历史知识, 否则就要闹一些笑话。然后告诉同学们学好历史是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这是中考高考的要求, 是国家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测试, 也是历史教育功能在国民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每一个国家都重视本民族的历史教育, 中国也不例外。最后通过强调陶渊明不事权贵的高风亮节, 激发学生在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过程中,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时下有一段流行语“什么都可以动, 就是不能动了心”, 反之, 要是动了心, 学习的行动拦都拦不住。我们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知道该如何自己为自己设计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用丰富多彩的活动,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精彩化、趣味化, 从而活跃了历史教学的气氛, 使学生从内心上迷恋历史, 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历史, 这样往往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动学习
所谓自动, 即学生要自主学习,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学习, 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1) 主动预习:根据上节课后10分钟下发的学案和教师提出的预习要求自主学习, 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 (2) 充分预习:预习时不能浮在表面, 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把握知识的内涵, 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3) 不脱离教材:一定要先精研教材, 掌握基本知识和线索后再做学案。通过自学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 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的70%以上的问题, 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
学生学会课前自主学习教材, 初步了解所学知识, 收集资料, 提出质疑, 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 做好学案准备。课前自学把容易的问题前移, 学生能够看书自己独立解决的课前自己通过看书就解决了, 在课前看书的时候他就是在思考, 慢慢地养成这样一种主动学习的习惯。因为学生看书不仅是看懂与否的问题, 教师要求他们在看的同时要思考问题, 看懂什么了, 第二天可以在课堂上问大家, 可以设计问题来考别人, 没看懂的第二天带着问题来上课, 可以问, 然后教师再鼓励谁能提问题, 谁问题提得深刻说明谁学得好。要有这样一种意识, 这样一种氛围, 因此学生课前看书就不是一般的预习了, 它实际上是一种比较主动的、自觉的、认真的自学。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培养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培养了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互动探究
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论和双向活动论, 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 它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助。九年级上册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中, 师生共同探究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动机和条件及影响, 老师可以把这些探险家的航程交给学生与学生合作完成, 即分成四大组, 每组完成一位航海家的主要活动, 每一组的同学互相合作,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 编写提纲, 提出问题, 甚至编出课堂剧等。正式上课, 每组同学就派代表运用多种形式讲解该目内容。这样四组展示后, 通过自评互评, 或老师评讲, 完成该课的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仅是讨论问题, 流于形式。 (1) 课前合作学习:组长带领全组同学逐一落实学案的完成情况, 对组内同学在完成学案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尽量使问题在组内解决。学生在组员的共同努力下自觉、有序的完成自问、互问, 达到共同进步。 (2) 在课堂交流展示时, 争当展示代表:做到人人都想展示, 人人都能展示, 由组长按“全员参与”原则和个人自学情况确定本组展示代表。随后学生能够在组员的相互鼓励中, 大胆、大方、合理的提出问题。通过探究的多种形式优化组合学生, 发挥各自特长, 相互启发研讨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 从而使得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概念更清楚, 结构更清晰, 特点更鲜明, 结论更准确。
三动 篇9
1 心动, 只有学生心动了,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 新课开始, 创设情境, 让学生耳目一新, 牵动每一颗童心
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 一开始, 我首先就播放“春天的景色”片段。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 欣赏着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春雨蒙蒙的美景后。再引导:你看, 多么美丽、迷人的春天哪!小鸟也来聚会了, 让我们听听, 他们在说些什么?如果想知道, 快打开书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同学们就怀着好奇心, 也带着好胜心, 兴趣盎然的读起课文来, 不一会儿, 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围绕着小鸟的话题 (春雨的色彩) , 我让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求知欲、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还有很多种方法, 如《手捧控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看着课题, 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运用好情境教学, 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 课堂就能活起来。
1.2 课中创设情境, 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 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
如学习《荷叶圆圆》一课, 学生借助拼音读通顺课文后。为了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再一次被调动起来。我出示自己采摘荷花荷叶的照片, 同学们, 你们也想摘一朵漂亮的大荷花吗?学生异口同声:“想。”那就快快开动脑筋记住这些大荷花上的字吧!谁先记住, 就可以先摘走老师手里的荷花、荷叶。学生或者独立探索, 或者合作记忆, 一会儿工夫, 一朵朵漂亮的荷花、荷叶被摘走了, 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 他们学得多轻松呀!课中也可以开展识字大王比赛, 设置课本剧表演情境、游戏情境等。只有学生一次次心动, 学生的内心才会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 使他们始终处于探索中, 这样的课堂就会不断迸发精彩的火花。
2 行动, 只有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 学生才会在行动中得到锻炼
只要心动就会有行动。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 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我在教学中, 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 读一读, 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 动脑想一想, 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 说一说。这样, 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课堂就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在学习《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时, 我就让小组合作, 小组成员有不懂的问题, 先在组内交流探讨。由于学生相互启发, 互相补充, 互相纠正, 在相同时间里, 发言、动口的机会多了, 讨论的问题更有个性化, 更完整了,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 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更是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平时在课堂上, 生怕出错被老师批评而不敢发言。而在小组说给同学听, 就没有这样的顾忌, 可畅所欲言。而为了让整个课堂真真实实地动起来, 我就给他们吃一些偏饭, 创设条件, 让他们解决一些最基本的, 一些显而易见, 容易解决的问题, 如果对了或对了一部分, 就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 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即使全错了也不批评他们。反而表扬他们的参与精神。记得有个叫杨波的差生就曾在这节课上问我:老师, 地球爷爷的手在哪里?我没有直接回答, 而先是表扬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就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如果有答案的就在小组交流。使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这个学生在小组发言很积极, 自己在小组中找到了答案。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使我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一位美国的教师, 在课堂上, 给学生提问:一只手有多少个手指?一个学生大声回答:有三个。而这个老师不但没有生气地批评学生, 而是很高兴的表扬说:很好, 你很勇敢。离正确答案只差两个了。这个学生听了很高兴, 马上补充说:哦, 老师, 我知道了, 是五个。这样的鼓励, 不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吗?这不值得我们那些动不动就怒火冲天, 拿学生出气的师者借鉴吗?试想, 这样一些弱势群体也能带着兴趣参与课堂, 这样的课堂又怎能说不是百花齐放, 生机盎然呢?
3 互动, 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三动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英语,三动教学法,创新人才
所谓“三动教学法”, 是指在课堂上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发挥其主动性, 大胆地用脑想、开口说、动手做, 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一直在英语教学方面尝试“三动教学法”, 本文就谈谈“三动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和运用。
一、设计情境, 引导学生动脑想
情境教学法是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真实情景,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从而“奇思善悟”“奇思妙想”学英语。
例如, 在教学牛津英语7下Unit7 Reading一文时, 力避传统的讲授法, 用多媒体出示熊熊燃烧的大火的图片, 老师说“Fire is useful but dangerous.Who can give us some examples?”之后, 小组讨论, 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例子, 分别说明火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可能带给人们的危害。教师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后, 巧妙引入新授:On May 10, a fire happened to Lin Tao’s neighbor, the79-year-old Mrs.Sun.If you were Lin Tao, what should you do?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 有的一连串说出几个连续动作, 并且用了一般过去时态, 把林涛独自一人在家、听到呼救声、观察情况、准备相救、全力救助、受伤住院、亲朋好友探视等经过叙述得完整细腻。这样, 通过情境诱导学生动脑动口, 学生思维的火花便迸发了出来。
二、提供信息沟, 诱发学生动口说
英语课上, 学生大多数习惯被动地听、记笔记、做练习, 习惯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听;教师们常常叫苦连天:课堂死气沉沉, 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改变这种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不妨提供信息沟, 诱发学生动口说, 让学生自主、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 在学习牛津英语9A Unit1时, 中心话题是大家比较感兴趣且熟悉的话题“星座”。可是, 十二个星座记起来困难, 星座与人的性格的联系也不易记忆, 单词量大、又是中考中出现频度较高的词汇, 用传统的讲授法显然不是首选。我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每一位同学记住自己的星座名称, 同时也记住同桌的星座, 并说出自己和同桌的性格和课文中描述的相应的星座所对应的性格是否一致……课堂上,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不知不觉在学生的“七嘴八舌”“胡说八道”中, 新词不用教、句型不需点拨, 教师不再感觉教得累而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再如, 在学习了牛津英语7下Unit7 Reading一文后, 启发学生两人一组, 一是知道林涛救人事迹前来采访的记者、一是因火中救人受伤住院的林涛, 两人一问一答进行现场采访。于是, 每两位同学积极准备, 踊跃参与表演。每一小组问题不同, 回答也不尽相同, 学生们畅所欲言, 学习气氛非常高涨。其中有一组同学煞有介事地扮演了“小崔”, 林涛被邀请到节目现场。“小崔”用英语开场白说道:“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邀请了大火中救出了79岁的孙太太的林涛, 现在, 他就在我们节目录制现场, 请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他。下面, 我来采访一下这位英雄……”采访结束, “小崔”总结道:“大火无情人有情, 世上好人多。”同时, “小崔”唱一曲《让世间充满爱》。这节课, 同学们在说说笑笑、边听边说边做中, 自觉地运用了英语, 将这节课推向了高潮。
三、实施任务型教学, 启发学生动手做
谈起任务型教学, 每位教师都能如数家珍。任务型教学是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布置不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被广大教师接纳、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完成任务、体验到成功, 尝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实现乐学的效果。
比如, 在教授新版7下unit6 reading前, 不是单纯布置读课文, 画出生词, 找出不懂得句子等, 而是让学生通过书、电影、网络了解Alice梦游仙境这个故事, 以备上课交流。在小组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展示图片、描述图片或利用故事接龙的形式将此叙说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 为了下节课能够充分展示自我, 学生们定会积极准备。这既要了解课文, 还得准备好相关知识。既预习了知识, 也调动了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 更促使学生在用中学, 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 何乐而不为?
再如, 教学牛津英语9A Unit6的导入部分。这部分说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被杀, 警方介入找到四个嫌疑犯, 根据四个嫌疑犯的外貌等请学生画出最大的嫌疑犯是谁, 好多同学都会兴趣盎然地去读第一部分的文字介绍, 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们画的嫌疑犯栩栩如生, 又形态各异, 笑声充满了课堂。教学9A Unit6 Who is the murderer后,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练, 对文章的主题和段落结构有所了解, 对文章的内容也有所把握。如果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仍是常规的读课文、背课文、记单词和短语、做课后练习等, 学生会感到味如嚼蜡, 而文章对学生已经没有了新鲜感和吸引力, 当然学生也可能会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读和背, 但兴趣二字早已不复存在。如果教师不是布置单词、课文的读和背, 而是让学生制作一个捉拿凶手的悬赏海报, 学生会兴趣倍增。学生会在复习课文的基础上, 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也达到了“用中学、学中用”的目的。
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该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相信“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把课堂、课外、信心都还给学生, 利用情境法、任务型教学等各种方法方式, 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让学生会学、乐学, 成为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抓好语文课堂中的“三动三练” 篇11
导入语不可缺,精而巧的导言是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设计的形式不同,效果也各异。可以让学生讲故事,欣赏诗句,谈感受等。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巧妙的引出新课。但这期间却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还可以与写文章联系起来。比如说学习《伤仲永》这一课时,我设计的导言就是让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同学都很熟悉这则故事,所以举手的同学也很多。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另外这则故事讲了做人要有“礼”这样一个道理,听了后对同学们也有启示,更重要的是很好的导入了新课的学习。所以,一堂课的导言设计不光要做到与新课内容有关,还要做到精而巧。
以“三练”贯穿全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中不光有老师的动,更重要的看学生是否动起来了呢?“三练”就是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时间,如果没有学生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的话,就称不上是一堂好课。首先是课前练习,设计时可以是对旧知识的复习,还可以做一些基础题,比如:仿句、造句、默写诗句等。复习旧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抢答完成,看谁记住了,加上老师适当的表扬来激励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基础是不能忽略的,除了掌握每课的重点字词外,课前练习就是夯实学生基础的好时间,让学生接触不同的题型,便于学生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其次是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一节课的核心环节,也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环节,教师应精挑细选,分层设题。应为一堂课不仅要考虑优秀生和中间生,还要顾及学困生。所以教师首先要把握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定目标,其次将目标细化,大目标设计成小目标,难问题设计成简单的问题,这样不管对每一位学生都便于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與性。学生的“动”也不成问题了。当然在“动”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每堂课的目标设计就是一道阅读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概括,提高阅读水平。最后是课后练习,即巩固练。它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可以是教师自己设计,还可以结合练习册,像我们这学期使用的《零失误》,题量大,涉及面广,题型新颖,我觉得课堂中结合它,效果较好。
看学生什么样“动”。前面说了以“三练”让学生动起来,但究竟怎样“动”呢?我们都知道“三动”即口动、手动、脑动。与语文课堂联系起来就是听、说、读、写相结合。也许有的课堂中做到了听、说、读三个方面,但“写”未必做得到,其实像生字词、古诗句,完全可以采用默写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在分析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圈点、勾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内容。解决目标时认真做笔记,积累重点知识及答题方法 。这总比只说、只听强吧!我感触颇深的就是每次考试中的默写题,就因一字之差而失分的学生特别多。所以,教师应该平时强调默写。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写作水平,学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写感受或心得,或以练笔的方式让学生写作时间长一点,习惯就自然养成,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相信,只要将上述的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就一定会上好一堂语文课。
三动 篇12
我校在2015年底试推行了“三动四环”教学模式。所谓“三动四环”课堂,指的是老师讲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师生、生生有互动。四环节是预习导入、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巩固拓展。我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作了进一步的改革尝试。
一、教学现状
初中音乐教学是遵照国家教育法规开设的,属九年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初中音乐课具有基础性、操作性、欣赏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是很喜欢上音乐课的,但因为音乐课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中均不列入考试范围,每周的音乐课程也相对较少,加上其他主课的学习压力较大,这让学生对音乐课显得有些漠不关心。同时,这也造成了升入初中的学生尽管在小学上了6年的音乐课,但绝大部分学生离规定的教学要求相差甚远。那么,探究如何改进我们的音乐教学,有效把握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基本环节,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现代新课改下的主动学习模式,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新教学理念带来的改变
我校新课改倡导“三动四环”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将全体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我校围绕“三动四环”高效课堂的多次培训和观摩,我在音乐课教学上开始借鉴,例如,在教学引入环节,除了教师灵活导入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点、难点。在“分组合作、展示点评、质疑拓展”环节,老师利用多种形式的引导和展示,注重让学生欣赏和表演唱,同时要多和学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可以让学生通过说、唱、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让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和展示自己感兴趣的现代音乐,让音乐课堂既有技能学习又有兴趣个性的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课堂观、学生观
课堂采用什么模式、几个环节不重要(尤其一节常态课),重要的是是否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不是教师一人的讲堂,应该是学生讨论、质疑、探究、展示的论坛、舞台。变一花独放为百花齐放。不要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记笔记,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努力做到讲得精彩、生动、有滋有味。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富有磁力,富有吸引力。教师的语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总结性、系统性。
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非常丰富,某领域的知识有可能比老师懂的多。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并探索新课堂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寻求相关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时,我让全体学生闭上眼睛,手放在膝盖上,身体随音乐自然的动,学生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轻松地听完全曲,最后竟你一句、我一句地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绘出来了:“感觉自己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敬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音乐课上老师关注的不只是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帮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拓展音乐综合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并富有情感审美的探索、创造的态度与方式。因此在这样的认识的前提下的教学,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欣喜地与学生走到一起,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对于学生回答的各种答案始终面带微笑,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因为音乐不追求统一答案,音乐尽量不结束真理。教师既是出色的导演又是忠实的观众,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
(三)以生为本,重视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整合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在让学生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和保护方法的同时,教学生懂得欣赏,学会听唱,能够评价作品的内涵以及同学的表现等,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上,我尝试调整了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123456音阶练习或者唱一个单音,这对有的学生来说就是恶作剧时间,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于是我大胆在唱歌教学过程中摸索不再做单一发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引导学生,例如学唱《红河谷》时用wu母音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提醒学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开,嘴撅起来,体会歌曲意境以情带声,并随时给学生做歌曲演唱示范,加上灵活多变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经过实践证明,音乐的基本技能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关注音乐———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内涵。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大众教育。鼓励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因材施教,会讲是能力,少讲是智慧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同一节课、同一首歌的教学,在不同的班级,相对不同的学生就有大相径庭的结果。为了每个学生都能有良好的个性发展,我尝试把每节音乐课的最后5耀10分钟,留给学生,给他们听、说、唱、演的自由空间,这一环节的设置,调动了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也带来现了不少惊喜。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高效课堂并不反对老师讲,会讲是一个老师的基本能力,但不能实行填鸭式、满堂灌式、牵领式教学,老师不但会讲,还要努力讲得生动,努力做到精讲、少讲。教师必须彻底抛弃“满堂灌”等落后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初中音乐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学习《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歌时,我要求学生提前倾听,写出感想,在学习歌曲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我则在旁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于他们的讨论活动并不过多干涉。这样一来,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自主讨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想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熟悉教材,熟悉新课标,熟悉学情,充分备课,知道哪些该讲、如何讲,哪些少讲、不讲,熟练运用“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讲是为了最后不讲,教是为了不教。
例如,在歌唱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五音不全,节奏不准,强弱不分,因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这往往是薄弱环节,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兴趣索然。我借助语言的直观性,形象生动地启发引导。如讲音阶,用板书画成级高不等的阶梯形,醒目标出半音关系的音级,并说明音的阶梯与普通阶梯的区别,再强调音高的顺序排列及mi、fa、ti、do间的半音关系,然后在琴上弹奏音阶,用这种直观的教学语言增添了学生兴趣,更易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引发的思考
我校推行的“三动课堂”理念揭示出:高效课堂不囿于任何模式,各种模式的教学只是一种模式,任何一种模式不可能覆盖所有学科和课型,一名优秀老师不可能使用某种模式教学上好各种课;各种成功的真正高效的课堂模式一定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这是高效课堂的本质。
我们通过“三动”观察课堂,并把“三动”作为判断一堂课是传统课、旧式课还是现代课、新式课的依据,简洁易懂,便于操作,比较容易被老师接受和使用,有效地促进高效课堂改革。同时我们不排斥老师中出现有个性化风格的课堂模式。课堂应是丰富多彩的、富有灵性的,只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有感情、有激情、有热情”,那就是一节成功的高效课堂。
另外,通过和学生们交流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很喜欢音乐的,他们有许多的磁带、光盘、甚至MP3或MP4,买过或整理过歌本,随口都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因此,我在每节课的延伸活动中,根据本章学习主题,让学生去设计自己的音乐天地,如“每周一歌”,以组或者班为单位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歌曲,介绍有关音乐方面的资料,组织小型音乐会,举办座谈会,等等。这样一来,丰富多彩又紧跟时尚的内容,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每次课后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教学有模,教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是为佳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是为佳法。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能总是用一种方法去否定另一种方法,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否定另一种模式。我们应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去寻找适合不同学生需求,有利学生终身发展的最佳方法。
总之,而今音乐教育提倡适应学生个性、扩展创造性经验的音乐欣赏教育。我们要有意识地在音乐课堂教育中进行主体性的策略研究,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自信心和创造意识,达到整体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提高初中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音乐是陶冶人类情操的重要手段,音乐课是学生获得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授课老师要格外重视。看一节课是否高效,主要看课上学生学得是否主动,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师生间、生生间有没有有效的互动过程。我校试推行了“三动四环”教学模式,如何把其教育理念运用到音乐堂中去、如何积极调整教学方法、明确自己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及地位等是我们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音乐,三动四环,教学理念,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人民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三动】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