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精选7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1
时间:2012年01月02日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会议室
主持人:说到契诃夫, 学生并不陌生。其《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堪称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古代常说的“彀”和“瓮”, 还有今天我们说的“宅”。入套、入彀和入瓮可能更多是被请进去的, 但宅却更像是自愿主动的。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产生呢?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算不算“宅男”呢?
刘永红:“别里科夫”在俄语里的词根是бел- (白…) , 如бельмо (白内障) , бельмовглазу (眼中钉) ;或белка (松鼠) , 如作家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苍白的小脸上的墨镜, 那张小尖脸跟黄鼠狼的一样”, 这种设计不仅表现出作家对这种人物的憎恶, 也流露出作家的同情, 因为, 别里科夫不是一个坏人, 他只是一个太过压抑自我的小人物, 一个藏在厚厚皮毛之中的胆小的可怜的松鼠, 一个喜欢条条框框的精神奴隶, 从这个角度来说, 别里科夫是有那么点“宅”的意思。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核心是恐惧。小说中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какбычегоневышло”) 。“какбыне……” (“可别……呀”) 在俄语里是一种虚拟语气, 一种假设, 一种无端的揣测, 这种语气, 表达的不是人物的礼貌, 而是人物的胆小怕事、沮丧和不安。其实, 现实中很多卑微的小人物都会日日念叨、时时担忧。那些“宅”起来的人, 大约也不排除那种畏怯、沮丧和不安吧。
王先海:今天主持人用流行时尚的“宅”来形容别里科夫, 真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这篇课文平常的教法就是分析人物, 总结专制制度如何造就了一个可怜虫, 他如何害怕新事物之类, 学生也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但实际上经典作品的意义就在于他总是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总是能让他的读者不断从中自我创造和生成新的意义。其实这正是读经典作品的一个重要方法:要学会自己去引申、联想。
刘永红:契诃夫所生活的年代, 俄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工业在发展, 乡村俄罗斯的旧的秩序被急剧破坏, 各种丑恶的东西在泛滥, 生活像铅一样沉重, 人们无所适从。但契诃夫一生热爱生活, 追求真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他的创作着重批判和揭露现实中的丑恶现象, 引导人们向往自由, 热爱自由, 为自由而斗争。“啊, 自由呀, 自由!哪怕只有一点迹象, 哪怕只是一丝希望, 它也会给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 难道不是这样吗?”因而, 也可以说揭露鼠目寸光、市侩习气、低级趣味、害怕进步、懦弱委琐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正是他的内在理想的驱动。
周丽江:应该说今天我们的生活也有类似的特点, 也是处在一种大变革时期, 旧的秩序被打破, 新的理想和秩序又没有完全建立, 社会上同样充满着各种丑恶的东西。这些都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觉得缺乏安全感, 所以“宅”文化在今天的兴盛真是有原因的。但是我们今天又是如何看待“宅”文化的呢?我们将它看作是一种另类的个性, 津津乐道, 许多人都爱自我标榜自己很“宅”, “宅”成了一种时尚。别里科夫如果生活在今天, 他那些标志性的打扮和谈吐或许也会成为一个时尚符号。但是契诃夫却没有这样简单化地对待这个人物。他所塑造的别里科夫, 不是一个类型符号, 而是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人。正是在这样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中, 他深刻批判了笼罩在别里科夫身体与灵魂上的“套子”或者说“宅”, 如何毁灭了别里科夫的幸福与生命。
王先海:确实如此。我觉得小说最动人的篇章就是描写别里科夫的爱情的那一段, 其实这也正是小说情节的主干和高潮。但是很遗憾, 我们的教材在这里删去了很大一段。比如别里科夫和瓦连卡初次相见的描写:“我们忽地看到, 一位新的阿佛洛狄忒从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了:她双手叉腰走来走去, 又笑又唱, 翩翩起舞……她动情地唱起一首《风飘飘》, 随后又唱一支抒情歌曲, 接着再唱一曲, 我们大家都让她迷住了———所有的人, 甚至包括别里科夫。他在她身旁坐下, 甜蜜地微笑着, 说:‘小俄罗斯语柔和, 动听, 使人联想到古希腊语。’”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别里科夫身上的生命力, 或者说对美的那种感悟其实没有完全泯灭。同时小说还大段描写了别里科夫对婚姻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而他犹豫的核心是对两人性格差异的担心:瓦连卡太过外向:“她的性格太活泼。真要结了婚, 恐怕日后会遇上什么麻烦。”但同时他又“与此同时几乎每天都跟瓦莲卡一道散步, 也许他认为处在他的地位必须这样做。他还常来我家谈论家庭生活”。当然这一段教材里也没有。教材删节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别里科夫之所以会考虑瓦连卡就因为她是五品文官的女儿, 家里还有地。其实在完整的小说原文中, 别里科夫是有着自己复杂内心世界的。他对婚姻的犹豫就源于对自己要承担的责任的怯懦:“结婚是一件大事, 首先应当掂量一下将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身在套中的他早已习惯了依赖, 他过的是被动的生活, 他没有主动承担的力量了。
刘永红:王老师分析得很到位!作者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 从生活中表面的另类的“套子”里提炼出了“套子式的”思想方式、感情方式、存在方式, 它死气沉沉, 害怕新事物, 缺乏安全感。小说对这种性格的形成并没有多加说明, 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 那正是专制制度长期对新生活新思想的妖魔化宣传和残酷镇压所带来的结果。这种镇压不但迫害进步力量, 而且扭曲了大量普通人的性格。其实小说中其他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套子里呢?
周丽江:确实如此。别里科夫的同事鄙视他, 城里的居民害怕他,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压抑生活是源自他的“辖制”。可别里科夫只不过是总在忧虑, 总在唠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一个小小的卑微的中学教员能有多大力量。厌恶别里科夫不过是其他人逃避自己对现状应负责任的一种借口。别里科夫是卑鄙的“告密者”吗?不是。全文有哪里写到他实际进行过“告密”行为呢?没有。他去柯瓦连科家, 其实是抱着忠告和规劝的目的, 因为就他的“套子”观念而言, 柯瓦连科姐弟的行为会引起乱子, 他替他们担心, 这是真诚的。别里科夫不过是生性胆小, 草木皆兵, 所以他严正申明自己要去报告。这是真正的“告密者”会做的吗?那位埋怨别里科夫压制了全城人的故事的讲述者其实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他故意夸大别里科夫的“作用”, 巧妙地推卸生活的责任, 为自己的浑浑噩噩寻找借口。这些人看起来比别里科夫“新潮”、“开放”一些, 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当然由于中学课本删节得太多, 许多感受从课文中恐怕难以看出。所以我这里要郑重建议同学们看看完整的小说原文, 也恳请我们的中学老师能够结合原文进行教学。课本上的删节版, 尤其是对小说的掐头去尾完全破坏了小说的精髓!
王先海:别里科夫逃避生活, 正是出于他对世界的深深恐惧。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也愿意宅在家里, 逃避外面的世界和他人的目光, 这种宅也未尝不是对套子的一种需要。但宅的心情却并不轻松, 相反, 是非常压抑的。只有躺在棺材里的时候, 别里科夫脸上的表情才是幸福的, 好像这才是他理想的住所。
周丽江:可以说, 当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 我们并不能认为宅就是一种快乐时尚, 宅男宅女可能也并不轻松。契诃夫起初是不问政治的, 他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到了他的声誉和地位日益增高以后, 他才逐渐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他必须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曾说过, “自觉的生活, 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 就不是生活, 而是一种负担, 一种可怕的事情。”所以, 到了创作的全盛时期, 《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显现出了比《变色龙》更为明显、更为深入的社会批判意识。
刘永红:如今在俄语文化中, “别里科夫”这个姓已成了一个普通名词, 代表“别里科夫性格 (беликовщина) ”, 具有集合意义, 即代表一种产生于俄罗斯警察制度条件下的对新事物的恐惧、对旧事物的庇护, 一种麻木和奴性的社会危险病。这样一群人在生活无望、生命无助的, 机械地, 麻木地执行成文的规矩和制度成为了主要的行为规范, 日常的无耻、无知和肮脏摧残着人们的心灵, 所有这些就是生活的“套子化”, 使人丧失神圣的火花, 丧失在各种形式中感悟生活的直接性和意愿。在这样的套子里, 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 没有自己的判断, 没有人自己。对照今天我们对“宅”的理解和描述———究竟是将其定位为一种可怕的压抑和懦弱, 抑或将其看作一种时尚个性而已, 哪一种看法更利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 更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自由呢?
摘要:别里科夫不是一个坏人, 他只是一个太过压抑自我的小人物, 一个藏在厚厚皮毛之中的胆小的可怜的松鼠, 一个喜欢条条框框的精神奴隶, 从这个角度来说, 别里科夫是有那么点“宅”的意思。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核心是恐惧。
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2
一、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契诃夫,十九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苦恼》《万卡》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伊万诺夫》《樱桃园》等。(俄)契诃夫与(美)欧·亨利、(法)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写于1898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典型形象。
三、速读课文,自读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38):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四、学生分组探究。
1.望其形:别里科夫平时都有哪些表现?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
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无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2.闻其言:别里科夫平时都说哪些话?
参考:合“规矩”的事: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不合“规矩”的事:当然,行是行,这固然是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思想上的套子)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3、问其事:别里科夫都做过哪些事?
参考:开除学生、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事件
(1)小说通过 “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2)“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 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这几处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特点?”
(3)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4、切其脉:别里科夫的病根在哪里?沙皇专制统治和国民的奴性跪从心理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5.别理科夫性格的二重性。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牺牲品。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五、结局
1、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2、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小结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如用柯瓦连科兄妹朝气蓬勃、敢于向旧秩序挑战的思想性格同别里科夫因循守旧、仇视一切新生事物的丑恶灵魂形成鲜明对照,尖锐地讽刺别里科夫的“套子”。(读 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2、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套子”的分类。合理的套子: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制度上制定的法律、法规。落后的套子:已经过时的违反客观实际的套子,如封建社会繁琐的礼仪。反动的套子:反动统治阶级制定的愚弄人民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观念。如课文中的沙俄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致别里科夫
沉重的希腊文压弯你的躯壳,愚蠢的沙俄大衣,裹住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岸然的大盖帽,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3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小说写作特点
2、能从环境描写中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学习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及幽默讽刺手法运用对表现小说主题意义的促进作用
(二)能力目标: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结合现实,辩证看待“套子”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剖析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
2、独特语言描写与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套子”产生原因、特征及时代意义
2、讽刺手法运用独特效果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PPT;稿纸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小说中的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一个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这位人物——别里科夫,却是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在了解这位人物前,让我们先和作者契诃夫握下手,打声招呼。
课件展示:契诃夫,十九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苦恼》《万卡》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伊万诺夫》《樱桃园》等。(俄)契诃夫与(美)欧·亨利、(法)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板书:《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导学生思考:套中之人是指谁?为何如此的怪异?“套子”又有怎样的“言外之意”?(通过三个问题的层层递进,指导学生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结合预学,提出各自的疑难问题)
二、整体感知晓“梗概”:
(一)浏览全文,找出重点人物
(二)回答导语设计的前2个问题
(三)题目释义:小说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具有怎样的鲜明特征?要求学生通过稿纸给别里科夫画像,不看教材中的插图。(上述设计: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质疑走进教材;二,借助画像对比,让学生从外貌描写中发现各不同;三,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激情)
三、探析要点找“问题”
(一)探析小说讲究三要素:典型人物、生动的情节、真实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别里可夫为什么要自愿装在“套子”里?本文的“套子”与小说三要素有何关系呢?(建议同伴思考:从教材中摘录相应的词汇、语句等)
(二)自我研读: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什么样的?(建议学生在精读第1段基础上摘录筛选出有关信息,圈划出:“晴天穿雨鞋、带雨伞、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坐马车让车夫支起车蓬”等)
(三)小组探究:“套子”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画作与课文插图,通过对比,让学生加深印象。“漫画事件”和“自行车事件”给了别里科夫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合作发言,归纳“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也使他必然走向灭亡。
(四)师生合作:探究“套子”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要求学生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查找相应的信息。自然环境:学校,小城市,处处可以隐藏、到处皆有套子的社会;社会环境: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受着他的辖制。“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运用幻灯片(PPT)展示1898年历史情形。帮学生了解一些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形成了一股保守势力,适应了沙皇反动统治的需要,别里科夫正是其中的一员。(通过补充,让学生在知晓自己认知盲区后,有针对性探究,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使得课堂更加亲切、自然)。
四、百家争鸣话“不同”
(一)“别里科夫”确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人吗?(引导学生主动和作者契诃夫对话,摸清写作动机和意图,让学生通过借助“别里科夫”,揭示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批判像别里科夫这样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二)为什么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不怕他?(引导学生拓宽思维:从代表的不同群体出发,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讽刺和鞭打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
(三)为什么别里科夫最终死亡了?(鼓励学生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角度出发,明白反动腐朽势力必将灭亡的道理)
五、画龙点睛挖“精彩”
(一)语言描写——拨动弦外之音。别里科夫的语言,让人难过,更是活现了其胆小怯弱、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奴才性格,由此而领略了小知识分子特有的个性化语言。
(二)幽默讽刺——感受无声胜有声。夸张漫画的笔调,让人不可思议,突出怪像;对比反差,讽刺至极,褒贬之情跃然纸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放大了表达效果;细节描写更是入木三分。
(三)一分为二——留或灭自有造化。“套子”本意是限制、约束。但“套子”的分类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合理的套子,合理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落后的套子,逆流而上的落后,像封建社会繁琐的礼仪;反动的套子,愚民的各种法律、制度、观念。如课文中沙俄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等,要善于挖掘出限制自我思想进步的套子,敢于打破思想深处的套子,健康成长。
(教学中,1、引导学生运用圈划找出相应的词汇、短语、语句;2、组织学生朗读互赛,挖掘人物内心性格、思想;3、建议学生讨论补充,让他们有更多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
六、刨根究底多“创意”
听说别里科夫死了,当地的警察来调查,假如你协助了调查,从别里科夫死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写一份“调查报告”。(让学生从中获得必要的基础资料,帮助他们归纳整理学习心得)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小公务员之死》,体会讽刺手法的运用。
2、完成“调查报告”。
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4
一、二位伟大作家生活的时代
鲁迅先生生活在由清末到民国的剧烈变革时代。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共和的新纪元,然而由于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浸染,封建意识沉淀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尽管皇帝被推翻,辫子被剃掉,可是思想上的辫子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能除掉的。封建思想在广大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封建礼教依然严重束缚着人们。尤其是妇女,她们受尽了剥削与压迫,承受着精神与肉体上双重压迫,身心被摧残着。唤醒民众,启迪民智,解放妇女成了鲁迅探索与关注的主题。于是就有了《祝福》的诞生。
契诃夫所生活的十九世纪末期,沙皇统治更加残暴,警察众多,密探出入。在这个黑暗的时代里,沙皇政府竭尽全力维护专制统治,面对逐渐高涨的民主革命浪潮,实行白色恐怖政策,使陈腐没落的社会,更加阴沉鄙陋。契诃夫出身底层,怀着对沙皇的憎恶和对劳动人们的深切同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深刻揭露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反应社会的黑暗。《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这一历史条件下的杰作。
二、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
在《祝福》中,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虽辛亥革命已过去十多年,然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变化”,不仅“大骂其新党”,连保皇党的康有为也骂着。由此可见其多么保守顽固。他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坚定捍卫者,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他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对于祥林嫂的再嫁不能容忍,“祝福”时不让祥林嫂沾手,耻辱祥林嫂的人格,从精神上摧垮祥林嫂,还骂死去的祥林嫂为“谬种”。可以说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化身,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这类人在广大农村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左右着周围人物的命运。
别里科夫是教希腊文的教师,面对暗潮汹涌的社会变革,害怕多疑,惊恐万状,封建保守,妄图通过一个个套子将自己装起来,与这个变革的社会隔绝。他总是“穿着雨鞋,带着雨伞”,“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就连他教学的古代语言,也成为了他躲避现实的“套子”。他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思想上自觉的向专制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是担忧“闹出什么乱子来”。他把沙皇的一切看成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看成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胁迫学校开除学生,看不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华莲卡姐弟,恋爱失败,惊惧而死。他是沙皇的牺牲品,更是沙皇统治的帮凶。他狐假虎威,助纣为虐。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什么暴力手段,而是给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过气来”。可以说是沙皇专制毒化了他的灵魂,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
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何以能够辖制一所学校乃至一座小城?其根源就在于沙皇的专制统治。沙皇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族的专制,就是别里科夫这类人背后的依托。沙皇专制的毒化浸透了他的灵魂,使他保守封闭,既害了自己,又辖制着民众,这类人至使整个社会显得压抑沉闷。
三、两篇文中的“我”
两篇文中的“我”都是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祝福》中的“我”对祥林嫂充满深切的同情,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又对鲁镇冷漠麻木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我”虽有热血和正义感,然而面对封建意识依然浓烈的现实,却不能够与之进行坚决的抗争,想问鲁四老爷关于祥林嫂的事情而不敢问,表现了觉悟知识分子的软弱。“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他的困境。小说深刻揭示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整篇小说浸透一股透彻骨髓的悲凉意味。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也是一个具有进步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对别里科夫这类顽固不化保守封闭的专制代表内心充满无比的憎恶。开篇“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的城里去世”。一个副词“才”字,表达“我”的极端憎恶之情。接下来通过“我”的眼睛,以漫画幽默的文笔,讥讽的语调,调侃式的叙述,活化出别里科夫生活中的一幕幕丑剧、喜剧乃至悲剧。真实反映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绪,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结尾处“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作为黑暗时代追求变革的知识分子,对反对新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的别里科夫的死,自然高高兴兴。“我”的内心活动,使人看到了俄国摆脱黑暗专制统治沉闷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别里科夫的死,使人看到了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的本质。“我”和华连卡姐弟的存在,正是那黑暗时代丝丝亮色,预示着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四、别里科夫的死与祥林嫂的死
别里科夫与祥林嫂是不同类别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死揭示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别里科夫是受沙皇毒化的封闭保守害怕变革的沙皇统治者的帮凶。虽是小人物,但依托的是专制的沙皇统治,所以能够辖制着周围的人。然而19世纪下半纪的俄国虽然沙皇统治依然黑暗,可是民主的浪潮已然汹涌,追求自由变革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旧势力面对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外强中干,貌似强大实则虚弱。充满活力的华莲卡,敢于斗争的柯瓦连科,及同事们的疏远回避,使胆小多疑的别里科夫惶惶不可终日,忧惧而死。可以说,别里科夫的死预示着保守封闭落后专制的沙皇统治在进步与变革洪流中必然的命运,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而祥林嫂是中国农村广大妇女受封建摧残最严重的典型代表。辛亥革命虽然已经十多年了,但农村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依然严重。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命运依然悲惨。鲁迅本着“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怀着深切的的人道主义同情,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本性善良,勤劳朴实,与世无争,只求生存。就因为被逼改嫁后丧夫失子,就被鲁四老爷暗暗排斥,四婶严厉训斥,柳妈嘲笑奚落,众人烦厌唾弃……。吃人的封建礼教,冷漠的社会环境就像一张编织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到将她窒息而死。透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使我们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封建思想及封建礼教对农村尤其是妇女的严重束缚。皇帝虽然被推翻了,龙椅没人敢坐了,但是启迪民智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革命的历史任务依然艰巨而任重道远。祥林嫂的死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更加深刻,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
1.认识沙皇政府忠实卫道者们的反动腐朽的本质。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作品思路。
2.具体分析别里科夫生活上、思想上的“套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作品既描绘了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又描绘了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岩底下”的海鸟与企鹅。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人和动物有诸多相似之处。生活中就有许多海鸟与企鹅式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之徒。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优秀人才”——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别里科夫。
二、解题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紧,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享受不到起码的民主权利。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别里科夫是被警察制度吓破了胆的满心恐怖的可怜虫形象,整天提心吊胆,怕出乱子,怕人告密,连一张漫画都把他吓得六神无主,唯恐“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这个畸形典型从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剥夺人民自由的罪恶。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划分文章结构。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虽然也是苦事”。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
第二部分:从“可是”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
开端:“可是„„”至“决定结婚了”:写别里科夫准备结婚。
发展:“但是„„”至“回家去了”:写恋爱中的两件事——“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
高潮:“第二天他老是„„”至“哈哈哈!”:写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斗争。
结局:“这响亮而清脆„„”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写婚事失败。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至结尾: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四、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一部分
1.用多媒体投影别里科夫的肖像画,同时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经教师点拨后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3.提问: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出示多媒体投影: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讨论后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期,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更加残暴专制,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解说: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了解主人公是时代的产物,又有助于下一步对人们为什么怕他的问题的讨论分析。)
4.出示投影:
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提问:作品中教师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他怕的又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关系?
明确: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布要向当局报告。而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这两种怕是有关系的,因为他们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的走狗、忠实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住。
五、课堂小结
契诃夫在日记里曾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是的,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别里科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用准确且幽默的语言向人们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插图。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幽默讽刺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领悟作者结构安排的匠心。
2.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别里科夫形象的意义。
3.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2.提问:本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学生思考后,明确: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另外,可从下列句子中看得更为清楚。如“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学生思考:小说描写了两件事,即“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此间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用原文相应语句回答)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5.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6.学生讨论: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对表达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做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提问: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3.提问: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学生研究性阅读
课题:怎样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
学生思考后,可能有如下观点:
学生甲:别里科夫不仅在生活上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而且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不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沙皇政府作后盾。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角色。因此,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
学生乙:别里科夫不是“卫道者”而是牺牲品,是可悲可怜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首先,从契诃夫的创作倾向来看。《装在套子里的人》选作课文时,编者大约删去原文的1/3。开头部分有布尔金的一段评论:“性情孤僻,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也许这只不过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下面紧接着就介绍别里科夫(课文从这里开始)。显然,作者只是把别里科夫列在了“性情孤僻”的类型里,属于“极力缩进自己硬壳里的人”“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并没有把他当作“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其次,从别里科夫的身份看。他是一个普通的希腊语教师,把选教希腊语作为谋生的手段。如果说是用教希腊语来维护沙皇统治,对抗新生事物,那就没有道理了。并且他手无寸柄,连一把蛮力气也没有。他“辖制”“降服”人们的手段只是“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这种做法给人带来的只有厌恶和恶心,并没有什么威胁力。因此说,别里科夫没有资格做沙皇“卫道者”的代表。再次,从辖制他人的主观愿望看。别里科夫深知官府的厉害,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他干涉别人的言行是为了与人为善,规劝他人循规蹈矩,不要触犯沙皇政府的法网,免遭政治迫害。他实际上并没有向谁告密,打小报告,即使声言要去“报告校长”,也只是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他更没有栽赃诬陷任何人。因此,更确切地讲,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惧怕者、回避者,一个十足的神经衰弱的病痛者。
学生丙:综合甲、乙二生的观点,认为别里科夫既可憎可恶,又可悲可怜。
四、师生研讨:小说语言是怎样达到讽刺效果的?
讨论后明确:小说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可悲、可笑、可鄙的性格。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如写“套中人”晴天带雨伞、穿雨鞋、穿暖和的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等。再如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也不敢干:不敢办舞会,不敢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看书、教人念书写字。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夸大夸张,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老师骑自行车学生就头朝下走路等。总之,小说艺术地运用了讽刺的语言,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落后、卑鄙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五、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同时教师总结全文。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老师加以点拨。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六、布置作业
1.写一份《别里科夫死亡调查报告》,说明他是“自杀”还是“他杀”。
2.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有很多“套子”,请以《我与套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6
用契诃夫好朋友高尔基的话来说,契诃夫是一个最最自由的、对什么都不顶礼膜拜的人。1888年10月4日,契诃夫在一封书信中庄严声明:“我只有一点儿简单的愿望,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1]
他渴望完全的自由,不被任何一种社会思潮所左右,不屈服于任何一种社会势力。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2]契诃夫的创作开启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忠实走狗波别多斯采夫血腥地镇压各种社会思潮。低俗的幽默刊物横行,严肃文学没有人要。知识分子失去了思想自由,他们往往靠酒精麻痹自己,契诃夫却以自己的方式守卫着思想的净土,他成为了文学沙漠中的一位革新家。他在滑稽、娱乐的框框中,寓讽刺于幽默,将喜剧与悲剧相交叉。他在《装在套子里的人》写道:“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读书写字。”[3]这既是对波别多斯采夫时期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契诃夫对这种压制人民思想自由的社会现状的控诉。他写了这么一位典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浑身上下都是套子,动不动就说“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连职业都是“中学古代语言教师”。读者在为这一滑稽的形象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为这么一位丢失了自己的灵魂与思想的教师而感到悲哀。
契诃夫给别里科夫这一典型的“套中人”安上了“教师”这一职业,让这一荒诞不羁的故事发生在本该严肃的校园,这正是契诃夫别有用心的设计。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分子,本应成为人类社会思想自由阵地的守护者。可是,别里科夫明显不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合格的知识分子,他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是“人类灵魂的绑架者”。一个社会如果连知识分子也失去了“说真话”的勇气,那么其他的普通民众也可想而知了,这个社会该是处于怎样恐怖的氛围之下?
契诃夫在小说中对别里科夫极尽讽刺与嘲笑。然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一个妄想给别人装上套子的人,其本身必定是在套子中战战兢兢、忧怨地畏缩着的。因为套子,别里科夫没有朋友,没有享乐,只有无止境的“担心与害怕”;因为套子,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失败了,他甚至因为套子而戏剧性地死亡。沙俄时期知识分子的套子是自己戴上的,是在沙俄反动统治者的灼灼目光中戴上的。
在高尔基回忆契诃夫的一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契诃夫对于在沙俄统治下战战兢兢地过着悲惨生活的教师报以深切地同情与关怀。
他为当时教师的境遇感到愤怒:“我们的教师,一年中有八九个月,活得倒像个隐士,没有人可以说话,没有同伴,没有书籍,没有娱乐,人也因此变得呆头呆脑了;如果他邀请同事来做客,他就会在政治上受到怀疑——这个愚蠢的说法是狡猾之徒用来吓唬老实人的。”[4]
他那么热忱地希望改变俄国的教育现状:“你知道每个俄国乡村是多么需要一位优秀的、明智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师啊!我国应该给教师创造特殊的好条件,而且要尽快做到。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大批受过教育的人,俄国就会崩溃,像劣质砖建的房子那样倒塌。教师必须是个艺术家,深爱他的职业。”
他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帮助教师:“我经常听到他说这一类话:‘不久前这里来了一位教师,他生着病,有家室。你不能为他做点什么吗?我临时为他安排了一下。’或者:‘听我说,高尔基,这里有个教师想见见你,他不能出门,生病了。你不去看他吗?一定去啊。’要不就是:‘我说,女教师希望有人送书给她们。'”[4]
契诃夫绝不仅仅是在嘲弄讽刺那些失守了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也不仅仅是要揭露沙皇践踏人权、控制思想的反动统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契诃夫对于这些失守了自己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怀有“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悲凉同情与真挚关怀,他期待着可以唤醒俄国的知识分子与广大的人民。
如果说梅花是冬日严寒中自由绽放的真君子,那么契诃夫就是沙俄反动统治下的俄国大地上的一枝梅花。契诃夫绝不仅仅想做一枝“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散发着思想自由的微弱的暗香,而是想做三月的杜鹃,唤醒沉睡已久的俄国思想自由的阵地;他不想踽踽独行,而是想在思想自由的道路上与越来越多的同行者结伴同行。
参考文献:
[1]沧海望舟.秋天的忧郁[J].躬耕,2007,(02).
[2]赵佩瑜编.巨人百传丛书·文学艺术家卷·契诃夫[M].沈阳市:辽海出版社,1998:38.
[3]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刘维成.高尔基回忆契诃夫[EB/OL].http://www.gmw.cn/03pindao/renwu/2004-06/22/content_46434.htm,2004 -06-22.
(冯洁珏 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
黄渤:“装不进套子里的人” 篇7
老派、保守、激进、文艺、小人物、天生的喜剧家?你无法找到准确的字眼来形容黄渤,每一个词都不尽准确,在这个流行拿标签营销自己的时代,黄渤更像是一个“装不进套子里的人”,站在潮流里,看着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但他拒绝被裹挟而去。
从《寻龙诀》到《青岛往事》:黄渤的谦词并非某种故作的姿态,他是真的拎得清楚
2014年被封50亿影帝的黄渤,如今在《寻龙诀》中出演胖子王凯旋。电影上映八天“摸金”10亿之多,所谓60亿影帝就此诞生。
当初,《寻龙诀》找到黄渤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好玩”。“因为之前这种类型的电影中国拍的也少嘛。我们小时候也喜欢看那种太空探索呀,UFO啊,或者是水底下海底下的这种电影。”
不过,剧本里的王凯旋和黄渤以往的角色略有区别,他不是男一,甚至不是男二,他是个男三。黄渤并没有很在意,“其实合适是最重要的,之前《痞子英雄》、《西游降魔》都不是男一,但经常容易演成男一,习惯性精彩。”
我们看到,陈坤在电影里负责耍帅,谈恋爱,而“习惯性精彩”的黄渤负责装嫩,挨打,背大壮,对此黄渤非常看得开,“不然还有什么好让他干的?”他看上去永远嘻嘻哈哈娱乐大众,但在他真正在乎的事情上他又比谁都正经。
他没有新闻,只有作品。刚刚过去的12月在央视八套胜利收官的商战传奇大戏《青岛往事》,是黄渤又一部代表作。据导演张新建透露:“本来我们的戏是2012年9月要开拍的,我说等。于是我们就等了半年,直到2013年3月份,黄渤有了档期才开拍的。”
在这部被观众称为国产剧的良心之作中,黄渤饰演的王满仓是一个懂得笨鸟先飞、励志正能的“笨小孩”。他甘为兄弟两肋插刀、屡次仗义疏财相帮;他对妻子爱护有加、“老公力”爆棚;他善待员工、兼备精明智慧与霸道总裁范儿……在国难当头之时,也是他站出来与兄弟联手给予日本商人以沉重打击成就一代商战传奇。
从怯懦呆愣的眼神、精准贴切的举手投足、吞吐隐忍的语气语调,黄渤把这种颠覆性的转变、无比矛盾的性格,诠释的游刃有余且真实自然,网友直呼“把满仓演活了!”
黄渤成名晚,扮演《疯狂的石头》中满口青岛话的“黑皮”时已经三十一岁。他的喜剧演绎方式,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是走心不走面。他不会对镜头挤眉弄眼,用过分夸张的肢体动作来营造一种热闹却难经深思的幽默。
有人将他比作金凯瑞、葛优,甚至卓别林。对于这样的捧誉,黄渤摇头说不敢当,连同“五十亿先生”的头衔也一并婉拒:“过几年看,这就是个笑话。”
黄渤的谦词并非某种故作的姿态,害怕木秀于林而藏拙或另一种方式对大众的取悦。他是真的拎得清楚,这几年,国内电影票房发展很快,在《疯狂的石头》那个年代,过亿还是不敢想象的事儿,可如今随便一部电影,三天不过亿几乎就算是失败之作,百亿、千亿也许不过十年时光就翘首可待。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他凭借幽默和天赋硬是在小鲜肉环伺中杀出一条生路
似乎没多少人对黄渤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管虎第一次见黄渤的照片,是黄渤寄来的歌舞演出海报。管虎记得,西装革履,油光水滑,“像个香港的二流子”。在黄渤的记忆里,那张海报更夸张,穿半透明纱衣,露8块腹肌。
是的,常年跳舞的运动量,让他那时有8块腹肌。
演员王迅第一次见黄渤有另一种糟糕感受。那是拍《疯狂的石头》时,王迅演四眼秘书,被分到和黄渤一个房间。黄渤已经扮成了黑皮,长头发、烂夹克,走路、形体都是小混混的样子。王迅笑着讲,自己是军人,接受不了这种社会丑恶面:“我俩一句话都没说。我待了不到5分钟,就去找制片主任,说我要换房间。”
黄渤却认为:“长相确实没有给我带来过任何困扰。你之前也认定这事了,对它没抱任何幻想,之后你也受益匪浅,因为你的特质是别人不具备的,就变成独一无二的。”
黄渤“触电”时25岁。他早年组过乐队,天南地北四处漂过,也当过七年的舞蹈老师。从意外踏进演艺圈开始,他就陆陆续续扮演着小人物,从《疯狂的赛车》到《倔强的萝卜》、《斗牛》,银幕中的黄渤就像是块正宗的“臭豆腐”:演绎着小人物的荒诞、囧态与执拗,制造着草根的笑料与包袱——可以看着丑、闻着怪,但是可口。
“我的大部分作品扣在时代上,所以很多人觉得我似曾相识,有存在感,没有危险感。小人物看跟谁比,这个社会有20%的人认为自己很不错,80%的人都有小人物心态。我喜欢这个中低层的基座,我也离这个群体最近。”养牛的浪人,顽劣的光棍,想发财的小坏蛋,都不是社会的阳面。他喜欢用上百种演法,诠释权力中心以外的人,不再是司空见惯的鸡零狗碎,而是被他赋予了欢快、惊愕和自由。
在黄渤凭借《疯狂的石头》一举成名之后,有评论说他在银幕上的形象“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但在现实中黄渤却真正穿了一把“龙袍”——凭借《斗牛》拿下当年金马奖影帝。接下来,他主演的《泰囧》成为2012年最大的票房黑马,《心花路放》《痞子英雄:黎明再起》和《亲爱的》,包办了2014年大陆票房前三名;他演话剧拿了“壹戏剧大赏”最佳男主角,成为当之无愧的大众偶像。
有一种观点说:偶像一词源于宗教,源于对美丽基因的生殖崇拜。这句话放在当下的语境中也从未过时:我们为宁泽涛的成功刷屏朋友圈,沉溺吴亦凡、杨洋的月光面容,痴迷一众老少鲜肉的美好容颜。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拼颜值的生态环境中,黄渤顶着一张不帅不酷不鲜
嫩的脸,凭借他的幽默和天赋硬是在强敌环伺的鲜肉时代杀出一条生路,改写了偶像一词的时代涵义。
六十亿先生的未来路径:“卓别林一生改变戏路了吗?做好一类不也挺好”
2014年,黄渤被称“五十亿帝”,当记者问道,“你觉得现在是你的黄金时代吗”,他眼都没眨地回道“我觉得两年前才是我的黄金时代”——就是他不痛快地给自己找罪受的那几年。
nlc202309090105
“最好的时候可能是《斗牛》、《杀生》那个状态吧”,黄渤怀念那个每创作一个角色前,至少用一个月去聊剧本的状态。“体验生活,然后去当地玩去,看各种状态或者跟你所饰演的这一类的人群多接触,聊天,慢慢琢磨”,这个过程让黄渤觉得“特别愉快”。
但现在这种快乐几乎荡然无存,越来越多的人问他,黄渤你有没有20天的时间,来拍个戏,集中时间拍你,不行的话还可以再商量,再紧紧10天也行。“这样来钱快不是?”黄渤咂咂嘴,“后来一想这个事情真的有那么缺钱吗?好像也没有。”
“人在半山腰的时候是最开心的”,他向记者解释,“有了一定高度,也有往下俯视的快感,但是还有希望继续攀登”,山顶其实特别没有意思,“没有再高的余地了,都是原地踏步,然后自己掉下来,而且所有的目光都在你身上。”
山顶和山峰,指的当然不是票房成就如何,而是演戏的空间。“过去是眼高手低的年代,有高于你实际操作能力的审美,那你就要努力往那靠拢,当你的技术跟眼界实际已经差不了太多了时,这个东西就变得无趣了。”这个时候,需要提高的是意识,“也就是审美”。
喧嚣之外,黄渤给自己留了几样安静的爱好。他喜欢摄影,拍静物,拍合作的演员,每到一地,隔着玻璃窗都会用镜头记录陌生的城市,拍涌动的人群。他爱画画,没事儿就在家画。有一回邻居来串门,见到墙上挂着一幅他的画,猛夸,夸完问到是他女儿画的吧。“我女儿读幼儿园。”他自嘲。在这些爱好里,没有投射任何验证自我存在的野心,不为办展,不为掌声。他在与自我交谈,这些安静的创作只是他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与喧嚣隔一点距离的。
如今跨界的风头正盛,许多人问黄渤:“你会不会转型?下一部片你是不是要试着突破自我?”黄渤有点无奈,“卓别林一生改变戏路了吗?做好一类不也挺好。”“你不想证明自己吗?”“不需要证明了吧?”
黄渤的认真毋庸置疑,带着玩的心态参加真人秀节目,录完一期还会和大家一起总结出千余字的意见汇总给节目组。但同时,他又是个从不“用力”的人,在旁人撸起袖子青筋毕露的拼命营销自己时,他说:“我想做第四名。成绩不坏但也不至于万众瞩目一身压力。”所谓姿态好看,就是他这样了。
老派、保守、激进、文艺、小人物、天生的喜剧家?你无法找到准确的字眼来形容黄渤,每一个词都不尽准确,在这个流行拿标签营销自己的时代,黄渤更像是一个“装不进套子里的人”,站在潮流里,看着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但他拒绝被裹挟而去。
【装在套子里的人】推荐阅读: