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期(精选7篇)
心理分期 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对人体的伤害也越来越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有报道指出,未来10年亚洲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将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种种资料使人们觉得癌症离我们越来越近,就在我们周围,但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大多数人还是难以接受,这种巨大的心理打击和变化必然会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巨大的影响[1,2,3,4]。本文中,笔者就癌症患者的心理分期进行研究与评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7年9月~2008年8月收治的68例癌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68例癌症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组68例患者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35~7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20例,中专及高中者25例,大学及以上者23例。对照组68例患者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28~7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22例,中专及高中者26例,大学及以上者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为初诊为癌症时即入选观察。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针对患者的性格、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然后根据癌症患者的5个心理分期(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沮丧期、接受期)[5],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符合每位患者其自身特点的心理研究治疗、护理计划,按其分期分阶段地进行研究及宣教、疏导。
对照组则不采取这些心理分期研究,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宣教。
1.3 评价方法
运用Jalowiec的应对量表(JCS)[6]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尤其对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分析。此量表包括8个因子,本文对此量表的应对策略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每个因子从“没有使用”到“经常使用”为递进层次,评分标准也为递进式,为0~3分。其中情感方面为胡思乱想、担忧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效果应用Jalowiec的应对量表(JC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保守方面,其他方面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除保守方面,其他方面干预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癌症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从确诊开始心理就有一个比较明显而波动较大的变化[7],这就是癌症患者的心理分期,一般临床上分为5期,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沮丧期及接受期。在患者刚确诊为癌症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自己所患即为癌症,内心往往持否认态度,为否认期;随后当得到证实确为癌症后,患者往往觉得命运不公,非常愤怒,为愤怒期;愤怒期后,患者会逐渐平复,求生本能逐渐显现,希望能得到较好治疗,延长生命,为协议期;但是随着病情的加重,各种症状可能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此期患者越来越感受到疾病的痛苦,随之心情沮丧、低落,为沮丧期;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逐渐适应并接受这一现状和事实,为接受期。
针对癌症患者这5个时期的特点,进行心理干预,逐一解决患者的问题,同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及性格特点进行积极分析探讨,选择对其最有利的心理干预措施,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达到乐观、积极、开朗的情绪。而以往的成功病例证明,积极、开朗、乐观的情绪对机体的积极意义有些是药物及手术治疗均无法达到的。本文中,干预组的心理干预有积极、乐观方面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机体免疫力有积极意义。以前有报道,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有益[8,9]。
综上所述,对癌症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心理分期研究,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及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非常适用于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治疗,值得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建中, 吴爱琴.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免疫功能的测定[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6 (6) :386-389.
[2]周广菊.对肿瘤患者的健康教育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9) :97-98.
[3]张爱珍.癌症患者的心理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3) :389-390.
[4]姜英惠, 张爱新, 苏飞雁, 等.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3) :553.
[5]王逸如, 黄华兰, 应文娟, 等.恶性肿瘤与良性疾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J].南方护理杂志, 2004, 11 (4) :47-49.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 :191-235.
[7]王建平, 林文娟.应对策略在癌症患者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 (1) :1-4, 48.
[8]任素琴, 朱宁, 朱少云, 等.干部门诊老年患者就诊中焦虑情绪的调查[J].现代护理杂志, 2004, 10 (92) :393-394.
[9]王从蓉.癌症患者心理变化及其心理护理要素[J].中华临床护理杂志, 2002, 7:1100-1101.
分期管理互助合作 篇2
依赖型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上依赖家长,依赖老师。譬如,在完成作业时,稍有一点困难,就希望获得帮助;生病了,不知道求医问药,气候变化了,不知道增减衣服。
盲目型学生。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没有主见,别人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譬如,许多违纪学生都是在别人的唆使下违纪的;见别人冬天洗冷水澡,他就洗冷水澡,不管自己身体怎样。
懒散型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无所谓,没有什么追求,没有年轻人的激情,萎靡不振。在学习上,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在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绵羊”型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自信心不够,创造力不足,做任何事情百依百顺,经不起挫折。比如,在学习上没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生活中懦弱,一受批评,就哭鼻子。
逆反型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着严重的逆反心理,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老子”天下第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学习上,总认为学校的管理太严格,家长的要求太苛刻,在生活上标新立异,目无法纪。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学校,在于家庭和社会。从社会层面看。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繁荣、民主张扬、传媒发达、个性独立、意识前卫的开放时代。受社会的影响,学生意识前卫,个性张扬,但又缺乏判断力。
从家庭层面看,当代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除一部分学生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外,还有很多学生要么在家长娇生惯养中成长,要么在顺其自然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要么在家长的“皮鞭”下生活,甚至少部分的学生在单亲家庭的畸形感情中长大。虽然他们物质宽裕,生活无忧,但是他们思维简单,性格怪异,感情脆弱,生活压抑,能力低下,所以,他们强调个性,希望民主,渴望成功。
从学校教育层面看,常见的几种管理类型有“家长式”管理、“管束式”管理、“保姆式”管理、“警察式”管理、“唯智型”管理、“封闭型”管理。但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强调严格的规范和秩序、统一和服从,忽视的是灵活和变化、多样和创造。其最大弊端在于无视学生的发展需要,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缺乏朝气,学校教育渐渐失去生命力。实际上,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家长包养、学校包教、家长和学校包办的情况,强调听从,忽视了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让他们适时地得到锻炼,谈何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下而上的学生分期教育、互助合作管理方法。
班集体是教师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基层组织。班集体的好坏,对保障教学质量、校风建设等至关重要。对学生分期教育、互助合作管理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有效途径之一。
有经验的班主任一般都会紧紧围绕学生的成才需要,抓好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班级工作应分阶段按时进行管理,我们不妨把一个班集体的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分为四个阶段,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施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地管理教育。
第一阶段:刚进校门的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想象构出一幅中学生生活的美好图景,很少考虑对新生活的适应性。进校后。随着独立生活的开始,原来由父母包揽和教师指导的事情现在由自己来办,常常使他们不知所措,颇有一种失落感。进入高中校园后,学习竞争更加激烈,学习成绩平平的同学往往会产生自卑感。再加上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原来的同窗知己,处在新的环境中,不少学生产生了“知音中断”的寂寞感,极个别同学随着上高中的目的达到。还会产生一种松懈感。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尽职尽责,辛苦一点,深入学生之中。首先是配合学校搞好新生的军训工作,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树立他们集体主义的信念,提高他们的遵纪守法的意识。另外,新生刚入校,依赖性还是有的,这个阶段的班主任,无论从时间上、精力上都要跟得上,从关心学生最根本的衣食住行着手,给他们以慈母般的关怀,教育学生要相互帮助,发扬风格,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对他们来讲缺乏的不是批评和冷漠,而是温暖和鼓励。因此要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感到老师的信任。有时哪怕是夹在作业本中的一张小纸条也会将师生的距离拉近,会使学生奋起直追。
与此同时,班集体的凝聚力也悄悄形成。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召开班会,民主推选学生干部,组建班委会。因为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威信的领导核心。班委会成员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公正、合理、及时处理班级中的事务。这样,学生会把对班主任的依赖逐渐转变为对班干部的信任和支持,班集体将产生不可替代的向心力、凝聚力,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基础也就夯实了。针对不同时期,在班级中举行一系列活动。如新生入学不久我召开了“爱在心中流淌”“礼仪,形象的天使”等主题班会。为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庆之际举行朗诵赛,后来又举行了一系列书法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以及辩论赛等。针对学生自信心不足又召开了“我自信,我能成功”的主题班会。冬季的越野赛,春天的羽毛球赛等等都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通过参加各种特色活动,学生的自我得以展示,特长得以发挥,能力得到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得以加强;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学生不再有多余的时间去挥霍浪费,减少了违纪现象,形成了文明向上的班风。
第二阶段:随着在校时间的推移及对学校各方环境的熟悉,同学们的新鲜感、陌生感消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开始对某些人和事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甚至同学间的不同习惯、不同爱好以及目标追求的差异等都会成为他们产生矛盾的因素,由此同学关系开始重新调整、分化、组合。这一阶段多出现干部难当、工作难开展的情况。班主任应经常深入班级、宿舍、学生之中。了解情况,分析情况,抓住主要问题,理顺各种关系。首先调整班委。选拔那些威信高、能力强的骨干进班委会工作,在班级中重新确立并巩固核心力量,这是缓冲矛盾的第一步。然后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愿望,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更多的同学在班干部的带动下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自己的能力,让良好的学风在班内形成,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更多的课余时间,减少他们之间冲突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当班级出现的矛盾缓冲后,一般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个阶段大多数学生对班级工作取得了一致认识,班干部调整后更具威信,定期召开班委会,督促班委工作并及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让他们明白: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任何一个学生干部都不能凌驾于其他学生之上;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要求一般同学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当学生干部不是费力不讨好,而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必须树立服务班级、服务学生和爱岗奉献的意识,这样才能做好管理工作。培养和使用班干部,既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做好班级工作,又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组织班级活动,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他们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人。
第四阶段: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当班集体核心形成后,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管理学生,学习上互助合作。共同进步。反复向学生强调“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的“我能行”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形成文明向上的班风。取得了显著成效。
心理分期 篇3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临床分期,康复期,心理护理
医院在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护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促进患者痊愈的关键环节, 所以, 相关的医疗工作者和必须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度, 特别是精神病患者, 心理护理是附加在常规服务而优于常规服务的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一个患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尤其是对于一个精神病患者, 更是需要心理护理这样的服务, 所以, 一定要发扬医院心理护理的服务, 使精神病患者无论是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只有这样, 精神病患者才能够用最大的勇气和信心去对抗病魔, 打败病魔。
1 精神患者心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患者的情绪不稳定
精神病患者不同于其他正常的患者, 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非常不稳定, 有些患者会因为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而对护理人员有敌视以及防备心理, 而且患者极容易被刺激, 情绪经常会出现波动, 致使护理人员无法控制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最重要的是患者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从而影响其康复。
1.2 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到位
如今, 大多数护理人员的年龄都比较小, 年轻人年轻气盛, 很容易出现浮躁心理再加上精神患者的特殊情况, 使得护理人员很容易出现不耐烦的负面情绪, 从而影响到护理, 也有可能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够及时、细致的观察到患者出现的细微的心理波动, 从而忽略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也不能够及时将心理护理工作做到位。
1.3 医院的治疗环境不够好
医院的治疗环境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环境可以怡情养性, 患者在良好的治疗环境中精神情绪都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 但是, 我国有很多医院的治疗护理环境都不够好, 导致有很多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造成影响, 也影响了精神患者的恢复进度。
2 精神病患者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在此期间的患者大多都是刚刚进入医院, 对医院陌生, 对身边的人都非常防备、敌视, 会产生紧张、焦虑、焦躁、没有安全感的心理, 容易情绪激动, 进而影响治疗。所以, 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尽快找到与患者沟通的契合点, 用患者适应的方式与其沟通, 然后向患者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以及具体的情况, 让患者尽快对医院的情况、环境都熟悉起来, 完全信任医护人员, 进而说服患者顺利的接受治疗。
2.2 治疗期的心理护理
在治疗期, 医生会采取各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此期间患者会非常痛苦, 导致排斥治疗。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告知患者治疗的利害关系, 尽量让患者保持放松的情绪, 提高其对治疗的兴趣和康复的意志, 说服其接受医生的安排, 顺利的进行治疗。
2.3 缓解期的心理护理
在此期间, 患者的病情相对缓解, 有了部分自知力, 此时会急于出院与家人团聚、重返工作岗位, 同时对住院之前伤害家人伤害社会的行为非常愧疚, 从而出现心理焦虑、浮躁的心理、护理人员应该尽量舒缓患者的情绪, 给患者讲解清楚治疗的进程, 并且让家属多陪伴患者, 让其可以安心的继续治疗。
3 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一般都已经快康复完全了, 在此期间患者的心情总体上是比较愉悦轻松的, 治疗以及护理起来都比较容易,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此期间的患者心理都比较敏感, 会担心生病造成的问题, 担心病情是否会复发, 自己是否完全康复, 出院后是否会受到社会的舆论和歧视, 自己是否还能认真做好以前的工作, 这些不安的情绪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此时患者极其需要护理人员的开导以及心理指导[2]。所以, 要及时观注患者的心理问题, 然后及时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让其能够愉悦轻松的康复。
3.2 出院前的心理护理
对在此期间的患者要做好心理护理, 以保证患者在出院前以及出院后都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来恢复健康。这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工作, 在患者出院之前, 就应该及时做好社会宣教, 及时与患者的家属、邻里、朋友以及同事都做好沟通, 对患者的康复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让家属在其出院后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让其他人都能够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并且沟通患者单位对其的工作做一个适当的调配。要保证患者的心理以及生活工作环境都适合其康复[3]。
4 小结
总之, 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保证在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分期和康复期给其提供最有保障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能够最好的恢复。因此, 精神病患者护理的相关工作者需要尽力克服护理中的所有困难, 尽一切努力做好心理护理, 将心理护理系统并合理地运用到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和康复工作中去, 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地研究出应对策略, 处理好护患关系以及与患者家长的关系, 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 促进医院社会信誉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商丽文.精神病人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中国伤残医学, 2007, 15 (3) :90.
[2]韩维荣.康复期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8) :220-221.
分期治疗“五十肩” 篇4
肩周炎早期即疼痛期,功能障碍往往是由于疼痛造成的,所以治疗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预防关节功能障碍为目的。此期不宜过早采用推拿、按摩方法,以防疼痛症状加重,可采取一些主动运动的练习,控制肩关节活动度。
中期即冻结期,这个时期的主要问题是关节功能障碍,治疗重点是以恢复关节运动的功能为目的。此期可以采用一些理疗、推拿、按摩、医疗体育等多种措施,以达到解除粘连,扩大肩关节的运动范围,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功能的目的。这一阶段,除了被动运动之外,病人应积极配合主动运动。
晚期为恢复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清除残余症状为主,以继续加强功能锻炼为原则,以达到全面康复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所谓“上工治未病”,因此,做好预防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预防肩周炎方法是坚持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做操等;平时注意肩部保暖,夏天睡觉不要露肩,风扇、空调不要对着肩部吹;冬天睡觉时可戴护肩;防止肩部慢性劳损,不可在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做强力劳动或双手搬卸过重的物体,以防肩部发生扭伤。
心理分期 篇5
1.自我意识发展显著
进入小学阶段, 儿童的自我意识继续从自我中心时期向客观性时期发展。对于儿童来说, 小学阶段是一个逐步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 学校的各种学习活动及其评价, 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自己重新进行认识, 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能力方面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不过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自我概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自我评价上因过分依赖他人评价而缺乏独立见解;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 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
2.情绪多变而冲动
如前所述, 处于客观性时期的儿童, 其兴趣开始转向外界事物, 其思想情绪也极易随外部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破涕为笑”之类的情形时常可见。他们的情绪又具有很大的冲动性, 不善于掩饰, 也不善于自我控制。学习活动的成败、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之间多样化的关系, 都可以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强烈的情绪体验。
3.意志力较差
处于客观性时期的儿童往往缺乏耐心和毅力, 做事没有一贯性, 需要教师或家长提出行动的具体要求, 并且要靠师长的监督和帮助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优柔寡断或草率决定的特征, 在遇到难度较大的活动时, 比较容易采取放弃或半途而废的态度。
4.社会关系不稳定
喜欢跟同伴交往是低年级小学生的一个共同心理特点, 但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是肤浅的, 在他们眼中, 所谓“朋友”就是能够一起玩耍、能够满足自己愿望的伙伴。他们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断探索与谁交朋友最合适, 但其择友标准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常常因一时的情绪好恶而“有了新朋友, 忘了老朋友”,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同伴关系不是很稳定。
总之, 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孩童时期, 在他们当中培养学生干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人长期从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 深知其中艰辛, 现结合瓦龙的理论谈几点认识。
1.正确定位, 面向全体学生
处于客观性时期的儿童, 其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尚处于身心不成熟阶段, 还不具备作为一个学生干部应有的素质和能力。因此, 低年级学生干部这一岗位应当是学生学习服务、学习民主、培养能力的课堂, 它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只局限于能够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的一批能做杂事的“小助手”。实际工作中常有一些班主任老师很少考虑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或是选拔干部的套路来看待儿童, 让他们承担一些诸如检查纪律、监视学习、打小报告等任务, 把小干部置于其他同学的对立面。这样做不仅给小干部的自身成长带来了较多问题, 还剥夺了其他学生成长锻炼的机会, 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2.因势利导, 培养工作乐趣
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概念, 不容易做出价值判断, 他们的行为多半是随着个人的好恶和别人的评价而改变的。因此, 培养班级小干部, 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培养他们对工作的乐趣。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 他们只是六七岁的孩子, 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是不实际的。在进行高层次心理锻炼的过程中, 我们应根据处在客观性时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的工作乐趣, 通过一些仪式或者活动使他们对工作产生成就感。
3.适时引导, 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
小干部在教班务工作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 若不能及时得到化解, 势必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学习成长, 所以班主任要经常留意并适时帮助小干部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首先, 要通过与小干部的悉心交流让他们明白:班干部是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服务的勤务兵, 不是“重权在握”可以使唤人的所谓“领导”, 只有让自己成为遵守纪律和尊敬师长的模范, 才能在同学们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平时与同学交往要做到宽容谦让;劳动中要敢于负责, 勇挑重担;老师不在时要能让同学们感到自己是大家最可以信赖的人。其次, 要利用班会、课间活动或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在同学们当中宣传小干部的优点和长处, 鼓励其他同学也能积极参与到班集体的建设中来, 让“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4.悉心指导, 注重传授方法
对于缺乏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班主任只是把工作安排了是不够的, 还需要耐心细致地教给他们工作方法, 抓好第一次:第一次组织早读, 第一次带队做操, 第一次分发营养早餐等。当然, 低年级的班干部毕竟还是小孩子, 正是爱玩的年龄, 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刚开始的工作中难免出现因贪玩而忘了工作, 或出现庇漏、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时班主任千万不能对小干部大加批评, 以至于伤害了他们的工作情绪, 一定要及时耐心地给予指导。
5.适度偏爱, 激发工作后劲
我这里所说的“偏爱”, 并不是指对学生干部缺点的袒护, 而是指给小干部以更多的煅炼、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后劲。平时班主任可以适时地在集体活动中表扬小干部, 这样不仅能增强小干部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 还能助长他们进一步做好班务工作的积极性。
作为低年级班主任, 我们应该在小干部培养中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把学生干部的培养放在育人的高度来认识, 惟其如此, 我们才不会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 才不会用成人化的眼光来对待学生干部, 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得到应有的发展。
摘要:瓦龙 (H·Wallon) 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儿童心理学家, 他认为儿童在客观性时期是其心理发展发生新的转向时期。本文根据瓦龙儿童心理年龄分期理论对小学低年级干部的培养做相关阐述。
心理分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材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大肠外科施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109例, 男62例, 女47例;年龄34~84岁, 平均62.9岁。肿瘤浸润全层者78例, 未达到全层者31例, 浸润肠壁全层比例达73.4%;有淋巴结转移者37例, 未出现淋巴结转移者72例, 淋巴结转移率33.9%。
1.2 肿瘤环肠壁生长情况
将肿瘤环肠壁生长情况分别以1/4周、1/2周、2/3周、环周4个级别分组, 将肿瘤浸润深度分为浸润肠壁全层与未达肠壁全层两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 采用行X列表资料的χ2检验, 分析肿瘤环肠壁生长情况与T分期关系;将肿瘤浸润深度分为未超过浅肌层及未超过深肌层两组, 分析肿瘤浸润深度与N分期的关系,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环肠壁生长情况与肿瘤肠壁浸润深度的关系
肿瘤环肠壁小于等于1/4周8例, 其中浸润肠壁全层4例, 未达肠壁全层4例, 浸润比例50.0%;环肠壁大于1/4周101例, 其中浸润肠壁全层76例, 未达肠壁全层25例, 浸润比例75.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05) 。环肠壁小于等于1/2周29例, 其中浸润肠壁全层14例, 未达肠壁全层15例, 浸润比例48.3%;环肠壁大于1/2周80例, 其中浸润肠壁全层66例, 未达肠壁全层14例, 浸润比例8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环肠壁小于等于2/3周56例, 其中浸润肠壁全层36例, 未达肠壁全层20例, 浸润比例57.1%;环肠壁大于2/3周53例, 其中浸润肠壁全层44例, 未达肠壁全层9例, 浸润比例83.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2) 。环肠壁未达到1周68例, 其中浸润肠壁全层47例, 未达肠壁全层21例, 浸润比例69.1%;环肠壁1周41例, 其中浸润肠壁全层33例, 未达肠壁全层8例, 浸润比例8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4) 。
2.2 肿瘤肠壁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
浸润深度未超过浅肌层12例, 均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超过浅肌层97例, 其中60例出现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6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 。浸润深度未超过深肌层29例, 其中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17.2%;浸润深度超过深肌层80例, 其中3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40.0%,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8) 。
3 讨论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大体类型、Duke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血管淋巴管侵犯等关系密切[1]。大肠癌侵袭的深度是决定其病理分期、手术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2]。目前, 对大肠癌的种植复发问题也取得了共识, 即结肠癌侵透浆膜者与胃癌类似, 浸润浆膜者即使做了根治性切除术, 其5年生存率也不能有效提高, 直肠癌位于狭窄的骨盆腔内, 癌侵透肠壁后癌细胞容易残留[3]。如何准确判定肿瘤是否侵透浆膜层就成为判断是否可能出现腹膜种植转移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辅助检查中普通B超、下消化道造影等均不能直接显示肿瘤肠壁侵袭的深度, 超声内镜及增强CT可以对结直肠癌肠壁内的浸润深度的判定有一定的帮助, 彭海霞等[4]研究发现, 高频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于结直肠癌术前T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但是目前对肿瘤是否侵透浆膜仍缺乏有效的手段。
结直肠癌环肠壁浸润范围可反映出肿瘤的生长时间, 估计癌肿浸润肠壁一圈约需1.5~2.0年[5]。而肿瘤肠壁浸润深度也与肿瘤生长时间有关, 所以肿瘤环肠壁浸润范围可以间接反应出其浸润深度。本研究发现肿瘤侵犯肠壁小于等于1/4及1/2周者, 其中均有50%左右的病例肿瘤侵及浆膜外, 说明结直肠癌在肿瘤发生的早期既有向肠壁外浸润的倾向。
KORNPRAT等[6]研究发现肿瘤的大小是影响结肠癌预后的一项独立因素, 并且当肿瘤直径大于4.5cm时, T分期、N分期及TNM分期明显升高。本研究发现, 当肿瘤侵犯肠壁大于1/2周时, 有82.5%的病例肿瘤侵及浆膜外;小于等于1/2周中有48.3%的病例肿瘤侵及浆膜外, 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这也认证了KORNPRAT的观点。笔者认为可以将肿瘤是否超过肠壁1/2周作为其浸润浆膜外的一项高危因素, 这对指导手术术式起到一定作用。目前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如火如荼, 越来越多的盆腹腔肿瘤可经腹腔镜诊断和手术治疗, 但是其手术适应证仍存在争论[7]。刘刚等[8]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气腹压力对肿瘤生长和种植转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气腹压力增高, 平均肿瘤生长质量逐渐增大, 腹腔内种植转移灶数目增多。DU等[9]研究发现二氧化碳CO2气腹后可使腹膜间皮细胞基底膜断裂及间皮细胞破裂, 导致其防御功能下降, 并认为这可能是CO2气腹促使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机制所在。另外, 高浓度CO2本身也可以使一些肿瘤的癌基因及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上调[10,11]。当然, 气腹压力促进瘤细胞种植转移是建立在肿瘤是否穿透肠壁的基础上的, 所以认为当肿瘤侵犯肠壁大于1/2周时不宜行腹腔镜手术。
结直肠癌局部切除的适应证之一是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 (Tis/T1) , 对于侵及肌层 (T2) 的病变尚有争议[12]。对于T2者部分病例已有淋巴转移, 有研究发现在直肠癌患者中T2可以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与否的一项独立因素, 当肿瘤侵及固有肌层, 其淋巴结转移几率升高[13], 所以对于这些病例是否可以选择局部切除仍困扰着外科医生。结直肠肌层分为浅肌层与深肌层, 本研究发现肿瘤浸润深度未超过浅肌层者无淋巴结转移, 所以认为对于肿瘤浸润深度未超过浅肌层者可考虑局部切除, 当然此结论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研究加以证实。
总之, 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肿瘤浸透浆膜层的病例预后更为不佳, 出现腹膜种植转移及肿瘤局部复发几率大大增加。本研究发现肿瘤肠壁浸润范围可以间接反映其浸润深度, 而肠壁的浸润深度可以间接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 这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提示预后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癌T分期及N分期的相关因素,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院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施行根治性手术的109例大肠癌病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用χ2检验分析肿瘤环肠壁生长情况与T分期及肿瘤浸润深度与N分期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环肠壁侵犯越广泛, 肿瘤肠壁浸润深度越深, 环肠壁大于1/2周者肿瘤浸润肠壁全层比例达82.5%。肿瘤浸润深度未超过浅肌层者无淋巴结转移;超过浅肌层者, 淋巴结转移率达61.9%。结论 大肠癌肠壁浸润深度与肿瘤环肠壁生长情况呈正相关;肿瘤浸润深度超过浅肌层可作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为临床手术术式选择提供依据。
年终奖金分期付款 篇7
方案一:12月底一次性发放;
方案二:12月底、1月底各发放一次,每人每次发放15000元;
方案三:12月底、1月底、2月底分三次发放,每人每次发放10000元。
没经过什么讨论,大家几乎一致选择了第一个方案。谁不喜欢越早越快地拥有属于自己的年终奖金呢?就连财会部门的人员也同意了第一种方案——因为只需要做一次会计核算,而且在12月底1月初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今年的利润表编制工作。
但这时,恰好在场的一位税务专家站了起来,简单地对三种方案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效应做了个比较。出人意料的结果是,大家一下子都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第二种方案。
税务专家算了这样的一笔账。具体三种方案的应纳税额分别计算如下:
第一种方案的每人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30000×25%-1375=6125(元)
第二种方案的每人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15000×20%-375)×2=5250(元)
第三种方案的每人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10000×20%-375)×3=4875(元)
他所依据的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1996]206号《关于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取得奖金征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对于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一次取得数月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由于对每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税时已按月扣除了费用,因此对上述奖金不再减除费用,金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直接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显而易见,仅从应纳税额上看,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直接少纳税875元。第三种方案则更加经济,比第二种方案又少纳税375元。但考虑到发放奖金次数过多容易给财会人员带来核算上的麻烦,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混乱,而且年终奖金也主要是为春节准备,因而最终公司采纳了第二种方案。
这是一次成功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因为税务专家的在场,每位职工几乎在不用损失任何收益的条件下,又为过春节多出了875元的收入。他们唯一要做的,只是将本可以在12月底拿到的15000元奖金再滞后一个月获得。而这一个月的资金占有效益,对大多数职工而言,是几乎不产生收益的。而仅仅税务专家的一番指点,便可一下子多得近千元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从企业角度来说,这样的纳税筹划也是有甜头可得的。职工往往更看重的是实际到手上的最终奖金收入。最后的实际收益高了,职工个人便会更感觉到公司对其的体恤与勉励。这对职工与企业间的激励机制不能说是毫无作用的;其次,每个职工15000元奖金滞后一个月发放,将所有管理层职工的这笔资金加起来,也至少有15000×30=450000元。这“额外”空出来的一笔近50万元的一个月的现金流,可以用来做些更有收益的事情。企业又何乐不为呢?
个人所得税法的熟练运用,税务专家的一番指引,轻松带来了职工与企业的双赢。在阐述到分摊筹划法的原理时,税务专家指出,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是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因此,如果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较多,则会适用较高税率。在三个方案中,如果该笔奖金一次性发放,则按较高税率计算,职工会负担较多税款;相反,如果采用分摊筹划法,将这笔奖金分几个月发放出去,则会降低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使职工获得更多的实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