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处

2024-05-08

被判处(共4篇)

被判处 篇1

对法律条文中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到法条的适用。《刑法》总则条文中共有17处用到“被判处”这样的表述,其中有13处基本上不会产生异议,“被判处”可以确定地指“被原判决判处”,但是另外4处,也即《刑法》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一条中的4处“被判处”的含义如何理解,则有待进一步商榷。《刑事诉讼法》中也有类似规定:如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这些条文中的“被判处”,是仅指被“原判决”判处,还是包括经过减刑后的“裁定”判处?

《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了减刑的适用对象(即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第八十一条规定了假释的适用对象(即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则规定了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对象。如何理解这三个法条中“被判处”的含义,意义重大。如果“被判处”仅指“原判决”判处,则死缓犯在两年期满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后,不得再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适用减刑;死缓犯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后,也不得再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适用假释;死缓犯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后,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后,不得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相反,如果“被判处”的含义包括经过减刑后的“裁定”判处,则原判决为死缓的罪犯可以多次适用减刑,也可以适用假释,原判决为死缓、无期徒刑的罪犯也可以在减为有期徒刑后适用暂予监外执行。可见厘清《刑法》及相关刑事法律条文中“被判处”的含义确有必要。

一、目前司法解释中对“被判处”含义的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1997]6号)(以下简称1997年《规定》)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对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十二年(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两年)。该条认为,对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可以适用一次或几一国策的理解和支持,等等,都有待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地方政府要推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加强招商引资,在国际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当务之急。

五、结语

政府形象是政府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的反映,即政府组织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体评价。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以塑造组织形象为己任的传播管理艺术,它通过多种公共关系调查手段对政府形象加以客观评估,运用多种传播沟通手段协调与广大社会公众的关系,影响、引导大众舆论,为政府树立形象、维护形象、控制形象、纠正形象、优化形象服务。当然,政府公共关系主要不是靠为政府“美容”来为次减刑。同时,1997年《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对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和本规定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可以假释。”该条认为,对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可以适用假释。从中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刑法》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一条中的“被判处”不仅指“原判决”判处,而且包括经过减刑后的“裁定”判处。对于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规定》中对“被判处”作如此理解的原因,可在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10月8日发布的《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1991年《规定》)中找到答案。1991年《规定》第二条专门规定了“关于死缓犯的减刑以及减刑后能否假释的问题”,其认为死缓犯能够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并且可以假释,是因为死缓犯的减刑是一种法定的特殊形式的减刑,它与刑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减刑不同。可见,最高人民法院在针对原判决为死缓的罪犯减刑、假释时将“被判处”的含义理解为被经过减刑后的“裁定”判处。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中的一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那么这一条中的“被判处”又应作何理解呢?我认为,该条完全重复《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是对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假释禁止适用对象的强调,是要明确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中的一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无论其刑期是否经过减刑减到了十年以下,均不得适用假释。因此,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中的“被判处”应理解为被“原判决”判处。这样就使得原判决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暴力性犯罪分子,即使经过减刑刑期变为十年以下,也无法得到假释。我认为,这样理解《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中的“被判处”的含义,能够真正体现1997年《刑法》增加严重暴力性犯罪不得假释规定的精神。

由上可知,《刑法》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一条规定中的“被判处”一般是指原判决,但当在针对死缓犯减刑、假释时,“被判处”的含义也需包括经过减刑后的裁定。

二、《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中“被判处”的含义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实践中,不仅原判决为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而且原判决为死缓、无期徒刑的罪犯在被减为有期徒刑后,也可以适用暂予监

之树立良好形象,而主要是靠完善政府形象的内涵,靠实际行动,靠理性说服、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去提升、塑造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斯科特·卡特李普等著.有效的公共关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3]纪华强,杨余德.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10,(第2版).

[4]陈耀春.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应把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公务员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浅议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

于天云

(山东省临沂市市委党校,山东临沂

摘要:当前,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为此,作者探讨了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调查分析了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务员理想信念继续教育

当前,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加强公务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关键。加强公务员继续教育,不应忽视公务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而应把其作为公务员继续教育的必修课,抓紧抓好。为此,我们探讨了加强公务员信念教育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只能不断加外执行。实践中的做法是否妥当?

首先,我认为,实践中将原判决为无期徒刑的罪犯在被减为有期徒刑后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做法违背了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1979年《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可以适用暂予监外执行,而1996年《刑事诉讼法》则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不再予以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主要是考虑到被判处无期徒刑罪犯的罪行、主观恶性和社会危险性[1]。如果原判为无期徒刑被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也可以适用暂予监外执行,则将使《刑事诉讼法》关于暂予监外执行对象的修改毫无意义。因为按照我国目前的减刑制度,原判为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两年之后即可依法减为有期徒刑,如果这时就可以成为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对象,那么必然使《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成为一个摆设,起不到应有的限制暂予监外执行适用对象的作用。

其次,《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中的“被判处”是否应包括死缓二年考验期满后的减刑裁定呢?如果包括的话,则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对象为:(1)原判为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2)原判为死缓,两年考验期满后被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其他罪犯则一律不得适用暂予监外执行,包括:(1)原判为无期徒刑的罪犯;(2)原判为死缓,两年考验期满后被减为无期徒刑的罪犯;(3)原判为无期徒刑被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但是,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则会产生这样一个冲突:原判决为无期徒刑的罪犯不可以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然而,原判决为死缓的罪犯却可以在两年期满减为有期徒刑后适用暂予监外执行。这显失公平。尽管实践中死缓两年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极其稀少,但是从逻辑上毕竟存在这样冲突的可能性。对于这个冲突,应如何理解和解决呢?有人说,死缓两年期满能够减为有期徒刑,说明该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现,可是,难道原判决为无期徒刑的罪犯就没有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吗?很显然从两类罪犯狱内表现上不能化解这个冲突。对“被判处”含义的理解问题似乎走入了一个两难选择的境地:要么仅指原判决,要么包括所有的减刑裁定。如果仅指原判决,不包括死缓两年期满后的减刑裁定,则不能体现死缓两年期满后的减刑裁定的特殊性。如果包括所有的减刑裁定,又会使得假释、暂予监

赵敏

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四大危险”的根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和缺失。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许多迹象表明“四大危险”现实已经存在,绝非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公务员队伍也不同程度地面临这四种危险的威胁,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和重视。主要表现有;有些公务员忽视学习,理想信念动摇,丧失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精神萎靡不振,缺乏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有些公务员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问题本领不大;有些公务员宗旨观念淡薄,忘了本,严重脱离群众;有些些公务员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以上种种表现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务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外执行的范围扩大,使得相应的法条设置毫无意义:凡是经过减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均可暂予监外执行;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暴力性犯罪分子,经过减刑减为十年以下后,也可以假释。这不能不说是《刑事诉讼法》二百一十四条的一个漏洞,是对“被判处”一词的误用。应通过修改《刑事诉讼法》二百一十四条,将“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修改为“对于原判决为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这样使得原判决为死缓、无期徒刑的罪犯经过减刑减为有期徒刑后均不能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以确保刑罚执行中的公平。

三、结语

为了体现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立法就必须体现法律的明确性,这就要求规范性法律文件所使用的语言必须符合法律的内在要求,做到准确、严谨、简明。准确就是要用明确肯定的语言表达明晰的概念,当然,明确肯定与法律语言的弹性或严格的伸缩尺度并不冲突;严谨是指用逻辑严谨的语言表达法律规范的内容,所使用的语言要遵守逻辑语义的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简明是指用尽可能简练明白的语言表达法律的内容。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偏废。[2]《刑法》总则、《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文中“被判处”一词直接影响到罪犯的待遇,如果模糊不清,必然带来法律适用中的混乱。《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对于“被判处”的使用务必谨慎。经过本文分析,基本上可以明确“被判处”的含义,一般情况下仅指“被原判决判处”,只有在涉及死缓罪犯减刑、假释时,才能扩大解释为包括经过减刑后的裁定判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中的“被判处”一词使用不当,应在立法中加以修正;当前实践中对原判为死缓、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减为有期徒刑后既可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做法不符合立法本意,应予以停止。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学(新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杨建军.法律语言的特点.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

被判处 篇2

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

法发〔20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司法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总政治部保卫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

现将《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执行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请分别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确保管制和缓刑的执行效果,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 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认为从促进犯罪分子教育矫正、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出发,确有必要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人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同时宣告禁止令。

第二条 人民法院宣告禁止令,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原因、犯罪性质、犯罪手段、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充分考虑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关联程度,有针对性地决定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的一项或者几项内容。

第三条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以下一项或者几项活动:

(一)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在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禁止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二)实施证券犯罪、贷款犯罪、票据犯罪、信用卡犯罪等金融犯罪的,禁止从事证券交易、申领贷款、使用票据或者申领、使用信用卡等金融活动;

(三)利用从事特定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犯罪的,禁止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

(四)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未履行完毕,违法所得未追缴、退赔到位,或者罚金尚未足额缴纳的,禁止从事高消费活动;

(五)其他确有必要禁止从事的活动。

第四条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进入以下一类或者几类区域、场所:

(一)禁止进入夜总会、酒吧、迪厅、网吧等娱乐场所;

(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禁止进入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

(三)禁止进入中小学校区、幼儿园园区及周边地区,确因本人就学、居住等原因,经执行机关批准的除外;

(四)其他确有必要禁止进入的区域、场所。

第五条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接触以下一类或者几类人员:

(一)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二)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证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三)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控告人、批评人、举报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四)禁止接触同案犯;

(五)禁止接触其他可能遭受其侵害、滋扰的人或者可能诱发其再次危害社会的人。

第六条 禁止令的期限,既可以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但判处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三个月,宣告缓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二个月。

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以致管制执行的期限少于三个月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最短期限的限制。

禁止令的执行期限,从管制、缓刑执行之日起计算。

第七条 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对可能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被告人可以提出宣告禁止令的建议。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就应否对被告人宣告禁止令提出意见,并说明理由。

公安机关在移送审查起诉时,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情况,就应否宣告禁止令及宣告何种禁止令,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意见。

第八条 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被告人宣告禁止令的,应当在裁判文书主文部分单独作为一项予以宣告。

第九条 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第十条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机构执行禁止令的活动实行监督。发现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应当通知社区矫正机构纠正。

第十一条 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或者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尚不属情节严重的,由负责执行禁止令的社区矫正机构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处罚。

第十二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原作出缓刑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当地社区矫正机构提出的撤销缓刑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人民法院撤销缓刑的裁定一经作出,立即生效。

违反禁止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一)三次以上违反禁止令的;

(二)因违反禁止令被治安管理处罚后,再次违反禁止令的;

(三)违反禁止令,发生较为严重危害后果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唐朝判处交通肇事:流放三千里 篇3

肇事人是“行客”靳嗔奴的“年工”,30岁的年轻男子康失芬。“行客”就是来高昌做生意的外地人,“年工”就是雇佣一年的长工。这个案件的卷宗是1973年在新疆阿斯塔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的。该卷宗提供的审判程序和处罚原则都比较完整。

事情发生后,史拂和曹没冒分别向官府提交了呈词,陈述了孩子被牛车轧伤的经过,向官府提出了处理的要求,也就是把雇主靳嗔奴告上了法庭。史拂的呈词这样写道:“男金儿八岁,在张游鹤店门前坐,乃被行客靳嗔奴家生活人将车碾损,腰已下骨并碎破,今见困重,恐性命不存,请处分。谨牒。元年建未月日,百姓史拂牒。”案件是一个叫“舒”的法官处理的。

在案件调查中,舒先是询问肇事人康失芬,康失芬说牛车是借来的,自己驾驶技术不过关,在牛奔跑的时候,自己“力所不逮”,以致酿成大祸。法官舒问康失芬有什么打算时,康失芬表示“情愿保辜,将医药看待。如不差身死,请求准法科断”。态度还算可以。就是先请求保外为伤者治疗,如果受伤的人不幸身亡,再按法律处罚自己。也就是“流放三千里”。

被判处 篇4

2004年初, 程某开始负责中央在汉某企业成品油资源 (含计划外) 配置和销售。此后, 程某利用职务之便, 先后两次接受武汉某燃料化工公司经理肖某的贿赂款15万元。去年底, 程某在接受司法机关调查时, 主动交代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上述犯罪事实。案发后, 程某主动退出全部赃款。

法院审理认为, 程某身为公司聘任人员, 利用职务便利, 非法收受他人贿赂款15万元, 为他人谋取利益, 数额巨大, 其行为已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被判处】推荐阅读:

离碎的记忆,判处终生孤寂的散文06-28

上一篇:政府缺位下一篇:工程预决算编制问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