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证(精选7篇)
脾肾阳虚证 篇1
关键词:温针,前列腺增生,脾肾阳虚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泌尿系常见病之一, 也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1]。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多以手术治疗, 但因创伤大和出血等, 大部分患者不愿接受[2], 而非手术治疗多采用性激素类药物,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作者采用温针治疗脾肾阳虚型前列腺增生患者30例, 疗效明显,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观察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 按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年龄最小50岁, 最大72岁, 平均56.6岁;病程最短2年, 最长10年, 平均病程4.9年。对照组30例, 年龄最小52岁, 最大70岁, 平均58.9岁;病程最短1.5年, 最长11年, 平均病程5.9年。
1.2 疾病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黄家驷外科学》 (2008版) 制定。临床症状: (1) 初起尿频, 尤其夜尿次数增多, 渐排尿困难。无力、尿线变细、尿滴沥、严重时尿潴留、尿失禁。 (2) 直肠指检前列腺增大, 中央沟变浅或消失。 (3) 彩超提示前列腺增大, 膀胱剩余尿量>60 ml, 或CT确诊。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脾肾阳虚证:主症:小便频数, 余沥不尽, 尿急。次症:腰酸膝软, 尿白浊, 阴囊潮湿, 食少便溏, 少腹冷痛, 形瘦神疲, 面色苍白, 舌质淡胖有齿痕, 脉沉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 符合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标准。 (2) 中医证侯属脾肾阳虚证。 (3) 年龄在45~79岁。 (4) 同意接受温针、体针观察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给予温针治疗, 取气海、关元、中极、曲骨、横骨, 先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 刺入穴位得气后, 在留针过程中, 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 套在针柄之上, 应距皮肤2~3 cm, 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 如患者觉灼烫难忍, 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 以稍减火力。每次艾条段须1~2壮。气海穴直刺0.5~1寸, 施以补法, 得气后留针20 min, 关元直刺0.5~1寸, 施以补法, 得气后留针20 min。中极直刺0.5~1寸, 施以补法, 得气后留针20 min。曲骨直刺0.3~1寸, 施以补法, 得气后留针20 min。横骨, 直刺0.8~1.2寸, 施以补法, 得气后留针20 min。治疗1次/d, 20 d为1疗程。
1.4.2对照组
给予体针治疗, 取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曲骨穴、横骨穴, 气海穴直刺0.5~1寸, 施以补法, 得气后留针20 min, 关元直刺0.5~1寸, 施以补法, 得气后留针20 min。中极直刺直刺0.5~1寸, 施以补法, 得气后留针20 min。曲骨直刺0.3~1寸, 施以补法, 得气后留针20 min。横骨, 直刺直刺0.8~1.2寸, 施以补法, 得气后留针20 min。治疗1次/d, 20 d为1疗程。
1.5 疗效判定标准
1.5.1 疾病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 用以评估症状的轻重。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标准 (IPSS) 评分 (S值) 。显效:S值较前减少14分以上;有效:S值较前减少7~14分;无效:S值较前减少7分以下。
1.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6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6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Ridit分析, 两组疾病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1。
2.2 经Ridit分析,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2。
注:经Ridit分析, u=0.239, P<0.05
注:经Ridit分析, u=0.312, P<0.05
3 讨论
前列腺增生症属于中医的“癃闭”范畴。中医理论认为, 肾主水, 肾与膀胱相表里, 膀胱为“州都之官”, 贮藏尿液;脾主运化水液, 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运化水湿, 下输膀胱[3]。《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男子…五八肾气衰, 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 精少, 肾藏衰, 形体皆极, 则齿发去。”由于年龄渐老, 脾肾虚弱导致前列腺增生。中医理论认为, 前列腺增生的主因在于肾气虚衰、脾虚湿盛。是故本病本在脾肾, 标在阳气虚或有水湿, 属于本虚标实之症。本治疗组在气海、曲骨、横骨等穴使用针刺, 旨在温肾健脾, 升阳利水, 通调水道。中极、关元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主调理三脏、利湿化浊、温补脾肾。数穴相配, 共奏通调脏腑、温补脾肾、通利膀胱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吴镝.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 12 (2) :17-18.
[2]仇让学, 黄秀英, 孟庆超, 等.改良经尿道等离子腔内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159例.人民军医, 2010, 53 (5) :371.
[3]黄皖生, 梁羽, 殷汉贤.电针中药热敷并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309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4, 18 (3) :270.
脾肾阳虚证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2012年2月一2015年2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2型糖尿病脾肾阳虚证患者74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均37例。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35一71岁,平均(52±2.14)岁;病程为2-10年,平均(5±1.24)年;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34-70岁,平均(51±2.89)岁;病程为4-11年,平均(6±1.32)年;研究组采用加味生脉散合肾气丸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 诊断、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参照相关糖尿病诊断标准[2]确诊,所选研究对象具备以下主症2项、次症2项辩证为脾肾阳虚证:其中,夜尿频、腰酸膝冷,小便不利或清长,大便溏泻,或见浮肿为主症;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多食易饥、少气懒言、心悸失眠等为次症;舌淡、白腻苔,或少苔、无苔;脉沉细。本次研究经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且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代谢紊乱者,无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及精神障碍者,无处于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如:控制蛋白质摄入量、降糖药口服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适当运动以及健康知识宣教等。研究组则联合加味生脉散合肾气丸治疗,成份主要包括:肉桂、制附子、山茱萸、生地黄、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枸杞子、五味子、麦冬、党参、干姜、川芎、益母草等;对于偏肾阳虚倍用肉桂,加淫羊藿、巴戟天;对于偏肾阴虚重者加知母;脾虚甚者加白术;对于有水肿者加芡实、金樱子;以上药方均用水煎煮后分早晚两次服用,一日一剂。
1.4效果评定
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以及餐后2h血糖(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水平;同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并根据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FBG下降程度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在70%以上,FBG水平降到正常范围内为显效;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在30%以上,FBG水平明显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范围为有效;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组例数×100%。
1.5 数据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表示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前FBG、PBG、HbA1c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FBG、PBG、HbA1c水平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治疗后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19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治疗后例15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75.68%;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讨论
1.祖国医学认为,2型糖尿病属于“消瘅”、“消渴”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等,一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作为消渴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多采用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之法。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消渴虽以阴虚者居多,但阳虚者亦不少见,且以脾肾阳虚者多见。脾肾阳虚证是Ⅱ型糖尿病的一种中医分型,多表现为夜尿频、腰酸膝冷,大便溏泄、小便不利,并伴有多食易饥、心悸失眠,脉沉细、舌淡胖;其治法应从温补脾肾之阳入手,同时不忘滋阴,阴中求阳。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治》中,有“男子消渴,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另外现代研究证明瘀血是贯穿消渴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脾肾阳气虚衰,则血运无力,血液停滞,凝而成瘀。因此,阳气虚衰在消渴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综上临床应以益气养阴、健脾益肾,兼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4]。所选用的方加味生脉散合肾气丸系桂附地黄丸合生脉饮化裁,滋阴益气配伍补阳之品,阴中求阳,少量补阳药与滋阴药配伍,微生少火以生气,温补肾气的同时补肝肾、调节脾胃,兼活血化瘀。附子、肉桂温肾助阳;茯苓、泽泻能够利水渗湿、健脾;党参、淮山药等能够补中益气、健脾胃;枸杞、五味子、山茱萸可补益肝肾;生地、麦冬益胃生津,益母草,川芎行气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能够起到滋补肝肾、调节脾胃、活血化瘀等功效。本次研究中,采用加味生脉散合肾气丸治疗的研究组,其FBG、PBG、HbA1c水平下降程度及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李红等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常规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2型糖尿病脾肾阳虚证患者加味生脉散合肾气丸,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摘要:目的:试析采用加味生脉散合肾气丸治疗2型糖尿病脾肾阳虚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抽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2型糖尿病脾肾阳虚证患者7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加味生脉散合肾气丸治疗,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FBG、PBG、HbA1c水平下降程度及临床总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生脉散合肾气丸对于控制Ⅱ型糖尿病脾肾阳虚证患者血糖、提升治疗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加味生脉散合肾气丸,治疗,2型糖尿病,脾肾阳虚证
参考文献
[1]林懂.用疏肝无忧汤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9):160-161.
[2]刘淑清.祛瘀通脉汤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15(10):23-24.
[3]李桦,孙莉.生脉增液活血汤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及Hcy、MMP-9水平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4):14-16.
[4]吕学业,史宁芳,顾沽,等.益肾降糖汤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损害患者血清Cys-C、β2-MG及尿UAER水平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8):713-715.
脾肾阳虚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COPD缓解期患者,中医参照《中医证候辨治规范》[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的脾肾阳虚型标准,主症:①动则喘甚,呼多吸少;②畏寒肢冷;③腰酸肢软;④大便溏泻。次症:①面目肢体浮肿;②腹胀纳呆;③脸色苍白或暗冷;④舌胖淡(暗),苔白滑;⑤脉沉迟无力。具备主症3项,或主症2项,次症1项即可诊断。中医辨证诊断邀请3名副高以上职称中医专家辨证,其中至少2人结论一致才予以认定。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共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65±11.45)岁,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病程(11.95±7.79)年;病情属II、III、IV分别为9、11、16例。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15±10.75)岁;平均病程(10.55±8.73)年;病情II、III、IV分别为10、11、15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死亡1例。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西医常规治疗,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2]COPD缓解期治疗原则,治疗方案:①Ⅱ级:选用沙丁胺醇+沙美特罗;②Ⅲ级:选用沙丁胺醇+沙美特罗替卡松;③IV级:选用沙丁胺醇+沙美特罗替卡松+氧疗。
1.3.2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方案+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穴位注射)。①穴位敷贴:阳虚咳喘方(院内制剂):主要成分和比例为熟附块、巴戟天、补骨脂、丁香等各研为细末,过120目筛,备用。取穴:天突、大椎。将研末细粉用姜汁调制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cm的锥状药饼,然后用7cm×10cm麝香止痛膏固定于天突和大椎穴,一般4~6h至局部皮肤发红甚则发泡,如有皮肤溃破者局部涂以龙胆紫,2次/周,12次为1疗程;②穴位注射:喘可治注射液,规格:每支装2mL,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172,生产企业:广州健心药业有限公司,课题患者所用喘可治注射液为广州健心药业有限公司一批次生产,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各1支,2次/周,12次为1疗程。注射时缓慢进针至皮下2cm注入药水,拔针后按压2min,穴位注射以患者有酸麻感效佳。注射时应避开血管,尤其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如有肿胀、疼痛可用热毛巾敷。
1.4 注意事项
1.4.1 禁忌证
①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②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患者;③孕妇等应禁用或慎用“冬病夏治”疗法;④2岁以上的儿童如有哮喘或在冬天易反复感冒或易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首选无毒、副作用,无痛苦的药物贴敷疗法。
1.4.2 敷贴护理
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患者受凉;②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劝其不要用手搔抓,须用手掌轻拍患处,防止抓破后发生感染;③敷贴4~24h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疼痛难忍,皮肤有水泡,涂烫伤膏或紫药水;若水泡超过0.5cm,应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渗出液,局部保持清洁、干燥,做无菌包扎;④冬病夏治期间不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之品,禁食海鲜、虾等发物,睡眠充足,且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5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咳嗽、咯痰、喘息、胸闷、畏寒肢冷、腰酸肢、面浮肢肿等)的各项症状评价及综合评分;②肺功能(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RC等)指标检测;③生存质量评价[5];④观察治疗后6个月内急性发作次数及最长持续时间。其中,第①、④、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各采集1次,第②、③项指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各采集1次。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采集CRF数据,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疗效评定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按照意向性治疗分析法脱落、死亡病例均纳入统计作为无效处理。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有关标准拟定。中医证候积分根据病情轻重将咳、痰、喘、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浮肢肿、腹胀纳呆、脸色苍白或暗冷等各分为4级,各计0、2、4、6分;有舌、脉异常者计为1分。疗效判断:根据症状分级标准计算积分改善率[积分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控制:积分改善率≥95%;显效:70%≤积分改善率<95%;有效:30%≤积分改善率<70%;无效:积分改善率<30%。肺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定表则以实测值表示。
2.2 治疗结果
2.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较治疗前,治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
2.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为67.1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3 两组肺功能比较
对照组FEV1%、FEV1/FV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FEV1%、FEV1/FVC,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3。
注: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生活质量积分均降低,说明生活质量较入组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FEV1%、FEV1/FVC均有所下降,但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慢(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2.4 急性发作次数
治疗组急性发作0~3次,最长持续时间2~6d,对照组急性发作0~7次(P<0.01),最长持续3~10d(P<0.05),平均住院天数、次数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敷贴中出现麝香膏过敏,皮肤红疹,后改用纱布敷贴完成治疗。两组治疗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等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重要特色疗法之一,其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清初医家张志聪在《皇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注解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此无他,顺其自然而已。《素问·六节脏象论》亦云:“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胜,就是克的意思,冬病夏治,就是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即从五行生克角度论述冬病夏治。疾病冬重夏轻者,平素身体多为阳虚体质,与其说冬病夏治是“治病”,倒不如说是“治体”,即通过春夏养阳,达到纠正和改善阳虚体质的目的,使人体阳气逐渐充沛,恢复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6]。根据《灵枢·邪客第七十一》天人相应的理论,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便于药物吸收的夏季,采用穴位贴敷扶助正气,驱除机体内伏寒邪,清除“宿根”,起到“缓治其本”之目的。
“冬病夏治”具体应包括两个方面[7]:①在“三伏”天阳气旺盛之时,采用辛温香燥之药物,取其同气相求之理,收复耗散之气,散在“宿根”之邪气,使正气渐复,阳气渐旺,抗病力增强,以清除肺中之寒饮“宿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②在咳喘病的缓解期,通过内服、外用温补阳气的药物,以振奋阳气,增强免疫,提高抗病能力,减少或减轻急性发作次数及症状,以达到扶正祛邪,从而减轻慢性疾病病情的方法。
冬病夏治具体方法很多,涉及药食疗、内外治,具体操作主要包括中药内服、穴位敷贴、艾灸疗法、穴位埋线、针刺疗法及饮食疗法等。其中,中药敷贴法来自清代《张氏医通》一书:“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其操作简便、副作用少,应用最广。药物作用穴位,贴敷药物气味透过皮部、络脉、经脉,摄于体内,融化于津液之中,而达到治疗效果。正如《理瀹骈文》所说“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津液。”现代著名针灸学家陈汉平教授则指出,中药穴位敷贴不单纯是刺激穴位作用和药物作用算术式的相加,而是在刺激穴位对机体进行整体性、良性调整的前提下,克服药物某些副反应,使药物的作用呈几何式的放大。三伏贴敷治疗分为3个阶段:初伏、中伏、末伏。一般每伏贴敷1~3次,每次贴2~4片,敷贴时间长短可根据个人耐受程度不同调整,一般儿童每次贴2~3h,成人每次贴4~6h,连续3~5年。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即从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第4个庚日起为中伏(一般亦10天,闰年为20天),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10天),总称为三伏。亦有炎炎夏日不能耐受其热者,可稍提前时日敷贴。冬病夏治辨证施治中医特色鲜明,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张惠勇,鹿振辉,吴定中,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分型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8):23-25.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COPD诊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3]冷方南.中医证候辨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02.
[4]郑筱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0.
[5]蔡映云.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6):241-245.
[6]陆军.说话冬病夏治[J].中国中医药报,2004,8(6):7.
脾肾阳虚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19例。年龄32~75岁, 平均年龄 (45.5±9.5) 岁。病程5个月~9年, 平均病程 (3.6±1.4) 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8例。年龄33~74岁, 平均年龄 (46.5±9.9) 岁。病程4个月~10年, 平均病程 (3.8±1.5) 年。两组患者肝硬化腹水的诊断均与《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中的诊断标准相符, 均经B超和CT检查明确诊断, 排除同时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患者。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合理饮食、卧床休息、适当限盐、口腔护理、心理疏导等综合护理的基础上, 西医方面:给予利尿剂治疗, 螺内酯, 80毫克/天, 口服。呋塞米, 40毫克/天, 口服。以每天减轻体质量0.8~1 kg为宜, 注意监测体质量和血生化指标, 预防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出现;给予静脉滴注白蛋白, 使血浆胶体的渗透压提高;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 (1.8 g) +5%葡萄糖 (250 m L) 静脉滴注, 以保护肝。中医方面:给予服用健脾温肾复方汤治疗, 组方为制附子9 g, 干姜6 g, 炒白术30 g, 肉桂6 g, 制鳖甲20 g, 大腹皮30 g, 莱菔子30 g, 生黄芪20 g, 太子参15 g, 三七粉3 g, 郁金20 g, 蓼实子 (水红花子) 20 g, 茯苓12 g, 桂枝5 g, 大枣5 g, 紫河车粉10 g。对于有黄疸的患者, 加用田基黄 (地耳草) 15 g, 茵陈15 g。对于气滞重的患者, 加用川厚朴9 g, 枳壳9 g。对于有衄血的患者, 加用藕节15 g, 仙鹤草15 g。对于纳差的患者, 加用焦麦芽20 g, 焦神曲20 g, 焦山楂20 g。1剂/天, 水煎至200 m L, 于早晚分两次温服, 1个疗程为15 d。
1.2.2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同上 (不给予中医治疗) ,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5 d。
1.3 疗效评估:参照《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草案) 》 (2003修订版) 的疗效标准[1]:显效, 即患者肝功能 (特别是白蛋白) 恢复正常, 电解质正常, 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 体质量、腹围下降, 腹胀及双下肢水肿消失, 24 h尿量恢复正常, 脾脏内径恢复正常或明显缩小, 肝脏门静脉直径恢复正常或明显缩小;有效, 即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经B超检查腹水消失50%以上, 肝脾肿大稳定不变且未有压痛、叩痛, 肝功能的各项指标明显好转;无效, 即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具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由表1可见, 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 (38/40) , 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8% (27/40) , 两组比较,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肝硬化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肝病, 是由一种病因或多种病因反复或长期作用而导致的弥漫性肝损害。临床多数患者为乙型肝炎肝硬化, 少数患者为酒精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2]。在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肝细胞广泛性坏死, 残留的肝细胞出现结节性再生、形成纤维隔、结缔组织增生, 致使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形成假小叶, 导致肝脏变形、变硬而发生肝硬化。肝硬化早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肝硬化后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 并存在多个系统受累, 肝硬化晚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脾脏功能亢进、肝性脑病、腹水等并发症[3]。其中肝硬化腹水为肝硬化晚期患者最为突出的表现, 大量的腹水可导致腹胀、腹痛、呼吸困难、活动受限,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4]。肝硬化腹水属中医的臌胀范畴, 发病机制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虚衰。肝病可引起气滞血瘀、瘀阻脉络、经脉失调、损伤脾脏、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运化失调、肾阳亏虚、不能暖脾, 阳气可温化水湿, 而脾阳不振、肾阳衰微均因温化水湿无力而导致水湿停积、臌胀, 该证为脾肾阳虚。其病机是标实本虚, 故给予标本同治, 兼施攻补。固以温阳利水为主, 行气利水、益气活血为辅进行治疗。健脾温肾复方汤中的附子和干姜及肉桂均有温暖脾肾之功, 白术和黄芪及太子参以及茯苓有健脾、利水、益气之功, 大腹皮和蓼实子 (水红花子) 有行气、利水、消肿之功, 三七和郁金有化瘀软肝、养血活血之功。诸药合用, 可益气健脾、温和肾阳、化气利水、活血化瘀、软缩肝脾, 同时配合常规综合护理及西药治疗, 使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得到改善, 并可预防并发症发生[5]。本研究显示, 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 在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仅给予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 (38/40) , 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8% (27/40) , 两组比较,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脾肾阳虚,肝硬化腹水
参考文献
[1]朱雅男, 丁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 34 (10) :26-27.
[2]孔庆辉, 刘春芳, 隋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型30例[J].山东中医杂志, 2008, 27 (4) :257-258.
[3]李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1) :99-100.
[4]周学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3, 26 (2) :100.
脾肾阳虚证 篇5
卒中后颤证,与西医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 lar parkinsonism ,VP)诊断相符,即脑血管病引起的一类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大多数VP患者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极具意义。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脾肾阳虚,血瘀动风”为卒中后颤证主要病机,临床采用温阳逐瘀,定风止颤之法治疗本病,颇获效验,特记录卒中后颤证验案1则,以期同道指正。
1资料
患者,女,72岁,2014年2月3日初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20余年;8年前患脑梗死,经治后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5年前出现肢体震颤,服用美多巴治疗,症状仍逐渐加重;3年前,出现晨僵、睡眠障碍后自行停药。刻下症见:半身不遂,四肢微颤,肢体拘痉,头昏神疲,淡漠懒言,汗出畏寒,夜寐不安,食少便溏,小便频数清长,面部有散在黯斑,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迟。四诊合参,辨证为颤证-脾肾阳虚,血瘀动风,治以温补脾肾,逐瘀定风为主,方药如下:党参30g,黄芪30g,巴戟天15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20g,木瓜15g,葛根15g,天麻15g,全蝎粉3g (冲),水蛭粉2g(冲),川芎20g,鸡血藤15g,甘草6 g。14剂,日1剂,水煎服,2次/日。2014年2月16日二诊:患者头昏神疲,淡漠懒言,汗出畏寒症状缓解明显,四肢微颤,肢体拘痉症状较前稍减轻,药证结合,患者阳气渐温,脾肾阳虚之本得复,当击鼓继进,故原方中木瓜、葛根加量至20g以增舒筋解痉之效,加用钩藤15g,与天麻合用共奏熄风通络之功。14剂,日1剂,水煎服,2次/日。2014年3月1日三诊:患者四肢微颤,肢体拘痉症状进一步减轻,头昏神疲,淡漠懒言, 汗出畏寒症状不明显,诉夜寐不安,入睡困难,寐浅多梦易惊醒,夜尿清长较前好转,仍频数。四诊合参,患者主症明显好转,故效不更方,于原方基础上加用酸枣仁15g、夜交藤30g、远志10g、茯神15g,以安神助眠,加桑螵蛸15g、川断15g、芡实15g以固涩止尿。 14剂,日1剂,水煎服,2次/日。2014年3月14日四诊:患者四肢微颤,肢体拘痉症状较前好转,夜寐尚安, 夜尿2次~3次,较前好转,食欲渐长,但食多腹胀不适,大便尚成形,故加用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5g、厚朴10g,以健脾和胃行气消食。患者坚持用药3月余, 症状明显缓解,肢体微颤拘痉症状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讨论
脾肾阳虚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为2007年1月~2008年12月广州市中医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肺心病及中医肺胀脾肾阳虚的诊断标准[1,2],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经计数、计量资料统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静脉滴注参附针(5%葡萄糖250 ml加入参附针40 ml),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静脉滴注酚妥拉明注射液(5%葡萄糖250 ml加入酚妥拉明注射液20 ml),每日1次,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动脉压比较
见表2。采用美国GE公司Vivid 7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以三尖瓣返流压差法测定肺动脉收缩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主要指标的比较
见表3。参附针能够使肺动脉压明显降低,使血气分析主要指标不同程度地改善,并明显优于对照组。降低肺动脉压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别,但整体治疗效果更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P<0.01, 治疗后组间比较, ﹟P<0.01
3 讨论
祖国医学强调治病求本,辨证施治,中医强调在治疗肺动脉高压时要从整体入手,寻求并掌握脏腑、经络、气血各系统之间功能失调的因素[3]。肺心病后期以虚证为主,故应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脾肾阳虚为肺心病后期常见的证型,故治疗常采用益气温阳类药物。近年来,有较多研究报道认为参附针治疗肺心病有效;研究表明,参附注射液具有β受体激动剂样作用、强心作用,可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微循环,并可缓解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改善肺通气,并有提高耐缺氧、抗应激能力、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4,5,6]。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比对照组更明显,研究结果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体现了辨证施治的优越性。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 观察参附针对脾肾阳虚型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共选择40例脾肾阳虚型肺心病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参附针静脉滴注, 对照组给予酚妥拉明静脉滴注,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肺动脉压、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参附针可降低肺动脉压 (P<0.05) , 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方面,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参附针能够改善脾肾阳虚型肺心病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及缺氧, 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脾肾阳虚,参附针,中医药疗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299-1301.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72-75.
[3]张伟, 张新月.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研究回顾[J].山东中医药杂志, 2005, 24 (9) :576-579.
[4]陈瑛.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1) :46.
[5]徐中华.参附注射液为主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45例[J].陕西中医杂志, 2008, 29 (8) :942-943.
脾肾阳虚证 篇7
48例均系2004-01~2007-0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16例;年龄22~67岁, 平均年龄43.3岁;病程0.5~10年。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 脾肾阳虚辨证参照文献[1]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治疗前两周至治疗结束时未服用其他调脂药物者作为观察对象。
2治疗方法
予清脂汤口服, 药物组成:葛根40g、丹参30g、生山楂30g、何首乌20g、决明子20g、菟丝子30g、女贞子30g、枸杞子30g、柴胡15g、枳壳15g、茯苓25g、泽泻15g、白术25g、党参20g。上腹痛加白芍、甘草;腹胀加木香、佛手、厚朴;恶心加半夏、陈皮;腰痛加山萸肉。每日1剂, 水煎2次, 共取汁300ml, 分早晚两次温服。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脂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1]标准。
3.2 治疗结果
48例中, 临床控制7例, 显效25例, 有效13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8%。所有患者服用清脂汤2个月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肝肾功能及空腹血糖检测均正常。
3.3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4讨论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范畴, 脾肾阳虚为其临床常见证型, 温补脾肾化痰法为治疗的基本大法。自拟清脂汤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补肾填精, 在补先天之阴阳的同时, 亦能补肝健脾;四君子汤为补益脾气之要方, 两者同用意在培补人之根本。在补脾益肾的同时, 使用柴胡疏理肝气, 使机体气机通畅, 补而不滞;丹参善入血分, 具有祛瘀生新、行滞通脉、消肿止痛之功, 二药合用, 相辅相成,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力倍增, 且有祛瘀生新之效。山楂酸甘, 微温不热, 功善消食化积。经现代研究, 上述药物中均含有降脂作用的有效成分。故诸药配伍治疗脾肾阳虚型高脂血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脾肾阳虚证】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