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困生

2024-07-13

双困生(共5篇)

双困生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全社会都深刻地认识到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 家长和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品学兼优, 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但是,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十五、六岁的中学生, 他们可塑性强, 分辨力差, 抵抗力弱, 很容易受不良思想的毒害和恶势力的侵袭。在学校教育中, 一部分学生思想健康, 积极向上, 一部分学生志向高远, 品学兼优。还有很少一部分学习成绩差, 逃学、厌学、上网 (指不良网吧) 、打架、甚至犯罪, 这就是所谓的“双困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以人为本”, 关注全体, 全面发展, 更何况转化一名“双困生”, 社会就多一份安宁。因此, 建立“双困生”成长档案, 认真探寻转化“双困生”的策略,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

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原来以成绩为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迫切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 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 以学科、德育, 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成长档案的建立主要是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 使学生的自我评价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成为可能。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 获得成功的体验, 又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参考。

在这里双困生的成长档案的建立不能简单的和其余同学的一样。因为双困生的特殊原因, 他们的激励评价要比其余同学的要求要低一些, 自我评价方面要多一些。他们的进步非常重要, 他们的进步可能非常小, 但是作为班主任要拿放大镜来看他们的进步。

1 双困生成长档案建立的要求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 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实际出发, 根据双困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实际、个性差异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 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有的放矢地施行教育。而且双困生的成长档案要求每月进行一次总结, 这样有利于更细的评价学生的表现, 更直观的看清楚学生的进步或者退步的情况。

2 双困生成长档案建立的目的

双困学生成长档案更注重了他们的个性教育, 针对性强, 与过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相比, 更具积极意义, 既尊重了学生们的自尊心、特长和爱好, 促进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同时有利于促进家长更新家庭的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 从而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的形成。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学校方面则要求班主任在双困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培养, 调动了双困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把素质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3 双困生成长档案的内容

该项由班主任在观察、了解、谈心、家访基础上与科任老师交换意见, 逐栏完成填写任务, 力求真实、深入, 这是引导双困生健康成长,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依据与参考。档案内容设计如下。

3.1 家庭状况

在这张表里面, 班主任要了解双困学生的自身状况, 特别是家庭状况。比如:单亲家庭的双困生, 在思想和感情上边比较缺失, 作为班主任要多加关心;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双困生, 除了要在感情上边多关心外, 还可以为其介绍一些学校的勤工俭学的职位, 让学生学会为家庭分担;还有一些学生特别是处在叛逆期的学生, 由于和父母产生隔阂或者矛盾, 而在自身行为上不会约束自己, 那么作为班主任要做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共同来教育学生。

3.2 家访记录

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 就象阳光一样, 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在家访的过程中, 班主任会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长们对子女的殷切希望, 也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 通过家访活动, 班主任不仅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了学生, 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和重视, 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 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 不仅加强了师生感情, 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 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 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 学生回家不免要受唠叨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任何问题, 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 给班主任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

3.3 任课老师意见

任课老师不仅是这个班的“教书先生”, 给学生们传授各个课程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们进行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 他们也是班集体重要的管理者, 是协助班主任完成各项班级活动,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对于双困学生来讲, 是师亦友, 但是就班主任一个人对于学生的观察来讲, 过于片面。任课老师对于双困生首先要从学业上面来看他们的表现, 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一旦有变化, 要和班主任及时沟通;其次从学生的上课表现上观察, 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经常上课睡觉, 不仅要和学生沟通还要和班主任沟通, 观察学生是否没有按时睡觉或者有别的其他情况在学生身上发生;最后任课老师要从学生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上观察, 对待师长的态度、对待同学的态度都是对该生的行为习惯的一个约束。

3.4 谈话记录

古人云:“一言可兴邦, 一言可误国。”又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说。一个班主任, 面对双困学生, 怎样才能解决好他们的思想问题, 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工作方法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就是与学生谈话。俗话说, “药到病除, 言至心开”。通过谈话, 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 尽情述说个人的思想感情、意见要求, 反映自己的情况。谈话对于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流信息、解决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信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多鼓励“双困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让他们在班级中有展示才能的机会, 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在谈话中, 首先, 班主任与双困生谈话要抓住思想契机, 从他们的兴趣点、荣辱点、感情点出发;其次, 与双困生谈话要选择适宜的环境, 一般来说, 能动式谈话, 交谈环境以办公室为宜, 这是因为办公室常常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 这种场合师生关系次第分明。在这种氛围中对学生提出直截了当, 甚至是严厉的批评, 他们不易产生反感情绪;然后, 与双困生谈话应遵循距离原则, 最远不要超过1.8米, 这种近距离交谈能发挥“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近体效应, 也有利于教师控制住学生的感情, 捕捉反馈信息, 及时调控谈话态度、内容和方式, 确保谈话质量;最后, 与双困学生谈话要保持正确的态度, 要相视正坐, 举止得体, 动作协调, 质朴潇洒。

3.5 奖惩记录

为了加强优良校风学风建设, 形成有凝聚力, 积极向上的风气的班集体, 制度一定的奖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班主任应本着以“正面激励为主, 奖惩结合”的原则制定适合自己班级的奖惩制度。班主任对于双困生的奖惩必须遵循全班的奖惩制度来执行,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要有的放矢。首先, 制定制度要客观、公正。在评论他们具体行为和事件的是非功过时, 不是简单、抽象或总体的肯定或否定, 而是多讲小道理, 少讲大道理。使双困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别人和自己的优、缺点,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其次, 奖罚要有利于双困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要在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面前批评双困学生, 会伤害当事者的自尊心、自信心, 助长其消极、沮丧情绪, 不能冷静客观地检讨自己和虚心接受意见。一般说来, 只要不是重复犯错误, 都应该为之保密。最后, 奖惩的力度、次数和时机。过重的奖惩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过轻的奖惩可能使它失去作用。奖惩的次数或概率也要适当, 尤其是不吝惜表扬、奖励;不滥用批评、惩罚, 防止产生厌倦、轻视心理;也不要因为双困学生不听话, 就加重惩罚。

3.6 老师寄语

填写老师寄语, 要求班主任对双困学生一个月来主要表现, 采用夹叙夹议, 因人制宜, 有的放矢, 力求亲切点, 中肯点, 让学生及家长看了容易理解, 容易接受, 从中受到启迪和鼓励, 防止和克服了不少教师写学生评语存在的三大弊端:干巴巴、冷冰冰、空洞洞。

3.7 家长寄语

该项主要让学生家长对学校、对其子女的教育、对其子女自身提出宝贵的意见, 每个月把成长档案带回去给家长看, 然后充分了解子女的成长状况, 由班主任把家长意见归类整理, 需要书面回复家长的则及时回复, 这种做法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并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得到有效的改进和提高, 对提高办学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 通过建立双困生成长档案我们感受到:成长档案能及时调整班主任的教学策略, 从而有效的进行个别指导;成长档案能使家长及时、客观的了解学生的教育和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成长档案能进一步促进双困生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玉洁.给班主任的100条新建议[M].开明出版社, 2006, 6.

[2]吴袖娟, 陈子良.学生心理与班级管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

[3]李华全, 李传训, 田福深.义务教育段学生成长档案建设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8) .

双困生 篇2

邵寨学区刘小鹏

“不让一个学生应贫困而失学”这是义务教育法提出的。今年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帮扶行动,是一件惠泽袍泽的大事情,教育局党委部署了“双困生”帮扶行动,根据我所帮扶的“双困生”情况,特制定本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升入贯彻落实全省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为学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我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学困生”认真学习,达到帮扶对象的双优。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对象

我所帮扶的“学困生”:刘建华,男,1999.01出生,家住新开乡冯家山村太平社,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为生活计常年劳作和在外奔波,无暇指导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基础参差不齐,对语文学科缺乏想象、偏科严重。但该生遵纪守法,品行优良,诚实谦逊,好学上进,希望通过帮扶能够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

“贫困生”:周娜,女,2000.04出身生,家住新开乡姚家湾村坷珯塬社,距离乡镇20里,家中有父母和年幼的弟弟,为生计,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供给家庭。母亲操持家务,还要照顾家中年幼的弟弟。家庭收入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且山地较多。

经济收入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但该生思维敏捷,学习成绩比较平稳,希望通过必要的帮扶,能够以学业为重,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扶助方式

1、与“学困生”“贫困生”结对帮扶;

2、关注“双困生”的动态,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进一步加强沟通和联系;

四、扶助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学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在外,他们往往缺少家庭在学生学习上的关爱,因而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学困生”“贫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平时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贫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学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偏科严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扶助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4、扶助工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扶与被帮扶者要互相自愿,共同做好帮扶解困工作。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做为教师要倾注爱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抓好反复教育外,还要注重学困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的培养,运用恰当而有效的方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果转化得法,“后来者居上”这句话一定能在他们身上实现,从而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

周娜、刘建华是我的帮扶对象,希望以我理解的形成原因、情况分析帮助他们,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我发给“学困生”一个笔记本,将他遇到的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记录下来。平时多关心,多询问,开展“1+2”的活动,通过“四问一关心”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帮助“贫困生”能从学习上摆脱阴影,投入到学习上来,恢复信心。

双困生 篇3

[关键词] 双困生 人文关怀 教育 高校 事例

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经济贫困大学生走入了大学校园。他们不仅承担着经济压力,还承受着来自家庭期望、社会舆论、就业前景等多方面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贫困”问题,成为渐受关注的“双困生”群体。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高于一般在校大学生,随之带来的问题也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关注的。

2009年7月12日,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黎某持刀抢劫校内中国银行的案例,引起了学生工作者的重视与反思。黎某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经济的压力和生活的窘迫为他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压力,学业的不顺利、就业的困难、来自家庭的过高期望更加重了他的内心负担,最终酿成悲剧。本文将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案例,提出“双困生”群体的教育工作方案。

一、从具体案例看“双困生”群体形成原因及特点

案例1:小L,来自西部某省农村,父母务农,家庭经济特困。2003年考入北京一所重点高校,学费和生活费主要来自助学贷款和小L做家教的微薄收入。入学以后,由于学业压力繁重,与同学交流较少,加之课余做兼职的时间过多,影响了正常学习,第一年就有数门专业课不及格。经济的压力、学业的困难使本就较为内向的小L更加沉默寡言,对外面的世界封闭了自己的他只能在网络游戏里释放压力。班主任数次找他谈话都未能使他彻底戒掉网络,这也大大的影响了他的顺利毕业和找工作,未能正常按期毕业。此打击使小L觉得难以面对家人,几乎半年没有和家里联系,觉得无所适从。幸运的是,小L的班主任、辅导员没有放弃,在他们的多方面教育和帮助下,小L现在北京的一家私企打工,一边在学校参加科目补考,争取拿到毕业证。

案例2:小W,来自北方某省,父母双双下岗,家里有两个上大学的孩子,经济非常拮据。小W以高分考进北京某名牌大学后,一直心高气傲,希望在学术上闯出出路,坚持不做各类兼职、不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与同学基本不交流,父母也非常希望他能“出人头地”。但小W的努力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成绩不够理想,没能考上研究生。这种打击使他逐渐消沉,并且影响了就业。目前,小W仍在北京租房学习,在父母微薄的资助下准备圆他的考研梦。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双困生”群体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

1.经济压力造成的多方面负担

对于贫困生来说,经济压力可能是最沉重也是最难以摆脱的包袱。虽然现在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日趋完善,各方面的助学金、助学贷款较为全面,但在就业压力和生活开销逐渐增大的今天,贫困生仍然对基本生活以外的开支无力解决,在学业和兼职的时间取舍中处于两难的位置。经济压力对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也造成了影响,体现为不愿参加群体活动,不能正确面对贫富差距,甚至有较为极端的言行出现。

2.心理压力造成的多方面问题

“双困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压力和周边环境压力两方面。对于贫困生而言,考上大学意味着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也承担了来自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期望,这使得他们往往对未来有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尤其体现在就业方面容易一味的以大城市工作或读研为首选目标,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更大的压力。

就生活环境来说,大多数“双困生”心理较为敏感、脆弱,与同学、老师缺少沟通,缺乏人际交往和压力疏导渠道,不愿为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状况,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个别学生会采用网络游戏等方式将自己封闭在个人世界中。以上心理倾向都是对学生发展不利的,但常常掩藏在“双困生”看似平静的外表之下,不易受到学生工作者的关注。

二、“双困生”问题解决对策

1.减轻经济压力,增加有效资助方式

“双困生”最为迫在眉睫的是经济问题,因此,解决经济困难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已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免、缓”等一套较为完整的助学体系,对贫困生的资助较为到位。学生工作者在贫困生资助工作方面,既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又要做好助困的外延工作,不伤害贫困生的内心自尊。

除助学金外,学校可采取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为贫困生提供实习机会,不仅减轻了经济压力,还锻炼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就业蓄能,也减轻了贫困生对于资助的心理压力。

2.加强心理辅导,注重人文关怀

在对“双困生”的教育工作中,应重视心理辅导和励志教育工作,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积极接触社会和集体,而不是将自己封闭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学校可以针对贫困生应增加相应的心理咨询、心理课程辅导等,个体教育方式可以采用压力疏导、名人成功讲座、集体体育活动、组织志愿服务、拓展训练等,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活动,接受心理健康指导,教育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乐观、自信的性格,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

贫困生的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视,不仅要增加经济方面的资助,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指导和关怀,使贫困生摆脱心理压力的负担,走上正确的成长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邵旭平,李世佼.关于高校“双困生”问题的思考.中国水运,2007,(9).

[2]大学生抢劫者黎力的秘密,南方周末,2009.

[3]王文祥,储叶青.关于高校“双困生”问题的探讨.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

双困生 篇4

笔者在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接触了太多中小学阶段在家长的打骂、教师的训斥、周围人的冷漠中“挣扎”过来的青少年,对于这类学生,家长无奈、教师头疼、自己自暴自弃。职业学校的教师每天面对比较多的这样的学生,该如何去做呢?

《中国教育报》曾登载青少年学生的八大需求:“被尊重、享受自由、享受被爱、享受浪漫、安全感、被体贴、希望引起注意和重视、希望与更多的人交谈并成朋友。”其实“双困生”更需要这些。近年来,笔者对所带的学生进行过这样的调查:让每个学生把时光追溯到童年时代,把自己在童年时代朦胧的梦想写在纸上,签上名,然后回到今天的现实中来,把现在的想法写在另一张纸上,签上名。经统计对照,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在十八岁时的梦想和童年时代的相同,而是天壤之别。有不少学生,今天几乎没有梦想可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无奈、空虚、无助、自卑、厌世、叛逆,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些看起来活泼奔放的少年,内心却是如此凄凉和暗淡。鲁迅先生在其小说《狂人日记》的末尾这样写道:“救救孩子。”教师应该救救这类孩子。

1. 帮助“双困生”找回丢失的梦想和信念

“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这是梦想一词的哲学概念。一个人如果丢失了梦想,就是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生活的精神支柱。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深藏、深切、深处”的梦想是被谁偷走了呢?《未来导报》如是说:有些青少年学生的梦想是被以下三类人击碎扼杀了:一是不称职的父母;二是失败的教育;三是不负责任的朋友。有不少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他们走到今天,已是心力交悴、疲惫不堪,他们已濒临崩溃的边缘。人在特定时刻逃避痛苦的潜力要比追求幸福的力量大得多。我们要把“双困生”逃避痛苦的潜力转化为追求幸福的力量。这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学生是需要引导教育的,而不是压制管理的。我们应以涓涓流水滋润他们的心田,有朝一日他们会感悟、感恩、感动、感谢。朋友给笔者发过这样一则短信:“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设计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丽的心情,谱写醉人的风景,攀登人生的巅峰。”我们应该经常以这类语言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中国的职业教育,国家重视,前景看好,我们要以身边人的故事,给学生大讲职教的广阔前景和无处不在的社会机遇。比尔·盖茨说过,人要成功无非六个字:“眼光,机遇,奋斗。”太阳每天无私地照耀着每个人,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位哲人说:“看不到机遇的人是笨人,抓不到机遇的人是蠢人,不利用机遇的人是罪人。”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外交部长李肇星夫妇教子的十个观点,笔者认为它是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可借鉴的范本:(1)培养想象力;(2)不许不劳而获;(3)身教的力量;(4)懂得相信自己;(5)学会赞美人;(6)打铁尚需自身硬;(7)不要书呆子;(8)父母罗曼史的影响;(9)让孩子独当一面;(10)该出手时就出手,挫折也是财富。

《德育报》曾刊登过题目为《与爱同行》的一篇短文:“爱”是人间最崇高的一个字,人们用终生的时间去寻找,但往往也是因此而心力交悴,无功而返,那么“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给予,爱是奉献,爱是信任,爱是真减,爱是忘我,爱是细腻,爱是永远凝视你的眼神,爱是永远在深夜为你点亮的那盏明灯……读完这篇短文,有不少人流露出无限遐思。今天,当我们面对“双困生”束手无策时,还有什么比“爱”的力量更大呢?

2. 帮助“双困生”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都要有一个长、中、短期的目标计划。一个人一生中的净工作时间只有14.7年,人的一生也就是三万多天,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制定人生目标就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人是有思想的万物之灵长,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是以希望而生存,而动物只是以本能而生存。这个“希望”就是心中的目标,人生最可悲的不是输了而是差一点赢了,这个“差一点”就是没有看到目标。《未来导报》曾刊文诠释对人生目标的年龄界定:0~24岁为成长成熟阶段;25~45岁为开创事业阶段;46~60岁为再造辉煌阶段;61岁以上为享受人生阶段。面对“双困生”,首先要帮助他们制订成长成熟阶段的目标计划。诚然,目标制定之后,就要付诸实践,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克服一些不成熟的缺点———急于要回报、不自律、情绪不稳定、没有自信等。

目标就是灯塔,目标就是希望。航船没有目标,就随时有可能碰触暗礁,一个人失去目标,犹如无头苍蝇,生活就会一团糟。一个人今天的生活状况取决于他昨天做了什么;明天的生活境况取决于他今天在干什么。我们应指导“双困生”制定好目标计划,每天激励他们付诸行动。

3. 帮助“双困生”走出自卑的阴影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可不完美却是人生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如果总以幻想中的“完美”去要求学生,那他们永远走不出自卑的泥潭。一个人如果有了自卑心理,往往就会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不善与人交流到孤独地自我封闭,且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因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

“双困生”大多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不敢憧憬美好的明天。其实,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成长阅历和自我评价中逐渐形成的。自卑心理是个人的某些缺陷或屡遭失败造成的。如果一个人从孩童时期就常被人夸奖和宠爱,长大后他就会很自信。而那些整日生活在斥责和鄙视环境中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就可能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双困生”大多属于后者。如果一个人很少体会成功的喜悦,或从来没有得到过他人的赞赏,他的自卑心理就会日趋严重。一个屡受挫折甚至怀疑自己能力的人,很容易对前途悲观失望,在竞争中失去勇气,与许多成功的机会失之交臂。

精心培养,茁壮成长

———谈有效教育的体会

包琴微

(乐清市公立寄宿学校,浙江乐清

摘要:作者从备课、教师课堂魅力、分层辅导,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阐述自己对有效教育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有效教育备课人格魅力评价反思

课堂教育的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学习提供思路与载体,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有效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方向。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教育的心得和体会。

一、有效教育首先从备课开始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和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首先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情节,故事内容要简明易懂,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要尽量做到知识的连贯性,相关知识的可比性,教学用词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更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其次,课件选用的PPT图片要新颖,内容贴近教学内容,能时刻吸引学生的眼球。最后,要让学生对所教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备课时,针对不同班级情况及学生的综合实力,教学容量要各不相同,不能为赶教学进度而采用相同的速度施教。有效教学并非是让所有的学生出类拔萃,而是让学生在自身现有的水平基础上有所发展,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做到他们能做到的。所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才是教学目的。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到要求的知识并

面对“双困生”存在的自卑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让他们懂得:世上没有无用之人,只是没有放到适合位置,只是没有找到用武之地。我们还要帮助“双困生”永远保持积极、乐观、包容、真诚、助人、持久的良好心态。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己无悔、对人无愧”(松下幸之助语)。

4. 指导“双困生”承诺立誓实现目标

虽然我们努力帮助“双困生”找回梦想,制定目标,重拾自信,但他们有可能只是三天的热情,遇到困难挫折又会重蹈覆辙。我们要引导和激励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如何面对挫折、如何监督自己。在某一领域要获得成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付出的努力与成功成正比,努力拼搏,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在美国,拿破仑·希尔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他创造性地建立了全新的“成功学”,在人际学、创造学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利用20年的时间,访问了包括福特、罗斯福、爱迪生等著名人士在内的500名成功者,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八卷本《成功定律》。这部著作用26种文字在34个国家出版,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的重大事件之一。在这部著作中,拿破仑·希尔总结出了最有价值、带有规律性的17条成功定律:(1)积极的心态;(2)明确的目标;(3)多走些路;(4)正确的思考方法;(5)高度的自制力;(6)培养领导才能;(7)建立自信心;(8)迷人的个性;(9)创新制胜;(10)充满热忱;(11)专心致志;(12)富有合作精神;(13)正确看待失败;(14)永葆进取心;(15)合理安排时间;(16)保持身心健康;(17)养成良好的习惯。面对“双困生”,我们讲这些无意义,但是应该让他们懂

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要想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首先要接受老师的教学方法,认可老师的人品,尊重老师的人格。因此,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注重个人形象,培养情操,融入学生群体,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懂得用心与每一位学生都进行交流和沟通是教师快速推进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的表率作用很大部分体现在个人形象的展现与维护上。为人师者应严于律己,坚持早到,不无故请假,不随意换课,不拖堂,不增加课节,不靠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换取学分的老师是每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值得学生尊敬的老师。同时,老师的外在形象,包括发型、脸部装束、衣着等外观形象的展现,要让学生看着顺眼,在感官上认可你、接受你。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推动有效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三、以学生为中心,学以致用

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学以致用,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法宝。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明白班级中尖子生需要吸取哪些知识,中等生需要掌握哪些要点,后进生能听懂哪些内容。明确学生的需求后,教师在上课时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方法就会层次分明。首先是简单陈述,让所有学生能听懂你要讲什么内容,接着要重点解说本知识点需要记住的关键词汇和使用方法。其次要对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将与它相近或相反的词句等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同时要引导学生寻找更多的知识进行对比,并且将该知识使用到某一特定的情境中,让不同层级的学生学到他们心目中需要学到的东西,满足并超越他们得: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说到立誓承诺,好像那是入团入党时会做的。这几年来,通过追踪调查:只要是制定目标计划,立下誓言和承诺,并付诸实践的学生,两三年之后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双困生”立誓承诺呢?

把最能激励和鼓舞自己的语言写上三五行,贴在自己的床头,以便每天早上起来第一眼就看到,出门之前默记于心。每天晚上上床前对它内心可否惭愧?把这个简单的事情养成习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海尔总裁语)。

“今天是我新生命的开始,我立志要成为改变自己、家族命运的人,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赋潜能的,我说得到就能做得到,没有人能够想象我的未来有多么辉煌”。

“当现实的铁锤无数次把我击倒在地的时候,我一定要面向蓝天,背朝大地,大声地说一声:我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我要以自己辛勤的汗水,执著的毅力,营造出一个有风有雨,有泪有笑,但却是始终无怨无悔,潇洒如一的灿烂人生”。

拾撷几枚学生案牍上的豪言壮语,确实使人灵魂震撼。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速度、多变、危机”的时代,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改变、创业”的重要性。现代教育切记墨守成规,一定要与时俱进,学会预见变化,追踪变化,适应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

党团在双困生有效转化中的作用 篇5

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

路保平

一、问题的发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海拔1440多米,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属国家贫困边境团场,和温泉县共处一座县城,这让原本全是团场职工子弟的八十八团学校,从学生成分单一走向了多元。他们的父母有的春夏秋三季忙于农活,冬季外出打工;有的长年在外打拼;有的家庭因困致贫;有的是从口内支边不会耕种大面积的土地而连年亏损;有的则因各种变故,家庭处在支离破碎状态中……长期积累下来,学校便出现了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双困生,即家庭贫困与学习困难的学生。

1.调查结果之一

2010年,学校党支部对全校1—9年级18个教学班,进行了走访调查,经过汇总发现,全校726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1人。有贫困或学困生223人,占全校总人数的30.7%;其中小学的贫困或学困生有161人,占小学生总人数(581人)的27.7%,初中贫困或学生生有72人,占初中总人数(145人)的49.6%;双困生107人,占全校总人数的14.7%;其中少数民族双困生38人,点少数民族学生总人数的29%;小学双困生63人,占小学总人数的10.8%,初中学困生43人,占初中学困生总人数的29.9%,初中和少数民族双困生比例明显高于小学和汉族学生。双困生中,八十八团户籍的学生是41人,占双困生总人数的38.3%;温泉县及周边乡镇户籍学生有12人,占学困生总数的11.2%;非本地户籍学生是54人,点双困生总人数的50.4%;非本地户籍学生双困比例超出双困生总额的一半,他们大多出自其他省区支边和打零工的家庭。

2.调查结果之二

双困生是学校群体事件的挑动者。由于学校和温泉县城小、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地处一县,所以,每学期都有各校学生互为流动的现象,而双困生流动性最大,因为他们是每所学校的“心病”,是被排除在班级之外的首选对象。因此,大凡他们在一所学校遭遇了“不平”,便找出气处,于是,挑休息时间在校外打群架,就成了常事。虽然这样的事件都被扼于萌芽中,但双困生在此类事件中的挑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双困生是老师的忽略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一般都任双困生“自由”发展,他们不会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即使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双困生也只是一个摆设;同时他们不会成为班级事务的承担者,因为他们的养成习惯很难令人称道,他们不是自卑无声就是暴虐无比,没有人愿意自找麻烦。所以,一旦各科老师形成共识,学困生就会成为被忽略的对象,从而不计入教授队伍中了。双困生是家庭的放逐者。双困生之所以成为双困生,与家人的态度和行为是分不开的,他们常常因为孩子的“不上进”而烦恼不已,常常因为孩子的“无端”行为而愤怒不止,同时又苦于没有有效的教育方法,所以,做父母的只能无奈地看着孩子滑向自己愿望的反面,做爷爷奶奶的也只能无奈地供其一日三餐,只求身体无恙。双困生是同伴成长的梦魇。因为不是老师的所爱,所以双困生对于老师所爱的学生,无论是学习方面的还是养成习惯良好的学生都在老师看不到的地方“施展才华”,以解心头之怒。同伴们大多对本班级的双困生,尤其是高大威猛的男生总是敢怒而不敢言。至于说被双困生“挟持”做一些有违学生规范的事则更不敢向老师、家长、同学倾诉。双困生的帮扶屡画休止符。双困生因贫而自卑,他们不会与同学正常交流,一般情况下,总是帮培者独讲,他们心神不定地似听非听;学习缺少耐性,课堂上小动作连连,课下不完成作业,即便是最简单的作业也是一抄了事,这还算态度好的;小组互助,时时拉后腿,连带着一组成员被老师批。经过太多这样的挫败,对双困生的帮扶就形成了有心总栽花,无奈花就是不开,于是停止。

二、指导策略

针对双困生在校表现出的种种状况,学校认为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加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就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为此,学校尝试借助外力来促进双困生的内心变化,即:运用“一党二团帮双困”的帮扶形式为双困生健康成长助力。

1.借助本校党团力量降低帮培心理期望。双困生之所以成为焦点,教育教学任务达标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和家人望子成龙与不恰当攀比的预期造成的,因此,学校党支部采取让双困生脱离这种固定环境的影响的办法,利用党团力量从外围开始帮助双困生成长,为他们营造一个始终能关怀他们的温馨氛围。也就是让一名党员(教师)和两名团员(教师或学生)与非本年级的双困生结队,减轻本班学科教师和家庭的过度关注压力。在学习习惯方面,设定最低的养成目标,定期或不定期的与他们进行交流,多找其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自觉成长的信心;在生活上党团员自动捐款,帮双困生买饭票、学习用具、课外阅读书籍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及贫而不卑的品行的重要性。

2.借助本团连队力量改善双困生家庭环境。为了改变双困生的生活状况,学校党支部与双困生所在单位支部结对,双方除在年节共同送上爱心以外,还注重从根本上解决双困生的家庭贫困问题。比如学校向连队提供的双困生名单及其家庭情况,并提出帮培要求,然后由连队为双困生家长提供增加收入的农活或零工,培训种田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甩掉贫困的帽子。

3.借助本校舆论力量改变双困生的生存观。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改变帮培形式,不能一味地给予,而是要化给予为表彰。双困生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只不过是在“学习”这个点上被无限缩小了。为此,学校党支部结合党员和团员们为双困生设定的养成最低目标,把其变为表扬和表彰的标准,只要达到,经过班级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就把党团捐款买来的衣物、用具、书籍等在学校公开场合进行表彰。其次是在开学典礼、校广播、宣传栏和班级黑板报、校讯通中放大了表扬双困生,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尽量体现双困生的长处,让他们逐渐成为学校、班级、家庭中可赞许的一分子,尽力走出自卑与暴虐的阴影。

4.借助榜样的力量为双困生培植正确的价值观。一是向学校出的榜样学习。八十八团学校有两个名人:青年歌唱家王宏伟、国家忠诚卫士万金刚。党团教师利用清明节、国庆引导双困生分析这两个榜样的成长过程,激励他们常立志,立长志;二是向双困生中的榜样学习。比如有些双困生很孝顺家中长辈,有的学习成绩飞速向前递进,有的积极维护班级荣誉,有的还能尽一己之力帮助弱小者。党团员会及时在晨会上宣扬这样的双困生事迹,促其融入班级、学校集体中。

三、指导效果

上一篇:蒸汽驱后期下一篇:外经贸专项资金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