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匹罗星乳膏

2024-05-24

莫匹罗星乳膏(共7篇)

莫匹罗星乳膏 篇1

婴儿湿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 好发于头面部, 皮损部分以红斑和丘疱疹为主, 常给患儿带来很大的痛苦[1]。近年来, 我院采用莫匹罗星软膏联合0.05%地奈德乳膏治疗婴儿湿疹,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8例婴儿湿疹患儿, 符合婴儿湿疹的诊断标准[2]。其中, 男85例, 女53例, 年龄16d~26个月, 平均6.5个月;且入选病例均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就诊前1个月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组胺药及有效外用药物;排除对于莫匹罗星软膏或地奈德乳膏过敏者。在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 将患儿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67例, 观察组71例,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无明显差异性,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67例患儿, 单独采用0.05%地奈德乳膏 (商品名:力言卓, 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将乳膏涂于皮损处, 早晚各一次, 连续使用2周。观察组71例患儿, 在使用0.05%地奈德乳膏的基础上, 联合使用莫匹罗星软膏 (商品名:百多邦,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将软膏涂于皮损处, 早晚各一次, 连续使用2周。联合使用2周后进行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3]

观察指标包括自觉症状 (主要为瘙痒) 和体征 (如皮损面积、红斑、丘疹、水疱、浸润肥厚、苔藓样变等) 。以上指标均按4级评分法各自进行评分:0为无, 1为轻度, 2为中度, 3为重度。自觉症状和体征的积分相加即为患者积分。以积分值减少的百分数作为治疗指数来评价疗效。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为治疗指数≥95%, 显效为60%≤治疗指数<95%, 好转为20%≤治疗指数<60%, 无效为治疗指数<20%。有效率为痊愈和显效的总和。

1.4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4]

不良反应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级:轻度为症状和体征轻, 持续时间短, 不需停药;中度为症状明显, 不影响正常生活, 可继续用药;重度为症状和体征明显, 患者不能耐受, 需停药及对症处理。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表1结果表明:连续用药2周后, 对照组67例患儿的临床有效率为82.09%, 观察组71例患儿的临床有效率为94.37%, 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比较分析,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莫匹罗星软膏联合0.05%地奈德乳膏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使用。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分析

表2结果表明: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出现1例重度不良反应, 表现为皮损红肿、瘙痒加重, 伴渗液, 停药后症状自行缓解;其余6例患者出现轻度和中度不良反应, 表现为色素沉着和皮肤萎缩;观察组出现5例轻度和中度不良反应,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性, P>0.05。

3 讨论

婴儿湿疹, 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皮肤病, 病因复杂, 反复发作, 通常由内外因素联合作用导致, 与迟发型变态反应及皮肤微生物群变化有关[5]。主要累及的部位为手、足、颈、四肢及躯干, 病损主要以皮肤浸润肥厚及不同程度苔藓化为特征, 可伴有色素沉着斑或抓痕等。既往对于婴儿湿疹的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为主, 但停药后容易复发, 且长期用药可引起皮肤萎缩、继发感染、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6]。而近年来, 临床研究发现, 婴儿湿疹患儿皮损部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湿疹的关系密切, 是疾病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细菌的定植量与湿疹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7]。因此, 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对于杀灭婴儿湿疹患儿皮损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阻断致病环节, 防止病情进一步进展十分重要。莫匹罗星是一种新型的外用抗生素, 具有良好的皮肤表皮穿透力, 能维持到用药24h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抗菌活性, 且抑菌活性维持时间长[8]。0.05%地奈德乳膏是一种合成的非卤化中效糖皮质激素, 通过诱导磷脂酶A2抑制蛋白发挥抗炎作用, 还通过阻止花生四烯酸释放脂肪类固醇蛋白, 控制强效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生物合成, 发挥抗瘙痒和收缩血管的特性[9]。根据美国“常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效能分级标准 (7级) ”, 0.05%地奈德乳膏为6级 (弱效) , 激素效能越低, 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小, 婴儿使用相对较为安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婴儿湿疹, 可以发挥更好地临床疗效[10]。本组资料中, 我院收治的138例婴儿湿疹患儿, 经连续用药2周后, 对照组67例患儿的临床有效率为82.09%, 观察组71例患儿的临床有效率为94.37%, 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比较分析,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性, P>0.05。由此可见, 莫匹罗星软膏联合0.05%地奈德乳膏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小,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土丽荣, 边海峰.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与皮炎50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0, 31 (8) :1028.

[2]张玉萍.莫匹罗星软膏联合西替利嗪及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 21 (1) :1-2.

[3]郑志忠.外用糖皮质激素效能分级的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 40 (9) :584.

[4]王侠生, 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395-499.

[5]朱珠.地奈德乳膏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30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 2010, 32 (11) :1398-1400.

[6]茼茂强, 宋顺鹏.糖皮质激素对表皮功能的调节[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9, 38 (12) :808-809.

[7]周英芹, 於如军.0.05%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 2011, 33 (2) :112-113.

[8]Guzik TJ, Bzowska M, Kasprowicz A, el al.Persistent skincolonization with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atopic dermatitis:relationship to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J].ClinExp Allergy, 2005, 35 (4) :448-455.

[9]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04.

[10]陈柳欢.0.05%地奈德乳膏应用于儿童湿疹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11, 8 (2) :29.

莫匹罗星乳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6例均为永丰县皮肤科门诊的AD患儿, 诊断符合康克非修订的AD诊断标准[1]。其中, 男孩74例, 女孩42例;年龄2.5~12岁, 平均年龄4.25岁;病程0.5个月~6年, 平均病程10.85个月;其中69例有家族Atopy史, 19例有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史, 14例有哮喘史, 17例有过敏性鼻炎史, 21例有荨麻疹史, 48例有干皮症史, 31例有鱼鳞病史, 21例有白色糠疹史, 16例有毛周角化症, 31例有食物过敏史。分型:湿疹型49例, 皮疹主要分布于四肢屈侧, 为淡褐色或红色丘疹、丘疱疹, 密集分布, 有的成苔藓样斑片, 周围有散在丘疹, 抓破后有糜烂、渗液及结痂;伸侧皮疹表现为苔藓样;痒疹型67例。皮疹主要分布于四肢伸侧, 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 部分表面结有鳞屑, 散在分布。排除标准: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和莫匹罗星软膏过敏者;1个月内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者;皮疹广泛且以糜烂渗出创面为主者;合并严重内脏疾病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将患儿分成治疗组 (58例) 和对照组 (58例) ,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皮损分布和严重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酮替芬片, 0.25~1mg, 3次/d.。治疗组:每日交替使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和2%莫匹罗星软膏各2次, 每次涂药间隔时间超过2h以上, 将药物薄涂于患处并轻轻按摩局部。对照组:单独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用药2周为一疗程。从开始用药起, 详细记录止痒时间, 皮损修复时间及不良反应, 2周后进行疗效判定。

1.3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自觉症状 (瘙痒) 和皮损情况 (皮损面积、红斑、丘疹、糜烂、渗出、浸润、肥厚等) 。自觉症状和皮损情况按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 即0为无, 1为轻度, 2为中度, 3为重度。以积分值减少的百分数作为疗效指数, 来判定疗效。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为疗效指数≥95%, 显效为60%≤疗效指数<95%, 好转为20%≤疗效指数<60%, 无效为疗效指数<2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止痒时间分别为 (2.48±1.15) 和 (4.80±1.41) d, 皮损消退时间分别为 (6.15±1.15) 和 (8.94±1.98) 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治疗组58例, 治愈43例 (74.14%) , 显效12例 (20.69%) , 好转3例 (5.17%) , 有效率94.83%。对照组58例, 治愈30例 (51.72%) , 显效14例 (24.14%) , 好转14例 (24.14%) , 有效率75.8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11.31, P<0.05) 。不良反应:第1~2天, 治疗组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和莫匹罗星软膏后各有2例和3例出现局部皮肤充血潮红, 对照组涂药后有2例出现局部皮肤充血潮红, 均未做特殊处理, 未影响继续用药, 第3天后未见类似反应, 无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特应性皮炎 (AD) 又名异位性皮炎, 遗传过敏性湿疹, 是一种与特应性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AD常见于婴儿、儿童和青年。基本特征:瘙痒性、慢性、复发性皮炎 (婴糼儿:面、四肢伸侧湿疹性损害, 青少年:四肢屈侧苔藓样损害) ;个人或家族中的遗传过敏史 (哮喘、过敏性鼻炎、AD) ;次要特征:早年发病;干皮病 (包括鱼鳞病或掌纹征或毛周角化症) ;过敏性结合膜炎;食物过敏;皮肤感染倾向 (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纯疱疹) ;面色苍白;白色划痕征;毛周角化;非特异性手足皮炎;眶周黑晕。辅助检查: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升高;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Ⅰ型皮试反应阳性。凡有基本特征者或基本特征中第一项加次要特征或辅助检查中任何三项者, 可诊断为AD。目前认为AD与遗传、环境因素、Ⅰ型超敏反应和Th2细胞介导的Ⅳ型超敏反应、Th1/Th2细胞亚群失衡、皮损微生物感染等密切相关[2]。AD患者的皮损表面常伴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伴有严重感染且较难控制的AD皮损, 外用抗生素可能有效[3]。

皮质类固醇外擦是治疗AD经典而有效的方法。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为不含卤素的中效皮质激素乳膏, 外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抑制角质生成及抑制细胞增生, 对非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由于该药不含卤素, 不良反应少, 更适用于儿童。莫匹罗星是一种新型的局部外用抗生素, 外用时表现出良好的皮肤表层穿透能力, 抑菌活性可以维持到用药后24h, 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4]。笔者采用交替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和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儿童特发性皮炎, 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有效率94.83%, 对照组有效率75.86%, 两组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结果提示,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儿童特发性皮炎, 优于单独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具有疗程短, 疗效好, 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 可明显减少激素用量, 降低了局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而出现的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多毛及激素依赖等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康克非, 田润梅.遗传过敏性皮炎诊断标准的探讨[J].临床皮肤科杂志, 1986, 15 (2) :60.

[2]钟建桥, 陈德宇, 先德海等.1%硝酸益康唑和0.1%曲安奈德霜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 35 (6) :405.

[3]付萌, 赵小东, 廖文俊等.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 35 (6) :410-412.

莫匹罗星乳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皮肤擦伤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的42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6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为()岁,创面达表皮层的有38例,创面达真皮层的有4例。对照组42例,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为()岁;创面达表皮层的有39例,创面达真皮层的有3例。所有患者创面最小面积2cm2,最大面积12cm2,见下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2]

(1)所有患者在擦伤24h内就诊;(2)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破损,伤及表皮或真皮;一般有跌扑等病史;(3)排除对于贝复新、莫匹罗星、凡士林等过敏的患者。(4)排除具有凝血障碍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首先做清创处理,可常规应用0.1%苯扎溴铵溶液消毒,然后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冲洗污物,然后以碘伏棉球擦拭并用酒精棉球脱碘,年龄较小者,可省去脱碘步骤,最后以凡士林纱布条以及无菌纱布包扎。观察组在做清创处理以苯扎溴铵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给予患者创面涂以贝复新(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40001),待涂抹均匀后,再涂一层莫匹沙星软膏(湖北人福成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067),最后敷以凡士林纱条及无菌纱布包扎。伤口污染严重的可预防性口服抗生素。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主要观察在治疗后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伤口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疗效评定标准依照:愈合,创面全部愈合并且上皮化、没有渗出、凡士林纱条可以自然脱下,皮肤平整;有效,创面缩小,部分愈合,有部分渗出,可有新鲜肉芽组织生成;无效,创面无明显的缩小,渗出较多,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士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0.9%;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2.2 两组在愈合时间上的比较

观察组在不同面积伤口愈合时间上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皮肤擦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外伤,主要是皮肤与其他粗物体表面产生摩擦致使表皮或真皮受损[3]。一般治疗,往往仅注意预防伤口感染,注重伤口的消毒处理,例如甲紫溶液、碘伏溶液、苯扎溴铵等的运用,这些外用药物能够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预防伤口感染,但并没有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贝复新是一种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细胞再生修复方面具有很好地作用。莫匹沙星是一种抗生素,对于皮肤感染的多种致病菌具有杀灭和抑制的作用,软膏外用可以有效预防感染[4]。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0.9%,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不同面积伤口愈合时间上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总之,采用莫匹沙星与贝复新,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作用也较为显著,并且创面皮肤平整,也比较符合人们对于美观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莫匹沙星与贝复新联合换药治疗皮肤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皮肤擦伤患者8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2例,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清创,并敷凡士林纱条治疗,另一组作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清创后涂以贝复新联合莫匹沙星,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0.9%,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不同面积伤口愈合时间上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莫匹沙星与贝复新,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作用也较为显著,并且创面皮肤平整,也比较符合人们对于美观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关键词:贝复新,莫匹罗星,皮肤擦伤

参考文献

[1]李玲,吴晓英,王萌等.贝复新联合莫匹罗星治疗皮肤擦伤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3,27(19):1994.

[2]陈俊,李玉良.基于2%莫匹罗星软膏治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作用观察2%夫西地酸乳膏的疗效及安全性[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1306—1308.

[3]李建,李涛,陈光茂等.莫匹罗星软膏治疗皮肤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6):1371—1373.

莫匹罗星乳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透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29~74岁,平均(45.5±2.0)岁;试验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31~73岁,平均(44.0±2.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排除置管前发生感染、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置管操作,首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下置管治疗,每次血液透析前均使用聚维酮碘消毒导管出口及动静脉接头,抽出封管液5 ml,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血透完成后对出口处进行换药。

试验组在常规置管操作同时给予莫匹罗星预防感染治疗,常规置管操作同对照组,同时在进行置管换药时涂擦莫匹罗星。对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发生感染的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均没有因用药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注:与试验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对于肾脏的治疗中进行替代治疗及维持型透析治疗措施准备中,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是必要的准备措施。也对急诊治疗中部分患者进行暂时性的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随时置管随时应用,不需要等待,血流量较大,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中最为常用和基本操作技能,但在长时间的血液透析和置管治疗中,会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合并症和营养状况降低的情况,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发生率增高,轻者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重症感染患者可导致生命受到威胁,因此对于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患者的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注意预防感染发生[1]。莫匹罗星是荧光假单胞菌发酵产生的抗生素,其药理作用是通过选择性抑制细菌异亮氨酰合成酶,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产生抑菌效应,对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菌都较为敏感,较少发生耐药性,因此对于预防感染具有较好效果[2]。

本研究对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200例,分别给予常规置管操作及联合应用莫匹罗星预防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发生感染及重度感染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例均没有因用药或是置管操作导致严重过敏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血透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在常规置管操作的同时给予莫匹罗星预防感染,能有效地降低感染发生比例,减轻感染程度,安全性较高,可改善血透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小仕,覃丹平,熊轩,等.莫匹罗星预防血透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J].广东医学,2011,32(10):1342-1344.

莫匹罗星乳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2009年6月, 我科无菌手术病人发生伤口感染63例, 其中男43例, 女20例;年龄21岁~89岁, 平均64.7岁;伤口部位在髋部、膝部、胫骨、足跟部。其中糖尿病15例, 骨肿瘤7例, 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33例, 对照组30例, 所有伤口均出现局部红肿、渗液。所有入选病人伤口分泌物全部做了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共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 表皮葡萄球菌28株, 铜绿假单胞菌4株, 大肠埃希氏菌3株, 粪肠球菌3株, 阴沟肠菌2株,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3株。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伤口部位、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系系统治疗原发病及其并发症, 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加强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方法, 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75%乙醇消毒伤口周围皮肤, 再用75%乙醇纱布湿敷伤口, 最后盖上无菌敷料。实验组用同样方法清洗伤口后, 在伤口局部均匀涂抹一层薄薄的莫匹罗星软膏, 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15 min~20 min, 每天2次, 最后用无菌敷料覆盖。

1.2.2 疗效评定标准

1周为1疗程。治愈:伤口干燥无渗出, 红肿消退。好转:局部红肿减轻、渗液较少。无效:治疗前后伤口无变化或恶化。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分析处理。

2 结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 两组的临床疗效见表1,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 高于对照组8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莫匹罗星软膏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伤口感染具有肯定疗效。

3 讨论

无菌手术伤口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医源性因素, 又有病人因素。病人自身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年老体弱、营养不良、肥胖、免疫功能低下等[1]。治疗原则是原发病治疗、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并重, 争取早期促使炎症消退。实验组病人均在术后感染早期即加强局部处理, 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3.1 红外线作用机制

红外线对伤口的作用主要是热效应, 红外线可使照射部位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渗出液吸收, 炎性产物清除加快[2], 具有抗炎、止痛作用。

3.2 莫匹罗星软膏药理作用

莫匹罗星主要成分莫匹罗星, 基质为聚乙二醇, 对需氧革兰阳性球菌有很强抗菌活性, 尤其对皮肤感染有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高度敏感, 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效, 它能在皮肤表层达到并保持很高的药物浓度。两者联合应用, 使局部受到药物及物理的直接刺激, 皮肤血管扩张, 促进药物吸收, 改善血液循环, 干燥创面, 可有效控制感染。

3.3 治疗注意事项

①治疗前向病人解释红外线照射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取得病人配合。②照射灯距40 cm~60 cm, 以病人感觉温热为宜, 每次照射15 min~20 min, 视伤口渗液情况每日1 次或2次。③治疗时应加强巡视, 注意观察病人皮肤颜色变化, 对年老体弱感觉较差的病人, 操作者应以手感觉温度, 及时调整照射距离, 以免皮肤烫伤。

4 小结

莫匹罗星软膏涂抹联合红外线照射对术后感染早期伤口红肿、渗液疗效佳。一般治疗3 d~5 d伤口炎症消退或好转, 大大缩短了疗程, 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此法简单易行, 经济安全, 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妙芬, 魏润玲.14274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9, 7 (21) :22.24.

莫匹罗星乳膏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2015年丰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母婴室新生儿脐炎患儿120例,均符合新版《实用新生儿科学》中脐炎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有脐带根部肿胀、发红、脐窝潮湿流有分泌物。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36例;发病时间:0~3d 15例,4~7d 33例,7d以上12例;出生体质量2300~4550g,平均体质量(3500.4±1146.6)g;病情程度:中度38例,轻度22例;脐部分泌物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27例,大肠埃希菌20例,肺炎链球菌7例,淋球菌3例,白葡萄球菌3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35例;发病时间:0~3d 16例,4~7d 35例,7d以上9例;出生体质量2350~4500g,平均体质量(3550.4±1150.6)g;病情程度:中度35例,轻度25例;脐部分泌物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30例,大肠埃希菌19例,肺炎链球菌5例,淋球菌3例,白葡萄球菌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莫匹罗星软膏(湖北人福成田药业有限公司,H20133067)治疗,以碘伏对脐部进行消毒后涂抹适量莫匹罗星软膏,2次/d,连续治疗3d,无需采取静脉注射和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莫匹罗星软膏使用方法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250W红外线进行照射治疗,首先用手指将患儿脐窝部位充分暴露,然后再打开红外线灯调节好温度后照射脐窝,照射过程中保持与患儿脐部距离60cm左右,以免烧伤,2次/d,连续治疗3d。照射结束后无需采取任何包扎措施、静脉注射和抗生素治疗,注意保持患儿脐部的清洁卫生和干燥,贴身衣物、尿布要勤换洗、消毒。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发生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脐部肿胀、触痛等症状消除,脐轮未出现充血症状,且脐窝干燥,无分泌物渗出;有效:治疗后,脐部肿胀、触痛等症状消除,脐轮未出现充血症状,脐窝有轻微的潮湿,但是无分泌物渗出;无效:治疗后,脐部肿胀、触痛等症状以及脐轮与脐窝分泌物均没有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1,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红疹、蜇刺等不良反应。

3讨论

3.1新生儿脐炎

3.1.1发病因素脐炎为新生儿出生后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炎症,主要是由于断脐或者护理不当导致脐残端细菌感染而引发,其中包括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新生儿脐部若处理不当极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发生炎性病变[3]。在正常情况下,当新生儿出生后,脐带残端血供停止24~48h干枯后应使用消毒剪或者暴露疗法及时剪除残端,保证其及时脱落愈合,从而预防感染。引发新生儿脐炎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断脐不当:(1)断脐后结扎位不当,脐带结扎位过高会使脐带残端长度较长,极易受到新生儿尿裤、尿布的摩擦或者尿液的浸湿而不能及时干枯,继而出现感染现象。(2)脐带结扎下端存在血肿,在对脐带进行结扎处理前,没有将残端的积血充分挤出,导致在结扎后下端出现血肿,为细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从而引起感染现象。二是剪脐不净:(1)部分新生儿脐部比较大,剪脐后会留下较大的创面,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愈合、脱落,增加了脐部感染的风险。(2)若是剪脐时机过早,在剪脐结束后脐部血管不能及时收缩,仍然能够看见脐静、动脉的断端,极易导致出血性感染。(3)脐部用物未进行严格消毒,剪脐时,与脐部直接接触的纱布、剪刀、门芯等用物没有进行彻底灼烧。(4)创面长时间潮湿,剪脐后,正常情况下,脐部创面经过1~2d的时间即可愈合,这段时间内脐部有轻微的潮湿属正常现象,需要注意保持脐部的干燥、清洁,若是超过2d创面潮湿现象仍未消失甚至增加则极易引发感染。(5)护理不到位或护理方式不当,新生儿身体较弱,若是护理方式不恰当易引发感染。因此在新生儿出生后应采取妥善的护理措施,预防脐带感染发炎。第一要注意保持脐部局部的清洁和干燥,注意观察新生儿的排便情况及时更换尿布并做好清理,防止脐部受到尿液浸湿污染;第二要做好新生儿的保暖措施,进行任何护理操作均要保持环境温度28~31℃,并注意控制好操作时间(5~10min以内),尽量减少脐部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实施操作前先以温水洗手清洁,勿直接以冷手接触婴儿皮肤;第三,做好家长的护理指导工作,指导家长正确的更换尿布、沐浴、哺乳以及脐部护理方法,注意清洁卫生,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风险。

3.1.2临床表现脐炎的最早临床表现为脐带脱落后创面长时间不愈,根部发红,脐窝潮湿,有液体流出。随着炎症加重,脐部周边皮肤会逐渐发红、肿胀,触碰有疼痛感,脐窝有黏液性、脓性液体分泌物流出,伴有臭味。严重时脐部周边肿胀可发展为局部脓肿,导致败血症,危重病例极易发生腹膜炎、中毒症状。慢性脐炎脐部会生出樱红色肉芽肿,有流黏性分泌物流出,经久难愈。

3.1.3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新生儿脐炎主要以局部抗感染治疗为主,急性期需要采取干燥措施以控制炎症的蔓延扩展。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等多种手段,常用治疗药物为抗生素,如氯霉素、诺氟沙星、莫匹罗星等,用药方法有全身外用和局部外用两种,红外线照射属于物理疗法,各种治疗方法效果不一。

3.2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为760nm~1mm,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是波长比红光更长的非可见光束[4]。温度高于-273.15℃条件下的物质均可生成红外线,医用红外线的作用原理是,当红外线照射在皮肤表层后,一部分红外线会被皮肤反射,另一部分则经皮肤组织吸收进入人体,红外线的温热效应就会作用于人体,能够促进组织增生,增强免疫功能,起到消炎、消肿、镇痛的功效,快速控制细菌滋生而抑制炎症发展、蔓延。红外线照射还可促进人体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体表组织在红外线照射作用下,温度会逐渐上升,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流,增强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功能和活力,提高其再生能力。人体组织细胞的线粒体能够吸收红外线,进而增加自身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与蛋白合成,从而增强细胞的合成代谢作用,加快肉芽组织再生,提高细胞吞噬能力,有效清除细菌及病理产物,因此有良好的消散炎症、止痛的效果。在使用红外线照射治疗新生儿脐炎时,需使用衣物遮盖住患儿正常皮肤以及眼睛等部位,同时压严格控制好照射间距与时长,以免造成烧伤或者脱水。

3.3莫匹罗星莫匹罗星为局部外用型的抗生素类软膏药物,其结构较为特殊,主要是荧光单孢菌经过发酵分解后而形成,其中全脂肪酸链分子结构还可通过酯链分子结构通过大单孢菌酸分子相连接,具有良好的竞争抑制作用阻碍蛋白质的有效合成[5]。同时莫匹罗星的抗菌作用极强,尤其是对革兰阴性菌、阳性球菌,对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的皮肤感染、炎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耐药菌株较好的敏感度,并且与其他类型抗生素不会发生交叉耐药作用。因为莫匹罗星在使用后很快在代谢作用下转化为无活性单孢菌酸,因此仅适用于局部感染而不能全身使用,局部使用的穿透性更好,且在皮肤组织表层能够保持良好的药物浓度,起到消炎、治疗的作用。莫匹罗星主要成分为聚乙二酸(一种亲水性类白色软膏)对干性或者湿性皮肤均适用,能够加速上皮细胞的增生,从而促进患儿的恢复。

3.4莫匹罗星和红外线联合治疗新生儿脐炎联合应用莫匹罗星和红外线治疗能够对感染局部直接提供药物和物理的双重刺激作用,红外线照射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增强皮肤组织对药物的吸收能力,增强药效。且红外线照射有利于脐部保持干燥,进而加快患儿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红疹、蜇刺等不良反应。说明应用莫匹罗星与红外线联合治疗新生儿脐炎的效果比单用莫匹罗星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加理想,且不会增加用药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莫匹罗星联合红外线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疗效好、操作简便、恢复快和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艳,由军,毛春梅,等.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6,50(2):156-161.

[2]刘金霞,邓敏.莫匹罗星软膏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皮肤擦伤并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校医,2014,28(10):734-735.

[3]Alfajaro MM,Cho KO.Eviden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tra-intestinal spread of rotaviruses in humans and animals[J].Virusdisease,2014,25(2):186-194.

[4]龙赘,杨彦,刘青.莫匹罗星联合超短波及红外线照射治疗腹部切口感染的疗效观察[J].激光杂志,2015,36(5):71-73.

莫匹罗星乳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100例, 男46例, 女54例;年龄1个月至3岁;腹泻56例, 毛细支气管炎38例, 颅内感染4例, 营养不良1例, 败血症1例。

1.2 红臀分度

轻度红臀仅局限于皮肤潮红。重度红臀则根据皮肤病变程度可分为3度:Ⅰ度红臀为臀部皮肤潮红, 并伴有皮疹;Ⅱ度红臀为臀部皮肤皮疹、溃破或脱皮;Ⅲ度红臀为臀部皮肤糜烂或伴表皮脱落, 可继发感染[2]。

1.3 入选标准

Ⅱ度~Ⅲ度红臀。因Ⅰ度红臀患儿在临床上一般通过常规臀部护理后, 局部外涂湿润烧伤膏方能痊愈。而Ⅱ度红臀患儿往往易继发细菌感染, 单一用药效果不明显, 病情恶化者易发展为Ⅲ度红臀而增加患儿痛苦, 增加病人住院时间。故在临床上采用湿润烧伤膏联合2%莫匹罗星软膏积极治疗Ⅱ度~Ⅲ度红臀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4分组

对100例Ⅱ度~Ⅲ度婴幼儿红臀使用表格随机法, 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 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确定α检验水准为0.05。

2 护理

2.1 常规臀部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儿家长均进行详细讲解预防红臀的健康宣教知识。发生红臀应充分暴露局部皮肤, 每次大小便后及时用温开水毛巾擦洗干净, 并用吸水性能好的消毒毛巾吸干局部水分, 随时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卫生。每次搽洗臀部时动作要轻柔。若局部皮肤有破溃, 搽洗臀部时应避开破溃处皮肤, 防止交叉感染[3]。

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以无菌生理盐水棉签由内向外清洗红臀局部皮肤, 待干, 将湿润烧伤膏均匀外敷周围潮红处皮肤, 溃破、糜烂处则联合2%莫匹罗星软膏外敷治疗;对照组以无菌生理盐水棉签由内向外清洗红臀局部皮肤, 待干, 将湿润烧伤膏均匀外敷红臀创面, 溃破、糜烂处则联合0.05%碘伏涂搽治疗。两组操作均在常规臀部护理后进行, 涂抹的厚度均为1mm, 范围超过创面边缘0.5cm, 待干, 然后包上尿布, 每天3次或4次 (或每次便后) 。

2.3 疗效判断

由2名固定的护士同时对皮肤情况作出评估判断。疗效判断[4]治愈:病损处皮肤完全恢复正常, 无糜烂及渗出;显效:病损处皮肤愈合50%以上, 或糜烂、渗出消失;有效:病损处皮肤愈合25%以上, 或糜烂、渗出明显减少;无效:病损处皮肤无变化或加重。

3 结果

d

4 讨论

随着一次性尿布的广泛使用, 婴幼儿红臀的发生率进一步升高。同时, 发现红臀的程度及发生率随住院时间的增加而加重及上升, 尤其多见于腹泻患儿。因此, 在护理婴幼儿的过程中, 我们应做好交接班, 尤其是床旁交接班, 注意臀部皮肤的观察, 加强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勤换尿布, 并注意保持臀部透气。男性患儿由于阴囊大而松弛, 便后容易聚在皮肤和褶缝处, 故尤易发生红臀并使阴囊皮肤破损。护理此类患儿更应特别注意观察外阴和阴囊, 必要时在阴囊下用无菌纱布隔开, 避免阴囊和会阴部皮肤接触。护理腹泻患儿时, 每次便后必须及时清洗臀部皮肤, 严密观察臀部皮肤情况, 保持肛周清洁、干燥。擦洗臀皮肤部动作要轻柔, 保持臀部透气。同时指导母亲低脂、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 避免加重腹泻, 从而预防和减少红臀的发生。因此, 婴幼儿红臀重在预防, 而红臀的发生和发展, 主要取决于是否采取良好的科学护理方法。湿润烧伤膏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连等, 具有非特异性抗菌作用, 可降低创面感染机会及程度, 有解毒、并可使创面保持湿润, 避免感觉神经暴露、脱水、坏死及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 减少组织内有害物质和炎症介质刺激[5]。在维持组织的正常新陈代谢中具有一定作用, 能明显加强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 增强其抵抗力, 从而促进创面愈合。但中药成分对微生物作用较弱, 这可能是其对某些婴幼儿红臀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 其次, 临床上Ⅱ度红臀患儿往往易继发各种细菌感染甚至真菌感染, 若单用湿润烧伤膏治疗效果不明显, 病情恶化者易发展为Ⅲ度红臀而增加患儿痛苦。而2%莫匹罗星软膏是一种天然的抗生素。其主要抗菌成分是莫匹罗星, 其软膏基质是聚乙二醇, 为亲水性软膏, 能创造一个湿润的创面环境。莫匹罗星对革兰阳性球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具有广谱的抗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尤其对皮肤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疗效较好[6]。有相关文献报告, 该药作为软膏外用时, 由于全身吸收很少, 少量药物进入血液并迅速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另外, 莫匹罗星软膏还能起到隔水、保护创面、促进皮肤修复的效果, 能减轻粪便对局部刺激。与其他抗生素不产生交叉耐药、局部用药活性稳定、有收敛作用, 并且毒性低、副反应小等, 不论在干燥及湿润的患处均可涂用, 无油腻, 易于清洗, 是目前新型、理想的一种外用抗菌药。因此, 我们采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和单一用药进行比较, 本研究中使用湿润烧伤膏联合2%莫匹罗星软膏治疗的痊愈时间比单纯使用湿润烧伤膏外涂的治愈时间提前1d~2d。表明联合应用湿润烧伤膏与2%莫匹罗星软膏 (百多帮) 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赖玉莲.维生素AD滴剂与红汞混合液在红臀病人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8 (1) :68.

[2]李素香, 常太芳, 田慧敏.湿润烧伤膏在治疗新生儿红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 (7) :89-99.

[3]杨晓雪.婴幼儿臀红护理的新方法[J].包头医学, 2010, 34 (4) :233

[4]龚彩连, 吴明龙.224例新生儿红臀分度治疗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09, 8 (3) :201-202.

[5]侯文红, 闫荣, 丁荣霜, 等.湿润烧伤膏外敷联合氧疗治疗II度放射性皮炎40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35) :25.

上一篇:输电线路融冰下一篇: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