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型

2024-06-02

数、型(精选3篇)

数、型 篇1

摘要:受贿型滥用职权的罪数认定在法学界一直纷争不休, 文章拟通过对该罪数的简析, 以期对该领域的相关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受贿型,滥用职权,罪数,认定

刑法理论上及司法实践中, 对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 为他人谋取利益涉嫌滥用职权罪的, 应当数罪并罚还是择一重罪处断, 各种观点学说纷争不休。这种立法上的空白和理论上的争议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不利于司法机关对受贿型滥用职权犯罪准确地定罪量刑, 也给司法机关查办受贿型渎职犯罪案件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

一、现行法律对受贿型渎职犯罪的罪数认定情况

从我国的刑法立法变革来看, 在1997年刑法实施之前, 仅在徇私舞弊与受贿两个罪名同时触犯的情况下, 规定了数罪并罚。但在1997年新《刑法》颁布之后, 仅在司法工作人员贪赃与枉法两个罪类上进行了明确规定, 而且其实行处断原则是择一重罚原则。除此之外的其他渎职犯罪与贪污贿赂同时被触犯时, 如何处罚尚属未知。那是否可以猜想, 所有的渎职犯罪与贪污贿赂同时被触犯时, 均采用此处断原则?答案并不尽然。

在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条规定:“海关工作人员收受贿赂又放纵走私的, 应以受贿罪和放纵走私罪数罪并罚。”此处数罪并罚的处断原则, 有力的反驳了上述的推断。所以, 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刑法》第399条的规定属于法律拟制而非注意规定, 该条款确立的处罚原则并不能推广适用到其他的渎职犯罪条款中去。二是现有规则对于渎职受贿型犯罪的处断并没有固定的答案, 而是在数罪并罚与择一重处之间不断摇摆。如此看来, 受贿型滥用职权的罪数认定也难以达成同一认识。

二、对于受贿型滥用职权罪数认定的不同观点

2003年至2006年, 被告人黄某在浦东新区高桥镇村镇建设管理科工作期间, 利用具体负责高桥镇农村个人建房审批工作的职务便利, 违反《上海市农村个人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和高桥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镇农村个人建房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批准已享受过农村建房指标及享受过动迁安置政策的人员违规建房, 造成国家经济损失250万余元。期间, 黄某非法收受相关利益人的贿赂合计人民币4.6万元。案发后, 黄某向检察机关自首。[1]

对本案的处理, 有多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黄某的受贿行为与滥用职权行为之间存在目的行为与手段行为的牵连关系,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滥用职权行为, 非法收受贿赂并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索取贿赂构成犯罪的, 应认定为两罪牵连, 根据牵连一罪论, [2]应以行为人所牵连触犯的数个罪名中的重罪也就是受贿罪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受贿犯罪主体范围包涵了渎职犯罪主体, 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包涵了渎职行为要件, 也就是说, 受贿犯罪与渎职犯罪是全部法包容部分法的法规竞合关系, 应该从一重罪也就是受贿罪论处。[3]

第三种意见认为:受贿犯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同时也符合滥用职权罪客观要件, 属于想象竞合犯, 应当根据想象竞合原理从一重罪论处。[4]

第四种意见认为:应以实质一罪论。[5]此种观点认为, 对于收受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而言, 该种行为类型在两罪构成要件的法律评价上应当具有重合性, 应当属于实质的一罪。受贿犯罪中的收受贿赂要件实际上与滥用职权罪中的徇私行为重合。受贿犯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 (特别是谋取非法利益) 与滥用职权的行为要件重合。受贿且滥用职权行为虽然涉及两个罪名, 但只符合一罪的犯罪构成, 并没有出现犯罪构成数量上的复数特征。从受贿犯罪构成要件的视角分析, 收受他人财物, 实施具有倾向性的职务行为, 为他人谋取利益显然是受贿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应有内容。刻意肢解受贿罪的部分行为并置于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刑法判断, 显然存在重复评价的问题。

三、受贿型滥用职权罪应当数罪并罚

(一) 受贿行为和滥用职权行为不存在牵连关系

一般认为, 牵连犯, 是指犯罪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 与目的行为或原因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罪名的情况。刑法理论大多认为, 只有当某种手段通常用于实施某种犯罪, 或者某种原因行为通常导致某种结果行为时, 才宜认定牵连犯。[6]根据上述理论, 在收受他人财物又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索取贿赂的情况下, 虽然存在受贿的目的行为和滥用职权的手段行为, 但根据社会公众的一般观念, 滥用职权并非受贿的通常手段行为, 也就是说滥用职权行为与受贿行为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手段与目的关系而并非通常的手段与目的关系, 因此不存在类型化的牵连关系, 不应认定为牵连犯。

(二) 受贿型滥用职权并非法规竞合关系

法规竞合定罪的原则, 一般采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 因而对于法规竞合一般要使用法律规定的特别法, 而受贿犯罪和滥用职权犯罪之间很难说何者为普通法条何者为特殊法条, 所以不存在法规竞合关系。

(三) 受贿型滥用职权非想象竞合关系

想象竞合是一个危害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但由于基于数个罪过的该危害行为所犯数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有部分的交叉和重叠, 故其形式上并非完整的数罪。[7]从形式上来看, 行为人为请托人非法谋利行为虽既是受贿罪的客观构成要件之一, 又是滥用职权罪的客观行为, 受贿且滥用职权行为同时且完全符合受贿犯罪和渎职犯罪的构成要件, 不具备想象竞合犯的上述特征。

(四) 收受型受贿罪中的“徇私”和“为他人谋取利益”与滥用职权行为不存在重复评价问题

根据“动机说”[8]观点, 徇私型滥用职权中的徇私是指犯罪动机, 行为人主观上的徇私动机和客观上的受贿行为之间并不存在重合关系。根据新客观要件说, 谋取利益是受贿罪的客观要件, 包括承诺、实施和实现三阶段行为, 只要具有其中一个阶段的行为就具备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 也就是说, 实施和实现行为并非受贿罪的必备要件, 所以受贿后在实施滥用职权行为, 也不存在对同一行为重复评价的问题。

(五) 对受贿型滥用职权犯罪实行数罪并罚更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 对牵连犯究竟是数罪并罚, 还是从一重罪处断, 需要考虑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当目的行为、手段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都比较大时, 采用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 只按重罪处断, 而对轻罪不处罚, 可能导致重罪轻判, 有悖于罪刑相适应原则。“就受贿罪而言, 一方面, 它是比较严重的犯罪, 而受贿罪的法定刑主要是根据受贿数额设定的, 各种情节只能在相应的数额范围内起作用;另一方面,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所构成的犯罪, 都属于性质严重的渎职犯罪。如果对构成犯罪的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不另外认定为犯罪实行并罚, 往往难以实现罪刑相适应, 这有悖于刑法的正义要求。”[9]

四、关于案例的结论

上述案例法院最终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对黄某数罪并罚。笔者也认为受贿型滥用职权犯罪应当数罪并罚。理由如下:

(一) 受贿行为和滥用职权行为分别符合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的犯罪构成

如上文所述, 受贿型滥用职权犯罪中的受贿行为与滥用职权行为之间并不具有类型化的牵连关系, 同时收受型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与滥用职权行为之间并没有重合关系, 索取型受贿罪与滥用职权罪没有重合关系, 而滥用职权犯罪中的“徇私”与受贿行为之间也没有重合关系。所以, 受贿型滥用职权犯罪中的受贿行为和渎职行为分别构成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 应当数罪并罚。

(二) 对受贿型滥用职权犯罪实行数罪并罚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根据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在定罪时不得对行为人的一个犯罪行为既作为此罪的构成要件, 又作为彼罪的构成要件。但对受贿型滥用职权犯罪实行数罪并罚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首先, 禁止重复评价原则评价的基础在于法益侵害性。如侵害的是单个法益, 则不应认定为数罪, 否则即为重复评价;如果侵害的是数个法益, 则应当认定为数罪, 否则属于评价不足。受贿罪侵害的法益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不可收买性, [10]而渎职罪侵害的法益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以及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11]所以, 对于受贿型滥用职权犯罪而言, 受贿行为和滥用职权行为分别侵害了两个不同的法益, 进行数罪并罚并不违背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其次, 适用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以构成要件标准确定犯罪行为的数量, 如果一个犯罪行为适用一个犯罪构成无法完全概括所有的不法构成要素, 就会出现评价不足的问题。具体到受贿型滥用职权犯罪, 在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情况下, 只需要受贿人收受贿赂并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 并不要求受贿人客观上实施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而索贿型的受贿罪则根本不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 故受贿人利用职务便利所实施的渎职行为是独立于受贿罪构成要件之外的行为, 根本不存在重复评价的问题。相反地, 仅仅以受贿罪处罚, 不能完全概括其渎职行为, 反而存在评价不足。

数、型 篇2

近年来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逐年下降, 不仅大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比较差, 学习基础差, 思维缺乏活力, 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更有少部分学生的智力偏低, 接受能力差, 反应迟钝.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恢复自信、扬长避短、挖掘潜能,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思维能力, 使之成为积极上进的有用之才,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教师们付出了诸多努力, 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笔者在教学中通过积极的探索和相关的实践深深地体会到, 对于职中生而言, 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型”结合比进行“数、形”结合更有魅力,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一、“数、型”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既来源于生活, 但同时又为生活服务.图论起源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概率论起源于赌博问题等就是很好的例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素材, 巧妙地把单调、枯燥的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图形等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优势来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数学, 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单调、乏味和惧怕的心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和探讨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使教学活动由“填压式”变为“主导式”, 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进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数、型”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生理学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的左右大脑在思维上是分工合作的.左侧大脑的功能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 讲究规范严谨, 稳定封闭, 如数的运算、代数式的运算、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右侧大脑的功能则偏重于形象思维, 讲究直觉想象, 自由发散, 如猜想、假设、构思开拓、奇异创造等.因此, “数、型”结合能促进左右大脑同时运用, 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1.“数、型”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记忆是掌握知识的基本手段, 记忆的过程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同时也是知识的深化和知识水平提高的过程.“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技巧的熟练、思维能力的培养、事业的成就等都离不开良好的记忆能力.

良好的记忆能力得益于良好的记忆方法.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记忆数学知识不能死记硬背, 必须要理解记忆.有的学生对教材中的公式、定理能够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甚至默写出, 但一遇到数学题就一个也不会做了, 就是因为对所记忆的东西不理解.“数、型”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数学知识的良好方法之一.此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数、型”结合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在数学里, 存在着大量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的载体又是直观模型或空间图形.因为模型或图形容纳的内容多, 可以把许多数学信息包容在一起, 使思维迅速简捷, 从整体上对函数对象及其结构迅速识别、判断, 进而作出大胆的猜想, 合理的假设, 并作出试探性的结论.对于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差的职中生而言, 有些题目仅仅依靠作图是不够的, 必须与实物模型结合起来, 才简单直接, 才能降低抽象思维的难度, 才有利于学生直觉思考, 整体判断, 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也就是说“数、型”结合更有利于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

例如, 把一个表面涂有颜色的立方体分为1000个小正方体, 搅乱后从这些小正方体中任意取出一个, 求下列事件的概率:①三面涂色;②两面涂色;③一面涂色.

笔者在教学中曾在不同的班级分别用了画立方体分析法、作“三视图”法和“数、型”结合的方法.其中效果最好的是“数、型”结合法.即借用一袋“吐司”作为模型 (笔者称之为切面包法) :将一个正方体状的“吐司”分成厚薄均匀的10片 (吐司表面已有颜色) , 再将每一片分成100个小正方体 (其实只需分一片即可) , 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片上的情况, 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 学生一看就会, 无须复杂的空间想象.

可见,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能把“数、型”有效地结合起来, 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 让学生养成整体观察、检索信息、把握问题实质的好习惯.

三、“数、型”结合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数学教育教学中, “数、型”结合, 不仅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同步发展, 还能促使学生在把丰富多变的“型”与静止不变的“数”相联系的过程中以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考虑问题.这种动、静结合的思维方式, 能够更好地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把握事物的本质.“数、型”结合, 还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养成多向性思维的好习惯.

笔者经过多方尝试深深体会到,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应尽可能地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对象、事物, 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来学习数学, 进而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学以致用的实用型人才,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促使学生在学与用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 从而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篇3

教科书第68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崩斫饬轿皇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能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碧剿鞑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发现能力。

3比醚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第68页的数位图和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过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下面请同学们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算一算。43-5=47-2=51-6=22-4=43-30=47-20=78-40=42-30=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要求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时,要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看我们原来掌握的计算方法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中适不适。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苯萄2

出示第68页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知道左面有39个茶杯,右面有25个茶杯盖。

教师:茶杯和茶杯盖是一一对应的吗?

教师:求还差多少个茶杯盖,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把39个茶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另一部分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39-25就是减去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剩下的就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也就是还差的茶杯盖。

教师:怎样计算39-25呢?我们在数位图上摆一摆小圆片。谁告诉我,先摆哪个数?然后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摆39-25时,先要摆出39,再从十位和个位上分别分掉25。

教师:为什么要强调在十位上和个位上分别去掉25呢?同学们还是采什么方法来计算39-25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方法来计算的。

教师:同学们小圆片算一算。

学生小组小圆片拼摆计算39-25,教师作必要的

指导。学生算完后抽一组的学生在

上来摆一摆,一边摆一边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如果不摆小圆片,你怎样计算39-25?让学生说出没有小圆片,可以口算或竖式来计算。

教师:把你们的小圆片收起来,大家从刚才两种算法中选一种来自己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教师:有选择口算计算的学生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指导学生指着算式说把39分成30和9,30-20=10,9-5=4,10+4=14。

教师:你认为在口算39-25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能给同学们提个醒吗?

指导学生说出在口算时,要注意十位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个位对着个位上的数减。

教师:也就是说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这是口算的同学提醒我们注意的。有竖式计算的同学吗?到黑板上来介绍一下你的算法。

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算法。

教师:减法竖式的写法和加法是不是相同的呢?它们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写法和加法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都要先在上面写出第一个,也就是被减数,然后在第二排相同数位上的数对

齐写出减数,在减数的左边写上减号,最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不同的是加法要写加号,而减法写减号;加法是对齐数位相加,减法是对齐数位相减。

教师:你认为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同学们再一次说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看来这个计算法则非常重要,不管摆小圆的方法算,还是口算,还是竖式计算,都要遵守这条规定,教师把这条规定写下来。教师板书。

教师:这样我们就算出还差14个茶杯盖。下面请同学们同样的方法计算出79-33和97-26,要求79-33口算,97-26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口算要求说己的口算过程;竖式计算的在

上展示出学生的竖式的同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全班集体订正。

2苯萄3

出示第68页例3图。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是两辆汽车,它们的座位是不一样的,你能算出小客车比大客车少多少个座位吗?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在学生说算法的过程中教师作如下的追问。

教师:为什么要45-23呢?让学生说出因为这是两辆汽车的座位数进行比较,把大客车的座位数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小客车的座位数同样多的座位数,另一部分就是比小客车多的座位数,所以要45-23。

教师:你什么方法计算45-23的呢?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学生明白不管是口算还是竖式计算,都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三、巩固练习

出示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二横排的题目。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幅小圆图,看图列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

学生口算后填算式。

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竖式计算43-42,56-33。

学生计算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四、课堂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数、型】推荐阅读:

上一篇:低年级识字教学新探下一篇:生态环保型城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