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临床分期

2024-11-30

术前临床分期(共8篇)

术前临床分期 篇1

微超声探头(ultrasonic miniature probe,UMP)检查是经内镜活检钳道插入超声小探头进行消化道腔内探查,较易通过腔内狭窄部位。采用UMP对胃癌进行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组织与胃壁各层次的关系,根据病变累及或浸润深度,以判断胃癌术前T、N分期。胃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一直是外科医师在术前选择治疗方案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准确的临床分期对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应用超声内镜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术前临床分期和术后随访在国外已有应用[1],国内报道不多。本研究运用UMP对胃癌进行T、N分期,且与术后病理对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今后更合理地选择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随机对40例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经内镜UMP检查。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4~82岁,中位年龄63岁。病灶位于胃窦18例,胃体10例,胃底贲门8例,胃角4例。40例均行胃癌根除术。40例中腺癌36例,印戒细胞癌4例。

1.2 仪器设备

FUJINON-702超声内镜,频率为12MHz。

1.3 术前准备

准备同常规胃镜检查,UMP检查前肌肉地西泮10mg、654-2针10mg避免胃蠕动造成的干扰。

1.4 检查方法

采用FUJINON SP-702 UMP,探头频率为12MHz。采用脱气水充盈法进行超声扫描。胃镜发现癌性病灶后即从活检孔道注入脱气水约200mL,使病灶浸泡在脱气水中。再从活检孔道插入UMP,置UMP于胃腔中央脱气水中并垂直于病灶,移动UMP对病灶前后进行实时扫描观察病灶的最深层边界,记录超声图像。

1.5 评价标准

正常胃壁的电子超声内镜图像分为5层,由胃腔内向外依次为:第一层:高回声带(界面波及黏膜层);第二层:低回声带(黏膜肌层);第三层:高回声带(黏膜下层);第四层:低回声带(固有肌层);第五层:高回声带(浆膜层)。肿瘤侵犯胃壁层次(T分期):胃恶性肿瘤多显示中、低回声图像,肿瘤浸润胃壁表现为相应层次的回声结构破坏或中断。其中肿瘤的浸润深度以破坏的最深一层为判断标准。T1期:肿瘤侵犯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T2期:肿瘤侵犯固有肌层;T3期:肿瘤侵犯至浆膜层;T4期:胃壁五层结构破坏,肿瘤穿透浆膜并侵犯临近器官。淋巴结评判N-:无淋巴结转移;N+: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评判(N):对胃壁周围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且内部回声相对不均,边缘较整齐者视为转移性淋巴结;反之呈高回声,回声均匀,边缘不整齐者视为炎性淋巴结。探及炎性淋巴结与无法探及的淋巴结视为阴性结果。

1.6 统计学处理

A:T1期胃癌;B:T2期胃癌;C:T3期胃癌;D:T4期胃癌

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术前内镜超声的T、N分期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度。

2 结果

2.1 胃癌各期超声影像特点

UMP下胃癌通常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其回声强度介于第三层高回声和第四层低回声之间。低回声肿块突入胃腔内外或形成不规则形肿块,胃壁一层或多层层次不清、消失、扭曲、中断或增厚。T1期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肿块浸润至第1、2、3层(图1A);T2期表现为低回声肿块浸润至第4层(图1B);T3期表现为低回声肿块浸润胃壁全层(图1C);T4期表现为低回声肿块突破第五层高回声带,即穿透浆膜(或胃壁外组织)并侵犯临近器官(图1D)。

2.2 术后病理结果

40例胃癌中肿瘤浸润胃壁浅肌层或黏膜下层2例,浸润胃壁固有肌层3,全层浸润29例,穿透胃壁外组织6例。

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本组UMP检查诊断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T1、T2、T3和T4分别为100%(2/2)、67%(2/3)、86.9%(25/29)和83%(5/6)。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85%。

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24例,阴性16例,UMP检查诊断胃癌淋巴结阳性18例,阴性22例。N分期的总准确率为75%。

3 讨论

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对于早期胃癌,内镜下的黏膜切除术可以达到与外科胃大部切除同样的治疗效果。故术前准确的临床分期对于合理地选择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影响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侵犯的深度、局部淋巴结及周围脏器的转移情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传统的电子胃镜可观察到胃腔内的病变并对可疑病灶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但却难以观察到肿瘤侵犯的深度及周围淋巴结的情况。普通腹部B超及CT可以了解肿瘤的远处转移,同样也不能准确判断肿瘤局部的侵犯深度。经内镜下UMP检查是腔内超声检查与内镜下直视检查技术的联合应用,其具有以下优点:定位准确、无腹壁衰减和胃肠道气体的干扰、可采用较高频率的超声波获得清晰的图像。UMP的出现为胃癌的术前T、N分期诊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能显示胃壁的整个结构。总体来讲,超声频率越低,超声对组织的穿透性越深,对肿瘤周围组织器官和淋巴结的观察越清晰。UMP尤其对于肿瘤侵犯所至的胃腔狭窄而内镜无法通过的患者具有更大的优势。20MHz频率对胃壁浅表性病变诊断较为适宜,而7.5MHz频率对较大肿瘤和周围淋巴结转移诊断较为适宜。

文献报道,影响诊断准确率的因素包括肿瘤分期、肿瘤位置、超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国外文献[2,3,4]报道,UMP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在84%~87.5%,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在79%~92%。本研究采用的是12MHz的UMP,对肿瘤的T分期诊断准确率达到8 5%。N分期的总准确率为75%。

在远处或周围器官转移的诊断(M分期)方面,因探测深度有限,故UMP无法诊断,必须借助腹部B超、CT等检查才能确定有无远处转移。对于仅侵犯黏膜层的早期胃癌(T1N0M0)的治疗,选择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或内镜治疗,如内镜下黏膜切除疗效相似,但后者创伤小、恢复快、便宜,但准确的术前分期至关重要,是选择内镜治疗的前提。

综上所述,UMP检查是一种有效估计胃癌侵入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对其进行分期的方法,对于可疑病灶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5],有操作简单、痛苦小和诊断准确率高的特点,其准确性高于CT和MRI,但是不能检测远处转移。虽然UMP检查在淋巴结转移诊断方面存在不少困难,但UMP检查在手术前可以提供肿瘤侵犯深度的详细资料。UMP检查应结合其他影像检查,如腹部B超和CT等,以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应用UMP对胃癌进行术前分期,利于指导制定综合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创伤以及不必要的并发症,且加重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Parada KS,Peng R,Erickson RA,et al.A resource utilization projection study of EUS[J].Gastrointest Endosc,2002,55(3):328-334.

[2]Bhandari S,Shim CS,Kim JH,et al.Usefulness of three-dimensional,multidetector row CT(virtual gastroscopy an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in the evaluation of gastric cancer:a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endoscopy,EUS,and histopathology[J].Gastrointest Endosc,2004,59(6):619-626.

[3]严超,朱正纲,燕敏,等.内镜超声检查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J].中华内镜杂志,2003,8(1):32-36.

[4]Wang JY,Hsieh JS,Huang YS,et al.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for preoperative locoregional staging and assessment of respectability in gastric cancer[J].Clin Imaging,1998,22(4):355-339.

[5]张齐联.超声胃镜在临床应用的价值[J].内镜,1994,11(2):136-139.

术前临床分期 篇2

【关键词】 胃癌患者;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术前;T分期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056-02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2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通过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得到的影像结果及其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和分析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中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72例均为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胃癌患者,年龄在46~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3.9)岁,其中男性患者38例,占总数的52.78%,女性患者34例,占总数的47.22%。本研究中72例患者肿瘤病灶分布情况见表1。

1.2 检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机扫描。所有患者扫描前15~20min肌肉注射20mg的盐酸山莨菪碱(安徽城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4022987),检查时再口服2包产气粉。平扫时参数设置如下:120KV,250mA,扫描层厚设置为1.20 mm,螺距调整为0.9:1,采用512x512的矩阵;之后进行增强扫描,造影剂选择Ultravist 300 (62.3 mg/ml),总量80 ml,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射到患者的肘正中静脉中,注射的速率设置为3.0ml/s。分别在注射开始后的25s和5s秒进行动脉期、静脉期的双期扫描。获得的数据传送至独立工作站(syngo Multi Modality Workplace)进行处理,获得三维图像后进行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合多排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本研究中16排螺旋CT对72例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为97.22%(70/72),该方法对进展期的胃癌患者检测的准确率较高,检出率为100.00%,而对于早期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仅为85.37%。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胃癌大体分型的准确率是90.00%(63/70),其中早期胃癌患者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41.67%,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T分期诊断的平均准确率为76.67%,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胃镜以及双重对比造影在临床上胃癌患者的术前检测和诊断方面一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两种检查方法都存在着相同的缺点,即两种方法都不能对患者是否存在远处或者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浸润入患者胃壁的深度等方面做出诊断[1-3]。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就诊时发现人们对诊断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更为深入的诊断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加之现在医院外科也逐渐趋向于提倡微创化诊断和微创治疗,对患者手术之后的生存以及生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地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和诊断就成了目前临床医师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为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4]。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CT 检查方法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已经将螺旋CT检测方法纳入胃癌患者的临床常规检测方法中,该方法作为一种无创性的三维构建检查手段,对患者的病灶显影具有很好的效果,从而为早期中心型胃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开辟了新方法,对病变的临床检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5-6]。

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代表着肿瘤病灶侵犯患者胃壁的深度情况。当患者胃癌动脉期出现不均匀的强化,其静脉期的变化表现得更明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胃癌患者局部肿瘤病灶的组织发生异常的增生,其中以患部的动脉血管供血为主,肿瘤患部的毛细血管床较为丰富,与此同时还伴有癌变局部的组织发生坏死,患部的血供分布出现异常,从而导致CT检查时患者出现动脉期强化,之后静脉期依然存在大量的血液停留在患者肿瘤病灶组织部位,引起患者的静脉期也显著强化[7-8]。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胃癌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进行术前T分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该方法属于无创检测,避免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同时操作较为方便,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金华,温戈. 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在胃癌T分期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1(20):140-141.

[2]陆志华,曹文洪,钱伟新. 16排螺旋CT胃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05):669-672.

[3]邹子仪,高振华. 多层螺旋CT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分型及T分期的应用价值[J]. 现代医院,2012,12(06):83-85.

[4]黄娟,潘彦辰,周翔平,等. 16排螺旋CT胃癌诊断和CT-TNM分期的价值[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7,14(06):717-721.

[5]李震,胡道予,肖明,等. 胃癌T分期多排CT增强扫描强化特点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03):174-192.

[6]张健飞.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癌的应用及诊断[J].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0):4156.

[7]周晓峻,裘敏剑,章士正,等. 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及分期的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05):322-324.

术前临床分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和济南军区总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9例,女19例,中位年龄52岁(30~73岁)。病灶位于胃窦区26例,胃体区9例,胃底贲门区7例,全胃6例。其中胃癌Ⅰa期4例,Ⅰb期7例,Ⅱa/Ⅱb期8例,Ⅲa期9例,Ⅲb期10例,Ⅳ期10例。患者均于术前行MRI检查。

1.2 研究方法

患者要求禁水、禁食4~6 h,检查前20~30 min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20 mg,检查前口服温开水600~1000 ml。使用设备为Siemens 1.5T Avanto MR扫描仪。腹部相控阵表面线圈。T1WU: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fast low angle shot,FLASH),横断面扫描,TR/TE=224/7.15 ms,层厚4.5 mm,间隔10%,FOV 360×288 mm,矩阵192×256,翻转角60°,扫描时间14~19 s,扫描范围覆盖膈顶到脐部,采用屏气扫描。T2WI:快速自旋回波(turbo spin echo,TSE) TR/TE=1200/95 ms,层厚4.5 mm,间隔10%,FOV 360×288 mm,矩阵192×192,翻转角150°,扫描时间16~22 s。在相同参数的条件下,行增加脂肪抑制技术(SPIR)的T1WI/TSE序列。

1.3 结果判断标准

胃癌TNM分期采用2002年美国癌肿联合委员会(AJCC)胃癌分级分期系统[2]。胃癌病灶以胃壁局灶性增厚6 mm以上为诊断标准。胃癌浸润深度的MRI分期标准:T0为胃壁无改变,T1(胃壁内层局灶性明显之强化及相应于黏膜下层的中间低信号区完整),T2(局灶或弥漫性胃壁增厚侵犯全层,胃壁外层或其与胃周脂肪间低信号带尚光整),T3(肿瘤浸润胃壁全层,胃壁外界或其与胃周脂肪间低信号带呈网格状、不规则或中断,但与周围脏器的脂肪分隔清晰)和T4 (肿瘤有明显强化,周围脂肪层模糊消失侵及邻近结构)。胃周淋巴结短径超过6 mm和胃周外淋巴结短轴大于8 mm诊断为转移性淋巴结。当发现第12组以上转移淋巴结、肝脏转移灶和腹水等均视为远处转移[3。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MRI分期与TNM病理分期都进行了一致性检查,采用SAS软件包进Kappa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2.1 T分期结果

MRI对T1T2、T3、T4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54.5%(6/11)、75.0%(6/8)、84.2%(16/19)和100.0%(10/10),对T分期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3.3%(40/48)。MRI T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呈正相关(Kappa值=0.7-19,P<0.05)。

2.2 N分期结果

MRI对N0、N1N2、N3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3.6%(7/11)、70.5%(12/17),83.3%(10/12)和87.5%(7/8)。对N分期诊断总的准确率为75.0%(36/48)。MRI N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呈正相关(Kappa值=0.671,P<0.05)。

2.3 M分期结果

MRI对M0、M1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5.3%(29/34)和86.7%(13/15),对M分期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1.3%(39/48)。MRI对远处转移的阳性诊断准确率为68.75%(11/16),阴性诊断准确率为90.6%(29/32)。另外,MRI M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呈正相关(Kappa值=0.763,P<0.05)。

2.4 TNM分期的结果

MRI对胃癌Ⅰa、Ⅰb、Ⅱ、Ⅲa、Ⅲ、Ⅳ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50.0%(2/4)、57.1%(4/7)、75.5%(6/8)、67.7%(6/9)、80.0%(8/10)和80.0%(8/10),TNM分期诊断总的准确率为77.1%(37/48)。MRI TNM分期总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呈正相关(Kappa值=0.687,P<0.05)。

3 讨论

3.1 胃癌的MRI信号特征

胃癌常表现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胃壁破坏,晚期还可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征象。一般将胃壁厚度>6 mm视为异常,胃癌多表现为胃壁的增厚,其特点是厚薄不均,形态不规则。增厚的胃壁同时伴有信号异常,T1WI/TSE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TSE上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梯度回波中随TE时间延长信号有衰减,GR序列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至明显强化,才具有诊断价值[4]。软组织肿块的信号特征与胃壁增厚大致相仿。如肿块形成溃疡时,可见局限性不规则的低信号,或表现为增厚胃壁上的裂隙状凹陷,T2WI/TSE上可见凹陷之中充填液体的高信号“龛影”[5]。胃壁破坏可显示低信号带的中断或明显强化肿瘤样病灶侵及整个胃壁[6]淋巴结转移在MRI上呈椭圆形,边缘锐利,其信号特征依靠影像参数而定,在T1WI/SE表现为等低信号,在T2WI表现为等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大的淋巴结环形,与周围组织信号差异大;腹膜后多个淋巴结肿大,常融合成饼状,易显示[7]。MRI较易发现肿瘤的远处转移,以肝脏转移常见;T2WI/TSE对显示肝脏转移灶最敏感,动态增强扫描则有助于作出鉴别诊断[8]。

3.2 胃癌的MRI诊断及价值

3.2.1 胃癌MRI的T分期

MRI不能完全分辨胃壁的每层结构,肿瘤被检出在很大程度上受肿瘤大小、浸润程度和胃壁的强化程度的影响,发现T1期胃癌有一定难度,对其诊断的准确率仅为54.5%,而对T2a/T2b、T3、T4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5.0%、84.2%和100.0%,可见随着癌肿向外侵犯的深度增加,MRI对其分期的准确率也增加。对T分期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2.1%(32/39),略高于文献[9]报道。11例T,期患者中,MRI仅正确诊断了6例,因为早期胃癌表现为胃壁不规则增厚,MRI无法分辨出肿瘤侵犯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层的确切深度。MRI诊断了8例T2期,与病理结果相符6例,MRI把2例T2a/T2b期肿瘤高估为T3期,误认为浆膜或浆膜血管强化为癌肿浸润,其病理标本显示浆膜外炎性反应;MRI诊断了19例T3期,MRI把2例T3期低估,对T3期错误的低分期是由于较少的浆膜外浸润和活动伪影。通过观察胃与胃周器官之间脂肪信号的模糊不清,可准确地诊断胃周器官的侵犯情况,MRI诊断了10例T4期,手术证实均有邻近器官转移,MRI与手术病理比较Kappa值=0.719,说明已经取得较好的一致性。

3.2.2 胃癌MRI的N、M分期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和正确判断对决定手术方式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意义。MRI作为发现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有效手段,已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本组研究显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75.0%,与文献[10]报道相近。根据观察发现,淋巴结转移最好的是T1WI/SE序列(不加脂肪抑制),可见腹膜脂肪呈稀疏高信号,肿大的转移淋巴结漂浮在脂肪组织中呈相对低信号;MRI不用造影剂仅根据流空效应可鉴别肿大的转移淋巴结与伴行的小血管;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转移性淋巴结和血管断面,因为转移性淋巴结是少I血供的,而血管断面显著强化。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与其大小有关,MRI易于发现直径>10 mm的淋巴结[11],但淋巴结大小不是淋巴结转移的绝对指征,本组曾把2例直径>10 mm肿大淋巴结当作转移,手术病理结果证明为肿物旁淋巴结炎;淋巴结转移也不与浸润深度成正比。因此判断淋巴结的转移不仅根据其大小及浸润深度,也要根据其具体情况,才能获得更高的准确率。MRI与手术病理比较Kappa值=0.671说明一致性较好。

3.3 MRI对胃癌诊断优缺点

运用MRI扫描技术,正常胃壁的3层结构要比非减影技术明显。有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MRI图像上可以分辨出胃壁的5层结构。此外,MRI无辐射损伤,可多次采集胃的动态图像,且MRI扫描范围大,能一次显示胃、肝胆、胰、脾及腹膜后淋巴结、双肾等脏器。又因其软组织分辨力高,可任意角度、多方位成像,尤其是平行胃长轴的斜矢状位、冠状位扫描能显示胃全貌,结合相应体位成像,能较准确判断癌肿对胃壁及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情况,尤其对不适于或不能做上消化道造影、胃镜的患者行术前MRI检查可为诊断胃癌提供明确证据[12],对胃癌的诊断、分期和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由于目前检查技术及软件还存在缺陷,胃壁内各层结构不能清楚逐层显示,仅使用目前的体线圈及常规的扫描技术,对T1、T2及N0、N1分辨率有待提高,对判断早期胃癌分期有一定难度,因此目前MRI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和分期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MRI不仅能显示胃癌腔内的生长情况,还能显示其侵犯胃壁、周围器官、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这显示MRI对于胃癌术前临床分期的评估有独特的优越性,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评价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胃癌术前TNM分期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的MRI增强扫描图像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对胃癌T分期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3.3%,其中T1、T2、T3和T4期分别为54.5%、75.0%、84.2%和100.0%;对N分期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7.0%,其中N0期63.6%、N1期70.5%、N2期83.3%和N3期87.5%;对M分期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1.3%,其中M0期85.3%、M1期86.7%;TNM分期诊断总的准确率为77.1%,其中Ⅰa期50.0%、Ⅰb期57.1%、Ⅱ期75.5%、Ⅲa期67.7%、Ⅲb期80.0%和Ⅳ期80.0%。MRI对胃癌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有着较高一致性(Kappa值=0.671~0.763,P<0.05)。结论 MRI可较准确地显示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同时可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对胃癌术前临床分期的评估有独特的优越性。

术前临床分期 篇4

1 MRI常规扫描序列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 T2加权像 (T2WI) 低信号的宫颈间质部分或完全中断是判断宫旁侵犯和分期的主要征象。频谱预饱和反转恢复序列 (SPIR) T2WI序列增加了肿瘤与脂肪间的差异, 增强后T1WI提高对邻近器官早期侵犯的显示。肿瘤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 T1WI呈中低信号, T2W I呈中高信号, 与低信号的宫颈间质和高信号的宫旁脂肪有良好的对比, 增强扫描呈中等不均匀强化, 部分中心坏死区无强化。MRI评估肿瘤向基质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为77%, 判断宫旁侵犯的准确度为83.3%, 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86%, 分期的准确度是86%[1]。与妇科检查相比, MRI 对宫颈癌分期判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度均更高, 尤其对ⅠB 期前后的区分符合率更高, 但仅凭MRI不足以诊断ⅠA期宫颈癌。

MRI检查中晚期宫颈癌不仅能清楚的显示宫颈肿块的大小、范围、密度和轮廓, 还可观察有无侵犯宫旁、闭孔内肌、梨状肌, 有否浸润膀胱、直肠, 有无输尿管、肾盂积水, 可以了解盆腹腔有否淋巴结或其他器官的转移[2]。

宫颈癌临床分期与MRI表现见表1。

目前唯一普遍接受的MRI扫描诊断淋巴结盆腔转移的指标, 是测量淋巴结的大小。较难区分淋巴结的肿瘤转移及反应性增生, 对正常大小淋巴结的微小转移缺乏分辨率, 因此借助特殊技术, 如MRI特异性淋巴造影剂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 (USPIO) 增加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 有助于发现转移淋巴结。对于逐个淋巴结为单位的诊断敏感性由29%提高到82%~93%, 在对于患者为单位的淋巴结诊断敏感性由27%增加到91%~100%, 诊断特异性在淋巴结和患者为单位基础上则分别达到94%和97%。

2 MRI及CT功能成像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包括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ing, DWI) 、磁共振灌注成像 (perfusion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WI) 及磁共振波谱 ( MRS) 等技术的应用, 能提供形态学以外分子和代谢等生物学信息。CT应用主要为灌注成像 (CT perfusion) 。

2.1 PWI/CT灌注成像

灌注成像是通过观察水溶性对比剂在组织中的早期分布特点来了解组织血管化程度、血流灌注状况、毛细血管通透性等生理信息的功能成像方法, 可以提供血液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一般认为肿瘤组织的血供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PWI作为一种非侵入式间接评价血管生成及活性的方法, 可在活体组织中进行。多使用T1WI序列, 选择显示肿瘤最大层面进行灌注扫描, 术前的诊断应用主要在于反映肿瘤血管生成情况, 预测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灌注成像的血流量 (BF) 、血容量 (BV) 、平均通过时间 (MTT) 以及微血管的表面通透性 (PS) 等灌注指标可反映组织血管特征, BF 和BV 反映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数量, PS 值可评价微血管表面通透性的高低。宫颈癌的动态增强特点呈速升缓降型, 早期强化明显, 动态增强较常规扫描更易发现病灶, 更易显示病灶浸润深度, 通过灌注参数可以间接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甚至分期。

2.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DWI是目前唯一能观察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方法, 间接反映组织细胞结构、功能和代谢异常及组织学变化。常用表观扩散系数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评价水分子扩散能力。联合常规MRI可以清晰分辨宫颈的3层结构, 且测得的结合带信号均低于其余两层的信号强度。分析ADC图中宫颈内膜、结合带及肌层及3层结构ADC值差异, 对宫颈癌的分期有所帮助。宫颈癌的ADC值低于正常子宫颈组织, 但与肿瘤的形态、大小、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尚存在争议。组织的ADC值与细胞密度间存在相关性, 有效的抗肿瘤治疗使肿瘤细胞坏死, 细胞外间隙增加, 因而DWI信号降低, ADC值升高, 可以早期预测和评估宫颈癌患者放化疗敏感性。借助ADC值能很好地区分宫颈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 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短径、长径和DWI信号强度可以无差异, 而转移淋巴结的ADC值低于非转移淋巴结ADC值, 并可以定量淋巴结转移的ADC阈值。

2.3 磁共振波谱技术

磁共振波谱 ( MRS) 通过测定不同化合物在强磁场作用下所产生的不同化学位移峰值, 间接对机体中多种化合物或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 最常用的是1H-MRS, 其次为31P-MRS。盆腔肿瘤1H-MRS波谱中最常见的代谢物有胆碱 (Cho) 、乳酸 (Lac) 、脂质 (Lip) , Cho是细胞膜磷脂代谢的中间产物, 是细胞膜转换的标记物, 反映细胞的增殖。宫颈癌出现Cho峰的比例分别为73%, 但其存在对宫颈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尚缺乏定论。Lip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高分子, 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可检测到, 可从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宫颈恶性病变的Lip 峰是良性病变的两倍。Lac是葡萄糖无氧酵解的最终产物, 可以在所有恶性肿瘤和一部分良性肿瘤中出现, 但恶性肿瘤的Lac峰明显高于良性肿瘤, 但在某些盆腔感染性疾病时Lac峰也会出现, 因此对于盆腔肿瘤及炎性病变, Lac峰无明显的鉴别价值。尽管波谱技术尚未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成熟应用, 但其应用代谢产物的原理无疑是较为先进并有广阔发展空间的。

3 CT

CT的优势在于对较晚期子宫颈癌的评价, 不仅能清楚显示宫颈肿块的大小、范围、密度和轮廓, 还可观察有无侵犯宫旁、闭孔内肌、梨状肌;有否浸润膀胱、直肠、输尿管, 有否淋巴结或其他器官的转移。CT表现为宫颈增大、轮廓不规则;增强扫描宫颈肿块有明显强化, 有坏死或溃疡时表现为低密度区;颈管阻塞时可见宫腔积液;宫颈周围受侵表现为宫颈轮廓不规则, 周围脂肪间隙消失, 可见宫旁非血管性不规则条索影或结节影;膀胱或直肠等周围器官受侵, 表现为壁不规则, 或腔内有软组织密度肿块或结节状病灶;有条件应做增强扫描, 并注意掌握注射造影剂后的延迟时间以及扫描的方向, 以利于鉴别子宫旁血管或子宫旁组织受侵。多平面重建图像尤其是矢状面重建图像对观察子宫颈前后唇、阴道以及与膀胱和直肠的关系非常重要。

淋巴结转移通常表现为沿同名大血管走行的类圆形结节或条形软组织密度影。当淋巴结大小与血管直径相仿时, 平扫轴位与血管断面很难分辨;增强扫描淋巴结常呈均匀明显强化, 且强化程度多低于血管, 有时也可与血管密度相仿;较大淋巴结内部常可见到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 增强扫描可见此类淋巴结常呈环形强化, 环壁可薄、可厚, 常较均匀, 内部坏死组织可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CT 扫描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中也存在盲区, 例如 CT 无法区分炎性与肿瘤性淋巴结肿大, 也不能检出微小的淋巴结转移[3]。

4 PET/CT

CT 检查可清晰显示人体断层结构, 准确描述病变的大小、位置和形态等解剖学特征。PET 的优势在于可评价病变淋巴结转移情况, 通过病灶部位对显像剂 (示踪剂) 的摄入, 可了解病灶功能代谢状态, 帮助对疾病进行诊断, 但不能显示肿瘤本身及其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PET / CT 将二者有机融合, 可克服二者显像分离情况下图像数据融合难以匹配的固有缺陷, PET/CT可以检查全身肿瘤的代谢情况, 对于宫颈癌可以较清楚地了解原发灶及全身肿瘤的分布和播散情况。在病灶代谢浓聚区勾画感兴趣区域 (region of interest, ROI) , 取最大标准摄取值 (maxim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 , 根据病灶SUV 以及PET/ CT 所见病灶形态及部位进行诊断, 显像阳性标准为非FDG 生理性增高区出现局部浓聚灶。宫颈癌原发病灶能大量摄入经静脉注射入血的18 F-氟代脱氧葡萄糖 (fluorodeoxyglucose, FDG) 显像剂, 使病灶出现放射性明显浓聚, 色阶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 致PET / CT 图像呈金黄色而进行区分。病灶处18 F-FDG 相对标准摄入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SUV<1.0) 。宫颈癌ⅠA 期的PET/CT诊断较为困难;诊断ⅠB期以上的宫颈癌, 则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PET/CT 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9.5%, 90.9%和90. 0%。

PET/CT可探及转移淋巴结的高代谢状态, 对于整个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诊断的敏感性达到86%~91%, 远远高于CT的57%及MRI的73%, PET / CT成像发现淋巴结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很强的相关性, 因此PE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宫颈癌的常规诊断评估或存在盆腔淋巴结增大这一高危因素患者的补充检查, 或用于CT或MRI未发现腹主动脉旁增大淋巴结的患者[4]。

综上所述, 通过掌握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 明确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优势, 可以更好地对宫颈癌进行术前评估。可以弥补未将断层成像等影像学方式纳入术前临床分期标准的不足, 对术前的临床分期有很好的帮助, 避免过多的分期不足和过度分期, 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宫颈癌术前诊断及临床分期, 有利于治疗手段的选择和预后评估, 达到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Okamoto Y, Tanaka YO, Nishida M, et al.MR imaging of the uter-ine cervix:imaging-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graphics, 2003, 23 (2) :425-445.

[2]Rezvani M, Shaaban A.Imaging of cervical pathology[J].Clin Ob-stet Gynecol, 2009, 52 (1) :94-111.

[3] Sahdev A. Cervical tumors[J]. Semin Ultrasound CT MR, 2010 , 31 (5) : 399-413.

术前临床分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50例疑是结直肠癌患者, 男性33例, 女性17例, 年龄37~76岁, 平均年龄 (53.5±15.5) 岁, 50例患者均表现出排便次数增加, 并且排出的大便呈现粘液状或者血便, 均表现出符合结直肠癌病症特点, 最终通过手术得以证实患者的病理确实为结直肠癌。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肠道准备

首先, 肠道清洁, 肠道清洁一般位于检查前3d开始执行, 患者饮食应当控制为低渣食物;其次, 患者在检查的前一晚上需要服务适量的泻药或者选择在检查当天接受清洁灌肠;然后, 患者在进行检查前15min左右时间进行一次肌注山莨菪碱10mg。最后, 患者在检查时候应当处于侧卧扫描床上, 卧位通常选取右侧, 并通过肛门向结肠内注入1500至2000ml的空气, 从而使得结肠充分充气, 利于MSCT和MRI的扫描检查[2]。

1.2.2 MSCT检查

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仪器进行扫描, 扫描参数设定为:转速0.6秒/周, 管电压120k V, 管电流200m A, 层厚1.25mm, 层距8mm, 螺距1.375, 窗宽180~200Hu, 窗位40~50Hu。扫描范围由患者仰卧位的膈顶部到盆底, 观察患者结肠充气情况。倘若患者体内存在少量液体情况, 那么患者进行俯卧位扫描[3]。

1.2.3 MRI检查

采用东芝Vantage Atlas 1.5T磁共振仪进行扫描, 扫描范围由患者仰卧位的膈顶部到趾骨下缘, 观察患者结肠充气情况。其中常规TSE序列:采用呼吸触发技术, 层厚度5mm, 层间距1mm, 回波链长度15, TR为3000ms, TE为100ms, FOV为36~40cm, NEX为4, 矩阵384×256。脂肪抑制序列 (STIR序列) :回波链长度24, TR为3000ms, TE为100ms。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 (True-FISP序列) :层厚度5mm, 层间距1mm, TR为3~5ms, TE为1.5~2.3ms, FOV为36~40cm, 翻转角度为55˚, NEX为1, 矩阵224×224。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FLASH序列) :层厚度5mm, 层间距1mm, TR为110~250ms, TE选择最小值, FOV为36~40cm, 翻转角度为80˚, NEX为1, 矩阵320×160。DWI:b值为1000s/mm2, TR为5500ms, TE选择最小值, 矩阵128×128。扫描结束后通过静脉注射方式团注入Gd-DTPA 0.11~0.12mmol/kg体质量, 动脉期延时为0.5min, 静脉期延时为1.5min[4]。

1.3 效果判定标准

图像分析:扫描数据通过专门的数据处理部门制作成片, 然后由两位有资深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双盲法读片, 然后各自分析, 最后汇总分析结果, 如果出现不一致情况两者进行商讨决定。

T分期标准, 由于MSCT无法准确的区分T1和T2期, 故本文将T1和T2期合并为T1-2期, T1-2期:患者结直肠病变段的肠壁外脂肪间隙清晰可见, 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肠壁外缘呈现光滑状态, 并且无结节突出影像。T3期:患者结直肠病变段的肠壁外脂肪间隙内呈现小斑点状暗影或者呈现条索状暗影, 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肠壁外缘呈现不光滑状态, 有凹凸不平或者结节向外突出的影像。T4期:患者结直肠病变段的肠壁外脂肪间隙消失, 增强扫描结果无法正确区分病变肠段与身体器官。

MRI对结肠癌的分期诊断受侵犯淋巴结评判标准:淋巴结信号强度异常, 可表现为DWI高信号现象, 圆形淋巴结直径≥3 mm, 成簇淋巴结≥3个。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 以率 (%) 表示, 若P<0.05则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50例患者均被手术病例证实, 其中病例结果分期为:T1-2期14例, T3期16例, T4期20例。MRI检查结果显示:T1-2期13例, T3期18例, T4期19例。MSCT检查结果显示:T1-2期7例, T3期25例, T4期18例。P值结果:T1-2期0.0120, T3期0.6298, T4期0.5483。MRI比MSCT在T1-2分期具有更高的准确度 (P<0.05) , 在T3和T4分期MSCT与MRI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我国四大恶性肿瘤之一, 其死亡比例相当高, 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结直肠癌发病部位为直肠以及其与乙状结肠交接处, 对于其发病原因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完全的定论, 它可能与患者的年龄、家族遗产、饮食习惯、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等情况相关[5]。根据结直肠癌病变的表现不同可以分为早期和发展期, 在早期患者不能发现任何不适以及任何的临床症状, 当患者感觉到不适或者有任何异常时候, 此时患者已经进入到了发展期, 也就是本文提高的T1-T4分期。患者步入发展期后就应该及时的通过手术治疗, 但是手术治疗对于患者处于的分期状况需要足够的了解, 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完成。本文研究中使用了MSCT和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 检查对象为结直肠, 由于对象的生理特性, 导致我们在检查之前需要做足够的准备工作, 以便在检查中顺利完成工作。其中我们使用了向肛门注入空气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有效的作为肠腔对比剂, 并且操作方便、价格低廉, 对于临床的应用推广非常有利。

综上所述, MRI相比于MSCT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更具准确度, 为临床诊断提供良好的诊断基础,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亚宁.比较MSCT与MRI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4) :772-775.

[2]施展.结直肠肿瘤MRI的临床价值[J].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27 (2) :41-45.

[3]黄建荣, 陈义波, 周宇等.MSCT与MRI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3) :107-108.

[4]李广微.64排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09 (7) :84-86.

术前临床分期 篇6

关键词:CT血管造影,肾细胞癌,术前分期

临床诊断肾细胞癌时, 常会出现误诊的情况[1], 当患者伴有肿块、血尿、疼痛等情况时, 其肾细胞癌多数为中晚期[2]。因此, 给予肾细胞癌患者有效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对肾细胞癌患者实施CT诊断对其术前分期的准确率作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 月~2015 年6 月100 例肾细胞癌患者, 100 例肾细胞癌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 例。试验组年龄17~76 (46.36±6.52) 岁, 其中男30 例 (60.00%) , 女20 例 (40.00%) 。 对照组年龄18~75 (46.52±6.63) 岁, 其中男32 例 (64.00%) , 女18 例 (36.00% ) 。经比较, 2 组肾细胞癌患者的基本资料 (年龄、性别等) 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试验组50 例肾细胞癌患者在手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检查, 采用64 排CT扫描仪 (飞利浦) 为患者实施检查, 扫描的主要部位从患者的耻骨联合水平至患者的肾上级。为患者实施CT扫描时, 为患者注射100ml的优维显, 优维显的浓度为370mg/100ml, 采用高压注射器 (双管) 在患者的右前臂静脉注入, 为患者实施注射的速度为4ml/s[3]。 肾细胞癌患者接受CT扫描所得图像的层厚为0.0625mm, 在重建、得到原始图像之后, 采用容积重组、MPR技术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来获取肾细胞癌患者的CAT图像。

对照组50 例肾细胞癌患者在术前接受MRI检查, 扫描的主要方法为MRI平扫、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等。 在进行MRI扫描时。 为患者注射15ml的Gd-DTPA, 选择患者的肘前静脉进行注射, 为患者注射的速度为2ml/s。 前三组MRI扫描为横断位扫描, 最后一组扫描为冠状位扫描[4]。MRI扫描间隔为1.5~2mm, 扫描的厚度为5~7mm, 以此得出患者的诊断结果。两组肾细胞癌患者经相关检查之后, 其检查的图像由2 名经验丰富的医疗人员评估和分析, 并将评估的结果与患者的病理诊断作对比。

1.3判定标准肾细胞癌分期病理诊断标准为, Ⅰ期:肿瘤位于患者的肾包膜中;Ⅱ期:患者的肿瘤已经侵入至其肾周围的脂肪, 但是肿瘤仍然在患者的肾包膜内;Ⅲ期:患者的肿瘤已经侵入至其深静脉以及下腔静脉的淋巴细胞;Ⅳ期:患者的肿瘤已经侵入至其临近的器官, 但是未累及患者的肾上腺[5]。

1.4统计学方法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50 例肾细胞癌患者在术前接受CT血管造影检查, 其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2.00%, 而MRI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为60.00%。 CT血管造影在术前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MRI诊断的准确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3 讨论

肾细胞癌是一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 患者在患病之后, 则难以被治愈, 因此, 对肾细胞癌进行有效的预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导致患者出现肾细胞癌的原因比较复杂, 如肥胖、吸烟、工作原因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肾细胞癌[6], 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减少肾细胞癌的发生率十分有益。

CT是临床为患者诊断疾病的影像技术之一, 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 其具有可定量分析、图像准确、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等特点[7], 在患者的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CT平扫诊断肾细胞癌, 其主要呈现为低密度 (不均匀) , 较少出现高密度的情况。 肾细胞癌患者的肿块主要在患者的肾轮廓外突出, 且肿瘤的血管比较丰富, 甚至伴有明显坏死的情况[8]。 增强CT扫描, 肾细胞癌的强化要比肾髓质强但是低于肾皮质, 这可以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在术前接受CT血管造影检查的试验组50 例肾细胞癌患者, 其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2.00%, 而MRI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为60.00%。 CT血管造影在术前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MRI诊断的准确率 (P<0.05) 。

综上所述, CT血管造影在术前肾细胞癌的分期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其可以将患者的肾细胞癌的具体分期准确的呈现出来, 这样可提高患者术前的诊断准确率, 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以此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肾细胞癌患者术前分期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毕阳, 谢宝君.CT血管造影术 (CTA) 后处理技术在肾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1 (1) :85-88.

[2]谈树林.CT血管造影在肾细胞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准确性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15) :3518-3519.

[3]孙志强, 黄文才, 阳昱恒, 等.多层CT对肾细胞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 (11) :1725-1727, 1737.

[4]张建伟.螺旋CT多期增强及MPR技术在肾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 2011, 32 (23) :4824-4826.

[5]邓亿明.CT诊断104例肾脏肿瘤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 2011, 30 (36) :179, 181.

[6]葛颖倩.双能CT对于肾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初探[D].复旦大学, 2010.

[7]何花, 刘伯飞, 郭玉林, 等.肾细胞癌双源多层螺旋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 30 (5) :822-825.

术前临床分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均为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拟行手术患者, 共计84例。含男59例、女25例;年龄范围55~64岁, 平均 (60.6±5.5) 岁。所有患者均具有典型的胃癌临床症状表现, 并接受术前电子胃镜以及术后病理检查, 均经临床诊断为胃癌。已对近期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排除, 同时排除合并有较严重内科慢性疾病以及曾经或正在接受抗肿瘤治疗患者。经患者知情同意后, 随机分组。研究组44例患者, 含男30例, 女14例;年龄56~64岁, 平均 (60.8±5.3) 岁。该组患者在术前接受64排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 对照组40例患者, 含男29例, 女11例;年龄55~63岁, 平均 (60.2±5.8) 岁。该组患者仅接受术前64排螺旋CT (MSCT) 检查。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统计比较。见表1。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接受检查当日予以禁食, 在接受CT扫描前, 予以饮水600~800 m L, 先实施平行扫描然后再实施增强扫描。帮助患者摆放好平卧位, 其扫描范围自胸部至其双肾下极, 完成平扫后实施增强扫描, 为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碘帕醇100 m L, 注射速度为3 m L/s, 将扫描时间延迟60 s, 调整层厚为5 mm, 然后应用工作站上予以图像重建。研究组患者在执行上述术前检查过程中, 实施术前hs-CRP常规检查, 将血液样本妥善保存后并送检验科及时检测[3]。

1.3 观察指标

用2名专家联合进行阅片, 重点观察并记录患者肿瘤存在的部位、大小、侵润深度以及肿瘤周围淋巴结情况等。1T分期判定:按照患者的病灶侵入不同深度予以区分, 侵润患者胃部黏膜层的为T1期;浸润超过黏膜层但未及胃部浆膜层, 为T2期;侵犯浆膜层为T3期;浸润临近脏器为T4期。分期数据越往后, 表示病情越严重。在观察过程中, 依据hs-CRP检测结果, ≤8 mg/L时维持MSCT分期不变;当结果>8 mg/L且≤16 mg/L时, 则以原有MSCT分期为基础提高1个分期;>16 mg/L时, 则以原有MSCT分期为基础提升2个分期。2N分期判定:参照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胃癌分期标准制定N分期。其分期评定标准与T分期保持一致。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获取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数据资料以[n (%) ]表示, 当P<0.05时,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事前分期检测与术后病理学分期, 研究组患者T分期准确率为70.45%, 与对照组的67.50%相对接近 (P>0.05) ;研究组N分期准确率84.09%, 显著性超过对照组的65.00%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内镜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临床应用不断推广, 其用于胃恶性肿瘤诊断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与既往临床实践相比, 这一方式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检查, 并有机会接受相关外科手术综合治疗。目前, 64排螺旋CT (MSCT) 作为术前的重要检查手段, 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但该方法难以准确地判断肿瘤淋巴转移[4,5]。C-反应蛋白属于典型的急性时相蛋白, 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进步和临床检测方式的不断发展,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逐渐得到了临床较为广泛的使用。由于胃癌患者的局部组织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从而导致其hs-CRP数值升高[6]。实施手术治疗的前提是准确区分好患者胃癌的TN分期, 这也是导致手术成败的关键[7]。临床中所使用的超声镜, 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病灶及其周围淋巴结, 包括临近脏器等[8]。不足之处在于运用超声内镜实施相关检查操作, 一方面加大了患者痛苦, 同时由于超声内镜检查对患者的发病部位具有一定要求而受到局限[9]。64层螺旋CT可以有效弥补超声内镜检查存在的局限, 并且MSCT操作简易、无创而清晰度高, 优势非常明显, 患者接受度较大。但是, 应用该方法检测胃癌患者的N分期, 实际上难以取得较为准确的结果。因此, 该研究将该方法与hs-CRP联合检测, 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T分期检测结果的准确率方面, 联合检测方式70.45%, 比仅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患者准确率的67.50%稍高。但研究组的N分期准确率高达84.09%, 远远超过了对照组的65.00%, 这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10]。临床研究表明, CRP浓度的升高同肿瘤对局部组织所造成的破坏以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 均具有密切的联系, 但该方法用于辅助TN分期判断, 并不十分理想。这是由于该数据的升高不仅同肿瘤转移有关, 还有包括感染在内的其他诸多因素都能够导致其升高, 因此, 该数据检测结果的特异性相对较差。在目前技术条件下, 应用64排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积极开展胃癌手术术前评估, 可以有效提升胃癌患者TN分期的准确率, 这对于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手术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有利于确保患者手术的成功, 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索研究应用64排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于术前评估胃癌患者TN分期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4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随机分组, 对照组40例仅以64排螺旋CT检查, 研究组44例则以64排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两组分别确定患者的TN分期, 将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同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将两组患者事前分期检测与术后病理学分期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组患者T分期准确率为70.45%, 与对照组的67.50%相对接近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N分期准确率84.09%, 显著性超过对照组的65.00%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64排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积极开展术前评估。可以有效提升胃癌患者TN分期的准确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螺旋CT,超敏C-反应蛋白,胃癌,TN分期

参考文献

[1]钟宝元, 刘艳秀, 黄文峰, 等.64层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判断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7) :706-709.

[2]林益振, 蒋相霞, 陈翔, 等.D-D CRP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24 (5) :695-698.

[3]唐菁, 陈海霞, 李笃军.CRP联合CEA?CA724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及病情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 2013, 42 (1) :63-65.

[4]高志华, 简继华, 任宏伟, 等.64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31) :3779-3780, 3783.

[5]马淑华, 袁珠, 黎叶芳, 等.胃癌螺旋CT表现与Cath-D蛋白和MMP-9表达的关系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 (12) :2274-2277.

[6]郑亮, 夏加增, 裴雷, 等.胃癌患者血清IL-6?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1 (7) :1017-1020.

[7]杜雯文, 王爱鱼, 宁宝森.超声内镜联合黏膜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3, 30 (6) :512-513.

[8]王端福, 黄文玉.128层螺旋CT对胃癌TN分期的诊断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 (3) :296-299.

[9]王高, 任克, 孙文阁, 等.MRI与MSCT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比较[J].放射学实践, 2011, 26 (4) :426-429.

术前临床分期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68例,女24例,年龄38~82岁,平均61岁。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大便异常、上腹包块、疼痛、消瘦、颈部淋巴结肿为主。88例获得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所用设备为8层螺旋CT( GE Brightspeed),扫描条件120 kV,200 mAs,扫描厚度5 mm;患者检查前25 min肌肉注射654- 2 20 mg,随后饮清水500 ml,检查前5 min再饮清水500 ml;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中上腹部,平扫后于肘静脉团注100 ml欧乃派克进行增强扫描,25 s(动脉期)及70 s(静脉期)进行2期扫描,扫描结束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层厚1.25 mm减薄多维容积重建处理,部分病例仿真内窥镜处理。

1.2 CT表现

单纯性胃壁增厚或肿块,无周围侵润扩散50例:从轻度增厚(<1 cm)到显著增厚(≥1 cm)不等,胃壁局限性增厚或局部肿块40例,胃壁广泛性增厚10例;其中呈皮革胃浸润4例,增厚的胃壁CT值24~42 Hu,部分病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囊变坏死区,CT值0~18 Hu。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40例,强化较均匀8例,强化不明显2例,胃窦部呈环状增厚导致幽门不全梗阻7例。

癌肿向周围侵犯及周围淋巴结转移35例:23例癌肿已突破胃壁的浆膜层,侵犯胃周脂肪层,表现为病变区胃轮廓不清,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12例癌肿侵及邻近脏器,受累脏器轮廓和密度发生异常改变。术中发现29例有周围淋巴结转移,CT检出淋巴结肿大数目也与手术结果比较接近,最小检出直径约0.3 cm淋巴结,可见CT对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很高。

胃部肿瘤伴远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7例,均未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方案。

1.3 胃癌CTNM分期结果

我们采用MOSS的胃癌 CTNM分期法,其中Ⅰ、Ⅱ期均全部手术切除,Ⅲ期大部分手术切除,Ⅳ期放弃手术治疗。 Ⅰ期:胃壁厚度<1 cm;Ⅱ期:胃壁厚度≥1 cm,无肿瘤扩散征象;Ⅲ期:肿瘤侵及邻近脏器,或有周围淋巴结转移;Ⅳ期:胃部肿瘤伴远处转移[3]。对本组92例病例进行术前CTNM分期,并与手术病理TNM分期进行对照,胃癌CTNM分期总的准确率为91.3%(84/92),术前切除评估总的准确率为95%(78/82),具体见表1。

注:括号内为百分率

2 讨论

CT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口服清水是理想的胃肠道腔内对比剂,无论在平扫或增强时,与胃肠壁组织都能十分清楚地加以分辨,且不会产生伪影,如果口服高密度对比剂,对比剂与胃壁间易产生容积效应,尤其在增强扫描时,不利于胃壁黏膜小病变的显示,也不利于小的溃疡型病变的检出。同时,因胃肠道是运动器官,CT检查时适当选用低张药物,可暂时性抑制其蠕动,减少运动伪影,且低张后的胃肠道使患者易耐受被动性紧张收缩,对提高病变的显示很有利[4]。口服总量1 000 ml左右清水,间隔15 min分2次口服,第1次服下的对比剂能让十二指肠及部分空肠充盈,第2次口服对比剂让胃充盈,这样能使胃和周围结构显示更清晰,同时654- 2的使用,保证了胃的低张状态,减少了胃肠道的蠕动伪影,对早期胃癌的显示及后期仿真内镜处理尤为重要。

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与分期是必要的,常规CT平扫胃壁多显示单层结构,增强CT能显示多层胃壁结构:明显强化的黏膜层,低密度黏膜下层,中等强化的肌层及浆膜层,这将更有助于了解病变的大小、性质及周围侵犯状况,能够清晰显示胃周血管,有利于小淋巴结的判别[5],指导胃癌术前临床CTNM分期。对早期胃癌病人,胃壁增厚不明显,CT诊断较困难,尤其要重视动脉期的胃壁黏膜像,观察有无异常强化及仿真内镜下的黏膜情况,有无轻微隆起或凹陷,再结合胃镜下病理,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6]。一般扩张良好的胃壁,正常厚度小于0.3 cm,如果胃壁厚度大于0.5 cm,即可认定有病变,胃壁厚度在0.3~0.5 cm之间,为可疑病变[7],诊断需结合胃镜下病理。本组有1例病例,先经胃镜病理证实早期胃癌,CT表现为胃窦部一范围约2 cm大小局限性胃壁稍厚,胃壁厚约0.4 cm,动脉期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强化较周边胃黏膜稍低,周围结构清晰。

在国际抗癌联盟(UICC)1987年公布的胃癌临床病理TNM分期法基础上,近年来,许多作者提出了CTNM分期,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MOSS胃癌CTNM分期法,早期胃癌CT仅见胃壁轻微增厚或无异常,所以CT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不大,而主要用于中晚期胃癌的诊断[8]。本组92例病例,主要根据胃壁厚度、病灶范围、周围淋巴结转移数、邻近脏器侵润及远处转移为分类依据,经术前CTNM 分期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尽管MSCT薄层增强黏膜像结合二维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图像对发现早期隆起型胃癌有些优势,但必须结合胃镜病理检查;本组病例中,MSCT对进展期胃癌检出率达100%,CTNM分期与手术病理对比总的准确率91.3%(84/92),术前评估可切除性的准确率95%(78/82);MS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高达90%以上。由于淋巴结肿大是诊断胃癌转移的主要标准,而MSCT可显示腹腔内直径<5 mm的淋巴结,对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应当指出,淋巴结肿大并不一定都是转移,如发现单个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5 cm,或胃周多个淋巴结短径大于0.6 cm和胃周外淋巴结短径大于0.8 cm,可视为转移淋巴[9],但良恶性淋巴结的最终鉴别还得依靠病理活检。当增大淋巴结出现囊状、密度外高内低,并融合成串状排列,压迫血管和肿块状增大时,应首先考虑转移。也有作者认为,磁共振成像对胃癌T分期,尤其T1、T2期诊断更有优势,但受检查时间、运动伪影、普及程度等诸多限制,难以列为常规项目。

综上,鉴于MSCT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及对胃癌术前CTNM分期的独特优势,对评估手术可切除性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制定相应的术中方案,避免盲目手术,提供了较全面的影像学依据,MSCT已成为胃癌病人术前的常规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术前CTNM分期中的价值,为术中方案的确定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92例临床胃癌病例进行MSCT平扫加增强扫描及容积重建后处理,显示胃癌累及范围、大小、周围组织侵犯及局部淋巴结情况,进行术前CTNM分期。结果:MSCT术前胃癌CTNM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对比有较高的准确性,胃癌C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91.3%,术前切除评估总的准确率为95%。结论:MSCT在胃癌诊断、术前分期及评估手术切除方案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可列为该病种常规术前检查;扫描前准备、扫描方案设计、重建后处理等都会影响病变的显示及CTNM分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体层摄影,胃癌,肿瘤分期

参考文献

[1]尚克中.中华影像医学(消化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

[2]王强,张晨武,汪聪.胃癌的CT扫描特征与临床[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4,225(5):61-62.

[3]马洪舟.进展期胃Ca术前CT分期[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4,1(2):58-59.

[4]梁军,王琪,李伟,等.CT对胃Ca诊断价值的探讨[J].现代医学,2004,32(4):247-248.

[5]蔡志强,沈其君.MS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2(4):254-256.

[6]TAKAO M,FUKUDA T,IWANAGA S,et al.Gastric cancer:evaluation of triphasic spiral CT and radiologic pathologic correlation[J].JCAT,2004,22(2):288-289.

[7]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4:488.

[8]陈国玉.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39.

上一篇:在职医学学历教育下一篇:乳头状腺纤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