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分期

2024-06-27

会计分期(共11篇)

会计分期 篇1

年度利润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个是作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 另一个与税收有关。企业研究开发支出会直接影响年度利润指标的大小, 因而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 以及以什么方式列为费用或资本, 是会计理论与实务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 研发支出的费用-资本化讨论, 是围绕对利润指标大小的影响进行的。在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影响利润指标大小———量的同时, 利润指标的质———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意义在悄悄地失去, 因为以“费用-资本化”后的年度利润去评价企业的业绩, 其客观性受到影响。形式上研发支出的费用-资本化通过影响利润指标的大小, 从而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和税收, 但实质上这种影响对税收才有比较实际的意义, 而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则应淡化, 这是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研发支出的费用化-资本化讨论

(一) 利润的客观性问题

费用是一种有目的的资产耗费, 发生费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收入。一方面, 收入与费用是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 收入与费用在数量上存在配比关系。即谁实现了收入, 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就应当由谁负担, 谁受益谁负担这是确认费用比较合理的原则 (配比原则) 。

利润是收入与费用之差, 即:收入-费用=利润。会计数据应当客观真实, 利润也不例外。利润的客观性一方面体现在形成利润的收入与费用应当依据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 而不是做假。另一方面体现在利润是由相关的、符合配比原则的收入与费用相互比较 (称为收入与费用的自然配比) 产生的自然结果。用数量关系可以描述如下:设收入为P, 费用为Q, 如果利润P-Q的反映是客观的, 则Q是为取得收入P (而不是其他收入) 所发生的费用, P是付出代价Q (而不是其他费用) 而获得的收入;反之亦成立。只有客观的利润, 即收入与其相应的费用相比所形成的利润才是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客观反映。一笔收入与一笔费用如果不相关, 换句话说, 这笔费用没有产生该收入, 这笔收入也没有发生该费用, 那么, 这样的收入与费用就不能相互比较形成利润。如果将不相关的收入与费用相比所形成的利润就不具有客观性 (收入与费用不相关) 。当然, 收入 (费用) 与其相关的部分费用 (收入) 相比所形成的利润同样不具有客观性 (不符合配比原则) 。如果忽视利润的客观性, 允许将不相关或虽然相关但不符合配比原则的收入与费用相互比较 (称为收入与费用的人为配比) 形成利润, 那么利润指标就完全可以人为地操纵, 其所反映的企业经营业绩也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粉饰了, 这显然是应当避免的。

(二) 研发支出的费用-资本化对利润客观性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任何一项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方案都很难实现收入与费用的自然配比, 甚或是一定程度上的“合理”配比。这也体现在我国有关的会计规定中。

研发支出的费用-资本化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的处理是:研究阶段的支出作为费用在当期确认;开发阶段的支出 (满足一定条件的) 资本化列为无形资产, 待投入使用后以适当的方式分期摊销。作为初期的研究开发工作, 一般谈不上回报取得收入, 在当期确认的研究阶段的费用是只有费用没有对应的收入。因而, 对当期确认的研究阶段的费用来讲收入与费用不符合配比原则。至于列为无形资产分期确认的开发阶段的费用,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考虑:即取得收入前和取得收入后。

一是取得收入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 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亦即取得收入前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确认为费用, 这是符合谁受益谁负担的配比原则的。但由技术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有一个特殊问题, 即其有一个形成过程且技术性强, 随着技术的进步, 在其形成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生资产的“无形损耗”。即在取得收入前这一阶段是否也应当考虑以减值准备的方式分期确认开发阶段的费用, 而不是等到取得收入后。另外, 除了资产的无形损耗外, 不排除研发完全失败, 未来没有任何收入, 这种情况更应及早考虑减值准备。否则, 仅在宣布研发失败的当期注销无形资产, 确认全部开发阶段的费用, 就可能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在前期从利润上看, 企业的经营状况似乎是良好的, 但宣布研发失败的这一期就突然出现了异常。如果在无形资产形成过程中即通过减值准备方式确认开发阶段费用, 由于无形资产没有投入使用产生收入, 因而在该阶段也出现只有费用没有收入的收入与费用不符合配比原则的状况。

二是取得收入后。无形资产投入使用取得收入后分期摊销确认为费用, 在这一阶段既有费用又有相关的收入, 但又存在各期收入与费用如何配比的问题。事实上, 新产品与成熟产品不一样。成熟产品投入市场, 销售一般较稳定, 有比较确切的收入;而当研发成功推出新产品时,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 收入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取得收入后的这一阶段, 由于收入不确定从而又导致了收入与费用配比上的困难。

二、阶段分期模式业绩反映的缺陷

(一) 会计分期方式

研发支出的费用化或资本化很难使研发产生的收入与费用符合配比原则。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的分期方式。会计分期方式一般是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成一个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 (如图1) 。

图1中, O是始点, 表示企业设立, OA、AB、…为企业经营活动期间, 且OA=AB=…。该模型的一个特点是提供分阶段 (OA、AB、…) 的会计信息, 故称为阶段分期模型。与之对应地, 将按该模型进行会计分期的方式称为阶段分期模式, 我国现行以日历年度进行的会计分期即属于此模式。按年度分期可能将企业完整的经营过程分割成零散的阶段反映, 这就可能导致问题。

(二) 阶段分期模式业绩反映的缺陷

新产品从研发到推出有一个周期。仍设某产品总的收入为P, 该产品总的支付研发费用为Q。从一个新产品支出研发费用到产品推向市场获取收入, 最终被更新的产品替代, 这样一个完整的经营周期看, P与Q是自然配比的。一个项目研发总的投入了多少经费, 最终会带来多少效益。从总的方面来讲, 总收入与总费用之间是一个自然配比关系, 可以说“Q是为取得收入P所发生的费用, P是付出代价Q而获得的收入”。P与Q的差值P-Q客观反映了企业研发新产品的业绩。假定将上述产品的一个完整经营周期划分为n个阶段, 并不妨设每一阶段为一年。若设第i年收入为Pi, 分摊费用为Qi (i=1, 2, …, n, P1+P2+…+Pn=P, Q1+Q2+…+Qn=Q) , Pi与Qi则不再是一种自然配比关系, 而成为人为配比。因为当人为地将产品的一个完整经营周期分割成若干阶段后, 收入P、费用Q即被肢解为Pi和Qi (i=1, 2, …, n) 。对肢解的Pi和Qi而言, 就很难说“Qi是为取得收入Pi所发生的费用, Pi是付出代价Qi而获得的收入”了, 因而利润Pi-Qi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事实上, 这一问题并非仅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时存在, 固定资产折旧也存在同样问题。一项固定资产从投入使用到报废总的支出与其创造的总收入是自然配比的, 而将总收入与总支出分割成若干期反映就成为人为配比了。但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与固定资产折旧相比问题更加突出, 并可能影响对利润指标的认识。固定资产价值转移及其带来的收入一般均呈现前期高后期低的规律性。虽然在各个会计期间, 固定资产折旧价值与其带来的收入不是自然的配比, 但可以按其规律性采用加速折旧 (或出于核算简单化采用直线折旧) 进行收入与费用的比较。这种配比虽然是人为的, 但因有规律可循, 存在一定合理性, 可称之为“合理”配比。因而, 此种情况下利润指标反映的经营业绩仍较客观。若固定资产采用前期少提后期多提折旧方式, 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则显然不合理, 利润指标反映的经营业绩明显不客观。

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与固定资产折旧相比, 有两点显著不同:一是研发费用有一个无形资产形成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 研究阶段的费用与资产形成过程中的“无形损耗”, 由于没有收入, 处于收入与费用不配比状态。二是研发成果为市场接受的形式可能呈多样性, 从而带来收入的预期形式不确定, 使研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投入使用摊销时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无规律可循。因此, 当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时, 其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也难以实现, 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后的年度利润指标其评价企业业绩的意义也受到影响。

三、全程分期模式下的业绩反映

(一) 会计分期方式改变的讨论

由于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导致的收入与费用人为配比是因为按年度分期造成的, 为了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研发新产品的业绩) , 改按年度分期为按产品周期进行会计分期, 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但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需要考虑。即研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总价值Q有时很难确定, 从而P-Q也难以确定。因为, 一项新的研究工作可能是在前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事实上研发工作往往不能截然分开。一项新的研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是只算这一阶段的支出呢, 还是应分摊前期研究工作的支出, 如果要分摊又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这样就很难界定一项研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总价值。如果要考虑这一问题, 由于Q不确定, 即使按产品周期进行会计分期, 用利润指标P-Q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就变得没有意义。在按年度分期的前提下, 因为Q不确定, 因而肢解Q形成的Qi也更加不确定, 利润指标Pi-Qi就更缺乏参考价值, 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也就显得更加不合理。

另外, 即使假定研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总价值Q能较好确定, 固然以产品周期为标准来进行会计分期, 对反映研发新产品的业绩比较合理。但一般而言产品周期比较长, 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 信息需求者不仅希望了解最终的结果, 更希望在较长的产品周期内能定期 (如分年度) 反映研发新产品的业绩。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按年度分期信息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信息需求者又要求分年度了解信息。并且, 如果企业开发有多种产品, 一种产品一种分期, 这样就可能导致会计分期的繁乱, 实务上加大了信息处理工作的难度。因此, 按产品周期进行会计分期仍未跳出“阶段”式分期模式, 与按年度分期一样问题还是出在会计的分期方式上, 只有改革会计分期方式才能解决问题。

(二) 全程分期模式的提出

下面的模型针对“阶段”式分期的缺陷提出, 如图2所示:

图2中, O是始点, 表示企业设立, A、B、…是企业经营期间的点。全程分期模型不是报告OA、AB、…阶段的信息, 而是报告OA、OB、…的信息。全程分期模型所有报告期间始点相同, 均为O点, 且当前报告会计期间信息涵盖前期经营信息, 如OB期间信息涵盖OA信息。全程分期模型的特点是报告企业从设立至今全过程的经营信息, 称为全程分期模型, 对应该模型的会计分期方式称为全程分期模式。

全程分期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第一, 全程分期模式所描述的经营状况是企业从设立至今全过程经营的连续表现, 是全面、整体的, 就研发而言, 可以用总的投入 (费用) 与产出 (收入) 方式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这种反映因自然产生而显得客观。不需要像“阶段”式分期 (按年度或产品周期分期) 那样, 将研发收入与费用分割后人为地进行配比, 影响利润的客观性。第二, 由于全程分期模式的O、A、B…点可以设为年末点, 这样也就解决了分年度披露会计信息的问题。第三, 在全程分期模式下, 以研发总的投入 (费用) 与产出 (收入) 方式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而不是反映单一产品或技术的研发情况, 体现了科研项目相互联系的特点。

采用全程分期模式有两点应当注意:其一, 在全程分期模式下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是采用研发总的投入与产出方式, 即以投入产出比“总的产出/总的投入”为评价指标, 而不是使用利润指标。使用利润指标, 会存在收入与费用配比的问题, 但在全程分期模式下, 如果将总的投入、产出看成费用和收入, 一般情况下, 收入与费用仍然是不配比的。其二, 全程分期模式下投入与产出方式的业绩反映, 如果按照行业甚或同一行业下的某种产品进行, 其可比性将更具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春国:《英国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及其启示》, 《四川会计》2003年第5期。

[2]张铁铸、周红:《R&D支出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4期。

会计分期 篇2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付款的时候选择用信用卡支付,面对很喜欢的商品,很多商家贴心地支持信用卡分期购物。很多人不仅疑问:信用卡账单分期和分期购物有什么区别啊?那种方式更划算一点?

首先说一下消费分期。消费分期是指持卡人在消费后至最近一期账单日前3日期间,申请将消费金额逐笔分期,在约定期限内按月偿还的业务。

账单分期是指账单日后至最后还款日期间,持卡人向发卡行申请将已出账单的金额办理分期偿还。但是通常申请金额是有限额的,拿建设银行举例子,最低500元人民币,最高不超过已出账单中人民币消费总金额(不含取现、分期付款)的90%。

其实不管是建设银行还是其他银行,信用卡消费分期和账单分期手续费差不多。差别可能体现在消费场景的不同,信用卡消费分期适合较大金额、有预见的消费,当持卡人知道自己买了金额较大的东西,但是暂时还不起,就可以在银行账单日之前选择信用卡消费分期。信用卡账单分期适用于单笔金额不高,但账单总额较高的情况,持卡人在出了账单之后,发现当期花了太多钱,一起还清有困难,于是选择信用卡账单分期。

首付分期重现“江湖” 篇3

记者采访发现,北京一些楼盘也悄然实行首付分期的策略,以期吸引消费者下单成交。值得注意的是,首付分期并非高枕无忧,其风险不得不防。

现象

开发商的首付猫腻

3月10日,记者以购房者身份致电北京多个楼盘,其中珠江国际公馆的楼盘销售人员称,77平方米的房源可先付9万,余下的首付款半年内付清。北京方糖则表示,首付至少交15%的房款,因现临近放贷期限,其余房款需要在6月底前交齐。

此外,包括中建玲珑山、北京方糖、绿地国际花都、北京城建N次方等售楼处也均表示,首付可以分期,首次付款从两成到三成不等,余款需在一月至半年左右缴清。

在当前首付要求30%-60%的情况下,制定分期支付首付款的促销策略,帮助购房者提高资金杠杆率,对于刚需客群无疑具有一定吸引力。按照目前的主流住宅项目120万-150万的总价,以及部分商住项目100万左右的总价计算,开发商前期为每套房垫付的款项在40万-50万,购房者等于享受了开发商最长半年时间的无息贷款,最多能够省下近1万元的贷款利息,还提前买上了房子。

而对于开发商来说,1万元的投入相当于售价再打一个9.9折,优惠幅度并不大,却能换来一套成交,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双赢”结局之下,促成近期为购房者提供“首付分期”方式的项目有所增加。

然而尽管如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该方式仅限于个别项目,所占比例较小,不会成为市场主流。记者从万科负责人处了解到,之前采取首付分期的万科金域华府、中粮万科长阳半岛、万科蓝山等项目已取消该项促销活动,同样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取消首付分期的还包括合生世界花园、亿城西山公馆等项目。而从已经实施首付分期的项目来看,多数项目的操作都是较为谨慎的。

探因

楼市僵局致首付花招

首付分期为何会在此时出现?据亚豪机构相关数据分析,截至2月22日,京商品住宅存量已经达11.7万套,如果楼市僵局未解,预计上半年库存即可达到2008年11月房价跳水时的15万套顶峰。在调控政策持续发力下,成交量的持续走低对开发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追求高周转率、有一定业绩要求的上市房企来说压力会更大一些。

“首付分期”的促销手段,在业内早已不是新鲜招数,早在楼市低迷的2008年底,已被很多开发商大规模使用过。由此可见,开发商在巨大的去库存压力下,销售策略上也不得不大做文章。

天润集团副总裁胡宇宙认为,首付分期现象的出现,源于市场上半年仍处于相对艰苦的状态,价格方面的调整估计将有10%左右的波动。部分开发商分析,现在的市场购买力依然存在,因而希望能从满足刚需方面增加力度。对于刚需人群来说,排除限购、限贷等问题,如果有一部分业主确实在首付分期上存在需要,此举在提高售房率上会产生一定作用。但是,胡宇宙也预计,到下半年后,市场将会出现一定松动,首付分期将不再需要。

“目前,北京的首付分期现象主要集中在商住项目,这与目前商住项目整体市场的投资属性降低有关。房企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不得不寻求新的销售方式。而由于商住客群与普通住宅客群有所区别,因此对于整体市场而言,不会产生大的波动。”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分析师冯联联如是分析。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对此也持相近态度,她认为,可以垫付首付的开发商,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此举只能在少数个案中发生,不会成为大的趋势。

提示

首付分期隐藏多方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严格来讲,首付分期的操作手法属于违规操作。政府出台限贷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投机性炒房、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在现有调控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开发商擅自降低购房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调控的底线。

针对首付分期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张春杰律师表示:从民事法律关系角度讲,开发商代垫首付款,购房人与开发商之间就垫付的首付款数额形成借贷关系。从房屋买卖关系来看,首付款应由买受人支付。但是,如果开发商愿意为业主先期垫付,法律层面是不禁止的。

“是否采用首付分期需要看开发商自己的现金流,平衡各方资金关系,找到符合自身的销售策略”,胡宇宙在采访中说。

然而,据记者了解,从刑事法律关系角度讲,购房人与开发商涉嫌共同虚构事实向银行套贷的行为,一旦发生断供或其他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购房人与开发商可能面临承担刑事责任。

为此,张春杰律师提醒购房者,面对首付分期现象,需要有一个比较理性的心态与综合的考量。在资金方面,购房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进行合理评估并进行积极筹措。

分期收款销售会计处理探讨 篇4

收入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分期收款销售会计处理应区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非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

[例1]2005年1月1日, 甲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乙公司销售一套大型设备, 合同约定的销售价格为1200万元, 分4次于每月末等额收取。该设备成本为900万元。增值税204万元于当日收取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由于收款时间短, 属于非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 会计处理为:

(1) 2005年1月1日销售实现时

(2) 每月末收取货款时

第二种情况, 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

[例2]2005年1月1日, 甲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乙公司销售一套大型设备, 合同约定的销售价格为1200万元, 分4次于每年末等额收取, 现销价格为1050万元。该设备成本为900万元。增值税204万元于当日收取并开具专用发票。由于收款时间长 (大于3年) , 金额大, 属于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 会计处理如下:

甲公司应确认的销售商品收入为现销价格1050万元, 实际利率r根据300× (P/A, r, 4) =1050求得为5.57%, 每期记入财务费用的金额如表1。

(1) 2005年1月1日

单位:万元

(2) 2005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每年末收现 (根据表1“本期收现”栏)

2005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每年末确认的利息收入 (根据表1“实际利息收入”栏)

二、分期收款销售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对于分期收款销售, 会计和税法的规定存在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 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因此, 如果分期收款销售业务的收款期超过一年, 长期应收款就会出现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一致的现象, 会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及递延所得税负债, 导致所得税费用的递延。

[例3]沿例2。

长期应收款各年账面价值计算如下:

2005年12月31日:长期应收款账面价值= (1200-300) - (150-58.49) =808.49 (万元)

2006年12月31日:长期应收款账面价值= (1200-300-300) - (150-58.49-45.03) =553.52 (万元)

2007年12月31日:长期应收款账面价值= (1200-300-300-300) - (150-58.49-45.03-30.83) =284.35 (万元)

2008年12月31日, 长期应收款账面价值为0, 各年计税基础均为0,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见表2。

2005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年末确认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见表2“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

单位:万元

三、分期收款销售业务会计处理的特点

第一,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确认收入。现行准则强调商品销售收入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并且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 与新会计准则的整体思路保持了一致。

第二, 避免资产的重复计量。在旧准则下, 分期收款销售方式要求购销双方都把该商品作为自有的资产来处理, 导致社会总资产的重复计量。现行准则成功解决了该问题。对于销售方, 在销售时一方面确认收入, 另一方面结转了已销存货的成本, 会计分录为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贷记库存商品;对于购货方, 在购入时确认了资产的增加, 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或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未确认融资费用等科目, 贷记长期应付款或应付账款, 避免了社会总资产的重复计量。

第三,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复杂化。现行准则在商品销售时按公允价值一次确认收入, 如果具有融资性质, 还需确认未实现融资收益, 并将该收益分期摊销, 冲减财务费用。其实质是把该活动看成是将货款贷于购货方, 分期收回本金和利息, 因此未实现融资收益其实是未实现的利息收入, 将其分期计入各年利润。但是这部分利息收入是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既不全额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也不确认利息收入。具体区别见表3 (以例2为例) 。这样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各年既要调整收入及相应的业务招待费、广告费, 又要调整财务费用, 计算变得复杂化。

单位:万元

四、分期收款销售会计处理问题及建议

第一, 融资性质的判定。现行准则下, 分期收款销售分为具有融资性质和非融资性质两种情况, 两者的处理存在很大差别, 因此融资性质的判定异常重要。什么样的销售具有融资性质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 融资性质的判定缺乏操作性, 也给会计人员利用该销售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以例2为例说明如下, 见表4:

由表4可见, 融资与非融资销售方式下, 对4年来总利润的影响是相同的, 都是300万元;但不同年份存在较大区别, 这就会导致企业借此操纵会计利润, 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建议制定出具体的判定标准, 减少会计人员操纵利润的空间,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笔者认为可以参照融资租赁来做。

单位:万元

第二, 销售收入的增值税处理。按现行会计准则, 企业在销售商品时确认收入的实现, 按合同价款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即在收款当日确认增值税并开具发票。以上述业务为例, 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分4次开具。这样会计和税法的处理存在矛盾。如果按会计准则要求作, 会导致增值税提前交纳;如果按税法要求开具发票, 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又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要求。建议协调会计和税法之间的规定, 使业务处理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分期之路在何方 篇5

成都集大成纳智捷汽车生活馆总经理 唐田

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金融机构对汽车行业的不断渗透,逐渐构筑了以汽车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兴起和推广,完全是应市场需求而生的一种产物,它在极大的满足消费者对资金支持需要的前提下,更平衡和协调了金融机构和汽车行业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凡是应市场而生的事物都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善去引导而已。

分期购车者

耿涛

我觉得分期购物这个消费方式,大多数年轻人都会选择,可以分担经济压力。但是大多数年长的人可能不会接受,他们认为会多出一些支付。

不过现在的一些分期购物,比如汽车贷款,有很多捆绑消费的东西,可能有部分人,不会去选择。如果在将来这些方面能够更完善一些,未来分期购物肯定会有一个更大层面的上升。

华远地产上市公司董事长 任志强

针对按揭购房者来说,中国人现在的“房奴”观念是错误的,很多人所谓的"房奴"其实是用今天的货币锁定了今天的价值。几年后,大家会发现分期付的那些钱变得超值。在现今社会下,人们的这个观念一定会改变。

成都商报汽车版主编

钟昆

中国人以前不习惯分期购物这种消费方式,但现在随着经济发展,这种观念正在发生改变。现在分期购车主要集中在豪车领域,某些品牌这个比例已经接近50%。在未来3-5年时间,这个趋势会进一步扩大,并逐步向中高端品牌发展,比例也会逐步扩大到40%左右。

某银行成都分行信用卡部

商务主任

分期购车一定会成为未来购车的首选。首先, 厂家从前几年单一的降价促销模式中,逐渐向多元化的促销转变,首当其冲的就是分期购车手续费优惠形式,分期购车比全款购车更实惠更便宜。其次,消费者逐渐开始从拥有一台车向拥有一台有品质的车转向,分期购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费者更快更早地实现生活品质的提升。美国每年零售额的百分之六十都是赊购交易。但在中国这一交易方式处于萌芽状态。预计成都市场分期购车很快占到汽车销售的半壁江山。

中国86车网

营销总监 贾玮

随着现在金融市场产品的活跃,“现金流”的重要性及再投资获利,都会远远高于信贷利息,购车已经成为日常消耗性消费,所以在未来,分期信贷购车会成为大家提高资金运作,减少投资成本的有利渠道,人们的思想正从“支付高额利息”向“提高投资回报”方向转变。

本刊评论

不能倾斜的天平 刘月

在金融行业,个人信用档案越来越被重视。截至2012年,我国已为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六亿自然人建立了个人信用档案。此前,央行已联合国家多个部委下发通知,拟把水电气费等缴纳情况载入个人信用档案。

诚信是架在银行和消费者之间的天平。银行将钱借给消费者,既要担心消费者不能按时还款,还要担心商家倒闭,同时承担着来自商家和消费者双方面的风险。

消费者的诚信关系着银行的资金安全。超前消费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无法用一个很明确的标准去证明它的优劣,但不管怎样,这所有的前提都是基于自己的还款能力,倘若对自己的支付能力没有足够的自信,那么,无计划地超前消费势必会让自己背上“卡奴”这座重担。

欧洲多国房贷乱象丛生

瑞典按揭还债长达140年

欧洲早些年房贷条件宽松,这为债务危机埋下伏笔。欧洲部分国家目前疯狂借贷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瑞典的平均还款期竟长达140年。

西班牙和爱尔兰等地目前虽致力收紧房贷条件,但部分影响轻微的国家,疯狂借贷风气仍存,如荷兰首次置业人士贷款额可达楼价的105%,或年薪5.5倍,瑞典平均还款期更长至140年。

分期收款销售会计实务分析 篇6

一、分期收款销售会计处理规定解释

分期收款销售是企业的一种特殊销售。当企业销售的产品价值较大,购买方一次性付款困难时,为促成交易的完成,销售方可能会允许购买方分期支付货款。如果分期付款的时间较长,那么分期付款的性质就不同于一般的赊销业务,销售方要求购买方支付的价款总额也会大于商品在交易日的一般销售价格。这是因为,付款期较长时,交易双方在确定交易价格时就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支付的价款除去包括商品的公允价值之外,还应当包括因购货方占用销售方的资金而向其支付的利息费用。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五条的规定,当销售合同或销售协议采用分期收款方式,期限较长,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判断分期收款销售是否具有融资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第一是时间标准。如果分期收款期限较长,一般认为大于3年,则可以认定交易具有融资性质。第二是金额标准。如果交易价款和商品交易日的公允价值相差较大,也可以认定交易具有融资性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将以上两种标准综合起来,认为收款期限超过3年即可认定交易具有融资性质,但是交易价格和产品的公允价值相差不大的,按照重要性原则,可以不核算融资费用。

二、分期收款销售会计处理案例

假设,2012年1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售一辆货车,销售合同规定从2012年12月31日起乙公司分4年于每年年末向甲公司支付12万元。该货车2012年1月1日交易日的公允价值为400万元。乙公司已经向甲公司支付增值税款。乙公司总计向甲公司支付480万元的货款,与货车公允价值400万元之间的差额80万元,为乙公司占用甲公司的资金而向甲公司支付的利息费用。乙公司支付货款的形式属于后付年金,年金系数为3.33,按照插值法计算的内含利率大约为7.8%。

(一)售货方甲公司的会计处理。甲公司2012年1月1日的会计分录为:

1. 按照货车的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

同时,甲公司还需要结转相应的销售成本。

2. 确认收到的增值税款,按照税法的规定甲公司应当以合同总价款480万元为基数计算应收的增值税款,因此甲公司收到的增值税款为81.6万元(480×17%)。甲公司会计分录为:

3.2012年12月31日, 甲公司确认收到的货款, 并按照实际利率法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摊销。

(2)对于甲公司来说,乙公司占用资金的本金为货车的2012年1月1日公允价值400万元,占用期为1年,利率为7.8%,因此乙公司应向其支付31.2万元的利息。甲公司的会计为:

从以上分录中可以看出,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的120万元合同款中有31.2万元是支付的利息费用,剩余88.8万元是偿还的本金,所有乙公司占用甲公司的资金改变为311.2万元。

2013年度,乙公司需要向甲公司支付利息24.27万元(311.2×7.8%)。2013年12月31日甲公司的会计分录为:

2014年和2015年度的会计分录与以上类似,甲公司只需要按照实际利率法对未实现融资收益继续摊销即可。

(二)购货方乙公司的会计处理。

乙公司购入甲公司货车后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八条的规定,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期付款,而具有融资性质的,企业应当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作为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付款总额与现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入账,并在付款期内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假设乙公司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7%作为折现率,那么乙公司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为:120×(P/A, 7%,4)=120×3.3872=406.46万元。乙公司2012年1月1日会计分录为:

2012年12月31日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货款的会计分录为:

乙公司确认的利息费用为借款本金406.46万元与实际利率7%的乘积28.45万元。乙公司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会计分录为:

2013年末乙公司摊销未确融资费用的本金为314.91 (406.46-120+28.45)万元,应摊销的利息费用为22.04万元(314.91×7%)。乙公司2013年度及以后各期的会计分录与以上分录类似。

三、分期收款销售会计处理的相关问题分析

(一)长期应收款和长期应付款的报表列示问题。

分期收款销售下,企业账面上的长期应收款或长期应付款应当分别扣除未实现融资收益或未确认融资费用后以净额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资产或非流动负债项目下。但《企业会计准则》目前规定的这种列示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分期收款销售下形成的债权与债务并不是在债权和债务到期时一次性的进行清偿。例如上例中,甲公司2012年1月1日确认的480万元长期应收款为例,到期日期总计有4个时点,因此很可能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日,部分长期应收款到期日短于一年的现象。对于这部分到期日短于一年的长期应收款,应当剔除其对应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后单独列示于甲公司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项下的一年内到期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中,而将其余的作为长期资产列示。这种列示方法可以更明晰的披露会计信息,增加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二)购货方企业和售货方企业会计处理不匹配的问题。

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会计处理初探 篇7

一、分期收款销售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

按照新准则及财政部会计司关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规定,对企业分期收款销售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分期收款发出的商品数额较小,收回的时间较短(通常在三年以下)的,收取的货款不具有融资性质的,也就是说企业按照正常的市场销售价格确定应收款项的,销货企业应在发出时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关成本,这样处理符合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如果分期收款业务发生在新准则实施前,则对于以前发生的业务不再追溯调整,但在2007年首期收款时,应将所有的应收款项确定为收入,同时结转相关成本。二是对于分期收款发出的商品数额较大,收回的时间较长(通常在三年以上)的,收取的货款具有融资性质的,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为收入额。这里所称的公允价值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通常为现行的市场销售价格。但由于结算金额大,结算时间长,销货方大量的资金长时间被购货方占用,按照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销货方往往要求购货方在以后每期付款时按照占用资金数额的大小另外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作为代价,于是双方在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款往往高于公允价值,这部分差额并不是真正的商品销售收入价款,所以不能计入收入中,而应作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冲减各期的财务费用。如果分期收款业务发生在新准则实施前,则对于以前发生的业务不再追溯调整,但在2007年新准则生效后,首次执行日后的第一个会计期间,企业应将尚未收到的价款(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确认为长期应收款,将尚未收取的公允价值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两者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剩余收款期内进行摊销。新准则中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原则,使收入更符合实际,避免企业利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入为将收入延迟入账的现象发生,同时,对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也更加明确,突出了以公允价值作为收入入账价值的原则,与国际收入准则中相关的规定进一步融合,避免了企业在以后各期把具有融资性质而产生的融资费用挤入收入,从而虚增各期收入。

二、案例分析

例1:甲公司于2006年10月1日将一笔价值300万元的商品销售给乙企业,商品的销售成本为240万元,并与乙企业签订一份分期收款销售合同,货款分六个季度平均收取,每个季度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为货款收取日,已于商品发出时收到第一笔货款。

2006年10月1日,企业发出商品并收到第一笔货款时,会计处理为:

1. 发出商品时:

2.收到第一期销售款并结转相关成本时:

2007年,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对于2006年企业所作的会计处理,不再追溯调整,但2007年首期收款日,企业应按照规定将全部的应收款项确定为收入,并结转相关成本,会计处理为:

例2:甲公司于2006年10月1日将5台市场售价为3 000万元的设备销售给乙企业,设备的销售成本为2 400万元,并与乙企业签订一份分期收款销售合同,货款分六年于每年的1月1日平均收取,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销售价格为3 300万元,假定甲公司在设备发出时已收取第一期货款,并向乙企业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这笔业务,由于合同约定的价款要大于现销价格,因此,具有明显的融资性质。企业在2006年发出商品时会计处理为:

1.甲企业发出商品时:

2.甲企业收到第一笔货款时:

2007年,按新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对于2006年企业所作的会计处理,不再追溯调整。2007年1月1日,甲企业应将剩余的货款全部转为收入,会计处理为:

当天收到第二期货款,应对未实现融资收益按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假设根据实际测算计算的实际利率为2.4%,则2007年1月1日应摊销的未实现融资收益为34 675 000×2.4%=832 200(元)。收到第二期货款时会计处理为:

2008年收到第三期款项时,会计处理为:

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核算分析 篇8

一、《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分期收款商品的有关规定

在旧版《企业会计准则》中, 对于分期收款商品是这样规定的:在分期收款的销售方式下, 销售方应该按照有关协议和合同中的有关规定对收入进行分期确认, 并根据商品的全部销售成本以及当期的收入所占比重的乘积对本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进行计算。而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 则对分期收款商品进行了如下描述:分期收款商品在本质上是具有融资性质的, 应当根据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来对收入金额进行确定, 在协议和合同期间内, 应当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来进行摊销, 冲减财务费用。也就是说, 企业应该按照协议和合同中约定的价款借记“长期收款”科目, 并按照折现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最终根据两者的差额来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二、对旧版《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分期收款商品内容的分析

(一) 合理性分析

旧版《准则》中的有关处理方式无疑更加符合“收入”的确定条件,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对于分期收款销售的商品, 尽管其所有权里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在商品交付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转移, 但是从商品交付开始到协议或合同所约定的结款日期这段时间内, 销售方的财务状况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可以说, 款项回收的不确定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因此, 在收款期较长的情况下, 销售方在售出商品后, 是无法保证在未来的一个或几个收款期内是否能够满足“相关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这一条件的。如果付款方能够按照协议或合同的约定如期支付款项, 那么就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来对收入进行确认并结转成本;如果付款方在结算日期到来时, 因为种种原因承认支付却又无力支付时, 收款方可将其计入应收账款, 并根据具体情况计提坏账准备;如果付款方的财务状况严重恶化, 就会使款项收回的可能性大幅下降, 那么收款方也就无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 只能将该期成本置于已发商品的账户内,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再根据付款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稳健性处理;如果付款方的确是无力支付, 就会使长期应收款到期无法回收,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计提坏账准备, 新版《准则》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 这样就会使得收款方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

所以, 笔者认为旧版的《准则》中有关按照合同的分期来确定收入、结转成本相对于新版的《准则》来说能够更好地确定是否满足“收入”确定的条件, 因此更加灵活, 也更加谨慎。

(二) 会计方法分析

旧版《准则》中, 所使用的根据协议或合同中所约定的付款分期来进行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使收款方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同时, 也能够有效避免收款企业对会计利润进行人为虚增。一般来说, 进行分期收款销售的商品都是金额较大的贵重物品, 因此随着收款期限的延长和商品金额的增加, 无法收回款项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增大, 一旦因某种原因无法顺利回收款项, 就会对收款方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 旧版《准则》中根据协议或合同所约定的付款分期来进行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 让收款方对是否满足“收入”条件的判定变得更加准确, 分期收款商品的利润也可以分期实现, 比新《准则》中的方法更加符合配比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记账要求。避免了销售企业为了某种目的而加大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比例, 最终获得虚假“繁荣”情况的发生。

(三) 局限性分析

虽然旧版《准则》中在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上有着一定的优点, 但是它也是存在着一定缺陷的。例如, 旧版《准则》中的相关规定没有提及货币的时间价值, 没有充分认识到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是与一般的商品买卖存在着一定差异的, 与传统的赊销也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赊销, 期限一般较短, 所涉及金额也大多较小, 货币的时间价值也相对较低, 所以收款方不需要去考虑应收款项的时间价值问题。而分期收款商品的销售方式所涉及的销售金额和付款期限则更长, 货币的时间价值也更大, 收款方是无法将其忽略不计的。

三、分期收款商品会计核算应坚持的原则

对分期付款商品进行会计核算所涉及到的会计理论大多是轻形式重实质的, 销售方所销售出去的分期收款商品, 即便是在商品交付后, 款项能够按期收回, 那么时间也一般在3年以上, 这样就会让销售方大量的资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购货方所占用, 根据资金的时间价值, 销售方往往会要求购货方在每一期的还款中根据所占用金额的大小来支付一笔相应数量的货币资金来作为补偿, 这样一来, 购销双方在协议或合同中所约定的价款就往往会高于商品的公允价值, 所以说, 从本质上来看, 这部分延期收取的货款是带有一定的融资性质的, 当销售方向购货方提供免息的信贷时, 销售方应该根据协议或合同中相应的公允价值来对收入金额进行确定, 而不是根据与购货方所签订的协议或合同中的价款来确认收入。

不带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核算方式, 就应该按照正常的市场销售价格来对应收款项进行确定, 在交付商品时, 应按照协议或合同中所约定的价款来对收入进行确定, 并结转相关成本。而带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核算方式, 则应该根据协议和合同中应收价款的公允价值部分来确定收入金额。对于公价值的确定通常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或者商品目前的销售价格来进行计算和确定。销售方应收的协议或合同中所约定的价款与商品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该在协议和合同期内, 根据应收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进行计算和确定所得出的金额进行摊销, 冲减财务费用。这里所说的实际利率指的是具有类似等级的企业所发行类似工具的现实理论, 也可以指协议或合同中的应收款项在折现成商品的现销价格时的折现率。而协议和合同中所约定的应收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如果根据实际利率法摊销后与直线法摊销结果差异较小, 也可以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通过上面的论述, 笔者认为, 可以对新、旧《准则》中的优点进行融合, 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完善, 也就是说, 可以根据应收的协议或合同中约定价款的公允价值及收款分期来确定收入, 并根据收入比例结转成本。应收协议或合同价款与商品公允值之间的差额, 应该在协议或合同期内, 根据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计算所得的金额进行摊销, 冲减财务费用。这样, 不仅解决了前面提到的问题, 也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相一致, 具备足够的法律依据。

摘要:本文首先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并对新、旧版《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分期收款商品会计核算应坚持的原则, 并以某公司的销售为例, 对有关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分期收款,分期商品,商品销售

参考文献

[1]李明.采购与付款及销售与收款控制实务与案例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礼红.企业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涉税会计处理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10, (10) .

[3]聂素娟.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确认及纳税处理[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10, (6) .

分期收款销售的会计与涉税处理 篇9

一、企业分期收款销售的会计处理要点

(一) 充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办法,规避重复计算企业资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断尝试与国际准则趋同。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强调,针对企业通过销售商品而确认的收入,应该按照公允价值的操作方法处理,这样的新思路也体现出了新会计准则的内在精神。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分期收款销售的处理,有利于消除企业重复计算资产的问题。在过去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下,企业在完成分期收款业务会计处理时,需要业务双方共同将赊销、赊购的商品分别在各自的自有资产中进行确认,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账务处理。在这样的方式之下,从社会总体的层面上来看,社会总资产其实是出现了重复计算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之下,企业资产被重复计算的问题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针对分期收款销售业务来说,从付款方的角度来看,其在购买商品的同时就已经完成了对相关资产的确认,会计上通过“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科目进行核算。对分期收款的销售方来说,应该参照销售业务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首先应该将已经完成销售的存货结转成本,并且同时在收入中进行确认。

(二) 需要对分期收款销售业务的性质进行准确把握

分期收款销售的会计处理过程中,财务人员一定要重视对分期收款销售业务性质的准确把握。从基本性质上来看企业的分期收款销售业务大致上可以被划分为融资和非融资两大类,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对这两类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鉴于此,企业财务人员对于分期收款销售业务性质的判断,对于企业能否准确处理该项业务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客观上来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目前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并没有对具有融资和非融资性质的企业分期收款销售业务进行十分清晰的划分,其界限还较为模糊,导致企业财务人员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难以判断。鉴于此,由于缺乏相应的判断标准和操作办法针对企业分期收款销售业务性质判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就难以得到充足的保证。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些企业为了进行自身的盈余管理,往往可以在其中寻找空间,利用分期收款销售业务来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甚至发展成为财务欺诈或舞弊,不仅会对企业自身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同时还会给外部投资者、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利益带来严重损失。

(三) 重视对尚未实现的融资收益的会计处理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完成商品销售滞后,需要按照所销售商品的公允价值进行一次性的销售收入确认工作,如果一旦涉及到分期收款销售业务并且还具有融资性质的, 企业还需要进一步确认未能实现的融资收益,并且通过相应的摊销来对企业财务费用进行冲减。从业务实质情况来看,分期收款销售业务的实际情况是,销售方将货款贷给购货方,并且购货方按照相应的利息,一般按照年度为间隔期, 向销售方支付相应的本金和利息的行为,因此分期收款销售方尚未实现的融资收益,其本质上就是尚未实现的利息收入,销售方应该把这类利息分别纳入各个年度的利润项目中进行分别核算,同时在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这部分利息收入是不用考虑的。根据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针对企业尚未实现的融资收益,企业通常既不能够将其确认为产品的销售收入,同时也不能够直接将其确认为利息收入,而是应该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根据收款日期分期实现对收入的会计确认。

二、分期收款销售的涉税处理要点

(一 ) 关于融资收益是否应该缴纳增值税的问题

同其他销售商品的方式相比,分期收款销售的主要特点在于商品已经全部发出,但是货款确是需要在未来分期收取的,这部分延期收取的款项具有融资性质,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销售方提供给购货方的信贷,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销售方在实际业务中向购买方收取的价款中应该包括商品销售的全部价款和利息收益,二者共同构成了销售方的长期应收款。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会计上应当将发出商品时通过未来分期而确认的那部分融资收益从长期应收款科目中剥离出来,单独计入为实现融资收益科目。当购销合同中的收款日到来时, 再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对财务费用进行冲减。针对增值税来说,利息收入应该被划归为非应税劳务收入。遵循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的相关规定,如果企业的销售行为同时涉及到货物和非应税劳务的,该行为属于混合销售。从事货物生产、批发、零售的企业,其混合销售行为都应该视为销售货物,因此应该按规定缴纳增值税。从这个角度来说,分期收款销售方式应该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混合销售行为,因此企业销售商品的价款和由此而来的融资收益,都应该合并缴纳增值税。

(二 )针对 “长期应收款 ”科目的纳税调整

首先,如果在不存在坏账准则的情况下,长期应收款的账面价值由商品销售价格和融资收益共同构成。然而,计税基础却是商品成本按照税法规定已经在以前的纳税期间税前扣除的累计成本后的金额。由于存在这样的差异,因此销售方的长期应收款计税基础是小于其账面价值的,二者之间的差额会导致以后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的增加由此而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要在发生的当期,在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中进行确认, 并在合同中约定的到期日根据收款进度的实际情况逐步转回。其次,如果存在坏账准备,销售方对于长期应收款的后续计量应该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相关规定针对在资产负债表日中被认定为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都应该进行相应的减值测试,如果已经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项长期应收款已经发生了减值,那么应该将账面价值痛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并计提坏账准备。我国税法规定,如果准备金支出没有得到核定,那么该项准备金支出就不得扣除。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差异,导致长期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无论有没有经过核定,都不能在睡前扣除。长期应收款账面价值在计提坏账准备后下降,但是计税基础却并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所以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如果合理预测未来的应税收益能够补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那么可以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 )针对 “未实现融资收益 ”科目的纳税调整

通常来说,分期收款销售在发出商品日并不会直接确认收入,而是将其确认为负债,并且计入未实现融资收益,待到合同约定的收款日确认并冲减财务费用。税法对于融资收益的确认也是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税法对于未确认融资收益的原则与会计相同,那么其账面价值就等于计税基础,并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然而,会计上对于融资收益的确认是根据所售商品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计算的, 因此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期收款销售所形成的长期应收款是由商品价款和融资收益两部分共同构成的,因此在对长期应收款进行纳税调整的过程中,也已经对为实现融资收益做出了调整,因此其计税基础是零。由于为实现融资收益的计税基础小于账面价值因此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会计准则框架下,性质不同的暂时性差异是不能进行合并反映的。

摘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明确规定,分期收款期限超过三年,即已经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业务,应该按照合同价款的公允价值作为销售收入的入账金额,公允价值和合同实际价款的差异计入融资收益科目。税法规定,企业销售合同的收款日为企业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并且应税收入应该等同于合同约定的分期款项金额,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给企业的会计操作和涉税处理方面带来困惑。

关键词:分期收款销售,会计处理,涉税差异

参考文献

[1]刘云,高金花.融资性质分期收款销售会计与所得税法处理差异分析[J].会计师,2014(10).

[2]杨敬恩.析分期收款销售的增值税处理[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慎用信用卡分期 篇10

收取循环利息

在所有的信用卡的分期还款方式中,最简便的就是以“最低还款额”进行自动分期还款。

最低还款额是指持卡人在到期还款日(含)前无法偿还全部应付款项时,可按发卡行规定的最低还款额进行还款。一般规定的最低还款额为消费金额的10%及其他各类应付款项,该还款额会列示于信用卡的当期账单,其计算方式为“信用额度内消费款的10%+预借现金交易款的100%+前期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的100%+超过信用额度消费款的100%+费用和利息的100%”。

举例来说,假设一位前期无任何欠款的持卡人的每月账单日为25日,到期还款日为次月13日。其在2月10日进行了累计1.5万元的消费,在2月25日的对账单中,这位持卡人的“本期应还金额”为1.5万元,“最低还款额”为1500元。如持卡人暂时无法拿出1.5万元还款而决定使用最低还款的方式自助分期,并于3月13日按照最低还款额还款1500元。按照银行现行的最低还款计息方式计算,持卡人在3月25日的对账单中的循环利息为:1.5万元×0.05%×34天(2月10日~3月13日)+1.35万元×0.05%×12天(3月13~25日)=255元+81元=336元。这336元就是持卡人这一个月所需要偿还的利息,如果持卡人在次月依然采用最低还款的方式进行分期,那么这336元也将会被计入本金中循环计算。也就是说,如果持卡人一旦选择利用最低还款额偿还欠款,将不再享有20~50天的免息期,且需要承担每日0.05%的利息,并按月计复利还款。

实际费率不便宜

账单分期也是较为常用的信用卡分期还款方式。

账单分期是指持卡人使用信用卡刷卡消费后向信用卡中心要求将消费金额分期归还的一种还款方式。持卡人需在刷卡后于规定时间(一般为账单日次日至该期账单到期还款日前二天之间)拨打银行信用卡中心的电话或通过网上申请、柜面申请等方式申请分期付款。与使用最低还款额进行分期还款不同,采用账单分期虽可以免息,但设有最低消费额,并需要支付不菲的手续费用。目前,各家银行申请账单分期的最低消费额基本上在500~1500元,分期费率也并不统一,具体手续费用的收取比例按照分期数有所不同,各银行间的费率标准及收费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会计分期 篇1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 分期收款方式在销售时商品已经发出, 但货款是分期收回的 (通常是超过3年) , 延期收取的货款具有融资性质, 其实质是销售企业向购货方提供的信贷, 应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冲减财务费用。会计处理为: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 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 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 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按其差额, 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例1]假定甲公司2007年1月1日以分期收款的方式向乙公司销售产品一批, 现销价格为100000元, 产品成本为85000元。合同约定乙公司分5年于每年末支付货款24000元。假定甲公司发出商品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注明的增值税额为17000元, 并于当天收到增值税额17000元。公司每年的会计利润为120000元, 2007年企业所得税率为33%, 从2008年起企业所得税率为25%。

(1) 2007年1月1日销售实现时

(2) 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的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按照实际利率法在其受益期间进行分配。本例中, 对“未实现融资收益”20000元进行摊销时, 其计算过程如下:第一步, 根据产品的销售现值、分期收款的数额和付款年限, 依据年金现值公式计算出实际利率r。计算公式为:24000× (P/A, r, 5) =100000, 用插值法即可求得r=6.5%。第二步, 依据实际利率r, 依次计算出每年应冲减的未实现融资收益数额, 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3) 依据上述计算结果, 各年分期收款时会计分录见表2。

二、分期收款结算税法相关规定及纳税调整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 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所以会计初始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和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税法不予承认, 而是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按实际收到的款项数额确认收入, 同时结转与收入配比的成本;会计对于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的处理税法也不予承认, 因而在每年末企业需要做纳税调整。假设上例中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 则每年纳税处理如下:

金额单位:元

注:*为位数调整。

金额单位:元

至2011年末全部货款收毕, 长期应收款的账面余额是零, 其计税基础也是零, 无暂时性差异, 因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在2011年末的余额也为零。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韩工资对比研究下一篇: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