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来

2024-07-23

写出来(精选9篇)

写出来 篇1

习作要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1”:说说你对春游的建议。春天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的理由最充分。

拓展思路

同学们许是对春游期盼已久了,那么去哪里春游才是合适的、才是同学们喜欢的、才会更有收获呢?要选择,要比较,要有明确的目标。在介绍时,要抓住景点的关键和核心,有序、仔细地介绍。这样你写起建议来,理由就会充分,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建议才会有感召力。

习作提示

写建议是有一定的格式的,标题就是“建议书”或“关于××的建议书”,要有建议对象,结尾还要有署名。但本次习作要写的建议,可以不受格式的限制,主要是要把建议去哪里春游说清楚,把去这里的好处写具体。写公文式的建议要分条说明理由,同学们写建议也要有条理地分段写。去某地春游的好处写得越具体,理由写得越充分,你的建议就越有感召力,你本次的习作写得就越成功。

写出来 篇2

好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首先我想问: “写作文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呢?”大多数同学一定会说:没东西可写。”其实就连大作家们也经常会感到没东西可写,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小学生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就是我们写作文需要的东西,写作文没有米,别说做不出香喷喷的“米饭”,就连夹生饭、锅巴饭也做不出来呀!可是,我们上哪儿去找“米”呢?其实我们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作文的“米”呀。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我的想法。我认为好文章是读出来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丰富,写起文章来才能如鱼得水,才“如有神”助。我特爱读书,爸妈在家都叫我“小书虫”。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我读书时每当发现佳句,我总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把这些“幸运儿”列入佳话集,当我写作文时好词语就会蹦出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文的“源头活水”,自然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好文章不仅只是读出来的,还要用心观察。“留心处处皆学问”同样“留心处处皆文章”只要作个有心人,写出好文章并不难。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比如清晨,天蒙蒙亮时,可以停下匆匆的脚步,举首望望天空,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雨前和雨后的景色是不一样的,不同季节的雷声响的也不一

样。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有发现,我经常会对着天空发呆,看到的景象,总想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它描写下来。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既可积累写作素材又可练笔,而且还可使我从小养成实,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的好品质,可谓一石二鸟。好文章还要用心去感受。教师节来临时我写了一篇作文《老师,我想对您说》,就是用心感受了刘老师对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有的同学会说:“我对周围的事没感觉。”其实,怎么会没有感觉呢?连树都有感觉呢,何况是人。老师表扬你,你高兴;妈妈训斥你,你愤怒,这难道不是感觉吗?老师为什么表扬你?你为什么高兴?妈妈为什么训斥你?你为什么愤怒?故事这不就来了吗?你的感受连同这故事一起,就是你写作文时的“米”呀。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这比金子还珍贵的“米”光用眼睛看是看不出来的,它要用心灵这块磁石去探寻。

好文章还要用心去修改。写完作文一定要多读几遍,然后问自己:我到底要写什么?写清楚了吗?把文稿里面你得意的好句子用红笔打上波浪线,留下它们,再修改,再问几个为什么,直到你读得顺口满意为止。托尔斯泰写《复活》,一个开头就改了20多遍!

大气文章写出来 篇3

摘要:每每批阅中学生的文章,总觉得文章普遍写得很“小气”:或缺乏好的立意,平庸无奇;或缺乏真情实感,随意编造;或选材范围狭小,琐琐碎碎;或所及视野短浅,目光如豆。最终这些“小气”的文章自然陷入虚伪庸俗的泥潭之中,登不上大雅之堂,當然也得不了高分。要想突破文章“小气”的局面,就必须要引导学生朝着它的另一端——“大气”发展。

关键词:大气;厚积薄发;远见卓识;情感美句

H193

大气,是写作的至上境界。大气,是历史与时代的融合,是个性与胸襟的彰显,是雄壮与激昂的组合,是空间与时间的跨越。在绵长的文学长河中,大气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气,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的慨气,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气,是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底气。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章呢?

一、厚积薄发显才气

1.阅读经典篇目,胸有成竹

古今中外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乏有许多名垂千秋的经典篇目,而在其中又闪耀着无数仁人志士深邃的思想。这深邃的思想就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无论是从《狂人日记》到《四世同堂》,还是从《荷马史诗》到《哈姆莱特》,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经典篇目的阅读,足以使学生感受到文化艺术的沉淀,足以使学生受到感染,足以使学生在写文章时准确立意,足以使学生胸有成竹,成就大气文章。

2.欣赏优秀形象,提升自我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份气就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带给我们的感染。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作品,优秀的人物形象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或是为人,或是处事。中学生应多多学习贤士达人“济苍生,安社稷”的独立挺拔的人格和耿直深沉的思想,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趋向,真正达到艺术作品对中学生的无形教育。

3.识记名人名言,出口成章

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死以明志的爱国情怀到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哀而不伤的旷达情怀,从普希金的“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的坚持守候的恋国情怀到裴多菲的“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独立而战的自由情怀,无不彰显着古今中外文化深厚的底蕴。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识记背诵。在平时出口成章,在写作时灵活运用,尽可彰显学生文学功底之深厚。

二、远见卓识露正气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白居易所说的“为时而著”就是要读书人应该对时代有一份关注,对现实生活有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有一份使命。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世界,要想有远见、有卓识的写出大气文章,就必须站得更高。而这个制高点的把握就要求中学生不能与时代脱节,不能与世界脱轨。因此,要引导学生多关注时事要闻,了解世界风云变化,洞察国家相联事务,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才能对天下时事有独到的审美情趣和坚定的强国意识,才能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为时代而歌,“为时而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足见中学生思想的正气。

三、情感美句促大气

1.用真情打动读者

写作不应该是干巴巴的就事而叙或空洞说教,应把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以情感人,从而牵动读者情思,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写作应多引导学生谈自己经历的、谈自己感受的,抓住“动情点”和真实点,进而体现习作的至美人情,才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

2.用美句展示文采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言以文远”,是说文章因有文采而流传千古。而要想让文章富有文采,就应该多用美句,才可妙笔生花,文采焕然。

如果一篇文章,巧妙的引经据典,用优美的文句增强了行文气势,用串串珠玑妙语来表达了真情实感,用古今中外铮铮铁骨的正气保驾护航,你还能说这篇文章立意空洞乏味吗?你还能说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吗?你还能说没有折射凛然的时代正气吗?你还能说这文章不大气吗?

总之,要想写出大气的文章,中学生除了需要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外,还应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多用眼睛去阅读,多用心思去感悟,多用手笔去书写,一定会让中学生走出小我,走向大我,到达写作的至上境界——大气。

参考文献:

[1]于漪. 中学作文教学导论[M].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作文来 篇4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3”:写信介绍自己的家乡。在教科书内新疆王磊同学写给好朋友李阳的信中,不但描绘了家乡迷人的风光,而且介绍了家乡古老的风俗。每年一次的赛马是自己家乡独具特色的风俗,因此,小作者作了具体、生动的介绍。

同学们,你的家乡肯定也有与众不同之处。请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

拓展思路

同学们对自己的家,对自己居住的乡村或城市都很熟悉,都有感情。当你和别人谈起家乡的人、事、物、景时一定是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家乡的名人逸事,你至少略知一二,如古代的爱国将士、现代的科学巨匠、全国闻名的道德模范等。家乡的风土人情、地方特产,你也能娓娓道来,如彝族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含有浴佛意思的傣族泼水节等。家乡的名胜古迹,你可能观赏过不止一次,如险峻秀丽的黄山,清如明镜的漓江等。这些都是本次习作的很好素材,可写的内容很多。

习作提示

仅仅略知一二不能引人入胜,娓娓道来还得有根有据,虽不止一次但不能熟视无睹,需要品味和欣赏。所以,想要写好本次习作,同学们要学会请教,既可以请老人讲讲家乡的风俗习惯及其由来,也可以请教书本,查查介绍家乡人情风俗、名胜古迹的报刊书籍,还可以请教画册或相册,学会回顾和欣赏家乡的风景名胜。有了第一手资料或亲身见闻感受,写出的内容就会具体生动,有情有感。假若你掌握的材料多,也不宜都写进一篇作文中,要按照习作要求,选择一两个方面来写即可。例文《给哥哥的一封信》的小作者杨屿汀,在概括地介绍家乡的风景名人后,着重介绍了家乡的美食,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内容,值得借鉴。

杀手级简历是如何写出来的 篇5

编程语言,你的个人成就和水平。 我有时会看到一些简历,里面的工作描述就只有一行话,像这样:

* 在一个3人组成的团队里开发一个 e-mail 插件。

筛选者在阅读你的简历时心里都有选择标准, 1. 工作的挑战性如何, 2. 你的工作跟我们公司有多少相关性,所以你需要把工作描述清楚。 更合适的写法应该是这样的:

* 用C++语言实现一个用来执行自动备份的 Outlook e-mail 插件。

有三个人一起开发这个任务,其他两个人分别负责编写备份存储服务器

和产品的打包、分发给300,000个客户。

2. 不要让平淡的事情冲淡了你的简历的吸引力。

如果你写了太多的鸡毛蒜皮的事,它会拉低你整个简历的质量水平。 你丝毫没有必要写上”我按时完成了这个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目标。” 你不说,读者也会默认这样的,而你把一个不是什么成就的事情当成一个成就写出来反而会弱化你的简历。

有时我会看到这样的一个“主要工作内容”介绍:

实习生, XYZ 公司

* 优化ABC组件代码,使其执行效率提高20%。

* 用C++实现ABC组件的前端程序。

* 整理文档,做一些行政工作。

如果这最后一条不是像前两条那样有影响力,那就去掉它。即使只写了一条也不会有问题——只要它是能吸引人的信息。

3. 真实的反映你的工作,不要浮夸。

筛选者都是用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你的工作的性质和价值的,你要写一些量词,奖励(公司内部或外部的),新闻报道,工资涨幅,以及其它的可测量的事情。不要用 你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描述。 这样既能抬高自己,又不会显得你很傲慢。

不要写“快速的开发出了令人赞叹的软件”,应写成“通过3周的努力使软件的效率提高了25%”。 不要写成“每当其他人搞不定时,我都被叫去去救火”,应该写成“我先后被派往了三个进度严重滞后的项目,并分别帮它们度过难关。”

同样,不要做荒诞式的浮夸,就像下面这样:

通过组织了一次冰淇淋Party,让几个团队之间实现了融洽的合作。

4. 详细列出所有能提升你形象的事情 (奖励, 特别的项目)。

我有个朋友叫 Melody (化名),我认识她有了。她开发的一个产品让她的XXX公司赚取了百万美元,获得了很多的行业赞誉,这个软件成了她们公司的旗舰软件。我去上海时,看到高速路旁边树着一排她们的产品的`广告牌。 然而,当我看她的简历时,上面只写道:

* 公司产品的技术负责人,此产品为用户执行X任务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

你要写出你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如果你在业余时间完成了一些有技术挑战性的项目,或者还有一批可观的用户(几百号),这些也一并列在你的简历里。

5. 别撒谎。

这似乎不需要提醒,但我曾好几次在招聘评审会上看到有简历写着:“重写了XYZ公司的电子商务系统后端程序”。可评审会的一个会员却说:“我在XYZ公司干过,他不是干这个的!”

就凭这一点就完全有理由拒绝这个人。

祝你能写出一个好简历!这是个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也是个可以完成的任务。

做为一个例子,你可以看一下我自己的简历。

在快结束的时候,我想向大家举几个我特别有印象的简历…

有一个应聘人在他的简介的第一句话里使用了”ass(傻蛋之类的意思)“这个词。(不合适,但他被留下了,“Google 需要一个很强的捣蛋的程序员去开发下一个XXX”)

有个人的简介里写道:”我没有时间去写简介。我要去参加聚会,跟女孩子们约会。“(不合适,我们没有要他!)

把真情实感写出来 篇6

一、要写真人真事。

真人真事容易产生真情实感。父母、老师、同学、亲友等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举止言谈、性格特征、思想品质我们最熟悉。写他们,我们有内容可写。我们平时要多留心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把自己采集到的“宝藏”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一旦有了恰当的作文题目,这些材料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二、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

大家每天经历的事有许多是重复的,上学读书,下课活动,回家做作业,几乎天天如此。如何写出来才能打动人呢?写出真情实感的根本是同学们心里得有一汪感情的“温泉”,它才能往外流,汇聚成读者眼前的“活水”。一件事要让人感动,首先你自己要深受感动,然后将这份感情通过文字来表达,让读者在读了文章后,也像你一样受感动。

当然还要注意所写的文章要有自己的新的見解,新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大胆地写下来,把具有个人见解的东西写进你的作文中,写出你思考的过程,你的文章一定不落俗套,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在作文中把有真情实感的内容写充分。

有些同学找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材料,但不注意在“出感情”的地方下功夫写深入,只是“蜻蜓点水”,一“点”了之,结果文章没有感情色彩,缺乏感染力。我们在写作时,要在“出感情”的地方展开写,多从事物的数量、色彩、形态,性质等方面着手,进行较细致的描写、说明,使它具体化,详细地再现动人的情景,让真情实感彻底地显露出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泛泛、空洞的概括上,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历历在目”之感。

四、注意语言的贴切。

真情实感要表达好,语言一定要贴切。用语不贴切,可能会使真情实感表达不够火候,如果话说过头了,又会使人觉得虚假做作。同学们的作文,往往在结尾处来一个总爆发,写上一段情感充沛的文字,用上一两个“啊”、“呀”等感叹词,最后以感叹号结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记叙和抒情分离,抒情好像是硬贴上去的,缺少感人的效果。

同学们在语言上要狠下功夫,用心锤炼。写出真情实感不在于华丽的辞藻或激昂的语句,而是要做到遣词造句恰如其分,力求用准确实在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另外在表现形式上,适时地使用修辞;在语句形式上,兼顾常用句式,还可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变式句等;在感情基调上,或抑扬顿挫,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哀婉,或活泼愉悦。还可以向生活学习语言,搜集民间的精典语句用于自己的文章中,定会添色许多。

用新的理念写出新闻的新意来 篇7

这次讲《用新的理念写出新闻的新意来》, 是我第三次讲这个问题。基本观点虽然和上述两篇文章没有大的差别, 但不会重复它们的内容。这是因为:首先, 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其次, 时代在前进, 世界在变化, 我们每时每刻面临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 和以往也有一些不同, 也在变化中。创新, 也是新闻写作对于新闻工作者永远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学习不间断, 我们的思想观念随时可能落后, 变成陈旧的、阻碍事物发展的老观念。不是在主流问题上, 就是在枝节问题上;不是在基本问题的把握上, 就是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不是在这一点, 就是在那一点。反正, 你不学习, 不注意更新观念, 你就会落后。清朝人赵翼写过一首诗:

满眼生机转化钧, 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 到了千年又觉陈。

所以, 观念的更新是一个经常性的问题, 而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有的人自以为掌握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武器, 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那是欺人之谈, 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人民日报》于9月13日开始, 以《锻造我们时代的精神气质》为题, 连发评论文章, 它引用胡锦涛同志的话说“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引用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的话说, 只有人类思维模式的基本构成发生巨大变化, 人类命运才可能取得巨大改善。

一、新的理念可以让人思想“开窍”

我的感觉是:有了新的理念, 你用新的理念做思想武器, 许多想不通的问题你可以想得通, 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你可以想明白, 就会感到“豁然开朗”。观念新了, 理念变了, 过去不知所措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 你会突然感到有可能解决了;换个思维方式、换个角度, 解决的办法就有了。

那么, 什么是我们所说的新理念呢?

我下不了定义, 也没有能力对它做理论上的阐述和概括。我只举一个例子:

2012年9月4日《人民日报》有一篇记者的署名言论 (记者刘建华) , 题目是《为面子我们还要付出多大代价》。批评的是那位为了买一部苹果手机而公然卖肾的17岁少年 (他卖肾仅获利2万多元, 却导致身受重伤) 。文章说, “畸形的‘面子观’, 导致无论官场还是民间, 追求铺张奢华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所造成的浪费相当惊人, 据中国农业大学调查, 仅餐饮业每年倒掉的粮食就可以养活两亿人”。

对此应当怎么办呢?

这位作者说, 他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说的是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 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 虽然吃饭花的钱是你们自己的, 但资源是社会的, 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哎呀!真是的, 我看到这里大受启发:钱是自己的, 你想怎么花是你自己的权利;但是资源是社会的, 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这真是振聋发聩啊!

从这个理念出发, 我们可以澄清许多糊涂观念, 理出许多思路, 解决许多矛盾, 做好许多事情。

比如, 浪费问题, 我们还仅仅停留在劝告和教育的层面。人民日报的这个记者也只是苦口婆心地说:“在并不富裕且资源匮乏的中国, 珍惜资源, 崇尚节俭, 适度消费, 更应成为基本理念与自觉行动。”文章还引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话说:“天育物有时, 地生物有限, 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 而法制不生期间, 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

你瞧!一千多年前, 唐朝的白居易就把暴殄天物的问题提到法律层面来考虑了。我们到现在解决的办法还停留在教育的层面。毛主席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话。既然是犯罪, 我们为何放任人们“犯罪”呢?为什么不能对犯罪行为绳之以法呢?制定一个法规, 视情况罚款, 肆意浪费的问题庶几可以解决。

再比如, 既然是社会资源, 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社会成员对于这种资源的占有, 就应当相对公平一些, 就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所需和限制部分社会成员无限制的占有。就是说, 即便你有钱, 你也无权浪费社会资源, 你也不能过度消费某些不可再生的资源。

现在的房地产问题, 大家议论很多。一方面房价太高, 工薪阶层买不起, 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 房控太严, 也会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嘛。

我的意见:土地是不能再生的资源。要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 可以发“房票”。毛泽东时代, 买粮食要有粮票, 买衣服要有布票;光有钱还不行。这是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 不能不采取的办法, 实际上是一种“保障”和“限制”。它既有时代的局限性, 也有它的合理性。现在想想, 它其实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发明, 是一种创造。要保证社会的基本公平, 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 对短缺的必需品和不可再生的资源, 你不搞一定程度的平均分配怎么办?否则, 社会畸形发展, “富者田连阡陌, 穷者无立锥之地”, 那还有什么社会公平可言?

再比如交通拥挤, 道路虽然可以多修几条, 但它和土地相联系, 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的不可再生性。对道路的使用权也可以做得相对公平一些。根据对道路的依赖程度, 可以设定不同的车德车风要求和处罚标准。还有豪华车的问题, 比如奔驰、宝马、保时捷、迈巴赫在马路上一出现, 人人怕, 人人躲。为什么?别说出车祸了, 就是剐了蹭了你也赔不起, 你赔得倾家荡产了也赔不起。《人民日报》用一个整版讨论这个问题。法律专家的意见说, 只能这样赔, 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法。我看这样的法不是深层次的社会公平, 是一种“财富暴政” (这个词儿是我的发明) 。你占有社会资源多, 你应该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社会对你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有人说, 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这话要看怎么理解。首先, 你这个法律制定得是不是公正, 是表面的公正, 还是用表面的公正掩盖着深层次的不公正。人们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 人们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也就应当有所不同;社会对社会主体人群的要求和对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要求应当有所不同。这在制定政策、法规方面也应当有所区别。毛泽东说, 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嘛!比如, 你开着宝马车, 和辆夏利车撞了, 属于你的责任, 你赔几百元、几千元, 不算什么事儿;夏利车的责任, 你就让人家赔个“倾家荡产”?这是什么样的道理?这是什么样的法律?

这是我读了“钱是你们自己的, 但资源是社会的”这句话的联想。

我想说的是, 有了新的理念, 用新的理念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才会产生新的认识、新的见识。比如, 我们经常提到的“钱学森之问” (1) , 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看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黄德尊的见解就别有洞天。他既是中国人, 又是处在香港这样的特区, 超脱和旁观的身份, 症结可能看得更清楚。他在《我们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中说, 国有企业有很多创新, 比如航天等方面, 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说明, 动用大量资源, 中国可以搞一两个优秀的公司、尖端的产品出来。“而创新经济、创新社会的动力, 要来自千千万万个工程师, 来自千千万万个企业。否则, 只是靠人、靠资源投入, 不但无法建成创新社会, 反而会产生很大浪费。”他还从政商关系、法律、信息的流通方面指出了我们的体制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治理的问题, 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记者最重要的是“见识”

最近, 我还读到著名作家刘震云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产业论坛上的发言。他说:“一个作者、一个导演能否写出好的作品或拍出好的作品, 其实不是最大的问题, 比这个更大的问题是见识。看事情是看到10天还是看到10年、100年, 他做事的出发点和目标, 包括做事的方式肯定是非常不一样的。”事情还不只如此, 刘震云进一步说:“是否在电影中有见识还是第二位的, 第一位的是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每一个细节的态度, 能反映出他的胸怀和见识, 而这些一定会带到他的作品里。”

见识, 对于新闻写作来说, 尤其重要。不但评论要有见识, 有自己的观点, 消息、通讯也要体现记者的见识。不过是评论可以直接讲出来, 而消息和通讯则要通过一些精心选择的事实或背景材料来体现记者的见识而已。

评论写作不能炒剩饭, 不能老是重复那些人所共知的、绝对正确却不联系实际不解决具体问题的大道理。这些让人生腻的大道理之所以让人生腻是因为它不解决问题, 不能给人以启发。报刊的评论不是理论著作或理论文章, 它应当短小精悍, 一篇文章一个观点, 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或烙印, 使人过目不忘。比如, 时下各地争先恐后地制造“地标性”建筑, 舆论有不同看法。但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人民日报》题为《没有灵魂的地标只是一堆砖头》的评论。这个题目本身就是它的中心思想, 就是它的主要观点, 非常明确、非常招眼, 它吸引你不得不继续往下看。评论说:建筑是时代的语言, 也是时代的精神。什么样的时代就产生什么样的建筑。美国一媒体曾评选全球最有争议的十大建筑, 中国某地酷似铜钱的建筑入选。因为它“看起来并不和谐”, 建筑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与城市文化相背离, 与大众审美相冲突。这些所谓“地标性”建筑追求“张扬”、“炫目”、“独特”, 建政府大楼就是“白宫”, 建酒厂就是酒瓶, 甚至模仿“福禄寿”三星建所谓的人形酒店。它不考虑城市文化, 不顾及建筑功能, “这样刻意打造的地标就没有灵魂, 只能算是一堆砖头的堆砌”, 这个观点就是记者的见识。

媒体工作者要有见识, 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 做到看待问题有自己的立场和底线。作为新闻的把关人, 编辑的立场、观点尤其重要。他们在选择和处理稿件时, 利用版面的功能, 利用标题的制作, 来体现自己的立场、观点、好恶, 也体现自己的见识和水平。我举几个例子:

(一) 十届人大记者招待会的标题问题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闭幕的时候, 温家宝总理举行了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 省会各家报纸都做了报道。稿件当然采用的是新华社的通稿, 而标题则是各报分别拟定的。这就像“同题作文”一样, 显示出各自的水平。

大河报它的通栏题《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和记者招待会的标题“人民至上”及温家宝的现场照片几乎占了一个整版的位置, 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标题下面的导读文字是温总理在开场白中的一段话:

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 一切属于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一切归功于人民。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 没有任何其他权力。

这样标出题目和导读, 可以说是高度概括了这次记者招待会的内容, 把握了温总理回答记者提问的精髓。特别是“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和“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前一小题取自总理的“开场白”, 是总括;后一小题取自总理所答8个问题中的一个, 与“人民至上”的总题旨一致。这显示出编辑的眼光和功力。

郑州晚报它在版面处理上与《大河报》近似, 通栏大标题是《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 下面是温总理的巨幅彩照, 右侧是记者招待会的标题和导读。红字大题目为《温总理动情开场答记者问》, 是个纯客观的中性题目。这样做标题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偏颇。温总理回答记者提问的问题很多, 如果做成一个实题, 或抽出一点做题目, 在概括时可能会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如当天《人民日报》的标题也是用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 (引) 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主) 》这样一个中性题目。

但是, 有的媒体却没有从总体上把握住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它们或用温总理“坦然论国是”、或用“总理答卷”这样的字句做主标题, 很不妥当。因为, 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不同于人大会议。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总理是由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的, 总理面对全国人大代表作《政府工作报告》, 他自己可以说是交“答卷”, 旁观者也可以说是交“答卷”。但这是记者招待会, 中国总理面对的是中外记者, 中国政府总理的权力不是他们赋予的, 中国政府的总理也不是他们选举出来的, 中国总理和中外记者的关系不是“公仆”和“主人”的关系, 也不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不能用“交答卷”这样的词汇来界定、来评价, 也不能用“论国是”来概括。国是者, 国之大计也。总理可以和人大代表论, 也可以和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论。而把总理回答中外记者的问题, 说成是与他们“论国是”, 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二) 朝鲜的人事变动问题

2011年9月朝鲜发生重要的人事变动, 省会报纸都采用新华社的稿件, 报道了9月28日朝鲜劳动党代表会议召开及28日凌晨朝鲜的军事任命。正像新华社的报道所言, “全球有时差, 此刻关注朝鲜却不分昼夜”, “朝鲜消息一经对外发布, 立刻吸引世界的目光”。但是, 无论国外媒体还是国内媒体, 对朝鲜党代会及其任命的报道, 都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即使是与朝鲜处于对立状态的国家的媒体比如美、日、韩的媒体, 也都是对事实的报道和对事实的分析, 观点隐藏在它们报道的事实背后, 避免使用感情色彩很浓的词汇, 特别是避免使用具有贬损色彩的词汇。可是, 我们有一家报纸却按捺不住自己的“愤青”之情, 在采用新华社稿件的同时, 自己做了这么一个标题, 以吸引读者眼球:

朝鲜党代会推选最高领导层

总书记还是金正日

公主太子都被册封为大将 (主标题)

这个标题的内涵显然与报道格调不协调。在这个标题之下, 该报也在文首刊载了这样几句话:

9月28日, 朝鲜劳动党代表会议在平壤召开。

44年来的首次党代表会议, 承载着朝鲜人民的喜悦和期待, 汇聚了世界关心、关注的目光, 为朝鲜的未来开启新的一页。

这几句话, 应当是新华社记者对自己稿件内容的简要提示。而该报自己的标题显然和新华社稿件的内容不协调, 显示出编者的“另类”。但这种“另类”, 不符合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而不掺杂评论 (若评论, 当另写) 的基本原则, 也不符合中国外交的大格局:朝鲜是我国近邻, 且有“互助同盟”关系。在国际斗争的大格局中, 处于与美、日、韩对峙的一方。保持朝鲜政局的稳定与中国的利益关系极大。同时, 朝鲜内部的人事变动, 他们的政治体制问题, 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是他们的内政。西方媒体尚且不采用“公主”、“太子”、“册封”这样极端的字眼, 我们的报纸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字眼呢?拟出这样的标题, 说明编者缺乏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 在新闻业务上也不够专业, 媒体是“社会公器”, 不是宣泄个人感情的工具, 不应将个人的某些情绪在报纸上宣泄。

(三) 关于唱“红歌”的问题

今年, 我参加了一次好新闻的评奖活动。其中有一篇作品是报道当地唱“红歌”活动的, 题为《红歌为什么这样红》, 文章写得很流畅, 得到与会同志的赞赏。但是“红歌”只是人们的通俗说法, 究竟包括哪些歌曲, 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还缺乏一个人们普遍认可的比较明确的说法。它自然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的歌曲, 比如红军时代的歌曲、延安时代的歌曲。那么,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歌曲呢?歌颂“红太阳”的歌曲呢?这些歌曲, 老百姓在街头、公园唱一唱, 不必干涉、不必上纲上线;媒体适当地报道一下, 也不必吹毛求疵、说三道四。但是, 我们要正儿八经地把它评为省级“好新闻”, 就要慎重考虑了。因为, 我们党有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建国以后毛泽东的错误, 对诸如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问题, 都有明确的说法。而有些所谓“红歌”, 内容是比较宽泛的, 歌词是不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因此, 我建议对这样内容的稿件还是不评奖为好。评委会采纳了我的意见。

三、新闻要“新”的含义

新闻, 原则上包括消息、通讯和评论。对新闻“新”的要求, 首先是对时效性的要求。由于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的冲击, 以往需要经常强调、特别强调的时效性问题, 现在已经不是很突出的问题了。这个就不用讲了。现在, 新闻报道要“新”, 最主要的是强调写出新意来。

那么, 什么叫“新意”?赵翼在《瓯北诗集》卷四中说:“新岂易言?意未经人说过则新, 书未经人用过则新, 诗家之能新, 正以此耳。”

所以, 我认为新闻要“新”, 核心的问题是要有新意。

要写出新意, 记者就要不断地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否则, 笔下的报道就会出现乖戾之气, 就会传布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比如, 省会有一家报纸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报道:

主标题为:为护贞操, 19岁女孩从5楼跳下

副标题为:称被女同学骗出险遭强暴, 跳楼前曾两次电话求救

该消息的内容提示简单地叙述了事情的梗概:一名19岁女孩被女同学骗出来玩, 在一家KTV练歌房内被灌了些白酒后, 又被带到酒店开房, 凌晨2时从宾馆5楼跳下。在沉默了两天后, 躺在医院的她开口说话, 称跳楼是为了躲避被陌生男子强暴。

报道称:这个悲剧发生在南阳的某快捷酒店。女孩为躲避两个男子的纠缠, “坐到窗台上, 威胁陌生男子不要乱来, 否则就跳下去。后来, 为护住贞操……真的从窗台跳了下去”。

将一个女孩从KTV练歌房强行带到酒店开房, 并违反其意志, 图谋不轨, 这已经是涉嫌违犯国家法律的问题了;男子的行为, 遭到女孩的反抗, 酿成惨剧和悲剧, 这是女孩维护自身权利和尊严的表现。而编辑却把这种行为归为“为护贞操”, 不仅在报道中如此称道, 而且在通栏大标题中渲染。这说明编辑人员的观念非常陈旧, 不仅不能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和分析这一事件, 给读者以正确的引导, 而且还用陈腐的封建贞操观念来解读该女孩的举动。这就混淆了视听, 值得斟酌和思考。

焦裕禄说,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我们是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 但这并不是要扼杀记者的个性和风格;记者不能仅仅充当传声筒, 不能没有自己的认识。同时, 我认为就全社会的分工来说, 执行政策是政府公务人员的事情, 而媒体既有传播法规政策的义务, 也有对法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质询和建议的权利。否则, 政策法规怎么完善, 怎么进步, 怎么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总之, 新闻报道的出新有广阔的天地。无所作为的思想是一种懒汉思想。

我们知道, 新闻报道和政治宣传联系密切, 它们之间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关系, 或者很多单位的领导就把它们视作一回事。可我们记者或通讯员写报道, 却不能满足于仅仅夸耀自己的成绩, 也不能仅仅讲一些“明摆着”的道理, 重复政府官员的老话。如果没有或宣传纪律不允许有个人的认识和观点, 也要努力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争取报道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和别人没有报道过的东西, 讲几句别人没有讲过的新鲜的话语。总之, 至少要做到:或者是老问题有新的角度, 或者是说明老观点有新的材料, 或者是解决老问题有新方法, 或者是在写作方法上、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有所创新。比如, 金山先生追悼会的新闻, 郭玲春就能写得风生水起, 开一时之先, 为人广为传诵。再不济, 也要引述一两句别人尚未引述过的“名人名言”, 引述一两句普通群众的感人话语。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一篇报道是今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条很短的消息, 题目是:

“我不伟大, 但比你挣钱容易点儿”

这是一位的哥对乘坐他出租车的一位盲人说的。那位盲人须付14.5元的车费, 他不收, 而盲人坚持要付。互相推让之间, 的哥说了这么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这话让另一位乘客听到了, 他也看到了的哥和这位盲人乘客互相推让的一幕。于是, 在下车的时候, 他拿出30元, 坚持替那位盲人乘客补付车费。这位乘客说:“师傅, 不用找了。还有刚才那位的车钱。我也不伟大, 但我挣钱可能比你容易点。”

我读这篇小报道的时候和几次讲课提到这篇报道的时候, 都是哽咽得不能自持。“我不伟大, 但比你挣钱容易点儿”, 这话让我深深地感动;而且这话当场感动了另一位乘客, 他身体力行, 真正体现了平凡中的伟大和普通人的真善美。

另一篇报道的题目也是引用被报道者的一句话:

“救助别人后的快乐什么也替代不了”

它刊载在今年4月27日的《大河报》上, 报道的是洛阳市义务救助队的事情。这支义务救助队, 自2011年12月1日以来, 29名队员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60名。但是, 按规定这支队伍服务期限已到, 应当解散了。队员的心声是“真不想跟这份事业说再见”, “救助别人后的快乐什么也替代不了”。他们是义务助人, 说这番话, 真让人非常感动。我们知道诗有“诗眼”、题有“题眼”, 新闻报道也有“文眼”和“题眼”。这样的话语就是这篇报道的“文眼”。

注释

记者要在行走中写出好新闻来 篇8

双鸭山市的新闻媒体坚持把开展“走转改”活动作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坚持顶层设计, 不断深化拓展, 并取得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作为其中的一名记者, 我也参与其中, 带着感情, 带着真诚, 带着责任, 沉下身去接“地气”, 脚踏实地转作风、情真意切改文风。

我认为, 深入基层的新闻报道不仅增进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还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能力。“‘走转改’活动, 从根本上说是解决新闻战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问题。”只有敢于、乐于、善于为人民群众鼓与呼, 才能赢得基层的信任。

走基层———我们的记者紧跟中央和省市精神, 在“走转改”活动中总结经验, 不断在基层写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批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的好稿件, 深受广大读者关注和喜爱, 也解决了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亦是未来五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双鸭山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 以建设“时代新城”的创新举措, 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努力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报社记者在走基层中写出了“时代新城, 让农民变市民”等一组稿件, 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和省长王宪魁等省领导先后来双鸭山视察了时代新城建设项目。吉炳轩对集贤县“时代新城”建设理念新、转移农民快、农民变市民的做法给予高度赞扬, 王宪魁希望双鸭山把安居工程同城乡建设结合起来, 拉开城市框架, 建设好新农村, 打造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整洁优美、功能配套的宜居环境, 让群众居住得安心舒适。

我的体会是:进社区、访民生, 与居民手牵手互动;下农场、入农户, 与农民心贴心交流;走车站, 入现场, 与群众情换情体验。深入基层, 不仅要用真心交流、真情打动, 更重要是解决实际问题, 不走过场, 力求实效。

转作风———我们的记者把“贴近生活”的目光一直转向人民群众, 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放在首位, 把新闻报道视角转到群众最关心的角度上来, 把工作性采访报道转变到贴近性报道上来, 真正使新闻报道成为人民群众的“好参谋、好帮手”, 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

2011年10月25日, 我的同事在基层走访时写出了一篇“桥面裸露大洞、一年近10人受伤矿工大厦每天几百人走危桥”的报道, 见报后引起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高度重视, 并作出重要批示。11月7日, 龙煤双鸭山分公司路桥公司出资6万元对危桥进行修缮。获知此消息的业户和市民前来围观并感叹———媒体真的起到作用, 这么快就修好桥了, 真没有想到这点小事竟得到了市委书记的高度关注, 感谢媒体仗义执言, 为民解忧。

2012年2月17日我报安邦河晚刊走基层记者以《15岁少年独自撑起沉重的家》为题报道了岭东区外来15岁少年张国超一家所接连遭遇的不幸和生活的艰难, 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一些单位部门以及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 先后为其送去现金10000余元, 捐赠物品累计折合人民币近5000元, 使张国超的学习和生活有了保障。

我的体会是:及时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信息及政策法规等。察民情, 解民意, 把新闻做到他们的心坎上。

改文风———我们的记者把“贴近群众切身利益”当作首位工作来抓, 记者在写时政、要闻、民生等一些老套的新闻报道稿件的同时, 深刻思考、转变观念、认真总结, 密切关注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改进报道的角度和写作文风, 以更好的提高新闻记者服务意识和职业水平。

2012年4月份我报社的记者在走基层中发现曾经环境秀美的岭西, 河道上私建公厕和乱扔垃圾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记者写出了《污染源遍布河道粪便污水直排入河》的报道, 引起了岭东区委区政府和区环保等部门的重视。5月3日, 岭东区组织百余人, 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河道垃圾清除行动, 共清理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漂浮物共计500余吨, 拆除沿岸厕所10余个, 植树200余株, 维修整治河道2000余米, 岭西重新变的美了起来。5月7日, 我们的记者再次深入这里, 写出一篇题为《让安邦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报道, 消除了社会和群众对岭东区的不好看法。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写出来 篇9

后来他迷上单机游戏。尽管我规定他周末可以玩一个小时,但他的书包、口袋里全是用零花钱买来的游戏卡片、资料。我们越是反对,他越是藏着掖着。

那天,老公出门忘了关电脑。等他回来,看见儿子还趴在电脑前兴致勃勃玩游戏,老公勃然大怒,劈头盖脸将儿子训斥一通。接着,孩子从房间里跑出来,趴在沙发上边哭边数落:“我一点也不幸福,我再也不理你们了……”

他委屈的小脸勾起我的怜惜,“幸福”两个字触动起我的心弦。现在我强迫孩子把读书放在第一位,分明是忽略了他的天性和内心最需要的东西。突然间,我多么想要了解儿子认为的幸福在哪?

我想了想,对雨鹏说:“妈妈今天和你做游戏,好吗?”听我说要做游戏,儿子止住了哭声,好奇地盯着我。于是,我列出游戏主题:在纸上写出他自我感觉比较幸福的事情。

儿子似乎有些感兴趣,支着脑袋开始想怎么去写。几分钟后,我看到他的纸上这样写着:“我的幸福是有一对好爸爸、好妈妈;还有一个大房子,可以随心所欲玩;想吃什么都能得到满足,有许多爱看的书……”

雨鹏写出的幸福感受非常丰富,我说:“你有想看就拿到的课外书,冰箱里随时为你准备好了想吃的东西,我们家推开房门就可以欣赏到湖心公园的美景。你平常觉得很幸福,怎么今天会变化呢?”

儿子纳闷地摇头。我接着告诉他,是因为他迷上了单机游戏,而离开了原来的幸福。虽然在玩游戏时也开心也快乐,但不能长久的玩啊。否则耽误到你的学习,占用你的时间。你会快乐吗?

听到这里,儿子不好意思地靠近了我。我继续给他解释:“幸福的关键是,爸爸妈妈和你在一起,我们一起听音乐、看电视、打球、看书,甚至一起做游戏。”我越说越细致,儿子也越来越感觉自己的不快乐没有一点道理,他终于扑进我怀里撒娇:“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说自己不幸福了。” 然后,儿子还跑到他爸爸面前道歉。

从此我与儿子达成了默契,每当我们觉得不快乐了,就在卡片上写上许多感到快乐的事情。大到一所房子,小到阳台上一朵刚刚萌芽的小花,甚至陌生人对我们一个浅浅的微笑。

现在儿子放学回家,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一头扎进书房在桌上写写划划,忙得不亦乐乎。我知道,儿子是在整理当天的收获。比如,给邻桌成绩差的同学讲数学题,牵学弟学妹过马路之类的。在那些收获后面,他总有这样一层意思要表达:今天,我非常幸福。

没多久,儿子报名参加学校志愿者服务队。

眼见孩子积极向上,我开始毫不吝啬地给予他赞美,受到肯定的儿子总会把这些幸福写下来,在循环往复地感受、记录中,他进步惊人。

现在邻居夸赞他懂礼貌爱做好事,整天乐呵呵。老师则表扬儿子的文笔很棒,他写的幸福日记刊登在校报上被同学羡慕。惹得我经常对儿子感叹:你让妈妈觉得真幸福。哪知道,他头一偏,憨憨一笑:“不对,应该是我最幸福,是你们让我懂得要快乐,只有自己快乐了,才会觉得一切都是快乐的。”

我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满怀感动。伴随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开始成长。正如幸福也有循环法则一样:幸福的经验会创造另一个幸福,小小的幸福感受會带来更大的幸福经验。

【写出来】推荐阅读:

上一篇:灰岩-泥灰岩下一篇:学生党建联合会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