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气候环境

2024-11-23

室内气候环境(精选5篇)

室内气候环境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空调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宾馆、商场、大型超市等公共场所,调节室内空气的微小气候,维持人体正常热平衡和主观舒适感,集中空调与室内微小气候关系的研究已受到重点关注[1]。为了解集中空调设施宾馆室内微小气候卫生状况,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进一步完善集中空调卫生管理,笔者于2008-2009年,选择大连市58家具备集中空调系统设施的3~5星级馆,对集中空调不同运行状态下的室内微小气候进行了监测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于2008-2009年,选择大连市58家具备集中空调系统设施的3~5星级馆为调查对象;依调温作用将集中空调分为加热、冷却和过渡3种运行状态;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设点进行气温、气湿和风速检测,共计得到328个样本。

1.2检测方法

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测定气温、气湿和风速;评价标准执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其中一项检测指标不合格即判定该份室内微小气候样品总体不合格。使用检测仪器为HM 34数字温湿度计、型号N 962A风速计,北京国星机电技术公司。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0做数据整理,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集中空调设施宾馆室内微小气候合格情况

共检测样本328份,合格195份,合格率为59.45%。不同集中空调运行状态下样品总体合格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05),加热状态(35.90%)合格率显著低于冷却和过渡。见表1。

2.2 集中空调设施宾馆室内微小气候监测指标合格情况

在监测指标中除加热湿度(30.19±7.46)%低于国家标准(40%~65%)外,其余均符合国家标准。监测指标总合格率间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6,P<0.005),湿度合格率(58.23%)显著低于风速和温度。不同集中空调运行状态下的监测指标合格率间比较,湿度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35,P<0.005),加热状态下湿度合格率(23.08%)显著低于冷却和过渡。见表2。

3 讨论

集中空调设施宾馆室内微小气候调查结果显示,总体合格率为59.45%,加热状态合格率(35.90%)显著低于冷却和过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05);各监测指标值除加热状态湿度外,其余均符合国家标准;湿度指标总合格率显著低于风速和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6,P<0.005),且以加热状态时为最低(23.08%)。表明星级宾馆采用集中空调的空气调节技术后,排除外界的气象干扰因素,对空气进行加热、冷却和通风等处理,使温度、风速指标得到较好控制,从而满足场所人群对空气微小气候的基本卫生要求,但加热状态的湿度指标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湿度是反映室内微小气候的主要指标,国家标准规定3星以上宾馆室内湿度为40%~65%,湿度过低的干燥空气易致人体黏膜变干、声音嘶哑、鼻腔出血,易使人患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不仅会使流感病毒和致病力很强的革兰氏阴性菌繁殖速度加快,而且还易使其随粉尘扩散引起流行,导致各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增高[2,3]。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本次调查的所有宾馆集中空调基本无空气加湿除湿装置,在室外湿度较高的夏季时,依靠空调降温的自动除湿功能维持室内湿度,而在室外湿度较低的冬季时,空调处于加热运行状态,因集中空调未有加湿功能而导致室内空气湿度低于国家标准。

气象资料显示,大连地区夏季室外空气湿度较高,月平均相对湿度为86%,冬季室外空气湿度较低,最低可达30%以下。室内必须通过夏季去湿和冬季加湿来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目前,宾馆集中空调基本无空气加湿除湿装置,夏季去湿尚可依赖集中空调降温状态的自动除湿功能,冬季加湿问题就愈显突出,建议行政部门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空调卫生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空调卫生管理办法》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集中空调必须配备加湿除湿设备,使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风速微小气候达到国家卫生标准,保证场所消费人群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洪燕峰,戈鹤山,宁葆璜,等.湿式集中空调净化装置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工程杂志,2006,5(04),193-194.

[2]陈纪刚,项翠翠,张云英,等.上海市冬季微小气候和照度对办公室人员健康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04):223.

[3]张长兴,胡松涛,李安桂,刘国丹空气相对湿度地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9):25

冬季,注意调节室内小气候 篇2

冬季的居室温度一般都保持着恒定的温暖,这其实对健康也是不利的。因为和无边无际的自然气候相比,居室气候只能算是一种“微小气候”。人的许多活动还必须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出入居室,其实就类似于出入不同的“气候带”,人的身体常常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居室病症,冬季感冒就是典型的例子。

冬季的室内取暖,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导致相对湿度偏低,空气过于干燥,这不仅会影响舒适度,容易导致或加重“燥火”,而且,飘浮在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吸附于人体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了。

综上所述,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冬季必须注意调节室内小气候。

开窗通风。晨起后,晚睡前,打开门窗通风半小时。据调查,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空气中的病毒、细菌飞沫可飘浮30多个小时。如果常开门窗换气,则污浊空气可随时飘走,而且室内也得到充足的光线,多种病毒、病菌也难以滋生与繁殖。

理化消毒。可在每个房间(15平方米左右)安装一支30瓦的低臭氧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以上,可杀灭室内空气中微生物90%左右。也可用过氧乙酸或食醋熏蒸,消毒室内空气,具体计量:每立方米空间用药液1克,熏蒸1小时,即可使空气达到消毒的目的。此外,室内点燃消毒卫生香,也是一种传统的消毒方法,这类消毒卫生香主要成分为除虫菊、苍术、艾叶等中草药,使用时,每个房间点香一盘,既能达到室内消毒,对人体又没有毒副作用。

调节室温。主要方法有两种(这两种方法也可同时或交替使用):一是工具调节,常用的调节工具有空调、管道暖气、取暖器等,使整个居室的温度保持着一种变化,幅度可控制在5℃左右。二是自然调节,要关注天气预报和天气实况,通过开闭门窗(包括控制门窗的开闭程度),让室内外空气进行程度不同的交流,从而调节室内气温。

提高湿度。可用地面洒水、蒸发水汽、使用加湿器的方法,提高空气湿度。冬天室内生炉子或使用取暖设备时,可以在炉子上烧一壶水(注意,壶盖不要盖严),使水汽蒸发;或者在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毛巾等,以提高空气湿度。当然,也可以通过加湿器,直接向空气中喷入水雾,短时间内便可提高湿度。为了保健起见,加湿器的用水最好使用冷开水。

据《食品与健康》

室内气候环境 篇3

建筑中庭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产生,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 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发展, 成为20世纪后半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1 中庭小气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建筑中庭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就已产生, 在20世纪60年代后, 得到快速的发展, 成为20世纪后半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中庭空间提供给建筑新的意义, 并能较好地满足现代建筑的生活、工作、经济以及文化需求, 甚能够至兼顾传统街区产生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建筑中, 中庭通常以贯通建筑中部的多层、完整大空间的形式出现。中庭独特的空间造型对是小气候的产生必要条件, 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的日益关注, 中庭所产生的小气候、小气候对于室内环境的调节作用亦逐渐为人们重视:中庭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对环境祈祷缓冲与补充作用, 能够整体调节对建筑空间的节能、气候、采光、净化等方面;并通室内气候的调节、组织, 营造宜人的室内环境, 利用这些达到降低建筑能耗。

1.1 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中庭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室内空气的“温度层化”:由于空气流动、重力与浮力的作用, 导致热空气上升而冷空气下降, 并且在中庭上、下部分别形成“热的区域”及“冷的区域”两个温度异常区。“热的区域”会导致上层与之相连的空间温度上升而增加这些楼层的制冷负荷;“冷的区域”则会将冷气传递给与其连接的部分, 增大采暖的难度。

中庭可以用最小的外表面来缓冲最多的环境温度变化;它还能以庭院的形式减少夏季里的降温负荷;收集、储存冬日热能, 也就是将中庭设置为有效的太阳能采集器, 转换为日用能源。同时, 中庭带来的开敞式平面合大进深和, 亦使得综合运用贮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灵活应用, 对节能作出新的思路。

1.2 对室内通风的影响

与机械通风相比, 自然通风不仅可以降低能耗, 而且能够提高人体舒适度, 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中庭的通风主要有热压通风、风压通风两种形式。

1.2.1 热压通风

由于中庭空间存在一定的高度, 上下高度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温差, 导致热压通风的产生, 即“烟囱效应”。热压差只与室内外温差和开口的高度差有关, 室内外温差越大, 进出风口高度差越大, 热压作用越强。而热压差和开口面积又共同决定了单位时间气流量的大小。对于室外环境风速不大的地区, 热压通风是改善环境热舒适性的良好手段。当顶棚倾斜60°时, “烟囱效应”最为明显。[6]

1.2.2 风压通风

在热压作用下, 不同形式的中庭空间, 夏季室内热环境大同小异, 但在利用风压上, 因建筑形式的不同而差异明显:线型式中庭, 中庭空间贯通主体建筑, 易于形成穿堂风, 室内气流速度较快, 多余热量排出较容易;接触式与嵌入式中庭, 主要采光面与室外相邻, 适当开窗也可将室外风引入;核心式中庭, 四面均为主体建筑房间环绕, 很难利用室外风压。

风压通风由于外界条件的不确定性, 不如热压通风稳定。但是室外风速较大的地区, 在风压作用下, 接触式 (嵌入式) 和线型式中庭通风效率高于热压通风, 室内气流速度也较大。

1.3 对室内湿度的影响

中庭对建筑湿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景观处理方面, 特别是水体的处理。水不仅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更为人们调节生活环境。各种景观植物亦对建筑的湿度稳定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庭景观水体更在室内环境的整体湿度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水的比热大, 升温不易同时降温也难。在中庭设置水体诸如水池、瀑布和喷泉等建筑小品, 对室内环境有很大的调节作用:1) 水分的蒸发能维持中庭内湿度的平衡, 带走热量;2) 水的热容量较大, 能储存大量的热量。在冬季, 白天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储存起来, 晚上将热量释放出来以提高中庭的温度;在夏季, 水吸热升温和中庭的气温升高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7]

中庭中的植物能够通过它们宽大的叶子散发水分, 以调节室内的湿度的适宜性。同时, 植物更为巨大的作用表现在对空气的净化上:它们一边吸入有害物质的一边呼出新鲜空气, 这使得室内空气的含氧度维持稳定。

总而言之, 在不同类型及不同地区的建筑中, 中庭可以具备不同的气候调节特性, 使建筑所在地的气候影响与中庭的调节作用结合使用, 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建筑室内环境。

2 改进措施

中庭空间是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 在其中建立生态小气候交换, 即最少的采用机械手段将中庭小气候调节到接近或满足人体生理舒适感受的程度, 不仅可以改善建筑的室内环境, 还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节约能耗, 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2.1 改进中庭的维护结构及材料

在中庭的构造及材料技术中, 处理的重点一般为结构顶部, 特别是玻璃的热工效能。当前, 经过设计的中空玻璃已经有令人满意的保温及隔热效果。例如在哈尔滨梦幻乐园戏水大厅的玻璃屋顶上采用的构造中, 内外两层为透明玻璃, 中间以镀有金属膜的Pv B膜分割成双中空层, 经测试, 它的保温效果甚至超过双面抹灰的370砖墙, 同时, 金属构件也采用了断冷桥技术。为改善玻璃屋顶的热工效能, 往往采用加设遮阳的方式, 在遮阳处理中, 还可以结合太阳能的利用, 例如将真空玻璃管热水器布置于屋面, 既能遮阳, 又能集热。[8]

2.2 优化植物水体

在建筑的中庭引入绿化、水体等自然要素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交流、休息的环境, 缓解工作的紧张压力;此外还具有调节室内微气候的功能。

水在静态的时候宁静、澄澈, 倒映着室内的景物, 使室内空间感觉进深加大;水在动态的时候活泼、灵秀, 形态变化多端, 并伴随有响声。叠水是中庭大型水景的常见形式, 但在设计中要注意控制好水流落差的高度与水流量, 避免叠水声音过大成为噪音。

在选择中庭观赏植物时要注意具备较强的观赏性:植物形态优美或者奇特, 整体观赏效果好;叶型或叶色漂亮, 能开出美丽鲜艳的花朵;或结出丰硕、美丽诱人的果实。室内观赏植物最好无毒、无不良气味、无花粉飞扬、无毛刺, 以免对室内人员有不良的影响。同时, 这些植物还要易于管理, 病虫害少。

2.3优化空间结构

建筑中庭一般体型巨大, 建立清晰的内部空间一方面是建筑中庭作为过渡空间维持建筑秩序及正常运转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中庭小气候的必要条件。

中庭的空间结构有线型结构、放射型结构、网格型结构等几种布置类型。在设计中我们要注意, 建筑中庭所承担的功能构成复杂, 这也造成其中空间种类繁多, 只用一种的空间布局模式远远不能满足的使用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灵活处理, 综合运用。

在进行中庭空间结构的设计中:1) 要注意整合周边环境资源, 回应环境提出的制约因素;2) 要考虑有充足、灵活的空间实现各子系统的功能要求;3) 注重空间质量的设计, 获得良好的采光、通风、景观与交通, 创造积极的气氛等;4) 体现生态化设计主旨, 注意生态环境与人工构筑要素的完美结合。

2.4 先进设备的应用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 中庭的设计不仅是建筑层面的设计, 还有很多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利用各种先进的设备, 特别是现代的数字化设计平台, 不仅催生了世界范围的设计观念的变革, 更为建筑中各种各样问题特别是物理的解决提供了便以方法:

1) 在中庭的采光技术中, 现实比较流行的是利用反射原理制作的日光追踪反射器或是棱镜系统将更多的光线反射至中庭内部以增加建筑内部的光照;

2) 在中庭的通风技术中, 我们可以利用大型的空调设备进行进风、排风, 一则作为自然通风的补充, 不断的为建筑输送新鲜的空气, 其二也可以当做火灾时的应急排风口;

3) 中庭的热工效果主要与中庭的结构与材料有关, 在前文中已经讨论。

3 结语

当前建筑中庭的能耗仍然能较大, 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节能潜力。高科技的设备在为我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工作、休闲室内环境的同时也在消耗着惊人的资源, 同时排放难以计数的污染物。这显然与当今建设节能型社会的目标不合拍, 也是对自然、后代的不负责任。因此, 作为建筑师我们要努力地提高设计水平, 将自然的理念融入建筑中, 充分利用中庭空间建设小气候, 争取建筑、环境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彦.对中庭的空间与环境的思考[J].山西建筑, 2009, 08.

[2]覃琳.建筑“中庭”空间节能模式初探设计研究[J].

[3]蔡余萍, 黄晓燕.建筑中庭的生态设计策略探讨[J].山西建筑, 2009, 02.

[4]王霜.建筑中庭空间景观处理手法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6.

[5]唐林.浅谈现代公共建筑的中庭[J].华中建筑, 1991, 04.

[6]张京奉.公共建筑高大中庭供暖顶部过热底部过冷对策[J].煤气与热力, 2008, 08.

[7]苏岩芃.办公楼中庭节能技术设计探讨[J].建筑节能, 2009, 08.

论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 篇4

一、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气候图

我国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城镇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的蔓延式发展, 改变了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下垫面特性, 使得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裸露土地被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以及大量的沥青、水泥马路所代替,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改变了城市大气的热力和动力状况, 进而城市生产、建筑物、气候和环境间的矛盾也日趋凸现。城市工业排放的大量烟尘、气溶胶、颗粒物以及城市道路上汽车尾气和工地扬尘等对于城市的气温、湿度、能见度、风和降水都有影响, 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产生了“城市热岛”“城市干岛”“城市混沌岛”“城市洪峰”等城市特有的现象, 反过来又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治理环境污染和改善城市形态, 从而创造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 是摆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感知、通信、网络、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市政管理、经济产业和社会民生等系统的核心信息进行感知、传输、处理、分析和共享, 最终实现反馈控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由于不同城市信息化发展基础不同、城市发展侧重点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城市文化的不同, 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形式。但无论何种特色, 在规划中关注城市环境气候的影响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及管路的观念和方法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 关于气象因素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的影响已经有所考虑, 主要是以风玫瑰图和污染系数为依据。客观上这种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客观性。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地突出, 这种方式就出现了局限性, 迫切需要寻找基于大气环境优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新理论和新方法。智慧城市的建设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途径。借助智慧城市建设所汇聚的海量数据, 利用大数据挖掘手段, 通过数据的智能分析得出城市运行相关的各类智慧信息, 包括气象因素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的影响, 深刻认识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区域间相互影响的规律,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是各级城市政府应对发展不确定性、规避市场风险和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 城市环境气候图是建立在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 (GIS) 基础上, 由一系列基础数据输入图层和城市环境气候图构成。其中基本输入图层包括气候和气象数据的分析图、地理地形图、绿色植被覆盖图以及规划数据。城市环境气候图分由两张图组成, 分别是城市气候分析图和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

1. 城市气候分析图

城市气候分析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热环境的分析, 主要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以及不同城市生物气候的分析状况, 特别是受冷压或热压影响的不舒适地区;二是针对风环境的分析, 主要描述和表达当地空气交换循环风流动的模式及阻挡风流通的建筑物或工厂等;三是确定空气污染区域, 特别需要描述出人为污染源和受污染影响不同程度的区域。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 利用建立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上的基础数据输入层的信息, 对城市的热环境、空气流通以及空气污染分布状况都可以得到精细的了解, 对解析现存城市气候状况是至关重要的。

2. 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

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的制作过程就是利用城市气候分析图的气候信息和评估结果, 结合其他相关数据, 通过智能化的分析, 指出明确气候问题和敏感区域, 并提出在后期土地开发、城市发展、人口布局等方面相应的规划策略。在绘制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的过程中, 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应该遵从其所处的自然气候这一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中的外部气候, 以及城市发展如何影响其内外气候, 避免当规划实施后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其应对措施只集中解决眼前的问题, 而不去评估规划进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

二、智慧城市建设赋予城市环境气候图新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建设只有信息技术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 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建设, 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发展的概念, 它包含市民素质的提高, 创造力的提升, 城市交通、污染问题的解决, 整个社会的透明、公开、公正、公平, 这些都应该属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范畴。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服务于市民、服务于企业和服务于政府。而城市规划也并非一项纯工程技术行为, 也非发展蓝图的描绘, 它具有强烈的公共政策属性。因此智慧城市使“规划就是向权力诉说真理成为可能。

另外, 智慧城市建设程度越高的地区, 越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智慧城市运转高度依赖于一个综合复杂的网络体系以支持其交通运输、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及能源和通讯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之间密集的交叉关系会使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更加复杂。如降水和暴雨会造成“城市洪峰”, 高温影响会造成“城市热岛”, 干旱和水资源短缺会造成“城市干岛”等。也正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 通过绘制城市环境气候图,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严密的考虑这些气象因素的影响, 使得克服这些城市通病成为可能。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能够综合考虑影响城市发展和运行管理的各类因素, 这其中就包括气象因素的影响。绘制更加精准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是智慧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智慧城市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实现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细、由静态到动态、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使得城市环境气候图的绘制不仅仅依赖土地利用信息, 而是在土地利用信息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建筑楼宇信息、生物气候学信息等, 制定更为完善的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

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的应用范围远远超出城市规划辅助工具的范畴, 其应用将扩展到环境治理、人口布局、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工作。

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下, 对城市环境气候影响的重视将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将在政策保障、工作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会有比较大的提高。通过宣传教育, 从市民、企业到政府部门, 对城市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会有显著的改变。

三、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绘制思路与实施路径

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 使得能够实时收集城市乃至全世界不同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数据, 在综合分析气象、气候、土地利用和地理地貌等因素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城市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 (GIS) , 构建智慧城市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信息平台, 利用该平台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可持续智慧城市规划建议, 从而改善城市千城一面的发展模式, 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健康舒适的生活。这就是绘制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主要思路和目的。构建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信息平台是绘制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的关键步骤, 参与平台构建的不应仅仅是气候学研究人员, 还应该有城市规划人员、建筑师和房地产商等相关人员的参与。

智慧城市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信息平台应该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架构之中, 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应用, 成为城市动态规划的主要依据。动态规划现已逐渐在国内外被规划界所接受, 把规划看成一个过程, 而不是结果, 既注重建设行为的协调性, 更注重运用政策杠杆, 更加关注近期的需要并强调灵活性, 规划不再是被动的蓝图, 而成为一个改善城市主动而具体的工具。智慧城市的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平台从传统的单纯辅助制图向规划信息管理、决策支持方面扩展, 从单个城市的规划信息平台向区域一体化、城乡统筹的规划信息化应用拓展, 将成为提高城乡规划科学性和权威性的重要支撑手段。通过构建智慧城市的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平台, 实现了城乡区域性规划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空间信息数据和应用资源的整合, 顺应了未来区域层面各类规划信息数据共享化趋势。智慧城市的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平台的技术架构及实施方案将另文撰写。

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的绘制应该充分考虑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和要求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各级政府可以召集发改委、规划、国土、气象、环保等部门联合制定有关政策和工作机制, 在各部门资源汇聚共享的基础上, 开发研制智慧城市环境气候评估与应用平台, 依据该平台绘制出环境气候图, 并确保在实际规划、环保及土地利用过程中得到应用。

摘要:在智慧城市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全方位考虑极端气候的影响是必要的。智慧城市建设程度越高的地区, 越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智慧城市的运转高度依赖于一个综合复杂的网络体系, 以支持其交通运输、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及能源和通讯等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之间密集的交叉关系会使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更加复杂。通过绘制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严密的考虑这些气象因素的影响, 使得克服这些城市通病成为可能。

关键词:智慧城市,环境气候图,动态规划

参考文献

[1]程大章.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11.

[2]唐建荣, 童隆俊, 邓贤峰, 著.智慧南京城市发展新模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

[3]蔡博峰, 陆军, 刘兰翠, 等, 译.城市与气候变化[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4) .

新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评估 篇5

1 生态环境评估概述

生态环境评估就是指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的评估,即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2 新疆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向暖湿变化

新疆地区属于温带内陆性干旱气候,新疆地区的水资源相对来说非常缺乏,但同样也很稳定,其生态环境非常容易受到破坏,这也成为了影响新疆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新疆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特别,具有“三山两盆地”之称,而盆地与山顶的环境也完全不同,从盆地到高山年平均气温能够从11℃降到零下9℃,年降水量也从30mm增加到了700mm,这样特殊的气候环境就使新疆形成了荒漠沙漠气候、平原绿洲气候、荒漠草原坡地气候、中山带森林气候等多种气候相结合的多形态气候。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变化更为明显,呈现出了明显的变暖、增湿的趋势。同时,光热资源的变动幅度也相应的变大,暴雨和融雪性的洪水、雪灾等恶劣性的天气也在逐渐增多,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然而,以前经常出现的寒潮强冷空气活动明显减少,沙尘暴和大风等天气也有所下降。

据相关资料记载,新疆地区的气候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气温就逐渐的上升,等到80年代中后期时,温度迅速变暖。随后,新疆地区的温度逐渐向暖湿变化,直到最近几年,新疆地区的暖湿变化非常明显。全球气温变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新疆气候的变暖。据相关研究,气候变湿的原因是因为全球强烈变暖促进了空气中的水循环加快,新疆地区上空风力偏强,海洋输向大陆的水汽与大陆的蒸发形成相互补给,造成了空气中水含量增多。

干旱地区,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水资源的配制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因为新疆地区降水、热量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明显不同,决定了新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稳定性和累加性,其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将是毁灭性的,很难再得到恢复。水作为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中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干旱地区生态平衡的变化受到水资源变化的影响。新疆地区气候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就是体现在水资源变化的影响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水资源的变化。

3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最近几年,新疆地区气候的变暖变湿有利于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自我修复。生态环境显出一些变化和改善,主要反映在植物的改善、沙尘暴发生频率降低和湖泊水位上升上面。根据相关资料的结果可以分析知道,新疆地区大部分的植物有所增加,而山坡的植物覆盖率与生物量有所增长,平原区的植物和生物增加量也明显大于山区,沙漠区域植被的生长也显示了降水量增多的效应。虽然,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变化给新疆生态变化带来了一些生机,但是,新疆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期才刚刚开始。总的来说,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部分地区的恶化程度也有所加剧,特别是绿洲外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4 总结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的气温变化非常明显,降水量也比较复杂。虽然,近几年的生态环境有所改观,但是,在整体生态建设上认识还存在误区,把生态环境建设简单的看做是植树造林,对水资源的本底和自然保护区情况不清,缺乏按自然规律办事的精神,生态工程建设还需要更进一步提高。

摘要: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环境也在逐渐的变暖,极端天气、极端气候事件频繁的出现,给新疆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并且新疆地区的冰川面积正在严重的缩减。本文就新疆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关键词:新疆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评估

参考文献

[1]刘明哲,魏文寿,高卫东,周宏飞.沙尘源区与沉降区气溶胶粒子的理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3(4)

上一篇:抽查工作下一篇:加气混凝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