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夜蛾预测方法研究(精选4篇)
甜菜夜蛾预测方法研究 篇1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是世界性分布的多食性害虫,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pteraexigu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SeNPV)是一种能有效防治甜菜夜蛾的病原微生物,本文就我国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现状与应用需求概况进行综述。
1 病毒毒力
苏越[1]报道了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分离株(从美国TTC公司引进)的形态学观察、宿主范围的测定、活体生物测定及其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分离株(从中大生防室引进)的毒力、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蒋杰贤等[2]研究发现在恒温29℃以下,随温度的升高,病死率增加,幼虫病死速率加快,病死持续时间缩短;该病毒的热抑制温度在27℃ 左右。蒋杰贤[3]以两种浓度的病毒液感染甜菜夜蛾4龄、5龄幼虫,发现该病毒可通过母体介导(卵内、卵表)和父体(精子)介导3 种方式传递给子代,造成子代感染。郭慧芳等[4]研究发现利用斜纹夜蛾多角体病毒SINVP和甜菜夜蛾多角体病毒SeNPV的异源重组级宿主交替可明显提升甜菜夜蛾病毒活性。李充璧等[5]研究发现用5×107PIB·mL-1的重组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eXD1感染甜菜夜蛾五龄幼虫,并以2μg·头-1点滴处理效果最佳,其感染死亡率、平均单头病毒含量、病毒总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5.1%、115.0%和264.1%,此外还发现Methoprene处理不仅延长甜菜夜蛾幼虫历期,增加其取食量,还显著提高幼虫的食物转化率。刘琴等[6]室内毒力测定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对于2龄幼虫,浓度越高,甜菜夜蛾死亡率越高,开始死亡时间越早,全程感染至死亡的天数越短,半致死时间(LT50)为2.44~5.60d,致死中浓度LC50= 7.11×104PIB·mL-1;以剂量为2×105PIB·mL-1的SeNPV样品感染甜菜夜蛾1~4 龄幼虫,低龄幼虫的死亡高峰期为4~5d,全程期为6~7d;3龄以上幼虫死亡高峰期为7d左右,全程期为10~12d。徐彩霞等[7]研究发现在(25±1)℃ 条件下,病毒浓度为1×107、1×106、1×105、1×104、1×103PIB·mL-1时,甜菜夜蛾3 龄幼虫感染10d后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3.3%、83.3%、86.7%、90.3%、96.7%;病毒浓度为1×106PIBs·mL-1时,在30℃ 和35℃下,甜菜夜蛾3龄幼虫感染10d后的累计死亡率均为96.7%,在15℃ 下仅为53.3%;在35、30、25、20、15℃ 下,LT50分别为5.0、4.8、5.4、8.8、13.7d。相比病毒浓度,温度更显著影响甜菜夜蛾病毒的致病力。徐树兰等[8]研究发现对于3龄甜菜夜蛾幼虫,半致死浓度(LC50)为1.66×105PIB·mL-1,并计算出1×108、1×107、1×106PIB·mL-13种浓度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3.95、4.47、5.35d。
2 病毒制剂研究与生产
李广宏等[9]研究获得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高产优化的人工饲料组合方案为酵母粉7g,黄豆粉14g和麦麸6g。温小昭等[10]研究发现利用甜菜夜蛾日本品系幼虫增殖SeNPV产量最高,其平均单头病毒含量分别比广州品系和荷兰品系高19.6%和53.3%;病毒总含量分别高20.4% 和116.7%,确定了利用甜菜夜蛾增殖SeNPV的最佳条件为27±1℃下用1×108PIB·mL-1的SeN-PV感染5龄初幼虫,并按30头·dm-2的密度饲养产量最高。汤历等[11]研制了一种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1×109PIB·mL-1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最优配方为:SeNPV 1×109PIB·mL-1、农乳500#3%、NNO2%、白炭黑1.5%、黄原胶0.2%、硅酸铝镁1%、苯甲酸钠0.3%、乙二醇3%、有机硅消泡剂0.2%、余量水。徐树兰等[12]研究发现感染浓度为1×108PIB·mL-1、感染龄期为5龄初幼虫、饲养密度为30头·dm-2时获得的病毒产量最高。
3 田间应用及药效试验
张俊杰等[13]研究发现提纯的甜菜夜蛾病毒对二龄、三龄甜菜夜蛾的LC50分别为6.6×104,2.6×105PIB·mL-1。刘劲军等[14]研究发现宿主幼虫虫龄与其对病毒的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虫龄越小,对病毒的敏感性越高;低浓度病毒(8.24×104PIB·mL-1)感染1~3龄幼虫,患病率达89%以上,患病个体死亡率达94%以上;高浓度病毒(8.24×106PIB·mL-1)能导致89.6%以上高龄幼虫死亡。王节萍等[15]研究发现AcNPV对四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9.1×106PIB(多角体)·mL-1。谭春丽等[16]研究发现6×1010PIB·g-1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甜菜夜蛾,效果都在85%以上,与4.5%高效氯氰菊酯相比起效慢,但是持效期长。吴永祥等[17]引进新型生物杀虫剂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并开展了防治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徐树兰[18]利用1×109PIB·mL-1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田间用量为1 125~1 500g·hm-2,药后5d对甜菜夜蛾幼虫的防效可达80%以上,药后10d防效仍高达70%以上,具有极好的持效性。而该药剂对菜田蜘蛛等天敌影响的统计表明,其对蜘蛛种群影响较小,当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用量为1 125g·hm-2时,药后5d和10d,百株甘蓝上蜘蛛的减退率分别为1.2%和0.5%,显著低于对照药剂3%高效氯氰菊酯·107PIB·mL-1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处理区的减退率。 李艳丽等[19]利用3×109PIB·mL-1甜菜夜域核型多角体病毒SC750 倍液对甜菜夜蛾防效达82%。 徐爱仙[20]利用3×1010PIB·g-1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甜菜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建议在害虫发生高峰期配合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蒋杰贤等[21]在实验室研究发现饲毒浓度在1.14×108PIB·mL-1以上时,防效达97%;饲毒后l~8d,致死中浓度LC50在8.471 8×105~2.609 5×1012PIBs·mL-1;在饲毒浓度范围内,半致死时间LT50为1.98~6.99。刘悦秋等[22]在大田作物如棉花、大豆、窝苣、番茄及一些园艺植物上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其杀虫效果接近高效低毒新型化农药。
4 增效剂研究
刘悦秋等[22]研究发现,将病毒与Bt按一定的配比混合使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杨欣等[23]筛选得到了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具有较强增效作用药剂-虫酰肼,并采用等效线法获得了两者的最佳配比为15∶2,为联合应用这两种药剂开发新型生物杀虫剂提供了参考。利广规等[24]研究发现在0.25%~1.00% 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荧光增白剂OB浓度的增加,其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不断升高,最高增效倍数达110.2倍,而在二至四龄幼虫上,荧光增白剂OB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随甜菜夜蛾虫龄的增大而降低。
5 分子生物学研究
5.1 SeNPV基因组结构分析
李充璧等[25]通过鸟枪法克隆了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MNPV)基因组DNA EcoRⅠ酶切的2.2kb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含有gp37基因。段媛媛等[26]采用PCR技术扩增了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约1.3kb片段,通过将该片段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ET-Se39,以pET-Se39 转化至E.coli BL21.经IPTG诱导后,SeMNPVvp39基因高效表达。张俊杰[27]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对二龄、三龄甜菜夜蛾的LC50分别为6.6×104和2.62×105PIB·mL-1,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与美洲分离株的多角体基因完全相同,几丁质酶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达到98.8%和99.3%。段媛媛等[28]利用DNA重组技术,将杆状病毒极早期基因ie1启动子基因克隆至重组质粒pGEM-Se39 中,成功地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GEM-IE1-Se39。杨凯等[29]获得1株基因型较为均一且具完整基因组命名为Se-4的克隆株,序列分析结果为核多角体病毒II组的non-hr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提供了体外实验的证据。杨凯等[30]研究发现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基因组13.7~21.6 m.u.区域是SeMNPV的重组热点区。并以SeMNPV美国分离株SeUS1为模板,长片段PCR对SeUS1的13.7~ 21.6m.u.区域扩增,得到11.3 、2.0和0.7kb 3个片段。李玲玲等[31]成功克隆并高效表达了甜菜夜蛾多角体病毒Se100和Se101两个基因,有效纯化了两种蛋白,为深入进行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姚立等[32]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美国分离株(eSMNPV-M)和中国分离株(eSMNPV-Z)的基因组DNA经BamH Ⅰ,EcoR Ⅰ,EcoR Ⅴ,HindⅢ,PstⅠ,SacⅠ和XhoⅠ核酸限制内切酶分析,显示两个分离株存在一定差别,但差异不十分明显,并发现eSMNPV-M分离株hvⅠ扩增产物是两条等分子量的DNA片段,分子大小约为1.5kb和1.4kb,显示它由两个基因型组成。李充壁等[33]对甜菜夜域核型多角体病毒是对甜菜夜械专性的杆状病毒egt基因与7种核多角体病毒及1 种颗粒体病毒egt基因的同源性比较显示,SeMNPVegt基因与核多角体病毒egt序列同源性较高,其中与黄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AsNPV)同源性最高。李赛男等[34]对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表明,SE29与棉铃虫单核衣壳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single nucleocapsidnucleopolyhedrovir-us,HaSNPV) ORF128 (Ha128) 的编码蛋白(HA128)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值得关注。
5.2 SeNPV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吴福泉等[35]证明了SeNPV感染非寄主细胞并在其中复制病毒DNA的可能性。张海元[36]研究了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两个分离株(SeMNPV-M,SeMNPV-Z)的生物活性,蛋白特性;完成了组织蛋白酶基因的原核表达、生物功能以及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牛国栋等[37]对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泛素基因ubiquitin被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中的泛素与真核细胞中的泛素相比较,泛素的氨基酸序列有较大的变化,杆状病毒的泛素基因在分子进化上可能有比较独特的途径。张海元等[38]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国株(MNPV-Z)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业已被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证明了SeMNPV-Z的sod基因产物确有SOD活性。罗开珺等[39]用生命表方法和PCR检测研究了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拟澳洲赤眼蜂的影响。结果发现SeMNPV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并无明显影响,体内携带病毒的亲代蜂并不能将病毒传给子代。王成燕等[40]研究发现,SlNPV和SeNPV在共同经口侵染甜菜夜蛾后,产生能成功侵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宿主域扩大重组病毒(Sl-NPV-1)株系,其对斜纹夜蛾的致死中浓度(LC50)与SlNPV间无显著差异,同时SlNPV-1 对甜菜夜蛾的侵染力显著低于SeNPV。SlN-PV-1株系的超微结构与SlNPV无显著差异,并发现SlNPV和SeNPV混合侵染活体宿主后,能产生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都具有侵染活性的宿主域扩大重组病毒。
6 讨论
用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甜菜夜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在生产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过程中,甜菜夜蛾幼虫一旦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就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而如何在甜菜夜蛾人工饲料中添加某种成分来缓解或消除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甜菜夜蛾预测方法研究 篇2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 不重复, 共设2个处理, 1个对照, 每个区面积为0.067 hm2, 第1处理区为体积分数为0.3%的绿晶印楝素乳油1 000倍液;第2处理区为体积分数为30%的速克毙1 500倍液喷雾。试验在大榆树镇保林村王波的甜菜地进行, 该地块地势平坦, 肥力均匀, 前茬为大豆。甜菜品种为1629, 采用纸筒育苗移栽技术, 育苗期为4月3日, 移苗日期为5月17日, 1 hm2保苗为55万株, 试验于8月15日进行第一次施药, 第2次施药在8月26日, 第3次施药在9月6日, 采用人工均匀喷雾。
调查方法为于施药前及施药后第5 d、第15 d按对角线法取5点, 每点1 m2, 分别调查幼虫数量, 并进行药效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效果
杀虫效果调查见表1。第1次施药后5 d, 印楝素处理区对甘蓝夜蛾的防效为93.2%, 速克毙处理区的防效为87.6%;第2次施药后5 d, 印楝素处理区对甘蓝夜蛾的防效为95.6%, 速克毙处理区的防效为90.9%;第3次施药后5 d, 印楝素处理区对甘蓝夜蛾的防效为74.8%, 速克毙处理区的防效为59.7%;第3次施药后15 d, 印楝素处理区对甘蓝夜蛾的防效为84.0%, 速克毙处理区的防效为68.6%;3次施药后印楝素处理区防治甘蓝夜蛾的效果均高于参照药剂速克毙, 杀虫效果好。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随着甘蓝夜蛾虫龄的增加, 防治效果逐渐下降, 所以防治甘蓝夜蛾的关键技术是“治小”, 应在甘蓝夜蛾三龄前施药, 才能达到很好的杀虫效果。
2.2 安全性调查
据田间观察, 在试验用药量内试验药剂印楝素处理区甜菜生长正常, 没有任何药害症状出现, 所以印楝素对甜菜安全。
2.3 不同药剂对甜菜产量的影响
不同药剂对甜菜产量的影响见表2。0.3%印楝素处理区甜菜每0.067 hm2产量为3 520 kg, 比空白对照增产29.4%;速克毙处理区的每0.067 hm2产量为3 322 kg, 比空白对照增产22.1%。与参照药剂速克毙相比, 0.3%印楝素处理区甜菜每0.067 hm2产量略有提高;与空白对照相比, 0.3%印楝素处理区甜菜每0.067 hm2产量增产效果显著。
2.4 经济效益分析
用0.3%印楝素处理区甜菜与空白对照相比, 每0.067hm2增产799 kg, 纯增收223.7元, 用30%速克毙处理区甜菜每0.067 hm2增产601 kg, 纯增收168.3元。以2009年甜菜面积0.67×104 hm2计算, 使用0.3%印楝素杀虫剂可为甜菜种植户增收2 237万元。如用30%速克毙杀虫剂则为甜菜种植户增收1 683万元。
3 结论
采用0.3%印楝素防治甘蓝夜蛾, 应以“治小”为原则, 在甘蓝夜蛾三龄前施药, 由于甘蓝夜蛾的幼虫易产生抗药性, 所以应根据虫情, 确定喷药次数, 一般隔10 d喷1次, 连续喷2~3次为最好。推荐使用方法为:1 hm2用0.3%印楝素乳油兑水1 000倍液, 均匀喷雾。
4 防治对策
以植保新技术为依托, 法规为保障, 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点, 2010年把重大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对发生甜菜甘蓝夜蛾的地块重点进行防治。为实现上述目标, 采取如下3种措施。
4.1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面对农业病虫害所呈现的潜在暴发的严峻形势, 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要加强领导和进一步提高对“三农”的服务思想;强化措施, 明确责任, 加大技术指导和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讲座、科技录像、科普大集等形式, 大力宣传植保对农业的重大意义;在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期, 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防治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4.2 提高重大病虫灾害的预警能力
积极发挥病虫测报网点的作用, 富锦市设立了6个测报网点, 在病虫害发生时期, 提前发出预报, 提醒广大农户注意防治。密切注意突发性、迁飞性病虫动态, 对重大病虫预报要准确、快速、超前, 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3 推广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
杜绝使用高毒农药, 大力推广印楝素、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摘要:甜菜甘蓝夜蛾是甜菜的主要虫害之一, 严重影响甜菜的产量和质量, 成为甜菜生产的一大隐患。文章对应用于甜菜的几种高效低毒的杀虫剂进行防效试验, 防治效果达90%以上, 延长甜菜功能叶片生命力, 增产效果明显。
甜菜夜蛾预测方法研究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 苏州市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课题组研制;5%丁烯氟虫腈乳油, 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美国杜邦公司产品;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 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1.2 供试作物及防治对象
供试作物为甘蓝, 品种为夏秋绿王;防治对象为甜菜夜蛾、斜纹夜蛾。
1.3 试验地点
试验在吴江市桃源镇蔬菜基地的甘蓝田内进行, 上茬作物为毛豆, 面积560m2。7月22日播种, 8月20日移栽, 试验时甘蓝处于十二叶期, 即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盛发期。
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1 500倍液 (A) ;5%丁烯氟虫腈乳油1 000倍液 (B)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 000倍液 (C) ;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750倍液 (D) ;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 (E) ;清水对照 (CK) 。每处理4次重复, 共24个小区, 小区面积17.1m2, 试验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采用长江-10A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常规喷雾, 喷液量750kg/hm2, 施药日期9月13日。
1.5 调查与统计
在施药前和施药后1d、3d、7d采用5点取样法, 每点定点2株, 观察植株整株叶片上的活幼虫数, 以虫口减退率计算各处理区的防治效果, 经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用LSR法测定其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甜菜夜蛾田间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 (见表1) , 5种高效低毒农药对甜菜夜蛾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其中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 000倍液处理区防治甜菜夜蛾的效果最佳, 其药后7d的防效为96.5%;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1 500倍液和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750倍液处理区的防效次之, 其药后7d防效分别为91.7%和90.5%;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和5%丁烯氟虫腈乳油1 000倍液处理区药后7d的防效分别为89.0%、84.9%。
2.2 防治斜纹夜蛾田间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 (见表2) , 5种高效低毒农药对斜纹夜蛾也同样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其中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 000倍液处理区防治甘蓝斜纹夜蛾的效果最佳, 其药后7d的防效为96.4%;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750倍液、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1 500倍液和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处理区的防效次之, 其药后7d防效分别为92.8%、90.8%和90.2%;5%丁烯氟虫腈乳油1 000倍液处理区药后7d的防效为87.4%。
3 结论与评价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5种高效低毒农药对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其中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 000倍液防效最佳, 药后7d防效均在95%以上;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750倍液、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1 500倍液的防效次之, 药后7d防效均在90%以上。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是一种微毒级新型杀虫剂, 其杀虫机理是通过激活害虫肌肉中鱼尼丁受体导致内部钙离子无限制地释放, 使肌肉麻痹而停止取食、瘫痪, 直至死亡;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是以植物为原料提炼制成的植物源杀虫剂;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是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 为蜕皮激素类杀虫剂, 主要是干扰昆虫的正常发育, 使害虫蜕皮死亡。3种药剂均具有毒性低、对人畜安全、易降解、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吴江市防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时, 可作首选药剂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甜菜甘蓝夜蛾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篇4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5毫米, 翅展30~50毫米, 翅和身体为灰褐色, 复眼为黑紫色, 在前翅的中间部位, 靠近前缘附近有一个灰黑色的环状纹和一个相邻的灰白色的肾状纹, 后翅灰白色。
幼虫:体长40毫米左右, 体色多变, 受气候和食料影响而在黄、褐、灰间变化, 体表腺体色泽分明, 背腺两侧有多个倒“八”字形纹, 在1、2龄时前两对腹足退化。
二、被害性状
它主要是以幼虫危害作物的叶片, 初孵化时的幼虫围在一起于叶片背面进行为害, 白天不动, 夜晚活动啃食叶片, 而残留下表皮, 到大龄的 (4龄以后) , 白天潜伏在叶片下, 菜心、地表或根周围的土壤中, 夜间出来活动, 形成暴食。严重时, 往往能把叶肉吃光, 仅剩叶脉和叶柄, 吃完一处再成群结队迁移为害, 包心菜类常常有幼虫钻入叶球并留了不少粪便, 污染叶球, 还易引起腐烂。
三、发生与危害
1. 发生与气候关系
甘蓝夜蛾的发生往往出现年代中的间歇性暴发, 在冬季和早春温度和湿度适宜时, 羽化期早而较整齐, 易于出现暴发性灾年。具体讲, 当日平均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70%~80%时最有利于它的发育。如果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 湿度低于68%或高于85%, 对它的生长发育不利。所以夏季是个明显的发生低潮。以秋季危害最重。
2. 食物
与其他害虫不同的重要一点是成虫需要补充营养。成虫期, 羽化处附近若有充足的蜜、露或羽化后正赶上有大量的开花植物, 都可能引起大发生。
3. 栽培条件
因蛹在土壤5~15厘米耕层中越冬, 收获后翻地, 可机械致死部分虫蛹, 也可翻出一部分被鸟类吃掉。轮作也是避开虫源的一项措施。成虫喜在高大茂密的植株上产卵, 所以肥水条件好, 长势茂盛的甜菜地受害重。
4. 发生规律
甘蓝夜蛾每年发生代数不同, 在我们黑龙江省一年一般发生2代, 主要以第2代幼虫危害为主。第2年5月下旬或6月下旬气温升高时, 开始羽化成虫;6月中、下旬为第1代成虫发生盛期, 也是产卵盛期;7月上旬成虫渐渐减少, 8月上、中旬为第2代成虫发生盛期和产卵盛期。第1代幼虫发生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 第2代幼虫发生盛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1代幼虫化蛹期为7月中旬, 第2代9月份, 即越冬蛹。
四、综合防治
1. 农业防治。
包括秋季发生地块的后处理, 即认真耕翻土地, 消灭部分越冬蛹, 及时清除杂草和老叶, 创造通风透光良好环境, 以减少卵量。
2.. 糖醋液诱。
利用成虫喜糖酷的习性。抓住良机进行诱杀。鉴于雌成虫产卵量大的习性, 诱杀成虫的意义特别重要, 在方法上可采用糖:醋:水=6:3:1的比例, 再加入少量甜而微毒的敌百虫原药。认真诱杀成虫。
3. 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在卵期人工释放赤眼蜂, 每公顷放7.5万头。根据情况释放1~2次, 卵寄生率可达70%~80%, 并且成本低, 无污染。
4. 药剂防治。
依据3龄前幼虫在田间危害有明显点片阶段 (即找中心病虫株) 的特点, 此期可结合田间管理, 进行挑治。3龄以后, 由于幼虫已扩散危害, 则需要全面开展防治。采取以下方法防治:
(1) 每亩用10%死得快乳油20~25毫升, 对水20千克, 茎叶均匀喷雾。
(2) 每亩用2.5%敌杀死20~30毫升, 对水20千克, 茎叶均匀喷雾。
(3) 每亩用2.5%绿色功夫20毫升, 对水20千克, 茎叶均匀喷雾以上药剂防治幼虫, 均应抓住3龄前进行。
摘要:对甘蓝夜蛾的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作简要阐述, 提出甘蓝夜蛾综合防治
【甜菜夜蛾预测方法研究】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