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通用7篇)
红学 篇1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一直都是研究讨论的话题,是一部经典之作。但是为什么《红楼梦》会成为这样的经典,就需要对其艺术品质、流变等进行分析,只有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质,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意义更加深刻的作品,提升作品的地位,从而使文学作品成为经典。
关键词:“红学”,文学,经典化,模式
前言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著作,讨论其蕴含的文学经典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许多文学大家的分析和讨论中,也不乏对“红学”独到的见解。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红学”,上至国家的领导官员、著名文学作家,下至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所喜爱的人数之多,不亚于西方研究莎士比亚的人数。但是值得深思的是,不管国家的政治经济如何变化,《红楼梦》一直都作为文学的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不会像其他的作品一样随着社会形态而起起伏伏。本文就将对其文化经典化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其中的奥秘。
1、在艺术描写上的突破
《红楼梦》中有着大量的生活情景描写,读者透过作者字里行间的描述感受到的是有如生活本身一般自然多样化的感觉,所以我们可以称赞红楼梦做到了生活与文学的无缝对接。我们从整体上来看,《红楼梦》主要记叙的是一个庞大家族的日常生活,但其在记叙过程中展开的面是十分宽广的。毫不夸张地说,生活的边界在哪里,《红楼梦》的边界就在哪里。我们不仅仅能够感受到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宽广度,更要感叹的是作者对于生活真实性的还原上,作者是从生活实际的逻辑出发,钻研好了书中每个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没有把自己的情感强赋在人物上。对于整个封建家族的大家族贾政和王熙凤等人也是顺着客观的方式来表达对待, 让其“畅所欲言,为所欲为”。虽然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作者对于人物的喜爱和厌恶之情,但作者还是做好了激励的隐藏工作。
我们说《红楼梦》表现出了极大的客观性,但它并不是如记述历史一般生硬冰冷,而是展现出了极大的热度。 从某个方面来讲,整本书的描写也是作者最主观意愿的表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在书中流露出了自身对于生活的审美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于生活的描写无不透露出强烈的艺术气息,后来人们将其称为“冷眼深情”的艺术风格,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作者在每一章节都洒下了自己的热血,所以我们读起《红楼梦》来才会觉得那么生机勃勃,在不经意间就被书中的细微描写所动容。既主观又客观的表达形成了《红楼梦》的艺术悖论,正式由于这一超脱的艺术悖论,让《红楼梦》摆脱了主观和客观的双重束缚,达到了真正的艺术殿堂。
2、在小说模式上的突破
虽然中国古代有许多描写爱情的小说,但是都不如《红楼梦》经典,也都经不起时间与历史的检验。自从《红楼梦》在18世纪创作出来,就一直获得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获得了崇高的地位。这主要是与其在小说模式想的突破息息相关的。首先, “红学”创造了言情小说的新模式,因为之前虽然也有一些戏剧、诗歌或者小说来描写爱情,但是大部分都是才子与佳人相间之后,就互相爱慕,产生了感情,在暗中传递消息的过程中被发现后便受到了阻挠,使两人都非常痛苦。而结局不是才子考中了状元,得到了皇上的赐婚,就是两人得不到祝福而相继殉情。但是《红楼梦》跳出了这种陈旧的言情小说模式,林黛玉与贾宝玉是经过了长期的了解之后才互相产生的爱慕之情,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导致林黛玉因病而死,贾宝玉也选择了出家。这种新的言情模式容纳了现代的爱情悲剧,所以才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从事实来看,《红楼梦》中的爱情新范式一旦流行开来,就会导致才子佳人式的文学模式被拆解,而后来无论哪位作家所写的爱情悲剧,都会被不自觉的列入与《红楼梦》的对比之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爱情小说,尤其是爱情悲剧, 不论作者如何构思,如何创作,都很难跳出《红楼梦》的爱情模式。
3、典型、意境和意象并行出现
通常意义上,作者在创造作品的时候往往向着书写经典或者营造一定的意境,再不然就是刻画特殊的意象,但《红楼梦》却同时将三项任务都完成了。首先,整本书创造出了贾宝玉、林黛玉等等十分经典的人物形象,显得十分难得, 但更加可贵的是,整本书还弥漫着犹如诗一般的意境。每当读者读到描写大观园的句子时,脑中总能呈现出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境。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书中有着绛珠草、通灵宝玉、太虚幻境等等象征意象,给人充满遐想的空间,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直到今日其中还有很多我们未能参透的秘密。总的来说,《红楼梦》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精华。
结语
总而言之,《红楼梦》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只是一部文学著作,其书中丰富多彩、浑然天成的语言都值得后人不断地研究,其在言情小说模式上的突破无疑也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书中的典型事例和营造出的意境,都极易把人们带入到情境之中,耐人寻味。除此之外,由于其语言使用的是白话,也更加真实、具有表现力,展现了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描写的丰富性,因此,才能够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红学 篇2
4月4日,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党的以来广东各项工作,希望广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新的目标、新的鼓舞。广东正在把握“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重要批示精神的核心要求,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为广东发展确立了新坐标,勾画了新蓝图,在南粤大地鼓起浩荡春风,引发学习热潮。
广东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及时传达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努力把“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要求转化为干部群众的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学习之风,南粤劲吹,一场场党员教育培训正在展开,不断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服务意识。
党的以来,广东各级党组织不断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着力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党的观念和理想信念宗旨,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坚守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广州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广州各级领导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实践之中,带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
珠海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强化理论武装、锤炼坚强党性、落实从严教育要求,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不断深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培训,始终把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位的任务,着力推动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梅州充分发挥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把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党校重要教学内容。
迅速而扎实的行动,体现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仰。广州探索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通过组织前往井冈山、兰考等地的党性锻炼,重温入党誓词等“仪式性”教育活动,在情感上激活学员的“红色基因”,坚定信念信仰,保持政治本色。广州还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激发出广大党员干部心齐气顺劲足的干事创业豪情,为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奋勇拼搏、奉献担当。
钢杯面 泡红学园区 篇3
客等餐写考卷
这家以钢杯煮泡面为主题的台湾餐厅,饮料、沙拉都用钢杯装,连大门手把也是钢杯,写考卷是老板为避免客人等餐不耐想出的噱头,客人一上门拿到取餐单,即编上学号,等餐时写考卷,题目诸如社会科问:前苏联解体后,柏林围墙也随之拆除,对不对?圆山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还是金属时代?考100分就送折价券。
“12号同学,麻烦到福利社取餐!”客人上门吃面,不只重温当小学生的亲切感。用牛骨、昆布、柴鱼熬煮高汤,搭配不同的泡面煮出特色餐点,受到网友热情推荐,遇假日还得拿号码牌等候,创店一年,现每月有40万元(新台币,下同)营业额。
依面种配高汤
“我们不用大骨粉或浓缩高汤块,吃我们的面,不会吃到罐头味。”“东海钢杯面”老板陈廷嘉说,“我试过200多种泡面,找出65种泡面,搭配5种高汤最速配的煮法,例如统一肉燥面搭配豚骨高汤,韩式海鲜面搭配昆布高汤。”
不只如此,他闪着神秘眼神透露:“泰国酸辣面加的是蛤蜊高汤;日本出前一丁香辣面,用牛骨头熬出的牛骨汤,煮出的面,让消费者有惊艳的感觉。”
他从事房地产业10多年,开泡面店则是太太年轻时的梦想。陈廷嘉说:“20年前,我太太就想开一家专门卖外地泡面的店,但当时对泡面存有很多防腐剂等误解,且吃泡面还会有罪恶感i现在我勇敢地开这家店,因为卖泡面、调味包的都是股票上市公司,吃泡面不再需要偷偷吃。”
仿教室摆桌位
陈廷嘉一开始寻找以年轻人、观光客多的商圈,他说:“从淡水找到垦丁,最后落脚在自己居住的台中市东海商圈。”
“但我在巷弄中开店,店内桌椅的摆设、广播叫号取餐,亲友都不认同。”他解释,“开在东海大学旁新兴街巷子,节省的租金,是巷口店面的1/20,店内桌椅排排摆,而不是并成餐桌的形式,是为了求桌椅数的最大化,近70平方米的空间可以摆到44个位子,如果并成方形餐桌,就不像教室了。”
第一个月开幕,推出“2人同行1人半价、点1包送1包”优惠,首月就有客人将他的店写上博客,业绩达10多万元,让他充满信心。
他先定出学生商圈约100元上下的定价,他坦承:“由于日、韩泡面成本高,加上高汤现熬成本也商,食材若占30%比例,只能煮出阳春面,因此规划沙拉、焗烤小菜等套餐,提高客单价到130-150元,拉高获利空间。”
出餐慢改流程
店有特色、东西好吃,因为网友推荐,客人介绍客人,逐渐累积在东海商圈的知名度,单单无名小站至今就累积400篇的推荐文章。他说:“现在客人出门玩,都会上网做功课,来东海商圈,一定会来钢杯面。”网络广告效果比媒体报道还要好。
但有大人带着小孩,一看是卖泡面的店,转头就走,陈廷嘉加推乌龙面、鸡蛋面,吸引假日的家庭客,并且逐月增加菜色,但仍有60%的客人会点泡面。
今年5月人潮暴增,后台厨房出餐不及,一度让客人等50~60分钟,陈廷嘉赶紧调整出餐流程与动线,花2万元买高功率电磁炉,将一次煮一杯泡面5~6分钟,缩短至一次煮3杯,每杯只要30秒。备料充足,训练员工出餐熟练度,加快速度。原本供应100多种泡面,他淘汰滞销的马来西亚、印尼等货源不稳的泡面,库存、后台都用编号管理,加快煮面取货速度。
他说:“餐食现煮,客人还是要等,为减少等待的枯燥,我根据小学题库想出写考卷点子,至少在这里写考卷是快乐的。”
非假日拼团客
今年6月,他主动开发旅行社观光客层,像学生毕业旅行团、民众旅游团,整个团来,刚好把二楼坐满。他说:“以往旅行团用餐,多是大同小异的桌菜,开发旅行团可充实周二至周四非假日客层。但目前未积极开发,将列为未来努力重点。”
钢杯面业绩还在成长,陈廷嘉说:“我曾研究过,最近流行煮泡面专卖店,倒闭的原因是品质不一。我着手写出餐的SOP(标准流程),不需要厨师,只需要工读生,用秤、量杯、马表就能煮出品质、味道一样的餐点,而且方便日后推广加盟。”
陈廷嘉最近开发吸面、吸饭,光降温、好吸就花了很多时间开发。他说:“忙着打麻将、开车、上网的人,吸饭、吸面即可饱餐。”他计划不久要在学生餐圈推出茶吧型式的钢杯面。(编辑/王克峰)
开业资料(2009年8月开店)
押租金:6万元(新台币,下同)
装潢:150万元
设备:50万元
进货与包材:10万元
总计:216万元
营业资料(2010年9月)
营收:40万元(新台币,下同)
租金:1.5万元
进货:14万元
杂支:1万元
人事:12万元
盈余:11.5万元
成功关键
·用新鲜食材熬煮高汤与泡面,莫立产品好吃的基本面。
·迎合学生餐圈,营造以钢杯、教室为主题的特色餐厅,提供网友写作题材,产生行销效果。
专家意见
定期推特餐:建议推出每日或每周特餐,在口味与菜色上求新求变,才能在学生商圈做得长久。
红学 篇4
一、红学成就之证实《红楼梦》两种版本
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记》中有如下描述:
“乾隆庚成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时始闻《红楼梦》之名,而未得见也。壬子冬,知吴门坊闻已开雕矣。”
由此可见,刚问世时就有《红楼梦》和《石头记》两种不同名称的抄本流行;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已经有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抄本流行,后苏州书商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冬天已开印。而红学界一直认为《红楼梦》的早期版本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在北京以木活字排印《红楼梦》,通称“程甲本”。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程高二人又对甲本做了一些“补遗订讹”、“略为修辑”的工作,重新排印发行,通称“程乙本”。根据周春记载,显然在程高本之前,便有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苏州开印《红楼梦》与程乙本同时。
二、红学成就之首创“张侯家事说”
周春的“张侯家事说”是他研究红楼梦的最大成就。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记》里说:“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太傅,而序金陵张侯家事也。”觉得与《红楼梦》的内容略为相符,但还不敢肯定;后来便证以朱彝尊的《曝书亭集》、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赵宏恩等的《江南通志》、袁枚的《随园诗话》及《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义矣”,也就是认为《红楼梦》中贾家的事所隐藏的是张侯家事。
三、红学成就之开创索隐红学的先河
周春研究《红楼梦》的主要方法是索隐,他在《阅红楼梦随笔》中主要应用了以下几种索隐范式:
此外,周春还巧用文字学中的“六书”原则来索解《红楼梦》的重要方法,周春把文字学中的“六书”原则作为索解,他认为《红楼梦》正是运用“六书”原则去构筑它的隐语,对十二金钗作了分析,他的一些索解至今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如对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句的索解,他说:“盖二令冷也,人木休也,一从月从也,三字借用成句而已。”再次,周春认为不能把《红楼梦》当一般小说来阅读,考求《红楼梦》中所隐之历史本事,那就是通今博古,熟谙文献典故,才是深刻的读法。总之,周春的索隐红学笔法细腻,独具匠心。周春之索隐绝非是无中生有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他扎实的国学基础之上的大胆推断,也恰恰印证了文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一真理,这为后来者的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视野。
四、结语
周春一生勤奋好学,涉猎的领域很广,是一个多产的学者。尤其是红学索隐式探究,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领域,成为红学索隐派的领军人物,对后世的红学研究影响深远。周春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勤奋治学态度,重审古代学者的严谨学风,无不让人敬佩之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人进一步端正治学态度,重视国学修养,都有着深远的启迪作用。
摘要:浙江海宁著名学者周春其在红学方面独具一格的研究思路,开创索隐派之先河。周春堪称学富五车,所涉猎领域之广泛,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周春,红学
参考文献
[1]夏荷花美云.《红楼梦稿》是一切抄本的母校—对《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剖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2(4):30-34.
[2]林霖.从改琦《红楼梦图咏》看纸上雅集.[OL]http://art.people.com.cn/n/2013/0916/c206244-22938286.html(2013-9-16).
[3]王人恩,评红学索隐派的“明珠家事说”—对红学史的一个检讨[J].明清小说研究2006(2):110-118.
[4]周春.阅红楼梦随笔[M].//王志良.红楼梦评论选(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2,52,54,53.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习心得 篇5
20xx年4月29-3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z举行的z市小学数学“统计”专题教学研讨会。会议结束虽然好多天,但是那精彩的课堂,到位的点评,热烈的讨论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看到于科长博客里骨干群成员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深刻而透彻的学习体会,我被深深的吸引着,感动着,同时也在思考:自己该以什么样的角度审视这次会议呢?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奥普拉曾说:“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是的,在这次研讨会里我不但增长了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更从小学数学团队的身上看到了智慧与梦想,他们的汗水让梦想飞扬!
一、统计世界,魅力无限
此次“统计”教学中的三个课题:折线统计图、众数、统计我都曾执教过,但很少在历来的讲课比赛中见到过。虽然《众数》和《统计》内容教材修订后小学阶段都已删除,但九位执教的教师对教材深邃的思考,对学生智慧的引领都值得我去学习,这是教师高超教学能力和艺术的体现。
《折线统计图》我曾执教过,当时虽然借助课件有条理的分析,但学生始终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理解有难度。从三节课中看出,执教教师采用了多种直观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这一特点,如:结合生活中的爬山情景理解陡、缓的含义,间接渗透折线统计图线的变化特点;用手势反复比划,体会线的变化特点;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由条形统计图向折线统计图的演变过程,自然对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思考:
几节课中折线统计图都是通过课件直观呈现形成过程,在讨论时多数观点也支持先认识再画。记得我曾听过此课在山东省讲课一等奖的视频,教师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在思辨过程中体会其特点。画与认识相结合,效果也不错,这节课是否也可以有新的展现形式?
《众数》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枯燥和抽象,三位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本课,力求学生在充满智趣的数学课上体会众数的特点,理清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不同。如庞德昌和李守强老师都创设了富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为引入本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庞德昌老师借助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直观感受众数在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杂乱无章的数据变得有条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善于观察,你会发现数据之美。”“攀登,你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学习,会让你看见最美的风景。”在这里我们不仅理解了众数的特点,更欣赏到知识以外的东西。
我的思考: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表述太抽象了,能否换个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学生只需理解,有必要呈现吗?
《统计》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最后一部分教学,几位执教教师从不同的视角研读,展现给我们一个更宽更广的统计世界。生动的课前交流否定了我们坚信的“眼见为实”;贯穿始终的生活情境体会了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独具匠心的课堂总结让人眼前一亮,如口头作文《统计中的 》;内容各异的板书设计让我们揭开统计的面纱,看到它的真面目。
我的思考:几节课都过分强调了眼见为虚,这样易给学生误导。可以呈现几个信息呈现正确的统计图,在对比中加深对统计数据与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另外,负责研究相关课题的骨干班成员也做了精彩的展示。同样的课题,不一样的精彩,对比自己曾经的课堂教学,才知道自己的认识是那么肤浅,教学设计是那么浅显,真是愧对学生啊……世界无限广阔,知识永无穷尽。只有脚踏实地,潜心研究教材,才会收获美丽的数学课堂。骨干班的成员们,我为你们骄傲,你们是好样的!
“Y图评课”让人眼前一亮,使观者从听、看、想三方面进行有效梳理,成果显著。
二、短暂会议,无限感动
1、谁不说俺家乡好!
本次活动不仅有精彩的课例、动听的歌声,更有一种浓浓的`人情味。潘旭主任,一位学识和人品都让人敬佩的老教研员,退休后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教育舞台,但于老师没忘记这位元老,以会议的形式为他接风。听着潘老简短的点评,看着潘老真挚的文字,丝丝感动源自心底。“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呀,小数团队不仅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更是心灵休憩的港湾……听说潘老要出书了,试想自己退休后,是不是也能像潘老这样且行且研究,为教育的发展贡献余热?那就趁着年轻好好积攒力量吧!
2、小学数学骨干班-梦想在这里启航
当初成立骨干班时,县里的教研员也动员我去申请一下,无奈当初孩子太小(一岁),实在跟不上。看着身边的好友都入了骨干班,心里很是羡慕。今天一见,果然不同反响。40位骨干班成员个人备课-25位选拔入围―9位选手幸运执教,这是一个怎样的历练?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是呀,没有这样的动力,这样的折磨,他们怎么能化茧为蝶,站在这个梦想的舞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其中要感谢一个人,我们才华横溢的于老师。“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领导决定一个团队的素质,看着一次次成功的会议,听到不断传来的喜报,可以想像这背后的汗水与智慧!于老师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做于老师的学生更是幸福的!庆幸这次学习没有白来,相信每一位与会者必是期待而来满意而归。是该给自己好好定位了……
红学近年没有什么突破创新 篇6
此前的近半个世纪内,他的命运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曾不由自主地卷入到一系列的纷争中去。这一切,均由他的心血之作《红楼梦新证》所触发。
30岁时,正在读大学的周汝昌发表了《曹雪芹卒年之新推定》。命运的偶然在于,初试啼声的他就此得到了声名赫赫的胡适的关照。
从此,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北京王府井的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然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后又让在燕京大学任教的孙楷第将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和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一并拿给周汝昌研究。
1953年,《红楼梦新证》初版。此前,“红学”虽已成为20世纪的三大显学之一,但红学界影响力颇巨的著作也不过是胡适于1921年出版的《红楼梦考证》,以及1923年俞平伯推出的《红楼梦辨》。
然而,就在《红楼梦新证》出版的第二年(1954年)9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李希凡和蓝翎发表了文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鲜明地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提出批评。10月,毛泽东发出《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支持李希凡和蓝翎,提出批判俞平伯等人“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
由此,一场针对胡适和俞平伯的批判迅速席卷全国。同为“红楼中人”,周汝昌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
我考证的目的正是索隐
《红楼梦新证》出版的第二年,红学界掀起了批判胡适的滚滚大潮,迫于形势的周汝昌不得不写了文章,说明他与胡适的不同。在异乡的胡适读了并未介意,仍向人推荐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为一部“很值得看的书”,并称“他是我在大陆上最后收到的一个‘徒弟 ’”。
由此,周汝昌被视为胡适的“衣钵传人”,亦多有人认为其《红楼梦新证》延续着胡适的考证思路。他也被称为“胡适后的红学研究第一人”。
2005年,周汝昌曾出版20余万字的《我与胡适先生》,称道其人品和学问,念念不忘先生胡适对自己“爱护有加”。
《望东方周刊》:有一种意见认为,您早年是考证派代表,近几十年转向索隐。您认为自己是哪一派呢?
周汝昌:看样子我得在脑门上贴个标签,标明自己属于哪一派,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哈哈!说我是考证派一点都不错。“证”者,何也?考证是也。
说到“新证”,我的“新证”不在“证”,而在“新”。这个“新”是针对胡适说的。胡适作的《红楼梦考证》不是一部学术专著,而是一篇序言,即论文的性质。我得到了他的教益,继承了他的思想,但与他的思想又不完全等同。我的书里添加了自己的创造,所以叫“新证”。如果忘了这点,我的考证就毫无意义。
《望东方周刊》:为何 “考证”与“索隐”给人感觉似有水火不容之势?
周汝昌:此问根源先要抓住《红楼梦》的开头—— 是作者经历了一番梦幻之后,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撰成此书的。那么其间隐去的真事到底是什么呢?这才发生“索隐”与“考证”的问题:索隐者是以寻找那个“真事”为目的,考证者是为寻找那个“真事”而采用的手段方法—— 两者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而已,不是对立的。
“索隐”一法,从《史记》就开始了,《史记》也有隐事要索。我们早先所反对的那种“索隐派”,是指他们所用的方法错误了(比如,将书中的十二个女性人物的艺术形象说成是十二个男性官员、名士的一种影射云云……),而绝非反对“索隐”本身。
我之所以被称为“考证派”,只是看到了我的方法,而忘记了我考证的目的却正是索隐。
刚才说《红楼梦新证》不在“证”,而在“新”。我的观点新在哪里?直到今天,才被著名大学者刘再复先生点破,他认为:周汝昌的“考证”才是高峰,是“悟证先河”;考证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考证,而是感悟考证。感悟考证是一种新方法,感悟和考证交相融合,意即“悟中有证,证中有悟”。
如果称我为考证派也不全对,因为考证里面没有感悟。感悟就是去追溯书里面不敢说、不便说、无法说的东西。正是这个东西使得曹公子(曹雪芹)痛苦无比。
“自传说”不是说曹雪芹给自己作传
对《红楼梦》,周汝昌主张“自传说”,这也是《红楼梦新证》的核心观点。
“全书的中心问题是主张‘自传说’”,周汝昌曾言,全书各章各节都“拱卫着它,简直成了一个‘体系’”。
这正是给他带来诸多争议的主要缘由之一。
1954年对俞平伯、胡适的批判如火如荼之际,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约见周汝昌,在称赞其红学成就的同时,指其“自传说”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犯了‘二元论’的错误”。
1976年,《红楼梦新证》增订版出版时,卷首曾刊有1955年“批红小将”李希凡、蓝翎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文章《评<红楼梦新证>》,称该书“在自然主义‘自传说’的观点上,和胡、俞取得了一致,并且用全部的考证工作发展了这个观点”。囿于其时的政治环境,周汝昌不得不就此展开自我批评。
前些年,在作家刘心武对《红楼梦》的探秘引发争议后,周汝昌又被指为刘心武的“老师”,再次遭到红学界的非议。
《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自传说”曾引发了业界很大的争议?
周汝昌:反对“自传说”者,以为“自传说”是指作品的体裁,而我所谓的“自传说”,不是自己给自己作传记,而是作者借一块石头投胎到人间的艺术手法,这可以说是作品内涵包含的一种自传性。
认为《红楼梦》的创作是以曹氏家族为原型的学术观点,叫“自传说”。代表人物是胡适,“自传说”的理论要点是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以“真事隐”(甄士隐)的春秋笔法,借小说中贾府来描写曹氏家族的繁华旧梦,借小说中贾、史、薛、王四大家族的盛衰演变来描写曹氏家族由富而穷,最后“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的情形。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带有作者自传性的小说,更是包含曹雪芹、李煦两家的自传性或合传性的文学创作—— 此所谓“传”者,实际就是今日通常所谓的有素材、有原型的小说写作。因此,《红楼梦》也被胡适称为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
《望东方周刊》:您怎样看待刘心武先生续写的《红楼梦》?
周汝昌:我和刘心武是如水的君子之交。有一年大年初二他突然打电话来,说他续完了《红楼梦》后四十回。我听了大吃一惊,当时就想:这个人真了不起!后来他把续书寄过来,但我无法看了,只听读了回目,因此不便说长道短。我送他一句诗:“壮哉,真勇士也。”我只能以这种方式鼓舞他。
但我必须说一句,高鹗续的后四十回书,严重地歪曲篡改了《红楼梦》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我对刘心武的续书表示支持,其他不在讨论之内。
《望东方周刊》:您有想过续写《红楼梦》吗?
周汝昌:我只是续写过《红楼梦》的一些小片段。这些小片段好像是一首首抒情诗,不受连环、交叉等难度的影响。这是个油滑取巧的办法。我听到有人说“周某人编故事不是连贯的,是一小段一小段的,但是每一个都有浓厚的诗意。”如果能够取到这个效果就很荣幸了。
红学不要忘了“学”字
说周汝昌为“新中国《红楼梦》研究第一人”或许并不为过。
在当今红学界,著述之丰、影响之大者,非他莫属。最近的十余年间,他几乎保持了年均推出一本红学专著的纪录。2008年,90高龄的周汝昌还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说四大名著。
只是,相伴而来的依然是争议。周汝昌倡导的红学四大分支、将红学提升到“中华文化之学”、对刘心武等后学的鼓励,被主流红学界指责为否定《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从考证转向了索隐,“晚年红学研究走向偏执”。
八年前,周汝昌被通知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退休,只是在中国红学会尚有一个“顾问”的头衔。耄耋之年的周汝昌只好选择“单干”,由其子女充任助手,继续顽强地坚持着他对《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痴迷和研究。
《望东方周刊》:您曾有诗云“论学从来有异同,何伤交谊共研《红》”,但红学会一直对您颇有微词。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周汝昌:你用“微词”这个词很高雅,谢谢你!何止微词啊,有些就是人身攻击。有人告诉我,有些学者、教授骂我,一种是冷嘲热讽地挖苦,一种是咬牙切齿地咒骂。这跟学术有关系吗?这种现象出现在学术界、学刊里应该吗?可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留给他们思考吧。
过去也有人骂我“抢码头”。我开始还不懂,后来人家告诉我说这是古代一种狠毒的骂人的话。说实话,我从未想过去“抢码头”。
最近刘心武“火”了以后,也有人通过骂他来转弯骂我的。刘心武是受了我的牵连,我很过意不去。
《望东方周刊》:您认为,当前红学研究领域尚没有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周汝昌:红学到目前为止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我自己都怀疑这个命题。《红楼梦》学术研究上有哪些贡献?有哪些突破创新?那都只是以前的学术成就。红学近年没有什么突破、创新。
红学不要忘了“学”字,它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突破的。仅举一例,比如问曹雪芹的艺术手法高在哪里?也再没听到过什么新观点;再如对沁芳园的新理解,我也如饥似渴地想听到一些新见解、新想法。
胡适等学者曾说《红楼梦》不足以与世界一流文学著作并列。我一直怀疑他们所说的“世界一流文学著作”到底是指什么。《红楼梦》到底哪些方面不及它们?他们用这么一句话就把我们自己的《红楼梦》给贬低了,我不服气。直到现在,我还是坚持认为《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
e考据时代如何治红学 篇7
e考据:文史研究面临巨变
“随着古籍的大量影印以及图书馆的现代化,再加上网络和资料库的普及,文史工作者往往有机会掌握前人未曾瞩目的材料,并在较短时间内透过逻辑推理的布局,填补探究历史细节时的隙缝。”这就是黄一农对“e考据”的定义。
在《二重奏》中,黄一农罗列了十余种红学研究中常用的电子资料库或网站。据他统计,“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中国方志库”“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谱牒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等大型资料库能够全文检索的汉文古典文献总量已达60多亿字,“CNKI数字图书馆”集纳了超过600万篇文科论文,一家古旧书网站整合了20000家书店、有2000多万册图书在售,“雅昌拍卖网”则汇集了近20年古代书画拍卖信息。黄一农提示,红学界过去极少注意古代书画的题跋、钤印,而丰富的题跋、钤印资料经过考订与辨伪,也有可能成为有用的史料。
“陈寅恪先生若活在这个时代恐怕会疯掉。”黄一农曾半开玩笑地说,以博闻强识著称的陈寅恪如果有机会搜检并活用这数十亿字的文献,“或许他会给自己莫大压力,尝试去跻攀学术的绝对巅峰”。
通过e考据,“外来者”黄一农快速走入红学深处。曹雪芹的祖籍是丰润还是辽阳?曹雪芹的生父是谁?《红楼梦》中的元春有无原型?……面对红学界争论不休的这些谜题,各家坚持己见,少有共识。通过检索文献数据库,查阅先前研究者不曾过眼而现已数字化了的满汉文档案,在黄一农的叙述中,曹家在清初崛起的历史图像逐渐清晰,曹氏的血缘世系有了更为确切的文献支撑,元春省亲的故事与乾隆初年获允回家省亲的密妃王氏出现了诸多契合……
黄一农坦言,初涉红学,书中的论述难免存在瑕疵,但面对专治红学的学者数量日渐萎缩、严肃的红学论文越来越少的现状,他希望“e考据”的概念能激发起更多人对红学研究的兴趣,更期许以一个成功的案例说服学界:文史研究的环境与方法正面临千年巨变,许多领域有机会跃升到新的高度。
e考据之外:动手动脚找东西
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e考据的重要性,但黄一农也总会告诫年轻学人:e时代所进行的考据工作,离不开传统的学术方法。
经过考订与辨伪的题跋、钤印,可以成为重要的史料。
事实上,刚一进入红学,面对曹雪芹的祖籍及其先辈生平事迹的问题,黄一农就展开了田野调查,先后远赴河北丰润、江西武阳、进贤、都昌、湖口等地,访查曹氏世系。在鄱阳湖边的湖口县,他不仅在村民家中寻访到了线装家谱,而且在村外一处废弃农舍中发现清代曹氏的《重建西真寺功德碑》。
因为意识到满文对清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黄一农策划举办“满学与清史研究”研习营,邀请两岸对满学有兴趣的史学工作者互动对话。通过研习营,黄一农了解到,新、老满文在汉译人名时常有不同,曹雪芹高祖曹振彦就被今人误译成曹谨言、曹金颜、邵振筵、邵祯言等名,于是有关曹振彦的满文档案被重新找出,实现了重要的突破。
纳兰家族与曹家关系密切,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出《红楼梦》为“明珠家事”。经过反复考索,黄一农弄清了纳兰家族六姊妹中五位的配偶。最后一位女子的夫婿,却是电子文献无法解决的。他只能鼓足勇气,逐页去翻查从未数字化的、多达30册《爱新觉罗宗谱》。在历经几日几夜的徒劳无功后,黄一农终在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支,读到其裔孙永的嫡妻即纳兰家的这位女子,而永恰好是曹雪芹至交敦诚的好友。
既充分利用电子资源的便利条件,又不摒弃纸质文献,更通过田野调查寻访碑刻、民间文献,即使书画作品也可纳入史料的范畴。“目前文献的数字化仍然不足,e考据并无法提供解决问题的绝对保证。”黄一农说,学者不能功利地从事点状的搜索,而要利用现在的便利条件积累面状知识,“e考据虽然可以让一位成熟的学者如虎添翼,甚至扮演早年锔匠的工作,有效接补残缺破裂的瓷器,但如果研究者的内力不足且基本功欠扎实,也很容易浪费了有用的材料。”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大约10年前,葛兆光曾引用傅斯年的这句名言来概括黄一农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